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师资

2024-10-13

基础英语师资(通用7篇)

基础英语师资 篇1

外国语学院是鞍山师范学院最早设立的文科学院之一, 从1994年开始面向全省及其他省、市招收本科生。现设英语、日语两个专业。2010年“英语语言学科”被学校确立为特色学科。外国语学院为了搞好专业建设, 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 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使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学缘结构方面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外国语学院逐步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梯队整齐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93人, 其中教授3人, 副教授34人, 讲师41人, 助教14人;博士学位4人, 硕士学位58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30人。

近几年, 尤其是在“十八大”期间, 学院及外国语学院加大了对教学设备、教学资料的投入。到目前为止, 我院拥有8个语言实验室, 共计500个座位;一个日语情景实验室;1个大屏幕多媒体教室, 11个中屏幕多媒体教室;2套卫星接收系统, 2套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并且拥有期刊室1个, 阅览室1个, 专业图书6700册, 其中外文原版图书929册;学术期刊57种, 其中原文期刊10种, 外文报纸7种;各种影视资料 (包括VCD、磁带、录相带) 634套。此外, 外国语学院还与十几个单位合作, 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这些为外国语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社区服务提供了及时和有效的服务。

外国语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较宽的知识面、工作适应能力强和有发展潜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认可。

近几年来, 外国语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初步形成了因材施教, 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科研和社会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几年来, 出版专著 (教材) 6部, 译著3部, 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00余篇。外国语学院学生在全国性的竞赛中频频获奖, 在首届全国高师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中杨海英、王海静、杨鹿鸣和尹博同学获二等奖;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和外语教研出版社组织的全国CCTV杯讲演大赛中王栋同学获三等奖;2012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10级学生黄跃娜获得省一等奖、国家优胜奖;2012全国APEC未来之声暨全国前程无忧精英联盟训练营选拔大赛中我院学生丁婕通过海选、面试、笔试淘汰赛、复试、才艺展示、圆桌会议、激情辩论、四国语言自我介绍等等艰难的环节比拼获得了全国亚军的好成绩, 并跟随胡锦涛主席代表团远赴俄罗斯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我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自身的特色建设是分不开的, 我院在结合自身优势 (软硬件设施) , 区域优势及专业性质的前提下准确定位, 优化发展思路, 开展了我院的英语专业的特色构建。

一、特色专业规划确定发展蓝图, 发挥育人优势

我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系、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 以专业建设为主线,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英语专业为主, 拓宽专业方向, 逐步发展日语、俄语专业和研究生教育;立足鞍山, 面向辽宁;立足基础教育, 面向区域经济;努力把外语系建设成为高质量, 有特色, 在周边地区及省内有影响的专业。

为了更好地巩固专业优势, 我院领导积极地到英语专业发展较好的高校进行外语专业建设, 交流经验, 并远赴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学习, 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 使外国语学院成为我省第一个引进“导师制”的学院。

二、特色目标定位指向就业市场, 引导学生就业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 一定相关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即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知识的前提下, 注重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企业、政府、出版社、新闻、外事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翻译等方面的工作。

在学生就业领域, 我院立足辽宁省, 面向全国进行就业市场开发, 力求就业领域网状化、就业方向多元化, 使学生拥有就业多样化选择的机会。

三、特色才人培养模块培养职业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化水平, 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坚持学生本位取向、专业发展取向、反思—实践取向等基本教育理念, 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专业定位方面, 紧跟国家政策, 立足辽宁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 及时调整教育思路, 大胆进行教育改革, 使教育符合行业亟需人才的需要, 造就了一批既能适应基础教育, 又能适应其他方面需要, 尤其为辽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力争把鞍山师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建设成为区域优秀教师人才的摇篮。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我校特色的各种创新教育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 我院主要实行的是“以导师制为龙头, 以特色英语活动为载体”的培养方式。

(一) 以导师制为龙头

导师制即教师指导学生责任制, 就是组织优秀的教师及教学管理干部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 对学生分组分人进行个性化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我院院长曹彦教授在牛津学习期间, 对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学习和分析, 并结合我院学生教学实际, 将导师制引进我院, 并形成具体的实施细则,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使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完善我院的学分制改革, 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我院特选用一批有过硬英语专业素质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 并对学生在学习和思想上予以指导、心理上予以疏导、生活上予以辅导、就业和成才上予以向导。形成专业导师、综合导师和客座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本科生指导体系, 实施个性化培养和全面辅导, 以体现因材施教, 突出个性化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原则,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体系, 全面提高外国语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师制经过多年来的补充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成为我院英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并通过《中国教育报》《辽沈晚报》《鞍山日报》的报道向全省推广。

(二) 以特色学生活动为载体

我院在以导师制为龙头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英语活动的潜力和积极性, 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英语活动, 其中尤以英语方舟为主要特色活动进行全院推广。英语方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阳光教室, 另外一个是英语之星。

阳光教室是团市委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校外免费课堂, 主要是在寒暑假和节假日, 由辅导员和导师带队, 带领我院学生进入社区免费为社区孩子和农民工子女进行英语辅导, 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配合学校“双语教学”活动,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并让我院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从师技能。

英语之星是以锻炼我院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为主要目标, 分为英语晨读、激情辩论、英语角、模拟就业等分支, 由导师进行指导, 并在年末举行“英语之星”全院风采大赛, 对学生一年来的英语技能进行了解和考核, 由各班导师担当评委和评论员。实现“导师制+英语方舟”的师生互动教学体系。

英语专业的任何改革, 必须首先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为师范生充分就业和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措施有:

1. 开设高中新课改系列讲座, 学院组织校外专家和校内

教师开设高中英语新课改讲座,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新动向,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学校也利用相关师资培训机会, 集中培训各课程教学论师资, 以迎新课改革。

2. 贯穿通识教育, “外语专业”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

学科属性, 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 有了明确的学科专业定位, 才能确立适当的专业培养目标, 而不至于把外语专业培养等同于外语技能培训, 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增开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程。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验、见习、实习、实践和

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为此, 课程的设置本着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宗旨, 构建模块式、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教育创新精神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发展, 实现学生教育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特色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质量, 塑造合力的师资

课程计划应体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英语专业系列课程分为文化知识培养课程, 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和特色课程三个层次, 强调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英语文化学习并重, 突出运用的教学理念。通过英语文化知识培养, 英语语言技能 (实践能力) 训练, 教师职业能力等特色课程构建三个板块为学生夯实牢固的文化专业基础、良好的知识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形成1+1+1﹥3的合力, 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文化知识培养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主干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层次——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包括“英汉与汉英翻译”和“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校级重点课程。第三层次——特色课程:“英语教学论”和其他通识课组成, 着重对学生职业与就业需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拓展。特色鲜明的目标, 明确的递进式课程体系建设, 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健全的语言文化知识、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的英语专业毕业生, 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课程保障。

摘要:外国语学院是鞍山师范学院最早设立的文科学院之一, 多年来一直立足于院系发展, 通过制订特色的专业规划, 特色的目标定位和就业市场开发以及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培训, 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 本文就立足于外国语学院的特色教学建设, 分析师范类院校的英语教学特色。

关键词:特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沈娇.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特色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7.[1]沈娇.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特色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7.

[2]杨颖育.试论如何构建英语学科专业特色——以四川师范大学英语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中国大学教学, 2008.5.[2]杨颖育.试论如何构建英语学科专业特色——以四川师范大学英语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中国大学教学, 2008.5.

[3]刘沛.英语专业的特色建设.群文天地, 2011 (20) .[3]刘沛.英语专业的特色建设.群文天地, 2011 (20) .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6]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07) .[6]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07) .

[7]王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09) .[7]王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0 (09) .

基础英语师资 篇2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困境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情况一直处在一种低级循环的状态, 也就是落后的教学配备、落后的教学资源以及落后的教学水平, 有些情况下, 即便是有一定的教学硬件配备, 但依然缺少优秀的教师资源。具体的师资困境表现如下:

1、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这是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的师资问题, 经常是一个老师带多门课程, 或者是一名教师带多个班级, 更有甚者, 一个小学只有一名老师, 由于缺少教师, 很多农村学校只能招收一二年级的学生, 想要上高年级就得去更远的乡镇上去上学, 或者几个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 直接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西部农村教师的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不合理、英语教师不足的现象。在年龄结构方面, 年轻教师少, 即使有一些年轻教师, 也处在不太稳定的工作状态, 大部分希望能够换更好地工作。在职教师大部分都是本地出生的年龄较大的老师。在职称结构方面, 西部农村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所占比例小, 大部分都是初级职称的教师, 高级职称分配名额少, 直接影响了教师努力工作、辛勤钻研的积极性。在学科结构方面, 西部农村地区以语文和数学作为主要科目, 而像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思想品德等科目由于教师的不足, 常常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 或者是形同虚设。

3、教师教学综合水平不高。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的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存在着很多非专业教师, 比如一名老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语文老师, 但是还需要兼任数学、英语等课程, 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另外有不少教师是中专、大专毕业, 而真正大学毕业的教师不多, 导致整体的教学水平不高。

二、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困境原因分析

1、教育资金和投入不足。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产生了实际的财政困难, 财政资金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分配到教育方面的资金不足, 也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建设, 而与此同时, 教师待遇方面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教师是否愿意到西部农村工作。

2、编制上的不合理。

西部农村地区很多老师的代课教师, 没有编制, 拿着低廉的工资来工作, 而编制岗位却无人问津, 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也容易因为待遇问题离开教师岗位。

三、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策略

教师是农村地区教育提升的主要资源, 是关系西部农村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资源。从当前的问题来看, 解决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策略主要可从以下四点着手:

1、国家应从政策上向西部农村教育倾斜, 加大对西部农村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资金投入是解决西部农村师资困境的主要举措, 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直接影响着西部农村教师的生活, 鉴于西部农村地区条件艰苦, 为了能够留住更多优秀教师, 国家应给予西部农村教师相应的补助, 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保证教师能够得到相对较好的待遇,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难的问题。

2、对现有的师资进行整编和培训。

对于西部农村各省市地区的教师进行统一整编, 解决非编制教师的编制问题, 提高教师待遇, 对于编制空缺岗位, 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社会招聘。同时对现有的农村教师进行培训, 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当地师专院校毕业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编制分配, 鼓励学生回到家乡从事教学工作, 这一方面解决了教师的流失问题, 又解决了很多地区双语教师不足的问题。

3、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度或者对口支援体系。

在西部地区, 城镇和农村支教的教学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 为了提高当地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 可以形成城镇支持农村的教学形式, 让城镇学校的教师定期轮岗来帮助补充农村地区的教学师资, 或者是到农村学校对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 来尽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辅助以对口支援体系, 组织一支志愿队伍, 由志愿教师定期到支援学校来实施任教。

4、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进行支教。

当前, 大学生支教项目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到西部支教, 有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 可以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 在支教前, 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学习科目以及家乡情况, 还要多听从大学生自己的意见, 不能盲目进行规定式的安排, 当然, 大学生支教还应考虑到大学生的身体状况。

四、小结

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对于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西部地区农村师资的困境依然存在, 国家和相关省市还应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关注和投入, 建立一支完善的、强大的西部教育师资队伍。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建设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 尤其在教育方面, 西部整体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而西部农村的教育情况就格外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困境中。在师资方面, 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极大影响着当地农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就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困境和产生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问题,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森.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革新.2009 (08)

[2]胡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 (04)

基础英语师资 篇3

一、围绕学校发展核心目标, 努力打造一支勤奋务实、懂教育、善管理的校长队伍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近年来, 我市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一是转变校长教育观念。我市多次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专题研修班和“校长论坛”, 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或中小学名校长作报告。通过培训班和“论坛”等形式, 让校长们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和不同见解与大家交流、研讨, 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促进了校长办学理念的不断提升。同时, 我们还创造条件让校长“走出去”, 开阔视野, 更新办学理念, 提高校长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 我市有3位校长到上海挂职锻炼, 有9位校长到北京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校长提高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二是规范校长队伍管理。我市出台《琼海市中小学校长 (园长) 目标管理考核方案》, 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 每年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履职情况进行考核, 农村小学校长以中心学校集中进行述职交流, 中学、中心学校、直属学校的校长由教育局组织集中述职交流, 每年评选出优秀校长进行表彰奖励。在校长目标管理考核中, 学校教育质量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 也对工作能力差、群众威信不高、执行力不强的校长给予转岗或下岗调整。

三是实施“校长教研工程”。为杜绝校长“教学边缘化”倾向, 确保校长亲自抓教研, 我市规定了校长的“教研四量”, 即周课时量、学期听课量、论文获奖或发表数量、培养骨干教师量。要求校长每周听课不少于五节;校长必须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大型教研活动;校长必须承担实验课题、培训教师任务。每学年度, 我局中小学教研室不定期组织检查“校长教研工程”落实情况, 以此促使校长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 促进了校长工作作风的明显好转, 学校的教研风气也变得空前浓厚。

四是实施城乡校长帮带和挂职锻炼制度。从2007年开始, 我市推行了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 城镇学校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帮带制度, 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大批农村中小学校长得到全面提高。大路中心小学、长坡中心小学和塔洋中心小学等学校校长从这一制度的实践中脱颖而出, 被调整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我市中小学真正实现了教育理念、资源和成果共享, 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认真抓好教研员队伍建设, 发挥教研员在教学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

教研员是“老师中的老师”。教研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 也影响着广大一线教师的素质。几年来, 我市通过调整队伍, 更新力量等多种有效措施, 加强教研员的队伍建设。

1. 不断优化教研队伍。

我市通过推荐和考核相结合的形式, 吸收一批学历层次高、教学成绩突出、科研能力强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省、市级骨干教师充实到教研队伍中。仅就小学而言, 目前, 我市小学教研室5名教研员中, 特级教师1人, 省级骨干3人。中心学校、市直小学36名教研员 (组长) 中, 省级骨干15人, 市级骨干21人, 平均年龄不到35岁。为我们做好教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切实提高教研员业务素质整体水平。

针对近年来年轻教研员 (组长) 增多的现况, 我们利用寒、暑假组织教研员集中学习, 从政治思想、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 提升教研员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一方面支持学科教研员参加全国相关专业会议, 鼓励他们参加省际间研究交流。仅2009年, 我市就有35名教研员参加省内外学习培训活动。另一方面, 我市组织教研员开展“轮流讲学”活动, 不定时指定一名教研员围绕一个专题作中心发言人, 介绍最前沿的教育理论或者最优秀的教研经验和方法。这样, 把每个教研员都放置在学习情境中, 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

3. 开展教研员业务素质竞赛。

我们组织学科教研员分科或分组开展做课、评课、论文撰写、教研活动方案设计评比活动。这项活动不仅针对性强, 而且还摸清教研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找准存在问题, 为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

另外, 我们还加大对教研室的投入, 确保了教研工作的高效运转。2007年, 教育局为每位教研员配备台式电脑一部, 手提笔记本一台, 全部上网, 实现了网络化办公, 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

近年来, 我市教研员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比赛及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如中学各教研员 (组长) 队伍中, 参加论文写作比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 国家级二等奖2人, 省级一等奖7人;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获国家级突出贡献奖1人;参加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2人;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 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 省级一等奖1人;主持课题研究实验获省级一等奖一个;

市小学教研室林景教研员2008年11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参加中南华北西南九省市区第四届优质课观摩交流会获一等奖, 2008年12月被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授予“2008年度优秀网络培训专家”;小学教研室主持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获海南省建省20周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三、精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不断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几年来, 我市紧密围绕基础教育对教师队伍的需求, 从如下几点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首先是抓好教师培训工作, 提高教学技能水平。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我市对教师的培训, 也经历了逐渐提升的过程。第一阶段侧重于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 主要是学习新课程理念, 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侧重于对教师学科业务的培训。通过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教师文化素质考试, 以考促训, 多渠道调动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动性,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第三阶段侧重于“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今年暑期, 我市组织25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全员培训”活动。与此同时, 结合教师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研室在今年秋季推出“课堂教学人人过关考核方案”, 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验收。目前, 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其次是开展多形式的竞赛活动, 展示教师课堂教学风采。我市中小学教研室每年组织一届学科教师赛教活动、教师“美文诵读”评比活动和名师课堂展示活动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发掘并培养出了一批课改新秀和教学能手。仅2008至2009年, 在各级各类教师比赛中, 我市就有10名教师获全国一等奖, 22名获全省一等奖;在说课类比赛中, 我市有5名教师获省级一等奖。获奖学科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体育、品德等。今年10月27日, 我市第一小学陈兴武老师代表省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实验区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美文诵读比赛获特等奖第一名。表明我市教师较强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深厚的学科素养。

第三是开展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 整体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市的“送课下乡”活动切实做到了“四结合”:城乡骨干相结合 (城乡教师“同课异构”) ;课例展示与现场研讨相结合;讲座与对话相结合;需求与送教相结合。我们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结合现场课和当地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 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受到了教师的欢迎。

第四是加大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力度, 加快教师成长步伐。我们出台了《琼海市教师专业发展评定细则》, 启动从“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的名师培养工程。开展每学年上一节全市示范课, 举行一次专题讲座, 带二名徒弟, 发表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的骨干教师工程,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实行动态的年度评比考核, 淘汰不思进取的所谓“名师”。同时, 对“名师”给压力、创平台, 激励他们积极投身教科研, 让他们发挥“传、帮、带”和领头羊的作用, 使他们的专业得到充分提高, 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在培养学生过程中, 成就自己, 成就学校。每年, 我们都选派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

此外, 我市还重视网络教研工作, 制定各种评价和激励机制, 调动全体老师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引领老师走进网络, 在网络平台上学习、锻炼, 不断促进、提升了全市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 我市各学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高, 他们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网上研讨, 用博客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 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 也促进了我市校本教研的纵深发展。省教培院对我市网络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琼海的在线研讨开展得好, 可以在其他市县推广。”

基础英语师资 篇4

关键词:“国培计划”,基础教育队伍,建设

2010年,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下,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以下简称“国培计划”) 。这项重大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自“国培计划”开展以来, 得到了各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统筹规划, 精心实施, 分类、分层、分岗、分科大规模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免费集中培训, 其反响热烈、成效显著, 得到了全国广大基础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作为承担这项工程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者来说, 在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 更要以“国培计划”为契机, 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建立长期有效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体制, 从而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一、短期集中培训, 开拓教师视野, 注重个性化专业培养

短期集中培训大多处于通识层面, 其优点是让教师能够学习把握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信息, 其缺点是不能满足不同教学技能水平的教师个性发展的需求。要想使不同教学技能水平的教师, 都能有所提高, 则需要寻求恰当的培训方式, 通过一种贴近教师教学实践的专题性培训形式, 使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工作中, 我们在关注学员发展共性的同时, 也要十分重视对不同学员的个性特点、专业水平、发展趋向, 实施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特点, 以及在教学技能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组织阶段性的过程培训, 挖掘教师潜在的教学技能特色, 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和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在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为学员选派配备导师, 通过学员自行申报、导师指导、与所在县区及任职学校沟通等程序, 帮助学员确定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的目标, 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符合学员专业发展实际和特点的培养方案, 促进学员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优长、弥补“短板”、提炼精华、形成特色。

二、远程培训, 搭建交流平台,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

远程培训是通过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设备, 将培训内容传达给学员的。这种方式覆盖面广、受益面大, 既不受地域限制, 又节省了学员的时间, 可以将它推广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 从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强大功能, 逐步形成农村教师培训远程信息化的新局面。

远程培训规模大且学员相对分散, 要把教师从传统的、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促进教师在信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这就需要依托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力量, 构建“省、市、县、校”四级组织管理体系, 搭建省、地区、县市、学校的人与网结合的多级培训支撑体系, 整合优质资源, 利用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 实现网点的有效对接, 加强学员之间的网上互动研讨, 开辟教师学习、讨论、辅导、发表作品等园地, 从而建立师资培养网络研修平台。通过建立这一平台, 使各地基础教育教师突破时空、地域限制, 拓展交流空间, 实现资源互补, 增强学习效率, 促进工作实效, 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而达到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三、依托置换脱产研修, 突出骨干, 打造基础教育名师

“国培计划”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培训者、高校, 还有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如何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 让教师有时间出去参加培训, 是长时间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问题, 远程培训是方法之一, 但毕竟, 不能一直“网上谈兵”。于是有了置换培训, 即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的高年级师范生到县 (市、区) 中小学实习支教, 并与各县 (市、区) 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相结合, 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中标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

作为培训机构和培训者, 我们要注重置换脱产研修培训过程中的计划性、时效性、针对性, 突出对骨干教师的三个培训重点:一是突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二是突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三是突出对素质教育的培训, 使骨干教师在学习和研究中逐步完成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 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使其成为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带头人, 进而打造出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先进教育理念、厚实专业素养、教改研究与教育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依托“国培计划”这一有效途径, 不断创新思想、努力探索, 开拓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培训的新局面, 从而不断推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维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甘肃教育.2006年03期

基础英语师资 篇5

一、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优质教育

(一) 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

内涵, 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即对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重视事物“质”的发展, 更多的从实践层面出发探讨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 即对基础教育的使命和实现这一使命的主要发展路径的探讨, 其中质量和效益是反映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逐渐全面普及, 即以人本主义为核心, 以价值观念更新为先导, 以师资建设为抓手, 以课程设计为基础的优质教育培养模式。其中, 师资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 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 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模式, 类似于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 优质教育实质上是如何让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优秀体。[3]优质教育的内涵相当丰富, 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从其目标追求来说, 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为社会培养好公民的教育;从其教育过程的品质来说, 是充满生命关怀, 能够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现, 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的教育;从其教育效果来看, 优质教育一定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优质教育正是对基础教育使命的正确把握和深度解析, 也是基础教育的内涵所在, 但是目前我国的优质教育还只是局部的、小区域的, 还不是中国教育的主体, 也没有涉及教育的根本。[4]虽然当前注重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卓越教师计划、校长培训等都是在优质教育视野下进行的, 但是要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创新。

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师资配置不均,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突出体现在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上, 其中农村教师队伍是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的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乡常住人口数量已经基本持平, 但是就全国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而言, 农村多于城市。因此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开发战略, 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根据《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有关农村教师调查研究的数据,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农村教师生存条件苦、负担重, 待遇普遍偏低。造成农村教师生存条件差, 待遇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农村教师收入还没有完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增长。二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以县为主, 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财政实力薄弱而无法落实。 (2) 县域教师超编, 乡村教师短缺。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 人均工作量大于城镇中小学,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艰苦, 待遇差, 因此很少有人选择去农村任教, 进而加剧了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的老化, 一人多科, 学科结构不合理, 人均负担加重等现象。 (3) 工作状态不佳, 职业倦怠感严重。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 待遇低, 升迁机会少, 很多教师会感觉付出与回报反差大, 从而导致厌教、倦怠等, 对教育工作没有了激情, 没有了期待。 (4) 培训机会缺乏, 专业水平不容乐观。由于农村教师自身工作负担重, 休息时间宝贵, 因此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更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5]

(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师德下滑

提高教师队伍的基本素养, 是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心, 是优质教育实现的有力抓手, 而师德是教师队伍基本素养的核心内容。高尚的师德对学校, 对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都至关重要, 但是当前在教师队伍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师德问题, 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影响了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这也备受社会公众的指责,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讨。“中小学教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进行有偿补课的现象屡禁不止。个别教师为了达到补课敛财的目的, 挖空心思让学生补课, 甚至存在课上不讲、课后补课讲的现象。个别学校与校外辅导机构联手办占坑班。”[6]

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现象已不在少数, 各种虐童现象接连发生。例如山西太原5岁女童因为不会算“十加一”, 被教师狂扇耳光;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教师颜艳红出于“一时好玩”, 揪住一名幼童双耳向上提起等。这些教师师德的下滑皆为反教育伦理现象, 不仅违背了基础教育的使命, 影响了优质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而且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三)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受滞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需要, 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 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 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事实表明, 育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他的成就感。然而在我国, 教师教育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弊端导致中小学教师来源呈逐渐多元化的趋势, 而大量新建中小学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又亟需大批教师, 这一矛盾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大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意识淡薄, 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足的弊病被进一步放大。应试教育, 传统填鸭式教学, 教师主导等占据了基础教育, 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常态发展, 教师无法产生成就感, 因此幸福感较低, 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三、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12年教师节前夕,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在涉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时明确提出, “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采取倾斜政策, 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7]这既是对当前农村教师存在问题的判断, 也是对解决问题开具的良方, 还是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展望, 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 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基于此,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 需要建立农村教师工资福利的长效保障机制, 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从而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第二,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完善教师交流机制, 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尤其是完善教师交流机制, 因为教师交流机制是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三, 健全农村教师激励制度, 通过设立优秀教师奖, 增加津贴补助[8],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讲课比赛、参观名校等形式, 提高教师的从教积极性, 重树对教育事业的自信心和热情。第四, 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培训活动,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提高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的提升。

(二) 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师德建设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把师德建设作为考评学校工作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有了这个规范性的文件, 师德工作就有章可循了。首先, 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监督机制, 通过设立教师师德问题校长信箱, 定期进行无记名师德现状调查等落实师德监督机制, 对失德失范者加强教育, 情节比较严重的给予必要处分, 对学术腐败者进行惩戒。其次,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的教育, 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因此应定期举行教师师德主题研讨会, 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 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再次, 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 可以通过设立师德奖金, 进行“最美心灵教师”评选等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 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 不断掌握教育规律, 拓展学科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的幸福就是自由地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9]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意识淡薄, 幸福感较低的现状,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1. 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制度保障, 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严格考察教师准入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只有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 方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确保教师队伍起点高质量的必要措施。以往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省为单位,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机构, 导致中小学教师来源多元化和标准多样性。因此改革首先应细化教师准入标准, 包括基本标准和专业标准。基本标准应注重考察教师的品质和道德,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注重考察教育志向和教育境地。专业标准应包括教师必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于专业标准具有可再生性和可更新性, 笔者认为严格地对教师的基本标准考察更为重要。

2. 建立健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为新入职教师顺利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提供高标准的平台

目前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领先于全国, 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旨是:“对见习教师进行有规范内容的, 统一标准的培训。”[10]以往的培训都是小作坊式的师徒间口耳相传形式, 而上海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打破了传统的师徒一对一形式, 实行团队一对一模式, 即把见习教师看做是发展的个体, 配以专业的教师团队促进其有效成长。规范化培训内容覆盖广且细, 包括通识教育、班务管理、教育教学培训、教学常规技能培训等;培训形式多样化, 包括见习期职业生涯感悟、班级层面师徒带教、园区层面教研活动等, 采取多导师带教、青年组教师层面带教等形式, 除了重视见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基本专业知识和能力外, 更加注重脚踏实地, 实践中出真知, 注重教师主动思考的能力。目前, 上海市实际上实现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结合, 是促进新入职教师从合格到胜任的有效路径, 其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 为在职教师提供灵活的多样化培训, 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

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通过教研结合与教育行动研究, 促进反思型与专家型教师形成。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一项调查显示,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于培训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需求, 希望进行“短期进修+校本教研”的教师约占调查总数的30.3%, 想进行脱产进修的占28.1%, 建议校外教师上观摩课的占23.6%, 赞成专家到校指导的占12.9%, 而通过自学形式进修的仅占5.1%。受教师欢迎的具体培训模式是参与式研讨、专题讲座、案例解读, 分别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4.0%、56.3%、47.0%。[11]可见大多数教师对课堂现场观摩的模式需求最大, 都希望通过真正参与培训获得专业提升。因此培训模式应多元化, 满足教师需求, 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反思、主动参与交流的积极性, 充分注重教师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 采取专家讲座、主题报告、学术报告、参与式研讨、课堂现场观摩等方式。此外, 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 做好教师培训的规划工作。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应然的关键。然而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 由师范生到见习教师, 再到在职教师, 最后成长为优质教师的每一环节都伴随着教师制度的革新与教师教育。唯有基于问题解决的视角不断改善和创新教师教育制度与各阶段的培养模式,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质量, 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真正实现优质、高位、均衡式的内涵发展。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然追求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逐渐全面普及,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正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然而, 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探索优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是实现基础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式内涵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师资建设,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优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07-29.

[3]王建艳, 赵宁宁, 侯德安.优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29) .

[4][7]刘达中.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四大走向[J].人民教育, 2004 (24) .

[5]赵雄辉, 吴停风.教育调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四大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12-10-01.

[6]张婷.专家谈师德学风建设:为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叫好[N].中国教育报, 2012-09-19.

[8]袁桂林.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补偿政策[N].中国教育报, 2012-10-26.

[9]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10]焦苇.合格到胜任, 新教师成长的第一级台阶——来自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实践报告[N].中国教育报, 2012-04-11.

基础英语师资 篇6

一、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回顾

1. 师资均衡配置的理论基础研究

在基础教育阶段何以需要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这是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理论前提与基础。目前, 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张将师资均衡配置建立在教育公平理论基础上。郭彩琴[1]认为, 配置教育资源应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 即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坚持现实性和理想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平等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张扬生[2]认为, 教育公平思想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更是教育质量的均衡, 具体说就是使地区间、学校间的教育者的配置相对均衡, 以及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相对公平和均衡。从某种意义上说, 均衡发展就是教育公平思想在基础教育发展政策上的体现。” (2) 主张将师资均衡配置建立在资源分配理论基础上。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资源配置又称资源分配, 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状况”。[3]不少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之中。上海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题组[4]认为,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全社会 (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 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 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范先佐[5]认为, 教育资源配置通常是指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 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 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 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 以使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 主张从教师专业性发展视角探讨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于友发[6]认为, 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关注个体发展转向关注群体的发展。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分享”。教师知识分享的效果, 不仅与参与分享的教师数量有关, 而且还与参与分享的教师质量有关。因此, 参与分享的教师的来源范围越广, 教师之间可供交流与分享的“异质化”知识就越多, 就越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

2. 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

在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研究方面, 研究的视角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庞丽娟等[7]主张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 以地位和待遇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即建议通过修改《教师法》, 明确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的“教育公务员制度”, 以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 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性,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管培俊[8]主张通过实施人才引进制度, 吸引、充实和提高农村地区师资水平。如为充实农村高素质教师队伍后备人才, 确定由部属师范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 实施由中央财政买单的“农村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以及由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即“国培计划”) 。 (3) 王秋丽[9]主张通过将“教师流动制度”立法化, 保障和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如通过制定“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法”, 规定教师流动的对象、年限、去向、程序、待遇、财政保障、免于流动的特殊条件等, 强调流动的义务性与制度性, 构建由政府机构组织和主导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 保障教师流动的公平、公正、有效。 (4) 袁桂林[10]主张建立“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 保障教师流出地权益。即“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要求流入地必须对农村教师流出地作出补偿, 使流出地可用补偿金聘用其他合适教师, 或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

3. 国外师资均衡配置的经验借鉴研究

合理吸收和借鉴国外师资均衡配置的先进经验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有效选择。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主要有: (1) 日本通过义务教育教师“定期流动制”来实现师资均衡配置。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在教师流动方向、流动种类、流动对象、政策支持、实施程序等方面, 程序明确具体, 可操作性强, 许多经验值得借鉴[11]。 (2) 美国通过义务教育“补偿教育方案”来实现不同地区、校际的师资均衡配置。具体内容是:一是通过经济补偿方式对教育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给予支持, 师资配置直接向弱势群体倾斜;二是通过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消除师资均衡配置的阻碍因素, 促进教师的良性流动[12]。 (3) 法国通过义务教育“优先教育区政策”来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即对“优先教育区”师资配置给予特别支持, 要求为其配置高质量的、合适的教师队伍, 增加“优先教育区”的教师数量配置, 同时提高“优先教育区”任教教师的工资待遇, 以此来缩小不同社区间的师资差异, 使整个基础教育师资配置趋向均衡[13]。

日、美、法等国在师资配置的实践模式上各有特色, 大致可以概括为“全员流动模式”和“弱势补偿模式”。这两种模式不仅各有特色, 而且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对我国如何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一是从观念层面, 在教师资源配置实践中应始终贯彻教育公平理念;二是在政策支持层面, 必须制定有助于师资均衡配置目标实现的完备的支持政策;三是在操作层面, 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改革方案, 使宏观的政策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12]。

4. 师资均衡配置的实证分析与实践探索研究

如何结合现实状况有效推进师资均衡配置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又一主题。研究视角主要有: (1)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的实践研究。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城乡差距突出表现为师资配置的不平等、不均衡。已有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基础教育城乡师资配置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数量、质量、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生师比、骨干教师比例等方面。造成城乡师资配置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城乡环境、经济差异显著;二是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与政策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致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三是教师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农村教师自身原因等。针对问题及原因, 研究者们提出不少对策, 思路有二:一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稳定和提高农村现有师资, 如加大投入、完善在职培训机制等;二是通过制定政策、制度, 补足、补强农村师资, 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计划、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大学生资教制度等。 (2) 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实践探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 如何有效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呢?方奇敏等[13]结合区域内城乡师资配置的差异, 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方案, 该方案制定基于“教师流动制度”的基础, 通过变“教师实体流动” (如轮岗、支教、挂职等) 为“教师虚体流动” (通过实时课堂教学系统进行网络教学) 来有效拓展教师的良性流动, 即通过计算机网络, 直接对农村学生实施网络教学, 实行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共享。山东课题组[14]根据城乡不同情况, 主张通过推行让城市优质教师到农村支教、统一县域内教师工资标准、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和科研共同体等做法, 来探索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具体路径。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在县域内如何有效推进师资均衡配置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思考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有关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 笔者以为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 师资配置研究逐渐纳入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框架内,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成了师资配置研究的起点与归宿;第二, 师资配置研究逐渐由“理论意义话语”研究向“政策实践话语”研究转向, 即由早期的“应不应该做”的意义探讨转向当前“如何做”的操作性探究;第三, 师资配置研究逐渐形成了“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 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反映了近十年来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基本历程, 也指明了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的未来走向。

近十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 理论探讨加深了我们对师资均衡配置的特点与规律的了解, 政策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为我们解决当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提供了一定策略路向。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师资均衡配置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专题性研究较多, 系统性研究较少。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实践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由于研究者研究背景、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各异, 使得这些研究成果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探索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二是对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不足。对一些基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缺乏深入探讨, 譬如师资均衡配置所牵涉到的教育公平问题, 有待于深入分析与探讨;在师资配置政策推进与实施的细节上也缺乏广泛的实证研究。三是借鉴性研究较多, 创新性较少。现有研究借用和照搬国外理论政策、经验模式的研究比较多, 而在结合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配备实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不是很多。

结合现有师资均衡配置研究现状, 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需在如下几方面加强: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与立法工作, 为师资均衡配置营造良性制度环境。政府应在师资均衡配置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在这方面日本、法国的经验值得学习。二是加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为师资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探讨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需要研究者提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已有的研究虽提出资源配置论、教育公平论、教师专业发展论, 但对这些理论尚缺乏深入探讨。三是加强实证研究, 为建立可操作性的师资配置制度提供保障。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是师资均衡配置的重点区域, 师资配置政策的制定、模式的选择都需要在对这些重点区域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才能进行。诸如流动教师与流入学校的文化融合问题、教师流动与管理问题、流动教师的绩效考核问题、流动教师与流入学校学生的适应与沟通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调查研究, 从而为政策制定、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基础英语师资 篇7

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人才密集, 是学校师资队伍主力军, 每年承担全校教学任务的60%以上, 成为教学的排头兵。其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举足轻重, 成为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部门。近些年来, 部党委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举全部之力, 采取积极对策与措施,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人才建设稳步发展。以制定和规划师资队伍培养规划蓝图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培育制度与机制为支撑、以多种形式的培训策略为实训练兵手段, 构筑起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系统工程体系。为确保师资队伍平衡可持续发展, 始终保持不断层、后继有人, 部党委把目光盯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素质能力等要素环节, 采取“抓两头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针, 既抓学术带头人与学科领军人物的顶层建设, 又抓年青教师学术积累与教学基本功的基础培训。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排忧解难、加强服务、适时监控等手段, 把师资队伍建设置于良性动态发展之中。

青年教师永远是学校的未来。近年来, 以开展青年教师培训为切入点, 出实招、讲实干、重实效, 大抓师德风范培养和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思想武装, 突出实践特色, 开展岗位练兵, 有力推动了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促进了教学质量整体显著提高, 在校内产生了良好影响。

1 建立以“规划·制度”为支撑的培训体系

制定师资队伍培训规划, 确立人才强部发展战略。依据学校中长期人才发展目标总规划, 结合本部实际制定出“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部规划与培养方案。各教研室在此基础上, 结合科室人员状况, 制定出落实相关目标任务的培养细则, 包括每位教师发展目标定位、培养措施、任务分工、工作流程等。科室党支部协助科主任抓落实。建立师资培养目标责任制度, 把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工作落实情况, 纳入主管领导年度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校部两级都建有人才资源信息库, 对各级人才建设实行分级管理, 分类指导, 目标定位, 动态监控, 遴选优秀, 重点培养, 建立人才培养协调发展体系。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将“从教”纳入正规培养渠道。每年对新进教师行列的青年助教, 指定副教授职称以上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一对一”带教, 当他们“从教”的导师。教学是科学、技术、艺术的统一体, 只有按照正规严格的培养渠道和规范, 才能有效加快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导师对所培养对象制定出培养计划, 不仅指导他们的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基本功培养、教育理论与教学业务的学习, 而且要求他们跟班听课和参与各项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其敬业精神与教风学风养成。并建立导师带教考核制度和“从教”者的合格验收标准。建立配套“从教”规范制度, 确保培养有矩执教有章。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个环节构成有机链条。对每个环节建立配套规章制度, 才能确保教学运作有序。就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而言, 我部建立健全有试讲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科主任听查课制度、教学值班制度、评教评学制度、主讲教员负责制度、教学总结制度, 教学事故差错认定与处置规定、课程考试规则、授课质量评价标准, 以及课程教学设计规范、教案撰写规范、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等, 构成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些制度与规范不仅成为我部所有人员的行为准则, 而且作为培训年青教员的有效措施与重要手段。比如试讲、集体备课、督导等制度, 通过集思广益与现场传帮带, 能有效提高年青教员的教学素养。坚持每学年对新进助教进行教学制度宣讲培训学习, 让其熟悉各种制度与规范的内涵, 树立依章执教意识, 规范教学行为。同时严格实行教师执业资格制度, 新任教员必须安排参加教育部指定的培训基地的培训, 进行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业务学习, 考核合格获得教师资格认证后方可任教。

2 实施以“讲坛·专题”为形式的培训策略

职业教育为先, 构筑牢敬业爱岗的思想根基。师资培养, 敬业为本, 师德为先。对低年资讲师以下人员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爱岗教育, 使他们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定好人生坐标位置。以“热爱基础、扎根基础、建设基础、发展基础”为主题, 适时举办专题报告会与思想交流座谈会, 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和老领导讲人生经历, 请本校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讲成才体会, 组织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光荣历程与展望发展美景, 开展有针对性的入情入理的个别谈心活动, 并帮助排忧解难, 通过这些形式与途径, 营造出敬业爱岗、岗位成才、为人师表的浓厚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 使年青教员深切感受到, 在基础部工作有盼头、有干头、有奔头, 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立志岗位成才的信心。

活跃名师讲坛, 形成博雅熏陶人文育才环境。倡导博雅教育, 坚持知行相济的育人理念, 是我部青年师资培养的策略之一。充分利用我校每年承办的各种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 动员与组织我部教师踊跃参与旁听学习, 打开视野, 展望高端、萌发追求。在部内开展系列名师讲坛活动, 形成生机盈然的博雅熏陶育才人文环境。近几年共举办名师名家讲坛20余场, 包括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的系列人文讲座、海外学者高层论坛、院士级名家大师专题报告等, 内容涵盖各学科理论前沿、技术追踪、热点透射, 现代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技术, 以及文化艺术、人生感悟等方面。名家大师们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 成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效仿的楷模。坚持求知识与修人品、练教艺与修师德并重教育, 大力弘扬“崇德崇实、求精求新”的职业精神, 促进了我部师资队伍健康成长。

举办技能培训, 加强“从教”各项基本功训练。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扎实进行各项基本功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把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列入教学活动计划日程, 融入教学全过程, 常抓不懈。已举办的技能培训, 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培训”、“教案撰写要义培训”、“多媒体课件信息传播设计培训”、“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培训”、“网络课程制作技术培训”、“试题库系统研制培训”等。邀请校内教学名师做“如何设计一份合格教案”、“如何上好一堂优质课”、“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艺术”、“教学语言表达要素与技巧”等专题讲座, 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 生动活泼地传授教学技艺。坚持抓基本功训练不放松, 使我部年青教员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校部教学主管部门质量抽测、教学督导专家随堂听课、组织学员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等, 反馈信息都认同我部中青年教员的教学基本素质与施教能力近两年有长足进步。

坚持开展教育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激活创新发展理念, 突破传统思维束缚, 增强改革实践动力, 使师资队伍培养注入时代改革精神与活力。开展诸如“创新教育思想大讨论”、“素质教育纵横谈”、“医学教育改革难题与对策探讨”等活动, 组织学习当代教育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学, 不断开阔视野, 更新观念, 激发改革创新精神。同时设立教学改革专项招标课题, 鼓励与扶持我部中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实践。通过多种形式多项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广泛调动起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使他们潜心研究教学规律, 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 勇于探索改革。

3 搭建以“观摩·竞赛”为实训的练兵平台

观摩示范教学, 使青年教师“从教”学有榜样。学校“三明 (名) 教师工程”评选已开展五届, 通过层层推荐、授课擂台赛、专家组评审、校党委综合审定, 产生出教学业绩优秀和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学名师、教学明星、教辅明星, 为全校教师树立学习典范, 发挥排头兵作用。教学名师在德高望重和有真才实学的高年资教授中产生, 教学 (辅) 明星在副教授以下中青年教师队伍中产生。启动该工程已产生出榜样力量的幅射效应。我部抓住这一机遇, 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擂台赛授课观摩学习。并利用“三明 (名) 教师”资源, 校部两级每学期都举办多场名师、明星示范授课观摩教学活动, 使我部中青年教师学有榜样, 行有楷模, 受益非浅。从中不仅学到名师明星们的精湛教学技艺和创新教学理念, 而且从他们的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情操中, 感悟到岗位成才方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 提供岗位练兵的实训平台。开展多种形式教学竞赛活动, 搭建岗位练兵实训平台, 使青年教师得到教学实演锻炼机会, 是我部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亮点。先后开展的单兵竞赛活动有:不依赖多媒体课件的传统技法授课赛, 网络信息化资源应用教学技能赛, 教案设计撰写与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展评, 中青年教师授课擂台赛 (副高、讲师、助教分组进行) ,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本知识抢答赛等。这种单兵施教演练, 旨在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与教学能力。开展“精品授课”团体赛, 以提升科室教学整体实力。该模式为:每个科室由高、中、初职称组成4人教学团队 (其中一名为领衔教学组长) , 随机抽签确定讲授内容, 以接力方式每人讲授10分钟共同完成授课比赛。由科领导或资深教授担任幕后指导教师, 组织团队集体备课, 设计好教案。这种模式有利于科室教学资源和集体智慧综合开发利用, 群策群力, 言传身教, 相互配合, 团结一心, 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全方位展示, 使青年教师在比学赶帮中得到磨练。打造精品授课品牌、锻造教学优秀团队的做法, 在全校产生了良好影响, 并得到其它科室的认同而推广应用。

4 健全以“激励·奖惩”为手段的导向机制

健全以“激励·奖惩”为手段的导向机制, 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创造价值的褒奖。干好干差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单位就会失去发展进步的活力。

教学与科研成果奖, 具有同等份量。比如, 获校级教学 (辅) 明星称号, 按军队 (省、部) 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对待。教学系列的人员在任职期间, 无教学研究课题、或无高级别教学论文发表、或无校级以上教学成果, 晋升职称时, 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必须科研学术成果与教学能力业绩并重, 不能重科研而轻教学。

对优秀中青年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深造或进修学习机会, 包括出国做访问学者。对教学与科研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人才, 不仅为其外出学习深造牵线搭桥, 而且给予适当经费资助, 加以重点培养。教学绩效与评先进、升级别等切身利益挂钩。对教学能力与质量水平差的教师亮黄牌, 将不安心教学工作和无教学潜质的教师调离教师岗位。

我部党委强化发展意识, 从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完善制度、培育机制、落实措施等方面多管齐下打造育人平台,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经过多年常抓不懈, 使我部师资队伍质量建设上了新台阶, 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促进了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近五年来获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军优秀教师1名、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1名;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名、银奖8名;校级教学名师5名、教学 (辅) 明星43名, 在全校10个二级学院 (系、部) 中名列前茅。“十五”以来, 已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7项。“十一五”开局以来,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9篇, 承担各级别在研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共36项 (其中重庆市中标课题16项) , 承担总后院校优质和精品课程建设4门, 承担校级重点课程建设10门。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8部、参编11部。指导研究生获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4篇, 指导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重庆赛区) 获特等奖11项, 一等奖9项。仅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 (面上项目18项、青年基金6项) 。这些标志性成果, 为实现学校“创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军队一流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77:8.

[2]吴丽萍.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1) :60-61.

上一篇:玉米秸秆还田机下一篇:可燃气体监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