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

2024-09-14

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通用2篇)

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 篇1

题目

专业农业推广技术

学习中心台州农业学习中心

姓名徐杏林

指导教师 宋文坚

学号H8053082602

5作业提纲:

对椒江区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一)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1

(二)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1

(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及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不适应…………………1

(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2(五)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与市场经济不适应……………….2二、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基本思路............2三、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对策研究 ………………………….…..2(一)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2(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3(三)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3参考文献…………………………………………………………………………….4对椒江区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播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技推广体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逐渐壮大,在资金、体系、职能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 ,随着台州市椒江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亟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推广的方式方法等均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我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面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农技推广的实施。

(一)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现有的管理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条块共管,以块为主,按专业行政区划层层设置”的农业推广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条块分割,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脱节,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等体制上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在农技推广体系组织结构上,机构林立而力量分散,队伍庞大而人浮于事,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使财政难以负担,从而直接威胁到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发展。

(二)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从我区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看,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主要对上级负责,自上而下地运行。考核推广机构工作的主要指标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论资排辈、终身制;在分配方式上形成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在评价体制上形成了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的脱离(作为服务对象的农民不能参与对推广机构的评价),不能从制度上保障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不利于调动一线推广人员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不适应。

(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结构及方式方法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我区农技推广人员中,中高学历的比例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0.7%,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高达60.3%。其中属财政全额预算的事业干部人数占总数的64%;属财政差额预算乡镇财政补足的事业干部人数占总数的25%;区财政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统筹,工资福利列入自收自支的乡镇部分人员占

总数的11%。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2.2%,30及30岁以下的仅占8%。从队伍结构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充实农技推广队伍的后备人才,10年之后将可能出现青黄不接。全区农技推广人员

(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由于管理体制、财政等因素以及部分乡镇农技人员素质不高,目前我区区、镇两级农业推广机构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等问题。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现行的区、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使用的还是原始的推广手段,无法及时地向农民提供信息,难以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保证农产品安全的技术,致使我区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流通受阻,农业的外向度难以扩张。

(五)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是全区农技推广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全额预算主要是工资和公务费用,一般很少甚至没有推广项目经费的预算;二是缺乏稳定的推广经费渠道来源;三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技人员的正常待遇得不到保障,如有的农技干部部分津贴不足,自收自支人员承担公益工作而没有财政补贴。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购置或兴建的,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设的区级推广中心,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不够、设施老化、设备过时而服务功能下降。现在乡这种种原因,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转变推广理念、明确职能定位、理顺政事关系”这一关键性问题, 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建立起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辅助,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并存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发展高效、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坚持以下四项原则:(1)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2)坚持局部创新与国家推广体系相衔接的原则;(3)坚持与当地生态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原则;(4)坚持稳定、灵活、高效相兼顾的原则。在全区提出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为:“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

三、我区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与改革的具体对策研究

(一)创新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

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目前我区农业推广机构稳定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切实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上下贯通、网络健全, 更好地发挥我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作用, 必须创新机构设置,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分工,理顺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区级设立农业综合机构。将区农业、林业、农机、畜牧、水产等职能合并,组建区农业综合服务机构,下设: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执法部门、经营服务等四个部门。四个部门中,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纳入公务员系列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属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各区财政全额拨款,其服务设备及日常服务纳入区财政预算;经营性综合服务部门属事业单位,但采取企业化管理,职工的工资待遇等与经营的绩效挂钩,自收自支。我区农林局属下的各个部门在这两年职能合并后,分工明确,各司其能,已初见成效。

2.按经济区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按经济区建农业推广区域站,实现事、企分离和减员增效。分析造成目前镇级推广组织窘况的最根本原因是按行政区划乡乡设站,导致技术力量分散,推广效果不高。改革的重点是冲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村年设站的格局,结合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区内经济发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特色骨干产品和重点小城镇为依托,重新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以增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规模,提高其服务能力。转变原各乡镇站的职能及人员身份,以达到优化队伍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目的。建立竞争流动机制,促进人员结构优化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我区农技管理站在下属的各个街道设立一名农技指导员,他们驻村展开工作,下到田头,帮助当地农民及时解决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传授和传达先进的农业技术及信息,并做好反馈工作

(二)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竞争上岗,破除终身制。首先,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机制。实行用人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岗定人。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当地政府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本单位职工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竞争上岗的人员可根据其工作性质职能进行多层次、全面考核评价。再次,创新分配机制。打破分配上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实行绩效挂钩,除基本工资外,其余部分按贡献大小业绩大小适当拉开档次。实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员培训,完善农技推广人员聘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国家农技推广机构进人的程序和做法,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安排人员,切实把好进人关。

(三)创新推广理念,改变服务方式、方法,拓宽服务领域。

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建立以农技指导员为骨干的新型农技推广责任体系,将以“技术”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主的“农业推广”观念,农业推广职责除了技术的传输外,还应肩负起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重

任。其次,创新推广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推广机构自身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搞好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等公益性的服务。再次,改善和提高服务手段,加快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重点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后,拓宽服务领域。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需要,农业推广机构必须大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革对外合作关系,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广体制。我区积极改革农技推广方法,建立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农民提供服务。例如,全区推广的“农民信箱”,实行了市、区、镇三级联网,农民可以上网直接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精神,执行并落实《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强对农技推广能力建设的领导,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培植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 1 ]江平,康晓慧.美国农业推广的经验与启示[ J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4): 4433.[ 3 ]陈良玉,高启杰.优化农业推广模式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

(4): 76-8.[ 4 ]聂闯1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J ]1世界农业, 2000,(1)

[5 ]刘月仙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其创新服务对策[ J ]1农业网络信

息, 2004,(12)

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 篇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09-01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尽管农业技术成果的总量很大,但真正运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1/3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70—8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差甚远[1]。这与我国农业科技供需失衡、农技推广体制滞后于农业发展要求的现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重新认识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并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从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2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主要模式

①政府主导型 其农业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化程度低。该体系大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以公益性服务为目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供给,建立从上到下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

②政府领导下的教育院校主导型 改模式是在政府领导下,以农业教育院校为主体,建立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美国是这一模式的创建者,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授权农学院建立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有具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全部由州农学院和县推广站负责。

③政府、农会并重型 ?该模式大都集中在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但合作组织发达、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荷兰、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因中小型私人农场规模较小,对农业技术不能形成单独的购买力,推广活动就以政府的无偿提供和农业合作组织共同承担。

④民间主导型 这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在一些农业历史悠久,农民素质高,合作组织发达的国家,如北欧国家和法国,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农场主自愿组织成立的全国农业发展协会、法国农会常设理事会、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和各地的农民专业协会组成。这些组织雇用各种农业技术人员为会员服务,主要通过农民培训、应用研究、集体咨询等方法推广农业技术。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农民的素质、现代化程度不同,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3 对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的思考

3.1 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技服务体系

现有的农业推广体制已严重滞后,改革现有农技推广组织,精简机构,压缩非技术人员比重势在必行,可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同时建立由农民主导,行政管理参与的农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3]。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经营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对于私人部门参与的公益性推广活动给予合理补贴。

3.2 改革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廣模式

在新形势下,政府部门要转换角色,不再直接从事推广工作;技术推广要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强化农民在推广决策中的参与度,改变“行政强制式”的推广方式为“引导式”和“服务式”。在技术产品的选择上,不要盲目贪大求洋,一味追求“高精尖”技术,而应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主要以实用技术为主[4]。

3.3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非常重要,应建立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筹措农业推广经费,公益性推广的公共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WTO规定病虫害防治,农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检验服务等农技推广工作可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这也体现了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共识;另外政府可以完善间接的融资体制,鼓励民间、私人投资用于农业技术推广。

3.4 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功能

规范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推广行为参照国际经验,充分发挥大学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让他们直接承担部分农业推广项目,并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形成农业推广的合力。对于经营性的推广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经营者参与复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政府推广体系[5]。政府要依法保护其正当的经营,打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行为。

总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以市场化方式运行,以便在更高水平上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我们农村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全乐.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2):5964—5968.

[2] 米晓,张保军,杨改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4—37.

[3] 丁巨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05,(5):103—104.

[4] 梁贤,林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计思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06—807.

上一篇:二手车库买卖合同范本下一篇:高祖还乡文言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