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学生(共12篇)
理工类学生 篇1
随着国际合作交往日益频繁和经济形势发展, 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既能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 又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科研、学习和交流。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 力争三年内, 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至10%[1]。”据此, 各高校大力开展起双语教学。2005年, 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 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近年来对于双语教学主要研究有: (1) 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必要性、性质、任务; (2)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 双语教学的师资配比、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4) 双语教学的实效评估; (5) 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然而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态度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实效, 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次双语教学大学生学习需求调查。
一、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前者强调语言的运用 (language use) , 后者强调语言的学习 (language learning) [3]。笔者的调查主要针对目标需求进行的, 因为这与双语教学的性质是相符合的。其实长久以来自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出现, 由于教学目的不同, 双语教学的性质存在争议。结合受访学校的具体课程体系, 笔者倾向于认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外语水平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次要目的[4]。基于此目的, 双语教学的性质正如西古安和麦基 (Siguanand Mackey) 指出的, “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系。”
Hutchinson和Waters将目标需求细分为学习者的必需 (necessities) 、期望 (wants) 和不足 (lacks) 。必需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境有效使用语言而必须学习的知识和语言技能;期望是指学习者认为他们想学习的内容;不足指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和需要掌握的之间的差距。
二、调查设计
参照以上Hutchinson和Waters需求分析理论框架, 笔者自行设计了问卷。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教育部一所重点理工类院校, 问卷随机发放给了该校2011级大三电子和软件两个不同专业4个教学班的200名学生。这些学生都刚刚完成各自专业的双语课程。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2) 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学习到怎样的技能或知识; (3) 学生对自己通过一年双语课程学习的评估。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其四、六级成绩, 有目的地抽取了20名学生进行访谈。
三、调查结果
受访对象共200人, 回收问卷192份, 有效问卷183份, 有效率为91.5%。受访学生92%都已经通过4级考试, 30%通过了六级考试。
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感受
66%的学生在开始双语课程之前仅仅只是听说过;20%的学生对双语课程表示一无所知;14%的学生则表示非常了解, 其中80%认为双语课程就是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 其他学生则认为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
在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 有48%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一门以英语作为授课工具的专业课, 这与前面提出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相反有15%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英语课, 他们主要兴趣在于能通过双语课程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另有高达3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既没有提高英语水平, 专业知识也学得不透彻, 因此认为双语课是一个负担, 从而学习中难免有消极抵触情绪。笔者认为基于前面所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性质, 双语教学应该是为英语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运用平台, 为未来实际工作中英汉交流提供一项实践活动。双语教学的认识欠缺或错误认识对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期望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双语教学认知。
2.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期望分两个大方面:专业知识的期望和语言技能的期望。81%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能掌握课程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学生们也基本认同为了以后工作学习的必需即双语教学中应该掌握的基本语言技能。但在问卷中笔者发现, 学生的学习必需和期望是有一定差距的。95%的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学习, 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英语论文文章。72%的学生希望能听懂专业相关英语讲座, 30%的学生希望能进行英语主题汇报, 19%的学生希望能进行专业英语讨论交流, 3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文摘, 14%的学生希望能完成专业相关英语翻译, 仅有8%的学生希望能用英语撰写专业报告、论文、借助字典完成翻译。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得出, 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的输入部分, 即读和听, 因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定位主要是技术类的, 只需学习国外专业学科知识, 或有可能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其他英语交流机会并不多。对于写、译输出技能, 尽管学生认同其重要性, 但由于自身的英语知识欠缺不足和对未来语言使用环境的考虑, 学生往往忽略或回避这几项技能的学习。相比较, 希望能撰写英文摘要的学生较多, 主要还是因为写论文的需要比较强烈。由此可见, 要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 需要对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动机进一步研究。此外, 由于期望和必需之间的较大偏差, 学生必定会受到影响, 学习者的不足即已掌握的与必须掌握的差距相对会拉大。这需要综合各方因素如动机、社会需求对学习的必须进行不断的修订, 而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 也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从而更好满足学生、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3. 学生对双语学习自评
通过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 64%的学生认为能够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的文章, 12%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听懂专业相关的讲座, 仅5%的学生认为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主题的陈述, 但仅限于提纲式概括性陈述, 10%的学生表示能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摘要。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54%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中专业知识学得一知半解, 这与双语教学的目的不符。调查可知学生的自评和应掌握的必需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原因如下: (1) 受传统基础英语的影响, 语言学习技能出现偏差, 重阅读、轻听说; (2) 现有的双语教学现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 英汉夹杂的双语教学比较普遍[5], 教师授课英语比例较低, 对学生听力技能的要求不高, 学生也缺乏提高该技能的动力和环境。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少有英语讨论专业知识机会, 所学的知识也少了一种内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建立学科性的知识体系也较难, 因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欠缺[6]; (3) 学生自己对双语课程的认识和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期望, 使得学生忽略了学习一些必须技能; (4) 双语课程和基础英语课程没有很好的衔接。例如, 学生基础英语学习的写作练习多限于四、六级考试作文, 少有摘要写作练习;再如, 尽管大部分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后能借助字典读懂专业相关文章, 访谈过程中仍提出阅读中存在很多困难, 主要涉及科技文中长难句子的理解, 对句子结构无法分解导致的逻辑不畅通, 特殊的表达形式等。
四、结论
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双语教学了各方重视, 但学生对双语教学认识欠缺, 甚至有误区, 混淆了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课。因此, 要落实双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双语教学, 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困惑, 专业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未来学习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具体需要, 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案。针对欠缺技能, 可以设计更丰富课程训练, 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去使用和实践语言能力。
此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双语课程,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双语课在该校大三开设, 且学生已完成2年的基础英语学习, 但学生觉得基础英语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双语课程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学习和双语教学之间加入科技英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能让学生更好地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 双语教学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当然这还涉及师资、教学安排、课程设计等诸多因素, 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摘要:本文以理工科学生为调查对象, 目的是了解其对双语教学的反应, 以更好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调查以Hutchins on和Water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为基础, 主要对需求的细分即必需、期望与不足进行分析, 以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学习的必需和期望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学习的不足差距较大。
关键词:双语教学,认识,学习必需,学习期望,学习不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Z],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 2005.
[3]T.Hutchinson,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 1987.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02) .
[5]俞理明, 袁笃平.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3) .
[6]陈思本.大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应——对一所理工类大学的调查[J].高教探索, 2007 (03) .
理工类学生 篇2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辽宁省日前出台措施,将全省高校毕业生分为理工经管、文史哲法、农林医水师三大类,逐类采取对策,逐一化解难题。对离校时仍未就业的.毕业生,通过政策引导、动员企业、技能培训、项目就业、援助帮扶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针对理工经管类毕业生,辽宁省要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挖掘增岗潜力,争取实现吸纳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企业现有职工人数的1%以上或前3年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14个市已动员17233家企业提供了22万余个岗位。
针对文史哲法类毕业生,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1个部门联合制定了《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实施方案》,选择千户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引导1万名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并提出见习后一年内就业率达到70%以上的工作目标。
针对农林水医师类毕业生,通过基层就业项目和政策引导实现就业。目前辽宁省现有农村基层管理服务机构19876个,从业人员221565人,每年自然减员4000多人。今年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在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管理服务机构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安排毕业生就业。
理工类学生 篇3
关键词:理工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本文针对当前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薄弱的现状,提出了构建以教学为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为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第三课堂的“三个课堂”育人体系,从而全面提升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理工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市场经济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偏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明显不足。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提出应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能力教学、加强非技能能力教育(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社会文化学习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组合,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与就业岗位的“接口”能力。在这种应用型知识结构中,高职人才的知识范畴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重心,以广博的相关知识为辅助。从而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措施
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的精神品质和内涵,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目标,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对促进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注意做到“四個结合”,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实践性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与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促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从教师做起,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全体教师提升自身学位、学历,参加形势政治课程、专项技能培训等。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得到丰富和提高,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受益。
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选修课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拓宽人文教育,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增加选修课,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开设一系列适合高职学生的、有特色的人文课程和艺术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得到有机统一。
2.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两课”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两课”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然而,目前“两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3.开展讲座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举办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突出“文、史、哲、艺”的人文主题,如国学系列讲座等。
4.素质拓展课程建设
素质拓展课程是必修课、选修课的重要补充。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我院组织06级学生学习《大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并组织学生进行上机考试,对于通过者在其学籍档案中计入一学分。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为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养成规范、标准的意识,我院还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与考试。
5.开展新生学业生涯规划
新生进校后,组织其进行大学学习的生涯规划。通过开展一系列前期导入工作,如本专业介绍、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等,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让每位新生填写学业生涯规划表,树立学习目标,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对照该规划表进行必要的调整。
6.新生入学教育与大学毕业教育
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使其明白要成才,先要学做人,使他们明确今后的目标;通过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通过做人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就业观念。
7.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同时,应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院系两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指导,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是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环境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学校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要努力在硬环境建设中增加人文气息,通过合理布置校园景点,优化学校布局,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底蕴,提升活动的层次和品位。积极开展学术、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创造精品项目。同时,积极引导社团组织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发挥第三课堂的补充作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纳入教学体系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实习、毕业设计、公益劳动等;二是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三是学生自主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创业实践、爱心服务等。要积极拓宽渠道,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社会服务,在锻炼中增长才干,增強社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交流大学校园并不是一个封闭单元,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实体。大学与社会始终处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之中。因此,学校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促成异质的信息、知识、能量的互动、互助、互相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请进来,以积极主动的精神融入社会,加强与名校、名企、名人的交流与合作。如我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开展对口交流,邀请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前来讲学;与西门子、三和国际、熊猫日立、旭电、BCIT、汉帮、宏图三胞等企业、院校合作办学,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安排学生下厂实习锻炼。
加强人文学习的考核,建立人文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从三方面着手:(1)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设定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给定分值,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2)制定学生基本人文素质考核办法,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3)制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分办法,规定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必须达到的分数,并由有关机构出具鉴定,对达到规定时数者给予加分,作为其是否能够毕业的硬性指标或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
总之,通过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使学生丰富自身人文情感,体验人文关怀,并把自己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攀桂,彭静悦.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6,(4).
[2]宋建军,张建羽.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余会荣.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报,2006,(4).
[4]童曼.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5]贺如.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和对策[J].石油教育,2005,(6).
作者简介:
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 篇4
在科技创新的形势下, 理工类大学生创业, 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还可以直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专业设置来讲, 理工类专业更接近社会生产实际, 同学又正处在思维活跃, 求知和创新欲望都较强的年龄, 和其他专业比较, 似乎更适合孕育创业的种子。本文拟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略作讨论。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播下创业的种子
我们知道, 创业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例如创造力和好奇心、承担风险的意愿、善于发现机会等,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所以, 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是要让同学认清自己, 已经具备了哪些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而还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锻炼和培养的。对于理工类大学生群体而言, 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作风, 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做事情总是要深思熟虑后再行动, 而俗话说, 商场如战场, 市场机会也许稍纵即逝, 如何准确把握, 快速定位, 需要同学通过有意识的锻炼以缩小反差。同时, 理工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办事能力较强, 而沟通、协作能力偏弱, 但这恰好又是创业者特质中很重要的能力。正如富兰克林年轻时制定性格修养计划来使自己的性格达到完美的境地, 刘邦以信陵君为榜样来修养自己, 大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学习和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业者素质的人。
一般学校在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中, 只开设了KAB创业教育课, 学时所限, 着重在于对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介绍基本的创业过程, 涉及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不能深入讲解, 因此, 学校还要通过相关的讲座、校友访谈、企业家对话等多种形式, 在校园里营造创业氛围。例如,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办的清华学子财富论坛, 清华校友总会举办的行业主题论坛等, 这些活动增强了同学对创业的感性认识, 从而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创业。创业的种子, 也许就此播在心中,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 就能破土发芽。
二、结合专业特长, 寻找创业契机
一般来说, 创业可以分为两种: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尽管目前的中国国情决定了生存型创业占大多数, 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 要把眼光放高远一点, 除非是生存危机, 否则不应该满足于开个小餐馆, 混个温饱。但是机会型创业, 要有独特的资源和本领, 才能在众多的新创企业中脱颖而出。那么, 这些独特的资源和本领来自何处?一个简捷的途径,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去挖掘。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认为, 现在的市场是深度细分市场, 或者说是缝隙市场, 创业机会来源于资本、人才、技术。而对理工类大学生来说, 从技术着手应该是一种优势, 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创业。一般的理工类大学生, 本科高年级就能跟着导师搞科研, 动手能力较强, 到了研究生阶段, 如果在研究的同时能够结合实际应用, 也许实验室的成果就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石。前不久《科学时报》曾报道,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在题为《物理学和调整能源结构》的报告中提了两个问题:物理学的发展从来都强烈地影响着能源的发展, 今后物理学还能为核能再作贡献吗?物理学能否为可再生能源作出贡献?其中太阳能这个产业大有前景, 但目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旦物理研究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突破进展, 具有商业头脑的研究人员也许能从中发现新的创业机会。
三、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创业的能力
大学生开始创业, 往往容易走向极端, 有个新点子, 或者掌握了某种新技术, 就期望一鸣惊人、一夜暴富, 这是不现实的。理工类大学生虽然有一些技术优势, 也学习了一些创业管理知识, 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法、知识产权法等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深, 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更不知如何运用, 尤其是对商业模式缺乏严谨的思考。有时候, 即使有很好的想法, 但没有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 投资者看不到商业机会在哪儿, 也还是难以起步。因此, 学校要吸引和鼓励同学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家论坛、科研竞赛、参观和考察成功企业等实践活动, 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基础上, 为学生的创业过程提供适当的辅导。正如创业教育专家张竹筠说过, 创业辅导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部分可以是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扶持等, 如现有的各种基金、实验室、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园、孵化器等提供的服务;软件部分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咨询, 辅导内容应涵盖从机会寻找、项目筛选到企业开办, 直至创业企业的运营管理等创业的各个环节。通过给同学提供这些有实用价值和意义的创业指导, 才能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能够顺利起步。
理工类实习报告 篇5
目的:
1、建立有关船舶设计、工作原理和设备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有船舶制造技术,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方向。
3、初步了解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
意义:
在实习中,我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见识。通过实习,一方面,我们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使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实习是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的铺垫,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实习内容概要:
20xx年6月25日至7月8日,我们轮机工程专业的同学去大连、葫芦岛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我们非常珍惜本次实习机会,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实地参观以及聆听讲座,对船舶行业以及专业工作情况还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受益匪浅。
本次实习按照实习地点大致分为2个部分。首先在大连,实习时间为20xx年6月26日到6月29日。在大连参观了黑嘴子海军基地、大柴、老虎滩、旅顺军港、大连海事大学等地方。其次在葫芦岛渤船重工,实习时间为20xx年6月30日到7月8日。在这里,我们进行了安全、保密培训,参观了船厂的各种设备以及各种正在建造的船舶及其分段。同时,培训人员对我们进行了各种船舶知识的讲解。
2 大连实习部分
2.1 大连海军基地
20xx年6月26日上午,我们乘坐火车到达大连,来到我们的住所休息了一上午。下午我们就集合,去参观黑嘴子海军基地。在基地,我们参观了两艘扫雷舰。一艘为“禹城舰”,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最新型扫雷舰,于20xx年下水。具有设计理念先进、信息化集成度高、技术性能优越和造价成本较低、运行维护简单、舰员编制精简等优点。一艘为“荣成舰”,是中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新一代猎扫雷舰荣成舰,配备先进猎雷系统及灭雷设备。荣成舰比禹城舰要小很多,但是设备要更加先进。
2.2 大连柴油机厂
在大连柴油机厂,我们参观了厂区各个车间,使我们对柴油机的建造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是中国境内建造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的主要基地。
我们参观了机械加工车间,里面存放着各种待加工和已经加工完成的各种零件,基本上都是低速柴油机的零件,尺寸十分巨大。然后我们进入组装车间,看到了大型低速柴油机,被其巨大的外形深深地震撼到了。
2.3老虎滩
在老虎滩,我们参观了海军104“太原”号驱逐舰。该舰是中国海军早期的主力大型水面舰艇之一,与“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并称为人民海军的“四大金刚”。1991年退役,泊于大连老虎滩做为大连舰艇学院的练习舰。排水量1425吨。武器有双联装反舰导弹、单管130毫米炮、5管反潜火箭发射器等,舰尾设有4座深弹发射炮和两个深弹发射架。
2.4 旅顺军港
在旅顺军港我们参观了两艘常规动力潜艇以及一艘护卫舰和登陆舰。旅顺军港始建清代,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五大军港之一。我们参观的护卫舰威海号导弹护卫舰,是中国自行研制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轻型导弹护卫舰,配备多型武器装备,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信息化集成度高,同时还具有造价成本较低,运行维护简单、舰员编制精简等优点。该舰入列后,主要担负海上巡逻警戒、护渔护航、保卫领海及专属经济区海洋权益及战时遂行海上防御作战等任务。我们参观
的常规动力潜艇,前后共7个舱室,内部构造十分的紧凑,空间极其狭窄,各个舱室之间是圆形的水密舱门,只允许一个人爬过。潜艇外部观看应为双壳潜艇,外壳为钢制非耐压艇体,内壳为耐压艇体.艇体呈流线型,以减少水下阻力。
2.5 大连海事大学
在大连海事大学,我们参观了大连海事大学的燃气轮机综合实验室。海事大学的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学校的相关情况,并且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然后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实验室的设备及运行的原理。通过老师讲解,我们知道了燃气轮机的优缺点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他们建造了一个以燃气轮机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利用燃气轮机进行发电,尾气用来供冷或供热,从而实现冷热电的联产联供,使能量利用效率得以大大提升。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燃气轮机实验平台,包括压气机和涡轮的实验。
3 葫芦岛实习部分
葫芦岛部分实习的时间为6月30日至7 月8日。实习地点为: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渤船重工) 。首先我们接受了厂里的安全教育及保密教育,并对船厂进行了整体参观。接下的时间里机装车间的工人师傅针对船舶主机、管系、轴系、舵系安装等等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而且还带我们进行了厂区施工现场参观和讲解。
3.1 安全教育、保密教育
通过保密教育,我们了解到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 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密级指国家事务 秘密程度的等级,一般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老师对我们在实习期间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1、在厂区严禁拍照、录像、录音; 2、禁止在涉密计算机上插拔移动储存介质;3、进出厂区出示出入证明;4、发现非同期来跟随入厂的人员及时举报。
通过安全教育,我们了解到船舶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所以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安全意识应该时刻放在首位,也要注意排除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来确保他人的安全生产,这也是作为一个船舶管理人员应有的义务和所要具备的素质。
3.2初步参观渤海船厂
下午我们集合后乘坐公交车来到厂区内部,透过车窗看到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船舶的分段。进入厂区内部后,在工厂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对船厂进行了初步的参观,我们看到龙门吊等许多重型工程机械、巨大的厂房,厂区机器轰鸣,许多艘船舶正在制造中。在船坞旁,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船舶的三种下水方式:1、船台式滑道下水:将龙骨墩、边墩和支撑全部拆除,使船舶重量移到滑道和滑板上,再松开止滑装置,船舶便和支架、滑板等一起沿滑道滑入水中,同时依靠自身浮力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完成船舶下水;2、漂浮式下水:向船坞内注水,使船舶依靠自身浮力上浮; 3、浮箱式下水:将船放在浮箱上,向船坞内注水,浮箱的浮力将船舶托起,然后让水进入浮箱,浮箱下沉与船分离。之后我们还去参观了位于小山上的张学良故居。
3.3 主机安装
对于不同的柴油机有不同的安装方式,对于中、小型主柴油机而言,通常是整机吊运上船安装;大型主柴油机,如具有大型起吊设备,可采用整机吊装,否则也可以拆散吊进船舱定位总装。主机在船上的安装过程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船舶下水后,主机在轴系安装完毕后以轴系为基准进行安装。它的优点是使主机或减速器输出轴的旋转轴线能较好地处于轴系中线的延长线上,避免船舶下水后船体变形的影响。缺点是生产周期较长。另一类是在船台上,主机以轴系理论中线为基准进行安装。它的最大特点是主机可先于轴系进行安装,也可与轴系安装平行进行,使整个动力装置安装工作与船体建造尽可能多地平行作业,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3.4 船舶管系
对于船舶管系安装,我们了解到管路是核动力系统各部分连接的桥梁,是核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的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管路的加工制作常被忽视,但它却极为关键。船舶管系按其任务的不同,其组成部分主要有:舱底水管系、压载水管系、消防管系、通风管系、供水管系、注入管系、蒸汽管系、疏排水管系等。
3.5 船舶轴系
通过学习,我们对船舶轴系的安装有了基本的了解。轴系安装工艺过程主要包括:确定轴系理论中线、按轴系理论中线镗人字孔、艉轴毂孔和隔舱壁填料函孔、安装艉轴管、艉轴及密封装置和螺旋浆、中间轴的校中和连接、中间轴承在基座上的紧固等。安装顺序一般是:1、在确定轴系中线后,沿轴系中线镗孔并安装尾管、尾轴承及插装螺旋桨轴。2、在安装螺旋桨轴、螺旋桨的同时预装中间轴、轴承,预装主机。3、进行轴系中间轴的校中,主机定位。4、刮配制动部件及各轴承的垫块。5、各轴连接及轴承与基座紧固。
3.6 船舶舵系
通过学习,我们对船舶舵系的安装有了基本的了解。舵系安装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在舵系中心线照光要和轴系照光同时进行,且在照光时所有的船体尾部的焊接工作、有震动的工作必须结束,轴线照光工作一般是在夜晚进行,而且常常进行到深夜或是凌晨。照光时要防止船体变形影响舵系中心线和轴线的定位。 4 总结
7月8日下午,半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对这一段酸苦而又快乐的经历,着实令人难忘!首先,要感谢动能学院为我提供了这次的宝贵机会。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造船的知识,留下了很多让我记忆深刻的细节,也让我的视野和思路开阔了许多。回顾这段实习历程,确确实实让我获益匪浅,同时更是难以忘怀。
在实习前,老师就告诉我们实习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的结合,验证和巩固充实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专业内容的理解,接触课堂以外的实践知识,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
理工类学生 篇6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培育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1-02
高校作为灌输知识、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由于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思想理论课教师资源不足、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校园思想文化氛围缺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在理工类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难重重,成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知道,理工类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力量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他们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价值观发生扭曲,这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引导与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推动者和自觉践行者显得尤为重要。“行动是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只有行动,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工类大学生的心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创新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显得重中之重。
一、创新“知”的培育内容,为“行”明“知”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条件。在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也必须从“知”入手,让理工类大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全方位,多视角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注入了新的血液。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们,作为当代知识青年,更应该从历史的高度肩负起社会责任,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情”的桥梁作用,为“行”创“情”
知行合一,“情”是架接在“知”与“行”中间的关键桥梁,是开启人们内心世界的阀门,是动力之源,但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当一个人内心世界真正认同某件事情,引起情感共鸣时,才能坚定信念,实现真正意义上“行”的转化。所以在培育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更要加强情感教育,使其从内心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吸收转化为外化的实践活动。
在理工科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时,一定注意理工类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运用多媒体的新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并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意义。
理工类大学生在学习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更要将其与中国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把宝刀,更是构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未来复兴的一把锐剑。那高度概括的24字集中体现出国家,社会,人民赋予他的希望与情感。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给予他更多情感支持,内化吸收其全部精华,转变为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引领祖国各地。
三、增强“意”的自律性,为“行”设“意”
意志是实现知行转化的保证。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经常监督自己, 一贯地去实践自己的信念和誓言,正如在革命斗争中的共产党人, 由于他们有着崇高的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才能取得新中国的伟大胜利。
创新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要坚定学习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曬网”。情绪高昂时,学习国家政策,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情绪低落时,将思想理论知识,个人修养置之不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 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同时要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让他们确信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以乐观的态度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当代理工类大学生更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与信念,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的专业课程、科研项目努力做好,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
四、强化“行”的实践性,铸就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行”是关键之举。“行”是“知”“情”“意”共同作用转化的结果,而“行”又反过来促进“知”“情”“意”的进一步升华,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若想“知行合一”发挥最优化作用,就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原理,学会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处理好“行”与“知”“情”“意”的关系,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意义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个人,就要积极弘扬,开展全方位的实践活动 ,引领一股全民学习与实践的热潮。
当代理工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更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融入整个理工科校园文化氛围之中。通过举办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片展,让理工类大学生自己动手做图片;举办大学生廉政书画作品展,使他们了解中央八项规定,反腐倡廉的政策,增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全方位立体地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氛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要从现在开始,要把知情意行视为一个整体,要注意对整体功能的最优化把握。正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充分重视实践认识、实践情感、实践意志和实践行为四位一体的培育机制。知、情、意、行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培育时,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整体功能,并使这种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开展。
当然, 我国理工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相信, 在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理工类院校一定能够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应理工类院校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实现我国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能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浅析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曹洁,科教导刊2010年19期.
[2]龚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
[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王晓辉,求是,2012(23):32-35.
[4]艾文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知、信、行、成”[J].红旗文稿,2014.7.
理工类学生 篇7
一、理工类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分析
(一) 高校对理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具备基本能力方面。高校理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高校理工专业课程设计基础之上的, 我国的理工类专业课程设计是按照教育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而制定的, 所以国内高校理工类学生的培养, 都遵循着一致的培养目标, 而其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对理工类学生的用人需求。国内高校对理工类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主要通常以宏观描述的形式表达, 例如中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具备机械行业的设计、制造、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是具备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是具备产品创新的能力。上述三方面能力并没有进行细致的描述, 例如机械绘图能力、机械工艺能力、机械质量检测能力等, 只是对理工类学生的能力提出总体要求, 对学生的具体能力的要求主要是通过课程考试进行具体的规定, 而对学生研发能力则主要在毕业设计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培养和考核。
(二) 市场对理工类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双向自主选择之后, 企业用人的自主权扩大, 脱离了以前毕业分配的硬性指派, 开始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为招聘目的, 看重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很多企业在招聘中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时, 通常考虑应聘者是否具备汽车底盘设计知识, 是否具备汽车加工工艺知识, 是否具备焊接知识等, 这些要求完全基于企业的产品, 而非基于高校的培养目标。另外, 企业招聘大量应届毕业生, 需要耗费高昂的人力物力进行专业培训, 而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后, 通常又会因为工资待遇问题而选择跳槽, 所以对企业造成的综合损失较大。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中, 更加重视人才能否尽快“上手”, 因此, 企业的人才招聘从校园招聘逐渐倾向于社会招聘。
二、理工类学生定向培养的现状
一些理工类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已进行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了高校与社会相互协作、定向培养的培养模式。从目前看, 定向培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途径。
(一) 校企实践基地制。高校与企业联合, 通过构建实习、实践基地的方式合作,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 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短期定向培养平台。在这种机制下, 基地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 安排不同岗位进行轮岗实习, 通过在一线的生产实践, 熟悉企业的业务和产品。一方面, 通过实习, 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 拓展了视野, 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现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员工, 提高招聘的效率。
(二) 校企定向培养协议制。校企定向培养协议制度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要求,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内容, 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计划进行招生、培养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下, 学校负责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定向培养协议签订,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定向培养, 企业通常会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 以鼓励学生加入企业, 同时签订协议, 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后必须按时到企业参加工作, 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部分高校还将定向培养学生的教学分成两部分, 学生通常在校接受理论学习后, 要进入协议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定向培养协议制度通常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 并且适用于大型企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三) 校企研究院制。校企研究院制, 是指企业出资在高校设立研究院, 研究院的行政管理由高校和企业共同负责, 研究院的技术骨干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负责资金支持, 和产品的市场化, 高校负责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 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当这些学生毕业时, 还能够获得进入相关企业的优先权。因此, 研究院不仅承担着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功能, 还承担着企业的员工定向培养功能。
三、理工类学生定向培养中的不足
(一) 理论教学环节缺少企业应用背景。当前高校理工类学生培养中, 理论教学环节突出特点是理论性强、应用性少、枯燥乏味, 造成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 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足, 最终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应用情况不了解, 社会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不认可。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高校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和思维呆板, 缺少大量鲜活的企业应用背景, 高校老师由于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在备课时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 不能结合企业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对理论知识对进行渗透, 因此, 最关键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逐渐演变成了最枯燥的应试教育, 基础理论教学成为了死记硬背的知识, 极大削弱了理工类基础知识的应用性。
(二) 实践教学缺少企业应用指导。理工类大学虽然与企业合作, 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地和实践机会, 但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指导, 仍然由高校教师具体实施,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弊端。第一, 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 一般来讲, 理论扎实、实践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招聘教师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而对实践能力并不重视, 所以, 教师指导学生实践通常都是走马观花的形式, 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学习变成了参观学习;第二, 企业由于与学生接触机会少、时间短, 从而失去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导致企业脱离学生实践环节, 造成企业丧失了定向培养的主动性, 学生不能真正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研发情况, 实践环节沦为“走过场”。
(三) 定向培养忽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向培养是对高校、学生、企业三方都有利的合作方式, 但是三者之中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定向培养的核心是学生, 但是学生由于知识、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不足, 对职场的认识并不充分, 在签订协议时未必是基于全面、合理的判断, 正是当前高校理工类学生的定向培养中忽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一致, 学生进入企业特别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后, 仍然会选择跳槽, 从而对企业造成更严重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 定向培养学生的潜力不能得到有效挖掘, 不仅降低企业的整体运行速度, 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浪费, 从而降低了定向培养的综合价值。
四、理工类学生定向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 基础理论教学中要渗透企业产品与行业特点。理工类学生定向培养必须突出“定向”的特色, 不仅是毕业后去特定企业就业, 还需要从基础理论学习入手, 进行企业产品和行业特点的定向;因此, 加强企业产品和行业特点渗透到基础理论教学中, 是从出发点提高定向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第一, 定向培养相关单位要提供企业产品和行业资料, 从而使高校获得最直接、最有效的定向培养资料;第二,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性, 特别是与定向培养资料的结合创新性, 在基础理论的应用背景方面, 与行业发展现状进行结合, 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 将企业产品由外形到机构、由功能到原理进行全面关联, 从而使定向培养学生的纯理论学习转变成基于应用需求的理论学习。将基础理论教学建立在产品和行业基础之上, 从而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 进而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 企业用人岗位负责人担任定向培养副导师。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在实践经验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将他们纳入定向培养体系中, 必将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保障, 所以, 建立企业用人岗位负责人担任定向培养副导师的制度, 有利于提高理工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一是针对当前高校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 在定向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 由副导师负责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对企业和产品的熟悉程度, 加上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 起到双重定向培养效果。二是毕业设计是理工类学生综合能力学习和培养的最系统环节, 企业用人岗位负责人对部门的人才需求最为了解, 可以由他们决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 能够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 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 在毕业设计中进行企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学习和锻炼, 从而减少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
(三) 企业发展战略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向匹配。定向培养是提升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将企业发展战略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向匹配, 能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最大化。第一,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高校相关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从企业用人、选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场知识讲解, 帮助学生加强对企业、对职业的认识, 从而厘清学生的就业观念, 使学生理智选择是否参与定向培养。第二, 细化企业发展战略并突出员工个人发展, 企业的发展只有与员工的发展相一致, 才能更加激发员工的潜力。企业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前景, 在定向培养协议签订时, 可以明确将学生在企业的职业发展轨迹进行定位、定向描述, 从而不仅使学生获得稳定工作, 还能使定向培养学生获得稳定提升空间。
总之, 理工类学生定向培养模式需要从基础理论、实践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 才能实现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摘要:本文从高校的培养目标、企业的人才需求两方面, 分析当前高校理工类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现状, 分析理工类学生培养的总体特点, 最后从高校、学生、企业三方面提出定向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理工类,高等学校,定向培养,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难: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56~61
[2]张伟, 樊家军, 张小宾.“卓越计划”与工科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 2013, 4:48~49
新时期理工类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究 篇8
一、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理工类大学生亟须完善完整的知识储备。众所周知, 人类知识大概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而理工类大学生偏理轻文, 导致文理知识不平衡, 瘸腿走路, 不能将两种知识灵活通用, 就不能为科学、科技的创新做良好的基础。
其次,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赖于良好的素质教育。人的大脑左右各有分工, 理科学生相对来说左脑发达, 形象思维好, 而主要从事形象思维的右脑不能合理运用就影响人做出重要的决策, 因此, 只有左右脑均衡发展, 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形成。
第三,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素质教育的加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构成了健康人的基本要素, 这两种要素的互补与促进, 人类才能健康发展。健康有活力的肌体和向上的健康心理, 引导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对基本单独应对校园生活的大学生个体意义重大, 有利于大学生活的顺利进行。
第四, 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知识能够培养理工类大学生对世界的科学看法和对人生价值的科学判断。
二、当前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首先,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明显存在功利化倾向, 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大学生走在幼稚与成熟的过渡阶段, 一些大学生不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客观清醒的认知, 特别是当前社会存在一些敏感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他们有时不能冷静地看待和处理, 思想偏激, 有政治立场不坚定的危险。而另有一些同学把入党作为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手段, 功利性过于明显。
其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倾向。一些学生在面对价值选择的时候, 表现出自私自利的倾向, 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是和往往和功利联系在一起, 甚至有些同学是一种无理想的状态, 唯利是图。在面对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 选择个人利益优先。
再次, 在道德修养方面看, 一些同学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网络等媒体的不利消息影响了这些同学的道德判断, 一些同学面对道德问题时候出现了困惑, 对美与丑的辨别, 对恋爱的态度, 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偏差。
(二) 知识构成和能力素质方面
大学教育是培养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教育。一个大学生, 除了要掌握一定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以及要求这些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之外, 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 这事大学不同于专科技校的所在。但是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重视专业课, 轻视人文知识课程, 是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
再次, 一些理工类大学生与人沟通能力差, 语言表达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埋头科学理论和实验, 整天在书本与实验室里徜徉, 社会实践少, 动手能力差, 由于专业的原因, 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沟通锻炼也比较少, 因此一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 有极端思想的同学大有人在。
(三) 心理素质方面
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心理承受能力差, 自信心不强。这些学生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 就意志薄弱, 自暴自弃。大学生面对最多的问题来自于就业和恋爱, 特别是就业问题上, 问题突出。每年的毕业季都是毕业生自杀的高发期, 这些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而就业机会不理想, 一些学生就能否找到工作过分担忧, 无法面对申请被拒的压力选择极端做法
第二, 不能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长大,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 方式各有不同。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富裕家庭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些贫困大学生敏感、孤独、忧郁,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而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炫富, 自私, 缺乏对同学的理解和尊重。
三、解决理工类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 这里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在社会问题上存在困惑的学生, 我们应当交给学生看待问题的方法, 疏导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肯定他们一些看法的同时, 对偏激的理解我们要有理有据的给予分析论证, 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 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受一些不良思想的蛊惑。在舆论上, 我们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引导, 利用好网络这个很好的平台, 引领学生坚定信仰, 提高政治觉悟。
其次,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加强历史人文教育,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让理工类的学生在人文文化中汲取营养, 完善知识构成, 完善人格。对此, 学校应当组织理工类大学生赴教育基地、人文景区等进行实地教学考察, 并进行一系列的人文知识讲座和展览等活动, 组织讨论会, 交换学习心得。
最后,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理工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需要我们加大气力去开发, 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有高雅艺术进行引导, 在学生中间利用学生社团, 组织书画展览, 摄影展览, 音乐会等, 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 (Ⅱ)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素质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台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理工类学生 篇9
对于人文素养的定义, 各家众说不一, 并没能形成统一的定论。本人认为, 所谓大学生人文素养, 是指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人文知识等个体品质, 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和要求, 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与生存及发展有关的综合素质。它可以从其中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本人从事理工类学科教育已经二十余年, 并且一直致力于将高职教育及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直没有间断过推荐理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也曾经多次帮助企业招聘理工类高职毕业生, 或为企业培训新招聘的员工, 对于理工科在校学生的情况较为熟悉, 同时对于企业使用这些理工科毕业生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高职生在企业的工作中, 就技术能力上说没有太大的问题, 经过培训, 他们基本能很快适应工作的要求, 问题主要出在一些非技术性的能力上, 诸如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协调, 不能顺利地处理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关系, 常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 甚至最后因此而不得不离职;基本交往礼仪没掌握, 不懂得称呼他人, 也不知道用恰当的问候语问候他人, 不会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甚至有的毕业生连跟人握手都不会或不敢, 接过客户的名片就随意地放在屁股后面的裤兜里, 结果把客户给得罪了;思想观念较狭隘, 容易计较个人得失, 只看眼前利益, 不懂得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快乐和长久利益;文学修养太差了, 企业领导常常抱怨, 这些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写个材料, 结构混乱, 错字连篇, 且语句不通顺, 读来令人费解, 等等。总之, 现在这些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
如何提高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呢?这需要我们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人员认真思考, 积极探索。本人在此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愿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从小抓起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句话我们从小就接受到, 妇孺皆知, 但同时我们也很清楚, 我们的人才选拔模式决定了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 所以一些所谓的副课 (除语、数、外以外的课程) 开课不足甚至完全不开的情况在中小学比比皆是, 学生们没有机会接受诸如道德、情感、审美、礼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所以我国的大学生们集体缺失人文素质教育, 被戏称为“有知识, 没文化”的一代人, 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不仅是这一代人的悲剧, 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必须从小抓起, 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只有量变才能促成质变, 不可能在大学学习的两三年内速成。
二、重视对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关怀
学生能否对于社会、对于他人表达出足够的人文关怀, 是其人文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 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专业技术后, 需要比文史类学生花费更多时间精力钻研提高技术水平, 对于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给予的关怀更少, 这往往使他们更容易忽略人文素养培养。
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是学校的一面镜子”、“青年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时, 社会、学校、老师一定要先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 关心他们学习以外的事物, 比如关心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感、心理, 帮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和事, 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他们才可能把这把人文关怀的火炬传递给他人, 传递到他将来的工作环境中, 传递给整个社会。
三、加强理工类专业的人文学科建设
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实效性, 什么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就开什么课。很多大学生认为修养不值钱, 不能直接换取财富, 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才是捧取金饭碗的“敲门砖”。殊不知, 很多理工类毕业生拿着一堆的证书去应聘, 却因为一些基本礼仪不到位, 情商太低而被拒之门外。所以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 一定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
1、开设人文类公共课
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设的人文类公共课程要抓实, 不能应付了事, 走过场。一项在理工类大学生中的网络调查显示, 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开设诸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心理、礼仪等课程的兴趣很高, 他们希望能通过大学开设的文史类课程的学习弥补在高中时由于应试而缺失的遗憾。
2、加强教材改革, 编纂出优质的人文素质教材
针对理工类为学生人文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 选择教材时要注重实用性和适宜性。应该鼓励教师按照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特点编写校本教材, 配以直观性强的电化教材, 真正吸引学生进入教室, 正如易中天教授讲三国一样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3、强化应用文、礼仪等实用性课程的建设
高职学院往往只在旅游管理、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商务等专业开设应用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 其实, 理工类学生同样需要这类能力的培养, 他们到企业工作后除技术工作外, 同样需要写申请、说明、报告、总结、可行性报告等文件, 同样需要跟领导、同事、客户等交往, 所以他们在校期间就需要学习这些相关实用性知识, 提高相关能力, 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就成为学校的责任。
4、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要改进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突出审美性、人文性特征, 展示人文课程的自身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人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人文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 让学生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 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丰富性, 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滋润起来。
四、加强学校社团的建设, 创建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 而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 更好地营造活跃的校园气氛, 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浸染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
当然, 培养理工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需要从学生小时候开始, 中小教育到大学教育, 甚至其终生的努力;也不是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 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行。
摘要:现代大学生, 尤其是理工类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缺乏, 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全社会普遍认可。本文对于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认为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多维度关心此问题, 共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理工类学生 篇10
一、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的贡献
1. 学生自主选择与张扬个性的平台。
在森严的高考制度之下,从高中那座封闭的“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们,在初入大学校园时首次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没有家长的阻止、老师的干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做自己爱好的工作,学校大大小小的社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而在兴趣与热情的基础上,使得团体意识逐渐淡化的学生们会自发地、积极地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在易于活动开展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和组织能力,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朋友圈。
2. 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平台。
在单纯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更多的学生选择在社团工作中锻炼自我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走进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学校社团已经成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过渡平台。例如:各种活动中的社会赞助,以及社团对其的宣传。在与很多商家多次接触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增加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机会。此类双赢的事例也使得社团的价值最大化。
3. 增强校园人文氛围。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主阵地,它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弥补理工类院校在人文风气方面的不足。作为理工类院校,人文风气一直都是最为缺少的软设施,在校方也无法通过硬性措施改善状况时,以校团委新闻中心为例,旗下的一些人文类社团,如:广播台、报社、文学社、诗社等,不仅承担了学校大量的新闻传媒工作,也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增添了理工科院校内的人文情愫。与此同时,一些爱好人文的学生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在纷杂的活动中,个人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另外,校学生会、校社联旗下的各兴趣类社团以及各院学生会每年都会组织多场文艺晚会,也是理工类院校人文氛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学生社团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多而不精,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般理工类院校从校级到院系的大小社团有50多个,新生入学时总被各种社团的纳新活动所吸引,而很多社团的活动性质、活动内容几乎一样,导致学生在选择的时候找不到方向。校级有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每个院系也会有各自的学生会;校级有大学生记者团、团委新闻中心,每个院系也设有各自的新闻中心……此类繁多重复的社团会导致其各自的活动雷同,并会因为每年多场迎新晚会、元旦晚会等导致场地紧张;每个院系的新闻均会有校级刊物的记者参与参访、报道,这会导致校级与院级社团之间的抢稿撞稿等矛盾出现。当前,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社团大都是挂靠在校团委、院团委担任或派出执行机构 (如社团联合会或者新闻中心) 负责全部社团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团委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而社团建设又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与财力,在没有强力的支持与指导之下,很多社团也只能“在其位,不谋其职”。
2. 学生在社团工作中重心的错位。
无论学生最初是为了个人兴趣,还是锻炼我自能力,总会使他们疯狂地投入过多精力放在社团,而在换届时,各种职位又是那么光鲜诱人,学生就会将所有重心转到社团,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于社团工作,甚至为了工作而翘课,最终导致缺课、挂科。
虽说社团锻炼也是大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基于多年理工科院校的就业历史,依旧是学习成绩、各类证书在招聘会上更加具有说服力。为了社团工作,学生牺牲了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失去了充实、快乐的大学生活,丢掉了考取各类证书的机会,导致就业失去竞争力,在就业环节卡壳,不能为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学生社团建设与时俱进的对策
1. 进行整合,发挥社团最大功能。
针对社团多而不精的现状,理应将一些形式及内容雷同的社团进行整合。“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例如:可以形成以校党委、校团委为首,在各院系设立分部门的形式,上级统一指导,活动集中举行,将活动规模最大化,学生参与最大化,校内影响最大化,令简而精的社团影响力辐射到全校。
如此一来,可使得各类不同特色的社团各显优势,并使得同质化社团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社团的功能也被放大,影响力也得以扩充。同时,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也不会再盲目,参与时也更加有热情。
2. 建立社团管理制度和骨干培养的长效机制。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社团的成立、活动运营方式等以制度的形式要加以确定,促进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社团内部管理,避免人员涣散。
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干部的工作培训是十分关键的。各社团建立之初必须由相关指导部门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规范他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与此同时,以定期进行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方式,对社团优秀而积极的成员实行客观的评价以及荣誉与物质的奖励,适时地给社团干部增加动力,从而保证了社团持续健康地发展。
3. 充分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完善指导体系。
社团本就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防止上述的因为社团工作而影响学业的现象发生,首先要在学生心理上有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使其走出“大学不用学习”“只有社团才能锻炼能力”的错误圈子;同时,各社团指导部门在指导社团开展学生活动的同时,要督促社团成员加强学习,努力做德才兼备的学生,可制定社团成员如有挂科不允许继续社团工作的规则。另外,可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多加联系,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就业信息与行情,促使大家重视学业的重要性,全面发展,以免成为就业浪潮中的落后者。社团是理工类学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增加了学校的人文氛围,丰富学校的教学环境,而且为学生提供大量施展才能、拓展爱好、丰富课余生活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德、育、体全面发展。但是社团建设要规范化、制度化,这样才能保证社团持续健康地发展,为理工类学校学生教育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合石油类高校 (理工类) 的自身文化特色以及学生社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从一个学生辅导员的角度对理工类高校当前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的贡献及学生社团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和阐述, 并结合理工学校的客观现状、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对理工类学校当前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对策。希望由此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理工类学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规划。
关键词:理工类,社团工作,贡献,同质化,与时俱进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潘瑜.浅析高校学生社团工作[J].凯里学院学报, 2008, (4) .
[2]孙杰.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0) .
[3]郭颖.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初探 篇11
一、人文素质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的不断丰富,我国当今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精神追求迷茫、道德价值观念衰落、审美趋向畸形。这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在人文教育上,就出现了重功利、重实用的做法和缺乏发展的眼光。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中,出现了重视技术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究其成因,不仅仅是院方的责任,作为受教育者在第一任职需求的市场规律作用之下,也有这样的要求。但是,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型的人才,仅仅具有专业技术不能立足于未来的竞争和发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院校中学生成分组成相对比较简单,大部分来自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绝大多数人是高中文理分科教育模式中人文知识缺失的受害者;大学阶段接受的人文教育非常有限,距离素质的完备还比较遥远。以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的缺失,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是专业技术知识充满大脑,另一方面是人文知识有着极大的空白。这种知识结构的缺陷妨碍了他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在现实实践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只会管物,不会管人;只能干活,不能干事。虽然优秀的技能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其综合素质的缺陷却阻碍着他们的持续性发展。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科学教育侧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通过求真,使其行为符合客观规律;人文教育侧重于人类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通过“求善”,使其行为合乎本真人性。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有理性的力量,又应该有人格的力量。忽视了人文教育,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力量和全面发展。
(一)人文教育可以完善自身素质
自然之美是人类非常向往的,举凡秀丽的山川、雄伟的江河、历经千年风雨的人文古迹、变幻莫测的自然神奇,都是自然之美的组成。对于它们的审美会形成一种审美体验,其中包涵着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想。美好的景物可以使人形成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自古以来,民族英雄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在他们的身上洋溢着为崇高理想奋斗的精神之美。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以之为关照客体,充分体验,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其中的精神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主流精神的组成和体现。人文教育中劳动人民的形象都可以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熏陶。
(二)人文教育可以完善精神人格
人文教育中的理想教育,可以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奠基阶段,也是理想的强化阶段。人文素质的理想教育可通过正确的引导,对他们今后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人文素质中的挫折教育,可以培养抗挫的心理品质。当今的学生,缺少苦难的磨炼,其成长过程中容易在心理上受到挫折和伤害。但如果教育得法,挫折也会形成动力。寓挫折教育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正视挫折、了解挫折中的期待、帮助处于挫折心态中的学生释放体内的潜藏能量,通过疏导学生弥补心理上的创伤,开辟一条希望之路。
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可以培养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能力越低。应当帮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自己进行自我管理,以减低心理依赖程度,形成自信、自强的品质。
(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发展创新思维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以辩导学,以猜启思。人文教育所提供的认知既有真理性,也有形象性。所以,这种认知常常带有模糊性,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施辩论式教学。通过辩论,使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创新型教育。人文可以洞悉、改造世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人类的实践和发展来看,人文既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社会准则,影响、制约着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内在素质都源于人文的熏陶和体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将其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观念。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重要的学科因素。
(四)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替代
在任何学校教育中,都有思想教育课程,其目的就是实施对学生的世界观、思想观的教育塑造。然而,这不能取代人文素质教育。二者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相互取代。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教育以说教为手段,将直接的思想观念和伦理诉求置于教育之中,目的性过于直接,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有待商榷;人文教育的价值观教育是以“文以载道”的形式进行的,是“诗教”——在教学中隐含着审美形成和道德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的。它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完善。学习个体在对某一个人、现象、事件的分析判断产生赞成看法的同时,就会将诵读对象的精神理念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人文教育可以实现在审美过程中完成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果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的缺失对社会和个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是短期所能够改善的,甚至会影响几代人。因此,注重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普遍关注,素质教育局面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对人文知识的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现实情况与理想还有较大的差异,还需要我们积极努力。
理工类学生 篇12
一、现代工业设计师表达能力的具体要求
对工业设计而言表达能力是指运用某种方式阐明自己的设计思想、设计观点,说明设计构思、设计创意,传递设计信息、交流设计方案的能力。常用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模型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设计表达是产品评价与决策的依据,它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将设计构想传达出来并转化为可视形象的重要环节。对产品设计而言不仅包括对产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和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同时还要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及人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处理,以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多种需求。因此,对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表现形式上要采用包括用于确立设计目标的文字和图表形式;用于设计构思和方案选择的设计简图形式;用于设计方案评价与决策的效果图与展示模型的形式;用于生产制造、装配、检验及使用的工程图样和样机模型的形式。各设计阶段涉及的表达形式及其与表达能力的关系见表1。
二、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他们甚至分类分项地对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图纸表达和模型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在国内,许多高校都相当重视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各学校都在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各自的教学改革实践。但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效果的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高校对学生能力培养大多侧重于设计理论运用及设计能力的锻炼方面,对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充分重视起来,仅把它作为理论设计的一种附属品来处理。近年来,通过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现在毕业生的设计表达能力与未来工业设计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表达不够精准
语言表达不清、语言表达不畅、语言表达不全、语言表达不精和语言表达不准这5个突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实习单位甚至用人单位之间的语言交流。有的学生不能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思想和主张;有的学生逻辑性不强,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有的学生无法展开问题深入讨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抓不住问题的重点,缺乏语言表达的精炼性及简明性,不能用简短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有的同学语音表达不标准、不准确,口音较重,让人听不懂听不清而产生误解甚至笑话。
2. 文字表达不够规范
与文科大学生不同,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常识缺少了解,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其结果是使人们对理工科学生的文字功底感到担忧。设计说明书是对设计准确、规范的一种专业描述,是设计成果重要的外在表现。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设计说明书常常出现词不达意、错字连篇的现象;有的说明书结构不合理,逻辑上出现矛盾;有的语法存在明显错误,语句不通;有的书面表达口语化;有的连最基本的书写格式都不对。这些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的整体质量。
3. 图纸表达不够到位
无论是工程图还是效果图,图纸作为设计界的“通用语言”,可超越语言文字的局限,不同语言背景、不同国家区域的人都可通过图纸轻松地交流,用图纸表达还能实现形体表现的惟一性,它是设计成果最直观的表现。作为工业设计师,用图纸表达是最基本、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然而相比艺术类学生而言,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较强,工程图表达能力较强,但他们的艺术基础先天不足,效果图表现能力差。图纸表达艺术性不够,细节表现不到位,画面效果不理想。对工程图表达方面有的也不能做到符合国家标准。众多不足现象都影响学生用图纸形式展现自己设计成果的效果。
4. 模型制作不够精细
产品模型是设计成果的立体体现,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可以表现出产品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不仅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还可以通过视觉、触觉进行实际的体验和判断,方便人们定量或定性地分析和掌握产品的功能与特性,它是工业产品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模型制作不够精确细致,表现为尺寸不精准、比例失调、做工粗糙、与效果图相去甚远等,不能真实反映设计效果。
三、以实验独立设课手段建立设计表达实验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根据理工类院校的生源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实验是必要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围绕设计表达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采取实验独立设课的手段,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以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科学系统的、模块化的、相对独立的设计表达实验课程体系,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使设计表达训练与理论教学既有结合又相对独立,有效提高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科学化建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建立的整个设计表达能力培养体系分为文字表达模块、口头表达模块、图纸表达模块、模型表达模块等四大块(如图1所示)。每个模块都要求有相应的先修或者同修理论课程与其适配,实验模块与理论课程之间既结合又相对独立,各模块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支撑,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一个模块均以实验独立设课的方式存在,即以课程的形式展开实验,每一个模块均有独立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考核要求等教学指导文件,学生参加学习后考核成绩达到及格以上才能获得相应学分。而每个模块的学分并不像传统的理论课程那样在一个学期里完成,可以根据需要分散在几个学期完成,可以贯穿到几门有共性要求的、相关的理论课程当中。
1. 文字表达模块(2学分)
先修课程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模块内容包括市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报告、作品分析和设计说明书等训练,该模块贯穿2~8学期。
2. 口头表达模块(1学分)
包括普通话测试、各种设计答辩、模型制作答辩、作品讨论等内容,渗透到课堂讨论、课堂大作业、模型制作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当中,该模块贯穿1~8学期。
3. 图纸表达模块(4学分)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手绘图:相应的理论课程有素描、色彩、表现技法和速写等。该部分占2个学分,在1~4学期完成。第二部分为电脑绘图:相应的理论课程有计算机绘图、图像处理、三维造型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等。该部分占2个学分,在2~6学期完成。两部分均有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来训练实际动手能力。
4. 模型表达模块(5学分)
其相应的理论课程为模型制作。实验内容有基础模型制作、石膏模型制作、综合模型制作、样机制作等。该模块贯穿2~6学期。
5. 毕业设计(13学分)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最后完成且时间最长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4年来所学理论和知识系统进行产品设计或完成其他设计课题的过程;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锻炼,毕业设计同时也是综合表达能力的最终训练,在这个环节中要把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图纸表达、模型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因此,毕业设计在表达能力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提交设计方案的手绘草图、手绘方案图、电脑制作效果图、实物模型和设计说明书等,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答辩,学生不仅受到产品设计能力的整体训练,而且受到表达能力的综合锻炼,是综合表达能力的强化和提升过程。
四、结束语
对于上述设计表达实验独立设课的课程体系,我们已经试点了图纸表达和模型表达两个模块,其他模块也将进一步展开。实践表明,我们采取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通过针对性训练,学生们在表达方面的相关能力是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的。
根据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训练课题,是现代教育工作中不能回避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们所做的研究仅仅是起步,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实践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从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体系的不足,并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要求,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以实验独立设课为手段的设计表达实验课程体系,实践表明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关键词:综合表达能力,实验独立设课,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谢庆森,陈东祥.产品造型设计表现方法(第一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国民,武英耀,赵付明.应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68~270
[3]李军,刘涛.浅析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就业之关系[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3:45~46
【理工类学生】推荐阅读:
理工大学生09-07
洛阳理工学院学生名单08-27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手册05-26
重庆理工大学学生证号09-15
理工类大学06-03
非理工类09-28
中国理工科大学生07-16
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11-24
理工类研究生10-15
理工类高等院校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