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基础课程(共12篇)
硬件基础课程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重点说明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教学改革实施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计算机类本科专业有三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这三个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布点数最多。实际上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仪器仪表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无不与计算机技术有关。我们知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类, 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软件。本人认为上述电子类、仪表类及自动化专业更靠近计算机硬件, 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应放在计算机构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上来。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办出特色, 并且达到让学生能更多自主学习的目标, 因此在专业总学分数不变的情况下, 应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中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有许多值得改革的地方。从教育部有关本科专业设置的文件中得知, 计算机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在这些课程中, 硬件课程占了12门, 达到75%。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全国高校开办计算机专业的学校众多, 从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可知:各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应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定位为:国际化视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应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强调在计算机应用行业就职能力的培养。如银行, 特别是外资银行;企业, 特别是合资企业;外贸出口行业等的就业。因此这要求我们针对这种培养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课时。
2. 可整合课程的内在联系
分析计算机专业的12门硬件核心课程, 我们可将其分为三类:其一电路类, 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其二计算机原理类, 如计算机原理, 汇编语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其三为其它类。
在电路类课程中主要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 这三门课程存在内在联系。按这三门课程的排列顺序, 《电路分析》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合并后可有效地衔接、有机地整合, 针对学生培养目标, 有利于课时减少。
在计算机原理类课程中主要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程, 这三门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
在第三类课程中, 一般可根据培养目标, 可决定课程的取舍。如计算机技术课程主要开设计算机接口技术, 计算机网络设置为必修课程, 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等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
3. 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节省的时间, 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技术层出不穷, 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需要这些新技术, 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在竞赛中培养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践
1.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
(1) 改革的初步阶段 (2001年至2004年)
在2001年开始考虑该项改革, 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整合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一门课程, 在2002年第一次开设此课程, 周学时数4, 共72时, 使用两本教材, 较多的学科知识点难于照顾, 教学反馈效果一般。
2003年第二次开设此课程, 周学时数5, 共90时, 使用自编讲义, 教学效果较好。但还有较少的关键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中难于完成。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 并开始编写实验讲义。2004年第三次开设此课程, 周学时数6, 共108时, 使用自编教材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 教学效果好。实验讲义也开始完善, 主要教学知识点也能完成。并开始网络课程的建设。
(2) 改革的完善阶段 (2005年至2008年)
2004年开始教学时数固定为周学时数6, 共108时, 并开始在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开设该课程。开课学生数达350人, 2007年课题组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校级教研课题“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获立项, 2005年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成功。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成功。《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建设获校二等奖。
实验室建设完善, 做到学生人手一套仪器, 充分保证学生动手的机会。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现状以及该课程是一门动手要求较高的特点, 我们以下面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弥补课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常规的课堂理论验证性实验:采用以班为单位, 教师讲解与指导, 原则上课内完成实验, 若没有完成, 在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进行。
(2) 课外整机电子系统练习: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到实验室操作, 原则上学生自行完成, 在焊接完成后, 调试遇到问题, 由实验室教师指导。让学生形成电子系统整机的概念, 掌握一般电子系统的调试方法和电子系统创新设计方法。
(3) 创新基地:创新基地进入人员采用人数总量控制、动态调整, 学生首先是自愿报名, 然后进行考核, 获准进入后采用动态淘汰制, 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将会被淘汰, 有兴趣的同学可中途进入。每位教师指导3~6名学生, 指导过程采用目标驱动, 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设计目标, 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每周会面一次, 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或布置新的任务, 或解决具体问题。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 以赛代学。往往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知识, 学生为解决问题必须学习这些知识, 由于是针对问题学习, 所以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课堂教学, 且围绕一个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学习大量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全方位得到锻炼。
2005, 2007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挑战杯”赛取得好成绩。2008年《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的改革
(1)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名称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来源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程。因此课程名字应体现三门课程的特征。在《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名字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名字特征已明确体现, 而《计算机系统结构》, 国内某些院校称《计算机体系结构》, 在整合的课程中以“系统”二字体现。主要有二个含义:其一, 在课程中体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概念, 系统的总体及外特性, 指令流水及存储层次;其二, 课程较少牵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 创新思想
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归于计算机系统分层结构中, 体现原三门课程的紧密联系。在课程增加计算机组成部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设计方法的内容, 使学生真正体会现代计算机部件的设计思想。计算机指令集的发展有CISC复杂指令集及RISC精简指令集两个方向, RISC指令集的实现采用组合逻辑电路, 而现代组合逻辑电路的实现一般采用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 因此我们将在教材中加入FPGA实现计算机部件的内容。
(3) 课程改革的过程
我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三个计算机类专业。四个年级在校生达1400人。刚开始时我们也是将三门课程分开开设, 汇编语言周课时为4, 计算机组成周课时为5, 体系结构周课时为4。第一步改革是对三门课程课时的压缩, 每门课程周课时均压缩1课时;第二步改革是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 周课时数为6;第三步改革是将上述三门课程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 周课时数仍为6。
(4) 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效果
课程的整合的第一个好处是消除了原三门课程独立开设时的内容重复问题, 节省开课时间, 省下的时间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及开设计算机新技术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根据三门课程特点的完美地融合, 去掉不合时宜的内容, 如存储芯片的位扩展及字扩展, 原为计算机组成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随着芯片容量的发展, 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关于计算机逻辑设计问题, 原教学内容很少体现,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的推广,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引入这方面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 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一个计算机部件甚至一个计算机CPU的设计。
三、结束语
从2001年开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及《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课程教学改革, 其中《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获省精品课程称号。出版了配合改革的教材。并有如下经验:
1. 关联度大的专业基础课可进行整合, 整合时应考虑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知识的储备的要求。
节省课时可开设专业新技术及专业特色课程。
2. 全国计算机专业众多, 因此各校计算机专业应有
自己的特色, 我校计算机专业特色为专业能力突出, 外语应用能力强。
3.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互动性强的教学网站, 让学生主动学习, 弥补课堂课时的不足。
4. 课堂实验、课外动手训练和创新基地的学生实践的立体培养模式, 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好方法。
5.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 特别是全国性的专业竞赛,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届学生得奖的实例, 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心广, 王金矿, 张晶.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EB/OL].http://www1.gdufs.edu.cn/jwc/bestcourse/kecheng/34/index.htm
[2]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www.edu.cn/jiao_xue_318/20060323/t20060323_126300.shtml.
[3]王金矿, 李心广, 张晶.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3.
[4]李心广.面向21世纪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2
硬件基础课程 篇2
IBM在散热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当然随着机器运行大程序或者开机时间过长以及进风口灰尘等,可能一些教易发热的区域(CPU,硬盘,内存,电源变压器等)会温度比较高,但是会在接受范围以内。
什么是笔记本掉电?
掉电是指笔记本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突然断电关机。掉电在DELL机器中比较常见,多数是由于主板上的I/O芯片供电不稳造成。笔记本散热不良也会造成掉线。
IBM笔记本的内存都是什么品牌的?升级的话用的是原装的内存么?
主要用以下品牌的内存:kingston(金士顿),MICRON(美光),Infineon(英飞凌),HYNIX(现代 ),PROMOS,NANYA(南亚),ELPIDA(尔必达),SAMSUNG(三星)。升级用的主要是kingston(金士顿)的,512m的也有原装的内存。目前T400和X200也有,但价格确实不菲。
硬盘问题?如果升级的话,IBM的硬盘保护功能还用吗?升级用的硬盘是IBM原装的吗?
IBM的笔记本硬盘业务已经被日立收购,现在IBM笔记本本用的硬盘大多是日立、富士通、东芝等品牌的,硬盘保护功能是集成在机身里面的,和采用什么牌子的硬盘无关。升级用的硬盘不是原装硬盘,主要是日立的。
U盘和移动硬盘无法安全删除故障处理
在xp下使用usb设备(u盘或移动硬盘)在停用时有时会提示:无法停用...,如何处理呢?停又停不掉,拔又不敢拔,怎么办呢?正好今天我又遇到了这个问题,以我的经验,说说几条解决的途径吧。--Upnb(1).确认usb设备与主机之间的数据拷贝已停止,还在传数据呢,当然停不了。
(2).有时explorer.exe进程经常会造成usb设备无法删除、某个文件和文件夹删不掉的情况,解决方法是打开任务管理器里的进程列表,关掉explorer.exe(这时系统界面会啥也没有了),然后再添加新任务explorer.exe(界面恢复了),最后再试着删除usb设备,
此法最常用。
(3).还有的时候,有些程序正访问着u盘或移动硬盘上的文件呢,比如一个xxx播放器正在播放移动硬盘里的xxxx电影,播放器还没关呢,当然也就删除不了移动硬盘。有时候虽然把播放器关了,可是不知那根弦出毛病了,任务管理器里还留着那个播放器的进程,停了那个进程就能删了。不仅播放器如此,对其他xxxxx程序亦然。在比如,用qq传文件,保存地址直接选u盘时,传完若不把QQ对话框关掉就不能马上安全删除u(4).实在没辙了就重启吧,重启完了就能删了。
我的笔记本不认光驱、硬盘怎么办?
光驱和硬盘在笔记本中属于低速设备是由南桥管理的。如果笔记本硬盘、光驱无法识别的现象,多数是因为南桥芯片内部的接口电路损坏造成的。
我的笔记本频繁死机该怎么办?
首先请排除系统与软件的问题;
尝试用杀毒软件检查看看有没有病毒;
想想最近是不是装了什么软件后就出现死机现象,有请卸载;
没有的话可以尝试重新安装个干净的操作系统(只有操作系统和必要的驱动);
其次考虑是不是硬件改动(如升级内存)造成的,可以尝试将硬件恢复原状看看(把升级的硬件取下);
另外可以考虑一下环境的问题,散热不良也容易导致死机;
硬件基础课程 篇3
关键词:硬件 教学手段 联系实际
在讲解《计算机硬件基础》这门课之前,学生一般都进行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的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的原理认识不是很清晰。而《计算机硬件基础》不仅包括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原理,还有硬件故障检测和硬件应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整个体系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方法可以给教学过程带来便利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是教材的选择,计算机硬件基础讲解的内容有实物,不像其他的理论课,只能照本宣科,或者加一些案例就可以的。现在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已经是很普遍化了,大多数大学生都可以自己进行配置电脑了,所以单纯的介绍计算机有什么部件组成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所以在进行教材选择上面,不仅要有最基本的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方面的知识,最好教材中还有其他和硬件相关的知识,比如说硬件的故障和维修,计算机的组装,最新的硬件技术等等。
在选好教材的基础上,怎样进行课程的讲解,一开始要转变学生“轻硬重软”的观念,要是学生了解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学好计算机硬件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利于编写更加高效,合理的计算机程序,比如说学习了内存的分级中知道,CPU中的寄存器相对于内存来说,数据的读写来的更快一些,那么在编程时可以用寄存器时尽量少是用用内存来进行数据的过渡。然后就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前面部分讲解的是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如果只是按照书上的文字或者图片,就算有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效果也不是很大,不妨可以将这些硬件部件的实物拿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比如CPU,内存条,显卡等,而且可以将不同型号的部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无形中也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在讲发展的时候,惯性思维下学生都觉得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而在实物的接触中这种了解会更加深入。
有了部件实物的第一印象后,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这些部件的原理,以及怎样运用这些部件实现计算机的功能。这些东西都是比较枯燥的,原理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自己看教材掌握,这时候需要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将原理的讲解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比喻。比如说在讲解CPU和存储器之间进行读写操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读和写的方向每次都分不清,在这里读和写都是对于CPU而言的,我们可以把CPU比喻成我们的大脑,存储器比喻成书本,读的过程就是把书本的信息向人脑中传输的过程,也就是存储器向CPU传输信息;而写就是将人脑中的信息记录在书本的过程,是将CPU的信息传输给存储器的过程。这样的比喻学生就明白多了。对于讲解操作过程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和解决,也就是说整个过程老师可以不叙述,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步骤直接进行,这样不同的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有不同问题出现,可以互相解决,也可以老师辅导。因为老师的思维毕竟不同于学生,不能想到所有的问题。这样既掌握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中硬件故障和维护这一部分,除了在讲解内容之外,可以让学生去电子市场或者实验中心,亲身去体验一下维修计算机的过程,通过课上的讲解了解了一下计算机常见的故障现象之后,对症下药,将问题解决。在这过程中会发现一下由于硬件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硬件问题,也可以试着去解决。这样一来不仅掌握了原有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計算机硬件应用方面的讲解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着手。现在大多数家庭中的产品很多,其中的硬件部分也不在少数。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后,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掌握一些电子部件的原理基础上弄明白整个器件的工作原理。为以后的硬件的设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硬件的需求也会越高,怎么样是用现有的硬件来进行设计不同功能的器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学习这门课的目的。
上面的介绍中不仅有老师教的方法,还有学生学的方法,我认为教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现在侧重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做准备的。
上好一门课不仅包括课前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不要忘记还有教学效果的检验。现在的学校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考核还是以考试为主,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的,我觉得可以加重对动手能力的考核,比如单独进行计算机的组装,或者在学校配套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个小型的硬件系统的设计,这个设计可以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布置,随着学习的深入原理的掌握,整个系统的功能以及所用到的硬件都会确定好,最后就是将硬件进行连接,设置从而完成这个系统的设计。
硬件基础课程 篇4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顺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 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标准轰轰烈烈的开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渐渐的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关注度有所提升。
2004, 王利、刘祖照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中指出, 计算机基础老师承担量大面广的教学任务, 所教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 对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指出, 计算机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现实中, 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 许多中小学硬件建设仍然不达标, 生机比不符合教学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非高考科目, 信息技术课成了“非主流科目”, 信息技术教师成了“边缘人”, 这一现象延续到了大学。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硬件保障情况调查调查
1.1. 国内调查现状汇总
2005年王珠珠、黄荣怀等人对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整体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中对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进行了重点调查, 调查数据中, “生机比”和“教学用房微机室之比”反映出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硬件建设的整体情况。另外, 2008年华中师大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之“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项目负责人张屹、范福兰等人也对我过东、中、西部地区两千多所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 其中也对硬件建设进行了重点调查。硬件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 也对我国中东西部, 31个省市2003—2010的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发展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出, 近几年, 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硬件保障逐年发展, 生机比逐年下降。调查结果见表1, (只显示与本文相关数据) 。
王珠珠、黄荣怀、张屹、范福兰等人的调查数据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调查数据基本相符。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计算机硬件建设正在逐年发展, 生机比逐年下降。用于教学的计算机数量逐年上升。
与发达地区相比,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相对要少很多。我们的课题组经费严重不足, 无法对全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所以课题组决定只对西部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调查中, 能发问卷的就发问卷, 发问卷困难的学校我们联系该校老师, 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在线点击的方式进行调查。截至今日, 调查已经接近尾声, 各种数据统计结果相继提交到了负责人手里。即将为西部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做出一个新的评估。通过科学方法寻找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依据。
1.2 对甘肃地区的硬件建设水平调查
1.2.1 生机比调查
硬件调查时, 主要对甘肃省部分市县的高中进行调查, 由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已经有2009年以前的数据, 所以此次只调查2009—2012年的生机比情况。调查时, 河西地区调查了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地区, 河东地区调查了天水、平凉、白银、庆阳、定西地区。每个地区调查3—5个学校, 数据取平均值。最后将每个地区的数据取平均值, 作为甘肃的最终数据。调查结果见表3。
调查结果说明甘肃各地的生机比逐年下降。由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没有公布2009以后全国各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2年, 华中师大张屹、范福兰等人在他们主持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平台建设”项目中, 对我国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在2011—2013年的建设水平做了预测, 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本文对甘肃省的调查结果, 符合该预测结果。
1.2.2 真正投入使用的电脑所占比例
我们都知道, 计算机软硬件发展迅猛, 更新换代速度极快。根据摩尔定律, 每18个月电子芯片的集成密度会增加一倍, 基本上每一年半到两年之间电子产品就会升级一代, 有的几个月都有更新, 尤其以电脑最为明显。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的部分学校, 为了提高生机比, 只增加新机房却不淘汰旧机房, 6—10年以前的机房虽然为生机比数据的降低做了贡献, 但是由于硬件配置低、使用时间长而失去了使用价值, 成了名副其实的凑数机器。所以本文认为, 要调查硬件建设水平, 必须新增一个调查指标, 那就是“真正投入使用的电脑所占比例”。“生机比”和“正投入使用的电脑所占比例”两个指标才能真实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计算机硬件建设水平。调查结果如表5。
调查数据说明甘肃自2010年后, 生机比上升了不少, 但是真正投入使用的电脑所占比却有所下降。某市的某所高中有7个机房, 但其中3个机房建于2003年以前, 1个建于2005年, 而真正使用的只有2010年建成的3个机房。而某县的一所高中2007年建成了4个机房, 至今无变化, 真正使用的机房数目是4。在学生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其实后者的生机比是较低的。
2 结论和建议
硬件基础课程 篇5
基本字长,存储容量,运算速度,系统可靠性,外部设备和软件配置。
三态门的功能
在计算机中可用于总线传输,多路数据通过三态门共享总线分时传输。
触发器的构成与特性
触发器由基本门电路和反馈线构成。基本特性:1.有两个互补的输出端。2.有两个稳定状态,具有记忆功能。3.在输入信号时,可从一种稳定状态变到另一个稳定状态。
计数器的用途
记录脉冲个数、分频、产生节拍脉冲、数字运算 运算器的组成由算数逻辑单元ALU、通用寄存器组、多路数据选择器级标志寄存器构成。
控制器的组成和功能
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微操作命令发生器组成。
功能:1.指令顺序控制。2.操作控制。3.时间控制。
4.对异常情况和某些请求的处理。
流水线性能指标
流水线吞吐率TP、流水线加速比、流水线效率 影响流水线性能的主要因素
资源相关、数据相关、控制相关
寻址方式
指令寻址:相对寻址、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
数据寻址: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相对寻址、基址加变址寻址和相对基址加变址寻址、带比例的变址寻RISC特点
指令条数较少、指令格式规整、面向寄存器操作、适合采用流水线技术、采用组合逻辑控制器、支持编译器优化、可在CPU中集成更多的功能。CISC特点
指令系统复杂、指令结构复杂、指令的执行时间长、CPU结构复杂、采用微程序控制、CPU面积大功耗大。
指令系统的要求
完备性、有效性、规整性和系列软件兼容性 子程序的构成子程序功能说明、入口和出口参数说明、保护现场、实现具体操作的程序段、恢复现场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存储容量、存储速度、数据传输率、存储器价格 外存储器:硬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U盘存储器 硬盘存储器的特点和性能指标
非易失性、非破坏性读出、不能随机访问、需要复杂的寻址定位系统和校验技术。
性能指标:记录密度、存储容量、平均寻址时间、数据传输率、磁盘Cache容量
总线的概念和性能指标
总线是计算机中多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桐庐,有一组传输线和相应的总线控制部件组成。性能指标:数据总线宽度、总线工作频率、总线数据传输率、总线负载能力。
总想数据传送的过程
总线请求和仲裁、寻址、数据传送、结束传送 1.速度快。2.支持多种CPU。3.具有即插即用的功能。
4.支持猝发传送。5.地址线和数据线复用。6.可连接多个主设备。7.具有较强的负载能力。8.引脚安排合理。
PCI-E总线特点
1.点对点互联技术。2.扩展更加灵活。3.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拔插。4.在软件层和PCI兼容。5.信号线数减少、功耗降低。6.数据传输率高。
USB总线特点
1.使用方便。2.扩展容易。3.适合连接不同的外设。
4.成本低、功耗低、占用系统资源少。
主板上的插座、插槽和外设接口
CPU插座、内存条插槽、总线扩展插槽、电源插座、硬磁盘接口、其他外设接口
I/O接口的功能
数据缓冲、信号转换、设备选择、执行命令、通信联络、中断管理、可编程、错误检测等功能。设置中断优先级的原则
1.首先响应优先级最高的中断请求。2.正在进行的中断不能被新的同级或低优先级的中断请求所中断。3.正在进行的低优先级终端服务能被高优先级中断请求中断。
中断的过程
中断请求、中断识别和判优、中断响应、中断处理、中断返回
硬件基础课程 篇6
【关键词】硬件 宏观和微观 抽象和具体 具体和生动
目前我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了若干硬件课程,本人主要承担了《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PLC编程及应用》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的工作。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电气自动化及电子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计算机专业不可能过多的开设电子、电路原理及设计方面的课程,同时又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作深入细致的讲解,这给学生学习硬件课程带来困难的同时更给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硬件课程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把微观的讲宏观
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是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基础。在单片机、嵌入式、PLC的CPU芯片上集成了数量众多的微电子器件,具体表现为各种工作寄存器、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外围接口电路以及各种控制逻辑电路,这些摸得着、看不清的微小的器件组成了具备人脑功能的一种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电子装置。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要给学生讲明白,这种装置的组成道理和其它物体、设备如汽车、楼房一样,是各种部分的有机组合形成的,把这种微观的东西想象成宏观的东西进行理解,拉近学生与硬件的距离。
二、把抽象的讲具体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是学习、使用硬件而不是开发、设计硬件,各种微控制硬件逻辑电路设计原理对他们来说是复杂和抽象的,但是作为使用来说,学生只需要知道硬件的组成部分、各部分具有的功能和如何使用就足够了;使用硬件或者说支配硬件都是通过指令的方式,指令执行的过程就是控制硬件动作的过程,尽管微电路中硬件的动作我们并看不到,但是它们对外输入、输出的引脚信号状态电路的变化有些是可以测量观察到的,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并不深奥。而只是高度集成化了使人感到有些抽象,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看成透明的东西。
三、把具体的讲生动
在内存管理方面,不论PC机还是各种单片机、ARM系列内核、PLC的CPU模块一般都是以字节为单位进行编址管理的,这就可以把内存看作一个教室,内存的每个单元相当于一排排的座位,其地址编码对应于每排的序号,单元的每个位对应于每个座位号;在段页式内存管理中,可以把一个教室看作一个段,一个教学楼看作整个内存空间,一个教室的房间号相当于段的编号,如此,可以帮助学生很快理解内存管理的方式、方法。同时、对内存的扩展,不外乎就是在教室里增加几排座位或几个教室而已。
四、硬件教学要有可操作性
在硬件教学中要把复杂的电路原理将简单,一个复杂的硬件模块对外的表现就是一些引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各个引脚的含义和使用,理解引脚信号的对应连接,从硬件电路上找到信号的根源,从实物器件上找到引脚与外部信号线的连接,并说明连接的道理和原因,使学生对信号线的认识深刻而清楚,增强学生对硬件可操作性的认识;同时要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包括软件编程能力和硬件接口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在这类课程中软、硬件是紧密结合、对应的,软件编程受硬件的地址规定、功能特性、指令使用的限制,软件是在硬件认可的方式下进行。
五、接口问题的共性解决思路
一个CPU芯片,就像一个人的大脑,只是具备了一定“思维运算”的能力,还不具备与外界打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与外界打交道就需要给它配上“眼”、“耳”、“鼻”、“口”“舌”、“手”,“脚”等协同部件,就像一个人,如何感受信息、表达信息,如何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有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一样,CPU芯片也要具备这些外围功能器件它才能发挥功能,如果它缺少某些器件就必须缺什么补什么,这就形成了接口技术,很多功能器件都可从市场上买到自己扩展。现在有些接口电路如串口通信、中断系统等做在CPU芯片里面了,但它们仍属于接口电路部分,通过其外部引脚来使用它们。接口问题就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一样,当自身的能力不够时可以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帮助解决。
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一
计算机硬件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紧密联系的,理论教学的内容要在实验教学中贯彻和理解,理论教学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硬件教学的实验设备在市场上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但实际上这些封装好的产品不利于对学生硬件原理和内容的真正理解,有条件的话还是提供实验材料和实验平台自己搭建硬件电路完成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方面的内容。
七总结
硬件基础课程 篇7
一、重庆市农产品市场结构与分布情况
重庆是西南地区惟一的直辖市和物流中心之一, 在农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类市场结构:
1. 按农产品种类分, 主城区有蔬菜市场7个, 干鲜果市场7个, 水产品市场1个, 粮食市场7个, 仔猪市场1个。
2.按区域位置分, 有观音桥市场、杨家坪市场、盘溪市场、南坪市场、菜园坝市场、陈家湾市场、北碚天生桥市场 (其中盘溪市场被农业部授牌列为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等一大批以本区或本街道、片区为中心的大中小型农贸市场。
3.按专业市场分, 如石柱黄水黄连市场、石柱南宾兔毛市场、江津先锋花椒批发市场、壁山丁家辣椒市场、荣昌饲料市场、永川来苏仔猪市场等。第四, 集团式经营, 如重庆市蔬菜营销协会、渝惠食品集团、重庆市永川果业集团公司、重庆绿色产业有限公司等‘批企业和团体相继成立, 成为联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重要纽带。
二、各级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1. 主城区大型农产品市场信息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以盘溪蔬菜批发市场为例) 。
盘溪市场占地107亩, 经营面积7.5万平方米, 建有房屋1.4万平方米, 大棚1.3万平方米, 冻库300平方米, 场内可同时停放500辆车进行交易和装卸。满足重庆市主城区和近郊区县80%以上的蔬菜需求, 同时还辐射到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江西、湖南、湖北等9个省市县。
盘溪市场设有电子一体磅秤配有IC卡读写器, 票据打印机、专用电子计算机和相关操作人员;电子结算中心, 在结算窗口配有IC卡读卡器、票据打印机、验钞设备、银行自助柜员机、专用计算机;综合管理处,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集市场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诸多功能;门禁系统, 在每个市场出入口都设置有门禁收费系统, 配有岗亭、警示杆等硬件设施;各场馆设有大型LED显示屏用于发布相关政策信息内容;整个市场各个区域均设有监控设备。
2. 各区县农产品市场信息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以荣昌饲料市场为例) 。
荣昌饲料市场的源于畜牧兽医学院旁一条经营饲料的街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市场, 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市场信息建设的投入, 市场信息只是靠传统的人与人交流和每周一次的市场会议来进行, 而商户们的随意性也不能保证每周一次的会议能顺利完成。直至2009年荣昌政府在宝成路修建了统一的饲料市场, 才有了信息建设的投入。目前, 市场内设有结算中心, 配有票据打印机、验钞设备、专用计算机;门禁系统, 在市场出入口设置了门禁收费系统和监控设备。
3. 小型农贸超市市场信息建设硬件配置基本情况 (以大坪百信农贸超市为例) 。
重庆市内有许多这类农改超的小型农贸超市, 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买菜环境的同时也对市场的信息建设有了更大的改善。以前的农贸市场无信息建设而言, 而现在的百信农贸超市虽然规模依然很小, 但配有小型LED显示屏, 用于发布当天的农产品价格信息;配有市场管理专用电脑及操作人员;各出入口设有监控设备。
三、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平台应有模块分析
一套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作息基础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模块:
1. 市场业务管理平台。 (1) 电子结算系统; (2) 综合管理系统; (3) 数据交换系统; (4) 质量可追溯系统。
2. 信息采集发布平台。 (1) LED显示屏与触摸屏信息发布系统; (2) 市场门户网站信息采集发布系统。
3. 电子商务平台
4. 物流配送平台
5. 信息基础平台。 (1) 市场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2) 中心机房建设; (3) 市场电子监控系统; (4) 全场广播及会议室系统。
6.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 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系统。
四、政府对农产品市场信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支持
自2003年以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连续6年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9亿元, 带动社会资金250亿元, 累计扶持全国55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支持的重点是以电子统一结算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以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目前, 已有近300个项目竣工项目验收, 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网络基本形成, 有力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市场业务运行平台、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和信息基础平台。
五、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1. 从各级农产品市场目前的信息建设情况我们还可以看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 不能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真正会熟练运用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不多, 导致信息系统建成后得不到正常运行, 不能发挥信息系统的强大作用, 使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2) 市场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政府部门、市场管理者、商户、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信息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
(3) 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落后。信息系统的运行和完善需要支付高昂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很多市场不愿引进。
2. 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
(1) 重人才开发, 熟练地运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网络技术, 操作和使用EOS、EDI等。在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处理不再是IT人员的专利, 而是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的基础性工作。政府和行业等相关部门要重视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 有计划地分批分次组织技术培训, 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员工, 可以委托大中专院校进行联合培养。
(2) 推进信息主体上网工程。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 要将有关农产品信息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并积极推进农产品经纪人、信息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上网工程。要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积极推动种植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网络, 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供应信息上网发布, 以拓宽农产品销售的信息渠道, 节约流通成本。
(3)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通知》 (商建字[2009]44号) 要求, 结合重庆实际, 到2012年, 基本实现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信息化管理。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政府支持, 各级市场就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 建立一体化网络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在订货、发货、结算处理, 以及出库、分拣、分类、包装、信息收集与传递等方面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 实现现代化、自动化处理和控制的同时, 建立和完善批发商与农产商、零售商之间的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 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上交易、拍卖等方式, 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
摘要:重庆农村人员多, 农产品丰富, 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以主城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核心, 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市场为传递辐射节点, 远郊区县农贸市场为基础的框架。各级农产品市场正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基础建设,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硬件基础课程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军事需求的深化, 对环境保障子系统的建设内容与效能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将过去独立建设但又相互关联的环境保障专业系统从信号、数据、事件到业务应用全面整合, 建立预警与联动机制, 统一调度保障资源, 提高环境保障系统的快速响应与综合保障能力。
1 应用现状
1.1 国外情况
国外的相关成熟技术主要以Windows平台为主, 以Lenel公司的On Guard集成控制平台为例, 通过对各个子系统的所有设备进行配置, 支持联动规则的配置, 通过全局的输入输出关联, 来实现整个系统内部的联动。采用统一的接口和协议标准进行数据和指令的传输,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无需协议和接口的转换, 技术规格及系统响应时间的要求如下:
各系统控制器的报警信号到系统终端显示报警的时间不超过0.5s;
从系统发出的响应信号或控制信号到相应子系统控制器的时间不超过0.5s;
系统设施产生的报警信号需要联动其它系统设施时, 从报警到联动的时间不超过1s;
系统保存一年内的所有事件记录, 一年内历史事件的检索时间不超过10s。
1.2 国内情况
目前, 基于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环境下的联动服务在国内相关项目应用中依然是一片空白, 绝大部分的相关项目应用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和.NET技术架构, 功能方面主要以相关厂商自身涉及的行业领域进行功能集成, 包含的类型不够全面, 且都是具有各自的侧重性, 联动与末端设备的耦合性太强, 有的项目中甚至存在有联动服务与设备硬编码的情况, 导致联动服务的灵活性不足。
2 整体技术
联动模块可以实现不同子系统之间不同设备的联动动作, 实现互不相连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对话”和“软连接”, 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通讯问题, 实现各子系统间相互联动和协调与全局事件之间的响应。联动功能的实现通过将采集的数据和已经制定的联动规则作比较, 产生相应的联动效果, 将对应的结果转到接口适配模块, 同时将结果产生的记录存为日志。任务定制功能模块基于时间设定不同的规则, 当时间条件满足之后, 设备根据设定结果自动采取相应的动作。
联动功能的实现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事件驱动的联动功能, 另一类是基于定时任务的联动功能。在事件或时间调度下对设施设备的反向控制, 从而进一步实现全局范围内的应急处置,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能力。联动功能的实现通过将采集的数据和已经制定的联动规则作比较, 产生相应的联动效果, 将对应的结果转到接口适配模块, 同时将结果产生的记录存为日志。任务定制功能模块基于时间设定不同的规则, 当时间条件满足之后, 设备根据设定结果自动采取相应的动作。
基于事件驱动的联动功能需要启动相应的联动服务程序。联动服务程序采用网络编程实现服务端, 指定配置文件中的网络端口给客户端使用。服务启动后, 读取配置文件中的相关信息, 连接到对应的关系数据库读取关系数据库中已有的联动规则和联动规则中相关的数据测点的属性, 连接到实时数据库并订阅实时数据, 然后开始匹配联动规则和测点属性, 如果匹配成功, 则做出相应的处理动作, 否则继续下一轮匹配规则。同时, 服务将监听来自中间件中联动模块中对规则的处理动作和连接状态, 以保证在数据库在断线重连后继续执行相关的联动规则动作。联动服务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中间件中联动功能模块作为联动服务的客户端, 通过数据报的形式给服务端发送联动规则的相关动作指令, 指令发送完成即关闭网络连接。服务端的监听线程接收到客户端的指令后开始规则匹配动作。如果中间件客户端发送修改联动规则的指令, 则服务端的监听线程会根据接收到的指令修改联动规则匹配的内容和测点的属性, 然后重新加入到联动规则列表中。规则匹配流程图如下图2所示。
中间件中定时任务功能模块是基于时间条件触发的一种联动服务。中间件服务启动后, 读取配置文件中的相关信息, 连接到对应的关系数据库读取关系数据库中已有的定时任务联动规则和相关测点的属性, 连接到实时数据库并订阅实时数据, 然后开始匹配联动规则和测点属性, 如果匹配成功, 则做出相应的处理动作, 否则继续下一轮匹配规则。同时, 服务将监听来自中间件中联动模块中对规则的处理动作和连接状态, 以保证在数据库在断线重连后继续执行相关的联动规则动作。定时任务联动服务结构图如下图3所示。
3 关联应用
3.1 定时任务
定时任务是一类根据时间条件来触发规则的联动应用。在中间件中通过用户制定的定时任务联动规则将触发联动执行的时间条件保存到关系数据库中, 同时也将时间条件转换成为Quartz可识别的时间条件格式, 然后添加一个定时任务在时间条件触发时去执行相关的联动动作。用户可以根据需要, 定制不同的任务联动规则, 通过设定时间条件、执行设备, 当系统时间满足任务联动规则的时间触发点时, 执行设备将自动执行任务联动规则中已经设定好的操作。
3.2 报警联动
报警联动是一类根据测点的报警属性来触发规则的联动应用。根据用户不同的应急需要, 定制不同的联动规则, 通过设定联动源设备、执行设备, 当联动源设备报警时, 执行设备自动执行设定的操作。用户制定好联动规则, 以设备的测点报警属性作为触发条件, 包括值报警、变化率报警、质量戳报警等等, 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 将多个测点报警属性组合作为触发条件, 可以是“与”的关系, 也可以是“或”的关系, 允许用户在系统设定好的处理措施中, 选择相应的操作。用户可以设定单一触发条件同时执行多个处理操作, 这样就实现了对报警信息的联动处理。
3.3 事件联动
事件联动是一类根据测点的某一状态来触发规则的联动应用。中间件可以通过系统内的任意事件作为触发条件, 包括刷卡事件、非法开门事件、胁迫事件、设备故障事件、摄像机的事件等等。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 将多个事件的组合作为触发条件。多个事件之间可以是“与”的关系, 也可以是“或”的关系。用户可以对联动事件自定义名称, 设定联动事件有效的时区。例如对于白天开放的区域, 可以将门未关报警设置为不开放时段有效。允许用户在系统设定好的输出动作中, 选择相应的操作。系统设定的输出动作包括报警布撤防、读卡器的模式更改 (包括锁定、松锁、验证模式更改等) 、打开关闭区域、调用摄像机、激活报警输出、应急点名等等。用户可以设定单一触发条件同时激活多个输出动作。
4 技术突破
主要应用技术如下: (1) 自主关系型数据库C++接口技术:此技术主要用于在自主基础环境中, 监听联动Java部分发送过来的联动规则制定及变化情况; (2) Java网络通讯技术:此技术主要用于向联动C++程序发送联动规则制定及变化情况; (3) Java定时器技术:此技术主要用于定时发送联动执行指令到执行设备; (4) 自主实时数据库对嵌入式多协议网关反向控制技术:此技术主要是由网关监听实时数据库反向控制指令, 并控制执行设备。
经过测试, 上述技术应用在自主环境中能稳定运行。在龙芯服务器上自联动规则制定到网关接收到控制命令时间 (即不考虑信息网络传输时间) 在300毫秒左右, IBM服务器上时间在110毫秒左右, 此项差异主要是龙芯3A服务器CPU运算速度问题, 最新飞腾1500A服务器运算速度已经达到I5水平, 截止目前, 在飞腾1500A的适配测试还在进行中。目前自主嵌入式网关采用周期设置在100毫秒, 加上信息网络传输时间, 整体联动反映时间在600毫秒左右, 基本与Lenel公司产品持平。
5应用展望
对全局事件具备联动管理功能, 联动模块根据联动规则执行联动命令, 可以按全局事件的类型、级别、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条件进行全局事件的查询和统计。可实现全局事件通知, 当收到报警信息后, 系统根据全局事件的类别, 自动或手动将全局事件信息传送到发布系统, 由发布系统将报警信息通知值班人员;可实现联动规则库管理, 能够查询、设置、更新、删除联动配置;可实现启动联动, 自动或手动启动联动模块, 执行联动操作。
综上, 本次研究成果可在全自主可控基础软件件环境下稳定运行, 使用简单, 配置灵活, 为安全性较高的大型环境信息控制类项目提供了解决方案, 可广泛使用在核电实物保护、战场环境监控辅助指挥、基地仓库安防等要害部位, 在民用智能大厦、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也可进行使用 (基础软硬件可进行选配) 。
摘要:在信息优势决定战场优势的信息化时代, 指挥信息系统如果没有综合保障信息系统的支持, 将难以正常发挥其应有效能。环境保障系统是综合保障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因素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或武器平台的效能发挥。联动功能模块是环境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实现不同子系统之间不同设备的联动动作, 实现互不相连的不同系统之间的“对话”和“软连接”, 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通讯问题, 实现各子系统间相互联动和协调与全局事件之间的响应。
关键词: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环境信息,中间件,实时数据,联动与控制
参考文献
[1]中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M], 2012.
[2]中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总体设计方案[M], 2013.
[3]中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M], 2013.
[4]中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系统设计说明书[M], 2014.
[5]李华飚.Java中间件技术及其应用开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6]殷兆麟, 张永平, 姜淑娟.Java网络高级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7]AKYILDIZ L F, et al.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A survey[J].Computer Networks, 2002.
[8]Steven.Jeru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rom RFID to the NextGeneration Per vasitive Networked Systems, AUERBACH Press, 2009.
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改革和探索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课程改革,改革与探索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课程逐渐成为当前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以《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等特点,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中存在“重软轻硬”的现象,加之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灵活、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等因素影响,[1]计算机硬件课程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如何有效进行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改革、探索一条现代化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1 教师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但计算机硬件知识理论性较强、学习相对枯燥且理解相对困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此外,由于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频率较快,绝大部分教师缺乏计算机硬件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到硬件学习与软件相比实用性较差,进一步降低了当前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质量。
1.2 学生在计算机硬件学习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算机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硬件课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附属品难以收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在很多学生在计算机硬件课程学习后,在打开机箱后甚至不知道内存条的位置;[2]另一方面,当前部分院校计算机硬件实验设施相对落后,难以与教材中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同步,导致单纯的理论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计算机硬件课程设置的问题
当前计算机硬件课程除理论学习外,通常采用实验教学对教师的理论课程进行基础验证,然而计算机是一个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当前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在计算机体系教学中计算机硬件课程的设置有时会与部分软件有重复性知识或者有遗漏的知识,[3]导致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完整、不健全;此外,在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的评价上缺乏规范量化,影响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 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2.1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师整体素养,创新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
教师在计算机硬件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培养一支知识和技能一流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建设优秀的硬件课程教师团队的建设,为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提高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探究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将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灵活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硬件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2 改革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结构,强化软件课程和硬件课程联系
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系统,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注重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的体系建设,改变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中重视软件忽视硬件的现状,在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设置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的比例,注重计算机硬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构建要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遗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硬件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程间的相互衔接,注意知识点的互补;教师间加强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对软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穿插。
2.3 提高硬件知识和硬件实验设施的先进性,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对计算机知识和实验设施的更新换代,专业的实验教材可以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以保证教学理论和学校实验设施的一致性。在计算机硬件上,学校应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每3-5年对实验室进行更新以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4]。作为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努力建设各种硬件综合实践实验室,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全面、系统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计算机硬件教学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再做相应的实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只是对讲授内容进行机械式验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依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提高素质的教学方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构建“设计型一探索型-协作型”等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5]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计算机硬件课程考核上应建立全面的量化评价标准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结束语
硬件基础课程 篇10
一、计算机硬件方面的课程出现的三点问题
1) 计算机教材大多是以软件知识为中心。对于语言课程来讲, 硬件方面的课程开展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硬件方面的课程讲授了计算机的零部件结构以及它的运作方式, 这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做实验来实现, 对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比较高。目前, 许多高校因为受到师资力量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等的限制, 无法顺利开展计算机的硬件课程, 一些高校虽然是设有硬件课程, 但课时极短, 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学生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硬件课程的开展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2) 教学的内容毫无新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国高校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的教材普遍内容陈旧,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再加上教材上内容难以理解, 通篇讲述理论概念缺乏实际的案例, 学生们对此难以消化吸收。此外, 高校的一些教师, 自身的专业素养是符合要求的, 可他们却把工作中心放在了科研项目上, 在课堂上只是对照着教材机械性的授课, 不愿意多花时间来备课, 这让原本就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更加没意思, 学生们自然就不想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了。[1]
3) 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学习计算机硬件的时候, 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够的, 实践是重点, 通过动手实践, 学生们能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首先, 在实验课的开展过程中, 老师并没有事前对其进行宏观上的管理, 与硬件相关的实验都是分开完成的, 各个实验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其次, 高校的硬件设施条件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实验的内容多是以验证某现象为目的, 缺乏对实验的设计与思考。
二、计算机的硬件教学的改善措施
1) 优化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事实证明, 各大院校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掌握程度都不是很高, 因此校方安排课程的时候应该对硬件提高重视度, 使计算机的软件课程与硬件课程的排课比例达到平衡, 软件和硬件的课程教学可以互补对方的不足, 让学生可以更客观更清楚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 应当避免知识点的重复, 确保各科之间的联系与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2]
2) 整体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量。校方应该提高教授专业课老师的水平, 优化专业课教学的方法。计算机硬件的授课过程中, 老师是占着主导的地位,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硬件技术, 最重要的是得先提升老师们的专业水平, 接着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学习, 派老师多去重点学校听课交流, 最后学校还应该招些硬件技术过硬老师以提供实践的经验。学生和老师应该多加交流, 校方应该把握好计算机的硬件的教学比例, 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3) 新式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的硬件教学的改革过程中, 应当舍弃老式的教学方法, 而采用新式的方式。新式的教学方式会结合学生们自身的实际情况, 然后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多个任务,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还可以提升学生们对学习硬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改善硬件教学的现状。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 学校应该多开展实践的课程,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演示一个具体的项目, 让学生们对硬件技术有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实践课程的开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寓教于乐, 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硬件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计算机的硬件教学的改革的有效措施
1) 通过实践改革教学的体系。在实际改革的时候, 具体应对高校计算机硬件的课程方面的改革, 应从整体上严格掌控计算机硬件的教学体系, 校方应该详细的、阶段性的划分硬件课程, 例如可划分为基础、应用和提高等三个部分, 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扮演辅助角色, 学生为教学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的硬件实践动手能力, 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帮助。
2)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在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具备与学生良好互动的能力, 还要具备通过网络手段为学生授课的辅导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 并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授课,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有效结合还能有效的改变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带来帮助, 加强计算机硬件教学体系的完善还能帮助学生及时学习最新的硬件知识, 有效提高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效率。
3) 通过实践优化教学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的方式, 比如启发性教学方式的应用, 教师在计算机的硬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 在进行程序编辑设计过程中, 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己操作的任务, 再通过自己对学生们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C PU和外设间传送方式教学时, 老师可以把自身比喻为C PU, 学生比喻为不同的外设, 数据可以用老师的奖励来比喻;对于C PU的无条件传送方式可以理解为老师无条件的给学生进行奖励, 有条件传送方式就可以看作是老师奖励那些需要获取奖励的学生。采取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简化繁杂的教学内容, 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有效提高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质量。[3]
四、总结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的硬件课程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也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不能全部实施, 但是在计算机硬件的教学方面还是有可发展的未来。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科技发展迅猛, 在教育方面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育学院开设基础的计算机课程也有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各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可以尝试着对计算机的硬件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以提高各院校的计算机硬件的教育水平。本文将对计算机硬件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措施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硬件知识,计算机,改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丽娜.浅析多谋体教学在计算机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科技信息, 2012.
[2]叶向东.浅谈如何提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的教学效果.科技信息, 2011.
硬件基础课程 篇11
关键词:信息与通信工程; 软硬件协同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掌握应用技术类课程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研究创新、以及解决通信及信号处理中相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其中《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涉及到数字电子、模拟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多学科的知识,实践性很强,该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获得实用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嵌入式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嵌入式课程的知识综合性较强,因此应该根据学生所在的专业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嵌入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但目前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导致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实际技术。并且许多学校在嵌入式教学上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如何合理选择嵌入式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真正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技能、符合社会需求的嵌入式人才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课程与实验互补充”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方面研究将C语言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以ARM为主的嵌入式硬件架构相结合,将软硬件协同设计思路引入嵌入式系统设计[2]。另一方面,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与实践教学更为紧密的互相支撑,“将课堂带进实验室”,也 “将实验室引入课堂”,从而探索多样化的嵌入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推行软硬件相结合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方法
随着软件无线电等技术的发展,软硬件开发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软硬件协同设计成为发展趋势[3],《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也需要学生们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的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和《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一般为该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因此采用基于“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提高软硬件协同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从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看,许多企业和公司对于具备软件与硬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开设软硬件协同设计课程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该研究对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校课程建设中首先系统梳理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在各门先修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然后,从软硬件环境两个方面,设计教学大纲,具体如下:
硬件环境包括:讨论各种流行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中的存储技术;典型外围设备、总线介绍;电源系统与功耗管理。
软件环境包括:系统的启动与初始化;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结合;驱动程序设计方法;嵌入式系统中的图形化设计。
如上所述教学内容中的软硬件结合知识点很多,如嵌入式系统其底层开发环境为基于ARM等嵌入式处理器的开发板及相应的硬件驱动,中间层为操作系统,上层为API接口及应用程序开发。只有兼具软件及硬件相关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完整的嵌入式开发。因此,在我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建设中拟采用基于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嵌入式中的软硬件基础知识,掌握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成为兼具软件与硬件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构建循序渐进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传统实验教学缺乏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完整开发流程和开发要领,无法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实验课中仅仅能够按照实验指导书内容机械地完成课堂内设计好的实验,使得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仅仅是记住了几个概念,没有掌握如何进行实际嵌入式开发的能力。
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构建循序渐进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4],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与实验单独上的方式,将两者更紧密的结合,实行讲授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既能够“将课堂带进实验室”,也能够“将实验室引入课堂”,从而探索多样化的嵌入式实践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如下:
(1) 将教学课堂搬到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根据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知识体系,开发出与各项内容相适应的实验内容,由任课教师事先调试通过后,整理成实验项目的形式,以实验内容为教学内容编成讲义,以讲义为主,教材为辅。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根据实验需要回想软硬件知识点,利用实验箱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例如,可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照片作为实验箱的开机欢迎界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该实验,即学即用,使学生在自主实验中逐渐加深理解,进一步体会该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实验室搬到教学课堂
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通过远程访问实验室设备或者将仿真器、实验箱等仪器搬至课堂上进行演示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看到实验的过程及其结果,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围绕本次实验内容,讲解该实验中涉及的硬件、编程方法、程序及达到的目的。 (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 在参与各类嵌入式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有很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我们学校参加了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博创杯嵌入式大赛等多项嵌入式竞赛,参赛结束后同学们都有较大的收获。
通过将课堂授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扎实地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又能够提高其动手实践、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本文通过将嵌入式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引入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结合起来互为补充,使得实验室和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了讲授与实验一体化的教学。利用经验学习循环圈理论指导嵌入式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个完整嵌入式系統的设计流程与工作机理,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学习硬件的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的原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积累较丰富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及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莉. “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30(6): 68-70.
[2] 周航慈.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天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3] 倪蕴涛. 基于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思路探索的研究[J].牡丹江教学学院学报,2007,(4): 130-131.
[4] 聂晓文,肖堃,陆庆. 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教学改革探讨[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78-80.
硬件基础课程 篇12
近些年, 计算机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动手能力缺乏, 培养的人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的现象相当严重, 改革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式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通过四年的培养不可能培养出在计算机领域面面俱到的学生。对于地方本科院校, 培养目标应该以实用型为主, 剔除一些和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成分, 把握一个方向, 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动手能力真正的掌握, 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行业是目前用人市场比较紧缺的领域, 如何在这个方向中培养出实用人才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问题和现状分析
1. 对硬件课程的认识不够
硬件系列课程是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 对学生更好地学习软件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软轻硬”的现象[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差。甚至有些高校在以软件应用为主的专业中, 直接将与硬件相关的课程删除。
2. 课程开设不合理
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主要包括:《数字电子技术》、《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贯穿了整个本科的教育阶段。按照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我们将这些课程划分为两个层次, 如图1所示。
第一层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第二层次的课程属于与硬件相关的更深一层的课程。如果不区分情况一味开设, 不仅从课时量方面很难保证, 而且学生的接受情况参差不齐, 也很难保证有好的效果。
3.课程内容重复
在这一系列课程中, 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性, 相关内容重复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 调整其中的教学侧重点。[2]
4.先进性体现不足, 内容枯燥
硬件系列课程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先进性不足。内容讲解过于陈旧, 一些课程依然套用十几年前的教材, 花费大量的篇幅讲解理论知识, 一些内容过细过难, 不注重从实践环节进行加强等, 都导致学生频繁出现厌学的情绪。
改革思路
1.规划方向
课程体系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在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之前应根据相应行业和市场的需要弄清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想在硬件教学中有特色, 必须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进行突破。在计算机专业中规划出专门的硬件方向, 根据需求灵活侧重和加强。
图1中第一个层次的课程我们针对所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 但是对于第二个层次的课程, 我们认为对于不从事与硬件相关工作的学生, 或者对硬件相关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 没有必要全学, 可以作为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选择。
2、构建课程体系
(1) 规划基础类课程
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整合为一门课程[3]。《汇编语言》其他硬件课程的前导, 所以有必要保留, 但是我们精简了课时。《计算机组成原理》目前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考研的必考课程, 需成为教学重点。
(2) 构建方向类课程
为了满足市场对用人的需求, 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入了《EDA》、《Protel》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将《单片机原理》列为硬件方向的必修课, 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方向选修课供一些有较高要求的学生选学。
《Protel》以电路板设计为主, 重点在教会学生使用这个工具, 进行相应电路板的设计和开发;《EDA》课程着重加强学生对电子设计思想和设计工具的掌握, 同嵌入式技术或单片机技术相结合,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好的作用;《嵌入式技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我们的重点放在这两者的结合部分, 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 革新教学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以介绍分离门器件为主, 但是学生学习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有的甚至到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时还看不懂简单的电路。我们认为该课程应与当前新技术相结合, 剔除繁杂的成分, 增加VHDL的简单知识, 通过学生动手编写实例, 从中领会整个逻辑电路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动手动脑实现了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单纯的讲解《汇编语言》往往会陷入讲解编程技巧的误区, 所以我们目标是看懂已有的程序即可。在后续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通过工程实践再会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加强。
4. 其他相关措施
(1) 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
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建立适合学生动手开发的实验室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近年来, 除了专门的课程实验室外, 我们还建立了电子制作实验室, 着重培养学生仪表使用、焊接工艺的动手能力。
(2) 注重师资的培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直都是教学的核心环节。近些年, 我们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重点高校、公司参加培训和学习, 着重加强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
(3) 加强实训环节:
要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结合实训环节, 利用假期时间, 由授课教师设置相应的题目对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 另外我们还结合一些比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等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加。
总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院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环境等方面为这个中心环节服务。课程的开设要与时代紧密结合, 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在许多行业就业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对计算机硬件方向系列人才的需求依然处于上升趋势, 可以说如果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好做强, 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若阳.李宁.库少平.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06 (3) :47-49.
[2]肖慧娟.李勇.张丽娟等.计算学科硬件课程相同知识点的整合[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10) .
[3]梁燕来.刘超.地方院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9) :20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