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精选12篇)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1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乃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模式在新的挑战下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尝试和改革。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无论是在制定的基本思想上, 还是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问题。经验表明,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中国日益走向市场化的制度背景下, 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制定有效的经济策略, 建立起符合农民利益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政府,制度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高度重视,在提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和贯彻的原则之后,对如何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推进的措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理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思路,加快养老保险体系构建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86年,“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从1992年1月3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从此,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0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
2003年以后,各地开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在探索新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随着现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关乎农村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最根本的社会政策。建立农保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发展计划生育国策成果的客观需要,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要求,更是扭转工农城乡地区差别扩大趋势的现实要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建立完善农保制度的条件也已基本成熟,有着自己的模式:
我国农村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以《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蓝本。方案指出:农村社会保险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方法;实行完全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计入个人名下,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以县为单位,参加保险的农民60岁以后根据个人账户积累的数额领取养老金。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多,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政府财力有限,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模式选择需要考虑当前的情况,建立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模式。因此,我们既不能像西方福利国家那样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有别于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建立的部分积累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采取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制。
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明确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的责任,突出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原则,不给政府增添负担。
(2)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弄明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都纳入个人账户,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农村务农、经商人员采用同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便于农村劳动力流动。
从表1中可以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情况。
由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这一制度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些本质的缺陷。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和面临的困境
2.1 保障面过小、共济性差
首先,社会保障面过小,导致农村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城市社会保障尚且受困于资金紧张局面,政府投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可想而知。因而资金筹集只能依赖集体和个人。可是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或鼓励性储蓄。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制度陷入了两难困境。
另外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一般是一个县。从保险单位上说,一个县的人口并不少,如果是商业性意外伤害保险没在县内分散风险就已经足够;但是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来说,想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很有难度。因为县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同一年龄层的老龄系数、疾病谱、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这就是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而实际上,在县域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两难选择的夹缝中是难以健康的发展起来的。
2.2 制度上的差异
由于制度不统一,进而导致各地农民在缴费、补贴以及享受待遇的标准等方面千差万别。据介绍,目前全国31个省 (区、市) 的农村养老保险共有1900多个县级统筹单位,标准大多是“一地一策”甚至“一地多策”。也就是说,不仅正在试点中的新农保制度互不相同,即使是一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同时存在多种制度,诸如老农保、新农保、失地农民保险、务农农民保险、农民工保险,甚至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一个65岁,已过一般参保年龄的农民为例,2008年他在郑州按最低6%的缴费比例,加上政府2000元的高龄补贴,仍需一次性缴纳7000多元,之后他每月可领取103.7元;在莱芜,他只需一次性交纳720元钱,以后即可每月领取40元;在北京,由于符合高龄老人条件,他无须交钱即可参保,每月领取200元的福利养老补贴;在广州,与北京一样无须交费,可以每月直接领到80元钱。
这些互不相同的制度都是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财力而设计的,长期看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是不合理的。各地自行制定标准,一来,会给将来国家整合农保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二来,会产生路径依赖,如果制度推倒重来,将会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
2.3 基金筹措困难,保障水平低
国家政策扶持没有到位,集体经济补助难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基金筹措困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农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应也低,因而农民选择底缴费标准。底缴费标准导致低积累和低待遇,这种低待遇甚至低到不能发挥保障的作用。例如山东省平阴县1992就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但多数农民选择的是2元/月的保险费标准,按照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缴费10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为4.7元/月,农民缴费15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为9.9元。农民用这样一点钱显然是不够养老的。
2.4 基金管理存在漏洞,同时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一样,资金筹集和运行是核心。由于农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存入银行和买国债,而目前银行存款的不安全性有所表现,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基金也有违规经营的情况,这就使得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很大的风险。加上基金投资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基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难以使基金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国民收入增长水平同步。养老基金的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但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如管理手段落后、农保基金管理和运作不规范,运营没有与行政管理分离、基金风险大、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等,同时各地在组织实施上也存在偏差。
养老基金需要得到安全保护,它们的价值需要得到增长。但养老基金通常投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风险显现出来。随着1996年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金融市场风险是欺诈风险和投资搭配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建立良好的法律和规范系统、有效的执法手段、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2.5 国家在社会保障中责任过轻
由于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未通过约束性规范加以规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个人,这就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意义,已经退化为一种商业保险。按照社会保险的基本要求,国家或雇主应为社会参加者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即使在采取完全积累制的新加坡,雇工社会保险费也都是由雇佣双方共同缴纳的。
3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3.1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从全国各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该市2003年就出台了《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他们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务农人员纳入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所有参保的务农人员,县级和镇级财政补贴50%左右,有的县(市)达到60%。在2003~2005年间,全市各级财政对务农人员的参保补贴额达到13.38亿元,且每年的补贴资金呈上升趋势。该市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参保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3.2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单一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很难照顾到各方要求。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
3.3 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办法
各地政府除了应通过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补贴、老年人直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应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3.4 加强基金管理,改革基金模式,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3.5 加大覆盖面,最终统一城乡社会养老办法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国家,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组织基础、制度建设、保障范围和内容形成极大反差,而且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性极为明显。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把城市的社会养老制度覆盖到农村。虽然历史因素的积累和现实条件的局限,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农村的养老保险不能一步到位。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模式正是社会保障制度客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和最终归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据预测,到202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为15.6%,而城市则为9.0%;2050年,这个数字为农村32.7%,城市21.2%。显然,农村比城市面临更大的社会养老压力。养老保险也是一种保险制度,讲究大数法则和风险共担。但是,现行各地五花八门的农保制度覆盖范围小,覆盖人群少,统筹能力差,风险化解能力也较低,不但存在着制度起点上的不公平,而且发展远景面临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中央政府出台统一的对策,从制度模式、管理机制和待遇标准等方面统一规划,为2020年的社保城乡全覆盖打好基础。
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20到30年是储蓄积累养老基金的最佳时期,而中国的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现在恰好处于这个节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在设计上尽可能做到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更优惠一些,要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将游离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全部农村居民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书鹤, 刘广新.农村老年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丁士军, 陈传波.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老年人保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刘翠霄.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张敬一, 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5]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6]钱亚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2
【摘要】家庭养老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养老的需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及问题。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出题,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家庭养老 农村养老保险 现状 问题 对策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1覆盖率低,发展不平衡
农村养老保险低覆盖率低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比较低,经济状况比较落后,这使之很多家庭在满足自身生活和子女上学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并且在农村自古以来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观念的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此外,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对政策的宣传没有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这就会让有条件的农民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养老保险或者是没有想到而未参加养老保险。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所以发展较好,而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得不尽人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几个发达省市,仅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北京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占全国基金总量的70%以上。
1.2基金的储备不足,增幅过慢
主要体现在:首先,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参保人数不多,参保人缴纳的保费低,所以农村养老保险收取保费较少。
其次,缺乏政府扶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农民没有从集体经济中得到帮助,政府又没有给农民补助,这就成了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而且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最后,基金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值增值。一方面,目前农村养老保险适用的仍然是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都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基金交给县级部门管理,基层购买国债比较困难,加之银行利率逐年下降,这就使得基金不能得到有效地增值。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基金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基金被挪用和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1.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1.4保障的范围和水平低,保障权益无法兑现
在一些地方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到60岁后只能领取到农保机构原来承兑养老金的一定比例,甚至有的地方只把原来的缴费额退还给参保人,使投保人的利益受到极大地损害;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保险金的领取人数相对于参保人数来说较少,说明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是较年轻的人,而现在的许多老年人并不能领取养老保险金,他们还是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此外,对于一些贫困的家庭或者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家庭由于没有资金参加养老保险,他们的养老问题就更加严重。
2改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2.1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在家庭开支之后还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会产生对农村养老保险需要的可能;政府部门要对农民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了解到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正确了解有关养老保险的政策,把有条件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都尽可能地纳入保险体系中,增加参保人数,满足大数法则,使缴费标准的计算更加准确和合理,才能有效地发挥养老保险的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功能;在欠发达地区,要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低水平起步,从而能够让更多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
2.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在加强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等相应税种管理的基础上,开辟新税源,调节收入分配比例,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比重。要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养老资金问题:(1)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改革分配制度,掌握更多的可再分配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建立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障个人帐户。即个人交纳的全部记入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同时政府给缴费帐户适当补贴,鼓励农民自觉缴费。(3)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应联合制定法规条文,要求非农企业的雇主在雇佣农民时必须为其建立个人养老保障金帐号,以供被雇佣农民年老时享用。(4)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即国家在每年征收农产品的时候,用价格手段将一部分收入隐性扣除,把扣除总额转入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帐户。
2.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体系
一方面,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流程,按照统一标准、简化程序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流程的基本框架。要规范经办业务操作规程,统一社会保险对外服务的经办,推进社会保险服务的社会化,增强社会保险服务功能,提高社会保险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以便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后或在各地区间流动时仍能够享受到统一的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应该建立业务管理、公共服务、基金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系统,加快建设信息平台。
2.4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立法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应坚持保障范围、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有别、家庭保障与国家保障、社会保障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强制保障与自愿保障相结合等原则。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内容应当包括保障对象、保障项目、保障水平、保障基金的管理、法律责任。当前,政府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也应对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加以具体规定,以增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信心。目前,可以根据国家社会保障的立法状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本地区农村养老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地方性农村养老保障法规条例,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N] 中国经济时报,2007—04—13·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公共产品;制度供给;交易费用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55-02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发达文明的重要标志。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和政府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农民是制度的需求者,政府则是制度建立的主导者和制度的主要供给者。相比于农民的需求而言,政府的意愿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轨迹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农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大部分群体自然也有权利享受社会的养老权利。据此,可以判定理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公共产品的第一个属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它作为政府理应向全体农村人口提供的一项制度,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再者,个体享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会影响其他个体同时享用,这显然符合公共产品的第二属性——非竞争性。最后,这种制度的实施和推行不存在“谁付费,谁享用”,而是为所有农村人口共享,受益范围覆盖了全体农村人口。综上所述,理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项目存在三种方式:(1)“个人统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由村、社区等集体组织筹集资金,运营基金、发放养老金的补充养老保险;(3)完全自愿参加、自己缴纳保费、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商业养老保险。就这三种方式而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以根据其账户组成分别分析,社会统筹账户部分应该是纯公共品,这部分账户的筹资完全由政府补贴,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个人账户部分则是准公共品,这部分账户的资金是由政府和个人共同筹集,个人如不缴费则不能参与。集体(社区)补充性养老保险属于准公共品,它具有明显的俱乐部产品性质,属于这个集体的成员可以享用,而这个集体之外的人则不能享用。商业养老保险属于私人产品,它由个人完全缴纳保费,个人完全享受养老金,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上述三种养老保险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物质基础。我国政府现在要做的是依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的最优模型分析
(一)模型假设
1.所研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理想的制度,是公共产品,其供给方是政府,不存在市场供给。
2.只有一个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且其效用函数已知。
3.已知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都为产量q的函数,即Pc=Pc(q),Tc=Tc(q),农民的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收益函数为Tr=Tr(q),所以,农民的利润函数为π=Tr(q)-Pc(q)-Tc(q)。
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供给,且价格相等。之所以作此假设,因为我国政府分为中央、省、市、县(市)、乡五级,而从财权划分,可粗略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每级政府既然存在,并通过税收等渠道获得财政收入就必须为本地区提供公共产品。而在实践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行)也特别强调了两级政府的概念,“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基于以上理由,本文在探讨最优供给模型中也是以政府分级为前提。
(二)存在交易费用前提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模型
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制度供给者的成本便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有的生产成本外,还附加了交易成本。我们仍然假设生产成本是制度供给量的函数,且与供给量成正比。但是承前所述,交易费用的多少决定于组织或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市场不确定性、小数目谈判及资产专用性。交易费用是资产专用性的增强而呈现出类似于指数函数式的增长趋势,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组织偏离最佳供给规模的程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组织单位交易费用递增,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字形变化。因此,对于组织对制度供给的边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交易费用。
假设:(1)全社会只有一个消费者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制度的供给主体为两级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3)需求者对制度的需求为Q,且其所愿意付出的成本为T;(4)制度的需求者可以通过谈判来表达其实际需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且交易谈判的顺序是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5)制度需求者愿意承受的交易费用为Ta;(6)制度供给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生产成本PC是制度供给量的正比例函数;而交易费用先降低再上升。
如图1所示,坐标横轴表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量Q,纵轴代表总成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生产成本曲线分别为PC1,PC2,两级政府的交易费用曲线则分别由TC1,TC2表示;C1,C2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总成本。即:
C1=PC1+TC1
C2=PC2+TC2
存在交易费用时:
(1)根据前面一系列的假设可得,政府能够供给的制度规模为:
GC=α+β(T-TC1-PC1)
这显然小于交易费用为零时政府的供给量。此时,如果需求者为消费制度所愿意承受的最大交易费用Tα≥TC1,表明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这一交易费用,那么,中央政府提供全部的制度供给,且支配用于养老保险的全部资源,全社会养老保险供给量为G=GC=α+β(T-TC1-PC1);如果Tα≥TC1,则制度需求者不愿接受这一交易费用,转而进入与地方政府的谈判。
(2)需求者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会与地方政府进行谈判,两者之间的交易费用为T2。同上面所讨论的一样,如果此时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边际交易费用MTC2≥MTC1,那么此时仍然由中央政府供给制度,供给量为G=GC=α+β(T-TC1-PC1);如果地方政府的边际交易费用MTC2≤MTC1,那么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中央政府不再承担制度的供给,而全部交由地方政府供给,供给总量为G=GL=θ+ρ(T-TC2-PC2);其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竞争,最后的结果是中央政府降低制度供给的交易费用,使得两级政府的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此时,整个社会的制度供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中央政府的供给量为GC=α+β(T-TC1-PC1),地方政府的供给量为GL=θ+ρ(T-TC2-PC2)(T1,T2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制度提供而拥有的资源)。如果Tα≤TC2需求者愿意承担的交易费用,制度需求者不能接受这一交易费用,那么,如果社会中还存在下一级政府,那么将会由下一级政府供给制度,分析过程同上,如果社会在不存在其他制度供给者时,需求者不消费这样的制度为最优选择。
更进一步,如果各级政府供给制度的成本连续,则有无数条政府成本线,可以从中找出一条包络线。在包络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制度需求者能承受的交易费用一定的条件下,各级政府最优制度供给(见图2)。该图也表明了最优制度供给模式是由交易费用决定。
上述模型说明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有各级政府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供给。此外,在确定各级政府的供给边界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边际交易费用,也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模式。
三、结论
引入交易费用这个概念对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边界进行了分析。从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入手,利用埃奇渥思盒装图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在交易费用为零且不存在资源的政策配置的条件下,两级政府的供给规模由供给曲线的斜率决定。
接着,剔除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除了交易费用,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的交易费用Ta对制度供给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制度需求者可以接受交易费用的条件下,政府制度的制度供给边际交易费用是决定各级政府供给的因素。另外还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分析都是假设政府之间会像企业那样存在制度供给的竞争,而排除了合谋或利益博弈的状况。
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可能也可以解释现存于我国发达地区的较具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例如“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除了国家规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较好的社区保障,即除了两级政府供给制度外,集体(社区)成为制度供给主体。我们不妨可以把集体(社区)看作第三级政府,那么,苏南模式之所以能得以开展,是因为制度需求者选择制度供给的主体时交易费用存在差异。苏南地区的县域经济极其发达,农村人口与中央甚至是省级政府进行制度交易的交易费用比较大,相反,由集体(社区)提供制度的交易费用较少,农民所得利益较大,所以,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集体(社区)。
注释:
所谓俱乐部产品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由个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个人都可以获得利益的产品,如消费合作社等。
小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4
一、我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
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二)土地养老模式。
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三)社会保险模式。
民政部提出了由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先天不足”,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难题和困境。
(一)国家缺乏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政策。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分为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和部分积累式3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针,实际上采用了完全积累制,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的责任。该制度基本上成为完全由农民个人储蓄的积累制,丧失了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的功能和意义。政府今后应该在政策调整与长期的财政支付安排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实施财政转移支付。
(二)个人账户产权不明晰,农民缺乏选择权。
个人养老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是“农保”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参保农民对自己名下的账户资产理论上拥有绝对控制权和投资选择权。但实际的情况是,参保农民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极为有限。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在达到规定年龄之前,参保农民只有缴费的义务,并无实质的控制权力,也没有投资选择权。参保农民对其名下的账户资金只是“名义”上的拥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农民个人账户上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对生活本不富裕的参保农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也会挫伤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少,缴费率高,收缴难度大。
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渠道过少,只有农民自身和地方财政支持。就农民自身来说,农村养老保险是采取自愿的方式而非强制性实施。农民收入来源本来就少,受经济收入因素制约,投保率不尽如人意,这与“大数法则”的保险数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就地方财政支持而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统筹,而大多数县级地方财政捉襟见肘。这就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费率偏高,实践中收缴难度大。
(四)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已趋于瓦解;同时,农村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土地保障功能也呈减弱趋势。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很低。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离开土地保障来谈论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不现实或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建设落后。
农村养老基金是广大农民的保命钱,但是由于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制还不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和运营、支付标准、相关的责任、监督部门、救济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等尚不明确,在农村还存在大量的违法挤占挪用农村养老基金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路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强调个人应承担义务是对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推卸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当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鉴于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根据当地维持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设计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标准,由中央政府财政来负担这一支出。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型”,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赋予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多的发展功能。
关键的是把农民的“名义”账户实体化,即强化农民对个人账户资金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为稳妥起见,个人账户的权限扩张应遵循渐进原则,并辅之以教育和培训农民的过程。此外,对资金投资取向,政府应有所规限,如仅限于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若干个事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以确保农民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
(三)发挥家庭养老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尽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家庭趋于小型化,家庭养老受到一定的威胁。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然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政府可以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例如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和适当的收入补贴。农民的土地保障基本上属于非正规保障,发展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其他形式的保障结合起来,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保障转变为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并举。有效盘活土地资产,实现土地增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再造。
(四)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5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
通讯地址:赤峰市巴林左旗党政综合楼104室
联系电话:0476-7861401 ***
电子邮箱:3194026@163.com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
-----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占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近突破2亿,这预示着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并达到了高峰期。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各级政府加快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从当前农村养老形势和现状出发,详细阐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含义、定位、特点以及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这一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等,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政府与个人三级联动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社会养老当前形势和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空壳”化、“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贫困化问题、养老隐性问题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日益凸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数据统计,全区有150多万农村老年人口中约有30%是贫困、独居老人。农村留守、空巢、独居老人逐年的增加,子女在外务工、经商尽不到赡养义务,许多老人家庭贫苦、生活条件困难、居住条件简陋、子女无暇照料、老年生活孤独、精神慰籍缺失,而此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办养老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很多公办养老院,却出现了“无人入住”、“无法入住”或的入住率较低的现象,调查发现:很多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敬老院,绝大部分是中国的养老观念在作怪,“宁可在家养老、也不愿去养老院”,人们思想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去养老院”的传统;有的是要守祖业;有的觉得人要落地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有的始终认为在敬老院受约束,没有自由;还有的五保老人不进敬老院更是有说不出的苦衷,乡镇干部透露,这些人的亲属为了得到国家每年给老人的一份五保金,借口说“你去了,外人会骂我们不管你、没良心”等,从而达到阻止老人去敬老院、养老院的目的。在这样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缺位的背景下,探索农村养老的新模式,解决好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因此,寻找一条能够改变当前农村养老现状的新模式,这就是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二、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含义、定位和特点
互助养老是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群众之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这种模式是“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集中居住”就是通过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建设或改造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主要接收五保户和“空壳村”、“老龄村”以及失去生存条件的自然村的老年人。“分户生活” 就是让入院的老人们单独分户居住,分灶饮食、蔬菜自给自足,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统一管理” 就是互助养老幸福院由政府出资建设,为集体财产;村委会统一管理、维护,统一提供服务;老年人无偿居住,子女没有继承权。“互帮互助”就是在互助养老幸福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由互助养老幸福院协调安排老人们结对互助,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彼此相互帮助,共同生活。这一模式实现了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离户不离土;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主要解决了子女在外务工、经济的来源保障,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而就近居住的方式更是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这一模式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又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从而对稳定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是:
一、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社会力量的经济支持保证了这种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正常运转,老人们只需自带米面油就可以生活,每位老人每月花销不足百元,跟居家差不多,所以能够深受农村老人的认同与欢迎。
二、入住老人互助服务,自我管理,不需要服务人员。
三、这种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安度晚年的自由空间,老人们获得被需要的满足感的同时,子女也少了因为把老人送敬老院而被议论的顾虑,从而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减少老人与子女因琐碎小事产生的摩擦和纠纷,降低子女不孝、婆媳不和等不和谐因素,直接推动民风改善,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四、这种模式可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排解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精神慰藉难题,既解除了外出务工、经商子女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让更多青壮年劳力放心大胆走出家门闯天下,吸纳更多信息,赚取更多财富,及时更新观念,这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接轨,落实“城市反哺农村”,都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四、这种模式有效地保障了老人有适合生存的必需条件,可以让老人们有归属感,有效弥补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不足,使农村空巢老人和漂泊老人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乐”。
五、弥补了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缺陷,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财力不足、养老服务资源短缺、养老服务人员匮乏等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分担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中的负担,是政府养老服务不足的有益补充。
六、集体居住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相似生活习惯、相近人生经历、相互认同观念的老人在一起生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优劣势分析
实践证明,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较好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实实在在给老人们解决了最基本、最迫切的生活困难,既体现传统居家养***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具有着独特的优势:
第一、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在个别地区的探索成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民政部长李立国同志进行专项调研时,称这一养老模式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群众需要的、村级组织有能力兴办的、政府有支持条件的新型养老模式。民政部也下发指导意见,在全国农村倡导互助养老模式,各省市也相应的出台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因此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势必会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二、当前的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紧密相关,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制约。地方经济水平是搞好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必要的物质前提。由于这种模式投资少、运转费用低、操作简单等因素,只需当地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外,村级组织只需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的可能几千元的费用即可,入住老人每月生活费可能不足百元就可以在这里快乐的安享晚年。这种模式村级村组织有能力兴办,政府有条件支持。因此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第三、在这种互助养老幸福院中充分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里,以老人自我管理、互助照顾为主,采取自我选择、协商互助、来去自由的管理模式。是符合农村实际、具有特色的低成本“精神养老”之路的,它既有农村养老院的特征,又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养***惯;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也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为孝道文化的发扬探索了新的形式;既解除了老人孤独寂寞,也解除了子女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后顾之忧,因此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养老文化的实际。
第四、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是应对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措施;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必需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第五、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这项工程的大力实施,有效的解决了“空壳村”的土地荒芜,村容陈旧落后的状况,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六、社会公众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支持和认同程度对实际工作的推动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兴事物,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后续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
一、政治方面:国家层面的支持还未正式出台。个别省市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容易导致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出现敷衍现象,造成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有名无实,老人得不到真正的养老服务。
二、经济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各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参差不齐,互助幸福院由村组织负责建设和维持运转,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农村来说,甚至难以筹措启动资金,何况还要维持长期运转。其次是农村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互助养老设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目前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资金筹措方式来看,政府扶植、村集体注资以及依靠社会力量支持的资金筹措方式并不具有绝对稳定性,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缺”的情况,而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启动互助养老专项资金。
三、社会方面:中国固有的家庭养老的孝文化和在家养老的陈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着人们对于这种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认同,毕竟老人们的理想养老模式可能是三代同堂、父慈子孝、儿孙绕膝、颐养天年。
四、技术方面: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中低龄照顾高龄、健康照顾体弱的互帮互助模式,在开展工作时不可能不需要技术、技巧和方法。因此技术因素就是这一模式的劣势,老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养老服务的技术、技巧和方法;农村卫生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又相对比较脆弱,难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五、发展项目方面:养老服务项目、内容及服务形式都比较单一;有的地方可能存在只注重基础建设以及政府资金的投放,忽视了多元化模式的建设;只注重农村老人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忽视了其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渴望。这些做法不利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六、意外责任方面:农村互助幸福院内入住的老人,在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意外,对于发生意外带来的伤害应负责任问题,如何认定、如何履责。一般村级组织在老人入院前可能会与老人及其子女签订意外伤害由老人和其子女完全承担责任的协议,而这种协议对于习惯上能够明确责任的问题尚可自行解决,但对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的伤害,则难以认定,这也是阻碍村级组织建设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现实难题。
四、浅谈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几点建议
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作为符合当前农村养老现状的一种新型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和扶持,同时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保障,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社会、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1、建议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法制化。由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相关法律尚未出台或并不完善。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示范互助幸福院的建设的同时,争取把这种模式作为国家养老体系建设重要形式列入支持范围,从而建立完善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法制化。一方面要明确农村互助养老相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所处的地位,对扶持政策如何执行要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标准和操作办法,以法律形式为依据建设的互助养老模式就避免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策过于笼统而导致的互相推诿现象,使互助养老能真正带来的实惠。这既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以顺利推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广大农村老人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互助养老的法律监督机制。农村互助养老保障资金的运营与管理是否规范,是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最后要加强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中的引导作用。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更多支农、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农村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引导乡镇、村集体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还可以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引导更多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或具有公益慈善意愿的优秀企业家注资;各级政府更可以将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在资金上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并建立福彩公益金投入机制。
2、建议政府补贴分类实施,实现各地均衡发展。由于各地农村发展不均衡,经济条件差异大,所以政府的补贴应加以分类,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行筹资建设;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给予适当补贴,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加大补贴力度,鼓励慈善资金捐赠,通过分类补贴,实现农村互助养老的均衡发展。
3、建议政府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捆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资金方面,如:房屋建筑改造费用,可以通过整合扶贫、财政、住建、发改、民政、残联等部门资金解决;如水、电、暖、路、通讯、电视网络等日常运转、配套基础设施费用及相关新农村配套项目建设费用,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解决;如家具、家电等设施,可以通过动员、协调党政机关、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将更替下来的无偿支援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或对口帮扶村级进行支援。这样既充分发挥各部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可以有效的解决贫困个别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建设、维护及维持资金问题。
4、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保障建设规划合理、质量达标。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立足于自身和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规划,坚持源于实际、贴近实际、符合实际的原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一方面对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重新规范,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规划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对互助幸福院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严格把关,制止将一些不符合条件、设施老化陈旧或是不达标的场所充当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最后是对互助幸福院的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互助院屋舍等质量检查管理,每年要定期进行房屋质量认定,并必要的修缮,严禁使用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幸福之家大院。
5、建议职能部门完善公共服务,弥补技术劣势。一是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与乡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相结合。一方面由乡村医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强化医疗跟踪服务,实现农村医、养结合;另一方面借助这一优势,在有条件的互助幸福院配备兼职医护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这样有助于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避免因患病不能及时医治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发生。二是强化公共服务,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与农村敬老院建设相结合,吸收、整合乡镇各类服务机构,如: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和民间调解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老年服务队,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维护老人合法权益,提高养老质量,让他们开心的度过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三是创造条件吸引志愿者加入,鼓励村民和社会人员参与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服务中来,建立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到互助幸福院开展养老服务志愿活动,既提高服务水平,弘扬敬老爱老的道德精神,又能创造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幸福氛围。
6、建议建立县(旗)级互助养老指导中心。以县(旗)为单位,由相关部门组建一个农村养老指导中心,组建农村养老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日常活动管理制度,指导农村养老建设,解决农村养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农村养老的发展模式,监督农村养老的发展,将农村养老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上传上一级部门寻求解决方案,建立农村养老激励机制,形成一个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7、建议村级组织努力为老人提供和搭建休闲娱乐及发挥余热的平台。比如:开垦一块小菜园,给居住的老人提供休闲、劳动的园地,让身体稍好点的老人可以种种蔬菜,农村老人干了一辈子农活,闲不住,大家都爱到地里活动活动筋骨;比如可以让互助养老幸福院里有名望、在农村说话又管用的老年人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参与部分村务管理,参与红白理事会,参与民事调解,参与民主评议等,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余热,此外村级组织还可以举办各项年老文体活动和比赛,展示他们的特长,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8、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责任保险制度、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农村养老保障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让一些符合条件的老人能够依靠低保、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补助、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老年人生活补助、高龄津贴补助、临时生活困难补贴救助、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补助等政策补助颐养天年。
简要的结论: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6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 农村城市化 公共财政
1.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1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200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是“城乡倒置”,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不仅是我国老年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最高的地区。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2农村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这三种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土地保障功能日趋衰减。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承包的土地数量有限,农业的比较收益低,土地承载负担重。来自土地的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土地对农民的养老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引发了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变革,集体的内部积累机制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了集体对社区保障的投入,使农民丧失了集体的福利保障。
1.3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同时,一些制度性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差别,农民的弱势地位逐渐显现。如果考虑水电、、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差别,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际已达6∶1左右,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仅为1.5∶1。城乡差距大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现状
2.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稳定,缺乏保障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缺乏稳定性。
2.2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单一,造成农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
1992年颁布的《基本方案》规定多年来在实行过程中,基本是由农民自己缴费自己养老,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基本没有体现,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而且不存在社会统筹。这样农村养老保险金只能由个人全部缴纳,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造成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少,覆盖面小,总体缴费水平偏低,养老待遇计发办法不合理,每人平均月养老金只有十几元,甚至几元,这样的待遇水平远远不能使养老人员安度晚年。由此可见,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互济性差,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2.3養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2.3.1没有建立起切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有仍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这些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农村劳动力,其负担能力不同,所以应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3.2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机衔接。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普遍不具备进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中没有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使他们成为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真空阶层。
3. 建立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议
3.1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位,保持其制度上的稳定性
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都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同时,注重制度化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以及基金管理、财会制度、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且在试点中不断完善,强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的管理。
3.2优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2.1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目标,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3.2.2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步从土地保障转换到社会保障系统。在制度设计上,要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社会保险权益可以方便地转移接续,并保证其流动就业过程中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害。对于长期在城市就业并定居的农民工,应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3.2.3对于仍然固守在农村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则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保障能力。明确政府在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根据各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水平,并同步增加保险的享受标准。
3.2.4积极探索“城保”和“农保”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转换的运行模式,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打好基础。针对传统农保保障水平偏低且固定不变的缺陷,实行将最低缴费和给付标准与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挂钩的,建立缴费的增长机制,缴费标准的可选择机制和待遇调整机制。扩大政府对农民提供适当保费补贴的范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3.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保覆盖面和提高其社会保障功能
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的要求,以缴费补贴、老人直补、基金贴息、待遇调整等多种方式,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农民参保提高待遇水平。
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提高保障水平。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工作体系的投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不再提取管理服务费,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尽快解决原制度从保险费中提取管理费,用于人员和工作经费的。同时要以多种方式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在面向农民的筹资上,要降低门槛,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以政府投资为主,低水平起步,建立农民的最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 篇7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土地保障,社会养老保险
中国有近13亿人口, 其中8亿是农民。农村的社会保障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因此, 在有序进行城镇社会保障的同时, 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对保障我国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 促进社会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1.1 土地的保障能力有限, 农村养老难以完全依赖土地保障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成为农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但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农业的生产性成本不断增加, 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 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小, 不能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在许多地方农民种地的收入不仅不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 甚至出现的亏损。由此可见, 农民很难依靠土地收入来保障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
1.2 农村居民, 尤其是老年人无法参加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 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 无论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还是商业性养老保险都与他们无缘。具体原因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式解决的是“未来老年人”的养老, 对于当前的老年人则是无能为力。而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一个同样的问题, 它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资金积累期, 现在的老年人同样无法利用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
1.3 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共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一个县, 这与保险的大多数法则的数理要求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 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来说, 想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 因为一个小的区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 同一年龄层人口的老龄系数, 疾病谱以及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 这就使得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原因是它的基金筹集方式为自我平衡方式, 即个人按一定数额积累基金, 到一定年龄后按积累额支取。过低的缴费必然导致保障的低水平, 这一点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可看出。设每个缴费R元, 年利率为I, 管理费为α, 缴费年限为n。那么, 第一年缴费的保险费的终值为12R (1+i) n, 第二年缴费终值为12R (1+i) n-1……, 最后一年缴费终值为12R (1+i) , 则个人在n年中总共缴费额为:
undefined (1)
再用P表示达到一定年龄比如60岁以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数额, m为达到一定年龄后的平均余寿, 年复利不变, 则各年应领取的养老金积累现值Am为:
undefined
n年缴费总额Sn与m年内领取养老金总额Am应当相等, 即Sn=Am, 由此可以推算出:
undefined (3)
根据有关规定:α=3%, i=8.8%, m=18, 将这些值代入 (3) , 则有:
P=1.24219 (1.088n-1) ×R
由于农民缴费能力有限, 即使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最高的缴费额计算:每月交20元, 交足40年后, 每月可得养老金700元。按照目前的数额算还可以, 但是四十年后, 即使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 它也将变成不足100元的现值, 其养老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靠多注入保费的方法来应付通货膨胀问题, 农民对保费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严重匮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 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 有关部门一直都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但是1996年下半年来, 银行利率不断下调, 在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相当困难, 更不用说增值。最终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的养老金, 使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信心大打折扣。
2.3 农民的参保意愿低
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 现在的农民不再倚重传统的养儿防老手段, 说明通过十几年的农村社保的实践, 保险的意识已经慢慢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 多数农民希望能和城镇居民一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实现老有所养。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前提条件, 西部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社会保险的根本性问题仍然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 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前, 还不具备为将来筹划的经济能力。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3.1 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 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 而后确定给付标准, 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 周期长的特点, 如果不能保值增值, 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因此, 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增值最大化并不是养老保险的最大目的, 国债仍是首要选择。其次, 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第三, 可以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 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3.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社会保险的支付能力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都是其基本的物质前提和根本出路。因此,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以克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瓶颈制约。
3.3 选取适宜的缴费系数
所谓缴费系数就是实际的年缴费基数与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比值。西部地区农民缴费系数的选取是社会保险确定的最基本问题, 它直接影响到农民个人的受益程度和社会保险的总体规模与水平。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水平以低标准为起点, 社会保险的缴费系数可在0.6-1之间选择, 即将西部地区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定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100%。
参考文献
[1]陈丽宇.我国西部地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数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7) .
[2]金淑彬, 蒲晓红, 崔炳玮.西部地区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难点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8, (5) .
[3]马新文, 方涛.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J].宁夏社会科学, 2005, (2)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篇8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欠缺与不足
从新型农保的建立, 到城乡养老保险的逐步融合, 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 公平与平等的法律理念逐步得到了体现、贯彻与落实。但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与缺陷也暴露出来。
(一) 立法存在滞后性与不完善
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规定, 集中体现在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中。尽管立法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了修订, 但现有立法存在的缺陷同样存在。较低的立法层级、并不十分完善的立法规定、过于笼统的立法语言, 都成为现有立法饱受诟病的根源。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完善的立法作为依托, 而立法的滞后与不完善, 势必会对农民养老保险权益的维护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强制性及可操作性较差
自愿参保, 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与维护。但过分强调自愿, 意味着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始终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导致参保的农民大多是年老体弱者, 青壮年参与的热情尤其要低。这对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此外, 对于村集体补贴, 现有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 导致部分村集体在补贴养老保险金时过于随意, 法律制度在落实上也面临着障碍与难题。
(三) 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
要真正实现养老的目的, 养老金的作用发挥是关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 养老金又难免会面临贬值的风险。如果解决不了这一问题, 在不断面临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养老金可能会在养老的问题上“有心无力”, 长远来看, 也会影响广大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与对政府的信任。可以说, 养老金的投资运营问题是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
(四) 政府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金的经费来源单一, 除了个人缴纳、村集体缴纳及财政支持以外, 并没有其他社会资金的注入, 资金来源单一必然导致资金数量少。对农村养老金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监管, 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滥用养老金, 贪污腐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城乡养老保险合并的过程中, 尽管立法规定了相应的监督机制, 但仅限于社会保障部门内部的上下级监督, 外部监督十分有限。缺乏政府的监管与社会力量的监督, 内部暗箱操作的嫌疑很大, 使得部分农民对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失去了信心, 最终也会影响制度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立法
农村养老的问题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农村养老的长期性、艰巨性, 也意味着必须要将其纳入到法治的轨道内, 通过完善的立法来调整这一活动。通过制定一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对农村养老保险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使立法与时俱进, 也能进一步提升立法的层级与效力, 使依法治国在养老保险领域也得到贯彻落实。
(二) 增强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强制性
在广大农村地区, 为进一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力度, 国家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予以适当的扶持与帮助, 同时可以适当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保障养老保障金的收取, 避免农民因各种原因排斥养老保险, 从而实现农村养老的目的。
(三) 拓宽农村养老金保值渠道
城乡居民养老金入市成为近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 而这也不失为一种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渠道。除了这一方式, 养老金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 比如购置不动产、委托专业机构对外贷款等等。掌握好养老金投资的程度与方式, 才能避免养老金面临贬值的风险, 才能使养老金流动起来、利用起来, 真正能够在农民需要的时候发挥其基本的养老作用, 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
(四) 实现对养老保险金的监督监管
要实现养老保险金的合理利用, 监督监管机制必不可缺。除了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作过程的全面监督监管, 法律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监督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司法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类养老金违规、违法使用行为的查处与惩治, 社会各界也应参与到监管活动中,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形式来履行监管职责, 确保养老保险金的运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确保养老保险金真正发挥养老的作用, 实现农民权益的维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天, 作为社会的普通一份子, 关注老人的生活、关系老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大步迈进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 在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 寻求一种可靠的又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方式, 逐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 使农民能够更有尊严的活着,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运行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与缺陷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 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养老权益的维护!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国刚.福利权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浅谈 篇9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政府才开始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5年10月,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 分类指导, 规范管理, 目标为到2005年基本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现在来看,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部分地区已经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按照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政府政策扶持的原则建立了积累式的个人农村养老保险帐户。但是, 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 经验不足, 保障层次低, 范围小, 资金筹集困难等原因, 所以取得的效果并未显著,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任务紧迫而艰巨。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覆盖面窄, 参保率低, 保障水平有限
据统计, 目前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 何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其覆盖面可谓更窄。以2008年为例, 该年我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900多个县 (市、区) 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但参加保险的农村人口只有约5000万人, 参保人数甚少。就覆盖区域来说, 也是相当不平衡, 未能做到广泛覆盖。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 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此外,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由此导致农民缴纳保费能力低, 从而影响到了农民年老时得到的保费给付水平, 无法满足农民在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保障水平十分有限。
目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之城市和农村长期存在着贫富差距, 使得家庭收入较低或无家庭收入的农村青壮年人口纷纷离开家乡去争取劳动, 争取技能, 大量农村劳动力输出,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 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同城里人一起工作、生活, 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他们来说是同城里人无法比拟的。农民工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情况令人担忧。据调查, 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农民工因为所在单位没有为其缴纳保险费而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从这一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农民工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整体水平很低。目前, 农民工的数量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至过两亿人, 所以, 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非常有必要考虑到这个特殊的群体。
(2) 执行管理不到位, 水平低, 存在缺陷
为了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管理, 各县 (市) 普遍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一些地区的管理已经走向正规化。但是各地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有些地区的管理规章制度仍不够健全, 制度执行上不够严格, 甚至出现管理混乱现象。缺乏较强的管理能力是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至今, 仍未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业务能力有待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落后。同时, 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业务技能。这都影响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正常运行。由此,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属于低水平运行状态。从管理常态上来看, 未能做到恒久坚持。一些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成绩突出而受到表扬的地区难以承受住时间的考验, 走向了滑坡。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运行缺乏有效监督
基金以县为单位, 统一管理, 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 缺乏适合的投资渠道, 保险基金很难入市。目前主要的运行方式仍是存入银行。受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环境影响, 银行利率不断下调, 使得基金的保值增值面临严重困难。同时,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缺乏必要的行政监督及群众监督。由于基金是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征缴、使用, 独立管理的, 而当地民政部门受当地政府管理, 所以, 政府擅自挪用、挤占、贪污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上海陈良宇案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 加大监督力度, 推动政务公开, 使基金在阳光下运行任务依然艰巨。
(4) 宣传不到位, 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保障贫困, 毋庸置疑, 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则更需要重点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对国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增强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对自身的养老问题同时也更加关心。他们当然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为他们做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但是, 由于政府宣传、引导力度十分有限, 导致信息传播不畅, 大多农民未能真正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缺乏科学的认识。加之受到千年来封建残余意识影响, “养儿防老”观念仍然较重, 由此导致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 参保率低。
由以上可以看出,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 改革完善发展任务刻不容缓, 建立健全一个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
二、完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由于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所以, 需要继续加强改革和完善。重点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 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这就要求在经济社会较发达, 组织管理较好地区的农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 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农民自愿参加。第二, 保障水平适度原则。各地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程度适度确定保障水平, 不应搞全国“一刀切”。第三, 法治化原则。这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保证该项事业在法制的框架内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是基于这条原则而颁布实施的。根据上述总的原则, 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工作:
(1) 努力做到广覆盖, 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人民思维构成存在较大差异。在短时期内让全国农民普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能实现的。应当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方法正确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才会收到预期效果。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在东部发达地区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简称“新农保”) 试点,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正确地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鹿泉市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作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率先实行了“新农保”制度。据了解, 该市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总共有4.3万余人, 其中有1.3万人左右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自2009年12月开始, 凡是参加“新农保”的老年人除可继续享受老农保的同时还可享受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的“新农保”养老金。目前, 该市农民争相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热情高涨。这项新制度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应有的实惠。然而, 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条件所限, 还不具备建立养老保险条件。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性储蓄或在银行设立农民养老个人账户, 通过优惠利率鼓励农民参加银行养老储蓄。
(2)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加强管理及监督
针对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 各级政府尤其是县 (市) 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经办机构, 进一步明确部门各自职能范围, 理清工作思路及各部门间的衔接关系, 防止工作出现混乱。各部门人员应加强学习, 科学认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真正意义, 防止在工作中由于自身行为不当, 挫伤农民的参保积极性。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加强审计和巡视力度。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应经常性的进行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及平级间的相互监督。推行阳光政务, 定期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公布政务决策信息, 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意见建议, 努力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 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从而解决保险金给付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 投资是促使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投资问题本身就需要诸多技巧, 一旦投资出现问题, 保险基金就会面临损失风险。针对这些, 首先, 是健全投资制度。一个合理的制度是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关键, 才能使保值增值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 可以将基金进行组合投资, 通过法律程序, 在基金运营安全的条件下, 可投放到资本市场, 购买股票, 商业基金等, 这样可以保证基金的安全, 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 购买国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由于国债到期返还本金, 从而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再次, 基金管理经办机构要注重引进一批头脑灵活、信息通畅, 具有投资专业技能的人才来进行基金的合理投资, 保障其保值增值。最后, 本级经办机构如不能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 可以将基金交由上级经办机构代为运作管理。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进行保值增值时应坚持“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三大原则, 确保基金的科学合理运营。
(4) 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在个人及集体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同时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 增加基金款额, 也可制定相关的补助和补偿制度。例如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补贴制度, 对农民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给予一定的补贴。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率, 而且还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建立各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及预警机制, 做到信息和资金双畅通, 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快速发展。
(5) 加大宣传力度
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受益主体, 广大社会保险事业工作者应多下基层, 深入农村, 为农民群众讲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知识, 积极广泛宣传, 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才能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扎实推进。
新世纪,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蓝图已经绘就, 我们要更加明确定位, 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来抓, 坚持分类指导, 分步开展工作, 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使农村老年人口真正享受到老有所养。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近些年来, 我国加快了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一。目前, 由于覆盖面窄、投保率低、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等问题的存在, 成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 要从千方百计扩大保险覆盖面、努力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等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佳贵, 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陈佳贵, 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刘雄.社会保险通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2]刘雄.社会保险通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10
我国农村的所占比例比较大, 集体经济水平比较低, 农村人口复杂没有固定收入, 由于集体和国家的财力有限, 不能给农民养老更多的支持, 农民的养老问题最后归根结底到自己身上, 说明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寻求新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论证, 确定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机构, 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 集体补贴和国家补助为辅的政策, 这种保险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不会增加国家的负担, 完全是个人保障为基础, 资金方面秉持个人缴费为主, 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其中, 个人缴费要占60%以上, 然后参保人会得到集体的适当补助, 国家也会进行免收增值税;第二, 资金的关系明确, 实行个人透明的管理模式, 使农民完全理解参加养老保险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做准备, 避免思想上的顾虑。“个人账户积累, 按总额确定发放标准”, 采取个人账户的办法, 将所有的积累补贴都记在个人名下, 农民能领到多少钱, 取决于账户积累资金;第三, 缴费标准根据个人情况综合选择, 适应农民收入, 可以按年交也可以按季度交;第四, 实行务工、务农的人员养老保险一体化, 实行统一管理, 有利于劳动岗位的自由流动。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农村人口作为我国人口比例大块, 老龄化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 农村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担,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要推进农村改革, 维护稳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保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全世界范围,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比较落后, 农村比城镇晚的原因是:社会养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农村的生产和经济相对城镇是落后很多的, 因此农村还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度, 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这些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定了基础。而且“八五计划”也指出, 在农村采取积极引导, 建立不同的保障制度, 当统一全国养老保险制度后, 农村的养老保险进入整顿规范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一般认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0年以后, 我国富裕的农村建立退休养老制度, 并给予一定的补贴。1986年, 我国正式提出在农村实行发展社区养老模式, 到了1988年, 部分农村进入保险制度, 1990年8, 000多个乡村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国务院明确民政部负责养老保险职能。
第二个阶段: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务院首先选择合适乡县进行养老保险的试行, 确立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 并由民政部下发保险基本方案, 强调个人为主, 国家支持的政策, 实行个人账户模式, 截至1992年年底, 全国共有6, 000万农村人口参加, 基金达到60亿元。
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到1993年, 民政部门在张家港召开工作会议, 商讨全面推广养老保险工作;同时, 国务院批准建立农村养老机构, 再加上各种政策陆续出台, 引导我国农村社会养老工作不断前进。
第四个阶段:分类管理阶段。工作进行到1995年, 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的工作意见, 文件指出:养老基金不得挪用, 想办法如何增值。同时指出发展期间存在的管理问题, 提出加强管理的方针。要求积极稳定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目前还没有条件达到商业保险, 要逐步过渡。
第五个阶段:整顿阶段。1999年, 国务院发布文件强调, 保险工作的整顿方案, 新业务都被勒令停止。劳动部门决定, 研究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直到2005年, 全国的管理体制才基本理顺, 但目前的工作还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农保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方向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从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 地区差异大, 经济水平又很低, 农民没有固定收入, 政府财力有限, 不能包揽, 主要还得靠农民自己, 农村的养老模式不能参照城市的, 需要新的模式。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速度快, 取得一定成就, 但是受到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 农保举步维艰, 我们今后将重点加强规划, 规范管理制度。同时, 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视度, 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摘要: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待遇, 我国政府努力构建一个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社保体系。养老保险主要由社会养老保险组成, 而农村养老保险是政府积极奋斗的目标, 现在我们国家农村好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有些比较富裕的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做得比较好, 但还有很多问题。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养老保险研究比较多, 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注不够, 需要重新认识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探讨建设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发展历程,政府责任
参考文献
[1]苑梅.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2]冯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供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11
关键词:农民养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立法
1 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
目前我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依据是《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以全体农民为保险对象,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资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政策扶持;个人缴纳资金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实行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主要是购买国家发行的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
2 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筹资渠道单一,缺乏社会保障性 由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集体(含乡镇企业)补贴流于形式,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承担的出资义务极其有限,《方案》所设定的资金筹集制度,实质上几乎就是个人交费。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模式是个人自我平衡,不存在代际和代内调剂,也没有国家资金的资助。
2.2 立法层级低、制度不稳定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高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是民政部的《方案》和农业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立法层级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需要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仅凭规章不能统揽全局,对许多问题鞭长莫及。
另外,我国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很容易因行政框架、职能部门的变更而发生变化,尤其是1999年7月国务院宣布对已有业务实行整顿清理,停止接收新业务后,缴费率和参保率逐年走低,农民对养老保险缺乏信任感,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2.3 缺乏统一管理,忽视城乡衔接 根据《方案》,外来劳务人员原则上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到外县、市、省务工经商,最后还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办理养老保险,不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农村社会保险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资金筹集、核算、平衡、运算和支付,农民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衔接,不能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跟人走”1。
另外,《方案》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没有规定,目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用完全统一的法律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不太可能,但这并不说明两者之间没有衔接的必要,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必将逐步统一,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中必须考虑这一问题。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设想
3.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单独立法 据统计,1997-2003年七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2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公平、普遍保障的原则,但鉴于我国根深蒂固的二元经济态势,笔者认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单独立法,待条件成熟时再将城乡养老保险统一立法是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基本内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构建:①总则。②组织机构。③基金的筹集。④养老保险给付。⑤基金的管理和运营。⑥争议处理及法律责任。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统一一些原则性问题,有利于法规规章的确立。
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民的需求
3.2.1 乡镇企业职工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乡镇企业职工主要依靠工薪生活,面临与城市工人相同的生活风险,他们每月有固定收入,基本具备了参加社会保障的条件,他们也具有强烈的城镇化需求,将其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是切实可行的。目前,农民工占产业工人总数的30%左右。3约50%的农村劳动力都已涌向城镇。4农民工群体是一个过渡性群体,随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推进,这个群体将逐渐融合到产业工人中去。此外,改革以来,相当部分的农民工在城市已居住多年,他们实际已与农村脱离了关系,再让他们回乡参加社会保险已不现实,近年来放弃农业生产而专门在外务工的人员增多,农民工兼业性弱化。通过考察,结果显示,50%农民工表示想长期居住在城市,愿意回乡者不到10%,农民工中仅有7%的人目前与来源地保持着很强联系。农民工所面临的风险结构和传统农民已明显不同,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对象更为适宜。5根据现状,可作出明确规定,将乡镇企业职工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工流动性大的显著特点,建立可转移的个人账户,账户可以随着农民工工作的转换而在全国范围内转移,这种制度的推行必须要配套建立个人账户信息的全国联网,实现积累基金的全国统一管理。另外,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地区间的方案与操作方法各异,难以顺利衔接。
3.2.2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征收农民土地,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总量已超过2400万,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土地一旦被征用,农民便丧失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生活保障和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无地、无业、无保障是被征地农民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如果不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养老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在浙江嘉兴、四川成都等地,开始试行“土地换保障”制度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为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索了一条新路。
3.2.3 传统农民的养老保险。传统农民是指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他们主要依靠家庭提供养老保障,对社会养老保险,在心理、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上都还存在着疑虑、观望,养老保险的建立存在一定难度。《方案》规范的主要是这一类农村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现行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基金筹集困难、保障水平过低,笔者认为,此类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应以“广覆盖、低标准、个人、政府、集体共同承担缴费义务”为指导思想进行设计,立法中应强调政府的出资义务。各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我国各地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说明,政府承担筹资义务,强化责任意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国家现在也有能力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承担一定比例的筹资责任。农民交的农业税从1998年以来呈历年增长趋势,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从1998年开始也平均每年以11.71%的比例递增,而从1998年以来中央对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呈历年下降趋势。6国家承担出资义务,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将极大地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也更能体现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性、互助性本质。
参考文献:
[1]姜彦君.从法律角度谈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2]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
[3]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中汉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部编:小康中国通——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4]左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4期。
[5]赵人伟,赖德胜,魏众.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篇12
根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十一五”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到本世纪中叶,预计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1]。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老龄化会更加严峻,而在约拥有60%老年人口的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为严重,但是在城镇养老保险日益得到完善的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还处于停滞阶段。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为了能解决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1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农村还未建成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于1986年开始探索;1991年,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展了建立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7年7月,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向商业保险过渡,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转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进入清理整顿阶段,清理整顿一直持续到2002年,这一时期参保人数下降,农村养老保险反而出现倒退的现象;十六大以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险得以恢复发展。在这二十几年的探索中,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在实施中遇到很多困难,农民工的退保现象频繁发生,农保机构管理效率低下。目前整个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更是严重地出现了未富先老,农村的养老问题呈现多种困难,农村养老保险提上了议事日程。表1、表2反映了“十五”期间我国养老保险在农村和城市的实施情况。
通过对表1、表2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人口虽然占了大多数,但是在参加养老保险的绝对数上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的参保人数,农村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在7%左右,而城市在30%左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远低于城市,使得农村养老金的积累受到很大的限制。2001—2005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与城市养老基金的结存量的比例分别约为1/5,1/7,1/8.5,1/10.4,1/1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贮备量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这种差距还在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结存量增加的百分比分别为8.0%、11.1%、9.9%、8.8%,而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分别为52.6%、37.3%、34.8%、35.8%,农村养老基金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城镇。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不充足的储备使得养老金的支出也不高,从2001年到2005年养老保险的支付金额看,农村养老保险的支付金额相对于城市来说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农村领取养老金的人数相对于投保人数来说过少,农村年人均养老金数额还不足一千元,对于专门依靠养老金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来说,要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是很困难的,而这就违背了建立养老保险的目的。
注:①数据来源于2001—2005《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及《2005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资料。②以上计算的人均养老金没有考虑养老金没有按时得到支付的情况。(表2同)
2 农村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覆盖率低,发展不平衡
覆盖率低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比较低,经济状况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家庭在满足自身生活和子女上学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并且在农村自古以来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观念的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此外,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对政策的宣传没有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这就会让有条件的农民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养老保险或者是没有想到而未参加养老保险。
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所以发展较好,而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得不尽人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几个发达省市,仅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北京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占全国基金总量的70%以上[2]。
2.2 基金的储备不足,增幅过慢
基金实力不雄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参保人数不多,参保人缴纳的保费低,所以农村养老保险收取保费收入少。
其次,缺乏政府扶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农民没有从集体经济中得到帮助,政府又没有给农民补助,这就成了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而且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在养老保险的补助上向城镇倾斜太多,仅2005年来说,国家财政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助高达651亿元,这一年的补助就是农村养老保险结存量的两倍多。
最后,基金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值增值。一方面,目前农村养老保险适用的仍然是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都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基金交给县级部门管理,基层购买国债比较困难,加之银行利率逐年下降,这就使得基金不能得到有效地增值。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基金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基金被挪用和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如:高山盗走1.7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云南红河州6 000万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等。此外,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从新增保费收入中提取3%的经费来满足日常的开支,导致部分基金流失,使得基金积累受到一定的制约。
2.3 保障的范围和水平低,保障权益无法兑现
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的年人均养老金在2005年还有下降趋势,而每年的物价水平都在上涨,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就农村人均养老金的绝对数来看,人均养老金最高的一年也才975.6元,而平均每人每个月才81.3元,所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在一些地方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到60岁后只能领取到农保机构原来承兑养老金的一定比例,甚至有的地方只把原来的缴费额退还给参保人,使投保人的利益受到极大地损害;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保险金的领取人数相对于参保人数来说较少,说明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是较年轻的人,而现在的许多老年人并不能领取养老保险金,他们还是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此外,对于一些贫困的家庭或者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家庭由于没有资金参加养老保险,他们的养老问题就更加严重。
2.4 城乡养老保险无法顺畅衔接
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并且两者严重不对接。一些已经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进城后无法把养老保险转移到所在地,虽然他们进城后缴纳的城镇养老保险在离开时可以一次性提走个人帐户的积累额,但是不能把保险关系转移到当地的农保管理部门,他们实际上没有享受到养老保险的实惠,只是为城镇养老保险积累做了贡献,严重损害了投保人的长期利益,所以很多农民工就拒绝参保,或者已经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后来又出现退保现象。一项有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调查表明,83.2%的农民工不愿意购买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险,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农民工90%以上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在农民工集中的广东省,有的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3]。
2.5 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3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3.1 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实施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在家庭开支之后还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会产生对农村养老保险需要的可能;政府部门要对农民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了解到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正确了解有关养老保险的政策,把有条件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都尽可能地纳入保险体系中,增加参保人数,满足大数法则,使缴费标准的计算更加准确和合理,才能有效地发挥养老保险的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功能;在欠发达地区,要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低水平起步,从而能够让更多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
3.2 加快基金积累的增长幅度,充实基金储备
1)增加保费收入。
制定不同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使得经济条件好的农民可以选取保费高的险种,经济状况差一点的可以选择保费低的险种;国家的各级财政应该合理调节财政支出的结构,在不影响其他方面的情况下,调拨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村养老保险,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扶持”这一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从而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增加参保人数。
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机制。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管好和用好这些钱是基金管理部门应尽的责任。根据我国几次社保基金被挪用的经验教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应该将农保基金的监管和运作分开,建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此外,要规范基金的信息披露,让参保人了解资金的投资、收益和分配情况,参与监督。
3)确保基金能得到较好地增值。
一方面要提高基金的统筹层次,最好能由省级单位统筹运作,使基金能产生规模效应,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基金运营风险。另一方面要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不能局限于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可以投资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和股票,不断开拓农保基金增值新领域。
4)农保机构的日常经费应由财政负担。
目前农保机构的日常经费从新增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初衷,在近几年银行利率的下降使基金增值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保基金的积累。
3.3 建立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其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确无赡养、扶养能力的农村老年人,由国家实施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五保”供养制度;对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贫困老年人,村领导应该把他们上报给社会保障部门,让他们享受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运行;对有能力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村家庭,应鼓励他们参加养老保险,根据物价水平的波动和经济的发展调整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使他们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农保部门应该兑现当初给投保人的承诺,只有得到农民的信任,才能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得以顺利地开展,即使资金不足,通过财政补助也要保证老年保障权益兑现。
3.4 实现城乡养老保险衔接为城乡一体化铺平道路
农民进城务工后,应该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和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折算对接,即按照一定的比例或系数将农保缴费个人帐户和缴费时间折算为城镇缴费的个人帐户和缴费时间,使农保基金的政策在城市得到延续和平滑过渡,确保进城务工者进城后能和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待遇,以保护农民工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同时各地应该制定城镇养老保险向农村养老保险的过渡办法,当农民工回到农村时,可以把个人帐户的积累额转到农村养老保险的帐户中,当他们年满60岁以后就可以按照当地农村养老金的标准领取养老金,这样才能保护务工人员的长远利益。
3.5 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立法建设
社会保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制性,农村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此特点,要求农村养老保险必须立法推行。国务院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农村养老保险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制定出来,规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农保机构和被保险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资金筹集方式、管理体制、资金的运营方式和监管机制等,形成农村养老保险的理论体系,进而使投保人和管理者增加信心,使农村养老保险能有效地推行。各地方政府根据基本的行政法规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各地方政府有法可依,有利于保持地方法规的稳定性。
3.6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根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预测将来需要的专业人才的数量,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以不断充实农村养老保险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得到不断地更新,同时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新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保险行业的发展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运用好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此外,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资源进行管理,节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EB/OL].(2007—03—12).ht-tp://www.cnss.cn.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7—04—13.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07-28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研究08-23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10-21
我国农村经济06-02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11-09
我国农村环境监测11-01
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08-30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09-0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