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共8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1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
我国城镇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农村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研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农村社会保障从社会保险为主题,里面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使之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里主要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特征,阐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前状况和存在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建立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意见,给广大农民带来美好未来。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及特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城乡居民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享发展成立的重要制度保障,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也是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国的根本社会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必须了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以期对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与改革实践住处有益探索。社会保障一般是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受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向其提供必可不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获得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是国家对其成员应承担的基本义务。覆盖面的广泛性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党和人民特别关注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所面前的很紧迫的问题。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文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抉择,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所以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1』
还有,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中政府是领导者。农民提供保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政府责无旁袋的责任。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民人居纯收入由1978
年的134元提高到2004年的2936元,增长了20倍,但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9422元,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56:1,扩大到2004年的3.2:1.。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5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从上面数据我们能看出,虽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个上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普遍偏低。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目前无过农村社会保障这要体现的形式是:一是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条例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简称“五保”。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案由制度。三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是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四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五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主要表现及问题分析;
一,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消弱。在以前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完全依赖这个人和家庭的。
二1,农村社会保障任务加重。农村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亿60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2%,我国成为老年人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32%以上。21世纪的中国是个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的问题。虽然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在实行起来,但那毕竟是还只局限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咳必能全面的实行。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依然数以亿计的农民处于医疗保障的困难境地。因他们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生病。但医疗费用之高不低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等问题。三
四
五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里度,分时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占率任务。『2』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麦能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报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会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生成,合理促进农业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上面的是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提出的政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韩长赋2011年6月
『3』《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2日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2
1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的几个主要模式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的具体类型和救济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1 五保供养。我国五保供养制度始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国务院于2006年1月公布的最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 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供养对象, 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1.2社会优抚。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保障, 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根据有关政策, 对这些人给予不同的优待抚恤, 其业务由民政部门负责主管。严格意义上讲, 优待抚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 它是支持国防建设的特别社会保障措施。1.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1月, 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 按照“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原则, 以个人账户积累方式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以县为单位, 开始在各地推广开来。2002年11月,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使这一工作又逐步得到发展。据2004年发布的《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 截至2003年底, 我国有1870个县 (市、区) 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共5428万人参保, 积累基金259亿元, 有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1.4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保障。2004年,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始在全国5个省市和10个省的地级市试点。2005年, 试点范围扩大到25个省 (区、市) 。从2006年起, 这项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其主要内容是, 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 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 直到亡故为止。1.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截至2004年6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9504万农业人口, 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共筹资30.2亿元, 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治病难的问题。1.6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制度。近年来, 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已开始探索建立这一制度。据统计, 截至2004年底, 已有496.4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全国农村低保金支出17.36亿元, 月人均补助29.1元。
2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着上述诸多方式, 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1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据2005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省级老龄办主任会议资料显示,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 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 占总人口的85%。目前, 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 农村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 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2.2农村税费改革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农村税费改革整体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税费改革后, 原本就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的县乡两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 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 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情况更为严重, 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 因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 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对此, 当地村干部也无可奈何。2.3医疗保障体系脆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覆盖面还太小, 并且主要限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而经济欠发达和落后贫困地区约7亿农业人口依然处于医疗无保障的境地。农民因长期过度劳累, 日晒雨淋, 缺少劳动保护, 往往落下一身疾病。但在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的情况下, 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 有病难医, 不少农户“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据全国100多个县 (市) 的抽样调查, 全国农村慢性病患病率达85%, 平均每个农民年患病时间在12天以上, 因病休工5天以上。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地区, 疾病实际上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脆弱的问题十分明显。
3 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策
3.1 着重建立健全三项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现行的各种保障制度既分散覆盖面又不广泛, 有时候资金也难以得到保证。应整合各种制度, 建立体系明晰、覆盖全体农村人口、资金能够切实得到保证的全新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 应着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3.1.1应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 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制定时应科学确定保障标准, 不同地区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有所不同。另外, 也要考虑农村生活费低于城市的实际情况, 同一地区农村标准应适当低于城市标准。3.1.2逐步建立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主要有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一般地区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 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 鼓励农民个人按照自愿原则, 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3.1.3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突出大病统筹为主, 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问题;二是政府给予资助, 发挥资金利益导向作用, 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将过去以乡村为统筹单位改为以县为统筹单位, 增加抗风险和监管能力。这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十分切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应予以大力推广, 并在条件成熟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 逐步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3.2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必然要求以雄厚的资金作为基础。如何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除农民个人应缴部分外, 还要广辟融资渠道, 多种形式筹措农村社保资金。一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同时,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二是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经验, 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从社会广泛募集资金。三是开征社会保障税。税制法定, 一般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征, 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筹资渠道。社会保障税作为附加税, 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 一方面可以减少征收成本, 另一方面富者多缴, 穷者少缴, 起到“抑富济贫”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税应成为社保资金的主要筹集方式, 这也可以大大减轻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
总之,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农民的基本生活、医疗等方面有了保障, 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实现。
摘要: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破解三农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我们不能够绕开的话题。试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一简单探讨。
关键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庆原, 李东.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农业经济, 2004, (1) .
[2]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 2004, (1) .
[3]吴承平.加快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步伐的对策[J].经济问题, 2004, (3)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福利;理念转型;体系重构
我国在城市社会福利的前提下,提出农村社会福利的有关议题。目前我国城市与乡村间的经济、基础设施、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在进入城市后,也能根据制度要求享受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从根本上说城市与乡村间的经济结构、人均收入、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享受福利的差距。所以如何缩小城乡社会福利的差距,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构建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新理念
(一)构建现实的农村社会福利背景
农村、农业、农民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结构,所以只有妥善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才能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在农民结构改革中面临两方面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农村社会福利建设问题。我国长期奉行的发展政策为:以城市发展为主要的发展主题,忽略乡村的发展状况。所以如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处于混乱的局面,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增大,农村居民很少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农村居民不能从社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福利增长。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所以农村社会福利的建设问题,是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二)构建特定的农村社会福利主体
农村社会福利需要构建出特性主体,只有农民享受到农村社会福利的待遇,才能说明农村社会福利已经落实到位。农村居民指的是没有享受城市社会福利的农村籍人员。由于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农村居民占有的比例非常少,而城市的国有企业居民享有多种住房、医疗、养老保障,所以强调农村社会福利主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根据农民需要提供相关的服务项目与物质资助,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处于平等的地位。
(三)行使农村社会福利的权利
农村社会福利需要包括多种权利要素,只有国家提出明确的权利范围,才能使农村居民较好的行使权利。美国社会福利学家马歇尔提出:公民权利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权利,物质权利指的是财产权,私人权利指的是言论、思想与宗教自由权。而公民的社会福利指的是教育权、医疗保健权、住房权、养老权等社会服务保障权利。马歇尔指出,每个社会居民都有行使社会福利的权利,而农村居民也具有行使社会福利的权利。农村居民依法享有农村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分配也不因社会地位与拥有财富的多寡而发生改变。
(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社会福利
农村社会福利不应该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而应该成为农村居民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础。目前的农村居民贫困不仅仅指生活水平较低、收入较少,而是指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发展实业。由于农村居民接受的教育水平低,而且远离高度发达的城市区域,所以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也相对闭塞。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民没有专业的生产技能,所以不能从事技术水平高的生产活动。这种社会排斥情况的产生,不能通过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得以解决,需要从职业培训、资金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帮扶。只有对农村居民进行现代化的教育,才能改变他们头脑中的固有思想,才能真正将农村社会福利落到实处。
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的福利责任与福利社会化相结合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构,需要遵从政府的福利责任与福利社会化相结合原则。政府在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起到协调作用,它协调社会福利保障在城市与农村的分配问题。政府长期施行城镇社会福利制度,而对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持漠视的态度。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在农村福利保障只是象征性的给予少量的物质支持,农村居民始终处于边缘居民的环境下,这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相比而言城市的社会福利水平较高,能够照顾到大量的城镇居民。这种情况的产生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的工作职能不在于利用资源,而在于有效的整合分配资源。所以政府部门应该给予相应资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项目,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带来的实惠。同时要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对农村社会福利保障进行合理分配,保证那些极度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与经济发展;也要在农村挑选出富裕程度较高的居民,将他们掌握的资源整合分配,保障农村居民的额外利益。
(二)发展公平与分配效率相结合原则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需要长时间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农村居民的福利需求。当前我国公共财政所关注的主要环节,是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是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公共财政没有更多的发展资金用于农村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建设,同时由于农村生产效率低下等原因,也使得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发展缓慢。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设立,不是让农村居民直接享受社会的物质福利,而是帮助农村居民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水平,帮助农村居民逐渐摆脱贫困的状况。所以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供给与分配,不是按照传统的公平观念进行分配,而是注重发展公平与分配效率有机结合的原则。发展公平与分配效率有机结合指的是改变原来分配均等的公平观念,提倡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发展形势公平的发展公平观;根据现有的资源妥善做好分配工作,不追求最大利益,只追求和諧与合理。
nlc202309081114
(三)普遍性与区别性相结合原则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还具有普遍性与区别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指的是社会福利保障法律应该涵盖所有的农村福利保障项目与所有的农村居民,农村居民依法享有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的福利,福利发放也应该在所有居民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区别性指的是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不同福利制度的设计与实行。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于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也有着不同的需要。从整体上来说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发展形势较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而缓慢。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福利设施建设、公共福利服务等方面有着较大需求;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仍旧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温饱问题是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农村社会福利保障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做出妥善的调整,尽量照顾到所有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
三、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框架研究
(一)农民家庭最低收入保障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的农业经济相比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高新科技服务业来说,其发展速度非常的缓慢。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种植收获等一系列生产水平的落后等,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剧烈的波动性,也对农村居民的收入造成严重影响。与此同时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步增大,农村经济发展仍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动力,所以农村居民贫困状况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居民的人口基数大、能力低下、收入也较低,因此农村居民的各种权益容易遭受其他强势群体的损害。以上的分析表明:农民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维护农村居民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要在衡量农副产品生产状况、市场供求状况、农村居民整体收入状况的情况下,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特色农业扶持等多种惠民政策,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稳定;也要制定一系列的经济保障制度,来降低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风险,提升农村居民在市场销售中的地位。
(二)农民教育福利体系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主要环节,是农民教育福利体系的构建环节。教育是国家发展与富强的基础,也是科技技术不断改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农村经济也只有依赖农村教育福利的完善才能逐渐的发展起来。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缺少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缺少完善的教育、完善的技术指导。农村居民相比于城市居民而言,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长期处于传统与保守的阶段。他们不能够接受快速到来的城市化,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融入城市生活。这种思想、文化的贫困是导致农村居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这种贫困还会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进行代际传递,农村人的后代也会在生活中形成保守的思维方式。这种价值理念的偏差,使得农村居民很难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社会的主流群体也会对农村居民产生强烈的排斥现象。所以农村教育福利体系的建构,能够有效解决受教育程度低、能力低下、思想保守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学习、技能培训,使农村居民逐渐积累起稳固的技术基础,这对农村居民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大帮助。农村教育福利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未成年教育建设、希望工程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指导等多方面内容。
(三)农村医疗福利体系
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医疗问题。很多农村居民在突发疾病的情况下,不能支付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所以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福利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医疗的投入,成为我国农村福利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医疗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医疗价格、医疗服务。目前农村医院的医疗价格高、诊治的代价高、药品价格不透明、医疗程序不规范等情况仍然存在,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农村医疗福利体系建设,不仅要逐渐降低医疗价格、保证医疗服务质量,还要制定出规范的医疗服务体系对农村医疗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不能适应农村医疗发展的需求,低层次的医疗福利保障不能够解决农村居民大病重病的问题,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需要多方面因素进行解决。而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农村医疗各种问题的有效制度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国家出资的基础上融合农村居民资金,这种多方融资的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国家的资金负担,另一方面也能改善农村医疗体系与服务水平,真正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国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妥善管理,能够全面的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不受其他认为利益的损害。
(四)农村就业福利体系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正由原来的以农村居民为主的落后局面,逐步转变为与城市居民为主的现代化国家。农村居民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冲击要多余城镇居民。目前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乎农村居民收入的农村就业福利保障还不完善。农村居民在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寻求发展,而农村自身的就业保障没有得到落实,农村居民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农村就业福利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建立农村独有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将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所以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要为农村居民打开方便之门,允许农村居民进行不同行业的选择,也要尊重农村居民的自由选择权和就业权,消除对农村居民的就业歧视。同时要开展一系列的农村居民教育培训与劳动就業活动,使农村居民掌握专业的技术技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农村就业福利体系也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扶持特色产业来提供给广大农民就业机会,使本地产品获得较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政府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不够重视,其次是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认识浅薄。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涉及到农村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保障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需要结合实际的经济状况,进行妥善的分配处理。
参考文献
[1]吴慧芳.社会福利理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
[2]段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2,(7).
[3]周凤华.中国社会福利政策:迈向社会公民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4]张佳宁.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以海尔海外投资为例[J].知识经济,2012,(10).
[5]陈治.论我国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之构建:观念、原则与框架[J].农村经济,2012,(11).
作者简介:陶宗雄(1994-),男(苗族),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4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者:杨少垒 杜兴端
摘 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需要通过消除思想障碍、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完善监管体制等手段来进行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45-02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消除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思想障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有了不断提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正不断形成。但是,现阶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认识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少,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承担几亿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责任。第二,我国目前农村已有的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和社会互助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因此,农村社保体系的建设并不那么迫切。第三,以部分国家“高福利”模式以及我国城镇社保体系中出现的一些弊端为依据,认为农村社保体系的建设代价过高、成本太大[1]。此外,就农村社会保障的直接受益群体——农民来看,仍有许多农民因为对社保制度或相关政策不了解而拒绝参加养老或医疗保险。在韩央迪对北京3个涉农区县的抽样调查中,当农民被问及未来3年是否打算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时,仅有39.52%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而高达60%的人明确表示不打算参加或说不清[2]。因此,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必须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将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促进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农村保障制度和相关政策的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了解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提高对社会保障的认同度,以此吸引农民自愿参保。
二、构建以医疗保险为核心的农村社保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完整体系。从世界社会保障发展的实践看,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都体现出一条重要特征,即实施多层次的社会养老金计划、普惠制养老金制度,重视综合救助,重视农村医疗保障机制[3]。就我国的情况看,十六大以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较快,保障项目日益增加,包括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断健全[4],初步构建起了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当前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确立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讲,身体健康应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当前我国农村不断发生的“因病返贫”例子更是直接证明,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作支撑,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则无法持久。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村医疗保障的作用,确立其在农村社保中的核心地位。在现阶段,应继续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尤其要将大病和重病纳入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生病后“无钱可医”的问题;引导农民自愿参保,实践中,可在适当的情况
下采取“适度强制”的方式,如可将种粮农民的粮食补贴直接用于“新农合”,以此提高农民的参保水平。
(二)整合农村各项救助政策,健全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应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合理确定保障对象,提高保障标准,扩大覆盖水平,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除此之外,还应完善灾害救济、五保供养、扶贫开发、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社会帮扶等其他救助政策。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复合型的救助制度,整合各种社会救助政策和资源,使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发挥政策的合力。
(三)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借鉴“新农合”推行的经验,参照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新农保”可考虑从低水平开始起步[5];构建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制度宣传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应逐步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养老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稳定的筹资机制,真正实现农村居民的“老有所养”。
三、明确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责任
政府支持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国际经验,政府应在农村社保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的投入责任。但是有人怀疑,在这样的投入局面下,我国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呢?针对这一疑问,李先德等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进行了预测。他们以我国农村“新农保”、“新农合”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对象,分别预测了未来10年社保三项在不同增长情形下的资金需求规模,然后,又专门对我国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能力进行了预测,最后得出结论:在实现社保全覆盖的情况下,我国未来10年社保支出将占财政总支出的16.9%和财政总收入的6.6%。在参照2007年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随着我国政府职能支出和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的建立,国家财政负担农村社保支出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因此,对我国农村社保问题而言,“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或政府能力的欠缺,而是政府意愿的欠缺。”[6]
基于这一总体判断,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长期发展规划。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不断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对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探索全民免费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人民享有最基本的生存权;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度的资金筹集,应以省级以上财政为主,市县级财政配套为辅,并明确规定省级以上财政投入不能低于资金总量的80%[5]。
四、探索农村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规模大,涉及一定的储存期限,在我国动态经济、金融环境以及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必须采取新的有效途径,实现农村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根据国际通行做法,社保基金的运营途径主要是投资和银行储蓄两种。银行储蓄本身是一种消极、保守的手段,其收益性和有效性并不高;而投资则是一种较为主动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促进社保资金增值的良性循环。但是,对于投资的具体方式,则需要合理选择。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放宽农村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实现投资手段多元化,将其用于购买股票或基金的办法[7]。作者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无疑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从国际惯例来看,即使是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一般也是禁止或严格限制进入股票市场的,对一般补充性保险也有严格的比例限额。因此,当前较为可行的选择是投资长期国债项目。建议国家推出社保基金长期国债投资项目,发行30年以上社保基金长期社会保障定项国债。国债利率实行指数化浮动,盯住经济增长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
多种综合指数,实施动态调控[3]。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可主导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监管体制
健全、规范的监管体制能够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保制度的信任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健康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设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监管委员会。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监管不完善的局面,首先应整合监管机构,设立农村社保监管委员会,重点监控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发放和运营情况,实现资金收支和运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医疗保险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应做好与卫生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二是扩大监督群体,重视农民对社保制度的监督作用。在加大政府监管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扩大监督群体,逐步吸收一定数量的农民代表参与社保制度的监管,探索农民参与民主监管的长效机制,使最广大的直接受益群体发挥主体作用。目前,一些地方通过农民自发组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会来进行相关宣传、筹资工作,并实施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总结并加以推广[1]。三是改善监管条件,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不断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增加监管工作经费,改善监管的资金保障和人才条件;创新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监管,建立监督举报的信息反馈系统,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延中,魏霞,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保障研究,2009,(1).[2] 韩央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研究——基于北京市三个涉农区县的抽样调查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篇5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 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2期
摘 要: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没有基础,就像沙漠里的大厦,随时可能倾塌。在我国进入“十五”计划发展的吏要时期和加入WTO的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失街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从深刻认识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入子,概括我国在探索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 信用体系 信用经济
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眼务和货币的能力。社会信用休系一般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四个方面、市经济即信用经济,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信用缺失和失信严重,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间题、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萌芽于二十世纪几十年代初,之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讦级机构的稳步发展,涌现出中诚信,大公和远东等一批资信评占公司。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代表件标志是信用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涌现山中投保、济南、铜陵,镇江、深圳等30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完善阶段,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披露系统、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信用体系同时起步并协调发展,其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率先启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二是上海资信公司、中灭信、大公、远东、华安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加快实践步伐,包括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在内的政府部门信用披露系统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共享工作正在由地方向全国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衬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企业和个人征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咨询服务等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各类信用工具被推广使用,信用消费、赊销赊购、信用融资迅速增长,信用交易市场正在形成;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有厂较大进屣;一些城市和地方积极丌展信用制度建设,在改善信用环境,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已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相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150多年征信制度的历史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和法规基础薄弱,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信用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政出多门,重复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政府的许多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目的国内许多部门都在抓信用体系建设,部门问职责及管辖权存在着交义不清现象;城巾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些规章和地方法规,但信用守法工作还未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着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看,在培养信用人才及信用文化建设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另外,一些城市和地方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技术平台,未能把握数据库建设的内在要求,有的地方还把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作为抓信用体系建没的政绩下程盲目上马,与信用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库实际上并不搭界,造成很大浪费。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国务院领导下,有一个统一权威的领导机构统管并协调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信用立法滞后,法规和条例不统一,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比较健全的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我国,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随着信用建设事此的发展,一些部门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规章和地方法规,但信用立法工作尚无通盘考虑,有序运作,而且存在着规章和条例不统一的问题。信用立法滞后,严重制约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人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因我国的守法及执法体系不健全,企业制造虚假信息几乎小受成本的约束,虚假信息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授信土体面临超常的信用风险。因缺乏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作保障,有效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无法启动和正常运作,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得不到信息和服务的支持,信用风险无法有效地化解和转移。信用需求不能快速增长,信用管理服务行业高风险运作,可以说,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三)信用信息开放度低,信用资料缺乏整合,征信难度大
我国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基本上分散掌握在各政府部门、各商业银行手中,因无法可依。各政时部门,如下商、税务、法院、财政、经贸委、质检、海关等,基本不向公众开放信用数据,商业银行也山于巾场竞争需要,封锁客户信用资料,从而造成征信公司征信难度人,成本高,另外,由于征信标准不统一,有关部门的信用数据库未能互联互通;造成信用信息资源无法整合与有效利用,征信公司难以取得受信主体完整的信息资料,并按照科学的评估程序和评占标准对具信用状况作出独立客观的信用评估。
(四)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小、散,行为不规范,信用产品单一且权威性不够
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律环境的制约,我国信用评估行业尚存在许多问题。市场集中度虽较高,似几家大的征信公司的规模仍然偏小,牛营业收入也反有1000万元左右,这和国际上大型征信公司吓营业收入10亿美元的规模相差甚远,信用数据库小完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用产品单一而且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授信主体的需要,特别是小于监管小力和缺乏自律,个别征信公司出于市场竞匀的需要,出现信用产品无信用的现象,行业无行业协会,缺乏自律机制。
三、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各个层囱和许多体系不同的部门,既需要各个层面和许多不同的部门能够协凋一致、互相配合,又需要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政策以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除了政府发挥自己的领寻协调、行政管理职能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订完善的社会信用法规外,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都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是由政府的职能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才能够构建全国统一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003年初,新一届中火政府明确由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整规办)负责研究提出社会信用休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规办作为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统一权威的信用管理机构,有利于指导协调中文各部门各个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信用守法、信用监管、数据库的建设、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等,防止政出多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利于尽快,全面、健康的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是关键,信用中介是中坚力量,广大企业和个人是基础。政咐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加快规划和立法;推动全社会诚信教育和信文化建设;规范开放公共信用信息,统一数据和技术标准,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鼓励信用工具投放和信用交易,逐步实现对信用投资、信用文易和信用行业的高效监管等。其他主要工作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由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去完成。另外信用体系建没要在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同时,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发展的路子。
(二)制定和宅善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制订与建设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核心任务,也是我国信用事业得以健伞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鉴于信用立法上作涉及面广,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一方面应该通盘考虑,制定既符合建守信用体系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情守法计划,包括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和制定适应信用体
系建设需要的新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没中急需从法律上给予支持和保护的问题,应加快立法进程。
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方和运行,可以保障及时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公开信用信息,使征信公司能够通过公开、合法、有效的渠道获取受信主体的信用资料,使交易各方能够获得对方的信用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那些带有欺诈性的交易行为进行处罚,使不守信的行为主体在巾场中无法生存和发展。信用法规事关所有经济主体的权益保护和公平交易,必须在保障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对征信数据的界定、开放、采集、查询,信用服务的外放和规范等作出科学规定,以保障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流通秩序的正常运转。
(三)推动地区、部门间信用信息的联合采集和互联互通,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和数据接口技术,在部分地区先行启运建立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信用数据的联合采集和互联百通,从而对信用数据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有效的利用。为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下台,并在积累经验的丛础上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和辐射。联合信用数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建设的经验,特别是需要与国际先进征信技术相对接,在发展初期要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以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为枢纽和核心的跨区域征信体系的建没,将有效避免各地信用体系建设的盲目生,随意性和重复性,推动区域件社会征信休系的横向联合。同时,将有效解决目前信用信息的交叉管理,条件分割所带来的数据信息流转不畅,使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信息交换,提高数据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解次日前各部门数据公示制度内容无规范、数据使用者难以理解和府用的问题,为连守具有全国性质的信用数据交换中心提供前期经验。
(四)大力培养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成长,积极引导征信行业健康发展?
信用产品市场需求,有赖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引导,比如在美国,企业发行股票,财闭发行债券,必须要两家以上发行机构认可的评级机构对发行债券和股票的企业或财团评级。投资者通过资源评级了解所投企业的资信状况,这就是创造信用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信用交易,都有肘受信主体的信用状况了解的需求,从而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积极培育信用巾场需求,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信用卡消费、消费信贷、信用赊销、信用融资等信用交易的发展,信用十具的投放,通过完善法律和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导,以保障我国信用规模适度有序增长。另外,应鼓励各类投资人投资发展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税收上、融资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行业发展上,从政策上限制垄断,从运作上反对小下当竞争,引导个面均衡发展。
信用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除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以外,也离不丌企业、行业自律和有效监管。作为信用管理行业的中介机构,更应视信用为生命,不断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其卓著的信用和良好的品牌不断开拓市场,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信用产品;应及时组建信用管理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尽快研究制定信用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与监管办法,对其征信活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具提供的信用资料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五)推动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文化宣传教育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法制上、制度上形成了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他律,形成全社会对不守信主体的约束和惩罚。但这种制度框架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信用文化、信用环境的支撑。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6
【内容提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矛盾重重,面临农村养老保障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逐渐过渡的问题。在统筹社会养老基金时,应考虑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转换成本问题,应由集体经济和国家负担部分转换成本。家庭养老以精神激励为主,但也要实行有效的监督。社会养老基金统筹可采用浮动制的收费办法,以弥补保费收缴水平偏低的矛盾。
【关 键 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有效监督/养老统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1%左右,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 75%,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为适应农村 经济发展,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我国从80 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查研究农村 养老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1999,康文龙)。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这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村养老保障的指导方针。不难看出,其思路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 革的思路一致,即以渐进式推进。应该说,该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非常务实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却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政府强制收缴养老统筹费,引导变成强制;赡养纠纷事件逐年猛增,家庭养老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出现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农村养老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1、缺陷: 1、1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体制转换成本该由谁来负担?我国城市职工养老保障由原来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造成一笔巨额空账,即所谓 的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从理论上来说这笔空账可通过以下途径得到填补:
一、提高在职职 工缴纳养老金水平;
二、分割、出售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养老金。就途径一来说,必然造成这样的结果:目前在职职工一方面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进行积累,另一方面要负担现在退休 职工的养老,养老体制的转换成本全部由在职职工承担。显然,这既不公平又不合理作为 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这一批人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很大贡献,其劳动成果的较大一部分积累为国有资产。国家对国有企业实施抓大放小的改革方针,通过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来解决当前的养老金问题从政策上来看是可行的,且合乎情理。因而,绝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方式二。然而,几乎没有学者、政府官员注意到农村养老保障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变迁过程 中所面临的类似问题。任何一个自愿参加养老统筹的人,一方面要赡养父母,另一方面要交纳保费,为自己将来的老年生活作积累。这样看来,这种养老保障体制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应该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难有突破的深层原因之一。而所谓农民 观念落后,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据调查发现,在农村老年人眼中,地位最高的是那些从工作岗位退休下来领退休金的、老年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所以,在政府提倡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以自愿为原则的背景下,各地农村,不管经济发达 还是落后,农民参加统筹的积极性都不高。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往往强制 农民参加社会统筹。这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感和对抗情绪。1、2家庭养老:如何监督与激励? 既然政府大的方向已定,要求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那么,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如何呢? 据《中华老年报》载,山西省有关单位近四年已接待老人来访2 万多起;上海市每年平均处 理6000 起,1995 年天津市津南法院共受理赡养案例比1994 年增长了116.7%。在侵犯老年人 权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害所占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多是那些高龄、多病、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由此可见,近些年来,家庭养老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尽管政府于1996 年制定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赡养义务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的冲突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但最根本的是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一方所得到的就是 另一方所失去的。如果我们把双方交涉的过程当作谈判,那么就可以用博弈论来进行分析其行为。在谈判过程中,被赡养人经济上依赖赡养义务人,在没有任何第三者参 与下,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谈判的结果自然对被赡养人不利。但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绝 大多数被赡养人受到某种程度上的虐待,他们是否有可能联合起来,步调一致,增强在谈判 中的力量?答案是否定的,分析如下:每个被赡养人受虐待的程度不一样,如果谈判取得胜 利获利最多的是处境最不佳的被赡养人;而谈判失败,损失最大的却是原来处境最好者。因 此,处境最好者的占优策略是不参加联合行动,退出谈判,原来处境次佳者马上成为余下成 员中处境最好的,他的占优策略也是退出谈判。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下去,最终结果自然是联 合行动失败。
但是,博弈论告诉我们,如果谈判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规则作为双方共同的依据,并有第三方严格监督规则的执行,处于逆势方可以得到其应得到的利益。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依然问题严重正是由于没有比较完备且可操作的规则,没有严格有效的监督。政府仅仅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至于怎样养才算尽到了义务却没有明确规定。同时,政府要做到有效监督,必须收集充分的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但这样做的成本 之高,足以让政府望而却步。最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对家庭养老进行主动监督。如果我们把法院仲裁养老纠纷案看作政府对家庭养老的被动监督的话,那么,目前倒是这种监督形式 在消极地起作用。从历史来看,政府对家庭养老的激励基本上是采取精神激励,其具体途径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树立孝敬父母的典型,起到示范作用;在微观层次上则是通过评选五好家庭,起到鼓励作用。这种方法曾经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光凭精神激励已经远远不够。政府如果打算依赖家庭养老,就必须正视家庭养老中的问题,并且尽快寻找解决 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把养老的责任推给家庭后不闻不问。1、3社会养老统筹:杯水车薪? 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是目前每月人均缴纳2~4 元的保费,究竟是足以对将来的老年生活起到 保障作用还是杯水车薪?在此,我们可做一简单估算。首先,我们假定:1.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大方针基本不变;2.每人投保期限为25~60 岁,收益期为10 年;3.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参照当前城市个人账 户部分的发放方法进行。有了这些假定下,我们可看看不同缴费水平下老年人每月可领取养 老金数目。缴费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农民的收入水准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回顾一下90 年代以来农民的 收入状况(见表2)。比较一下农村平均的现金收支情况,我们发现农民手中的现金并不多,要让农民用现金支付 较高的保费是不现实的。这也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即使在试点工作做的较好的山东省,个人 缴纳保费水平也偏低,大多集中在2~4 元/月。如果按此标准,查表1 可知年老后每月只能 领取养老金7~14 元。考虑到未来经济的发展,我们设想保费采用浮动制,比如每年增长5%~ 10%(尽量与农民的收入增长同步),则在该条件下养老金每月可达30~110 元。
依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1.农村地区消费层次低,并且中华民族的老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2.农村老人有一份自己的土地,在体力尚可下,自己耕种;年迈时,可以出租,基本能解决 粮食问题。3.农村劳动力便宜,所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的扉人成本低。4.由于家中老人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年青儿女外出打工在时间上、空间上有了更大自由,可 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并有一部分寄给老人。当然,仅仅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是不够的尽管这是目前问题的关键,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坚信,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足以聚集各 种资源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农村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1999 年是国际老年人年,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我们殷 切地希望政府、社会和学者对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共同努力,探寻 更好的改革方案,合理地解决这个关系到国泰民安的问题。
2、改革思路为: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路如果仍局限于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两个独立的小圈子里问题的答案也许终究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但假如综合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眼界便会豁然开朗。这里对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出过从城乡二元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就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农村养老保障与城市养老体系衔接的三维式思路如下: 2、1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缴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按一定的比例把社会养老保障税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记入农民的个人帐户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帐户。农民的个人帐户与居民身份证号码相一致交由农民保管当农民超过一定年龄比如说60岁而且退出自己耕种的土地之后国家开始根据农民个人帐户上的贡献向其个人帐户按年或按月注入可提取的养老金养老金数额,除了农民个人帐户上的金额外还要按当地的生活消费指数、物价指数、人口的预期寿命在一定的全国基数上进行加权计算把社会统筹帐户中的一部分资金加入进来以保证条件不同的各个地区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费用。社会保障岁人中基本养老保障的部分收支应保持均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全国统筹专款专用。2、2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比如在城市或其他地方打工或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例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缴纳社会补充保障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按一定的比例把缴来的资金分别记入雇工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与城市的养老补充保障系统一样在农民年老时社会保障机构按农民个人帐户中的贡献发放养老金。2、3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形式或个人储蓄的形式获得附加保障。为使在城市工作的农民乐于退出其耕种的土地可以在国家新一轮土地承包期政策的约束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办法。比如规定到2030年本轮30年承包期结束的时候如果农民在城市里工作的补充保障的帐户中已经累积了15年的工龄那么农民就可以获得其工作超过10年以上的城市的户口同时不再拥有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因为他已经有了15年以上的附加保障再加上其本身的基本保障养老应该不成问题了。三维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直接针对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本质缺陷基本可以解决它所面对的三个难题。而且这种城乡衔接的养老保障制度对于打破城乡壁垒替代土地所承担的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早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再次飞跃加快城市化进程最终取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稳定农民生活刺激农村市场的需求等都有其积极的意义。2、4如果以上设计能够成立那么农民养老中生活必需品等物质保障的供给就已经解决了一部分剩下的还应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和老年农民自养的功能。由于有国家给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老年农民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将有很大的提高这将有利于农民家庭代际关系的融洽同时也为家庭乐于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料所需的劳务和老年人所需的精神慰藉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劳务与慰藉这两个保障层次在家庭内就可基本得到解决。对农村的孤寡老人则通过农村其他的社会保障形式来解决。2、5 此外与城市养老保障体制改革遇到的问题相似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接近养老年龄的人如何保障城市里可以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中小企业拍卖的过程中把国有资产划出一块来充实老人的个人帐户使之与新人享有基本相同的保障但对农村的老人比如说45岁以上的农民该如何处理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但农村的情况毕竟与城市不同家庭养老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而且农村的老龄危机并非产生于当前而是出现在目前20-40多岁的年轻人成为老年人的时候中国农村目前的养老压力并不太重因而把老人这一代排除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明智选择。当然乡镇企业发展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以工补农的方式代农村老人补缴社会保险税费从而保证他们进入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7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问题,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向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人口众多的农村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如果把占人口多数的农村排斥于现代社会保障之外, 不能为作为基础地位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那么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我国国内研究情况呈现以下特点:第一, 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第二, 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理论研究方面,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两种分歧, 一是是否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二是那些首肯农村应该建设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学者和专家们在制度设计和如何实施上存在分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认为, 在我国现行城乡二元体制下, 城乡差别大, 收入水平相差悬殊, 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会使整个国家财政力量负担过重, 无益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快速发展。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梁鸿认为,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我国优先保证的是对中心城市的资金投放。而国外一些福利国家的困境现实也警示, 目前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大国要建立真正全国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是不现实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李迎生认为, 就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情况而言, 要想使农民尽早加入社会养老保险行列, 首要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 发展农村社会经济, 提高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体收入, 从而提高农民参保的能力和可能。复旦大学马丽敏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请缓行》中也有类似看法, 认为不宜尽早将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纳入养老保障体系。西北大学张晖老师认为, 在我国建立全国范围农村养老保障时机还不成熟, 只有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具备条件, 可以先行此项工作。
与以上观点相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认为, 目前我国银发浪潮汹涌而来, 只有尽早采取应对之策, 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是我国应对老龄社会到来的必然选择。
但对于达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步骤, 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有两类, 一是认为在农村应该建立类似于城镇的养老保障制度, 城乡一体化。例如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认为应该在全国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 建立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另一种则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应该依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建立有别于城镇养老保障制度的新方案。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情况下, 逐步由发达省份向外延伸, 最终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例如湖南省湘南学院曹文献认为应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养老保障方式的适用范围灵活选择养老保障模式, 建立多层次、相互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卢海元则提出“粮食换保障”的思路, 即农民向国家缴纳粮食, 国家将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资金全部转入农民个人账户实现资金积累。广东省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白玉琴认为“土地信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即受托人接受信托人的财产委托, 为了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的目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以上思路虽然都有其可取之处, 对一定范围人群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但是对于非纯农业劳动者和现阶段农村“两栖”流动人员而言, 基本起不到任何保障作用。
此外, 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考虑到大多数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社区养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 能够最大程度地借鉴并发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 规避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劣势, 未来的发展取向上可以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此种养老保障模式是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 其能否变成现实并为多数农村家庭和老人接受尚需时间的检验。
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行仍处于起步和不成熟的阶段, 随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 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供借鉴。一是因为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二是农村人群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除了经济保障之外, 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必要的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成为直接的现实需求。探求农村老人如何养老, 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力度, 成为学者和专家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2 开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研究的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就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现有60岁以上人口17765万人, 占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 占总人口的8.9%。另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2012年2月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截至2011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 占总人口的13.7%, 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到2013年底, 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人, 到2015年, 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人, 占总人口的16%,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进入21世纪以来,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 老龄人口大幅度增加, 已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争的事实。
从我国老年人口的分布来看, 据“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陈昱阳的报告,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 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 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平均寿命都在相应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使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以前的每家五、六人至九、十人的大家庭, 衍变为现在的4-2-1或4-2-2的小家庭, 家庭规模变小和子女人数减少成为我国现阶段家庭格局的显著特征。
就农村而言, 尽管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农村人口基数大, 加上近几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使本世纪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比率高于城镇, 从而使农村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
当前银发浪潮正在向全世界袭来, 世界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养老问题。发达国家像德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和瑞典等国家,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对老龄化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应对起步较早, 不论是针对城市还是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实践,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进行老龄社会到来的应对准备, 研究探讨如何养老问题, 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和试点实践。
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引发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就全国形势看, 我国在养老保障理论的研究、养老模式的探索以及一些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方面, 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远远的走在了农村的前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占我国老龄人口3/4的农村老人如何养老保障、安度晚年在实践和理论上的研究还不多不成熟。对于大对数农村老人来说, 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仍首推家庭养老。
此外, 中国属发展中国家, 经济基础还不雄厚, 各地之间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所以在这样一个国度, 要真正达到全国城乡老龄人口都能享受到同样标准的养老保障和服务还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对于部分经济状况好的省份和地区,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情况较好, 有的甚至超过城市职工的养老待遇。但是对于经济状况远远落后的广大欠发达地区, 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普及和提高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 建立符合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障体系, 实现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成为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城镇化进程中张家口农村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对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也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
目前, 学者们对养老问题的研究, 多侧重于城市老年人群, 对农村老人如何养老研究较少。长期以来, 我国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独特性, 使城乡老人在享受养老待遇和服务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城市老人享受的是社会养老, 国家发给退休金, 基本可以生活无忧, 幸福安度晚年。而对于人口比例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3/4的农村老人而言, 其生存状况和养老保障状态无法与城市老人相比, 绝大多数老人均仅靠几亩土地的收成来维持生活, 他们更值得我们这个逐渐富裕强大起来的国家和社会关注与支持。
在研究内容上, 学者们多侧重于养老模式和养老金的来源、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如何使用上, 或者是对养老某方面问题的研究, 对城市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实践与研究和对经济发达农村养老保障状况建设方面研究较多, 而对经济落后和欠发达地区的养老状况和养老保障研究涉及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养老保障方面的实践起步较晚, 总是优先把重心放在对城市老人养老的研究上;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村地区延续至今的家庭养老模式和集体供养模式仍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无情的现实告诉我们, 农村的原有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社会的需求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探索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之路, 成为摆在每一位有志于探索农村保障之路的人们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曹文献.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特征比较及启示[J].世界农业, 2013 (11) :91-94+115.
[2]白玉琴.土地信托—农村养老方式的新探索[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128-133.
[3]熊凤水.中国农村养老理念的嬗变与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 2013 (04) :57-6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8
1现行征地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土地征用政策的要求
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经过1988年、1998年两次修改、修订,在征地审批程序上作了适当调整,在征地补偿标准上作了适当提高,但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依然不尽合理。
2征用土地的范围界定不明确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保证兴办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都建立了土地征用制度。在我国,目前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狭义的概念已经扩大到所有的经济建设领域,滥用征地权现象十分普遍。
3征地主体不明确。征地程序不规范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征地工作由非国土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致使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未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安置补偿的现象。征地应是政府行为,征地的主体应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是唯一可代表政府实施征地的职能部门。
二、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原因
我国《宪法》中规定只有对公益用地才能进行征用,但是却没有对公益用地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土地管理法》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法律的界定不严密和自身的矛盾使政府滥用征地权有了借口。
2产权原因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织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3制度原因
我国土地管理部门中没有专门设立用来解决土地征用中的争议及矫正征用双方行为的仲裁机构。县、乡、镇政府部门是土地所有者的代表。又是征用土地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土地管理部门在重大决策上需听从于政府,政府部门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而导致政府部门产生违法征占大量农村集体土地的不法行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措施
1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确立征地范围
严格限定公益性用地范围,土地征用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均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用地”的前提下,要确保土地征用权只能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其它非公益性用地,不能依靠征用农地,而应当主要依靠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市场以及开放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来解决。
2严格遵守征地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保护耕地资源和控制征地规模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是属地管理,国有土地的产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各级政府有相应的权限审批土地,土地收益归当地政府所有。无论是公益性用地还是商业性用地,都要把用地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
3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对失地农民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社会稳定、保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有: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等。
参考文献
[1]曲福田,土地行政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费仕良,沈守愚,《土地管理法规》,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杜军,《土地管理法学理论与实践》,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黄贤金,《土地政策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6]董俊祥,《土地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4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农村水电安全保障问题09-03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07-16
(开题报告)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以A市为例09-26
我国农业农村问题11-29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07-28
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07-30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08-02
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