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通用8篇)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篇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的健康问题更加直接影响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总结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经验后,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于2003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工作。自此我国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取得很大的成绩。本文对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机制新农合基金医疗监督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医疗保障需求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应新农村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3年起在各地逐步推开,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试点工作推开后,特别是去年试点工作会议后,各地加大了工作力度,加快了工作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新农合已经覆盖了全国约半数的地区和农业人口。截止到2006年3月底,全国开展新农合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369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7.83%;覆盖农业人口近4.74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53.44%;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3.74亿人,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2.25%,参合率为79.06%。二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试点地区建立起了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因地制宜形成了多样化的补偿模式;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特别是资金的封闭运行管理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为加强基金管理和群众监督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三是参合农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水平提高,抵御大病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
1基本情况
东昌府区新农合于2005年3月首先在于集镇开始试点,2006年在全区全面展开,52万农民报名参加,参合率85.07%,共筹资5079045.00 元。自2006年1月1日到9月30 日,受益群众共计45870人次,报销7796222.50元。其中,门诊32708人次,花费1392574.16元,报销398529.17元;住院人次10855人次,花费34289640.85元,报销7166993.33元;参合产妇2307人,补助金额230700元。从此东昌府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发展,参合率不断提高。2资金筹集
新农合基金由农民自愿缴纳、政府资助、集体经济扶持和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筹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元。政府财政的资助资金根据参保农民的实际人数予以拨付。财政的补助资金根据参合农民的实际人数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按期予以拨付。建立对农村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救助制度,采取政府投入为主,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确
保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
新农合基金的使用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新农合基金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全部计入家庭账户,家庭账户用于支付门诊医药费。家庭账户节余资金归个人所有,滚存积累,可以结转使用。每年从所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总额中按3%的比例提取大病统筹基金,用于住院医药费用超过一定数额的住院病人救助;按3%的比例提取风险资金,作为专项储备金,风险基金的提取数额达到年筹资的12%时,不再继续提取,风险基金用于社会统筹基金超支时使用。新农合基金一律存入区农合委认定的国有商业银行,并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和挪用。新农合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以家庭为单位年内未使用新农合资金的农民,由乡镇、办事处卫生院对其家庭成员免费常规查体一次。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调离本区时,家庭账户结余资金随同转移或一次性退还本人。区、乡镇、办事处、凤凰工业园和嘉明经济开发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区卫生局批准,区合管办验收合格后,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实行“凭证就诊、自主选择、分级管理”的办法。
3报销比例
参合农民门诊医药费报销标准:在本区域内乡镇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其医药费用在家庭账户中按30%比例报销,家庭账户资金用完为止。其他医疗机构门诊费用不予报销。
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报销标准:
1、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在200元以下的按20%的比例报销;201—5000元的按50%比例报销,5001元以上按60%比例报销。
2、区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500元以下的按10%的比例报销;501—2000元的按40%比例报销;2001—5000元的按45%的比例报销;5001-10000元的按50%的比例报销;10001元以上按60%的比例报销。
3、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按区级比例的50%报销。
4、参合农民在本市所辖区域内,跨区域在区、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在本市辖区域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医药费的报销比例分别为区级医疗机构的50%和30%。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在社会统筹基金中每人每年最多报销15000元。以后每年根据筹资情况及时调整报销比例。大病统筹基金支付住院费用的起付标准为20000元,一年内总花费超过20000元的部分,年终根据大额住院费用的实际支出情况确定报销比例,给予第二次补偿,用完为止。
4主要成绩
农民看病支付能力得到提升,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平均成本降低,新农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着重要作用,初步实现了使农民真正受益的工作目标。
(一)因病致贫在贫困户形成中的比例明显下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后,因病致贫在贫困户形成中的比例由新农合启动前的48%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呈明显递减趋势。
(二)参合农民就医费用显著降低。区、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费用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9.4%和16.8%,住院费用下降20.3%和15.5%。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全区参合农民次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支付金额显著减少,农民应住院而不住院现象显著减少,农民“看病贵”问题得到
有效缓解。
(三)新农合定点医院迅速发展。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基层卫生资金投入的增加,各基层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业人员的工作面貌、技术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对基层医院的满意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1参合率高,知晓率低
每个村的参合率都在80%-90%,但是享受过报销的农民才详细了解部分新农合的报销知识,而大部分群众虽知道新农合,但对于怎样报销、报销程序、报销比例、哪些能报、哪些不能报,报销要符合哪些条件、应该携带哪些手续等知识知之甚少。同样多的医药费由于就诊医院或药品结构不一样而能报销的费用却相差很大,农民对此很不理解。这些情况,说明目前对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做的还不到位,未能让群众真正的清楚明白。
2筹资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新农合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宣传发动难、筹集资金难、报销解释难”的“三难”现象。由于农民对新农合认识不足、知识文化较低,筹资难度相对较大导致筹资成本高、工作效率低。一是部分农民疾病风险意识淡薄,没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控制的保险意识,参合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有的农民现实心理较强,交了参合费但没得过病,觉得吃亏,下一年就不愿意再交钱。还有的农民期望值过高,认为入了新农合不管合不合规范,什么都要求报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不满意。
此外由于新农合制度采取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不能强制筹资,这就使新农合制度经办机构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动员宣传以及收缴费用,筹资成本较高而农村居民居住大多较为分散,经办机构面对千家万户,亲自到每家每户上门收取参合费,还有一些外出务工农民需要多次联系才能收到参合费,因此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财力。
3药品价格较高、诊疗水平较低
一是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业务运行不足,医疗设备缺乏,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一些卫生院连基本的诊疗设备,都不能满足农民基本诊疗需求;二是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村卫生发展的瓶颈。乡镇卫生院中大部分为中专学历,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而且许多卫生院由于编制和人事关系的制约,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后无法入编,不愿留在卫生院工作;三是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工资待遇不高,职工生活条件差,许多卫生院的技术人才都不愿留下,基层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定点医疗机构的部分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药店,定点医院虽然没有违规购药的现象,但相当一部分药品的价格高于药店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4期望值高、受益率低
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得到回报。农民参加新农合,总希望得病后能得到较多的补偿,但现行规定一时还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农村只有看得起病的农户才能享受到报销补助,而有些较贫困的农户即使参保,有了疾病没钱治疗,也享受不到报销,部分参保又生病的农户体会不到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在筹资过程中,每年都要发放大量的宣传资料,但农民是无法记住复杂的分段报销比例和专业药品报销目录,他们只知道这次住院花费多少钱,报销多少钱,划算不划算,农民切实利益没有得到保障满意度低。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4.1建立农民群众自愿参合的长效机制,研究探索筹资新方法 要进一步完善农民个人缴费方式,多渠道为农民提供自觉缴费的方便。一是按“先缴后保”原则,确定来年收取参保费的时间,参保的农户要在年底前交清下一的资金。采取定筹资时间、定送缴地点的方式,让农民自愿主动送缴;二是适当延长缴费时间,在大面积缴费结尾后,留下少量人员,查缺补漏。三是借鉴外地经验,推行滚动筹资方式,所谓“滚动筹资”就是指参合农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本着自愿的原则,在报销所得的费用中扣除每户来年应缴纳的参和费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方式由一次性收费改为长年收缴和集中时间收费相结合。制定连续参合的激励机制。
4.2健全监督机制,强化日常监督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管理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三者制衡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监管、审计、公开的有效措施,实行新农合补偿跟踪调查制度,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有效地用在参合农民身上。二是建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把医药费用控制成效列入新农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管理不到位,医药费用控制不力,群众意见多的地区和单位定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6】三是当年剩余资金,应研究在年内适当月份对患过病农民的医药费进行再次报销,让农民当年缴资,当年受益。
4.3强化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 要强化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监管,防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医疗费用上涨所吞噬。对新农合用药进行统一招标采购和统一价格,从源头上控制药品费用增长。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严格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4.4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要调整财政投入方向,按照各自分担的比例,落实财政补助资金,并进入新农合基金账户。必须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成立各级合作医疗监管委员会,对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基金实行监管,对报销及大病补偿资金实行监督,提高基金合作透明度,确保基金安全。总结经验,科学测算,不断完善基金收支使用方案,防止基金过多沉淀或透支。要按照农民“能承受得实惠”、医院“能接受不亏本”、基金“能负担不透支”的原则,稳步探索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以及增加个人账户比例的可行性,合理扩大受益面,增强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
4.5加强新农合管理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
在当前新农合覆盖面越来越大、扶持新农合资金越来越多、新农合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必须将健全新农合管理网络,解决新农合管理与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业务经费等问题作为当务之急,切实抓紧抓好。同时,还要着眼于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对管理和经办人员实施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实现信息化管理。将参保农民的个人资料、就医情况、住院费用报销情况等基础资料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村级卫生组织,为农民就近看病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7,17(2):1-5
【2】.李华著.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07.2,P12-154
【3】.周浩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挑战和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7-1
【4】.刘军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及面临的挑战[J].财政研究,2006(2):34-37
【5】.周海沙,李卫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5):5-8
【6】.穆念河,靳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机制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2)106-107
【7】邹文开.农村新型医疗保障政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36-153
【8】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9-160
【9】谷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3-28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篇2
1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问题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 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 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 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 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 “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 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 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 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 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于志鹏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时指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其中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指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医疗保险的作用, 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 农民所缴纳的“保费”较少, 当然获得的保障程度也偏低。目前, 我国学术界对“新农合”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鲜有关于“新农合”问题的专著, 并且不是很深入, 对“新农合”问题的论述, 多散见于社会保障问题的专著中。胡联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中, 把“新农合”划归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部分。胡联认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特点, 反映了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其组织经营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补贴。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也可以把“新农合”看做是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产品。
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 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 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 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 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 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 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 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 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 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 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 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 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 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 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 长久来看, “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
刘波等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时指出, 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要想最大限度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 必须借助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技术手段, 比如,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更多地参与到“新农合”工作中来;运用“大数法则”尽可能地分散经营风险和进行医疗基金的投资运作;使用商业保险核保技术、逆选择风险判断等风险管理手段来选择参合的优良体、标准体, 以略高的费率承保次标准体, 而对于已成为拒保体的农民朋友采用其他的办法给予其医疗救助, 尽可能地降低“新农合”整体的逆向选择风险, 以期弥补由“自愿参合”原则带来的风险过大、过于集中的劣势, 尽量分散风险。在未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进一步改进过程中, 注重与商业保险的紧密结合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能很大程度上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
还有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逆向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 对逆向选择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另有学者把发达国家解决逆向选择的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认为要想解决医疗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否则该问题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他们从期望效用理论模型出发得出一个结论, 即在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 无法实现政府希望的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这些结论对于未来我国农村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都提供了宝贵意见。
3 “新农合”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供需双方的道德风险, 对此, 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农户, 一些学者发现, 当农民参合后, 通常认为风险费用已转移给合作医疗管理方, 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使用;甚至某些农民思想认识不足, 为了获取赔款故意制造医疗事件, 增加赔偿的机会;而医疗服务提供方也故意诱导参合农民扩大医疗需求, 甚至故意抬高医药价格, 与农民合作共同侵占国家补偿, 这些行为都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持续运行。褚绪等人认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监管的原因。政府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 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机构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并没有从医疗执行机构中分离出来, 而是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一个下设单位, 这样的结构很难保证监督行为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在监督的形式与方法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未能形成一套规范的监管制度和操作方案, 虽然也实施了形式上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 但对检查结果的处理却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定。此外, 在对医院操作的监督上、对合作医疗病人的约束上也显得比较薄弱, 违规操作、药价偏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道德风险引起的行为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宋玉冰在研究泰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时发现, 道德风险更多地来源于农村医疗服务提供方。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对新农制度的态度及医德、医风状况。医务人员对新农合制度的态度很复杂, 各个层次医疗供方的态度是不同的。村医生很多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难免有逐利的倾向, 可能采取多开药、开昂贵药品等“诱导需求”行为。参加“新农合”后, 他们要接受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的双重领导, 医疗行为受到诸多限制, 工作量大了, 而收入未必增加, 工作质量还必须提高。因此, 他们只能通过这种途径增加收入, 维持日常的运营。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大赢家, 在目前“新农合”制度实行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和村办村管这四种类型中, 前三种类型很多都是由乡镇卫生院担当转诊审查、医疗费报销等具体管理职责, “新农合”将给他们带来大量业务和巨大收入。然而, 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使乡镇卫生院“诱导需求”的行为得不到合作医疗管理方面的有效制约和监管, 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节约“新农合”资金。所以乡镇卫生院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大损。目前, 农民最普遍、最直接的感受是不敢上医院。一进医院, 没病也能看出病, 小病能看成大病, 往往普通感冒等小病, 最少就得100元, 至于住院, 起码花费在1000元以上, 而普通农民一年的人均收入也不过四五千元。
4 “新农合”的保障程度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年来农村居民因患重病、大病, 治疗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作出的。其目的是保大病, 所以总体来说保障程度很低。据有关专家调研显示, 实际上农民患大病住院率只有3%左右, 而97%的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费用不能报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另外, 对公共卫生、婚检等属于预防和健康项目标服务拒之补偿门外, 不利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长期经济效益的进步。
李少民在调查河南三门峡市时发现, 长期以来, 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惯性、各级政府财力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 各地对城区医院投入相对较多, 而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则远远不足。加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大都用在了病房楼建设上, 在医疗设备方面投入很少, 不少卫生院连最基本的心电监护仪、生化分析仪等普通医疗设备都没有, 许多正在使用的设备也严重老化。
另据相关专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意见是, 医药费报销起付线高, 看病报销手续复杂, 药价过高, 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据反映, 有的农民到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难。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从票据的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 农民要多次登门询问, 非常麻烦。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新农合”的保障程度很低。
5 “新农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新农合”的资金筹集的问题, 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学者借助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 确定“新农合”的收支项目, 然后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 确定“新农合”每年运行所要筹集的资金, 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关于各级政府和农户之间如何承担合作医疗基金, 也是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主流观点和合理化的建议, 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数理研究。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集体经济衰落、农民增收缓慢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条件下, 政府应该在筹资方面承担主导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 筹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农民的年人均医药费支出水平, 二是适度的补偿水平。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集体经济实力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等状况, 比较合理的筹资比例为农民个人占40%~50%, 政府占25%~40%, 集体占10%~25%。第三种观点认为, 在正常年代, 农民个人筹资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2.0%。平均医药费补偿水平可以达到30%左右, 各级政府用1.0%~1.5%的财政收入支持合作医疗, 不仅可以使合作医疗的平均补偿水平达到50%~60%, 而且将使所有的特困户和贫困户参加到合作医疗中来,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也是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 关系到未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年政府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看病和教育问题,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需要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持续运行构成的威胁来自多个方面, 包括农户和医疗机构的不正当行为导致的医疗基金和国家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未来医药涨价是否对当前的制度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新农合”的发展是否与商业保险进行结合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因此, 我们需要提早探索未来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和策略, 为未来变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国内外专家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问题,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农民
参考文献
[1]胡联.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J].特区经济, 2007 (11) .
[2]刘波, 任旭.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5) .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筹资模式
一、新农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1)农民的参保模式。由于“新农合”制度提倡农民自愿性参保,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面临逆向选择的问题。自由选择的结果必然是健康者不愿参加,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大多数地方还设置了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参合人的作用,还会削弱农民参合的积极性。Jutting(2003)指出,因为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的约束,以及起付线或共付比例的约束,实行自愿参保模式,有可能使农民中最低收入者被排斥在合作医疗组织之外。王红漫等(2006)基于中国东部一个富裕省份6个县的调查,用多水平多变量方法探索影响“新农合”参与、满意度及可持续性的因素。结果显示,性别、个人社会经济状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知晓程度、内在需要、主观期望参保费用、主观期望共付率与“新农合”制度参与率有关。谭湘渝(2008)指出,在制度实施中有的地方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前一年参加“新农合”并获得大病报销补助的农民,下一年往往选择不再参加。因为农民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一直得大病。所以,要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愿原则,实施某种程度的强制性。(2)“新农合”的补偿模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的核心是“保大病”与“保小病”的定位问题,以及服务包的设计,即哪些医疗费用可以报销。叶宜德(2005)认为,从性质上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资助、农民筹资的医疗制度,所以应把解决农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有限发展的目标。解决农民的大病风险只仅使少数人受益,对农民缺少吸引力,并且难以持久。金彩红(2006)认为,“保大病”会降低医疗的效率。一方面,以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会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预防效率一般是高于治疗效率,治小病的效率要大于治大病的效率。如果只保大病,农民往往会小病拖成大病再去治疗。如此,不仅增加新农合基金的支出,也不利于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所以应当实行“小病加门诊”的模式。然而,谭湘渝,樊国昌(2004)则认为实行“小病补偿”的模式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首先,“保小病”有违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基本原理。如果一些小病都纳入保险,那么赔付的成本可能占很大比重,保险的作用将很难发挥。其次,“保小病”会导致“新农合”基金不堪重负,危及基金偿付能力进而危及制度本身。第三,“保小病”会导致更严重的道德风险。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折中的观点,即“新农合”坚持“大病统筹”不能动摇,但要做适当修正,要以“保大病和住院为主,适当兼顾部分慢性病、多发病等特殊病种”。(3)“新农合”的支付模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控制基金收支平衡,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医疗机构的支付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金彩红,2006)。顾昕、方黎明(2004)也认为在坚持自愿性原则的前提下,合作医疗对农民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其给付结构。作为理性人,农民最关心的无非是能否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对医疗机构的支付有总额预算、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付费等方式。其中,按服务付费的缺点是医院提供的服务越多,收入越高,结果会导致供方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服务,使医疗费用不合理地增长。按人头付费是由保险公司按参保人数定期向供方支付固定的费用,供方负责向病人提供服务。在这种方式下,医疗机构完全有激励控制病人的医疗费用。按病种付费是为每个病种设定一个固定的补偿金额,病人入院时就按病种分类。按病种付费可以提高效率、缩短病人住院天数,但其对技术要求颇高,在农村实行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目前的支付模式普遍实行按服务支付的模式,存在严重的供给诱导需求倾向。供给诱导需求是指医生拥有并且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去影响需求以谋取利益。医疗机构的供给诱导需求是“新农合”制度中医疗供给方道德风险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产生是由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及“新农合”制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董立淳,2009)。
二、新农合的筹资模式与筹资成本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身定位是低水平的保障制度,筹资水平低,加上支付模式上的缺陷,对医疗机构的行为没有约束,医疗支出不断增长。在资金来源方面,许多地方政府调用了地方的卫生经费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减少了对卫生领域的其他投入(金彩红,2006)。王大超、徐欢(2012)认为在我国新型农村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承担的部分没有体现出地区间的差异,实行的是一刀切的筹资方式,这样会加大地区之间筹资的不平衡,影响保障的水平,不利于新农合的均衡发展。另外,我国“新农合”制度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筹资机制,各地区的筹资形式存在较大差异,筹资成本高低悬殊。新农合筹资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专人上门收缴方式,这种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筹资时间长、工作繁琐;二是滚动式筹资方式,即从参合农民医药费报销所得中直接扣缴下一年参合费用;三是“三定”筹资方式,即农民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以指定的金额主动缴纳参合费,目前只有少数地区采用这种方式。
三、政府的责任
邵德兴(2005)提出创建“新农合”制度离不开政府的干预。第一,由于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对个人和社会均有用的准公共物品,政府必须干预;第二,“新农合”制度作为一种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建立在农民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农民是否合作取决于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只有政府强化干预,主动调整和解决各种矛盾,“新农合”的创建和持续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封进、余央央(2008)认为医疗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能够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医疗质量,所以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竞争性的医疗市场。在医疗供给方面,要让医院、医生形成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而政府的作用应转变为参与医疗融资。邓大松、杨红燕(2006)从传统合作医疗出发,指出政府的积极支持推动了传统合作医疗的发展繁荣,而政府的消极支持也成为恢复性重建合作医疗时期制度频繁起伏和最终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政府是决定新型合作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
四、研究小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如何专注其中的关键问题对症下药,直接影响该项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模式存在区别,“新农合”的运行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如何从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方面提高效率,使农民真正受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另外,在对“新农合”进行绩效评价时,偏重于从参合率和补偿率进行考量。而如何从农民的主体地位出发考量“新农合”,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红漫,顾大男,杜远举,邓喜先,王宏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满意度及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5)
[2]谭湘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值得参保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1)
[3]叶宜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8)
[4]金彩红.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缺陷的理论分析[J].上
海经济研究.2006(9)
[5]谭湘渝,樊国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补偿模式研究——兼与质疑“大病统筹”模式者商榷[J].经济体制改革.2004(4)
[6]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型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5)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篇4
旺亚星
2013-2-6 14:37:18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2年第9期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所有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对策,对于实际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探析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引导、组织,广大的农民自己主动参加的,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筹措资金,把大病统筹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能够对我国的广大农村提供医疗上的帮助,并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城乡的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到了2006年40%的县已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了2007年已经有80%的县建立起医疗制度,我国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已经提前一年建立完成。从开始到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建立十分顺利,运行也是十分的流畅,效果十分的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制度创新性强,对我国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现了有效的创新;二是对于农村的医疗保障得到有效加强,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因病致贫的不利情况;三是救助范围不断扩大,表明此项制度是具有优越性的;四是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一步增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持续有
效的发展。虽然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切实实的体现了实际效果,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对策,从而使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目标群体参加意愿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农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各个方面认识还少,还存在很多的偏差和疑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在主观上来说,因为农民对于共济观念和投资健康的理念还有风险的观念相对来说比较的淡薄。他们还对政策的稳定性、相应的管理者不太信任。从客观上来看,由于目前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简陋,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于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农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对参加的想法都有影响。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农村,多数的农村都盼望有新农合,但是由于还存在侥幸的心理,同孩子上学、穿衣、吃饭等必须的支出相比较,不重视看病花钱,对一些医疗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并且,在各个方面的投入上,执行机构往往只是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但是却没有合理的远期目标和政策保障,使农民对新农保缺乏安全感,从而削弱了新农合的吸引力。
(二)医疗补偿水平偏低
就目前实际状况,大部分的农民认为目前的报销的比例不高,一般情况只能报销总费用的20%上下,无法从根本解决农民看病费用的问题。报销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报销品种单
一、范围小,很大部分的药品都不在可以报销的范围之内,造成农民费用过高,二是新农合范围的医院所用的药品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可以报销的,所以导致报销费用减少,三是以为医院的技
术水平较低,导致转诊的很多,这样造成了报销的比率比较的低。
(三)医疗的过程规范化偏低
主要体现在诱导需求乱用药、扩大范围做检查、降低标准收入院、不按梯次乱用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发生的费用在报销以后,药品的价格都高于药店的出售交个,这样也就影响了农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四)医疗条件太差
医疗条件太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目前新农合范围的医院医疗条件捡漏,设备使用率低,无法更好的应用,对于新农合范围的医疗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受城乡二元格局影响,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缺医少药、资源闲置问题同时存在。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进修机会。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
二、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自我预防保健意识,加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增强“互助共济”的协作精神。
(二)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补偿水平和受益面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二是提高筹资水平,三是合理补偿医疗费用。
(三)进一步强化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要在资金上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强化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要加强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通过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准入制度,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能力、水平和质量。可以在医学院校设置针对新农合的专业,来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并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和优惠措施,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四)强化对医疗定点机构的管理
因为目前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所以,要按照《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对于药品的采购配送、费用管理、定期医疗卫生信息的发布和专家考核评
议等制度化,从而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五)加快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要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对农村合作医疗方面进行法制化,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在法律中对各种行为进行统一和规范,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民享受相应的权力,同时对相关部门进行约束和规范,进而提高我国农村医疗水平,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
[2] 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篇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建设更关系到农村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也对此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提出了各种观点和方案。本文主要对试点以来新农合制度研究情况,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农合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这些研究做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2002年,国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且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之后全国逐渐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经过多年新农合试点,从总体上讲,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1]新农合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但是,实践试点同时也反映了制度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及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较之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严谨和完善,国家的支持力度[2]更大。刘雅静认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也是乡村卫生组织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体现医疗资源分配公平性的需要。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和阻碍,很多学者进行了反思性的[3]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杨团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推动方向过于单
一、政府补贴资金被乡镇和县级卫生机构占用、监管服务模式没有农民的参与,提出制定农
[4]村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水平。邓波针对新型合作医疗中筹资难,基金管理能力差,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不合理问题进行分析。建议筹资要翻番,并逐步
[5]取消家庭账户,应将乡级起付线设得比乡级平均门诊费用高一点等。刘军民指出,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民提供有效地医疗保障,合作医疗制度体现的逆向补助和
[6]累退性负担比较明显,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高,相关费用开支难以得到有效地落实。朱玲认为,目前县乡层次的医疗服务供给欠缺改善质量的激励却不乏提高价格的动机,患者在医患关系中陷入绝对劣势。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服务供给垄断,构建竞争性县乡医疗服务供给机制。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新农合制度试点,全国已有约90%的县(市、区)实现了新农合全面覆盖,一
[7]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状况,缩小了城乡居民健康保障上的差距。但是,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与制度设计初衷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不能理性客观看待其实际效
[8]用,就会过高估计新农合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新农合制度主要面临五大难题:其一,制度目标设计缺陷。政府目标设计与社会目标及农民期望目标存在冲突,国家、农民存在“保
[9]大病”与“保小病”的目标差异。新农合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提供的保障功能并不是均质的,对特困人口存在着功能的弱化现象,这一结果不符合新农合保障卫生公平的初衷,加剧了农民就医的不公平性。其二,保障水平低。有限的政府投入以及较低的农民收入和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少量的农民缴费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以及较高的发病率使
[10]“保大病”的目标在很多地方实际上难以实现。其三,农民参合意愿不强。新农合基金当年结余过多、医疗供给方诱导需求及药品价格虚高成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问题,试点之后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的要突出特点,要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联系这一制度的实践,寻找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其研究的成果必将为进一步完善推进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篇6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2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第1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一、就医转诊制度
1、参合患者可自主选择县内乡、县级定点医院就诊。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费垫付制度。
2、县内不能诊治的疾病,由县级定点医院出具转诊证明,方可前往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治疗。
3、急诊抢救患者,直接到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救治的,县合管中心根据上级医院病志资料记载的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审定,不需要县级转诊证明。
4、肺结核病、精神病经县结核所转诊,方可到市及市级以上定点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二、药品、诊疗目录管理制度
1、参合农民就诊时,要使用《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目录外的药品时,要征得患者或者家属的同意,并在新农合住院自费药品同意单上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2、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规定执行,必须使用非《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诊疗项目时,应在检查单上注明“自费”字样,并要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在自费诊疗项目同意单上签字。三、一日清单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财会科室微机操作人员,必须从参合患者入院当日就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格式及时准确地采集就医信息、病案信息和费用信息,并为患者出具费用项目清单。
2、实施垫付制结算的定点医院,应按照《垫付医药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采集并初审住院病历、一日清单等病案资料,并在出院是上传补偿信息。
3、县合管中心受理参合患者住院病案资料时,认真审查和复核医嘱、处方和一日清单,对于一日清单或与治疗方案不符的病历,不予拨付医药费垫付款。
四、入、出院管理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新农合疾病病种目录》,掌握入院指征,经核对参合人员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住院手续。
2、参合人员住院后,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要 跟踪检查住院治疗情况,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问题发生。
3、定点医疗机构不得将新农合支付范围外的变通为范围内项目,更不允许分解在其他项目中。
4、定点医疗机构对达到出院指征的住院患者,要及时办理出院手续。不得随意延长住院时间,要严格控制出院带药量。
5、参合人员在专科定点医疗机构(综合性定点机构专科疗区)就诊,只限于主治本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经诊断为非本专科疾病的,不得收治入院。住院后确诊为非专科疾病的,要及时办理出院或转院手续。违反上述规定而发生医药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承担。
五、补偿登记制度
1、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由和管科负责院内新农合补偿数据的统计存档工作,做到专人负责,不出偏差。
2、对门诊就医或者住院的参合患者,要根据新农合补偿标准,及时准确的给予结算。门诊患者医药费补偿实行申报制度,住院患者医药费实行垫付制度,出院当天结算。
3、认真填写合作医疗门诊(或住院)补偿基本情况汇总表,及时上报到县合作医疗中心。
4、报表数字真实、记载清晰、日清月结、装订整齐。
5、经县合管中心审核通过的报表明细,要按期存档。存档报表,要求盖有公章,院长签字,财务科长核准签字,报表人签字。所有的报表均要求有电子文档。
6、县合管中心由专人负责全县新农合报销数据的汇总存档工作。做到有电子存档数据,及时分类汇总,制定统计报表。
六、补偿审核、审批制度
1、定点医院要求成立院内合管科,负责本院合作医疗患者的就诊及补偿初审工作,有关材料要有专人负责,按照新农合政策规定,认真审核,杜绝一切不合理用药和检查。
2、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将本院已结算的患者数据汇总,定期上报县合管中心复审。医疗机构上报的表格,数字真实,及时归档。
3、县合管中心由2人以上负责定点医院上报病例的审核工作。对县内医院病例审核中发现的违章项目,在拨付给医院的垫付款中予以扣除。对县外报销审核中发现的违章病历进入稽查程序。
4、经复查合格的补偿凭证,移交给县合管中心财务科进行财务复核。经主任签字后,由财政支出户将县内医院垫付款划拨至定点医疗机构账户,县外住院患者补偿款以户主姓名存入代理银行个人账户。
第2篇: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为执行省、市、县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有关规定,确保“新农合”病人在我院就医过程中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最大限度地维护“新农合”病人的就医利益,规范就医行为,以方便农民、服务农民、实惠农民的原则,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一、基础管理
(一)组织机构:成立沂南仰成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在主管院长领导下,全权负责“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
(二)配置专用微机,满足“新农合”医疗信息统计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三)设专职财务人员,负责为“新农合”病人核算。
(四)“新农合”病人统一使用医院规定的处方、收据和补偿费用收据。
(五)各项制度健全,并得以落实。
(六)医院工作人员了解“新农合”的各项规章及工作程序。
(七)“新农合”病人的医疗文书保管、医疗专用章及收费票据等管理按医院相关规定制度化管理。
二、新农合病人就医管理
各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热情接待参合病人就诊,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推诿或拒绝参合农民就医与咨询。
(一)入院处:
1、热情、和蔼接待参合病人办理入院手续。认真审核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所填写内容是否一致,杜绝冒名顶替。
2、“二证”核实无误后,在住院证上加盖院农合章,以便各相关科室对病人就医方式的确认。
3、工作人员要熟悉省、市、县农合政策,义务向就医的农合病人提供政策宣传及咨询,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耐心解答。
(二)出院处
1、主动为非医院直接报销的住院病人提供《住院费用清单》及全套完整的报销所需的病历资料复印件,对病人提出的相关问题要按政策给予耐心仔细的合理解释。
2、对可在医院直接报销的住院参合病人,在向参合病人兑付农合补助金时,应认真审核病人的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与病历是否一致,确认无异方可报销。并收回《电脑发票》原件,复印好报销所需的各种资料,装订整齐后交院合疗办。
3、按各省、市、县规定要求及时准确填好各种报表交院合疗办。
4、耐心为参合病人提供政策宣传及咨询,热情接待每一位查询住院费用的病人。
5、每月定期公示参合病人的报销费用。
三、农合目录管理
(一)新农合病人的各种医疗诊疗收费,严格执行临沂市《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二)向参合病人公布常用药品及常规诊疗项目收费标准。
(三)药品管理:新农合病人的用药参照《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执行,严格控制使用乙类药品与自费药品;不得把保健品、自费药品等改换成基本用药。
(四)新农合病人住院病种、住院指征及报销范围,严格按政府管理机构的政策规定执行。
四、新农合病人诊疗管理制度
(一)在诊治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
(二)医院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每一位入住的“新农合”病人,细致耐心地解答病人的疑问,宣传农合的相关政策与知识,做到对参合病人的政策解释准确、无歧义。
(三)接诊护士或护士长,应再次核对病人的合疗证、身份证(户口本)是否与病人一致,杜绝冒名顶替。主动向病人提供农合政策宣传及义务健康教育、健康咨询。
(四)严格出入院指征,遵守诊疗常规,提高参合病人的三日确诊率。
(五)合理用药:参照《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09修订版)》,坚持因病施治,强调基础用药(甲类药品),避免不合理及重复性用药。
1、乙类药:严格控制此类药品使用,使用前必须向患者履行告知并签字,比例不超过药品总额的30%;
2、自费药品:因病情需要使用自费药品时,应首先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填写知情同意书签字后方可使用,比例不超过药品总额的10%。
第3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皖政1号)、《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皖发17号)以及卫生厅等四部门《关于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皖卫农83号)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新农合工作得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现制定以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为核心,最大程度地惠及农民,最大程度地方便农民,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二、目标任务
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管理经办体系、科学的筹资增长方式、合理的费用补偿方案、方便的补偿结算程序、有效的费用控制办法、安全的基金监管制度和分工合作的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制度的覆盖面和补偿受益面,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补偿待遇,建立起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
三、坚持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合,扩大制度覆盖面
各统筹地区参合率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自愿参加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农垦系统、农林渔场以及各类开发区、风景区中属于农业人口的居民,按照自愿和属地化原则参加当地新农合。长期居住在当地农村但尚未办理户籍转移手续的农民,参加居住地的新农合。农村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必须跟随家长一起参加新农合。鼓励家长提前为参合出生的孩子缴纳参合资金。
四、提高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探索完善筹资机制
2015年起,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60元、省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45元,县财政对参合农民每人每年补助15元,参合农民个人缴纳30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本地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适当提高地方财政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情况、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简便易行的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可以采取农民定时定点缴纳、委托乡镇财税所等机构代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代收或经农民同意后由金融机构通过农民的储蓄或结算帐户代缴等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引导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住院大病补偿待遇
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合理设计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起付线和分段补偿比例,引导参合农民一般常见病首先在门诊就诊,确需住院的,首选当地基层医疗机构住院,对必须到省市级大医院诊治的疑难重病,进一步提高其补偿比例,参合农民全年累计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鼓励与引导参合农民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费用在原有补偿的基础上再提高8个百分点给予补偿。参合农民患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涉及的病种以及孕产妇住院分娩,先执行中央专项补助,剩余医药费用再按新农合规定给予报销。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再给予重点救助,切实减轻大病患者经济负担。
六、全面普及门诊统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篇7
㈠农村医疗产品的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性经济学认为, 社会经济中用于消费的物品按照其被消费时呈现的特征被分为两类, 即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非排他性指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产品的消费, 是公共产品区别与私人产品的重要特征。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时, 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水平[1]。然而现实中的产品和劳务并非都可以按照经济学的定义分为完全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许多产品和服务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 因而公共产品理论讲公共产品按照公共产品属性程度的差别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或称为混合公共产品) 。
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 可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两部分。农村公共卫生范围主要包括疾病 (主要是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 预防与控制服务、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环境卫生、医疗保障等服务内容, 从其内容可以看出, 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 公共卫生一经提供, 对于个人而言无法排斥对它的消费使用, 且增加一个人对于公共卫生产品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水平, 因而, 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归类为公共产品, 应当由政府进行强制性干预。而农村医疗服务的范围主要是指疾病的诊治、康复治疗等临床服务, 作用是为患者提供治疗和帮助康复。这一部分产品与私人产品相近, 具有明显的消费排他性和竞争性。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覆盖了公共卫生和一般医疗服务领域, 因而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性质, 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按照经济学的理论, 市场介入公共产品的领域是无效的, 虽然农村医疗卫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私人产品的某些特性, 但是如果由市场完全干预的话也会引起公共卫生服务这部分产品的低效甚至无效, 因而, 农村合作医疗理应由政府来干预和承担。
㈡农村医疗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的干预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对于消费品的有关信息掌握程度不对等, 往往是生产者比消费者掌握更多的有关消费品的信息。这样就使得消费者可能处于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从而使消费者所获得的产品或者服务带来的效用可能与其付出的经济代价不相符合。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严重的弊端, 主要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农村医疗市场, 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一方面, 信息不对称是医疗供方风险产生的根源。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 医生比患者拥有更多的信息, 医生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 也因为乡村医生的工资与药品差价直接挂钩, 处方药越贵, 他们的利润也就越多, 这就使得医生有诱导需求的动机和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倾向, 由此产生了医疗供方道德风险。另一方面, 由于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 这其中包括疾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在诊断界限不明确的情况下, 为了增加治疗的确定性, 减少医疗技术事故的风险, 医生往往会选择最好的医疗设备进行检查, 选择最贵重的药品对患者进行治疗。这些相对高端医疗设备和贵重药品往往并不一定是患者治病所需要的, 采取一般检查和普通药品也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保持了解自身信息的一定垄断性, 从而使得医疗服务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公平交易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扩张性[2]。为消除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弊端, 医疗市场中需要政府进行公共干预, 以消除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二、强化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对策
㈠政府应适时适地的进行制度的设计、完善为了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一是体现制度的完整性。从宏观制度上要完整, 合作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 共同努力才能办好并保证正常运行。在制度上任何一方缺乏, 都会造成合作医疗运转失灵。过去, 有些地方的合作医疗制度很不完整, 只强调对农民看病时或在报销医疗费用上不准这样或不准那样, 对其它方面没有具体约束措施。从微观上制度也要完整, 从交纳资金、看病手续、报销制度、保障范围等都应全面考虑, 加以详细规定, 避免随意性太强;二是体现制度的稳定性。合作医疗制度在一个时期内应相对稳定, 不能朝令夕改。要通过运行一个阶段, 进行完善补充。尤其是在资金投入上, 有的地方政府和集体随机性很大, 根本不列入预算, 愿给就给, 不愿给就不给, 给多给少更是没准。今后, 对政府投入和集体投入应规定一个稳定而又合理的比例, 纳入财政预算, 保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不能拖拖拉拉, 影响合作医疗的运作。
同时, 政府还应该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 进行适时适地的制度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性以及家庭土地承包制的政策背景, 需要思考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当建立多种模式以适应各地农村经济的要求。江苏省昆山市、盐城市盐都区已经开始在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 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的新要求, 紧紧环绕我国农村较为稳定的家庭社会结构, 探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把医疗保险资金按一定比例划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家庭账户, 一部分为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基金。这样做, 对于没有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多数投保者, 其家庭账户可以结存并结转下一年度。这样纵向的积累机制初步形成, 统筹基金这部分可以有效发挥大额医疗费用发生后的效用, 极大地提高医疗保险的抗风险能力。“家庭账户”的设立, 发挥了小病家庭账户付费, 大病 (大额费用) 社会统筹共济的新机制。盐城市和昆山市政府还从1999年开始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政策, 试点地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行, 符合农村居民的现实需要, 农村居民依附的是自然的村落和赖以生存的土地, 更有“社区”原始意识[3]。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紧紧依靠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作为费用的“守门人”, 可以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升。
㈡政府应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投入目前, 我国政府财政对卫生的投资比例较低, 卫生总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 而美国则占14%。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1个会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公平性评价中, 中国排在倒数第四位, 绝大多数农民失去医疗保障是重要原因。政府对城市医疗的投入远大于农村, 因而, 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卫生保障的投入, 当前在国家财力还不充裕的情况下, 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中的投入重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投资, 保证农村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对农村防疫防病的投资。农村防疫防病项目的开展, 有利于降低整个人群疾病的发生率, 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同时也可有效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费用。政府财政提供启动资金, 重建村公共卫生室。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保健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国有相当多的村卫生室演变为个体或个人联办的卫生点, 由于私人诊所的趋利倾向, 他们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强化医疗功能, 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地削弱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公共卫生功能。因此, 由政府投入启动资金, 吸引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区农民投资, 重建公共卫生室或医疗保健站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重建后的公共卫生室来保证公共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供给落到实处。依靠财政转移支付, 建立大病医疗基金, 解决贫困人口重症治疗, 逐步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二是增加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经费, 提高其医疗水平。目前农村医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普遍不高, 特别是西部地区乡村医生的医技水平更令人担忧, 他们在过去的30年间, 接受培训的人数仅占30%, 这种医技状况很难为农民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因此, 政府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医疗知识培训,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医疗水平。为了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政府应投入一定资金, 对选派培训人员的学费和生活费给予补贴。在资金帮助的同时, 还应与他们签订合同, 规定他们通过培训必须达到专业水平和学成后回乡村服务的义务, 以保证医疗资源的稳定供给。
㈢政府应强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职能第一, 引入合作医疗的竞争机制, 打破医疗垄断。合作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私人产品性质, 因此, 合理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合作医疗机构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在合作医疗机构内部形成竞争局面, 二是要在合作医疗外部形成竞争压力。在合作医疗机构内部形成竞争局面, 需要合理配置合作医疗机构, 打破合作医疗机构之间的地域限制, 保证农民可以在任何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就医, 实现合作医疗机构内部的竞争与优化。在合作医疗外部形成竞争压力, 需要建立和培育非合作医疗机构, 比如发展私人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企业, 使之能够提供部分医药服务打破合作医疗机构提供医药服务的垄断性。
第二, 建立健全合作医疗监管制度,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作医疗服务的规制和监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本身进行监管, 二是对药品的采购和销售进行监管。对医疗服务的规制和监管重点在于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防止违反医疗服务竞争规则的行为及违反合作医疗制度及相关法规制度的行为。对药品采购和销售的监管, 首先要加强合作医疗药品质量的监管, 控制药品的购销渠道, 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其次要加强药品采购的管理, 实行合作医疗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或通过药品配送和连锁销售的方式降低药品进价成本[4]。再次是加强药品销售的监管。合作医疗机构的药品售价需要严格控制, 比如吉林省镇赉县规定, 医院售药价格最高只能在招标价格的基础上提高15%。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建立有效的合作医疗监管制度, 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农民参加, 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定期审计、检查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 制约合作医疗机制运行中不合法的行为。
第三,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管理。一是从资金的筹集来看。目前, 中央政府对中西部除市区以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平均每年每人补助10元, 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提高了相关的资金支持。政府还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个别困难地区实行一部分的补贴。二是从资金的监督管理来看。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和专款专用, 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统筹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 成立由相关政府部门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定期检查、监督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 (下转第69页) (上接第64页) 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汇报工作, 主动接受监督。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 要采取张榜公布等措施, 定期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 保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三是从资金的使用来看。政府应协助建立范围明确的支付机制, 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支付用途分为两大块, 一块为预防保健费用, 另一块为大额医疗补助费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预防保健部分属纯粹公共物品, 部分属准公共物品, 其余为个人消费品。对于预防保健中纯粹公共物品提供所需费用应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卫生承担, 不应列入合作医疗的支付范畴。而对预防保健中准公共物品及具有外部效益的个人消费品提供所需费用, 应根据合作医疗的具体筹资情况, 适当划出一部分予以补偿。另一块大额医疗补助费用, 是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开支的主要用途, 而今后发展的方向是包括小病在内的所有医疗补助费用, 这样才符合公平和效率原则, 也符合缴费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基本精神。
摘要:本文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现状, 分析了政府主导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并从资金的投入、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以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下册宏观部分) [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2]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关理论分析[J].价格月刊, 2005, [5].
[3]葛小娥, 王寒.浙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报告[J].浙江统计, 2006,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问题研究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提高和公民医疗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障已成为社会公众的一大焦点。因此,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农民自己为了共同抵御疾病风险而建立了一种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即新农村合作医疗。除合作互助共济性质不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比传统医疗保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提高了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②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③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不仅注重了受益方,也注重了门诊补偿与住院补偿,提高了保障水平;④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克服了管理松散、粗放的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农村居民能及时看病并及时得到保障;⑤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照顾到了弱势人群的特殊情况。农村老年人和妇女居多,大多都是男的去城镇打工,他们都办了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老年人和妇女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⑥城镇居民都有医疗保险,而农村居民一般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合工作的推进及全县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
(1)部分地區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
(2)保障水平总体较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面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农民参保动力不足。就小病而言,当农民经常不生病时,觉得个人出资的那部分浪费掉了,于是会逐渐丧失参加合作医疗的动力。从大病来说,由于农村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那些贫穷的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即使去医院就诊,能够报销一部分,但剩下的一部分他们依然无力偿付,所以这些贫困的家庭依然看不起病。从大病的角度来看,不但新型合作医疗没有解决农村内部贫困家庭的医疗问题,反而使得他们与富裕农民家庭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4)空心村与流动人口的影响。农村现在呈现的状况是大部分的青年或中年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大量的空心村。当这些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这样来说,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没有得到实惠,这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
(5)基础设施薄弱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滞后,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一些贫困地方的卫生站甚至存在危房,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甚至在农村出现到县,乡镇医院看错病,导致死亡的案例发生,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运行。
(6)部分地区供方诱导需求突出。由于农村医疗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受到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医院对病人诊治时,并不是按照最有利的方案去开展,普遍存在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合作医疗服务的支出,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型合作医疗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完善与党的十八精神息息相关,并且与党提出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并在许多地方试点,各地区要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例如在镇江,镇江拥有了比较健全的医疗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了居民的健康,也基本适应了人群多层次的医疗需求。通过在地区试点不断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建设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实现了全国新农合数据的集成与规范化,新农合的成熟指日可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07-16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7-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10-17
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5-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09-0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2-03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5-31
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验材料07-05
武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总结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