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医疗

2024-10-20

县乡医疗(精选5篇)

县乡医疗 篇1

9月的一天, 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像往常一样忙碌, 所不同的是, 医生们传统的诊断工具变成了数字化医疗设备。更新的这些设备由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及IT供应商Carestream Health, Inc. (简称锐珂公司) 提供, 依靠先进的数字化医疗设备, 遂平县人民医院为远在乡镇的农民送去了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

农民与市民共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 只是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的一个缩影。锐珂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一直积极扎根基层医疗市场, 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推进的新医改。在通过深入调查之后, 锐珂认为现阶段医疗信息化的重点是要破局医疗资源共享性差、医疗机构之间互补性小的问题, 打通县乡通道, 实现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所以, 锐珂最终决定在经济欠发达的河南省遂平县开展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

在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和实践后, 该项目已达到县乡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目的, 实现了医院和患者的双赢。锐珂倾力打造的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成为当下中国农村医改的一个鲜活样本。

锐珂“下乡”

在加快发展医疗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各地政府根据当地实情纷纷提出各自的医疗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 《“十二五”河南省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与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等医院的业务联动, 实现区域间的医疗服务”是该《规划》五项“重点目标”中的一项。

遂平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 全县面积1080.2平方公里, 人口55.5万, 农业人口48.8万。因食品加工业、畜牧业等发展势头良好, 遂平的经济属驻马店中上水平。但在医疗卫生方面, 却一直存在着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资源不足、数字化医疗设备缺乏、信息化基础薄弱、诊疗能力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对于中国农村医疗信息化的落后状况, 锐珂有着深入的洞察, 这源于锐珂植根农村的战略举措。2007年, 锐珂投资1000万元与卫生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了“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为宁夏4个试点工程实施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 为当地患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并将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到医疗数字化阶段。

在此背景下, 锐珂与遂平县达成共识, 执行了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项目。遂平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 拨款为试点乡镇医院配备了锐珂的CR、胶片打印机等数字影像设备, 同时采用锐珂公司的区域影像解决方案, 在县中心医院建立县级阅片中心和数据中心。

目前, 影像传输采用的为中国移动10M的光纤专线, 这有效保障了系统传输和患者信息的安全。数据中心目前的存储容量在15T左右, 随着今后信息量的增加, 可以随时扩充容量。

锐珂公司大中华区HCIS市场经理汤珊女士说:“我们把多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归属到同一个放射管理的大网络中, 共同使用一套放射管理的流程——你可以认为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形成了一个大放射科的概念。”

医患“双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锐珂根据遂平县具体情况, 为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等4个试点乡镇医院配置了锐珂CR、胶片打印机等数字影像设备, 同时采用锐珂的区域影像解决方案, 在县人民医院建立县级阅片中心和数据中心, 把县人民医院和多个乡镇卫生院归属到同一个放射管理的大网络中, 共同使用一套放射管理的流程。

业内人士表示, 遂平县这一县乡“大放射科”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患者可在乡镇医院检查, 将影像传输到数据中心, 县医院阅片中心实时获取乡镇医院的检查信息, 在线阅片, 给出诊断意见和诊断报告, 乡镇卫生院通过报告工作站及时获得诊断意见。

据介绍, 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共有医技人员25人, 床位60张, 日均门诊量50人次, 为辖区16个行政村33600人提供诊疗服务。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熊建中对项目带来的益处有着深切体会:“这个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医院的业务量, 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使患者享受到了县级医师的治疗和服务, 降低了误诊率, 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进入嵖岈山镇中心医院的大门, 左侧的一栋两层小楼即是医院的放射科。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放射科技师正在为一位患者进行登记, 患者的姓名、年龄、拍摄部位等信息被输入区域影像系统的远程客户端;登记完成后, 指导患者进行拍片;拍完片后, 把IP板放进CR机进行患者查找, 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进行影像扫描, 患者的影像在扫描的同时会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心, 通过数据中心传给县医院的阅片中心;数分钟后, 工作站计算机界面提示“已审核”, 诊断完成, 技师把诊断报告和影像胶片打印出来, 交给患者。

医院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拍摄胸片为例, 县级医院DR机收费60元, 新农合按照80% (住院) 报销48元, 乡镇卫生院CR收费41元, 新农合按照90% (住院) 报销36元, 一次CR检查可以节省7元;农民到县医院单次就诊按照来回路费平均30元计算, CR检查一次可以为老百姓节省费用37元。

常庄中心卫生院是另一家试点医院, 院长马现中认为, 项目所带来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医院的技术水平, 增加了门诊量;提高了医院在群众中的信誉度;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马现中对医院效益的增加也最有感触, 过去每天只有三四个人做影像检查, 现在一般在10个人左右;过去每月收入只有三四千元, 现在达到了1万多元。

新模式将逐渐推广

张守群是遂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 也是全县唯一一位具有处方权的影像医生。放射科共有4名医生, 每天要处理县医院100例左右的影像检查和诊断, 加上4个试点乡镇医院传上来的六七十例影像, 放射科的工作强度相当大。而张守群除了自己的诊断外, 他还需要审核其他同事的诊断——只有他才有签字权。据张守群介绍, 县医院放射科24小时值班, 可以随时为乡卫生院就诊的患者进行影像诊断。“一般规定平诊1个小时出报告, 急诊20分钟。我们做得更好, 乡医院随时把影像发过来, 随时返回去, 也就是五六分钟的时间, 快的也就一两分钟。”

“遂平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之所以成效显著, 关键在于我们将这条通道上的障碍都破解了, 并探索出了一条破解看病难困局的新途径。未来, 我们将不断完善县乡区域医疗协同模式, 并将这种模式逐渐推广, 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真正做到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锐珂大中华区总裁、全球新兴市场发展业务副总裁刘杰表示。

“影像阅片平台的建成并投入使用, 开创了我县医疗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新局面, 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看病就医, 同时也为我们医院进一步了解全县的医疗卫生情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农民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今后我们将把这种模式逐渐推广, 进一步提升全县的医疗信息化水平, 真正达到医疗资源的有效共享。”遂平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徐德华说。

县乡医疗 篇2

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去年,中央对《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换届选举进一步作出规范,为做好新时代党内选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换届工作有关安排,从今年7月份开始,我省市县乡将自下而上进行换届选举。大家都是具体负责党代会组织和选举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正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精神,确保党代会依法依规组织召开、市县乡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为帮助大家深入学习贯彻条例,特别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条例提出一些新精神、新规定、新要求,我主要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两个《条例》的总体要求

两个条例在“总则”一章中都对党内选举工作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主要包括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方式方法等,需要大家重点学习把握。

(一)适用范围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以及党的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选举工作”。《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含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以及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选举工作”。总而言之,地方组织选举条例适用于党的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选举条例适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就这次换届任务来说,市县党委换届要遵照地方组织选举条例,乡镇党委换届要遵照基层组织选举条例。

(二)选举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是这次条例修订的主要特点。在总则第一条中,两个条例都增加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在选举中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这一重要原则。在具体操作中,两个条例进一步作出了规定。比如,在代表选举方面,要求党组织要对代表候选人推荐提名、确认资格等进行全程审核把关;在委员会产生方面,要求提出的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候选人预备人选要报上级党组织审批;在呈报审批方面,要求选出的委员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常委和书记、副书记报上级党组织批准,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选举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2.体现选举人意志

两个条例都明确要求,“选举应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保障选举人(党员)的民主权利,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五条还明确了“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预备党员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说既保障了全体党员的民主权利,又对一些受处分的党员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增加了“党员被依法留置、逮捕的,党组织应当按照管理权限中止其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党员权利”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中止党员民主权利的具体情形,也便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把握。

3.差额选举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四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实行差额选举,但对代表、委员差额比例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组织选举条例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实行等额选举”;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仅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届委员会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进行选举”,对实行差额选举还是等额选举没有作明确规定,但是按照惯例,我们一般参照地方党委换届的做法,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基层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一般都实行等额选举。

4.按期换届选举

党章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任期为五年;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2018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又对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任期作出具体规定,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一般为5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其中,村和社区党的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为5年”。可以说关于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任期,中央规定的已经很明确了,但从日常掌握的情况看,还是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任期规定。我们通过专项排查,2018年对58个未按期换届的副厅级以上基层党组织发放了提醒函,2020年又对53个基层党组织发放了提醒函,督促和指导他们做好选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未按期换届的问题。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落实好关于建立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的有关要求,按照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及时督促提醒基层党组织按期进行换届选举。

两个条例对延期或提前换届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任期届满应当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如需延期或者提前换届选举,应当报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基层选举条例为上级党组织)批准”。不同的是,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提出“延长或者提前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较以往增加了“提前”字样,也就是对提前换届的时间也进行了规定;《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则是延续了以往的表述,即“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对提前多长时间没有明确。我考虑这样表述,是因为地方党委换届是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自下而上集中进行的,不明确提前换届的时间,主要是为以后的工作留有余地。

(三)选举的会议形式

按照条例规定,党的地方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应当召开代表大会;党的基层组织则有党员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两种形式。《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四条明确:“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人数在500名以上或所辖党组织驻地分散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在日常工作中,有些基层党组织党员人数虽然不到500名,但为确保参会人数能够符合要求、会议更好组织,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在这里,我想和大家明确一下,条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也就说一般都要召开党员大会,只有在“党员人数在500名以上或所辖党组织驻地分散”两种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这样规定主要是让基层党组织的全体党员能够直接参与换届选举这一党内的重要活动行使民主权利,接受党性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和规矩意识,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的应有之义。所以,大家在审批基层党组织换届时,还是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审批召开党员代表大会。

二、代表的产生

两个条例第二章都对代表的产生作出了具体规定,关于代表条件、名额分配等相关内容,下午雪冰处长将进行详细介绍,这里我主要强调两个方面问题。

(一)代表构成党的地方各级组织和基层组织召开党代表大会,一般都应对代表构成提出要求,即通常所说的提出代表构成的指导性比例,主要是使代表的构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中应当有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条战线先进模范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等各方面的代表”“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一般不少于本地区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一般不少于本地区少数民族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条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也要保证各方面类别的代表名额,突出代表的广泛性。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对省级党代会代表的构成比例进行了明确,要求“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一般不少于30%”。这次集中换届中央又明确提出,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的“市级一般少于30%,县级一般不少于40%”。从上次换届情况看,我省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市级达到了35%,县级达到了45%,可以说这次换届的要求较上届有所降低。但这次换届要求“工人、农民代表比例不低于上次党代会”,我们所说的比例不低于上次党代会指的不低于上次呈报的第一次请示中的比例,这一点大家要注意把握。

在审查代表资格中,大家要注意严把身份关,建立人选资格联审机制,准确认定代表身份,避免出现身份失真失实问题,特别是坚决防止领导干部顶着生产和工作一线“帽子”当选代表的问题。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上次省党代会代表身份界定的要求,供大家在工作中参照。

党员领导干部主要是指:县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省和市管理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省属企业(包括拥有集团公司主要资产的股份公司)及其二级公司领导人员和市属企业领导人员;高等院校领导人员;金融单位省、市分行领导人员。生产和工作一线党员主要是指: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科研、教学等工作的党员;县级以下党政机关的干部,包括乡镇、街道社区干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的科级及以下干部;省和市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省和市属企业和金融单位省、市分行中层及以下管理人员;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同时,我再介绍一下生产和工作一线中,其他类别代表身份的界定要求。工人党员主要是指:各类企业和金融单位中的非脱产管理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产业工人和营业员、服务员等;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的非脱产管理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党政机关中的非公务员;从事各类生产、服务工作的农民工。农民党员主要是指: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和从事农村工作的非公务员,包括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师和广播员、放映员等在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非在编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担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理职务,同时从事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工作的,可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在党政机关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工作的领导干部,省和市管理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领导人员中的专家学者,不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这些规定,大家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

(二)关于领导同志派选

党委负责人和有关领导机关的主要党员负责人因工作需要,可以作为党委提名的代表候选人分配到有关选举单位选举。可以分配到有关选举单位选举的党员领导干部,就地方来说,必须是以下人员:①党委常委;②行政负责人,如党员正副县(市、区)长;③人大常委会党员正副主任;④政协党员正副主席;⑤法院党员院长;⑥检察院党员检察长。

派选的程序一般为:①综合考虑领导同志有关情况,提出派选地方或单位的初步意见,报党委主要领导审批;②通知各有关选举单位,并提供有关领导的简历;③掌握各有关选举单位开会选举的时间,事先报告有关领导;④选举结束后由选举单位向领导同志报告选举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乡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时,不能指定某些党员作代表候选人。乡镇党委委员如果未能当选为党员代表大会代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列席党员代表大会。

三、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的产生

这次修订,两个条例在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的产生方面修改的内容不多,在这里我主要介绍几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关于候补委员的构成比例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人数,一般不少于委员、候补委员总数的15%。”比如,十二届省委委员85人,候补委员15人,候补委员占委员、候补委员总数(也就是100人)的15%。大家在设置委员、候补委员人数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这一构成比例要求。

(二)关于委员、常委和书记、副书记的差额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少于10%。”第二十一条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数,应分别多于应选人数1至2人”。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三条把“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为应选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修改为“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文字表述更加规范,而且与地方条例的规定保持一致。另外,第十七条规定:“经批准设立常务委员会的党的基层委员会的常委候选人,由上届委员会按照比应选人数多1至2人的差额提出”。

在执行这些比例要求的时候,大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低于规定的差额比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不少于10%”;《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不少于20%”,可以理解为“等于或多于”10%、20%都可以。常委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1至2人,至于多1人还是多2人,由党委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提出意见,报上级党委批准。二是地方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分别选举时,确定差额比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分别不少于10%,落选的委员候选人可以作候补委员候选人;另一种是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少于10%,落选的委员候选人作候补委员候选人,其差额比例不少于10%。应该说,这两种做法都符合《条例》规定的精神,究竟采用哪种办法,可由市、县(市、区)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意见,报上级党委审定。

(三)关于差额比例的计算问题

应该说差额比例的计算很简单,就是由差额人数除以应选人数,但从以往情况看,差额比例算错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大家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计算差额比例不能搞四舍五入。比如,党委委员应选31人,按照差额比例不少于10%的要求,差额数为3.1取整数则应差4人而不能“四舍五入”确定为3人,即确定35名候选人。实际差额比例为:4÷31=12.9%。如差3人,则差额比例为3÷31=9.7%,不符合要求。二是委员、候补委员的差额比例应按选举方式来计算,如采取委员、候补委员一并选举、一张选票、按得票多少先取足委员再取足候补委员,则差额比例应按委员、候补委员应选总人数来确定,即差额人数除以委员、候补委员应选总人数;如委员、候补委员分别选举,则差额比例应分别计算。

(四)党的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的党龄要求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5年以上的党龄。党的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委员会的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3年以上的党龄。

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没有规定党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同志会问到这个问题,就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的党龄如何把握?我们认为,从实践经验看,党的基层组织要完成所担负的任务,领导班子成员应具有一定的党内生活经验和党务工作经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支部书记应当具有1年以上党龄。村、社区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书记的党龄要求按此规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委员一般应当有3年以上党龄,其中中央企业及其直属企业(单位)、省属国有企业的党委委员应当有5年以上党龄。党支部(党总支)书记一般应当有1年以上党龄。其他行业领域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总支部委员会在酝酿提名委员会委员特别是书记、副书记人选时,应考虑党龄要求。另外,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没有规定党龄要求,实际工作中应参照对同级党委委员党龄的要求办理。

(五)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出缺增补方式

这次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出缺,一般应当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补选”,增加了“一般”二字。按照中组部答复,增加“一般”二字不是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在任期内出缺可以直接任命,而是如果个别委员出缺,在不影响班子发挥作用作出决策的情况下,可以不一一补选,但如果委员出缺的比较多、已经影响正常运转的,那就要必须按规定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进行补选了。

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委员出缺了,有的地方党委就直接进行任命了,这是违背党章和条例精神的(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这一点中直单位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几乎每两年左右,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黑龙江分公司等都要召开党员代表大会补选委员,这个才是规范的,因此在这方面大家要严格把握。关于条例提出的“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这里的“负责人”一般按照书记、副书记和常委掌握。另外,按照中组部答复,乡镇党委委员不同于地方党委委员,也是乡镇党组织负责人(可以直接任命)。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书记一般由同级党委委员兼任,上级党组织调动或者指派时,可同时任免其党委委员职务。

四、选举的实施

选举的实施是党内选举的核心环节,也是保证换届能否顺利完成的重点所在,大家需要重点学习把握。

(一)参加选举人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选举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代表大会选举时,参加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方能进行选举”。这次修订,增加了“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时,参加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方能进行选举”,对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进行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会议有效”,这次修订把“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修改为“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意味着正好达到“五分之四”也符合要求。

在基层党组织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换届选举的,往往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参会党员人数达不到“五分之四”,无法召开会议。为了保证党的基层组织的选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中央组织部在有关工作问答中提出,党员因下列8种情况不能参加选举的,经报上级党组织同意,并经党员大会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①患有精神病或者其他疾病导致不能表达本人意志的;②自费出国半年以上的;③被停止党籍的;④在留党察看期间的;⑤被依法留置、逮捕的;⑥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和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⑦离退休已回原籍长期居住、工作调动、挂职、蹲点、外出学习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等,按规定应转走正式组织关系而没有转走的;⑧流动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本人提出申请的。以上8种情况较以往5种情况,规定更加具体,实施性操作性更强,也有利于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党员大会日程时,要注意增加一项日程,即通过可以不计算在应到会人数之内的党员名单。

(二)监票人、计票人设置原则

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两委一次全会的选举,都必须设置监票人。党代表大会选举的监票人,由各代表团(组)从不是候选人的选举人中推荐,经主席团或者大会表决通过;党员大会选举的监票人由全体党员从不是候选人的党员中推选,经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全会选举的监票人由会议主持人从不是候选人的委员中提名,经选举人表决通过。

党代表大会、党员大会、两委一次全会的选举,必须设计票人负责计票工作。计票人由上届委员会或者党代表大会秘书长或者党的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持人,从会议工作人员或者不是候选的党员中指定。

(三)选票上候选人姓名的排列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选票上的代表、委员、候补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按姓氏笔划排列,书记、副书记候选人按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的顺序排列”。《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选票上的代表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书记、副书记候选人按上级党组织批准的顺序排列”。选票上的代表和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列简便易行,既不用考虑排序问题,也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民主权利。书记、副书记候选人的排列顺序的规定,是考虑到党内选举的特殊性,经实践证明也是比较适当的。

(四)关于投弃权票能否另选他人的问题

两个条例均规定,“选举人对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不赞成票,也可以弃权。投不赞成票者可以另选他人。”选举时投弃权票,也是选举人的一种权利,应当得到尊重。

对投弃权票后能否另选他人的问题,目前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一种做法是把弃权与反对票一样对待,投弃权票后可以另选他人,只要选票上赞成票数不超过应选名额,即认为该选票有效;另一种做法是把弃权票看作是对某一票(或几票)权利的放弃,投弃权票后不能另选他人,选票上赞成票不超过应选名额减去弃权票数的差,即认为选票有效。目前这两种做法都可以,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掌握,但必须在选举办法中明确,经多数选举人通过后执行。

(五)关于委托他人代写选票问题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他人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因故未出席会议的选举人,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选举人不能写选票的,可由本人委托非候选人按选举人的意志代写。因故未出席会议的党员或党员代表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

在党内选举中,参加选举的党员、代表或委员因不识字或其他特殊情况,不能自己填写选票时,可以委托参加会议的其他同志代写选票。委托他人代写选票时,委托人应按照自己的意愿,向被委托人清楚地表述自己赞成哪些候选人,不赞成哪些候选人,或另选哪些候选人。被委托人应忠实地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填写选票,并应向委托人复述选票上填写的人选。被委托人负有为委托人保守秘密的责任。要注意的是,只有参加选举的才可以委托他人,缺席的不可以进行委托。

因故未出席会议的党员、代表或委员,应视为缺席,不可以委托他人代为投票。我们认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党内选举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进行选举时,凡有选举权的党员或党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都应参加。只有直接参与酝酿提名候选人和投票选举,才能充分表达选举人的意愿,正确行使党章赋予的神圣权利。规定未出席会议的选举人不能委托他人代为投票,也可以防止在选举中可能出现的搞亲亲疏疏、团团伙伙一类的不正常现象。

(六)确认选举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

两个条例均规定:“选举收回的选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数(基层选举条例为“投票人数”),选举有效;多于发出的选票数(投票人数),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

实际工作中确认选举是否有效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清理核实收回的选票是否等于或少于发出的选票。党内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制,发出的选票要与实到会有选举权的人数相等,不相等的要立即查明原因,进行纠正;选举收回的选票,等于发出的选票,选举当然有效。如果收回的选票少于发出的选票,说明有的选举人放弃了自己的选举权利,这是允许的,所以选举也是有效的。如果收回的选票多于发出的选票,说明选举工作有差错,可能有人多投了选票,也可能有人作弊。在这种不正常情况下,无法确认哪些是无效票,所以只能认定选举无效。二是检查选举中有无违反党章和有关选举条例规定的行为。如果发生违反党章和有关选举条例的情况,应按规定程序作出相应处理,直至宣布选举无效。

(七)确认选票是否有效的原则

两个条例均规定:“每张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实际工作中确认选票是否有效,主要看选票的填写是否符合选举办法的规定,每张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规定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

(八)选举的基本形式

党章规定,选举时“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正式选举。也可以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正式选举”。《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七条对此也有类似规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在第三十条规定“被选举人得票情况,预选时由监票人向上届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报告,正式选举时由监票人向选举人报告”,也是默认了两种选举形式。对于应当采取哪种形式,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把握。但从实践上看,我省各地方党委普遍都采取先差额预选再等额正式选举的形式。

(九)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选举的基本方式

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一般应分别选举,先选举委员,再选举候补委员。委员候选人落选后,可以作候补委员候选人。也可以实行委员、候补委员一并选举,在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中,按得票多少,先取足委员,再取足候补委员。

从工作实践看,地方党委选举采取委员、候补委员分别选举,先选举委员,再选举候补委员,委员候选人落选后,作候补委员候选人的方式比较好。简单地说,按此种方法,差下去的人相对较少。下面我举例说明:

比如,党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是100人,其中委员85人,候补委员15人。如实行委员、候补委员一并选举,则应提出委员和候补委员候选人110人(差额10人),按得票多少的顺序取前85名为委员,再取15名候补委员,其他10人落选。这种选举方式的好处是,简便,快捷,比较好操作。不足是,对实现上级党委的人事安排意图方面有一定的风险。同时,提出的候选人比较多,常委候选人当选委员的概率相对小一些,被差掉的机率相对较大。常委候选人的得票数必需超过25个人(15个候补委员、10个差),才能够有资格参加常委的选举,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但如果采取分两次差额选举的办法,提出委员候选人94名,应选85名,差额9名;提出候补委员候选人8名,加上委员候选人落选的9名,共17名,应选15名,差额2名。总共提出候选人102名(差额只有2人)。预选时,先进行委员的预选,委员候选人落选的,列入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采取这种办法,差额人数少,而且常委候选人当选的概率比较大。在94名委员候选人中,常委候选人只要得票超过9个人(前一种方式需要超过25人),就可以作为委员候选人。相比之下,这种办法更有利于实现上级党委的人事安排意图。不足是,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一些,组织工作量比较大。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确保地方党委换届选举结果,也被地方党委广泛采用。

(十)党委、纪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选举的基本方式

党的地方和基层委员会、纪委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的选举,通常是先采用差额选举办法,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再采用等额选举办法,从当选的常务委员中选举书记、副书记。

(十一)差额预选确定正式候选人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预选时,获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的候选人,方可列为正式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原则上按得票多少为序。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正式候选人或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少于、接近应选名额时,按正式选举时的相应办法处理。”

理解上述规定,重点在“确定正式候选人,原则上按得票多少为序”这句话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预选后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多于应选名额时,主席团一般应按得票多少为序确定正式候选人;在特殊情况下,主席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完全按得票多少来确定正式候选人,即预选后可以进行微调,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普遍选择先差额预选再等额正式选举的主要原因之一。允许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微调”,这是考虑到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原则上都获得了作为正式候选人的资格;在选举中确实存在有代表性较强的同志得票与其他同志相差无几的情况。允许“微调”,可以使代表或委员会委员的构成更加合理,有利于工作。执行这一规定,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预选和正式选举都是选举,都必须严格按选举规则办事。只有在预选中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才能被列为正式候选人。二是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正式候选人应按得票多少为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一般为确保常委和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当选委员),大会主席团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上级党组织的意图,在不违背选举人意志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微调”。同时要切实做好选举人和有关被选举人的思想工作。三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这种“微调”,仅在内部掌握,不宜公开宣传。

预选两委委员和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时,如果出现需要“微调”的情况应这样把握:预选后,如果党委常委人选虽然得票超过半数,但在委员或代表中落选,而且得票与最后一名当选者接近(最好相差1至2票),这种情况下可以作适当“微调”。进行“微调”时,应召开主席团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并提出意见,提请大会主席团讨论同意后,由各代表团团长分别做好本团代表思想工作并征得多数代表同意,由大会主席团表决确定。向代表解释两点:一是得票过半数的原则上都获得了作正式候选人的资格,“微调”的目的主要从委员(代表)构成和工作需要考虑。二是这样做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也符合中组部的有关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微调”只适用于地方组织,基层党组织不能进行“微调”,而且是否要进行预选,需要由党委研究决定。

(十二)正式选举确定当选人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正式选举时,被选举人获得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的,始得当选。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多于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少为序,至取足应选名额为止;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一般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投票,得票多的当选。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可以从未当选的得票多的被选举人中重新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或大会主席团决定,也可以不再选举”。

党的基层组织在选举中进行正式选举时,确定当选人的原则与地方组织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基层组织选举中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对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或者大会主席团决定,也可以减少名额,不再进行选举。

(十三)确定当选人时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当选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委员会的选举以及党的基层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委员会的选举,被选举人获得的赞成票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的,始得当选。

其中,这次基层组织选举条例修订,将赞成票超过“实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改为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半数,对当选的要求更加严格,请大家注意掌握。

2、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正式选举,确定当选人一律按得票多少为序,至取足应选名额为止;如遇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再次投票,得赞成票多的当选。

对票数相等的被选举人再次投票,是第一次选举的补充。因为候选人得赞成票超过了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已经取得了当选资格,只是由于应选名额所限,才进行重新投票的,所以,不必再要求得赞成票必须超过有选举权人数的半数,只以得票多少来决定是否当选。

3、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名额可以从未当选的得票多的选举人中重新选举;如果接近应选名额,经半数以上选举人同意或者大会主席团决定,也可以不再选举。

进行重新选举的方法是,由大会主席团从落选的预选候选人中,以得票多少为序,仍按不少于10%(乡镇是20%)的差额比例重新确定预选候选人,进行再次选举。如果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少于应选名额1人,经大会主席团研究,并征得半数以上代表同意,也可不再进行选举。不足名额可以空缺。这些情况虽然基本不可能会出现,但是大家在制定选举办法时要考虑到这种极端情况,并做好相关预案。

(十四)当选人名单的排列原则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当选的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其名单按照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当选的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候补委员,其名单按照得票多少排列,得票相等的按照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当选的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其名单按照上级党的委员会批准的顺序排列”。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当选的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其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当选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其名单按照上级党组织批准的顺序排列”。

县乡医疗 篇3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

从现有卫生应急机构设置情况来看,2003年,随着SARS的危机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构与同级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分别在国家和地方各省、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而部分县市(区)疾控机构由于自身体制原因至今仍挂靠于防疫科或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县乡医疗机构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受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其设置、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配置规模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缺乏规范性和基础性支撑。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所面临的“不统一”效应或处置乏力弊端制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置服务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卫生机构己设置独立的应急部门仅11家,占全省调查总数的11.11%(11/99);其中43家配有工作人员,平均每家仅有3.9人。

1.2 缺乏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以及应对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初步形成,我国省、市级以上疾控机构的总体建设逐渐加强、日趋完善。而惠及县级疾控机构的主要是重点项目工作的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普遍更新与改善。但是,对于县乡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来说,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倾斜和足够的关注[2]。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三年间,99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年仅有日常卫生应急工作经费4.6万元。

1.3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横向不能到边,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4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5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监测预警的敏感性、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不高;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应急检测支撑体系不完善。

1.6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专家等特殊人才相对缺乏;应急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战要求还有距离,多局限在小范围低层次演练,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和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能力不强。

1.7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采取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但装备严重不足,野外通讯、生存、快速检测、救治装备十分落后,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需要。

1.8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没有形成应急物资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没有建立相关的商业目录。

2 问题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2.1.1 认识偏差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以及政策上的失衡导致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职能机构硬件建设滞后[5],日常支出受限。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运转,无力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2.1.2“分税制”影响

据了解,当前我国分税制尚不完善,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尚没有纳入分税制的体系中,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利用地方税收的手段,筹措发展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所需的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西部地区,用于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资金更加匮乏[5]。

2.2 公共卫生人才匮乏

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8.8%,中级以下职称者高达91.2%。造成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一是现有卫生体制下受中专学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必需“破格”,而且破格条件高于“专科”毕业生,否则不能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限制,使低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格于中级层面;二是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三是作为事业单位,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大量低学历无学历人员被安插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致使人力素质越来越低。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

2.3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仪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措施、卫生应急预案等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通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还不到20%,且存在着职责不分。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这些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

2.4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才能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有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

2.5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任务繁重、责仟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属于临肘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应急职能体系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具有3~5人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疾控机构组建有3~5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科室,统一装备专门设备、明确工作职责,行使上级赋予的工作职能。县乡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应急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4]。

3.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在县级疾控机构中建立一支有综合应急素质和能力的应急事件处置队伍,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人员素质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具体可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各占1/3的比例配备。同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可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案例讨论、分专业参加上级应急演练或汇演,适时组织实战或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3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继续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符合规范的传染病病区及各类专业齐全的专科门诊,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的技术水平[6]。同时,适当增加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落实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3]。

3.5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乡镇卫生院应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以及发热伴出疹、呼吸道、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建立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6 注重信息交流,加强联防联控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加快信息网建设,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互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摘要: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尚有局部地区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受“过去‘卫生防疫’工作模式”以及“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和其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影响,导致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滞后、卫生人才匮乏、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增加专项投入、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机构和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综合素质与技术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

关键词:卫生机构,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Z].2009:7.

[2]冯学山,赵新平,范林,等.中西部三省CDC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5-86.

[3]张艳丽,马安宁,张洪才,等.关于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57.

[4]夏侠,罗卫东,何跃中,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J].人民军医,2007,5(6):326-327.

[5]李锋,张辉,程苏琴,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10):88-89.

“平安县乡”创建工作纪实 篇4

“平安县乡”创建工作纪实 我县按照点上求辐射、线上求延伸、面上求覆盖的试点工作思路,采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工作方法,突出“六抓”扎实推进“平安县乡”创建活动,构筑起了点线面互动、巡卡查并举、打防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抓组织领导,打牢创建基础。一是成立了“平安县乡”创建工作领导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具体负责创安办日常工作;二是将创建活动纳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年终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平安创建工作责任制;三是从政法、民政、民宗等部门抽调42名干部组成11个指导小组,每组负责指导1个乡镇的平安创建工作;四是各乡镇、村(社区)、村民小组和县级部门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五是不断拓宽经费筹集渠道,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六是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作表率,深入基层开展平安创建理论讲座;七是省、州领导经常过问创建工作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抓调查研究,明确目标步骤。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开展“严打”斗争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机制和维护公共安全的应急机制,提高打击违法犯罪能力、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能力及xx和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能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关发挥骨干作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群结合、互联互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努力把漾濞建成社会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和睦、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安康的全省社会治安先进县。——抓层层动员,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分别召开了“平安县乡”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创建县级“平安单位”和“七大重点平安行业”工作会议,各乡镇、村(社区)和县级单位也及时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大会,依托各级基层组织认真抓好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抓“五级联创”、“八大重点”创建,培育创建典型。在纵向上,规范县、乡镇、村委会(社区)、村民(居民)小组、家庭等“五个层级”的创建模式;在横向上,规范“平安单位”、“平安小区”、“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平安大道”、“平安景区”等八大重点的创建模式,全方位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抓统筹兼顾,巩固创建成果。一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五进入”、“四宣讲”活动;二是坚决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三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四是强化安全生产;五是扎实推进金融诚信建设。——抓“十个一”宣传,营造创建氛围。一是策划了一场以创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晚会;二是编写了一册《创安法律知识100问》;三是印制了22000张以创安、反邪教、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为宣传内容的精美日厉画;四是利用小联通和手机定期不定期集中向各用户发送一批创安短信;五是组织了一次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知识竞赛;六是在《漾濞时讯》开设了一个宣传报道创安活动的专栏;七是制作了一批创安标语和户外广告牌;八是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公捕公判大会;九是组建了一支创建“平安漾濞”送法下乡义务宣传队开展工作;十是召开了一次社会治安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通过六抓,创建活动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明显成效。一是各类案件明显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8月份刑事案件下降25.6%,治安案件下降9.5%,民间纠纷下降47%,无xx发生;二是各类安全事故明显减少。与去年同期相比,1至8月份,全县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起数下降17%,死亡人数下降48%,受伤人数下降19%,经济损失指标下降42%;三是党委、政府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工作水平、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的效能、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和政法队伍的执法水平以及群众的法治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四是到该县投资经商的客户明显增多。平安创建活动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平安效应,1至8月,共引进项目5个,落实协议资金5.39亿元,到位资金2.2亿元。

县乡医疗 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医疗服务一直遭遇“系统病”的困扰, 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 导致服务碎片化、效率低以及资源浪费等弊端[1]。2009年起,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 中央及地方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加强, 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就医的可及性。然而不整合的服务提供方式始终制约着农村“三级网”整体功效的发挥, 阻碍了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效率的提高, 由此成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功能优化的桎梏。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提出了明确要求, 即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进一步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 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然而, 整合农村医疗服务系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 卫生服务机构价值观存在偏移, 分化竞争多于协调合作, 利益冲突造成服务连续的壁垒[2]。其次, 政府在政策引导上忽视了对农村医疗网络运行机制的把握, 造成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衔接与配合, 作用力分散。再次, 患者自由择医的权利和不合理的就医行为也是对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挑战。因此, 农村医疗系统中某一个体医疗机构服务的最优化并不意味着服务提供整体上的最优, 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共识和协作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提高服务的连续性十分关键。

2 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看, 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个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任何一方在行为选择上出现偏差都会使整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并尽可能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主要研究县乡两级之间的纵向医疗服务整合, 并将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

2.1 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利益相关者组成根据不同地区开展整合的形式以及范围的不同, 并没有固定的组成标准。本文按照整合政策的推行方、执行方和服务方将其利益相关者分为政府、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患者, 并选取重庆市黔江区进行利益相关者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当地卫生局和医保部门的主管领导4人、县级医院机构负责人4人、乡镇卫生院机构负责人12人、县级医务人员8人、乡级医务人员12人、患者12人。访谈内容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对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利益诉求、支持程度以及在整合中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动用资源的能力[3], 主要结果见表1。

2.2 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如果将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看成是参与整合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一场博弈, 那么在这场博弈中各参与方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其行为反应必然是以自身诉求的满足或不受损失为出发点[4]。因此, 要想推动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健康运行, 就必须探明各个利益相关方对整合的核心诉求。以下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 针对政府、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患者四大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进行梳理。

2.2.1 政府。

政府作为医疗改革的制定者和推行方, 其利益诉求一定是围绕着改革的目的而展开。卫生局和医保部门虽在整合的侧重点上存在细微差别, 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即促进区域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促进患者合理就医, 为其提高连续的、经济的、高效的、便捷的医疗服务[5]。但就政府部门的访谈中发现, 目前政策导向作用并不明显, 引导患者流向的政策驱动力不足, 导致患者不能有效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 趋高就医现象严重是政府部门在整合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重庆市黔江区医保局则表示, 医疗机构的能力是一个问题, 但主要问题还是在制度上, 不只是医保制度, 也包括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制度。相关制度的缺乏导致患者就医无序流动, 基层功能明显弱化。对此, 当地卫生局亦表示, 针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协作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因此, 建立一个有效引导患者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的导向机制于政府而言是十分迫切的。

2.2.2 县级医院。

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中心, 是农村医疗服务网络的龙头, 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核心力量。其医疗服务定位应重点放在多发疾病、复杂疾病及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上。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分工不明, 县级医院承担了很多本该由乡镇卫生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这不仅是对县级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占用, 由此造成的乡级医疗资源闲置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6]。如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反映:“乡镇卫生院的病人流失给我们也带来了压力, 很多病人可以在下面解决, 却大量流入我院, 普外科医生每天就做疝气、阑尾这些手术, 复杂的病例没床收。”其次, 在社会办医日益受到政府的青睐和支持的大背景下, 民营医院的崛起一方面满足了患者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医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 这在农村医疗市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营医院惯用的2个手段:一是超范围行医, 在执业许可证上打“擦边球”, 有的职业许可证明明批准的是内科, 却开设了大批二级科室, 如肝病专科、肾病专科等, 其实并无相关执业资格的专科医生;二是通过转诊回扣等不公平竞争手段从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手上挖病人, 再从病人身上连本带利地榨取经济价值, 极大地加重了患者负担。因此, 对于县级医院来说, 一是要出台明确的分级诊疗制度, 缓解县级医院的资源压力;二是要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 打击不公平竞争。

2.2.3 乡镇卫生院。

近几年,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加强,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中坚力量, 在管理体制、设施配备、人员技术等“软硬件”上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但从12所乡镇卫生院的访谈情况来看, 当前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还是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具体表现在: (1) 设备和人员配置不齐。12所乡镇卫生院中只有一所配有CT、彩超等相对先进的检查设备, 其余都只配有X光等老旧设备, 且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大多是中医师, 中西医结合的都很少, 西医基本没有。在科室配置上,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缺乏外科、儿科、妇产科的功能配置, 有些虽然设有相关科室, 但因缺乏专业人才而长期闲置。 (2) 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差。这主要是由于乡镇卫生院内部发展前景有限、工资待遇低下,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正如某卫生院院长所说:“在乡里没什么晋升空间, 也没什么待遇, 这里的医生大都是混。也多年没人去县级医院进修、实习, 因为现在做多做少, 没多大区别。再加上公共卫生这块压力很大, 本来人手就不够用, 哪有精力去参与纵向协作。” (3) 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不高。即使是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的确诊上, 很多乡级医生都存在问题, 这直接影响了后续治疗方案的效果。综上所述, 乡镇卫生院分诊能力的不断弱化, 导致很多本该在乡镇卫生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大量涌入县级医院, 造成县域内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很不平衡, 同时也加大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2.2.4 患者。

作为医疗整合服务的作用终端, 患者是服务的消费方和最终受益者。在就医选择上, 他们关注的是医疗服务的有效性、经济性和时间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百姓对自身健康的维护意识越来越强, 就医时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技术高、设备先进、环境优良的大医院。在接受访谈的12名患者中, 10名患者表示在乡镇卫生院的治疗是“白看了”, 其中8名患者表示以后就医会直接去县级医院, “治疗效果差”、“卫生条件差”、“服务态度差”已成为患者对乡镇卫生院的普遍印象。此外, 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服务衔接的断裂也给患者就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负担, 其中患者感受最直观的则是重复医疗和重复检查。50%以上的患者表示县级医院的医生并不关心他们在基层卫生院接受过哪些治疗、用过哪些药, 也不看他们带上来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而言, 其实都想在家门口就治好病, 但目前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是乡镇卫生院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患者在家门口治不好, 只能往县里跑。而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 使农村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够享受到县级医院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 这亦是患者对于纵向医疗整合的最大诉求。

3 讨论与建议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看, 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是以患者为中心、其他利益相关者为服务支撑,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为共同目的, 在最大化地实现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基础上, 通过多方的无缝合作, 提供一种高效、经济、便捷的连续性医疗服务[7]。也就是说, 能否让参与整合的利益相关者从中获利, 是各个参与者之间能否相互配合、搞好整合的关键。从上文的利益诉求分析可见, 各个利益相关方对于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抱怨”, 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在政策上缺乏引导, 忽视了县乡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利益诉求, 以致于缺乏相应激励措施和监管制度。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3.1 优化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 放宽基层人事、财政政策

乡镇卫生院的在编人员并不少, 之所以出现人手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可用人手短缺。据了解, 一个卫生院的在编职工一般在30人左右, 医生往往就4-5个, 而且大多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 一般还要承担公共卫生的工作。其中大多数因为年纪和身体的原因, 无法承担正常的工作任务。此外, 乡镇卫生院的人事招聘统一受县人事局管理, 财政收支则由财政局控制, 自身没有权限招聘员工, 也不能自主决定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的匮乏和经济激励的不足, 再加上近年来日益激化的医患矛盾, 促使乡镇卫生院不能收、不愿收、也不敢收病人。因此, 政府应在妥善安置年老多病的员工基础上, 精简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 为引进专业人才腾出更多空间, 且在人才引进和设备投入上重点加强对外科、儿科、妇产科的建设。此外, 适当放宽对乡镇卫生院人事、财政权的管制, 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招聘和收入分配的权利。

3.2 突出县乡医疗机构间的共同利益, 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

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作为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方, 彼此之间的协作是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具体体现[8]。调查发现, 目前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协作松散, 且大多流于形式而疏于实践。这主要是由于两级机构间缺乏共同利益, 利益关系的紧密性则是维系双方紧密协作的根本动力。因此, 政府应重点把握两级医疗机构间的利益联系, 具体可采取将乡镇卫生院托管给县级医院的形式, 将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财力、物资交由县级医院统筹管理, 就如同将乡镇卫生院作为县级医院的分院或外设科室, 由县级医院提供技术、人才以及物资支持, 乡镇卫生院则按医疗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予县级医院分成, 促使县级医疗资源向乡级流动, 实现资源共享, 让农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3.3 深化绩效考核制度, 将参与县乡两级医疗服务纵向协作纳入医生个人绩效

医务人员作为整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整合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对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效果起着直接的影响。据了解, 重庆市黔江区的县乡医疗机构针对农村医疗服务纵向协作大多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即使有也只落实到科室, 并不与医生个人的绩效挂钩, 因此导致他们对参与协作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在制定针对医疗机构关于农村医疗服务纵向协作的考核制度时, 亦应将参与纵向协作纳入到医生个人的绩效考核当中, 以促使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农村医疗服务纵向协作中去。同时, 亦可通过两级医务人员之间的岗位轮转, 将绩效考核不佳的县级医生下放到乡镇卫生院, 而绩效考核优异的乡级医生则提升至县级医院, 从而激励他们的协作积极性, 也方便了人才的纵向流动。

摘要: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加强县乡医疗机构之间服务资源的纵向整合, 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模式,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 成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新趋势。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对县乡两级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的主要参与方:政府、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患者的利益诉求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就政府在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引导上, 从优化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 放宽基层人事、财政政策;突出县乡医疗机构间的共同利益, 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深化绩效考核制度, 将参与县乡两级医疗服务纵向协作纳入医生个人绩效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村医疗服务,纵向整合,利益相关者,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来, 张亮.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农村医疗服务整合特点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11) :93-96.

[2]王淼, 刘蕙中, 徐才刚, 等.华西区域协同医疗工作实践与创新[J].中国医院, 2014 (1) :9-10.

[3]李莉, 樊立华, 周浩, 等.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2 (4) :9-11.

[4]向前, 王前, 邹俐爱.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论的公立医院利益补偿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8) :5-6.

[5]金燕, 鲁胜锟, 李绍华.我国医疗联合体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3, 33 (10) :3-4.

[6]周业勤, 钱东福.卫生资源整合:一个概念分析框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10) :724-725, 740.

[7]Tummers, J.F., A.J.Schrijvers, J.M.VisserMeily.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akeholder views on the effects of provider payment on cooperation, quality of care and cost-containment in integrated stroke care[J].BMC Health Serv Res, 2013, 13:127.

上一篇:理工类学生下一篇:智能家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