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2024-08-31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通用10篇)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篇1

读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有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其成绩喜人,与此同时却有人们不曾预料到的后果,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污染类型,分析了原因,并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大面积的土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锐减,河流被污染,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面积急剧减少等问题愈发严重。我国人均耕地约为 0.1hm2,仅为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 1/3。我国人均占有林地约 0.12hm2,为世界人均占有林地的 1/9。我国人均占有天然草场 0.3hm2,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2。把农、林、牧用地加起来,我国人均占有 0.5h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 左右。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更少,仅为 11000 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据有关部门监测,多数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而引起这一严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家庭对生活垃圾的污染意识比较薄弱,并且大多数农村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垃圾回收和处理站,农村垃圾处理陷入真空状态,以至于目前很多地区农村家庭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出现屋前屋后垃圾成堆现象。

2、城市化带来的压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逐渐向农村蔓延,给农村资源环境造成沉重的负担。另外城镇的建设、人口的聚集将打破原有的农村生态系统平衡,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3、工业经济发展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大多数城市将污染非常严重的工业企业往城郊和农村转移,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两者都加重了农村环境的污染。

4、盲目建设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村发展经济一般没有详细的规划,行为充满了盲目性,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担和损失。

5、农村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并未引起居民的保护意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仍然很大,垃圾也到处乱置,结果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6、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力度不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大大增长,这对本来污染就很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7、有关环保部门监督不力,对那些严重污染农村环境及资源浪费严重的乡村企业没有有关的惩治措施。环境污染类型:

(一)水环境污染 1.水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导致区域性的水资源耗竭。农业灌溉需求的过分增长,已造成灌水资源枯竭的局面。

水污染。我国许多地表水系、湖泊河网,在城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染的围攻下,受到严重污染,加剧了农业水资源危机。污水灌溉。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造成农业用水危机,许多地区利用污水对农田灌溉对农田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污染威胁。(二)土壤环境污染

土壤退化。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对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反过来又促使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使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并造成对环境和农业的污染。区域土地沙漠化。由于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和人口增长,为生存和发展而盲目开荒和过度放牧,严重超过了区域环境的承受力,自然植被严重退化,人工植被建立与恢复缓慢,生态系统不稳定。

农用薄膜对土地的危害污染。近年来,地膜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废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土地污染。

(三)陆地生态系统污染在人口、粮食、环境破坏的多重压力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许多地区自然植被在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中已经不存在。区域生态系统农、林、草、水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环境超载,自然生态功能脆弱。面对社会经济的速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冲击,环境退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灾害力及对生物生存和适用性皆处于不确定的前景。

(四)农残物的危害污染化肥、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品的施用失控,使我国农业生产的化学环境呈逐年恶化趋势,水、土、农产品及生物体内残留日增。(五)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由于对环境的不友好的利用和开发,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河流中上游积水区的荒坡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水泛滥,旱涝自然灾害频繁,还有湿地开垦,围湖造田,使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六)农村环境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排放、生活垃圾污染和乡镇企业污染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概括起来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机物的控制等等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改变农业生产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以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都是粗放型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效率低,而且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正常进行,如果要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必须改变这种生产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管理,这样既可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保护了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现有的环境立法也难以用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惩处那些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遏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加大环境监督力度,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

(三)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解决已有的环境问题。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污染,例如使用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以及完善某些化工厂的生产流程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很多农村企业排出的污染物本来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为生产工艺不完善而被排出成为污染物,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所谓的废弃物排放,也可以增加企业的收入。

(四)政府要加大时农村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投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确保环保部门的行政开支有稳定的来源,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做出排污费不能用做环保部门管理经费的严格规定。否则,农村环保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五)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

(六)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建立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对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当转变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的思想观念,建立起专门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在农村推行类似与城镇垃圾清理的制度,即为“谁治理谁收费”。比如,可由地方政府筹建专门的农村垃圾清运集中处理系统,由农民交纳少数的清理费用。

(七)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比较低,许多人认识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保护农村环境需要广大农民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因此,要充分利用宣传和教育阵地,运用电视、报纸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乡村环境保护的知识、方针、政策和法规。不仅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环境意识,还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同时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使环境保护深人人心。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社区稳定,加剧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从而严重妨碍与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多方面积极寻求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综合对策,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农村稳定,建设风光秀丽、宁静和谐、兴旺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篇2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基本状况

环境损害指人类不适当地向环境排入、投入污染物或其他物质、能量 (统称排污活动) 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 如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1]农村环境污染, 则是指由于农村社会成员的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工商业经营中的不当行为, 导致农村环境质量降低, 对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等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复杂, 既有农业生产自身造成的污染, 又有农村工商企业引发的污染, 还有农民生活产生的污染, 多种污染源往往混杂在一起, 增加了治理难度。

首先, 农业环境资源污染贻害无穷。长期以来的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 不合理使用农资造成污染的局面短期难获改善。农民为提高作物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导致环境污染。据最新统计, 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 而且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 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地膜污染也在加剧。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 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 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2]

其次, 农村工商业、养殖业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触目惊心。20多年来, 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但也由于设备简陋、技术落后、高消耗、缺少污染防治设施, 以及分散隐蔽, 难以监管、治理等原因, 给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目前, 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和堆存占用、污染了大量土地, 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 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城市。农村禽畜养殖业日渐规模化、集约化, 禽畜粪便成为重要污染源。实际上, 集约化养殖场的排污强度并不低于工业企业。

再次,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点多面广。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治污设施简陋, 治污技术水平低, 不断增加的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加之农民环保意识差, 随处堆放垃圾的陋习较为普遍, 造成垃圾沿河、沿路随处堆放, 对大气、河流、地下水造成污染, 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垃圾围镇”“垃圾围村”现象。

最后,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农村环境污染的趋向不容忽视。权威资料显示, 一些污染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进而向村镇转移的趋势。城市的污染转嫁使本已十分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工业“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有的企业将有毒、放射性废弃物易地倾倒、抛弃至农村, 使城市工业污染人为蔓延, 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农村环境污染既有历史和现实原因, 也有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与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影响, 同时更有经济技术落后的制约、环保法制缺失的无奈。具体而言,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民是农村环保的主体, 其环保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环境好坏。但沿袭已久的农耕方式、环保知识的匮乏, 造成广大农民在不直接危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环境、生态、污染不十分关心。具体行动上, 许多农民不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环保, 随意排放生活污水, 随意丢弃、堆积生活垃圾, 且将此类陋习视为天经地义;一些农民只顾眼前利益, 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由于对环保知识和法律的无知, 有些农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环境污染损害后, 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次, 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以单一的行政强制和直接控制为主要执法手段, 但由于农村环境机构缺失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致使现有法律体系往往失去可操作性。监管部门大量、直接采用的简单并略显粗暴的行政控制手段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某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农村环境污染不检查、不督促, 更不愿意投入人、财、物进行治理, 致使环保在一些乡村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率, 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甚至提出“宁可毒死, 不可穷死”的荒谬口号。在招商引资过程中, 忽视项目的环境负面效应, 盲目引进, 甚至明知污染严重, 也要引进。

受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环境执法普遍不力。目前对农村环境保护享有管理权的有多个部门, 包括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它们往往各自为战, 缺乏彼此沟通、协调, 以致“管理重合”与“管理真空”并存, 给环境违法行为者以可乘之机, , 也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另外, 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执法手段落后。

第三, 农村环保法规缺失。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规体系, 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空白, 特别是上述法规大多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 尚无一部专项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规, 有关农村环保的法律规定分散在法律文件中, 且相当内容属于原则性规定, 实践中难以操作。如罚则部分, 大都规定得过于简单、笼统, 缺乏具体处罚措施、处罚额度, 以致难以落实。农村环保法规“少”“散”“软”的状况, 客观上导致某些地区非法排污猖獗, 环境污染失控。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规制

根治农村环境污染,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才能逐步扭转生态失衡,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法律角度来看, 应当着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法律意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居民不知法。相当多的农民对环境保护法一无所知, 少数农民也仅听说过而已。对环境污染的性质认识不清。一些人将环境污染视为平常事, 无关大碍或仅视为不文明行为, 认识不到其违法性。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加强环保法制宣传。各级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 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环保法制宣传, 使环保知识进村、进户、到人, 让广大农民知道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 保护环境是法律义务;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保法律规定, 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 加强对乡镇干部、乡村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 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乡村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明确企业依法承担的治污责任, 推行清洁生产, 自觉减少污染、控制污染、清理污染。

第二, 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制化。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 情况复杂, 单靠环保专项行动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有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才是治本之道。当前, 应尽快制订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同时, 应注重对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 提高法律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保障落实。

第三, 加强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 遏制农村环境污染的泛滥势头。建议参照公务员考录制度, 公开招录政治觉悟高、法制观念强、专业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充实环境执法队伍。同时, 要保障经费、办公设施、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物质条件。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规律, 改进执法方式, 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以教育为主, 惩治为辅;变被动执法、事后执法为主动执法、事前防范, 切实提高环境执法效果。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将环境执法置于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不断提高其透明度和公信力。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各级政府、工商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 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当前急需要解决的是, 将之纳入法制化轨道, 充分发挥法律在农村治污方面的预防作用、救济作用、惩治作用, 使法律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神。

摘要: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堪忧。原因主要有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地方政府监管和执法不力、农村环保法规缺失等。法律对策, 包括加强环保法制宣传, 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环保法律意识;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严格执法,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依法治理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 2003 (8) .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危害;防治

前言

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在着力改善城乡之间的差距,多年来下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聚焦三农问题,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农业生产中投入了更多的机械、化肥、农药、饲料,加大了污物的排放量,生活垃圾更是随意丢弃,再加上一些农村小型厂矿的肆意开采,也会对农村的大气、水、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农村环境已无法负荷,生态问题日益尖锐,治理农村环境已刻不容缓。

1.农村环境污染来源分析

1.1农业生产污染

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现代化,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并不能迅速、完全达到现代化的标准,软硬件的不匹配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在走一条高投入、高污染的半现代化路子。我国的传统农业虽然生产效率不高,但是基本与生态环境适应,能够很好的和谐共存,随着科技产品应用越来越多,化肥、农药、地膜等广泛使用于农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农业经济创造了可观的价值,但是同时又没有很好的普及使用方法和缺乏科学的处置方式,也造成了这些废弃物的污染。我国是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国,每年消耗量都在万吨以上,但是利用效率却很低,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大部分的农药、化肥都流失在了田地间,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对周边环境还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地膜覆盖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残留的地膜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措施,很多地膜遗留在地里又不易降解,并且逐年增多,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对土质也会造成破坏;我国农作物的秸秆也未能有效利用,大部分秸秆都被焚烧掉,对大气环境也会造成污染。

1.2养殖业污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禽肉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养殖业也从以前的零星分散发展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扩张迅速。但是由于养殖场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较高,运行成本大,很多养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输出都会选用比较低廉的污染防治设备,或者选择环境规定要求低的地区去建设养殖场,对于牲畜粪污采取少处理或者不处理的方式来减少后期运行成本,畜禽粪便、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周边农地和水体。此类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很大,收效慢,污染后果非常严重。

1.3乡镇工业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乡镇工业缺乏有效的防污治污设备,技术落后工艺陈旧,分布多而散,无规划布局,并且资源消耗严重。

1.4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的生活垃圾也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现代化日用品的普及也使得垃圾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农村的基础设施相较于城市来说还不够完善,垃圾处理点相对较少,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或者乱堆乱放,再加上部分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垃圾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很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废物如塑料制品、电池等随手丢在路边、河边、田地,这些有害物质难以降解,长期存留污染水体和土壤。

1.5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的转移

在城市倡导绿色环境的同时,大量的污染型企业被转移至农村,城市的生活垃圾也被转移到城镇以外的地区进行填埋、堆放,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很紧缺,但是这些垃圾还在时时刻刻的污染着我们宝贵的资源,污染源的转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要改善环境,就要城市和农村一起治理。

2.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近些年来的禽流感、口蹄疫等一系列疾病的爆发,已经突出显示出当前我们存在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究其根源,病从口入,是因为我们的原始生产环境造成了破坏,作物、禽畜赖以生存的土地、水源受到了来自外界污染的破坏,改变了它们的性质,农作物减产、基因变异,禽畜多病多发,间接的对人体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从发展层面来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建设,城乡差距不断加大,有碍我国城乡规划的统筹和发展。

3.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农村环保观念落后,环保意识薄弱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接受到的教育不够完善,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对于一些环保观念更是欠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了解更少,存在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习惯,并且许多人已经逐渐习惯于生活在被污染的环境里,对于治理环境更是缺乏兴趣。

3.2农村环保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欠缺

一些基层的领导只注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制定发展方针的时候往往是先把经济搞上去,环境稍后再治理,这种思想导致了农村生态的进一步恶化,再加上治理工作不到位,环保人员欠缺,治污设备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使农村环保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3.3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没有保障

长期以来,国家的环保投入大部分都用在工业企业的治理和城市污染治理中,农村的污染投入则很少,而且环保是公益事业,投资大回报少,收效慢周期长,农村环保的基本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资金欠缺,地方财政支撑乏力,社会闲散资金没有合适的政策引导,无法顺畅流入,环保工作难以为继。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4.1加强环境宣教,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环保法制宣传,解说当下环境污染对于农村的破坏以及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要宣传环保正面成功典型,给民众以精神鼓励,提高全民生态环保素养,调动农民积极性,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保护环境。可以开展多种讲座和环保活动,借助媒体,开展宣教工作。例如可以开展环保知识、法制的巡回展览,做好环境日的环保联谊活动,利用媒体专栏等展示成果,创建示范,张贴环保海报,制作低碳环保手册,普及环保教育,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多媒体平台,进一步深入开展环保工作,强化全民环保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开展村民自我监督,进一步规范管理,公开曝光违法行为,定期通报治理工作进展,鼓励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把环境治理自觉化、主动化。

4.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我国的《环保法》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修订后的法律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对一些政策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治理环境污染决心更大,力度更强,这是我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大进步。另外针对农村环境问题也应当制定完善相应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对农村环境治理做出明确的指导原则、治理方针、监督管理、责任义务等法规条文。关于监管的部分应当明确负责机关、组织构成、人员要求、责权划分、环境检测、环境评估、信息公开制度等,对于污染防治要针对农业生产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养殖污染防治、生活污染防治等做全方面的分析和规范,并加以细化。在法律责任上应当明确监管、企业、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避免扯皮、推脱的事件发生。另外还应当强化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农村环境污染应急预案,严格立法,加强执法。

4.3加大政府支持,提高环保投入

农村污染需要治理的面广,工作量大,投入资金很多,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经费,政府应当采取一些倾斜政策,对农村污染治理进行财政补助,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改善农村环境,保障治污投入充足、可靠、稳定。另外政府也应加大对治污的技术支持,综合开展整治工程,推广沼气利用、污水净化、秸秆回收等技术,有效控制农村污染源,建设美丽农村。

参考文献:

[1]王敏,赵杨,王彬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民营科技,2012,(0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而农村普遍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致使农村环境日趋恶化.本文综合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了保护农村环境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作 者:张祖妍 Zhang Zuyan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34(6) 分类号:X24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现状  

浅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5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业: 工商管理

级:

1001 班

名:_王春娥___________ 学

号:_100130117________ 联 系 电 话:_***______

内容摘要: 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并不显著。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本文 通过论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促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关键字:农村 环境污染 对策

正文: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但许多地方的环境状况还无法让人乐观,除了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这一根本原因外,环境保护措施成效不显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环境保护没有与当地自然生态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充分认识或是误解了保护环境与生态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缺乏生态学理论指导的环境保护措施一旦在实践中被大规模地普及应用,不仅收不到显著的成效,而且极有可能出现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做法.因此,在环境保护进程中迫切需要实现环境和生态的有效保护与恢复.一、农村的环境问题

(一)、农村垃圾亟待管理

农村垃圾包括村民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建筑工程垃圾、工厂垃圾、道路清扫的垃圾等,所含成份复杂,数量巨大。这些垃圾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垃圾随意地丢弃于宅前屋后以及“六边”:公路边、铁道边、溪河边、村边、田边、池塘边。我们只要到农村去走走,就不难发现一堆又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长期堆积在上述地带,严重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大片的生活垃圾暴露堆放,既污染水源,又有碍观瞻。

(二)、陈旧陋习导致坑塘、河道污染 由于人们对水环境的观念淡薄,陈旧的陋习导致农村生活环境的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临河而建的农村住房及其拥有坑塘的村落。河道坑塘就成了人们心目中天然的垃圾箱了。加上农村使用石油液化气逐渐普及,原本作为燃料的稻草等被大量扔入河中,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污染。

(三)、缺少一支健全的保洁队伍和规范的垃圾处理场所

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必须建立一支素质好、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的保洁队伍。去年至今年“双月会战”以来我镇范围内花了大力气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作。虽说各村都成立了自己的一只保洁队伍,但保洁员缺乏正规的培训,思想意识还不能真正放开,认为保洁工作是一项不够体面的工作,所以工作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农村住宅分散,面广量大,也给硬件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在垃圾随意丢弃点,我们看到这里的垃圾主要是一些难以再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如食品包装袋、白色餐盒以及电池等。目前农村尚未有对这些垃圾的专门处理办法,主要是混合收集,混合处理,对土地、空气和地下水都会有很大的污染。

二是垃圾处理方式较为原始。从处理办法来看,目前旱塘村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简单堆放、简易焚烧和简单填埋。简单堆放,不仅占用了土地,也影响环境,容易造成空气污染、病源滋生地等问题,还影响了村容村貌;简易焚烧容易造成空氕污染;最后,简单填埋的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垃圾腐朽、发酵后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以及垃圾的渗透液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地下水,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危害人体的健康。

三是农村地区环保资金短缺。我们所查的地区镇村两级财政都不具备支撑农村垃圾处理的能力。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十二五”规划中特别提到: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提出一下对策:

第一,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在农村垃圾处理上,可以采取不同模式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如按照农村特有的生态环境走生态处理之路,每日生产的餐厨垃圾、煤渣、果皮等,可以通过统一收集之后,集中分拣,然后用生态处理的办法消纳垃圾。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垃圾处理费用,减轻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使群众受益。此外,对塑料制品和电池等难以处理的垃圾,采用“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最终形成多种垃圾处理办法相结合,走~条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路子。

第二,财政扶持建立农村基本保洁制度。农村垃圾处理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持续支持,如县级财政落实专项资金,配置专门的保洁员和固定数量垃圾桶、垃圾车等,才能保证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

第三,创新管理,逐步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处置考核评价机制。村、镇管理中设置一定的奖惩机制,并积极开展垃圾处理和改善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一些如“星级清洁户”的评比活动,激发大家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形成良好氛围。

第四,做强做大“文化旅游新村”,以经济发展带动环保理念的提升。可充分利用各级资源的多重优势,对现有经济条件进行再开发,再挖掘,将“文化旅游新村”这个品牌做强做大,文化做长做久。在创品牌抓经济的同时,加大力度宣传环保知识,使村民自觉养成关注环境的习惯。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篇6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普查不彻底。不少农村基层干部受“政绩观”影响,认为污染源报多了,一方面影响自己的政绩,一方面治理起来工作量大。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普查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瞒报漏报,直接影响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决策。

二是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轻管。不少地方对农村污染治理设施重建轻管,导致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运行滞后。镇街一级虽建有污水处理厂,但真正运行起来的还不是很多,有的甚至成为摆设。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盐城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自2009年投运以来,由于排污管网维护不到位,导致污水处理流于形式,管网跑冒滴漏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东山精密项目的入驻,污水处理需求的增加,盐城高新区在对原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施全面检修维护、确保充分利用的同时,正抓紧实施二期扩能项目,使园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以上。

三是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有待整合。环保局、建委、农委、镇街等,都具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职责,但各部门单位之间有些职能相互交叉,而对于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处理等涉及农村环保工作的核心问题,联动执法检查不够,整治缺位存在,导致迫于媒体或网络公开曝光等压力才处置的被动局面。就基层镇街,按属地管理的原则,一个镇街的规划环保建设科,往往就3-5个工作人员,却要管理监控辖区幅员面积不小的各村社的污染源,必然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四是农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高。除涉及到损害自身利益之外,多数农民受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等影响,养成了滥用化肥农药、随意丢弃垃圾、畜禽养殖直排等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污染现象时有产生,难以根治。

为此,建议:

1、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普查。建议抽调环保、统计、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力量,组成工作组,深入农村,对农村环境污染源头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源终端数据库,为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2、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管运”的督察力度。在对农村环境污染源集中开展大普查并更新终端数据库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克服重建轻管,整改落实到位,合理修订规划好已建、在建、未建等排污环保项目布局。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忽视的有畜禽养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重点污染源区域,要保障设施设备管网的到位正常运行,坚决防止“破窗”效应发生。

3、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源的联合执法力度。细化责任清单,加强目标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合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防止互相推诿、“踢皮球”的现象产生。同时充实各级环保队伍力量,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一线有“哨兵”,二线有应急,终端有执法的网格联动治理局面。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农村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深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与措施,对保护农村生态,维护农村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1.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1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1.1.2 农用化学品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大部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质量退化,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或淋溶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是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 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

1.1.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8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 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 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1.1.4 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

近20年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1.1.5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家庭作坊式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工矿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剧增。目前,我国乡镇工矿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化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大多是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加工业,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1.2 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2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

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2.3 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3.2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3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3.4 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据我国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结合各地区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一批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3.5 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类型及特点,阐明了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及污染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及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看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面源污染,对策

参考文献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环境保护,2004.

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与防治 篇8

关键词:农村;污染;环保;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伴随着发展节奏而来的是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因此,我国农村发展也在崭新的机遇下蓬勃发展[1]。但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导致农村的环境逐渐恶化[2]。另外一方面,我国本来就不是很重视农村环境的污染,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比,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迟滞,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一、我国农村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中产生污染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的真实写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已经大幅度减少,基本接近底线了[3]。实际生产当中,土地经营管理者为了增加土壤的产出,大幅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截止目前,我国基本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多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在化肥农药高密度使用的背后,还有各种化肥的构造混乱等实际情况。整体看来,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很容易随着雨水等流失,农田的土壤污染情况因此诞生,不仅导致农田水土的污染,还会通过农田中水体的传导造成地下的水污染,也会污染空气。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基本使用约130万吨的农药,但是实际上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对农作物产生影响。其他的一部分基本上是流入了水中或者土壤当中,严重破坏了土壤的营养结构,甚至是直接危害了人口的健康。另外,大棚农业在我国增多,大大地造成了地膜的损坏。近些年来,我国使用了世界上最大量的地膜,破坏了土质。还有很多地方将秸秆进行焚烧,又或者是直接丢弃在水中,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空气环境的损坏,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卫生[4]。

(二)人居环境污染

我国部分农村和小城镇聚集混乱,没有经过科学规划的布局导致居民的聚集杂乱无章,分区也不合理,并且忽视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理,直接丢弃导致生活垃圾流入周边的环境中,形成极其糟糕的环境[5]。从目前很多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居民喜欢随意丢弃垃圾,大多还是露天放置,生活脏水随意排放,居住的附近环境受到严重的毁坏,随着程度的加深,逐渐影响着地下水的质量,进而威胁着人们的卫生与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城市的污也在逐渐转向农村。

(三)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造成工业污染,威胁着农村的环境。乡镇上布局了一些中小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数时候是设备落后,生产技术水平极低的状态,同时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生产导致的工业垃圾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逐渐地严重威胁周边的环境[6]。近些年,乡镇中逐渐兴起发展集约化的蓄畜养殖,养殖者没有环保意识,随意排泄污染源污染地表水,更严重的是,这些牲畜排泄的粪便会带来疾病因子,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另外一方面,养殖所需的饲料含有大分量的化学元素,有时如果牲畜没有及时吸收就会流入周边环境当中,严重危害居住环境。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建设法规、标准、管理制度及其支撑体系

首先,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的生活、牲畜养殖、工业发展等方面造成污染的环节,研究制定合适的法规制度,约束环境污染的行为,用法律法规的手段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持续。目前,我国仅在新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7],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涉及的法规,这个现实也揭露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保护缺失的问题,今后,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引以为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村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我国传统农业属于粗放型农业,发展中对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和优化。首先,了解农村的地域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施肥、防治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合理科学地使用化肥,控制数量,保证质量,提高化学的利用率;其次,在农村应该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实施清洁发展策略,确保乡镇工业结构的合理。

(三)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首先,面对生活垃圾,应该合理处理固体垃圾,集中分类进行处理;其次,将生活或者工业污水进行科学处理,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污水的处理;最后,注意牲畜的养殖的合理性。牲畜养殖要与当地的农村发展密切结合,根据本地乡镇的实际规划,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养殖方案。

(四)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

不同于城市设置的专项环境保护项目,有专门的财政拨款,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也没有明确的集资对象。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只能够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开展,建立一套专门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筹资方案,增加专项财政拨款的金额,还要自上而下将每个环节中涉及的各个部门的责任明确,建立完整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加强农村人口聚居地的环保基础设施。

(五)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

有了方案与法规之后,重点就是执行。法律重在发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与保护,坚决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严格惩治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保护各个环境保护的成果。实际上,农村与乡镇处于离城区较远的地方,管理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和限制,结合这一实际问题,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检查,监督各项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环保工作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媒体、电视、广播、教育媒介等等都可以用于农村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引导。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项的环保知识下乡的活动,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措施,让每个人心中都逐渐树立健康的环保观念,并且引导鼓励他们能够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活,必须引起每个人的高度重视。保护农村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人力、物力投入,努力建设环境和谐的新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3):49-51.

[2]卢亚丽,薛惠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268-271.

[2]袁平.农业污染及其综合防控的环境经济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36-38.

[3]张欣,王绪龙,张巨勇.农户行为对农业生态的负面影响及优化对策[J].农村经济,2005,11(7):54-56.

[4]何立果.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研究:兼对“府南河上游安龙可持续发展项目村”的考察[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23-27.

[5]刘建昌,陈伟琪,张珞平,等.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186-190.

[6]黄德林,包菲.农业环境污染排放及其政策导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23.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篇9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从环境的外部性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利用外部性理论,提出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作 者:胡艳慧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期 刊:现代商贸工业 Journal: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010,22(8)分类号:X3关键词:外部性 环境污染 环境税

读后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篇10

2009-04-28 15:23:0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荒漠化加速发展,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内外污染源不断增多并造成逐年增长的经济损失。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草地严重破坏,水域、湿地不适当的开垦,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城镇污染的转嫁,人口无节制增长和人口素质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 业;开展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 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栌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 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农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工业及

城市三废污染还未得到根 本解决,个别地区甚至还在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牧业生产内源性污染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 趋势。认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了解其退化原因,找出解决退化的对策和方法,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 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生态环境退化是指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 环境恶化现象。特点是: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而且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所有大的江河流域。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而且每年还在以1万km2的速度递增,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壤50亿吨,带走的N、P、K营养元素超过了全国年产化 肥的总量;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达270万km2,年均损失约6万km2;由于泥沙淤积,全国湖泊面积缩小了186万km2,占现有湖泊面积的40%,使得江河引洪能力降低,灾害频发。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危害严重。

2、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全国荒漠化面积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遍及13个省市区的598个县(旗),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目前荒漠化发展速度还在进一步 加快。研究表明:在50-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1560 km2,进入80年代每年增加到2100 km2,目前沙漠化土地则以每年2460 km2的速度发展,因此而造成的草场退化达8418.8万km2,耕地退化283.8万km2,扬尘天气迅速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后 果,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甚至形成了:一处治理,多处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3、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资源仅占世界8%,约2.8万亿m3,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及世界人均的1/4,居世界 109位,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一是缺水严重,除城市、工业缺水严重外,全国农田平均受旱面积由70年代的1.7亿亩,增加到1997 年的5亿亩。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750-1000亿kg;每年有14亿亩草场缺水;有约8000万农村人口和4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水利 用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4,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的一半。三是开采利用不合 理,加上河流上、下游用水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调度,近年来,争水、断流经常发生,导致环境退化严重,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损。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引 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退化问题。四是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的控制,我国每年从城市、工矿、企业排出来未经处理的污水达300亿-400亿m3,已使七大江河、五 大湖泊

20%-30%的水体遭受污染,仅黄河流域四级水污染河段12000km,占干支流的60%以上。

4、环境污染不断加深。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主要特点:一是污染源不断增多,除工业及城市三废对 农村污染即外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外,农药、化肥、农膜、兽药、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 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 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 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二是环境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1985年为830亿元,近年 来估计每年达千亿无左右,逞逐年增长趋势。环境污染还危及广大群众的健康,疑难病症增多、死亡率增加,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污染造成的民事、刑事案 件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开展和安定团结的局面,影响了政府的公众形象。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

1、森林、草地的严重破坏。我国森林蓄积量虽然名列世界前列,居第8位,但人均只有8.6 m3,是世界人均71.8 m3的12%;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6%的一半;人均森林面积0.11hm2,是世界人均水平0.64 hm2的17.2%,居世界119倍。我国的森林资源本来就相当贫乏,加之滥砍滥伐得不

到控制,全国每年仍有44万hm2的林地,转为非林地,有 165.4万hm2的林地转为无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

森林毁坏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小气候条件,蒸发量提高、温度降低、风速增大,大风日数多,不仅使草场失去了抵御风沙的天然屏障,同时使区域生态环境明 显恶化,最终导致沙漠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海和沟壑纵横的荒坡。森林的破坏,使得调节气候、截流吸纳雨水、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的能力减弱,洪涝及干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灾情越来越重、水土流失越演越烈,导致大面积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

由于滥垦过牧和不适当的管理,导致我国草场面积不断缩小,草场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国北方牧区2.24亿hm2可利用的草地中,明显退化的面积有 0.467-0.667亿hm2,其中有0.133亿hm2已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33-200.00 h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我国草地退化率已达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毁林、毁草和不合理的耕垦,使得沙漠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沙尘旱暴及扬沙 天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人力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2、水域、湿地的不适当的开垦。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泥炭地、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湖泊和湿地是流域来水的"汇"积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调节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灌溉、旅游资源等作用、被美誉为"地球之肾"。

我国现有湿地面积25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6%,不足世界平均6%的一半。由于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现在已全面退化。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建国以

来,有1/3以上的湖泊被开垦,开垦总面积13000 hm2以上,因开垦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开垦湖泊的蓄水容积减少达500亿m3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淮河泾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蓄水总量的 1.3倍,在建三峡库容的5.8倍。库容减少的直接后果是调节江河来水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加重和淡水资源的减少;间接后果是,调节气候的能力减弱,导致气候异常,雨水分配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等。由于湿地景观的严重破坏而缩小,还使生物多样性衰退及污染日趋加剧,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与湿地进一步受 损。

3、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靠的是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地膜等化学投入的大幅度增长。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施 用量超过世界平均用量的1 倍多。1997年全国化肥总量为4637万吨,其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60%-70%的化肥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质量。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2005年农药产量1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1/10左右,现阶段我国每年有25万吨以上的化学农药原药被加工成100万吨以上的 制剂加以施用,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80%-90%散落在土壤和水里,漂浮在大气中。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用地膜用量增大,回收甚微,又难于降解,已给农田造成新的"白色"污染。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农村的腐败之风和农村环境的恶化,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最大 污染源。2004年全国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为37.35亿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9%,但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407万吨,占整个废水 COD的37.93%;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排放量分别为849万吨,880万吨、957万吨,分别占全国同类废气排放总量的26.4%、56.23%、63.59%;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排放量分别为40100万吨、1686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889%、91.59%。由于许多 乡镇企业急功近利,只顾赚钱,不讲对污染的防治,加剧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厂点,污染点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直接污染严重,危害更大。往往是一 家小造纸、小印染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小采选毁掉一座山。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嫁是加速农村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已造成1/3以上河段受对污染而引起农灌 水的恶化。90%的城市垃圾在郊外农村填埋或堆放,2005年我国垃圾填埋量为9.5亿吨,并且每年还以10%的速度递增。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量达6.5 亿吨,累计存量131.4亿吨,已占地11.5万公顷。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了许多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污染了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大气。

4、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及人口素质的下降,始终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我们经常自豪的声称,我们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 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当然是个奇迹。但这个奇迹的后面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它像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始终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脊梁上,成为跨世纪的 沉重负担,我国的许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不与人口重负这个问题直接相关。如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贵州,人口增长过快,毁林毁草开荒严重。有的地区将 35°以上的陡坡也加以开垦,造成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在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三江平原,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的需求,经过40多年的大面 积开发,垦殖率已由1949年的7.22%,增至2004年的18.21%,湿地面积减少386万hm2之多,森林覆盖率也由1949年的30.41%,降到2004年的18.21%。滥垦滥伐的结果使得该地区的生物、淡水、土地等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北、华北草地的滥挖、滥垦、过牧,长江中上 游森林的滥砍滥伐,五大淡水湖区的开垦,沿海滩涂的不适当开发等,也无一不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密切相关。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的对策

1、科学规划,统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认真做好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生活垃圾处置方 面,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建立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置设施。二是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要结合村镇实际,科学规划环境设施,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三是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将镇(村)环境建设规划与农业产业规划,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等区 域,控制和集中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四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产业,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量,有效防止农业污染;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推动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将环境问题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结合实 际,将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排放、垃圾集中堆存、畜禽圈舍建设、改厕改灶、庭院绿化、兴建沼气等纳入整个规划之中,严格要求,坚持标准,统一建设,从根 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

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多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加之对合理利用 资源认识不足,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经营,致使资源衰退,破坏了人与资源的平衡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人 口快速增长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态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严格控制人口过怏的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迅 速增长。每一个有识之士,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为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只生一个孩子吧!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要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

3、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现代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业-再生资源”的新经济 模式,以彻底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先进适 用技术和“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

产,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 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高效集约农业。生 态农业主张提高太阳等自然能源的利用率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 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在当前对资源破坏严重、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区,要确实搞好产业结 构调整,退耕还林、草、水,进行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和毒性化的发展趋势。构建生态农业京系统,保护农业 生态环境,4、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以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 实施。加大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力度,对环境治理设施不完善的责令限期完善,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责其停产技改,对无污染处置设施的坚决取缔;严格防止城镇化 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新建项目要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新建重污染企业;尽

快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强农家乐的污染治理;认真研究制订畜禽养殖污染和农药、化肥、农膜污染防治等具体政策措施,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发挥典 型示范作用,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农民饮用水、小流域治理、清水河道建设、农村新能源建设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成立农 村环境整治专门机构,实施统一监督领导。农业、林业、畜产、水利、科技、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统一规划,协调工作,用生态农业的观点,开发运用现有的科 学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重视农家肥的利用;推广生物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发展“无 公害”蔬菜和绿色食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推广使用环保型可降解的农用地膜;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坚决禁止焚烧秸秆,引导 农民进行综合利用;继续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坡资源,划定基本草坡保护区,实行轮牧制度,提倡舍饲养殖,达到草畜平衡。要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预防和制止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继续抓好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快治理步伐。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广生态环境新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才能在发展生产和经济的同时,做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要 积极引进,研究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尤其是高新生物技术。重点解决快速封山育林,植被恢复和建造技术;小流域或区域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优良畜禽(作 物)品种选育及其高产、高效饲养(栽培)管理技术;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绿色食

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 套技术等等。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不解决,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即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农业 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努力去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解决1-2个技术难题;要求每一位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推广科学技 术的宽松环境条件。只喊口号,只要求做什么,不告诉怎么做,"以其昏昏,令人昭昭"是不能阻止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因而也就不能彻底解决中国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6、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执法监察体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重城市轻农村的缺限,国家应抓紧修改,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现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作用,管理任务和违法 责任的条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法,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应以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径流污 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积极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农村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步伐,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 可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法律保障。环保、闺土、林业、农业、水利、畜产等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土地管 理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整治步伐。要建立使健全执法监察机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地具体概况,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徐护整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防止水土流失等的政策,坚决取缔、关停并转污染严 重、治理无望的"十五小"企业;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水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由群众来监督地方官员

认真执行。二是对土地施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 药施用强度,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实施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进行奖励,要制定出农牧产品优质优价的政策。三是加强新上工程和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和 论证。尊重科技人才而不是"玩弄"科技人才。在环境问题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以避免造成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四是放宽"四荒"地拍卖政策,严格遵守协议,加快治理速度。五是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和农村环境污染行为,保护治理成果。

7、实现城乡一体化 还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

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要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打破二者的界限,实现城乡一体化,还给农民农村生态环境主体,保好护农村生态环境。一要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利益。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能否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面积,关 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整个农村生态的保护问题。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城市建设对农村耕地的侵占。二要由城乡中心主义转变为城乡一体保护。我 国现有环保法律明显偏向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调节好农村与城市的资源分配,多把精力财力投入农村的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之力度趋于平衡。三要积极发展 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四要农民的环境权得到有效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环境权是农民合法权益的内容之一,是农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但在环倮方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的待遇不同。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出现引起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受到高度重视,而农村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农 民的环境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断裂不断加剧。弥合城乡断裂,实现城乡和谐应是

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五要新农民。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特别重要的一条是应当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好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8、加强领导,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列入区(市)县、乡镇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各 级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逐级签订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加强任期内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重点乡 镇建立环保机构并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解决农 村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公益性的工程,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 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上一篇:端午作文:过端午下一篇:秋天社会教案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