电类基础课程

2024-09-19

电类基础课程(通用10篇)

电类基础课程 篇1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我校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的特点, 提出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来都是“车之双轮, 鸟之双翼”, 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途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基础, 拓宽口径,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教研室承担了全校13个电类专业五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路析分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 所以, 加强实践环节, 进行严格的工程训练和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但多年来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着一定不足, 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其次是实验设备不足, 这些都制约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措施

1. 在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实验中引入仿真实验, 弥补硬件设备的不足。

上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学时少, 实验资源有限,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用EWB仿真软件开发出了三十多个仿真实验, 既有验证性试验, 又包括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弥补了硬件实验的不足,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能力。

2. 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加强各门课程的紧密联系。

把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使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实践环节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目前“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主要是应用MATLAB研究信号的分解、合成及研究信号频谱特性。我认为仅仅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是不够的, 这样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真正的系统的概念, 了解信号与系统的特性。我们应改革实验方针进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例如可充分利用学生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所学知识, 在部分实验中让学生自行用硬件设计并实现信号处理系统, 用软件配合进行系统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给出的是学生在“采样定理”实验中用硬件电路及软件仿真得到的实验结果。图1为用硬件电路对正弦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信号波形与原波形的比较。图2为利用软件仿真对抽样信号进行过采样后重建的结果。

3. 改革实验时间安排,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课, 一般是由教师统一安排并以班级为单位, 实验时间规定为两课时。这种实验时间的安排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方法和方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需要在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来验证自己的设计, 在实验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研究、讨论。现在我们采用两步走的思路, 验证试验在实验课内完成,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时内不能完成的鼓励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课下进行,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或是实验室预约的方式自行选择实验时间来做实验, 疑难问题可向老师请教。通过实行开放式教学后, 无论从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次数上都具有弹性, 学生可在开放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下, 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电类技术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上的一点体会。我们的教学改革与重点院校和省、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一定差距。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 需要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晓萍.应用型本科电工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 2008, 15.

[2]俞承芳, 龚昌国.理科电子信息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3) .

[3]周丽芹, 葛安亮.工科电技术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 35.

电类基础课程 篇2

关键词:信息化;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87-02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1]。高等教育信息化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诸多方面问题逐渐显现,已无法满足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甚至成为高教改革的无形障碍,因此,高校的教学工作与时俱进,“顺水推舟”,抓住机遇,将信息化技术,与高校的课程更好地整合,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课程管理方式互补互促,为传道授业解惑服务,已是发展趋势。

一、高校电类基础课程信息化的意义

从课程的性质出发,高校电类基础课程包含“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内容,几乎是全国高校所有工科、理科类专业必学的基础课。该系列课程还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难度大;(2)学时少,内容多,课堂信息量大,新技术更新速度快;(3)电路图多,随着学习的深入,电路越来越复杂。因此,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电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整合,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高校教师及学生终身学习平台,帮助这类课程教学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电类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应用先进高教信息化技术

传统的大学课程学习多为集中面授,且理论先行,实践靠后,学生难以在初学阶段对所学知识有感性认识,学习起来劲头不足,感觉盲目,进而衍生出一系列学习的负面情绪,如枯燥难懂,兴趣低下,不知所云,学习无用等。本课题拟将专业仿真软件带进理论课堂,抛砖引玉,通过一个简单的应用实例的设计、仿真演示,从而顺利地克服所有知识点前期学习的枯燥感。同时,计划引入MOOC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课程的面对面教学互为补充。通过传统教学和这些新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结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充分利用电类专业仿真软件。比如用Multisim,

Protues等仿真软件演示实际电路设计的效果,摆脱硬件元件及设备的限制,通过简单的实际设计仿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很深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初步普及了专业仿真软件的使用。例如,在讲数字电子技术的触发器时,可以先用仿真软件演示“四人抢答电路”,让学生初步认识触发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再逐步介绍各个触发器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再比如,在讲计数器之前可以先通过简单的单路交通灯的仿真演示,让学生对计数器芯片在其中所起的灵活计数功能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再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我可以用同一块芯片实现不同进制的计数?为什么既可以加计数,又可以减计数,是怎么实现的?芯片的各个引脚有什么功能,然后再引入正题,开始计算器的讲解。若再辅以学生课后的仿真练习,在设计中体会无硬件约束地搭建、设计实际应用电路的乐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推行MOOC教学思维模式。“MOOC”,慕课,也称“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通过教与学,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学习者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针对电类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受众专业广、学时少、技术更新快、知识量大等诸多特点,可以将MOOC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引入电类课程,与课程的面对面教学互为补充。教师和学生无需坚守单一的教学路径。教师将专业知识进行分类,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通过常用的信息技术讲授基础的知识点再将重点难点等信息通过MOOC的方式发布在校园网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的学习订制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反馈给教师群,教师群整合学生的意见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线下和线上教学设计内容。通过传统教学和小MOOC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结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构建全校电类基础课程网络学习社区

加拿大学者Lan Nguyen[3]在华东师范大学作报告时提到的“通过网络连接起终身学习社区”的观点对我国高校改革很有借鉴意义。Lan Nguyen 对高等院校的未来作了展望,如图1所示。针对电类基础课程在理工类院校受众广泛的特点,在全校构建基于网络的电类基础课程学习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电类基础课程网络学习社区使得学习者灵活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灵活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校园内广泛架设Wi- Fi 网络的前提下,使Wi- Fi信号覆盖学校的主要区域,如自习室、图书馆、宿舍,甚至食堂。由于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的普及,学生可以在校园内的任何角落通过Wi- Fi网络进入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自由的选课学习、在线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即使非理工专业的学生如果有这方面的兴趣,一样可以在学习社区里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电类知识。此举将促进校园课程信息化的传播延伸,有利于高校课程的网络化、智能化、科学化。

(三)实施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管理

MOOC思维模式及网络学习社区的先进理念带来的这股高教改革的春风,无可避免会造成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以及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恐慌,对教学内容如何进行科学分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电类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繁多,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群对课程的各个教学内容的研究,针对其特点以及学生的线上线下意见反馈,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哪些内容适合教师课堂面授,哪些内容适合利用学习社区和MOOC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部分知识点的面授特性也就逐步体现出来,这些内容不适合甚至不能被其他的先进信息技术替代,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恐慌也就自然消失了。

其次,通过网络学习社区平台的搭建进行教学管理,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对学生在线学习反馈进行分类、整理,进而对MOOC的内容和线下课程的内容调整、更新,实现线上线下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对管理对象的线学习评价和线下管理的双重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再次,利用平台的共享特点,让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在线上展示所学,并可探索同伴互评系统、学生领袖、徽章和其他形式的评估等线上教学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然.教育信息化打败“黑板+粉笔”成必然[EB/OL].

[2014-07-23].慧聪教育装备网,2012-08-06,http://

info,edu,hc360,com/2012/08/060855530515,shtml.

[2]黄震.时评:慕课正引发一场学习和教育革命[EB/OL].

[2014-07-22].新华网,2014-04-09,http://news,

xinhuanet,com/edu/2014-04/09/c_126369533,htm.

[3]温建平,张国锋.信息化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存问

电类基础课程 篇3

上机考试是为了适应当今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响应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的课题,目的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网络信息化手段实现无纸化考试以避免传统模式考试带来的诸多弊端。这种考试模式既可以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成绩,又可以节省对人力和资源的耗费,显著提高考试整体效率。

当前,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越来越多种类的考试系统被普遍开发。一般,在局域网范围内使用的考试系统可以采用.NET,VC,VB,Java等工具进行开发 , 同时C/S的数据库访问模式也被广泛采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在线考试、网络作业等计算机基础上的考试与教学得到了较大发展。现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考试在使用信息化手段,如微软认证(微软公司的MCSE,MCDBA,MCSD等考试),思科认证(Cisco CareerCertification),惠普认证 (HP.UX),SUN公司的JAVA认证考试 ,以及TOFEL,GRE,等等。以上考试有些是通过局域网进行的,有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近年来,这种考试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机考改革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的理论部分, 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广开来。

2.考试系统分析与构建方案

本系统采用C#.NET与SQL Server 2005联合开发 模式。 .NET的函数式编程形式与SQL便捷的存储查询方式有利于程序的编写和系统的构建。

为保证机考顺利有序进行, 必须具备一完善的适合机考的试题数据库。课程的试题数据库如何制作和完善,需要每一个课程组教师付出辛苦组建。使得考试题目可以实现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保证各个考生得到的试题均不相同,或题目选项顺序打乱,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考生作弊、试卷泄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整个系统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为系统各部分构架框关系图。

试题管理端负责对组卷、出题等流程,这均为考试之前教师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既可以对试题数据进行管理,如题库信息浏览、添加题库、浏览选择试题、添加试题数据、试题后台设置等,又可以进行考生数据管理(考场监控)。当然,统计评分系统作为最重要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

考生考试子系统即为上机答题环节。首先查验考生 机( 即客户机 ) 与服务器IP是否在相同的网段上 , 保证两端可以进行正常的信息交互。然后验证考生的准考证编号和登录密码。考生登录成功后选择相应科目并点击开始考试便可以答题。 开始答题后,考生可以对所有题目进行多次作答,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改动。考生可以在考试开始30分钟之后交卷,到考试规定作答时间系统也会自动交卷。完成交卷系统自动关闭,服务器可以按照考试要求判分立即显示出来或汇总到班级总成绩。

评分系统作为一项特色功能具备成绩统计、分类等功能,有利于后续开发多样化的成绩分析模块。分数的统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所谓“教学相长”。比如统计某次考试中考题类型的错误率, 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型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课时或者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在各级各类的机考系统中,题型大多是单一的客观题(单选题或多选题), 考生从选项中找出正确一项选中提交即可,考试结束后系统根据之前拟定好的正确答案即可很快统计出分数。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快速自动判分,针对我校电工电子四大课程考试还可以除选择题以外加入填空题、判断题。

3.考试系统综合评价

如下图2为我院自主开发的考试系统界面。图(a)为管理员、教师、考生共用的系统登录界面,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方可根据用户类型进入管理或者考试界面。为提高安全级别,特别加入了登录验证码防止恶意破解密码等行为。图(b)为考生考试界面,教师端设置好学生信息、考试时间等之后考生登录即可显示考试科目开始考试。

在平台建设完成后,实验中心首先试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本学期考试, 每个学生的考题均从本课程800道选择、填空题试题中随机抽取一套。另外, 我校为本课题作出较大尝试,首先对自动化专业采用课程改革后的方案考核成绩,电气专业维持传统的考核方式。

我校13级电气专业共296人,自动化专业共263人。两专业人数相近,入学成绩与前两年的课程培养方案基本一致,所以选取样本具有较高可比性。

如下表1为两专业学生本学期成绩考核项目与人数分布表格。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考勤、随堂作业、期末考试。其中上课点名与课堂习题练习仅占到总成绩的30%,造成有些学生缺课现象严重,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生活也较为懒散。到了期末图书馆、自习室人满为患,多数人都在突击学习, 补充因平时不重视而未学习到的知识点。个别同学甚至平时不学习,仅靠几天的时间就可以通过考试。这样不仅与我们的培养目的相背离,而且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

高校应注重学生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鼓励他们在平时掌握扎实知识。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本学期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方式对成绩进行评价, 除了考勤和随堂作业外还加入多种上机考试。首先每阶段开放学生自主上机练习时间,在每次章节课程结束学生需要上机完成章节练习题,由于服务器搭建在校园网基础上,因此章节练习学生在宿舍或者机房即可自行完成。其次在10月底组织了一次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形式相同都是大家统一到机房进行考试。另外,各项所占比例也作出相应调整, 增加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对总成绩的影响,增加期末考试以外其他项目的考核分数比重,在不增加过多人力物力的前提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期结束后我们对两个专业的学生总成绩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根据两专业各分数段上的人数可见,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整体成绩明显高于电气专业学生。当然,考虑到考题难度变化为保证公平性, 对于期末考试保持两专业考生题目相同, 但为防止作弊保证自动化专业上机考试每个人的考题顺序不同。

4.结语

通过此项课程改革项目实验中心创立了电子题库, 实现了试题的数字化管理, 促进了教师整个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该系统较强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使考试和判卷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这对于净化考场,杜绝作弊,改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上机考试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同样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直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如今互联网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深入。

摘要:为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系统建设,针对目前高校电类考试模式单一的评价体系,基于无纸化考试系统构建了一套开放式网络考试平台。本文介绍了系统的构建过程,并通过综合的分析与评价证明,该系统有利于发挥考试对于考生学习的激励作用,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获得考试数据反馈,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电类基础课程 篇4

【摘要】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做合一和工作性实训为基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真实的工作过程,能有效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典型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意义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岗位任职能力培养被摆到突出位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已渗透到各个专业,学员不单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必须适应部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电类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学习目的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能够真正让学员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让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名副其实赢得部队的认可,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开拓空间。

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典型工作任务是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和反映工作关系的具体职业工作,是建立在职业行动基础之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学员为中心,强调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做合一和工作性实训为基点,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教学的方法,能更好地挖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能力。下面,笔者通过实例来说明基于典型工作项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际工程项目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以电气类专业的学员为例,毕业后学员主要从事相关装备的维修工作,他们必须具备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而我们在电工技术课程中采用的“基本照明电路的安装”项目就是一项涵盖电气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典型通用工作任务。它包括了电气照明图的识读和设计、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各类器材的选择、线路的连接、装配和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电工安全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实施流程通过“明确任务→任务准备→任务实施→效果测试→交流评价”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强调以学员为主体,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员“从做中学”。在电类课程教学的任务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明确任务:创设情景引导学员认识任务内容、原理。学员活动包括:1.认识任务原理,按要求组合分组;2.阅读任务指导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安装工艺、要求和工作步骤;3.完成任务报告第一部分即任务原理分析。教员活动包括:1.讲解任务原理;2.指导学员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3.评判学员填写的任务原理。

(二)任务准备:指导学员按要求讨论、设计方案。学员活动包括:1.设计电气图,讨论、设计元器件布局;2.领取元件和材料、工具,并对元器件进行检测;3.填写任务报告第二部分即元件、材料清单。教员活动包括:1.对学员讨论给予适当提示;2.发放器材并对清单进行审核;3.指导学员检测元器件。

(三)任务实施:辅导学员分工合作进行操作。学员活动包括:1.安装电路元件;2.装配线槽;3.连接线路;4.用常用仪表对电路进行初步检测;5.完成任务报告第三部分即安装流程及工艺。教员活动包括:1.对学员操作进行巡视辅导;2.重点观察学员是否规范使用仪表、工具和按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四)效果测试:对任务电路进行通电检测和故障排查。学员活动包括:1.检查线路连接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2.检查线路连接无误后,通电测试;3.若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利用所学知识排查故障原因,直到电路正常运行;4.完成任务报告第四部分即分析与思考。教员活动包括:1.指导学员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2.对不正确的连接提出整改建议;3.通电运行的时候充当监护者。

(五)任务小结:学员展示实物成果,交流体会,教员评价总结。学员活动包括:1.对本组和其他组的成果进行评价、交流和讨论,认真听取教员验收点评;2.完成任务报告第五部分即心得体会;3.评选出事先设定的奖项,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员活动包括:1.引导学员如何评价;2.对任务质量给出评价等级并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3.对整个教学过程作综合小结。

三、该教学方式的意义

(一)在教学中引入典型工程项目,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衷。选择动手实践的工程项目为平台,给学员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学员通过对项目的认识并亲身经历项目的完成,有利于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该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培养了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到教学中,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习过程即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这样真刀真枪训练培养出来的学员,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走出校门就能进入岗位”。

电类基础课程 篇5

营造“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是电类专业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逐渐意识到, 对于具体课程, 局部优化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是完全必要的, 因为它对这门课程教学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对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来看, 若缺乏整体、综合化的课程改革, 前述的局部化、微观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出现无序、低效益的局面。为此, 电工电子教研室以电类人才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改革重点, 积极进行理论、实验、设计、实训“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定期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和专业教研室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综合考虑电类基础课程改革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把理论、实验、实训、设计等环节综合施教, 相互结合, 融为一体, 把基础知识和学生的潜能结合, 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

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实用、会用、会做、会学”八字方针

改变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采取重点讲授、习题讲解、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能力, 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授课按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 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保证做到开头有回顾, 结尾有总结, 既突出重点内容, 又保持了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和内容的条理化。例如, 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 我们让学生根据所学电路, 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 (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 的量程?要求: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 如何确定这些数据, 实际用电表与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 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 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之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当学生在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工作之后再进行总结时, 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的许多概念和原理相对比较抽象, 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 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针对电类理论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电路图和物理过程图示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即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例如, 在时域电路分析中, 二阶电路重点讨论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二阶微分方程的推导, 显得较为枯燥, 如果结合仿真演示效果就大不一样。多种教学手段适当地运用,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教学的表达方式, 同时,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探索

坚持理论教师带实验

坚持理论教师带实验是探索“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从2006年开始, 电类基础课理论教师坚持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并在实验室讲解理论。教师边讲边指导, 学生边看边做。在实验结束后, 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对照理论开展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提出疑问, 对不同观念和见解充分发表意见。这样, 既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了印象,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 我们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学习到应用再到设计的原则。电路电子课程设计属于实践类课程结构上的更高一层, 课题综合性大、难度高、应用性强, 由学生自行设计、协作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促使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我们组织编写了《电路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教材。这些教材涵盖了基本实践技能, 包括基本常识、电路分析技能、基本应用电路分析、简单电路设计 (模拟和数字) 以及综合电路设计。此外, 大力支持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学院科技社团,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

改革课程考核机制, 增强评价的合理性

课程考核是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考核的重点从传统的单纯考查记忆基本定理、定律, 转到以提高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求解电路问题的实际能力上来。精心设计课程考核的各环节以及综合评分的组成、比例等, 建立成绩评价标准, 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每项成绩。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考核改革,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 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理论知识考核改革

对理论课程考核除了综合评定的分数成绩外, 把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精力、学习效果、研究能力及学科潜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语,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技能考核改革

对实验环节的考核, 重点转向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看、算、选、干”的综合实践能力。会看, 就是看懂本专业中典型电子设备的原理图, 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会算, 就是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能会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估算;会选和会干就是遇到本专业的一般性任务, 能大致选定方案, 选用有关的元器件, 通过安装调试把它基本上设计出来。考核内容增加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 不仅要考核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而且还要考查结果, 不仅要写出相应报告、做出“实物”, 还要通过教师组织的答辩。这不仅考核了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同时, 也有助于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为学生学习电类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对电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 从电类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多项内容优化电路课程设置。遵循拓宽口径、注重基础、注重应用性、具有先进性及加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 人才培养还会紧紧围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形成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视野宽广、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针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类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 论述了在“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电类基础课,“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春华, 崔世钢, 王宣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2) :39-41.

[2]汪建.将EDA技术引入电子类课程教学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31 (2) :91-93.

[3]束锋, 邱文教, 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8 (1) :23-25.

电类基础课程 篇6

一、对MOOC的一些实践性认识

在未参与MOOC建设之前, 笔者对MOOC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 知道MOOC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教师制作好讲课视频, 然后按周上传讲课内容, 挂在平台上供学习者自主学习。但通过对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的制作与建设, 笔者对MOOC有了进一步的实践性认识。

(一) MOOC必须具备的一些元素

一门MOOC课程必须具备的元素有以下这些: (1) 课件。课件是MOOC的主要元素, 是讲课视频或操作视频。一门MOOC课程的主体就是由一系列的讲课视频, 即课件组成。 (2) 证书。学习者学完一门MOOC课程后, 只要成绩达到要求, 就可以获得由中国的大学MOOC颁发的、主讲教师签名的中国的大学MOOC认证证书。 (3) 时间周期。MOOC的学习内容是以周为单位上传的。 (4) 时间段。一门MOOC课程的开设是有时间段的, 从第一周的内容上传开始至最后一周内容上传完毕后, 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完了就结束。 (5) 有讨论。在MOOC学习平台上设有专门的讨论区, 讨论区中, 学习者可以随时提问, 也可以随时帮其他学习者解答, 学习者和教师团队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6) 有随堂练习、单元测验和考试。每一讲内容学完后, 都会有一些随堂练习供学习者练习;每一单元内容学完后会有单元测验供学习者测验, 以评价学得怎么样;整门课程学完后, 都会有一次考试。这些内容在最后的成绩计算中都占一定的比例。

(二) MOOC需要有一定的平台支撑

MOOC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支撑平台。目前, 中国综合性的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以及爱课程网等。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网站集中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中国大学MOOC”, 以及“中国职教MOOC”, 并对课程资源进行运行、更新、维护和管理。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由职教建设委员会支持建设的职教MOOC都放在爱课程网的平台上。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于2015年11月24日至2016年2月6日在爱课程网站的中国职教MOOC频道上第一次开课, 目前第一次开课已结束, 选课人数多达7000多人。

从选课的人数和对象来看, 有在校学生、企业工作人员, 有年轻的、相对年长的, 选课的对象趋于多元化。爱课程网站是一个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是一个很不错的MOOC平台。

(三) MOOC有一个宣传课程特色的窗口

如图1所示, 每一门MOOC都有一个介绍其特色和内容的宣传窗口, 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先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宣传窗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概述、证书要求、预备知识、授课大纲、参考资料、宣传片、开课信息、课程信息、授课教师团队以及进入学习窗口。

(四) MOOC学习窗口相当于一个超大课堂

如图2所示, 学习者一旦进入学习后, 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超大课堂的学习区, 因为有些MOOC的学习者多达几十万人。学习区中的主体是授课教师团队和学习者群体, 授课教师团队会及时发布公告、课件、测验与作业以及讨论题, 并解答学习者提出或讨论的各种问题;学习者群体阅读和学习相关公告、课件, 进行测验和作业, 并提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也可解答其他学习者的提问。这些提问和解答具有非即时性的特点。学习者群体和授课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这个学习共同体在相当于超大课堂的学习区中共同学习和讨论。

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与实施策略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开放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 讲课短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 有一定时长的教学过程。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应当属讲课短视频。要使这些讲课短视频既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又让学习者感兴趣、学得有效果, 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过程中, 我们从团队合作、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视频制作四个方面做了重点思考和深入的实践。

(一) 团队合作——“技术”+“沟通”

要制作一门MOOC, 除了授课教师团队外, 还需要一个能够完成视频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的技术团队。该技术团队应具备与授课教师充分交流、沟通的能力。在拍摄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之前, 授课教师先把团队对这门MOOC希望呈现的方式、需要达到的要求与技术团队做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拍摄样例之前, 授课教师先指导技术团队进行学习, 挑选一些自认为相对比较好的MOOC给技术团队观看, 让他们了解MOOC拍摄的要领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 由授课教师团队提出视频拍摄和呈现的方案, 技术团队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开始进行样例的拍摄。我们是以“电流及其测量”这一相对比较典型的内容为例进行拍摄的, 因为, 这一讲内容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实验和实践操作, 能够代表整门课程的特色。

样例的制作以及前期的充分准备和沟通, 为后续整门课程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技术团队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 其策划能力以及与授课教师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课程设计——“实用”+“碎片”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电类专业平台课, 既有理论知识, 又涉及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技能, 内容多而基础。因此, 整个课程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课程的认真梳理和分析, 最后, 我们采用“实用”+“碎片”的理念加以设计,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第一, 课程结构基本完整。整门课程设计为8周内容, 分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两大模块, 其中, 直流电路4周, 交流电路4周。每周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安排为4—6讲, 约3—4学时。这样保证了课程结构的基本完整性。

第二, 教学内容实用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产生活, 并增加电工技术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能。如讲到交流电时, 主要讲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交流用电器, 学习时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又如讲到电阻器的识别时, 会增加贴片元件的识别等新的技术。

第三, 教学方式“理实一体”。讲课视频分主讲视频和操作视频。理论知识以主讲视频为主, 适当穿插一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实践操作技能以操作视频为主, 拍摄具体的操作过程, 加一定配音。如电流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 包括1个主讲视频和4个操作视频。主讲视频以理论性知识为主, 操作视频以实践性知识为主。

第四, 视频内容长短合适。把每一周、每一讲内容做碎片化处理, 每个视频既要讲清楚一个概念或一个问题, 又要尽量控制在6—8分钟。让学习者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看完一个视频, 尽可能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 教学设计——“兴趣”+“方法”

课程设计完成之后, 需要重点考虑的是每一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这是每一讲内容设计之前我们授课教师需要拷问自己的问题。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始终遵循“兴趣”+“方法”的理念, 既要让学习者感兴趣, 又要教会其学习的方法。具体采用的策略如下。

第一, 巧导入, 吸眼球。在每一讲内容的导入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讲电压及其测量这一讲内容时, 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从小黄在玩赛车时, 不小心把新旧电池给混淆了, 不知怎样区分这一生活情景入手, 引出电压及其测量这一内容。又如讲电阻与电阻器这一内容时, 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从电子维修人员在维修电器设备时, 需要快速识别出电阻器的标称阻值这一问题入手, 引出电阻器如何快速识读这一内容。

第二, 借动画, 助理解。对于一些相对较难理解的内容, 尽可能使用动画, 使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化、直观化和形象化, 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如讲到安全用电这一讲内容时, 使用了模拟触电、急救的一些动画。又如讲到电流的方向时, 使用了自由电子流动形成电流的动画等。

第三, 活课件, 引注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多, 很多内容讲解时都是以PPT课件的形式呈现的。为了在讲解的过程中, 始终能抓住学习者的眼球, 吸引其注意力, 在做PPT课件时, 尽可能讲到哪儿, 课件就移到哪儿, 用课件的动感去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因此, PPT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时间。

第四, 用实验, 解现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专业课, 有些内容用实验的方法能够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如讲RL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分电压之间的关系时, 采用日光灯电路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用三个万用表测出总电压 (223V) 及灯管两端的分电压 (57.2V) 和整流器两端的分电压 (202V) 。从测量结果就可以明显看出, 总电压并不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因此, 可以用实验说明问题的, 尽可能采用实验来加以说明。

(四) 视频制作——“真实”+“用心”

讲课视频是MOOC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学习者是通过看授课教师的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进行学习的。为使学习者在看视频学习的过程中, 既要感觉到授课教师的亲切、随和, 又要感觉到教师对其一对一的讲课。为达到这样一种效果, 再结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特点, 主讲视频采用的是“画中画”的形式, 操作视频采用的是“过程”+“特写”的形式。这种视频需要录屏加拍摄同时进行, 比较费时费力, 但为了追求学习者学习的真实感, 我们是用心做了, 总体效果还不错。

三、对MOOC建设后的进一步思考

制作一门MOOC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那么一门MOOC建设完之后, 除了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外, 还有哪些好处呢?笔者认为起码还有以下三点。

(一) 让课程资源形成序列化

MOOC是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 但它不同于微课和精品课程。MOOC中的教师讲课视频和操作视频相当于一个个微课, 但比微课更进一步的是, MOOC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都有微课呈现, 课程资源按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和课程本身的结构形成了序列化。不像之前教师们做的微课和精品课程, 更多的是为比赛而做, 挑最容易呈现的来做, 不成系列, 因此, 微课和精品课程的使用率不高。而MOOC将课程资源形成系列后, 把“死”资源变成了“活”资源, 把静态的课程变成了动态的课程, 便于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使用。

(二) 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 MOOC让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我们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以让理解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先在MOOC中学习, 也可以在MOOC中复习巩固。另外, 有了MOOC资源后, 可以方便教师做翻转课堂。课前, 让学生看视频、做练习;课中, 可以对知识点、练习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和提升。

(三) 是对课程的精细化设计

做好一门MOOC的关键在于课程的重新梳理和设计、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处理和重新排序、每一讲内容的重新构建和呈现方式, 这实际上对于授课教师团队来说, 是对课程的一次重新梳理。因为, 对于授课教师来说, 把每一讲内容都会当成公开课那样来对待, 上一讲内容与下一讲内容之间的衔接, 每一讲的导入以及内容的精练性、实用性、趣味性等都是授课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因此, 这样做出来的MOOC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来说, 更加精细, 质量会更高。授课教师是在原课程或教材的基础上, 又做了一次深层次、精细化的梳理, 对教师来说, 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四、结语

MOOC建设虽然是一个比较综合和精细化的工程, 但更重要的还是MOOC建设完之后,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把它应用好、推广好和改进教学,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这是今后我们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摘要:英文“MOOC”作为一种术语使用已经有七八年了, 但正式流行起来是2012年, 对应的中文“慕课”词语是在2013年初逐渐被人们使用和认识的。现把笔者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OOC建设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与大家分享。

电类基础课程 篇7

一、现行实验考核方式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电类基础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加深理解电路、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测试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3]。

电类基础实验课一般为考查科目,成绩由任课教师考核,主观性较大,不利于学生重视实验课的学习、提高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不能够很好地衡量和检测教师的实验教学效果[4]。为此,在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中,我们必须重视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把此环节单列出来认真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成绩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办法

综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实验课应引入期末考试制度,从考查课变为考试科目,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规定任一成绩没有达到及格线,本门实验课程以不及格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还可以督促学生走进开放实验室进行考前复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与提高。

1. 平时成绩的给定办法。

平时成绩由预习测验、实验操作和总结报告三部分构成。(1)预习测验成绩评定办法。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重点理解理论知识、电路构建、数据获取方法、设备使用等。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随机抽考2道相关小题目。成绩当堂给出,作为预习测验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2)实验操作成绩评定办法。在预习小测之后,我们把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单元,学生操作,教师抽查。检查实验数据和询问相关实验的情况,给出实验过程检查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实验设备的掌握,实验操作熟练和实验数据的测量、读取的准确度。此环节是对学生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和实验水平的考核,对过度依赖教师指导的同学酌情扣分。每次课的抽查率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实验操作成绩当堂给出,占平时成绩的40%。(3)总结报告成绩评定办法。总结报告除了应具备的原理、电路、步骤和数据外,还应包括对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和总结。报告严禁抄袭,否则按零分记。报告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

2. 期末试卷的构成及成绩给定办法。

期末试卷由实操部分和简答部分构成。实操部分又分为基础题目和综合题目。(1)实操基础题,占卷面分数的30%,主要为对于黑盒封装元件的参数测量和极性判定,或者为对给定芯片的功能验证,主要考察学生对元器件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常用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2)实操综合题,占卷面分数的40%,同一考场内有多套试题随机分发给学生,不同试卷实操题目不同。实操题目是针对每个实验项目的具体单元给出,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题目要求搭建电路,测量数据,分析总结,并把结论及相关电路图、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填写在试卷的给定区域内。(3)简答题,占卷面分数的30%,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部分题型可以引导学生钻研教材,认真解答实验教材中的习题,从而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去指导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现象[5]。

三、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及应注意的问题

1. 改革成效。

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实践,新的电类基础实验课考核方式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促使学生重视实验预习。良好的预习可以使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实验内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没有预习的实验,学生学习重点将会停留在如何搭建电路和如何操作上,并对得到的数据产生疑虑,进而无暇顾及实验所反映的理论本质,使实验课蜕变成了操作课,失去了实验的真正意义[6]。(2)保障总结报告书写质量。充分的预习、严谨的实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地理解,在报告中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总结,激活对实验过程中产生问题的思考和求索。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7]。(3)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在实操考试环节,随机抽取试卷的形式,激励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打消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搭便车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力。(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制定严格的实验考核制度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实验成绩的考核不单纯是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更重要的是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是调动教师上好实验课的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8]。

2. 应注意的问题。

预习思考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学生通过对预习思考题的学习,可以初步建立实验框架,对操作步骤、数据、原理了然于胸。合理设置实验课上学生的操作考查环节,应具体抓住每次实验课的核心实验单元,重点对实验步骤、关键数据进行抽查。控制过多的没有针对性的检查,否则教师会因任务过重而难以实现,从而拖累教学质量。电类基础实验课的内容较多,且各科目、各实验单元难度不一,在试卷实操综合题目设计中,尽可能调整各单元电路的难易度,做到题量平均,难度均衡,保证客观公正。试卷题目内容设计科学,在一张试卷上要体现试题的梯度层次,有简有难,真正衡量出每一位学生的实验水平。期末考试的实操环节受到实验设备影响较大,考试前必须加强普查。

四、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解决了实验课成绩考核方法的主要弊端,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和挖掘了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及动手操作,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

建立严格的实验考试、考核制度,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检查督促教与学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对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书敏,武泉,于慧.开设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

[2]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

[3]厉旭云,等.高校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及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4]闵翠翠.试论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三学期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5]周玲,姜东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8).

[6]欧阳玉祝,蒋剑波,王广成.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1).

[7]马忠丽,刘宏达,吕淑萍.理工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03).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篇8

设备制造与工程管理中要求技术人员“按图施工”, 绘制、辨识图形是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掌握的技能。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掌握相关生产技能, 因此制图课程是一本必修的职业技术课程。在制图手段更新之后, 传统的教学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不脱节, 毕业后有较高的竞争力。

1 绘图工具的选择

传统绘图使用图板、图纸、丁字尺、铅笔、圆规、直尺等工具, 由技术人员绘制图形, 由描图员复制图形。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 的广泛应用, 设计院、设备制造厂家、工程施工单位、业主均要求使用CAD制图, 除草图外不允许手工绘制。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CAD软件。

现在工程中使用的CAD软件包括:Auto CAD、中望CAD、浩晨CAD、天正CAD等。这些软件的作图原理基本一致, 使用方法大同小异。我校教师到各企业的调研, 发现工程单位一般使用Auto CAD, 而且在部分工程招投标文件里, 明确要求提供由Auto CAD绘制的电子版图纸。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校选用Auto CAD作为教学软件。

2 高职电类专业制图课程的设置

2.1 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

我校教师在企业调研过程中, 发现高职电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气班组, 企业对于他们的要求是, 能绘制、识读电气图样, 包括电气一次图、电气二次图, 设备原理图、设备安装图;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能识读简单的三视图。

2.2 课程设置的改革过程

我校2009年开始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以外增设《Auto CAD》课程, 虽然受到学生欢迎, 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 (1) 《机械制图》教授的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正投影的基本理论;掌握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对空间的想象能力。学生无法通过这门课掌握电气图样, 后继专业技能课程中也就无法阅读电气图形, 影响专业教育效果;而且无法达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对于就业有影响。 (2) 《机械制图》与《Auto CAD》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学生一般先学习手工绘图再学习计算机绘图。学习《机械制图》时, 学生需要大量的手工绘图, 通过练习巩固识读图样, 但是工程中已经不再使用手工绘图, 这一技能练习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学习《Auto CAD》时, 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断层, 绘图时需要回忆关于制图的基本知识, 学习效率较低。

综上所述, 2012年开始, 我校开设《工程制图及电气CAD》课程取代上述两门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Auto CAD的应用、绘制电气图样、识读电气图形、正投影法与三视图。这样可以通过Auto CAD实现电气图形的绘制, 在绘制电气图形的时候也在提高Auto CAD的熟练度, 而且Auto CAD中可以直观、动态地观测三维实体模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和项目教学

3.1 制图课程的学时分配

《工程制图及电气CAD》总学时为60节课, 教学内容见表1, 通过本课程教学, 学生能熟练应用Auto CAD软件绘制电气图形, 能识读常见的电气图形。

为方便学生考取“CAD工程师认证证书”, 开设《Auto CAD实训》课程, 学时为30节课, 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采用高强度练习, 主要绘制机械图形。这两门课内容结合起来, 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一般要求。

3.2 制图课程的项目教学

单纯的绘图内容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 引入真实的工程项目, 学生根据项目绘制图形,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项目包括: (1) 110k V渭北变电站一次电气设计, 针对电气主接线图、电气总平面布置图、高压开关柜盘面布置图。 (2) 35k V铜山变电站改造设计, 针对保护接线图。 (3) 南京江宁大学城电缆敷设, 针对电缆沟管图。 (4) 嘉泰隆大厦民用电气设计, 针对建筑照明平面图。

4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制图课程经过教学改革后, 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都有提高, 但是在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难以克服: (1) 学习环境要求使用计算机, 并安装Auto CAD软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学生中只有少数人有计算机, 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无法练习。单独依靠课堂学习, 掌握速度较慢的学生难以跟上进度, 这样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2) 考核方式为上机操作 (50%) +考勤 (20%) +平时练习 (30%) 。上机操作时间只有10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绘制实际工程中的复杂电气图形, 因此考题是绘制简单的图形。平时练习时容易发生学生互相复制文件而不画图的情况,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5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程中的绘图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学校的教学应当随之改变, 教师需要通过课程整合、优化教学结构、使用新教学方法、使用新教学工具等方式,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去教育学生。Auto CAD软件的使用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制图课程融合是教学发展的趋势。

摘要:本文分析电力技术类专业制图应当掌握的内容, 分析传统制图课程的缺点, 提出将用电气制图替代机械制图, 与AutoCAD融合进行教学。

关键词:AutoCAD,制图,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增良.电气工程CAD[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张妍.高校制图与CAD融合教学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中职电类专业课程教学探析 篇9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动力。由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并且在理论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中要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下面以电类专业课程为例,对此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主,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电类专业课程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必须、够用为度,结合职校生的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并、增、改”,突出重点,讲深讲透,尽量避免出现学生因面对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而失去学习热情的现象。例如:在《电力拖动》课程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包括多个不同的具体线路,教师可选取一两个有代表性并在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线路进行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对于其他控制线路,则只进行简单介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规律,化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等教具,还应注重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运用。通过多媒体辅助、实验演示,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理论的内容实践化,契合了现代学生容易接受新奇东西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之前,充分利用现场参观、模型教具、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生产机械的主要结构、运动形式、机械与电气的配合动作等有足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掌握得更加牢固。

再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将知识点以图片、声像、动画等形式呈现,使原本枯燥的讲解变得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验教学部分可利用电子工作台EWB进行,借助它的电子仿真功能,直观、形象地进行显示。这不仅弥补了实验仪器、元器件缺乏带来的不足,还可以排除原材料损耗和仪器损坏等因素,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实践环节,落实“能力本位”思想,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电类专业课内容涉及的实践问题较多,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开展理论和实际一体化教学。中职学生基本不喜欢理论,但对动手实践却有较强兴趣,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最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这样既迎合了学生兴趣,易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实践掌握了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强化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联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按模块或项目来组织教学,从而充分体现出电类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

例如,对于一些基于实验的电类基础课程,可结合专业需求,将原有验证性实训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转变,同时引入多媒体手段,增加趣味性、直观性。如在《电工电子学》教学中,教师可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一些简单实用的电路融合起来,通过对这些电路的设计、制作、调试,促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再如,对于以动手为主的课程可与一些理论课相整合,在实习场所完成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设计,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变被动听课为主动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电类基础课程 篇10

一、采用产品引领法的缘由及其内涵

1. 采用产品引领法的缘由

职教课程开发可分为“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三种类型。高职示范建设过程中, 高职院校大都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其中又分为以下三种: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又称为任务驱动或任务先导课程, 它是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引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养成职业素质。

部分院校在示范建设过程中, 技术基础课也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建设。调查表明,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通过改革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 知识系统有些凌乱, 系统性不够强, 对系统地掌握知识不利; (2) 实践所占时间、空间较多, 在课时偏紧的情况下, 技术基础课必须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的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受一定影响; (3) 受各校条件的限制, 公开出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的适用性不够强。这就是笔者开展产品引领法及其在电类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动因。

2. 产品引领法的定义及其特征

产品引领法是在课程教学中, 以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产品为引导, 开展各章节、模块的教学。所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 把知识、技能点串成知识、技能链。并以类似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作为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设计) 的课题, 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边学边用, 学以致用, 为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服务。通过这种产品, 把技术基础课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尽可能多地涵括其中, 把支持这种产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了, 就基本上达到了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不能涵括其中的知识、技能, 在实用零部件或实用电路引领下开展教学。所谓的产品是广义产品, 不一定是市场有售的产品, 也可以是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自行设计制作的教学用产品。

为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教材编写过程中, 可不打破传统的章节顺序结构, 而对在本产品的应用知识做重点剖析, 制作调试本产品所需技能作为技能训练的重点, 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凡没有涵括其中的章节, 以某一实用项目 (实用电路) 引领。用产品引领法编写的教材既可作为传统教学的教材, 在教师适当的组织下, 又可作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改变部分教材适用性不广的缺陷。在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设计) 中, 把这一产品作为设计示例, 让学生设计安装调试同类产品。这符合技术基础课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培养创新能力拟应遵循“先仿后创”的原则。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过产品把知识、技能点串点成线, 结线成网, 具有相对系统性, 便于识记与掌握。且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感受所学知识技能实用价值, 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如果按相对系统的方法组编教材, 按“教学做一体化”组织教学, 教师尚需花较多时间进行教学设计, 总的来说, 利大于弊。

产品引领法基本特征是:产品引领、知识系统、激发兴趣、内容实用、突出能力、边学边用。

产品引领法特别适用于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 因为用电子电路较易制作成小产品, 且体积不大、成本不高, 便于进入课堂用以组织教学。

二、产品选用原则

产品的选取是产品引领法的关键, 其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找到了一个好的产品, 就等于找到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的契合点, 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合点,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产品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知识技能涵盖性原则

涵盖性亦即知识内涵的丰富性, 就是所选的产品应尽可能多地涵括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

2. 实用性和职业岗位能力针对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 就是要求所选产品具有实用价值, 最好是市场有售的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产品。所学知识和技术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所选产品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原则。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提高就业率, 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有益。

3. 趣味性和可展示性原则

所选产品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要求所选产品具有趣味性。在讲绪论课时, 就把所选的产品带入课堂进行了演示, 吸引学生, 激发学习、钻研的兴趣。以此产品贯穿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学好本课程起积极作用。

可展示性就是产品可做课堂演示用, 可展示性是彰显趣味性的重要因素。

4. 可实施性原则

可实施性就是便于实施, 便于教师制作和教学应用, 也便于学生制作。更重要是学生在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设计) 中能够较容易地应用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

5. 校企合作原则

在选产品时和编写教材时,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 使所选产品贴近生产实际, 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岗位针对性。

三、产品引领法在高职技术基础课应用注意事项

1. 正确处理性价比与知识技能涵盖性的矛盾, 把知识技能涵盖性放在首位

在生产实际中, 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价比, 要求所用元器件、电路尽可能地少;而从教学角度出发, 应尽可能多地涵括知识技能点, 并设计制作教学用产品, 这样会设置较多实际中可简化的电路, 致使性价比下降, 且与生产实际存在差距。当实用性、性价比与知识技能涵盖性产生矛盾时, 应服从知识技能涵盖性。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这一产品与生产实际的差异加以强调、说明, 以免产生歧义和误导。

2. 辅之以其他方法,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应该认识到, 产品引领法是统领一门课程教学的宏观的教学模式 (方法) 。为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应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辅之其他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其他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多地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教材编写过程中, 进行创新,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教学的组织。例如,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插入启发学生思考的“想一想”或“深入思考”环节, 每节后面编写“复习思考”环节, 编有促进学生思考或开展讨论的“思考、讨论题” (而不是传统的、集中编入每章后面的编法) , 这些题目既可作为下一次课的复习提问题, 又可作为本次课用讨论法组织教学的讨论题。每章增加“应用示例”等环节, 增强实用性;对经典的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内容, 以“电路点评”环节点评电路原创者的“高明奥妙”之处。同时编写“创新教学案例”, 创新案例就是采用新内容、新方法、组织新课堂, 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选取特别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电路实例, 通过复习巳学知识,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通过提问、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积极性, 运用已学知识, 解决学生之前未曾遇到过的有新意的问题,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效率;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目标。甚至于每一章“引言”以应用本章电路的、人们熟知的电子产品作为案例引入, 每一章结尾设立“引言案例分析”环节, 对这一产品进行分析, 以提高兴趣, 增强实用性。

3. 重视基本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分析思路的教学

高职学生能应用基本分析方法、分析思路去分析已学和未学电路以及实践中的问题是具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内涵, 它是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 要加强必要的分析方法、分析工具、分析思路的教学。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产品中的具体电路来分析、来应用, 具有在较强的目标针对性, 提高教学效果。

4. 遵循“先仿后创”的原则, 加强课程综合实训环节教学

在技术基础课学习阶段, 尤其是先修课程, 如“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由于初涉电路及其应用, 其知识与技能不足以完成很高要求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任务。在课程综合实训 (课程设计) 过程中, 拟应遵循“先仿后创”的原则, 即实行先仿制、后创新的路子。学生能仿照引领产品, 自行设计、安装、调试同类型产品, 学会如何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心仪的实际实用产品, 享受自已的劳动成果,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中, 产品引领法在各门课程应用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 “电路基础”最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相对较难,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基础及应用”相对较易, 应根据各自特点, 遵照上述原则, 统筹策划实施。笔者根据研究成果, 在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修订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3版) ”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尝试, 以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达到应用产品引领法的初衷。

摘要:文章根据高职课程改革的现状, 结合电类专业技术基础课, 阐述采用产品引领法的缘由及其特征, 并根据实际操作过程, 论述产品引领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产品选用原则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产品引领法,电类专业,技术基础课,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圣煊.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 2012, (3) .

[2]刘苹, 何深, 阮俊, 怡然.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3]陈梓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06, (4) .

上一篇:配水方式下一篇:《白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