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课程简介(通用12篇)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1
课程名称:基础英语写作
课程编号:21120208
学分:4.0
总学时数:64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主要内容:英语写作中遣词造句、段落发展、谋篇布局、文稿格式等英语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摘要写作、读书报告、记叙文、描写文、便条等各种文体写作的基本知识,能理解英语写作的基本规律及英语成文的规律;能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并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根据不用的写作要求,完成不同文体作文的写作任务。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2
关键词:基础英语,隐性课程,英语教学
一隐性课程
1. 隐性课程术语的提出
隐性课程又被称作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未预期的课程等。在历史上, 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学者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杜威称之为“附带学习”。克伯屈称其为“附学习”。但他们的观点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才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此后国际上对于隐性课程开始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至今, 隐性课程研究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2. 隐性课程解读
不同的学者对隐形课程的定义有不同的解读。司各特指出,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 即使如此, 它仍是学时经验中经常而有效的一部分。马丁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校 (含班级) 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学识”。
我国学者张华 (2000年) 在《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认为: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班华 (1989年) 认为, 隐性课程是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其实, 相对于显性课程外显的、裸露的存在和作用方式而言, 隐性课程是内隐的、潜藏的。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课堂教学等方式明确呈现出课程, 而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使得隐性课程得以存在, 并未明确呈现出来。
二隐性课程在基础英语课程中的特点
第一, 潜在性。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像显性课程那样是有计划的、外显的、裸露的, 而是不明显的、难以觉察的, 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隐性课程是计划外的东西, 它不像显性课程那样通过正式的教学来进行, 而是潜伏在显性课程之后, 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观念渗透到学生心灵, 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这是隐性课程区别于显性课程的最根本特点。所以基础英语课程中, 隐性课程往往是一种师生都未觉察到的教育影响。
第二, 广泛性。从时间上来说, 基础英语的显形课程局限于课堂的90分钟, 课堂结束, 显形课程随之结束。从空间上来说, 显形课程基本上是在教室完成的, 上课期间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的讲授。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隐性课程都比显形课程更具有广泛性, 因为它既不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也不受固定座位的约束。
第三, 双重性。隐性课程既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又能对学生施以消极的影响。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难易程度适当的教材能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否则程度较低的学生就会被落下;教室内多媒体教学设备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如果上课时出现屏幕不清晰、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等情况, 教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学管理有些消极方面可能是传授隐性知识的主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连带给学生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必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基础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展
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 值得大力提倡。因此, 健全、充实、有活力的制度是能够保证基础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离开规章制度的建设, 基础英语教学就会形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 优化整个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必要的电化教学设备。精神环境方面, 学校可以开设英语广播以扩展听觉接触;创设英语板报、墙报、标语以扩展视觉接触;组织英语活动课, 促进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 举行英语歌曲比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提高教师整体素养
教师对学生隐性课程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在基础英语课堂讲授中, 教师要保证所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那些不懂装懂而向学生传播错误信息的语言危害性相当大。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 不只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教师的口语水平, 对多国文化的了解, 以及教师的穿着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 1989 (12)
基础英语新课程缘起和发展 篇3
摘要:回顾世纪之交中国基础英语界走过的这段历程,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减少盲从,从中国、从湖北的实际出发,让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能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基础英语新课程英语《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08—11—08
作者简介:金莺(.—)女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科学技术信息化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都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大国,中国理应抓住契机,顺应潮流,避免错失良机。因为历史经验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时,学校课程不可避免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而上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外语课程改革浪潮是启动和推进我国新一轮基础英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两轮初中教学循环的今天,我们回顾世纪之交中国基础英语界走过的这段历程,目的是为了理清思路,减少盲从,从中国、从湖北的实际出发,让基础英语课程改革能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
一、国际:外语教学,如火如荼
上个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引领课程改革潮流的是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是美国。美国历来重视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其变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曾经在五六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的“听说法”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不足逐渐显露,遭到批评。于是美国的语言学家们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的方式,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学习策略、环境和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这一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对国际外语教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我国基础英语教学界“习得与学得” 之争来源于此。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推出各自的外语课程改革方案。各国方案虽有许多不同,但有两点是欧洲许多国家外语课程改革的共同点,一是积极推行低龄外语教育,开始在小学进行开设外语课程的实验。二是中学阶段开设第二外语。为了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欧洲委员会曾于1995年发表题为“教育和训练: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白皮书,书中明确提出第一外语的学习最好能从学前阶段开始,然后在中学阶段再开始第二外语的学习。如地处北欧的挪威,所有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第一外语),进入高中后学生可自主申请学习第二外语。
再看亚洲,日本、韩国等国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也相继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外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各国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特别重视教师自身语言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有一套成熟的教师职前与职后的进修培训体系和制度,从机构和经费等方面为教师进修提高提供保障。二是十分强调对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围绕此目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提倡语言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力求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中国:大势所趋,迎头赶上
面对21世纪初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应对竞争;只有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让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正所谓:大势所趋,我们必须迎头赶上。于是就有了以下时间表:
• 1999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课标的拟定工作。
• 2001年国家启动38个新课程试验区。随后几年将席卷全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
• 2002年武昌区初中率先在湖北进入新课改实验。
• 2003年武汉市、黄冈市、宜昌市、十堰市等在湖北地区首先开始实施新课程。
• 2004年湖北全省所有市(州),包括农村和山区学校全部进入初中课改。
• 2005年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率先开始高中课改的实验。
• 2008年高中新课程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铺开,尚有10个省份将于2009年或2010年进入高中课改(包括湖北省)。
三、课改的核心内容
认真研读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了解到此次课改的核心内容如下:一是要从以单一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二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倾向。三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四是要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五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单一媒体为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六是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变为研究学生如何学。而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变化应该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没有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他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比较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urism)为理论支持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课堂上师生角色分工明确。教师口若悬河,一人主讲。学生的任务是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师生之间偶有呼应。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一是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主导性,二是强调知识传授的理论性、系统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并非一无所是。例如对教学条件与设施的要求低,往往只需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就能开讲。
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很差,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事实上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诚如有人所说:“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引自‘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作者陈越上海市第六十中学)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根源,都有其体系与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亦是如此,其内涵与外延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五、多元智能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除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外,我们还需了解的是新课程还有另外一个理论支撑: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加德纳教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就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明白为什么有的学生善于听,有的学生善于读,有的学生唱一唱做一做就学得快一些,这正是学生多元智能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就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多元智能,主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多元智能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发挥作用。
我们之所以提倡在英语学习的起始教学阶段用游戏的方式、活动的方式还有chant等方式实施教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式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有效地发掘和利用了处于儿童或少年时期学生的多元智能。尤其是chant,中国和欧洲的英语教师在学生接触英语的起始阶段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具有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寓意正确,有助教学,贴近学生,生动有趣的特点。以下是笔者在国外听课时收集到的部分chant。
I can see, ABCDEFG.
Girls and men, HIJKLMN.
Me and you, OPQRSTU.
Time for bed, VWXYZ.
Up and down, up and down,
All the way to London town.
Legs swing, legs swing,
All the way to Berlin.
Heel and toe, heel and toe,
All the way to Mexico.
One, two, put on your shoe.
Three, four, shut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eat off a plate.
Nine, ten, say it again.
以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习语言,形成能力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语言学习活动的开展一是能有效的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三是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四是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更好更和谐的学习氛围,五是有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并更多的关注学习风格有差异的或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方案 篇4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高职教育更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我们清楚: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层次多,尤其是近年来普高扩招,高职高专的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我们如何在两年的时间里使高职英语教学尽快地适应教育部提出的英语教学改革这一新形势,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考试改革,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同时改革考试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围绕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中心环节,我们教师应该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并将竞赛机制适时地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做到精讲多练,加强学生实训环节的训练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某一知识环节,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组讨论,模拟工作环节,开展情景练习,同时还可以就最近或当天发生的国际国内及校园的大事、小事及趣事与学生聊天、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较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更正,做到“玩中学”,使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表达方式,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开展单词竞猜(word
competition),即各小组派代表来解释单词的含义,由其他同学来猜生词;和课堂演讲(speech),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题,进行课堂英语演讲。这些活动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也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这样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巩固、落实,并使之深化和个性化。此外,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考试改革
考试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就是一个指挥棒,有啥样的考试,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职院校英语课的教学一直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历来考试方法都是进行理论考核。考试内容偏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学完英语,考试合格后,依然不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中。
鉴于在新形势下,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加快现行考试制度。
(1)加大口语考试力度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一般较重视笔头的训练,而轻视听说的培养。许多学生在使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有时是听不懂别人说什么,有时是不知如何开口去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了改变聋哑英语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口语教学,加大口语考试的力度。
(2)改革教学材料
为了增强英语教学实用性,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学期一本书形式,引进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把英语教材改为自编讲义。内容涉及交际英语学习方法,语音知识,基础语法知识,日常口语对话,英美国家主要习俗,中外主要节假日,沿线主要景点的英语介绍,高速公路收费英语。让他们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社会和语言使用环境,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将“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
(3)改革听力测试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5
一、《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办法
1、《大学英语》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盐城工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试行)精神,实施分级分流教学;基础阶段一至四级为必修课。
2、基础阶段未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各学期分别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1、2、3、4,并参加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3、基础阶段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后续各学期须选修大学英语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英语听说1和2中的任一门课程参加学习(英语听说1修完才能选修英语听说2,每学期选修的课程不能重复),考试成绩作为《大学英语》相应级别课程的成绩,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如正常考试不通过,需补考或重修原所学内容获得相应《大学英语》课程学分。
4、不管CET-4是否通过,学生(含民办、艺术、单招各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应级别成绩均以在校各学期所学课程考试为准,CET-4成绩不作为替代《大学英语》课程成绩的依据。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办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含基础和语言)结束后学校不再单独组织课程考试,以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评定。
学生在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相应等级考试中获得优秀的,该门课程以95分计并计入学分绩点;获得良好的,该门课程以80分计并计入学分绩点;获得合格的,该门成绩以70分计并计入学分绩点。
未通过等级考试的学生可在大三秋学期开学时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补考;大三和大四各学期可报名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修,通过后成绩以实际考核成绩记载。如补考或重修后通过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和学分绩点取高分记载。
三、附则
1、本办法自2012级学生开始执行。
2、未尽事宜按学籍管理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基础工业工程_课程简介 篇6
课程代码:1200160
课程名称:基础工业工程英文名称:Funda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课
学时:48学分:2.5
预修要求:金工实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机械制造基础 内容简介:
基础IE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第一门必修课,是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共分四部分,(1)工业工程概述,主要包括IE的概念、目标、功能、内容及发展;(2)生产率管理;(3)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作业测定(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4)现场管理,主要介绍现场管理的概念,5S活动和定制管理,目视管理。
学习要求:
1.了解IE的定义、发展简史、学科性质、常用方法及应用领域、生产率管理等内容;
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技术,会制定作业标准时间,SOP,改善工作流程等,会进行生产现场改善,生产线平衡,现场管理优化等分析;
3.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与分析方法。
选用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基础工业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易树平郭伏2006年 参考书:
《工业工程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范中志2003年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7
1 理论的支持
1.1 语境理论
很多学者在近些年提出英语改革的建议中,都提及了关于“改变中国学生学习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想法。如何去改?学者们认为设置情境,创造语言环境是改变以母语为主的环境下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这就是“语境理论”。语境是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具有许多变量。Hymes对语境作了如下分类:发话者;受话者;话题;背景,即言语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渠道,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途径与方法,除言语和文字外,还有击鼓、鸣号、放烟、摇旗等;语码,即用什么样的语言、方言或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交际形式;事件。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交际的进行。而这些因素在强调词汇和语法的基础英语中很难通过环境设置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基础英语在句型构建和篇章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但缺乏活用性。相反,视听说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真实的对话情景中,通过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姿态、眼神、身体的亲近程度、手势等来能获取非常丰富的背景信息。更容易激活大脑里相关的背景知识,从而摆脱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脱离真实交流语境的僵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
1.2 图式理论
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英语视听说实际上是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是将头脑中已有知识的动态交互后经过组织再表达出来。大脑先将输入的信息切分成小的语言单位,如音、词,再将这些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大的,如短语、句子。通过激活既存知识结构,吸纳接受新的信息,同时剔除与原假设相悖的信息,做出限制与选择。基础英语只注重语言知识是不可能让听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视听说课程教师可以通过添加视觉元素导入背景知识、文化常识来帮助学习者建立图式,帮助学生提高利用非语言知识分析、归纳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
1.3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又译为智力激励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参加者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面进行思考,提出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想法。基础英语更多的是强调学习者记住词汇的拼法和用固定的语法知识组织造句,缺乏想象力。此外,基础英语着重于传授书面知识,是既定的知识,很难就此提出不同的建议和发挥想象力。学生多坐在教室里以理解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套用固定形式举一反三的模式加强记忆。这种模式只适合于初学者,而并不适用于即将要步入社会的交际者。但在视听说课堂上,教师通过设定主题,进行分组,限定时间进行头脑风暴的形式,最大可能地增加背景知识的信息总量,在小组每个成员的头脑中掀起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个人都与群体的智慧产生“共振”,使学生集思广益,知识互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路。其原理就是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思维,帮组他们摆脱交流时听不懂和无话可说的情况。
2 条件的成熟
2.1 学生素质
对于课程的改革,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起点低,应该加强学生们的基础能力。但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了英语课程。至九年义务教育结束,英语课程的课时总量占所有课程的6%~8%,与思想品德、科学等课程比例相当,甚至超过历史与社会课程(3%~4%)的课时总量。这个比例也使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学前英语学习,他们会在孩子们接受正式教育前选择双语幼儿园或是培训班来提高孩子们的出发点。这就使得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长达十几年。而这个时间,就学习非官方用语的时间来说,超出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学生所使用在非官方用语学习上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在阅读、写作和翻译上都有一定实力。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的,考试也能够检验出们的水平。所以,学生自身就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没有必要把时间还用在继续加强基础上,应该放到他们薄弱的听力和口语的能力上,才能多方面发展。
2.2 课程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在我国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和句型操练。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生仍然听不懂、说不出。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1年,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情感,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在高职院校培养具有扎实的听说能力的“英语+专业”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2.3 社会需求
以1978年为历史转折点,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伴随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国英语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1世纪,随着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英语教育在开始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因而英语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影响和规约。比如,由于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大和种类增多,使得外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中国英语教育最初陷入了“聋哑英语”的尴尬局面,随着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直接对话需求急剧增大,英语口语化的重要性凸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在上述三个层次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应用和英语人才的新的需求,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历史性地完全确立。
2.4 科技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改变了古老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媒体。从直观教具(如教师形体动作、口头语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笔、实物、模型与标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图画、图片、卡片、挂图、图表、地图、路线图与照片等)发展到使用视觉媒体(如幻灯、投影等)、听觉媒体(如广播、录音与唱片等)、视听媒体(如电视、电影与录像等)和单媒体系统(如语言实验室等);IT教学媒体包括VCD、DVD、MP3、手机、多媒体系统(如计算机、有线局域网等)以及超媒体系统(如国际互联网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3 结束语
理论的支持,条件的成熟加上社会需求,让我们需要刻不容缓地改革。改变传统和单一的以书面知识传授为主的基础英语教学,而以视听说课程为主,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听说能力的“英语+专业”的复合型涉外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芸.语境与意义推导[J].现代外语,1997(5).
[2]容华丽.语境与英语听力理解[J].河池师专学报,1998(4).
[3]武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的体系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7).
[4]肖凌鹤.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郭宝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四级 考试 基础英语课程 启示
引言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4)是旨在考核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水平评估考试。语言教学是目标,语言测试是手段,通过测试反拨教学,调整和改进教学是目的。2015年8月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委员会决定从2016年起对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这次考试改革对今后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及测试
基础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一、二年级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技能。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提高语篇理解能力,具备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自1991年起由教育部实行,考查全国综合型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考试内容涵盖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口试自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TEM-4是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水平测试。同时,也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推动校际交流的一种手段。TEM4考试以60分为及格分数。考试及格者由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成绩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60-69分合格;70-79分良好;80分以上优秀。该测试是对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检测,更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和引导。
TEM-4新旧题型对比分析
在2015年8月公布的TEM-4考试题型调整说明中,对考试内容、时间的调整变化作出了详细解释。总体题型不变,包括六大部分:听写、听力理解、语言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写作。但单个部分题型内部有变动,时间有调整。以下将新旧考试题型作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发现:听写题型保留,但时间减少5分钟,文章长度缩短,听写材料难度略低于中等难度;听力理解部分取消了新闻,改为听讲座做笔记,完成10道填空题,会话部分为10道选择题,两个约450个单词的会话;语言知识,过去叫语法与词汇,现在题量减了10题,但分值增加5分;完形填空,时间和题量都减少,用15个单词代替原来的选项,选出10个符合文义的词即可;阅读理解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简答题”,该题的时间也增加了10分钟,其中10道选择题,5道简答题;小作文取消,只写一篇200词左右的大作文,考试时间不变,仍是45分钟。
总之,新TEM-4测试整体上增加了主观题的比重,减少了总题量和考试时间,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例如听力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口头信息、理解能力及拼写熟练程度。语言知识测试学生对词汇、基本语法和句法的熟练程度。阅读测试学生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的能力,写作考查学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这样的改革,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具有较高效度的考试一定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给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
对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TEM-4考试既是对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水平测试。同时,也是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推动专业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基础英语(又叫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明确考试的目标、内容及变化,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下将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能力培养、评价方式等几方面作具体分析。
1.更新“教与学”的理念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知识,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及时地给学生传授语言和知识。因此,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管理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掌握英语语言学习的技巧。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兴趣,加上科学的指导,学习效率提高,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同时,学生也要更新学习的理念。在基础英语课堂上,学生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而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学会有效地输出所学知识,不断实践和运用知识,因为语言是习得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例如学生讲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单词拼写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使用交互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采用生动活泼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形式为教学目标服务,每种活动都是为了训练语言技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根据新专业四级考试要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多措并举,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每课围绕相关话题,让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并进行讨论和辩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新生加强语音过关练习。给二年级学生作专四考前辅导。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开展每节课作10分钟presentation的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早读、英语角、戏剧表演、英文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讲课活动,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4.建立科学的测评模式
根据专四考试新题型改革试题模式、考核方法和内容,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并重。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采用考试和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测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结语
总之,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变化改革对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任课教师应该从考试内容的变化上敏锐地察觉到英语教育理念和方向的一些变化,从而适时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便适应新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但也应该清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让考试对教学起积极的反拨作用。这样,才能为学生以后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赵永青:《学生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融合的课程体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1期。
[2]冯健:《从反拨作用谈TEM-4语法测试新命题对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影响》,《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李娟:《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科教导刊》2014年第11期。
[4]刘琳:《浅谈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第34期。
[5]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办公室:《关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题型调整的说明》2015年8月。
[6]宋萍:《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9
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Nursing》
开课单位:护理系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258学时,其中理论:110学时,实验:108学时,见习:40学时 学分:14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常见护理操作的基本知识和
技能,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护理学的基础课程或主干课程。全书共23章,其中第1-7
章为原护理学导论的内容,主要介绍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相关概念、护理理论和工作方法等;第8-23章为原护理学基础的内容,主要介绍
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将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采用讲
授、讨论、示范、录像、角色扮演、病例分析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理论考试占60%,实验成绩(包含实验报告、技能考试成绩)占
20%,平时成绩(包含临床见习、考勤、作业、课堂讨论)占20%。
《电路基础》课程定位 篇10
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及电子仪器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及管理,家用电器维修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综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电路基础》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有的电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工作打下基础,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具有分析电路的一般能力。
通过实验和实习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的地位
《电路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突出主线,突出重点;把立足点放到工程技术应用性上;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制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参与,紧紧围绕职业技能的培养,将教学基本内容按照单元进行项目化。根据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复杂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归类合并。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使学生在较短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适应高校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11
近年来,“高效课堂”越来越受到关注。所谓“高效”,即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效率最大化,将其融入到课堂中,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追求每一节课的教学时效性,使得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与发展。为了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现对高三英语基础知识的高效复习策略作一探讨。
二、 基础知识网络结构的构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1. 语音、词汇的构建
以学生所掌握的现有词汇量为前提,通过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将词汇构建成以话题为单位的框架,各话题间的意义联系形成词汇的网络结构,由此词与词之间建立了联系。
以必修1 Module 1为例, Topic: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先进行头脑风暴,总结归纳出各种词类:
Noun: face, subject, campus, dinning hall, facility, companion, etc.
Adjective: remote, mature, vast, enthusiastic, strict, eager, etc.
Verb: cover, separate, look forward to, go to college, etc.
Adverb: naturally, surprisingly, particularly, etc.
整理好表达思路,具体的语境即刻呈现:
My new campus is not vast, and it is located in remote area. I feel separated from my home. But the teachers here are enthusiastic though look strict. Im sure I can do well in all my subjects and Im looking forward to going back home at the weekend.
2. 语法、功能的构建
对高中阶段所涉及的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再仅仅停留在句子结构的使用层面上,而应将其与某些特定的交际功能融为一体。语法的交际功能日趋突显,语法知识的考查更加语境化,这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法教学的一大创新。
以必修1 Module 6为例,Topic: 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教师呈现如下短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特殊用法的句子结构并尝试运用其他语法形式表达相同意义。
The Internet is popular with teenagers nowadays. They spend at least 10 hours going online each week. Even some of them get addicted to it. Whats worse is that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drop out of school increases surprisingly. What is it that attracts them so much that they can ignore everything around them except virtual online world? Only when they are taken back to our real life, can they have chance to find their new sky. If possible, I want to drag them out of their heavy addiction to the Internet. Its hard to get success. How challenging! Anyway it is worth a try, isnt it?
以上短文运用从句、强调句式的特殊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感叹句、反意疑问句等一系列特殊句型描述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借此话题,教师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合理句式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3. 话题的构建
话题即为人们交流的主题,范围涉及广泛,《考纲》概括出24个话题,要求掌握24项语法项目,列出了11个功能项目,68个小项,涵盖了学生日常的生活交际,明确考查3,500左右词汇的具体用法。
以必修4 Module4为例, Topic: Great Scientists复习本模块时,结合热点新闻突出模块主题,课前让学生初步构建起模块基础知识体系:词汇语音、语法功能、话题,并用150词左右的短文呈现语言内容。课中总结归纳相关要点并采用听CCTV 9新闻报道,做短文填空和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从背景知识中拓展词汇语音知识,开发语法功能,充实话题内容,从阅读理解中总结题型与考查重点,探讨解题思路与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命题,进而培养阅读习惯。
三、 高效基础知识复习策略
1. 以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为模板,深入浅出,夯实基本功
每一模块基础知识的构建都是从三个维度的角度建立的: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以某一话题为中心,由学生联想出与之相关的单词、短语、句式,结合热点话题建立起三个维度之间的联系。从话题入手,构建起基础知识模板,自上而下进行分支构建,将基础知识细化到最小单位,扎实地打下基础知识的基本功。
2. 以更新为手段,循序渐进,提升语用能力
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是有梯度的,有难度的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平时提升能力尤为重要,方法之一是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具体的语境,扩大阅读量,有选择、有目的地读,读后进行对比与反思,将新知抽象概括后整理纳入原有知识,加以更新与补充,而后在恰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逐步提升语言能力。
3. 以高考原题为标准,画龙点睛,把握考试方向
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总结出考查的知识能力目标的重点所在,向什么方向倾斜,有什么重大改变,对此教材、考纲有哪些地方还是可以再深度挖掘的,甚至能够大胆预测未来命题点及考查方式。抓住主要矛盾就能高效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潜心研究。
四、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效复习课堂需要更新的复习策略和更大胆的尝试,由词汇语音、语法功能、话题共同构建的三维立体空间把基础知识横纵相连,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构建方式,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长期坚持,效果显著。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 篇12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成果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计划,旨在呼吁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进程的监控者、教学效果的反馈者。笔者积极响应号召,以基础英语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多元互动、课后消化巩固、单元创新活动等环节串联起来,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识与能力互动、课内与课外互动、课本知识与背景知识互动,为基础英语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教学改革背景
(一)教学改革实验对象
教学改革的实验对象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1503班,课程选择的是翻译专业一年级基础英语,使用教材是《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杨立民主编)。笔者依据以下三点原因选择实验对象:
(1)基础英语的课程安排是每周一、三、五,每次2课时,一周6课时,共90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笔者进行实验,保持以适中的频率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
(2)1503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排除了班级学生素质不同对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够从侧面说明课程改革具有普遍性。
(3)由实验前期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可知,1503班有92%的同学对于这次实验性的教学改革持“赞成”态度,在众多受调查的班级中比例最高。普遍接受的态度也是笔者选择其作为实验对象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改革重点及难点
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上参与、课后复习的良性循环学习机制。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能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的学习体系。
教学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实践“课前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模式,如何有效开展“课上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普遍是经过十几年应试教育才进入大学的,使其难以摆脱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接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可以算是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最具有难度的部分。
(三)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具体包含以下几点:
(1)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能完全听懂全英授课内容,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
(2)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即兴发言;
(3)阅读理解能力明显改善,能基本读懂一般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
(4)翻译能力也大幅提高,大部分同学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流畅。
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的实验过程主要包含以下4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多元互动、课后消化巩固、单元创新活动。(如图1所示)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各个环节同过去相比没有什么差异。然而,经过重新安排后,各个环节能够相互打通,使课程成为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课前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进行一般了解。然而,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突出课前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课前自主学习环节进行了以下安排:
(1)改革预习提要形式,变传统的预习课文为完成课前预习提要,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预习;
(2)新增课后主旨听写练习,有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宏观地把握课文脉络;
(3)视频录制环节,一人录像、一人点评,在提高自身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4)本学期将单元测验从课后调整到课前,启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奖励测验成绩前三名的同学,每月评选出小考月冠军和“我最喜爱的presentation”等奖项,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学习动力。
(二)课堂多元互动
在笔者的教学改革设计中,充分强调课堂学习中“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与课堂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采用朗读、讲解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这样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单纯扮演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架构。笔者就课堂多元互动环节进行了以下几点安排:
(1)课前教师会邀请一位同学做汇报,自行准备一个内容紧紧围绕课文的3分钟脱稿演讲,之后会让同学就演讲内容进行提问、总结或是给予评价;
(2)复习环节采取每节课前统一小考、小组互阅、教师提问的形式,激励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吾日三省吾身”的复习意识;
(3)课上教师会以学习小组竞赛加分的机制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有益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参与度的提高;
(4)教师会在语言知识讲授的过程中穿插西方文化的元素,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5)通过“提出问题、联想记忆、图像说明、组词造句、中英释义、选词填空、同义比较、词义扩展、语法分解”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语言知识。
(三)课后消化巩固
课后消化巩固环节是针对课堂知识的反思与总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通过布置繁重的作业,从数量上巩固学生记忆。而笔者的方法则截然不同,将课后作业分为两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1)课后常规的作业是复习和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根据专四新题型要求进行了相应调整,课后单词按照专四考试出现频率划分高频词汇和认知词汇,以期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为专业考试夯实基础;
(2)创新型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分版块整理的单元复习材料,比如说背景知识、文章结构、词汇短语、语法知识、扩展知识(语言层面、文化层面);以及每个月上交一篇美文模仿音频。
(四)单元创新活动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从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会定期根据不同单元的文章主题、文化背景、体裁题材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例如:
Quick Fix Society单元的小组展示:关于阿米什人(Amish)生活方式的呈现,Quick fix society主要特点的总结和举例说明。
The Man in Asbestos单元的辩论:就阿尔法狗和韩国冠军选手的人机对战与全球首个多语翻译机器人小度的发明展开了翻译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大讨论。
Mr.Imagination单元关于凡尔纳“旅行”的介绍:查找关于凡尔纳七部作品的相关知识或者视频等资源,进行小组展示,与全班同学分享。
三、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一)严格的课前学习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 课前单元测试
第一学期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是89.5分,第二学期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是75.34分。单从数字看,觉得学生的成绩下滑,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两个学期的单元测试区别如下:
考试难度不同。第一学期的考试时间是在课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课文重点单词的运用,考试难度较低;第二学期的考试时间是在课前,学生需要通过自主预习的方式来识记单词,考试难度较高。
考试形式调整。第一学期的考试形式类似于首字母填空,教师给出英文释义和首字母,学生根据提示写出单词,或是教师给出单词,提问所给单词的近义词;第二学期的考试形式是书面考题,题型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有所侧重,基本题型为首字母填空、同义词连线、反义词连线、介副词填空、中英文匹配、词性转换、英文改写、句子翻译等。
评价方式改变。第一学期允许学生刷分,所以分数普遍偏高;第二学期取消这一政策,学生只能课前自主识记单词、宏观阅读全文、同义反义连线。这种改变最开始学生是不愿意接受的,后来也从一定程度上鞭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 课前自主预习
第一学期采用的是单元预习提要的形式,开始每个单元的学习之前,教师会下发预习提要,学生上交纸质版,教师给予及时反馈;提要涉及的是关于作家作品的宏观把握,阅读课文、回答问题,结构划分,词性变换,列出预习阶段的重难点,重点词汇的搭配……第二学期采用的是课前预习提要的方式,每单元第一节课会有宏观问题的开放式提问,关于作家作品等背景知识的讨论,关于文章主题的提炼,故事发生发展的脉络和主要情境描述,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等;接下来的每一节课会把新课要讲的细节知识点在预习提要中重点标出,如派生词、同义转换、词语用法、词语辨析、重要语法点、句子改写、翻译等,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于重点知识和文化常识有一定的把握,教师只划出重点,学生根据预习提要进行自主预习,上课是巩固学习的过程。课前的压力比第一学期重,但是课堂效果要远远好于第一学期,学生的反馈也很好。
(二)学生能够积极完成创新型作业,是主观能动性和集体合作意识的集中体现
小组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每一个视频都是先由同伴进行点评、再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的。课前回答关于课文的宏观问题,把回答问题的过程用视频录制下来,一人录像、一人点评,在提高自身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小组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定期根据不同单元的文章主题、文化背景、体裁题材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小组同学共同商议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小组为单位,分版块整理的单元复习材料,比如说背景知识、文章结构、词汇短语、语法知识、扩展知识(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对于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巩固和提升的作用。
(三)学生的成绩是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最好答卷
1. 期末成绩的提高
通过一学期教学改革的尝试,1503班的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相比第一学期有了明显提高。具体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
纵向来看,,无论是总评成绩还是各个题型的成绩都要好于上学期;横向比较,1503班的精读成绩两个学期都位列年级第一。
2. 翻译英才培养计划的选拔
为了搭建应用型、复合型拔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切实落实“翻译英才培养计划”,根据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高级翻译学院在2015-2016第二学期开展了2015级“教学改革试验班”及“口译精英班”选拔考试工作。通过几轮口笔译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的综合评定,选出了16名“口译精英班”的学生,24名“教学改革试验班”的学生,1503班学生表现优异,占比本院学生的50%。如表2所示。
四、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一)突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一个引路人;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启发者。学生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原来被动的“观众”变成主动的“演员”,在课堂这个舞台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和无尽的创造力。
(二)课堂创造的学习经历极大促进了学习的动力
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学生最为期待的,每节课教师都会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准备,在课上进行小组汇报。教师给出主题和方向,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的汇报学生做主,每一次的表现都非常精彩。
(三)有条理地组织课程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的学习
自从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在课程总体设计和把握方面有所提高,课前—课上—课后“三位一体”不断线的课程组织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论
诚然,基础英语的教学改革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缺乏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没有研究论证改革各项措施的科学性;没有进行课程活动的总体设计,突如其来的创新型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课程进度会比平行班慢;改革的措施覆盖面较广,没有进一步论证每一项措施对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等。今后应该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积极向前辈和同行学习经验与做法,继续和学生共同探讨与摸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红.分层教学在高级翻译学院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5-18.
[2]孙鑫.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25-27.
[3]张莉.论大学英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30-732.
【基础英语课程简介】推荐阅读:
高职基础英语课程教学07-09
基础英语新课程标准07-22
基础英语隐性课程研究09-04
一基础英语课程描述07-21
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11-30
英语基础06-20
英语基础教材09-17
基础英语师资10-13
中专基础英语10-29
高职基础英语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