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生

2024-09-07

理工大学生(共12篇)

理工大学生 篇1

华南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可靠的接班人和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以育人为本, 以培养高素质、“三创型” (创新、创造和创业) 、国际化人才为目标, 在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基础上, 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 紧抓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四化”建设, 即做到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服务精细化、就业管理信息化, 就业调研常规化, 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广东地区重点高校前茅, 初次就业率一直超96%, 总体就业率超98%。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单位统计来看,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较强, 就业单位层次较高, 每年近万名毕业生中约有20%进入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根据对2011届全体毕业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 89.35%的本科毕业生和92.79%的毕业研究生表示对所签工作满意, 努力实现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的“双高”目标。

就业指导专业化

就业指导专业化。努力提升学校就业指导第一线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骨干的专业化水平, 组织他们参加教育部及其他专业机构组织的多项相关培训, 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 以及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分享一线学生工作者工作方法、经验和体会, 了解企业人才选拔的标准及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启示。坚持学习, 保持在专业领域的不断进步。

授课教师职业化。学校从2004年起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授课经验。学校于2010年3月将授课教师队伍扩大到24人, 选修学生覆盖面约达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的四分之一, 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每学年组织两次授课教师队伍的课程建设专题培训, 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未参加授课的学院就业指导工作骨干的同时参加培训。

咨询服务专家化。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满足学生的需求。我校的个性化咨询服务由专人负责, 提供包括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求职心态调适、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就业政策与流程咨询四个主题, 每周安排12个时段的咨询时间。根据学生反馈, 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各类求职困惑。此外, 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全天候向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咨询辅导。

创业教育系统化。从2009年4月开始, 学校开办了6期创业培训兴趣班, 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基本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受训学员达260余人。为推进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学校在2011年6月成立创业教育学院, 集中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 以培育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和实行创业实践的三层次培养模式, 推出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辅修双学位课程体系和培训与实训课程体系。创业学院2011年从在校学生中选拔44名具有创业激情和潜力的“种子选手”, 为每位学员配备一名创业导师, 全程指导创业实践。目前学校已筹集5000万创业投资基金和120万元创业培育基金支持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硕果累累。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上, 华南理工大学的成绩均名列前茅,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 华南理工大学以总分290分的优异成绩第四次捧得优胜杯, 名列全国第九、广东首位。同时, 华工也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捧杯而归的参赛高校。在参加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成绩均列全国前10名。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取得良好成绩, 有一支团队进入50强决赛。在2009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型创业项目申报过程中, 我校共有15个项目申报成功, 获165万元基金支持, 占全省总经费的11.4%, 居广东省高校首位。在近两届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评选中, 我校共有4名毕业生受到全省表彰, 人数居广东地区高校的首位。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胡云睿创办的劲诺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产值近1000万的中国高分子粘合材料的领军企业;华南理工大学广汽S-power车队打造出了广东高校首辆方程式赛车, 并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一举获得八项大奖。

就业服务精细化

多途径拓展就业市场, 注重细分就业市场建设;以实习促就业, 提高毕业生应聘成功率;优化网络服务系统, 提升就业服务精细化的水平。

第一, 加强校企合作, 树立华工品牌。

我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不仅协助企业做好应届生的招聘工作, 同时通过打造具有鲜明华工特色的主题招聘活动,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树立坚实的华工品牌, 实现与用人单位全方位的合作共赢。

近几年来, 我校每年都承办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理工类专场招聘会, 并举办7场到8场中小型的主题专场招聘会, 超过400场次的宣讲会。我校大力加强“特色重点市场”、“专业关键市场”的建设, 积极推进招聘会的品牌化建设, 力促招聘会的小型化、行业化、区域化、主题化。我校目前的特色招聘会有:理工类专场招聘会、周末专场招聘会、校友专场招聘会、实习生招聘会、开发区招聘会等。

同时, 各学院结合学科与专业特色, 实行全员行动、主动出击, 积极与行业协会、重点骨干企业联系, 拓展校外以人才市场、知名人才网站和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等单位为主的就业市场, 宣传华工品牌。

此外, 我校与广州市开发区、广东省人才服务局、天河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佛山市南海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扬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中研网等单位继续深入合作, 每年联合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 进一步打响了华工品牌。

第二, 以实习促就业, 发挥校友企业领头作用。

我校强化在校生实习培养, 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实习机会, 进一步提升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促进毕业生就业。

自2009年以来, 我校连续三年举办“校友企业 (单位) 毕业生招聘会暨在校实习生见面会”,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发挥校友企业的领头作用。每年都有超过110家校友企业参会, 且数量逐年增加, 年均提供实习和招聘岗位约1500个。

同时, 我校积极与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目前已与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政府、常熟市人事局、南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广州地铁、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网易、腾讯、汇丰软件、中国银行广州天河支行、中石化广州分公司、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世联地产等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建立校院两级的实习基地共246个, 年均提供实习岗位2500多个。

此外, 2011年5月19日我校举办“2011年暑期实习生招聘会”, 30多家单位提供近800个岗位。就业指导中心还与意大利商会、广州市开发区、广东省人才服务局、天河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天河区科技与信息化局等单位积极合作, 组织开展了各类实习招聘活动。

第三,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 打造自助式网络平台。

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 我校更加注重“网络”这个无形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坚持以“就业在线”网站为载体, 通过优化功能模块和丰富信息内容, 使其成为我校学生就业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据统计, "就业在线"网站自2005年11月开通以来, 至今总访问量近1380万人次, 求职高峰期日均访问量约18000人次, 招聘信息的质量和更新速度深受毕业生关注和欢迎。“就业在线”已经架起我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2010年至今就业在线新增注册企业4390家, 发布招聘信息1.6万余条, 需求人数31.2万人, 供需比约为1∶15.6。

目前, 我们正致力于打造自助式的就业网络平台, 实现直接通过“就业在线”网上预约宣讲会的功能, 减少就业指导中心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环节, 逐步改变“企业电话预约—传真纸质宣讲会预约申请——就业指导中心确认场地——回复企业确定”这一繁琐的预约过程, 为用人单位提供更为优质快捷的服务。

就业管理信息化

学校规定毕业生签约后必须登录学校“就业在线”网站, 录入就业协议书各项内容, 在此基础上, “就业在线”后台的统计功能能快捷简便的对毕业生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学校可以通过“就业在线”对全校就业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在就业高峰期,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半月对就业情况进行一次统计, 将相关数据报送校领导、相关机关部处领导, 学校根据统计情况布置近期就业工作。各学院可登录就业在线信息系统后台, 核对本学院每个学生的就业情况、学院总体就业情况, 并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 就业管理部门提高了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实现了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增强了工作效率, 提高了工作水平。

就业调研常规化

做好就业调研系统化工作, 对应届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的开展的问卷调查构成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学生、用人单位、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变化的信息资料库, 能有效地为就业工作的开展及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更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状况, 为就业工作的开展及学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学校面向历届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发放了近30000份调查问卷, 已经完成历年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用人单位意见调查报告共计19份。这些调查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常规的、长期性的工作。

2010-2011年学校还开展了毕业20周年校友问卷调查活动, 全面了解20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人才培养状况,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 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目前已形成《1990-2010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满意度

扎实有效的就业举措使我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列广东地区重点高校的前茅。2011年, 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45%, 研究生初次就业率97.09%, 其中安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25个本科专业就业率达100%。从就业流向来看, 83.6%的本科毕业生和78.2%的研究生留在了广东就业, 5.5%的毕业生到中西部贫困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与往年基本持平。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毕业生的满意度。我校将继续发挥理工特色, 立足广东, 服务全国。同时,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引导和激励毕业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 打破就业区域选择的限制, 积极到中西部、长三角、环渤海湾、东北三省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就业, 积极引导到国家急需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就业, 努力推动“基层项目”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 扎实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做到“顶天”与“立地”的良性结合。

理工大学生 篇2

重庆理工大学始建于1940年,原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到重庆市。历经近7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占地2200余亩,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教授、副教授45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80余人(其中院士8人)。现有研究生及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

学校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架。目前,学校设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理工大学生 篇3

关键词:一卡通;市民卡;建设;运行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8-02

一、引言

校园一卡通系统近年来在教育系统内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推广,大大推动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但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只能在校内实现“一卡通”,无法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与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南京理工大学在充分考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进行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借助南京市市民卡平台将校园卡应用向校外拓展,拓宽范围,突破应用瓶颈,实现了校内校外一卡通,一张小小的i理工卡为师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项目建设

鉴于高校一卡通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既利用市民卡作载体,学校又可以自主管理校内应用;同时发挥政府背景及资源整合优势,最大限度降低校方系统投资和运营成本。系统贯彻“以人为本、运行稳定、管理科学”的原则,坚持以使用者为中心,在卡的使用和管理上为卡的最终使用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降低新老系统过渡影响。整个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分为三期进行。

1.消费支付为主的一期系统建设

智慧理工一卡通一期系统建设主要完成了与消费支付相关的项目建设,实现了校园内新老一卡通系统的平稳过渡。

(1)建设情况

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始于2012年6月,同年8月底完工交付,9月正式投入使用。一期建设包含一卡通网络的建设,平台的搭建,与市民卡结算平台对接、银校圈存系统、消费管理系统、浴室节水控制系统、学分制财务收费系统、自助服务系统、与数字化校园的对接、与图书馆管理系统、通道系统、自助服务系统对接、与校医院HIS系统对接以及与上网、考试系统的对接等等,该系统同时兼具了市民卡与校园卡功能,既实现了校内校外一卡通,又保证了学校的独立运营和管理。

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改变了传统校内一卡通应用模式,打破学校围墙、连通校内校外,集校内应用和市民卡应用于一卡。在校内,一卡通集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医疗证、就餐卡、钱包于一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在校外,通过一卡通的市民卡功能,可实现在 “行、游、购、食”等四大领域刷卡消费的应用。如: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停车场、轮渡等公共交通方面的电子付费功能;在图书馆、公园、影剧院、游乐园、体育场馆等文化旅游方面的电子付费功能;在商场、连锁超市、娱乐中心等购物休闲方面的电子付费功能等。

校内校外一卡通功能的实现,也使得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张卡片集成校内一卡通和校外市民卡辅助业务两个系统;各类卡账户性质不同,学生卡和临时卡只用钱包账户,教师卡有钱包账户和后台账户;包含消费类应用和辅助业务类,且辅助业务类的常态化应用有别于传统办理流程;圈存资金流复杂,银行可分别向市民卡公共钱包和校内专用钱包圈存,市民卡公共钱包可以向校内专用钱包转账。

(2)运行状况

整个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一期布署消费终端283台,节水控制终端885台(后增加到1304台),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57套;截至2013年底,系统用户数为47834人,银行圈存金额为8855万元,市民卡转帐金额为70万元,刷卡笔数为2174万次,消费总额为8925万元。从一卡通系统开通运行至今,系统运行稳定,运行状况良好,结算无差错,保证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正常使用。

i理工卡不仅代替了学校目前使用的所有证卡,而且还与南京市城市一卡通(市民卡)结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内外互通。截至2013年底,校外卡片活跃数28718万张;自校内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向i理工卡市民卡钱包的圈存金额达358万元;校外刷卡1786941笔;校外刷卡金额501万元。

2.身份认证为主的二期系统建设

智慧理工一卡通二期建设以身份认证项目为主,内容主要包括楼宇门禁系统、会议签到系统等。

(1)门禁管理系统

门禁管理系统于2013年5月完成方案,通过多番与用户交流、征求意见,于2013年暑假完成了对校内十余个单位的门禁系统建设。

该门禁管理系统包括门禁、通道和访客三个子系统:门禁子系统中,持卡人使用i理工卡代替钥匙开门,系统根据管理员输入的人员出入规划来判断刷卡人是否有出入的权利;通道系统的通道闸与IC卡技术相结合,实现门禁、考勤、通行控制等功能;访客子系统从一卡通平台内部下载信息,是集识别、读取二代身份证和打印回执等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化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如下特色:

1)门禁管理系统基于校园网,以i理工卡为电子钥匙,扩大了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的覆盖范围。

2)门禁系统是独立于一卡通系统的二级管理平台,通过通用接口和一卡通系统实现身份下载及权限管理,采用保卫处统一管理和各个二级单位独立管理本单位人员进出相结合的方式,权责清晰。

3)门禁、通道的读卡器及系统控制器均支持i理工卡,并同时支持本单位教职工在没有带i理工卡时可通过刷二代身份证方式进出本单位大门。

4)访客管理系统同时支持校外来访人员通过二代身份证登记及支持校内外单位人员采用i理工卡进行登记、拍照和打印二维码。来访人员通过装置在访客通道机上的二维码读卡器进行识别进出,并留存记录备查。

5)门禁系统通过软件与数据中心内部网络相连,并与视频监控系统集成。通过设置在门口的网络高清视频摄像机,在人员通过时在录像的同时抓拍人员进出图像,并统一存储在指定存储服务器供查询,为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各单位的门禁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良好,方便了各单位的管理,保障了师生的安全。

(2)会议签到系统

使用i理工卡进行会议签到,实现了参会人签到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和签到统计过程的自动化,完善了签到管理现代化,从而方便了管理人员统计﹑考核各会议出勤率,准确地掌握会议出勤情况。

会议签到系统根据南京理工大学的要求进行定制,基于校园网,支持i理工卡、二代身份证和教工号签到方式,可实现会签管理、会议签到和现场统计的不同区域显示。经过多番修改完善,会议签到系统于2013年秋季学期应用于学校中层领导干部例会,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今后会议签到系统还将扩大应用范围,全面实现学校签到考勤的自动化。

3.功能拓展为主的三期系统建设

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一期、二期建设主要完成了消费支付及身份识别类系统建设,三期将进行功能的拓展,使i理工卡的功能向纵深发展。

在三期建设中,将以i理工卡为介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新型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无缝对接可视化教室建设,实现教室学生自动考勤,建设校园停车管理系统;但也不局限于仅仅使用i理工卡,将建设手机一卡通,提高校园管理现代化水平。在建设的同时将对一卡通系统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发现数据隐藏关系和趋势,辅助高层管理人员决策。

三、结语

本文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以市民卡为载体的智慧理工一卡通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并对一卡通系统的功能拓展建设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宏坤.现代高校“校园一卡通”建设概述[J].中国电子商务,2011(7).

[2]罗影,熊大红,罗益荣.信息化背景下校园一卡通研究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7).

[3]熊频.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效益与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1(8).

[4]刘君义.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3(1).

(编辑:王晓明)

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 篇4

在科技创新的形势下, 理工类大学生创业, 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还可以直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专业设置来讲, 理工类专业更接近社会生产实际, 同学又正处在思维活跃, 求知和创新欲望都较强的年龄, 和其他专业比较, 似乎更适合孕育创业的种子。本文拟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略作讨论。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播下创业的种子

我们知道, 创业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例如创造力和好奇心、承担风险的意愿、善于发现机会等,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所以, 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是要让同学认清自己, 已经具备了哪些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而还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锻炼和培养的。对于理工类大学生群体而言, 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作风, 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做事情总是要深思熟虑后再行动, 而俗话说, 商场如战场, 市场机会也许稍纵即逝, 如何准确把握, 快速定位, 需要同学通过有意识的锻炼以缩小反差。同时, 理工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办事能力较强, 而沟通、协作能力偏弱, 但这恰好又是创业者特质中很重要的能力。正如富兰克林年轻时制定性格修养计划来使自己的性格达到完美的境地, 刘邦以信陵君为榜样来修养自己, 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学习和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业者素质的人。

一般学校在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中, 只开设了KAB创业教育课, 学时所限, 着重在于对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介绍基本的创业过程, 涉及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不能深入讲解, 因此, 学校还要通过相关的讲座、校友访谈、企业家对话等多种形式, 在校园里营造创业氛围。例如,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清华学子财富论坛, 清华校友总会举办的行业主题论坛等, 这些活动增强了同学对创业的感性认识, 从而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创业。创业的种子, 也许就此播在心中,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就能破土发芽。

二、结合专业特长, 寻找创业契机

一般来说, 创业可以分为两种: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尽管目前的中国国情决定了生存型创业占大多数, 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 要把眼光放高远一点, 除非是生存危机, 否则不应该满足于开个小餐馆, 混个温饱。但是机会型创业, 要有独特的资源和本领, 才能在众多的新创企业中脱颖而出。那么, 这些独特的资源和本领来自何处?一个简捷的途径,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挖掘。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认为, 现在的市场是深度细分市场, 或者说是缝隙市场, 创业机会来源于资本、人才、技术。而对理工类大学生来说, 从技术着手应该是一种优势, 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创业。一般的理工类大学生, 本科高年级就能跟着导师搞科研, 动手能力较强, 到了研究生阶段, 如果在研究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 也许实验室的成果就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石。前不久《科学时报》曾报道,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在题为《物理学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报告中提了两个问题:物理学的发展从来都强烈地影响着能源的发展, 今后物理学还能为核能再作贡献吗?物理学能否为可再生能源作出贡献?其中太阳能这个产业大有前景, 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旦物理研究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突破进展, 具有商业头脑的研究人员也许能从中发现新的创业机会。

三、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创业的能力

大学生开始创业, 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有个新点子, 或者掌握了某种新技术, 就期望一鸣惊人、一夜暴富, 这是不现实的。理工类大学生虽然有一些技术优势, 也学习了一些创业管理知识, 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法、知识产权法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深, 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更不知如何运用, 尤其是对商业模式缺乏严谨的思考。有时候, 即使有很好的想法, 但没有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 投资者看不到商业机会在哪儿, 也还是难以起步。因此, 学校要吸引和鼓励同学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家论坛、科研竞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基础上, 为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适当的辅导。正如创业教育专家张竹筠说过, 创业辅导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部分可以是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扶持等, 如现有的各种基金、实验室、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园、孵化器等提供的服务;软件部分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咨询, 辅导内容应涵盖从机会寻找、项目筛选到企业开办, 直至创业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创业的各个环节。通过给同学提供这些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创业指导, 才能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够顺利起步。

理工大学生 篇5

重庆理工大学保卫处(部)下设秘书科、治安科、信息科、技术安全科,现有职工38名。职责任务:

1、负责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稳定保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确保校园的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

2、负责拟定并实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计划及有关规章制度;

3、负责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隐患排查、信息收集、研判及拟定工作预案;

4、负责校园安全综合治理责任制及考核工作;

5、负责涉密、重点要害部位和易发案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检查并督促整改不安全隐患,确保安全;

6、调解、疏导本校内部纠纷,保护发案现场,协助公安、安全机关查处发生在校内的政治案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

7、负责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依靠和发动群众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强化“四防”措施,维护学院稳定和内部安全;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帮教工作;

8、负责组织二级学院治保会、政保和消防等组织开展工作;

9、负责校内重大、外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强化对首长、外宾、来宾的警卫工作;

10、负责外聘安保队伍的使用与管理,并组织开展各项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校内安保队伍的职能作用。

11、负责管理集体户口、流动人口及办理各类有关证件;

12、配合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

13、负责学校保卫、消防及交通档案管理工作;

14、完成学校党政领导和公安机关交办的其它工作。

理工大学生 篇6

【摘 要】分析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建构“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 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8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但近年来,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知识上偏重专业教育,能力上实践和创新不足、表达和沟通能力也不够理想,修养上人文素质不高。这些跟我国高校过细分科的专业教育体制有关。不少高校的办学思想过于强调培养应用型专才,往往过于注重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却不甚重视。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大学教育的任务被简化为培养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工具性”人才。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来看,大学生接受人文文化的熏陶是必需的。因此,理工类院校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建立完善的知识创新教育体系,坚持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出既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又能够综合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强化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理工类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设人文学科的课程,还指的是各理工科专业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挖掘出科学本身具有的人文精神,教授学生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价值理念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信念。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方法和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内容。人文知识是载体, 人文思维是手段,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理性升华,三个环节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大学生人文品质与修养。因此,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应有的做人道理。

(一)确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类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外理工类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我国。美国的理工类院校普遍重视科学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制订,不断优化课程计划。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类大学生必须修完相同比例的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核心课程。英国剑桥大学的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相应的人文科学课程。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中指出:“理工科院系的普通教育目标, 是要使学生对科学、科学方法、文化史、文化价值的判断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因此, 必须重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各自学科的专业能力培养重心,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要确立其基础性地位,明确理工类大学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普及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明确理工科院校不同于文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国的教育体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 文理分科过早,导致人文知识的教育薄弱,尤其是中学理科学生,中学阶段人文教育较少,部分理科生进入大学后还是就读理工科,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缺乏,人文精神教育弱化,因此导致对传统文化的陌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不足。文科院校的人文素质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系统培养。但是,理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自己的专业特殊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占比例有限,因此理工类院校应加强工科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手段和路径研究,在教育内容、任务要求和教育体系上形成自身特色。

从培养目标而言,理工类院校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上从过于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到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科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培养出具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计划中,并以“学分制”明确规定大学生应选修一定比例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使大学生成为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三)以“实践育人”的方式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借助知识传授、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心理与修养的过程。但是,传统的“灌输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易让学生产生乏味、厌倦的心理,因此创新教育方法是人文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活泼好动,年轻而勇于挑战,可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参观展览、征文、演讲赛、辩论赛、抢答赛、班级讨论、团体沙龙多种等方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潜移默化,在锻炼中获得充分认识与体验,从而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理工类院校应通过人文类知识的教育熏陶,着重培养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对理工科类大学生而言是最为迫切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加强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构“文理比例适当”的课程体系,将人文教育常态化。专业素质教人求真求是,人文素质教人求善求美。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以课程为依托,将人文素质教育常态化,才能使教育更加深入人的内心。

据了解,国外知名理工类大学人文学科课程一般占全部课程的25%,而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还不到15%。因此,提高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是理工类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和主要途径。理工科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如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组成人文核心课程,要求理工科专业开设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类的课程,如环境专业开设美术课、建筑工程专业开设艺术鉴赏课。全校开设大学语文、古代诗词、影视欣赏、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鉴赏、创新思维训练、中国传统文化讲座、音乐欣赏、舞蹈和大学校园文化概要等50多门人文素质教育公选课,要求学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相应学分课程。如笔者所在学校是根据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要求各理工类专业学生选修4个学分文科课程,文科学生选修4个学分理科课程,初步形成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色。endprint

(二)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系列讲座”为辅助载体,创新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不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吸收世界优秀的历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方能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培育而成。但是理工科专业有自己专业课程的学分要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可能占主体地位,因此通过系列讲座来辅助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多年来坚持“屏风大讲坛”、“雁山大讲坛”活动,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类的讲座,如“大学生创业”、“中华经典对联鉴赏与写作”、“中外音乐欣赏”、“大学人文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其次以“国学班”教育为平台,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举办国学兴趣班,讲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孔子学说、古典诗词艺术等,以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华美德教育陶冶学生品德和情操。

然而,专业的特殊性也决定学生的兴趣点,因此除一些人文社科共同涉及的知识外,可根据专业的需求有所侧重与创新。各专业还可以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系列人文讲座。如土木专业可以举办“风水文化、居住文化、建筑艺术”等系列讲座。学校要求每个专业每学期要有两个以上的讲座,由各学院负责邀请在各自专业领域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或者成功人士来校做讲座,他们的人格魅力、知识成就甚至是成长经历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人文讲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转化成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以校园文化为土壤,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物质、环境、设施等建设;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深层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规章、制度等;行为文化指校园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积极作用。

坚持环境育人和文化活动育人并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每个教室内悬挂科学家或者艺术家的画像与名人名言,教学楼走廊上贴有文明礼貌用语的提示牌,这些都能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中耳濡目染。为加强人文素质活动教育,学校还开展了诸如“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校园文化成果”评比、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评比、大学生才艺大赛、五四青春文化艺术节、中华经典读书月、书画摄影展、大学生社团论坛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体验大学的人文精神。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启迪了学生智慧,完善了学生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梅珍.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建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教育论丛,2006(4)

[2]杨叔子.科学人文, 不同而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3]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程颖,马绩伟.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2011JGZ028)

【作者简介】江云清(1971- ),男,浙江龙游人,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何春梅(1973- ),女,广西贺州人,桂林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辅导。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篇7

一、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展时间较短, 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 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目前某些高校还是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性质的教育, 可有可无。课程体系不完备, 教学大纲不完善, 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学生的兴趣不浓, 只是为了应付点名而被动的去听, 缺乏系统性, 尤其缺乏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 创新创业理论未能有效地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

2、教学师资不能满足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从事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从理论上来说, 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但是很多理工类高校教师普遍重理论学习研究而轻视实践操作, 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亲自创过业, 所以根本不懂创业的精髓, 加之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缺乏教学互动, 使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只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创业激情, 使得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育课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实践教学应当占到更大的比重, 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 现实中, 实践教学受到限制, 使不少想尝试创业的理工类学生陷入了空有激情却苦于无实践平台的尴尬境地。在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中, 为比赛而比赛的想法占了相当比重, 使创业大赛偏离了本来的目的。同时, 创新创业实习基地需要社会的支持, 但是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方面的考虑, 很少有企业愿意让学生学习实际参与到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来。政府、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 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

二、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是关系到我国理工类大学生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大事, 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理工类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高度重视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有效组织实施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完善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实践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理工类高校要把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中进行考核, 并计算相应的学分, 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积极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 囊括与之相关的知识, 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而且要学习一些管理、营销、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促进创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学校实际, 实现本学校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课程的资源共享, 把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 转化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加强对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创业培训, 要求必须获得创业指导师或创业实训指导师资格, 以满足校内创业教育需要。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指导专家和地方金融、税务、工商、人社部门人员组成校外兼职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满足大学生创业咨询指导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或课堂教学, 或专家讲座、或企业实地考察, 以扩大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学分制, 实施辅修专业和辅修双学位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实训和交流, 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 不断提高教师研究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

3、加强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理工类高校要在鼓励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的同时,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建立创新创业活动中心, 为学生提供创新成果孵化基地。以体验为基础, 引导大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创业实践, 提高创业能力。以项目为平台, 通过具体项目, 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体验创业过程, 提升创业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理工类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 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管理或服务中来, 扎扎实实地进行岗位实践, 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起一个企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杨飞.大学生创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0) :33-34.

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 篇8

关键词:理工科学生,内驱力,大学生科技创业,大学生创业规划

创业是指以创立并运行新企业、新组织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活动[1]。创业教育先驱杰夫里·提蒙斯认为, 创业企业能长期运行并具有持续盈利能力, 创业行为是被潜在机会所驱动, 需具备个人能力、创业资金、市场及政策等多种条件。科技创业是指以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 其特点是技术性强、资金门槛高、持续时间长。从上世纪70年代, 大学生科技创业例子不胜枚举。从70年代比尔·盖茨大学辍学创建微软, 到90年代杨致远博士求学时创立Yahoo、Page&Brin在校创立Google、李彦宏毕业后创立百度, 再到21世纪初Zuckerberg在校创立Facebook都是科技创业的典范。

科技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同时也为社会增加大量就业。据统计, 美国95%的财富是由创业一代在1980年以后创立的科技型企业所创造, 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全美总数的65%[2]。《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十七大也提出“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可见, 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出于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积累财富、成就梦想而做出的个人选择, 也是保持经济增长活力、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同时, 科技创业对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有极大推动作用。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及分析

1. 国外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

美国的科技创业具有代表性, 是全球创业最成功的国家。大学生创业体制较完善, 大学生创业率达20%~23%, 而高科技创业约占80%。考夫曼 (Kauffman) 创业基金会在1999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有91%的美国人认为, 创办自己的企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3]。美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踊跃主要受一些创业活动的持续推动, 比如起源于1983年的商业计划竞赛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 , 当时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学生希望借鉴法学院的一种模拟法庭形式举办“商业计划竞赛”, 以此来推动高校MBA学生走入社会。后来, 由于沃顿商学院等几家全美最有影响的商学院的参加, 该项竞赛价值得到极大提升, 美国其他高校群起而仿效之。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20多所美国著名高校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商业计划竞赛。其中以麻省理工的“5万美元商业计划竞赛 ($5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最为成功。剑桥一家咨询公司研究显示,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一度有46%出自MIT的创业竞赛[4]。斯坦福大学具有出色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教育, 鼓励师生利用自身科研成果进行科技创业, 惠普、雅虎和思科等世界著名公司等都是该校师生创办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该校师生平均每年创建150个科技公司, 这些公司每年创造约2 300亿美元的销售额[5]。全球技术创新高地“硅谷”就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一手打造的, 因此该校被称作“硅谷之父”。

2. 国内大学生科技创业现状

2010年, 教育部报告显示, 千名受访大学生中60%以上有创业意愿, 在问到出发点, 38%是挑战自我, 37%是获取财富, 14%是因为就业压力。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后真正投身创业的仅5%。在这些创业项目中, 社会服务业占34%, 制造业占13%, 金融、保险业12%, 科技创业仅占17%[6]。相比之下, 在美国硅谷大学生创业领域80%集中在电子、软件等高科技领域。民间创业咨询服务机构针对全国大学生创业的调查研究显示, 2009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3%, 广东为1%, 浙江最高为4%, 其他地区则更低[7]。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国外 (20%~30%) , 也低于国内民企 (20%) 。厦门大学对参加“挑战杯”创业赛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 52.8%是为了丰富个人履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和结识工商界精英。“挑战杯”创业赛也曾诞生了以“视美乐”“易得方舟”“科大讯飞”和“天行健”等一批学生公司。但目前除了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少数企业活下来以外, 绝大多数学生创立的科技企业都在商业大潮中折戟沉沙。这些公司要么因为产品不对路经营不下去, 要么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停业, 要么就是因管理不善而倒闭, 要么因团队核心成员出走而关门, 创业成功并能持续、稳定经营下来的屈指可数。

可以看出,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科技创业率低“三低”现象特别明显。大学生群体创业愿望强烈, 真正把愿望变成实际行动并投身创业的人比例只有极少, 可谓雷声大雨点小, 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创业成功率仅为创业者的1/25。创立企业中高科技企业比例低, 提供生活服务较多, 大学生创业领域仍然未能脱离校园小环境, 缺乏从更大范围内发现社会需求的视野。由于成功少、失败多, 大学生创业受到家长、创业专家的广泛质疑。

3. 国内大学生创业不景气原因剖析

那么, 大学生科技创业不景气的根本问题在哪里?面对大学生群体持续不退的创业热情和教育部门的殷切期待, 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出路又在何方?笔者分析认为创业初期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创业内驱力不足、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创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难的四个主要原因。

首先, 无法获得创业资金大学生创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而公司创立后缺乏维持运转资金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了十多年, 但仍处于培育阶段, 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偏少的状况仍未改变。目前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分四种:亲朋借贷、银行贷款、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 前两者占80%以上, 占20%不到[8]。很明显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富爸爸, 而政府部门也不可能大面积投资学生科技创业。另外, 对于一无抵押资产、二无成熟产品和技术、三无市场运作经验的“三无”学生, 要从风险投资获得投资是很难的。因此, 专家建议大学生创业不仅要“扶上路”, 还要再“送一程”。相对而言, 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 资金来源广泛。硅谷创业资金50%来源于风险投资、35%来源于各种天使投资和种子基金, 银行借贷及其他渠道仅占15%。也许有人说, 资金筹集难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印度是一个最好的反证例子, 印度国内较有名的创业活动“121-创意实施大赛”, 每年为数百名创业者提供高额创业资金[5]。另外, 很多初创公司进入生产稳定阶段后, 因产品销路未充分打开、缺乏持续人工费用和经营费用等维持资金也是导致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 现阶段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也是大学生不敢创业的重要原因。近几年, 国内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等各种创业平台陆续建立了600多个, 但是如何充分、高效利用这些创业平台是个问题。此外, 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融资、税收优惠、法律及创立企业等软性配套服务却很不匹配。目前, 除了上海、杭州、广东等发达地区之外, 大多数地区仅停留在文件和行政命令上面。此外, 我国现有风险投资以政府为主, 而配制效率更高的风险投资、半盈利性的天使投资和大量民间游资却缺乏投资方向。因此, 如何完善软性配套设施, 发挥现有创业平台的综合效益是改善大学生创业现状的紧迫任务。

再者, 国内大学生创业内驱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不景气的深层次因素。驱动力是指人们从事某件事情的原始动力, 基于内心想法、信念而采取行动是内部驱动力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 具有内驱力的人创业目标明确、主动出击、有规划、遇到困难能坚持, 因此创业时间长, 也更容易创业成功。相反, 因外驱力创业的人可能会因为外驱力消失而放弃创业, 导致创业失败。西方崇尚个人主义, 奉行自由、独立的价值观, 富有冒险精神, 多数人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梦想。2009年, 美国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如何走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调查显示, 63%选择“政府必须鼓励创办新企业, 才能创造可持续的、长久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成长”, 只有23%选择“由政府在公私机构中创造新岗位”[9]。这说明美国公众的创业信仰根深蒂固, 这也是同等机会下西方人比东方人更多创业的原因。

最后, 创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创业能力即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包括专业技术、市场驾驭、经营管理、社交和风险承受等能力。大学生科技创业属于高风险活动, 可能带来增益, 也可能带来损益。因此, 必须要对创业失败有高度容忍能力和对风险有充分的承担准备, 才能在创业中进退自如, 游刃有余。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多是知识讲授而疏于亲身实践, 创业精神局限于概念理解而未形成创业文化, 创业缺乏从意识到行动的跨越。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的优势及路径

实现梦想的创业之路千万条, 没有人敢肯定的哪一条路是正确的。但是, 从社会和行业需求出发, 根据自身状况, 理性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创业道路很重要。笔者认为,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在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创业, 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 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专利和技术, 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极大潜力, 选择高校作为技术来源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10], 目前全国700余所高校, 每年形成的科研成果1.8万项, 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 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一方面是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却有大量民间资金难以找到卓越的技术和成熟的创业团队。理工科高效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空间。其次, 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相对完善的硬件条件, 可为初创期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技术支持。高校有许多学识渊博的科学家, 有在本领域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和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 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参与者。

科技创业必须要有成熟的团队、卓越的技术、畅通的融资渠道。基于这个认识, 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业之路可概括为:第一步, 大学生在高校、创业成功者及专业创业机构帮助下, 在入校其即开始创业规划, 逐步确定创业目标;第二步, 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精神到创业意识及创业机会发现能力, 掌握从创业计划书撰写到创建、运营新企业, 从融资到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创业知识;第三步, 通过研究讲座、科研活动、校外协作、实验和现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具有实战性的科技创业实践, 获取市场应对经验和经营管理等能力;第四步, 选择产品开发型科技项目作为创业项目, 大学生作为科技创业的主体, 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科技项目中, 掌握和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第五步, 利用一切机会展示科技创业项目, 争取各种国家、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社会游资的大力支持。

三、大学生科技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业在国外已有多年, 业已有一套成熟的保证体系, 一些有益做法值得借鉴, 但是, 盲目的拿来主义并不可取。因此, 综合我国大学生总体素质、创业环境和创业所处历史发展阶段, 笔者总结了一些保障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具体措施如下。

(1) 以产品或技术开发型项目为导向, 通过设立“政府资金先导、天使投资跟进”的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政府资金主要用于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天使投资资金用于科技企业创立和初创期运营, 且可根据技术成熟度确定创业切入点和资金投资比例。项目先期目标是获得具有知识产权且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 后期目标是以该产品和技术为基础创立科技企业, 并在2年内形成盈利能力。

(2) 创业建立学生-导师-投资人“一线三牵”长效帮扶机制。整个创业过程中,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项目全过程, 教师和天使投资人作为导师指导和监督创业过程。由于有共同目标, 在适当激励机制下可以实现三方良性互动。

(3) 积极争取具有长期战略性的非赢利性或半盈利性的科技企业发展基金、种子基金、校友基金等的资金以及支省、国家及国际上各种创业资金的资助。

(4) 在创业初创期引入以高校或政府做担保的商业保险, 免除大学生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5) 对大学生初创企业, 在初创期内 (三年及以上) 开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 以及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的税赋减免。

(6) 开展各种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减免;推行审批流程和手续简化, 资本金分期到款, 降低贷款限额和延长还款时间等优惠政策。

笔者所提出的科技创业的模式是一种以产品、技术为导向的研发-应用模式, 该模式具有连贯性、持续性、系统性。它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创立科技型创业企业为目标, 通过项目团队优化组合完成项目, 项目完成时可获得技术含量高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利于实现产业化。这种模式可避免当前各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科技开发类基金实施过程中的“重申报轻验收”的问题, 也可避免科技企业技术对成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结论

科技创业作为较高风险的创业模式, 在国外大学生创业时普遍采用。但由于国内存在创业资金渠道单一、数量少, 创业软性配套设施欠缺, 大学生创业内驱力和创业能力不足, 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笔者提出, 中国大学生应坚持走科技创业模式。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业五步走的思路, 并提供了“政府资金先导、天使投资跟进”的资助、学生-导师-投资者“一线三牵”的具体实施措施, 具有一定借鉴性。

参考文献

[1]杰夫里·提蒙斯 (Jeffry A.Timmons) .战略与商业机会[M].周伟民, 田颖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8-50.

[2]徐迎红, 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4) :243-246.

[3]蔡克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创业教育[J].求是, 2001 (18) :19-23.

[4]曹巍, 宋冰, 王晓琳.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述评[J].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4) :57-60.

[5]雷家骕.国外典型创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14) :25-28.

[6]文刀.襁褓中的大学生科技创业[J].广东科技, 2010, 19 (11) :21-23.

[7]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3-5.

[8]牛玉全.融资难成大学生创业路上最大问题[J].职业与教育, 2009 (19) :56-57.

[9]Kelly Rohrs, Barbara Pruitt.Americans Want Government Stimulus for Small Businesses and Entrepreneurship, Reveals New Survey from Kauffman Foundation[EB/OL].http://www.kauffman.org/Entrepreneurship_and_Economic_Recovery.aspx, 2009-3-18.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篇9

学学校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占地约1200亩, 建设总投资8. 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配套设施先进、齐全的教学与实验楼群,拥有藏15100余万册及各类数字资源的图书馆,投入1.66亿元建成各类高标准实验室55个,千兆带宽专用光纤直通浙江大学本部,共享浙江大学数字教育资源。现设有公共基础部和经济与贸易、法律与传媒、外国语、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与化学工程、机电与能源工程、上木建筑工程、管理等8个分院,3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有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学科专业 体化建设。现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重点专业 (群) 5个、重点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共建省级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并建立了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等。

学校依托名城名校办学, 继承、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 汲取浙东“经世致用”的文化精髓,按照“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的定位,提出“抓学科建设、促教学质量、上科研水平、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开放办学的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 篇10

项目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

项目地址:大连理工大学

项目用地面积:31887 m2

项目总建筑面积:36635 m2

绿化面积:12850 m2

建筑层数:13

设计时间:2003年

竣工时间:2005年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合作单位:加拿大DFS设计公司

总设计师:刘玉龙

设计团队:胡珀、Pierre Soucy、李果、徐青、周春风、王磊、崔晓刚

获得奖项:2008年度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剖面图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位于大连理工大学校园轴线北部端点上,地段为校园北端重要的制高点,其北侧为北校门,隔住宅区到达远山;南可远眺大海。用地地势北高南低,南北高差约11m,如何利用地形,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和对校园整体规划的积极作用,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建筑空间,是本设计面临的主要课题。通过设计者的精心设计,使创新园大厦在以下几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因地制宜,借势造景,创造校园轴线开放的端点,形成校园空间的标志建筑。

从校园的建筑群体规划上看,作为校园视觉的端点,需要本建筑作为一个landmark,具有标志性;从使用者的需求来分析,本建筑包括一系列学生创新科技基地、基础教学设施,同时包含教学、物理、电信等学科的科研办公用途,每一学科的面积需求可以并需要结合在高层建筑中。

基于上述分析,本设计总图布局采用“丌”字形平面,西翼为学生科技基地,东翼巧妙利用台地地形,形成论坛、景观平台、绿地台地,两者互为对应,正中构成一方整坡地草坪,草坪对景即为高层主楼。主楼由12层主楼和16层翼楼构成T字形,在主楼一二层摒弃了入口大厅的做法,交通核置于两端,正中构成10m高的门洞,使校园轴线由此延伸到北端。

二、平面布局采用模块化理念,体现教学科研建筑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在平面上,通过交通核置于两端,形成最大程度的开放式使用区域,满足当前不同院系的使用需求,并为将来的改造更新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在主楼和翼楼之间,每隔一层设计了一个两层通高的会客区,便于不同院系的接待、交流使用。

使用区平面由两条走廊分成内区和外区,内区以公共会议、Seminar Room、公共仪器室等为主,同时设高侧窗通过外区取得一定间接采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使用者对于教授办公室—实验室—会议区相邻性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有效使用率。

西侧裙楼创新基地,用两个U形凹院使每间教室都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几组教室通过一个侧中庭联系起来,侧中庭同时也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厅,使用天窗、水平格栅、挑廊等语素形成学生科技交流的平台和氛围。

三、创造以人为本的室内外教学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

在创新平台外用挂饰格栅形成适宜室外展览活动的空间,与对面学术论坛、台地形成动态室外活动空间。创新平台二层屋面,主楼内两层高会客区形成便于学科交叉碰撞的交流空间,使建筑成为科研、创新交流相融合的空间环境。

四、以个性化和标志性的形态设计,体现“创新园大厦”的创新内涵。

大连理工大学整体校园建筑风格多样,建筑外饰材料和色彩也不统一。为了体现建筑处于校园北端至高点的特点,同时提供一个中性而沉稳的语态,本建筑外饰面选用了黑色铝塑板和金属铝板、同时在裙楼部分使用局部菊花黄石材墙面与金属幕墙相互映衬,再加上柱廊、金属格栅、百页等的点缀,形成富有科技感而又丰富的建筑形象。

理工科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 篇11

笔者对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进行了人际关系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被测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时间当场填写完成并交卷,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6份,其中有效问卷947份,有效率为95.08%,男生728人,占76.9%,女生219人,占23.1%;城市生源308人,占32.5%,农村生源614人,占67.5%;独生子女618人,占65.3%,非独生子女329人,占34.7%。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947名学生中,得分在0~8分的有589名,占学生总数的62.2%,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较少,人际关系融洽,能与周围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得分在9~14分的有238名,占学生总数的25.1%,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困扰,人际关系一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得分在15~28分的有120名,占学生总数的12.7%,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非常严重,人际关系不良,存在严重的交往障碍。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困难和严重困难的学生有37.8%,现状不容乐观。

在待人接物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790人,占83.4%,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较强,能够与他人和睦融洽相处,待人真诚,不伤害他人,也没有被他人伤害的感觉;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148人,占15.6%,这部分学生待人接物能力一般,应该说是比较圆滑的,知道应该与他人融洽相处,并全力去做,但缺乏交往技巧;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9人,占1.0%,这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有被别人伤害的感觉。由此可见,在待人接物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还是比较良好的。城市学生的圆滑程度要比农村学生突出,非师范类学生的圆滑程度要较师范类的高,这与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相关。

在交谈能力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581人,占61.3%,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并掌握了较熟练的交谈技巧,善于用语言来交流感情和思想;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339人,占35.8%,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一般,能够向别人倾诉,也能够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不能掌握交谈的技巧,表述时条理不清晰;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27人,占2.97%,这部分学生交谈能力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诉说,只有在急需的情况下才会与人交谈。通过研究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相对较好,从而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男生的交谈能力要高于女生,城市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研究还发现,在交谈能力方面表现较弱的学生,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大。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较多,如男女生在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同;等等。

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656人,占69.3%,这部分学生善于与异性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239人,占25.2%,这部分学生在异性交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喜欢与异性交往,但是不知如何交往,在交往技巧上有欠缺;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52人,占5.5%,这部分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异性不善交往,甚至有对异性存在偏见或过分思慕异性的偏激想法。研究发现,在异性交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在与异性交往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中,男生的程度要重于女生,城市多于农村;在受困扰程度一般的学生中,农村学生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明显。鉴于此,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性别等具体因素将会成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分在0~2分的学生有413 人,占43.6%,这部分学生社交能力较强,真诚待人,富有热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得分在3~5分的学生有434人,占45.8%,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渴望真正的友谊,但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心朋友,在社交中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得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有100人,占10.6%,这部分学生在交际和交友方面问题较严重,缺乏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会感到很紧张,因而害怕交往。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鉴于此,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并积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锻炼提升的机会。

建议与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奏效;高校在人际关系的教育中要做到高目标、低起点,从学生的基本行为抓起,注重引导学生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热情有礼、言行一致。鉴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积累内在条件。

注重衣着与举止得体,塑造个人形象。礼貌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衣着举止是最能体现礼貌修养的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初次见面时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有继续交往的可能。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服饰衣着与环境场合相适应。对人讲话时,理应做到态度诚恳,避免油腔滑调,更不能手舞足蹈。在交谈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适时适量发言。

理工科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实质及不足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素质,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活动。自我认识是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约束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 有原则地对待事物;自我激励是个体在没有激励手段的条件下, 能为设定的目标自我努力工作的一种心理特征。

理工科大学生以接受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为主, 人文类课程相对较少, 学生普遍喜欢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思维强、踏实严谨, 进而会对一些理论性过强和感性事物产生冷漠。此外, 理工科院校男生偏多, 这使得理工科学生具有下列特点:注重理工技术、轻视人文社科;课程较难、学业压力大、课外自由时间少;富有理性思维, 缺乏文学色彩;尊重科学, 追求独立自由。

当今90后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作为新的一代, 他们思想开放、兼容并蓄、意识多元化, 乐于接受新事物;且作为理工科学生, 大多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末倒置, 学业荒废;自理能力弱, 依赖性严重;缺乏规划、目标不明。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1) 学校层次。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 校方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树立良好校园风尚, 尽全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理工科院校中, 人文精神普遍缺失, 校方需要结合学校特色, 建设符合学科特点、具有专业背景的校园文化。学校可增设艺术课程, 开展自我管理、心理健康等主题讲座, 举办读书分享等活动。同时, 学校要为新生安排系统性、持续性的入学教育课程, 传授大学教育理念, 帮助其尽快调整和端正学习态度, 制订学习规划,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适应大学生活。再者,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群众基础广泛的特点, 结合当前“中国梦”等主题开展活动, 并力争同学们最广泛地参与。

(2) 施教者层次。对大学生进行施教的主要有两类:家长是家庭方面的教育者, 辅导员、学生干部则是学校方面的直接教育者。首先, 辅导员、学生干部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切实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管理中, 要尽可能让同学们最广泛地参与, 让同学们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借机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此外, 管理者要随时不断地唤起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鼓励他们上进的愿望, 指导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管理策略上按照分层次、有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先做好中间部分学生的工作, 减少“问题学生”比例, 为最后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问题学生”工作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家长要持续关注学生动态, 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 切不可因为孩子已进入大学就松手而不管不问。

(3) 学生自身层面。学生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 也是客体。首先他们要认识自身, 明确自己肩担的重任;要具有独立意识, 减少对外依赖程度。另外, 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同学往往有不合群的表现, 与人相处较少, 为此要走出自我, 尽量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再者, 理工科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与修养, 涉猎群书、开阔视野。宿舍是最能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场所, 建议宿舍内实施宿舍长轮流制, 集体协商解决宿舍内重大问题。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从小事做起,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设定一个合适目标, 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 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艰难一些, 但之后便会势如破竹。该过程就是先激发起自身的内源动力, 并预防热情衰减, 同时延迟自我满足, 进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如此往复, 自我管理能力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结语:理工科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其今后的社会生活和专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我管理的重点在于自省、自律与自主, 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自我管理是一种回归主体的管理哲学, 颇有我国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意识。自我管理使大学生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 具有双重身份。该过程就是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过程, 这不仅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效率, 也给予学生以自主权利, 促使理工科大学生早日走上成才路。

参考文献

[1]王永利.大学生自我管理价值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7) .

[2]史庆伟.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3) .

[3]刘强.论当代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7) .

上一篇:风电项目成本管理下一篇:休闲娱乐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