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2024-09-17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通用8篇)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1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快速发展,无疑说明了农民对健康保障制度的迫切需要,也说明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形成,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今后农民的一项长期健康保障制度。然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制度设计、机制运行方面的不足和不到位也导致了新农合吸引力下降。本文分析了目前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在健康保障领域的一个创举,建国后,它为解决农村地区的健康保健问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1 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1.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就办起了群众集股的医疗合作组织。1944年因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流行,边区政府应群众要求委托当时的商业销售机构——大众合作社,办理合作医疗。资金由大众合作社和保健药社投资,并吸纳团体和私人股金,政府也赠送一些药材,是一种民办公助的医疗机构。这就是合作医疗的萌芽。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卫生保健站。这些保健站采取社员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起了合作医疗制度。1968年,毛泽东主席批示推广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掀起了兴办合作医疗的高潮。这标志着合作医疗的成熟。

1.2 农村合作医疗的滑坡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取消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恢复到自费医疗的道路上。大部分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人口面临的生活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大增加,其中疾病风险成为最大风险, 农村特困群体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并存,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1.3 合作医疗的恢复和发展

为了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保障农民健康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筹资采取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2003年开始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2—3个县市试点,2007年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全国新农合制度覆盖的县(市、区)达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合农民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2008年可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有望提前两年实现目标。新农合的快速发展,无疑说明农民对健康保障制度的迫切需要,也说明新农合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形成,新农合制度已成为今后农民的一项长期健康保障制度。然而新农合在制度设计、机制运行方面的不足和不到位也导致了新农合吸引力下降。新农合从最初的为农民健康“查体把脉”逐渐流为政府为完成任务而“一合了之”。

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新农合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大不保小”的模式存在弊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几年农村居民因患重、大病,治疗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推出的,总体而言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其立足于基于大数概率的大病保险,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以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必将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另外,现在一般农村合作医疗都是报销住院费用,即认为住院才是大病,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人患有一些严重的慢性病,又不适合住院治疗,但过高的医疗费用则得不到报销,病人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到农民参保的信心,也会导致道德风险,如一部分农民可能患小病就会去住院治疗。同时“保大病”不可避免就要降低覆盖率,起付线越高,收益面越窄。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服务发生机率较小,会降低参保者的预期收益,健康人常常低估参保的重要性,而高危人群却非常愿意参加。

1.2政策不稳,刚性不强。在农业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条例中,把合作医疗项目视为交费项目,列为农业负担,不允许增收。200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强迫命令。这种自愿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这一情况,但这自愿性也使发展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刚性威力。发展合作医疗被排除在基层政府政绩的考虑对象之外,基层干部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也随此降温,这不利于合作医疗在农村的推行。2 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不到位,农民“参合”意识不强,“参合”率低。尽管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但由于基层干部对此项制度的理解不透,工作不细致,宣传不深入,手段简单,导致农民对此项制度更是一知半解,一方面不清楚“参合”后需要遵守哪些规定,注意哪些限制条件,感到报销手段繁琐,原以为可以报销的却得不到“补偿”,严重挫伤积极性;另一方面很多农民急于在交钱后得到实际利益,在不能满足或已经满足后,反而都不再交钱“参合”,严重影响了该项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有就是一些农民对此项制度持怀疑态度,对基层政府持不信任态度,对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互助共济的观念淡薄,严重影响农民的“参合”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甚至有些地区为了片面提高“参合”率,采取先收农民的钱,等政府投入后再退还给农民的办法,套取中央补助资金,造成补助累退效应,影响极坏。2.2农民“参合”资金筹集困难.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政府虽然在政策制度上对重建农村医疗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但在财政投入上却是严重不足的。这使农村医疗合作的重建少了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而“没钱”又是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它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政府也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困境,但政府中仍然拥有大量可支配的经济社会资源,关键的问题是在政府政策目标排序中,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还不是优先考虑的目标。

(2)国家政策的城市偏好。以1998年为例,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投入587.2亿元,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5.6%,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投入的15.9%。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农村和农民几乎被排除在现代文明之外,这一现象虽然说在近几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大致的趋向仍未改变。

(3)集体经济的衰退。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越来越大,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在 农副业生产与收益分配上的权利大大弱化,9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而代之,乡镇集体企业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因而集体经济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力度大大下降,几乎趋向于零。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却沦为一个“空口袋”。农村合作医疗也成了无源之水,随着集体经济的衰退而枯竭了。

(4)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根本原因。“三农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被当作政府工作的重心提上工作日程。近几年“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一问题并非短期内可以得到解决,因此,农村合作医疗更加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经济实力有限。医疗消费成为奢侈品,这导致农民参与率不高,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推广的现象。

(5)农民对农村医疗资源的需求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呈现出不对等的特征,农民对合作医疗缺乏应有的信心,历史上曾出现过“群众交钱干部吃药,干部吃好药,群众吃草药”的现象,农民不太相信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好处。他们也不能肯定从他们身上得到的钱全部用于保障而不会最终落入干部的腰包。因为政府以前的一些政策已经让农民有了类似的经历。政府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危机。

2.3农民“参合”资金管理监督不到位。如何有效管理筹集起来的资金,保证资金能全部用于农村的医疗保障,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必须解决的 又一大问题。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权威就像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一样是不可动摇的,一切诊疗问题都由医生决定,这种现象被称为医学中的人权主义。病人相对于医生来说,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他们不懂医学,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不能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对医生和其他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然而,现今的合作医疗中也缺乏对其资金动向的有效监督,这就很难防止资金的流失及浪费。

2.3报销范围狭隘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狭窄,农民收益较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参合”农民只有住院治疗期间发生医疗费用在超过“自负段”以后方能得到报销补偿,而且由于所选择的医院不同,规定的报销比例和“自负段”也不相同,最终结果使农民受益面减少,资金沉淀较多,其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出来,致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抗病能力大打折扣。目前在农村中因病致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般都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患急病和慢性病,需要经常服药治疗,开销大,而在医疗费用水平日益上涨的今天,农村抗大病的风险能力明显不足,按现行的较低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患者得到的补偿数额不大,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救助为主”精神,也解决不了农民特别是困难家庭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5 定点医院收费偏高,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存在小病大医的风险。根据试点制度的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般都要在定点医院进行医疗行为,“参合”农民只有在定点医院住院就医并取得正式发票方能报销。因此,医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尽力提高各种费用,延长住院天数,或者医生开一些不必要的药品或报销之外的药品等,增加农民的负担。

2.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不完善,监管缺乏。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费用支出规定,资金只用于农民的医疗支出,并不负担相关部门的各种行政开支,因此必然涉及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等实际问题,而国家规定中并不支持另设机构进行管理,于是也就必然出现管理混乱、不规范,严重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2.7 该制度未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口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关于他们如何“参合”,如何进行医疗,如何补偿等技术性问题未见成熟性意见,而这个特殊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冲击决不容小视,甚至是致命的,这也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任何一项制度安排的运行效率都必定内在地联结着其他的制度安排,共同“镶嵌”在制度结构中。所以它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的完善程度。就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由于与其紧密相关的其他制度安排(或政策)的不完善而影响了其持续健康的发展。以下外部环境影响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薄弱,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覆盖范围上面临两难选择 农民健康体检、疾病预防、防疫、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够减少农民患病的概率,从而减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压力。由于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产品,所以,公共财政有理由承担其筹资责任。但是,目前财政在农村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从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看,县(市、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基本上由财政全额拨款,但这一投入只能保证人员的基本工资。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枢纽,承担辖区内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职能。但是,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投入仅仅保障人员工资的50%~60%。村卫生室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需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由于村级卫生室不属于政府系列,所以财政不承担村卫生室的经费,仅仅因为执行公共卫生职能而由财政或乡镇卫生院根据其完成的工作的多少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微薄补助。在政府财政缺位的情况下,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从生存和创收出发,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有的公共卫生机构把本来应该实行的免费服务变成有偿服务,通过服务收费解决经费缺口。据调查,在一些地方本属应该由国家支付疫苗的购买费和注射费、免费的小儿麻痹预防疫苗目前也进入了市场。另外,流脑、甲肝、流感、狂犬病作为特殊的医疗服务,注射费用均未列入国家支付,甲肝的疫苗购买费也由个人支付,不少乡镇的村医都帮助县卫生院收取注射费和疫苗购买费。基于公共卫生的重要地位和目前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现实,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用途应该涵盖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在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已经把体检、健康教育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之中。但是,这种做法使本来已经很紧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更加紧张,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大病以及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制度目标。

(2)医疗改革滞后引发的医疗价格快速上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以收定支的防范群体疾病风险保障制度。如果医疗价格在高位运行而且不断上涨,在既定的补偿方案下将会因收支缺口增大而难以维持。因此,如何遏制医疗价格上涨对新型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扭转了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商品普遍短缺的局面。与这种变化相对应,几乎所有的商品都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了。然而,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不仅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而且在卖方市场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药品出厂价格越来越低的情形下,病人支付的药品价格却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1)医院补偿机制不合理:目前的医疗卫生机构都是差额预算管理,政府财政投入占医疗机构支出的比重不到50%。(2)新药审批机制不合理:据统计,2004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受理10009种新药的报批,而同期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的新药报批数为148种。一种药品限价后,药厂立即更换包装改头换面再以高价销售。据余姚市三七镇某村民介绍,以前一盒头孢20元,后来限价降到10元了,但容量也从两板降到一板。

(3)药品流通机制不合理:很多药品在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实际价格在扣除报销额度之后,仍然高于药店中的价格。

(4)加价机制:医院在进价的基础上加15%出售给患者。10元的药赚15元,20元的药赚3元。医院当然有动力进更高价的药。

(5)医院的垄断地位:按照经济学原理,需求的价格弹性正比于其可替代性。而对患者来说,生命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医疗需求几乎是价格刚性的,医院是价格垄断方,可以索取垄断价格,患者处于弱势。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1资金沉淀问题。农民家庭账户中的沉淀资金,实质上是农民家庭医疗的资金储蓄。农民可以凭借这一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或缓解将来的疾病风险。但是,沉淀资金过多会导致不少问题。第一,弱化了制度的共济功能。第二,增加了筹资的困难。目前动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很困难。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和隐性贫困家庭来说,一方面每人每年缴纳10元的参合费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他们缴纳的钱又用不上。这样,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对参加这一制度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增大了政府推动的成本。

3.1存在着家庭账户空账运行的隐患。一些地方统筹资金亏空了,就动用家庭账户的资金来弥补统筹资金的不足。这种做法形成农民的家庭账户资金的空账运行。由于农民不可能一下子提空、用完家庭账户中的资金,所以这种家庭账户空转的运行方式还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与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同样的问题,制度很难有可持续性。

4新农合管理资源短缺,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4.1人员数量不足,有人无编或无人无编的问题普遍发生。不少地区依靠临时借调或兼职人员开展工作,影响到工作质量和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4.2管理经费和日常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导致无法保证管理支出的需要,也导致了很多工作不能按照计划正常开展。4.3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4.4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多数基层合作医疗管理人员只能承担最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方案设计、对提供行为的及时监督、信息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影响到合作医疗的正常运行。

三、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建立医疗保障的根本前提,强调国家在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上的重大责任,意味着国家需要在农民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与财政方面的投入,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1.1政府的财政支持。如果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出于发展中国经济,优先考虑经济效率的目的,国家政策向城市倾斜,这一做法能让人接受的话,那么在城乡差距明显扩大的今天,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指导原则,把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也是有充分理由的。政府对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不仅在政策的制定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财政上的支持,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是解决筹资困难的关键,也是推广农村合作医疗的第一步。

1.2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建立一套从上级政府到基层组织都协调一致的政策,加强其可操作性。尤其是防止政府各职能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的现象。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广,把农民自愿参加适时的引导到人人参加这一高层次上来,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1.3管好、用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合作医疗资金是农民的保命钱,卫生、财政等部门不但要明确相关政策,还要摸索适宜的可操作的各项制度与方法,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把合作医疗资金管好、用好。既要防止出现资金不合理使用或被挪用、浪费甚至贪污等现象,又要方便农民群众使用。充分发挥和强化各监督部门的作用。

1.4加强宣传工作。宣传是群体性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宣传,可以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和广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众多的农户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其规范开展与良性运作离不开宣传工作。宣传工作要有针对性:

(1)针对干部的宣传。应以认识上达成共识为导向,以取得其认同和支持为目的。其中主要应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筹资、机构编制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宣传的主要内容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合作医疗的区别,纠正合作医疗是文革产物的错误认识;合作医疗具有缓解因病致贫、维护农民健康、保护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功能;合作医疗政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方式;

(2)针对农民的宣传。应以提高其认识水平为导向,以取得较高的人口覆盖率为目的。宣传侧重点主要为“新合”实施办法和农民受益内容和数量。例如:耐心解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合作医疗的区别,清除传统合作医疗的负面影响;通过农民缴费与受益的对比,引导农民算经济帐,如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远远超过了农民缴纳资金,赣榆县扩大合作范围,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对本镇村大病受益者的宣传,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亲属和邻居参合;实事求是宣传农民在合作医疗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其理解和支持保障适度的原则,遵守基本药物和诊疗目录,对合作医疗制度不要有过分的要求;宣传为方便农民而采取的一些得力措施;解释合作医疗政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告诉农民政府答应农民的事一定要办,以取信于民;有针对性地宣传药物、诊疗目录和服务程序等容易让人误解的环节,耐心解释不予报销的原因,取得农民的理解;宣传本县的特色做法,如赣榆县开展滚动式筹资是为了防止基层捆绑收费、搭车收费、截留和挪用农民保命钱等新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是针对部分农民不愿出现(现金)的心理、缺乏对自身健康投入的意识和缺乏互助共济的精神心态所采取的措施。

(3)针对定点服务机构人员的宣传。应以其服务规范、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的便利为目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支付风险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降低医疗费用,维持收支平衡,达到略有节余,是合作医疗可持续运作的又一个关键。合管办与医院必须促进基金的合理流动,防止过度医疗服务,要向医院讲清楚,合作医疗是为农民服务的,不是解决医院生存问题的,要突出解决县以上医院对合作医疗基金的不合理使用,坚持基本医疗原则和基本药物目录等制度,真正把农民的保命钱用好;服务机构要突出服务,不以局部利益或卫生部门利益为重,首位的是解决农民的医疗、防疫和保健问题;服务机构要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入出院等制度,严禁乱收费、搭车药、搭车检查等错误行为,严禁增加农民医药费负担;要深入宣传与定点服务机构有关的合作医疗规章制度,确保药物和治疗目录、转诊等制度规范执行,收费凭据、费用清单等材料规范提供,促进服务机构和合管机构的配合与协调;服务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要提高认识,树立病人至上的观念,为他们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条件。

(4)针对合管机构人员的宣传。应以县内合作医疗管理行为的统一、规范为目的。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人员要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服务,给农民更多的权利和方便;要通过深入的培训,确保各项合作医疗规章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得到全面贯彻,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要提高合作医疗管理机构人员接受监督的意识,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耐心接待群众,促进各方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的深入落实;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完善制度,及时调整合作医疗实施办法中的不适应条目,如为防止沉淀资金,提出报销比例的四个提高和确保质量的免费体检等政策;要加强对镇合管办宣传的指导与监督;要注重宣传本地特色做法和外地做法等。

1.5健全形式多样,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建立之有效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民收入情况也不一样。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然继续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收入较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全面推进农村医疗保险的条件已经具备,并应采取措施,把其纳为到城市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6解决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保障问题。每项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它的有效性。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着重要的阻碍更须得到完善的法律作为支撑。国家应在总体各地试点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度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有法可依”。这一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主体和筹资办法,各自的筹资义务以及管理人员的权利及义务。

1.7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筹资机制,是推行制度的关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与社会医疗保险,也不同于商业医疗保险,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个人和政府多方筹资”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资金支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应当的。政府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财政功能和作用,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必要的支持,使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平等地得到和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福利待遇。

1.8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专帐储存,专款专用,坚持基金封闭运行;科学确定补偿标准,探索简便可行的报销方式。努力保证资金不透支、不沉淀;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制,杜绝资金的滥用和侵占,强化行业管理,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尤其定点医院,坚决查处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1.9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提供基本条件。农村普遍存在医疗机构少、医疗设施陈旧落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差等问题。这导致农村居民享受医疗诊治和卫生保健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制定向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政策,拨出专项资金用以改善农村公共医疗和卫生条件。只有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乡镇一级的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改善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彻底改善广大农民的医疗环境,实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1.10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用药、辅助检查的监管,降低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是农村合作医疗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

(1)农村合作医疗使用药物要求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合理规定各级定点医疗单位单张处方费用的最高限额标准和特殊用药的审批程序。未经病人或家属同意使用的非基本用药和超范围检查项目,其补偿部分由定点医疗单位负担。

(2)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挑选一批医疗专家组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对医疗单位用药、检查情况予以督察,并对病人的投诉予以调查,比如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超范围检查等情况,并以专家委员会名义提供结论意见,通知定点医疗单位和医生本人,给以相应的处罚措施。

(3)引入常见病单病种限额付费。在住院病人中,对“阑尾炎手术”“疝气手术”等常见病实现“单病种限额付费”。由新农合办公室组织专家会同医疗机构代表根据诊疗规范、基本药物目录的要求,结合临床实际,形成较科学合理的住院限额付费标准(在实际的实施中允许有合理范围的波动幅度),减少医疗行为中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减轻生病农民的负担和新型合作医疗的经费支出。

1.11不断完善政策制度设计。一是合理确定保障范围与机制,调动农民参加积极性。作为政府推动的医疗保障体制,应以保基本健康为出发点,在保大病的同时,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并且可以全面提高卫生投入的绩效。二是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对外出的参保农民,允许其在外地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医院先行就医,然后凭相关证明、发票至当地报销,以提高需要经常外出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对特困群体和高额医疗费用病人的救助办法,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并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特困家庭交不起合作医疗基金的困难,加大对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的救助力度。1.12创新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一是试行部分病种门诊费用按住院标准补偿。一些特殊病种和长年治疗用药的慢性病,其门诊医药费用也应纳入住院报销范围,以逐步增大受益程度,吸引更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二是逐步完善补偿方案,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当年基金当年基本用完,不要沉淀太多,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三是制定基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提高基金的增值率,以加大补偿力度。1.13建立资金安全运行的科学机制。一要健全管理监督组织,建立完善资金封闭运行体系,实行筹钱、管钱、用钱的分离和有效监督。二要建立健全各级经办机构,选好用好培训好管理人员和加强制度建设。三要加强审计和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资金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农民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真正取信于民。

1.14注重预防保健工作。预防保健是医疗卫生三大工作之一。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是在源头干预,可以最大限度上减少农民生病、患大病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其在医疗药品费用方面的支出,避免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新农合的发展不只是一味地增加医药费的报销,而是要在预防保健方面下功夫。建议积极开展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进行健康科普知识的教育和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提供传播性疾病的免疫预防知识和参加免疫预防的优惠政策。这些工作投入少,产生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果都非常好。

1.15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建立健全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是巩固合作医疗的有力保证。县、乡都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县、乡政府领导负责,卫生、农工、财政、金融、保险、审计等部门参加,共同承担合作医疗的组织发动、行政监督、经费筹集和管理工作。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合作医疗管理队伍解决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为了不断完善有利于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不愿参加保健型(只报小病)合作医疗的个人不得享受大病风险医疗报销;对不愿缴纳费用的个人不得享受集体和政府提供的经费报销。在确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收费标准上也要体现出对合作医疗参加者的优惠,以鼓励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要按照量入为出、分段核算的办法管理基金,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行帐目公开、民主监督,严禁用于补偿农民医疗保健费用以外的任何项目。要建立合作医疗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合作医疗保险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行为也要进行规范,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要制订保证资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探索医疗费用支付结算的新路子。要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医疗帐户与大病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方法,把以往基本医疗服务以村、乡为单位改为以户为单位结算,通过建立起以户为单位的基本医疗家庭帐户,使得以往普遍采用的小病大病都互助的做法,为小病在全家范围内自助,大病在全社会范围内互助共济。家庭帐户年终结余的费用在帐户内储存,并转下年使用,超支部分由本户自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引入市场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步入一种良性的健康发展状态,使农民从互助互济中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利之所在,增强自觉参与积极性。

2.1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资金从筹集、管理到使用过程中应遵循“收资而不管资,管资而不用资,用资而不收资”的原则。首先应由政府按时足额筹集资金,然后交与保险公司统一专项管理,按照严格的保险救助机制,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中心进行具体救助。这就完全切断有权就有钱,有钱就有利的恶性循环链,对保持政府廉洁,杜绝腐败,提高效益应该很有好处。

2.2引入医院资本,让医院积极参与、主动让利。医院具有先天的资本优势:技术资本、设备资本、现金资本。而且医院有让利的空间,医院在让利的同时,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来看就医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长,不仅不会影响医院的收入,相反会增加收入;从长远来看人们卫生保健意识的普遍提高必将推动整个医疗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医院完全有可能经过成本核算,增加让利比率,由被动到主动,由指令到积极,以致达到某个平衡点,这便是市场调节那双无形而又十分有力的手在产生作用,即我们常说的经济杠杆作用原理。医院的让利不是资金,而是资本。从表面上看医院的让利是可以量化的资金,从深层次上看却是资本。因为医院的让利,为医院本身带来了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效益,调动了医院长期参与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命令的手段是不可持续的。2.3引进商业保险资金管理模式,鼓励保险公司积极介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性含量高,管理难度大的经济性事物,引进成熟的商业保险资金管理机制符合市场客观要求。公费医疗实行了几十年,走过不少弯路,始终是财政沉重的包袱,可以说最终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险制度有其必然性。鼓励保险公司,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服务的同时,允许参保人员购买其它商业医疗保险;通过增强农民保险意识,拓展农村险种市场,获得利润。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有长期积极参与意识。引入商业保险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挖掘潜力,体现公平,增加透明,防止腐败等好处。

2.4政府退出包办,发挥职能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农村合作医疗反反复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包办所致。政府包办的主要弊端:①增加政府机构、人员和财政负担。②统筹资金增长不快,抗风险能力弱。③筹措资金有可能被挪用而出现腐败现象。④报销难于实现公平、公开、公正、透明。⑤资金管理专业性强,效率低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调政府退出包办,引入市场机制,但是政府的职能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引导、支持、筹资、监督。具体体现在:①从宣传上加以正确地引导。②从管理上加以有效的组织、监督。③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并承担起资金筹集的义务。其中筹集资金是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2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农民知晓度、信任度低

由于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时,对该制度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农民群众中宣传时,没有详细的介绍该政策的利弊,基本都是简单的介绍一下新农合会给农民表面上带来什么好处,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目前,很多农民仍然对新农合报销的手续、起付线、地点、病种等了解的少之又少,而且他们也并不真正了解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同时,又因为新农合的报销不及时、公开、透明,农民从中获益很少,导致很多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度很低。

(二)资金筹集困难,资金使用监管不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筹集资金时采取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为辅的方式,但由于部分地方财政关于新农合的专项医疗拨款总是迟迟未现,导致农民成了新农合的筹资主力。但又因为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和了解,再加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基层干部采用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的方式,增加了筹资的困难程度。目前,对新农合筹集到的资金的监管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自己承担的,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机制,再加上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度不高,给新农合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补偿政策不科学,农民受益程度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主要是以大病为主,补助大额的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对于很多常见病、多发病都不在补助范围之内。在农村,由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少,基础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医疗水平不高,对很多严重的“大病”都无法诊治,如果参保者选择去县级以上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会受到起付线的限制,使其得到很少的补偿甚至无任何补偿,导致农民受益极少。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出台一部能够具体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由于这些规章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没有法律的规范很难保障参保者的应得利益,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

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基层干部和医务人员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农合制度,更加细致准确的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解释工作。地方政府应借助大众传媒等工具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该政策的好处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正确引导农民自主、自愿的出资参加新农。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充分赋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加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程度。

(二)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监督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不应该仅仅把农民当成新农合的筹资主力,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新农合提供资金支持。政府还应积极的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农合制度,扩大新农合资金来源渠道,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筹资体系。对筹集到的医疗资金,应加强其使用的透明度,还必须建立高效的监督主体,强化监督机制,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制定和完善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受益程度

政府在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状况、就诊意向以及多发病、常见病的类型等,制定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缴费和补偿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真正让农民从中受益。

(四)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为上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和效益。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在加强对现有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进修的同时,鼓励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参与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来,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立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中,应明确界定大病小病的范围,明文规定参保者的权利和义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政府、集体和个人的筹资分配标准,明确规定新农合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加强制度完善和立法建设,确保参保人员医疗保障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田尚.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2007(7),105-107.

[2]马德广,王瑞雪.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4(13),239.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 问题 对策

一、江西省寻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况

江西省寻乌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全县人口数为32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6万,占总人口数的84%。寻乌县为典型的农业大县,据统计,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5045万元,占全县年生产总值的40%以上。该县的农业发展以及农业人口均占据该县总体经济发展的较大比例,寻乌县现在竞争力动态相对稳定,竞争力等级为H级。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寻乌县2010年财政总收入26000万元,在江西省县级行政区中排名第68位;2011年财政总收入33028万元,2012年财政总收入43068万元,财政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08年寻乌县农民人均收入8346元,江西省排名第49位;2009年人均年收入8865元,江西省排名第55位;2010年寻乌县人均年收入10555元,江西省排名第54位,其人均年收入也在逐步提高。

(一)江西省寻乌县参合率与报销比例等基本情况

自2007年寻乌县实施新农合开始,参合率不断上升,经过两年的发展,新农合在寻乌县农民心中已经由最初的观望怀疑态度转变为十分信任,参合率由2007年的86.16%上升到2009年的94.32%,覆盖农业人口数首次超过90%。至2013年达到97.4%,基本实现覆盖全部农业人口的目标。多地的试点表明,引导参合农民病后在就近乡村医疗机构就医就可以显著降低医疗费用。如表1-2所示,寻乌县新农合支付制度的设计也逐渐向基层的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倾斜,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农民优先在乡镇级卫生院进行治疗,使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新农合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2007年-2013年参合率如图1-1所示:

2007-2012年寻乌县新农合起付线、报销比例、封顶线情况如图2-2所示:

(二)江西省寻乌县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的实际支付情况

2007年寻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之初施行大病统筹、风险基金与家庭账户模式。家庭账户的资金来源于参合农民每人每年缴费的50%。家庭帐户实行家庭包干使用,归家庭成员共同所有,超支不补,超支部分由个人用现金支付,结存部分可转下一年度家庭帐户使用。

2010年寻乌县展开了家庭账户与门诊统筹的试点工作,采用大病统筹、风险基金与门诊基金的模式。门诊基金分家庭账户与门诊统筹两部分。门诊统筹基金从大病统筹基金中划分出来,为所试点乡(镇)筹资总额的20%,参合农民可在乡、村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按比例进行补偿,由县农医中心统一管理。为防范门诊统筹基金透支风险,人均补偿限额为当年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的1.2倍,整户达到封顶额后,门诊就诊费用全额自付。

2007-2009年参合率、统筹基金使用率①、补偿金额、医疗总费用、实际补偿比②情况如图2-1所示:

2010-2012年参合率、统筹基金使用率、补偿金额、医疗总费用、实际补偿比以及家庭账户、统筹基金的使用人次与使用总金额情况如图2-2、2-3:

结合以上数据并分析可知,该县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全县除参合率在稳步上升外,其专项资金的运行当中相关重要指标如统筹基金使用率、家庭账户的使用人次及金额等均较实行之初有较大提高。可见新农合实施的2007-2012年中,随着新农合实际补偿水平的提高,对农民的受益面扩大,受益水平不断提高。但实际补偿比例,即新农合制度是分担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在医疗总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实际补偿比例越低,农村居民自付的医疗费用就越高。但新农合筹资与支付之间没有形成定量标准,统筹基金使用率虽然逐年上升,但每年结余不一,统筹基金使用率浮动不定。

基于江西省寻乌县财政现状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我们对其财政局工作人员、县医院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采用访问调查,对于寻乌县南桥镇、留车镇等八个乡镇以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收集各户农民意见建议。201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316446人,其中农业人口264072人,而我们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397份,关于27个问题做了调查,用spss软件对30项进行分析,根据问卷数据得出克朗巴哈α系数及可信度为0.8672,可信度较高。通过发放问卷我们得到了农民对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4项指标的满意程度和重要程度,并在该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通过对财政局工作人员、县医院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各户农民三方的调查分析得到新农合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并通过调查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二、江西省寻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乱收费、乱开处方、开大处方,套取新农合专项资金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定点医疗机构缺乏内在的监督机制为关键因素。对于开处方药与临床看病收费方面只有月末报至农医中心审核账簿一项监督机制,力度弱、可控范围小,乱开药收费会出现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情况。药商与医生之间的“提成-激励机制”, 便出现了药品昂贵化、医药费虚增的不良现象。其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在病人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药费上涨,而政府的专项资金也在浪费与流失,不仅没有弥补市场失灵,还产生了政府失效。

(2)大部分农民对新农合报销政策了解程度低。设置家庭账户基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但实际实施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具体体现为:大部分农民表示对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不清楚,09年实行门诊统籌改革后至今不清楚看门诊也可以报销。由于对政策的不了解,部分农民的家庭账户资金几乎闲置,买药时直接用现金,没有使家庭账户这一体制的设计真正发挥作用。造成农民对药品、病种报销范围等不了解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是农民对医疗基础知识少造成的。这样不仅给了医生过度用药、小病大治的机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在整体上降低了新农合政策的预期实施效果。

(3)农民对新农合参保费用上涨过快意见较大。2007年农民每人每年缴费10元,到2013年农民每人每年缴费60元,每年10元的增长速度递增,家庭收入偏低的农民表示60元一年已经偏高,如此涨下去会对家庭来说是个负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为达到规定的参合率,农民在参合过程中会出现非自愿参合的情况,即村干部劝说参合与垫资参合。政治原因使参合率上升,农民觉得“大家都买,我也就买了”、“每年60的投保费,有病的时候不觉得多,没病的时候就有点贵”。

(4)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的基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水平不高,使卫生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女性受访者表示不会在县城生小孩,农民有了重大、疑难、特殊症,都会去广东惠州市或赣州市,又造成了外地就医的经济负担。一方面农民不能就近就医,造成不合理的就医流向;另一方面由于在乡、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80%、90%,县外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只有50%、60%,农民大病住院的巨额医药费可以报销的减少,使新农合报销比例的设计目的--利用经济杠杆使参合农民在基层就医、基本目标--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大打折扣。

(5)新农合管理中心内部预算、决算、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由于寻乌县新农合的管理机构是07年实施新农合以来临时建立的一个管理机构,是由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下属的管理机构,不依附于财政局、卫生局等行政单位,没有规范化。寻乌县新农合管理中心总共只有8个编制,财务人员只有2位,两位财务人员要在月初审计16个乡、镇送来的报销、垫资记录,工作难度大,压力大,强度高,且面对大量专业性质的报销账目,对于违规报账等行为的审核容易出现纰漏。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筹资与支付的标准缺少科学的测算依据,难以形成精准的定量标准。由图2-3知,基金使用统筹率在80%~90%左右波动,统筹基金使用情况不稳定。政策规定,大病统筹基金当年结余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根据规定结余若有超过15%,县农医中心会人为的被迫进行“二次补偿”。二次补偿是要求县农医中心财务处第一步先核算好财政专户中本年度统筹基金总额,结余资金总额,第二步计算使基金结余率达到当年统筹基金的15%的资金使用数额缺口,第三步做平均,先统计出使用住院补偿基金数额较大的人数,再去平均每人补贴多少钱。此处“住院补偿金额使用较大”的标准由新农合管理中心办公人员视当年住院报销情况进行估量,科学合理与否主要靠工作经验,没有科学的测算标准作为依据。

(7)新农合管理中心工作激励机制不合理。目前县城设新农合管理中心(简称农医中心),农医中心的工作经费由财政局每年按全县农业人口数每人每年0.5元拨付. 乡、镇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所(简称农医所),每年按乡、镇农业人口数每人每年不少于1元安排工作经费,2012年全县农业人口258072人,总计约37万元工作经费。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2012年实际只拨付了27万元左右,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无法承担按标准计算的37万元。

(8)新农合管理机构不正式。寻乌县新农合的管理机构全名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是由新农合管理委员会下属的管理机构,不依附于财政局、卫生局等行政单位,是07年实施新农合以来临时建立的一个非正式管理机构。具体体现为:名称不统一。该机构在赣州市各个县名字有“农医中心”“医保所”“新农合办公室”等,没有统一名称。缺乏规范的相关人员编制安排。寻乌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共8个编制,却要管理接近30万参合农民的住院报销等大小事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直接导致了新农合工作效率的流失。

(9)医药采购与药品报销管理不规范,药价昂贵使农民承受的经济负担增加。在对问卷的的结果分析中,对“医药费用”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人数仅占27.46%。在医院医药采购处也表示,可报销的药品采购量会比其他大很多;而对于不能报销的药品,医院有权利与医药公司进行二次议价,没有按照招标标准。政策规定只有在《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基金才给予支付。但《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药品需求,医生在开药时势必会开出两目录外的药品,这些药品可能与特定的医药公司有关。医院药品采购与报销管理的不规范促成药价的虚高,同时也降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降低疾病经济风险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1)门诊统筹推行总额预付的包干式管理,乡镇卫生院施行按床日付费制度③、单病种限额付费制度,科学制定每一種常见病的治病标准,细化致病费用的上下限,同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规范用药, 用制度来严格控制卫生院乱收费现象。

(2)加强媒体宣传,设立公开栏。公开村民大病住院用药清单、报销情况,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农民住院看病公开、公正、透明,医院用药处方等接受人民监督。同时新农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政策宣传,结合具体报销事例对新农合的具体报销准则加以宣传,联系基层干部,使宣传任务成为对村干部的一项绩效考核指标。

(3)降低参保费用。新农合筹资个人缴费以家庭为单位,以均一等额法和相对低水平缴费的方式自愿参加,这样缺乏目标针对性,贫困家庭没有能力参加,高收入家庭应尽义务不足,没有体现新农合互助共济的社会性质与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1】每人每年60元的参保费用对家庭收入较低、一户人口较多的家庭已经负担较重,降低个人参保费用,保证新农合的需求方公平性,使贫农、富农都能享受医疗保障。

(4)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增加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的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由政府倡导并给予财政补助而建立起来的制度,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改善基础医疗设施,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留住老百姓小病就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救治,大病县人民医院救治,引导正确的就医流向,降低医疗总费用,使新农合支出更加合理。

(5)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内部的财务审核制度。为使新农合管理中心内部对各乡镇卫生院的报账审核更加缜密,需要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由于医疗领域专业性强,对乡镇卫生院报销账簿的审核不能仅用会计知识就能完成的。除会计对账簿的审查外,要有专业懂医务的工作人员审查违规报账的行为,追回违规报账款项,杜绝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现象。

(6)找寻筹资与支付相适应的标准。制定保险筹资与支付制度的原则是收支相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社会保险,不需要考虑利润因素,因此,只要求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医疗费用支付总额与该时期筹集的医疗保险基金总额相等即可。【3】无论是量入为出还是以支定收,确定水平相适应的筹资与支付标准都是保证参保人利益的关键所在。若筹资与支付标准不相适应,则会导致基金结余过多或者出现赤字,不能使财政补贴发挥最大效用。

(7)规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单位,把临时设立的“农医中心”正式化、纳入行政管理体系。将新农合管理中心的办公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增加人员编制,形成合理的工作激励机制。

(8)在新农合“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基本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参合率的提升已经没有太大空间,需深化新农合的惠民力度,适当提高封顶线,逐步取消起付线,扩大用药范围与可报销病种范围,提高受益程度。

本文小结

通过在江西省寻乌县的调查发现,在政府财政大幅度提高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以及新农合广泛覆盖的背景下,财政支出仍有优化的地方。优化财政资金对新农合的支出,就要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引導农民就近就医,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与新农合管理机构之间的报账审核工作,规范医疗机构过度用药等违规行为。本文通过实地对寻乌县农村居民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项指标满意度的分析,提出了对优化财政支出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对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而言,要向基层倾斜,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就医流向;降低乃至逐步取消起付线,扩大用药范围与可报销病种范围,能够使在医疗总费用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参合率与参合农民满意度。

注:①统筹基金使用率= 补偿金额/筹资总额

②实际补偿比=补偿金额/医疗总费用

③按床日付费制度,寻乌县预计在2013年7月份开始实施的制度,是指在住院治疗中,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进展情况,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分段,在严格测算基础上,制定新农合认定的各级(类)医院、各类疾病和各时间段的每床日费用标准,病人出院后按实际发生费用和规定补偿比与医疗机构结算,经办机构以病人实际住院天数和规定的床日付费标准与医疗机构结算的一种付费制度。

参考文献

[1] 成昌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方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出版社,2009.4.

[2] 张璐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与支付制度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09.05.

[3] 叶深溪,王珍珍,郭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方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的调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1.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4

1.您所在的农村是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新农合? A:是。B:否。C:不了解。

若是,请回答:你对我村正在实行的新农合制度的报销比例是否满意?

A很满意B一般满意C不满意

2.您认为新农合制度推行之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A:药品价格升高,看病费用只是略有下降,看病难未从根本上解决。

B:仅在大医院报销,村里的卫生所不给报销,有局限性。C:到大医院看病后,办理报销手续很繁琐。

D:以上问题均存在E:没有问题。

F:其他。

3.您对国家的新农合政策有对少了解?

4.A对政策很了解。B只是一般了解。C:不了解。

5.您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到了新农合?

A乡镇的宣传手册

B电视,广播

C网络

D村镇的集中宣讲

6.您知道就医时新农合的报销方式么?

A采取直接减免方式。

B采取事后补助方式。

C不太了解。

7.您在未参加新农合之前,发烧感冒怎么处理?

A在村镇诊所拿一些药B去大医院打吊瓶。

8.您所在的农村是否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新政策即新农保? A:是。B:否。C:不了解。若是,请回答:您家里人是否得到了新农保的政府补贴? A:是。B:否。

9.你对我村老人医疗保险落实情况有什么看法?

A较好。B:一般C:落实情况较差。

10.您是否得到了村里的集体补助?

A:是。B:否。

11.村委或政府是否为你建立了个人账户?

A:是。B:否。

12.您觉得是否有必要每年定期为您做健康复查?

A:是。B:否。

13.您每年有没有免费的健康普查?

若有,请说明次数--------。

14.您认为我村是否应该开辟健身场所?是否妥善安置健身器材?

A:应该,已经有了。B:应该,但还没实现。C:觉得没必要

15.您对我村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有什么想法?

A很好:生活都很舒适,健康又保障

B一般:大部分老人可以参加娱乐活动

C较差:缺少休闲场所,大部分人无事可做

D不太清楚,关注较少。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5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赐刚

由各级政府组织引导、农民广泛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一项长期性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新农合制度,既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又是减轻农民负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县已建立起相对规范的制度框架体系和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农村参合覆盖面达到100%,社会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群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全县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促进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抓好抓实,结合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别是在即将全面启动2010年参合动员、基金收缴等的关键时期,笔者就试点工作经验、当前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工作现状

(一)新农合运行机制得到初步完善。2009年,屏山县新农合工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政策规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目前看,工作运行总体平稳,进展比较顺利。全县初步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管理体制、筹资机制和运行机制,县、乡、村三级共组建新农合工作机构281个,制定配套政策性文件及实施方案27个。屏山县参合率达到84.64%,21.6万人参加合作医疗,建立个人信息档案21.6万份,确定定点医疗机构104个,配套专门办公设施设备80台(件),完成全县报帐网络建设并全部投入运行。

(二)参合农民实惠得到明显提高。截止2009年9月底,全县59739人次享受了合医医疗补偿,补偿金额累计达到1133万元。其中,补偿金额在2000元以上有5400人次,补偿金额在5000元以上有2500人次;补偿金额在1万元以上有138人次,农村患者看病治病的主动性显著提高,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合作医疗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三)农村卫生事业得到跨越发展。随着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工作的实施,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及住院率也明显增加,农民就近就医的选择在不断增加。以新市、新安、锦屏、楼东、福延等库区乡镇卫生院为例,在未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时,年门诊量平均为750人次,全年收入平均达到36.25万元,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报销后,年门诊量平均超过1500人次,其门诊和住院收入平均超过1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突破宣传瓶颈扩大知晓面有差距。虽然参合率已达到84.64%,但仍有15.36%的农民未能参合,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不”:一是“不知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失去联系,不知参合;二是“不相信”。部分年轻的、身体好的农民存在侥幸心理,对新农合持怀疑态度;三是“不理解”。由于政策变动,特别是参合缴费提高后,部分农民甚至部分基层干部对相关政策规定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甚至存在一些误解。鉴于上述原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合率,而且还使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补偿标准与群众意愿存在不对等矛盾。在实地调查走访中,有不少参合农民反映:一是报销门槛高,一般看病都不需住院,但相关医疗费用又不能报销;二是报销范围窄,部分医疗项目被限制不能报销;三是报销比例低,尤其是需要转诊到县外就医的,费用报销比例较低。对此,如何把握“大病住院补偿为主与兼顾受益面”之间的关系,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看的见、摸的着的实惠,使新农合的实施有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还需各级各部门及时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三)改善看病就医条件短期内难以一蹴而就。在解决农民“看病贵”的同时,还要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一是定点医疗机构布点少,医疗技术和设备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二是部分农户距定点医疗机构较远,路况较差,看病就医十分不便;三是对于《转诊证明》的开具,程序繁琐。

(四)医疗人才体系建设存在瓶颈制约。随着农民就医需求的增加,各定点医疗机构能否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不仅关系医院自身的信誉和生存发展,也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信任和支持。目前,屏山县还有102个村没有村医生,部分村级卫生站人员仅有执业医师证,几乎没人有中高级职称,他们只能看一些日常的感冒头痛之类的病,医疗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影响2010年新农合政策实施和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

(五)监管机制和配套措施急需完善。根据运行情况来看,新农合监管制度和配套措施方面还很乏力,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政策空白。例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监督整改意见,缺乏新农合政策处理或处罚依据,起不到有效监管作用。二是监管力量薄弱。特别乡镇合医办无人员编制,也无专项工作经费,监管职责履行还不到位。三是管理职能和权限交叉。在监管中,涉及医药价格、医疗服务质量、医德医风、参合百姓就医行为等众多监管问题,虽监管委成员之多,但影响监管方面的因素还较多,监管效果不佳。

三、相应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通力合作。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切实把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将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干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做好相关工作。卫生、宣传、广电、监察、财政、民政、物价、计生、药监、劳动保障等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确保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合宣传工作力度,确保新农合工作家喻户晓。同时在宣传发动中要准确掌握政策,切实把握宣传要点,注重正面宣传引导,力求全面发动。一是抓住典型事例来宣传,将参合受益的典型事例、受益者的现身说法等筛选整理,张贴到村发放户。二是通过补偿公示来宣传,特别是在村一级,定期向农民公布补偿兑现情况,对特大额补偿的要实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三是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将参保办法、参保人的权利义务、审核结算流程等总结提炼成标语,以生动、形象等方式广为宣传。四是将新农合的基本规定、政策制度编印成册,发给农户。尤其抓好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通过亲友书信、同行者转告等途径与他们建立联系,要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期、赶集时间进行集中宣传。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抢抓新农合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发展机遇,首先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决不允许个别医护人员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其次要通过优惠的政策稳定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积极引进医疗技术人才,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态度获取农民的信任;再次要抓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村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环境。

(四)强化制度措施,增强内生活力。强化监管,制度是保证。一要继续健全新农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认真执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三公开制度,严格落实报销公示制,保证参合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与此同时,新农合监委会要明确职责,大胆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督促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防止基金被挤占、挪用现象发生,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用在农民就医治病上。要重视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协调互补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民政、计生部门切实保障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的参合资金及时到位,同时要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开辟渠道,多方筹资增强救助能力,切实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和监督管理。

(五)加快即医即报,完善补偿机制。积极推行医院“直补”工作,是方便参合农民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重要措施。开展医院“直补”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新农合县级经办机构、定点医疗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来探索和完善。参合农民在县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在哪住院、在哪报销”和住院“当天出院、当天报销”,保证参合农民一次性报账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定点医疗医院使用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诊疗范围等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切实制定适合定点医疗医院使用、参合农民受益最大化、基金安全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

(六)防范基金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一条底线。一要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支出底线和补偿标准,坚持“不越红线、不超标准、以收定支、略有节余”原则,确保基金风险的有效防范和规避,逐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二要正确处理提高基金安全度与扩大社会受益度的关系,既要防止因报销标准收得过紧造成资金沉淀,影响效益发挥,妨碍参合农民受益,又要防止因放得过松发生超支、透支甚至崩盘现象,确保基金运行安全。三要严格按照强农惠农政策监督工作总体要求,着力从制度入手,一如继往的做好防范资金风险工作,确保资金为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新农合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6

——以山西省闻喜县人民医院为例

摘要:2006年3月份闻喜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启动了,新农合患者入院三日内在办理住院的窗口办理登记,出院后,结算的同时就可以取到补偿的相关资料,直接领取补偿。

关键字:新农合、补偿、补偿模式、补偿金额、农民

前言:农村医疗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91%,农村医疗保险,可以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参合农民可以选择不同医院就诊,一般采取就近原则,选择不同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对住院患者的报销比例比较大,可以分为慢性病、特殊病种、意外伤害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报销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情况。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含义及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含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

1、广泛覆盖、能保尽保;

2、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3、资金统筹、总额控制;

4、比例补偿、额度封顶;

5、强化管理、尽管有效;

6、合理定点、方便补偿、补偿便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于2003年起开始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的实施及相关人员的学习

(一)新农合在闻喜县人民医院开始实施

在2006年3月份正式启动了闻喜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闻喜县人民医院是第一批列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

(二)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办人员的学习

在市、县新农合办的正确领导下,闻喜县人民医院的新农合办人员认真学习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坚决执行新农合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查、核算,做到为参与新农合的农民补偿程序简单化,补偿合理透明化。

(三)全院工作人员的学习

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先组织全院各科主任和护士长全体中层领导学习新农合的政策和措施,讲解要求和规范,及每年的新政策新方案,然后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反复熟悉、学习新农合政策和制度及相关规定,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做到人人熟练,各个明白。

四、新农合的补偿模式及筹资标准

(一)筹资标准1、2008年:个人20元、县补助10元、市补助10元、省补助20元、国家补助40元,合计100元;

表一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农民本人其实交的钱并不是很多,虽然他们自己是只交了20元钱,但是按照这个表算下来,他们享受的却是他们交的钱的五倍,这是国家政策的好处,一步步为农民着想,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功实施。2、2011年:个人30元、县补助27.8元、市补助18.2元、省补助46元、国家补助108元,合计230元;

表二

从表

一、表二对比中,可以发现,农民个人交纳的金额上涨了10元,但各级补贴的金额明显增加,总体金额更是大大增加,比2008年增加了1.3倍。

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为保证农民健康更是大力提供了财政支持,人民交纳的一定税额却是落实到了自己手中,也确实让农民享受到了国家的发展,让其不止是光交钱并不享受国家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民的具体体现。

(二)补偿模式

1、补偿模式分类

新农合的补偿分为:门诊补偿和住院补偿

2、门诊补偿

门诊分为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大病门诊。

(1)普通门诊:不设起伏线,每次补偿比例80%,以户为单位年封顶额为家庭参与新农合人数乘以35元;

(2)慢性病门诊:每次费用按60%补偿,每月费用不超过50元,全年累计不超过600元;

(3)大病门诊:每次费用按60%补偿,每月费用不超过350元,全年累计不超过4200元。

从上述三个门诊补偿可以看出,国家为了使农民能更好的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从多个角度来为农民着想,不同程度的门诊,不同的补偿,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农民少花钱,好好的治疗自己的病,使其健康,能够更好的生活。

3、住院补偿

2011年住院:乡镇起伏线100元,补偿80%;县级起伏线300元,补偿70%;市级600元,补偿55%;市外起伏线800元,补偿45%。当年累计最高补偿5万元。

住院补偿也是分种类给予农民补偿,各个等级医院的不同补偿金额也就不同。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国家是希望农民就近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五、闻喜县人民医院关于新农合的宣传

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的工作人员按照新农合的规定,在门诊大厅的醒目位置布置新农合的宣传栏目,及时更换;设置每月按期公示栏;在医院每个住院科室醒目的位置,都有新农合有关规定的提示;医院住院科室都有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分发的有关新农合补偿规定的范围;住院科室都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药品

目录;有关新农合的新规定,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总是及时通知全院各个科室,贴出提示和告知。

六、闻喜县人民医院关于新农合的补偿流程和核算

新农合患者入院三日内在办理住院的窗口办理登记,出院后,结算的同时就可以取到补偿的相关资料,直接领取补偿。闻喜县人民医院新农合办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电脑软件工程师的帮助下,根据新农合的政策和规定,设置了符合新农合的软件程序。凡在闻喜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新农合患者,费用清单里就可以直接显示药品、减产费用是报销或是部分报销或是自负,患者可以随时查看,明白消费,准确结算。

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实施清楚结算、明白兑现,以使在医院原有的条件、人员、设施的基础上,使补偿流程更合理、补偿到位更快捷。

七、闻喜县人民医院关于新农合患者的人次及补偿费用

2009年:新农合患者为6950人次,补偿基金费用6387224.23元,慢性病补偿基金63554.8元

闻喜县人民医院每月补偿人数600-800人次,每月补偿费用60-80万元。从这些个数字中可以看出,在闻喜县人民医院住院的新农合患者每月的补偿人数很多,补偿的费用也很多,起码解决了一些农民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八、结束语

闻喜县人民医院,是中国中部地区一个县级医院,它的新农合的实施,是中国新农合实施的一个小缩影。由此可见,中国目前新农合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也是绝大多数的农民享受到了国家关于农民健康的政策,是国家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 》卫农卫发[2006]13号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7

1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问题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 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 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 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 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 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 “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 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 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 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 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于志鹏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涵时指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其中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指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医疗保险的作用, 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 农民所缴纳的“保费”较少, 当然获得的保障程度也偏低。目前, 我国学术界对“新农合”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 鲜有关于“新农合”问题的专著, 并且不是很深入, 对“新农合”问题的论述, 多散见于社会保障问题的专著中。胡联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中, 把“新农合”划归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部分。胡联认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具有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特点, 反映了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其组织经营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补贴。基于上述理由, 我们也可以把“新农合”看做是政府为农民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产品。

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 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 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 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 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 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 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 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 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 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 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 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 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 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 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 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 长久来看, “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

刘波等在研究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时指出, 存在逆向选择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要想最大限度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 必须借助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技术手段, 比如,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更多地参与到“新农合”工作中来;运用“大数法则”尽可能地分散经营风险和进行医疗基金的投资运作;使用商业保险核保技术、逆选择风险判断等风险管理手段来选择参合的优良体、标准体, 以略高的费率承保次标准体, 而对于已成为拒保体的农民朋友采用其他的办法给予其医疗救助, 尽可能地降低“新农合”整体的逆向选择风险, 以期弥补由“自愿参合”原则带来的风险过大、过于集中的劣势, 尽量分散风险。在未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进一步改进过程中, 注重与商业保险的紧密结合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能很大程度上消除逆向选择的影响。

还有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逆向选择行为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 对逆向选择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另有学者把发达国家解决逆向选择的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认为要想解决医疗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否则该问题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他们从期望效用理论模型出发得出一个结论, 即在自愿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 无法实现政府希望的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这些结论对于未来我国农村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都提供了宝贵意见。

3 “新农合”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供需双方的道德风险, 对此, 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农户, 一些学者发现, 当农民参合后, 通常认为风险费用已转移给合作医疗管理方, 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使用;甚至某些农民思想认识不足, 为了获取赔款故意制造医疗事件, 增加赔偿的机会;而医疗服务提供方也故意诱导参合农民扩大医疗需求, 甚至故意抬高医药价格, 与农民合作共同侵占国家补偿, 这些行为都影响了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持续运行。褚绪等人认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监管的原因。政府在监督机构的设置上, 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机构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并没有从医疗执行机构中分离出来, 而是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一个下设单位, 这样的结构很难保证监督行为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在监督的形式与方法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未能形成一套规范的监管制度和操作方案, 虽然也实施了形式上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 但对检查结果的处理却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定。此外, 在对医院操作的监督上、对合作医疗病人的约束上也显得比较薄弱, 违规操作、药价偏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道德风险引起的行为都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宋玉冰在研究泰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时发现, 道德风险更多地来源于农村医疗服务提供方。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对新农制度的态度及医德、医风状况。医务人员对新农合制度的态度很复杂, 各个层次医疗供方的态度是不同的。村医生很多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难免有逐利的倾向, 可能采取多开药、开昂贵药品等“诱导需求”行为。参加“新农合”后, 他们要接受村委会和乡镇卫生院的双重领导, 医疗行为受到诸多限制, 工作量大了, 而收入未必增加, 工作质量还必须提高。因此, 他们只能通过这种途径增加收入, 维持日常的运营。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大赢家, 在目前“新农合”制度实行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和村办村管这四种类型中, 前三种类型很多都是由乡镇卫生院担当转诊审查、医疗费报销等具体管理职责, “新农合”将给他们带来大量业务和巨大收入。然而, 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使乡镇卫生院“诱导需求”的行为得不到合作医疗管理方面的有效制约和监管, 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 节约“新农合”资金。所以乡镇卫生院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大损。目前, 农民最普遍、最直接的感受是不敢上医院。一进医院, 没病也能看出病, 小病能看成大病, 往往普通感冒等小病, 最少就得100元, 至于住院, 起码花费在1000元以上, 而普通农民一年的人均收入也不过四五千元。

4 “新农合”的保障程度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根据近年来农村居民因患重病、大病, 治疗负担沉重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这一实际情况作出的。其目的是保大病, 所以总体来说保障程度很低。据有关专家调研显示, 实际上农民患大病住院率只有3%左右, 而97%的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费用不能报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另外, 对公共卫生、婚检等属于预防和健康项目标服务拒之补偿门外, 不利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也不利于长期经济效益的进步。

李少民在调查河南三门峡市时发现, 长期以来, 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惯性、各级政府财力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 各地对城区医院投入相对较多, 而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则远远不足。加上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大都用在了病房楼建设上, 在医疗设备方面投入很少, 不少卫生院连最基本的心电监护仪、生化分析仪等普通医疗设备都没有, 许多正在使用的设备也严重老化。

另据相关专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意见是, 医药费报销起付线高, 看病报销手续复杂, 药价过高, 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据反映, 有的农民到合作医疗办公室报销难。受种种因素的影响, 从票据的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 农民要多次登门询问, 非常麻烦。这些情况都反映了“新农合”的保障程度很低。

5 “新农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新农合”的资金筹集的问题, 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学者借助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 确定“新农合”的收支项目, 然后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 确定“新农合”每年运行所要筹集的资金, 这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关于各级政府和农户之间如何承担合作医疗基金, 也是众说纷纭, 没有形成主流观点和合理化的建议, 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数理研究。第一种观点认为, 在集体经济衰落、农民增收缓慢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条件下, 政府应该在筹资方面承担主导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 筹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农民的年人均医药费支出水平, 二是适度的补偿水平。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集体经济实力以及国家财政收入等状况, 比较合理的筹资比例为农民个人占40%~50%, 政府占25%~40%, 集体占10%~25%。第三种观点认为, 在正常年代, 农民个人筹资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2.0%。平均医药费补偿水平可以达到30%左右, 各级政府用1.0%~1.5%的财政收入支持合作医疗, 不仅可以使合作医疗的平均补偿水平达到50%~60%, 而且将使所有的特困户和贫困户参加到合作医疗中来,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也是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 关系到未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年政府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看病和教育问题,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需要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持续运行构成的威胁来自多个方面, 包括农户和医疗机构的不正当行为导致的医疗基金和国家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未来医药涨价是否对当前的制度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未来“新农合”的发展是否与商业保险进行结合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因此, 我们需要提早探索未来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和策略, 为未来变革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摘要:国内外专家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问题,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并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农民

参考文献

[1]胡联.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J].特区经济, 2007 (11) .

[2]刘波, 任旭.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5) .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 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合缴费标准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2010年之前,江西省参合农民个人的年度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0元, 2010年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2012年每人每年50元,2013年每人每年60元。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参合农民个人年度缴费标准提高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如江西省上犹县,2011年度的参合率为98.16%,2012年、2013年则分别下降到97.18%和95.8%。

2. 有的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患病入出院把关不够严,或多或少地存在浪费医疗资源和新农合基金的现象。近年来,从住院人次、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补偿金额等情况来看,每年的增幅都较大。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的住院人次分别为19854、20972、30955,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349.35万元、7432.65万元、10561.65万元,住院补偿金额分别为2512.86万元、4336.63万元、6029.23万元; 2013年,住院人次、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补偿金额均呈较快增长势头,仅1—9月的住院人次、住院总费用和住院补偿金额就分别达到27875人次、10010.65万元和6049.55万元,分别是2012年全年的90.05%、94.78%和100.34%,住院补偿金额已超过2012年全年的补偿金额。从各地情况看,并非只是上犹县存在这一情况。虽然提高住院补偿标准是参合农民住院人次和住院补偿金额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增加自身收入,对参合农民患病入出院把关不够严也是住院人次和住院补偿金额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3.住院补偿标准和门诊费用补偿比例的确定,未充分考虑到基金的筹资规模及其支付能力,基金支付风险加大。自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来,筹资规模不断扩大,住院补偿标准和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比例也不断提高,但补偿标准的提高未充分考虑到基金的筹资水平,即基金的筹资规模与支出规模不同步,从长远看,基金的支付能力将受到较大影响。以上犹县为例,乡级、县级、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分别从2007年的65%、55%、35%和25%,提高到2012年的90%、80%、50%和35%,住院补偿封顶线由2007年的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每人每年8万元;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单次门诊费用补偿比例提高到70%。从基金筹集情况看,2010年、2011年、2012年新农合基金筹集总额(含上年结余)分别为4680.78万元、7544.36万元、9776.8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86%、61.18%、29.59%;从基金支出情况看,2010年、2011年、2012年当年基金用于补偿支出分别为2988.87万元、5368.54万元、7753.2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6%、79.62%、44.42%。特别是2013年,该县仅1—9月的基金补偿支出就高达7074.78万元,占2013年1—9月已筹基金6772.15万元的104.47%,占当年预计筹资总额8731.64万元(不含上年结余)的81.02%, 2013年该县当年筹集的基金收入(不含上年结余)可能不足当年的补偿支出。住院补偿标准和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比例提高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的支付压力将逐步显现,一旦以前年度结余的新农合基金用完,将出现较大的支付风险。

4.监管体制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业务指导、日常检查和监管仍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局)的下属单位—农医局负责。由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农医局和定点医疗单位都同属于卫生系统,特别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下属单位(包括农医局和下属定点医疗单位)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监管职能的发挥。

二、应对措施

1.参合缴费标准应适度提高,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确保农村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刺激农村居民参合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村居民的参合率,国家对农民参合缴费标准不宜提高过快,并应保持相对稳定。

2.改革现行的新农合监管体制,强化监管职能。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节省其运行成本,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势在必行,届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能和人员统一并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医保局进行专门管理,也符合国务院关于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的改革思路和目标。

3.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加强检查,督促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把好参合农民入院治疗和出院关。在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机构之前,新农合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接收参合农民患病入院治疗的审核程序,杜绝定点医疗机构接纳不需入院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对经住院治疗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应及时为其办理出院手续。同时,新农合监管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与事中和事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4.多措并举,防范出现支付风险。一是上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新农合基金的补助,进一步增强新农合基金的保障能力。二是国家在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标准和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比例时,应充分考虑到基金的筹资规模与支出水平,以确保新农合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上一篇:严纪律守规矩强管理保安全单位总结材料下一篇:股票投资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