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2024-05-31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精选2篇)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篇1

附件2:

理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实验课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必修基础课程,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

1.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科学的思

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应包括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力。

(1)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能逐步学会用不确定度对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评

估。

(2)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列表法、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等。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

术的普及,应包括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

2.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热量、温度、湿度、压强、压力、电流、电压、电阻、磁感应

强度、光强度、折射率、电子电荷、普朗克常量、里德堡常量等常用物理量及物性参数的测量,注意加强数字化测量技术和计算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了解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并逐步学会使用。

例如:比较法、转换法、放大法、模拟法、补偿法、平衡法和干涉、衍射法,以及在近代

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的其他方法。

4.掌握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性能,并能够正确使用。

例如:长度测量仪器、计时仪器、测温仪器、变阻器、电表、交/直流电桥、通用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分光仪、光谱仪、常用电源和光源等常用仪器。

各校应根据条件,在物理实验课中逐步引进在当代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现代

物理技术,例如,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光电子技术、结构分析波谱技术等。

5.掌握常用的实验操作技术。

例如:零位调整、水平/铅直调整、光路的共轴调整、消视差调整、逐次逼近调整、根据

给定的电路图正确接线、简单的电路故障检查与排除,以及在近代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仪器的正确调节。

6.适当介绍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识。

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1.独立实验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查询有关资料和思考问题,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正确使用仪器及辅助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实验的基本能力。

2.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能够融合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

行分析、判断、归纳与综合。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逐步提

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能力——能够完成符合规范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内容的实验,进行初步的具有研究性或创

意性内容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分层次教学基本要求

上述教学要求,应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来实现。这三类实验教学层次的学时比例建议大致分别为:60%、30%、10%(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和需要,做适当调整,建议综合性实验、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学时调整幅度分别不高于25%,并含有一定比例的近代物理实验)。

1.基础性实验:主要学习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误差与不确定度及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等,可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各个领域的内容。此类实验为适应各专业的普及性实验。

2.综合性实验:指在同一个实验中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个知识领域,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实验。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在基础性实验阶段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部分实验内容(综合的程度、综合的范围、实验仪器、教学要求)。

3.设计性实验: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全过

程的实验。各校也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部分实验内容(实验选题、教学要求、实验条件、独立的程度等)。

4.研究性实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的课题,由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以科研方式进

行的实验。

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给定问题的能力。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该类型的实验内容(选题的难、易,涉及的领域等)。

五、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验学时的基本要求

1.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学校开放物理实验室,在教学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给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

为一些实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开设预备性实验以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提高性实验,提供延伸课内实验内容的条件,以尽可能满足各层次学生求知的需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2.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宽

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师生交流的平台,加强现代化教学信息管理,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需要。

3.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鼓励建立能够反映学

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4.物理实验课程一般不少于54学时;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

科专业建议实验学时一般不少于64学时。

5.基础性实验分组实验一般每组1-2人为宜。

六、有关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和理科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物理实验教学。

2.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必修实验课程之外开设1—2门物理实验选修课,其内容以近代物理、综合性、应用性实验为主,面可以宽一些,技术手段应先进一些,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各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学生创新实践的第二课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3.积极开展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

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8年1月24日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篇2

1 参与式教学

1.1 参与式教学简述

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与传统的“老师说, 学生听”的模式并不相同。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在项目、理论或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参与进来。英国哲学家斯图尔特曾说:“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认识的唯一办法, 是听取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只有这种办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而学生通过参与、实践, 在讨论中交换看法, 从而提升对该课程的修炼程度。

1.2 参与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结合一些参与式教学的实际运用, 进行分析总结, 本人可以得出参与式教学的一般顺序:教师在给定了教学环境与上课模式之后提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预习或操作并认真思考过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最好表示没有标准答案, 而在每位敢于发表言论的学生讲述完毕后, 应顺其思路, 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在上一轮进行完毕之后, 进行分组, 组内成员之间进行自由讨论, 交换经验与观点, 探索各自之间的区别, 最终统计组内所有观点或者统一结果, 形成共识;小组派出一名或多名 (必要时) 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阐述;在项目的最后, 老师总结重点和难点。以上, 1个项目的参与式教学便结束了。但需要注意的是, 作为教学的参与者, 各位教师最好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 发现优点与不足, 并争取下次进行改善。

1.3 参与式教学的效用

从学生的角度, 参与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感增强之后, 可以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参与式教学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能让老师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总体而言, 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加强,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都得到加强。

2 行动导向式教学

2.1 行动导向式教学简述

20世纪80年代, “行动导向”一词在德国产生, 它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 行动导向式教学是以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 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将学习融入到行动中的方式。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中, 师生共同确定用于引导教学组织过程的行动产品, 学生可以进行全面主动的学习以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真正培养专业技能。

2.2 行动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模式

行动导向式教学一般有4种方式:模拟教学法, 顾名思义, 是为学生模拟一个情境, 使之锻炼一些必要的技能;案例分析法, 是在学习过程中, 引用过往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发现问题的所在并得出结论;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组成团队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角色扮演法, 是在学习需要的情况下, 让学生去扮演一些角色, 去揣摩角色的心理, 从而达到学习的要求。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 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应用的比较多。

2.3 行动导向式教学的一般程序

行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会选择1个合适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 或引用1个案例, 或直接进行1个项目;处于任务中的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主体进行阅读、思考、讨论, 涉及到实践活动的则需要动手操作、体验、分析、总结;学生自主环节结束之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到某些结论并在此进行验证。如此, 在反复的自主学习与科学的引导之下, 学生的潜力将被完全激发, 自学与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3 一体化教学

3.1 一体化教学简述

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与学、学与做的一体化;地点、时间、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的一体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3.2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机械基础课程令中职学生感到烦躁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是一门知识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对机械的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内涵正是与机械基础课程相适合的。

中职教育是立足于实现专业能力而创建, 一体化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一体化,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 即为机械的基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突破以往的理论课与实践课两边分立的局面, 使得教学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 由实践引发思考与创新, 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便在这其中逐渐增长。

3.3 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

完全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多个方面的革新, 但在普通要求下, 并不需要各项要求同时满足。以下, 本人从教学框架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性, 以及建立一体化教学评价制度3个方面进行叙述, 各位教师可根据实情酌情选择。

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的整理。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材的配合, 将教材内容进行整理、重组、增删, 最后划分出各个项目, 每个项目内的内容以实现一体化教学为目的。一体化的教学同时需要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习积极性。

中学时, 如果哪节物理、化学或生物课堂上老师带来了实验器材, 总是会让大家很兴奋, 空泛的理论知识讲学不仅枯燥无味, 甚至只能调教出一些纸上谈兵者。为了实现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教学实践环节, 或者是实验室, 或者是生产工厂, 哪怕是一个只有一堆坏自行车的空场地, 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马上被调动起来, 兴趣满满地去倒腾那些玩意儿。在实践中, 学生们总能轻易地发现理论知识中的问题, 也能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从而巩固基本知识。另外, 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培养在一节实践课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有效教学的讨论中, 常常看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字样, 然而, 即为教学, 教师的作用也就不可忽视。至少在目前的中国, 学习活动的发起者 (不论是理论或是实践) 均是教师, 教师担任着学生前进道路的引导者, 学生是主体。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教学评价制度便更显重要。一体化的教学评价制度需要摈弃仅以卷面成绩定高低的传统观念, 学生的成绩不应该仅由其书面知识决定, 还需考核他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完善的一体化教学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份动力, 驱动着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 培养着实干型人才。

通过前面提出的3种教学模式, 会发现, 几乎在每1种方式上都提到学生是主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十分重要, 学习不该停留在教材层面, 实践应与理论重叠进行。因而3种方法并非独立存在, 实际运用时, 往往是重叠进行。但本人发现, 做出这篇文章也不过仅是对理论的总结, 如何去真正实现中职工科类机械基础课程有效教学, 需要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相华.论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CETE教学园地, 2012 (11) :45-46.

[2]赵可昕.参与式有效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基础课上的实施[J].教学研究, 2013 (3) :108-109.

上一篇:14年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真题及答案下一篇:竞聘演讲稿范文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