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2024-06-07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通用11篇)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中, 要求各高校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中针对课堂教学, 在第五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强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1]。课堂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 工科人才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 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工科人才的培养水平成为高校改革和创新的当务之急。

一、工科专业课特点

高校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2], 需要在具备一定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更多地以解决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目标, 因此, 实际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工科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校工科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都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 即以课堂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课程授课教师口授、学生记笔记为主要开展形式, 最后通过试卷的考核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在现代教学改革前提下, 各高校在普遍缩短各专业课程总学时, 以此同时又要求拓宽基础, 增加基础课学时, 使得专业课的学时数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因此, 工科专业课不仅具有学时紧、实践性强、更新快等特点, 而且从教学内容上讲还具有基础内容与综合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点与应用知识点相结合的特点, 因而工科专业课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应根据所授专业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将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探析

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 由于工科专业课的特点, 任何单一措施将都无法满足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 结合多年专业课的从教经验, 探析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键措施。

(一) 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看得见的教学行为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一些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在进行;因此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时, 应该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由“重教”转向“重学”, 将现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通过改变教师的作用, 即由“传授”转向“引导”, 以教师课堂作用的改变带动课堂教学模式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满堂灌”, 尽管是把书本知识教完, 但由于缺乏重点, 缺乏主次, 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要求教师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是什么,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做到因材施教, 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通过课堂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 优化教学方式

全国各高校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尤其是针对以“填鸭式”教学进行改革的研究非常多;课堂教学方式基本可分为:讲授式、探究式和模拟式;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体现, 如: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大作业教学法、情景教学方法、学生上台授课法、课题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成功,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配合, 但是, 很多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讲细讲透, 但由于课时的客观原因, 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仅依靠讲授是很难让学生听明白并理解透彻;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进行指导,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有选择性、创造性地学习, 锻炼他们在大量知识信息面前的提炼、捕捉和敏锐感受的能力。

(三) 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 必然要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工科专业课程普遍内容丰富、抽象、实践性强, 因此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配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作者在实践中通过综合下列课程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形成有机互补,

2) 实物演示与仿真相结合, 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具体化,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教师科研项目为导向, 引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5) 开放式实验平台教学,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利用网络技术构建课程学习交流平台, 增强学习氛围。

(四) 强化教学纪律

近些年来, 大学生逃课问题极为严重, 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日发表题为“大学生逃课, ‘逃’掉了什么?”说到:在当今大学校园里, 逃课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甚至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3]。

目前中国的高校课堂, 多采用合班教学, 部分学生因为学习自主性较差, 特别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因素造成学习压力大或学习困难, 到一定程度时, 就开始无视院系及学校纪律而旷课, 即使到课堂的学生, 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偷偷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通过智能手机聊天、打游戏、看小说或电视剧, 平时不学习, 考试投机取巧, 依赖作弊通过考试, 严重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加强课堂纪律的方式方法很多, 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设计每节课的提问环节, 根据问题的回答结果给予适当的加减分, 并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具体做法是:设计的提问问题有较大的难度, 主要针对前排有空位的最后一名学生, 这样很多学生就不愿意坐最后一排, 特别是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会主动往前坐, 通过该措施后, 各纵列前排座位不会出现空位, 但会出现其中几纵列很长, 而部分纵列没学生或很少的现象, 这时可以通过提问离教师最远的学生, 这样实施以后, 每纵列的学生人数几乎一致, 很容易看出学生是否有缺课现象, 避免了上课点名浪费时间, 又能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主动坐到考前的座位, 如果学习一般的学生大多在教师视线较好的位置, 那么上课过程玩手机、吃零食和聊天的现象就基本杜绝, 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如果课程考核方式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进行考评的方式, 很难全面体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提高, 或将束缚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后续课程产生为难情绪或消极的负面影响, 甚至厌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重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考核评价重点关注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完成效果, 让学生明确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建立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长期跟踪考核制度, 分小组并设置小组长进行任务安排, 小组长按任务自主轮换,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任务结束前, 现场检查各小组的任务作品, 成绩的评定由学生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定共同完成, 具体比例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应各有侧重, 综合学生的课堂平时成绩, 形成各小组阶段任务成绩, 对小组长适当加分, 及时表扬完成任务出色和有创新的小组。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提交一个任务报告, 该报告的评分标准为:报告 (50%) +创新意识 (50%) ;笔试试卷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应强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减少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 增加灵活多样的设计题型, 充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新能力;最终成绩测评比例为阶段任务成绩 (30%) +设计报告 (30%) +笔试 (40%) , 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三、结束语

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中的影响因素涉及方方面面, 作者在多年的该课程教学过程中, 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探索, 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这些改革措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力争使其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文件, 教高 (2012) 4号.

[2]陈杰.工科专业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赤子 (中旬) , 2014.

[3]曹洁琼, 周华.大学生逃课, ‘逃’掉了什么?[N].光明日报, 2011.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2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够.为了使理工科学生专业英语水平适应我国高速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在理工科专业课中用三结合、四联系的全英教学方法,教授专业课程,使之符合语言学习规律.配合生动,即时,和专业辅助材料,学生可以较快掌握实用英语技能.

作 者:张振谦 庄晓华  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刊 名:大众科技 英文刊名:POPULAR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高校工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工科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84-01工科学生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完成资料收集、方案设计、软硬件设计及调试工作,最后以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释所做的工作,是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毕业设计时间,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提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是高教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并予以相应实践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毕业设计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历届毕业设计情况的汇总分析,目前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选题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不相结合,题目有的偏小,甚至和课程设计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有的题目专业性太强,题目偏大偏难,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没有兴趣,难以有效完成毕业设计。

1.2 学生心态问题

毕业设计与学生找工作及考研都在同一学期,由于时间冲突,学生在求职和考研的强大压力下,就会放松自己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不求优秀只求过关。另外,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思想:毕业设计一般不会不及格,或是认为如果不及格老师会没面子,所以老师会着急,会帮忙。因为这些想法的存在,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主动性较差,思考、分析问题少,有自己观点的同学少[1]。

1.3 经费和实验场地问题

工科毕业设计往往需要做出一个实物,就会涉及实验场地和经费问题。由于高校扩招,可以用于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实验场地极有限,学生根本没有专用的实验场地。另外,部分毕业设计涉及一些先进的方法与技术,学生实验室设备满足不了各种测试和开发的要求。经费的不足和场地的有限,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限制了毕业课题的深入。

1.4 评审机制问题

学生毕业设计成绩,指导教师占35%,评阅教师占35%,答辩占30%。由指导教师评定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评阅老师评阅难易程度,计算及创新性,及任务完成情况,答辩组考核答辩报告及问题回答情况。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各个老师的评审标准不统一,且评阅老师就是主答辩老师,评审结论有时难免带来争议,挫伤学生的积极性[2~3]。

2 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2.1 调整选题时间

尽早明确毕业设计任务,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调整毕业设计和就业(或考研)之间的时间冲突。我们在改革教学大纲时,将专业课程时间尽量往前挪,学生在第七学期的课程明显减少,基本上就只有三四门课。这样我们就将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调整至第七学期后半期,由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设计题目审批表,明确任务要求及预期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钻研新课题的欲望,更好地锻炼他们的科研素质。

2.2 明确选题要求

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题目大小、难度适中。对于一些陈旧的成熟的小课题,一般网上都有现成的资料(包括硬件、软件),学生依葫芦画瓢,省去了方案设计、器件选择等过程,学生可能做完了,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思考设计的全过程,学生得不到训练,效果也显然不好。如果选题太难,要求过高,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这类题目,审题小组一律不予通过,指导教师必须另拟题目。

2.3 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及教师指导过程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毕业设计之初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些参考资料讓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资料的查找及筛选资料的方法,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策划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装置、仪器,这些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仅在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予以启发引导,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和把关,指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避免学生走弯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由学生自己提出并予以实践,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上要求学生每天在实验室里至少工作6 h,并做好实验记录,在记录中要体现出实验数据、问题分析、问题修正及检验,将实验记录作为答辩前的必备查验资料。

2.4 多种方式开展毕业设计

针对扩招后工科毕业设计资源不足的现状,一是让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充分利用课题组的科研资源;二是积极利用企业资源,以各种方式进入企业,同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走产学研发展道路,以实现共同发展;三是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实习单位、就业单位的课题,既解决了经费和场地问题,同时把毕业课题和毕业后的工作关联起来,学生更有兴趣并能更好的完成毕业课题。

2.5 提高学生论文的撰写能力

本科学生写论文时,由于是第一次写,容易出现结构不合理,感性词语过多,主次不清楚这些问题,论文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所做的工作。指导老师在学生写论文之前要先给出论文的框架,让其在相应框架下填写内容,针对每一块内容,指导学生相应的写法,并教给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并对论文进行认真指导、修改。通过论文的撰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作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主次要分明,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2.6 增加预答辩环节

为避免学生在答辩完之后才发现问题所在,而毕业设计已接近尾声,学生没时间修改这个问题。我们实行了预答辩制度,即在正式答辩前20~30天内进行一次答辩。预答辩中由答辩小组老师进行评述,提出问题所在,及改进方案,由指导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改进,以督促其通过最后阶段的努力,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实施,从时间安排上极大地减少了和毕业找工作、考研的冲突,学生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也极大好转,论文论文质量、专业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应有提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7):83-86.

[2]侯辉,姚多喜.对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心态的分析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7(38):16-17.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4

双语教学目标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当地, 知识文化素养一般, 英语水平有限。并且我校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型, 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性工作, 所以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我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校双语教学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在专业工作中的运用技能,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开展一般工作的能力即可。

就具体课程而言, 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学科目标和语言目标两种。目前, 其定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认为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延伸。第二种往往采取“汉英整合, 不分主次”的授课模式。第三种则通常采取“以汉语为主、英语渗透”的授课模式, 以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够准确和到位。

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 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原因是理工科课程的内容有独特的逻辑体系, 揭示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中英文的符号系统相近,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也就是说首先是学科教学, 其次才是语言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汉语教学相同。理工科双语教学中, 有两个教学难点:学科难点和语言难点。为了避免学科目标的打折, 应尽量避免两个难点同时出现。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双语教学刚开始时, 学生还不太适应双语教学方式, 且教学内容上出现大量不易理解、介绍性强的专业术语。所以, 刚开始的双语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 暂时放缓学科教学的步伐。等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 找到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调整好学习心态以后, 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科教学方面。

关于英语原版教材的选择, 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的基础, 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 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 影响教学效果。适合中国国情的原版教材极少,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中文教材为纲要, 从多套国外优秀教材中选编内容。根据我校目前的现状, 有些课程直接采用原版教材, 笔者所授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 对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删减和改编。在编排顺序上, 与中文教材相同。在每一个章节后面, 对专业和语言的难点加上注释,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作电子教材、视频教材, 逐步形成了以先进教材、电子教材、视频教材、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学模式

关于双语教学有一种误解, 认为双语教学中英语用得越多越好。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在我校, 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全外型:即所开课程直接用外文讲授;混合型:采用外文教材, 教师可用中英文讲授交错进行;半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 用中文讲授。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精品课程, 生源好,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 教师英语口语素质高, 所以该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采用全外型, 效果较好。大多数双语课程采用混合型。混合的程度也要视学生情况不同而有区别。如我校民办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公办生, 所以给公办生进行双语教学的英语比重高于民办学院学生。工科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教学内容为代价, 否则, 双语教学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 英、汉比例也应有区别。如笔者所授的流体力学中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水静力学部分的内容, 其难度相对低一些, 可进行全英教学。微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推导有难度, 这部分内容适合英文板书, 中文讲解。对于流体力学研究前沿CFD有关知识, 引入英文研究成果, 混合型介绍,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最初进行流体力学双语教学中, 笔者曾经就相同的内容用英语说一遍, 再用汉语翻译一遍, 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如教学进度不能完成, 内容讲不透, 思路被打断, 缺少用英语去思维的动力等等, 这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我国工科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几方面, 相对来说比较擅长读、写、译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是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在听说的口语能力方面极其欠缺, 而且听说能力对现场的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 如果课堂上没听懂, 课后就很难补救,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所听即所见”形式。所谓“所听即所见”, 就是在重要的内容上, 学生在听到英文的同时也可看到英文, 这就要求英文课件同步跟上老师的讲解, 但切忌“照本宣读”, 否则, 课堂会变得索然无味。关于作业, 采用全英文格式是没有太多困难的, 原因是有了例题作基础, 本来就擅长读、写、译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据学生反映, 英文作业可使学生有成就感, 建立了自信心。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 它有引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也各异。教学常用的引入方法有平铺直叙、演示实验、科学史实、认知冲突、温故知新等。常见的展开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自学法、观看法等。常用的结束方法有归纳法、练习法、问题法等。

与汉语教学相比,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扩展了, 教学内容丰富了, 教学难度增大了。因此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工科双语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将学科教学方法与语言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考虑的是要有利于学科教学, 其次考虑有利于语言教学。如引入方法中的平铺直叙、科学史实、温故知新等以听说语言教学方法为主, 演示实验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流动现象, 思考问题, 所以重点是解释关键的英文专业术语。在用讲授法进行双语教学展开过程中,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如前所述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讨论法展开教学时, 显然以听说为主, 这也是最难实施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学生不愿开口。笔者调查发现学生不愿开口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自己口语不好, 缺乏自信心交流;二是学生对讨论内容的正确性没把握, 羞于开口。针对这两种原因,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发言前有时间准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适应,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让“说”的内容要浅易些, 激励学生开口是较好的办法, 每当学生开口说英语, 教师就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到自豪, 有成就感。即使说错了, 也要表扬学生的勇敢精神。万事开头难, 只要学生能够“说”起来, 再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演示法和实验法的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易展开。练习和自学法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学生的读、写、译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展开所遇的困难是较易克服的。

教学中, 笔者发现在双语教学初期, 学生的畏惧心理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聋哑英语”让学生无信心。为了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在双语教学初期, 笔者先向学生中文介绍有关的专业术语, 然后再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每次课的“引言”就是前一次课的“总结”, 英文的“总结”与“引言”将每次课串成整体。有了前一次课的英文“总结”作基础, 学生对本次课的英文“引言”有了亲切感, 畏惧的心理逐级衰退。在这一阶段, 对于教学语言难点的克服主要是正确处理英文语言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讲义, 借助数理逻辑推理和对插图的形象化思维分析, 正确理解内容。英文阅读以一个完整句子为最小语言单位, 一大段阅读完成后, 老师再讲解语法关系、句子结构、文体规律、科技英语构词法等, 点到为止。

在双语教学中, 学生学习心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突出, 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调查, 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很必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它们可以极大地增加书面语言的传输量, 弥补口语听说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最常见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Power Point课件为主。课堂上使用课件, 可以减少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增加课堂容量, 还可以展示逼真的画面, 增加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多年的实践发现:Power Point课件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比如关键的推导运算过程必须要在黑板上板书, 这样学生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过多地使用Power Point课件, 并不受学生欢迎。实验还是要让学生亲手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课件无法做到的。此外, 实物或模型还是要展示, 其效果远高于课件。

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验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方法及学生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 是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措施和方法。由于双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 对双语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并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校定期组织教学督导进行表1所示的双语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 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综合评价, 可使学校及时掌握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双语教学管理, 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激励机制方面, 在我校凡获批准立项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 学校给予一定的双语教学基金资助其开展工作;凡参加双语教学的教师, 其教学工作量按2倍计算, 这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摘要:省属工科高校, 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方面都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别, 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省属工科高校不切实际。本文结合我校双语教学实践, 指出省属工科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科目标, 采用全外型、混合型和半外型三种教学模式, 教学中了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建立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语教学,省属,工科高校

参考文献

[1]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90-92.

[2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文, 2006:116-137.

[3]红.双语教学在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 :95-98.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2) :107-109.

[5]蒋隆敏, 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87-88.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5

[摘 要]工科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还是沿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与设计实践、生产实践脱节。针对设计专业的特点,设计类课程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课题式教学、教学场所整合、企业参与教学等等教学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设计类课程 课题式教学 企业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34-02

一、工科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很多工科高校的一些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还是沿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与设计实践、生产实践脱节。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安排上,没有太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理论讲解太广泛,与社会需求没有衔接,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职业能力偏低,工作适应期长。很多企业对学生的反馈主要是“学生实践不够,毕业后企业不能直接使用,不了解市场,自己的设计无法融入生产中,无法尽快的给企业带来效益”。

2.不少工科高校都在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类专业的教师也采取了各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但很多也只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而已,这仅仅只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实质上并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模式,学生还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教学改革应该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其他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也应相应进行改革,单独改革个别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全面思考与改革。

3.很多工科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学生要学的知识较多,不仅仅要学习设计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大量的工程类课程,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紧,课后自学的时间少,参与设计实践、动手实践的时间少。这都不利于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在思维上僵化程度偏高。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工程类知识,但利用率很低,没有很好地把艺术和工程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把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上。

4.学生专业底蕴薄。很多工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属于调配生,这些学生对设计专业兴趣较弱,缺乏对设计和文化等的了解。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在表现能力方面较弱。很多学生在分了专业方向后,就由泛设计进入比较专业的设计方向,其设计相关底蕴不足,造成对设计的理解不深。

二、企业对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要求

绝大部分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将进入企业工作,企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企业的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试金棒。

通过调研,企业对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多个方面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让学生对设计有热情,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对设计工作要专注、肯吃苦、有责任心;能与别人相容,有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工作的能力,有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熟练操作专业设计软件,对产品结构和常用的加工工艺有深入了解;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有较好的鉴赏审美能力;对市场了解,懂得计算成本;具有广泛的工程知识,包括机械、电子、材料、工艺、结构、装配、模具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了解当今先进的技术、制造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认知能力;具有收集市场反馈信息进行产品评估并优化调整的能力等等。

因此,如何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是提高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

三、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课题(项目、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设计类课程应创建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与资源条件,并实施个性化教学,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课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要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引入企业课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进行合作,在课程中引进实际项目,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设计过程的机会。这样,学生将经历市场调研、设计草图、方案完善、评价答辩、社会企业反馈等整个的设计流程,通过参与设计项目,把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整合在一起,使学生逐渐成为职业设计师。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培养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使学生的研究、设计、合作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在进行课题设计时,采取分组的方式,一个组由2-4名学生组成,自己选择一个课题。自主选题既符合学生意愿,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兼顾因材施教与团队合作结合。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分工进行调查,并讨论、整理出开发该款产品的总结报告,小组成员再合作整理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整合成设计概念。根据设计概念,各自选择一个小项,进行具体详细设计,最后进行评价。此过程,以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分析、大家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

另外,引入设计竞赛到课堂教学中,把课程作业变为设计竞赛,使课程作业具有实际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方式与课题式的做法基本一致,只是设计目标不同。

2.“多讲少做”转变成“少讲多做”,再转变成“精做”

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做来完成,教师只需讲述重点理论,然后布置任务,把“讲”的时间变成“做”的时间。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遇到种种问题,这时需要学生自己调查解决,或者教师引导其解决,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再“做”。这对于固化学生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强化自我解决问题等有很好的帮助,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减少课题数量后,学生的精力花在自己要深入的小课题当中,以做到“精”。另外,由于小组之间要相互对对方的课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因此学生也学到了其他小组的内容,达到“没做但会做”的效果。

3.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前的教学设计是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案例式、课题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所需要传授的知识点及培养的能力,构建教学情景,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案例式教学。教师最好将自己的企业项目作为案例讲解,将知识点有机地穿插其中。内容的讲解不是简单的案例分析,需要做到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

(2)启发式教学。大学课堂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设定问题,激发其思考,引导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讨论式教学。在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阶段性设计成果,大家相互讨论、分析、借鉴学习。这种集思广益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设计。

4.教学场所的多元化

设计来自于生活,对于设计专业来说,成天在教室学习对学生的设计视野有较大影响。教学场所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应该整合图书馆、互联网、商场、博览会、工厂等有形的或虚拟的教学资源,把有限的课堂教学与大量的课外研习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拓展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教学才能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5.企业参与教学

定期聘请企业设计人员到校讲课或讲座,内容从企业实际的案例出发,紧贴市场调查、设计、制造、营销等等内容,把实践知识尽早地传授给学生。另外,邀请企业设计人员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判,这可以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认真程度,也能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对设计作品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向企业标准靠近。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以及要具备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函兵.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9).

[2] 李陵,陈波,兰图.高校工业设计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3] 张辉.工科院校教与学之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12).

[4] 李云伍,冯熙等.工科学生自主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理工科高校学生开放性教学初探 篇6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现状

所谓开放性实验教学, 是区别于传统的实验室验证性教学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 这种实验教学目标相对确定, 实验方法及方案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解决方案, 教师从旁引导, 最终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解决问题完成项目的一种实验形式[1]。这种实验教学形式区别于传统的“指导性实验”,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需要投入精力去设计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提出修正意见, 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应用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实验结果的成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不承担设计、演示工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自己做主, 充分体现了自身主动性在项目中的作用, 避免了“指导性实验”中的被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动手、主动完成任务的能力, 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开放性实验不同于传统的教学, 无法通过教学计划有效地规划教学进程和既定目标, 因此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 开放性实验的课题选取, 要区别于“指导性实验”, 需要具有一定的业界前瞻性, 能代表当下技术的发展方向, 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了高层次实时性的要求。其次, 开放性实验不同于“指导性实验”, 教学所承载的学生数量不会很多, 这就造成了开放性实验单次受众较少的问题。同时开放性实验需要额外的场地和设备, 而高校实验室往往设备数量一定, 可以用于支持开放性实验的设备就比较匮乏, 而且对设备、场地的管理也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 增加有关教师的工作量。最后, 如何鉴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成果和工作量, 也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体系, 特别是参与工作的教师工作量考核、学生学分成果计算、开放性实验成果的确定方式等, 要从政策等方面鼓励师生参与到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中来。开放性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与“指导性实验”互为补充,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锻炼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实验兴趣,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 改革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手段, 创新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要有序开展, 需要充分认识到开放性实验对教学工作的意义, 要从政策、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为开放性实验教学提供保障, 从制度上保障开放性实验的有序进行, 同时也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鼓励教师多接触专业前沿的研究和应用, 鼓励教师将前沿和理论结合, 提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开放性实验课题, 带领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2]。最后也可以将开放性实验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 提高实际教学的水平, 使得理论教学和开放性实验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过程及体会

项目自2012年开始实施, 先后选取了2010和2012两届学生参与, 其中2012的学生是在2013年初参与到项目中来, 前期主要承担了资料收集的工作, 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接手项目工作, 因此对2012级学生的培养更具有参考价值。整个开放性教学研究期间, 主要采取“需求→问题→学习→解决→创新”的思路开展, 学生作为主体, 教师从旁引导, 从需求入手, 分析需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学习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综合对比, 结合需求的具体情况, 将多种方法融合, 提出一种新的复合型的解决方法, 满足项目需求。整个过程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理论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 最后解决问题,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有四个具体的事例可以与大家分享:

1. 自主学习依据负载功率来匹配电源使负载达到最低工作时间。

传统的路灯照明多采用卤素灯等灯具, 其发热量大, 功耗大, 使用寿命短, 项目最初的目的是采用LED路灯低功耗长寿命的特点, 替代现有的传统卤素路灯, 同时遵循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的有关精神, 采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起到节能减排效果。此时引导学生就传统照明与LED照明比较, 要使得LED照明替代传统照明, 就要明确照明亮度, 根据一定的亮度和高度决定了LED的功率, 然后考虑LED路灯的工作时间, 确定配套的电池的容量, 根据电池的容量和充电电流等相关参数, 匹配发电装置。同时根据工作的具体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对配置参数进行分享, 最终确定了LED照明系统的具体配置参数, 即路灯高度8米、LED路灯功率56W、照明12小时, 配套采用200W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和300W的风电机, 储能采用12V120AH聚合物锂电池。这套配置可以基本满足初期设计要求。

2. 根据路灯照明, 结合生活, 提出在楼宇等公共场合采用LED照明, 节省成本。

作为一种产品, 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决定了其生存周期。风光互补LED照明路灯单体成本要远高于传统的路灯, 但LED路灯安装简单, 不依赖于市电、后期运营成本低等特点是传统路灯所无法比拟的, 学生提出了一种时间均摊成本的比较方法, 将前期的安装成本+生命周期内运营成本累加计算, 最后得出年平均运营成本, 比较科学合理地分析对比了两者的经济效益, 撰写了相关的论文《风光互补LED照明与传统路灯的经济效率比较》。采用在设计风光互补LED照明的同时, 学生发现低功率的LED可以提供很好的照明效果, 随着LED功率的降低, 所配套的蓄电池体积重量也会降低, 将LED与电池组合成照明组, 将这种低功率的照明组应用到楼宇等公共场合照明中来, 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效果。具体的设想是在楼宇顶层天台等采光好的地方利用太阳能集中发电, 集中控制, 利用控制器对分布在楼宇中的照明组进行充电, 从而形成了“集中发电、分布照明”的大型太阳能照明系统。

3. 依据充电方法, 提出新型的电源管理方式来满足分布式照明的充电需求。

随着学生提出了“集中发电、分布照明”的设计思路, 如何均衡地对系统内照明组充电又成了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目前常用的均衡充电法可以分为能耗型和非能耗型, 非能耗型又可以分为多绕组变压器法、基于电容电感的相邻电源平衡型和DC/DC隔离转换型。考虑到项目具体实际情况, 学生采用了DC/DC隔离转换型, 并引入了单片机技术和开关矩阵, 实时对系统监测, 自动控制开关矩阵对系统内照明组均衡充电, 并将该思路整理, 撰写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分布式的DC/DC分布照明系统技术研究》一文。

4. 经验总结文字化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增强。

学生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 需要查阅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 通过总结他人的经验, 结合自身的知识及项目需求,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写作水平, 指导学生就自己的想法成文, 采用“阐述问题背景和现状→分析已有理论实践方法→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实践结果佐证自己的想法”模式构思撰写相关的论文。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对学术型文章的撰写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也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学会了如果进行学术工作, 即“发现问题、借鉴理论、寻找方法、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在撰写学术文章的同时, 对于有一定创新性的方案, 也鼓励学生去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来使得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化, 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身价值。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项目总结

作为理工科的开放性教学实践, 首先要立足于专业本身, 特别是专业知识的运用, 例如本次项目中, 由于是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仅就系统中的充电电路和控制电路做了更新和改良, 而没有涉及到发电、储能等方面的, 使得学生虽然有部分知识的不足, 但不至于完全摸不到头绪。其次要立足于实际,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来综合运用已有知识, 查阅领域前沿, 逐步逐级解决问题, 优化设计, 最终达到设计要求。最后要贴合实际, 除了项目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开放性实验本身也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 要接地气, 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能做什么, 该怎么做, 做完有什么样的效果。总的来说, 项目要切合实际, 对于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要分步逐级解决, 大问题分为小问题, 每个小问题有难度但不会超出学生的能量, 使得学生有奔头, 学生在逐步的解决问题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之可以自主成长。不足的是, 开放性教学实验不同于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参与学生少, 设备、教师投入量大, 教学过程中学生成长迅速, 但是否可以应用于大规模的实验教学, 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文真.大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 :124-125.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7

三、刑事实体法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的建构

1.适用范围。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既可以在刑法学教学中运用,又可以在刑事证据法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还可以在法律文书和律师实务等课程的刑事部分进行。适用时间和次数,既可以在这些课程教学的中间针对某个专题进行,又可以在这些课程即将结束时进行;次数的多少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专题性的模拟法庭可以进行多次,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模拟法庭考虑到活动效果,一般以一到两次为宜。

2.案例的选择。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由于兼顾实体法和程序法等多方面的需要,一般不选择难度大的案例。否则就会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多而影响模拟法庭的审理效果。而实体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一般应当选择那些可辨性较强的案例,尤其是那些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刑罚的适用等方面具有较大争议的边缘性刑事案例。以这种边缘性的非典型性刑事案件作为实体法模拟法庭的素材,可辩论的内容多,拓展空间大,参与的各方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生既能阐述法学的基本原理,形成学术上的怀疑和批判,又能发现刑事立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之建议。

3.具体步骤。实体法中模拟法庭的一般程序是:第一,布置案情。案件材料的内容一般只是提供案例情况和双方的基本证据,不必完整。第二,组织准备。案件材料分发后,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表,确定相关人选。在此基础上分析案情、寻找争议点、把握事实、寻找适用的法律、准备开庭的各种材料。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事后的总结与点评。第三,开庭辩论。刑法学等实体法课程在刑事诉讼法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因而与程序法教学中模拟法庭有所不同,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主要是对实体法内容展开,侧重于实体部分。同时,作为刑事诉讼模拟法庭的铺垫,在模拟庭审中,一方面要遵循正式开庭审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实体法模拟法庭灵活、方便、耗时少的特点,庭审中不必强调程序的面面俱到,重点是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个内容,通过开庭审理的形式厘清相关的实体法问题。第四,庭后点评。点评是模拟力,而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做好专业课教学工作,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树立学校的品牌,乃至对行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

目前地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面临很多问题,如专业课程大多数集中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不少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找工作上,对专业课学习应付了事,其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这在选修课程中情况尤其严重。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专业课的吸引力,如何在继承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专业课教师面前很法庭必须环节。在教师点评前,可以由参与者自己分析总结,也可以同学间相互点评判断,教师最后点评总结。第五,教师的定位。模拟法庭不在于最后的结论正确与否,也并不一定需要有确定的答案,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识别案件事实的能力、把握刑事案件关键点的能力、确定刑事案件性质的能力、运用法学原理适用法律条文的能力。教师在模拟法庭中的角色是设计师、领导者和监护人。教师不宜过多参与其中,否则便容易造成学生“学而不思、做而不思”。

4.刑事实体法模拟法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由于刑事实体法教学中对实体法知识的运用是依托模拟法庭审理的形式进行的,而庭审程序在此时学生尚未学习和掌握。教师应当在前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程序知识讲解和辅导,组织学生观看示范法庭,使学生对刑事诉讼程序有初步的了解。第二,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付出更多。从模拟审判过程看,案情是内容,程序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又依靠形式表现出来,模拟法庭是将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虽然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对程序的要求低于刑事程序法中的模拟法庭,这是对学生而言的,对教师而言,投入的精力会更多,对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

四、结语

庞德说过,法律人才“仅有高尚品格以及对于正义的热诚态度还是不够的。学识必须具备,这要从教育中来,从适用和解释法律的技术而来,并从裁判技术的经验中来。品格、教育与经验是三项重要条件”(4)。培养优秀法律人才并非易事,实践性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的功能无可替代。在模拟法庭教学法成为业界公认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模拟法庭的质量,值得我们思考。

注释:

(1)陈娴灵.关于创新模拟法庭教学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86-187.

(2)冯慧.现代司法理念下的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之检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http://www.kaiyuels.com,2008-7-15.

(3)邵俊武.对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71-78.

(4)[美]庞德.法律与法学家———法律与法学家在现代宪政政府中的地位.王健编.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6.

现实很紧迫的课题。

一、造成专业课教学效果差的原因

1.课程学时偏少

工科专业课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更新快的特点,而且现代工科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往往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科学,因此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庞杂。专业课的学时一般较少,要求在相对较短的学时内讲授较多的内容,导致教学主要以传授内容为主,而忽略其他方面。

2.课程衔接脱节

各门专业课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内部关联的完整的结构体系,有些具有前后传承关系的专业课,在时间安排上可能发生错位,使得课程前后衔接不一,而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在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也有欠缺。另外,专业课程中有些选修课程一味强调创新,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2]。

3.内容陈旧

工科专业课一般是在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是基础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与基础课相比,具有应用性强、更新快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课所涉及的应用内容处在不断的更新中,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延伸,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也在不断加强,但一本专业课教材从选材、编辑到出版,一般需要2年时间,这样即使当初选材时选的是最新内容,等到出版时内容也已远远滞后于工程实际,甚至一些专业课教材教授的某些内容和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已经不再具有应用价值,而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又不能及时补充进来,使得教材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依赖教材的话,势必降低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降低专业课教学效果。

4.实践环节薄弱

工科的特征是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地方高校毕业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由于专业课课时的限制以及课程内容的庞杂性,专业课一般以叙述性内容为主而忽视了对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二,教师自身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在高等工科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走出校门接受工程实践锻炼,因此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的课堂授课往往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三,目前专业课实验条件有限,学生使用设备台套数少,使得学生实验只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性的验证实验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实习环节中,企业出于安全及怕麻烦等心理,企业一般不愿学生实习,因此普遍采用的校外实习方式仅仅是参观,仅仅让学生了解一下企业的设备及工艺情况,实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专业课教学中虽然辅以一定的实践教学,如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但效果一般[3]。

5.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育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以学会书本知识的程度为评价标准,实行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从关系,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完全处于被加工的从属地位,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重板书、轻讲解的现象。另外,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上使用也有缺陷,有学生反映,有些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往往坐在电脑前念PPT内容,这实际上是将板书内容从黑板上换到投影仪上而已,显然还是灌输式教育。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工科专业课教学质量。

二、提高工科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根据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课课程设置

学校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重要的专业课的课时必须保证;而一些扩展视野的选修课,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2.加强课程前后衔接

由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基本上在大四的上学期,而这时候是专业课安排较多的学期,两者必然有一定的矛盾。鉴于此,重要的专业课最好提前到大三的下学期。这就要求学校注意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3.加强教材建设

大学工科专业课教学与基础课不同,不能只传授已有的书本知识,必须跟踪本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将它们充实到相关的课程内容中去。由于教材的编写周期较长等,完全避免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甚为困难,在教学内容中及时引进新知识、吸收新成果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校教师必须站在学科前沿,将本领域的最新动向、最新成果、最新思潮、最新观点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步伐,调动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要鼓励教师以讲义、自编教材的形式随时将工程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机制。

4.加强实践环节

工科专业课是基础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工科教学离不开实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对专业课教学而言,由于课程的应用性强,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这就对专业课教师的工程素养和指导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应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或参与生产实践,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高校教专业课的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发挥科研优势,将最新研究成果引进企业,将实践结果引入课堂。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及教学交流活动,学习其它高校及校内优秀教师的教学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工程单位之间的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深入企业和工程现场的机会。学校还应该在专业实验设备上加大投入,从而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

5.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素质教育。现代教学理念将教与学相融合和统一,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新时期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问,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喜新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和讲授方法改进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也很实在,对于教师备课花的功夫和精力,是能够体会到的,认为确实能学到东西,有所收获,才会认真听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要备好课,教师先要通读教材的整体内容,做到综观全局,理清章节内在联系,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参考书籍,掌握学科前沿,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组织,撰写教案。对教案要做到非常熟练,方能做到上课时得心应手、熟能生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启迪者和传授者,而且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规划好每节课的时间分配和板书内容及布局。要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传授知识的模式,彻底改变过去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设置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强烈建议教师在教授完某一相对独立的内容后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中实行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好奇心。在讨论中,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发散式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讨论的有效展开和成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讨论环境。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使各种教学方式优势互补。

近年来,多媒体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可使以前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变得形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途径

刘云芬

(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工商管理系,新疆石河子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是管理学科课程教育中普遍推崇的教学方法。文章从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途径三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实施途径

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明显成效激励了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工商学院正式成立,案例法开始被引入工商管理教育领域。1921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出版了一本案例集,并推动全院教师都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此后案例教学法日益推广开来。《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型较强的学科,是大学教育中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在《管理学》教学中,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式抽象理论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挑战,而新型的案例教学法可以真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案例教学法是将企业带入课堂,通过教师分析与讲授、学生阅读与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管理情景、获得真实管理感受和探求问题解决方案。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意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纯由教师唱主角、讲授知识,学生当观众、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的实践来学习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背诵几条管理学条文。

(二)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性

案例教学中案例所展示的管理活动中的现实背景、具体场景、细节不仅具有感性,而且具有理性,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引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倾向于从具体生动的实际出发,从个案中归纳结论。这正是在《管理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及其重要作用所在。

象、直观、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节省了过去由于全部采用板书而花费的大量课堂时间,从而缓解了信息量不断加大而专业课学时不断压缩的矛盾。尽管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室的采光不足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导致思维反应的迟钝。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思维会变得迟缓。即使教师以正常的速度点击,学生也会抱怨“老师讲得这么快,一不留神就又翻了好几屏”。而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重要的定理和公式的推导则用鼠标点击完成,这个速度使学生对其深刻理解和有效地形成信息编码显得过快,令学生感到力不从心[5]。传统教学的“粉笔加黑板”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因此对一些重要定理和公式逐步推导,当以板书为主,在教师推导的过程中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做笔记,往往能凸显奇效。

(三)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管理学教师必备的管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使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创新,平时必须认真收集和积累案例素材,编写案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组织,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注重课程的配套性建设,研究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以管理案例为教学内容,以实际的或抽象的企业为例,从介绍它们成功和失败的事例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理解和总结管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要提高管理学案例教学质量,改善管理学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堂实施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

《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梳理管理学内容框架和发展主线,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即着重于使学生形成动态的、权变的观念,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管理学发展的最新态势。

(二)选择好合适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选择若干案例,而是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高影响力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案例选择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好坏。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是时效性,即尽可能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

二是针对性,教学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案例涉及的问题不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答案可从书本中直接得到,则无异于让学生做一般的习题,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本科专业课的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建文,石名磊,刘松玉等.新时期提高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2):40-43.

[2]吴玮.对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44-45.

[3]马卫国.大学专业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2009,(32):14.

[4]张伟.提高大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探讨[J].2009,(24):114-115.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8

一、工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肯定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实验设备的购置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扩招的速度,实验设备台套数远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要求,又由于实验教师的紧缺,所以经常出现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围绕着一台设备,听实验教师对课程实验进行讲解、操作,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这样的实验只能称之为“走马观花”,根本起不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另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效益,许多企业为避免影响生产进度而不愿让学生来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不增反降,即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也会收取高额的实习费,学校有限的实习经费经常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指导教师只能带领学生对一些企业进行快速地“参观”,根本没有给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的机会,集中实践环节成了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资源不足是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客观原因,那么实践教学管理的落后就是影响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首先是高校管理理念的落后,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比较模糊,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存在,学校在引进教师、培养教师时看重高学历、高职称,很少考虑到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使实践教学明显处于教学环节的弱势地位。高校的管理理念是整个高校管理的指针,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使实践教学的组织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教学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与制度,管理松散,组织混乱。现在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经常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部门管理,比如教务处和国有资产管理处,教务处负责实验教学安排与落实,但实验设备的采购权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处,如果两个部门不能很好地协调,很容易使实践教学和实验设备采购脱节,影响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实践教学的弱势地位也导致实验教师缺乏动力,现有的许多实验教师尤其是年轻的实验教师多为低学历教师,学校并没有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专职教师看待,而是视其为教学辅助人员,部分实验教师甚至是由于课堂教学搞不好或由于身体原因等因素而从专职教师岗位转来的,使实验教师明显低人一等,教学积极性受到了很大影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规范以及实验教师没有积极性,使学校没有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

二、解决工科实践教学问题的方法

实践教学既有教学资源不足的客观问题,又有管理落后的主观问题。要搞好工科实践教学,就必须从上述两方面入手。教学资源不足要靠国家、社会和学校加大投入进行解决,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暂时缓解了部分高校资金紧张的问题,为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提供了一定保证,但国家总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不足,仍需要社会尤其是学校自身来解决,其难度相当大,所以,要想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必要而且可行的办法是从教学管理层面进行考虑。

1. 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考核要求

学校要充分认识现有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事实,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现在许多高校都通过年度目标考核对校属二级单位进行考核,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加大实践教学考核的分量,使其能够引起各单位、各部门的注意,从而使他们的工作适当向实践教学倾斜,特别是从实验开出率、开放实验学时数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促使各实验室认真对实验进行规划、设计,不断开发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验的兴趣。

2. 提高实验教师的地位,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地位的不平等是实验教师队伍缺乏活力的关键原因。工科高校的人事部门应该在教师引进、培养过程中,加大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给实验教师更好的待遇,吸引一批学历高且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实验教师。实验教师应该和专职任课教师有同样的待遇,让他们没有不平等的感觉,可以根据实验教学的工作情况,确定实验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标准,使实验教师可以和任课教师一样,对其工作的量有明确的认识,采取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3. 部门协调合作,合理规划实验室、教学基地建设

由于许多高校实验资源的购置和使用常常分属不同部门,所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使相关部门能够协调合作,共同搞好工作。例如,国有资产管理处在购置实验设备时,要与教务处共同论证,使购置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要以搞好教学质量为目标,适应社会对人才不断变化的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对工科高等教育的需求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实践教学要展望未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调整,及时去掉过时实验项目,增设新的有长远意义的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工科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要得到保障,实践基地建设就必须加强。首先,学校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资源,如校属的工程训练中心除了满足学生的“常规加工技术训练”课程教学之外,也要适当地服务于学生的各种课程设计或毕业实习,使学校自身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或二级管理单位要积极为自己的专业开拓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矿业类院校可以利用与矿山企业有着良好联系的优势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4. 实践资源要进行有效整合

我国部分重点高校的实验条件实际上并不比国外差,甚至某些先进的实验设备比国外的高校都多,但为什么我国高校的研究成果比国外同行要少得多呢?关键原因在于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学校内部实际上也存在一个这样一个问题,例如,机械学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常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设为专业必修课,要开设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单片机的课程实验,但实验设备在电工电子实验室,由电气学院管理,如果两个学院不能很好的协调,实验的效果将受到影响,甚至能否完成实验都是未知数,这对实践教学有极坏的影响,所以高校要对全校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打破小团体的束缚,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首先,实验室的平台建设要加强。高校的一些大型实验室应该成立实验中心,比如基础学科的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以及工程实践的工程训练中心等,各中心要做好实验上网和实验预约制度,面向全校师生,安排好各种实验。实验中心要加强先进教学平台建设,做好网站维护,丰富网站的内容,将各项实验的内容、要求、基本过程放在网上供学生浏览,使学生在做实验前,对该实验的设备、实验过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提高做实验的效率,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其次,在各实验室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学校实验设备主管部门应该利用“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对全校的实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并实现资源共享,使校属各单位清楚学校的设备情况,为任课教师安排课程实验提供方便。学校也要制定完善的资源共享制度,使跨院系的课程实验安排有制度保障。

总的来说,加大资金投入虽然可以较为彻底地解决工程实践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但其难度很大,“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更新管理理念,查找管理缺陷,改革管理方法才是现阶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嘉南,潘信吉.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4:82~84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当前因为各个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理工科高校的体育改革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难以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理工科高校要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就需要从“卓越计划”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对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进行指引。该文主要从“卓越计划”出发,对理工科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思考。

1 卓越工程师计划"简介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响应十七大所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对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改善,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的实施将使得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逐步的过渡成为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身体素质合格、职业技能合格、工程技术知识合格、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南开大学的校长龚克就认为“卓越计划”应该成为中共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契机,而不应该是对当前的教育模式的修补与调整。同时龚克还为了能够让“卓越计划”的实施可以进行认证与评估,他还从“品行、能力、知识”这三个维度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 “卓越品质”与体育精神存在相通之处

在过往的研究之中,“卓越计划”很少与体育教学改革相挂钩,当然也就很少有人能将体育精神与卓越工程师的特有品质进行关联,也就无法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联系,也就不能够利用体育精神去对未来工程师们的卓越品质进行提高与改善。体育精神是对体育水平、整体面貌、体育特殊、凝聚力、感染力以及号召力的一种集中的体现,是整个体育的支柱与核心,其是对体育中的理想、信念、情操的体现,是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以及体育审美标准的重要标志。相同的,卓越工程师的优秀品质是对工程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工程的支柱与核心,是工程师的理想、新年、情操、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等的重要标志。从这里能够看出体育精神与卓越工程师的品质之间拥有相通性,并且有着非常高的相关度。

3 “卓越计划”下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

3.1 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体育学科地位不高

“卓越计划”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强、能够有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部分理工科高校没有能够对“卓越计划”进行正确的理解,它们之中的很多领导人都认为体育教学于“卓越计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体育教学对“卓越计划”的推动没有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随着“卓越计划”的推进而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则在不断下降的情况出现。现在很多理工科高校中体育的课时都非常少,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而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够是笼统的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

3.2 体育观念不能够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

首先,部分理工科高校领导没有能从“卓越计划”的角度对体育的重要新进行思考,始终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可有可无。这样的态度很难有效的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其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对推动“卓越计划”的重要性。有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与“卓越计划”完全没有关系,可以随意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有的认为体育主要是改进学生的体质健康,不需要进行理论教育;有的则认为应该对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继续培养。这些较为模糊的认识,使得理工科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难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不能够与“卓越计划”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的情况下是很难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助力的。

3.3 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

在理工科高校的体育课教学中,当前很多教学流程都已经变得模式化、格式化、固定化,缺乏良好的创新性,没有能够对教学流程设计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进行充分的认识。很多理工科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较为机械呆板,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感觉体育课枯燥乏味,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容本就显得枯燥乏味,而体育课让他们感觉不到新意,他们就会从犀利产生抵制,总觉得上体育课还不如自己去运动。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是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产生消极影响,还会逐步的脱离“卓越计划”的各项要求。

4 “卓越计划”视觉下理工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4.1 提高对理工科体育教学的关注程度

无论是哪一科的教学改革,都必须要能够先从思想上进行重视,才能够在实际行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虽然“卓越计划”对学生的本专业领域培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时对于体育教学也不应该是采用不管不问的现状。相反要让学生的本专业知识与工程师素养得到提升,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完全的就依靠本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实践,同时还需要其他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例如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更好的去学习知识。为此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到每一个学期的必考项中去,并将体育成绩与“卓越计划”挂钩,这样将会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良好的身体对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也将有注意学校清楚的知道当前教学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从“卓越计划”出发,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

4.2 对观念进行更新,积极改善理工科高校学生健康发展培养方式

在“卓越计划”的知道思想下,理工科高校需要对体育教育知道思想进行积极的革新,实现以下的几个改变:(1)体育课需要逐步的实现从运动技术教学中心转变为能力培养为总新;(2)对于体育教学过程需要逐步的从重运动技能训练转变为重身心发展;(3)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逐步的从以运动标准作为评价转变为以学生的健康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必须要深刻的领会在“卓越计划”下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所在。上级主管部门不仅仅是需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评估标准,同时还需要积极的组织学校中的领导与体育教师对“卓越计划”与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进行学习,对其重要意义进行领会,让他们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4.3 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改善

在“卓越计划”下,理工科高校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创新,增强体育教学流程设计的实用性。

要充分的对当前所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利用,让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自己的视野进行扩展,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出良好的兴趣。要实行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特长能够得以突出。学生在身体方面、思想方面都存在有差异,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体育本身的认识不同。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需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并对培养内容进行改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能够逐步的提高。分层教学在其他学科中多有应用,在体育课中应用却较少,学生的身体情况、体育技能等存在有不同,那么在教学的应该进行分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优秀层,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在教学的目标上进一步的拓展,并将体育学习与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科进行结合。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则主要安排一些中等难度的训练任务,逐步的鼓励他们实现更高的目标,并注重兴趣激发。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都相对较差,因此可以根据素质发展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安排合适想学习任务,注重的是他们体育兴趣的培养,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 结语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精读;语篇;教学方法

精读课历来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上好精读课也因此显得非常关键,所以提高精读课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近年来,在全体英语教师的努力下,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弊病,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督促我们必须尽快作出决策,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精读教学实践习惯把语言学习在结构上分成语言、词汇和语法结构几部分,把语言技能的培养分解成听、说、读、写、译几个侧面来展开,忽略了篇章的语篇性与整体篇章的理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目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仍以教师讲解、学生笔记为主,学生缺乏阅读实践。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观念封闭、落后。一些教师“十年如一日”地沿用旧教案,采取旧教法,在精读课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而忽视了语篇整体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犯了逐字逐句理解短文的错误习惯,导致阅读速度减慢或碰到新单词就没法往下阅读或无法理解整体语篇,使学生厌倦英语阅读,最终影响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提高。

(二)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个别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点和语法传授,忽视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阅读材料上,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越来越差。

(三)忽视背景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景教学。学生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理解课文,使他们在阅读中无法根据相关知识理解材料,这导致理解率偏低。学生没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掌握知识,决定了他们不能运用已学知识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最终导致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水平低。

二、改革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英语教师必须尽快采取有效对策,改进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方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解决教师的教学问题绝不是朝夕之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关键。英语教师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强烈的发展意识。教师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连续活动过程,因此教师之间要大力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还要多读一些有关教学法的书刊,以及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以便了解英语教学的新动向;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开阔自己的思路;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争取有所创新。

2.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穿语篇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充分信任和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困难生作为陪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教学改革来发挥教材的效力。

(二)创设条件,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1.创设条件,采用情境教育。创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第一个条件是优化阅读习惯。教师及时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这样一来,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创设主体参与机会的第二个条件是开展任务式教学,增加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英语精读教学形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在这种“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活动,如就课文提出有关的问题,给学生足够时间思考并回答;或给出一定的与课文有关的情境或关键词,让学生编对话等,组织学生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2.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以信任的目光、微笑的表情、鼓励的口吻对待每一个学生,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帮助他们树立并不断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经常介绍一些优秀学习方法,推广科学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学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介绍新的教学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英语交际,进行英语思维训练。

3.开展活动,培养自学能力。在精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语篇内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交流阅读体验;让学生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搞“书讯交流”、写“交流日记”、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等,指导学生阅读英语读物,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最终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及理解效率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在精读课上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语篇教学模式将会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英语专业精读课语篇教学模式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依据。英语专业精读课采用语篇教学模式,将语言点的讲授和语篇结构分析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提高阅读技巧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 课前:首先,建立一个博客,老师定期在博客上发布语篇分析理论,使学生逐步了解语篇理论,此博客由老师管理。其次,在讲解每篇课文之前,老师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到的词汇放到博客上,供学生在预习时参考。然后,让学生四人或五人结为一组,把该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课文的理解做成PPT, 上课时由学生代表讲解。

2. 课上:首先,让班级小组代表做演讲,然后让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结构等。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再对课文进行精讲。在讲解过程中,老师从语篇把握课文,并对其中的衔接与连贯进行精讲。其次,在课文讲解过程中,老师在词汇、阅读和写作方面都从语篇角度讲解和分析。最后,讲解结束后,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重新构建。另外,值得格外提出的是,老师在其口语表达上也应注重从整体语篇角度进行指导。

3. 课后:建立一个班级博客,学生自己管理,可交作业,也可交流。课文A结束后,让学生就课文的Text B写篇概要。将各小组评选出最优秀的一篇放在班级博客上,再选出一篇班级优秀作文。老师最后再评阅作文与指导。此外,由四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总之,要改变当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现状,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把以语言点和语法作为教学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到以语篇教学为重点,及时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就会省时省力,也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1985/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3]蔡京红,2007,浅议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第一期,74—76页.

[4]陈欣如,2007,博客——现代英语教学的新工具.《双语学习》第四期,41—42页.

[5]崔岭,2004,多媒体投影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角色探析.《外语界》第二期,14—21页.

[6]胡壮麟,2001,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第一期,3-10页.

高校工科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交际能力,高等学校,理工科英语教学

一、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英语这门学科都是以一种“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模式在我国立足存在,但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因此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的英语教育也进行着顺应时代的改革发展。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对新时代的高校英语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界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与此同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培养计划尤其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外语交际其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期望(吴燕,2007), 只有同时拥有较强的专业本领和外语交际沟通能力的理工科毕业生才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

正是由于社会对新型理工科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英语应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学方法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满足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与“培养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交际教学法,与时代的要求不谋而合。本文从介绍交际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出发,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法及其注意事项,旨在推广交际教学法在高校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由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首次提出的交际能力学说(石洛祥&齐迎军,2005)。交际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交际教学法将英语这一语言视为一种交流工具,而非仅仅是语言形式和结构的传授。因交际教学法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就实际生活、真实话题进行交流的能力,其对语言形式尤其是语法方面没有传统教学法那般严格,其对“错误”的容忍度要远远高于其他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提倡课堂上尽可能地再现真实语境,其出发点就是把语言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强调语言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这样,语言学习者尤其是第二外语习得者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目前,Brown所提出的交际教学法的四个特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Brown,2001),包括:(1)课堂的中心应是全部的交际能力,不应局限于语法能力或语言能力;(2) 设计语言学习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用、真实的情境中有意义地学习语言的实际使用; (3)把流利性和准确性看作是以交际策略为基础的两个补充原则;(4)在交际法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必须是在未经排练的情境中,领悟性地使用语言, 而且语言应具有能产性。

交际教学法最大的作用和优势就是其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注重。由于高校的大多数理工科学生都是由高中时的理科生发展而来,其对文科类的语言学习投入相对较少,加之高考英语并不涉及口语板块,这就导致高校理工科学生在听说方面普遍欠缺。交际教学法则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法。

三、交际教学法在理工科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消除学生对听说的恐惧,营造轻松的课堂交际氛围。现今理工科高校学生对英语听说大都存在一种恐惧心理,尤其是对于英语口语甚至有一种内在的排斥。要想推动交际教学法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自觉主动参与到各种课堂交际练习,学生要“敢说”、“能说”、“会说”。大学英语口语课堂这一“沉默” 现状很大程度上跟我们传统的教学法有关,高考之前,很多学生基本没有系统的口语训练,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读写练习。

首先高校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迈出“敢说”这一步。刚开始以闲聊介绍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开口,只要学生的表达不影响基本理解,教师最好不要立马纠正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能说”是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到课堂交际中,能就某一个话题或是交际任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会说”是学生已经不再惧怕开口表达自己,且有话可说时对交际的更高要求;“会说”强调真实语境下的得体交际,要求学生知道在特定语境下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以及怎样说,这涉及到的是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2.采取灵活多变的交际教学模式。为了学生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交际法有别于其他教学法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交际法的理解因人而异,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权威的“交际法教学模式”(李观仪,1995)。除了传统的交际教学模式,其他一些新型课堂交际模式也值得尝试,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以给定一个实际社会问题,如怎样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然后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一人进行课堂陈述,全班一起选出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交际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演讲和辩论也可以作为课堂交际模式,这类模式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可,学生除了观点要鲜明,还必须考虑说话的艺术,甚至相应的身体语言、穿着服饰,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目的语的社会文化。教师还可以自己创造性地采取一些交际教学模式,如给学生一些英语剧本,让他们自导自演或是举办模拟会议,让学生即兴发挥。

3.探索合理的鼓励性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想着只要期末成绩能过关,这门课就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不用说课堂参与度。

由于交际教学法对于课堂参与度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其对应的评价体系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至少两者占同样的比例,方能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因此其交际表现也应当由不同的人来给予评价,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互评、任课教师的评价等,同时,评价的标准也应涵盖多方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语音语调,交际教学法更看重学生表达的流畅性和得体性,是一种整体上的评价。

四、实施交际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交际教学法对教学材料的选用应灵活多变,不只局限于指定教材。教材只是教学材料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教学需要选取丰富的交际教学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在训练学生日常交际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一些经典的英美剧,如《老友记》,让学生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真实语境下的口语交际。在演讲方面,TED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样可以先让学生观摩演讲者是如何组织语言、穿插幽默、互动观众,然后再自己进行尝试性创作。

2.交际教学法并不是一味地注重听说,舍弃读写。 交际教学法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交际教学法的课堂上没有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在语言学习上,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听和读这两个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 作为输出途径的说和写也是难以有所创造的。教师在应用交际教学法时,应注意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书面交际练习相结合,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扩充文化背景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提升。

3. 交际教学法并不排除和其他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推崇某一种教学法并不是说就完全排斥其他教学法的使用,在交际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法共同促进课堂教学。 如,为了更好地督促、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可以将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将当次课的交际目标以若干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逐一完成。

五、结语

交际教学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涉及教师、学生、教材、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教师在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应用此教学法时,应考虑多个因素,从改变学生对听说的恐惧心理着手,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其他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地制宜的交际教学法在高校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贯重读写轻听说这一局面,为社会培养出更出色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吴燕.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4-27.

[3]石洛祥,齐迎军.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1):74-77.

[4]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上一篇:药物研发外包下一篇:教育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