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2024-05-21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精选8篇)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篇1

《基础会计》课程总结

一、教学目的

本学期课程教授以理论为主,即通过对基础会计系统教授,使学生逐步了解了会计要素,进而深入领会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专业知识;借助工业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初级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能力,养成会计思维及会计分析习惯,促使学生对会计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

课上以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板书为辅;课下以习题为主,课后讨论为辅。

三、教学方法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接纳基础会计课程及本人课堂时间。在教学理念上淡化基础会计的难度,教授过程中尽量把复杂的知识拆分成简单的知识点,教学语言严谨中透露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使学生很容易从心理上主动接纳会计课程;充分信任学生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及尊重,如提前告知学生如果确实生病或有其他重要事项允许临时缺课且不影响平时成绩,履行不点名的承诺等,让学生感觉到上课是自愿的,心情愉悦,精力集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把会计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把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与生活中学生之间临时借钱作比喻等把个人理财、班级理财、家庭理财一些常见现象和课程会计学习广泛联系,以点带面,使学生不断感觉到学好会计不仅能应付考试得高分拿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对个人一生的理财都会有重大的帮助,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尽快掌握会计学习方法,更好的把握会计知识。本人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每节课堂由2-3名学生提出问题,课程结束时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回答错误,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解答出正确答案;经常邀请学生课上来讲述某一个知识点;课堂预留3分钟,把本堂课的

知识与之前知识融会贯通,再引导出下节课准备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感觉系统化的知识,学起来会更容易。

四、教学不足

首先,由于课时不足,未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操作,导致有些知识点学生仍停留在迷茫状态。

其次,教学理论仍有些肤浅,不够严谨和深入。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篇2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会计工作的整体架构, 熟悉会计基本原理、知识, 并能以模拟制造企业一个会计期间基本经济业务为例, 完成从账簿启用、建账、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审核、登记账簿、对账、结账、财产清查、报表编制、会计资料整理, 归档与保管一整套会计岗位操作基础技能。而目前大部分非会计专业在开设此课程时, 依然沿用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设置本门课程的作用。

教师教学目标的不明确, 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模糊的。笔者对所教的学生做了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同学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此门课程, 他们普遍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 对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重视运输、包装、仓储等方面的课程,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 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 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

目前市面上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基础》教材非常有限, 所以教师一般选用的教材与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 并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 也没有相关专业的针对性。

有些学校为了保证会计原理的完整性, 通常也选取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学内容, 包括了会计要素与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原理与运用、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设置的是十分合理的, 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课时有限, 加上之前没有相应的先修课程, 后续也没有其他会计课程, 要让他们能够短时间内理解企业经济活动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原理, 并对会计原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国务院总理刘延东在2012年9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 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标志。”的确,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我们知识获取与生产的方式, 改变了我们日常交流的方式, 也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但在教育领域, 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目前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以简单的PPT和板书为主,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对这个课程认同度较低, 加之入门的会计原理较难较枯燥, 学习效果就更差了。另外, 会计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选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会计课程中抽象的名词和概念以及会计核算的流程变得通俗易懂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 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 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 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 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 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 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 对他们而言, 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 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 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 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从知识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 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 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明确了教学目标, 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 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 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 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 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 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 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 自然就会主动学习, 提升学习效果。

(二) 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 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 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 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 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 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 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 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 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 以学生为主体, 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011年, 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 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 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 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 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 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 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 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 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 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 优化教学评价, 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评价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需求,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

本课程评价思路是:第一, 在学生能力评价中, 尽可能引入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机制。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学生及时改进提高。第二, 教学评价应“以生为本”, 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财务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 即注重显性教学效果和隐性教学效果评价的结合。

根据上述评价思路, 笔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重新安排。新的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 学生课堂下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主要是学生的网络学习记录, 包括视频的在线学习时间、QQ、微信等在线工具的互动时间、以及练习完成情况。第二, 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考核依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记录, 包括学生课上提问情况、与教师交流情况、案例讨论情况, 以及会计实务操作情况等。第三, 每个项目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完成后都要进行小测验, 并且记录成绩。第四, 学生完成专项实训任务的情况。针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设计一部分专项的实训任务, 每次任务成绩都计算到课程考核中去。第五, 分组教学形成的教师评价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实施分组教学后,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解答、习题练习、实训操作、成绩考评等均以该教学小组为单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相互协助能力, 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团队意识。

摘要:“学好会计才能做好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所以《会计基础》是高职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该课程专业性强, 学生学习难度较大, 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齐励, 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4, (07) .

[2]徐珏.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试探[J].科教导刊, 2012, (02) .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中专会计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0-01

《基础会计》作为我国中专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有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更对学生对往后课程学习兴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好学生这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以后的就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专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专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易混淆

对我们中专会计专业来说,我们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就应该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岗位人才。但是由于《基础会计》所涉及的知识比较繁杂,会让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混淆。例如在学习银行操作流程时,教学目标容易在会计和银行柜员之间发生混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不清晰。

2.《基础会计》的教材内容过于模糊

我国中专学校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普遍以理论为重点,没能够切实的联系会计专业的实践实际,所以并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有些学校使用的教材过于老化,不但内容无法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更会出现漏知识点、重复知识点的现象出现,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

3.对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会计的工作主要是与财务挂钩,要求从业者必须有着相当高的职业道德。但是在中专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导通常都是以会计专业技能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导,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中专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

现在中专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题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读课本,而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知识,完全达不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目的。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淡漠,学生既不愿意听教师讲课,更不想找教师来讲解问题,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变得极其低下,让学习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而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也会因为单一的读课本而感到厌烦,教师授课缺少激情,学生又没有兴趣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做出反馈,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极其压抑,教学效率变得十分低下。

5.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实践课程的不重视

中专的教育理念与高中不同,中专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直接参与社会劳动的技术人才,因此在中专课程中,实践课程应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侧重于理论课程的,这就导致了多少年来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理论强于实践的。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要他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直接适应岗位需求的,这就导致了中专毕业的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就业前景。

二、探讨中专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1.对中专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主要问题的解决

针对中专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中专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我们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上达到记账、算账、报账、熟悉整个会计流程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工作。例如对于一个合格的中专会计专业毕业生而言,要能够熟练利用《基础会计》课程的相关知识来帮助他加入的企业工作,在第一时间为他所服务的企业作出贡献。

2.对《基础会计》教材的整改

作为会计教育的最基本教材,《基础会计》教材必须要紧随时代的脚步来进行编写,这样才能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更加适合现阶段的企事业单位。同时在《基础会计》教材,我们要提高对实际运用和操作的重视度,不能仅仅只重视理论教学。再有就是根据中专生的年龄和心理,我们的教材应该更加的生动形象,争取将趣味性、知识性、操作性融为一体。例如在对会计的含义进行描述的时候,可以采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能够从另一种角度对会计的含义进行理解。

3.对中专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作为中专会计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培养,教导学生遵守会计行业法规,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会计法律法规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相结合,通过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违法现象与处理方式来警醒学生。而且作为中专会计专业教师,我们要时刻以身作则,谨守行业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能够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中专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

作为新时代的中专会计专业教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教学。相对于中专生而言,他们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自制能力都比较弱,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会导致他们对课堂的厌恶。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多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加入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然后再由教师来补充其中的缺失和改正其中的不足。例如在讲解如何记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记账才是正确的,然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同学来说一说他们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整理和补充。这样不仅仅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能最大程度的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强化实践教学

为顺应新时代的进步,我们要培养出来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中专会计毕业生。这要求我们要强化实践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在《基础会计》课程中,我们要尽量让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并重。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在教授相应知识的时候可以让教师领学生一起进入企业来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可能让学生直接被企业所选中,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俄文昕.《基础会计》教学浅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2).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2006 篇4

5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专科会计学专业、金融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2.开设时间及学分。本课程为一学期开设,计4学分。

3.课程的基本特点。本课程是会计学科的一门入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专业术语较多,操作性较强。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从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体系结构来看,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二、三、四章介绍的是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第五、六、七、八章介绍的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第九、十章是对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具体应用,举例说明了会计核算工作各步骤的具体内容;第十一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第十二章介绍的是会计工作组织的有关问题(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什么是会计以及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及其审核,会计账簿的格式及其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方法,单位会计工作的组织,等等。

本课程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

求分为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其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1.文字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是金中泉主编的《基础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媒体。该教材除基本教学内容外,还包括学习辅导性的内容,如各章的学习目标提示、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

2.音像教材:共有18讲电视录像辅导课(每讲25分钟),由中央电大财经部牛慧教授主讲,艾大力老师配合讲授。内容主要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其中第一讲绪论,第二讲会计要素,第三讲会计等式,第四讲账户,第五讲复式记账,第六讲借贷记账法举例,第七讲账户的分类,第八讲会计凭证,第九讲账簿,第十讲财产清查,第十一讲会计报表,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讲会计循环,第十六讲会计核算形式,第十七、十八讲期末复习。

3.CAI课件:是由中央电大与广州电大合作开发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已制成光盘。其内容是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分解到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见习、制证、复核、出纳、登账、稽核、综合、总管等8个岗位),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4.其他媒体:直播课堂(2次),网上辅导和非实时答疑

四、教学环节

1.自学。就是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录像教材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强调自学是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2.辅导。就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引导和答疑解难,包括集中面授辅导和采用电子

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的个别辅导。集中面授辅导要注意运用启发式,采用讲解、讨论、答疑和作业讲评等方式,课时一般以不超过30学时为宜。

3.作业。本课程安排了4次作业,其中2次为书面作业,2次为会计模拟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中央电大另行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并评定成绩。

4.教学研讨。由中央电大组织试点电大的有关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篇5

第一章总论

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的含义,一般了解会计的作用和会计方法。

考核知识点: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会计方法;会计的含义。考核要求:

1.会计的目标

识记:会计目标的含义

理解:(1)会计目标的内容;(2)会计目标的两种理论观点。

2.会计的内容和特点

识记:(1)会计内容的含义;(2)会计的具体内容。

理解:(1)会计内容的抽象;(2)会计的特点。

3.会计的职能

识记:(1)会计职能的含义;(2)会计核算的含义;(3)会计监督的含义。理解:(1)会计核算职能的特征;(2)会计监督的职能的特征。

4.会计方法

识记:(1)会计方法的含义;(2)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含义。

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5.会计的含义

理解:会计的定义。

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内容,了解企业的经营资金和财务报告。

考核知识点:企业的经营资金;企业的财务报告;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考核要求:

1.企业的经营资金

识记:(1)企业的类型及其经营活动;(2)企业的经营资金。

2.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

识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理解:企业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必要性。

3.会计要素

识记:(1)会计要素的含义;(2)《企业会计准则》中六个要素的含义。

4.会计等式

识记:(1)会计等式的含义;(2)会计等式的表达式。

理解:(1)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资产和权益变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和结果;(2)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收入和费用的变动及其结果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和结果

第三章帐户与复式记账

考核目的:通过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帐户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科目与帐户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帐户;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

考核要求:

1.帐户

识记:(1)帐户的含义;(2)会计科目的含义。

理解:(1)帐户的基本结构;(2)会计科目与帐户的关系;(3)会计科目的内容与级次。

2.复式记账

识记: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理解:(1)单式记账法的优缺点;(2)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3.借贷记账法

识记:(1)借贷记账法的含义;(2)会计分录的含义;(3)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的含义。

理解:(1)借贷记账法的记录方法和账户结构;(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3)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和平衡方法;(4)账户的对应关系。

应用:(1)采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2)发生额和余额两种试算平衡方法。

第四章帐户分类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掌握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帐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考核知识点: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帐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考核要求:

1.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

识记: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含义。

第五章会计凭证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凭证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种类和编制;一般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考核知识点: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考核要求:

1、会计凭证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1)会计凭证的含义;(2)会计凭证的种类。

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

2、原始凭证

识记:(1)原始凭证的含义;(2)原始凭证的分类;(3)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理解:(1)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2)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

应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3、记账凭证

识记:(1)记账凭证的含义;(2)记账凭证的分类;(3)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理解:(1)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2)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

应用: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第六章会计账簿 理解:(1)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必要性;(2)帐户按经济内容分类的类别。2.帐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识记: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含义。理解:(1)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必要性;(2)帐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类别。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账簿记录的试算平衡,记账错误的更正,以及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考核知识点:账簿的含义和分类;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帐簿的登记规则;错帐的更正方法;对帐;结帐。

考核要求:

1、账簿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1)会计账簿的含义;(2)会计账簿的分类。

理解:会计账簿的作用。

2、账簿的设置与登记

识记:账簿的组成及其内容。

理解:设置账簿的原则。

应用:(1)日记帐的登记方法;(2)分类帐的登记方法。

3、帐簿的登记规则

理解:帐簿的登记规则。

4、错帐的更正方法

应用:错账更正的方法。

5.对帐

识记:对帐的含义。

理解:(1)对帐的必要性;(2)对帐的内容。

应用:对帐的方法

6. 结账

识记:结账的含义。

理解:结帐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应用:结账的程序与方法。

第七章财产清查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财产的盘存制度,财产清查的意义及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一般了解财产清查的种类和方法。

考核知识点: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的盘存制度;财产清查的组织和清查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考核要求:

1.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

识记:(1)财产清查的含义;(2)财产清查的种类。

理解:(1)财产清查的必要性;(2)财产清查前的准备工作;(3)存货、固定资产、现金与银行存款、债权债务清查的要求。

2.存货的盘存制度

识记:(1)永续盘存制的含义;(2)实地盘存制的含义。

理解: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各自的优缺点。

3.财产清查方法

应用:(1)存货清查的方法和程序;(2)固定资产清查的方法;(3)现金清查的方法和程序;(4)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和程序,银行存款调节表的编制;(5)债权债务的清查方法。

4.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理解:(1)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要求;(2)财产清查结果账务处理的步骤。

应用: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第八章会计报表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的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内容和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及其编制原理;一般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和种类。

考核知识点: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考核要求:

1、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

识记:(1)财务会计报告的含义与构成;(2)计报表的含义;(3)会计报表的种类。理解: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必要性。

2、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理解: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3、资产负债表

识记: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理解:(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

应用: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的填制方法。

4、利润表

识记:利润表的含义。

理解:(1)利润表的结构;(2)利润表的编制原理。

应用:利润表主要项目的填制方法。

5、现金流量表

识记:现金流量表的含义

理解:(1)现金流量表的结构;(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

第九章会计循环(上)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会计循环、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编制会计分录、过账和对账簿记录进行试算平衡的具体方法。考核知识点:会计循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帐和试算平衡。

考核要求:

1.会计循环

识记:会计循环的含义。

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识记:(1)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含义;(2)会计主体的含义;(3)货币计量的含义;

(4)持续经营的含义;(5)会计分期的含义。

理解: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3.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识记: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

理解:会计确认、计量原则的内容及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

4.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帐和试算平衡

应用:企业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帐和试算平衡。

第十章会计循环(下)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掌握期末账项调整的方法,以及对账、结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具体方法

考核知识点:期末帐项调整;对帐的方法;结帐的方法;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考核要求:

1.期末帐项调整

理解:(1)期末帐项调整的必要性;(2)期末帐项调整的内容。

应用:(1)应计帐项的调整;(2)递延帐项的调整;(3)其他帐项的调整。

2.对帐的方法

应用:对帐方法的具体应用。

3.结帐的方法

应用:结帐方法的具体应用

4.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

应用:编制会计报表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重点掌握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一般了解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种类。

考核知识点:会计核算形式的含义和种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考核要求:

1.会计核算形式的意义和种类

识记:(1)会计核算形式的含义;(2)会计核算形式的种类。

理解:选用会计核算形式的基本要求。

2.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识记:(1)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含义;(2)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程序。

理解: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

识记:(1)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含义;(2)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程序。

理解: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应用: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及总帐的登记方法。

4.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

识记:(1)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含义;(2)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程序。

理解: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应用:汇总记账凭证的编制及总帐的登记方法。

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组织

考核目的:通过本章考核,使学生一般了解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原则和形式,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原则和形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考核要求:

1、会计工作组织

识记:(1)会计工作组织的内容;(2)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的含义。

理解:(1)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2)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

2、会计机构

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要求。

3、会计人员

识记: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与职称。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篇6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该门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对传统的内容重新思考和改革。

一、《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指导思想

目前,所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仍然较为模糊,“应用型”模式被当成了一种权宜之计。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的独特理念,或是照搬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内容,或是继续执行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根本没有突出“应用型”,导致培养的大量会计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严重影响了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因此,《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大胆改革《会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来推进“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及职业资格融合的创新性理念,提高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揽子解决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人才缺乏的难题,促进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战略目标

1、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步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入门课程。由于学生对会计专业不了解,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其对《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喜好与厌恶情绪,直接影响到对会计专业的偏好,进而影响到以后在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本课程需通过内容的优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从而有助于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2、支撑“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3+1”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即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第四年去企业进行职业岗位实践,使学历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

《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务必通过其系统性理论的讲解和专门方法的介绍,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如《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本课程实训使学生对基本专业技能有所掌握,如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为第四年职业岗位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的效果。

3、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提升的融合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要求会计人员上岗前必须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也是用人单位评价与选聘人才的重要标准,通过对《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尽可能使其很好融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在完成学历专业教育的同时,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为后续晋升职称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在职业领域不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会计基础》课程内容优化的措施

1、坚持“学生本位”思想,内容表现直观化

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学生虽然也是通过高考统招的生源,但与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内容设置时应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直观的表现形式将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如记账凭证的构成要素与填写方法部分,现有教材一一列举了其名称、日期、编号等构成要素达八项之多,填写方法更是难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掌握,更是不想再学。因此,教材应通过实物展示,多提供几张记账凭证的样板,来让大家从感官上认知记账凭证,感觉很新鲜且逼真易懂,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各要素的作用、填制方法等就变得易如反掌。这样既使学生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又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对专业课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突出实用性

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比较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教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强调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结构,对传统内容应取舍分明。

理论部分的内容坚持“必须、够用、突出应用性”的原则。对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会计专业人才而设置的理论研究部分的内容应全部删除;对于缺乏实用性的理论知识也应全部删除,如单式记账法,单式会计凭证的填制、报告式资产负债表和单步式利润表的编制等;对于高层次的内容也删除,如会计管理、预测和决策等内容;而对于理论的演化发展过程省略或者简要介绍。理论部分的重点在于基本会计理论及应用、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及应用等,理论部分的内容力求简洁明了。

实践部分的内容要突出“客观性、典型性、循序渐进”的原则。传统教育忽略了实践性内容安排,即使有些院校有实践性的要求,但也主要停留在做练习题或填制凭证等单纯的业务技能训练上,这与“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需要大胆改革。首先,体现客观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所用的凭证、账册、表格、科目图章及各种办公用品应该与实际工作中的一致。

(2)所有的原始资料应该是企业日常实际发生的;其次,具有典型性,即模拟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规范,经济业务的资料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便于学生较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再次,突出“学生本位、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实训在时间安排上应是有序的,与理论学习同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直接面对现实的会计问题,亲身经历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对会计问题有与众不同的判断和见解,倡导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等所有内容学完,最后再集中安排实践,既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不符合“循序渐进”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更是模糊了课程实训与职业岗位实践的功能差异,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3、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

笔者通过问卷就选聘应届毕业生的标准问题对西北五省的中小企业做了调研,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00份,统计结果发现:

(1)80%的企业看重助理会计师职称,虽然有些地方政策不支持在校生考取初级职称,但用人单位还是以此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准;

(2)20%的企业至少要求中级会计师职称,不考虑应届毕业生;

(3)100%的企业表示遵守会计法的规定,要求会计岗位人员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由此可以看出,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最好拥有专业职称,才会受用人单位欢迎。现行的《会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仅考虑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上最近几年的考证热潮,冲淡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分散了精力。当务之急,应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合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参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来设置课程内容,使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很好统一在一起,学校与学生凝成一股力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并为职称考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增强后续发展的潜力。

4、编写符合学生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对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都起着关键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深入理解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考虑本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甚至还有初级职称考试大纲,来编写行之有效的教材,以满足系统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为一体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篇7

1 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教育模式, 仍以“重理论、轻实践”为主

高职院校现存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科书为依据, 注重基础会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按部就班地以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为主要内容讲授课本知识或演示再由学生实际操作, 缺少为巩固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大量课程实践环节, 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等到课程全部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 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较差。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缺乏一定的会计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会计的师资力量相对其他学科来讲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专职教师多, 兼职教师少;中低级职称的人数多, 高级职称的人数少。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只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知识, 从来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 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历。在实训教学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论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来判断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 而往往理论知识与实际会计操作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使得指导教师的解释脱离实践, 缺乏权威性。由于目前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局限, 从而造成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教学的方法。

1.3 缺乏运用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 高职院校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 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 (各种形式的凭证、账簿, 以及简单的报表) , 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的手工记账模拟实践。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 主要原因是安排的课时少、实验教材和设备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 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

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仍习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要重要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手段己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迫切要求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适应不断更新的会计内容。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正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 对于难以表达清楚的基本理论、方法可利用计算机的幻灯片形式进行辅助讲解, 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专项经费不足, 设备不齐全, 高职院校真正投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很少。

2 提高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树立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并重的发展教学观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进一步转变会计教学观念, 牢固树立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 并将其落实到会计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真正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 使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于会计教材、课堂教学、课后训练及教学考核的全过程, 努力扭转长期以来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会计理论, 轻会计实践的局面。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学生通过会计模拟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 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2.2 推广案例教学, 加强模拟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基础会计学一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案例导入, 启发来掌握各个知识点。如“复式记帐法的运用”一章学习内容多, 就讲清每个帐户的核算内容和用法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讲解在不结合实际, 会使教学内容枯燥, 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讲这部分内容可通过疑问来引出问题, 指导学生经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对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而会计模拟教学是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进度, 分章节组织模拟实习, 边讲边练, 讲练结合。通过实践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熟悉各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主要内容和流程, 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会计方法、会计原则的认识。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其师资应该是双师型教师,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 既要求教师具备精通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基础知识, 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性知识及施教能力。首先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 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他们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研究, 探讨会计教学的方法。同时, 在教学手段上还要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开发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以真正缩短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距离。

其次安排教师要定期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 寒暑假集训、社会兼职等业务实习, 从而掌握会计重要岗位的实际工作, 在专业能力上与会计实际工作要保持一致, 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综上所述, 要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优势, 只有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学生才会真正从中受益, 巩固理论知识, 掌握实践技能。这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实现, 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薇.高职《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15) .

[2]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12) .

[3]李利.财经职业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4]付黎军.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5) .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 篇8

关键词:基础会计;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过程;

一、非专业会计《基础会计》教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模糊的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在进行非专业会计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区分非专业会计专业及会计专业的教程目标。但是现在并非本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跨专业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模糊的目的,导致有的学生误认为会计与他们的专业并无关系,毕业从职业也不会是会计职业,因此学了没用是很多学生的想法,以至于学习上面不重视,学习积极性已经兴趣明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面师生互动受影响,教学何谈成功?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及教学成功性。

(二)、缺乏针对性内容教学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非专业会计学生与专业会计学生中选用的教材上面是一致的,由于教案一样导师教师在授课时的内容上面并没有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学生。现阶段传统教学中非会计专业并没有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不同专业对于会计教学内容需求不同,对于经管、物流、电商、市场营销等非专业会计的目标培养,专业需求及特色了解上面出现空白,所以专业会计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相同,并没有达到非专业会计进行教学培养,专业特色缺乏及创新缺乏正对性、完整性。

(三)单一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单一且模式统一,教师在授课时统一采用专业学生模式与方法——顺序法。没有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多数还是沿用传统“黑板+粉笔”模式,虽然有的也有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内容上面不是具有针对而合理的科学设置,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由于课程满非专业课时少,老师们往往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导致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理解不透彻。然而基础知识的连贯性教强,这样一来学生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不懂的地方越发不懂,问题积累多了,学习者必然会对此产生厌学蒙混的态度。

二、 改革教育教学基本思路方针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利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和综合素质培养。届时有关教育部门或者是学习因该制定一个完善有针对的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模式结各专业特色特点、建立并且完善现有《基础会计》教学,应材施教的利用前进的教育设备及总结传统方式,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一)、“学以致用”——明确教学目标

会计专业教师对于教导非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明确一下两点:一是要教导学生核算中如何体现所在企业的经济业务的活动体现;二是怎么样通过财务报表知晓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金流动,对于企业资金流动以及现状要由一定的分析预测能力。

(二)、“学有所用”——改革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涵盖一下三大点:

一是基础会计理论,二是会计日常业务的核算,三是财务报表的制作以及分析。对于分专业会计教学而言,基础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核算,而是要培养学生会计规范基础,以会计报表为目的理解会计原则会计实质,加强学生运用本专业相关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会计学授课重点内容包括 会计法规、基本原则、假设、循环、报表等内容,结果相关专业制定相关章节,以满足需求。使学生掌握并成熟运用会计信息的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不拘一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第一加入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基础会计中的账更正的方法为例,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会在课堂上会把会计错账类型和适用的更正方法作一一的讲解,虽然做了练习,但是只是分录练习,并没有涉及到具体操作,仅仅是从理论上掌握了会计错账更正的方法,现代教学方法即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真实的凭证和账簿记录清楚的反映在屏幕上,教师则用鼠标标出错误之处,再用声、图、文相结合的方法来提示错误,并且让学生亲自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错账更正,便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营造“动静结合、声情融汇、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视听并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除此之外,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互动。这样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问题阐述得更明晰、更透彻。

第二,要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制造企业供、产、销各阶段业务时,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可以针对一个企业的综合业务的具体状况,来要求学生自己能够较好的对这个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比较完整的核算,同时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展开分析。例如在学习和讲授公司的会计报表分析时,可以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企业的会计报表,然后来要求学生分组通过财务报表讨论这个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进而通过分析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就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初此之外呢,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比如启发式、图解式、参与式等。这些方法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培养和激发兴趣,很好的提高了教学的综合效果。

最后,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讲,可以首先通过学生先做、小组讨论总结,然后课上集体纠正、解决典型问题,最后集中指导操作技能这样的流程来展开实施,效果很不错。这种采用讨论式、互动型的教学方法,转变以前以老师讲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全程参与,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整个儿模拟工作的流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实际的凭证填制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凭证的实际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掌握基础会计的各项技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出真知”——模拟实践

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并不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但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就应该很好的摆正态度,明确认识到对非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要性。

在会计模拟实践中,我们需要手工处理与电算化操作相结合,最好模拟更真实的“工作氛围”,将课程在会计仿真实训室进行,真实具体的能够模拟若干个单位财务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实际效果要配有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若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进一步采用基础会计模拟软件。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

非会计方面的教学,其内容主要偏向于多方位的会计实训活动和直接服务于会计人员对业务的处理结果的推断。因此,需要教师本身拥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准。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实行理论加时间一体化,并以引导启发为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要导向作用;教学手段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并正确引导学生自学,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总之,作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授课教师,除了必须拥有高水准的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外,还需紧随时代的发展,并加以创新。同时还要不停地拓宽专业知识范围,学习并了解相关管理学科知识的内容。此外,还应估计老师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提高业务素质,从而加强“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对非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本教者“教”学者“学”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使《基础会计》知识融进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吉林机电工程学校;吉林;吉林;132010)

参考文献:

[1] 赵晓玲,钱光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商场现代化》[J].2009, (1)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龚芬.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现代商贸工业》[J]. 2009,(13)

[4] 王韶婧.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与实务》.教学改革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9,(33)

上一篇:物流管理考研真题下一篇:丹参酮胶囊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