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未来

2024-10-20

智能家居的未来(精选12篇)

智能家居的未来 篇1

摘要:2012年是英特尔智能手机元年, 值此之际,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叙发表题为《谈智能手机的未来——计算是精彩体验的推动力》的博客。在博客中, 杨叙分享了使用全球首款英特尔架构智能手机的惊喜体验, 提到计算力对于智能手机的意义非凡, 同时分享了英特尔实质性地推动智能手机业务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对未来市场的展望。

2012年是英特尔智能手机元年, 值此之际,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叙发表题为《谈智能手机的未来———计算是精彩体验的推动力》的博客。在博客中, 杨叙分享了使用全球首款英特尔架构智能手机的惊喜体验, 提到计算力对于智能手机的意义非凡, 同时分享了英特尔实质性地推动智能手机业务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对未来市场的展望。

年初的国际消费电子展 (CES) 展示了全球首款英特尔架构智能手机———联想K800。我有幸得到一部率先试用, 感觉体验超乎想象, 不仅是高清图片、视频播放可以媲美市场上流行的智能手机, 居然还能很好地运行3D游戏。

我带着K800与家人和朋友们分享体验时, 大家都非常惊喜。这不止是因为英特尔在K800研发中取得功耗方面突破性的进展, 更主要是它出色的性能所带来激动人心的用户体验。开机的时候, 当英特尔标识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大家都感到很亲切——因为在大家心目中, 英特尔是计算力的代名词, 以前只能在PC上感受英特尔, 现在则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体验。英特尔智能手机今年将马上进入市场, 大家纷纷问我什么时候能买到、价格多少, 甚至有渠道伙伴踊跃地希望帮助卖这个手机。我说, 2012年是英特尔智能手机元年, 把英特尔的计算优势带入智能手机领域, 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从全球消费电子展 (CES) 到最近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MWC) , 英特尔进一步拓展了智能手机产品线和客户生态系统, 继联想、摩托罗拉之后, 又宣布了与英法最大移动运营商Orange、印度成长最快的手机厂商Lava和全球领先支付品牌Visa开展新的战略合作, 特别还宣布了与中兴通讯年内共推智能手机的计划。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 让我们信心倍增。英特尔的手机战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 我们说到了, 也做到了。智能手机业务对英特尔来说是全新的疆土, 尽管此前有人提出质疑, 但颇有一些合作伙伴相信英特尔产品性能的优势、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大家不仅坚信英特尔在保持传统的性能、质量优势的情况下, 能把功耗降低下来, 更期待计算力的提升能将智能手机应用和体验的发展带入新的纪元。2012年, 英特尔全面拓展智能手机业务, 新产品将逐个亮相、推向市场, 不仅会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 也将给行业伙伴带来更强大的信心。

智能手机之所以谓之“智能”, 是因为它的完美体验效果, 取决于卓越的计算能力。电话诞生130多年来, 通话是其核心用途, 但到今天, 只有10%的智能手机应用是和语音呼叫相关的, 其它90%活动包括电子邮件、网上冲浪、购物、发微博、拍照片、看视频、3D游戏等, 需要强大的计算力支撑。英特尔将智能手机视为重要的个性化计算平台, 也深知晶体管是计算领域最重要的改变游戏规则的驱动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英特尔要进入智能手机领域, 并致力于用最新的计算平台, 提升消费者体验。

2011年英特尔在22纳米制程上推出了3-D晶体管技术, 它是革命性的, 将再次重新定义计算体验。英特尔将继续超越摩尔定律节奏, 2013年面向智能手机出货22纳米系统芯片 (So C) , 14纳米系统芯片技术也已经在开发之中, 将在工艺方面达到绝对领先水平。想象在一个针尖大小的平面上集成2亿个14纳米晶体管, 这将给移动设备带来怎样根本性的创新和变革!

计算力将主导智能手机未来, 而计算创新潜力无限。当前, 以个性化互联网为特征的智能革命正席卷全球, 这将产生极大的计算需求。据IDC预测, 到2020年全球将有310亿个互联设备。英特尔正致力创新和扩展计算技术, 连接世界上每一个人, 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世界更精彩。我们认为, 未来用户需要的是“互联计算”体验, 具有高度智能化、一致性、主动感知、安全可靠的特征。从超级计算机到超极本、智能手机, 英特尔架构将跨设备提供所需的计算性能, 而以前为英特尔架构而开发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程序, 也将随之扩展到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当中。这将是英特尔架构智能手机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之一。

从产品准备到生态系统, 英特尔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 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2011年英特尔发运了超过4亿个移动通信芯片。基于在移动通信和安全方面已获得的优势, 加上与谷歌Android的长期合作, 英特尔正致力于与整个移动互联生态系统广泛合作, 带来开放性的产业创新机会。消费者需要最佳的体验效果, 产业界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而英特尔数十年积累的半导体工艺、性能和生产能力优势, 将是未来移动设备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持, 也将是未来个性化互联网完美体验的最好保障。

当前全球智能手机正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中国尤其是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 未来的创新将由中国引领。英特尔将立足中国, 与中国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协同创新, 开发最好的智能手机技术、产品和应用模式并推向世界。

智能家居的未来 篇2

我赶紧穿上衣服,跑出门外,智能控制系统立刻明白了我的意图,便立刻把光速飞车引到了我的身旁,我坐上车,飞快地输入了“科技展览馆” 几个大字,几秒钟后我的光速飞车已经停在了科技展览馆门口,我刚下了车。许多记者就向我蜂拥而来,不住地提问,我都耐心地解答,不知不觉中,已经6点30了,我急忙走进了展览馆。 我设置好了移动器的楼层编号,移动器便带着我快速上升,这个展览馆看起来不大,其实里面有几百层呢!几秒钟后,我来到了第十二层,这是“最佳发明”展览厅,里面陈列的都是世界顶级的产品。

我绕过了大型标牌,一眼就看见了我的产品,它被安置在大厅中心,我便径直走上了房屋前的讲台,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我清了清嗓子,开始了我的介绍: “我这款房屋从外表看起来是十分普通的,和大家住的房屋没什么显著区别,可是它的内部存放有上百台电脑,它们负责着整个房子的各种功能的完整运行,缺少了其中一样,就会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无法正常运行,这座房屋最显著的特点就在它的房顶上,它采用了高级的技术,把太阳能以及其他能量转化为房子的各种能量,所以它不需要各种能量供应。它还可以净化空气,吸入有害气体,转化成能量,最后排出水和氧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它还运用了原子分解、重组技术,它的仓库里存有许多被冻结了的原子,房屋里的电脑会根据主人的需求,把原子抽出一部分,在组合器里进行快速重组,合成各种物质,你不用担心原子会因此而慢慢用光,你可以向位于仓库门口的转换器里投入各种东西,转换器就会把它转化成原子。”

未来的智能锁 篇3

一天,我去同学家玩,看见她家门上装了一把新锁,模样怪怪的:这把锁是正方形的,左边有一个黑色的板,上面写着“指导纹验证区”;在它边上,有几个按键,上面写着“密码输入区”;左下角有一个小灯;右上角有一个照相机上拍照用的小孔;左上角有一个投影仪上的投影孔似的东西。我很好奇,就把手指按在了“指纹验证区”这行字下的黑色板上面。这时,传来了一个照相机按快门的声音,接着左下角的小灯变红了,窗户关牢了,大门关得更紧了。原来是我的指纹没经过验证,不能进去。

这时,一双不知从哪儿来的机器手抓住了我,从远处传来了警车的声音。几个警察拿枪对着我,一个警察走过来要给我戴手铐。我被吓得“哇哇”大叫,用尽吃奶的力气大喊了一声:“我不是小偷,我只是来她家玩的,不要抓我啊!救命啊!”这时,“救命”的一声响了起来。警察和机器手都消失了。同学调皮地从门里探出头来,对我说:“感觉不好吧!”“感觉好才怪呢!吓得我够呛的!”接着,她就向我介绍了这把锁的功能。原来,这是一把智能锁,能在房子四周感应到人的存在。只有指纹验证通过或密码输入正确才能进去。锁上的小孔能把客人的容貌输入锁内的微型电脑,让电脑判断来者是好是坏。如果是好人,只要验证好了指纹或密码,然后经过了主人的同意,就可以进去。否则一律视为小偷。这时,锁上的投影孔就起了大作用。门和窗关好后,它会投影出警察图像,伸出一双机器手去抓他,保准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天啊,太高科技人!”我不禁感叹。

“叮铃铃”,闹钟响了。原来只是一场梦。虽然只是一场梦,但使我深受启发。要是科学家能发明这把锁就好了,世界上就不会有小偷了!

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 篇4

新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石油科技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钻井技术的快速进步大大降低了钻井成本,但钻井成本依然高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其他作业成本。随着高科技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应用,21世纪的石油科技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钻井技术将会更加精确、高效、智能、经济和环保。随着新材料、检测控制、微电子、通信、计算机、机器人和超显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智能钻井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智能钻井系统

未来智能钻井系统的井下工具会非常简单,主要由寿命长的智能钻头、高智能微型机器人、轴承组合、机械密封、变速箱、电子马达、润滑油的附属系统、脱离接头、连续油管(CT)接头和复合连续油管(CCT)组成。所有的地面设备将集中安装在车载的车厢里,并由全自动连续油管钻机、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井控系统、钻井液循环系统、固控系统等组成。在CCT中植入纳米电缆可以实现地面和井下的闭环信息流,有了这种闭环信息流,将来在每个钻井井场都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的智能钻井。全球集中控制中心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每个井场的钻井作业,因此可以组织开展全球性的钻井合作。

在未来的钻井过程中,当高性能的泥浆由高压微型泵通过CCT泵入地下时,马达可以直接驱动长寿命的智能钻头,安装在钻头上的高智能微型机器人用来直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包括钻压、钻速、扭矩、泥浆性能、岩石特性、地层孔隙压力、井眼轨迹、井眼稳定性、钻头磨损情况和力学特性。机器人获得的信息将通过植入在CCT内的纳米电缆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在钻井过程中同时实现测井作业。在地面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由1~2名技术工人负责监视作业过程。根据微型机器人上传的信息和钻井技术需求,技术工人通过调节变速箱控制钻速,通过改变钻头水眼的方向和调整流速及钻井液的体积来控制井眼轨迹。同时,通过给地面智能机器人发送指令,还能自动完成如起下钻等所有的钻井作业。

一旦发生特殊的钻井问题,技术工人将会把具体情况通过高速智能可视网络传给全球集中控制中心。那里的专家们将实时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把解决方法反馈给井场的地面控制中心。

不久的将来有望大大提高钻速,并大大降低钻井事故的发生和钻井成本。由于井眼轨迹实时和准确控制的实现,新的智能钻井技术将打开各种特殊钻井技术(如小井眼钻井、大斜度钻井、水平钻井、定向钻井、丛式钻井等)的大门。该技术也能使复杂地层和恶劣作业环境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得以勘探和开发。

3 微机电和机器人技术

为了降低钻井成本,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将主要用于小井眼或微井眼钻井。因此钻井设备必须小型化并具有较高的性能,这需要微电子、微机械、新材料、纳米、机器人等技术领域的新发展。

3.1 微机电技术

微电子和微机械技术将促进地面机器人、高智能微型机器人、便携式计算机、长寿命的微型化钻头和钻井设备等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芯片控制元件的最小尺寸是180 nm。纳米技术将大大提高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该技术会把微电子技术带进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纳米技术的应用,微电子芯片尺寸更小,功能更复杂,处理速度更快,消耗能量更低,集成程度更高,从而满足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纳米技术将应用于下一代微电子设备中,也叫做纳米电子装置,用于未来智能钻井工艺的便携式计算机,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

微机械技术在微电机系统(MEMS)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种微机械技术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着,超显微技术和纳米机械技术也随之出现。如今,纳米技术是一个新的领域,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发展重点。所有这些技术为制造高性能的微型机器人、长寿命的微型钻头和钻井设备提供了基础工具。

现在电器设备的微型化已经进入了分子时代。新纳米级电路、和DNA结合的纳米电子装置、纳米电缆、超微型马达的研究和发明已经有相关报道。新的纳米级电路能大大提升电路的工作效率,降低电路生产成本,线间的干扰也明显地降低。和DNA结合的纳米电子装置是通过DNA分子把自身连接起来形成电路的技术。纳米电缆是纳米级同轴电缆,它的直径只有一根头发的5万分之一粗,纳米电缆中的电子传输比普通导体的传输速度快,而且消耗的能量更小。超微型马达的转子直径只有30 μm,但是它的转速可达2 000 r/min。这些微型化的电子设备形成地面和井下双向信息通信,给所有钻井作业提供了设备基础。井下马达的动力必须从地面通过纳米电缆向井下传递,驱动钻头旋转。高智能微型机器人观测和检测到的所有井下参数必须能通过植入CCT中的纳米电缆传输到地面。另外,纳米电缆那么细,不会影响CCT的强度。很显然,这些微型化的电器设备的发展和问世将会促进未来智能钻井的进步。

3.2 机器人技术

微型机器人,一种微电机系统,是微型化部件、微型化传感器、微型化传输系统、信号处理、控制电路、界面、通信和电源的集成。在未来的智能钻井过程中,需要的高智能微型化机器人,不但要非常小,而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能精确地监视和检测出所有的井下参数,并能够把这些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

电池是机器人的电源。它的尺寸影响着机器人的尺寸。随着美国能源部的同位素微型电池和巴黎国营的超显微技术实验室超微型电池的研制成功,很容易看到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MEMS能耗的降低,为微型仪器设备或纳米机器人提供电池并不困难。

计算机是机器人的大脑。因此,机器人的发展与计算机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计算机的发展正发生着质的飞跃。计算机正向具有图像想象功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智能计算机,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当机器人的大脑与计算机结合而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智能计算机具有图形思维能力的时候,就成为先进的智能机器人。很显然,该机器人的所有灵敏传感器将能发挥最好的功能,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并把这些参数信息实时传回到地面。

灵活的机器人不仅有身体、胳膊、腿和大脑,还有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躯干。2003年,在电子器件国际会议上,一篇关于电子皮肤的论文说明了这种电子皮肤能让机器人的胳膊有触觉功能。在会议上,还介绍了超灵敏的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随着纳米技术和各种微传感器的发展,未来的微型或纳米机器人有望具有各种灵敏感官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集成,可以预言,纳米机器人在油藏中行走和直接观测油藏的秘密将不再神秘。因此下面的事情就不再是空想了:安装在钻头上的高智能微型机器人将用来直接观测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并通过植入在CCT中的纳米电缆把获得的信息传回地面控制中心。以同样的方式,在钻井过程中也可以同时进行测井作业。

4 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所有传统的专业中,计算机在石油专业的应用是最早的。石油专业对IT技术的依赖程度很大,石油工业的发展与IT技术也息息相关。因此,未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将由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智能人机控制IT和用组织行为严格管理模式组成。

在未来的智能钻井过程中,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传输能实现远程控制。这种双向通信能够使油井信息在全球集中控制中心的专家和钻井现场的技术工人之间安全地传递。所有这些都需要通信网络技术来处理数据管理方面的共享和信息专业化之间的联系,在数据传输通过网络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集成程度和特征,如强大的储存能力、很高的传输速度、便捷的交互功能、低延伸和稳定的性能等。同时,所有这些还要求通信网络技术具有分析和决策功能,并能支持本地用户和世界各地用户之间的长期合作。

实际上,下一代网络是为多媒体通信设计的。它能提供较高的传输效率,传递和处理各种业务,包括声音、数据、多媒体等。下一代网络的特征是智能化的。随着通信网络技术在钻井专业应用的增多,该技术向着网络化、可视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近年来,大显示器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在石油工业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重要的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领域已经有一些应用实例。这些技术使得在遥远的全球集中控制中心的专家能够通过网络和多媒体看到钻井现场的实况录像,能够实时听到机械的声音。IT技术从信息高速公路向数字油田的快速发展足以证明IT技术一定能为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5 钻井设备的发展

电动连续油管钻井将用于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中,智能钻井技术中有些技术与连续油管钻井的技术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未来的钻井技术是更智能的:根据指令在地面智能机器人的控制下,将自动完成所有的钻井作业;在每个钻井井场只需1~2名技术工人,负责钻井设备的维护和地面控制中心的室内便携式计算机的操作。依据微型机器人发送的信息和钻井技术需求,技术工人发出指令来实现快速和正常钻井作业。可以看出智能钻井技术在它的设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1 地面设备

地面设备越来越向小型化发展。

电动连续油管钻井技术有许多优势:如占地面积小、需要的工人少、钻井成本低、特殊环境和勘探开发的配套应用、环保、自动智能钻井的配套应用等。近来,国外许多公司都投资研究和开发CT技术和相关的钻井设备,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注入头、数据采集系统、处理控制系统、CCT和钻机等方面尤为显著。

目前,已经研制出满足不同情况和需求的具有相应功能的CT钻机,如越洋旗钻井公司的钻机就有独特的设计,贝克休斯公司研制了三种不同功能的复合钻机等。随着钻井技术的提高和钻井设备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研制CT全自动钻机,不久的将来,这种钻机就会问世。

现在,CT材料已经从普通的碳素钢发展到各种优质钢和复合材料,连续油管已经发展到没有焊缝, 重要的是,CT的强度、韧性和寿命都得到了很大提高,CT的直径也在不断地增大。目前,有一种技术可以把电缆、铜线或光纤植入到CCT中。因此,随着新材料的开发,纳米电缆在CCT管壁的植入,能够把电能传递给井下马达,在地面和井下形成信息通信和接收的双向通路。

5.2 井下钻具组合(BHA)

未来智能钻井的BHA比电动CT钻井更简单,而且变速箱、马达、润滑油的辅助系统、脱离接头和CT接头的功能与电动CT钻井过程中相应的工具的性能相同。现在几家公司已经研制出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具备了智能钻井BHA的初步系统。在CT钻井中,通常使用TSP、天然金刚石钻头和PDC钻头,然而,已经有几家公司正在投资开发智能钻头,不久智能钻头就有望研制出来。由于新材料的应用,一定会大大延长钻头的寿命,此外,钻头水嘴也可以通过控制中心调整它的喷射方向进行远程控制。在钻井过程中,通过改变钻头水嘴的方向,调节流速和钻井液体积来控制钻头运行轨迹,实现实时井眼轨迹控制。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变速箱来控制钻速。

6 结论

很显然,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将是多种高新技术如高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网络等的集成。随着钻井事故和成本的降低,钻速、钻井效率和钻井质量有望大幅度提高。此外,该技术还能降低和消除环境污染。由于井眼轨迹实时精确控制的实现,通过地面指令,在三维空间可以自动地改变井眼轨迹,进而优化钻井作业,产生的高质量井眼有助于实现快速优质地固井和完井。因此,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此外,智能钻井技术有可能与各种特殊钻井工艺相结合,实现复杂地层和恶劣环境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连续油管钻井技术、自动化钻井、通信网络、新材料、超显微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交叉和集成应用,必将促进未来的智能钻井技术的实现和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未来新的智能钻井技术的系统组成、功能和运行模式。新的未来智能钻井技术将钻井、新材料、检测控制、微电子、通信、计算机、机器人和超显微等技术集于一体。系统中还将应用轻便的、车载的、灵活的全自动连续油管钻机。使用安装在钻头上的智能微型机器人来观察和检测所有的井下参数,并把这些参数传输到地面,从而可以在钻井过程中完成测井作业。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控制钻速和钻头轨迹的遥控智能钻井。所有的钻井作业,如起下钻作业,将由地面机器人根据指令自动完成,全球范围内的钻井作业将通过通信网络技术组织合作完成。该技术有望在降低钻井事故和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钻井速度。由于实现了井眼轨迹精确控制,智能钻井技术将会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效益。

未来的智能汽车作文 篇5

“出发,到学校去!”他发出指令后,汽车就自动行驶起来。一路上,汽车好像长了脚和眼睛一样,自动躲开障碍物,转弯,超车,小刚则在座位上边喝牛奶,边欣赏窗外的美丽景色。

瞧,小刚这车够神气的吧!这就是未来的智能汽车。

汽车就好像一个机器人,能代替人驾驶汽车。汽车前后左右都有红外慑相头,它不停地向汽车周围进行扫描和监视。机内的计算机随时对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向执行系统发出指令,从而准确,安全地操纵汽车。

汽车出了故障怎样办?不要紧。故障诊断部分会不停检查,发现故障后自动修复。如果问题严重,就立即发出停止行驶的指令,以免事故的发生。

自动空调系统根据气候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自动打开调温装置,将车内的温度调到最佳水平。

智能汽车的未来之路 篇6

但另一方面,占据博世60%业务的汽车技术业务在2012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博世凭借提高发动机效率、制动系统等技术产品以及新研发的车载互联系统,在汽车逐步智能化、互联网化的背景下实现稳定增长。

博世如何借助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的发展,实现在华业务增长?为此,《时间线》记者采访了博世集团董事、亚太区负责人瑞世柯。这是瑞世轲最后一次作为亚太区负责人接受采访,随后他将前往集团其他部门履新。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瑞世轲少数几次就未来智能汽车发展方向表述自己的观点。

Timeline:博世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有哪些创新技术?

瑞世轲:目前我们做出很多的工作和改变,长远来讲都会改变人们驾驶汽车的方式,当然这要在20、30年之后。那时候可能出现无人驾驶的汽车,我们不再需要司机。

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系统,让汽车更加安全、更加便捷,在没有司机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做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出现汽车拥堵的时候,汽车本身意识到它在公路上,车辆都沿同一个方向前进,但速度较慢,它能自动地慢慢跟随前车,司机那时候甚至可以读报。第二种,我有自动停车系统,在很狭窄的空间,司机不用坐在车上,可以远程控制进行停车。第三,冬天路面湿滑甚至结冰的情况下,车轮可以马上感知到路况,并给后方一公里以内的其他车辆发出讯息,后面的车就知道地面有冰,必须要缓慢行使。

汽车传感器是博世的优势领域。刚才提及的新技术,都需要传感器技术和控制软件。现在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万名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传感器供应商。未来,我们有希望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发展。

Timeline:福特、宝马等汽车厂商正在开发自己的汽车互联网技术。此外,苹果、微软、爱立信等IT公司也加入了与汽车公司的合作,博世在研发汽车智能系统上的优势是什么?

瑞世轲:刚才我们说到20、30年后会出现无人驾驶的汽车,这要确保所有汽车使用同样的技术,否则汽车间不能用同样的语言沟通、交流,会出现事故。相关技术不一定需要20、30年才可以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但所有的系统都转换使用统一的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博世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在传感器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汽车智能化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传感器,这样车与车之间才可以进行沟通。其他相关的汽车零配件方面,我们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比如ABS、ESP系统等等,这些经验可以确保车与车之间的沟通。

另外,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汽车生产商都会投身传感器及零部件的开发,从成本来讲也不可行。未来,我们可能会有一些通用的技术,也可能有一些针对不同车的专有技术,但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答案,我们需要拭目以待。但这个问题值得每年不断地问起,我们的回答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这个领域一直在往前发展。

Timeline:在研发汽车智能系统上,博世是否也有合作伙伴?

瑞世轲:目前我们还没有官方正式的合作伙伴,但我们对其他公司取得的进展或具备的优势,都非常感兴趣,非常关注。我们不排除与不同行业的公司进行合作的可能性。我们选择合作伙伴的一个标准是帮我们在这个领域获得竞争优势。

当今社会中数据非常重要,拥有数据的公司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们收购过一些软件公司,他们有一些我们没有的经验,为我们的产品也开发了软件平台;另外对数据的收集、持有也非常重要,我们会考虑,是否也需要这样类型的公司来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Timeline:博世为江淮和奇瑞打造了两款多媒体系统,这是博世第一次为汽车打造多媒体系统,对这个多媒体系统如何评价?汽车多媒体能为消费者带来便利,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博世是如何平衡系统的娱乐开放性与安全性的?如何应对这方面的风险?

瑞世轲:这个风险不是来自多媒体系统本身,而是它的软件,是不是有可能通过软件界面侵入系统。在汽车多媒体系统领域,我们要做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使得系统无法被侵入。说到和江淮的合作,只有车成功了才能说我们的系统成功,目前还在进一步开发之中。

未来,智能家居时代可期 篇7

2015年初,国美在线董事长牟贵先进一步提出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1+5战略”,宣布将在物流、微商、国美家、渠道下沉、互联网金融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除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国美在线正在积极布局移动端的微店业务,加速发展移动电商,打造全零售生态圈,目标是实现今年内开10万家微店,用户数年复合增长100%。”牟贵先表示。

想象一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把你安全送回家,并自己趴回固定车位后,家里热水已经烧好,空调已经调节到让你舒适的温度,在冰箱通过语音提示你里面还有什么菜后,你选择了直接下单到隔街的商场里点一份外卖,来丰富你当晚的“食材”。

家里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很“懂你”。而这一切已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故事。

“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家电企业的传统打法已经失效。”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认为,在当下,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三网融合的时代,智慧家已经成为现实。而在日前举办的TCL2015年度战略大会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同样对外宣告:“2015,TCL智慧家战略已经全面开启。”

当下,围绕智慧家展开争夺的企业众多。简单划分,至少有三类:以家电企业为代表的“以硬带软”类,如海尔、美的、TCL、格力等;以电商为代表的“以软带硬”类,如苏宁、京东、阿里、国美等;还有一类是家庭中的“外来物种”,如房企万科、车企通用、互联网企业谷歌、苹果等。

智慧家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的平台,而它也被外界认为是下一个蓝海。

物流管理软件的智能未来 篇8

应用之惑

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物流软件的发展从单一功能的孤岛向一体化平台的发展、从数据的管理向信息化的发展、然后是制度的规范向流程的控制的发展,还有就是从固定套餐式的软件向个性化解决方式的发展。从这些发展来看,无论是物流行业还是物流管理软件都在走向成熟。

这些管理软件的作用实际上有以下几点:第一,规范企业的制度与流程;第二提高业务流程的运作效率;第三可以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监控企业的一个运营绩效;第四是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对早期的物流管理软件来讲,其实更关注的是前面两点,现在的一些管理软件开始关注后面的几点,尤其是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这也必将是将来物流管理软件发展的一个趋势。

管理软件既然有这么多好处,而且现在需求增长又这么大,很多企业都在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物流管理决策人会感到困惑?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点,决策的环节太多,参与决策的人也太多。为了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在管理软件运行中,审核、确认的工作非常多,这其实是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因为问题比较复杂,为了简化、为了部门之间或者是每个决策人能够决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问题,实际上也增加了决策的成本。

第二点,在物流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快捷简便的解决方法,在作运输计划时过多的依赖个人的经验,一旦失去某个人可能就遇到困难。实际上解决困惑的一个关键还是由计算机代替辅助人工来进行决策。计算机决策有一些优势,它计算和搜索速度非常快,可以处理设计大量的信息作出复杂的决策,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另外,它不用依赖个人的经验,能够保持始终如一的标准。不仅如此,这样还减少了一些后台的计算,解决了信息交互的环节以及提高了效率。

期盼智能化

智能决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专家系统,另一种是优化计算。专家系统实际上是由知识库和推理机制组成的系统,知识库越丰富,推理机制越合理,专家系统就越完善。优化计算实际上就是基于约束目标的算法,约束目标越符合现实,就越能得到最优的结果。

在物流管理领域的应用中,优化计算到底是怎么样实现计算机决策呢?

这个过程需要界定清楚一些需求,然后输入到计算机里,构建一个所谓的优化模式,然后使用一个或者多个的优化引擎然后进行计算,最后出来一些结果。在物流管理当中常见的一些优化问题主要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计算安排,还有仓位、货位的安排,尽可能使得进出库的效率更高,减少一些不合理的库位的移动,这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像装箱和配载的优化,、车辆的配载、多级多品种一些库存网络的库存优化和配送中心的选址和物流网络的设置等等。

实际上现实问题总是非常复杂的。以配送路线计划为例,一个快递企业在一个地区有8个配货中心,分别负责不同的片区,某天,有800个客户要求快递企业上门取货,同时又8 00个客户在等待快递企业送货上门,这些客户要求的上门时间各不相同,而且这一地区路网不同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行驶大车,有的可以行驶小车,不同的路段不同的时间的车速也不一样,怎么样才能以最少的车辆,最小的运输距离、最大的满足客户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的配送线路计划才能满足,人工安排往往无法保证在当天完成所有的送货和收货要求。

谈到计算机决策,肯定有人担心采用了计算机进行决策,会不会出现一些丧失决策灵活性的问题。所谓决策灵活性意味着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决策会相应作出变化,相对环境的变化。傻瓜决策是指这个决策者不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只要把订单输入就可以直接做出一个运输计划。计算机智能决策其实并不意味着两者是存在矛盾的,实际上两者是否矛盾取决于你这个决策模型是不是完善。智能决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利用了一些人工修改决策的接口。真正的高级阶段,这个决策系统是能够考虑多种情况,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自动调整决策,这就是所谓的完全智能决策。

尽管计算机决策有许多好处,但现在应用得还非常少,那是因为在计算机实现优化决策上还有很多困难。首先,必须要对实际业务情况充分了解,以便建立正确的优化数据模型。另外,优化引擎的算法也要不断地改进,才能满足客户对速度和可靠性的要求,再者就是数据的积累,满足模型对参数的需求。如果要作配送线路的计划,如果没有很清楚所有网点之间的运输距离、行驶时间等等数据,是不可能去作配送计划的。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很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来作强大的支持。同时在作优化库存和采购计划时,也需要预测一些需求。在实现优化决策的过程中,早期做的一些物流管理软件也起到一些数据积累的作用。另外,在使用过程中,系统并不是提供一些数据,实际上对于决策者更希望是容易操作也可读的一些界定。

把握机遇

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决策软件,当然也许有一些软件企业做了一些项目,但这些项目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开发的一些优化系统,它的通用性和推广性并不强。不仅如此,即使很多ERP和管理软件能提供一些优化模块,实际上更多的是提出一些限制、提醒和约束,并不是直接计算出更优的方案。相比之外,国外厂商已经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面。一些软件开发企业已经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完整的优化套件,比如说IBM推出EPO,Logitools的LogicNet Plus和Supply Chain Analyst等等。国内市场并不完善,对于管理软件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机遇。

物流管理软件的发展方向是这样的:现在是仓储管理软件和运输管理软件,下一阶段是物流或者是供应链管理软件,再下一阶段就是决策支持系统,最后就是人工智能。博科追求的目标就是做物流运营管理的决策支持者。流

(本文根据张炫在第五届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暨2007中国物流企业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有删节)

智能家居之战,谁是未来赢家 篇9

在智能家居的战场上,我们看到了高通、英特尔、TI,看到了谷歌、苹果、微软等互联网巨头;看到了海尔、三星、LG等家电厂商,也看到了广电、中国移动等运营商。

大家似乎都看到了智能家居是一个未来的金矿,想要及早加入,建立自己的标准,分到最大的蛋糕。但这些年来,智能家居仍然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各种会议开得多,方案出得多,也有一些实际的产品,但是真正被消费者广泛接纳、达到普及程度的并不多。原因何在?智能家居现在的问题在哪?未来的赢家会是谁?

智能家居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智能家居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早在10多年前的消费电子展会上,我们已经看到三星、海尔、海信等家电企业推出类似智能家居的产品。而在电脑出现之后,以电脑作为家庭电器的控制中心,实现一些控制功能是一个自然的想法。

众所周知,10多年前智能手机还没有兴起。Wi-Fi标准还没有确立,移动通讯网络还在2G时代,所以当年的智能家居用现在的眼光看是非常原始,需要用网线连接专门的智能化家电,然后用PC作为控制器,先组一个局域网。而要实现无线控制功能,甚至要发送固定格式的短信给控制PC,而PC自己还需要带一张SIM卡。这种高成本、不实用的所谓智能家居自然无法普及。

后来,随着智能手机、3G和4G高速网络、家用Wi—Fi的普及,智能家居有了控制终端和网络基础。用户利用3G、4G网络和家用路由器,可以通过APP远程控制任何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也能把信息及时反馈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这样就提升了便利性,让智能家居有了实用的基础。此外,智能手机的发展还带动了传感器芯片、微处理器、摄像头、储存器价格的大幅下跌,这让原本极其昂贵的智能家居变得便宜,让智能家居走入家庭成为可能。同时这也让巨头们看到商机。

三星、LG、海尔、TCL等家电厂商,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厂商,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华为、中兴等通讯设备厂商,英特尔、高通等芯片厂商纷纷开始涉足智能家居领域。

智能家居仅标准就有好几个,例如三星、英特尔、戴尔等公司联合成立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联盟OIC;高通、夏普、LG、思科、微软等公司组建了另一个家居设备标准联盟AllSeen;三星、ARM和Nest等4家公司联合推出了智能家居使用的无线网状网络新标准Thread;苹果推出Homekit;甚至中国移动和广电也插手智能家居,想要成为未来智能家居的入口。

标准的争夺

尽管涉足智能家居的各路“神仙”都有,但是大家所图的东西却不尽相同。

高通、英特尔和TI更关注硬件,也就是基础的微处理器和芯片。

2011年,高通就以31亿美元的总价收购创锐讯公司,协助高通加速进军低功耗芯片;同一年,高通还推出了近距离P2P通讯技术AllJoyn平台,利用蓝牙或Wi-Fi进行定位和文件传输。之后高通又把这个AllJoyn赠给了它牵头成立的“AllSeen联盟”,解决设备之间的互操作问题。2016年高通推出骁龙212低功耗芯片用于智能家居设备。

英特尔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则覆盖智能网关、边缘节点设备和端到端服务平台三大环节,并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靠英特尔芯片的智能网关做智能家庭的神经中枢,可以利用云端服务与联网设备进行通信、控制,并且能够跨终端对内容进行分享、分发和大数据分析。它与三星、戴尔、博通、Atmel等公司联合成立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联盟OIC,与高通主导的AllSeen联盟分庭抗礼。

TI则更低调一些,它没有做很大的产业联盟,而是实打实地提供全套的芯片解决方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结果它虽然声势最小,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智能家居产品都基于TI的芯片方案,包括Nest。

芯片厂商的思路其实与PC和智能手机时代差不多。智能家居无非是一个新的领域,能发展到什么状态他们不管,只为卖芯片、制定标准、获取上层利益。拉上下游诸多厂商,推自家的标准,根本目的还是卖芯片和标准赚钱。

谷歌、苹果、微软是另外一类,微软加入了AllSeen,苹果自己提出来Homekit,谷歌并购Nest后力推Thread,这些是软件层面的标准争夺。它们虽然不卖芯片,但是能把接口标准统一起来,同样可以获取丰厚利润。

与上述大佬相比,中国移动和广电的层次则比较低,广电对智能家居的理解还在电视接入互联网的阶段,它们希望自己的设备(机顶盒、路由器)成为智能家居的网络入口和控制中心,获取一些服务方面的收益,这个层次比较低。而各种创业小公司和家电厂商开发的智能家居,层次更低一些,靠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获利。海尔、海信、格力、小米以及一些创业小公司产品均在这个层次。

智能家居存在的问题

目前,智能家居产品虽然很多,但是却没有流行起来,原因何在?

首先,现在的智能家居还不够智能,厂商所提供的方案只是解决“伪需求”。尽管我们目前看到的智能家居产品很多,但是分析其中具体的技术,无非是传统家电或者家用产品安装上Wi-Fi或者蓝牙接收器,然后增加遥控功能,最多再加一个手机APP远程控制。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家电是不需要这些功能的”。除了空调、热水器等需要提前开启的家电,远程控制还有些作用,其他大多数家电其实不需要远程控制。而所谓的手机控制灯光开启也只是少走两步路;手机控制电饭锅、洗衣机,并不能让米和水自动跑到锅里,让脏衣服自动跑到洗衣机中。所以说,现在所谓的智能家居,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连门都没有入,联网控制家居的名字也许更为合适。

其次是标准不统一,价格昂贵。前面说到,智能家居是巨头争夺的战场,结果就是多个联盟,各自搞一套,用户买了“A联盟”的,就没法用“B联盟”的,因为标准不统一,让用户无所适从。而价格上,智能家居硬件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软件开发的难度也并不比普通智能手机APP高多少,但是价格却比普通家电贵得多,但增加的功能又不实用,除了一些高端用户尝新使用、极客拿来玩玩,普通人并没有购买的兴趣。

所以,智能家居虽然搞得声势很大,参与的巨头也很多,但却没有形成主流。

未来谁主沉浮?

智能家居的核心在于智能。其实任何产品都是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电视给人更多的娱乐,娱乐效益足够大,所以流行开来。相比之下,目前智能家居给人带来的效益少、成本高,自然无人问津。

智能家居的高效益关键在于智能。不是能联网、手机APP控制洗衣机就智能了,会自动收集脏衣服、自动清洗、自动晾干、自动把干净衣服放进衣柜的综合洗衣设备才是智能家居。这种洗衣机售价1万元人民币也会有人买单,因为它确实改变了人们洗衣服的方式。而自动收集脏衣服,需要有计算机视觉对衣服进行识别;同时还需要有精确的动作控制,让机械可以把衣服拿起来放到洗衣桶里最后还要在烘干之后,找到衣柜把衣服叠起来收好。这种设备的核心技术不是摄像头、电机、处理器、通讯芯片,而是高度的人工智能算法。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的未来发展 篇10

近些年国际上热议“Smart Grid”(参见http://www.smartgridnews.com)。它含有2个关键词:其一是Smart,可以译为聪慧、灵巧、智敏;其二是Grid,指电网,可以指配电网、输电网。目前国内通常将“Smart Grid”称为智能电网。

国际上认为智能电网是指这样的电网:利用现代测量、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IT技术,使得电网运行更可靠、更灵活、更经济,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与熟知的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电能质量等三大目标一致,而其内涵更广泛、更丰富,还强调了电网的可扩展性、电源与用户的双向互动、适应接入可再生能源等。

西方国家的能源结构、电网状况、管理体制等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提出“Smart Grid”概念的初衷主要侧重于配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1],新近也提到智能输电网[2]。中国智能电网的提法可能更侧重智能输电网,本文侧重这方面的论述。

“Smart Grid”涉及一次物理电网这一主体,也涉及保证物理电网“Smart”的规划、设计、管理、调度、控制等各个环节配套的技术,是一个全局概念。建设智能电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过去谈论较多的电力系统数字化或者信息化侧重描述实现手段,而智能电网不明显指出具体的实现手段,突出的是电网最终的优美表现,因此该提法比较巧妙,更具生命力。

智能电网的优美表现是靠一次电网的坚强和二次系统的聪慧共同实现的。

发展智能电网首先要有需求,智能电网能带来什么好处,这是最重要的;另外,技术条件要可行。这2点决定了智能电网发展的程度和速度。

本文通过分析物理电网的表现和物理电网所服务的人类活动的需求,以及调控物理电网使之“Smart”的技术条件等,进一步认识智能电网,展望未来实现智能电网需要采取的技术路线,尤其是决定电网“Smart”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的技术发展。

1 进一步理解“Smart Grid”

电力系统是目前所知最大最复杂的人造物理系统。电网将特性表现相异的发电电源与用户负荷连接在一起,为人类需求的电力流动提供了通道。首先电网覆盖面应足够宽广,同时电网应足够坚强,能够送出需要传输的电力,才能满足人类基本生产和生活需求。很明显,为电力流提供通道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就像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配合来满足人类对交通的需求一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网的配合保证了用户的用电需求。

实现电力流的合理分布是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对物理电网运行进行调控的神经中枢系统和大脑。神经中枢系统传递的是信息,涉及的是信息的流动,包括了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挖掘、分配和展示等各个环节,表现为一个高度自动化的信息过程。为信息流提供通道的基础设施也十分重要,它是实现智能电网的技术保证。

智能电网传输的电力流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电力的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都有人类参与,人类在各个环节中提供自己的服务,同时得到回报,这体现为资金的流动。发电侧的电力市场、输电侧的输电权交易、用电侧的需求侧管理,这些都体现了人类参与电力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的利益平衡。因此,资金流也是智能电网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电力流从发电侧流向配用电侧,资金流从配用电侧流向发电侧,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包括了信息的感知和控制[3]。

在电力流方面,智能电网对传统电力流基础设施的要求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①中国正在发展的特高压输电,大大改善了电力流基础设施,使电网更坚强;②高压直流输电和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设备提供了灵活改变电力流的手段,增加了电力流的可控性和电网运行的弹性;③发电侧的大规模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配用电侧的分布式电源接入,使电力流向更加多变,电力流的方向可能改变,这对电力流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实现智能电网在电力流方面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在信息流方面,发生的变化更为显著。信息过程包括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挖掘、分配和展示等多个环节。在信息采集环节,带时标的广域测量、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新型光电互感器、用户侧的智能表计等都有了新的变化,使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更高、频率更快;在信息传输环节,全光纤数据通信、无线通信等,使信息传输量更大、传输速度更快、传输成本更低;在信息处理环节,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微处理器、集群计算机以及相应的支撑软件等,为信息快速处理创造了条件;在信息挖掘环节,通过对物理电力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析,对物理电力系统的认识更深刻,创造出新的概念,产生了新的信息,实现智能预警和分析评估,预见性地对物理电力系统进行调控;在信息分配环节,在智能电网中将实现覆盖面更广的信息分配,并更多地实现自动闭环控制;在信息展示环节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方便人类参与。

在资金流方面,资金流大小和流向的变化会改变人类参与电力发、输、配、用等各个环节的行为,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电力流。这一双向的互动,需要通过信息流传递信息,通过信息分配环节传递控制信息,强制发电方或用电方改变行为;也传递电价信息,由发电方或用电方自己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双向互动成为国际上智能电网的核心特征[4]。

2 智能电网未来调度控制系统构架

电网运行的调度控制,需要满足2项制约因素:①调度管理体制约束;②电网运行的物理规律约束。两者都不能违背。智能电网更要满足这些要求。

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制度不同,电网调度控制机构的结构也不同(中国电网的调度控制采用的是5级分层结构),而电网运行的物理规律又不能违背。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兼顾两者,产生大量的学术问题和实现中的技术问题。

中国习惯将电网调度控制机构称为调度中心,国外习惯称控制中心。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将更多地实现闭环控制,因此,本文称控制中心。

2.1 以信息流主导的系统总体构架

智能电网需要通过调控信息流实现对物理电网的更全面、更细致的调度和控制。

物理电网主要涉及由输配电线路连接的电网和以变电设备为特征的厂站。前者横跨广域空间,后者连接多电压等级。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既要在宏观上把握全局电网潮流分布,又要调控厂站内种类繁多的控制设备,因此,面对的信息海量、信息种类繁多、信息变化速率快慢差异甚大。一股脑地将所有数据送到控制中心来处理几乎不可能。为达到总体最佳的调控效果,需要进行信息分层。控制中心统揽影响全局的信息,厂站负责局域信息,引入智能代理思想,在信息层面对控制中心和厂站进行封装,构筑智能电网的分层分布式调度控制系统框架。

调度控制系统构架取决于信息系统的组织和构架,调度控制信息的分层至关重要。这涉及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分层以及控制中心与厂站之间的信息分层。

2.2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信息分层

2.2.1 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分层

在中国电网的5级调度机构中,电网运行涉及的大部分重要功能是在省、地两级调度机构实现的,大区级控制中心主要负责省间协调,国家级控制中心负责大区电网之间的协调。近些年,这两级协调机构的作用不断加强,协调力度不断加大,体现了对电网进行全局调控的作用。

智能电网要实现全局优化运行,各级控制中心之间需要协调互动,粗细有别地进行调控,这需要靠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分层实现[5]。

各级控制中心(上下级)之间,需要信息的纵向分层:

1)下级控制中心向上级控制中心汇报自己电网模型和自己电网的实时信息,上级控制中心汇总这些模型和实时信息,形成完整匹配的全局电网潮流模型;

2)上级控制中心跟踪电网变化,自动为下级生成外网等值模型,并下发到下级控制中心。

智能电网的上下两级控制中心之间双向传送信息,实现双向互动。一方发生的变化,立即会被对方感知和接受,指挥对方的下一步动作,以保证各级控制中心都是在全局电网模型上进行分析计算。各方之间传送信息的种类、数量、频度将根据各级控制中心的功能需求决定,不是越多越快越好,而是及时传送必要的信息。

各同级控制中心之间,也需要信息的横向交换。同级之间主要交换边界功率信息,而不是电网模型信息,而且交换的数据量较少。

2.2.2 控制中心与厂站之间的信息分层

传统能量管理系统(EMS)中,厂站拓扑分析和系统拓扑分析全部在控制中心完成。其缺点是:

1)厂站没有拓扑分析功能,厂站内大量与辨识开关错误有关的信息没有被利用,控制中心由于缺少旁证信息,拓扑错误辨识能力受限;

2)很多厂站的刀闸信息并不实时传送,默认的刀闸位置与实际情况有时并不吻合,导致由刀闸错位引发的拓扑错误;

3)大量开关信息送达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处理,导致通信压力增大,控制中心数据处理工作量很大。

实际上,厂站和控制中心两者功能的特点很不相同,采用统一的方法处理并不合理。需要进行信息分层,各自进行数据的封装、抽取和对外交换。

智能电网应增加厂站的高级应用功能,独立完成厂站拓扑分析[6]。采用智能代理的思想,由厂站和控制中心共同建立网络模型:

1)在厂站内部完成站级拓扑分析,将Node模型转换成Bus模型,并传送到控制中心;

2)在控制中心完成系统的拓扑分析,将厂站Bus模型转换成系统拓扑岛;

3)厂站内开关变位引发站级拓扑变化,厂站内立即生成新的Bus模型,传送到控制中心,启动控制中心的系统拓扑修正程序。

图1给出这种信息分层示意图。其优点是:厂站内有大量其他旁证信息,便于进行开关错误辨识,可大大提高厂站拓扑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减少了传送给控制中心的数据量,减轻了控制中心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厂站将控制中心下达的控制命令转换成控制指令序列,实现对厂站设备的自动控制。

2.3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与厂站之间的互动

按照控制中心与厂站之间的信息分层,分别将两者看成相互独立的智能体,智能体内部完成复杂的功能,智能体之间只交换必要的、相对较少的协调信息,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任务被封装在智能体内部,像一个黑匣子,外部感知不到。通过智能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调控全局电网的复杂功能。

在厂站级,实现全数字化和网络化。过去不同源的数据被同源化,过去分别独立的功能被集成、被融合,全部由当地的智能处理器和计算机完成;接收外部少量协调信息,厂站独立完成自身功能。厂站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实现站内状态估计等高级应用功能,实现智能事件处理和智能报警,完成站内的分析决策,构成站级管理系统(station-level management system,SMS)。SMS与站级数据采集系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控制中心的EMS与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控制中心级,接受厂站上传的经SMS处理的信息,进行复杂的全局电网分析和优化决策计算,最后将决策和控制信息下达厂站,实现全局电网的优化运行。控制中心对厂站,也可以看成一个黑匣子,内部复杂的分析决策计算,对外部(厂站)是感知不到的。

控制中心下达的控制命令包括:机组有功、无功调控指令,变压器分接头调控指令,电容器、电抗器投退指令;负荷侧的调控指令;保护定值在线修改指令,使变电站的保护定值能自动适应电网的变化;不同变电站继电保护之间配合的协调指令,实现广域保护方案;经系统级在线计算分析形成的决策表,指导安全自动装置的协调动作,实现系统级的动态紧急控制;等等。

控制中心与厂站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各自独立完成自己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功能,两者之间交换的是各自处理后的信息。该信息是精炼的、对全局有协调作用的,既保证了控制中心和厂站两者各自独立发挥功能,又保证系统全局的协调。不管发生的是厂站级还是系统级的扰动,通过这种双向互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网在扰动下具有足够的弹性和韧性。

2.4 时间尺度不同信息之间的协调

除了空间分布广域,信息在时间尺度上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协调。根据信息响应快慢的时间尺度有如下分类:

1)毫秒级信息:

例如元件保护信息,局部就地,设备级;相量测量单元(PMU)信息,全局广域,系统级;

2)秒级信息:

远方终端单元(RTU)信息,自动发电控制(AGC)信息,广域,系统级;自动电压调节(AVR)控制信息,局域,发电厂级;

3)分钟级信息:

有功实时调度控制信息、二次电压控制信息,广域,系统级;

4)小时级信息:

运行计划信息,广域,系统级;

5)日级及更长时间尺度信息:

运行规划信息。

按照时间尺度的不同,信息处理任务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中,时间尺度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主要保证经济性,时间尺度小的信息处理功能主要保证安全性。

智能电网要达到安全经济的运行目标,就需要从时间尺度大的运行规划、运行计划做起,进行侧重经济目标的优化;实时运行中,进行超短期负荷预测,由运行调度功能来协调运行计划与运行控制之间的偏差,进行瞻前顾后的滚动修正,既保证不要偏离运行计划太远而丧失经济性,又保证为运行控制留有足够的裕度,以便应对系统运行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功率不平衡。各种不同时间尺度应用功能的协调配合,实现智能电网安全与经济目标之间的协调,使电网在应对变化时的自适应调整能力大大提高,其运行更平稳。

2.5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分布式建模

智能的前提是对所监控的对象有尽可能准确、及时、全面的描述,建立合适的模型。

建模深度需要适应各级调度部门各自的管辖范围、资产归属、职责界定和考核指标,这些是调度管理体制约束的强制性要求,必须满足;还需要适应应用目标的要求,不同层次的调度机构,需要分析和决策的内容不同,对电网建模的要求也不同,需要适应。

通过标准化技术以及模型拼接、潮流匹配、在线自适应等值等技术,实现电网的分层分布式建模,满足电网调度管理体制约束要求。根据前述控制中心之间信息分层中介绍的方法在上级电网控制中心建立全局电网模型,并为下级电网控制中心实时提供外网模型信息,使下级电网在自己内部电网所做的分析和决策与在全局电网模型上所做的结果一致。

3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的变革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的各种高级应用软件相当于大脑,其变革决定了智能电网控制中心的变革。而实现智能电网是一个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过程,涉及面广,不可能穷尽。下面对其中几个重要技术问题的发展加以探讨。

3.1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三维协调系统设计

智能电网的智敏表现是靠神经中枢联通大脑和被控对象,通过双向互动来实现的,而且这一双向互动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这就需要大脑感知信息全面,分析决策快速,控制设备自治能力强。

由于电网在空间、时间、控制目标等3方面表现出复杂性,因此,作为大脑的高级应用软件就应该按照3维协调来设计[7,8]。

空间维上,管辖范围不同的上下级电网控制中心通过信息双向交互和分解协调计算,实现EMS网络分析在全局电网基础上的协调。空间维的协调解决对电网的全面知晓性问题,保证实时网络分析和决策的正确性。

时间维上,进行不同时间尺度运行计划、运行调度与实时控制之间的协调;智能电网EMS采用的是一种实时、跟踪、递归、滚动的运行模式;纵观历史、预测未来,瞻前顾后,弹性松弛地制定调度控制决策;考虑来龙去脉,考虑因、果,抑止相继开断,完成时间过程的协调。时间维的协调解决了电网应对随机扰动的适应性问题,保证电网运行更具弹性和韧性。

目标维上,综合考虑电网运行的多个目标,经过全面分析后才做出决策。既要考虑一次电网运行的安全经济目标,也要考虑一次电网与二次保护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最终表现为电网能够安全、经济、连续地为用户提供质量合格的电力。除了极端情况,基本如此。目标维的协调解决电网运行调度控制的全面可靠性问题,保证万无一失。

3维协调思想在系统级的无功电压控制中得到很好的应用[9]。

3.2 基于PMU的高级应用软件

引入带时标的同步相量信息,改变了人们感知物理电网的手段,以便快速掌握全局电网动态变化过程,这是一项重要变革。需要利用这一变革,改善对电网全面快速调控水平。

过去几十年,人类利用RTU测量正弦交流基波分量的有效值,然后利用SCADA系统对实时采集的RTU数据进行管理,利用EMS高级应用软件在线进行电网稳态分析,实现了Dy-Liacco于40多年前构建的电网自适应安全控制构架[10],并一直沿用至今。Dy-Liacco提出的构架的主要特点是一个“预”字,即强调预测、预防、预控,实时监视、分析、评估的主要是稳态量,所涉及的紧急控制也只是静态紧急控制,任何涉及动态的分析基本上都依靠离线进行。这是RTU时代技术条件的必然结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近些年迅速发展的PMU,可以数毫秒的时间间隔快速感知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然后利用广域测量系统(WAMS)实时对PMU数据进行管理,发展了电网动态监视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11]。但是,能不能像RTU-SCADA-EMS一样,利用已经发展的PMU-WAMS搭建电网动态自适应安全稳定控制构架,这个问题仍在研究中。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基于PMU的高级应用,是智能电网面临的重要挑战性问题。

设想如果可以获取时间尺度小于10 ms的任何地点的PMU数据,可以实现即时完成的线性状态估计,可以实现小于秒级的快速安全稳定分析和决策,那个时代的EMS会是什么样子?

PMU是基于电网的物理响应。它快速感知的物理电网的变化是真实的、及时的,这对动态监控有利,但这只达到人类触觉快速反射的水平,反应速度足够快,但是缺少大脑的思维,无法做到按照人类意识来动作。因此,需要给PMU配瞬态管理系统(transient management system, TMS)“大脑”。

基于PMU的TMS,是给基于PMU的局域控制配置的“大脑”,以便实现系统级控制,就要利用TMS的快速分析决策能力,为基于PMU的局域控制器在线发送设定值。这相当于在局域控制之外设置一个外部控制环[7]。决策表的在线刷新,是一种成功的应用[12]。

为PMU配置的“大脑”是基于数学模型的。利用PMU数据改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改善数字仿真结果的真实性,需要利用PMU的同步测量数据进行电网模型和参数的辨识,使得模型和参数逐渐逼近物理实际。

3.3 智能电网的实时闭环控制

智能电网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更多地实现闭环控制,计算机更多地将人类调度员从繁琐的下达调度命令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闭环控制,使电力系统运行更经济、更安全。

按照Dy-Liacco的构架,在控制中心根据系统处于的不同运行状态,实施相应的安全控制。

1)电网正常安全运行状态下的优化控制

电网大多数情况处于这一运行状态。此时进行多空间区域、多时间尺度、多目标种类协调的全局优化闭环控制,通过运行计划、实时调度和实时控制之间的无缝衔接,连贯过渡、滚动消差,实现智能电网的优化控制目标。这些过程全部通过闭环控制自动完成[9,13]。

2)电网正常不安全运行状态下的预防控制

这时进行的自动故障筛选、多侧面综合安全稳定分析和评估、预防控制策略的形成,都可以自动完成,其结果或者通过修改优化控制的约束条件体现在优化控制之中,或者经过调度员确认直接下达到控制设备,在满足电网负荷需求情况下,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通过风险评估,决定是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还是留给后续静态紧急控制来解决。

3)电网紧急运行状态下的校正控制

电网静态紧急控制可在控制中心决策并通过校正控制来实现,例如线路过负荷控制。这是时间尺度较大(数秒到分钟级)的系统级闭环控制。

电网动态紧急控制还是需要依靠局域闭环控制。例如早期基于离线计算决策表的就地实施的区域稳定控制,新近在线刷新决策表的系统稳定控制,基本都是在局域实现的闭环控制。决策表的在线刷新,体现了系统级的协调。

基于PMU进行系统级协调,实现全局电网阻尼控制[14]和系统级协调的广域保护[15]。

3.4 适应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接入

由于环境和能源资源的限制,智能电网必然面临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可再生能源的运行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可控性也差,高比重接入电网带来的问题很多,需要其他可控电源和蓄能装置来缓冲和平衡。由于这种复杂运行方式将是未来智能电网运行的常态,人工调整几乎不可能,必须依靠自动闭环控制手段解决。大量表现各异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使得传统EMS的大部分高级应用软件都发生变化。这方面应用还在发展之中,经验需要积累,理论分析需要提升,实现技术需要创新。

3.5 适应FACTS设备的接入

FACTS作为快速灵活可控的静止电力元件,大量接入电网,给电网调控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带来了新问题。智能电网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新的灵活调控手段进行电网控制。

3.6 智能电网的新型人机交互和可视化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自动化系统的人机交互将是全新的,不只是外表全新,而是有丰富的内涵,充分体现认知科学原理和人机工程技术的结合。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可视化表达,形象直观;充分利用3维可视化表达(饼、柱、棒、流等,立体等高、轮廓、调控灵敏度、趋势等);充分利用声光和视频技术,充分调动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

智能技术更多地体现在人机交互中。系统是否脆弱以及脆弱程度,由不同的颜色划分等级预警;系统已经发生的事件,根据重要性和严重性由智能告警功能自动推出并展示出来。

智能电网控制中心自动化系统更像一个具有超级功能的机器调度员[16],它承担起大量繁琐的分析和数据处理任务,辅助调度员应对电网可能出现的任何扰动,维持电网平稳运行。

4 含特高压输电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

2008年底,中国第1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了商业化运行。不久的将来,中国还将建设更多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形成含有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互联电网。为了保证特高压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需要发展智能化更高的控制中心。

智能电网技术是支持含特高压输电的智能电网运行的有力技术手段。特高压输电使得区域电网之间的电气联系更加紧密,电网在“空间、时间、目标”3个维度的耦合更强、更明显,更需要“Smart”技术来协调。

4.1 在空间维度上的协调

特高压输电使得大区电网之间电气距离缩短,控制视角需要上升到全国电网的高度,协调广域区域电网。

1)分层建模的技术创新

国家级电网控制中心(简称国控中心)需要建立国家级电网模型,管理500 kV以上交直流输电主网架。特高压电网的引入使得大区电网联系更加紧密,国控中心的功能会加强。各个大区电网控制中心(简称网控中心)或省级电网控制中心(简称省控中心)可以在本地、也可以通过远程登录,在国控中心的计算机服务器上维护自己的电网模型,在国控中心计算机服务器上自动形成国家级电网模型,这一模型也为下级电网使用。由于是分层分布式建模,使用的时候,不关心的内容可以自动隐掉。国家级电网模型可以作为详细的外网模型直接被网(省)控中心套用(主要用于离线计算),也可以经等值后利用(用于在线计算)。过去用内网在线、外网离线的建模方法和计算模式进行在线稳定评估,将被全局电网实时在线模型取代[17]。

2)基于AGC的广域潮流控制

特高压输电线的自动潮流控制需要在国控中心进行。由于特高压输电线的功率传输容量很大,不易过载,AGC和考虑安全约束的实时调度控制会变得容易。但另一方面,由于广域潮流控制范围扩大,具体实施区域电网之间协调,其难度会很大。

3)考虑空间耦合的安全控制

特高压和超高压两者情况在继电保护动作上没有本质不同。但是,一条特高压输电线的开断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潮流转移,而且这种潮流转移可能是跨区域的,需要国控中心依靠电网校正控制方法来调控。智能电网控制中心EMS的安全评估和校正控制功能需要加强,过去给出的解除线路过载的校正对策只作为调度员参考,调度员下达调度命令(通常通过电话)才执行;将来需要更加智能化。经过计算机自动筛选,快速给出最有效的校正控制对策,经调度员确认后点击鼠标就能立即下达控制命令。

特高压输电使得大区电网之间的电气距离拉近,大区电网中多种电源互济效益提高。系统备用计划和水火电协调配合的发电计划需要提升到国家级电网的层面来考虑。

4.2 在时间维度上的协调

1)不同能源形式的接入与时间维的协调调度

特高压输电使得时间尺度表现不同的能源汇入电网的范围更大,种类更多,相互关联更紧密,更需要实现多时间尺度协调。特高压输电并没有改变电学定律,但是电力系统涉及的不只是电力,还涉及产生电力的水力、热力、风力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动力,它们通过电网连在一起,互相支持,也互相制约。各种时间尺度不同的物理过程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用非线性微分代数方程描述)的动态过程。水的流动需要时间,不快;锅炉升负荷需要时间,也不快;而电却以30万km/s的速度即时到达,极快。但是电网却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产生了复杂的动态问题。需要如图2所示的不同时间尺度调度控制之间的协调。最终使得电网运行具有很强的韧性、弹性、鲁棒性,能随时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功率不平衡。

2)抑止相继开断在时间过程方面的协调

由于特高压电网在运行中,潮流转移在空间上范围会更广,转移量也会更大,所以相继开断是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相继开断是一个典型的时间过程,第1个开断是起源,第2个开断可能是第1个开断引起的后果,也可能是另一个偶然因素引起的开断,但可能导致第3个开断……发现开断源之后,需要实时决策,及时控制,抑止连锁反应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相继开断全部发生后,靠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来收场。智能电网需要国控中心完成特高压输电线路开断引起的潮流转移的调控。智能电网控制中心的EMS需要通过风险分析,在开断集合中筛选出最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开断,并预先给出这些开断发生后的紧急控制的校正控制对策,这种适应电网变化实时给出的预案对调度员处理事故非常有利。

3)离线分析与在线控制的协调

尽管智能电网会更多地实现电网分析决策的在线化,但是,一些计算量极大、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电网分析决策仍需要离线计算。离线分析与在线控制之间需要协调。离线进行更超前的分析,为在线计算提供指导;在线计算修正离线分析结果,使其更符合实际。

4.3 在目标维度上的协调

1)安全与经济目标之间的协调

特高压输电投运后,控制中心需要专门的技术进行安全与经济目标之间的协调。需要更长时间尺度的计划来优化经济目标,例如水火之间的协调、梯级电站之间的协调、风电与快速响应电源之间的协调。在考虑经济目标的优化中,需要在更广域的空间范围考虑安全约束目标,如大区间传输功率约束。

自动电压控制(AVC)可以降低网损。由于特高压输电的引入,使得线路充电无功大增,电网过电压问题更加突出,无功调压问题更加严峻,需要安全经济协调的全局电网AVC系统来解决。

2)安全方面的多目标协调

有多项安全目标需要协调。有功安全与无功安全之间、稳态安全与暂态安全之间、电压稳定与功角稳定之间都需要协调,不能顾此失彼。实时计算的输电断面传输功率极限是考虑了各种网络安全约束的[18]。由于特高压的引入,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为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计算时间还不能增加,这就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多计算机组成集群、更智能的多代理技术来实现[19]。

还需要实时进行一次电网与二次保护之间的协调配合。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新一代EMS需要实时计算保护定值[20],将来可能发展为实时对现场的保护定值进行校准和更新。

与超高压电网相比,特高压输电引入后,电网潮流分布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的500 kV电网,有的地方潮流压力会变大,有的地方也可能变小;电压问题有的地方会变好,也有的地方会变差。原来控制目标之间的优先级,有的会变得更高,有的可能变低,退居次要地位,原来的规程也可能需要调整。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需要有这种适应能力,适应当前电网状况,适时给出适当的评估和决策结果。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要实现智能电网,就需要通过对信息流的调控,改善电力流和资金流;并从信息这一基础性问题出发,研究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架;探讨了作为“大脑”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应用软件可能发生的变革。认为需要在空间、时间、控制目标等3个方面进行协调,需要为PMU时代的到来配置相应的TMS“大脑”,需要更多地实现系统级的闭环控制,需要容纳可再生能源和快速FACTS控制设备,并实现生动的人机交互。特别针对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的特高压输电可能带来的挑战,讨论了智能电网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摘要:对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对信息流的调控,改善电力流和资金流,实现智能电网。以信息流为基础,从信息分层、上下层信息互动、不同时间尺度信息之间的协调几个方面研究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架。从空间、时间、控制目标等3维协调、发展,以及基于相量测量单元的动态管理系统、系统级的闭环控制等方面探讨智能电网控制中心应用软件可能发生的变革,并对如何适应特高压电网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讨论。

家居服务电商的未来道路 篇11

2015年的帷幕刚刚拉开,家装市场就被一条迟到的消息砸起大浪。

O2O家装企业爱空间获得小米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领投的6000万元注资,欲以小米思维颠覆传统家装市场,“小米家装”藉此浮出水面。不止于新装市场,小米家装更进一步推出老房改造计划,将炮火延伸到家装后市场。

真正引人瞩目和热议的其实不是6000万元资金,而是背后的雷军和小米模式在家装市场复制重演的企图。根据相关报道,爱空间在创立之初就深受小米模式的影响,在拿到雷军的投资后,其业务模式表现出的雷氏风格和小米色彩更加突出,699元的单价、20天的工期、轻松省力的手机监工等,可说是完全雷氏“7字诀”的产物。

不约而同

在上一期报告结尾,我们曾说多彩饰家定位“O2O一体化家居美容服务商”,跨界服务电商的考验之一,就是如何应对电商江湖的暗潮涌动,现在潮头果然来了——虽然二者尚没有多少直接竞争的关系,但是这一波“颠覆”无疑将影响家居服务电商市场的演进节奏。有趣的是,如果仔细考量一下两家企业的业务设计和诉求,会发现其间颇有相通之处。

比如,多彩饰家换新的材料锁定上游知名品牌,小米家装使用的主材同样由上游一线品牌直供,都是意在整合上游优质资源;多彩饰家说“一天换新家”,小米家装承诺“毛坯到精装仅需20天”,打的都是便利牌;多彩饰家推出标准化施工流程,小米家装实行标准化工艺,都是给消费者品质上的保证;多彩饰家着力打造自己的产业工人队伍,小米家装同样强调自有产业工人施工,都是力图在组织基础上保障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和体验;更深一层看,两者业务模式的出发点,也都是意图颠覆行业粗放、低效的游戏规则和槽糕的消费体验,创造更高性价比、更高体验度的服务价值。

不约而同,一样的理念和相似的业务模式,让多彩饰家和小米家装一起站在了家居服务市场变革的潮头。虽然现在还不能断言结果,但同是拥有多年相关行业资历的两家企业的创始人,以及身为电商和投资大佬的雷军能够“英雄所见略同”,从中也许可以推演出,家居服务电商在未来市场变革中的些许走向。

创新路线

家居服务市场蛋糕之大无须赘言,现实中家装却是一个“满身痛点”的市场,家装后市场不遑多让同样是槽点多多,但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并不复杂——多彩饰家CEO吴堂祥将家装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特点直白地总结为“放心,省事,价格合理”,这同样适用于家装市场。解决这其中的矛盾,就是要扮演颠覆者角色的服务电商的未来指针。

一体化解决方案。区别于阿里的出租型电商模式、京东的超市型电商模式和顺丰嘿客的生活虚拟型电商模式,吴堂祥把自己的业务模式归为“第四类电商”,即“产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服务电商。在多彩饰家的墙面、地面等换新业务中,除施工服务外,相关的涂料、墙纸、地板等产品也一并纳入其服务内容。小米家装虽然没有打出类似的概念,但它走的正是一样的路线,服务中同样涵盖各种主材产品。

对家居服务的业务来说,一方面,在消费者需求中产品与服务往往原本就缺一不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鉴别能力或是精力有限,选择产品往往也会成为消费者的一个负担。所以,由服务商承担专业职能,提供产品与服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及品牌保证,就成为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

标准化服务过程。家居服务因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相应的施工、工艺标准以保证服务品质,而在消费者对服务过程的体验中,不清楚服务标准、施工人员不按标准执行常常成为最大的吐槽点,直接造成消费者对服务品质的担忧。正是针对这一弊端,小米家装强调其“标准化施工工艺,严格检验标准,时时质检,不留死角”,而多彩饰家也在标准化上下足了功夫,由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制定各项作业标准,并且将申报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作为其制定标准的标尺。

家居服务消费体验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标准的缺失、模糊和虚设。在这个背景下,明确标准、解释标准、执行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建立评判的依据,是服务电商后来居上赢得消费者信任和“放心”的有效方法。

产业化服务团队。在服务电商未来的发展中,“谁来服务”也许是最大的一个变化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自建服务团队”与“整合社会资源”理论上各有利弊,但针对当前家居服务市场的现实问题,多彩饰家和小米家装不约而同地做出建设自有产业工人队伍的选择,而吴堂祥更明确地表示,服务团队由民工、包工队“向产业工人升级”将成为市场的主流趋势。基于这样的判断,多彩饰家着手在其进入的各地市场组建自己的产业工人施工队伍,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培训基地,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认证、统一管理,要以训练有素、具有职业素质的“正规军”取代市场中的“游击队”“雇佣兵”。同样,尽管行业中尚没有成功先例,小米家装还是打出了“自有产业工人”“拒绝分包”的大旗。

毋庸置疑,人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基础。而对人的要求,除了专业技能,还有职业精神、责任意识、行为规范甚至形象仪表的考量。就当前而言,“社会资源”客观上的确还难以达到这些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服务的品质和消费者的体验。而消费者所期望的,是建立在职业化基础上的专业服务,消费者的选择将决定服务电商发展的道路。

多彩饰家和小米家装两个新生代服务电商,在共同的理念引导下并肩站在了O2O家居服务市场创新的潮头,他们的目标都在于革除市场积弊,创造极致的顾客价值和体验,而他们的创新实践和得失,无疑都将为国内服务电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镜鉴。吴堂祥说,中国服务电商的前景是广阔的,一来服务电商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价值,二来服务电商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编辑:王深圳910825308@qq.com

探析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12

1 智能建筑具备的优势及前景

智能建筑具备以下优势:优化环境;节省能耗;信息服务;综合管理;结构清晰, 便于管理维护;材料统一先进, 适应今后能的发展需求;灵活性强, 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便于扩充, 既节约费用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等。

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行业市场规模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 2006年达到238.5亿元, 2011年超过650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建筑行业研究小组预测, 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未来三年复合增速仍将保持在10%~20%之间, 市场前景可期。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分析:

(1) 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数据显示, 2006~2009年, 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年均增长率为21.91%。2009年, 中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为259.25亿元, 同比增长22.16%。2010~2011年, 我国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分别是324.42亿元和408亿元。

(2) 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预测。分析认为, 大型公共建筑中采暖和空调系统能耗约占50%~60%, 照明能耗约占20%~30%, 电梯能耗约占8%~10%。通过设计有效的楼宇系统集成方案以及良好的管理, 可以实现空调和照明设备实现较大幅度的节能。据测算, 通过智能建筑中BAS的核心系统:HVAC (供热、通风、空气调节) 系统自控设计和良好管理, 将实现有效节能20%~25%。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改造是已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最主要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 中国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改造市场前景广阔。同时, 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标志性建筑、办公大楼、中高端酒店、机场、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的投资建设, 中国新建公共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非常好。

2 重视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1) 重视智能建筑的宣传工作。智能建筑存在虽然有了一定的时间, 但很多开发商和消费者对这方面的认识还是很少, 因此, 很有必要加大对其宣传力度, 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度, 推进其健康发展。

(2) 提高集成设计能力, 培养智能化系统集成商。改变集成设计弱的现状, 需要市场对系统集成公司进行一定的引导, 鼓励科研院所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并采取国外相结合的集成思路, 通过消化改变, 充分发挥国产计算机系统的优势, 提高元器件国产率和质量, 形成规模化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3) 培养合格专业的技术人才。智能建筑是一个新兴产业, 针对专业人才缺少的现状, 施工单位应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 引进高科技人才, 组建一个专业的施工团队, 推动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3 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扩展

智能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 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特点。智能技术通过非线性控制理论和方法, 采用开环与闭环控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控制相结合的多模态控制方式, 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图文并茂、简单直观的工作界面;通过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 对人的行为、思维和行为策略进行感知和模拟, 获取楼宇对象的精确控制;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变结构的特点, 具有自寻优、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能力。

3.2 城市云端的信息服务的共享

智慧城市中的云中心, 汇集了城市相关的各种信息, 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等方式, 为智能建筑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与应用服务。因此智能建筑要具有共享城市公共信息资源的能力, 尽量减少建筑内部的系统建设, 达到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

简单来说, 物联网是借助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能建筑中存在各种设备、系统和人员等管理对象, 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 来实现设备和系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远程共享。

3.4 三网融合的应用

三网是指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网、以电话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网和以有线电视为代表的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主要指通过技术改造,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互相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通信网络, 形成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广播电视等综合业务的宽带多媒体基础平台。智能建筑中, 通过三网业务的融合, 使建筑内部的人员不再关心谁是服务商, 自由自在地获取各种语音、文字、图像和影视服务。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 智能建筑将会在未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将会作为现代建筑甚至未来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断吸收并采用新的可靠性技术, 不断实现设计和技术上的突破, 为传统的建筑概念赋予新的内容, 稳定且持续不断改进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摘要:智能建筑的发展, 是标志现代建筑产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逐步实现,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智能建筑规范工作的加强, 智能建筑的建设已逐步趋于理性化、实用化。

关键词:智能建筑,数字化建设,趋势

参考文献

[1]明兴.论高度集成化是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J].科技信, 2013, (19) .

上一篇:县乡医疗下一篇:多目标随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