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素描课程教案

2024-08-28

基础素描课程教案(精选8篇)

基础素描课程教案 篇1

任课教师:xxx

课程名称:动画素描基础 授课年级:11级 专业 / 班级:1班

课程时间:2011.9.20一 2011.10.28 课程名称:动画素描基础 授课年级:11级 专业 / 班级:1班

课程时间:2011.9.20一 2011.10.28

教学目的:训练学生动画速写中准确运用线条表现运动物体,静止物体的能力,光景的绘制,道具绘制等,画面透视,以及动画构图的集中训练。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对动画速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具体动画制作中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画制作的专业性把握,以及对动画的运动规律性的认识。

教学结构:积极鼓励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性表现。

授课内容:

线条是设计速写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学习对各种线条的个性及它们在速写中的表达,让学生学会怎样表达不同质感、不同造型的产品。

工具材料——速写本、纸、笔和墨水(无画笔、纸张限制)铅笔 钢笔 针管笔 毛笔 白纸 色纸 宣纸 透明纸等

铅笔——有软硬之分,特点:润滑流畅,适用于以线条及明暗表现对象,线条有浓淡粗细的画面效果,在画面明暗调子时,层次变化丰富,画面较生动。

钢笔——线条挺拔有利,富有弹性,调子的变化是靠线条的排列组织叠加而成,效果较深入。

美工笔——特别的弯头钢笔,可粗可细,笔触变化丰富。画速写可线面结合,使画面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速写本——可购买可自制,一般不宜过大,一有灵感,随即出手就画,非常方便。

不同的纸张配置不同的工具,其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卡纸质硬,正面白且光滑,反面灰而涩,白面画钢笔建筑速写最佳,铅笔也可。普通复印纸,经济方便。

特别提示:初学者应该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体验他们的个性和魅力,而后选择适合自己画具。

1.直线练习

线条是设计速写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设计速写中涉及的线条并不是抽象,无生命,无内容的线条,而应能够充分体现客观景物的形体、结构、和精神,它被赋予表达形体和空间感觉的职能。

以线条表达的设计速写,是以概括简洁的手法,利用线条的抑扬顿挫、粗细浓淡、曲直刚柔来组织物象的造型。她要求线条流畅、挺秀,不求整齐周全。单线、复线都是腕中见功夫,线条要拉出,切忌描绘,拉则坚挺,描则纤弱

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可以是画面产生韵律感。用直线排列表现阴影

排线是设计速写最基础的训练,铅笔排线是靠用力的轻重来反映明暗层次;钢笔排线则以线条的疏密来反映明暗层次。

要大胆的尝试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对象,体会不同线条再现对象时的不同感觉,充分利用线条的疏密、轻重的等节奏来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加强线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使画面产生热情和美感。

以直线做一些规律性的排列就形成了一个灰面,灰面的深浅与线条的密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这种大面积的排线方式组成的画面富有装饰感。

练习:a.单纯地画一些不同的直线,感受运线时的轻重缓急。b.临摹作品,学习和模仿作品的风格。

2.曲线练习

一般说来,排列曲线比排列直线难度大一些,较短的曲线以手腕运动画出,较长的曲线则以手臂运动画出。画较长的曲线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笔之前就要看准笔画的结束点才能较快的速度画出流畅、准确的曲线。

×曲线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可以使画面产生强烈的韵律感。×由于使用工具不同,线条也各具特色:铅笔、炭笔的线条可有虚有实、深浅变化;毛笔可有粗有细、浓淡变化;而钢笔最单纯,落笔生根,刚劲有力。

×线条为主的速写有时也并不完全排斥点和面,有些作者常用一些点来活跃画面,用一些面来辅助形体,这是作者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赋予所表现的物体以艺术化的主观意向。

练习:

a.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曲线造型,体验并比较它们的曲线规律。b.画一些不同的曲线,感受曲线的韵律。c.作品临摹。

3.纯线条练习

4.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练习

观察并体验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曲线形态,是我们练习曲线造型最好的方法。利用这些载体,通过线条组织及面的处理等手法来表现,以此来提高我们的造型能力。

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从结构出发,将物体的形体转折、变化运动和质感用概括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它应具备造型严谨,形态自然生动,线条运用得当,整体效果好等特点。它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达主次关系、空间关系。

速写贵在坚持,“拳不离手,曲不离手”。

用钢笔速写,因不可随意修改,迫使自己锻炼一次成形的硬力。面对实物进行写生,我们在将精力倾注于对象的结构关系、形态特征进行刻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明暗、阴影的描绘。让学生通过对单线描绘与明暗的表现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应用,使设计速写的内容丰富起来。

1.线的穿插

表现好线与线之间的穿插和呼应关系,是使画面富有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同时,线的穿插呼应关系和透视关系对表现物象的空间感、层次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方向的线的组织穿插,给人前后方向感是不一样的,它可以直接表现物体的透视方向。设计速写不同于一般的白描,它更注重节奏感和流畅淋漓的韵味。

2.线的取舍提炼

设计速写训练中,基本形肯定之后,对于线的处理应注意“结构线”要准确,“惯性线”不要过多和过重。

3.线的对比

在设计速写中,强调物体的形体比例、透视准确的前提下,也强调线的对比——曲直长短对比、浓淡虚实对比、疏密粗细对比。

4.关于结构

速写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及严格的造型能力。因此,线的运用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方法要为表现结构服务。线与明暗

1.明暗调子及其表达 2.排线的综合运用 3.排线的练习

明暗也是画面的组织部分,最好是将单线描绘与明暗表现结合起来,以线为主,适当加些明暗调子。

面对实物进行写生,我们在将精力倾注于对象的结构关系、形态特征进行刻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明暗、阴影的描绘。因为明暗也是画面的组织部分,最好是将单线描绘与明暗表现结合起来,以线为主,适当加些明暗调子。

这种线面结合的画法,兼有上述两者之优点,既能很好地完成表现对象的轮廓、结构特征,同时又有生动、立体的画面效果,比单纯的线描显得更灵活、丰富。它尤其有利于优化画面主次、虚实、层次的表达。从而适应变幻无穷客观万象的表现。但往往由于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不允许在画面上做过多的明暗刻画。因此,这种形式的画法一般更适合在室内案头工作时应用。产品三视图是工程制造最基本的图纸语言,是对一个产品进行俯视、正视、侧视三种视角观察所得到的样式,并要求标注尺寸。三视图的绘制和标注都要尽可能准确、规范。利用明暗调子与线条结合的产品三视图效果更丰富精彩。

黑白的对比会使画面更富有韵律感及节奏感,也有利于表达光的感觉。浓重的明暗调子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一些装饰画在运用黑白对比手法时非常成功,在方寸之中可使画面生动而丰富多彩。

小技巧:用钢笔绘制完平、立面图后,通过扫描仪输入到电脑中,在ps软件中选区,然后填充纹理,材质,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的纹理材质可以自己制作,不受工具、材料的限制,如水彩颜料、国画颜料、铅笔、蜡笔等。虽在电脑中进行处理,但底纹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图画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用规整的结形状来做背景同一画面,这也是以线条为主的钢笔画常用手法之一。

以平涂的手法来表现画面效果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法。轮廓打好后,把握好大的色调关系、明暗关系、虚实关系和主次关系,细心渲染就可以了。

在单线条速写的基础上,在产品局部阴影处、投影处、暗面等位置,用美工笔、铅笔、灰马克笔等进行刻画,以加强产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系统地表现产品的形体和色彩关系,使产品的形象更加清晰、生动。另外,还可以通过阴影的表现来覆盖错误和不准确的线条,矫正产品的透视。

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这章将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在设计速写的表现方式上着重进行学习,通过 大量的临摹与写生练习,更好的理解产品的基本功能特征、造型特征、色彩结构特征以及材料制造特征等。

作业

人体运动规律速写一套。要求:

人体解剖知识应用准确,对画面的整体性有所把握。课堂小结:

课程总结:

基础素描课程教案 篇2

1 基础素描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关于临摹

在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的课堂上, 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 学生喜欢画写生, 不愿意去临摹。教师有时也随着学生的喜好不安排临摹课。更有甚者, 有些人认为学生临摹不过是照猫画虎, 照葫芦画瓢, 担心过多的临摹会压制学生思维, 束缚学生手脚。孰不知它恰恰堵塞了学生认识过程的一个捷径。

国画大师齐百石曾说:“我的第一位教师不是别的, 而是《芥子园画谱》。”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每位成功的画家在青少年时期无不深入临习、研究、借鉴过前人的作品, 并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为日后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位画家曾说过:“临画是一种休息, 临画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轻易取得成功, 不用努力克服艺术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可以这样说, 临画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开阔, 思维更活跃, 头脑更具理性, 临摹可以使艺术之路变得更加平坦。当然, 我们在素描基础训练中, 在安排临摹课时, 应该注意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问题, 要循序渐进, 不要拔苗助长, 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问题, 因材施教, 不要千篇一律,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1.2 关于线造型

许多人都见过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洞壁画》、中国的《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 那栩栩如生的形象, 呼之欲出, 极其生动。那行云流水般的线条, 或抑扬、或钝挫、或刚劲、或柔美, 观者无不为画家的高超技艺所折服。线条这一绘画最为重要的语言在画家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 我们可以说线条在绘画艺术中是最具生命力, 最具表现性, 最具概括性, 最具想像力, 最具本质性的绘画要素。那么, 作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 在造型语言的运用上, 就更应注重线条的运用, 而我们的基础素描教学有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1.3 关于深入

谈到素描写生中深入的问题, 不免让人想到一张张刻画十分细致入微的长期作业, 想到从我国20世纪50年代起, 至今仍在延续使用的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俄国, 契斯恰可夫曾培养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 我国也有许多画家得益于他的教学方法。在素描教学上, 他非常注重写生, 但又反对学生成为自然的奴隶。他曾说:“一切都照谱唱歌是不行的。”他主张尊重自然, 又主张肖似。在基础素描教学上, 他注重对体面及空间的塑造。他极力反对那种面面俱到、详尽无遗的描绘。

综上所述, 基础素描教学对学生来讲是学习造型艺术的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同时它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学过程, 里面涉及了构图学、透视学、解剖学、明暗学等许多辅助学科, 可以说缺一不可。但我认为以上所谈的三个问题, 是解决基础素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是学生开启艺术殿堂之门的三把金钥匙。

2 基础素描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 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 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 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 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 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 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 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 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 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 从源头文化开始, 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 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 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 在素描教学中, 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 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 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2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 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 但是, 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 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 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 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 往往无所适从, 只好迷失于画面中, 依葫芦画瓢, 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 对画面没有控制力,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 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 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 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 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 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 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 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2.3 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 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 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 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 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 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 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 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否则, 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 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 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 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 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 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 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 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 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 没有内在的触动, 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 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综上所述, 打造艺术专业学生基本功的素描课程不能再与创作相分离, 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必须按“因材施教”、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原则去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充分张扬学生的艺术个性, 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才能使素描课程的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今美术教育的发展。

摘要:学生在基础素描的学习训练过程中, 会产生许多的阶段性的问题, 而且每一位学生由于基础与天性的差异, 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 我们教师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尽快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分析了基础素描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并提出了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更新。

高校基础素描课程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基础素描 艺术素养 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美学 艺术个性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个“基础”就应该为这个“造”字服务,确切地说,打基础是为了创造。因此,教师在素描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从而赋予素描课堂新的活力,使素描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4.结束语

环境艺术基础素描教案 篇4

1素描是与色彩画相对而言的。素即素色,朴素之意,也包含单色的意思。素描是借助单色线条或块面来塑造形象,是一种对客观物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作朴素表现的绘画形式。

也可定义:指作一种颜色来描绘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质感、神态于平面材质媒介画面上的形象。

2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造型,包括造型的观念、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形式要素和造型的表现手法等,构成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基础。可以说除色彩而外,绘画造型的基础都属于素描研究的内容。

3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作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美术创作服务的。它可以是画家最原始、最直接的创作意图的形象表现,也可以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创作或设计的草图、正稿、粉本(中国画),以及资料性习作。

基础素描教案

授课班级:装潢1101、1102 专业名称:装潢艺术设计 任课教师:肖 育

2011年10月

单元课教案首页 第 1 次课

课课型

讲授

时数

理论讲授:

授 课 内 容

1、静物素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静物素描的工具材料以及其使用技法;

3、静物素描的造型方法;

4、静物素描的作画步骤;

5、静物素描的表现方法。

培养学生扎实的造型能力,通过严格而规范的素描基础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熟练的表现手法。以结教必备知识 学目的与要职业能力 求法和作画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并具有完美的构图和一定的空间感、体积感、质感与量感。

掌握静物素描的构图要素,认识和掌握光线在物体表面散布的一般规律,能运用明暗调子正确地表现对象的结构、体积、空间和相互关系,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对形体的空间想象能力。

重 点 难

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熟练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 掌握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处理。

1、用立体的观察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内外结构关系,用整构为主、明暗为辅,讲授素描的基本知识,纠正错误的观察方

3课时 点 体、比较的观察方法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比例、明暗、形体、结构、透视、质感、量感;

2、素描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3、在静物素描训练中融入设计和构成想法。

教学设计 教具 授 课

理论讲授联系步骤示例、范画欣赏,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班 级 A

课:

间 第周星期

第 节

弘美楼肖育工作室

授课地点

至第 节

B

课:

第 9周星期 3 第 5 节至第 7节 况

1102班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静物素描1》教案

程:《静物素描》

任课教师:肖育

第一章

静物素描的概念

一、素描概念

1素描是与色彩画相对而言的。素即素色,朴素之意,也包含单色的意思。素描是借助单色线条或块面来塑造形象,是一种对客观物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作朴素表现的绘画形式。

也可定义:指作一种颜色来描绘表现对象的形体、空间、质感、神态于平面材质媒介画面上的形象。

2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造型,包括造型的观念、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形式要素和造型的表现手法等,构成了绘画艺术语言的基础。可以说除色彩而外,绘画造型的基础都属于素描研究的内容。

3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作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美术创作服务的。它可以是画家最原始、最直接的创作意图的形象表现,也可以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创作或设计的草图、正稿、粉本(中国画),以及资料性习作。

二、素描的目的和任务

现代造型艺术入门,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它包括对透视学、投影学、解剖学等式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也包括对造型的观念、造型的美学原则、造型的诸形式要素和各种艺术表现方法的实践和认识。就环艺设计专业而言,素描是设计的开始,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前过程。设计者从设计构思到构图落幅,用单色画稿子,寻找比例关系和明暗层次等属于素描的范畴。

第二章

素描写生前的准备

一、素描的工具、材料

笔、纸、橡皮、削笔刀、图钉、擦布、画板、画荚等

笔:包括铅笔、炭笔、粉笔、毛笔、圆珠笔和钢笔等。工具的不同关系着素描的艺术效果,也能影响作画者的情绪和技巧,初学者素描常从铅笔开始。国产中华铅笔较好,铅笔型号有6H(硬)、5H、4H、3H、2H、H、HB、B、2B、3B、4B、5B、6B(软)和速写铅笔(8B)。炭笔:又分炭笔、木炭条和炭精条等。钢笔:包括美工笔、书军民一致钢笔等。纸:有洁白、厚薄、质地、纹理之分。常用有素描纸、铅画纸、卡纸等。

橡皮:分绘画作用可塑橡皮和硬方形橡皮。前者进口的质量较好;后者以质 地柔软的较好。

画板:以光滑无缝平整为好,有大小型号多种。

二、光源与采光

素描写生要求光源稳定、光线要集中,一边来光,强弱适度。

三、距离与角度

画者与写生物象距离不少于物象高度的两倍,画者与画面距离以一臂之长,视线与画面垂直。画者与画面、写生物象最好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章

静物素描的造型方法

素描造型语言丰富多彩,从一般意义上讲,可分为以光影调子为主的光影素描和以结构为主的结构素描等。其表现语言可采用以线为主或以面为主,或者线面结合的方式,多层面、多角度地以艺术概括、提炼的手法表现对象。

一、结构造型与明暗造型

造型方法是造型观念具体体现。在素描造型中,造型的具体方法丰富多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结构造型和明暗造型两大类。

1结构造型,又称作“结构素描”它着重于研究物象的形体结构,即形体各部分的组合原理,是一种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突出物象结构特征的造型方法。

结构造型的方法与要点

结构造型,在认训上十分强调对客观物象形体结构和形体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构成关系的分析研究和综合概括。在表现上强调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1)线的产生 交界线----面与面的转折线

边缘线-----可见面与不可见面的交界。(2)线的表现

在结构造型中,形体的塑造与表现主要依赖于线。因此,要特别注意用线的主次、强弱、轻重、虚实、直曲、刚柔的变化。

对物体的形体结构、体面转折、体块起迭关系的表现,用线要明确肯定,多用实线,其它部分则相对减弱,多用虚线。对物体形体的空间表现,则采用前实后虚、前重后轻、前粗后细等线条的变化予以表现。线的直曲、刚柔、流畅、顿挫等变化,则可用于表现物体的质感,以及丰富的内涵。

2明暗造型,又称用“明暗素描“或”全因素素描“。它突出对物象光影明暗的描写和结构体积的表现,是一种以光影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物象的体积空间和立体感表现的素描造型方法。

第四章

写生的基本步骤

一、起稿

起稿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的最初阶段,它将决定一幅画的构成关系和轮廓框架。

要求和要点:

(1)构图摆放合理并富于美感。为了避免构图上的盲目和无想法状态,初学者有必要在正式落幅之前,先画几个构图设计草稿,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构图是一幅画的灵魂,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对构图的审美和设计意识。切忌不动脑筋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直接勾画。

(2)轮廓准确,内外关照。轮廓的准确把握需要如前所述的相互比较、由表及里、相互参照的观察方法。运用结构造型的手段,“穿透性”地将物体外轮廓与内轮廓以及前后物体不因遮挡而忽略的穿透关系体现出来。切忌死守一线,孤立地去框画轮廓的外沿。

二、塑造形体

指用明暗色调表达形体的空间结构和体积关系。

要求和要点:

(1)应在整体——局部——整体的循环中把握和调整大的形体关系。为了使画面的整体效果始终维持在一个鲜明和均衡的分寸之

中,应先从物体最暗的明暗交界线人手。先画出暗部的大色调,再转而描绘亮部的灰调子。在黑白灰“五调子”关系中,灰调子的分寸把握,是塑造形体的关键.灰调子画过了,会混淆明暗关系,画得不够又会影响色调层次的浑厚、丰富和微妙。因此,应把灰调子作为研究的重点。

(2)同时须注意,即使物体的固有色都是白的,也不能因此而不敢画出重色。须知调子关系是在对比中形成的,白色的石膏在没有黑色煤球与之对比而单独摆置的情况下,其明暗色度的对比应保持足够,否则,该深的深不下去,该白的就白不起来,同时灰调子也会因无以附加而显得“过”,显得脏,最终导致画面总体调子灰弱沉闷,缺乏明快强烈的效果。为此,应避免使用较硬的铅笔,以3B~6 B为宜,因硬铅笔画不出重色,易使画面因铺色次数过多而产生“僵”、“紧”效果,丧失表现上的生动与灵爽。

(3)在铺设色调的过程中,绝不能简单地仅凭直觉浮光掠影地捕捉色调的表面现象,应研究色调关系的成因,即须观察与分析形体结构这一本质因素怎样在光和影这一现象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出深浅色调,从而从本质上掌握光影色调的规律,将偶然的视觉因素纳入必然的造型规则。而一旦掌握了规则,即使在没有对象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造型规则和经验创作出一幅素描。这也是我们最终的训练目的。

三、边缘线与背景

边缘线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三度空间素描,要求边缘线根据物体的前后关系与形体转折关系,结合背景色调的处理,表现得虚实相映,强弱有致,从而表现出物体的空间效果。

四、深入刻画与整体调整

局部的深入刻画可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需静下心来细细地观察对象,捕捉细节的丰富与生动,但同时为了避免过度地陷入局部变化中,失去适度的分寸,还需时时回到大关系的审视调整中,这时应从几个方面检查画面:

(1)整体黑白灰关系是否明确,灰调子是否太跳或不足;

(2)物体前后空间的虚实与强弱是否合理;

(3)细节刻画是否服贴,是否因刻画过度而显得太跳;

(4)用笔是否得当,线条排列是否显得杂乱刺眼。

第五章

静物素描的表现方法

一、画面黑、灰、白的构成

素描是一种单色画,而在明暗调子素描中,这种色是有明度变化的——黑、灰、白的变化。构图在明暗调子的素描中就是不同形式的黑、灰、白色形在画面上的分割布局。

一般情况下,一幅好的调子素描应当有黑、灰、白三种色块的均衡、有序的布局。没有黑色的画面缺乏力度;没有白色的画面缺乏生气;没有灰色的画面显得单调。在黑、灰、白中,灰色是最富有变化的中间环节。明暗调子素描的微妙变化和魅力,主要依赖于分布合理的灰色。

二、“两条线”、“三个面”和“五调子”

1、“两条线”、“三个面”和“五调子”是明暗调子素描表现具体对象的全部规律。

1、两条线

交界线——面与面的转折线。

边缘线——可见面与不可见面的交界。

2、三个面

在固定光源的影响下,三维物体的表面可分为背光面、侧受光面、正受光面。它们在色调上也依次呈现为黑、灰、白三个基本色阶。

3、五调子

调子是有光产生的,立体物象的各个转折面以不同角度接受光源,形成了深浅不同的色阶,这就是调子。物体表面调子的变化是丰富微妙的,但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五个层次:亮色调、灰色调(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三、静物组合原则

(1)体现生活气息,合乎情理。不要盲目拼凑一堆静物。

(2)有中心、有变化、有对比。

摆静物应先选一个主静物,占据构图的主要位置,在构思和色调上起决定作用。配角静物,其形体要小于或低于主静物。考虑它们在大小、高低、方圆、深浅及质感上的变化,不要过于单一或过于杂乱,才能既有中心秩序,又有对比变化的较理想的效果。

(3)光线和背景。

光线的配置一是为了使静物立体形象更为明显,二是为了增加情调美感。不同的光线造成不同情调。强光可增强物质的闪光感,产生富丽堂皇的美感,用于照射某些豪华静物组合更为理想;自然光或平光可产生安祥朴素的效果,适用于有朴素风格的静物。静物组合的背景可利用墙壁或深远空间,也可以用衬布。在选择衬布当背景时,衬布的深浅和质料应与静物的形态、质地、色调关系一起考虑。色调关系应既和谐又有对比,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

(4)构图的形式美。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静物,体现的情调如何,若想摆出较理想的组合关系,画出较理想的构图,就要认识构图形式美的一般规律。静物写生形象比较丰富,是培养构图能力和认识构图形式美的良好机会,应引起重视。一般说来,较好的构图必然符合美的规律,其优点如下:

①集中而不单调;②稳定而不呆板;⑧饱满而不滞塞;④活泼而不散乱;⑤有主有次;⑥有远有近;⑦疏密相间;⑧黑白有序;⑨考虑动势;⑩不分割画面。

四、要点把握

1、色感与明度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艺术,因而关于对象的色彩感觉只能通过黑白灰色调的明度变化来表现。因而在静物写生中,准确观察和判断物体之间固有色的明度及其差异,对于色感的传达至关重要。

而明度关系的表达是一种相对关系的表达,我们无须也不可能在白纸与笔的墨色这一有限色调中表达出对象世界光与色的绝对强度。因此,需要学习的是运用物体明暗变化的“五调子”格局和规律,以黑白灰色调层次恰当的明度比例,来概括和表现出对象色彩的明度效果。因此,画面黑白色调的分寸感是静物写生的重要训练内容。我们需要在各物体之间固有色的明度范围内,细致敏感地辨别和把握色彩明度的层次关系,以获得准确的色调依据。

2、质感的表现

由物体的物质属性带给人的视觉感知即为质感。如玻璃表面的光洁、绸缎的柔软滑亮、陶瓷的粗糙、金属的坚硬等。质感的获得源自人的视觉经验和触觉经验。在静物写生中,质感的传达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可训练我们视觉的敏感和写实效果的真实丰富。

3、量感的表现

由物体的重量带给人的视觉感知即为量感。在绘画表现中体感和质感是造成物体量感的重要因素。有体积的平面才表现出质感得以产生量感。

五、素描的观察与分析

1整体观察

整体观察是礼学观察方法的核心。局部是整体观念的一部分,受着整体的制约。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包括结构关系、体面关系、比例关系、明暗关系、空间及透视关系等在内的各种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局部,更完整的认识整体。整体观察就是要从整体着眼,从整体着手。素描造型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就是从局部着眼,局部着手,以至造成形体、结构、比例、色调、透视等方面的错误。局部观察的方法将严重阻碍认识能力的发展,阻碍造型能力的提高。

为了整体观察,把握整体,我们可以对物象作上下、左右、前后全方位观察,甚至还可以通过触摸的方法去感知对象,以获得整体的立体印象。

在素描写生训练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便于整体观察的方法。例如,虚眯着眼睛进行观察,故意“漫不经心,迷迷糊糊”地进行观察;背对物象稍息片刻后“猛然回头”进行观察,等等。目的都是为了在观察时“滤”掉某些琐碎细节,排除局部对整体的干扰,获得整体观念的明确印象和认识。又如为了检查画面的整体效果,将画面倒置观察、将画面对着镜面反向观察、将画面置于光线较弱与光线较强的地方对比着观察,等等。都是整体观察把握整体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2比较观察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整体观念来讲,局部与局部地区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为了准确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这种依存与制约的密切联系,就必须通过比较。例如,画此一形体比例时,联系彼此形体比例进行观察;画局部色调时,联系明暗关系进行观察等。这就是比较观察,它是整体观察的具体方法,也是整体观察的补充和深化。比较观察一是要整体比较,即是说比较也要从整体出发,局部与整体比较,在整体的制约下局部与局部比较,离开整体去进行比较落后往往会“差炎毫厘而失之千里”。二是要全面比较。即是说要根据素描造型的要求,对表现物象结构与形体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三是要反复比较。即是说要将比较贯穿于素描造型的始终,随着造型程序的推进将比较引向深入。素描初学者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画愈是深入,形愈画不准,整体愈把握不住?其原因就是将比较落后观察仅仅看作是开始抓住“形“的一种步骤,而忘记了将它贯穿于作画的始终。

3本质观察

素描造型的方法各有不同,造型的表现手段与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结构与形体始终是素描的本质。因此,必须牢固地树立结构与形体的概念,紧紧把握结构与形体这一本质的不变的因素,去观察、分析反映于物象外部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本质观察。例如,通过观察、分析去准确把握形体的外轮廓与内轮廓(结构线)的关系;形体明暗色调的变化与形体体面的关系;形体的透视缩形及形体体面的围合与形体结构的关系,等等。从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比较落后而不孤立、本质的而不表面的去观察,才能获得对客观物象的正确认识。这是素描造型的前提,是准确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基础。

作业要求。(具体查看教学授课计划)

单元课教案首页 第 2 次课 课型 授 课

石膏几何体与静物素描写生训练

内 容

培养学生扎实的造型能力,通过严格而规范的素描基础训教学必备知识 目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熟练的表现手法。以结构为主、明暗为辅,讲授素描的基本知识,纠正错误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并具有完美的构图和一定的空间感、体积

实训

课时数

43课时 的与要职业能力 求重 点 难 感、质感与量感。

在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的同时,应对物体充分的深入了解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对形体的空间塑造能力。

掌握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熟练的表现手法;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

掌握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处理。

静物摆设多组,难易结合,训练、讲解、考察同步进行;

教学设计

老师示范写生方法。学生训练以写生为主,兼以图片参考。

教具 授 课

B况

1102班

课:

第9 周星期 4第 1 节至第 11周 星期5 第4节

弘美楼肖育工作室

素描工具。班 级 A

课:

间 第 周星期

第 节

授课地点

至第 周星期

第 节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第二次课:石膏几何体及静物明暗造型素描训练

授课内容:石膏体及静物明暗调子写生训练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目的与要求: 必备知识:石膏体及静物明暗调子写生的方法;

职业能力:石膏体及静物明暗调子写生训练的表现技法。

教学设计:学生训练以石膏几何体及静物写生方法为主。训练、讲解、考察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在观察和表现时,要善于运用概括的形体块面来理解物象的基本构造,关注大的形体的变化,注意各结构体面的位置。注意比例和透视变化,注意形体的起伏平缓。在塑造时,往往会产生平面化,难以含蓄地表现出它的空间关系。因此,在观察时,要作详细分析,整体的理解它的结构关系。在表现时,要仔细研究它的结构与形体关系,尤其要体会它内在结构对外在形体的作用,采用简练的手法来表达它的丰富变化。

随着视角的转移,其空间形体也随之变化,所以,在作画时,要在特定的角度下理解和分析其结构的造型规律,特别要反复推敲,抓住其转承起落的虚实变化进行刻画,要始终关注整体关系下的体面如何体现对象的结构关系;体面的起落变化和透视方向又是如何展示对象的空间关系。由于处于不同的视角下,表现的节奏强弱变化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要不断地比较,在比较中深入刻画,在比较中调整。学生的练习,造型上尽量做到严谨扎实。用笔、技法兼有自己的理解与个性的表现。

学生练习与老师讲评同步进行,及时指出学生练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督促及时改正。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一一进行辅导,有必要时才能做修改,尽量避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争取每天一次小节,每周一次总结,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些整体上的指导。

对学生作业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地记载。

指导要领:

构图、塑造、技法等常规方面的内容为主。

单元课教案首页 第 3 次课 课型 授 课

针对学生三周完成的作业进行总的讲评

内 容 教学必备知识 目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并具有完美的构图和一定的的与要职业能力 求重 空间感、体积感、质感与量感。

在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的同时,应对物体充分的深入了解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对形体的空间塑造能力。

讲评中应突出优点 教学生如何 改正在作业中的缺点。培养学生扎实的造型能力,通过严格而规范的素描基础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熟练的表现手法。纠正错误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能够比较准确地

讲授

课时数

2课时 点 难

在以后的训练中完美的表现对象。

点 教学设计 教具 授 课

B况

课:

第 11周星期 5 第 5节至第 6 节

弘美楼肖育工作室

1102 班

展示学生在四周时间内完成的作业 将优秀作业与一般的作业进行对比。

范画、学生习作。班 级 A

课:

间 第 周星期

第授课地点

节至第节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讲评提纲

——1102B

授课内容:本单元《基础素描》作业讲评 教学目的与要求:

必备知识:通过严格而规范的素描基础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熟练的表现手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并具有完美的构图和一定的空间感、体积感、质感与量感。

职业能力:在准确表达物体的比例、透视、结构关系的同时,应对物体充分的深入了解为以后的写生与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对空间形态的认识与建构的表现能力及对事物的审美判断能力。教学设计:召集所有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张贴好作业,全班集体讲评。

一、总评两周的学习情况

1、本班学生的学习风气一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作业完成数量基本符合教学要求。

2、有些同学自备书籍进行临摹,提升了静物素描写生的认识,拓展了表现手法和表达能力。

3、部分学生非常刻苦,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练习,学到了新的技法,提高了鉴赏水平,改善了观察习惯,加强了学习主观性。有几张作业达到了较高水平。

4、个别学生由于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作业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但通过认着学习,专业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5、一部分同学思维还停留在比较局限的水平上,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细节部分不注意,感觉不到细微的形体变化。动手能力较差,作业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学生作业讲评

1、优点(点名表扬)

对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物体质感的表现能力有一定提升,造型能力有了较大进步。

2、常见错误(只指出问题,不点名)

(1)不用辅助线,使本来对称的物体产生大小不一,形体各部分之间比例不准;

(2)明暗关系模糊,没有层次感;(3)画面的层次,空间感较弱;(4)构图形式感不强;(5)存在一定的透视问题;

(6)细节部分不注意,感觉不到细微的形体变化。

三、解决办法

1、多加强理论认识,多看多想多训练,提高基础素描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要对所画对象观察其光源方向,考虑受光与背光部分情况、投影方向与深浅;

3、多加强对比和比较,处理好形体的结构关系,拉开画面层次,注意虚实关系;

4、经常调整视距,多观察,注意把握画面整体色调关系;

5、在调整画面时要检查透视线,观察画面的整体透视变化。

四、指导要领

1、技法、步骤;

2、形体比例、结构;

3、画面整体效果(体积关系、空间关系、质感等)。

五、小结

《素描2》课程教案设计 篇5

主讲:石庆秘

授课学期:2013年春 授课学时:64学时 教学对象:101240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地点:7208教室

授课时间:第1周——第6周:周二5-

8、周四1-

4、周五5-

8、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素描构图与形式美的基本含义,掌握构图与形式建构的基本方法。

2、掌握写生观察与表现的基本方法,学会主动驾驭和使用基本的素描要素建构自己的素描方式,传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趣味。

3、提升自己的对写生与创作的认知,拓展视野,合理使用素描技术手段,能够通过写生达到创作的基本目标。

4、学会在自由、控制之间寻找素描关系的平衡点,达到感性控制,理性表达。

5、要求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方式,重点掌握课程研究的方法;所有的理论知识不由教师讲解,采取学生独立搜索——集中讨论与陈述——检测个人收集状况——个人整理——归纳汇总。与课程有关的图片资料尽可能由学生自主收集,并展开分析和讨论,学会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6、课程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重视每个学生和班级整体的学习过程,将知识和技能训练化解为独立的课题研究,并延伸到普遍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构图的基本方法与画面表现

2、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3、素描写生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及其关系研究 难点:

1、构图的多样性与主题、自主审美趣味的内在统一

2、形式美感与主题、个性审美的关系

3、素描写生与创作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的方法

1、课题式研究

2、讨论与讲授

3、多媒体演示

4、课堂实践训练

四、学习准备

1、用于素描的各类工具与材料

2、素描练习本:8开速写本1-2个。用于素描的图示语言探寻,寻找视觉方式的图示呈现。

3、学习日记本(16开本)。用于记录课堂知识、讨论方案、思维方式等

4、定画液

五、教学准备

1、教案、课件、图片等

2、各种风格的素描大师作品。

3、教材与辅助书籍等。

六、学习要求

1、记录学习、研究、思考的过程

2、充分运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学习的平台

3、强化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讨论、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

4、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研究兴趣支持下的学理可能性。

5、探寻和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点、思维方式、表达可能性、形式美感等。

6、整理每周教学与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和完成的技能训练作业,按照课题要求和顺寻,形成文本、图片资料集各一册。改变过去技能教学中每次课程结束时每位学生只有几张素描纸完成的零散作业。

七、作业提交要求

1、每次课后根据教学安排,在下次课必须提交相关作业资料,便于课堂讨论和研究、交流、整理。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做好课堂记录,以备课程结束后提供评分的依据。

2、课堂作业提交一般以文本(笔记本、速写本)、图片、作品、实物等方式。

3、最终提交的作业文本必须包含从第一次课开始到课程结束的所有文字、图片、图表等,可以是打印、手写或者复印。

4、所有提交的作业用于展览、存档、评分的基本材料,不得短缺。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讲 被建构的画面

一、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

第三章 素描构图与形式美法则(8学时)第一节 素描构图原理

1、构图概述

2、构图的突破——质疑高考构图模式

3、构图原理(1)图形与背景(2)负空间(3)视觉中心(4)明区与亮区(5)速度感与压迫感(6)视点选择(7)比例(8)平衡与节奏(9)场面安排(10)画幅与画面边角

(二)实训项目:素描构图训练

目的要求:根据构图原理,探索构图形式,要充分运用原理,自主经营画面,完成5个以上不同的画面构图,画幅不大于32开。画面完整、精致。作业不少于5张。内容:人物、静物、风景均可

二、教学要求:掌握并学会运用基本的构图原理,学会主动建构画面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构图的基本原理的掌握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突破高考构图模式达到构图原理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准备:

1、理论搜素:有关构图的基本原理、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经营位置”的阐述、西画中的构图,以及历代绘画大师对于构图、经营位置的理解和表述。

2、图片收集:寻找中外从古至今经典型的作品各10件以上,并打印3——5张。

3、课件与讲义。

4、卡片纸:8×10厘米的卡片纸20张。自行设计其他各类尺寸规格的卡片纸共20张。

六、教学时间:1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与讨论:2学时,学生训练:3学时,习作研讨与评述:1学时。

七、教学基本流程与要求

1、画面与视觉心理平衡感觉实验:形状、大小、数量、方向、位置、颜色、肌理、空间等,直线的水平、垂直、倾斜。线的粗细、形状、数量等,视点、视角、视距。

2、讨论与归纳:根据实验请学生总结归纳画面构图所应该加以考虑的主要内容、原理、方法等。

3、理论讲授:(详细内容将《素描:构图与形式美》讲义)

4、历代经典作品分析:根据所讲、所总结的原理展开对经典作品的深层分析。在复印的画面加以表述,写出200字以上的文字评述。

5、写生中的构图训练:面对同一对象完成10个以上的构图小稿,要求充分考虑和运用构图原理,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加以练习,尽可能地展开,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以校园内的风景为对象)

6、作业展示、研讨和评述。

八、课余的事:

1、深入研读有关构图学理论知识和经典绘画作品,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

2、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的构图原理知识转化为视觉图形,以探索构图多样性的可能。

3、查找有关形式美原理的知识,寻找你认为美的自然物像、摄影绘画作品10个以上。可以下载,可以是实物或实物拍摄。

第二讲 美的形式探寻

一、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第二节 素描中的形式美法则

1、何为形式美?

2、形式的衍变与发展

2、形式美的基本法则(1)对称与均衡(2)比例(3)重复

(4)对比与统一

(5)节奏与韵律

(6)重点与非重点(7)视线流程

(二)实训项目:形式美的法则训练 目的要求:根据形式法则,充分运用素材完成形式探索,完成不少于5张的画面,画幅不小于64开。画面完整、精致。作业不少于5张。内容:人物、静物、风景均可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并运用在素描写生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素养。

三、教学重点:形式美的法则

四、教学难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形式美原理的知识,下载、摘录至笔记本。寻找你认为美的自然物像、摄影绘画作品10个以上。可以下载,可以是实物或实物拍摄。

2、卡片纸:32开卡片纸10张。自行设计其他各类尺寸规格的卡片纸共5张。

3、课件与讲义。

六、教学时间分配:共计12学时,其中:案例分析、自主探究与研究讨论2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实训联系6学时,作业研讨与评述2学时。

七、教学基本流程与要求

1、案例分析:对自己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展开分析:将画面或实物的明显或暗含形式因素提取出来并表示与画面中,并用自己的、专业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2、讨论与归纳:根据分析请学生总结归纳形式美的基本原理、方法等。

3、理论讲授:(详细内容将《素描:构图与形式美》讲义)

4、写生中的形式美训练:寻找自然中具有较强形式感的物象加以表现,并构造属于自己的画面形式美感,完成5个以上的构图小稿,要求充分考虑和运用形式美原理,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加以练习,尽可能地展开,以拓展自己的思维。

5、作业展示、研讨和评述。

八、课余的事:

1、深入研读有关形式美的理论知识,感受自然中的形式美,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

2、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的形式美原理知识转化为视觉图形,以探索形式美多样性的可能。

3、查找有关素描写生、创作的知识,寻找你认为是写生的静物、风景、人物素描作品6张以上,寻找你认为是创作的静物、风景、人物素描作品6张以上。可以下载,可以是实物或实物拍摄

第三讲: 师法自然 第三章 素描写生到创作 第一节 素描写生概述 教学内容:

1、为什么写生?

2、观察与取舍

3、自然的恩赐——感受自然与生命

4、主体的表现——我在哪?!项目十:风景写生

目的要求:面对客观对象时懂得取舍,重视画面的完整,加强个人对于自然地感受和表达,强化艺术感觉,形式和技术不限。不小于16开纸3张以上作业。内容:自然风景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从写生的基本方法,强化个人感受与表达,学会积极主动建构画面关系。

三、教学重点:写生中的观察与取舍

四、教学难点:写生中的感受表达

五、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写生方法与原理的知识,下载、摘录至笔记本。寻找你认为美的写生静物、人物、风景画作品10个以上。可以下载。

2、课件与讲义。

六、教学时间分配:共计12学时,其中:案例分析、自主探究与研究讨论2学时,理论讲授2学时,实训联系6学时,作业研讨与评述2学时。

七、教学基本流程与要求

1、案例分析:对自己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展开分析:将画面与实物的明显区别与联系,并用自己的、专业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2、讨论与归纳:根据分析请学生总结归纳写生的基本原理、方法等。

3、理论讲授:(详细内容将《素描:写生与创作》讲义)

4、写生训练:寻找自然中具有较强形式感的物象进行写生,并构造属于自己的画面,完成5个以上的构图小稿,要求充分考虑和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取舍、嫁接原理,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加以练习,尽可能地展开以拓展自己的思维。

七、课余的事

1、风景、人物或花卉的线描写生。

2、经典作品的画面结构分析

第四讲 感悟与表达

第三章 素描写生到创作 第四章 第二节 结构与色彩 教学内容:

1、结构

(1)结构的含义与地位(2)物象结构(3)画面结构

(4)物象结构与画面结构的关系

2、色彩

(1)素描中色彩的含义与地位(2)自然色彩在画面中的转化(3)色调(4)情绪传达 项目十一:结构训练

目的要求:理解物象生理结构并表达清楚,具备形体结构观念,构建合理的画面结构关系。完成不少于3张的结构素描。内容:静物为主,兼及其他

二、教学要求:理解结构的基本含义,深入理解物象生理结构、物象形体结构、画面结构。学会运用色调传达个人情趣和情绪。

三、教学重点:结构的理解与表达;色素描中的色调与情绪传达

四、教学难点:画面结构处理;自然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欲个人情绪传达

五、教学准备:

1、理论搜素:有关结构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应物象形、骨法用笔”的阐述,以及历代绘画大师对于结构的理解和表述。

2、图片收集:寻找中外从古至今经典型的作品各10件以上,并打印3——5张。

3、课件与讲义。

六、教学时间:1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与讨论:4学时,学生训练:6学时,习作研讨与评述:2学时

七、教学基本流程与要求

1、经典作品结构分析与评述、总结归纳。

2、写生练习:风景为主。结合构图研究、结构分析进行写生练习。

3、理论讲授:(详细内容将《素描结构与色彩》讲义)

4、历代经典作品分析:根据所讲、所总结的原理展开对经典作品的深层分析。在复印的画面加以表述,写出200字以上的文字评述。

5、写生中的结构训练:面对同一对象完成10个以上的有关结构的小稿练习,要求充分考虑和运用观察方式和取舍原理,深入表达对象结构关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画面结构,并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加以练习,尽可能地展开,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以校园内的风景为对象)

6、作业展示、研讨和评述。

八、课余的事:

1、深入研读有关结构的理论知识和经典绘画作品,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

2、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的针对自然中具有强烈结构感觉的物体进行写生练习,并构造属于自己的画面结构感觉。

3、查找有关创作的知识,寻找你认为美的绘画作品10个以上。可以下载

第五讲 中得心源

第三章 素描写生到创作

第四章 第三节 素描写生到创作 教学内容:

1、写生到创作的含义与目的

2、写生到创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3、作者与作品

重点:写生到创作的程序与方法

难点:素材中的取与舍,画面关系的合理建构 基本要求:

项目十二:写生中的色调训练

目的要求:充分感受并表达客观自然的色彩色调关系,并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在画面中,使画面具备一定的情景气氛。作业不少于2张。内容:风景、静物为主,兼及人物及其他。

项目十三:从写生到创作训练

目的要求:必须是根据写生收集的素材整理完成具有一定情趣或意义的作品,单幅画不小于4开纸、系列画不小于32开4张。画面完整、精致。表现形式不限。内容:风景、人物、静物均可。

二、教学要求:掌握素描从写生到创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会探讨表达内容和画面形式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素描创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四、教学难点:创作立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五、教学准备:

1、理论搜素:有关创作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气韵生动”的阐述,以及历代绘画大师对于创作的理解和表述。

2、图片收集:寻找中外从古至今经典型的作品各3件以上,并打印2张。

3、课件与讲义。

六、教学时间:2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与讨论:2学时,学生训练:16学时,习作研讨与评述:2学时

七、教学基本流程与要求

1、经典作品分析与评述、总结与归纳。

2、写生到创作练习:根据写生作业展开创作,风景为主。结合构图研究、创作意图进行草图探究、小稿练习、放大为正稿。

(1)色调创作练习:面对对象写生,并赋予画面移特定的色调关系,以传达特定的情绪和氛围。

(2)根据写生稿,整理出创作小稿3幅以上,选择最为满意的一幅放大为正稿。

3、理论讲授:(详细内容将《素描写生与创作》讲义)

4、历代经典作品分析:根据所讲、所总结的原理展开对经典作品的深层分析,主要探寻画面构图、造型、色调、形式感等美术语言如何传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意图,确切表达主体,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作品的内在张力、视觉中心的控制、节奏和韵律感的形成等,写出500字以上的文字评述。

5、草图与小稿训练:面对同一对象完成10个以上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小稿练习,要求充分考虑和运用构图、观察方式、取舍原理、创作意图等,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加以练习,尽可能地展开,以拓展自己的思维。(以校园内的风景为对象)

6、作业展示、研讨和评述。

八、课余的事:

1、深入研读有关带有主题性的经典绘画作品,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

2、有针对性地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视觉图形,并构造属于自己的画面结构感觉。

3、查找有关创作的知识,寻找你认为好的绘画作品10个以上。可以下载

课程总结——课程资料整理与习作汇报展览

(一)资料整理与要求

1、根据全部课程的课题要求和顺序,将课堂内和课堂外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加以整理——文字部分、图片部分、实训习作部分,以及阅读的文献来源等。

2、所有资料分类整理后按照课题顺序装订成册—— A4纸规格,提交至任课教师。作为评分的依据。

3、课堂训练册和笔记应该成为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依据,每位同学须妥善保管,并加以整理。

(二)习作汇报展览与要求

1、展览内容:课堂训练册、笔记本、收集的文本与图片、课堂实训习作。

2、展览时课堂实训自作必须加以装裱,严格展览的效果。

3、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课程汇报展览。

4、展览活动的具体组织和举办具有班级自主筹划、实施和检查,指导教师须认真加以指导。

《法律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篇6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律基础》课的任务和内容结构,充分认识学习法学的意义,掌握学习《法律基础》的基本方法,为学好《法律基础》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学法

二、法、法学的定义

三、法律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要学法 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即必须要了解为什么要学法。

请先阅读以下三个有关大学生涉法的真实案例,从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案例一:我关他只想找回我的狗,不曾想犯罪了。大学生刘某买的两条狼狗丢失。刘某怀疑是邻家小孩狗娃偷的狗,便用拴狗的铁链把狗娃绑回家中,关在养狗的铁笼里,逼其说出狗的下落。三天后狗娃伺机逃脱。司法机关遂依法以非法拘禁罪将刘某逮捕归案。

在监狱里,刘某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了标题中的那段话。面对这样的表白,我们感到: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犯了法还不自知。但法律是无情的,等待他的将是几年的铁窗生涯。

案例二:在校大学生马某故意杀人案

某在校大学生马某毕业之际为分配好单位,请同乡王某(教师)为其送礼。后来马某发现王某将礼品据为己有而心生怨恨,便乘王某出差之机,将其妻和八岁的女儿杀害。马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为什么一个前途光明的在校大学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成了凶残的杀人犯? 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不学法、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仅凭一时冲动行事,终成死囚。

案例三:在校大学生张亮维权案

某在校大学生张亮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运输的汽车被同村田某偷开翻入沟中,修理费花去 2000 多元,停运损失达 1500 多元。田某坚持只付修理费,对其他损失概不负责。

张亮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信告知家人,田某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如修理费;失去的可得利益,如汽车正常运输时的纯收益。于是建议到法院起诉。最终张亮家人胜诉而得到赔偿。

案例一和案例二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法有助于我们不违法或者守法。如果说这种意义是消极的,那么,案例三中张亮用法维护自己家人的合法权益的事实说明,学法还具有维权和护法的积极意义。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第一、文化水平高并不等于自身的法律素质就高,大学生也有可能是法盲。第二、在我国法制教育工作还很不完善,许多基础的法律知识还并未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第三、法律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法律问题。法学理论工作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学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 2、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 4、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结语:

在校大学生必须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条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会运用法律来解决和思考问题,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现代大学生。

二、法、法学的初步定义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1999 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将“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什么是法,什么又是法学?这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关于法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功能等问题,我们将在第一章中学习,现在先来看看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学。

(一)什么是法

学习法的含义,先来看看古汉语中法的含义。古汉语中对“灋”的解释是“刑也”。按照《说文解字》,“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能够分辨当事人有罪还是无罪,对有罪的就“触”,对无罪的则不“触”。从词源看,汉字“法”意指“平”“正”、“直”和“公正裁判”,有实体和程序两种含义。与“法”字有关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如果法与律连用,法强调平、正、直。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通过考察,关于法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法)

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文件(法律)“法”与“法律”在中文中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含义不尽相同

(二)法学的概念

在介绍这一概念之前先请大家先来思考以下两道练习题: 第一道是个选择题: 法学产生的具体条件是:.法律资料有一定的积累.职业法学家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第二道是个判断题:

法律思想可能先于法而产生,法学的产生也先于法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法学的基本知识 法学的定义:法学亦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是研究法或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法律与法学的概念是不同的。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而法学是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法律现象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法的创制、实施,法律监督和一切在法律上有意义的行为及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文件条款),法律关系(包括由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秩序)等等。

法学作为研究法律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为了认识这些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为此,法学还必须研究与法律现象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社会过程,以及制约着法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现状,特别是要研究那些从根本上决定着法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状况。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研究这些非法律现象是为了认识法律现象这一目标服务的,所以,法学研究的对象仍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

法学是何时产生的呢?我们知道,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研究法的学科也不是从来就有的,法学的产生: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法学是在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研究法律现象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法学流派,如注释法学派、人文主义法学派、自然法学派和马克思主义法学派,其中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法学存在根本区别,这种根本区别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法哲学基础,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就不难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 1、法学产生的具体条件是AB A法律资料有一定的积累 B职业法学家的出现 C国家的产生

法律思想可能先于法而产生

法学的产生也先于法吗?(晚于)

三、法律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先向大家介绍这门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重点。

(一)课程体系

《法律基础》分为三编九章,分别为: 第一编: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二编: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 第三编:国际法律制度

其中,“第一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由两章组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二编 我国现行的主要法律制度”由六章组成: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行政法是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经济法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法律依据 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诉讼与仲裁是实现实体法的程序法律保障 “第三编 国际法律制度”由一章组成: 国际法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二)、学习方法

法学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学习它必须要有严肃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掌握好以下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法学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活动和知识体系,其本源是包括法律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法学的生命所在,离开社会实践,法学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法学的理论观点来源于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理性化,又需要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法学的价值在于为实践服务。法学的实践性要求法学家必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开展研究,把法学研究的重心切实转向经济建设,就如何用法律引导、规范和保障市场经济,提供丰富、科学、及时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同时要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法学的发展还有赖于实践的推动。实践需要法学,也解放和推动了法学。

学习本课程就是要联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联系国际军事斗争的实际,联系本人的思想实际,联系当前我国法律环境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学习、思考、研究和运用。2、把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法律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除在课堂内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的规定外,还应当结合所学习的内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强能力。可以利用电视录相、电影,参观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旁听见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请司法机关人员介绍办案工作经验等方法,亲身体验法律的社会作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深刻理解法律的内涵,发现法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为增强法律意识,进行法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实践中产生的结果也是验证理论研究正误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受到在校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法律的理性理解,也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感性材料。思考题:、法、法律、法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学习《法律基础》的目的及意义。3、学习《法律基础》的方法。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着重掌握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等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含义和法律体系的组成。主要内容:

一、法的历史发展和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教学重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第一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法的历史发展和本质

一、法的产生和发展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才存在的特殊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法的本质在于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任何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如: 氏族习惯:原始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规范:阶级社会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共产主义社会行为规范

(一)法的产生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是法吗?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方式是氏族习惯,法在原始社会并未产生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凡是生产力发展仍然处于采集、狩猎以及简单养殖业阶段的社会,其社会调整也是最简单的。

其次,在只有简单的社会分工,不存在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的社会,人们遵守规则主要是由于内在的自发性,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外部压力的结果。再次,凡是氏族首领权力越小的社会,其社会关系越简单,存在法的可能性越小。最后,在原始社会由于文化单一,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历来的习俗完全可以承担社会调整的功能,无需更复杂、高级的调整方式。下面给大家看一道题:

马克思主义法学出现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法是从来就有的,永恒存在的。在这种观念之下,下列哪些现象被认为是法()A.原始社会行为规范 B.自然规律 C.人的理性、民族精神 D.上帝的旨意 ABCD

2、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法的产生和发展 ,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3、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有了法。4、法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 1、经济根源:适应调整经济关系的需要 2、阶级根源:适应调整阶级关系的需要 3、社会根源: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 5、法产生的标志

国家的产生使正在形成的私有制获得社会普遍承认的形式,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使法这种新的行为规则具有物质后盾。出现权利与义务的划分 出现专门解决纠纷的机关

(二)法的发展

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历史的阶段性,表现为不同的历史类型。所谓法的历史类型,是依据法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国家意志的性质的不同而对各种社会的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这是一个与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概念。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四种类型的法律制度: 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奴隶制法是指奴隶制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奴隶制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重要工具,是奴隶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奴隶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来看几幅图片: 封建制的法律制度

封建制法是指封建制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封建制法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重要工具,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封建地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再来看几张图片:

这是格拉提安努斯教令,是教会法的一种。于公元 11 — 12 世纪由意大利一位名叫格拉提安努斯的僧侣编纂而成。这是1832年俄罗斯帝国《法律汇编》 这是公元 12 世纪法国《奥莱龙法集》 资本主义的法

资本主义法是指资产阶级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资本主义法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重要工具,是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其内容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 前三种类型的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都是剥削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与此相对立,社会主义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最高类型的法。

法的历史类型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作的分类,提示了法的本质。

二、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法的本质

这是个法学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法学的迷津” 法的本质指的是法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前,不同学派曾对法的本质做过不同的阐述: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宁肯受死而不愿违反雅典的法律,他认为,法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近代的自然法学派认为,法是体现“永恒正义”的“健全理性”

有的认为,“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指导着有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人类之所以需要法,是一个国君成功统治社会必需的,是维持社会秩序、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必需的。法律是贯彻统治者意志的一种手段,是君主先行使惩罚权的一种方式。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1)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社会规范。国家政权由执政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法是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表现 不是他们各个成员个人的意志和利益的简单相加,更不是个别集团、个别人的任性

如果法只体现统治阶级中某个集团的离开了阶级整体利益的意志,这样的法实际上就是个别人的家规家法或少数人的帮规帮法,马克思说,“法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的恣意横行”。

(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统治阶级意志并不都表现为法,只有以国家意志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体现执政阶级意志,但执政阶级意志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执政阶级生活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意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物质关系的反映。因此法便最终决定于构成物质关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法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个侧面,如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对法都具有作用,其中物质生活方式还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法的诸多侧面,如法的产生、特征、本质、作用、价值、发展等许多环节,都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此外,历史传统、国家形式、道德、宗教、政治观念、风俗习惯以至国际环境也都能对法产生重大影响。

(二)法的特征

这里所说的法的特征是指法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社会道德规范)相比较而体现的特殊性。、法是一种特殊社会规范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存在,又是以人们的行为作为条件的。法正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社会规范。但法律是经过抽象概括的行为规范,它无须对具体人或事作出具体指引。

和法的社会规范特征相似的还有纪律、宗教等,都是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但法与这些规范相比,还有别的特征。2、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的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

所谓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

所谓法的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3、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法律通过法律规则体现,具体的法律规则以授权、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则的后果则是对权利和义务的再分配。

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因而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违法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得不到贯彻和保障。

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其它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不具有国家性,这是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以上是第一节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第二节: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我国宪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同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一样,都是阶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本质是国家意志,同样,社会主义法也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要把工人阶级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即社会主义的法。(三)法的内容是由其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必然反映自己的经济基础,受自己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之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法的内容,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既具有法的一般特征,也具有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法所不具有的新的特征。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权利和义务一致性原则。、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法的性质,它必然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社会主义法”,顾名思义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原则。2、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了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和广大人民自觉遵守相结合来保障实施的。众所周知,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由于国家的阶级本质不同,法的国家强制性在性质上就迥然有别。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因此,社会主义强制的锋芒是针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以及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完成一定时期的任务而规定的活动准则。执政党的政策直接影响甚至指导法律的制定,乃至成为某一具体法律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一致性

在我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一致性表现是: 1、二者都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2、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二者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4、二者都是管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

(二)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区别 1.制定机关不同

社会主义法是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而党的政策是党的领导机关按照党章规定和程序制定的,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表现形式不同

社会主义法必须是公开的,面向社会公布的具体的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党的政策则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内部”的。虽然政策也有规范性,但一般比较原则,不如法律具体。3.实施的方式不同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任何违法者实施制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党的政策的实施主要靠宣传教育和党纪来保障,党纪只适用于党内,对党外人员则不能制约。

4.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

社会主义法调整与国家生活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而党的政策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比法律要广,它可以通过各个渠道渗透到各个领域。

(三)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密切联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存在如下的密切关系: 1.政策是制定法律的直接依据。2.法是贯彻政策的重要工具。

3.社会主义法对共产党的政策有制约作用。

(四)应当克服的两种倾向

在理解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时,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反对两种倾向:

一种是“对立论”; 另一种倾向是“等同论”。

前者把党的政策和法律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否认党的政策对法的指导。这会导致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否定,从而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后者则认为政策就是法律。这必然会有损法律的权威,导致法律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为什么说法律规范不等于法律条文? 什么是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细胞”。一国的法就是该国全部法律规范的总和。(一)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假定

或称之为适用条件部分。一个法律规范并非在任何条件下和任何情况下都能适用。适用某一法律规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或出现一定的情况。凡是规定何种条件或情况下可以适用该规范的那个部分,就是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部分。2.处理

即行为规则本身,或称之为行为模式部分。行为模式部分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模式和标准,即允许、禁止或要求主体作一定的行为或不作一定的行为。3.制裁

法律后果是指主体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行为模式部分的要求将会产生的结局即法律后果。

这种法律后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性的法律后果,即这种行为将得到法律的认为,保护乃至奖励,另一类是消极性的后果,即这种行为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保护,有时甚至要予以撤销或制裁。

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文字,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内涵的意思表示。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一般而言,法律规范由多个法律条文组成。

试用以下实例分析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二)法律规范的分类

法律规范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法律规范的多样性。把多种多样的法律规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研究,有助于对法律规范性质、内容和特点的了解,这对正确制定和实施法律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根据对主体的要求的性质,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1.授权性规范

授权性规范是授予主体某种权利的法律规范。它即不规定主体必须作某种行为,也不规定主体不得作某种行为,而是赋予主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至于是否作或不作这种行为,由主体自行抉择。表述这类规范多用“有权”、“可以”、“得”等字样。2.义务性规范

义务性规范是规定主体必须作某种行为的规范。法律条文中多有“义务、必须、应当”等字样。3.禁止性规范

禁止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不得作某种行为的规范。多有“禁止、不得、不准”等字样。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什么是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的性质以及调整方法的不同,法律规范可划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这些法律部门互相配合和协调一致,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

(二)法律部门的构成

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通常是把调整同一类性质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划分为一个法律部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法律部门构成: 1、宪法 2、行政法 3、经济法 4、民商法 5、劳动法 6、环境法 7、诉讼法 8、刑法 9、军事法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的创制?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又称为社会主义法的制定,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它是指我国国家机关依照其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社会主义法创制的体制和程序

(一)立法体制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体制是指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体制的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我国于 2000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权限划分如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它法律;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3)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

中央军事委员会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可以根据法律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法规、决定、命令,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军事规章。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5)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自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6)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7)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二)立法流程

社会主义法创制的程序,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或其他法律规范的步骤和方法。它通常包括四个步骤:

提出法律议案;审议法律草案;通过法律;公布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法的制定和生效之后,就存在着实现的问题,也就是法的实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是指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主要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遵守和法律监督。(一)法的执行 法的执行,简称执法,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实施法律的活动。从狭义上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我们在此采用广义的解释,即包括行政执法和司法 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行使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组织贯彻和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活动。行政执法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

它要求执法主体的设立及其职权的设定必须有法律依据,执法行为必须合法,执法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要求。(2)执法合理原则

它要求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必须符合立法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尊重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尽可能考虑公民的便利,做到适宜、适当、合理、公正。(3)执法效率原则

它要求行政机关在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的具体活动中,做到迅速、及时、准确、有效。

(二)司法,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其特征:

一是主体为国家的司法机关

在我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国家司法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二是职权法定

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案件,只有司法人员才能行使司法职权,其他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无权行使。三是程序法定

司法机关处理案件必须依法定职权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办案。

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各种裁判一经生效,对有关当事人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切实执行,如果拒不执行判决或裁定,司法机关可依法强制执行 司法的基本要求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二)法的遵守 1、守法

(1)守法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的遵守,通常称之为法的遵守,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2)守法的基本要求

①在主体上,要求一切组织和一切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不仅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集体组织和全体公民都要守法,而且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必须守法。②在范围上,要求遵守国家机关制定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③在内容上,要求正确享用法定权利,切实履行法定义务,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2、违法

(1)违法的含义

违法是相对守法而言的,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遭受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2)违法的构成

违法应当包括下列条件:

①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其具体表现可能是物质的,如国家、集体对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公民的财产权等;也可能是非物质的,如公民的人身权和知识产权等。

②行为人具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及其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单纯的思想或意识活动,并不能构成违法。

③违法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④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或过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试分析本案中村民谢某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要与干警同归于尽”村民抗法被拘留

村民钏某擅自建房,国土局作出处罚,责令其拆除。钏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一审判决维持被告的行政行为。但钟某仍不拆除,国土局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村村民谢某煽动群众围攻执行人员,扬言要与干警同归于尽而使执行受阻。法院当场作出对谢某实施拘留和处罚的决定。村民谢某违法行为构成的四要件: 违法行为侵害客体

违法行为以及该行为造成的后果 违法主体的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 行为人的主观上心理状态(3)违法的类型

按照违法行为的具体性质、危害程度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的不同,违法行为可分为:

①刑事违法 ②民事违法 ③行政违法 ④经济违法 ⑤违宪、法律制裁 来看个案例: 1999 年 7 月,村民钟某擅自在人行道建房,国土局对钟某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其自行拆除。钟某不服 , 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作出维持被告行政行为的一审判决。但钟某仍不自觉拆除,国土局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中,同村村民谢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围攻执行人员 , 并扬言要与干警同归于尽,致使执行受阻。法院当场作出对谢某实施拘留和处罚的决定。此案如何判决的 , 请看幻灯

实施违法行为的责任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其实施相应的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二)法的监督

社会主义法的执行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那么一旦法的执行出现偏差如何处理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要加强社会主义法的监督才能使法的执行完全地正确、合法、及时。

社会主义法的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1)执政党的监督 ①执政党监督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的法律监督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的关键。②执政党监督的方式

第一,党通过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发挥党对国家机关各项工作的监督作用。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包括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其中包括党对国家机关执行职务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保证国家机关执行和遵守法律。第二,党对党员的监督。

党对党员进行监督的具体形式: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每个党员和各级党组织都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是通过国家机关的党组织,对所在机关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实行监督; 三是通过党的纪检部门,对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乱纪的党员给予严肃的党纪处分,对违反行政法和触犯刑律的,建议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2)国家机关的监督 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包括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机关、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行政机关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执行和遵守法律、法规等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监督和审判监督。

社会监督是社会力量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它与国家机关监督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

社会组织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

社会组织监督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人民团体以及群众性的专门性、学术性团体所进行的监督,形式主要是建议、批评、申诉、控告和举报等。新闻舆论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经过自己的调查和了解,将行政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失职行为和不公正现象公之于众,督促有关机关对此予以纠正。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如向国家机关的信访人员和机关写信面谈或向有关国家机关建立的举报中心举报;直接向司法机关和其他机关申诉、控告等,同时,各级干部还可直接同群众见面,举行现场办公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思考题:、法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2、法律规范包括哪些要素?、我国社会主义守法有哪些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邓小平法制理论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自觉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地贯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明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含义和重要意义,自觉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而不懈努力奋斗。主要内容: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重点难点: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四、法治与德治的联系和区别

五、怎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民主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励精图治,拨乱反正,对祖国的前途充满着信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邓小平有关法制的基本理论,明确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作为我国立法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树立为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而贡献力量的思想信念。

第一节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治”与“人治”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法,邓小平在科学地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教训和比较

“法治”与“人治”孰优孰劣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邓小平从总结国内国际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邓小平从比较“法治”与 “人治”孰优孰劣的高度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邓小平从保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的高度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两手抓的战略思想

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完整的指导方针,包括了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所谓“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二)两手抓的战略思想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有两手,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是邓小平一贯坚持、反复强调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也强调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确定了法制建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离开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建设是片面的、没有可靠保证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只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才能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够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

第二,只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加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只有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障和促进科学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二、加强立法,健全法律制度

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执法和守法的前提条件。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就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应当如何进行立法呢?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总结提高,制定全国通过的法律。”,“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立法工作总的指导精神是“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

从五届人大以来的立法状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立法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地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和立法目标。

三、坚持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曾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一法治思想,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权利和义务平等。是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坚决反对特权。

二、责任平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它要求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以同一法定标准对待一切公民。因此,邓小平指出,不管什么人即使是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只要他确实违反了法律、触犯了刑律,都应依法严肃处理。

下面是一段视频,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邓小平认真总结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多次强调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指出:

“不管谁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机关依法侦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任何人都不许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

五、加强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建设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邓小平极端重视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建设。早在1980年的时候,他就尖锐地指出:“现在,警察不够,警官更不够,法院院长、法官、律师、检察官、审判员都缺乏。”他还特别指出,政法干部

“除了必须通晓各项法律、政策、条例、程序、案例和有关的社会知识以外,特别要求大公无私、作风正派”。

六、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严格、严肃执法固然是法律的实施,组织和个人自觉守法同样也是法律实施的重要方式。所以,法制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其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自觉地遵守法律。邓小平多次强调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它一方面要求必须有调整各种行为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求法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崇高权威,市场经济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专制向民主过渡,人治向法治过渡,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同资本主义的“依法治国?quot;尽管在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本质是不同的。

同时,依法治国也是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需要。

(三)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保持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法治。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和优点,它的作用是长久的、普遍的、有效的。它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是保护人民、惩治腐败、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所以,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依法治目蒲诤捌涮氐?br>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法制”等于“法治”吗?

(一)“法制”与“法治”

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法制与法治混用的现象,似乎有意回避“法治”一词。

1、法制

法制一词古已有之。古代著名的法学家商鞅曾说到:

“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止。„„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当前许多人对“法制”有比较清楚的理解,认为: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

2、法治

在讨论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先来看看法治一词的来源。

“法治”一词,中国古代使用较少。中国最早使用法治一词的是梁启超,他曾经以“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区分和概括儒家和法家学说。

西方最早使用法治一词并给予科学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

“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

近代意义的法治,以民主政治为前提,意味着法律要体现统治阶级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同时是全社会必须服从的普遍守法原则。

3、小结: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法制”与“法治”的区别。(1)法制:法律制度之简称,起法律调整作用的实体工具;法治:要求政治民主,是治国的重大方针。

(2)法制:与国家政权相伴而生,有国家就有法制;法治: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有国家、法制不一定有法治。

(3)法制:静态;法治:动态。

总之,法制,通常理解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即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主要是指应该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指导原则,而不是依据某个人的意愿作为指导国家的原则。有了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但却出现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仍旧不是法治,而是人治,所以有了法律制度的国家,也不一定是法治国家,只有依法管理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各个环节,把国家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但“法治”与“法制”又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以法律为核心内容,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都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都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等等,但总体来讲,“法治”的内涵要比“法制”大得多。

(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界定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1999年宪法修正案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先来看视频:

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首先,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

其次,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依法治国。

再次,我国的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依法治国。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一)共产党是我国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

(二)保障人民民主是我国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

人民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基础和核心内容,法治是人民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因此,必须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制度和法律来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

(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法治国家的经济根基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最重要特征。确认、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维护、巩固和发展作为经济制度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因此,法治要保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制度,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特别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而保证我国法制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依法治国战略任务的顺利实现。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是我国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之间,执政党与政府之间,公检法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企业组织之间,领导与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都应建立正常的法律关系,建立并正常运行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防止滥用权力,反对腐败。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个工程,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具备多种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要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

第二,要严格执法,不断加大执法的力度。

第三,要公正司法,继续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

第四,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

第五,要继续深人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第四节 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道德建设、德治、以德治国同法制建设、法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

一、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

“德”字原意为正道而行,也有心中有所得的意思。后来与“道”合起来使用。这时的“道德”是专指做人的道理,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据此,对“德治”或

“以德治国”我们可以理解为:统治者靠“德化”、“礼教”来治理国家,进行统治的一种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提出实行“德治”、“以德治国”是对历史上儒家倡导的“为政以德”、“以德去刑”治国方略的批判继承和借鉴。历史上儒家所说的“为政以德”的“德”是封建道德,“为政”是维护封建统治,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以德治国”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联系和区别

1、二者的联系

法治与德治,历来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法律和道德的共性、共同的功能和性质决定的。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都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有着大体相同的内在价值和内容,都把实现正义、秩序和人类生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和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共同点,内在联系的根本点,它们的目标和使命是完全一致的。

2、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范畴不同。

法律、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道德、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第二,二者调整范围不同。

法律的调整领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法律重在关注人们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对人们行为的动机、内心世界的调整却很有限。而道德、德治主要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动机、内心世界,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第三,二者强制方式不同。

法律、法治的贯彻执行主要靠国家权力的力量,靠国家强制力保证。而道德、德治则是靠人们的内心的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保证其贯彻执行。

法治与德治的这些区别是由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决定的。法律与道德无论是在产生的条件和方式上、表现形式上、评价作用上,还是在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上、适用范围上、主体与规范之间的关系上以及鲜明性和不明确性上、对现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态度上、统一性和多样性上等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

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推进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一样,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的力度:

第一,要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最高之“德”。

第二,要加大反腐败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第三,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正气,对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着广大人民群众、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要积极宣传、大力表彰和鼓励。

第四,要在普遍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道德教育。

第五,要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同时,建立健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本章小结

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它是国际国内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是保证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立法,完善法律制度;坚持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党委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强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建设;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在于: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我国依法治国的主要特点是: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依法治国。我国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6、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是我国法治国家的领导核心;保障人民民主是我国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法治国家的经济根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我国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是我国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就要严格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防止滥用权力;就要公正司法,继续改革和完善司法制度;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就要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8、所谓 “德治”、“以德治国”是指统治者(领导者)依靠“德化”“礼”来治理国家,进行统治的一种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德治与法治在范畴上、调整范围上和强制方式上有所不同。在全面推进法治、依法治国、法制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德治、以德治国、道德建设,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偏废。

▲思考题:

1、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课堂案例讨论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索贿受贿544万余元、行贿8万元、巨额财产161万余元不能说明合法来源被判处死刑,于

2000年3月8日执行。在前往刑场的刑车上,胡长清不无自嘲地对法警说:“我可以载入史册了,因为我是建国以来被判死刑的最高级干部。”

然而胡长清并非生来贪婪放纵。他的早年岁月、他的人生搏击与他后来的疯狂敛财攫色的劣行,有着强烈的反差。在即将执行死刑前夕,胡长清谈起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演变,感慨系之,声泪俱下,痛悔不已„„ 问:

1、胡长清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此案的基本教训是什么? 第三章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案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及各国家机关的主要职责,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主要内容:第一节 宪法概述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教学重点: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说到宪法,大家感到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平时经常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等等。那么如何完整的表述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怎样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 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因为宪法的内容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即宪法的内容具有根本性。

(一)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1、宪法的基本内容

根本制度,即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根本任务,即根据邓小平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问题都是立国之本。而普通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在这里还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体与政体。

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通常称为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权组织形式,通常称为政体,是指根据统治阶级所确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组织体系。国家性质决定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体现国家性质,因此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国体的体现;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宪法效力的最高性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内容与原则不得与宪法的内容及原则相抵触,否则该普通法律全部无效或抵触的部分无效。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宪法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的效力

宪法的效力不仅高于普通法,而且高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3、宪法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

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三)宪法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1、宪法的修改程序

由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其制定和修改程序及通过的要求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才能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只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稳定的意义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应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变化过于频繁,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但如果亘古不变,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宪法的修改应当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有步骤、稳妥进行。

关于宪法的历史发展,我们就不再讲解,下面请大家看两段视频,以便了解我国建国后宪法的产生及现行宪法的结构。视频:建国后的四部宪法 视频: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

下面看第二个大问题,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第二节第二个大问题的一个层次。

二、我国的选举制度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我国选举制度的原则有六项: 1、普遍性原则 2、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4、无记名投票原则 5、监督原则、物质帮助原则 下面一项一项来看: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选举的普遍性是指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具体地说,是指在一个国家内,所有具有选举权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公民,不论其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等因素,都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在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具有中国的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 18 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至于居住条件,我国未加以限制。但是我国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即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并只能享有一个投票权。人民解放军单独进行选举,选举办法另订。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允许某些公民享有特权或对某些公民加以限制或歧视。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1)我国间接选举的范围

由下一级国家代表机关或者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是间接选举。

我国现阶段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是直接选举。

我国现阶段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频

4、无记名投票原则

无记名投票原则是指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且投票,而不署自己的姓名,不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意图的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监督原则

主要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接受原选民或选举单位的监督。6、物质帮助原则

指国家从物质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的实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学习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它有那些类型?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所谓国家结构形式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局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所采取的外部总体形式。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不具有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在单一制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不能脱离中央而独立,国家整体是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唯一主体。

复合制国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独立性的成员单位(州、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根据成员单位独立性的强弱,复合制又可分为邦联制和联邦制等形式。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表现如图所示。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1、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3)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 2、民族自治机关的设置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看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只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四、特别行政区

(一)特别行政区的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二)特别行政区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特别行政区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政权,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2、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除外交、国防由中央统一管理外,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享有国家主权,即没有外交权和国防方面的权力,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特别行政区可以在相当长的期限内保留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依照法律规定,我国特别行政区在相当长的期限内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可以保留。

1997 年 7 月 1 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999 年 12 月 20 日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建立了第二个特别行政区政府,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首先请大家考虑一问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一、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的组织形式也称为政体,是根据统治阶级所确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组织体系。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 政权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1、君主制

其中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形式。2、共和制

主要有总统制、议会制、委员制三种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受它监督,向它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大负责,人大向人民负责。

(二)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

依次是刘少奇、朱德、叶剑英、彭真、万里、乔石、李鹏。

(三)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提案概况

(四)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概况

现在我给大家出几道练习题,帮助大家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1、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中央委员会 2、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由以下哪一比例以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提议,可临时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会议(D)

A、1 ∕ 2 B、1 / 3 C、1 / 4 D、1 / 5 3、全国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为(C)

A . 3 年 B . 4 年 C . 5 年 D . 6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下列哪些机构的职务(ACD)A .国家行政机关 B .人民团体 C .审判机关 D .检察机关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的概念: 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公民与人民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概念的属性、概念所指的范围等都是不同的。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 1、平等权 2、人身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 4、宗教信仰自由、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下面分别来看: 1、平等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基本精神是:凡我国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犯罪行为也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人身自由权

(1)公民人身自由的含义

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它包括生存权和自由权。

(2)公民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一,人身自由权

即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二、人格尊严

即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三、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第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即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国家安全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侵犯公民的上述人身自由权利构成犯罪的,应当受到刑事制裁。下面我们分析一个案例,看看在这个案例中女大学生杨某及其父亲的哪项宪法权利受到了侵害。

不坐我车打你头破血流

女大学生杨某因和父亲拒乘一辆满员中巴车,自己被打一耳光,父亲被打得头破血流,额部缝了 5 针。据证人说,他当时看到 3 名男子将杨某打倒在地,并在其头上连踹十几脚后离开。然后打人者中年纪较大者又返回,在杨某头上狠踢几下。旁边的年轻女孩上前拦阻,也遭此人毒打。打人者随后跳上中巴车离去。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杨某与其父的人身权受到严重伤害,应对加害人绳之以法。3、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和权利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政治权利,含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含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和游行示威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是公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人翁地位。我国法律规定,凡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2)政治自由

这是公民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进行正常社会活动,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公民的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否则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反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宗教信仰自由

请看一段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希望大家能搞清楚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含义。、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1)监督权

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2)取得赔偿权

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劳动权

即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保障劳动权利的实现。(2)休息权

即劳动者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养生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并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4)物质帮助权 即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建立待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一权利。7、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少年和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依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的政策。同时宪法还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实行计划生育是男女双方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儿童和老人;对虐待儿童和老人,以及拐卖妇女和儿童的犯罪,依法严厉惩处。

(三)行使权利的原则

关于这个问题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下面来看第三节的第二个大问题: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这是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全体公民必须自觉履行这一义务,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

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与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任何公民不得为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有损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如果危害国家安全,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需要。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地依法履行这一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五)依法纳税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依法纳税,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公民应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政策,与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机构的定义

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有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称。

(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它是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具体表现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宪法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精神,正确地解决了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既发扬了民主,又保证了国家机构的集中统一。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表现。、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它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与法律。我国国家机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它们必须执行、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宪法和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追究。3、群众路线的原则 依靠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重要原则和根本宗旨。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事务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勤政廉洁,当好人民的公仆。、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就是按照这一原则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二、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组成和任期

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 5 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3、职权

它行使的职权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选举、决定和罢免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以及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它由全国人大选出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组成,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但是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它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务。

它行使的职权是: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审查和监督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合宪性和合法性;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决算的部分调整方案;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决定任免由全国人大任免之外的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任免驻外全权代表和批准、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规定军人、外交人员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勋章、荣誉称号;决定特赦;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局部动员和戒严以及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特点

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行使国家元首权。2、我国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 45 岁的我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

国家主席的职权是:对外代表国家,接见外国使节,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等;对内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领导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戒严、战争状态和动员命令等。

(三)国务院、国务院的性质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国务院的组成及任期

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的职权

国务院行使的职权有: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对所属各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实施统一领导和监督;领导和管理经济、国防、民政、文教、卫生、民族事务等项工作;管理对外事务以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它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其他组成人员由军委主席提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其职权在我国国防法中作了明确规定。下面请同学们考虑这个问题:

下列国家机关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D)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 .中央军委主席 D .国务委员 思考题:、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第三章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案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及各国家机关的主要职责,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权利义务观念。主要内容:第一节 宪法概述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教学重点: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说到宪法,大家感到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平时经常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等等。那么如何完整的表述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怎样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 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因为宪法的内容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即宪法的内容具有根本性。

(一)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1、宪法的基本内容

根本制度,即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与活动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根本任务,即根据邓小平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问题都是立国之本。而普通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在这里还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体与政体。

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通常称为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权组织形式,通常称为政体,是指根据统治阶级所确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组织体系。国家性质决定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体现国家性质,因此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国体的体现;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二)宪法效力的最高性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内容与原则不得与宪法的内容及原则相抵触,否则该普通法律全部无效或抵触的部分无效。我国宪法规定,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宪法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的效力

宪法的效力不仅高于普通法,而且高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3、宪法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 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三)宪法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1、宪法的修改程序

由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所以其制定和修改程序及通过的要求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才能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只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稳定的意义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的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和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应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变化过于频繁,可能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但如果亘古不变,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宪法的修改应当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有步骤、稳妥进行。

关于宪法的历史发展,我们就不再讲解,下面请大家看两段视频,以便了解我国建国后宪法的产生及现行宪法的结构。视频:建国后的四部宪法 视频: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

下面看第二个大问题,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第二节第二个大问题的一个层次。

二、我国的选举制度

(一)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我国选举制度的原则有六项: 1、普遍性原则 2、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4、无记名投票原则 5、监督原则、物质帮助原则 下面一项一项来看: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选举的普遍性是指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具体地说,是指在一个国家内,所有具有选举权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公民,不论其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等因素,都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在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具有中国的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 18 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至于居住条件,我国未加以限制。但是我国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即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并只能享有一个投票权。人民解放军单独进行选举,选举办法另订。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允许某些公民享有特权或对某些公民加以限制或歧视。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1)我国间接选举的范围

由下一级国家代表机关或者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是间接选举。

我国现阶段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是直接选举。

我国现阶段直接选举的范围包括: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频

4、无记名投票原则

无记名投票原则是指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且投票,而不署自己的姓名,不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意图的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监督原则

主要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接受原选民或选举单位的监督。6、物质帮助原则

指国家从物质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的实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学习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什么是国家结构形式,它有那些类型?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所谓国家结构形式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体和局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关系所采取的外部总体形式。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不具有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在单一制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不能脱离中央而独立,国家整体是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唯一主体。

复合制国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某种独立性的成员单位(州、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根据成员单位独立性的强弱,复合制又可分为邦联制和联邦制等形式。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表现如图所示。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讲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 1、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1)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3)民族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 2、民族自治机关的设置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看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不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只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四、特别行政区

(一)特别行政区的定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

(二)特别行政区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特别行政区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政权,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2、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除外交、国防由中央统一管理外,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享有国家主权,即没有外交权和国防方面的权力,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特别行政区可以在相当长的期限内保留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依照法律规定,我国特别行政区在相当长的期限内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可以保留。

1997 年 7 月 1 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1999 年 12 月 20 日我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建立了第二个特别行政区政府,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首先请大家考虑一问题——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一、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的组织形式也称为政体,是根据统治阶级所确定的原则,具体组成并代表国家系统地行使权力,以实现阶级统治任务的国家组织体系。

(二)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 政权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 1、君主制

其中主要有君主专制制和君主立宪制两种形式。2、共和制

主要有总统制、议会制、委员制三种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受它监督,向它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大负责,人大向人民负责。

(二)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

依次是刘少奇、朱德、叶剑英、彭真、万里、乔石、李鹏。

(三)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提案概况

(四)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概况

现在我给大家出几道练习题,帮助大家理解这节课的内容: 1、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中央委员会 2、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或由以下哪一比例以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提议,可临时召开全国人大代表会议(D)

A、1 ∕ 2 B、1 / 3 C、1 / 4 D、1 / 5 3、全国人大代表每届任期为(C)

A . 3 年 B . 4 年 C . 5 年 D . 6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下列哪些机构的职务(ACD)A .国家行政机关 B .人民团体 C .审判机关 D .检察机关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的概念: 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公民与人民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概念的属性、概念所指的范围等都是不同的。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依照宪法规定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 1、平等权 2、人身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 4、宗教信仰自由、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下面分别来看: 1、平等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基本精神是:凡我国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犯罪行为也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人身自由权

(1)公民人身自由的含义

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公民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它包括生存权和自由权。

(2)公民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

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一,人身自由权

即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二、人格尊严

即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三、住宅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第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即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国家安全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侵犯公民的上述人身自由权利构成犯罪的,应当受到刑事制裁。下面我们分析一个案例,看看在这个案例中女大学生杨某及其父亲的哪项宪法权利受到了侵害。

不坐我车打你头破血流

女大学生杨某因和父亲拒乘一辆满员中巴车,自己被打一耳光,父亲被打得头破血流,额部缝了 5 针。据证人说,他当时看到 3 名男子将杨某打倒在地,并在其头上连踹十几脚后离开。然后打人者中年纪较大者又返回,在杨某头上狠踢几下。旁边的年轻女孩上前拦阻,也遭此人毒打。打人者随后跳上中巴车离去。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杨某与其父的人身权受到严重伤害,应对加害人绳之以法。3、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自由和权利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政治权利,含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含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和游行示威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是公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主人翁地位。我国法律规定,凡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2)政治自由

这是公民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进行正常社会活动,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公民的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否则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反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宗教信仰自由 请看一段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希望大家能搞清楚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含义。、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1)监督权

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2)取得赔偿权

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劳动权

即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保障劳动权利的实现。(2)休息权

即劳动者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养生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并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4)物质帮助权 即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建立待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一权利。7、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少年和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依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的政策。同时宪法还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实行计划生育是男女双方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儿童和老人;对虐待儿童和老人,以及拐卖妇女和儿童的犯罪,依法严厉惩处。

(三)行使权利的原则

关于这个问题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下面来看第三节的第二个大问题: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这是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证。全体公民必须自觉履行这一义务,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社会公德

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社会公德,与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任何公民不得为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有损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如果危害国家安全,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需要。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地依法履行这一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五)依法纳税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依法纳税,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个公民应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政策,与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作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第四节 我国的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机构的定义

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有联系的国家机关的总称。

(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它是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具体表现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宪法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精神,正确地解决了人民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既发扬了民主,又保证了国家机构的集中统一。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表现。、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它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和维护宪法与法律。我国国家机构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它们必须执行、遵守宪法和法律,必须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宪法和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追究。3、群众路线的原则 依靠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重要原则和根本宗旨。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事务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勤政廉洁,当好人民的公仆。、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就是按照这一原则精简机构,提高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二、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组成和任期

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 5 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3、职权

它行使的职权是: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选举、决定和罢免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决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以及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它由全国人大选出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组成,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但是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它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务。

它行使的职权是: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审查和监督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合宪性和合法性;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家预决算的部分调整方案;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决定任免由全国人大任免之外的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决定任免驻外全权代表和批准、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规定军人、外交人员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勋章、荣誉称号;决定特赦;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局部动员和戒严以及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我国国家元首制度的特点

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行使国家元首权。2、我国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 45 岁的我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3、我国国家主席的职权

国家主席的职权是:对外代表国家,接见外国使节,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等;对内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领导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戒严、战争状态和动员命令等。

(三)国务院、国务院的性质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2、国务院的组成及任期

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的职权

国务院行使的职权有: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议案;对所属各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实施统一领导和监督;领导和管理经济、国防、民政、文教、卫生、民族事务等项工作;管理对外事务以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予的其他职权。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关。它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其他组成人员由军委主席提名,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其职权在我国国防法中作了明确规定。下面请同学们考虑这个问题:

下列国家机关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D)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C .中央军委主席 D .国务委员 思考题:、为什么说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第五章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制度

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正确区分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理解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的基本含义及要求,了解公民的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的基本内容,初步具备解决简单民事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民事主体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四节 民事权利

第五节 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 第六节 合同法

第七节 婚姻家庭法制度

教学重点:

一、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二、民事权利

第五章 民事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依据 第一节 民法概述

1986 年 4 月 12 日六届人大 4 次会议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之一。

一、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一词,现在为世界上各国共同使用。那么什么是民法呢? 据考证,民法一词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罗马法以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权力属性,而将法律划分为:政治国家的法和市民社会的法。前者具有权力属性,属公法;后者不具有权力属性,属私法。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逐渐用“民法”一词来表述以往所说的“市民法”。英语的表述为: Civil law。在我国的古代法制中,一直沿用“诸法合一”的体制,直至清朝末年,图强变法,才开始草拟“民律”。20 年代末,民国政府制定了民法典,正式沿用了民法这一名称。

现阶段,我国通用的民法概念是: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民法是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的调整对象,在下一个问题中解释)。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法律调整的对象为社会关系。每一具体的法律部门都以一定范畴的社会关系为自己的调整对象。民法的调整对象,无论私有制为主导的社会还是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都概括为民事社会关系。民事社会关系包括民事财产关系和民事人身关系。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平等主体是指参与民事关系而处于平等地位的当事人,包括公民和法人。他们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独立的民事主体,相互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财产关系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根据法律调整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即纵向的财产关系,它不属于民法调整之列,主要由行政法、经济法来调整;另一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即横向的财产关系,属于民法调整。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有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包括人格权关系和身份权关系:

人格权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本身所固有的权利而产生的关系,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名称权等。

身份权关系是指基于权利主体一定的身份而产生的关系,如因血缘、婚姻等身份而产生的扶养权、赡养权、监护权;因作者、发明者的身份而产生的署名权、发表权等。

人身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人身权利,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内容,但与财产关系紧密相关,往往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因此,我国民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同时,也调整着一定的人身关系。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原则是指普遍适用于该法律调整范畴的基准性法律规范。这种原则性法律规范既是能引导出相应法律规范的依据,又是法律推理、法律推定所依赖的前提。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法律的特征和法律属性本质的,居于主导其他原则和法律制度地位的原则性法律规范。什么是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在民法中的集中体现,是民事立法、司法工作以及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

(一)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的原则。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核心原则。国家对民事领域的干预,也不得违背这一原则。平等原则要求:、任何当事人都只能以平等主体的资格参与民事活动

不得因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或所有制性质和经济实力的差异而处于特权地位。、当事人平等地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3、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平等地位受法律保护

即在适用法律上不得因民事主体的不同有任何特殊。(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所谓自愿,是指平等当事人在确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时,要以各自的真实意思明确表示自己的意愿,互不强制。所谓公平,是指民事主体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要对等,所进行的民事活动是互利的,不允许一方损害另一方或第三者的利益。所谓等价有偿,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不允许一方无偿占有、调拨或剥夺他人的财产,或进行不等价交换而侵犯他人的利益。

所谓诚实信用,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真诚相待,恪守信用,不允许尔虞我诈、弄虚作假,用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利益。(三)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这一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民法的本质要求。它对于调动公民和法人参与民事活动的积极性,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这里所说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则和其他民事单行法规以及部门法。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民事关系不可能及时地在民事法律法规中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需要依靠国家政策来配合法律发挥作用。因此,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政策。(五)维护社会公益的原则。维护社会公益的原则,即当事人参加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利益,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就是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尊重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不得损害社会利益,就是要求民事活动不允许违反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就是要求在民事活动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不允许有恃强凌弱、坑蒙拐骗、搞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扰乱和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第二节 民事主体

在法理学中,我们学习了法律关系的概念,现在我们来看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任何法律关系都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所构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也不例外。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予以划分,按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区别,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我国的民事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

一、公民

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我国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一)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这种资格是自然人和法人能够从事民事活动,实际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先决条件。因此,民事权利能力是任何民事主体所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否则,不能成为民事主体。

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及终止(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公民的民事权利的开始是指公民从什么时候起取得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出生。

关于出生,有多种标准,主要有“受孕说”、“阵痛说”、“断带呼吸说”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第九条)这是采用了“断带呼吸说”。也就是说,胎儿离开母体谓之生;断脐带后独立呼吸谓之“生”。简言之,胎儿活着离开母亲的身体,谓之出生。婴儿从出生时起即取得权利能力,即使生存时间短暂,也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即能根据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终生享有。(2)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死亡。

死亡,在法律上有两种:一是自然死亡,一是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亦称生理死亡,指公民生命绝对消灭。确定死亡的具体时间,以医学上公认的死亡时间为准。现代医学主张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后、脑细胞死亡,生命完全终结时为自然死亡的标志。由于医学的发展出现了人体器官保持动作的方法,遂有脑细胞死亡说为标准的趋势。

宣告死亡,亦称法律推定死亡,指公民失踪一定期限后,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对他作出的法律推定死亡。

两种死亡,同样引起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使婚姻法律关系消灭,遗产继承人开始动作。

3、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1)宣告失踪 ①宣告失踪的含义

宣告失踪是指关于公民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及其有关问题的法律制度。②宣告失踪的条件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的条件有: 第一,须有公民下落不明的事实。第二,须下落不明连续时间满两年。下落不明时间的起算,一般从离开住所完全断绝消息开始之日起算。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之日起算。因战争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算。日期无法确定的,由人民法院认定。第三,须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利害关系人,指在法律上与失踪人有利害关系的亲属和其他民事主体,如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债权人、债务人等等。利害关系人没有进行失踪宣告申请的,不能作失踪宣告。第四,须经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由法院审理宣告。③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第一,使人们得知该公民失踪,斟酌有关事宜的处理。第二,法律规定的代管人得依法对失踪人的财产进行代管。根据《民法通则》第 21 条的规定:

ⅰ、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无以上代管人的,或者以上代管人无能力代管的,由法院指定代管人。

ⅱ、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ⅲ、代管人的职责是管理失踪人的财产,保护财产的安全,处理有关事宜。④被宣告失踪人的重新出现与宣告失踪的撤销

如果被宣告失踪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下落时,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依法撤销对其的失踪宣告。宣告失踪被撤销后,代管人的财产代管权终止。同时应将代管财产及有关事宜向该公民交清。(2)宣告死亡 ①宣告死亡的概念 即法律推定死亡,指公民失踪一定期限后,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对他作出的法律推定死亡。

②宣告死亡的条件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死亡的条件是: 第一,须有公民下落不明的事实; 第二,须下落不明连续时间已满规定期限。一般的为 4 年,意外事故的为 2 年,时间的起算同宣告失踪;

第三,须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第四,须经民事诉讼特别程序,由法院审理后判决宣告。法院判决宣告的死亡日期,即为失踪人被推定死亡的日期。③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有同样的法律后果。④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与宣告死亡的撤销 宣告死亡,只是一种法律推定的死亡,这就可能出现被宣告死亡的人在他地生存或者重新出现的可能。

被宣告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其没有死亡时,由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即应撤销对他的宣告死亡的判决。撤销后,本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即恢复正常,有权请求返还其财产。依照继承取得他们的财产的自然人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其婚姻家庭关系,应根据实际情况,依照婚姻法及有关规定处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当然有效。(二)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意思自治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两方面: 意思自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集中在自然人)对自己行为的正常动作和艰苦后果的判断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因有识别能力而实施不法行为,能承受法律制裁的能力。民事主体具有了这种资格,才能依法亲自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达到预期的法律后果。

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我国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不同年龄和智力状况,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 的同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 的同意。(3)无民事行为能力。

不满 10 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民事活动。(三)监护 1、监护的概念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

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含义:

履行监督和保护的人称为监护人; 被监督和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2、监护人的设立

(1)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即对未成年人设立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

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又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作为监护人。③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2)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即对精神病人设立的监护人。

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角度来看,精神病人可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但法律规定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相同的。担任监护人的顺序是:

①配偶;父母;成年子女; ②其他近亲属; ③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④若无上述法定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3、监护人的主要职责

①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②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③对被监护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④进行管理和教育,关心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如果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利益应当承担责任 ;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本案中监护人是否尽了监护职责 2000 年 11 月 21 日,一个由家人看管的正准备办理住院手续的精神病人,离开家人向医院外奔走。此病人边跑边脱衣服,几分钟后由其家人追上,并控制在公路绿带内。其家人安抚病人,将病人重新带回医院。问: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是否尽到监护职责?(四)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1、个体工商户

(1)个体工商户的概念

个体工商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个体经营的公民。

(2)个体工商户主体资格的取得

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的公民,应当持所在地户籍证明及其他有关证明,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领取营业执照后,才具有个体工商户的主体资格。2、农村承包经营户

(1)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 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民事主体资格的取得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只要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就取得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民事主体资格。(五)个人合伙 1、个人合伙的概念

个人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2、个人合伙的特征

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公民所组成 必须订立书面合伙协议

合伙人须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劳动 合伙财产归合伙人共有

合伙人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和种类 1、法人的概念

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法人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法人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将法人划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两大类。(1)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社会经济组 织。

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私营企业法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和外资企业法人等。(2)非企业法人

非企业法人是指不直接从事生产和经营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主要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等。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法人与法人之间横向联合经营的经济组织形式,即称为联营。它是两个以上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横向经济联合体。

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具备法人条件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责任 ;联营按照合同约定各自独立经营的,其权利和义务按合同约定,各自承担民事责任。

(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的条件: ①法人成立的程序要件: A、须经合法设立;

B、须进行许可申请,许可决定或者设立申请登记; C、须为申请成立;

D、须为审查、核准程序; E、须为申请登记成立。②法人成立的实体条件: A、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B、须有相应的法人财产;

C、须有依法制定的法人组织内部活动规章; D、须有相应的经营活动范围; E、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③法人的变更:

指法人在其存续期间和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组织机构、活动宗旨以及业务范围等方面的变化。④法人终止:

指法人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丧失,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再存在,主要原因:A.依法被撤销;B.法人自行解散;C.依法被宣告破产;D.其他原因。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

基础素描课程教案 篇7

一、素描教具在基础素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在基础素描教学中运用素描教具需要学校的支持,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忽视了素描教具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的运用。很多学校还在使用传统的石膏几何教具,让学生去猜石膏几何教具的背面状况,而不是采用结构性素描教具。缺乏结构性素描教具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具结构的分析。另外,部分学校的素描教具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个别学校甚至会出现全班学生共用一个素描教具的状况,学生无法从各个角度对素描教具进行观察,素描作品质量也不高。学校缺乏素描对素描教学的支持会严重影响基础素描教学的教学质量。

2、教具使用不正确

在基础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而学生对教具的观察会受教具结构和光影变化的影响。但是,很多学生缺乏对素描教具的认识,忽视了光影因素对素描的影响,在素描教具的使用过程中一味描绘教具的结构特征,导致学生的素描作品质量不高。

二、在基础素描教学中运用素描教具的策略

1、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素描教学中运用素描教具要求学校加大对素描教具运用的支持力度,购置充足的素描教具。为此,学校应具体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总体人数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数量和学生对素描教具的需求为购置素描教具,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运用素描教具进行创作。并且,学校要积极鼓励素描教师运用素描教具开展素描教学,提高素描教学的利用率。

2、学生正确使用素描教具

学生能否正确使用素描教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描创作。因此,基础素描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素描教具。首先,学生应积极了解在基础素描教学中使用素描教具的目的,加强重视自身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主动了解素描教具的使用方法,严格按照使用方法和教师的引导进行观察和素描创作;其次,在基础素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保护素描教具,避免素描教具受损,延长素描教具的使用寿命;最后,学生在使用素描教具的过程中要将素描教具本身与素描技巧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素描知识全面观察素描教具,注重外在因素对素描教具的影响,认真分析素描教具的结构特征,进而真实地再现素描教具。

3、更新教学模式

在视觉传媒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美术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基础美术教学应积极更新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素描教具开素质教育。首先,基础素描教学应深入了解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在运用素描教具的过程中,将教学重心从研究教具结构关系上转移到研究画面结构关系上,加强重视学生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处理素描画面的技巧;其次,基础素描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新兴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教具观察的交流,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实现共同进步。

三、素描教具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基础素描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素描教具来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为此,基础素描教学可以转变石膏像的画法,在石膏画法训练的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创新空间,在要求学生表现石膏的黑白关系和石膏质感的基础上,对石膏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对石膏素描进行创造性修改,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2、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使用素描教具的直接目的。因此,在素描教具的使用过程中,基础素描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为此,基础素描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素描教具的深入观察,强调素描的质感、光影、尺度,要求学生在素描作品中准确表现素描教具。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和素描创作进行指导,在学生观察素描教具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素描知识,使学生运用素描知识对素描教具进行观察和绘画,进而增强学生绘画创作的艺术性。

3、增强绘画的功能性

基础素描不仅要注重教具的表象功能,而且还要重视素描教具的表意功能。因此,基础素描教师应积极运用素描教具增强学生绘画的功能性。为此,基础素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素描技巧来进行创意设计,制作某个物体的宣传画,使学生将物体的形象与物体的表意功能结合起来。例如,素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电脑进行创意设计素描,鼓励学生在表现出电脑外形和质感的基础上,对电脑的使用功能和电脑的作用进行描绘,体现电脑的表意功能,增强学生绘画的功能性。

摘要:运用素描教具开展基础素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美术绘画教学的重要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了素描教具在基础素描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础素描教学中运用素描教具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素描教具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基础素描,教学方法,教学道具,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书芳.浅谈几何形体在素描学习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基础素描课程教案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础素描课程;技能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6-03

起源于美国,目前国内兴起的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生课上听讲课下作业的模式,创造学生课下学习概念知识、课上练习巩固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在翻转教室里,教师制作讲课视频,在视频中讲解新的概念,然后把视频作为课前或课后的作业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师讲课,在课堂上做我们通常所称的“家庭作业”。这些由教师录制的视频课程,能够让学生在他们的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上很方便地观看,而在课堂上,学生们通常分成小组做项目、练习或实验,老师则穿梭于学生之间,提供有的放矢的指导。这就解放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利用这些时间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一起做课题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技能式的高等教育课程的教与学。

在艺术类的高等基础教育课程中,属于技能式基本训练的基础素描课程,其特点就是:知识涵盖范围大,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如何在规定的学时课程中教授全部的知识点而且能够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具有极大的挑战。如果艺术类的高校教师能够尝试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将基础素描课程进行课堂翻转,就有可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于基础基础素描课程中教与学的突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创新思维。如何将传统的基础素描课程进行成功的课堂翻转呢?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笔者作为授课教师,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当今信息电子网络技术, 积累了一些教与学的经验, 提出如下几点构想。

一、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的“微课”形式及制作理念

“微课”伴随互联网发展至今,好评如潮,但本质上,“微课”即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建设教师课程,记录教师对课程的讲解和组织实践的过程,用科技教学以让课程更有趣,制作的理念为:短小精致,目标明确。分为三类:一是记录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形成讲解识记知识点的教学文本依据;二是记录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育策略、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情感活动;三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小策略、小案例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过程,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实现“微课”形式呢?笔者认识到, 精熟学习方法比较符合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精熟学习” (mastery learning)是指学生对一门科目的掌握程度是常量,而学习时间则是变量。制作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的微课时,相比其他课程,微课展示可以更有魅力,教师先锁定翻转目标,分解课程目标内容,细分知识点,在线设计相关练习,组合资源上传,设置延伸和拓展知识项目。例如,录制教师作画步骤的微课,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时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艺术创造的过程,在线设计相关的基础素描知识点,制作链接大师的绘画作品资源库,布置延伸和拓展知识任务。学生课前对上课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在上课动手实践时,学生实践越多,技巧则越熟练,教师则提供项目和材料参与到学生的制作之中,利用更多的时间指导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才施教,学生在课程中扮演主导角色,自己设定目标,自己管理时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的课堂“作业”设计及实施

基础素描课程如何实现翻转课堂、实践微课形式、实现精熟学习?课堂作业的设计是关键。

基础素描课程传统的作业设计及实施一般是课上讲解和学习理论,学生课后单独实践,尹少淳教授提出新的路径,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提倡中国式的精熟学习—“以用带学”,并设计了三个进阶:入门是从唤起记忆和进行体验开始课程学习;基础是向学习者提供完成美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拓展是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推动学习者如何上升到更高领域。因此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作业“以用带学”设计和实施,具体表现在,课堂作业以项目为主题,团队合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内容设计强调创意,制作上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和资料库的课件等,实施的过程注意以内容为主,创新选题,引领发展,并辅以好的形式提高内容的表达效果;与教材配套发展,在其中增加一些必要的交互式练习,让学生可以发表言论和资料共享。在课堂上学生分成小组做项目和绘制,教师则利用这些时间引领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最重要的工作,“以用带学”顺理成章得以实现。

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作业按照“以用带学”的思路设计,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业完成方式和作业展示方式。因此如何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促进教与学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的评价体系构想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传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基础素描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实践过程、教学效果展示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课程学习资源的容量、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作业展示方式,由此用于教师通过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对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现不足,获得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的教学评价也发生相应发生了变化。

第一阶段课程资源准备。教师和学生可从美术馆、博物馆、专业院校等专业网站,百度、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教学单位网络平台,美术教师自建网页等找到相关的素描课程资源。在此阶段,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在于如何组织课程教学资源,以何种有效方式传播,对学生而言,是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对学校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研究能力。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或学校,评价的方式可以根据项目任务的不同分为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学校技术支持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

第二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过程评价,评价时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评价,横向评价是“自己与他人比”,纵向评价是将“自己与自己比”。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方式,将基础素描的一般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及绘制步骤完整上传网络,学生可以从容的反复观看,课堂上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创作,与小组成员或教师交流想法,获得教师帮助,而不是课后一个人孤军奋战。教师在评价时注重纵向评价,关注学生发展,鼓励将自己的学习情况作纵向前后比较,发现自己,建立自信,刺激积极性。

第三阶段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作业展示方式最值得研究,基础素描课程是一个较个性化和具创造性的行为,很难仅依靠量化评价,制定一个统一的精确的客观标准,尹定邦教授提出质性评价方式——“档案袋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较适合基础素描的评价。档案袋,英文单词portfolio,意为“代表作选辑”,艺术家将自己一定时期的加以选择,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展示,学生在基础素描结课时汇集自己的作品和资料,通过前后的比较,能比较客观的展示该学生最具代表性、最有质量、最能体现他们的进步,反映学生思想与情感。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作业,引发学生的互评,成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客观依据,可以永久存放,激励后来的学生记录和积累教学经验。

对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评价体系的构想,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下引发的新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适应,在课程资源开发阶段采用量化评价,教学过程采用横向为辅与纵向为主的综合评价,课程作业完成与效果展示采用档案袋评价,建立起立体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基础素描课程研究有所建树和突破。

四、适合于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的可持续更新的电子商务平台

近年来,美国的教科图书出版商与有撰写教材经验的教师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集最新的科学教学法、视频、人工智能、计算机编程等手段,组织成系统庞大、分门别类的问题及习题库,可持续更新的互动反馈、作业展示、测试习题为一体的模式,深刻改变了学校基础课的教与学。艺术学科的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可以借鉴一般课程的平台形式,但也要针对艺术学科的创新、创意思维培养,构想其不一样的电子商务平台。

依据艺术学科的特殊要求遵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建设系统的基础素描知识库,因为以往素描课程由于课时限制,不能全面讲解有关素描的知识点,通过建立资源库,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反复观看视频等学习资源,掌握基础知识,在温故知新中自觉链接各个知识点。二是记录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项目导向引导学生开始课堂实践,在过程中记录明确目标要求、工作计划、时间分配、人员分工,在课时梳理教学过程,课后总结有依据。三是运用商业平台提供的及时信箱和消息模式互动,及时反馈,凝聚教师和学生,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和鼓励师生共同解决所遇问题。四是测验习题库注重逻辑思考,表现技法。五是个性展示,展示的平台功能较强大,专人负责管理。

基础素描的教学,蕴含造型规律,构图规律,透视规律,表现技法、创作表达等组成了艺术基础造型规律的精华,细致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力,配合课堂项目作业的展开,完善评价手段的同时,可持续更新的电子商务平台稳打稳扎的推进,学生对基础素描课程翻转课堂的兴趣倍增,显著的教学效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如何设计微课[DB/OL]http://www.ict.edu.cn/news/n2/n20140903_17193.shtml.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5-319.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章单元综合性练习第十课时教案下一篇:急诊护士关护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