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共8篇)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社会保障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如今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快速发展,在收获成效的背后也有困难重重。法律没有及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是对其发展造成阻碍的一个重大原因。为了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原则,从制度建设入手,逐步建立规范一个合理科学便民高效的合作医疗制度,并且加强医疗配套改革制度建设工作,从而切实保障农民的医疗需求。
关键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法律完善一、四川省新农合现状分析
(一)参合人数多,参合率大幅度提高。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四川启动,在都江堰等5个市县率先试点,参合的农民在看病和接受治疗时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2003年刚启动时四川参合人数为146.33万人,参合率仅为69.65%,直到2014年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99.29%。目前已经实现全省区域的覆盖。
(二)新农合制度的更新与报销比例的调整。第一,推行分级诊疗。2015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提出四川省是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通过出台新农合新政、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制定规范转诊标准、完善基药配备政策,分级诊疗制度首次出现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调整报销比例。2014年10月实施分级诊疗以来,部、省和市级大型医院诊疗量月均环比增幅出现下降,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诊疗量月均环比增幅呈现上升。在分级医疗制度实施后,2014年新农合报销政策更多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县级定点医院报销比例较去年上调2%,市级定点医院、省级定点医院和省外非定点医院分别下调5%。较合理的统筹了医疗资源,使农民得到更多的看病就诊的机会。据《2014年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新农合住院费用,定点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为9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82%,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65%,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55%,省外非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45%。
(三)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2003年刚刚启动之时,有的市县每人每年参合资金仅为10元,2015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70元,其中政府补助标准不低于38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90元。(数据来源于人民网和四川新闻网)
二、目前新农合存在的制度缺陷
(一)新农合制度缺少统一的法律规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启动开始就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在各个试点地区的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医疗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广大人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此项政策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如此之快的势头下,法律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规则,而是仅仅依靠每个地区根据每个地方的情况去制定了不同的规章制度。
(二)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筹资水平低。虽然筹资标准在逐年递增,但是筹资水平仍然很低,无法解决农村居民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的状况。新农合总基金入不敷出2015年四川省参合农民个人最低标准交90元,政府对每个参合农民配套资金是380元,2015年城镇知道职工医保每个人当年度缴费达1051元,相当于新农合个人筹资的10倍,由于筹资水平低新农合实际补偿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所以新农合只能说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保险水平。第二,筹资渠道单一。新农合实行的是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但是有多多数地区集体经济的衰落,新农合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其中政府补助占大部分。
(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混乱。第一,定点医疗的确立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因为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没有立法对于实施细节的管控。二级以上定点医院出现药价虚高、乱检查、重复检查、大处方、分解收费(县医院表现突出一些)等不正常的现象。管理系统和住院台账中甚至出现矛盾的数据。第二,小病大养的现象普遍。经调查发现,在乡村卫生院、或个体门诊只需花几元、十几元就可以治愈的常见病,诸如一般性感冒等小病,而参合对象却要住院治疗,因为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住院越长报销越多,出现了“小病大养”现象。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对参合病人“小病大治”,开贵药,甚至出现“挂床住院”“冒名顶替”的恶劣情况,给新农合基金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资金的浪费。
(四)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程序性法律缺失。在一个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程序法律方面,报销程序、筹资机制的建立、基金安全性管理与运行、运行的监督等方面。筹资机制需要建立起来,其中包括:明确主题,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筹资途径,筹资的方式和筹资的额度等方面。关于资金的运行与监管更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法律规定来保障资金。对专项基金的安全性提供制度保障和监督。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应建立统一合理的医疗制度。第一,坚持科学原则。科学统筹的法律规范会给制度的运行提供保障合理分配资源,所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必须坚持科学原则。第二,法治原则。从立法执法守法到法律监督都必须遵守法律,做到依法办事,树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使新农合制度运行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序有效的进行。第三,适度原则。在保障水平上要坚持适度保障,既保障这项制度的持续运行,又保障医疗资源不会被浪费。
(二)明确新农合制度的法律定位。我国和大部分已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用医疗保险制度代替合作医疗制度。从而把合作医疗制度纳入保险法。同时,从长远来看,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必然的选择。
(三)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第一,明确筹资机制。新农合医疗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民资源缴费及各级政府补助,通过立法明确个人筹资和政府补助的比例,明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的补助比例、接受捐助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对于极其贫困的家庭,极其贫困的地区政策应予以倾斜,对于特困户、优抚对象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新农合医疗管理和监督。首先,改变新农合医疗的运作单靠卫生部门的局限性,转“人治”为“法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为监管提供便利。其次,加强审计与监督,加强对合作医疗的资金的监督,确保经费适用的公平与公正,合作医疗管理不善与基金不公平是合作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定期对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严格审计。定期向人民政府回报工作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第三,明确报销比例。新农合制度应该对报销比例做出明确的规定,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应该由各地定点医疗组织根据筹资的金额和以往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把报销比例控制在一个行对合理的范围。明确报销比例的下线,防止报销比例太低而达不到保险的效果。也不能太高造成对基金的过度适用损害其他参合人的利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定位。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坚持法治意识,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科学合理地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因病致贫的问题。快速实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如今政府大力支持三农事业的发展,我们要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用我们的智慧解决现实与法制上的困难。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宋志强,王慧娟.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完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2]周文魁.四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情况和发展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3(5).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2
1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问题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 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 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 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 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 “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 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 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 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 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于志鹏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时指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其中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指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医疗保险的作用, 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 农民所缴纳的“保费”较少, 当然获得的保障程度也偏低。目前, 我国学术界对“新农合”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鲜有关于“新农合”问题的专著, 并且不是很深入, 对“新农合”问题的论述, 多散见于社会保障问题的专著中。胡联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中, 把“新农合”划归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部分。胡联认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特点, 反映了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其组织经营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补贴。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也可以把“新农合”看做是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产品。
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 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 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 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 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 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 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 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 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 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 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 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 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 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 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 长久来看, “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
刘波等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时指出, 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要想最大限度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 必须借助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技术手段, 比如,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更多地参与到“新农合”工作中来;运用“大数法则”尽可能地分散经营风险和进行医疗基金的投资运作;使用商业保险核保技术、逆选择风险判断等风险管理手段来选择参合的优良体、标准体, 以略高的费率承保次标准体, 而对于已成为拒保体的农民朋友采用其他的办法给予其医疗救助, 尽可能地降低“新农合”整体的逆向选择风险, 以期弥补由“自愿参合”原则带来的风险过大、过于集中的劣势, 尽量分散风险。在未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进一步改进过程中, 注重与商业保险的紧密结合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能很大程度上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
还有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逆向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 对逆向选择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另有学者把发达国家解决逆向选择的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认为要想解决医疗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否则该问题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他们从期望效用理论模型出发得出一个结论, 即在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 无法实现政府希望的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这些结论对于未来我国农村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都提供了宝贵意见。
3 “新农合”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供需双方的道德风险, 对此, 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农户, 一些学者发现, 当农民参合后, 通常认为风险费用已转移给合作医疗管理方, 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使用;甚至某些农民思想认识不足, 为了获取赔款故意制造医疗事件, 增加赔偿的机会;而医疗服务提供方也故意诱导参合农民扩大医疗需求, 甚至故意抬高医药价格, 与农民合作共同侵占国家补偿, 这些行为都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持续运行。褚绪等人认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监管的原因。政府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 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机构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并没有从医疗执行机构中分离出来, 而是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一个下设单位, 这样的结构很难保证监督行为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在监督的形式与方法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未能形成一套规范的监管制度和操作方案, 虽然也实施了形式上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 但对检查结果的处理却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定。此外, 在对医院操作的监督上、对合作医疗病人的约束上也显得比较薄弱, 违规操作、药价偏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道德风险引起的行为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宋玉冰在研究泰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时发现, 道德风险更多地来源于农村医疗服务提供方。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对新农制度的态度及医德、医风状况。医务人员对新农合制度的态度很复杂, 各个层次医疗供方的态度是不同的。村医生很多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难免有逐利的倾向, 可能采取多开药、开昂贵药品等“诱导需求”行为。参加“新农合”后, 他们要接受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的双重领导, 医疗行为受到诸多限制, 工作量大了, 而收入未必增加, 工作质量还必须提高。因此, 他们只能通过这种途径增加收入, 维持日常的运营。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大赢家, 在目前“新农合”制度实行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和村办村管这四种类型中, 前三种类型很多都是由乡镇卫生院担当转诊审查、医疗费报销等具体管理职责, “新农合”将给他们带来大量业务和巨大收入。然而, 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使乡镇卫生院“诱导需求”的行为得不到合作医疗管理方面的有效制约和监管, 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节约“新农合”资金。所以乡镇卫生院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大损。目前, 农民最普遍、最直接的感受是不敢上医院。一进医院, 没病也能看出病, 小病能看成大病, 往往普通感冒等小病, 最少就得100元, 至于住院, 起码花费在1000元以上, 而普通农民一年的人均收入也不过四五千元。
4 “新农合”的保障程度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年来农村居民因患重病、大病, 治疗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作出的。其目的是保大病, 所以总体来说保障程度很低。据有关专家调研显示, 实际上农民患大病住院率只有3%左右, 而97%的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费用不能报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另外, 对公共卫生、婚检等属于预防和健康项目标服务拒之补偿门外, 不利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长期经济效益的进步。
李少民在调查河南三门峡市时发现, 长期以来, 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惯性、各级政府财力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 各地对城区医院投入相对较多, 而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则远远不足。加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大都用在了病房楼建设上, 在医疗设备方面投入很少, 不少卫生院连最基本的心电监护仪、生化分析仪等普通医疗设备都没有, 许多正在使用的设备也严重老化。
另据相关专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意见是, 医药费报销起付线高, 看病报销手续复杂, 药价过高, 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据反映, 有的农民到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难。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从票据的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 农民要多次登门询问, 非常麻烦。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新农合”的保障程度很低。
5 “新农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新农合”的资金筹集的问题, 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学者借助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 确定“新农合”的收支项目, 然后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 确定“新农合”每年运行所要筹集的资金, 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关于各级政府和农户之间如何承担合作医疗基金, 也是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主流观点和合理化的建议, 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数理研究。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集体经济衰落、农民增收缓慢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条件下, 政府应该在筹资方面承担主导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 筹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农民的年人均医药费支出水平, 二是适度的补偿水平。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集体经济实力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等状况, 比较合理的筹资比例为农民个人占40%~50%, 政府占25%~40%, 集体占10%~25%。第三种观点认为, 在正常年代, 农民个人筹资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2.0%。平均医药费补偿水平可以达到30%左右, 各级政府用1.0%~1.5%的财政收入支持合作医疗, 不仅可以使合作医疗的平均补偿水平达到50%~60%, 而且将使所有的特困户和贫困户参加到合作医疗中来,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也是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 关系到未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年政府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看病和教育问题,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需要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持续运行构成的威胁来自多个方面, 包括农户和医疗机构的不正当行为导致的医疗基金和国家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未来医药涨价是否对当前的制度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新农合”的发展是否与商业保险进行结合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因此, 我们需要提早探索未来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和策略, 为未来变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国内外专家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问题,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农民
参考文献
[1]胡联.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J].特区经济, 2007 (11) .
[2]刘波, 任旭.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5) .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法律完善
一、四川省新农合现状分析
(一)参合人数多,参合率大幅度提高。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四川启动,在都江堰等5个市县率先试点,参合的农民在看病和接受治疗时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补偿。2003年刚启动时四川参合人数为146.33万人,参合率仅为69.65%,直到2014年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99.29%。目前已经实现全省区域的覆盖。
(二)新农合制度的更新与报销比例的调整。第一,推行分级诊疗。2015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此次会议提出四川省是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行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通过出台新农合新政、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制定规范转诊标准、完善基药配备政策,分级诊疗制度首次出现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二,调整报销比例。2014年10月实施分级诊疗以来,部、省和市级大型医院诊疗量月均环比增幅出现下降,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诊疗量月均环比增幅呈现上升。在分级医疗制度实施后,2014年新农合报销政策更多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县级定点医院报销比例较去年上调2%,市级定点医院、省级定点医院和省外非定点医院分别下调5%。较合理的统筹了医疗资源,使农民得到更多的看病就诊的机会。据《2014年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新农合住院费用,定点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为90%,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82%,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65%,省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55%,省外非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45%。
(三)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2003年刚刚启动之时,有的市县每人每年参合资金仅为10元,2015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70元,其中政府补助标准不低于38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90元。(数据来源于人民网和四川新闻网)
二、目前新农合存在的制度缺陷
(一)新农合制度缺少统一的法律规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启动开始就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在各个试点地区的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医疗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广大人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此项政策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如此之快的势头下,法律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规则,而是仅仅依靠每个地区根据每个地方的情况去制定了不同的规章制度。
(二)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筹资水平低。虽然筹资标准在逐年递增,但是筹资水平仍然很低,无法解决农村居民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的状况。新农合总基金入不敷出2015年四川省参合农民个人最低标准交90元,政府对每个参合农民配套资金是380元,2015年城镇知道职工医保每个人当年度缴费达1051元,相当于新农合个人筹资的10倍,由于筹资水平低新农合实际补偿水平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所以新农合只能说提供的是基本的医疗保险水平。第二,筹资渠道单一。新农合实行的是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但是有多多数地区集体经济的衰落,新农合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补助和个人缴费。其中政府补助占大部分。
(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混乱。第一,定点医疗的确立没有引入竞争机制。因为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没有立法对于实施细节的管控。二级以上定点医院出现药价虚高、乱检查、重复检查、大处方、分解收费(县医院表现突出一些)等不正常的现象。管理系统和住院台账中甚至出现矛盾的数据。第二,小病大养的现象普遍。经调查发现,在乡村卫生院、或个体门诊只需花几元、十几元就可以治愈的常见病,诸如一般性感冒等小病,而参合对象却要住院治疗,因为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住院越长报销越多,出现了“小病大养”现象。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对参合病人“小病大治”,开贵药,甚至出现“挂床住院”“冒名顶替”的恶劣情况,给新农合基金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资金的浪费。
(四)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程序性法律缺失。在一个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程序法律方面,报销程序、筹资机制的建立、基金安全性管理与运行、运行的监督等方面。筹资机制需要建立起来,其中包括:明确主题,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筹资途径,筹资的方式和筹资的额度等方面。关于资金的运行与监管更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法律规定来保障资金。对专项基金的安全性提供制度保障和监督。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应建立统一合理的医疗制度。第一,坚持科学原则。科学统筹的法律规范会给制度的运行提供保障合理分配资源,所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必须坚持科学原则。第二,法治原则。从立法执法守法到法律监督都必须遵守法律,做到依法办事,树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使新农合制度运行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序有效的进行。第三,适度原则。在保障水平上要坚持适度保障,既保障这项制度的持续运行,又保障医疗资源不会被浪费。
(二)明确新农合制度的法律定位。我国和大部分已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用医疗保险制度代替合作医疗制度。从而把合作医疗制度纳入保险法。同时,从长远来看,在农村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必然的选择。
(三)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第一,明确筹资机制。新农合医疗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民资源缴费及各级政府补助,通过立法明确个人筹资和政府补助的比例,明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的补助比例、接受捐助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对于极其贫困的家庭,极其贫困的地区政策应予以倾斜,对于特困户、优抚对象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新农合医疗管理和监督。首先,改变新农合医疗的运作单靠卫生部门的局限性,转“人治”为“法治”。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为监管提供便利。其次,加强审计与监督,加强对合作医疗的资金的监督,确保经费适用的公平与公正,合作医疗管理不善与基金不公平是合作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定期对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严格审计。定期向人民政府回报工作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第三,明确报销比例。新农合制度应该对报销比例做出明确的规定,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应该由各地定点医疗组织根据筹资的金额和以往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把报销比例控制在一个行对合理的范围。明确报销比例的下线,防止报销比例太低而达不到保险的效果。也不能太高造成对基金的过度适用损害其他参合人的利益。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定位。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坚持法治意识,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科学合理地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因病致贫的问题。快速实现全面小康,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如今政府大力支持三农事业的发展,我们要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用我们的智慧解决现实与法制上的困难。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宋志强,王慧娟.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的完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自从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lO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原则。合作医疗资金由政府、集体、农民三方负担,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原则。
(3)筹集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政府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制定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宣传和发动群众。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所以,给予合作医疗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也大多以村为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
(2)集体扶持
农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不像城镇职工那样有可以归属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最基层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承担着国家和政府管理农村和农民事务的绝大部分职能,故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也同样离不开农村集体组织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上,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经济支持。
(3)自愿参加
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自主权,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靠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让农民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和可能带来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选择。
(4)具有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性
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交纳的费用和享受的补偿不是完全对等的,村办村管或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的参加者之闻的相互共济,具有一定的费用分担、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等合作保险的特性。
1.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设计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以往在农村实施过的历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在以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对政府的经济责任从未做出规定,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村集体和农民承担筹资责任,政府财政一般不予直接支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衰减,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进行筹资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历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均归于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在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创新。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明确指出,从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即使在起步阶段以乡(镇)统筹的,也要逐步向以县(市)统筹过渡。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打破了乡村界限。通过在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共同筹资和县级财政支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大病统筹”的政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5)制度设计上考虑到相关政策的协调
任何一顼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有协调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常在执行中遇到政策冲突,例如在过去曾经将合作医疗筹资列为农民不合理负担而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改革开放以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奏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关政簧的协调性问题,在政策上明确了“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交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长久来看,“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8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3.1 农民参合积极性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我国曾有过两次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这几起几落的重建工作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首先,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报销=自费,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再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先交钱,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3.2 缺乏有力监督,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限,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乏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对服务提供者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高效制约能力,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即使大多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等问题成效不大。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3.3 管理成本过高,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3.4 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需要改造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3.5 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4.1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政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参合。
4.3 完善基金筹措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确定所需筹资额,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国家通过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还可以考虑发行彩券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4.4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社会化程度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5
一、制度运行的实际绩效
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对该制度的反映并不好。访谈的典型案例如下:
隋某某(阜蒙县平安地镇干沟子村村民,男,62岁):新农村合作医疗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真正的实惠。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多花钱。为啥呢?原因是药价提高了。现在的药价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应该值多少钱。与毛泽东时代相比,药价太不透明。过去,赤脚医生是挣工分的,现在的大夫没工分,因此,可能就从这药品加价上挣钱。对赤脚医生或者乡村医院药价的提高,老百姓还没有办法。因为如果你自行买药,医生和医院拒绝使用,或者让同时使用,即用一些你自己的药,然后用一些医生的药,如果仅用老百姓的药,医生说他们不放心。因为现在假药太多,一旦出事,负不起责任。从这个理由出发,老百姓只能听之任之。但总体感觉是,新农合对于农村医疗问题的解决也就那么回事,没有解决太多的问题。
李某某(阜蒙县旧庙镇哈达村村民,女,60岁):医院的服务态度很差。我们家三姑爷出了车祸,在阜蒙县的县人民医院治疗,治疗了10多天,花了4000多元,还是治不好,患者一直说头很疼,疼的热汗直冒,但医院的医生不同意转院,转院不给出手续,一直说县人民医院可以治疗,可是患者的伤痛是看得见的,不可以再耽误,因此,不得不强行转院,转到阜新市中心医院之后,到那里用药很快就见效,住了10几天,花了3000多元,基本上治愈。总体上,感觉县人民医院的医术水平和服务态度都不好,他们又不顾病人的安危,不同意向上级医院转诊,只顾自己赚钱。新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了一点实惠,但是有限。交10元,返回8元的药,但是这些药的药价都比较贵。住院时,医院的水平又很差,只顾赚钱,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杨某某(阜蒙县大巴镇原副镇长,现大巴镇杜代村村民,男,57岁):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落不到老百姓的头上。现在的药价太贵,而且医院在医治病人的时候首先问你是自费还是合作医疗,如果是自费,药价要相对低一些,如果是合作医疗,药价则要贵一些。里外里,一样帐,老百姓咋整也是吃亏,本来可以1000元就能治好的病,到了合作医疗定点单位,就要3000多,就算报销40%,相当于报销1200元,但老百姓花的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个人诊所卖的药可能只是20元钱,但到了合作医疗那里,这药就要变成40-50元,老百姓还是一样吃亏。药价没有人能真正监督,上级来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吃好喝好也就完事了。对于那些被个人承包的医院,物价局的管理就更松了,没有人真正管理,都是弄点钱就算了事。这时代,没有不腐败的干部,所有当官的都是搂钱,没有人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上医院看病没有红包不行,多多少少都得送点,那个衙门打对得不好,都会找你麻烦。主刀的就不说了,麻醉师都得送点礼。新合作医疗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但是却把医院成全了。原来好多乡镇的卫生院都要倒闭了,都开不出支来,搞了合作医疗之后,把所有的医院都救活了,现在乡镇卫生院的效益都好起来了。
从以上访谈看,农民之所以不满意,一个很主要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医疗费用没有减轻,不仅如此,总体上来说,甚至还有加重的感觉。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等各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没有改善。尽管得了大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给他们报销一部分,然而,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即使让他们承担剩余部分的支出,他们也没有能力。因此,大病还是看不起。另外,对小病来说,很多药品在有起付线限制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下一般是不能报销的,主要是自己买药然后服用。由于药品价格的上升,小病的负担实际上也加重了。因此,他们更觉得处于不利地位。总之,他们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反响并不好,这与对取消农业税、给予农业补贴的高度赞扬恰好相反。
二、实际绩效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农民反映的问题确实吗?经过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农民反映的问题不是虚言,药品的价格确实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而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确实也不尽人意,而且通过名目繁多的检查项目的收费来增加农民负担的事情屡有发生。为什么药品的价格会逐年攀升呢?医院为什么有动力过分医疗呢?党和国家制定的一项好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什么不能把实惠落实到农民头上呢?与如下三个因素相关。
1、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相关。对医疗服务来说,医患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各个行业中都会出现,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像医疗服务行业这样严重。提供医疗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还必须要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的身体,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得到认可的资格,那么,很容易给患者留下永久的伤痛。这些专业知识的壁垒导致医生和患者在身体到底有何疾病以及如何治疗等信息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不对称,患者才只能相信医生的权威,在是否住院、住院多长时间,是否用药、用些什么药,是否需要做检查、做什么检查,是否需要动手术、何时动手术等问题上,患者没有决策权。从表面上,患者拥有货币,但在实际上,患者基本上丧失了对自己货币和身体的支配权和决定权。根据经济学原理,患者和医生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患者负担医疗费用,医生有义务服务好患者,以使得治疗效果最佳,患者康复。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实际上不能对代理人实施监管,其决策权掌握在医生手中。因此,在医疗服务上,需求者的需求是被动的,供给者实际上诱导或者说主导着需求者的需求。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往往利用这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利益的攫取。
除了信息不对称之外,医院设置还存在着明显的垄断,包括信息的垄断、技术的垄断和规模的垄断。实际上,垄断行为也是政府的无奈选择。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卫生资源,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区域卫生规划,规定在某一级别的地区,医院不能超过多少家,这样做实际上就造就了医院在某一地区的垄断,从而导致医院利用其垄断行为,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但是,如果国家没有这样的区域规划,不对医院的数量和级别进行限制,让多家医院展开市场竞争,又可能导致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各个医院之间达成价格联盟,把竞争市场做成垄断竞争或者是寡头市场,通过价格协议和减少供给量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样达到区域垄断,这样不仅浪费卫生资源,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价格,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由于医院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农民只能接受垄断者的垄断价格,而没有谈判余地。医院的垄断还不仅仅体现在与患者的关系上,还体现在与医疗器械供应商、医用耗材供应商和药品供应商的关系上。面对这些供应商,医院的地位是垄断的。作为唯一的需求方,它籍此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压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或者是维持相当的价格以获得垄断利益。因此,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可以进行双边垄断。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医院的双边垄断地位,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实际上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处于垄断的医院有动力也有能力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高额利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患者由于有第三方报销,则更加成为医生和医院进行过度医疗的对象。
2、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医院之所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利润,就在于政府投入的日益减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把医院推向了市场,让医院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然而,医院作为一个既提供私人物品,也提供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的组织,不适宜将其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尤其是中央财政要加大拨款力度。如果医院的资金来源有一定保障,那么,它就没有充足动力去过度医疗。实际上,医院作为一个可以生产产品的特殊企业,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它有很多办法将这种压力转移,中央财政拨款不足,它就从老百姓身上攫取。因此,中央财政支持减小的“快乐”是建立在普通百姓医疗支出加大的“痛苦”之上的。农民之所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反响不好,在于医院利用了这个制度来减缓资金压力。在阜蒙县,这种现象就存在。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很多乡镇医院都“起死回生”,原来亏损的医院现在扭亏为盈了,尤其是私人承包的医院,承包者也从中赚了很多钱。某些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确实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救了他们。这种局面是不利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果让医院发挥应用的作用,并且不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高额利润,那么,政府的投入就要增多,即中央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来说,中央财政也应该根据各省市情况,作出不同的出资比例安排,否则,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也难有保障。以阜蒙县为例,在辽宁省阜蒙县,新合作医疗的筹资方分别缴纳的费用为:国家和辽宁省补贴26元/每人每年,阜新市补贴2元/每人每年,阜蒙县财政出12元/每人每年,老百姓自己缴纳10元/每人每年,这样每人每年是50元。但是,经济不发达导致阜蒙县的县级财政非常困难,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果阜蒙县拿不出这么多钱,上级财政的配套款也就没有那么多。也就是说,实际上,新合作医疗的资金有可能是不充足的。因此,有限的资金完成不了保障的任务,更难以达到既保大病又保一定覆盖率(要求达到70%)的责任。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医疗制度上的改善上出发,还是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上出发,中央财政都应该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6
彭辉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而作出的重大举措。2007年永顺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力,当年全县参合农民达365314人,参合率达84.89%。全县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826.6万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365.31万元,各级财政配套1461.29万元。截止10月底,全县已有25841人次参合农民获得新农合医疗费用补偿1148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达7.15%,人均住院补偿额为444元;门诊报销18593人次,补偿金额59.82万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问题。经过全县上下努力,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为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在2008新农合宣传筹资督查调研工作中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定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影响了农民参合积极性。督查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参合农民反映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存在药价偏高,在参合与非参合农民住院、门诊治疗过程中实行两套收费标准,同时,存在用药、检查不和合理和小病大治现象,导致部分参合农民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二)农民积极性不高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当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不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缺乏健康投资观念、共济观念和风险观念;二是新农合保障程度低,补偿手续较为烦琐;三是对新农合管理者不信任,怀疑新农合政策的稳定性;四是受文化素质、家庭经
济状况和家庭结构等影响。永顺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890元。农民希望有新农合,但对医疗消费存在侥幸心理,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三)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及医技水平现状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村卫生室建设步伐的加快,各乡镇卫生院就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但在医疗设备和医技人才配备等方面严重滞后。督查调研发现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现有的人员编制、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住院床位、业务用房等难以满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需要,少数乡镇卫生院仍然依靠“老三件”来维持,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偏僻村由于没有合格的村医而无法建立村卫生室,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定的“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目标难以落实到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收缴参合资金行政成本较高影响基层工作积极性。督查调研中发现,在新农合筹资过程中,各乡镇为了完成上级确定的参合任务,采取主要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方式,制定严明的奖罚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新农合宣传筹资工作。从2007年宣传筹资情况看,各乡镇投入筹资工作经费在1至3万元不等,各乡镇投入新农合宣传筹资工作经费与收缴的农民参合资金比约为1:10,新农合筹资行政成本较大,增加了乡镇负担,同时,由于新农合筹资每年都需进行,大多数乡镇对新农合宣传筹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
二、对策建议
(一)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参合的能力和积极性才会提高。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筹资机制。筹资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现有的进村入户收缴方式不仅存在行政成本高,而且因农户整户外出务工多造成收缴难度大等问题。积极探索符合政策、简便易行、农民认可的个人筹资办法显得尤为迫切。能否考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由乡镇向县财政部门上报愿意代扣代缴的农户花名册,再由县财政部门直接从农户的粮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中扣除代缴,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行政成本,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参合率。
(三)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新农合监督委员会和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始终把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督促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基本诊疗项目等规定,降低自费药品与项目的费用比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定期督导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定点资格动态管理挂钩,严肃查处定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
(四)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和农村医技人员培训力度。医疗卫生设施和医技水平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医疗水平的现状还难以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检查治疗一般疾病所必需的医疗设备,加快村卫生室建设步伐,实现一村一室目标;卫生行政主管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学术讲座和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医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医技人员的医技水平,为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定的“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7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知晓度、信任度低
由于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时,对该制度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时,没有详细的介绍该政策的利弊,基本都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新农合会给农民表面上带来什么好处,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目前,很多农民仍然对新农合报销的手续、起付线、地点、病种等了解的少之又少,而且他们也并不真正了解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同时,又因为新农合的报销不及时、公开、透明,农民从中获益很少,导致很多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很低。
(二)资金筹集困难,资金使用监管不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集资金时采取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为辅的方式,但由于部分地方财政关于新农合的专项医疗拨款总是迟迟未现,导致农民成了新农合的筹资主力。但又因为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和了解,再加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基层干部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增加了筹资的困难程度。目前,对新农合筹集到的资金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自己承担的,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机制,再加上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度不高,给新农合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补偿政策不科学,农民受益程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主要是以大病为主,补助大额的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对于很多常见病、多发病都不在补助范围之内。在农村,由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少,基础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医疗水平不高,对很多严重的“大病”都无法诊治,如果参保者选择去县级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会受到起付线的限制,使其得到很少的补偿甚至无任何补偿,导致农民受益极少。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出台一部能够具体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由于这些规章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没有法律的规范很难保障参保者的应得利益,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
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基层干部和医务人员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农合制度,更加细致准确的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地方政府应借助大众传媒等工具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该政策的好处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正确引导农民自主、自愿的出资参加新农。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充分赋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加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程度。
(二)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不应该仅仅把农民当成新农合的筹资主力,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新农合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应积极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农合制度,扩大新农合资金来源渠道,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体系。对筹集到的医疗资金,应加强其使用的透明度,还必须建立高效的监督主体,强化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受益程度
政府在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状况、就诊意向以及多发病、常见病的类型等,制定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缴费和补偿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真正让农民从中受益。
(四)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为上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益。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在加强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进修的同时,鼓励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来,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立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中,应明确界定大病小病的范围,明文规定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筹资分配标准,明确规定新农合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加强制度完善和立法建设,确保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尚.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7(7),105-107.
[2]马德广,王瑞雪.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4(13),239.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合作医疗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实现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权利,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但却一直未将农村人口納入改革范围。
一、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必要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采取农民个人筹资,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补贴、农民自愿参与的方式,其目标是保当期、保大病。这是通过反复实践验证的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险的特征有五点:1、农村医疗保险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2、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3、普遍性与互济性;4、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5、强调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愿参加。
近年来,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内容。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农村居民不享受像城市居民那样的福利制度,收入水平又比较低,最主要的是农村居民在新农合实施之前多属于医疗费用自费群体,这就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出现,随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框架的解体,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逐渐丧失,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子实施以来取得显著的成效。新农合制度于2003年开始试点和推广,覆盖面逐步扩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2010年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缓解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强,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得到了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我国农村医疗保险运行中依然存一些法律问题:
(1)农村医疗保险缺乏立法保障
世界各国在推行农村医疗保障的过程中大都带有强制性的色彩,通过制定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法律规定设置医疗保障的项目并且组织实施。比较明显的是日本,日本国民健康保险在整个管理经营监督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律的制约,法律制约的效应远大于权力制约效应,保证了机构运行畅通无阻①。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主要依据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这两个文件进行,一直没有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这就导致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增加了推行难度,而且容易造成各种不稳定现象。
(2)大病统筹存在制度缺陷
大病统筹是新农合制度的主要特色之一,与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相符。许多参合群众从新农合制度的大病补偿中获益,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突出问题。但是,在新农合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过分强调大病补偿,容易让人们陷入忽视日常保健和小病防治,也容易造成多年得不到补偿的群众主动退出新农合保障体系的问题。经调查发现,陕西省某县对新农合的补偿仅限于住院补偿,该县的许多群众为了能够"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往往小病大养,即便日常感冒,也到医院住院治疗。农村群众的这种自选择行为一方面会侵蚀新农合基金,另一方面说明以大病救治为干预重点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3)农村医疗保险法律监督机制薄弱
我国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法律监督机制的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对保险基金筹集和运营的监督,导致保险基金的管理混乱,新农合医疗定点医院存在套取合管资金问题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同时对于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行为等也需要法律来进行规制,在新农合的实践过程中,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在利益驱使下乱检查、乱开处方、乱收费问题以及医疗保险中的个人消费不合理现象层出不穷。纠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关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的规定,结果导致现实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
三、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1)加快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进程
法律不仅能够保障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还能以法律来确保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权威性。在医疗保险的改革实践中,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发展缓慢以及运行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等,都与医疗保险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仅以政府发布的一般性政策文件为依据,削弱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得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收到了质疑,阻碍了农村医疗保险的推进。
(2)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运行中的职责
政府应当稳定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政策,减少相关政策之间的摩擦。目前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没有从法律上来根本监管问题,操作中难免会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政府应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机构,其所需要的工作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不得使用合作医疗基金。同时应当及时出台有关规范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法律法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运行提供有力的监管依据。
(3)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
从目前的情形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投入较多,农民负担较轻;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较少,农民的负担较重。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真正解决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穷"的难题。首先,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筹资责任。从各国的情况看,大部分国家对于基本社会保险都予以相当大的财政投入。如墨西哥的医疗保险,有对穷人的免费医疗救济,受益对象大多数为农民②。其次,创新并规范筹资方式。为实现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在筹资时应当因地制宜,考虑不同地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筹资责任,以确保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有效运行。
(4)完善监督机制
在新农合运行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行为、保险基金的运用等进行有效的监管。首先,把医疗服务引入市场。在医疗机构间形成竞争机制,医疗保险机构则以消费者身份为参保人购买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签定合同,以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质量、病人的满意程度等作为是否再与该医疗机构续签医疗服务合同的条件。只要在医疗保险机构之间形成竞争,避免医院垄断一方,独自坐大,医疗机构的"三乱"现象会得到有效遏制。其次,在具体法律操作中可以实行"阳光操作",做到公开透明,这是最好也是最有效的监管方式。不仅是让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方式,同时也是宣传合作医疗的重要形式,是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重要机制。
注释:
①邓燕云. 日本、新加坡医疗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体制改革,2009(4):156
②杨惠芳.陈才庚,《墨西哥和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儿点启示》,载拉丁美洲研究,2004.5: 50一53
参考文献:
[1] 曹晓兰著,《医疗保险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2] 张晓著,《社会医疗保险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3] 仇雨临著,《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孙淑云,柴志凯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化与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 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08-23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7-15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10-21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探析10-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10-17
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5-19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07-0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09-0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