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2024-10-03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共11篇)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篇1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摘 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现状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与特征分析 从200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至今,我国农村信用社通过央行专项资金支持、财政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手段,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但与“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改革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通过考察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和改革现状,我们应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本质特征,这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前提。

(一)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的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意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并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民为了解决融资困难而在商业银行体系外进行的金融互助活动,具有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的特点。

[3]而实际上,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来的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国家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准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商业银行的信贷模式经营业务,已经失去信用合作社的本意。这也是部分地区将农村信用社改造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现实基础。

(二)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法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保障

由于先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目前改革中政府外部主导的现实,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形式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县级农村信用社已经设立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法人治理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却缺少相关制度保障,受到外界干预较为严重。一是缺乏法律保障。我国至今没有制定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地位进行具体规定和保护。二是在“省联社”模式下,省联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具有实质管理权。省联社不仅直接干预县级农村信用社的人事权、财务权、贷款权,而且将人员招聘、人事任免、大额贷款审批、固定资产采购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在经营中向县级农村信用社下达任务指标,对农村信用社法人独立性造成严重干预。三是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金融系统的风险实质上还是由国家信用在进行担保,影响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政府主导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色彩浓重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已得到一定发展,后来随着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变成国家设在农村的基层金融机构,先后由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管理,2003年由政府推行开始新一轮改革。在今天,我们仍将其作为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强调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支农作用。可见,无论在农村信用社发展阶段还是改革阶段,政府都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这虽然能够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积极性,在农村金融市场顺利实现政府意志,但也造成农村信用社对政府管理和国家信用的过度依赖,进而造成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二)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三)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三、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二)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三)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四)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五)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四、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2]李义奇.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发展[J];上海金融;,2005,02

[3]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6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篇2

1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类型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信用风险

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什么是信用风险呢?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贷付息协议, 致使信用社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称为信用风险。在农村, 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高于城镇。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贷款人有还贷能力但故意不还, 我们称之为道德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因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而经营失败无力偿还。由于在农村情理较重, 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着管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及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的特点。

1.2 流动风险

什么是流动风险呢?流动风险就是指信用社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 使信用社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 同时又被称为支付风险。

1.3 操作风险

通过对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 发现操作风险影响下导致的损失要比信用风险与流动风险更加严重, 所以信用社应更加关注操作风险的控制。农村信用社在日常业务经营中难免会出现多种形式的操作风险, 但是, 最普遍的主要就是会计操作风险和贷款操作风险。

1.4 利率风险

在利率变化影响下所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价格变动, 或者是资产收益降低, 负债成本提高, 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我们称之为利率风险。

2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2.1 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农村信用合作经济组织, 实行的是民主管理方式, 农民入股, 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中, 经营者制约股东行使权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多数小股东入股农信社主要是希望未来获取更高的利率或者是享受贷款优惠等, 但是小股东能否获得这些权利还需要经营者的把控, 这就造成股东无法正常行使自身权力的现象, 因为经营者掌握着职工股东工作的稳定、劳动报酬、职务升迁等, 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工作, 职工股东也不能充分行使自身权力。分散的小股东对农信社的监督成本过高致使监督虚置, 是农信社陷入“内部人控制”的境地, 导致金融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 加大了农信社的金融风险。

2.2 内控机制失灵,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农村信用社由于责、权、利不明, 普遍存在重放轻收, 重贷轻管的现象, 即贷前调查、评估工作粗糙, 不严格, 不能严格按照审批条件发放贷款;有的信贷员依靠经验判断借款人的信誉, 并不仔细甄别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有时借款人只要口头表达出借贷的意向, 即使他们没有书面申请和可行性报告, 也将贷款直接发放给他们;贷款发放过程中, 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不认真审查抵押品的产权、质量和担保人的信誉就盲目发放, 最终造成许多无效担保和抵押, 以致贷款担保流于形式。

3 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对策

3.1 建立适应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管理体制

农信社改革最棘手的问题是产权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为此农村信用社要根据不同地区情况, 因地制宜, 逐步实行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 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为主的法人治理结构,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成立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内部制约机制, 设立审计、薪酬、提名、风险等专门委员会, 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 实现稳健规范的金融策略, 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公司治理目标。

3.2 完善内控机制,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农村信用社要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工作, 认清金融风险的渗透性、关联性和极端危害性,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规范管理行为, 夯实管理基础,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在线问卷调查, 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提升企业风险研判能力;对评估出的风险建立风险事件库, 并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风险督促主责部门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对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发现的问题, 按照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修订程序, 组织机关各部室对原控制流程进行修订;组织机关各部室对公司基本管理制度进行梳理, 开展制度制定、修订和完善工作, 使制度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 重点防范准金融、类金融类活动风险。努力适应互联网金融等发展态势, 切实研究出台针对性措施, 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完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的工作机制, 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 做好监测预警, 关口前移, 重在防范, 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既要落实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又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3.3 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开展金融创新

农村信用社要转变服务方式, 普及金融知识, 设立宣传点、流动宣传车, 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 向群众宣传普及金融知识, 帮助群众提高现代金融运用能力, 引导其拒绝高息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法治观念。逐步实施业务信息化系统管理, 实现金融业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共享, 实现员工项目管理信息电子化, 进行客户走访, 对客户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征询意见, 建设微信公众平台, 将农信社接入客户信息情况均纳入人民银行微博征信体系, 把偿还银行贷款提高到一定的位置, 对风险控制的有效防范进行强化。

金融业务创新是农信社的生命力、活力、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农信社在挖掘金融业务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推出了多个业务品种,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拓展融资产品的突破和创新, 多方面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3.4 重视员工队伍建设

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发展迅猛, 人才比较匮乏, 为此要形成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将人力资源作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价值, 不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按照精简高效、职责分明的原则, 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按照市场化的标准, 建立优化人才招聘流程,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通过招聘吸收财务、金融、法律各类人才, 储备高素质的金融拔尖后备人才, 着力培养通晓金融规则、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金融后备人才, 为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蓬勃发展储备力量, 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 不断加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增强金融工作的整体力量。

4 结语

农村金融与农民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加强自身的安全与风险防治, 增强服务功能, 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钱水土, 陈鑫云.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5 (02) .

[2]尹建东.民勤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13.

[3]马小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07) .

浅析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 篇3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改革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建设成为一个有着自身特色的金融组织,逐步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但由于其管理体制的不断变化,出现了诸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进行认真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现存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清

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而且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而实际上产权始终不明晰。从信用社股金的构成来看,有农户社员股、信用社职工社员股、国家股、法人股、乡镇企业股等。从股金的形成时间来看,有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信用社组建时形成的初始股金,有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规范形成的股金,还有长期经营形成的内部积累,对这部分内部积累的界定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法人财产权的角度来看,信用社的产权也是残缺和模糊的。信用社无法依其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表现为许多己经严重资不抵债的信用社无法关闭。

2.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合作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实行“三会”制度。但就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而言,“三会”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差强人意。首先,社员代表大会难以充分行使职权。社员代表对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理事会也很少就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向社员代表大会作适时汇报,社员与信用社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社员客观上缺乏参与重大决策的基础条件,使社员代表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其次,管理决策层的权利制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按照规定,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产生,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聘任,理事会应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主任应向理事会负责。但长期以来,社员对这些管理人员的产生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由地方政府或上级联社指派人选,理事会不能制约信用社主任。第三,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监事会没有长设机构,没有对理事会成员和信用社主任的弹劾权,没有建立完善的监事会工作程序和制度保障,监事会大多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3.经营状况不佳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损失较多、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经营困境己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性因素。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干预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建设往往形成不良贷款,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自己消化保值补贴,这些都导致农信社出现大量亏损。(2)制度性因素。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将部分效益差的企业贷款划给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期间,为了防止金融风波,控制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被迫承接所归并的借款资产,其实这些借款资产近乎坏账。(3)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在农村信用社长期的业务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失误以及少数信用社违规经营形成的亏损,造成贷款本息损失。由于支出控制不严,形成支大于收,造成了部分亏损。

4.政策支持体系薄弱

农业作为中国的弱势经济部门和基础产业,国家一贯以来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但在实际运作中,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脱节,作为国家支农政策工具的农村信用社虽被赋予了“支农主力军”的称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扶持,风险补偿机制也未建立,反而受到行政和市场歧视。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若干措施

1.改革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影响和约束,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要在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联社委托具有金融审计资质的中介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对清查的各类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评估标准,依据我国现行的农村信用社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规定统一执行。在清产核资过程中要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原社员在知情的情况下自行选择规范方案,依法处置好老股金,确保原社员的优先入股权,同时要规范退股手续,避免日后法律纠纷。其次,量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不宜将其简单地划归农村信用社集体所有。第三,今后每一次扩股,都必须对入股社员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在每年定期举行的社员代表大会上登记变更社员的详细情况,避免社员的失踪和遗漏,以做到产权主体的完全清晰。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目标是在产权关系明晰和责权利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社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在信用社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用社的运营效率。一是改革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农村信用社最高的权力机构,必须要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常设机构,可以设立社员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社员代表大会的事务处理。二是实行理事长与联社主任分设,细化二者的职权范围,明确二者的具体义务。理事长和联社主任应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合理界定理事会和联社主任的权责。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权。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来看,应有三个基本的条件,即信息基础、公开制度和查询权力。根据规定,监事会具有检查信用社财务,对理事、主任执行职务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信用社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理事和主任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社员大会等权力。

3.改善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环境

农村合作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立法来保证。目前,我国规范农信社的法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颁布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但它仅仅是一个部门法规,不具有法律效用,同时该规定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需要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合作金融的法律规范。其主要目的在于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法人进行管理,真正确立其市场主体的地位,从而约束其活动和规范其行为。同时能维护其自身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国家要通过立法,将农信社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法人来对待,明确将服务“三农”作为农信社经营宗旨,着重解决国家应该如何指导和扶持其发展的问题,明确政府部门干预农信社的目的、范围,在法律上确立农信社独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地位,确保经济交往各方的权益。

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从国外合作金融实践看,合作金融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本国政府在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信用社有着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在我国,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则是与商业银行相同的政策,在很多方面不仅没有优惠政策,反而承担了更多的政策包袱。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是借鉴国外政府的一些成功做法,建立牢固的合作金融支持和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营建宽松的外部环境。一是实行税收优惠制度。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弱者地位国家应对其予以扶持,税收优惠是国际上通行的政府支持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做法。如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等,并从法律高度予以规定,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化、常规化、普及化的税收优惠制度,从而促进合作金融组织自身实力的提高。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贷款贴息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贷款贴息力度,适当提高贷款贴息比例,建立财政贴息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渠道。三是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加大支农再贷款投入。四是建设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信用制度,制止和打击恶意拖欠和逃债行为,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稳步进行。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功能、少环节、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1

[2]陈福成等: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1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篇4

工作效率,是一个企业增值进步的法宝。提高工作效率能在更短的工作时间里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能缩短工作时间,从而给予员工更多的业务时间,能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时间的现象。而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提高工作效率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提高柜面服务效率。作为与广大客户直接交流的第一线,优质高效的柜面服务能充分展现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从而提升农村信用社在客户心中的形象,提高在金融业的竞争力。要提高柜面服务效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农信队伍不久的新员工,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谈谈粗浅看法。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金融常识

服务当然离不开服务对象,若我们的服务对象得到一定优化,那么我们的服务效率势必会得到提高。

以隆昌县为例,在隆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争取到城乡养老保险的代理权后,在其辖内的乡区网点城乡养老卡的使用率极高,而由于城乡养老卡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用户,加上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缺乏基本的银行卡常识,使城乡养老卡相关业务办理起来效率较低。

如果此类客户知道用银行卡办理业务时需凭密码且懂得如何使用密码器;知道开户、挂失等常规业务需哪些证件、办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可直接减少客户办理业务时间,减少客户因证件手续不齐全等原因往返奔波,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客户具备了基本的银行产品使用常识,在办理业务时就能与柜面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迅速达成共识,自然提高了业务的办理速度。

如何才能使绝大多数客户知晓上述知识呢?加大宣传力度是我们普及金融知识和产品功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常规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可多使用声像图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学会轻松使用银行卡。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团结协作能力

员工是柜面服务的直接执行者,柜面服务效率的高低与员工有直接关系。

柜面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和银行产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这样才能准确解答客户的疑问,为客户优质高效金融服务。

工作是一个集体项目,愉快的合作才能获得高效的成果。要得到高效的柜面服务,需柜面人员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团队力量。以内勤编制为3个人的复核制机构为例,在柜面较忙的高峰时段,未临柜的员工可协助帮忙解答疑问,维持营业厅秩序,引导客户为即将办理的业务准备证件手续等,让临柜人员能专心办理业务,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

改善营业环境,提高服务效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好的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在软、硬件设施上配套跟进,以文明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温馨舒适的营业环境给客户宾至如归的感受。

繁杂的业务程序也是制约柜面服务效率的因素之一,优质高效的服务离不开高效能管理制度的支持。在柜面经常听到客户抱怨“你们怎么这么多手续真麻烦”,说明我们办理业务的速度应该改观了。因此应该在如何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工夫,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服务时间,比如大力推行柜员制等措施,用相同数量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数量的工作,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推广现代银行产品,创新优质服务理念

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EPOS、ATM等现代银行支付结算方式,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减少柜面业务量,缓解柜面压力,从而优化柜面服务效率。

贴心、真诚的服务能给客户宾至如归的感受,能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柜面服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篇5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成员,农村经济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支农服务的主导作用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也日益加强,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得农村信用社处于金融风险易发的前沿,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对农村信用社今后的发展和对三农经济进一步的支持构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这一方面是当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如何才能将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如何才能抓住农村信用社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加以化解,是每位信用社管理者所要认真对待的。

我们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诸多金融风险进行调研和细分,即可发现由信用社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所形成的信贷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风险,正是由于这种风险的存在,诱发了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以及其它的隐性风险,基于这种认识的主要因素有三:

其一,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历年积累极少,自有资金的比例很低,所有者权益多呈负数,几乎所有的营运资金都是源于客户的存款。信贷风险的产生,贷款的沉淀和占用,实质上是占用了客户的存款,使广大储户对信用社的信用度产生疑虑,导致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影响到信用社的到期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农村金融秩序。

其二,社会信用观念差,众多乡镇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加剧了信用社信贷资金所承担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经营困难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管理存在缺陷,如以贷收息、贷新还旧等,助长了一些贷款户的赖债风气,不欠税款欠利息,对信用社的贷款本息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导致信用社的贷款沉淀,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由信贷风险直接导致了信用社的财务风险。

其三,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使部分信用社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亏完股本亏存款,无法正常经营,无力保证到期支付,进而诱发挤兑风险,危及一方经济的平安。

因此说,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是促进信用社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信用社全面降低风险程度,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必由之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应从改善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和内部发展机制两方面着手。

一、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生存机制

农村信用社自96年与农行脱钩以后,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商业银行相继收缩在农村的服务网点,更突出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农村信用社应正确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立足服务于“三农”经济,以支农求发展、以支农求生存,规范自身的服务方向,推广小额农贷业务,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支持专业村、镇的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业务上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指导,规范信用社的业务操作,为今后信用社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进一步理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大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实行集约化经营,信贷权力上收,加上组织关系条条化以后,其独立经营的方针更加明显,抵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经营的能力更加增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定位于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抵御不合理干预的能力差,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自己是广大农户的银行,进一步密切与政府的关系,抓住时机,配合当地政府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工作,落实债权债务,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逃废债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宣传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强调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向当地政府宣传农村金融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最大程度上避免在信用社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干预。

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定期储蓄存款这一客观的现实,其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在支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过程中,承担的经营风险大,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业务,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村信用社理应得到更多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应借鉴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实质上的优惠。现阶段应充分考虑信用社的资本金不足的客观现实,以减免的营业税充实信用社的资本金,体现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特点,提高信用社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在农村信用社执行利率方面给予放开,降低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信用社上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的利率,在信用社规范发展的初期,从政策和经营两方面给予扶持,以促使信用社尽快摆脱经营上的困难,化解业已存在的金融风险,为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快组建省级联社,建立自下而上的经营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服务体系,应采取一种上虚下实的形式,由全国的信合执行机构,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本行业的大政经营方针,再由省级联社确定本地区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重点,并对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总体安排,然后督促县联社和信用社具体实现各项经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支农网络,全方位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有效地调度资金头寸,避免单个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尽快组建以农村信用社为服务主体的存款保险机构,以及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农业保险机构,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确保信用社的到期支付,提高农村信用社抵预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二、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发展机制

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外部生存机制是信用社健康发展,减少信贷风险的外界客观保证,而内部发展机制则是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内在根本动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是实现信用社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实现信用社经营目标的必需。

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要将贷款的“三查”制度切实落在实处,在发放贷款时坚持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的操作流程,认真执行“贷款通则”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章操作,以严谨规范的工作秩序,促进信用社规范健康地发展,主动地防范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堵塞一切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漏洞;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一切在贷款过程中人为的不负责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有效阻止住不良贷款的再发生。

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正视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产存量,向存量要效益,以盘活求生存;在认真把好增量关的同时,以联社为单

位,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联社辖内的不良资产集中管理,改变目前由信用社负责处置的做法,通过权利的集中、政策的倾斜完成基层信用社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对那些在化解不良贷款工作中,无所作为或存有畏难情绪的信用社领导,要坚决撤换。应尽最大的努力去活化信用社的存量信贷资产,化解信用社现有的金融风险。

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强化信用社的农村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经济为目的,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端正信用社的经营服务方向,切实将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户自己的银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优质的金融服务换取广大农户对信用社的信任,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门难进、脸难看、款难贷”的现象,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地创新支农服务方式,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经济,在发展中化解现有的信贷风险。用科学的方法管理信用社,对信用社的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进行科学地量化,严格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操作信用社的业务,认真测算信用社的保本经营点,掌握信用社的保本生息资产量,量化费用额,合理地设定信用社的人员编制,科学地减人增效;以保本点为基础设立机构,对未能达到保本经营点的一律撤并;对现有的网点以业务量大小为提取报酬的基础,减少不合理支出。才能真正地做到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个客观、量化的认识,才能改变过去粗放经营的做法,有的放矢地防范和化解信用社的金融风险。

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 篇6

纵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过程,道路可谓是艰难曲折、几经变迁。从创办之初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的农村合作金融,继而转交给农业银行管理,实际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营业所,到199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进行体制改革,和农业银行脱钩。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是此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此次主要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中央的目的就是立志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规范的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农投入明显增加,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金融监管得到加强,金融风险得到初步控制。

此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信用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并没有从体制上使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农村信用社无论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畅,管理职能和责任需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亏损严重,财务风险突出;定位不清,为“三农”服务的根本宗旨偏离;决算渠道不畅,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低下。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产权和组织制度的改造,必须认可农村信用社趋利经营的必然性,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将农村信用社建成以效益为中心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即是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将联社改造成股份制银行及一级法人,将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实行一级核算。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商业银行之后按照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努力树立“社区金融便利站”的形象,以个人贷款缓解个人创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燃眉之急为突破口,优化对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且已经迫在眉睫。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精神,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

1.按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

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落实管理责任,切实转换内部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产权清晰的农村信用社,不仅有利于管理和监管,更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和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应突破合作制的固有观念,建立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模式下的产权管理制度。产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晰责权利,构建完善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2.把握方向,科学定位,服务“三农”。

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组织,把支农服务放到支持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高度抓到实处。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增加职工收入、扩大机构影响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体现办社宗旨,密切与入股社员的联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认真做好支农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业务的不断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支农服务条件,以满足“三农”发展的新要求。农村信用社的兴旺与衰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必然选择。

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上,仍然应进一步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深入持久地开展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的活动,合理调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限额和发放范围,加大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3.畅通汇路,广开服务渠道。

要解决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既需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加快电子化建设,解决好汇兑、结算问题,同时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一级管理组织来牵头组织实施。

增强服务创利意识,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收入。现代金融活动中,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

务一起,都是银行业不可或缺的。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周转快、盈利高、风险小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应利用自己网点多、涉及面广、人员多、人力成本低、社会关系宽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4.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活动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地方性质金融机构,对于支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转变行政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促进其稳健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支农能力

5.加强监管力度,落实内控制度,化解金融风险。

要提高资产质量,就是要靠强有力的监管、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度。做好信贷资产的日常管理,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发放好每一笔贷款,并加强稽核监督,科学管理每个贷款环节,对贷款操作的合规性、手续的合法性、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资金运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严密地会计控制系统,开展整章建制,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严格坚持会计控制系统规范化原则。同时要加强会计监督制约能力,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6.以人为本,增强人才资源意识。

农村信用社应重视科技人才的招聘和培养,使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因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要紧跟潮流的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竞争力,就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因此农村信用社有无合理的激励科技人员机制,对于其业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打破旧的人事制度,深化竞争机制改革,以经营机制中的选择机制和动力机制作为切入点,释放并激发员工活力。进一步落实能进能出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在干部的任用上,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积极推行考试考核、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群众评议、岗位轮换和末位淘汰等制度。实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篇7

一、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农村信用社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体制问题, 信用社的体制直接移植到农村, 忽视了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可以清楚的看到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各方面不能够和谐的统一, 这些深层的问题都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异常艰难, 这些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的问题。

1. 农村信用社体制定性不明,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的起源是作为一种合作组织出现的, 是社员采取自愿加入的手段来组织生产的, 但是在实际的经营运行中, 管理人员是通过任命的方式进行的, 农民参与到信用社的经验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加之政府部门决策思路不清, 使农村信用社的体制的定性不能够得到明确的确定, 致使有关的条例难以自圆其说, 长期处于非官非民的尴尬状态, 缺乏有效的监督。

2. 监管缺失, 法人治理结构的形式健全但是实质上的功能得不

到发挥, 因此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管理中可能会出现了内部控制失控的局面, 继而是有效治理结构的缺失,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由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管理, 有时会由于体制的不畅通导致的信息反馈不畅资金核算繁琐的现象, 在加上其他的一些监管部门管理不自由, 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也没有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风险防控机制, 依旧是沿袭了旧的管理和运行的模式, 不能发挥出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3. 体制中管理和运行因素缺乏创新意识, 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稳定发展。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要求, 法律规定等外生制度要通过一种渐进式的内生制度来逐步的定性和发挥作用。信用合作社发展了很多年, 对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有着很强的依赖, 农村信用社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 没能够突破路径上的依赖也就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合作化, 经营运行靠上层智慧, 使得基层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意见方向

1. 探索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新模式, 发挥市场调控的能力。

因为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要结合现在的困难,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采取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模式, 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之一有形的规则与无形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才最能发挥作用, 无形的观念要比有形的规则更长久。所以农村信用社应当自上而下的建立起适合当地实际的模式, 减少政府对金融的直接干预, 而是要从加强调控的角度做总体的统筹, 在宏观上加强监管加强立法, 只有顺应群众的观点, 才能反过来促进信用社的管理运行, 这才是一条好的思路。

2. 完善对农村信用社的各方面的监管。

针对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需要农村信用社加强对资金和管理运行的监管。一是加强社会监管, 通过社会审计机构、监督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各方面的评估, 可以更加独立公正的说明农村信用社的效益和服务管理问题, 对于不合规定的、非法的、滞后的情况能够及时的调整、发现和制止。二是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 这属于一个总的调控机构, 对于化解金融风险、检查信用社的资金运行情况、监督其服务和管理是很直接的。三是加强内部的监管, 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科学的内部的调控机制, 建立监理制、投票决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等, 不再是一个人做主, 而是多人依靠信贷管理制度、稽核监督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参与到监督和管理过程中, 避免资金的流失, 提高工作的效率。

3. 加强制度创新, 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针对经营管理落后, 发展没有动力的情况, 急需加强管理创新。一是可以将加强农村资本的市场准入, 通过民间的资本规范化可以增强金融市场的活力, 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金融创新的主体。二是采用股份制的形式, 将产权划分, 还要鼓励基层农民建立自己的互助合作的金融组织, 无论是农民还是工商业者只要是遵守章程, 并且有一定的资金都可以加入到社员的行列。三是最直接的一方面,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存贷款业务已经不是单一的需求了, 保险、基金等业务开始活跃起来, 农村信用合作社据就是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多方面的经营, 拓宽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范围, 同时也更好的群众谋求一条新的投资理财方式。

4. 优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因为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模糊不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经营管理质量, 因此要让农民参与到产权的经营中, 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经营模式要按照省级联社、县级联社 (一级法人) 两级法人并存的模式,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 可以引入竞争的机制, 让多种资本参与到产权的划分中, 可以通过股份转移并购来组织资本, 把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发展到最大的限度。

结语:综上所述, 农村信用社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需要各方面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的通力合作, 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活力。

摘要:在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解的同时, 看到了农村信用社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体制定位不明确、管理水平较差、产权不明确、监督不通畅等问题, 并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观点,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使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能够深入的贯彻执行, 真正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更好的解决人们群众生活中的资金需求, 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闫朝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设想经济师2008, "" (4)

[2]陈雪飞:农村信用社制度: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

浅议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 篇8

为规范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经营,防范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建立内控制度十分必要。内控制度是农信社规范自身经营行为,以科学化、法制化为基本理念实行自我约束的制度性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社内控体系,实现信用社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经营法制化,是信用社当前和今后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1内控制度缺乏权威性。要保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就必须建立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这是建立信用社科学经营管理机制的需要。但现实情况是,制度建立的多,真正执行的少。由于内部稽核人员还在联社的领导下,缺乏独立性,在对实施项目的检查中,面对查出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在具体规范上作一些调整和纠正,很难对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理。2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信用社虽然按照规定成立了“三会”。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具体规定,但就“三会”制度本身来说大多形同虚设,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由此也就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3制度不落实。从目前信用社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很重要的原因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违规违章操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造成的。在业务经营上,偏重于规模发展,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落实重视不够。4制度建设不规范。一些新业务的管理制度跟不上,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有的制度不完善,与信用社的管理实际脱节。制度制定不系统,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缺乏统一考虑,影响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二、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路1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树立内控机构权威。稽核部门具有独立性、超脱性、权威性和统一性,联社不但要从工作部署上予以明确,而且要从体制、职权、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从而树立稽核工作的权威,减少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和制约机制。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股权设置上,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内部管理上,完善和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组织形式上形成对法人代表的有效控制i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决策失误。3制度要坚决落实到位,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必须把落实各项内控制度作为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的头等大事来抓。一是要落实责任,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以制度落实责任,用制度说话;二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严格业务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的监督检查,查出问题要及时解决:三是要加强考核评价,每一项工作结束后,都要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预先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4加强会计工作控制和管理,严格核算制度。要规范会计操作规程,实行岗位分工,严禁一人兼岗或独立操作业务全过程。会计核算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5构建完善的管理监控制度体系。一是对现行的某些内控制度进行调整和修订。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三是要按照从严治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于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体系。要制定统一的内控制度,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6建立联社和信用社主任年审和离任审计制度。年终由稽核部门对信用社年度经营管理、权力使用、制度执行、工作绩效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同时还要对综合风险进行分析,既要着眼于全局,又要着眼于局部,从宏观角度将内控的注意力转向农信社的事关全局的决策导向上,进而规避和预防更大的风险。7提高内控监督科技含量。农信社要提高监督科技含量,加强农信社综合业务网络管理系统和事后监督系统建设,实现网络事后监督对综合业务网络的每笔业务进行全程监督和跟踪。组织科技人员开发科学、合理、系统的监督程序,将农信社的一系列内外部管理制度设计成程序并入全省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提升内控的科技含量。8创新内控方式。随着农信社的改革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体化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面对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的环境,农信社必须改变由现场稽核变为现场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方式,以顺应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解决现场稽核在查证领域的不足。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内控工作:首先配备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分工。其次努力学习成功的金融市场的经验,组织开发非现场稽核软件,为现场稽核提供基础数据及信息。最后参与新电脑系统软件的编制工程,并进行培训与推广应用,以适应新的金融环境。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路研讨 篇9

论文大纲

指导老师:盖兵姓名:和峰学号:200822150112 引言:自2003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8个省份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如今已整整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从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改革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整体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四级分类口径下不良率9.6%,比改革前降低了27.3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24%,比改革前提高了20.69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586亿元,比改革前减少了722亿元,降幅55.6%,资产质量明显好转。但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又当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这一问题,结合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做了深度思考。

1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要性

1.1农村发展信贷资金的来源

1.2农民资金设备的提供

1.3国家战略的需要

2山西省改革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2.1法人治理结构的错位问题突出。

2.2“三会一层”制度的虚位问题严重。

2.3服务发展方向的移位问题普遍。

2.4监督管理机构的多位问题明显。3改革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对策建议

3.1强化改革宣传力度,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明晰法人产权关系。

3.3创新业务发展步伐,增强支农服务作用。

3.4推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金融队伍建设

3.5积极发挥多方合力,全力争取有利环境。

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篇10

农村信用社改革从开始,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其产权依然没有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依然没有落到实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农村信用社只有进一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坚持沿着既定方向继续改革,才能真正改革成功.

作 者:郝耀东 HAO Yao-do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F83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产权   法人治理结构  

浅析农村信用社改革 篇11

在2010年1月,中央颁布的第7个“一号文件”中就再次强调了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伴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农村中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不断的涌现出来,农村信用社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呈现“一家独大”局面,再加上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进程的加快,传统耕种的农民愈来愈少,农民投资渠道不断增长,使得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农村金融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贷款产品单一、定价机制呆板、科技平台落后、高端人才匮乏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其亟待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经营环境的变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是应对农村金融多元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多元化的竞争的格局正在逐渐的形成,我国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但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一些小的金融机构也在新农村的金融形势下不断的出现,并拥有了自己的位置;另外,一些外资的银行也已进驻到了我国农村中去。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形势,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必然选择。

2.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我国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中,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的分布是比较广的,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覆盖到了千家万户,农村信用社和我国的农业联系紧密,和农村的关系贴近,和农民的感情深厚。在农村,许多的经济活动都和农村信用社有一定的联系,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了广大农民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些都说明农村信用社是适合为“三农”服务的一个金融机构,这在我国的金融形式中有着不可替代位置和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农村信用社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各项改革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信用社的法人治理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有原来的合作社转向现代的金融企业的,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就会出现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现象,由于并没有从实际上建立起决策、执行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导致激励和约束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并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使得股东会以及理事会不能对于信用社的法人代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终出现了“一长独大”的现象。

2.人力资源存在“断层”的现象

目前在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中,都出现了人力资源“断层”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是年龄型的断层,在工作人员的队伍中出现了整体的“大龄化”的现象;第二是知识型的断层,在这批队伍中比较缺少对于计算机、法律和金融等等一些专业比较在行的人才;第三是人员配置的断层,在一些乡镇的信用社和分社中,精通电算化、会计的人员比较缺乏,这样就使得电算化的报表质量有一定的问题,使得现代的金融业务只是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存、放和汇上;第四是人员素质的断层,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正处在关键的时期,由于缺少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大部份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在经营和核算上的水平比较低,这就很难去适应现代的金融企业的需要。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上,只有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 规范股金投入,同时相应改善股权的结构,把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愿的战略投资者引入到机构中去,建立起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下的法人治理结构,对社员的股权意识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进行强化。制定相应的权力制度去完善法人的治理机构。根据信用社章程的规定,按照权力、决策、经营和监督这四个层次,研究和制定相应的“三会一层”的工作职责和权利制度,使法人制度和监管更加的科学化。

2.加强信贷管理,优化资产质量

首先,要优化贷款的增量,把握好准贷款的投向,把新增的贷款风险降低。要想做好这些,信用社首先要解决好市场的定位问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是农村,要把支农的贷款投放总量和覆盖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农村信用社推行贷款的包放、包收、包管和包效益的责任制度,把对于负责人的责任制度更加的完善。其次,盘活贷款的存量,在信用社实行定期的统计分析和监测,这样就可以防止存量的贷款劣变;创新不良资产清收和保全盘活手段,保证清收效果。

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要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去进行,使他们不仅熟悉银行的业务,同时也要掌握和应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懂得怎样去推动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其次,把好高管人员的准入关。在选择高管的人员时,首先要考虑他的政治可靠性以及业务的精湛程度,还要选择一些勇于创新的人才。把选择高管的机制更加的健全,使其更加的公证、公平,有目的和计划地去选择企业中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类型。最后,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在员工上岗之前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把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在高层的管理人员中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总之,提高培训对工作能力提升的针对性。

上一篇:清明节给朋友的祝福祝福语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书心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