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2024-10-08

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篇1

我任教中职对口单招电类专业《电工基础》学科已有十六年,一直都在思考探索,这门学科应该如何创新,改进教学,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学生把这门学科知识学得更扎实,又能学得更轻松。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网上或相关杂志上查看这方面的文章,发现专门谈《电工基础》教法的文章很少,有创意的方法更是少见。说来惭愧,也很苦恼,我至今也想不出什么能很“吸引眼球”的“脱胎换骨”的创意教法,这应该跟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有关系: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需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以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这门学科是电力工程基础学科,事实上这门学科理论性的东西多,学科内容大多为一些电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大量的数学计算。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练习,才能得以长期存在。但我想,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教育要创新机制,教师要创新教学。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克服懒惰心理。我在多年的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创新型学生,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我的一些创新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创新

1. 把知识点归纳小结

《电工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直流电路、磁与电磁、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等。由于电路和现象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解题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加以总结,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

(1)把分析电路归类。

《电工基础》分析的电路简单分就是直流电路和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可以划归正弦交流电,是单相交流电的一种组合。或者说,单相交流电来源于三相交流电的其中一相。非正弦周期电是一个补充,让学生了解,电路不只是稳恒直流电和正弦交流电两类。

直流电路又分为简单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简单直流电可以用串并联知识及欧姆定律解决,复杂直流电路要用基尔霍夫等定律解决。复杂直流电路几种分析方法,可以归结为把复杂电路化为简单电路来解决。

(2)掌握三个元件的特征。

三个元件是指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三个元件在直流电路中是什么角色,在交流电路中是什么角色,两种情况下它们的电压电流关系如何分析。

(3)掌握电磁部分的几个定则及三个定律。

磁与电磁的两手定则,是指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三个定律是指磁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要把几个定则进行比较,不能混淆。磁路欧姆定律是定性分析磁路的依据,楞次定律是判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依据,电磁感应定律是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依据。

(4)等效变换是整个学科最常用到的方法。有电阻等效变换,电源等效变换,星三角等效变换,电路等效简化(叠加原理等)。

(5)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三大类方法。

由线性电阻、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叫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线性电阻电路有三大类方法:等效变换法、网络方程法、网络定理法,这三大类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

等效变换法就是利用等效网络的互换,将电路简化来分析计算。

网络方程法就是选择一些未知量为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包括节点法、网孔法和支路法。

网络定理法就是应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来解题。

2. 教法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创新。

(1)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

如我在设计研究“楞次定律”教学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步引导学生,电路产生感生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条件,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幻灯片、录像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创新认识,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教学中,可以用FLASH动画效果逼真地让学生感到导体切割磁力线时,电流产生的动态情景,比光用语言或挂图描述,效果要好得多,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真实理解。

(3)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电工基础》绪论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究。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建立直接的联系,从思维辨别中感悟学习。以思维训练为目的,提倡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

(4)进行教学评价创新,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我在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性行为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

二、培养创新型学生

1.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人格的首要条件是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法气氛,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培养完善人格的重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营造平等的气氛。

平等相处,做到使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而且是“积极和创造性”的主体。如我在教授《戴维南定理》一节时,对于负载如何划定,为让分析过程更简单,让同学们先自己总结,再根据回答的情况及时鼓励、纠正、表扬,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围绕电路开动脑筋,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不但很好地接受了课本知识,而且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在自然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

(2)充分信任学生。

职业高中学生进校成绩较差,这只能表明他们自身潜力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教授《电阻的混联》一节等效电阻计算时,尊重学生思路,珍惜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想法延迟评价,让他们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其可行性,做到不压抑、不嘲讽,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爱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苗。

2.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运用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多媒体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你不想学习,我逼迫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为“你不想学习,我来引导你学;你不会学习,我来吸引你学”。

3. 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学生乐学的思想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有利于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突破了一道又一道难题:获取了某些知识,懂得了某种道理,心理上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劲头就越高,思维也就更加活跃。教学中,通过层层设疑,不断刺激其兴奋点,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求知欲在不停顿的探究心理中得到满足,人的体力和精力就比较充沛,思维能力也就比较灵活。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设置一种悬念或者设置一个“包袱”,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悬念相关的情况中,从而使学生注意力、思维力都凝聚到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把该课程的知识掌握好,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上下工夫。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把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学生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不仅仅为了学生在对口单招中能取得好成绩。

摘要: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在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下, 教师要勇于投身创新教学, 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在《电工基础》创新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创新,创新型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篇2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针对本课程可从以下来展开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学生刚刚接触该课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设立的目的;对后面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对今后工作中可以用来解决那些技术上的问题。这样以来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该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动态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使学生从原来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书本知识还原于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常见机械、机电设备中的动作、工作原理,让学生找到其存在和应用了那些平面机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解间歇运动机构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感觉画面有停顿感?学生开始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讨论,多数同学的意见是不完全正确的,这时老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式归纳总结: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所以放映机采用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旋转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这样以来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2.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不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机械设计基础而言,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最终目标,以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基本知识、原理部分作为基础,发展平台,注重设计与制造有机结合、机电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创新。

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变传统的、被动的、低效的实物模型来实现机构及装置设计为先进的、主动的、高效的可视化CAD三维参数化建模来实现装置乃至产品的创新设计;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实现机构及零部件的优化设计,从一些实际的问题入手,来考虑那些部件的结构可以实现优化设计,创新设计,分析新的设计会带来机械装置实现其功能方面具有哪些好处;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做课程设计时,让学生利用所学基本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机器、装置的原理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查阅,加以改进,或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构思用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课的讲授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知道某种结构为什么是这样,动力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传动方式实现。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又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开展创新设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挠性传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自行车采用了链传动的方式来驱动车轮前进。链传动具有瞬时的传动比不稳定、工作时有噪声、易脱链等缺点,带传动有承载能力不大、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的缺点。而它们的各自的缺点都是对方的优点,那么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挠性传动方式使得它们的特点得以均衡呢?因此就以此为作业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按所学的知识和创新的理念给出它们的设计方案来。教学效果表明,就出现了“带式链条”比较好的创新方案。于此同时可以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机械设计竞赛、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的创新设计大赛。这样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

2.3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置模块来看,公差与配合、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机械原理这些内容大多为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而机械设计则是研究机械零件能量的传递方式、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机械设计部分的特点在于各章内容看似相互没有关联,如联接中的键、销、螺栓、联轴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各类零件,但运用机械原理方法、理论及材料力学知识以及公差配合规则将这些零件汇合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机械装备。如果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能将其对应的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机器设备中标准件的选择和应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来完成,真正实现“理论用于实践”、“实践巩固理论”,这样效果将会更好。

以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为目标,以设计为主线,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合理地确定课堂和实践重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工程设计实例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学习、设计、再学习、再设计的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对机构及机器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与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协调,从而营造理论学习、设计实践、实验三维一体的学习氛围,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面宽广、创新设计能力强的实用性、技能型机械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

3小结

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 掌控构建;自主;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当前高职院校关于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听讲、记录,然后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一线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学生要做的就是被动的接受要讲授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以求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实行下来,导致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记忆机器,缺乏灵活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抽象判断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较差,在进入实践操作阶段后,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普遍感到之前学到的理论基础医学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运用能力。长期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高职医学专业学生感到学习十分吃力,继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陷入恶性循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也是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不足。这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战略目标中注重应用性、实用性不符。因此,为使高职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基础医学知识在医学实践中更好的广泛运用,高职院校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思路,为改进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下文将着重从翻转课堂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方面论述该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初探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学者提出。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就如何激活差异化,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风格展开研究,提出了“颠倒教学”的概念,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萌芽。2007年,美国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铂尔曼和亚伦萨姆斯采用录制讲课视频的方法帮助缺课的同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2011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颠覆性的伟大教育技术革命。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当前很多美国著名高校推出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公开课程。目前我国教育学界也开始了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少。

翻转课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先将原本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以课件、讲义、视频等形式传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提前学习这些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点,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进行答疑解惑这样的教学活动,注重相互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换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看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掌控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可以对不懂的地方反复观看,对懂的知识点快速带过,学生自主“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进度,查漏补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体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中的掌控学习理论。掌控学习理论就是指在“所有学生都是好学生”的思想宗旨下,通过对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差异化帮助和额外的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掌控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不能决定该学生是否能学会相关知识点,只是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根据自身情况花费不同长的时间就能“掌控”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控学习理论不但是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提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掌控自己的学习。

(2)构建学习理论

掌控学习理论着重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学习节奏的,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初级阶段。掌控学习理论并不足以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依据,这时需要第二个理论依据,即构建学习理论。

构建学习理论就是指每个人所被要求学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但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主要是指每个人对这些知识点的“构建”不同。我们每个人的头脑、经验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因此,学习并不只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的过程,而是自己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认知体系的过程。

从构建学习理论来看翻转课堂式教学,会发现其解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进度过于浪费时间的现象。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以自己的节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上和老师同学的互动使这种“构建”更加主动和全面。

(3)自主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学生可以不依靠老师的讲授,而是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的支持,自学知识。这个理论就是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会自己和同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理论进一步验证了构建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越来越方便的获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必然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在翻转课堂上结成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和讨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

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是指教育要确定学生成长进步的的两种区间,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区间,另一种是学生最可能达到的成长进步区间。把握好这两种区间之间的距离,能加快学生的成长。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它阐明了个体发展的起源,强调了教学的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同伴影响与协作学习对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意义。最近成长进步区理论体现着教育应当走在成长进步前面这一重要教育理念。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落脚于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学习后所达到的“最近成长进步区”,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必须在课前自学视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通过课堂上教学和讨论,让学生达到最近成长进步区。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发现问题并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对知识要点的机械性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学习效果将会大大增强,经过后期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达到学生发展的最近成长进步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突出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人才,高职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教育要求“够用”即可。在人才培养就业目标上,高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定位于广大农村和社区的基础医疗岗位上。既然如此,高职基础医学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要选取最为实用的知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考虑到高职学生相对较弱的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当前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容易,后劲不够,技能优势不够突出的现状,传统的侧重于老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应考虑采取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特点符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高职基础医学教学内容中的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之间知识点逻辑清晰完整,术语表述规范,但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在课堂上讲述传授知识,高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如果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

翻转课堂式教学可以使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不断的讲解和重复中解放出来,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多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此模式下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后,课堂上学生特殊状况增多,这对教师如何更好的加强对课堂的把控和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保证特殊状况不断发生下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有些高职医学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如何有效督促他们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下自我学习,这些难点相关教育学者都必须着重考虑。

相比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传统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控制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些传统知识点将手上,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也不可忽视。因此,在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上,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状况,有效结合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也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

五、结束语

高职基础医学的教学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中要更多考虑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目的,结合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现状。翻转课堂式教学充分利用了当今时代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完成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之间更多的互动,提高了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更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重点依据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结合高职基础医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的完成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红.基于主题设计的反转教学模式时间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41-46.

[2]刘玲华.医学基础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3]张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5]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6]黄晓鹂,李树民.基于翻转课堂的医学信息检索教学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33-36.

高校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篇4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并实施多年, 但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 同时学生生源又逐年减少, 使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学对象的转变, 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建构适应新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本文从辽东学院外语学院基础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入手, 研究和探索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现状

(一) 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根据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院校“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 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基础阶段是指大学一、二年级, 该阶段的英语教学重点是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教学大纲》还指出, 综合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 教学现状。

由于全国性的年年扩招, 辽东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逐年下降且参差不齐。从省内和省外看, 外省的学生分数高, 省内的学生分数偏低;从全国范围看, 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比内陆及农村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在一个自然班里, 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 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 已经习惯了高中的学习方式, 即由老师讲, 学生听, 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试卷, 目的单一, 仅仅是为了高考能获得高分, 因此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另一个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 没有奋斗目标, 自然就缺少学习的动力。

2.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

高中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试题试卷, 只是单纯的学会了某种特定句型的某种固定用法, 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忽视了基本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律的传授, 忽视了人文知识的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西方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是目前大学英语专业低年级的普遍现象。

3.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从知识的掌握、传授的方法、课堂的组织乃至教师的亲和度及仪表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 在测评中教师常常会得到学生的差评, 学习效果也不佳。而且, 现代大学生个性较强, 听不得批评, 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这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一代教学对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 总结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复式教学模式”, 教师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 进一步深化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改革。 所谓“复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 而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它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多层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一) 实行分级教学, 最大程度优化教学效果。

首先, 分级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按成绩分班, 编入不同的等级, 然后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教学。因为, 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一个年级只有两三个班。如果按成绩好坏分班, 容易给学生心理暗示。结果就是快班的学生越来越好, 而慢班的学生就越来越差, 甚至厌学情绪严重。这样既不利于教育教学, 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里的分级教学是指在一个自然班里分不同的层面等级进行阶梯式教学。首先是分级。新生入学后, 教师通过摸底测试和一段时间的教学观察, 将全班分成五、六个学习小组, 组长由教师任命, 组员按照学生的成绩、课堂表现和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进行合理分配。然后, 每个组的成员按照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再分成两人一组, 结成对子。这样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迅速进步, 也有利于形成竞争态势, 在比学赶帮中快速进步。其次, 在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分级教学正是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优化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为原则, 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全部教学活动置于其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和影响之下。可以将不同任务交给学习组长, 使一部分学习任务在小组里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得到充分发挥, 特别是能力稍差的学生;同时, 组长的责任意识增强,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另外, 分级教学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一方面, 在教师分配大量的学习任务后, 各组组长和结对子的成员都可以成为监督者,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羞于向老师请教。实行分级后, 学生会很自然、很明确地向自己所在的小组寻求帮助, 他们可以逐级讨论, 也可以在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在学生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面对困难, 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思考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教可依法, 教无定法。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教学方法, 然而, 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学习以及双向互动等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以一堂课为例, 教师可先围绕课文背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也可以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讨论, 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讨论式) , 这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法之一。在课文讲解中, 教师可随时结合课文情景, 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启发式) , 让学生参与教学, 形成师生间有效互动 (双向互动式) 。教师还可以把适当的课文交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 (表演式) ,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强烈, 课堂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 利用现有图书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 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研究式、合作式)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的每一种方法的使用, 其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这也是基础英语教学最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因此, 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并灵活运用, 使教学方法立体化, 多元化,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果。

(三)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 对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确定语言学习的内容和任务;二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三是决定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方式;四是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还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和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1.教师是英语语言课程的设计者和学习目标的引导者。

英语教师仅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当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 为学生建立合理的长短期学习目标, 正确引导学生, 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才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2.教师是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监督者和协调者。

处于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不应该以演讲者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占据这个课堂, 而应该退到幕后, 掌控全局。做到对学生调动有序, 对教学内容安排合理, 适时调整教学活动。因此, 英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实践, 有意识的储备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和课堂管理技巧。

3.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心里疏导者。

大部分学生习惯了高中课堂上被动接受的角色, 在参与课堂活动时, 缺乏信心, 会因此增加焦虑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 尊重他们的意愿,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一丝不苟, 在课后和学生亦师亦友, 真心关怀每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有安全感, 才能向教师袒露心声, 有利于解除紧张情绪, 消除心里障碍, 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全方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任。“复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引导学生, 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有责任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学习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学生在大量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复式教学模式” 是师生双赢策略: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保教学过程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程序顺利进行, 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营造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既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也有利于疏导学生心里,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Hal, 1991

[2].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96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郭爱兰.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2006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6].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单元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篇5

泸州市实验中学 詹敏 改革开放之初,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方面优于单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从高中语文第一册起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单元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和自行设计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实践整理出来,供同行参考,敬请同行不吝赐教。

一、单元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

单元教学模式是从传统教学观念的革新中提出来的,已被广泛采用,但仍有不少教师还未能对单元教学模式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未能完全遵循其教学原理。下面我就单元模式教学的特征、方法、优点、操作程序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单元教学模式的特征:

1、从制定教学目的要求看,着眼于一组文章,而不是一篇文章。

2、从教学设计环节看,把几篇课文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3、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单元教学是从事物的联系中认识事物,从事物的若干侧面来认识事物的整体,或从对比辨析中认识事物的特征。

(二)、单元教学的主要方法:

1、一篇带多篇。教师抓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学习难点和疑点、教材特点等进行精讲,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其他课文老师略讲。

2、举一反三,以讲带练。教师认真教读一篇,其他各篇给学生自学。

3、用系统论的方法处理教学,把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教材放在同一单元里去分析,把一个单元的教材放在全册教材中去考查。

4、专题分析学习。将一个单元的教材分为若干专题,再引导学生分类比较,归纳总结。

(三)、单元教学模式的优点:

1、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用系统方法处理学习内容,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四)、单元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是进行专题单元教学的第一步,是一个基础性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单元篇目,把握单元内容,达到初步熟悉,整体感知的目 1 的。阅读形式可以多样化,以消除学生的阅读疲劳,保持良好的兴趣。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2、确立专题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确立教学专题。确立专题关系到单元教学的意义和进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商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教师一定要作出有效的指导,然后进行综合,并加以明确。确立专题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确立什么专题,一是确立多少个专题。前者从质的角度规划专题,包括专题单元内容的相关性,专题的名称,专题的意义和价值,专题的可行性等。

3、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是一个学生探究、教师辅导的学习过程,是专题单元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习惯养成等等问题。课堂是探究专题的主要场所,必须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是探究专题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参考资料,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查找、搜集、归纳、整理、总结和分析。学生要紧紧围绕专题展开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通过自身操作获得积极体验,并形成自己最后的探究结果。

4、表达交流 这是学生专题探究之后的展示阶段。学生都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或书面或口头表达出来,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以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可全班进行,可分小组,也可先小组,后全班。表达交流要予以充分的时间,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让学生表达得更清晰,交流的更充分,使确立的专题能在学生集体智慧的探究下,取得较为完善的探究结果。

5、总结深化 表达交流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意见得到沟通,各种信息得到交流,使探究的专题呈现出初步的结果,但并没有到此为止,还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深化。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前提下,紧扣所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对探究的专题作精要的评述和总结,使每一个专题都能得到更为完美的结题,并相应地呈现较为完善,较为有价值的探究结果。教学需要巩固,教师应通过相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测验),使专题教学进一步深化。

二、单元教学模式实践

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第二单元教案及评析

(一)单元总体教学概述: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唐诗宋词(李煜的《相见欢》除外),有写爱情的,有缅怀古人的,有抒发抱负的。作者通过诗词来表达他的思想、寄托他的感情。学习本单元需要体会作者如何含蓄表 达自己的感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要引导学生着重感受借梦境写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了解李白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教学《琵琶行》应掌握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从对人物的身世命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近体诗六首》,应感受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艺术美;教学《词七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词牌、句法等词的相关知识,认识豪放和婉约词风的不同特点,感知作者的创作倾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2、学习鉴赏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

3、用心感受和理解作者感情,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4、比较学习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人作品的特点和豪放派与婉约派词人作品的特点。

5、学会赏析诗词中的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

6、探究诗词的意境。

7、掌握学习中出现的生字难词。

(三)单元教学重点:鉴赏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品位诗词的意境;探究作者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用心感受和理解作者感情,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四)单元教学难点:探究作者所处时代和个人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品位诗词的意境。

(五)单元教学时数:13课时。

(六)教学过程 :

1、整体把握(1课时)

(1)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板书:(教学目标)

(2)阅读单元文章 提出阅读要求:圈,点,批,划 ;阅读:齐读《近体诗六首》和《词七首》;听录音《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

(3)自选角度,给文章分类(提示:可从篇幅长短,情感类别,文章特点、时代等角度出发。)

2、确立专题(1课时)

(1)提出确立专题的原则 板书:价值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2)分小组讨论 明确:围绕原则及单元教学目标,讨论应确立哪些专题。

(3)综合归纳

(4)共同明确要探究的专题:单元内容理解专题;重点词句理解专题;基础知识专题;朗读专题;鉴赏专题。(提示:阅读单元文章,让学 生熟悉单元内容,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可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消除学生的阅读疲劳,保持良好的兴趣。通过分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单元内容。出示原则,及时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确立的五个专题,既体现单元教学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3、探究专题(7课时)

(1)单元内容理解专题(1课时)对比阅读,引发思考;布置题目,探究学习(题目:《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指导学生如何探究(提示:要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本参考资料)。

(2)词句理解专题:(2课时)明确词句:《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练习二;《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近体诗六首》课后练习三;《词七首》课后练习三。探究分析: 题目:《我是怎样理解这些词句的》(提示: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参阅其他辅助性书籍)

(3)基础知识专题(1课时)明确内容:生字 难词(包括课下注释)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个人经历);指定任务,分工合作;综合归纳,完成任务。

(4)朗读专题(1课时)选取诗词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示例朗读与自由朗读相结合。

(5)鉴赏专题(2课时),选取《琵琶行》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片段进行赏析并归纳;拓展赏析:比较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和秦观的《鹊桥仙》与白居易《长恨歌》(提示:唐诗宋词的鉴赏,仍需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因此设计时先安排了一课时的朗读专题。在反复吟诵中,可以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并通过对诗词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的效果的探探询发掘,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握诗歌的景与情,达到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鉴赏。同时应注重比较具体的作品,结合作家的不同的经历、特定的心境和具体的诗词意象来体会作品。)

4、表达交流(2课时)

(1)单元内容理解专题的交流内容:宣读探究文章方式:小组交流后推荐介绍

(2)词句理解专题的交流内容:宣读探究文章方式:小组交流后推荐介绍(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对部分句子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3)基础知识专题的交流内容:分小组讲述诗词名家的故事(要求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5、总结深化(2课时)

在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后,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和重点,对探究的专题作精要的评述和总结,使每个专题都能更好的结题,并相应地得到较为完善和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试题检测。使专题教学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了解不足、有针对性的学习。

(七)、评析:该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1.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很好的自学舞台,摆脱了过去“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的束缚。学生必须围绕各个专题,自己去阅读课文和相关参考资料,发现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最后作出归纳总结,学生成了学习的发起者、研究者、总结者并最终成为受益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辅助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专题单元教学让学生“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教育练就一种好的本领。

2、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把单元教学内容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料,把课堂作为研究的主要基地,让学生去发现,思考,探索和总结,通过这样专题性的探究学习,开启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学,能学,会学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篇6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计算机操作,主要是一些软件的使用,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发展的推陈出新,使得我们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法,大胆的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我们把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通过强化各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分解知识点——任务驱动法

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习基础知识。教师提出任务,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并发现问题所在;教师讲解“任务”遇到的问题;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完成“任务”,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教师现场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给出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自行交流与探索。在这里要注意教师给出的“任务”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教师最好把知识点和上机操作结合起来,变成能操作的“任务”。

第二层次:自己动手。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教师创作、搜集的电子作品,开阔思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构思自己的电子作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搜集资料与素材,让学生进行实际创作,随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其进行集体评价。这一层次的“任务”设计要掌握适度原则,要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做到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贪大求全。

第三层次:整合其他课程。这时的学生基本已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可较熟练地操作已学会的软件,还可以操作相类似的其他软件。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找到计算机技能和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点,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计算机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利用网络——网络教学法

在信息时代,仅靠课堂传授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得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知识。网络教学主要是以下两种方式:

1.远程教学。我校有自己的校园网与internet互联,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课件、资料、习题、考核要求和授课录像传到网络上,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答疑,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师中上网浏览各种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的最大好处在于师生可以不同时空出现。学生还可以反复学习,或者选择同一科不同老师的教程,这样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使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和学习自主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学习要求。

2.菜单式教学。这是针对学生不同的计算机知识起点而设计的。菜单式教学法使教师把要讲的内容及习题放在教师机内,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菜单里自主选择内容,学一遍不懂,再看第二遍,直到弄明白为止。学完之后学生可以做测试题,检测学习情况,对与错由计算机给出,最后将测试结果传送给教师保存。教师只需查看测试题分数表,就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

3.增加上机时间——回家上机和微机队活动时间。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只靠平时课时根本不可能通过一次上机时间就能掌握所有所学内容。所以在家里上机练习和利用微机队活动的时间上机练习就变的特别的重要。

学无定式,教无定法

1.轻松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首先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利用大屏幕投影仪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字母、手指,让他们按指法、键位、字母的相互关系去交朋友、找朋友,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马上进入实际训练,在开始阶段,不要求速度,只要求准确,在采用的训练软件中增加背景音乐和动画效果,力争将枯燥的训练变得形象生动一些。另外,在训练中要加强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2.关注差异,适时奖励法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实施差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不同的目标,对程度高的同学设立较高的标准,而对程度差的同学,则降低标准要求,指导他们单项训练。强调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目标,次次有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进步较大的同学,适时给予在机房开放时间内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习的目的,使多数同学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促进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3.思维能力训练法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优化、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当中。

4.自学指导法 。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主导上。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在线帮助功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些章节的内容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的方法来学习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探讨 篇7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课程内容, 选用或自行设计相关情景案例或实例, 由教师组织, 学生参与,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基础会计课程前半部分的理论性较强, 涉及到各种概念, 学生往往很难从字面上进行深刻理解, 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选取或自行设计的案例要具有实践性、相关性、代表性。案例教学可以在“课堂引入”与“课堂巩固”两个阶段进行运用。一般“课堂引入”阶段选取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例子, 而在“课堂巩固”阶段则可以选择稍微复杂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企业实例。下面以“会计要素”的教学以例。

会计要素这一章术语特别多, 如果直接介绍各种概念的定义, 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在引入本章教学时可以采取案例法, 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例子。例如介绍一名学生的手头现金、银行存款、向同学借的钱, 每月的生活开销, 家教收入等, 将涉及的会计要素都包含在内, 然后再将这些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内容专业化, 例如现金、银行存款就是资产, 向同学借的钱就是负债, 进而算出净拥有的资产就是所有者权益等, 继而对这些专业术语进行深化。等讲完全部会计要素内容之后, 为了巩固所学的内容可以选取企业实例, 介绍企业的主要资产、经营范围、收入和费用情况等, 由学生分析企业的会计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1.2 多媒体教学法

在现代信息化的条件下, 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当前多媒体设备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大多只是局限在课件的使用方面。而且课件的制作若只是照搬书本内容, 仅仅以文字形式展示, 它能发挥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图表、视频等展示。

1.3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就是要理实一体、讲练一体。比如在讲授凭证、账簿等内容时, 如果专门抽出课时讲理论的话, 必然会比较枯燥, 而且到了下次实训操作时学生容易印象模糊。可以先将凭证、账簿发到学生手中, 这样在介绍凭证、账簿的概念及种类之时, 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然后结合具体经济业务讲解、演示凭证及账簿的填写, 当堂让学生练习, 进行填制、登账等。这种既有讲解、又有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改变了老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记的枯燥教学模式, 强调了学生的互动性, 能激发学生对会计课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效果。

1.4 互动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堂上, 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 可以采取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 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 在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这一节的教学中, 先以案例向大家展示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的对账单的余额不一致的情况, 提出问题:是否一定是企业或者银行一方出现问题了呢, 如果不是, 有哪些情况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具备一定的常识, 在不看课本的情况是可以分析并举例的, 而且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调节。

互动的教学还可以进行师生主体转换。对于有些简单内容, 其实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的, 教师只要布置一些练习加以巩固即可。甚至可以将学生分组, 由学搜集资料、内部学习、制作课件、派组员主讲, 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坐在下面听并加以点评。例如在讲解《财务会计报告》时, 可以让他们下载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 介绍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各张报表的格式、内容, 甚至可以简单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这种分组的方式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学会分工合作, 在资料收集、幻灯片制作、演讲都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当然, 还有很多教学方法, 例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需要都可以适当运用。

2 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

2.1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首先, 必须对“双师”的概念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从“双证”的角度考核, 而是要认定教师是否真正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确实掌握专业技能。因此,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并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使高校教师能够“走出去”, 选派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专业培训、国外交流等。

2.2 外聘兼职教师

除了“走出去”, 还要“选进来”。学校要从企业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同时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兼职教师担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工作经验, 从而促进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对会计专业的憧憬。兼职教师还可以指导专业教师在实践方面的教学。

2.3 学生进企业观摩实习

在初学会计阶段, 学生对会计工作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能够安排一次学生进企业观摩学习的机会, 他们对会计工作会有更直观的感受。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尤其是对基础会计这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来讲, 课堂讲授不能是唯一方式, 校园课堂也可以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让学生进到企业一线了解会计工作环境, 观摩会计实务操作, 利用了企业这一教学资源, 其实企业也就成了教学团队之一。

3 采取多元化考评方式

3.1 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考核成绩往往由平时与期末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虽然比较综合, 但是往往只能从理论知识层面进行考核, 且考题往往与企业实际情况脱离较大, 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如果过大, 学生则容易养成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惯。因此, 考核应更注重过程, 从“平时表现、实训成绩、期末成绩”三个维度进行考核。平时可以不仅限于平时作业及考勤, 还应包括课堂发言、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

3.2 考评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考评方式均由教师一人评定, 但事实上一个学期下来, 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表现都非常了解, 而且平时作业也很难看出是否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里头的表现教师也无法得知。因此, 在考评的主体上可以增加自评、小组长评价, 形成“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主体。这样的考评结果才会更客观公正, 也更能激励学生平时的学习。

摘要: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单一, 重理论、轻实践, 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本文提出应该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不同知识点、不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团队上, 内部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外部引进企业兼职教师, 并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观摩学习, 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在考评方式上, 注重过程性, 从“平时表现、实训成绩、期末成绩”三个维度, 采取“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评方式。

关键词:多元化,基础会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纪海荣.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6.2.8 (1) .

[2]陆沛年.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2.

[3]刘春华.关于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 2012.5.

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探讨 篇8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授课教师在讲第一节课时一定要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强烈兴趣。

首先, 用故事引出古代会计的形象。在基础会计课上先用讲故事吸引住所有同学的注意力, 简单讲述《白毛女》的故事, 从而引出跟着黄世仁到杨白劳家要账的管家。该管家就是典型的古代会计, 其形象:头戴瓜皮帽, 手拿铁算盘, 面目狰狞, 算盘打得噼里啪啦, 好像全世界就他一个人会把账目算清楚一样。如此可知, 古代的会计就是给人算账的, 和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 (核算与监督) 差距较大。其次, 展示会计模拟实训室中的一些实训用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及点钞用的练功券、海绵缸和财务用章等会计专用的办公物品。注意这些实训用的会计档案和办公物品在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时, 一定只是让学生远观, 特别是会计档案不可近看、仔细看, 否则在以后的实训环节中同学们就会对此失去好奇心和兴趣, 不利于以后的教学。最后, 举一个简单的“超市购物”例子, 用“购物小票”引出“原始凭证”的概念, 将会计工作的主要流程, 也就是后文中提到的主线, 即“业务发生→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 逐项进行阐释, 阐述时一定要结合会计档案一一进行演示, 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开始, 一定要激发学生对会计和会计工作的好奇心和兴趣, 只要有兴趣、有好奇心, 学生就不会感觉会计术语的会计流程枯燥而呆板。

二、夯实基础

会计科目 (账户) 是最基本的会计术语, 是编写会计分录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基础。不能熟练掌握会计科目及科目的具体分类, 会计的学习将无从谈起, 会计的记账工作也将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水。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核算所规定的项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会计要素, 而每一个会计要素又包括若干具体项目, 如资产要素中包括了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等项目, 负债要素中包括了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项目。

会计科目的教学是整个基础会计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故而要增加该环节的课时数, 保证在10课时左右, 约10个小时。在讲述过程中采用案例法、类比法详细加以阐述, 不仅是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内部各科目间的比较, 而且要注意会计要素之间各具体科目的区别与比较。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对不同的企业而言, 即使是同一笔交易, 含义却不同, 对卖方而言, 该款项是资产, 但对买方而言, 该款项却是应付账款, 是一笔负债。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同学们熟悉的企业和产品多举例子加以对比, 加深印象。

三、贯穿主线

整个会计工作的流程是:业务发生→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该流程也是基础会计教学的一条主线, 进行模块化教学时, 要将所讲模块定位在主线的相应位置, 使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业务是指一个企业内部之间价值的转移或与其他企业发生的交易, 业务发生后填写相应的自制原始凭证或外来原始凭证, 会计根据这些原始凭证, 运用复式记账法, 编写记账凭证, 然后根据编写好的记账凭证逐笔进行登账, 期末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写。

该主线讲解时要结合具体的实务, 用单据、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相应的实物演示。对每一环节的具体工作、实务中的注意事项和理论学习时的难点、重点逐一进行讲解。

四、突出实务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 将实务案例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去, 使理论学习和实务紧密联系起来, 防止讲授过程空洞、乏味。在实务教学中重点环节是编制记账凭证, 也就是理论教学中的编写会计分录。在会计电算化的今天, 会计工作逐渐简单起来, 但是根据原始单据填写记账凭证是不能省略的, 所以该环节也要增加课时数, 保证教学质量。

会计分录是在记账凭证中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登记的账户名称、借贷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针对同一笔业务, 需要确定会计主体, 清楚站在谁的角度记账, 给哪个主体当会计。利用会计恒等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巧妙编写会计分录。

综上所述, 高职基础会计教师应椐据课程教学模块和授课对象的特点,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夯实会计学习的基础, 贯穿会计工作的流程, 突出实务案例的教学和会计分录的编写。

参考文献

[1]毕治军.会计基础[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2]张学林.基础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篇9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英语教学理念认知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展开,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在继续。合作教学、双元制模式以及教学生产联合体、产学合作等等理念的借鉴与实践也在尝试中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当前高校课程教育改革实际,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改进势在必然。特别是在知识结构的优化上,师生关系的平等构建上,强化课程教学反思意识与能力提升上,都需要从实践教学中把握综合的知识教育观。知识的开放性与文化性已经成为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体特征,对于知识的价值不再于现成的东西,而是从中来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对于所谓的“真理”不再是传授的重点,而是从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中来重建知识体系,由此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认知。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打破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权威,而是将师生平等关系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前提,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现代教育理念及视野下来构建知识学习平台,学生从参与中来理解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建构文化,并从师生情境交互中来分享知识,学会自主探究。

可见,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专制者,更是在师生情境中带领学生从中来获得知识体验,以朋友的身份来促进知识语境下的自由交流。对于“师生对话”,要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来发表自己的理解与思考,通过相互平等的沟通方式来激发师生共同认知生活经验,共同培养学习兴趣,共同提升知识水平。鼓励学生能够从知识的体验中,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尤其是在英语教学及实践中,要从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增强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会能够从“教”中转化为“学、练”,从自主的语言学习中强化对新语言知识的自我建构,创造性的掌握并使用好英语。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课程,而课堂教学并非是封闭的,更是开放的和富有弹性的。师生共同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从知识的学习中大胆质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英语教学要从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上勇于质疑,并从质疑中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发现问题,参与阅读,搜集数据,形成理解,回答并交流。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方法,更是通过对探究式学习的引导,来培养学生从实践应用中增强知识创新能力,更好的胜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二、当前船舶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在体现行业特点上,要注重职业教育的行业为导向,特别是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上,要从专业技术体系的整体上来进行把握。当前职业院校开展英语教学创新,在分析原因中寻找积极的解决思路和办法,特别是在船舶类院校,要从行业发展实际需要上,融合好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问题。据调查,对于船舶类学生在英语专业水平测试中,其英语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而多数学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掌握专业英语能力,将英语作为行业交流,以及对国际船舶知识的学习工具。所以,我们从现实考察与分析中,对于当前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较大的现状下,如何就其英语能力进行有序提升,做好基础英语的摸底测试,科学评判学生的英语基础,不仅是改善船舶类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优化英语知识教学结构,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途径。

三、改进船舶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对策和创新思路

对于船舶类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对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十分重视,在教学课时及课程分配上,在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与船舶行业发展的联系,特别是对于船舶基础英语,船舶工程英语,船舶动力英语,船舶电气英语、船舶材料英语的结合,也在语言教学导向下推进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1.以教学为导向来推进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我们从英语教学目标来看,对于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应着眼于英语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用英语来拓展知识学习领域,增强学生对船舶类行业的理解和认知。作为语言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教学,一方面注重英语的表达上,让学生能够听得懂、用得好;另一方面要从船舶专业教育实践中,懂得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便于提升专业领域英语的学习能力。社会在人才需求多元化上,对于求职者英语应用能力要突出学科优势,特别是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性,要从英语教学理念及改革中,兼顾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双重任务,体现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传统英语教学实践中,对于基础英语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突出对英语语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的学习,介绍英语文化及习俗等内容。同时,在体现职业特色上,坚持实用为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提升学生职业英语应用技能,为后续发展及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创造基础和条件。

2.以教材为导向来推进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的融合。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增加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对于教材的选择,尤其是对于船舶类学生英语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的设置,要本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就业、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密切结合,在突出教材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上,体现教材选择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如对于纸质教材的设置,对多媒体光盘教材的引入,对录音磁带、网络课程的设置,以及英语教学网站及资源库的导入等等,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环境。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专业英语教材资源的选择上,必须要从英语语言与船舶类职业知识的联系,既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又要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优秀的专业英语教材并非是语言知识的堆积,而是以文化为载体,以突出专业英语应用性为依托,深入浅出的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教材与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从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提升综合能力。

3.注重对英语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创新,强化知识体系的顺承衔接。船舶类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始终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利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能够从船舶基础理论入手,拓宽知识面,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对船舶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凸显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前提,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主动性,积极从课堂问题设置中,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增进知识合作,从自身知识体验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英语课堂讲究敢说、多说,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并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对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船舶类型、船舶结构、船舶知识在表述中多以讲究图表方式,因此在船舶专业英语上,要从知识点的拓展上,从教学方法的构建上体现轻松与趣味。贴近学生的岗位实际,注重知识的学用一致,以国际人才培养与船舶专业能力接轨。三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创建,突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船舶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衔接中来构建知识资源库。四是利用现代技术和教学手段来培养船舶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现代网络学习环境,积极从英语语言教学资源中丰富课堂教学,如开展互联网英语阅读教学,强化对船舶类英语网站资源的学习。在教学方法的革新上,转变传统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注重互动性教学,特别是营造良好的英语会话环境,提倡学生从兴趣上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讲授模式,鼓励学生拓宽知识学习渠道,增进课堂教学氛围。如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来营造语言环境,结合图片、录音、视频、电影、软件等教具来拓展课堂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直观的电化教育中理解专业英语。

4.注重对教学考试体系的改革,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客观评价。从船舶类学生英语教学考核体系来看,传统的测试与评估模式缺乏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察,而对于当前素质教育,能力导向下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从船舶英语教学与测试中凸显客观、公正与准确。变革教学手段,创新评测机制,将英语语言应用与课堂能力统筹起来,建立满足船舶类学生语言、交际考核体系,能够从“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技能考核中,全面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能力,并将之贯穿于平时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当前职业教育目标将从多元化视角,更加注重教育的关联性与丰富性,在人才考核及综合测评中,要将知识体系与能力目标建立综合,将课堂教学及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行全面融合,体现考核的客观性。

5.注重对实习与实践的融合,拓宽职业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以实践技能为主线,注重岗位职业能力锻炼,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在船舶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中,以教学场景和学习任务为依托,通过拓展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渠道,强化对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统筹,在英语课堂知识实践中,尝试通过船舶专业英语证书培训基地建设,立足于船舶岗位能力来开展专业英语岗前培训与职业能力培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英语专业培训中得到锻炼,从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升专业技能。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船舶结构及船舶类设备相关的英语词汇,要从课堂情境构建中来强化英语对话与练习,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中,强化学生利用英语资料翻译,注重与国际船舶企业进行人才知识交流。

钢琴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 篇10

一、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在一对一钢琴教学历史中, 有关琴技、琴艺、琴韵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可谓丰富多彩, 钢琴大师、钢琴家及国内外获奖者层出不穷。此教学模式在个体差异训练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 比较适合于钢琴专业教学的需要。但在艺校音乐专业 (声乐、器乐) 钢琴基础课普修教学中, 却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

其一:一对一钢琴教学是一种封闭的教学模式, 它带来了一种传统的、师徒制的教学体系。学生的钢琴知识和操作技能基本上来源于一位教师, 教学的效果基本上取决于教师的经验, 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布局及技能传授程序方面, 可以说完全是以教师的经验为基础而进行的。教师的经验是否准确, 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经过了科学的验证等, 是很难做出判定的。虽说各学校均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 但在此教学模式的具体课时中, 大纲的概念是极其模糊和笼统的。在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体系中, 在以教师主观意识和经验基础前提下所进行的课时内, 极容易导致教师在技能传授、教学程序、教材选择、教材布局以及音乐知识等方面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容易造成知识及技能结构上的断层。

其二:一对一教学在钢琴的初、中级阶段, 基本上是以示范模仿为主要训练手段。在模仿、概括、求解、推理、反馈等教法中, 模仿教法是较低级的教法, 其教学效率是较差的, 尤其在钢琴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只注意模仿的对象, 模仿对了就等于学会了, 不能站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忽略了钢琴综合音乐知识在初级阶段的作用。而实际上, 钢琴教学是由操作技能和音乐知识两大部分组成,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者随程度的进展不断发生变化。初、中级阶段钢琴音乐知识起作用较大, 随着操作技能的提高, 音乐知识的作用相对减弱, 而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所呈趋势是由弱到强。由此可见, 钢琴音乐知识在钢琴基础教学阶段的重要性, 而一对一教学模式恰恰顾及不到这一点, 不能对其全面、系统地予以解决。

二、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克服和解决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基础课教学阶段的弊端, 在当今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即采用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所谓钢琴集体课是指在一位教师的指导下, 多人在同一场合同时学习钢琴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必须采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电子数码钢琴作教具。该产品具有三角架钢琴的音色和键感, 有延音踏板、录音磁卡及多种不同的音色功能。它琴体低、重量轻、体积小。课时中可配戴耳机, 起到静音作用, 解决了相互干扰等问题, 使同时学习者有相对的自由度。学生的课后作业亦可在同一场合互不影响的共同练习, 并可将练成的作业输入磁卡, 教师利用磁卡功能像家庭作业那样进行批改。学习练习中, 教师还可利用监控装置随时检查或校正学生的练习状况, 非常适合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需要。在高科技产品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中, 能解决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诸多不利因素, 具体优点如下:

首先, 在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中, 教学的机制不再是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封闭的、紧密的师徒制体系了, 学习的方法不再以模仿教学为一统。封闭的教学模式打破后,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课时中将会出现交互式的学习方法。钢琴音乐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此模式中将综合化、系统化、程序化, 教学大纲将严格地规定课时的学习内容、方法、目的、要求和程序。教师在课时中照章行事, 什么时候弹断奏, 什么时候学连奏, 跳音怎么练习, 双音何时进入, 是先进行双音还是先进行和弦, 是同时进入还是依次而行等技术问题, 将按部就班地、系统地、规范地程序化, 甚至钢琴乐曲的基本表现方法及其演奏风格也将被系统地分析, 找出其基本的共同点, 依照科学有序地进行处理。

其次, 因器材的优点和有利的集体场合, 非常适应合奏训练。伴随着程度、技能、知识等方面的提高, 合奏训练在课时中将占一定的比例。有了不同声部的合奏训练, 有了不同声部的音色变化, 极大地丰富了弹奏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合奏训练的要求和特点, 学生的试奏能力、协作能力将大幅度地提高。在此环境中,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课时竞争机制的引入, 将会带来学生能力方面的飞跃和发展, 会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局面。

三、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采用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要的, 其理由如下:

1.艺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和专业团体输送音乐人才, 其要求是多方面、综合音乐知识和多方面的专业技能的。虽然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培养钢琴专业演奏人材上有突出的优势。但其优势对于以培养社区音乐活动和专业演出为目标的教学体系来讲, 恰恰成为劣势。

2.钢琴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掌握有关钢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 一对一教学模式在操作技能高度复杂, 演奏要求高度精确的中、高级阶段有其优势, 但在初级阶段其教育效益低下。而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 却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目的需要。

3.艺校音乐专业钢琴课开设三年, 钢琴基础课为108个学时, 按每班三十名学生, 每课时上两名学生计算, 每周需安排课时十五节, 如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可成几何倍数地减少课时。如在集体课教学模式中增加课时, 其钢琴教学内容可成倍地增加。

4.按一对一教学模式每课时上两名学生计算, 其个体教学时间为平均每生二十多分钟, 集体课教学模式根据场地大小、器材的多少同时学习, 其个体学习时间不等于总体时间的平均值。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可增加教学内容, 缩短教学时间, 加快学习速度, 同时也减少了初级阶段教师的多次重复劳动, 节省师资, 解决了艺校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及钢琴普及教学师资供求的矛盾。

5.目前, 全国各艺校教育经费缺口较大, 而音乐专业所需资金较多, 在器材、场地等不足的状况下, 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可节省教学成本。 (1) 表面看来, 电子数码钢琴价格高于普通钢琴, 但普通钢琴每年的维修、调律费用将是一大笔开支。而电子数码钢琴一般不需要维修, 更不需要调律, 所以, 采用电子数码钢琴可节省资金; (2) 普通立式钢琴不能静音, 每架琴必须独置一室, 建造每琴一室的琴房是一项较大的投资。电子数码钢琴因具有静音功能, 同一教室可置放几十架, 可节省场地, 减少成本。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83-0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上也加快了追赶的步伐,然而与西方软件强国相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正规、完善的标准。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目前看来,对我国软件行业发展产生密切影响的,重要的在于计算机软件人才上面。现在,各大企业,已经不再单单只按大学生的学生在学校成绩的好坏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更注重于学生自身能否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广大高校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更多地在实际应用上狠下功夫。教学当中,其实很多的课程都是要结合实际应用一同进行的,但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上,都忽略了实践应用的强化训练,单一的把课堂讲授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了学校在教学安排上,要更多的注重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寻,积极、主动的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实现理论讲授结合实践技能的全方位教学。

1 计算机软件课程存在的不足

1)经不起推敲的实践教学:随着现今高校学生不断的扩招,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指导教员和专业老师的缺乏,或者外聘一些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出现了一种局面:实验内容太过老套,始终延续之前设计的那些,或者新设计出的实验内容也没有很高的质量,同社会行业无法并行。而且,很多的实验只是注重了观察和验证两个方向,以达到课程要求做标准,根本没有丝毫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2)教学理念的偏差: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的实践性非常高。但是在课堂上,大多数高校老师依然单独将理论的传输作为教学的全部,主要的成绩判断标准也以其掌握的知识量作为标准,很难在教学中看到实践技能的传输。在遇到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得出结论时,就直接忽略掉过程,只要求学生把结果死记在脑中。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的加深,就会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变得愈发地薄弱,不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3)落后的专业课程:高校通常都不具备专业的学科建设领域,对主流的行业信息得不到认识,因此设置的很多课程都是过时,经不起历练的,这与现实要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同社会上的行业发展相接轨,高校学生一走出学校大门,接触的全是自己所不了解和没接触过的内容,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跟不上社会需要的步伐。

4)不完善的实验管理条例:高校学生能力的加强,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课程所强调的。在大部分高校中,单独通过实验环节,不能够准确的得出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课程中,指导教员经验的欠缺,加之课程安排和内容的落后性,结合不到具体的课堂理论知识内。另外,实验室在管理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登记只需签个字,实验只是查看个结果,不能根本的反映出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强弱,教学管理较为零散,学生大多无法真正积极的投入到实验当中,影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

5)对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高校学生的实习,可分为校内基地的实习、和在外企业部门的实习两种。目前为止,少有学校具备自建基地的条件,即便是那些校方同企业相合作的基地,也大多只是走走过场,很难有学生得到这样的机会,就算参与了也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并且高校学生只有个别拔尖人才能得到学校举荐到实习单位中,大多学生还是自行寻找,找到的单位要么不属于本专业,要么是一些缺少技术含量的。学生实习机会的缺失,对高校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成绩大打折扣。

2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实践改革方案

合理协调高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同对外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的就在于高校的教学要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按照当前主流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设置上紧密的结合市场的需要,同实际发展的步伐齐步并进,使高校学生在具备完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有着较硬的实践技能服务于企业。此外,高校还应该多推荐一些名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投入到就业部门的时间当中去,让他们有机会接触软件开发的实际环境内,认清自己的价值,以及应该注重的方向和努力的范围,真正实现高校学生的学以致用。

1)加强对实践的重视:高校教学中,要贯彻落实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直观的反应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量的多少,让任课老师能有一个及时的了解,针对相关问题及时的对学生做出指正。所以说,在高校的教学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分配量。同时,任课老师应当提前安排好实践课的进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开展,任务清晰、条理,并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试验报告的提交,如此一来,在对学生实践课达到练习标准的同时,还能确保学生的有效学习氛围。

2)基础型实验的设计:根据高校教学培养的要求,高校在校生应完成基础型实验,来实现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积累的加强,让其在实验中探寻到相关的技能和心得,为日后更深的学习做好铺垫,实验采用班级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做完实验,然后由指导老师一并进行点评。对于那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考察的是在校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密切程度,这部分则使用小组参与的形式,成员分工完成一个项目,再由老师对项目单独指导,尽量做到详尽和细致,让学生能够对项目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多地提升其理论实践结合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回馈的最好形式,就是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高校应把本校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社会企业的合作作为重中之重,更多的提供给广大在校学生实习的机会。在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授课时,软件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它全面承载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现在,高校通各大社会企业的往来不多,这对于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不妨采用校方同企业相合作的方法,把社会企业的项目引入到学校中来,让在校学生参与到其中,开发实际性的项目工程。如此,就能够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同工作标准有机结合,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4)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实验室的创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它能把各年级的同学汇集在内,一起参与到自身喜欢的项目中共同研究,它面向各个层次的人群,开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多方位教学。实验室的创新,还能够把一些头脑灵活,擅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开阔的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训练,发挥各自所长,研发有挑战性的项目,使自身能力切实得以实现和提升,更能完善实践教学的体系。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计算机如那件技术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跟着节奏做出变化,并且周期性也愈发的紧凑,我们只有尽自己所能,不断的适应主流的技术,对教学内容作出及时的删改,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才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做好做足。

参考文献:

[1] 卢晓勇,揭敏,刘晓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软件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1-82.

[2] 肖敏雷,肖敏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8):1932-1933.

[3]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 任杰,吴桂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知识经济,2011(06):78-79.

[5] 代小红,王光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03):64-67.

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篇12

一、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

新《大纲》对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的描述是:“作为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能力并达到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要求。”可见,基础英语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包括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前,作为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要达到新《大纲》的要求还是要克服一定的困难。首先,近年的高校教育改革中,降低总学时以使学生有更高的学习自主性成为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环节。其次,作为省属农业院校,我院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生源英语听说能力同其他同等院校存在差距。第三,虽然近年来教学界一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改革,但始终都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似乎仍处于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局面(陆明,丁万江,2002)。在此情况下,基础英语教学如何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以交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统筹兼顾,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基础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我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具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学方法,测试环节,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方法的转变

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了原来纸质教学和文本教学的传统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活动相接合的复合式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赋予教师角色新内涵。在教学中注重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强调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创新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充分地运用到基础英语教学中去。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教师采取课前指导——授课(以学生为中心)——课后指导练习的方式进行。因为在这一阶段中,我校新生在入学阶段对自主性学习的把握还很生疏,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仍然需要时间,所以老师课前指导就变得十分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何种程度。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二年级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上就所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年级学生基本克服了听、说障碍,可以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基本观点,在课堂上融入讨论式、辩论式及评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发挥自身作为指导者、组织者、知识提供者、参与者、帮助者等多重作用。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基础英语教学倡导并推行“导、督、促、精、练、展”的六字教学原则;引导、指导、督导学生,及时鼓励学生进步,突出教学重点传授语言知识的精华,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技能训练,构建开放扩展的教学体系,创造学生学习的良好语言环境。

(二)测试和考核方法的改变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督促其日常学习,我们进一步调整了学期考核分数比例,学生期末成绩由原来占总评成绩的80%降至60%,期中阶段性考试及平时成绩各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对课前预习的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等。考核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个别学生平时学习懒惰,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的行为。在期末试卷的试题结构上,主观试题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避免了部分学生死记背一些课后习题或复习材料就可以得高分的现象。多样化的测试和评估手段,获得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发展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及其他教辅设备的运用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开展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探索,设计出许多富有挑战性、形式丰富多彩的问题和任务。传统英语课堂上难以实现的任务形式,如填字、填空、填表、选择、听写、列举、分类、比较、对比、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决策等,都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另外,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室全天向学生开放,随时更新的英文原版新闻报道,英文影片,时讯及教学资料等使学生随时都能接触到“原汁原味”、地道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英语语言学习资源。学生们主动到这里学习语言,欣赏影片,进行讨论,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我校的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弱化传统教学观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前收集课上学习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的相关资料,然后到课上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占有主动性,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式、交互式讨论。教师布置新颖灵活的课后练习,不再囿于教材上提供的有限的资源。此外,学生以撰写周记的方式将每周所学、所感用英文记录下来,教师给予监督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在一年的学习后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新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我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改革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及知识面的扩展上,这可以在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中得以显现:自改革以来平均每年有30%的学生在省级以上的各类英文大赛中获奖。学生专业四、八级过级率逐年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不断增强。另外,教学相长,通过改革教师队伍也得到锻炼,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基础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近几年中的各类省、校级讲课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几年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第一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领导者、指挥者、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促进者及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者角色转变,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态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第二是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跟不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使用电脑和网络不方便,使自主学习受到限制。第三是新的授课方式对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差的学生提出了挑战,他们感到学习力不从心,压力较大。如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文论述了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吉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系列改革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关键词: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届,2001,(1).

[4]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J].外语届,2002,(2).

上一篇:语文课堂导入四法下一篇: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