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工科论文(精选8篇)
文、理工科论文 篇1
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对广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塑造和品格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归属感是学生社团凝聚力的核心, 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功能作用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因此, 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社团的发展状况, 探讨行为训练对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归属感的有效性, 从而探索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归属感,行为训练,有效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基于某方面的共同兴趣爱好, 为了特定的理想与目标, 自发组织并通过学校团委按照程序审核而成立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博文管理学院学生社团发展概况
目前, 博文管理学院的学生社团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6个之多, 社团类型有理论学习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社会公益类社团和其他类社团等, 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有1, 500多人, 每个社团都各具特色。
博文管理学院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遵循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需要经过学院团委的严格审核。学生参加社团是其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理想目标而有的行为,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社团中得到有效锻炼, 既能满足其兴趣爱好, 又能实现其理想目标, 并打造出高凝聚力的学生社团, 从而使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功效, 则是需要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探讨与总结。
二、归属感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性
(一) 归属感的内涵。
所谓归属, 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 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与维系。归属感是对这种划定、认同与维系的心理表现, 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 都希望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的群体, 以得到关心、爱护、支持、友谊和忠诚。只有满足“归属的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归属感也称隶属感, 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和接受时的一种感受。归属感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本性需要所致, 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求他人的承认和接纳。因此, 提升学生社团成员的归属感, 对学生社团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社团成员归属感对独立学院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归属感被看作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不管处于何种群体, 当个体体验到归属感时, 个体会更健康快乐;反之, 当个体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 便会产生焦虑、抑郁、失落等负面情绪,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
归属感是学生社团凝聚力的核心。学生社团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强、稳定性低的特点, 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意识较强, 若社团成员对社团不信任、不能对团队产生归属感, 他们便不可能积极参与活动, 其热情和实力就很难完全激发出来。如此一来, 社团成员的流动性会更强, 社团干部的调换也会更频繁, 致使社团活动的计划安排等更缺乏连续性, 并会形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学生社团的长期发展, 更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行为训练在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归属感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 行为训练的内涵。
行为训练采用体验式培训的方式, 模拟真实情境并对活动中的心理行为进行深入的总结和点评, 积极引导参训者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真实体验来发掘自身潜能与完善人格, 进而增进参训者在团队中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提升团体凝聚力;认识自身潜能, 增强自信心,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克服心理惰性, 提高参训者的抗挫折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行为训练对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社团成员归属感的有效作用。
归属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 它的培养和形成必须依靠一定活动为依托和载体才能实现。近年来, 博文管理学院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社团成员归属感作了大胆尝试与创新, 通过对广大学生社团开展系列性的行为训练活动, 使社团成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去体验和学习, 最终达到提升社团成员归属感, 增强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目标。
1.行为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社团成员对社团环境的适应。
社团成员在学生社团中是否获得归属感, 首先在于成员个体对社团的了解与适应。只有当成员个体对社团有了较充分的了解, 并能接纳社团所提供的环境气氛, 才能适应这个社团, 从而对社团产生认可, 获得归属感。
通过开展“破冰之旅”项目, 可有效调动成员的情绪, 达到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精神状态;可使成员对自己所处的团队有进一步的了解, 并慢慢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 进而适应团队运行的需要;可使成员对自己的团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接纳, 以达到适应团队环境的目的。而开展“松鼠搬家”项目, 可使成员在投入专注力的同时, 快速作出决策反应并迅速跑动。借由这两个项目, 引导成员在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学会如何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行为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社团成员对自我的认识与肯定。
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 才能给予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在学生社团中, 不少社团成员因未能正确地看待社团开展各项活动的意义, 未能明确自己在社团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 从而导致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 或是迷失了自我, 以致否定社团, 否定自己, 丧失了对社团和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 产生抑郁、失落等负面情绪, 最终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了归属和方向。
开展“齐眉棍”和“穿越电网”等项目, 旨在让社团成员更好地认识自我与肯定自我。在“齐眉棍”项目中, 成员需将竹棍从腰间到眉间上下水平移动, 并始终保持这根竹棍的平衡。借此引导成员学会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 培养成员正确分析问题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而“穿越电网”项目则是使成员在组织和协调完成任务过程中, 引导成员学会给予自己合理定位, 找准自己的位置, 并懂得如何分工合作, 肯定自己与他人的价值。
3.行为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社团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归属感的获取需要实现个体获得群体和其他个体的认可与肯定, 因此,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归属感获取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志成城”项目是通过成员为完成任务的需要, 不断地与他人发生身体接触和调整位置的过程中, 去体验如何处理相互间的意见和人际关系, 并通过分享交流提升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信任之旅”是让成员在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情景下走过一段设置有障碍物的路程, 体验盲人与哑吧的世界, 从而引导成员学会如果与他人有效沟通, 并引导成员学会信任他人和感恩他人。
四、结语
归属感是社团凝聚力的核心, 有较强凝聚力的社团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博文管理学院通过采用行为训练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从适应社团环境、认识和肯定自我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三方面努力, 对各学生社团进行了多期培训, 社团成员在项目结束后都进行了深刻的心得分享交流, 有效地提升了社团成员的归属感。然而, 行为训练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在行为训练过程所获取的体验、感受和心得, 需要让社团成员懂得迁移到社团的实际工作事务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行为训练对提升学生社团成员归属感的长效作用, 才能使社团成员不断地获取和增强归属感,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根红.从思想政治角度构建大学新生的归属感[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张媛媛.浅析重建大学新生归属感[J].才智, 2009
[3].罗希.心理行为训练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文、理工科论文 篇2
我认为学校要抓好安全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一、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周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文化橱窗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具体工作如下:
1、课间活动:不跳楼梯,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栏杆,不滑扶手,不做有危险的活动。上下楼梯不奔跑,开展体育活动、课间游戏要到一楼天井或运动场。同学间开展室内活动要适当,不拿剪刀、钢笔、教棒、三角尺等坚硬物品做游戏。上厕所要避开高峰,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学之间不推搡。
2、体育活动:不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剧烈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除不能在教学楼上开展体育活动外,更不能在二楼以上做集体跳跃运动,以防共震生险。运动中发生损伤要尽快送校医室救治,并汇报教师。
3、饮食卫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如无证摊上的油炸品等),不喝生水,提倡自带开水。
4、用电安全:教给学生预防角电的知识。不湿手开关电器,拨插插座。发现有
5、校外活动:活动前教师要堪察路线,精心组织、落实带队教师职责。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习惯。
6、交通安全:未满12周岁儿童能骑车上学。已满12周岁儿童确要骑车上学的,必须向学校打报告,并留校备案。教给学生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注意上下学行路安全,年小路远学生建议家长护送。做好乘公交车上下学学生的安全教育,教给学生乘车知识、上下公交车方法
每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交流安全管理意见,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全教育不光是学校的责任,作为家庭更有责任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让家长以身作则,在遵守安全规则方面,要给孩子们做榜样,对学校安全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如对于上学路途较远的孩子,家长应正确选择孩子上学乘。坐车辆,严守交通规则,零花钱方面争取家长与学校统一意见,尽量少给孩子零花钱,可减少学生够食不合卫生规范的摊点零食,减少进游戏厅的机会;将学校作息时间告知家长,让家长监督学生按时上学,放学及时回家,家长与学校老师应多联系,有学生未按时到校或及时回家的状况,家校双方及时取得联系,共同协作管理学生安全。学校每期应与学生、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各自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将安全系数提到最高。
理工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反思 篇3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母语和外语 (通常指英语) 两门语言进行的教学, 通过课堂上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沟通与互动,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第二种语言[3]。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采用双语教学, 但是普遍效果不理想, 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着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探讨当前高校理工科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效推进双语教学的建议, 以期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1 理工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对于双语教学而言,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主体的接受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双语教学中的外语通常为英语。虽然高等学校理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基本具有接受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语言条件。同时双语教学对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有其独特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之中, 理工科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或学习中将经常性地接触英文文献资料, 另外理工科学生中选择继续深造的较多, 以我院为例, 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每年的考研率达到30%以上, 在学校学习期间经常会有外国专家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据最新统计, 90%以上的权威论文和著作是用英文发表的, 信息中也有70%以上是由英语进行传播的。所以在本科期间对其进行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2 理工科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双语教学是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两门语言来传授专业学科知识, 而不是单纯的学习外语知识, 即双语教学中的外语只是一种教学语言, 绝对不可与语言教学相混淆。双语教学和学科外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尤其是外语的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双语教学给学生创造运用外语的机会。专业学科的学习是双语教学的基本, 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是双语教学的核心目标, 因此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双重的。我国有些高校中进行的双语教学存在着盲目性和攀比性, 出发点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和不在兄弟院校中落后。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双语教学只重数量, 忽略质量, 偏离了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
2.2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所谓双语教师, 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 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关于教学质量的公式:教学质量= (学生+教材+环境+教法) ×教师, 可见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5]。如果老师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语, 并将两者结合灵活运用到课堂中, 由浅入深,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理工科专业,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本身就有一些知识点较难理解。再加上早期我国的英语教育大多注重语言语法知识, 口语水平相对较弱, 且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 所以即使专业课教师的英语等级较高, 也不能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 而且思维方式多以母语为主。如果双语教师不能达到要求, 那么学生又如何受益呢?可见, 双语教师的培养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2.3 学生外语水平不同。
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高校的生源间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分文理科培养学生, 大部分理工科学生重视数理化, 而忽视英语。而且有一些理工科学生性格比较内向, 不懂的知识点不会主动去向老师请教。再加上长期缺乏外语学习环境, 所学习的英语完全是应试英语, 很少阅读英文文摘或用英语交流, 英语运用能力较差。以我校为例, 文科专业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分别为31.3%和28.82%, 而理科为16.67%和12.15%。可见理工科学生英语相对比较薄弱, 课堂上师生互动较难, 成为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
2.4 教材选择难度大。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之一[6]。一般来说, 双语教学都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原版英文教材中专业知识的表达和专业词汇的使用都比较准确,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知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 真正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但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原版教材价格较贵, 学生难以承受; (2) 原版教材的编写顺序和风格与国内教材不同且大多数原版教材较厚, 从心里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相一致, 但同时也失去了原味的表达。另外, 教辅资料也明显不足。
2.5 双语教学开设课程体系不合理。
教育部在推进双语教学过程中, 也是鼓励各高校优先在信息、生物、金融、法律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7], 这表明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高等院校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应结合本校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同时还要考虑到该门课程的难易程度。一般归纳性和演绎性的课程较适合双语教学, 而政治和物理等课程则不适合。许多高校理工科都选择专业基础课来开设双语教学, 这对于正在探索中的双语教学是不适宜的, 应优先选择一些专业选修课进行, 然后逐渐过渡。
3 理工科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准确定位双语教学内涵。
准确定位双语教学的内涵对双语教学的实施起导向作用。双语教学是运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语言学习。不能把重点放在外语学习上, 那样就会本末倒置。实施双语教学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学习国际前沿知识, 使所学的知识与国际接轨。只有明确了这个内涵, 我们所有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3.2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力量。
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根本,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师还需要精通作为教学语言的英语[8]。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首先要有合格的双语教学老师。青年老师刚刚走出校门, 英语知识还未淡化, 如果进一步进行培训并有老教师指导授课方法和营造课堂气氛, 将有助于双语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我校经常有步骤、多渠道地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与外教交流, 注重口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创造机会派专业教师赴国外进行访问与研修, 我院今年已派出4名青年教师到美国各高校进行学习。这样即更新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外语水平。此外, 引进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专业人才来校任教, 聘请海外专家来院进行双语教学, 也是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理工科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改探索 篇4
随着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改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大学英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大学英语教改要在深度和效度上有所提高,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改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即通过学习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语言基础知识,轻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在专业领域无法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际。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科技交流的国际化,社会需要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必然成为大学英语教改的发展趋势。
早在1996年,我国知名教育家刘润清就曾预言,21世纪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是专门用途英语。在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上,专门用途英语独具优势,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十分一致,有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 教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英美的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其教学目标针对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与专业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通过ESP课程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在专业领域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和个人需求,具有鲜明的服务性、工具性和专业性。为有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我国近年来也陆续展开关于ESP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高校已经尝试将其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改中,更应该将ESP作为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将英语知识和专业应用紧密结合,以此促进学生在专业领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与联系
1. 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区别
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 也可称为基础英语,其教学目标是学习并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英语基本应用和交际能力。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均属于通用英语范畴,学生进入大学后,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仍然以EGP为主。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有了极大提高,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可达到3500词,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进入大学后学生继续重复通用英语的学习,难免会出现费时低效的情况,极易导致厌学心理。学者章振邦教授认为国内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基础英语,基础英语教学历时过长。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需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还应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其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英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工具,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英语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仅限于单纯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已经行不通,大学英语朝着以内容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实用能力为目标的专门用途英语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简称ESP) 的教学主要是针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语言学习,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语言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ESP作为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将英语知识和专业应用紧密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由于其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有别于通用英语,学生需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否则毕业后将很难胜任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
2. 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联系
语言学家蔡基刚教授认为通用英语和ESP英语教学是同一个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前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后者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ESP是架起EGP与专业英语之间的一座桥梁。ESP课程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课程之间的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学生可以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具备一定的专业领域英语文献的语篇分析能力,为将来顺利学习专业英语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工科院校进行大学英语 ESP 教学所具 备的条件
理工科院校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应将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主流,让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较早地接触ESP课程,学习具有实际用途的英语,拓展其专业学习能力。基础英语和ESP是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基础英语和ESP进行结合应该是可行的。在当前教改形势下,其实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其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改在全国高校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教育部已经出台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强调英语学习中的实用性。社会的需求和教改的进行给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化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语言的能力。
其二,随着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众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纷纷压缩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课时,这为ESP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其三,我国关于ESP课程的研究随着教改的进行和相应政策的支持,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特别是近几年一系列行业英语书籍相继问世,涉及文、理、工等诸多专业领域,为ESP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结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
四、理工科院校进行大学英语 ESP 教改的策 略
1. 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级教学
许多理工科二本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时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通过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已经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仍占相当比例,这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础英语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针对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实施分级教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先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达到规定要求后,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ESP的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通过考核则可以在入学之初就直接进行ESP课程的学习,这样既能顾及基础英语教学,又能避免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重复,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 根据专业结构设置ESP课程教学内容
专门用途英语的分类常见的有二分法和三分法两种。二分法中ESP被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大分支,三分法将ESP课程分为科技英语 ( EST) 、社科英语( ESS) 和商贸英语( EBE) 三个类别,每一类别再次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个分支。相比较而言,三分法对于ESP课程的设置更具有指导意义。在进行ESP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科的相近性进行归纳、统一设置。理工科院校更应该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应用到ESP教学中,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实施教学。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ESP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专业词汇与通用词汇的联系与区别和ESP构词规律及词义来源。其次,ESP中独特的句法结构和常用表达也是教学关注的重点。ESP的文体结构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多种具体的篇章语篇分析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科技文体的特征,同时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此类文体的翻译、写作技巧和规律、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根据教学需要编写合格的ESP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和内容来源。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规划的ESP教材,ESP教材和教学标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ESP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诸多高校ESP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外语教材需要满足真实性、交际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要素,ESP教材的编写和开发涉及诸多的学科和专业,因而编写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对于ESP教材编写质量缺少有效的评估和监督,国内高校使用的ESP教材大多是在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基础之上进行改编或学校自行编写,参编教材的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教材在专业质量上存在缺陷。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与专业教师进行跨领域和跨学科的合作, 协同各行业的专家共同完成ESP教材的编写,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ESP教学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因此理工科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色,立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编教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4. 培养合格的ESP教学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决定因素, 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化, 英语教师基本都来源于国内外大学英语语言专业,主要从事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学以及西方文化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专业背景决定了他们在ESP教学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的匮乏。这类教师在从事ESP教学中心有余力不足,无法保证ESP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因此,只有培养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国内多所高校为此引进了一些拥有英语专业背景或者留学归来的非英语专业人才,但这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着眼于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理工科院校有着专业方面的强势地位,可以让大学英语教师走进理工科专业院系的课堂或实验室轮岗培训,让他们接受基础的专业训练,也可以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业务培训班,使大学英语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为教师营造访学或者国内外进修、深造和交流的宽松学术环境,激起大学英语教师投身理工科专业研究与实践的热情和兴趣。师资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发展的根本, 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使教师增强信心,发掘自身潜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教学才会有动力, 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广泛阅读专业方面的英语原版书籍和刊物,充分接触和了解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尽一切可能融入专业实践,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双向教学能力,为ESP教学奠定建设的基础。
五、结 语
如何做好理工科大学学生会工作 篇5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2日
学生会, 是现在学校中的组织结构之一, 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 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自觉接受学生会的领导、督促和检查, 积极支持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学生会是举办文体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推动学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服务学生的一线组织。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提高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纵观每个学生会的工作情况, 能看出一个普遍现象, 在活动举办或事情处理上, 文科类的学生会往往比理科类的要办得优秀。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的出现呢?怎样做好理科学生会工作呢?
一、理工科大学学生会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学习与工作的衔接不当。
理工科学科学习强度大, 复习时间长, 学习和工作时间很难分配, 容易耽误学习。理工科学习链接性很强, 需要对基础知识的熟悉掌握, 才能一环扣一环地学下去。比如, 高数是全部理工学科的根本, 如果它学不好, 下面的所有学科运算将会无所适从, 还有信号与系统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学科, 学习时间长, 想要熟练掌握, 要长时间地看书和做练习。理工科学生有非常多的公式和原理要记, 这些公式和原理不能死记硬背, 得通过做大量的习题, 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还要做大量的实验。在进行实验的时候, 必须要先熟悉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在实验过后, 还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这就要求理工科的学生必须花更多的课余时间在学科学习上。所以, 理工科学生更着重于平时的基础学习与复习。还有一些学习难度比较大的科目, 比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等等, 学习难度相当大, 都是要花时间才能看懂的科目, 这和文科的记忆性科目截然不同。
由于理工科学生学习强度大, 导致学生会工作也被限制, 学习与工作的双层压迫使得学生心理压力大, 学习与工作衔接不当导致学生工作不能花更多时间去精心策划, 人员调配出现问题, 甚至有部分同学不能兼顾工作和学习要求辞去学生会的工作。如何合理分配人员和引导同学合理分配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 人文教育缺乏。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虽是属于两大不同类别的教育, 但它们在培养人的作用方面既有区别, 又不可分离, 是人才综合素质组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人文素质是一个历来被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理工科大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尤为缺乏, 奉献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不足。在当代中国的高考制度下, 理工科学生比较侧重于学习科技教育, 对于人文教育不被重视, 从而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在理工科大学学生会的工作中, 人文素质却显得非常可贵, 所以必须采取主题教育, 在学生会中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活动, 不断深入学习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 坚定同学的理想信念, 在实践中增强奉献意识, 明确学生会“为同学服务”的宗旨。
(三) 思维方式的缺陷。
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处事能力的差异, 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最根本的特征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理工科学生大多数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文科类学生大多数是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理工科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在学生会工作中也有显著的表现, 逻辑性思维让理工科学生更加着重于从结构 (局部) 上分析问题, 就如一台照相机, 理工科学生会比较关注其结构组成和成像原理, 而文科学生则侧重于从整体上来看待问题, 就如照相机怎样照出来的图片才好看。在学生会工作的实践中也是一样的, 理工科学生会在一个活动中更加关心其实施过程, 但是却甚少作出总结, 没有认真归结出活动的经验, 导致学生会在同一类活动中同一个错误的屡次出现。再者,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本应该是“刚”与“柔”的关系, 刚柔并进才是在处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理工科学生会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人员互助和人员交流的环节, 理工科学生缺少了沟通的技能, 做事不够灵活。
二、理工科大学学生会工作重点
(一) 以保障专业学习为根本点, 促进学生学习、工作双成长。
学生在大学里面首要的任务就是学好自身专业文化知识, 取得优异成绩, 但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要完成大量的学生工作而影响到自身专业的学习, 导致自身学习成绩不理想, 如此一来本末倒置, 得不偿失。所以, 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应重引导, 轻灌输, 提高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切不可打疲劳战, 不能因工作而荒废了学习。
同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学生平时很多时间都用于学生工作上, 学习
如何做好理工科大学学生会工作
□文/唐佳林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学院广东·珠海) 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方面需要老师的辅导和帮助。只有把学生的激励工作做好了, 学生才能一直保持对工作的激情, 才能使工作效率越来越高。老师要深入了解, 明确学生实际需要, 再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急迫性, 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工作学习“两手抓, 两不误”。
(二) 加强人文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奉献意识。
笔者认为, 要彻底改变理工科院校“注重科技教育, 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 提高教育的文化含量是关键。为此, 必须从大的方面提升作用, 全面改造。只有主管部门充分意识到人文素质建设的重要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有些学校理工科“畸形肥大”, 而文化艺术教育又严重“营养不良, 骨瘦如柴”的状况。将人文建设作为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从小的方面, 要求学生会组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学生会组织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座谈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推进学生成员引领工作, 帮助同学们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实际, 服务自我, 从实际出发, 多方向地开展实践活动, 切实做到“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会宗旨。
(三) 加强柔性管理在学生会组织中的应用, 迎合需求, 大胆创新。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 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 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 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激励的有效性等特性。
首先, 学生会组织的柔性管理可以使学生会更多地发现学生的需求, 更快地做出反应, 从而使“服务学生”这一宗旨更好地在学生会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其次, 学生会组织的柔性管理有利于学生会成员迅速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 也有利于成员相互间的模仿与学习, 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理工科大学学生会的管理工作, 要迎合时代的潮流, 结合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以及笔者的亲身体会、深入了解, 认为理工科学生会在人文教育和管理体制方面应该继续完善, 以促进学生会工作更快、更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振勇, 张俊红, 丁晓玲等.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3.3.
[2]杨银琼, 李建军.高校学生会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决策管理, 2009.17.
[3]徐璟.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会干部的综合能力[J].时代报告, 2012.6.
文、理工科论文 篇6
1 理工科高校科技创业教育现状和不足
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理工科高校完整的创业教育模式应当是创业素养和技术特长并重。目前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教育定位存在误区。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部分高校存在功利的创业教育观, 未将创业教育真正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意识层面上, 重专业学习, 轻创业教育, 导致学生创业意识弱化, 创业精神欠缺, 创业教育开展范围狭小。创业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融合度低, 与学科专业未能相互渗透、弥补, 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2) 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理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缺乏结合学科特点的认证和设计, 课程体系不成熟,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层面的实践教学与创业课程的整合, 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足, 成果单薄, 缺乏既有科研基础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3) 机制尚未健全。指导和促进科技创业教育的制度和灵活、高效的科技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完善, 鼓励创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交流和融合不足, 创业教育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缓慢, 创业服务不到位。
2 理工科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2.1 更新观念, 推进创业教育理念清晰定位
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大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就业需求不够关注, 而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工科高校在加强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同时, 应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激发大学生科技创业思想, 树立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和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观, 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 (1)
随着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 国内的产品、企业在不断地走出国门, 科学技术也在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2) 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基于我国国情, 与国际通行、有效的方法相结合, 尽可能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中的精华。
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创业教育必须走出局限于创办企业、第二课堂、企业家速成教育、精英教育等误区。创业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 而是寓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过程。
目前, 创办企业为主导方向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已经形成, 创业教育并不局限于已有岗位自主选择和给定岗位就业, 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与领域、有利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科技创业教育需要的良好的创业文化支撑, 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创业教育应融入学校的教书育人体系中。在校园内, 通过广播, 讲座, 协会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 大学生创业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 自主创业的艰难与风险, 注定大学生的创业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宽容创业失败, 保护大学生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业激情。
2.2 夯实基础, 打造良好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
创业教育贯穿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应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相互融合。
专业教学应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上,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学科上不能局限于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教学方法上, 实施案例讨论、角色模拟、商业游戏、创业讲座、网络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与模拟相结合。课程设置应实现创业教育全覆盖、分层次, 对不同创业意向和不同年级的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评价方式上,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实现对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考察。评价方法除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外、还可采用撰写课程学习心得、给定案例随堂考试、要求学生自选案例、指定时间集体研讨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创业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起草创业计划书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创业教育模拟实践平台应实现系统化, 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邀请社会上的著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参与创业聚会, 让学生去分享创业者的成败经验, 进一步了解创业历程;通过科技活动、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创业实习等方式, 丰富学生创业知识, 加深了创业体验、形成创业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深入调研、统筹规划、政策支持, 依托校内相关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创业工作室、科技公司及校外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模拟基地。此外, 利用理工科高校来源广泛的科研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方便的科技信息资源和完备的试验设施,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 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 通过查找资料、原理分析、方案比较、试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工作, 提高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同时发现有价值的点子, 由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实现可行的创业计划。
创业教育科研是创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和重要的科学依据, 是对创业教育更高水平的要求。通过优化配置创业教育研究资源, 建立创业教育研究基地为依托的创业教育科研机构网络。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 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与交流, 推动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等工作。
培养学术水平高且有实践创业经验的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将创业教育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科技创业、参与企业咨询和研究活动, 或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参加创业理论研讨会、培训、调研、工作研讨交流, 提升专业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与社会和企业链接,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如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研讨, 开展辅导讲座。同时, 还可以聘请从事创业相关工作的优秀校友为创业导师, 为广大创业学生提供政策宣讲、创业培训、项目评审、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志愿服务。 (3)
2.3 整合资源, 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
创业教育的成败既取决于学生, 更取决于高校的能动性。高校应在创业教育中, 改革传统的运作机制, 以创业教育为统领, 建立并健全创业教育机制。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 校长直接领导, 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参与管理, 整合全校资源, 统筹规划, 形成相应的制度和规范。通过设立二级学院创业教育专干, 学生班级创业教育委员, 建立创业教育校、院、班三级组织, 以保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设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负责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申报, 召开创业与创业教育学术研究会议, 为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供园地。 (4)
增加创业教育经费投入, 提供财力保障。为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可在薪酬体系设计中专门设立相应薪酬基点。根据创业教育工作需要, 每年定期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创业指导教师外出接受培训或参加会议交流。同时, 校企结合, 设立学生创业基金。
加大创业教育场地建设, 完善物质保障。整合校内资源, 将学校优质资源尤其是优质科研资源全面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 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室和研究平台, 特别是将校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此外,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和项目孵化。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文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决策等领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5) 实现高校与上级管理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实时推送和与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门户系统的无缝对接, 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相关部门相互贯通的信息一体化平台, 为大学生创业学习提供指导和全面的创业信息, 实现大学生准确创业定位, 并可就发展中遇到的创业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和政府相关部门、法律专家进行在线交流。
3 结束语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需要高校、企业、社会、政府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理工科高校应以开展科技创业教育为契机, 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 培养出既熟悉国内外产业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又熟悉科技创业的现状与一般规律, 具备敢于创业的激情、乐于创业的意识, 掌握科技创业的流程、知识与技能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朱先奇.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N].光明日报, 2008-04-09.
[2]李娟.科技创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3]胡爽.重庆理工大学聘请校友担任首批创业导师[EB/OL].[2012-10-30].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10/29/c_113534272.htm
[4]刘柳.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59-163.
理工科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探讨 篇7
一、理工科专业课的考试目标和功能特点分析
目前, 各种类型的考试五花八门, 其目标、功能和操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就目标而言, 升学考试着眼于选拔人才, 执业考试侧重于上岗资格, 水平考试则是测试某种专业范畴的水平层次。关于“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界定, 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考试, 如阶段、期中、期末考试等。其他如升学考试、水平考试、执业考试等, 统称为“非教学过程的考试”。考试目标不同, 导致了考试方法的千差万别。例如口试、笔试和机试, 标准化考试与非标准化考试, 主观性考试与客观性考试, 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当场交卷与课后完成等。在题型上, 有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分析论述题等, 在出题方式上, 有试题库提取和主考者出题, 预先准备题和即兴问答题等。
关于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目标和功能, 是由该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确定的。较之非教学过程考试, 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不仅涉及专业素质教育, 也涉及人文素质教育。而理工科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的考试, 其目标应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出发, 着眼于本校、本专业培养的特点, 并结合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以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大目标, 其功能应不同于非教学课程考试的单一测验性而应具有测验性、评估性和指导性等多种综合功能。
(一) 考试的测验性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为学校全面评价学生如升留级、毕业、评优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量化指标, 因此它的首要功能是测验性。检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考察其认知、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编制出高效能的考试题, 针对考试目标进行题型设计, 是考试过程的首要环节。
试题的编制应有计划地确定考试目标和考试内容以及相应的权重。考试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用、综合等方面, 考试内容应涉及基本问题、测验编制、信度、难度、区分度、学绩测验、能力测验等方面, 保证试题的覆盖面广, 深度与广度适宜, 评分操作性强。
(二) 考试的评估性功能
教学过程中考试的评估性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对教学计划的评估;对教材内容的评估;对考试科学性的评估等。从而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教学应改进的地方, 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考试评估性功能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考试分析。一般的考试分析比较简单, 如统计考试成绩的平均数以及每一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等, 这样的分析提供的信息较少。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评估性功能, 必须进行科学分析, 这主要包括试卷分析和成绩分析。
(三) 考试的指导性功能
专业课的考试应较为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综合专业素质, 也能一定程度地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 发现其个性特点, 培养出不同发展方向的专门人才。
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人的情感、意志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就具体一个学生所有专业课的考试分数而言, 成绩平均分高, 标准差小, 说明该生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高。但平均分稍低, 标准差大的学生中也不乏优秀者, 说明其在某一方面有独特之处, 只要加以引导, 同样可以造就有用之才, 且专业课考试成绩状态对其毕业设计 (论文) 选题、毕业后的择业都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与非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二者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是因, 后者是果。事实证明, 一个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 完全能够轻松地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例如英语、计算机的过级考试, 注册结构师考试, 研究生升学考试等等。教师应将专业培养、社会需求和素质教育作为大目标, 把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力和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不受各种“应试”的干扰, 以至于本末倒置。对于这类“应试”中应知应会的内容和考试技巧, 完全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兼顾, 加以指导, 并进行应考前的强化模拟训练, 使学生考出优异成绩。任何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舍本求末的做法, 都是教育的短视和偏差, 难以有效地促进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应试教育中大量事实证明了它的弊端, 而真正在观念和行动上肃清其影响却远非一日之功。
二、理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模式及其实践
理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性质, 决定了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试的本身即是深化知识、强化能力、拓宽口径的过程。它对教学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作用, 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控作用, 对师生关系具有融合作用。
笔者担任理工科专业责任教师期间, 在03级28人、04级21人、05级33人3届化工机械及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 对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提出“三多一结合”的改革模式, 并在07、08级全面实施, 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 课程教学特点和现状
化工原理是所有化工类专业都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 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性的工业实际问题, 涉及众多的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大量的工程计算。教师如果过于遵循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 常常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比较枯燥, 易产生厌学情绪。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 即使有的学生能取得高分, 一旦做后续的课程设计却错误百出、无从下手。化工原理课程的考试改革初衷正是基于对课程教与学的明确导向。
(二) 考试方法改革的模式
化工原理考试改革模式归结为“三多一结合”, 即功能多元性, 题型多样化, 操作多回合, 评分主客观结合。
1、考试目标多元化。
体现在:认知目标;自学能力目标;科技写作能力目标;综合思维能力目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目标。通过考试, 全方位测验学生能力, 深层次评估教学效果, 从而对教学改革及学生发展给予具体明确的指导。
2、考试题型的多样化。
考试题型设计应多样化, 以前学生在做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时, 基本上按例题的模式设计, 千篇一律, 缺乏思考, 同时也埋没了优秀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准备4-5个题目让每个大组的学生根据课题内容和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选择。而每个大组再按2-3人一组, 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可将课题只改变几个工艺参数, 做到每大组一大题, 每小组一小题,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设计, 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完成设计, 并通过同一大组中不同小组的设计结果对比, 讨论工艺参数与设备结构尺寸间的相互影响, 确定优化合理的设计方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同时还培养了平时注意收集相关资料的习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3、考试操作多回合进行。
因为试题本身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分几次进行效果更好, 以便每次集中一个方面的问题, 达到既定的目标。有的试题多还可分多个回合进行, 通过“初试 (一卷) , 初评分, 修改 (二卷) , 终评分, 讲评”的多回合反复, 使测试与训练有机结合, 师生双向反馈高效完成, 学生的多项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训练。
4、出题和评卷将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
命题和评分的主观性并不会影响考试的测试功能, 只要在考试计划的编制中对权重加以把握即可奏效。笔者提出两种考核改进方法:第一, 注重过程考核。从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等多个角度评判学生。对于表现积极, 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体现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生给予加分。第二,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能够把零散、片断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到实验室了解设备流程, 查阅实际设计图纸, 提高学生实际的工程设计能力, 对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很有帮助。
(三) 考试改革的效果
考试改革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增强了自信心;培养训练了学生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改善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方法;发现了学生专业素质个性特点;融洽了师生关系;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04级的学生在完成精馏实验学习后进行了考试, 学生普遍掌握得好, 使得后来的课程设计———在原料条件变化了或工艺条件变化了, 如何调节参数确保产品稳定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优良率达80%以上。该班级在毕业论文答辩中, 无一人在此问题失分, 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和重点。
05级在做设备结构设计综合练习时, 一名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犯了一个不应该的错误, 经教师当场指出后马上醒悟过来, 这样促使学生对自己知识运用的能力进行反省, 克服了盲目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03级的学生在论文“水产品废液废渣的处理”题目布置之后, 积极准备, 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查找资料, 多数写出了有一定深度的论文。有的学生还做出了多个方案并进行比较, 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距离, 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这种考试方法改革方案也提出了一些新课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工原理课程的授课能力, 还要能够综合其他相关课程 (如VB编程、AutoCAD制图、仪表自动化及控制、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等) 的知识, 有较全面的专业素质、理论功底和工程能力, 才具有驾驭专业课考试的各种手段。其次是题型设计应把握好难度和区分度, 考试的主观性也应适度。这些问题都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使之更加完善。
摘要: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对理工科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考试的目标、功能、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考试改革的模式设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专业课,考试
参考文献
[1]、何丽莉等.高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8 (2) .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 篇8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内驱力,大学生科技创业,大学生创业规划
创业是指以创立并运行新企业、新组织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1]。创业教育先驱杰夫里·提蒙斯认为, 创业企业能长期运行并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创业行为是被潜在机会所驱动, 需具备个人能力、创业资金、市场及政策等多种条件。科技创业是指以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 其特点是技术性强、资金门槛高、持续时间长。从上世纪70年代, 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子不胜枚举。从70年代比尔·盖茨大学辍学创建微软, 到90年代杨致远博士求学时创立Yahoo、Page&Brin在校创立Google、李彦宏毕业后创立百度, 再到21世纪初Zuckerberg在校创立Facebook都是科技创业的典范。
科技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为社会增加大量就业。据统计, 美国95%的财富是由创业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立的科技型企业所创造, 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美总数的65%[2]。《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十七大也提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可见, 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出于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积累财富、成就梦想而做出的个人选择, 也是保持经济增长活力、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同时, 科技创业对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有极大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及分析
1. 国外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
美国的科技创业具有代表性, 是全球创业最成功的国家。大学生创业体制较完善, 大学生创业率达20%~23%, 而高科技创业约占80%。考夫曼 (Kauffman) 创业基金会在1999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有91%的美国人认为, 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3]。美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踊跃主要受一些创业活动的持续推动, 比如起源于1983年的商业计划竞赛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 当时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学生希望借鉴法学院的一种模拟法庭形式举办“商业计划竞赛”, 以此来推动高校MBA学生走入社会。后来, 由于沃顿商学院等几家全美最有影响的商学院的参加, 该项竞赛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美国其他高校群起而仿效之。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20多所美国著名高校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商业计划竞赛。其中以麻省理工的“5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 ($5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最为成功。剑桥一家咨询公司研究显示,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一度有46%出自MIT的创业竞赛[4]。斯坦福大学具有出色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教育, 鼓励师生利用自身科研成果进行科技创业, 惠普、雅虎和思科等世界著名公司等都是该校师生创办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该校师生平均每年创建150个科技公司, 这些公司每年创造约2 300亿美元的销售额[5]。全球技术创新高地“硅谷”就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一手打造的, 因此该校被称作“硅谷之父”。
2. 国内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
2010年, 教育部报告显示, 千名受访大学生中60%以上有创业意愿, 在问到出发点, 38%是挑战自我, 37%是获取财富, 14%是因为就业压力。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后真正投身创业的仅5%。在这些创业项目中, 社会服务业占34%, 制造业占13%, 金融、保险业12%, 科技创业仅占17%[6]。相比之下, 在美国硅谷大学生创业领域80%集中在电子、软件等高科技领域。民间创业咨询服务机构针对全国大学生创业的调查研究显示, 2009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3%, 广东为1%, 浙江最高为4%, 其他地区则更低[7]。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国外 (20%~30%) , 也低于国内民企 (20%) 。厦门大学对参加“挑战杯”创业赛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52.8%是为了丰富个人履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和结识工商界精英。“挑战杯”创业赛也曾诞生了以“视美乐”“易得方舟”“科大讯飞”和“天行健”等一批学生公司。但目前除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活下来以外, 绝大多数学生创立的科技企业都在商业大潮中折戟沉沙。这些公司要么因为产品不对路经营不下去, 要么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停业, 要么就是因管理不善而倒闭, 要么因团队核心成员出走而关门, 创业成功并能持续、稳定经营下来的屈指可数。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科技创业率低“三低”现象特别明显。大学生群体创业愿望强烈, 真正把愿望变成实际行动并投身创业的人比例只有极少, 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创业成功率仅为创业者的1/25。创立企业中高科技企业比例低, 提供生活服务较多, 大学生创业领域仍然未能脱离校园小环境, 缺乏从更大范围内发现社会需求的视野。由于成功少、失败多, 大学生创业受到家长、创业专家的广泛质疑。
3. 国内大学生创业不景气原因剖析
那么, 大学生科技创业不景气的根本问题在哪里?面对大学生群体持续不退的创业热情和教育部门的殷切期待,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出路又在何方?笔者分析认为创业初期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创业内驱力不足、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创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难的四个主要原因。
首先, 无法获得创业资金大学生创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而公司创立后缺乏维持运转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了十多年, 但仍处于培育阶段, 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偏少的状况仍未改变。目前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分四种:亲朋借贷、银行贷款、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 前两者占80%以上, 占20%不到[8]。很明显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富爸爸, 而政府部门也不可能大面积投资学生科技创业。另外, 对于一无抵押资产、二无成熟产品和技术、三无市场运作经验的“三无”学生, 要从风险投资获得投资是很难的。因此, 专家建议大学生创业不仅要“扶上路”, 还要再“送一程”。相对而言,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 资金来源广泛。硅谷创业资金50%来源于风险投资、35%来源于各种天使投资和种子基金, 银行借贷及其他渠道仅占15%。也许有人说, 资金筹集难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印度是一个最好的反证例子, 印度国内较有名的创业活动“121-创意实施大赛”, 每年为数百名创业者提供高额创业资金[5]。另外, 很多初创公司进入生产稳定阶段后, 因产品销路未充分打开、缺乏持续人工费用和经营费用等维持资金也是导致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 现阶段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也是大学生不敢创业的重要原因。近几年, 国内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各种创业平台陆续建立了600多个, 但是如何充分、高效利用这些创业平台是个问题。此外, 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融资、税收优惠、法律及创立企业等软性配套服务却很不匹配。目前, 除了上海、杭州、广东等发达地区之外, 大多数地区仅停留在文件和行政命令上面。此外, 我国现有风险投资以政府为主, 而配制效率更高的风险投资、半盈利性的天使投资和大量民间游资却缺乏投资方向。因此, 如何完善软性配套设施, 发挥现有创业平台的综合效益是改善大学生创业现状的紧迫任务。
再者, 国内大学生创业内驱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因素。驱动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件事情的原始动力, 基于内心想法、信念而采取行动是内部驱动力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 具有内驱力的人创业目标明确、主动出击、有规划、遇到困难能坚持, 因此创业时间长, 也更容易创业成功。相反, 因外驱力创业的人可能会因为外驱力消失而放弃创业, 导致创业失败。西方崇尚个人主义, 奉行自由、独立的价值观, 富有冒险精神, 多数人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梦想。2009年, 美国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如何走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调查显示, 63%选择“政府必须鼓励创办新企业, 才能创造可持续的、长久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成长”, 只有23%选择“由政府在公私机构中创造新岗位”[9]。这说明美国公众的创业信仰根深蒂固, 这也是同等机会下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多创业的原因。
最后, 创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创业能力即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包括专业技术、市场驾驭、经营管理、社交和风险承受等能力。大学生科技创业属于高风险活动, 可能带来增益, 也可能带来损益。因此, 必须要对创业失败有高度容忍能力和对风险有充分的承担准备, 才能在创业中进退自如, 游刃有余。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多是知识讲授而疏于亲身实践, 创业精神局限于概念理解而未形成创业文化, 创业缺乏从意识到行动的跨越。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优势及路径
实现梦想的创业之路千万条, 没有人敢肯定的哪一条路是正确的。但是, 从社会和行业需求出发, 根据自身状况, 理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道路很重要。笔者认为,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在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创业, 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 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专利和技术, 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极大潜力, 选择高校作为技术来源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10], 目前全国700余所高校, 每年形成的科研成果1.8万项, 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 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一方面是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民间资金难以找到卓越的技术和成熟的创业团队。理工科高效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其次, 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相对完善的硬件条件, 可为初创期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技术支持。高校有许多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有在本领域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和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 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参与者。
科技创业必须要有成熟的团队、卓越的技术、畅通的融资渠道。基于这个认识, 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可概括为:第一步, 大学生在高校、创业成功者及专业创业机构帮助下, 在入校其即开始创业规划, 逐步确定创业目标;第二步, 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精神到创业意识及创业机会发现能力, 掌握从创业计划书撰写到创建、运营新企业, 从融资到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创业知识;第三步, 通过研究讲座、科研活动、校外协作、实验和现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具有实战性的科技创业实践, 获取市场应对经验和经营管理等能力;第四步, 选择产品开发型科技项目作为创业项目, 大学生作为科技创业的主体, 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科技项目中, 掌握和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第五步, 利用一切机会展示科技创业项目, 争取各种国家、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社会游资的大力支持。
三、大学生科技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业在国外已有多年, 业已有一套成熟的保证体系, 一些有益做法值得借鉴, 但是, 盲目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因此, 综合我国大学生总体素质、创业环境和创业所处历史发展阶段, 笔者总结了一些保障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具体措施如下。
(1) 以产品或技术开发型项目为导向, 通过设立“政府资金先导、天使投资跟进”的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政府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天使投资资金用于科技企业创立和初创期运营, 且可根据技术成熟度确定创业切入点和资金投资比例。项目先期目标是获得具有知识产权且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后期目标是以该产品和技术为基础创立科技企业, 并在2年内形成盈利能力。
(2) 创业建立学生-导师-投资人“一线三牵”长效帮扶机制。整个创业过程中,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项目全过程, 教师和天使投资人作为导师指导和监督创业过程。由于有共同目标, 在适当激励机制下可以实现三方良性互动。
(3) 积极争取具有长期战略性的非赢利性或半盈利性的科技企业发展基金、种子基金、校友基金等的资金以及支省、国家及国际上各种创业资金的资助。
(4) 在创业初创期引入以高校或政府做担保的商业保险, 免除大学生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5) 对大学生初创企业, 在初创期内 (三年及以上) 开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 以及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的税赋减免。
(6) 开展各种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减免;推行审批流程和手续简化, 资本金分期到款, 降低贷款限额和延长还款时间等优惠政策。
笔者所提出的科技创业的模式是一种以产品、技术为导向的研发-应用模式, 该模式具有连贯性、持续性、系统性。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创立科技型创业企业为目标, 通过项目团队优化组合完成项目, 项目完成时可获得技术含量高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利于实现产业化。这种模式可避免当前各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开发类基金实施过程中的“重申报轻验收”的问题, 也可避免科技企业技术对成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结论
科技创业作为较高风险的创业模式, 在国外大学生创业时普遍采用。但由于国内存在创业资金渠道单一、数量少, 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 大学生创业内驱力和创业能力不足, 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笔者提出, 中国大学生应坚持走科技创业模式。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业五步走的思路, 并提供了“政府资金先导、天使投资跟进”的资助、学生-导师-投资者“一线三牵”的具体实施措施, 具有一定借鉴性。
参考文献
[1]杰夫里·提蒙斯 (Jeffry A.Timmons) .战略与商业机会[M].周伟民, 田颖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8-50.
[2]徐迎红, 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4) :243-246.
[3]蔡克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创业教育[J].求是, 2001 (18) :19-23.
[4]曹巍, 宋冰, 王晓琳.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4) :57-60.
[5]雷家骕.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14) :25-28.
[6]文刀.襁褓中的大学生科技创业[J].广东科技, 2010, 19 (11) :21-23.
[7]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3-5.
[8]牛玉全.融资难成大学生创业路上最大问题[J].职业与教育, 2009 (19) :56-57.
[9]Kelly Rohrs, Barbara Pruitt.Americans Want Government Stimulus for Small Businesses and Entrepreneurship, Reveals New Survey from Kauffman Foundation[EB/OL].http://www.kauffman.org/Entrepreneurship_and_Economic_Recovery.aspx, 2009-3-18.
【文、理工科论文】推荐阅读:
理工科大学论文08-21
理工科论文格式12-06
理工科论文总结范文09-26
理工科本科生论文09-09
香港理工大学论文01-06
理工类艺术生论文01-06
佐治亚理工学院论文05-31
长春理工大学毕业论文07-11
沈阳理工大学毕业论文12-16
华东理工毕业论文格式要求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