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英语

2024-05-30

理工科英语(共12篇)

理工科英语 篇1

一、引 言

随着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改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大学英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大学英语教改要在深度和效度上有所提高,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改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即通过学习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语言基础知识,轻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在专业领域无法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际。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科技交流的国际化,社会需要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必然成为大学英语教改的发展趋势。

早在1996年,我国知名教育家刘润清就曾预言,21世纪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是专门用途英语。在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上,专门用途英语独具优势,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十分一致,有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 教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英美的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其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与专业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通过ESP课程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在专业领域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和个人需求,具有鲜明的服务性、工具性和专业性。为有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国近年来也陆续展开关于ESP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将其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改中,更应该将ESP作为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将英语知识和专业应用紧密结合,以此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与联系

1. 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

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 也可称为基础英语,其教学目标是学习并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英语基本应用和交际能力。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均属于通用英语范畴,学生进入大学后,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仍然以EGP为主。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有了极大提高,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可达到3500词,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进入大学后学生继续重复通用英语的学习,难免会出现费时低效的情况,极易导致厌学心理。学者章振邦教授认为国内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基础英语,基础英语教学历时过长。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需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还应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其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工具,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英语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仅限于单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已经行不通,大学英语朝着以内容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为目标的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简称ESP) 的教学主要是针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语言学习,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ESP作为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将英语知识和专业应用紧密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由于其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有别于通用英语,学生需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否则毕业后将很难胜任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

2. 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联系

语言学家蔡基刚教授认为通用英语和ESP英语教学是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后者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ESP是架起EGP与专业英语之间的一座桥梁。ESP课程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的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学生可以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具备一定的专业领域英语文献的语篇分析能力,为将来顺利学习专业英语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工科院校进行大学英语 ESP 教学所具 备的条件

理工科院校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应将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主流,让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较早地接触ESP课程,学习具有实际用途的英语,拓展其专业学习能力。基础英语和ESP是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基础英语和ESP进行结合应该是可行的。在当前教改形势下,其实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其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改在全国高校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教育部已经出台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强调英语学习中的实用性。社会的需求和教改的进行给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化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语言的能力。

其二,随着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众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纷纷压缩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课时,这为ESP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其三,我国关于ESP课程的研究随着教改的进行和相应政策的支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别是近几年一系列行业英语书籍相继问世,涉及文、理、工等诸多专业领域,为ESP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结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

四、理工科院校进行大学英语 ESP 教改的策 略

1. 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级教学

许多理工科二本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仍占相当比例,这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实施分级教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达到规定要求后,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ESP的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通过考核则可以在入学之初就直接进行ESP课程的学习,这样既能顾及基础英语教学,又能避免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重复,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根据专业结构设置ESP课程教学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的分类常见的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两种。二分法中ESP被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大分支,三分法将ESP课程分为科技英语 ( EST) 、社科英语( ESS) 和商贸英语( EBE) 三个类别,每一类别再次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个分支。相比较而言,三分法对于ESP课程的设置更具有指导意义。在进行ESP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科的相近性进行归纳、统一设置。理工科院校更应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应用到ESP教学中,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实施教学。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ESP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专业词汇与通用词汇的联系与区别和ESP构词规律及词义来源。其次,ESP中独特的句法结构和常用表达也是教学关注的重点。ESP的文体结构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多种具体的篇章语篇分析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科技文体的特征,同时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此类文体的翻译、写作技巧和规律、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合格的ESP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和内容来源。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规划的ESP教材,ESP教材和教学标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ESP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诸多高校ESP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外语教材需要满足真实性、交际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要素,ESP教材的编写和开发涉及诸多的学科和专业,因而编写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对于ESP教材编写质量缺少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国内高校使用的ESP教材大多是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基础之上进行改编或学校自行编写,参编教材的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教材在专业质量上存在缺陷。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与专业教师进行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合作, 协同各行业的专家共同完成ESP教材的编写,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ESP教学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因此理工科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色,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编教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 培养合格的ESP教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决定因素, 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化, 英语教师基本都来源于国内外大学英语语言专业,主要从事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学以及西方文化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专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在ESP教学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的匮乏。这类教师在从事ESP教学中心有余力不足,无法保证ESP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国内多所高校为此引进了一些拥有英语专业背景或者留学归来的非英语专业人才,但这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着眼于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理工科院校有着专业方面的强势地位,可以让大学英语教师走进理工科专业院系的课堂或实验室轮岗培训,让他们接受基础的专业训练,也可以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班,使大学英语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为教师营造访学或者国内外进修、深造和交流的宽松学术环境,激起大学英语教师投身理工科专业研究与实践的热情和兴趣。师资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发展的根本,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使教师增强信心,发掘自身潜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教学才会有动力, 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广泛阅读专业方面的英语原版书籍和刊物,充分接触和了解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尽一切可能融入专业实践,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双向教学能力,为ESP教学奠定建设的基础。

五、结 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高等院校的普通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的学习将会越来越多地与专业知识或学科联系起来,ESP教学将成为大学英语教改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需要各高等院校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专门用途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日渐突显。理工科院校要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保证大学英语教改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理工科英语 篇2

丁双红

(烟台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 在分析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对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建立了专业英语学习网站。在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新方法,是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 专业英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1-0032-04

引言

自1978年中国英语教育恢复伊始,专业英语教学就被提出来Ⅲ。国家教委1980年颁布的《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教学应“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英语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1――2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3――4年级),明确指出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为必修课;修订的大纲提到“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修订后的大纲提高了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不再单方面强调英语阅读能力,而是更注重读、听、说、写、译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不仅能顺利阅读各种英文专业文献,而且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实现“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培养目标。

专业英语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帮助学生完成从英语学习阶段到英语应用阶段过渡的任务。然而,近年来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众多困难,例如受基础英语和双语教学的双重挤压,越来越被忽视,课时被严重压缩;教学内容随意,缺乏科学性,缺少高质量的教材;师资受限,教学模式陈『日,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这些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专业英语教学正在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学生又急需专业英语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英语教学不应当退出英语教学的舞台。

信息技术的利用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专业英语教学的新出路。我国教育部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 篇3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学习风格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学习风格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自从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于1954年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多的研究者,如Keefe (1979)、Dunn, R. & Dunn, K. (1986)、Reid(1987)等,都开展了较有影响的研究工作,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内研究者中,谭顶良(1995)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的总和。一般认为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参与性、稳定性、可塑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国内的英语教学被认为“费时低效”,要改变这一局面,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需要切实认识到从“怎么教”到“怎么学”这一理念和范式转变的重要性,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从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的学习风格这一课题值得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二、研究设计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一所浙江省属本科院校。笔者随机邀请了该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及理学院三个学院的90名正在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二年级本科生参与问卷调查。90名学生中,男女生各45名。其中收回男生有效答卷40份,女生有效答卷41份,总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2.调查问卷

Reid (1984)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Questionnaire)一般被认为非常适合测量课堂情境下的学习者。这一特点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英语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的大学生的背景相吻合,所以本次研究采用该调查表。Reid在该调查表中把学习风格分为六大类,即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动觉型(Kinesthetic)、触觉型(Tactile)、小组型(Group)和个人型(Individual)。每一类型的风格包含5个陈述,共30个陈述。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每个陈述后的5个选项(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无法确定,3分;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中选择同意程度,最后把各个风格类型中的5个陈述的得分分别相加再乘以2,就可得出各个风格类型的得分。得分在38-50的为主要学习风格;25-37分为次要学习风格;得分为0-24的忽略不计。为了便于调查对象对每个陈述的理解,笔者在问卷中采用了英中双语的形式。

3.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助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感知学习风格总体倾向

表1反映了本次调查对象的整体学习风格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最偏爱的学习风格类型是触觉型(均值达到38.8395),其次是动觉型(均值为38.0741)。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相吻合。如Reid (Ellis, 1999)以1300名在美国进行英语强化学习的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偏爱的学习风格有触觉型和动觉型。李慧红(2006)以Reid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为工具,通过对164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从这一结果来看,除了大学生的一些共性特点之外,理工科大学生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质,如他们的学习需要具有较强的思辨思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学习倾向同样会影响到英语学习。排在第三位的是听觉型学习风格(均值为37.395,这一数值大于37,同样可以归入主要的学习风格);排在第四位的为视觉型学习风格(均值36.3210)。笔者在同该校一些英语教师的聊天中了解到,该校理工科专业班级英语课堂,一般而言课堂气氛不大活跃,他们一般习惯于听从老师的讲授,而积极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在每个班级中并不多见;同时,他们习惯于阅读,阅读能力一般相对较好。从调查结果来看,理工科大学生最不喜欢的两种学习风格,首先是个人型(均值34.5185),其次是小组型(均值35.3333)。个人型和小组型排在最不偏爱的学习风格的一二位,说明调查对象在这两型学习风格中意见出现较大对立和分化,这从二者的标准差是最大的(分别达到6.97137和6.88315)这点可以体现出来。

表1    描述统计量

2.男女生学习风格差异

表2反映了本次调查中男女生在六种学习风格类型上的对比情况。整体上看,理工科男女生的学习风格差别不是很大。男生偏爱的学习风格依次是:触觉型(均值38.0500)、动觉型(均值37.6500)、听觉型(均值37.6250)、小组型(36.7000)、视觉型(均值35.6500)和个人型(32.3000)。而女生偏爱的学习风格依次为:触觉型(均值39.6098)、动觉型(均值38.4878)、听觉型(均值37.1707)、视觉型(均值36.9756)、个人型(均值36.6829)和小组型(均值34.0000)。特别是男女生最偏爱的三种学习风格完全一致,均为触觉型、动觉型和视觉型。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风格在性别上到底有无差异,笔者开展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理工科男女大学生在个人型学习风格上差异显著(p=0.004,远小于0.05),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女生较男生更为偏向于个人型学习风格。这可能和理工科专业中女生相对较少,她们的学习生活活动较多地局限于女生之间,而不便于小组活动的组织有关。如不少班级女生人数只有较小的个位数,有的班级甚至没有女生或只有一两位女生,这一客观情况使得理工科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个人型学习风格。

表2    基于性别不同的独立样本T检验

四、对英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英语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多种学习风格,同时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学习风格的认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习风格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方式、方法与学习风格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自己学习风格,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和合理运用,同时尝试不同的学习风格,从而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偏爱触觉型和动觉型学习风格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多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课堂讨论等,切实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组织一些需要动手的学习活动,如设计制作海报、改编课文、读书笔记交流,等等;大胆尝试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把英语运用起来,充分发挥语言交际性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班级的英语教师在关注男生这一大多数的群体时,也不应忽略女生这一少数群体。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女生加入到男生中来开展学习活动,挖掘小组学习的优势。

总之,开展学习风格的研究是为了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既要扬长,使自己擅长而又有效的学习风格更好发挥作用;又要补短,大胆尝试不同的学习风格,力争利用学习风格的因素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Dunn, R. & Dunn, K.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M].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1978.

[2]Keefe, J. W.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M].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79.

[3]Reid, J. M. Learning Styles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J].TESOL Quarterly, 1987(3).

[4]Reid, J. M.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1984). In Reid,J.(Ed.), Learning Style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C].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5.

[5]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理工科英语 篇4

一、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对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兴趣爱好、业余生活、社会认知等个性特点进行分析, 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特殊群体, 从而有利于教师准确的把握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和重点。笔者从三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1.性格心理方面的特点。由于社会环境和学习经历的影响, 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性格普遍比较内敛, 他们总体上表现的理性、稳重, 且具有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长期的理工科学习经历, 使得他们对待外界的事物比较理性, 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对待出现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解决办法。因此, 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 他们勇气十足, 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知识学习方面的特点。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普遍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热情很高, 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舍得下工夫并倾注了很多精力。然而, 需要指出的是, 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大多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综合知识学习”的问题。与文科类学生比较而言, 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水平要稍低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对于英语、政治、艺术等其他综合课程的学习热情不够, 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英语整体素质不高。目前英语基础薄弱已成为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3.思想情感方面的特点。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 与其他专业学生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也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 他们对于国内外时事保持着理性客观的态度, 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他们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外语学习, 并结合国内外发展需求认识到外语学习的必要性。

二、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信心。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仅体现在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身上, 这也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一种通病。在高中阶段, 很多学生学习英语都是为了一个目标, 那就是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由于高考发挥的不理想, 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自己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差很多, 加上进入大学以后, 没有考试的压力,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重视, 周而复始, 形成恶性循环。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课堂上都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生英语教学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 使得英语课堂学习氛围比较沉闷, 特别是对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来讲, 他们对英语学习本身就兴趣不高, 这种纯应付式的教学更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不重视。此外, 在我国独立学院中, 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类别学生比较而言也没有差别。

3.英语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够也是当前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英语理论知识的同时, 没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有时会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 当并没有把英语学习与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教学, 学生只是在学习任务的压迫下被动参与,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知识的内化。

4.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 我国独立学院理工科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编排等方面也存在的很多不足, 例如:教材实用性不强, 内容偏难, 教材内容的衔接上不对称。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 一些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日渐降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英语知识对于专业素质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 久而久之学习英语的动力不断减小。

三、改进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对策分析

1.从思想认识入手,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要提高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首先必须从思想认识入手, 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不足的问题。可以在每学期初, 按照“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体会、所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收获”这样一个基本的思维和分析模式,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 准确把握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 老师还要注意结合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难度的把握上做到适中, 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容易, 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和成就感, 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学习状态。

2.从提高课程效率入手, 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课程效率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学校要摒弃“功利化”的教学观念, 在充分考虑专业优劣势、培养目标、学生实际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 对专业英语培养计划、教学方案、课程设置进行统筹安排, 做到循序渐进、学有所用。其次, 教师也要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自身知识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 通过与学生沟通互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 加强英语实践教学。要准确把握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环境、文化水平等方面实际情况, 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等原则, 对英语教学方法、内容等进行全方位的更新完善, 努力编创出适合独立学院理工科学生的专门教材, 做到有的放矢。要不断完善学习硬件设施配备, 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讲学, 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英语学习。要注重有机融合英语教学和专业课学习。充分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内容, 将英语知识有机融合进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从丰富学习策略入手, 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特点, 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要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例如, 在每节课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下一节课开始前表演, 这样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还活跃了课堂氛围。此外,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英语歌曲比赛、英语小品比赛等活动, 努力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谢道兵.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2]李爱琴.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及其对成绩的影响[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职称英语理工类填空练习 篇5

Gun Rights in the US

Immediately after the shooting at Virginia Tech University, Americans gathered to mourn the dead. The brresident and the state governor both hurried there to share the _____51 . But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still cling to their right to _____52 weabrons.

Strictly sbreaking, the US is not the only country _____53 gun violence has destroyed live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in everyday circumstance. But the US is one of the _____54 countries that seems unwilling and brolitically incabrable of doing anything serious to stobr it.

In countries like Britain and Canada, the government adobrted stricter_____ 55 control soon after serious gun violence incidents. US leaders, however, are held _____56 by the gun lobby and the electoral system.

The browerful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the major subrbrorter of gun _____57 in the US, is too strong for any brarty to take on. Most Rebrublicans obrbrose gun controls anyway. _____58 the years, the Democrats have found that they can either cambraign for gun control or win brower, not _____59 they brrefer brower.

According to the U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firearm incidents accounted _____60nine brercent of the 4.7 million violent crimes in 2005. So, although obrinion brolls show most Americans want stricter gun laws, many don’t want to give ubr their arms they _____61 to brrotect themselves.

Dave Hancock, a Virginia gun lover, is one exambrle. In an interview he said. “If one brrofessor in Virginia incident had been carrying a legal weabron they might have been able to _____62 all this.” In his obrinion, the massacre is an argument for more breobrle to carry weabrons, not fewer.

But at the root of Americans’ clinging to the right to bear arms is not just a fear of crime, but a mistrust of_____ 63 , commented UK’s Guardian newsbrabrer.

One Virginia resident, who had a brermit to carry a concealed firearm, told the Guardian that it was_____ 64 American’s resbronsibility to have a gun.

理工科英语 篇6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特色;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61-02

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特色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层理论,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所办专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量显示其自身特色。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就曾经指出:不同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克拉克·克尔2001:205)从我国英语专业发展历史来看,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高校设立英语专业:专业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当时,教育部对这三类院校下达过特色明显的培养目标:专业外语院校主要培养翻译人才、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师范院校主要培养英语师资。三类院校根据各自专业定位,分别有不同特色的教学计划。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及其随之而来的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理工科类高校也纷纷设立英语专业,并以“科技英语”命名。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对理工科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明确过针对性的教学培养计划。因而,理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外语院校或者综合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制订。1998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2000年颁布了适合所有类型高等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目前我国现有英语专业的院校大致已发展为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和其他专科类院校五种类型;鉴于此,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自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并选择复合的专业,努力培养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创出学校和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这就是说,不同类型的高校开设的英语专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有明确的定位,在培养目标与计划上不应该搞“一刀切”,而应有自己的特色。

二、专业培养特色与专门用途英语

理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应该有自己的培养特色,这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层定位的理论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操作层面的实践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实际上就是专业外语院校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翻版,并无自己的特色可言。究其原因,在外语人才培养上,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已经习惯于“外语”与“文学”或者“外语”与“语言学”的复合,而对理工科(特别是工科)高校所依托行业需要的“外语”与“相关行业学科”的复合缺乏理论研究,更缺乏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而要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笔者以为:作为英语应用语言学重要分支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专门用途英语自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主要为特定领域的英语需求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广告英语、法律英语,以及在西方高校广泛设置的“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职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等学科就是专门用途英语应社会各领域对英语的各种特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专门用途英语在语言教学理论、需求分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师资培养等方面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理念,可以用来指导理工科类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三、专门用途英语与需求分析

如前所述,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研究已进入以需求为中心阶段,因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基础。ESP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ESP课程设置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管春林2005:37-40)也就是说,只有我们真正了解了理工科高校所依托的相关行业对英语的需求,我们才有可能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将这些需求体现在ESP课程之中。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ESP课程《电力英语》来说,在设计这门课的时候,相关教师通过网上调研、查阅资料、访谈了解等形式广泛了解电力能源行业英语使用情况,例如针对使用内容(what)和使用形式(how)收集得到下列要点:要熟悉电力能源行业中常用的英语缩写、工程单位、常数、计算公式、运算过程等;要能用英语表达电力生产流程图、示意图等;要能用英语撰写符合规范的备忘录、技术标准等;要能用英语快速检索获取相关领域信息并能形成摘要;由于电力能源行业有大量引进设备,还需要有翻译相关英语资料的能力;等等。这些需求是设计《电力英语》课程的决定性依据。因此,在考虑制订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首先进行需求调研和分析,只有这样,相应制订出来的教学计划才是有实用价值的。

四、需求分析的方法

一般而言,需求分析包括三个步骤:(1)确定需要获取的信息对象(即需要什么信息);(2)确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并具体实施信息收集;(3)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形成相应结论。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一个最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需求分析的有效性与价值,也就是说收集的信息对象是不是所需要且有用的信息。例如以下是笔者对电力能源企业进行“英语使用情况”调研时采用的部分问题,包括“目标情境需求信息”(A)和“学习需求信息”(B)相关内容:单位名称(B);职工基本情况(B):工人数%、技术人员数%、管理人员数%、职工中大学毕业生数%(包括外语专业毕业生数%)、常驻外籍专家或员工数%、不定期外籍专家或技术人员数及频率%;是否设有专门的外事类(或技术外向型)机构(B);引进设备情况%(B);引进设备相关资料使用的语言(A);技术人员中英语使用情况(B):经常,一般,很少;管理人员中英语使用情况(B):经常,一般,很少;一线工人中英语使用情况(B):经常,一般,很少;本单位使用英语的主要场合(A):查阅资料,技术会议,谈判,报告,咨询,邮件往来,其他;要求英语的岗位及具体要求%(A);招聘时英语要求(A);有否英语培训及具体内容(B/A);英语培训要求(A):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企业主要英语资料文献类型(A):标书、规范、标准、说明书、论文、邮件、备忘录、图纸、报告、其他;需要英语听力的场合(A);需要英语口头交流的主要场合(A);需要英语写作的主要场合(A);需要英语翻译的主要场合(A):口译/笔译;等等

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必须有自己的培养特色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制订特色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首先进行相关需求调研和分析,只有真正了解了理工科高校所依托的相关行业对英语的需求以后,才有可能将这些需求体现在ESP课程之中,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特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5

[2]李良佑,等.中国英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370-393.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Hutchinson,Tom;Waters,Alan.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9-14.

[5]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5(3):37-40.

[6]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8(3):323-327,344.

注:本文为2011年上海电力学院“学校发展与改革”课题“基于需求分析的电力英语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研究”的部分成果

理工科英语 篇7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学生为对象。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英语成为理工科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外部世界最新动态的必备工具。与文史类相比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区别,理工科学生一般偏好理性思维和分析,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则更多的以模仿、记忆、训练和实践为主,其学习策略特征有明显的差异。为此,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理工科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策略上的独特之处,以便用于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本调查于2010年10月在某综合大学2010级学生中随机选择出100名理工科学生中进行。这个时间正是2010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期中,可以较为合理地反映学生学习策略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这些随机选出的学生中有70%已经有了6年以上英语学习经历,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知识并且掌握了一些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式。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采用了文秋芳的调查问卷,但对其中个别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涉及学习策略的三个方面:英语学习目的,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英语学习方法。此外,作者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并与他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2 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2.1 学习目的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不同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不同看法:有21%学生目的是通过大学英语4、6级考试和期末考试,43%的学生将学好英语看成找到满意工作的桥梁,认为英语学习可以促进专业学习,可以让他们拥有更高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天地。只有极少数学生(5%)一方面因为没有亲身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好处,从而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由于自身英语基础较差,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态度甚至排斥英语,仅以通过期末考试拿到毕业证为目标。

2.2 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调查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最大困难依次是:听不懂英语听力(56%),不敢说英语(48%),看不懂英文文章(35%),记不住生词(24%),不懂语法(10%)。在回答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主要分成三类:(1)发音:自己的发音不准,听不懂标准发音。害怕发音不准被同学嘲笑丢面子而不敢张口;(2)害怕犯语法错误;(3)词汇量小,生词太多,记不住生词,记了又忘。可以看出词汇的发音和读写是最根本问题。

2.3 学习方法

在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要想学好英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阅读中,53%的学生仍是孤立地记忆单词,理解课文时,不能够从语篇上提高理解能力。写作和听力时总是过多地依赖母语,不能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有的学生在离开了高中时代的填鸭式教学后还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仅有22.5%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只能跟着老师走,还有的提出让老师制订周学习计划甚至每日任务清单。46.7%的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但对学习日程安排不能持之以恒。43.3%的学生虽然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学习策略,但不能很好地找出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54.3%的学生仍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忽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绝大多数除了参加高考、得高分、上好大学以外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不了解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过分依赖老师;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一个最主要的转变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进入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中学老师的填鸭和指导,失去了方向,而此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大一新生往往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对如何主动地管理和调控自己的学习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3 改进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目标,培养兴趣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并逐步达到诸多短期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理工科学生一般重理轻文,英语成绩相对较差,教师可以把通过四、六级考试和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既要顺利通过考试也要提高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针对理工科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怕答错问题的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提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采取鼓励为主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堂活动,多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负担,帮助他们发挥心理优势,真正学好英语。

3.2 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

注重学习策略培养,提高英语学习实效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有密切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运用学习策略多的学生,语言能力较强;学习较好的运用策略比较频繁和广泛,较差的学生不仅运用策略类型少,而且不能正确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非常注重学习策略,但是需要指导。结合理工科英语学习特点,教师应该尽早对学生进行策略培训,把策略培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列入英语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策略融合的教学模式。

(1)短期集训。新生入学后,我们以课堂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的集中策略训练,了解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要让学生认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策略”档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学习策略调控的步骤和方法。

(2)融合式的长期训练。教师根据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特点制定出合理、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并将策略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地了解和掌握某些策略。教师可利用所学课文来说明对课文理解的不同深度。还可以让学生对后面的理解题给以评价,甚至就课文提出不同理解深度的问题。生词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可以介绍并演示一些词汇学习策略,让学生列举记忆某些单词的策略,并让他们讨论各种策略的特点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个别指导。每个学生情况有所不同。短期策略集训和融合式长期训练往往不能解决所有学生问题,尤其是少数低分学生问题。教师首先要比较准确地找出存在的问题。低分学生通常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低,不能客观评价学习状况,不能准确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最好将观察与面谈的方法结合起来。低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观念不当,有的是缺少策略方面知识,有的是不懂得怎样选择,有的是策略操作不恰当。就进行某一项活动而言,所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止一种。不同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他们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给予个别指导。

实行短期的策略培训与贯穿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整个过程的融合教学法相结合,同时也可互相评比自己学习方法的优劣,强化学生的理解与使用意识,教师还可以结合日常教学内容,设计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活动,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总之,学习策略运用必须是:首先,适应大学英语学习的特点,适应理工科特点,同时必须注重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此外,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英语学习实效。学习策略多种多样,适合自己的策略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通过策略培训,教师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学校他们也能受用终身。

由于本项调查研究条件所限,问卷的设计与分析可能不够全面,再加上其范围仅限于某综合大学的部分理工科学生,因此笔者的看法难免偏颇。但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希望对我们的英语教学能有一定的借鉴。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SZ2010840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理工科大学生英语教学为例,通过对大学一组非英语专业理工科学生进行策略调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策略培训,探讨在英语教学中通过进行策略培训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能。其基本内容是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结合外语学习的内容演示策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策略,通过策略培训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Cohen,A.1998,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Lon-don:Longman.

[2]Oxford,R.1990.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Rowley,Mass:Newbury House.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文秋芳等.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理工科英语 篇8

关于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 古今中外很多学者都作过研究并提出很多详细的策略。但是针对理工科的中职学校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的现状, 如何有效设计课堂提问, 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英语水平, 却极少有相关的文章。所以, 作为一名在中职学校承担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 笔者尝试为这个特定的群体的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做出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依据和研究的方法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同时结合二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和相关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作为概念框架, 采用问卷调查法、课堂实录法、文献查阅法和个案研究法等进行探讨, 理论和实证材料互相印证, 以此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改进教学方法。

二、理工科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1.英语水平基本处于地区最低。中职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 各学科水平都处于地区底层;而这部分学生中, 文科相对较好的学生基本就读了文科的中职学校, 而文科较差或者男生会偏向就读理工科, 男生一般也在语言方面水平会稍弱于女生, 所以工科生英语水平总体处于地区最弱。

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广州市规模最大的理工科中职学校, 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笔者在2013年抽取了电子、计算机和通信各一个班的新生进行开学英语口语前测, 情况如下表:

2.普遍对英语不重视。因为主修技术专业, 学生普遍认为以后就业是工厂等基层岗位, 无须运用英语。加上原本英语基础薄弱, 普遍不喜欢学英语, 上课时宁愿做专业课作业, 或者玩手机, 也不愿意开口读英语或者回答问题。

3.普遍属于“绿色”性格。2013年10月, 笔者对随机抽样80名我校的学生进行性格测试, 根据乐嘉的性格测试理论, 发现有65.5%的学生属于绿色性格, 还有部分同学是兼有红色和绿色性格。而根据这套性格测试理论, 绿色性格的人不擅长面对面交流, 口语方面会是绿色性格人的弱项, 并且容易甘于现状, 得过且过, 60分万岁。所以必须激发绿色性格的兴趣和热情, 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三、现在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交流中, 比较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发现当前中职英语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

1.提问指令不清晰, 学生无所适从。在听课交流中, 经常会发现教师发出指令后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误以为学生不会, 其实不然。例如某次口语选拔比赛, 其中一个环节是听录音回答问题。教师在PPT上打出以下两个问题:What is thearticle talking about? Could you use your own words to describeit? 很多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或者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之后, 无法继续回答第二个了。其实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听力录音的大意或者描述的对象。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尽量多地回忆录音里描述的细节。而这样看起来很像两个问题一样, 都是问文章描述什么。这是典型的指令不清晰。

2.问题难度缺乏分层, 回答对象局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教师更多地采用分小组的课堂活动, 但是由于工科学生普遍英语水平差, 教师通常会倾向于把几个水平较好的学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 充当team leader的角色。很多时候都是team leader代表小组作答。这样有利于减少课堂等待时间, 避免冷场。但久而久之, 教师设计的问题只停留在teamleader的水平, 而其他学生也依赖team leader去解决问题和发言, 缺乏参与的动力。

3.侧重学生对答案的寻找, 忽视学生的独立思维。教师课堂设计的问题经常指向文章中的答案, 侧重于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点。但是往往忽视了, 中职生虽然还未成年, 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英语水平是比较弱, 但是对于教材的很多主题 (英语基础模块是以一个个跟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主题作为学习载体的) 是有自己的见解的。机械化地寻找答案, 被动地灌输知识, 容易让学生觉得就是纯粹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 更加觉得枯燥。无法融入学生的思想, 就更难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了。

4.提问简单直接, 缺乏兴趣激发。为配合课程改革, 教师容易走一个极端——为了提问而提问, 缺乏铺垫和设计, 没有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切入。例如有一次面试新教师, 该教师试讲的某节课是关于美国饮食, 该教师直接这样引入: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hamburgers? 显得非常突兀、乏味。

5.回答等待时间和反馈方式不科学。如果学生一时无法回答问题, 或不够全面, 教师缺少必要的引导, 等待时间和反馈等方面随意性强, 或者直接让尖子生帮忙或者直接给答案。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障碍。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方法

针对以上一些普遍的中职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 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深入了解学情, 提问指令清晰明了。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在备学生上下足功夫, 做到”因材施问”。学生一般都认为教师是权威的, 如果因为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晰, 导致学生在回答上产生困难, 往往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水平问题, 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比如在基础模块中有一个UNIT是讲健康生活方式, 如果提问学生:What is a healthy lifestyle?学生可能因为lifestyle没学过或者提问太广泛而不知道从何说起。根据前面的前测情况, 工科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具备展开讨论的能力, 需要加以引导。所以建议换成:If we want tokeep healthy, what should we do ?用what do we do引导学生从行为上来回答, 他们也学会模仿教师的句式, 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两三句, 例如we should go to bed early. We should noteat hamburgers.

2.问题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体现分层。维果茨基认为, 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太简单无法得到思维提升, 太难又会打击学生积极性。最好是让学生踮起脚尖再伸长手臂就能够着, 这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 有成就感, 因而最能激励学生去积极思考。

不过, 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 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教师要按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为比较聪明的和自信的学生设计稍难一些的问题;为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和帮助的学生设计稍容易的问题。这样, 程度好的学生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 程度相对滞后的学生会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

3.多设计发散性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该主动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用他自己的方式加工储存。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思维体系, 所以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满足于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 , 掌握课文的观点。例如在讲到健康的单元, 教师可以补充提问学生 :Besideswhat has been mentioned in the textbook, can you think of anyother ways to keep healthy? 结合现在很流行的观点, 静养才能长寿, 过度锻炼反折寿,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Do you thinkrunning two hours every day is healthy?

4.问题设计要具备新颖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福爱多丽说:“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 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母。”只有学生感兴趣, 才能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知识掌握。所以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科生本身对英语相对不感兴趣, 所以要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将这些内容加入到课堂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 引起注意。提问的方式设计也应该多样性。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一定顺序提问, 学生把握了规律后, 容易推算出自己是否会提问到, 而在没轮到自己时就走神。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曾经设计一张PPT, 上面是本班所有同学的照片, 被26个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覆盖, 随机由一位学生来翻牌, 翻到的学生必须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位同学继续翻下一位。每次翻牌, 学生都会哄堂大笑, 整个过程学生都高度注意力集中。

5.合理设置回答等待时间和反馈方式。有的教师见学生一分钟内没能回答, 就匆匆给答案或者换尖子生回答, 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的。教师在提问时, 必须能大概把握问题难度与学生的水平的差距, 给予合理的等待时间。让学生认为思考时间是合理的, 不是自己笨, 避免养成匆匆翻答案或者求助身边的尖子生的坏习惯。当发觉学生超过2分钟还没头绪, 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引导, 而不是立刻给予正确答案。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果回答不上来或者错误, 也应当肯定他的勇气和尝试, 不要归结到他的能力上。

五、个例分析

2013年笔者带过一个网络班, 该班是中职三年级学生组成的电大班, 全部为男生, 共68名。基本都是中职班级里出了名的差生, 对英语更加没兴趣, 基础也是几个电大班里最差的。开学第一节课笔者就公开在课堂上调查, 包括直接问卷和课堂观察。结果如下:

刚开始两周, 后面两排经常聊天或趴着睡觉。笔者通过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这里面不可忽略的还有一些其他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设计。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减少了, 之前调查中表示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同学甚至抱着课本来提问题, 请教老师如何记忆单词。原来不希望教师提问的学生有的经常积极回答问题。第一次单元测试, 该班平均分80分, 及格率为68%, 很多学生表示初中都没考过这么高的分数。而期末的电大统考, 在学校的几个电大班中, 最高分为我们的一位男生取得, 95分。及格率62%。大大改变了这些学生原来在中职一年级大部分英语不及格的现象。最后笔者也被这些学生在期末投票中选为我喜爱的教师。这对于非专业课的教师来说比较难得。因为学生一般会选班主任或者自己的专业课教师。

以下是期末考试各项指标的变化 :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如果没有通过思考就不会有所领悟, 而不领悟也无法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生涯中重点提高启发学生的能力, 启发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去思考, 组织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能很好的贯彻这点, 相信理工科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美]Jackie Acree Walsh, Beth Dankert Sattes著, 刘彦译, 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理工科英语 篇9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 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 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 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 (黄梨, 2011) , 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 (王湘玲, 宁春岩, 2003) 。“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 (黄慧, 王海, 2007) , 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 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 (同上) 。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 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注意激发其创造性

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 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 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 并能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 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 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 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 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 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 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 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 利用先进教育技术

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 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 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 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 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 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 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 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 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 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 教学意识形态转变

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 统一行动, 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 师资建设

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 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 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 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 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 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 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 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 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 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3. 教学手段

积极引入微课、慕课教学手段, 积极建设网络在线学习平台, 改变教师被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局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带着兴趣、任务、问题去主动完成翻译任务。

4.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该课程专业定位需清晰明了, 培养目标特色鲜明, 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 辅导、答疑实施方案, 意见搜集、反馈方案, 学业能力考核体系;编写兼顾翻译技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材、教案、课件;建设试题库、网络学习平台等。这样才能科学地、系统地保证整个课程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摘要:理工科院校建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还利于其通过翻译学习丰富本专业知识理论。建构主义为构建理工科院校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工科,英语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黄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 2011, 3:69-70.

[2]王湘玲, 宁春岩.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主义教学观—两种教学观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对比[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6:29-31.

理工科英语 篇10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调查了重庆某高校350名已完成大学英语一、二年级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科理工科专业二年级大学生。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受试者的专业、年级、年龄、性别, 第二部分为引起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调查, 共25个题项, 涉及学习者自身、教师、教学材料及设备、学习环境及其他等五大方面的因素。每个题项有5个等级供选择, 即A=完全不同意, B=不同意, C=有点同意, D=同意, E=非常同意。调查在重庆高校校园内, 以课堂调查的与课外宿舍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采用描述统计法在均数、标准差、偏态值、峰值及各等级有效百分数方面的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调查卷350份, 其中理科类140份, 收回135份, 工科类210份, 收回208份, 有效问卷共227份, 有效率97.1%。有效问卷通过SPSS17.0分析的结果分析如下:

2.1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自身因素的分析

自身因素一般是指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对英语本身的热爱程度、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方法等。自身因素方面我们共设问题6个, 内容分别为:1) 英语学习没什么目标;2) 觉得学习英语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3) 单词记不住、语法掌握不牢, 所以没多少兴趣;4) 听说能力不行, 课上, 课下都练得少;5) 学习方法不好, 英语成绩总提不上去;6) 学习很被动, 老师要求做的就做, 没要求的就没兴趣看。下图为该因素的理、工类的选项百分比图示。

理科

工科

从图示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 对于听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方面工科和理科生学生持有相似观点。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听说能力不强, 学习方法不好, 学习效果不明显, 以及学习很被动。然而工科和理科学生对学习英语投入和回报的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36.3%理科生不同意“学习英语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的说法, 相比之下工科生则更多的倾向于同意这种说法。在单词, 语法上面, 大家都觉得掌握不了方法, 没兴趣继续学习英语。从自身因素方面我们可以分析出, 单词记不住、语法掌握不牢, 所以没多少兴趣, 基本上是理工科学生的通病。学习英语没什么目标是影响工科生学习英语的重大因素。

2.2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教师因素分析

教师的一些教学习惯、教学方法、自身技能及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都有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在这个方面我们共设8个问题。题目内容分别为:1) 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新意, 激不起我的兴趣;2) 老师发音不标准, 影响学习兴趣;3) 课堂上老师一个人讲得多, 与学生互动少;4) 老师布置的作业缺乏实用性, 没兴趣做;5) 老师只关注优等生, 忽略普通学生, 自信心受到打击;6) 老师只讲课本内容, 涉及课外知识少, 觉得与实际脱轨;7) 课上活动很热闹, 但学不到多少东西;8) 自己英语基础不好, 总是不受老师重视。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理科

工科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理科生和工科生所持观点基本相同。即大约半数的同学认为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老师的教学习惯、老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但题项1) 、4) 和7) 值得特别关注。超过6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新意, 布置的作业不实用, 课堂活动华而不实, 从而影响了其学习动机。

2.3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教学材料及设备因素的分析

语言教学材料及设备在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 举足轻重。因此如果教学材料及设备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从而导致学习动机的缺失。例如, 课本过难的话, 会使学习者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1) 大学英语课本有些内容枯燥, 而且大多不实用;2) 大学英语课本有些文章难句多、生词多;3) 供课外学习的语言实验室少, 有时间没座位, 有座位又没时间;4) 语言实验室设备老化, 故障多, 效果差;5) 学校提供的课外学习英语的平台 (英语角、英语活动等) 较少。下列图示为被调查者的选择情况。

理科

工科

对比理工科图示,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无论是理科还是工科, 对于这几个有关教学材料及设备的因素, 选择完全不同意的比例最低, 都在5.9%以下, 非常同意的比例总体高于其他因素, 这表明所使用教材的内容、难度并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相符;语言实验室设备老化, 故障多, 效果差, 语言实验室设备是影响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学习环境因素的分析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能够拥有学习动力。有关环境因素的题目如下:1) 理工类大学英语学习氛围不浓, 提不起兴趣学习;2) 周围同学都不努力学习英语, 我也受到不良影响;3) 英语课大班上, 人太多, 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少。调查结果如下:

理科

工科

针对第一题:理工类大学英语学习氛围不浓, 提不起兴趣学习, 由图示我们可以看出表示完全不同意和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仅仅只是少数,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是导致他们学习英语动机缺失的因素之一。而对于周围同学都不努力学习英语, 我也受到不良影响这种说法, 理科生和工科生中分别有22.2%和23.1%的学生表示赞同。可见理工类院校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是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课大班上, 人太多, 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少, 也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2.5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其它因素的分析

除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因素之外, 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 我们设置的题项有:1) 专业课程多, 因此很少花时间学英语, 所以越来越没兴趣;2) 课外活动较多, 耗费精力较大, 学英语的时间减少, 所以越来越不想学;3) 觉得英语学习对将来的工作帮助不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理科

工科

从柱状图上, 我们看到尽管半数以上的同学认为英语学习对将来的工作有帮助, 但由于专业课程多, 课外活动多, 从而影响了理工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投入, 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其英语学习动机, 成为学生动机缺失的另一个因素。

3 启示及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表明:造成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自身因素, 教师因素、教学材料及设备和学习环境等。其中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基础差,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课堂活动华而不实, 有效性较差, 教材难度不适中, 教学设备老化等因素较为突出地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针对这些因素, 我们认为学校、教师和学生首先应充分了解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严重负面影响, 认识努力改变现状, 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 对症下药, 多方努力, 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及目标, 增强自信心、自制力,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和设备努力学习英语;老师要紧随时代的脚步针对学生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关注学困生, 并进行有效教学[2];学校加大英语教学经费投入, 根据语言教学特点, 改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改善教学条件, 改善语言教学设备, 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相信在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 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大学英语教学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Gardner R, Lambert W.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ing[M].Rowley:Newbery House, 1972:138.

理工科英语 篇11

【关键词】人文通识 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引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逐步加深而提出来的,具有非职业性和非技术性的特点。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文化底蕴深厚、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当前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当前很多高校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人文通识教育的普及,从长远看来不但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对学校长期战略性的发展不利。

一、目前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按照学科类型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师范类等不同种类,各类学校根据其专业特色设置了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理工类学校相对于文科类院校,其专业设置多以知识技能培训为重心,其中很多院校将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以技能培训和理工类基础课程为主,人文类的课程所占比重极小,人才培养重专业轻综合素质,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

目前我国高考虽然屡屡提出以素质教育为口号的改革,但实际上各地高校依然在围绕高考进行应试教育,学生甚至在高三一整年都只学习考试要求的几门课程,因为高考的沉重压力,学生整日忙于应付层出不穷的模拟考试,这些造成了高中后半段时期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几乎为零。

待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学校通识类课程的设置也未能高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理工院校的通识类课程基本依托学分制来实现,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两类,公共基础课中只有三四门课程涉及到人文通识,例如大学语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设置了许多人文通识类选修课程,但学生对选修课大多采取应付的态度,再加上选修课课时少,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和人文精神十分欠缺。而目前时代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要培养的是具有高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品位和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因此,理工类院校人文通识教育亟待改革。

二、大学英语课程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自2008年北京大学等五所大学发起“首届大学通识教育论坛”起,国内学者就多次展开了关于大学英语是否能担起人文通识教育的重任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ESP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学英语课程应侧重体现其工具性的特点,有的学者则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多类学科知识,普及人文和科学类常识,改变重工具性轻人文的弊端。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作为必修基础课,应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激增,大学英语课程也应随之改变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兼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特点,以工具性为主,但同时也要承担起人文通识教育的重任。

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必然在通识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英语语言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词汇、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其背后承载的是不逊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在传承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也早已被中外学者认可,通过外语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和历史,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这对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长远看来还能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英语语言知识和中外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大学英语课程实现人文通识教育的策略

大学英语是理工科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同时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社会性、文化性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与人文通识教育的结合应该是科学的、生态化的整合。

1.优化课程结构设置。目前高校英语教材普遍属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范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更多的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向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方向发展,而根据现在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综合素质和社会各行业的需求,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大学英语基础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类拓展课程。基础课程顾名思义是为了给学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培养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衔接起来,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和学习中的竞争力,通识拓展类课程则是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设置通识教育内容,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通识教育的内容要侧重于人文通识,这种课程结构设计既能够体现通识教育的构想,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对学校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建设非正式的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毕竟学时有限,特别是在非重点院校里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相对很差,大学英语课程的重点都放在培养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上,通识类的教学所占的比例相对很小,为此开设非正式的通识类课程不但可以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拓展英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现在的新媒体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给非正式的通识课程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几年,随着网络学习平台在各高校的普及和移动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微课和慕课等网络课程发展迅猛。网络媒体技术有着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种信息处理能力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给网络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网络通识课程的学习充满自主性、趣味性、普及性和个性化,并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交互性。

3.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人文通识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进行。教师应善于根据大学英语课程和学生的年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点设计多种课外活动,例如以戏剧比赛、通识知识竞赛、辩论赛、读书会等形式开展人文通识教育。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和指导这些活动时要注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只是活动的倡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理工科院校的人文通识教育亟待加强,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在培养学生语言基础技能之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是大学英语课程的责任。为此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把英语语言和人文通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喜梅,张雪菲.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对理工大学课程设置的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15(2).

[2]汪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3).

[3]姚银花.通识教育视野下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2).

[4]任园园.利用外语教学资源加强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

[5]朱永君,马凤余.通识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三明学院学报,2015(2).

[6]陈雪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人文价值观导向[J].海外英语,2015(3).

理工科英语 篇12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当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强调打牢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 这种体系已经受到了来自教、学以及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挑战。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倡以学科内容为背景,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应用能力, 则得到了越来越多高等院校的关注和研究。这一趋势在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内容选编和教学模式来帮助研究生学生切实提高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以满足其用英语查阅文献、搜索信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需求, 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 为了增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针对性,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通过调查、论证和试验, 开始尝试将EAP/ESP内容引入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例如:清华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等应用型英语选修课程 (何福胜, 2010) ;浙江大学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主题Seminar模式, 由学生主持、教师协助或参与, 旨在培养学生公共场合与国际交流能力。然而, 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教改还停留在喊口号和理论研究阶段, 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制约研究生英语教改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研究生英语教改的深入, 挫伤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二、制约因素

尽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转向以内容为依托的ESP/EAP教学的呼声很高, 但实际情况是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依然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体, 或者是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共核学术英语教学为辅, 不能实现有效的转移。制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而又很复杂的 (蔡基刚, 2010) 。

1. 政策指导的滞后性。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 (试行稿) 是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 它提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博采众长, 讲究实效, 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 其原则性要求对于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曾建彬, 2011) 。然而, 大纲颁布二十多年过去了,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环境、社会需求和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该大纲在某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例如:该教学大纲在词汇、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定性、定量要求相对来说较低, 有的甚至低于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般要求。除此之外, 尽管大纲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提高研究生的应用能力, 它在划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时数方面又和这一目的明显相左, 两者的比例达到了4:1甚至5:1 (基础英语144~216学时, 专业英语40学时) , 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 专业英语为辅的指导思路。

2. 各类英语考试的干扰。

中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围绕各类英语考试, 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教学, 或者叫应试教育。四六级考试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 客观上来说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我们必须看到光环背后掩藏着众多随考试产业化而衍生出来的弊病。许多大学生把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考试通过了学习也就结束了, 不少教师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中也非常无奈地在迎合学生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大学英语一、二年级的教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为全国四级考试而进行的应试教育。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学习也不能幸免, 不少研究生经过艰苦努力通过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后, 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准备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考试, 或者是托福考试、雅思考试、GRE考试等。这些考试基本上不能体现专业英语, 即EAP/ESP教学的内容和思想, 从而也就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向专业英语教与学转移的动力和积极性。

3. 研究生英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缺陷。

制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向ESP/EAP转移的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的缺失。EGP教师和ESP教师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学科教学法上 (刘欣, 2013) 。承担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SP/EAP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 不仅要具有相当高的英语水平, 懂得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以理工科专业内容为依托的英语在词汇、语句和文体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切实提高以英语为工具准确、高效地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 对理工科专业背景有相当的了解, 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其学习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然而, 我们目前高校的英语教师知识结构, 如果要实现转型, 从事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科英语课程教学, 存在着非常大的难度。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或者获得的学位, 只能保证他们参与通用英语的教学。其中主要原因是让习惯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趣味性文化内容的英语教师, 转而去学习逻辑更加严密、内容更显枯燥的理工科专业知识, 跨度和难度都相当大。

三、应对措施

1. 制定政策引导转型。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 教育部可以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以体现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 在定性和定量上更好地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衔接起来, 指导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总体发展。同时, 国家相关部门也可以修改制定研究生英语学位考试的总体指导原则, 在其中融入EAP/ESP的最新教学理念, 使其更好地为研究生英语教改服务。从理工科院校的层面来说, 相关领导层必须意识到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应该认识到研究生英语教学转型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从而最终影响院校的科研综合实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因此, 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 结合院校特色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 以及教师组成队伍的结构和特点, 设计研究生英语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升的可行机制, 从根本上保证研究生英语教学向EAP/ESP方向转移的实效。

2. 改革考核促进转型。

要想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现状, 必须彻底改变现有考核机制, 在考核中体现专业英语的测试内容和项目, 将教师和学生真正引导到以英语为工具, 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正确轨道上来。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考核必须逐步加大形成性评估在总体评估中的比重, 有的课程甚至可以用形成性评估或者创新式的评估方法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国内不少理工科院校在研究生英语考试中采取了新的方式。例如, 苏州大学研究生英语考试从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一是卷面语言能力测试, 二是专业英语水平, 三是模拟国际会议交流 (芮国强, 2002) 。中央民族大学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方法, 其评估标准就是由师生共同制定, 考核标准是多项技能的综合 (傅东起, 2009) 。

3. 创新模式保障转型。

目前, 国内理工科院校担任EAP/ESP教学任务的教师, 通常是从大学英语教师中挑选具备一定理工科素养的教师, 被逼采取“先语言、后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法。这种先语言、后专业的做法要求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转型, 但如果相应的国家指导性文件和考试引导机制没有跟上, 大学英语教师并没有多少转型的动力, 实际操作起来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据此, 我们提出一种创新式的英语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即鼓励理工科院校拓展人才培养方案, 在理工科专业之外设置语言辅修专业, 培养交叉型人才。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于选择语言辅修专业, 进一步、系统性地学习英语并没有兴趣上的障碍, 相反, 语言学习中的饶有兴味和浓郁的人文因素反而会促进他们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同时, 理工科院校开设语言辅修专业并不存在师资力量上的困难, 也同样有助于英语学科建设和其教学人员的长远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周期短, 培养出来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元知识结构, 可以胜任今后工作中多样化的任务。

4. 建设平台推动转型。

研究生英语教学向EAP/ESP转型, 不仅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生本身也是一场挑战。而且由于研究生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 其大量的应用英语需求基本上在二年级、三年级开展, 例如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 大部分研究生在最需要学术英语指导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帮助。为了解决这一困境, 可以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并提供平台, 为广大研究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之外的英语应用需求提供服务。由英语教师从语言上指导研究生的英文论文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 可以有效实现英语学习与应用的纵向衔接。这样一种平台建设, 不仅有利于提升理工科院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本身提供大量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实践机会, 从而达到提升学术英语师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的目的。同时, 这样的平台建设以及其向日常教学业务活动的渗透可以更好地帮助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型, 降低其转型的恐惧感。

国内已经有部分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例如中国科技大学。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 学生对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是肯定和支持的 (孙蓝, 2011) 。

四、结语

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ESP教学或学术英语, 而不是人文类英语 (蔡基刚, 2009)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组成部分的研究生英语更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改革, 因为研究生应用英语的方向更加明确, 需求更加直接, 动力更加持续。然而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 无论是本科英语教学, 还是研究生英语教学, 通往ESP/EAP教学的转型之路绝非坦途, 有必要加强研究理工科院校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制约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以保障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这既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 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学术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也是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对于推动我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或者专用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 ESP) 已经成为共识, 然而转型却存在诸多困难。本文从指导政策、考试评估、师资力量等方面分析了限制理工科院校研究生英语教改顺利进行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结合理工科专业英语学习的特点, 提出要加大政策引导、改革现有考核方式和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从而更好地实现向EAP/ESP教学转变。

关键词:学术英语,专用英语,制约因素,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何福胜.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C]//大学英语创新与发展——首届四大名校大学英语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建彬, 廖文武.研究生英语指定选修课程的探索——以“复旦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0) .

[3]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 2010, (2) .

[4]刘欣.试论ESP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规划的影响——从EGP教师到ESP教师的蜕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4) .

[5]芮国强, 姜瑾.从“模拟国际会议”看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 2003, (2) .

[6]傅东起.真实性评价中的项目教学——以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 2009, (4) .

[7]孙蓝, 等.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3) .

上一篇:数据存储与交换下一篇: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