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精选8篇)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篇1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2-2017年,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日益丰富,直接融资、农村保险持续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数字金融使用率较高的特点。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成效明显
一方面,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健康状况、经营规模和支农能力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下同)自2004年实现全行业盈利以来,截至2016年末已经累计实现盈利15776亿元。201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501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79%,分别比2007年末下降1578亿元、17.2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13%,比2007年末提高12.23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将所有县域支行改造成为三农金融事业部的基本经营单元,不断强化面向三农的经营主体地位,2016年末贷款余额比2010年增长了1.11倍。邮政储蓄银行于2016年9月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第一批在五家分行开展改革试点。国务院批复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深化改革方案,明确国开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另一方面,新型、微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村镇银行县市覆盖面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519家,其中64.5%设在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全国累计设立小额贷款公司8673家,贷款余额9273亿元。允许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全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起步,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在“一省三县”(山东省、湖南沅陵县、安徽金寨县、河北玉田县)试点,相互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
涉农担保品范围明显拓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稳妥有序推进,信贷、担保、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之间的协同创新不断涌现。截至2016年末,232个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140亿元,59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126亿元。金融机构针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利、新型城镇化、绿色生态等重点领域探索开发大型农机具、预期收益权、林权等抵押贷款业务和供应链融资服务。保险机构开发推出几百个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31个省市启动或制定了价格保险试点方案,试点品种达到50多个。
直接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银行间债券市场陆续推出永续票据、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创新产品,涉农企业直接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截至2016年末,396家涉农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101只、10928.9亿元债务融资工具,新三板挂牌的涉农企业累计达386家,上述企业2016年共完成101次股票定向发行,累计融资39.54亿元。期货市场已上市21个农产品期货品种,覆盖了粮、棉、油、糖、林木、禽蛋等主要大宗农产品领域。
自2007年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实施保费补贴等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至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亿元,参保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2.04亿户次,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7.2亿亩,分别增长了7.1倍、3.1倍和6.5倍。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189种,基本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开办区域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农业保险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93%、村级覆盖率达48%。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和“助推器”。2007年至2016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720亿元增加至2.16万亿元,共计向2.4亿户次农户支付赔款1544亿元。
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目前,县域农村商业银行执行12%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5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执行9%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8个百分点。上述机构中满足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其存款准备金率可再降1个百分点。2016年创设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为优惠的利率,专门用于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截至2016年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2089亿元、537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127亿元。
财税政策方面,不断扩大财政奖励和补贴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整合力度。自2008年起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2015年将上述奖补资金整合并入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2016年中央财政向各地拨付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163亿元。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税收优惠,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实行税前扣除。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按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扩大到15个,补贴区域扩大至全国,补贴比例逐步提高,并结合区域、险种情况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扎实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农村地区人均持卡2.8张,基本实现了“人人有卡、家家有账户、补贴能到户”。截至2016年末,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98万个,覆盖行政村超过50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截至2016年末,全国累计为1.72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已有近9248万农户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2.7万亿元。
推动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持续推进。截至2016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启动时(2009年10月)的2945个减少到1296个;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和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2009年10月的9个增加到29个。目前我国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
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数字技术具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优势。金融机构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利用大数据征信等技术优势积极开发三农、小微融资市场。金融服务中数字技术使用水平不断提升,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使用率快速增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篇2
一、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一)金融供给不足
近几年股份制和商业化的进行使得银行越来越注重利益,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农村设点越来越少,利益的趋势迫使国有银行全撤回到了城市,没有资金的融入,农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缓慢。随着城市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将目光头投向了城市,县级以下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部撤销,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于是导致了城市的金融越来越发达,农村金融越来越萎缩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就目前而言,占农村银行比例最重的国有银行应属农业银行,但近几年农业银行的机构人员也在不断减少,这就意味了农业银行也在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一直致力于对农业的支持、农村的振兴和农民的帮助,但这种政策在农村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相反农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也来越萎靡,对农业支持的贷款也急剧减少。据相关统计表明,随着银行走向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国有银行在农村撤并的网点及分支已达到三万余家,尽管还留有部分机构或分支,但这部分机构基本上不向农村提供金融贷款服务。
(二)农信社制度混乱,竞争不足
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再将这些资金应用到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上,属于地方型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放款渠道逐渐拓宽,作为一个正规的金融机构它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已无太大区别。为了解决经营困难问题,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企图将县级联社的模式改变为省级联社,然而农村信用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混乱的管理制度、纠缠不清的产权问题使得信用社的经营每况愈下,且单一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其次农村信用社在结算功能上还存在一些欠缺,结算方式过于复杂、汇兑时间过长,这些都成为限制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业化的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显得过于传统,电子化程度偏低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满足现代金融业务需求的主要原因,随着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的深入,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也从农村转向了城市,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呈现出下降趋势。
(三)金融需求多样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从原来购买的生产所需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转变为专业户贷款,专业户的贷款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且贷款数额相比一般的农业生产要超出许多。尽管这些农村企业的贷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资金的短缺致使农村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农村企业的发展是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因此在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采购关系,经营风险相对一般农业生产要高出许多,较大的风险性导致正规金融机构对其发放的贷款减少。资金短缺在农村企业的发展中是很常见的问题,尽管农业银行针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同时,随着农村逐渐步入城镇化,各种设施建设、医疗教育机构的建立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短缺无疑是阻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组织具有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均、机构分散等特点,因此,首先在农村金融监管政策的制定方面要体现出差异性;其次增加农村、农业的信用贷款额度,给予农村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或担保机制等措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再次,改善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让监管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相互协调,建立一套制度完善、风险可控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二)发展并完善农业保险
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相对较慢,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至今农业经济仍徘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目前尚处于自然经济的范围。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分散型和自给自足型,即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典型的农业、农民一体化。农业经营需要受到两方面的风险,即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生产周期长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在较长的生产周期内,市场需求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可能灰出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农业承担的市场风险比其它产品更大;其次是自然风险,农业生产基本上都在户外进行,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季节、气温、雨水等,若遇上自然灾害不仅会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甚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免税政策或者财政补贴等措施来保证农民的利益。
(三)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
高投入、低产出是农业最显著的特征,这个特征就决定了农业比其它行业更具风险性。农村金融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就在于此。为了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融资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此需制定相应的融资模式,城市的融资模式显然是无法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的,由此可见,农村的融资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还需要金融市场的调节,双管齐下才能发挥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增加农村银行金融品种、拓宽业务范围,全面发挥农村银行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作用,“支持农业、振兴农村和帮助农民”成为农村金融的首要任务,农业银行无法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原因在于为农村提供的金融业务服务过于单一,因此农业银行针对农村提供的金融业务应进行重新规划;其次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对加工业和其它副产业进行重点支持;最后是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发展各种立法,保证农村银行的正常经营。
(四)规范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贷款难也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手头逐渐变得宽裕,现金的含量也在逐渐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而利息税却不断增高,资金存进银行不仅无法获利,反而出现贬值现象,于是农民的手持现金量逐年上升。对于这种现象,农村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制止这种行为,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单、获利快速等特点,因而民间借贷比银行贷款更受欢迎,这也成了民间闲散资金融资的唯一途径。为了促进农村银行的发展,只有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化才能让金融机构避免这种尴尬的境地。
(五)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贷款营销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风险的同时并保证银行的利益,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信用体系主要是针对贷款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品德修养、个人经营能力和财产状况等,而评估的结果则作为贷款申请人申请贷款的衡量标准,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民保证按时归还贷款本息,还能促进银行的正常运营;其次是定期对农户的信用度进行年检,保证农户的信用度,若失去信用偿还能力则降低贷款人的贷款额度,若有特殊情况则应以财产作为抵押,切实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怀勇.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J].经济法论坛,2011(10)
[2]代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思考[J].Canadian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11(3)
[3]钱水土,姚耀军.金融功能观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设计与创新[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状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体系 改革
1、农村金融体系相关概念
1.1、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同时,由于金融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的管制框架也是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金融部门、融资模式和治理部门、监管体制三部分组成。
1.2、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应当是指一切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以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实现同一为其形成标志,又以二者的相互渗透及向证券、信托、保险等新领域的不断延伸为其显著的发展特征;它的健康运行必须也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正常金融需求,必须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也能够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转。
2、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
2.1、农信社
改革开放以来,农信社作为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目的是将农信社办成产权明晰、自负盈亏、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经过了此次制度变迁,农信社的制度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具备完善法人制度并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互助性合作性金融机构成为农信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如何确定农信社的制度设计方向、如何界定政府、省联社和农信社之间的权利边界是农信社改革的重要问题。农信社的制度设计事关农村金融体制、社员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改革过程中必须谨慎。目前,随着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对盈利性稳健性的要求更强,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不断出现,部分合作制信用社转向商业性信用社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农信社的制度变迁关乎各方利益,因此制度变迁的时机把握必须准确。
因此,政府和省联社更多地是从农信社的经营目的出发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技术支持,同时,为了保证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框架,为农业提供持续、稳定的信贷支持。
2.2、村镇银行
2006年,中国银监会为配合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滥的基本政策,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村镇银行机制建立之前,政策层面对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村镇银行的利率设定问题。但是,在当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这种经营方式并不合理。因为政策层面希望建立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人民银行设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存款最高限额。最高限额的设定有利于村镇银行这一新兴金融机构良性发展,防止金融机构之间恶性竞争,低利率的约束有利于刺激农业投资,加快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所以在完善村镇银行建设时,不能忽视其他农村金融机制的建设,如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减小农业贷款的损失比例从而有助于村镇银行的稳健经营。因此,注重不同农村金融机制之间相互协调是促进村镇银行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3、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一直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建设。由于其长期服务三农积累的经验,服务三农仍然是农行发挥其优势、构建特色项目的方向所在。至今,农行的目标依然是“面向城乡、服务三农”。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农行在三农服务上的优势和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学界依然将农行纳入农村金融的分析框架中。
在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步伐中,对于农业的信贷支持成为农行发展的特色。在银行网站建设过程中,作为商业银行之一的农行总是将“服务三农”纳入其信息披露的范围中。农业银行在继承了之前服务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作为其优势和特色进行建设。由于服务三农的特色以及农行延续其优势项目符合国家推行解决三农问题的趋势。下一步,农业银行将在服务三农方面继续保持特色并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中,农业银行也是其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些启示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仍旧需要改革创新,主要的改进综合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要将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结合在一起,发挥自身优势,对自身功能做好定位,即农村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三者明确自身界限,做好自身所负责的业务,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第二,要保护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其成为正规金融有利的补充。政府不是农业金融的唯一供给者,正规金融无法覆盖如此众多的农户,非正规金融与农民联系紧密,且在信息搜集和收回贷款方式上具有正规金融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政府必然要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要采取法律措施使其健康发展,并且对民间金融要严格规范和监管。
第三,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良好的金融体系必然要有健全的法律作为基础,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各项农村金融法规。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从而使得金融风险能够得到化解和防范。
参考文献:
[1]蔡正琦.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J].2011(11):68-70.
[2]付强.新阶段农村金融的制度牲困境及改革框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2):27-29.
[3]钟真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改革与法制完善[J].中国金融,2007(6):41-43.
作者简介: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完善 篇4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存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促进“三农”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金融生态;民间借贷
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快。农业银行进入了实质性的股份制改造阶段。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加大,已由专司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扩大到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等业务。随着银监会又批复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等业务,标志着农业发展银行已由粮棉油收购银行转变为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改革,充实了资本金,成立了省联社。在陕、晋、川、黔四省进行的只存不贷的小额信贷试点,为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和金融多元化打开了一条通道。一个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骨干和支柱,以农村信用社等合作银行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机构框架体系已清晰可见。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仍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1、农村金融改革进度慢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且步伐较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基本还处于机构设置不灵活、业务单
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等问题的金融改革初级阶段,其改革进度远远滞后于城市金融,与城市金融体系很难接轨。
2、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2007年末,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6.13%,全国为69.102%,比全国低12172个百分点;县以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1.72%,全国为15.166%,相差519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村金融的资金投入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目前农村的资金需要量则远高于其投入量,说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充分服务于农村经济。
3、网点覆盖面小,业务发展单一
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15万个,平均每万人1134个;而农村银行网点仅为217万个,平均每万人136个。在覆盖范围如此狭小的情况下,我国农村金融在业务上还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4、风险程度高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2007年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6.13%,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54.11%,农村信用社目前按照四级分类统计不良贷款率为16.19%,整体比城市金融机构高20多个百分点;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基本都是负数;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案件数量普遍偏高,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就占整个银行业的一半以上。
5、工作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不够
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员工文化程度低,高素质人才匮乏,年轻员工占比低,年龄趋于老化,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问题日渐突出。其中,抽样调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本科学历占比不到1%,平均年龄接近40岁。在管理上,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较低,辖内尚未联网,并且农村信
用社至今还在实行贷款4级分类。
6、经营环境差
在竞争环境方面,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在信用环境方面,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在监管环境方面,农村金融主要按照行政区划设置,行政干预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007年1月,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品种比较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显著增强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按照这一改革目标要求,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转变政府职能。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替代市场作用的发挥。政府要重新界定职能边界,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放弃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具体组织和参与,将重点放在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法律环境、规范金融市场方面。在实行审慎监管的同时,逐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允许正当合理的民间金融机构设立,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充分竞争、有效率和开放式的市场。
2、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混合型金融体系。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总体上讲,近期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以合作性金融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将吸纳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优点,未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以股份合作制金融为主转变。
3、实行商业原则与市场运作。市场机制是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坚持市场机制推动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综合效能。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各国农村金融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第一,继续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财政支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农业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支持;第二,为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适当剥离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减轻农村金融机构的财务负担;第三,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利息补贴等,来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贷款;第四,政府主导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避免农业发展大幅波动,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2、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相互补充和竞争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要重新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其财政作用;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确保农村资金来源于农村,用之于农村。其次,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已有的互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尝试成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健全由政府协
调组织,财政、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基金,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建立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组织等。
3、改革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前,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拓展现有业务范围。首先,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再次,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最后,全力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围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除此之外,政策性金融还可以在建立贷款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农村金融组织结算体系、建立金融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发挥作用。
4、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同时,应该积极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及思想,引导农民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从而决定了金融需求上的差异,在组织管理形式上应实现多样性,从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第一,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郊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合作银行是信用合作组织发展的高级形式,在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业务实际上已经商业化,服务对象以城镇工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故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或纳入城市商业银行,有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以收购信用社;第二,在股份合作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股份合作制信用社。股份合作制是介于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兼具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某些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采取群众自愿组合,并以资金、实物、技术等作为股份形式投入,实行集体经营、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该制度保持了股份制企业筹集资金、按股分红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合理内核。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把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股份合作制金融企业,实行一级法人体制;第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坚持合作制模式。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仅农业为弱质产业,且有中低收入者的弱势群体对合作制有强烈的制度需求,客观上需要信用社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5、支持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结构单一,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重要原因。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大多具有规模小、时间短和频率高的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满足这类资金的需求。民间金融具有设立方便、资金使用灵活和服务于民间等特点,应该成为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政府应重视并创造条件实现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功能互补,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绩效水平。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通过给予金融机构的组织身份,明确设立条件,加强金融监管和自律,逐步将目前存在于农村地区的合会、基金会、互助会等民间金融组织纳入到合法化轨道中来,或转为小额贷款组织,或组建社区金融机构;其次,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农村,解决一部分农村资金来源问题;最后,加强管理,限制、打击有违公平原则、存在过高风险的非法民间借贷,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和金融欺诈行为。
6、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和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国家要从宏观上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一是推进我国农业保险立法。应先由各地根据辖区内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保险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根据地方性法规试点情况,制定农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农业保险法》。二是可借鉴日美等国的经验,适时考虑设立农业风险管理局或农业保险局等专门的农业保险管理或协调机构,统筹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三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我国财力有限,财政补贴还应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保险标的应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主要实行保费补贴,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在保费补贴试点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大到经营管理费补贴。四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5%先征,按3%返还;企业所得税可以参照外资保险公司15%的税率征收。五是建立再保险机制。充分调动中再集团等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千山.农村金融运行的中国特例及理论解释[N].金融时报,2004(11).[2]谢淑娟.对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06(16):282-284.[3]谷慎,李成.金融制度缺陷: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J].财经科学,2006(9)
[4]袁平,章力建,杜房坤.关于推进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5]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J].求是,2007(5)
[6]王晓云.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J],农村经济,2006,(2)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篇5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一、广州市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从需求类型来看,农村的金融需求可以划分为生产性需求、生活性需求和公共事业需求。结合本次调研的重点,这里主要关注广州市农村区域(包括镇、村)范围内农户与工商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现状。
1.农户与工商户均有较强的融资需求
②
①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以打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人来源的农户,还是工商户,都有较强的融资需求。在对“近三年来,是否向别人或者信用社借过钱?”问题的回答上,246 户农户选择“是”,占有效样本数(570)的43.2 % ;工商户当中有99 户选择“是”,占有效样本数(186)的53.2 %。相对而言,工商户比农户有更强烈的融资需求。
2.亲友是主要的借货渠道,由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有限
从农户借贷的渠道来看,首要借贷对象来自亲友,问卷结果显示,在曾经成功获得的借贷中,227 个被访农户选择的渠道是来自“亲友”,占有效样本数的92.7 % ;其次是“村集体”,这里的村集体通常是指经济社,经济社贷款的范围只限于本社社员,放贷利率一般参照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或略有上浮。经济社为了控制贷款风险,贷款额度通常不高于借款家庭的年底分红;而“银行”、① “广州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课题组主要由广州市社科院农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由广州市社科院李江涛书记带队,成员包括吴重庆、谈锦钊、黄玉、伍晶、柳立子和刘朝华。本报告执笔人为黄玉、伍晶。
本项课题的调查包括间卷调查和座谈会两个部分。从2008 年12 月至2009 年1 月,共召开17 场次的座谈会,参与机构和人员涉及省、市金融办等政府相关部门,农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广州市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以及基层镇政府、商会、村委与农户等,在此对协助调研的机构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问卷调查部分依据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照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类型等标准选取分属于从化、花都、增城三个区(市)的四个镇,分别为从化市的良口镇、太平镇;花都区的狮岭镇;增城市的新塘镇。在镇区范围及其下辖的两个村实施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 份,最终的有效问卷是765 份。问卷样本的分布是:②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2 “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户实际获得的借贷中所占比例有限,分别只有4.5%和3.7%的农户从银行、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农户利用其他渠道借贷比例最低,只有2.9 %(见表1)。
工商户最主要的借款渠道同样是亲友,76.5 %的工商户选择亲友作为借贷渠道。与农户借贷相比,银行、信用社在工商户借贷中的比例增加,有18.4 %和14.3 %的工商户的借贷渠道包括了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这说明农村工商户比农户要更易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私人钱庄在工商户借贷渠道的比例上有所提高,10.2 %的工商户选择私人钱庄作为借款渠道之一。从座谈会获取的信息可知私人钱庄的利率水平比较高,有的甚至月息高达10 % , 这通常发生在贸易型的工商户在需要短期资金周转时向私人放贷者寻求借款(见表2)。
3.建房、经商分别位列首要借货用途
从借贷用途的结构来看,农户借贷的用途依次为:建房、供子女上学、生产投资、婚丧嫁娶、养老、看病、经商、购买大型家用电器。建房通常被视为生活性消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市工业相对发达的镇,例如此次调查的狮岭镇、新塘镇,农户建房除了自住之外,还往往用于出租作为厂房或者外来人口的宿舍,因而建房亦有生产性活动的特征。另一方面,农户借贷用于教育支出的选项甚至高于生产性投资,说明农户在子女教育方面负担沉重(见表3)。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3
工商户的借贷用途相对集中,主要用于经商和生产投资,另外,建房也 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他生活性用途则非常有限(见表4)。.借款规模以小额为主,较大借货规模的需求难以获得满足
问卷结果显示,根据最近一笔借款的具体情况,农户借贷规模集中在1万元以下的区间内,有76户农户实际借款金额在这一范围内,占有效样本数的48.4 %。其次是1万元到5万元的借贷规模(占43.9%), 5万元以上的借贷规模最少,只有7.6%。从实际借贷金额与期望借贷金额的比较看,5000元以上的贷款,实际的借贷比例都低于农户期望借贷的比例,且随着借款规模的增加,实际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在增大,说明农户较大额的金融需求受到的信贷约束更大,更难以满足(见表5)。
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4 工商户的借贷规模集中在1 万元到5 万元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比重达到59.7 %。与农户相比,工商户的借贷规模需求更高,有21.9 %的工商户期望借款金额在5 万元以上,然而满足的比例只有9.0 %,工商户借贷规模的满足度同样是不容乐观的(见表6)。
总之,经由此次农村调查所呈现的是广州农村的种养专业户、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融资的困难,他们多是依赖自有资金和亲友借贷来寻求发展,大大限制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中小企业是农民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镇聚集的重要途径,以本次调查的狮岭镇为例,本地农户约60%-70%从事皮革皮具的生产和贸易,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未得到金融环境的足够支撑。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保证方式是财产抵押,囿于较小的资产规模,抵押担保方式限制了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规模。对于农村种养户,由于农业生产的天然弱质性(高风险、低收益、小规模、周期长),导致其更难于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商业性金融资本的一般取向是远离农村和农业。要消减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改善农业的发展,将工业化、商业化的要素引进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道路是一种基本思路。现代农业需要金融的支持,需要农业产业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另外,中小企业、种养户的借款多是以小额的、短期周转性资金为主,在当前正规信贷约束的条件下,只能经由多种渠道,比如赊销和赊购,这种商业信用在中小企业、种养户当中普遍存在,通过与上游企业的赊购、与下游企业的赊销关系,来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发展所需的中长期借款需求则难以得到满足。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5
二、广州市农村金融供给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供给包括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民间金融两大类。在正规金融领域,金融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正规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的赢利主旨导致其在农村的网点缩减、服务退化,正规金融机构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1.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重建农村金融的新载体
在广州,提供农村信贷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
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之后,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业务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基本形成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的局面。伴随这一转变,农业银行大范围撤并了县域内的机构网点,严格限制贷款权限,大都只存不贷,导致农村资金向城市外流。2008 年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在广州地区有营业网点297 家,而分布在镇一级的网点为57 家,占19.19 %。
农业发展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产物,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履行政策性银行的职能。2004 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保障以粮棉油收储为主体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截至2008 年10 月,农业发展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各项贷款余额为27.5 亿元。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不直接涉及农户和中小工商户,业务范围狭窄,其信贷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覆盖面相当有限。
农村邮政储蓄的功能是吸收农村储蓄资金,通过将储蓄资金转存人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的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只吸储食利、不放贷成为农村邮政储蓄运营的基本特点。2003 年以来,中央人民银行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下调存款利率,推动邮政储蓄将吸收的资金投放到市场上去。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广州邮政储蓄近年来开展了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意图按照商业运作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不过,从此次调查在镇一级邮政银行网点的访谈可以获知,在邮政储蓄改名为邮政储蓄银行之后,其着力点在于增加金融服务的项目与范围,镇一级网点尚未开展放贷.业务。在商业银行、政策性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6 银行之外,广州市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是金融支农的主要机构,其下辖18 家信用社和营业管理部,650 多个营业网点遍布城乡,营业网点位居广州地区同业首位。截至2008 年底,广州农信社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9 亿元,其中涉农贷款235 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 %,其信贷支持的村镇覆盖率达90 %以上。
然而,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的角色,广州市农信社在21 世纪初的八年间,其金融支农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自2000 年以来,农信社贷款规模不断增加,但从涉农贷款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来看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涉农贷款的增长远低于贷款规模的增长,涉农贷款所占比例呈下降态势,其中农户贷款甚至负增长;其二在涉农贷款的结构中,农村工商业贷款占据主要份额,这说明农村工商业相对更符合商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逐利要求,农村工商业目前及未来都会是广州农村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见图1)。
历史上,农信社的网点直接深人到村一级,但随着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之后的金融改革,乡镇以下的网点基本取消,同时基层网点的贷款权上收,镇一级营业网点不具备审批权(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镇,如狮岭镇、新塘镇,镇级营业网点可以开展放贷业务)。据良口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农户如有贷款需求,需要到从化市农信社办理,镇的营业网点的主要功能是吸储。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7 由此可见,正规金融机构投向农村的金融供给是相当有限的。这方面的原因除了由于农村金融交易分散、小额的特点所导致的高昂成本之外,信息不对称是一种主要原因,正规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事前、事后信息的充分掌握,不仅不了解借贷者的风险特征、还款意愿,也无从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为了控制贷款风险,抵押和担保就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过滤机制,用于区分出安全型贷款者。农村担保机构的缺位、物权改革的滞后、农村土地及其土地上附着物不能充当抵押财产的现状,均造成正规信贷的约束。要改进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必须设计出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贷款风险获得有效控制。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有限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导作用亚须由政府来承担。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广州市政府要充分把握政策空间,推动构建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载体,为农村工商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2.非正规民间金融对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需要积极引导
非正规金融在广州农村的显著性恰是对正规金融有限性的一个直接反映。与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更能够切合农村的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可分为两类,一是亲友借款,二是各类民间金融组织。
亲友借款是广州农村最重要、最普遍的非正式借贷形式,亲友借款是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纽带形成的互助性合约借款。从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可以获知亲友借款一般是无息或低息,借款期限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需抵押和担保,甚至大部分连借据都无需具备,因借钱发生纠纷的比例也相当低。亲友借款的获得,依靠的是农户的社会资本和信誉度,而借款的偿还则依赖农户对社区共同体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共同体内部的非正式规则。作为互助性借款,亲友借款具有便利性,但借贷规模有限,受制于社会网络内部的财富水平。并且亲友借款往往应对的只是农户、工商户的非系统性风险,在面临社区内部的系统性风险时,亲友借款就不再有效。
其他民间金融组织包括具有互助性质的各类合会、标会等金融组织,以及市场化赢利性的私人钱庄和放贷者。与浙江温州、乐清等地活跃的农村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相比,广州市农村此类的民间金融互助组织非常不发达,几乎不存在。广2009 广州金融白皮书——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 8 州农村的非正式金融以私人放贷为主,这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性金融,借款的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而定,往往高于正规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非正式金融具有信息优势,凭借熟人社区的信息传递,能够准确、低成本地判断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且贷款的监督和管理成本亦比正规金融低得多。不过,广州农村此类的民间金融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其存在与经营运作欠缺合法性。
总的来看,在正规信贷约束的条件下,民间金融对于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具有重要作用,社区网络的信用与监督机制,减少了正规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但是,民间金融受到资金规模和组织形式的限制,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有限的。从政府的角度,一方面是要充分认识农村民间金融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农村社区自愿互助的金融组织的作用与意义,同时给予适度的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是要积极为民间金融提供合法化的投资渠道,为开拓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进而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揭开序幕。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篇6
国际审计学院 2011级审计二班 刘懿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总体呈向前趋势,但仍有诸多问题,诸多阻碍,若要论述我国金融体系现状,必要从原因纠起,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外部环境
较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形成起步较晚,许多机构至今仍处于转型阶段,一些在国际组织中的应有权利也因为战争以及国家内部原因遭到极为大幅度的推迟,或者不能获得平等的待遇。
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创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也就是1918年左右,而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才得以进入该组织发光发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本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等少数国家的阻挠,直到1980年4月才恢复了代表权的决定,在开始只有2.22%的投票权,经过27年的发展,中国经过增资和认购数额的调整,2007年上升至3.72%,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名列第三,可喜可贺,而美国今年来的投票值大概稳定在17%左右,也可想而知美国在当年阻挠中国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有一定的力度的。
世界银行(WB)主要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的优惠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世界银行是国家借款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1999年7月起,被世界银行判定已接近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不再对我国提供优惠的软贷款(软贷款指的是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贷款期限为25年,其中宽限期5年。贷款利率比其他商业银行同期利率下浮10%。贷款方式主要是与各级政府合作选项、建立相应融资平台和发放贷款,并由各级财政对项目实行还款担保)。我本人并不认为我国经纪水平在20世纪末就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许同当时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强硬表现有关,不知是国际组织出现错觉还是借题发挥。
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在发展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诸如,组织商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协调各国间的行动;提供短期资金,缓解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提供长期资金,促进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过,这些机构的领导权大都被西方国家所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反映,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硬伤,中国也不例外,哪怕被人认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乃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投票权以及其他地位权利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历史发展
上个世纪中,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雨飘摇中发展,坎坷不断,以至发展缓慢。
19世纪中叶,外国银行开始在华设点;中华民族资本的现代银行则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创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存在着两个平行对立的金融系统,国民党控制地区的金融体系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金融体系。这两大体系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力量雄厚但腐败垄断现象严重,共产党领导地区一心为人民服务,但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要发行货币,成立银行,走了不少弯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由于内部原因,到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本本质是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诞生。
1953年,我国学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银行体系模式。对于“大一统”的金融体制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一家银行,众多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这种模式在根本上缺乏活力与效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无法适应其节奏,改革势在必行。
三.机构现状
我国目前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从其职能来看,还是没有脱离政府机构加金融企业的本质。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于特定的领域。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拨付,二是由原来的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划出的资本金,三是发行金融债券。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家银行都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任务。适应形势需要,政策性银行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经营管理体制。,政策性银行把“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经营原则,防范风险的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决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大了贷款管理、本息回收和风险防范力度,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处于我国金融中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五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作为影响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也是计划体制“大一统”遗留下来的产物,垄断经营,机构臃肿,人员过多,阻碍着效率的提高。自2003年以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四家银行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
1999年3月至10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目的有三:管理国有商业银行的的不良资产;实现不良贷款价值回收最大化;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充当着雪中送炭和善后的工作。
我国拥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银行,吸纳地方存款,如工资发放,水电费代缴等业务,支持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上市。
1995年8月,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成立。我国证券公司分两类: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济类证券公司。我国证券公司主要承办一些传统业务,对于一些大型业务,如公司并购,公司理财,项目融资,资产管理等业务的开展极为有限或尚未涉足。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组建起来。自改革开放后到1996年下半年,我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了多次整顿改革,基调是使其恢复合作制的性质,但实际上不可能取得成功。
对于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实际上经营的是一般商业银行的业务,典型的信托业务却没有发展起来。
金融租赁公司在国外相当发展,我国虽积极引进,但总的看来经营活动却没有得到发展。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邮政储金汇业局,但正是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则在2007年。
随着时代进步保险公司的发展也越显兴盛,但是我国民众对保险的看法较为落后,美誉起码的保险意识,在国外基本做得到“人人都保险,事事都保险”,但是在我国保险发展越显畸形,理赔困难,界定不清,使得保险业发展越来越怪。基金在我国起步也较晚,2000年才是我国开放型基金发展的起点。基金作为新鲜事物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我国存在一些名称形形色色,带有私募基金性质的投资基金,他们所控制的资金估计达数千亿元,这类基金的出现发展实质反映了集合投资制度的客观需要,但合法性尚在讨论之中。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改进策略 篇7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内容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在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以及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下, 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内容也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我国传统农村金融内容变化
从传统农村金融服务背景看, 其内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农村生活基本需求, 在农村的大环境下, 生活方式和城镇存在较大不同, 城镇生活金融需求主要包含房贷、车贷等等, 而农村地区宅基地归集体所有, 不能作为抵押和贷款, 导致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较小, 基本通过亲戚、朋友的借贷。其二, 生产金融服务, 农村的生产活动范围小, 季节性强, 金融服务的需求量较小。但是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资金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作为支撑和保障, 例如, 购置大型的机械, 承包土地开展发展现代农业, 原有的金融服务范围的支持力度不足, 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改革。
(2)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金融内容的变化
新农村带来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农业结构转型, 农村劳动力从从事第一产业为主, 向三大产业横向发展的空间结构性变化。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各种资金需求, 无疑需要大量的金融融资和资金投入。其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涉农企业和合作社需要小额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应运而生的农业保险, 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生活条件改善的金融服务等等, 都是现代农村出现的金融内容的变化。
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问题
(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现状
之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主要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 随着国家对金融机构改革和放开, 06年开始, 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放开, 开始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专门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这填补了我国金融服务较为单一的现状, 丰富了金融服务范围, 也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内容现状
从目前来看, 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逐渐向城镇金融服务靠拢。各金融服务机构也抓住机遇, 不断在金融服务产品上下功夫, 加大创新力度。出现了诸如开办农村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多样的农村信贷业务。并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 开设农村保险、农村理财及投资服务。在内容上的不断丰富, 在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也不断丰富农民的金融理财意识。
(3) 农民金融理财意识不断增强
农村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 大大推进了农村金融理财意识的增强, 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 越来越多的剩余资金可以通过理财的手段获得更大的报酬, 其对于最主要的两件金融理财方式就是存款和买房。银行的存款数额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乡镇甚至城市买房, 金融理财的意识不断增强, 也开始投资,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也提高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
(4)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 覆盖面较窄, 并且功能不全。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还较少, 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只有简单的存储功能, 这限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金融服务机构将大量的资金吸储进去, 投入其他市场, 对农村的贡献率较小, 受到贷款门槛过高的影响, 农村的贷款较为困难, 大量的资金外流, 金融服务的造血能力较差;最后, 农村金融服务分工不明, 效率较低。现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还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 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 这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工不明, 导致政策性导向不明, 而且商业银行发展困难, 这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相同的现象。
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四维度模型
农村金融服务亟待创新思维, 拓宽思路。结合创新服务的四维度模型理论, 把农村金融服务的各个服务环节进行科学划分, 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服务四维度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顾客层面、服务组织层面、服务理念层面、服务方式及内容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和制约, 共同组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全部内容。
顾客层面, 顾客是金融服务对象和主体, 是满足顾客金融服务需求的具体体现, 只有通过分析顾客的心理需求, 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 通过服务组织, 提供科学的服务方式和丰富的服务内容, 实现顾客层面的满足和提高。服务组织层面, 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 是完成服务的内部资源管理系统, 是金融市场实现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 其主要目的是服务农村, 实现盈利;服务理念层面, 是服务系统层面, 通过收集和分析顾客的实际需要, 通过创新载体, 丰富内容来实现金融服务目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层面, 是通过服务理念的完善, 利用具体的提供服务载体和手段, 将服务内容服务到顾客手中, 满足顾客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这四个维度, 相互影响, 共同搭建其农村金融体系。在改进金融服务策略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这四个维度切实抓住其中内涵, 组织好、发挥好四者之间的联系, 达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要。
4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改进措施
(1) 顾客层面创新--发掘、了解
顾客层面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对顾客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 提高对顾客服务的针对性。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 发掘顾客, 扩大顾客群, 提高顾客的金融理财意识, 提高金融服务顾客群体增量。了解和掌握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的需求, 提高对顾客信息的收集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内容, 顾客群体的不断增大, 金融服务机构应该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了解顾客所需, 发掘客户以及发掘顾客的需求, 做好对当今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其次, 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 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并且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金融服务机构应该考虑不同层次的顾客需要,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满足。
(2) 服务组织层面创新--管理、协调
服务组织主要指的是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金融机构。在组织层面, 应该加强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协调能力。首先, 强化内部管理, 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能力。机构内部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 对组织内部的机构划分, 职责划分进行明确, 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利用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进行适应性培训, 挖掘员工潜力, 优化组织配置, 满足组织需求。其次, 协调内外部关系, 做好金融服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 组织应该保持较强的改革创新能力, 认识农村金融服务的意义及潜力,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 协调组织内外部关系, 把组织建设和顾客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服务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方式及内容的创新, 实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走向正规化、科学化。
(3) 服务理念层面创新--强化、满足
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服务, 其创新成果不能通过有形的产品来衡量和计算。其金融服务的理念创新是一种概念的创新和提升。首先, 强化思想认识,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认识, 城乡的金融服务差距, 农村市场被根深蒂固的认为是发展缓慢且没有前途的市场。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 农村金融服务必将成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又一新增长极。在思想和认识要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 提高对农村市场的重视程度;其次, 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健全, 其复杂性不低于其他金融服务, 在服务理念上, 应加大创新力度, 满足顾客需求。
(4) 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创新--多样、拓展
服务方式是服务的载体和手段, 服务内容通过载体和手段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在这个层次上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提供多样化的载体和手段, 提高金融服务的适应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 优化载体, 切实将顾客需求和服务组织联系在一起, 找到二者的切合点,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 拓展服务内容, 现代农村不仅需要储蓄这么简单的金融服务, 还需要丰富、安全的投资和理财渠道。
5 总结
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凸显, 在新的市场环境背景下, 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创新服务的四个维度, 分别从顾客层面、服务组织层面、服务理念层面以及服务方式和内容层面加大创新, 并且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和监督力度, 保证农村金融服务的快速、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晓安.差异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J].上海金融, 2008 (01) .
[2]杨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 2012 (05) .
[3]徐芳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缺陷及完善[D].中南大学2007, (06) .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篇8
一、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农业银行姓“农”,心不在“农”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于农村。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扶持乡镇企业,农业银行每年将60%的信贷资金用于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分别进行了政策性业务分离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的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结构也不断调整,贷款范围逐渐扩大,涉农贷款比重逐步下降。农行全国机构数由2001年的44418家减少到2005年的28234家,其中主要在农村地区办理业务、提供服务的储蓄所由2001年的10837家锐减到2003年的5462家。据农业银行统计,到2007年末,全部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占其贷款余额总量的36%,但其中真正用于农业的贷款只占10%左右。目前农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与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上没有差别。
(二)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改革仍不彻底
2003年以来,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主要目标是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总体来看,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明显改善了资产质量,扩大了资产规模,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巩固了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投放农村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的贷款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约占全国农业贷款发放总量的80%。至2007年末,全国共开业农村合作银行113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1803家农村信用社实施了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改造。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仍不彻底,改革试点更多地偏重于形式和数量的调整以及管理权利的重新分配,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仍未摆脱“官办”和行政色彩。同时,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与其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也存在矛盾。
(三)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较强,支农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立于1994年的农业发展银行,其最初的职能定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后经过一系列的业务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粮棉油收购贷款。2003年,粮油贷款余额、棉花贷款余额分别占农业发展银行总贷款余额的83%和16%。随着粮棉油收购市场的逐步放开,近两年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增加了商业性贷款业务,开展了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依然滞后,一些带有公益性的良种繁育、种子购销等经济活动,不能得到政策性信贷的支持,也很难得到商业性贷款,急需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拓展支农贷款业务。
(四)民间金融在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多种所有制的新型金融机构崭露头角
调查表明,全国农户借贷中只有不到50% 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通过民间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50%。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山西、陕西、贵州、四川、内蒙古等5省区开展“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农村开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等多种所有制的新型金融机构,首批试点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进行。其中,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2007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试点的范围已扩大至全国。允许农村开办新型金融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重大举措,但由于试点的时间还比较短,急需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加强有关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五)农民对邮政储蓄银行寄予更多期望
2007年3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目前国内几大商业银行中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而且2/3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及以下农村地区,成为我国覆盖城乡的最大金融网。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前,邮政储蓄一直遵循“只存不贷”的发展模式,目前已成为既能吸收存款、又能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被允许开展的贷款种类十分有限,对增加农村金融实际供给的作用很小,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六)农业保险蹒跚前行,期待国家更多的扶持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试办农业保险,根据各地需要开办了不少险种。到1993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8.29亿元,同年赔付率达到116%,政策性亏损主要通过其它险种的利润来“暗补”。随着人保公司向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结构开始调整,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业务急剧收缩,农业保险规模和保费收入也逐年下降。2004年全国农业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不到1993年的一半。为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2004年国家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批设了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三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不够,有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定位、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原则、对投保人利益的保护等均有待进一步明确,缺乏巨灾保险支持体系。
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一是农村金融主体缺乏的局面还没有改观,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县及县以下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银行业机构数只有1.26个,农村地区仍有3302个乡镇没有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全国只设有一家银行业机构网点的乡镇有8231个,经营动力不强,服务活力不足。二是农村贷款难问题仍十分突出。近年来,农业贷款额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2006年的调研表明,仍有约40%的农户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得不到农业贷款。农民在金融借贷过程中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农民的财产主要是土地和房产,但农民对这两种财产都没有完全的产权,不能用以抵押。三是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不强,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亟待完善,大多数农民保险意识薄弱,还没有将农业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
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一是要加快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县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从法律上确保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储蓄应较大比例向农村地区发放贷款,增加农村资金供给。二是发挥财政在金融支农中的作用。建立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开展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三是借鉴国际上扶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实行适当的减税政策。如可以考虑免征其农业专项小额贷款的营业税,积极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金融特别是信贷业务中的作用。
(二)加强各类金融机构的分工合作
一是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增加为农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功能。三是对于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健全机构风险内控机制,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积极拓展贷款业务,增加农村地区资金有效供给。四是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在坚持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民间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有效竞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一是进一步搞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是村镇银行,也是唯一允许吸收存款的机构,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规范村镇银行资金投放机制和制度,落实其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引导农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多数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看,民间借贷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加强监控,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引导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既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又要加强风险防范。
(四)培育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信用登记制度,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二是逐步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信贷担保体系,解决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推广和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完善农民的“联户担保制度”。三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实行耕(林)地承包权、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支持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参与农业担保业务。
(五)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展望09-23
当前我国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探析08-30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05-11
党国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05-30
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综述09-28
我国金融创新现状分析08-20
我国农村经济06-0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07-28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10-13
我国农村环境监测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