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论文

2024-08-21

理工科大学论文(精选12篇)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1

新进教师是指刚刚完成最后学历教育并在高等学校开始第一次学术工作的人。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学生规模急剧扩大, 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力量,许多教师才毕业就上讲台,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1]。以河海大学为例,河海大学现有专职教师1934 人,其中35 岁以下青年教师928 名,占教师总人数的48%,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 从根本上来讲,青年教师代表着教育发展的前途和学校教育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未来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促进新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任务。然而,与老教师相比,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都存在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不佳,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 事实上,新进教师一直都是大学教师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在承担教学工作任务时面临着特殊的困难,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尤其如此。

一、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近三年( 2011 至2014 年) 河海大学共招聘教师199 人, 其中193 人具有博士学位,29人是留洋博士。 新教师入校后,教务处统一安排所有的新进教师试讲,并组织国家级教学名师、本科教学督导员、教学副院长等专家型教师听课,对其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

通过试讲和专家指导发现,从整体来看,新进教师的综合素质较高,普通话流利,教学内容正确,专业基础扎实。 但由于绝大多数新进教师都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也大多没有教学实习经历,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表现出很多共性问题。

( 一) 宏观方面

1.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理论把握不够。 大学教学应遵循研究性教学理念,切忌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知识探寻、 知识重构的过程,即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和探讨新的问题,运用知识,发现新知识,得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与品质。 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既充满困惑又充满乐趣的知识发现、理论总结和理性思维的集合过程。 因此,需要在新教师中深化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讨论和学习, 推行研究性教学和PBL教学模式(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组织能力不强。 教学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管理课堂纪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组织能力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绝大多数新进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 不能精心设计与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节奏把握不当, 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启发性教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没有处理好黑板与计算机等多媒体的关系。 除个别教师全部使用黑板, 没有利用PPT等多媒体辅助手段外,大部分教师都过分依赖计算机多媒体,黑板利用率不高,讲课过程中只是随意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公式和字符, 有的甚至完全没有任何板书。有的老教师还戏言,如果学校突然停电,很多年轻教师就只能站在讲台上发呆,或者和学生吹吹牛,完全无法继续教学。

( 二) 微观方面

1.教案不符合要求。 教案不同于讲稿,它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在教案中,教师要对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和教学道具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教案是备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只不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案写得更加科学细致, 年轻教师的教案写得简单粗糙一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不知教案为何物,以为就是讲稿甚至是PPT课件的打印稿,缺少对课程的精心思考和整体设计。

2.板书不规范。 板书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要明确、集中、合理。 明确是指板书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具体明白、正确鲜明;集中是指板书目的单一,“ 高度集中” 地为一个目标服务;合理是指板书目的定位合理、方向明确,符合教学总目标、总要求,不游离于整体教学,书之有理。 然而,一部分教师基本不用板书,仅对着PPT讲课,上课只拿着激光笔而不碰粉笔;另一部分教师是偶尔拿起粉笔,但只是在黑板上零星地写上几个关键词,板书随心所欲,没有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

3.多媒体使用不当。 新进教师都能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使用,上课时普遍采用PPT,但却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成功的教学课件应该是先理念后技术,要站在听众的角度,把要表达的东西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听懂,而不是让复杂的动画、缤纷的色彩等噱头喧宾夺主。 因此,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教师要处理好PPT和板书的关系,注意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巧妙搭配、不怕麻烦,从而保证课件的逻辑性和趣味性。 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做得比较花哨,一会一个视频,一会一张图片,整个PPT页面色彩缤纷、花样百出。 部分课件是将所有课本上的内容都抄在PPT上, 没有考虑课件的简洁大方、突出重点,更加没有考虑到黑板与课件的互补作用。

4.仪表不够端庄,语速过快。 教学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交流外,还有神态和动作的非语言交流。 由于在校期间缺少教学实习经历,大部分新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不太理想。 在语言交流方面,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或是过于紧张,新进教师的语速太快,“ 口头禅”现象严重, 有的教师半节课就讲完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剩下的时间无所适从。 在肢体语言方面,有的教师站姿不端正,或是一边讲课一边抖腿,且着装随意,讲课无激情,整个教学过程过于平淡,不能带动课堂的整体氛围。

5.师生互动太少。 成功的教师都会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例如提出相关问题、说说与课程有关的小故事或者给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点头、赞赏的微笑等等,由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跟上教学节奏。但大部分新进教师比较紧张,课堂表现僵硬刻板、照本宣科,缺少师生互动。 个别教师甚至从头至尾都在低头念PPT,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抬头看台下一眼,对学生的听课纪律和接受情况都毫无反应, 更勿论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交流,整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在检查过程中,有的老教师都为这些“ 钉”在讲台上讲课的教师着急,希望他们“ 下来走两步”,和学生交流交流。

总的来说,大部分新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较为随意,在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手段、教辅材料准备、习题作业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常常是“ 跟着感觉走”,教学仪态仪表一般,师生互动交流有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二、新进教师教学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导致新进教师教学能力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个人的原因,也有外界环境的影响。 现将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 一) 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等训练

河海大学2011 至2014 年共招聘教师199 人,但仅4 人毕业于师范类院校, 其余的均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 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在求学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方面的课程,也没有教学实习的经历,再加上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虽然他们学历学位高,专业基础扎实, 科研能力在读书期间也得到了系统训练,但是他们严重缺乏教学知识和经验,整体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不理想。

( 二) 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工程理论和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作为理工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参与和深入工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并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当中,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新进教师大多数都是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的应届毕业生,平时以学校学习为主,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很难做到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进而成为优秀的理工科大学教师。

( 三) 招聘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偏低

通常, 各高校教师招聘工作都由人事处负责完成,在招聘过程中侧重考察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背景,对于新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水平要求较低。对于个别科研能力特别突出的新教师, 甚至会降低对其教学要求。 这样招聘进来的教师虽然科研水平高,但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 四) 职称评比重科研轻教学

理工科大学重科研轻教学,评职称时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回报高于教学回报。因此,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备课,教学敷衍了事。在学生评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授、副教授的评教得分低,评教结果不理想。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新进教师的教学态度,他们认为只有科研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水平,并未投入充分的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促进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主要集中在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认知技能等方面的提高[2,3]。 河海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目前主要是通过以下措施,帮助新进教师站好讲台,使其尽快成长为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 一) 组织岗前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针对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特点,每年针对新进教师组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由三部分构成。

1.教学理论探讨,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

2.教学方法与技术训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PPT与FLASH制作要求和技巧等内容。

3.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由学院组织人员对新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考核。

( 二) 组织岗前试讲,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在学院考核的基础上,每年由学校组织国家级教学名师、本科教学督导员、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与徐芝纶教学奖获得者、校优秀主讲教师等专家对新进教师进行精心指导。 每位教师自选内容进行45 分钟的讲课后,由三位以上专家通过听课、传阅教案等方式对新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现场点评与指导,帮助新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对新进教师的试讲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并将教学录像光盘和专家评分表反馈给教师本人,供其总结提高;同时提供一张“ 国内外优秀教学视频集锦”光盘,方便新进教师学习。

( 三) 采用“ 一对一”培养模式,帮助新进教师成长

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2004年开始,河海大学启动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再提高工程,采用“ 一对一”的培养模式,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导师对包括新进教师在内的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培养。 通过互相听课和课后研讨,教学导师对新进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交流和指导。 同时,学校为每位青年教师录制两次教学实况录像,以便教师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教学成长情况。

( 四) 加强对教案的要求,指导新进教师设计教学

合格的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的、时间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大纲、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业练习、教辅材料、参考文献、案例讨论等内容,教案的编写要求内容简明、条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晰。新进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写出所授课程的教案,不能无教案授课;且其所用教案在开讲前须经教学导师审阅通过。 对于公共课、难课、新课,提倡由教研室组织进行集体备课。

( 五) 组织名师工作坊,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为引导新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水平,河海大学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名师资源, 组织名师工作坊,主要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系列讲座、教学研讨会及公开示范课等活动,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等杰出教师来校传播先进教学思想及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观摩与改进,推动青年教师进行深刻的教育反思,在全校营造重视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 六) 建立教师教学档案,进行个性化指导

通过建立新进教师教学档案袋,对新进教师进行长期跟踪培养,促进新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化发展[4]。

新进教师档案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基本资料( 教师的教学经历、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记录( 教师具有代表性的教案、课件、教学实况录像、辅助性教学材料) ,专业成长记录( 督导、领导、同行的听课评价,学生评教结果,教师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情况等各种表现记录) 。通过创设教学档案袋, 新进教师可以不断展示自我、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决策,做好未来学习、工作的规划;通过分析教师教学档案,教学管理者和同事可以与新进教师进行交流,帮助新进教师认识自己,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 七) 加强教学激励

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设立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培养基金, 为新进教师提供一定的奖励和资金支持,鼓励广大青年教师主动深入钻研现代课堂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苦练教学基本功,积极参与论文撰写等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既能胜任教学又能开展科研的青年优秀代表[5,6]。 河海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是青年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技能的平台,始于1995 年,每学年开展一次;河海大学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培养基金从2004 年起开始设立, 主要用于资助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过渡,而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成长过程。 只有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教师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优秀创新型人才。下一步,我们将以河海大学为平台,继续探讨相关理论,完善相关措施,促进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摘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河海大学为例,从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新进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新进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娟清,林登平.高校初任教师入职培训机制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0,(1).

[2]唐亚厉.中美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3]邢耀荣,刘菁.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师培训新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4]赵九松.教师教学档案袋功能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1).

[5]刘凤英.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教师培训与开发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6]徐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1.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2

重庆理工大学始建于1940年,原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到重庆市。历经近7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占地2200余亩,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教授、副教授45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80余人(其中院士8人)。现有研究生及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

学校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架。目前,学校设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调查 篇3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学习风格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学习风格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自从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于1954年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多的研究者,如Keefe (1979)、Dunn, R. & Dunn, K. (1986)、Reid(1987)等,都开展了较有影响的研究工作,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国内研究者中,谭顶良(1995)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每一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的不同偏好,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的总和。一般认为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参与性、稳定性、可塑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国内的英语教学被认为“费时低效”,要改变这一局面,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需要切实认识到从“怎么教”到“怎么学”这一理念和范式转变的重要性,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从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的学习风格这一课题值得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二、研究设计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一所浙江省属本科院校。笔者随机邀请了该校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及理学院三个学院的90名正在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二年级本科生参与问卷调查。90名学生中,男女生各45名。其中收回男生有效答卷40份,女生有效答卷41份,总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2.调查问卷

Reid (1984)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Questionnaire)一般被认为非常适合测量课堂情境下的学习者。这一特点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英语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的大学生的背景相吻合,所以本次研究采用该调查表。Reid在该调查表中把学习风格分为六大类,即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动觉型(Kinesthetic)、触觉型(Tactile)、小组型(Group)和个人型(Individual)。每一类型的风格包含5个陈述,共30个陈述。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每个陈述后的5个选项(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无法确定,3分;不同意,2分;完全不同意,1分)中选择同意程度,最后把各个风格类型中的5个陈述的得分分别相加再乘以2,就可得出各个风格类型的得分。得分在38-50的为主要学习风格;25-37分为次要学习风格;得分为0-24的忽略不计。为了便于调查对象对每个陈述的理解,笔者在问卷中采用了英中双语的形式。

3.数据处理

本研究借助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感知学习风格总体倾向

表1反映了本次调查对象的整体学习风格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最偏爱的学习风格类型是触觉型(均值达到38.8395),其次是动觉型(均值为38.0741)。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相吻合。如Reid (Ellis, 1999)以1300名在美国进行英语强化学习的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偏爱的学习风格有触觉型和动觉型。李慧红(2006)以Reid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为工具,通过对164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从这一结果来看,除了大学生的一些共性特点之外,理工科大学生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质,如他们的学习需要具有较强的思辨思维,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学习倾向同样会影响到英语学习。排在第三位的是听觉型学习风格(均值为37.395,这一数值大于37,同样可以归入主要的学习风格);排在第四位的为视觉型学习风格(均值36.3210)。笔者在同该校一些英语教师的聊天中了解到,该校理工科专业班级英语课堂,一般而言课堂气氛不大活跃,他们一般习惯于听从老师的讲授,而积极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在每个班级中并不多见;同时,他们习惯于阅读,阅读能力一般相对较好。从调查结果来看,理工科大学生最不喜欢的两种学习风格,首先是个人型(均值34.5185),其次是小组型(均值35.3333)。个人型和小组型排在最不偏爱的学习风格的一二位,说明调查对象在这两型学习风格中意见出现较大对立和分化,这从二者的标准差是最大的(分别达到6.97137和6.88315)这点可以体现出来。

表1    描述统计量

2.男女生学习风格差异

表2反映了本次调查中男女生在六种学习风格类型上的对比情况。整体上看,理工科男女生的学习风格差别不是很大。男生偏爱的学习风格依次是:触觉型(均值38.0500)、动觉型(均值37.6500)、听觉型(均值37.6250)、小组型(36.7000)、视觉型(均值35.6500)和个人型(32.3000)。而女生偏爱的学习风格依次为:触觉型(均值39.6098)、动觉型(均值38.4878)、听觉型(均值37.1707)、视觉型(均值36.9756)、个人型(均值36.6829)和小组型(均值34.0000)。特别是男女生最偏爱的三种学习风格完全一致,均为触觉型、动觉型和视觉型。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风格在性别上到底有无差异,笔者开展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理工科男女大学生在个人型学习风格上差异显著(p=0.004,远小于0.05),具体表现为理工科女生较男生更为偏向于个人型学习风格。这可能和理工科专业中女生相对较少,她们的学习生活活动较多地局限于女生之间,而不便于小组活动的组织有关。如不少班级女生人数只有较小的个位数,有的班级甚至没有女生或只有一两位女生,这一客观情况使得理工科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个人型学习风格。

表2    基于性别不同的独立样本T检验

四、对英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英语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多种学习风格,同时帮助他们加深对自己学习风格的认识,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习风格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方式、方法与学习风格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自己学习风格,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和合理运用,同时尝试不同的学习风格,从而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偏爱触觉型和动觉型学习风格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多种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课堂讨论等,切实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时组织一些需要动手的学习活动,如设计制作海报、改编课文、读书笔记交流,等等;大胆尝试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学生把英语运用起来,充分发挥语言交际性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班级的英语教师在关注男生这一大多数的群体时,也不应忽略女生这一少数群体。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女生加入到男生中来开展学习活动,挖掘小组学习的优势。

总之,开展学习风格的研究是为了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既要扬长,使自己擅长而又有效的学习风格更好发挥作用;又要补短,大胆尝试不同的学习风格,力争利用学习风格的因素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Dunn, R. & Dunn, K.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M].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1978.

[2]Keefe, J. W.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M].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1979.

[3]Reid, J. M. Learning Styles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J].TESOL Quarterly, 1987(3).

[4]Reid, J. M.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1984). In Reid,J.(Ed.), Learning Style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C].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95.

[5]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4

最近几年, 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却亟待提高, 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语言教授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为了保证因材施教, 达到既定教学效果和目的, 外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障碍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 对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以及对英语学习信心和情绪等问题进行研究, 以利于较为清楚地揭示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成因, 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语言应用能力有所裨益。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问题

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汽车学院和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两个专业的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 以随堂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一般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 同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寻找问题的产生原因, 以利于探寻出应对策略。

(二) 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运用李克特量表 (Liker Scale) 等级测量。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四方面:1) 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2) 学生对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有哪些需求;3)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哪些难点;4) 学生对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信心和语言交际策略掌握情况。发放问卷前, 测试者告知受试者本次调查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无关, 目的是打消受试者的回答顾虑, 以保证受试者根据个人情况真实地回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8份, 回收751份, 其中有效问卷730份, 采用SPSS3.0对有效数据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 能力需求分析

研究发现, 学生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上有较为显著的方向性区别, 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内容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期求。同时, 在提高不同方面的英语能力上体现了较大的不平衡性 (见表1) 。

听力方面, 多数学生对“听懂并理解日常交际英语”表现出强烈的愿望, 选择“迫切”和“非常迫切”的人数共占到81.2%。与此相反, 学生对“听懂并理解英语教材中的听力材料”期求度不高, 仅为60.2%。针对“听懂并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材料”这一选项, 近75%学生选择了“迫切”和“非常迫切”, 说明学生非常关心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

口语方面, 在“能较为流利准确地就专业话题进行对话或讨论”和“交谈中能使用基本会话策略 (如借助体势语) 辅助交流”两个选项中, 分别有65.2%和31.3%的学生选择了需求“迫切”, 说明学生明显偏重前者, 对后者重视不足。同时表明学生不仅希望能够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 更有强烈的愿望使用英语讨论专业话题。另外, 在“对提高口语有帮助的听力技巧需求”方面, 共有21.3%的人选择了“迫切”。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在口语交际中, 辅助性策略 (如利用手势动作、眼神, 借助其他交流工具等) 对口语对话表达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辅助性策略与对话顺利展开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认识模糊。

阅读方面, 学生对于“能读懂英文网站或英文报刊杂志及著作”愿望并不高, 表达“非常迫切”和“迫切”的仅占40%。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阅读的杂志种类有限, 主要有《英语学习》、《英语沙龙》、《疯狂英语》等, 阅读涉及的报刊, 主要是The 21st Century和《英语辅导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能读懂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这一方面, 选择“非常迫切”和“迫切”的人数高达78%, 说明调查对象比较重视课本材料的阅读, 这也体现了学生将阅读与考试结合的心理。“能读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或参考资料”一项比例为65.8%, 表明学生对专业英语重视度较高。

写译方面。就写作而言, 学生对“准确规范撰写各类英语应用文的能力”需求较高, 分别有57.4%和28.3%选择了“非常迫切”和“迫切”。这主要是由于在最近几年, 大学英语四六级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写作部分更突出对实用性内容的考察, 有很多紧扣时代主题的作文题目, 另外对便条等应用文的写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过, 调查对象对“能写本专业论文英文摘要、报告能力”认同度较低, 选择“非常迫切”和“迫切”意愿的人数分别占到19.1%和30.4%。与此类似的是, 在翻译方面, 多数学生对“借助工具书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翻译”一项体现较高的需求, 选择“非常迫切”和“迫切”人数共为71.8%, 而“借助工具书翻译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和“借助工具书翻译英文报刊、杂志中的材料”两项的选择人数分别为34.3%和20.6%。学生在写译两个方面对专业的关注度不高, 这与学习过程中, 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重视听、说、读技能, 忽略写译技能的现状基本吻合。

(二) 障碍分析

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理工科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方面有着以下障碍:

1. 动机障碍

动机通常指需求、欲望、愿望、兴趣等因素所激发的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英语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和外在 (Exintrisic motivation) 两种类型。研究者和外语教师普遍认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本人应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 进而减少外在动机给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厌倦感。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受外在动机的驱使学习外语, 即“要我学” (见表2) 。

表2说明, 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取得文凭、证书, 从而保证将来在职场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好的发展空间。由于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 因此, 一旦实现既定目标, 往往不会继续学习英语, 这无疑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认知障碍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调查发现, 理工科院校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着对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较为不利的因素 (见表3) 。

表3显示, 具有独立型认知倾向的学生比例不高, 这是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大三、大四年级疏于英语学习的很重要因素。与此相对, 依赖型和内向型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 特别是内向型认知方式, 占65%以上。依赖型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内向型学生表现欲不强, 积极性较差。这与理工科院校学生较为典型的认知方式有关, 英语授课教师在选择授课模式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3. 模糊容忍度障碍

模糊容忍 (tolerance of ambiguity) 指语言学习者在认知方面能主动容忍、接受与自己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等相冲突的思想、概念,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认知奠定基础。中国学校中, 英语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词汇语法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反之, 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英语环境中自然获取语言。更突出的问题是, 考试的目标导向使得学生往往忽略对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 理工科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 模糊容忍度普遍偏弱 (见表4)

60%以上的学生绝对不容忍模糊, 认为语言表达应该规范化、标准化, 对常犯的一些词汇误用、语法错误表现为不宽容。特别是十分关注四六级考试的学生, 对于一些较低程度的错误, 比如语法连接和语句层面上的也几乎不能容忍。这导致学生一旦处于真正的交际场合, 往往会因为不能容忍模糊而无法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从而使得学生即使学习了十多年英语, 仍会出现语言交际障碍或者“哑巴英语”。

4. 交际策略障碍

交际策略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交际过程中, 能掌握一些交际技巧, 如避免、释义、转化、求助等, 就能有效弥补词汇语法能力、文化背景知识不足等因素产生的交流不畅。由于传统英语教育体制固有的缺陷, 中国学生往往表现为交际策略能力不足。调查表明, 近一半的学生往往不懂得交际策略 (见表5) 。

表5说明, 绝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和交际过程中不能运用交际策略。通过更深地研究分析, 在拥有依赖性和内向型认知模式的学生中, 80%以上的学生几乎从未有意识地在语言交际和学习中使用交际策略。相对而言, 拥有独立性认知模式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约30%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交际策略。

结语

本次调查的范围和问卷选项具有一定局限性, 尽管如此, 调查数据客观性很强,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目前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整体水平不够高, 各单项应用能力发展不均衡, 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译能力急需提高。

第二, 很多因素影响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 要求英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模式、对模糊的容忍度及交际策略的掌握等各方面情况, 力求最大程度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 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试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是我国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担负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实现从侧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转变。唯有如此, 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度, 进而满足职场工作和学术研究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

摘要: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强与弱对学生的就业和专业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详细分析了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的是引起大学公共英语外语授课教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予以更多关注, 进而采取更为有效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关键词:英语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理工科院校

参考文献

[1]Budner 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M].Ohio:Charles E.Merrill, 2009.

[3]Deci, L.&M.Richard.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 Press, 2005.

[4]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2002.

[5]关晨等.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与需求的对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 2009, (9) .

[6]孟冬梅.理工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情感障碍与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6) .

[7]单胜江.高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

[8]王大青.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模糊容忍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2004, (4) .

英国大学降低理工科录取标准 篇5

虽然早些时候公布的数字显示,英国申请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可是,并非每一个科目与课程都有同样的情况。在有报道说,由于理工科专业备受冷落,一些英国知名大学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以求填满招生名额。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数据显示,在汇集了众多英国名校的“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中,就有五所以研究为主的大学降低了他们部分工科专业的录取标准。 截至招生工作结束为止,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和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都仍有空位。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和计算机专业在首轮招生中都未招满,最后好不容易在调配过程中才勉强满员。

有报道说,为了解决生源不满的情况,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降低了自然科学、机械工程、社会科学和护理学的录取标准。 这种局面可以说是为那些成绩不佳、未能考取理想大学的考生提供了一线生机。 一般来说,要想就读利兹大学化学系,考生在A-Level考试中至少需要取得一A两B的成绩,但如今由于化学专业无人问津,三门全C的考生也能被录取。 在伯明翰大学,仅获得一B两C的学生也能挤入该校电气工程专业,而以前该专业的最点录取线也要三个B。 了解过今年的实际情况的白金汉大学(University of Buckingham)教育与就业研究中心的艾伦・斯密尔斯教授(Prof. Alan Smithers)说,连罗素集团的名校境遇都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想象其他英国大学理科专业学生匮乏的惨淡局面。 与此同时,为了填满工科专业的空位,一些大学甚至以物质奖励的方式,刺激学生选择理工科专业。 有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甚至开出金额为一千的奖学金,专门用于鼓励女生选择工科。

报道说,一名假扮成学生的女记者在申请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物理专业时就被告知,由于选择此类专业的女生极少,因此她极有希望获得这一千镑的物质奖励。 根据《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莱斯特大学位列第19位,是英国大学中的佼佼者。即便如此,在过去25年中申请物理专业的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减少了一半。 提供物质奖励也并非只有莱斯特大学这样做。其他大学为了填满空位也出台了类似的物质刺激办法。 斯密尔斯教授说,以性别为借口向学生提供物质刺激的做法发人深省。这种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社会问题,给大学造成了财政吃紧和人才短缺两方面的困境。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能力培养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94-01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热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少毕业生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试图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然而,几年的实践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尤其是缺乏管理、市场、经济等知识的理工科大学生,其情况更为堪忧。创业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创业能力的高低,同样的环境下,创业能力越强的人,抓住机遇、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就越大。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周到贴心的政府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以及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大学生价值培养,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的迫切需要。目前对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现状及模式的研究较多,但有关大学生创业能力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

1 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创立基业”,即开拓、创造业绩和成就。Ronatadt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Jeffry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是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席升阳等认为,创业就是商业进入,是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有关创业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虽表述不一,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创业能力不仅是通常理解的能力,还包含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是这些要素的一种综合状态。

2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又长期偏重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化。容易形成缺乏创新和交际的思维缺陷,进而影响到他们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总的来说,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相对薄弱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业环境及创业政策缺乏

从家庭来看,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有一分安稳的工作,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小农和计划经济所导致的。从创业环境来看,我国在创业文化培育、创业金融支持、打造良好商务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创业政策方面也存在政策不完善、政策执行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理工科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和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主动性。

2.2 高校创业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

部分理工科高校忽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即使开设创业课程也只作为选修课,没有将其纳入教学和科研计划。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也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创业比赛、讲座、参观等形式,往往培养效果较低,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此外,作为一门选修课,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存在严重不足,多数高校需要依赖兼职老师来开设课程,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匮乏。使得在校学生学到的创业知识不实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3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内驱力不足

研究表明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真正投身创业的仅为5%,大学生创业内驱力明显不足。一般认为,具有内驱力的人创业目标明确、主动出击、有规划、遇到困难能坚持,因此创业时间长,也更容易创业成功。相反,因外驱力创业的人可能会因为外驱力消失而放弃创业,导致创业失败。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不坚决,内驱力较弱。在学习专业技术、市场驾驭、经营管理、社交和风险承受等技能方面积极性不高。

3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培育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

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单靠高校的力量还不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优化社会创业环境,完善市场竞争规则,端正民众的创业观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贷款、社会保障、提供办公场所等;另一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帮助理工科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档案管理、法律援助、导师辅导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学生科技产业园等孵化基地,努力实现资源的共享,调动积极因素为大学生创业服务,激发创业热情。还需要在全社会宣传创业和创业优惠政策,形成鼓励、支持、推动创业的良好社会风气。

3.2 高校创业教育要适应理工科创业学生对知识能力的需要

设置虚拟创业学院,开设创业通识和能力提升兩类教学课程,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最基础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提升教学面向有明确创业意向,学有余力,各方面能力突出的理工科大学生,适当减少相关理论课,增加相应的实验课、实践课、能力实训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SYB创业培训和全球模拟公司中国联合体创业实训培训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创业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此外,高校还应增加创业教师的引进,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优化师资结构和师资水平。

3.3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激发内驱动力

一方面高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优秀理工科大学生,从社会和行业需求出发,根据自身状况,理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道路。另外,也要求理工科大学生结合创业的方向,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创业教育平台,主动加强创业知识学习,参加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水平,增强创业自信息和内驱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J].科学出版社,2008,5(l):18.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探究 篇7

一、理工科女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从事就业相关学习、实践等筹备活动的过程中, 思考就业问题、选择就业方向、确定就业岗位环节中出现的各类心理现象。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不公现象的出现,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1】

(一) 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指在自己的期望与现实有落差, 或者对未来迷茫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恐慌、紧张的情绪。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找到工作已非易事, 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更是火上浇油。【2】在应聘过程中,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会遭受性别歧视或者直接被拒绝的情况, 这大大地挫伤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使其对自己本科所取得的成绩产生怀疑, 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丧失斗志, 更无心去规划自己的人生。【3】

(二)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对自我能力不给予肯定, 一味地否定自我的心理活动。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 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担当, 办事缺乏主见, 畏缩不前, 导致在社会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一蹶不振。在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当遭受单位拒绝后产生自卑心理的现象屡见不鲜, 理工科女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也许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异, 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 在与同专业的男生竞争时缺少优势, 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进而盲目自卑, 在未开始行动之前就给自己扣上了“我不行”的帽子, 没有胆量去主动推销自己, 导致就业更难。

(三)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指因为不敢直面某些人或事物而表现出来的担忧情绪。理工科女大学生一直被视为本专业、本行业的弱势群体, 她们抱着这样的心态走完自己的大学生涯, 难免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恐惧心理。由于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 他们一直在学校里过着舒服的生活。一旦要步入社会, 她们内心难免会有紧张情绪, 不知该如何踏出自己的第一步, 对社会充满恐惧, 甚至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无形中增大了她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四) 逃避心理

逃避心理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不和谐因素时, 自己不积极主动去面对, 而采取逃避行为, 心存侥幸的一种心理现象。逃避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他们没有真正的担当过生活, 一直处于被抚养的状态, 理工科的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在家里有父母呵护, 在学校有男生“保护”, 根本不需要自己承担多少责任, 养成了一种“女生就应该优先”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缺乏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旦失去“保护伞”, 心智不成熟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往往选择逃避, 她们采取不就业, 抵触就业推介会等行为, 通过不现实的假设来为自己寻找逃避的暖床, 这更增加了她们心理上进入社会的负担压力。

(五) 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一种在选择面前做不出决定而让自己陷入抉择漩涡中的一种心理现象。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决策能力的培养, 在求职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规划, 一心想奔向热门行业, 又不忍丢弃自己的本专业;面对就业协议书是否签约犹豫不决, 怕签了之后还有更好的, 若是不签怕后面没有工作可做, 她们举棋不定。许多好的用人企业提供的就业条件都非常好, 由于他们的犹豫导致机会丧失, 使本来就不乐观的局面变得更加被动。

二、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90后的大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 她们的心智不成熟, 心理素质脆弱, 辨别意识薄弱, 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4】20出头的大学生们思想活跃, 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 易受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自卑、恐慌等心理障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不论是国家、社会、高校、家庭还是个人, 往往都会忽略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以至于她们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危机, 接下来笔者将对产生理工科女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逐个进行分析。

(一) 国家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在东部沿海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城市尤其突出, 这些城市经济发达, 产业结构平衡, 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聚集地, 在这里人才荟萃, 机会遍地, 加之社保、医保等制度完善, 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首选之地。对于理工科女大学生而言, 在繁华的大都市, 她们试图逃避艰苦的工作环境, 追求舒适的就业场所。但是所学专业不对口, 又没有一技之长, 周围的繁华正可谓是无情地增添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独处在陌生的环境里的孤独, 她们在无助中焦虑, 在焦虑中自卑。

除此之外, 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对女性的公平对待制度尚不完善, 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尤为突出。

(二) 社会因素

“社会排斥”这个词是由法国学者Lenoir在1974年初创的。【5】所谓“社会排斥”通俗的讲就是公民的权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或者不被完全认可, 这一解释是由“欧洲共同委员会”在1993年提出来的。【6】21世纪的新生代大学生在背负着祖国期望的同时, 还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理工科院校, 女大学生所面对的各方面压力空前巨大。

首先, 受“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影响, 在世人眼里“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 毋庸置疑的。在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现象的恶化, 但是由于长久的历史渊源影响, 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没有完全实现。“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深入女大学生的骨髓, 她们更不愿也不敢去冲破陈旧思想的枷锁, 只能逆来顺受, 默认接受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受到的不公与歧视。长此以往,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如鲠在喉, 亟待多方面出力齐心解决。

其次, 社会舆论缺乏理性, 企业主观地认为理工科男生比女生强, 不论是在面对现实的心态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 臆断理工科女大学生不能胜任工作。另外, 对社会舆论看来已完成学业的女大学生来说, 工作的类型已经无关紧要了, “学得好, 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深入老百姓的内心, 这无疑给理工科女大学生带来心理上无形的压力, 以至于放不开手脚去“拼”工作。

(三) 高校因素

高校为增大自己的办学规模, 提升办学档次, 对学生疏于细致管理, 导致高校的一些弱势群体出现心理问题, 其中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造成她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很多, 其一, 学校在设置专业与课程时忽略了学科特点, 尤其是忽略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未能提前做好预防、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预案, 缺乏前瞻意识, 在女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 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压力, 使学生与学校同时处于就业被动局面;其二, 理工科女大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至于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落后状态;其三,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是学校在学生就业前的首要任务, 应付性地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效果是不明显的。大多数高校是在大教室多学科、多专业一起上课, 并且任课老师一般身兼数职, 上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很难解决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缺乏兴趣, 上课玩手机、开小差的现象明显;其四, 校方忽视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多半女生没有真正经历过社会实践, 面对陌生而又现实的社会, 她们会变得茫然、困惑、焦躁不安, 甚至会躲避应该直面的问题。

(四) 家庭因素

对于一般家庭的家长来说, 其文化水平较低, 不能为子女的发展与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并且一味地要求子女选择热门专业, 高薪职业, 导致子女出现逃避、迷茫、叛逆心理。对于理工科的女大学生来说, 这无疑是一场噩梦, 背负着父母与家庭的期望, 当家庭的面子与社会人脉、经济实力薄弱的现实相遇时, 她们忍着心里说不出的苦楚在现实的社会面前让了步, 这使本来就处于就业劣势的她们更加不知所措, 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 走投无路之际, 她们只能选择躲避。对此家长缺乏科学引导孩子的方法, 对于本来就腼腆娇弱的理工科女大学生来说, 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双重压力, 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 致使她们出现逃避、厌学、消极就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五) 自身因素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主要原因还是她们自身。首先, 自身定位存在偏差, 只顾埋头学习专业知识, 卷面成绩虽然优秀, 但是忽略了专业的特点, 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使她们在与同专业男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 理工科女大学生眼高手低, 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 不愿吃苦, 不但要求工资待遇高, 还要求工作环境好, 晋升空间大等, 缺少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此外, 理工科女大学生对就业缺乏积极性, 坐等用人单位来找自己, 并且跟同专业、本学校的女生比较, 形成攀比之风, 使理工科女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缓解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国家层面

国家的发达与否与法律的健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当代女性在找工作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应该明确界定性别歧视的范畴, 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法律保护, 为理工科女大学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障。此外, 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采取保护措施, 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 通过法律法规、社会保险等途径维护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正当权益, 为其营造和谐、安定、公允的择业、就业背景, 缓减她们的就业压力, 减轻心理负担。

(二) 社会层面

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弱势群体的受保护程度息息相关。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受歧视的现象, 社会各界应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 使社会大众理解并且接受男女平等的观念, 为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的就业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与社会舆论基础, 不论是社会舆论还是用人单位或者女大学生自身都会从心底里摒弃陈旧思想, 为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好的择业、就业开创新的里程碑。

(三) 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为减少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有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就业指导与心理疏导应该合理开展。

首先, 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要有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不同的专业老师前来授课, 侧重讲解本专业频发的就业心理问题, 以最专业的视角、最亲切的事例讲述最真实的问题。临近毕业, 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比较活跃, 其中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尤为关注。其次, 通过专业的心理老师辅导、就业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措施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排除就业心理困扰,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 引导她们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性别歧视现象, 鼓励她们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就业大军的行列中, 展现自身的实力与魅力。【7】此外, 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 转变企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积极主动推销本校优秀的理工科女性毕业生, 从学校层面上拓宽就业渠道, 增加她们的就业几率。

(四) 家庭层面

家作为学生在外打拼的坚实后盾, 无疑是学生受挫后寻求庇护的首选之地。作为父母, 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 尤其是在择业、就业的人生关键路口。一方面, 父母应多与理工科女大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其思想动态, 以自身阅历与人生经验教导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她们迷茫、困惑时给予心理上的引导与安慰。另一方面, 父母切勿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施加压力, 对于其作出的决定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这样能增加她们的自信心, 促使她们以一种更加自信、乐观的心态去择业、就业。

(五) 个人层面

自我竞争意识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每位即将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技能。首先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正视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碰壁在所难免, 在失败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弥补不足, 争取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抛开“男强女弱”的思维定式与“相夫教子”的庸俗目标,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争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最后,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自我鼓励, 合理发泄, 在逆境中及时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 以提高就业质量。【8】

四、结论

在2016年7月份有765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如何择业就业的选择, 面对着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在发展高速化、信息智能化、网络普及化、教育大众化、就业高压化的社会现状以及女性“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认知下, 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就业困扰。由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心智不成熟, 心理素质脆弱, 辨别意识薄弱, 她们极其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恐惧、逃避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进而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国家政策与法律的不健全、社会传统观念和当今社会舆论向导的不正确、高校课程与就业辅导开设的不合理、家庭的期许过高且不合乎实际、自己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和社会实践的缺乏等多方面的因素, 致使她们一直处于择业就业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为缓解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国家应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国家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 为千千万万毕业生提供更好的择业就业服务;社会应正确引导群众, 从思想上给予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为女性更好的在社会中立足发展提供温馨的社会氛围;高校在借助国家和社会的有限力量的同时, 应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并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实习机会, 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 肩负着孩子身体成长、身心成熟的使命, 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 适时给予爱的呵护;理工科女大学生在丰富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抓住每次社会实践的机会, 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 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

综上所述, 在就业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的理工科女大学生们, 在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给予帮助的同时, 应该选择自信、自立、自强, 以一种积极乐观、敢于竞争的心态去择业、就业, 国家的繁荣昌盛, 社会的和谐稳定, 学校的发展腾飞, 家庭的美满幸福, 学生自己的豁达开朗都离不开就业心理问题的妥善处理。

摘要:理工科女大学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理工科女大学生初入社会, 与男同学同台竞技时容易遭受性别歧视, 从而产生焦虑、自卑、恐惧、逃避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本文立足于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自身五个方面深刻剖析产生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建新.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5 (35) :84-86.

[2]张刚, 张伟, 车艳宏.女大学生转入理工科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98-100.

[3]陈小涛, 涂建平, 黄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2, 14 (3) :85-88.

[4]成晓丽, 苏淼.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20) :99-100.

[5]Sen A K.Social exclusion:concept, application, and scrutiny[M].Office of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0:32-39.

[6]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 2004 (2) :20-24.

[7]邓接红.浅议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科技资讯, 2010 (35) :200-200.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 篇8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内驱力,大学生科技创业,大学生创业规划

创业是指以创立并运行新企业、新组织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1]。创业教育先驱杰夫里·提蒙斯认为, 创业企业能长期运行并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创业行为是被潜在机会所驱动, 需具备个人能力、创业资金、市场及政策等多种条件。科技创业是指以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 其特点是技术性强、资金门槛高、持续时间长。从上世纪70年代, 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子不胜枚举。从70年代比尔·盖茨大学辍学创建微软, 到90年代杨致远博士求学时创立Yahoo、Page&Brin在校创立Google、李彦宏毕业后创立百度, 再到21世纪初Zuckerberg在校创立Facebook都是科技创业的典范。

科技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为社会增加大量就业。据统计, 美国95%的财富是由创业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立的科技型企业所创造, 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美总数的65%[2]。《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十七大也提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可见, 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出于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积累财富、成就梦想而做出的个人选择, 也是保持经济增长活力、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同时, 科技创业对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有极大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及分析

1. 国外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

美国的科技创业具有代表性, 是全球创业最成功的国家。大学生创业体制较完善, 大学生创业率达20%~23%, 而高科技创业约占80%。考夫曼 (Kauffman) 创业基金会在1999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有91%的美国人认为, 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3]。美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踊跃主要受一些创业活动的持续推动, 比如起源于1983年的商业计划竞赛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 当时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学生希望借鉴法学院的一种模拟法庭形式举办“商业计划竞赛”, 以此来推动高校MBA学生走入社会。后来, 由于沃顿商学院等几家全美最有影响的商学院的参加, 该项竞赛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美国其他高校群起而仿效之。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20多所美国著名高校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商业计划竞赛。其中以麻省理工的“5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 ($5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最为成功。剑桥一家咨询公司研究显示,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一度有46%出自MIT的创业竞赛[4]。斯坦福大学具有出色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教育, 鼓励师生利用自身科研成果进行科技创业, 惠普、雅虎和思科等世界著名公司等都是该校师生创办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该校师生平均每年创建150个科技公司, 这些公司每年创造约2 300亿美元的销售额[5]。全球技术创新高地“硅谷”就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一手打造的, 因此该校被称作“硅谷之父”。

2. 国内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

2010年, 教育部报告显示, 千名受访大学生中60%以上有创业意愿, 在问到出发点, 38%是挑战自我, 37%是获取财富, 14%是因为就业压力。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后真正投身创业的仅5%。在这些创业项目中, 社会服务业占34%, 制造业占13%, 金融、保险业12%, 科技创业仅占17%[6]。相比之下, 在美国硅谷大学生创业领域80%集中在电子、软件等高科技领域。民间创业咨询服务机构针对全国大学生创业的调查研究显示, 2009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3%, 广东为1%, 浙江最高为4%, 其他地区则更低[7]。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国外 (20%~30%) , 也低于国内民企 (20%) 。厦门大学对参加“挑战杯”创业赛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52.8%是为了丰富个人履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和结识工商界精英。“挑战杯”创业赛也曾诞生了以“视美乐”“易得方舟”“科大讯飞”和“天行健”等一批学生公司。但目前除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活下来以外, 绝大多数学生创立的科技企业都在商业大潮中折戟沉沙。这些公司要么因为产品不对路经营不下去, 要么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停业, 要么就是因管理不善而倒闭, 要么因团队核心成员出走而关门, 创业成功并能持续、稳定经营下来的屈指可数。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科技创业率低“三低”现象特别明显。大学生群体创业愿望强烈, 真正把愿望变成实际行动并投身创业的人比例只有极少, 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创业成功率仅为创业者的1/25。创立企业中高科技企业比例低, 提供生活服务较多, 大学生创业领域仍然未能脱离校园小环境, 缺乏从更大范围内发现社会需求的视野。由于成功少、失败多, 大学生创业受到家长、创业专家的广泛质疑。

3. 国内大学生创业不景气原因剖析

那么, 大学生科技创业不景气的根本问题在哪里?面对大学生群体持续不退的创业热情和教育部门的殷切期待,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出路又在何方?笔者分析认为创业初期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创业内驱力不足、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创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难的四个主要原因。

首先, 无法获得创业资金大学生创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而公司创立后缺乏维持运转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了十多年, 但仍处于培育阶段, 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偏少的状况仍未改变。目前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分四种:亲朋借贷、银行贷款、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 前两者占80%以上, 占20%不到[8]。很明显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富爸爸, 而政府部门也不可能大面积投资学生科技创业。另外, 对于一无抵押资产、二无成熟产品和技术、三无市场运作经验的“三无”学生, 要从风险投资获得投资是很难的。因此, 专家建议大学生创业不仅要“扶上路”, 还要再“送一程”。相对而言,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 资金来源广泛。硅谷创业资金50%来源于风险投资、35%来源于各种天使投资和种子基金, 银行借贷及其他渠道仅占15%。也许有人说, 资金筹集难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印度是一个最好的反证例子, 印度国内较有名的创业活动“121-创意实施大赛”, 每年为数百名创业者提供高额创业资金[5]。另外, 很多初创公司进入生产稳定阶段后, 因产品销路未充分打开、缺乏持续人工费用和经营费用等维持资金也是导致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 现阶段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也是大学生不敢创业的重要原因。近几年, 国内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各种创业平台陆续建立了600多个, 但是如何充分、高效利用这些创业平台是个问题。此外, 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融资、税收优惠、法律及创立企业等软性配套服务却很不匹配。目前, 除了上海、杭州、广东等发达地区之外, 大多数地区仅停留在文件和行政命令上面。此外, 我国现有风险投资以政府为主, 而配制效率更高的风险投资、半盈利性的天使投资和大量民间游资却缺乏投资方向。因此, 如何完善软性配套设施, 发挥现有创业平台的综合效益是改善大学生创业现状的紧迫任务。

再者, 国内大学生创业内驱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因素。驱动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件事情的原始动力, 基于内心想法、信念而采取行动是内部驱动力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 具有内驱力的人创业目标明确、主动出击、有规划、遇到困难能坚持, 因此创业时间长, 也更容易创业成功。相反, 因外驱力创业的人可能会因为外驱力消失而放弃创业, 导致创业失败。西方崇尚个人主义, 奉行自由、独立的价值观, 富有冒险精神, 多数人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梦想。2009年, 美国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如何走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调查显示, 63%选择“政府必须鼓励创办新企业, 才能创造可持续的、长久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成长”, 只有23%选择“由政府在公私机构中创造新岗位”[9]。这说明美国公众的创业信仰根深蒂固, 这也是同等机会下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多创业的原因。

最后, 创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创业能力即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包括专业技术、市场驾驭、经营管理、社交和风险承受等能力。大学生科技创业属于高风险活动, 可能带来增益, 也可能带来损益。因此, 必须要对创业失败有高度容忍能力和对风险有充分的承担准备, 才能在创业中进退自如, 游刃有余。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多是知识讲授而疏于亲身实践, 创业精神局限于概念理解而未形成创业文化, 创业缺乏从意识到行动的跨越。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优势及路径

实现梦想的创业之路千万条, 没有人敢肯定的哪一条路是正确的。但是, 从社会和行业需求出发, 根据自身状况, 理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道路很重要。笔者认为,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在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创业, 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 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专利和技术, 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极大潜力, 选择高校作为技术来源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10], 目前全国700余所高校, 每年形成的科研成果1.8万项, 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 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一方面是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民间资金难以找到卓越的技术和成熟的创业团队。理工科高效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其次, 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相对完善的硬件条件, 可为初创期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技术支持。高校有许多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有在本领域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和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 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参与者。

科技创业必须要有成熟的团队、卓越的技术、畅通的融资渠道。基于这个认识, 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可概括为:第一步, 大学生在高校、创业成功者及专业创业机构帮助下, 在入校其即开始创业规划, 逐步确定创业目标;第二步, 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精神到创业意识及创业机会发现能力, 掌握从创业计划书撰写到创建、运营新企业, 从融资到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创业知识;第三步, 通过研究讲座、科研活动、校外协作、实验和现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具有实战性的科技创业实践, 获取市场应对经验和经营管理等能力;第四步, 选择产品开发型科技项目作为创业项目, 大学生作为科技创业的主体, 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科技项目中, 掌握和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第五步, 利用一切机会展示科技创业项目, 争取各种国家、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社会游资的大力支持。

三、大学生科技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业在国外已有多年, 业已有一套成熟的保证体系, 一些有益做法值得借鉴, 但是, 盲目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因此, 综合我国大学生总体素质、创业环境和创业所处历史发展阶段, 笔者总结了一些保障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具体措施如下。

(1) 以产品或技术开发型项目为导向, 通过设立“政府资金先导、天使投资跟进”的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政府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天使投资资金用于科技企业创立和初创期运营, 且可根据技术成熟度确定创业切入点和资金投资比例。项目先期目标是获得具有知识产权且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后期目标是以该产品和技术为基础创立科技企业, 并在2年内形成盈利能力。

(2) 创业建立学生-导师-投资人“一线三牵”长效帮扶机制。整个创业过程中,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项目全过程, 教师和天使投资人作为导师指导和监督创业过程。由于有共同目标, 在适当激励机制下可以实现三方良性互动。

(3) 积极争取具有长期战略性的非赢利性或半盈利性的科技企业发展基金、种子基金、校友基金等的资金以及支省、国家及国际上各种创业资金的资助。

(4) 在创业初创期引入以高校或政府做担保的商业保险, 免除大学生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5) 对大学生初创企业, 在初创期内 (三年及以上) 开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 以及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的税赋减免。

(6) 开展各种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减免;推行审批流程和手续简化, 资本金分期到款, 降低贷款限额和延长还款时间等优惠政策。

笔者所提出的科技创业的模式是一种以产品、技术为导向的研发-应用模式, 该模式具有连贯性、持续性、系统性。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创立科技型创业企业为目标, 通过项目团队优化组合完成项目, 项目完成时可获得技术含量高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利于实现产业化。这种模式可避免当前各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开发类基金实施过程中的“重申报轻验收”的问题, 也可避免科技企业技术对成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结论

科技创业作为较高风险的创业模式, 在国外大学生创业时普遍采用。但由于国内存在创业资金渠道单一、数量少, 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 大学生创业内驱力和创业能力不足, 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笔者提出, 中国大学生应坚持走科技创业模式。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业五步走的思路, 并提供了“政府资金先导、天使投资跟进”的资助、学生-导师-投资者“一线三牵”的具体实施措施, 具有一定借鉴性。

参考文献

[1]杰夫里·提蒙斯 (Jeffry A.Timmons) .战略与商业机会[M].周伟民, 田颖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8-50.

[2]徐迎红, 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4) :243-246.

[3]蔡克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创业教育[J].求是, 2001 (18) :19-23.

[4]曹巍, 宋冰, 王晓琳.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4) :57-60.

[5]雷家骕.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14) :25-28.

[6]文刀.襁褓中的大学生科技创业[J].广东科技, 2010, 19 (11) :21-23.

[7]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3-5.

[8]牛玉全.融资难成大学生创业路上最大问题[J].职业与教育, 2009 (19) :56-57.

[9]Kelly Rohrs, Barbara Pruitt.Americans Want Government Stimulus for Small Businesses and Entrepreneurship, Reveals New Survey from Kauffman Foundation[EB/OL].http://www.kauffman.org/Entrepreneurship_and_Economic_Recovery.aspx, 2009-3-18.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9

一、改进教学方法,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 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氛围来看, 仍然以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始终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 缺乏运用的机会。对于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理工科学生来说, 其难点更多在听和说上面,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 学生只记住了单词、语法, 对于如何使用特别是如何用英语口头交流完全陌生, 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现象。同时, 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仅仅对于语言本身有一定了解, 但对于英语国家文化一知半解, 容易在实际应用中造成误用, 影响交流效果甚至引起误会。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理工科学生大多口语一般, 羞于开口的环境下, 英语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激发学生自己说英语、用英语的环境, 让课堂环境成为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设计一些情景, 让学生自行进行对话, 这样能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练习口语, 提高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达到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目的。在形成了一个说英语的课堂氛围以后, 能够促使学生勇敢说出英语, 对其自信心的构筑意义非凡。

此外, 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优势, 通过图片、影像和音频, 使学生能更直观的接触英语。特别是电影这一方式, 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吸引力要远大于死板的书本, 而兴趣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通过电影情节, 学生可以非常轻松地知道哪些词汇和句型是适用在哪种语境的。学生也可以更直接的接触到西方文化, 自主的对比东西方的价值观差异,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多观看英语电影, 并且可以组织同学们用英语讨论某部电影, 以促成班级内形成一种看电影学英文的良好氛围。

二、举办丰富多彩的外语文化活动, 创建校园外语文化氛围

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历程可以发现, 我国在教育理念上过多地强调“专门人才”, 造成了理、工、文等学科专业划分过为细致, 各学科独自封闭的现象。在理工科大学, 人文教育的缺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学科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英语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可或缺, 而外语文化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缺失自然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英语教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 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语言环境, 培养外语文化氛围。丰富的外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强烈感受到英语环境, 使英语逐步成为校内外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手段。通过开展诸如英语夏令营、外文歌曲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英文讲座、英语辩论赛等系列主题活动, 可以逐步营造浓郁的校园外语文化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使其了解文化差异, 拓宽视野, 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逐步促进校园外语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组织各级英语竞赛, 建立学习竞赛机制

理想的外语教学课堂和良好的外语文化氛围应该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运用目的语的机会, 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这样更能使其沉浸于语言环境中, 对提高其语言水平和语言文化氛围的构建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其最终目的是对其的使用。语言学习不仅要有“输入”, 更重要的是“输出”。

在营造良好外语文化氛围的过程中,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输出的机会, 学校应着重开展以“输出”为目的的活动, 例如英语角及各种英语竞赛。以电子科大为例, 笔头的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科技英语翻译比赛、科技文献翻译大赛等, 口头的包括外文歌曲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等。

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外语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需要, 也是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语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各种比赛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潜力, 在竞争的环境和状态下, 更能促进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能使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综上所述, 在外语文化氛围欠佳的理工科大学, 需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 将更多的发挥空间交给学生, 同时应该举办各类外语活动, 建立各级竞赛机制, 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进而促使一个良性循环的校园外语文化氛围的形成。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能够以英语为工具, 自由的获取信息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同时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大学要培养英语过硬的优秀人才, 离不开外语文化氛围的构建。而理工科大学由于种种原因, 在外语文化氛围方面始终存在欠缺。本文就理工科大学的外语文化氛围的现状进行了剖析, 并试图探索出一条活跃外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道路。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外语文化氛围,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5) .

[3]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要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 2001, (6) .

[4]王水仙.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0) .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现状,应对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根本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的福祉最大化, 依法治国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1]。

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还需要每个公民发自内心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而公民遵守法律的前提是知法, 知晓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法律常识是法律知识中使用最多的部分, 直接与公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息息相关, 法律常识的普及程度是衡量公民知法的重要指标, 也是保障公民在法治社会中幸福生活的基石。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 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栋梁。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常识, 不仅可以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也可以用来保护身边人的合法权益, 更可以给周边的人宣传和传播法律知识, 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养, 是建设法治社会的生力军。

现有的教育体系, 将大学生分为文科和理工科, 文科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 理工科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 这种学习侧重点的不同, 使得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习到的社科知识较少, 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法律常识, 使得理工科大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 大学生犯罪率逐年升高, 大学生犯罪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研究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现状, 可以更好的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养, 为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并助力于法治中国的早日实现。

二、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是一所具有石油特色的理工科院校, 该校的大部分专业属于理工科, 没有开设法律类专业, 对研究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程度具有代表性。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的方式, 调研了该校本科生, 其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份数为480份, 将调研的结果作为分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程度的依据, 从单项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现状以及原因, 根据分析的结果, 指出教学中的不足, 给出合理的建议。

(一) 单项分析

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 将理工科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分解为:基本权利类、消费者权益类、校园安全类、合同类、刑事类、劳动劳务类、旅游类、婚姻类、纳税类和食药品安全类。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法理学理论,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18个基本法律常识问题, 随机发放给全校的学生, 经过整理核算, 具体数据见表1。

从采集到的数据来看, 同学们对旅游方面的法律常识了解充分, 与之对应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处罚在旅游景点乱刻乱画的游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般是不会处罚游客, 而我们绝大多数同学却认为应该处罚, 这与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的规定相一致, 该法律的颁布时间在调查问卷发放之后, 相关的法律常识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而有89.9%的同学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认为可以对文物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进行处罚, 相应的法律常识最有可能来源于旅游地点的相关提醒和同学们对乱刻乱画行为的痛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而是缺乏相应的获取渠道。

正确率次高的类别是基本权利类, 是《宪法》和法理学常识的具体体现, 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其正确率为73.9%。相对应的三个问题中, 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是:学生上课时是否可以去上厕所?这是一个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问题, 其正确率高达86.0%, 说明大部分同学明确的知道:自然人享有维护其行动和思想自主, 不受他人或组织的非法剥夺、限制的权利。通俗的说,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3], 这与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反复强调的内容相一致, 同学们相应的法律知识充足, 进一步说明:在现有理工科院校的教学环节中, 普及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枯燥, 相应的宣传力度不足, 不能满足同学们相应的法律需求。

正确率次低的类别是食药品安全类。在设计题目时, 为了能更好的反映出同学们所掌握的法律常识, 食药品安全类所对应的问题是一个关于假药认定的多选题, 其正确率只有35.1%, 即使是随机选择, 也会有超过25%的正确率, 这与实际统计的正确率仅差十个百分点, 说明同学们在辨别假药方面的法律常识严重不足, 在食药品安全方面难以明确的辨析商家各种违法和侵权行为, 给广大同学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正确率最低的类别是合同类, 所对应的问题是:对于一份已成立的合同, 其中一部分违反现行法律法规, 此时该合同的合法部分是否继续有效?依照《合同法》的相关条款, 合同的合法部分依然受法律法规的保护, 然而仅有33.6%的同学能意识到这一点, 大部分同学错误的认为合法部分不受法律的保护。由此可以看出, 同学们所掌握的一部分法律常识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对一些基本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误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双重的, 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比较专业, 所蕴含的法理理论过于深奥;一方面与同学们未曾重视相关法律常识有关。我们相信, 作为道德修养较高和逻辑性较强的理工科大学生, 其生活常识和逻辑理解能力足以理解这些专业性较强而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法律常识, 只是缺乏相应的关注, 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兴趣。

其它类法律问题的正确率介于以上四种之间, 是各种因素的综合。

(二) 综合分析

经过单项分析, 已经找到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因素, 为了能更好的评价理工科大学生群体的法律常识普及程度, 给不同的类型赋予相同的权重, 并与正确率相乘得到一个可以综合评价的指标,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公式:

其中:T——综合评价指标, 总值为100;

Ci——第i类的权重, 总和100;

Ri——第i类的正确率;

i——类别。

由公式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的数值为54.7, 该数值表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法律常识普及程度不是很高, 只占到应该掌握的一半左右, 加之设计的题目都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题等因素的影响, 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分值可能会更低。如此微薄的法律常识, 是很难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甚至不能察觉自身权益所受到的伤害, 这对理工科大学生维护自己正当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极其不利。当理工科大学生离开校园的保护, 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 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下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法律常识的现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学们的共鸣。

三、应对策略

针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法律常识缺乏的现状, 从国家、社会、院校、个人四个层面探讨, 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建议, 以增加理工科大学生所掌握的法律常识, 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帮助他们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为构建法治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 对于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 法律方面的必修课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 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组成, 需要讲授的知识很多, 而相应的课时却很短, 限制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很难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足够的法律常识。因此, 建议国家的相关部门,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分离出法律基础部分, 配以适当的课时单独设置必修课, 让同学们有充足的课时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普法力度、制定落实相应普法规划、增加高校法治建设的投入, 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普及法律常识, 使学法、知法、守法的观念深入理工科大学生的日常。

(二) 毕业的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其法律素养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法治进程,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是社会全体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希望每个社会成员在自己学法、知法、守法的同时, 也积极的为理工科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通过法律援助、法律互助、法律讲座等方式, 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法律常识, 增加他们的法律素养, 使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懂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约束自己的错误行为, 敢于和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的行为做斗争。只有不断的注入、壮大高素质的生力军, 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 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每个社会成员才能切身感受到法治社会带来的幸福。

(三) 院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主要场所, 课堂讲解是获得法律常识最有效的途径, 现有的教学体系不能很好的普及法律常识, 需要不断的革新,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1.丰富教学方法, 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

2.改革考核方式, 使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也能积极的学习法律常识;

3.针对理工科院校法律必修课的不足, 可适当的增设不同方面的法律类选修课;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坚持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统一[4]。

(四) 之前的分析表明, 理工科大学生法律常识普及程度低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知识的重视不足, 建议广大理工科大学生:多投入一点时间到法律类课程中, 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 多关注一些生活中的法律事件, 多关注一点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把法律常识当成法治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

理工科大学生是民族文化素质的较高代表,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应具备足够的法律常识、强烈的法律意识。只有储备了一定的法律常识, 才能做到守法、用法,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助力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最后, 衷心的感谢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人文学院杨晓锋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2014.

[2]宋原城, 倪春雪.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 (10) :235-2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82 (20) :851-874.

理工科大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 英语翻译 课程 教学 措施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rm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rrangement, teacher structure and teaching mode. Furthermore, it puts forward four targeted measur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ith a purpose to improv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litate their English majors caree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Key word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teaching; measures

一、概述

英语专业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将翻译的课程类型定位为专业技能,分为笔译和口译,且均列为必修课。对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准确高效的翻译本期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相关英语文献资料,是一项利于其职业发展的重要能力。在当前中国高校中,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通常作为专业技能课程嵌入在英语专业整体教学之中。由于理工科大学以理工科为主导,其英语专业的开设与综合型大学、外语专业类大学等亦有所不同。本文基于当前理工科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提升理工科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助力理工科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理工科大学中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科基础相对薄弱。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外国语学院的建院时间往往短于综合型大学、外语专业类大学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亦有待提升,英语翻译课程有被边缘化的倾向。翻译教学就其本身而言,主要是为了赋予学生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培养职业的翻译工作者;而不少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仅被视为一种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点、提高学生英语流利程度的方法,即作为翻译法进行教学。显而易见,这对英语翻译课程的宗旨有所违背,也一定程度直接导致了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边缘化。

其次,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不少理工科大学的英语翻译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翻译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般只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一年,而且大多以笔译为主,计划学时约为80左右。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总体课时较短,不足以进行专门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此外,教材适用性较差。翻译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然而,国内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的英语专业翻译课采用的教材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点要求,缺乏权威的、获得普遍认可的教材。

再次,师资配备不够合理。不少理工科大学的英语翻译课师资明显不足,缺乏翻译课程的专业型教师。翻译课的教师通常承担其他教学任务或由高级英语等课程的教师兼任。教师教学任务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课的教学质量。此外,翻译课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多数理工科院校,翻译课都是由一些资历比较深厚、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而年轻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样,很容易造成翻译教师队伍的“断档”现象,不利于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最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我国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具体语言的就事论事的讲解上,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翻译教学模式多数还采取纠错法,教师先讲解一些翻译技巧,然后由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翻译练习,教师再进行讲评,虽然偶尔穿插一些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活动,但总体上说,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较为缺乏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的机会。

三、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学科建设。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强化学科基础建设。将翻译作为专业技能课程,对笔译与口译均给予重视,从理论与实践上均予以侧重,将翻译学科的建设纳入英语专业学科整体建设中,并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与任务,实现课程体系与学科建设的统一,以促进翻译课程发展。

2.改革课程设置。首先,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应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需求接轨。课程内容应立足实际,兼顾实用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以原汁原味的英语国家文本为主,并结合理工科专业领域内容。

其次,课程设计方面,鉴于当前课堂翻译教学时间过少的实际情况,可将课堂深度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能力阶段不定期开展翻译讲座,抑或开设与翻译相关的选修课。例如对初级阶段的学生,以开设翻译技巧、英汉对比等课程为主,以助其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对中高阶段的学生,开设西方文化、行业英语及其翻译等课程,以助其实现专业化发展。

3.完善师资结构。首先,重视翻译课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建立翻译学科教研组,实现以翻译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导的翻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其次,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强化在岗教师继续教学与培训。对于理工科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其多接触、多学习理工科的行业、专业英语,多参加相关方面的进修。再次,加强校际交流,建立邀请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讲学制度,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邀请高层次、高水平的翻译团队进行翻译师资培训。最后,合理分配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比例,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从数量和质量上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4.丰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应在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应在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加强对翻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强化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以及英汉对比知识的学习。首先,应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丰富课程形式,使课程更为生动,与常规课程紧密结合。其次,应重视第二课堂建设,拓展课堂外的活动,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积极延伸至校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理工科大学的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着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以及课程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理工科大学应加强翻译学科基础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丰富教学模式。如此,方能提升理工科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和水平,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整体的发展,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2]景志华.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109-110.

[3]贺筠,王道英.对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113-115.

[4]张晓翠,牛跃辉,吴嘉平.理工科类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4):118-120.

[5]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篇12

人文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理工类高校的普遍关注, 各高校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在具体实践中, 不少高校仅是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 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系统设计。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应超越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活动, 更加关注校园人文氛围的培植, 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化。因此, 理工科高校需要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媒介、评价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人文知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先导性意义。近年来, 理工科大学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两课、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通史、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基础课;二是文学欣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哲学文化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但是课时量相对来说还比较少, 课程类别还不够丰富。因此, 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丰富人文课程种类, 比如针对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 开设网络文化选修课;开设一定比例的文化艺术类、摄影、摄像类的选修课, 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互为补充的体系。此外, 还要对人文课程设置内容与结构、课时、学分等做出明确规划,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模块化公共选修课程改革, 注重人文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 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可通过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 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等方法来实现。

1、注重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目前, 人文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 局限于人文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内化, 无法深入、持久地塑造、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和修养。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对人文知识的吸收, 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可以采用讨论、自主探究、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感悟和提升。

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科特点, 深入发掘该学科的人文内涵, 如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等。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比如在进行科学教育时, 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不断反思技术成果对自然与人类的危害, 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 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竞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抗压能力等。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心理等, 形成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发挥课堂教学之人文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素养的研究工作, 扩展教学内容, 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的方法, 不断学习人文知识, 善于思考, 并在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 从而促进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高校也要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为教师提供培训, 针对教师组织一些人文教育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人文气氛, 可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让理工科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文素养熏陶。

1、开展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 可以举办中华经典诗文吟诵会。会后发起学生对于端午节的讨论。使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2、丰富人文类图书的馆藏。理工科高校图书馆藏书, 人文社科类图书相对较少, 应提高人文类图书的比例和种类, 保证学生能借阅到各类人文图书。只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授与自学并进, 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人文知识的学习。

3、通过校园广播、杂志、网络、宣传栏等渠道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主流文化。如通过广播朗诵美文欣赏、播放经典歌曲、对新闻事件进行解析;学校期刊上刊登传统文化作品、经典文学或艺术作品;开展网络文化节活动, 进行网络文学、摄影等原创作品展等。此外, 还可以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 既可美化校园环境, 又可以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4、发挥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大学生社团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 理工科高校要重视人文类学生社团的建设, 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 创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比如文学社、书法协会、读书协会、摄影协会、记者团、舞蹈协会等。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高。

5、开展主题活动

聘请名人名师、人文社科教授做关于人文内容的专题讲座, 也可以请一些优秀的学生做专题的报告, 结合学生自己的经验, 有利于学生间的认同与共鸣。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人文知识竞赛、书法展览、歌唱比赛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的关注, 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投身于实际社会所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 是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的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红色之旅、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创业实践、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学校要制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 比如每个学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 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 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 时间不少于两周。明确计划、精心组织, 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开阔学生的心胸, 增强学生的能力, 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五.发挥网络媒介作用

建立人文专题教育网站。在网站内容的设计上要灵活多样, 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经常地进入网站学习、娱乐, 使网站成为一个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比如可以有人文快讯、人文精品课程、主题讲座、影视资源、论坛等。论坛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 如学习交流、情感问题、生活杂谈、精神家园等等。学生遇到不同的问题可以在相应的板块留言, 听取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建议, 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和精神的释放。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 老师的意见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要安排相关心理问题的老师参与论坛的讨论, 遇到有极端倾向的学生, 要给予关心和疏导。此外, 在网站中还可以开发并加入一些有关人文素养培养的教育游戏。丰富的网站内容, 使学生以娱乐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六.完善评价机制

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作为保障, 应该对高校人文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人文教育资源、人文教育成效等有总体规划和评价体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可以采用为每位学生建立人文素养评价档案,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学校为学生开列人文社科必读书目, 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参加的社团活动及成果;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选修情况等。总结性评价可以包括对大学生的心理素养、社会适应性、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人文知识储备等的测试。理工科高校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 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

上一篇:信息追踪下一篇: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