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2024-07-28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精选8篇)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篇1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学校要求我们老师读《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一书,并且写读后感一篇。于是我拿着学校发的《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一书,细细的品味了一番。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 她是由瞿瑛主编的,是为教师教育的相关课程编写的教材。一共分为4讲,第一讲 依法治校共3节,第一节 什么是依法治校;第二节 怎样依法治校;第三节 教育行政权的实施。第二讲 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共3节,第一节 学校 ;第二节 教师;

第三节 学生。第三讲 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问题共3节,第一节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问题;第二节 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类型;第三节 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第四讲 学校教育中的法律救济共3节,第一节 法律救济;第二节 教育申述制度;第三节 学校教育问题的司法救济。

依法治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和学校教育中的法律救济这3个方面在学校教育法律问题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还是有重点的学习了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问题一讲。其中在这一讲中,也有最重要的一节,学生伤害事故的防范,在幼儿园中,我觉得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创建安全的校园生活环境,形成安全校园的文化氛围,加强

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这些在我们学校对幼儿伤害事故的防范上显的非常突出。

学校里有分区分块安全防范责任人,专人管理专块,比如楼道,大型玩具器材等,大大降低了幼儿的安全事故。上学及放学时,学校会安排保安维持校园门口的治安,和周围的交通安全。学校安装监控电视安排保安人员24小时在岗。学校有相关资格证的专职保健医生在岗。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安全演练,地震,火灾等,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在危急情况下能迅速而有顺序的逃生意识。学校的防范体制也在朝着更完善的发展。

在自己的班级中,我们也响应着学校的防范体制,教师各个地方都是安全提醒,只不过是孩子们更容易懂的卡通画。在安全教育方面,我们老师也是有重点抓的,其中有上上下楼梯你左我右教育课,红绿灯交通安全课等。我们班也是学习“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的安全管理制度,使自己班的幼儿安全伤害事故降到零,创建美好班级环境。

读了《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一书,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老师要做得更好,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应该以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问题一讲为主,依法治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和学校教育中的法律救济这3个方面为辅,一起学习,一起完善学校教育法律问题。

周捷2013.1.1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篇2

案例描述:

我班学生沈某, 于9月24日晚, 因为宿舍同学影响其休息, 与宿舍同学大吵一架后, 突然情绪失控, 试图跳楼自杀, 后被学生及时制止。后经了解, 沈某平时为人孤僻, 想法偏激, 处事方式比较极端, 经常会与同学发生口角, 并且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在班级、宿舍里很难与人相处, 班上的同学都不太喜欢他, 也不愿意与他做朋友。在班里他只有一个比较谈得来的朋友方某, 两个人是由于游戏而玩在一起的, 且方某性格内向, 不善言语, 平时不会因为琐事与沈某计较, 所以两人未发生过矛盾, 能够和平相处。同时在与沈某谈话过程中, 发现其思维有些混乱, 他经常将脑子里所想的事情, 心里期望的事情当成现实。而且该生对其父亲成见较深, 甚至是仇恨, 并且想要与其父亲脱离父子关系。

案例分析:

该生对同学, 对家人的敌对倾向不是一时之间产生的, 而是其长期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沈某父亲是某钢厂的一名生产负责人, 平时工作压力较大, 工作强度比较强, 平时和孩子缺乏交流, 遇到问题经常会斥责、谩骂甚至打孩子。并且其父亲有酗酒问题, 只要一喝醉酒, 就会情绪失控, 孩子一有问题打骂孩子就更厉害了, 甚至还有过把孩子赶出家门几天的经历。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 孩子也形成了一定的暴力倾向, 遇到问题时, 他的处理方式也是谩骂与打架, 所以在宿舍里, 只要同学一不顺他意, 他就会谩骂同学, 甚至会动手, 从而引发打架事件;而平时与他接触最多的是他的母亲, 但他的母亲更多关注的是他的生活问题, 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 有了问题, 也只是认为孩子太小, 等大了就懂事了, 甚至平时有些纵容孩子, 总在内心中偏向于自己的儿子, 觉得都是小问题, 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处理方式不统一, 使得矛盾和问题更明显。二是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特点决定的, 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 他总以为自己已成熟, 可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但往往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使得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反而产生新的问题, 当自己内心难以承受那么多的打击时, 选择了一些极端的方式。

辅导方法:

1. 家校合作:

首先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 了解沈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 与家长互相沟通,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 以便解决问题。

2.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指导家长阅读一些家庭教育的书籍,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创造良好、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孩子在相处中要采取多鼓励、表扬, 少批评、责骂的教育方式, 同时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 尊重他, 信任他。特别是对于父亲的教育, 一定要避免再次对孩子的打骂, 让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父亲写下保证书让教师保管, 做出不再打骂孩子的承诺。父亲更应该多花时间多与孩子试着交流, 用自己的行动来向孩子证明自己的改变。当然孩子对父亲的看法不可能一时就改变, 要让父亲有耐心, 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

3. 调节与同学的关系:

教师先与宿舍同学进行交流, 说服其他同学能包容他的一些问题行为, 给他改正自己行为的机会, 并试着慢慢接受他。对于他一些不当的行为, 能采用恰当的方式提醒他改正。特别要发挥他好朋友的作用, 利用好朋友的关系, 对他进行提醒, 让他慢慢学着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让其他同学能接受他。

4. 本人的自我调节:

指导沈某阅读一些名人自传, 以及一些正能量的书籍, 让他明白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受到别人的欢迎, 同时自己才能感受到成就感与幸福感。同时把注意力引导学习上, 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5. 有针对性的, 持久的心理辅导:

沈某的这种为人处事方式不是一两次的教育, 一两次的就能改变的, 平时多要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 经常与他交流、沟通, 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帮助他慢慢融入集体, 学会与其他同学和平相处。

6. 发挥心理资讯室的作用:

让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经常对沈某进行辅导和矫治, 教给他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 努力提高他的适应能力, 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对于沈某存在的心理问题, 其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要如春风化雨一般, 不着痕迹的, 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 激发学生, 融化他们内心的坚冰, 使他最终走出心理问题的阴霾。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篇3

摘 要:军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要确立基于人才强军、转变理念、特定对象、团队智慧、学员主体的价值导向,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调研、理论传授与问题研究、课前预设与随机掌控、教员角色与学员摆位、自编案例与借用案例、讨论题目与分析思路、传授知识与情感互动、自主准备与单位保障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任职教育;问题思考;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军事案例教学是指在军事教育训练领域运用军事案例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称。军队任职教育是基于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倡导的是需求牵引、岗位指向、问题中心、能力本位的教改原则,这无疑使军事案例教学这一方法与任职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实现院校任职教育向部队靠拢、向打赢聚焦,培养能够担当强军兴军重任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科学把握和运用好案例教学这一基本方法。

一、实施案例教学必须准确定位好案例教学的价值导向

(一)定位好案例教学是基于人才强军战略的导向

实施人才强军战略是大规模培养向未来战争聚焦、向部队需求靠拢、向实战需要贴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性要求。军队院校教育作为新型军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采取研讨式、案例式、衔接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是实施人才强军战略的必然选择。军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正是着眼于军事斗争准备显著的实践性、权变性和创造性特征,针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复杂多变、紧迫现实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转换、思维拓展、谋略研练、激烈对抗、心智砺练,培养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顺应了需求牵引、岗位指向、问题中心、能力本位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要求和教改原则,无疑是任职教育实施人才强军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定位好案例教学是基于教学理念转变的导向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深化。军队任职教育以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基本目标,特别强调基于问题、训用一致的教学理念,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选择性、功利性教育。军事案例是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为达成某种具体的教学目的,对已发生的某一特定军事活动情境的客观描述。这种基于问题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复杂性的情境描述和再现的案例,契合了任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员通过研讨、理清思路、找出症结、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供岗位任职的经验和感悟,促进任职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无疑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和价值导向。

(三)定位好案例教学是基于特定教学对象的导向

军事案例教学是以军事实践中典型案例为素材,经过研究加工,通过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交流讨论等手段,培养学员实践应用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军队任职教育对象的类别化、经历多样化、素质差异化的特点,要求必须着眼特定对象来选择案例实施教学。因此,对于不同的任职教育对象来讲,选择案例不是把任何案例简单拿来就能通用,而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行有选择的运用;不是对案例不作完善就可生硬套用,而是着眼培训内容的动态性和补差性进行再修改再开发的过程;不是固守案例教学已定的方法步骤来机械地模仿,而是立足特定教学对象采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来展开。

(四)定位好案例教学是基于团队集体智慧的导向

军事案例教学的课题性、研究性、应用性、模拟性,决定了实施案例教学不是某个教员单打独斗的个体行为,而是以培养学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汇聚教学班组力量,巧借他人之智,集体参与、分工协作、共同开发、全程跟进的团队行为;不是教学班组临时搭配、单人主导的程序流程,而是涉及学科门类、专业方向、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人才梯队、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多维的构建与融合。

(五)定位好案例教学是基于学员为主体的导向

作为基于问题的军事案例教学,问题是教学流程中的“磁核”。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既需要知识的呈现,更需要思想的起舞。学员丰富的岗位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无疑是基于问题案例教学的参与主体。因此,让学员紧跟时代发展、紧贴部队实际、紧扣岗位需求,围绕案例、基于问题,通过理论讲解掌握原理、交流互动寻求对策、观点踫撞触发思考、激烈思辨掌握方法,是军事案例教学基于学员为主体的目标追求。

二、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科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调研之间“实与虚”的关系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相互学习、互动的交流过程。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人本教育理论也认为,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应当尊重学习的情感因素。可见,互动交流、有效沟通、知识建构是达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任职教育背景下的军事案例教学,更多地体现为帮助学员解决“带着问题来、提高能力回”的价值和功能。这种价值和功能,无非是通过对军事案例中蕴涵的“问题”的解读,触发学员思考“如果面对此问题的是我,或发生在我所在单位,我会怎么做或单位如何办”。因此,作为军事案例教学的组织者或教学班组,必须着眼于教学对象的需求,既要关注课内教学的组织实施,围绕学员入学时要求带来的“部队建设的热点问题、本职工作的难点问题和单位工作的经验做法”等“三个带来”资料进行深度研读和梳理,并着力从理论的高度、专业的深度、思维的广度来参考借鉴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实功实做、倾力善成。同时,还要注重案例教学的课外调研。正如一位资深的教学专家曾经说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是当不好一个称职的、能站稳讲台的教员,特别是对于担负任职教育教学的教员来说,课外调研的“虚功”实际上是硬功夫、大气力,必须做到虚功实做。所以说,最具影响力的案例教学并不只是出现在课堂内,而是发生校园内与学员交流的树荫下、对基层部队火热生活的调研中、办公室外与学员情感互动的漫谈时。

(二)处理好理论传授与问题研讨之间“度与量”的关系

军队任职教育除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外,还应突出内容的思想性和方法性。也就是说,开展军事案例教学要掌控好理论传授与基于问题研讨之间的“拿捏”程度。一方面,理论传授是院校的特色优势。军事案例教学不能因为强调基于案例典型问题的研究探讨而忽视理论传授。基于问题研究下的案例研讨能力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学科理论的支撑和军事专业知识的运用,来启发学员心智、予于学员智慧、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因此,缺乏理论深度传授的案例教学只能是流水线式的机械操作,这样的任职教育也只能定位在类似于教导队快餐式培训这一层面。另一方面,军事案例教学也不应因为需要理论传授而秉持传统的从观点到理论、从概念到原理的抽象式满堂灌输,关键是要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回答现实问题,变教为学、知而行之、强化应用、提高能力。

(三)处理好课前预设与随机掌控之间“导与调”的关系

军事案例教学同其他教学方式方法一样,也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课前预设。也就是说,一方面,诸如课堂研讨由谁来主持,怎么提出问题,采用何种方式研讨,运用哪些手段营造氛围,如何转换讨论问题等,都应是案例教学课前预设中必须精心准备到位的功课。另一方面,学员不同的岗位任职经历和经验体会,会引发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对基于案例问题和分析思路的持续追问、反思,甚至辩驳。课前预设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对研讨过程中的各种意外情况,抑或是尴尬场景的全面构建和准备。因此,教学班组教员必须把控好“导与调”的时机,积极跟进、主动作为、果断调控,及时纠正研讨偏离主题,校正各种认识误区,解释没有唯一答案,引导学员更多地从理论和实践、自身与他人、本位与换位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触发心灵的激荡和对已固化观点的“强化”或“颠覆”,做到导调得当、收放自如。

(四)处理好教员角色与学员摆位之间“主与从”的关系

日常理论授课或专题讲座,教员往往发挥着主体作用,而军事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举例教学,倡导的是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教员的主导作用既不是研讨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教员在讲、学员在听,也不是教员主导下单纯让学员去说,教员只当旁听者。关键是摆位好“主与从”的关系,善于引导、精于控制、长于点评。需要强调的是,在传统教学思维习惯影响下,学员往往存在着对教员角色的错误期望,诸如教员为什么不讲,教员对此问题怎么认为,或试图用思维定势去破解案例结论等。凡此种种,都与案例教学研讨交流的初衷不相符合。因此,倡导以问题为中心,让学员当好“主角”,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平台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开展思想碰撞,互动寻找答案,锻炼思维能力,共享学习成果,才是案例教学中教员与学员间真正期望的结果。

(五)处理好自编案例与借用案例之间“内与外”的关系

军队任职教育的教学案例,通常由教学班组基于教学对象和问题牵引来共同开发和使用。这种开发改变了过去由个人准备、组织试教、单人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员由“单兵作战”向班组“团队作战”的转变,并形成了“教学思路一致、研究案例同步、分工准备明确、集体试教便利、实施方案统一”的一体化教学流程,这无疑也是军事案例教学最佳的选择模式。问题是由于教员的学科背景、专业方向和任职经历不同,加之任职教育对象的多元性和内容的层次性,教学班组的自编案例不可能穷尽所有单元、模块和专题的教学内容,这就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借用他人案例。事实上,教学案例是一个分工、分享、互助、互敬、共生的集合体。而教员这个职业是既最注重内心感受又最期盼他人认可的职业,这种沉静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自律,促使其在编写和开发案例时,总是基于真实的故事,依据明确的教学定位,通过踏实的调研,反复的写作孕育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张驰有度,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同时通过筛选入库让他人借用,进而赢得同仁的认同感。因此,借用他人案例开展教学既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思想共鸣、见解共融、方法共促的客观需要,也是善借同仁之力、借梯上楼、重塑改造,建构案例教学管用招数方法的现实要求。教学班组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既要置身借用案例其中,又要拓展理解借用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活动的再加工,真实地呈现出案例编撰者甘愿输出自己成果的意愿和期望。

(六)处理好讨论题目与分析思路之间“轻与重”的关系

作为军事教学案例构成要素的思考讨论题目,是基于案例情境描述和再现中的现实问题设置的,旨在引导学员抽丝剥茧,理清问题线索,把握矛盾关节,推动研讨深入。如果单纯地围绕这些问题一一进行答案式的求解,这样的军事案例教学终将缺乏张力、平淡无趣。换句话说,必须透过案例情景再现中的表象问题,看到“问题的背后和背后的问题”,引导学员运用宽广的理论知识,结合单位建设实际,通过对隐含于案例之中深层次问题的脉络走向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跨界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精准思维能力。这种脉络走向说到底就是案例分析思路。因此,教学班组重在构建清晰的案例分析思路,通过对案例中典型性、复杂性疑难问题,从理论角度、制度规定、方法层面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案例深处蕴涵的玄关和智慧,走出单纯围绕讨论题目兜圈子、打转转、论对错、找答案的趋向,真正实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情感互动之间“知与行”的关系

军事案例教学开展研讨交流,既传授的是知识、认知和方法,也交流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因此,作为教员要给学员知识的力量,让学员真切感受到不虚此课、不负期盼;给学员真理的力量,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讲有思想的话、干有思想的事;给学员人格的力量,交流好用权与尽责、为官与做人的关系,时时自重、自省、自责、自勉,坦荡做人、清风为官;给学员以真情的力量,研讨中既严格要求又注意方法,既真情交流又平等畅说,做到坦诚双向交流、教书育人相兼、知行表里如一。

(八)处理好自主准备与单位保障之间“分与合”的关系

基于军队任职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教学案例大多属于基于军队建设中决策咨询型或争议启迪型的案例。这种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准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学班组自主进行案例准备、资料准备、设施准备和技术准备,还需要学员主管系队的思想动员、场地整理与器材联通,更需要教学主管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力保障。特别强调的是,对于诸如电磁网络空间分析研究、加强战时党委对作战行动领导分析研究、党委重大决策事项分析研究、领导者心理特质与领导力分析研究等案例教学,还需要借助传媒介质、仿真模拟、情景回放等技术手段来支撑。如果没有教学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场地、技术等方面的合力保障,就难以真正使学员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火花。

参考文献

[1]军队政治工作学[M].人民出版社,2011.

《案例分析警示教育材料》读后感 篇4

——《案例分析警示教育材料》读后感

通过分析,百分之九十的经济犯罪源自于虚荣心、攀比心的作祟以及因生活作风问题而产生的对高额开支的追求。越来越多的犯罪事件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引起的,在惊叹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同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是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以使国家财产、人民财产远离危险,也使我们自身远离犯罪。

每天都会有巨额的现金流经我们的手,要练就一种“视钞票如废纸”的功夫,这样才能在无形中抵制金钱的诱惑。

当然,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的一种生活动力,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正当途径,多学知识技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更多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说我们通过非法途径得到了无穷多的财富,但最后还是被绳之以法,或者说暂时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姑且生活在担惊受怕、草木皆兵的精神世界里,也不会得到所谓的幸福。

人,活着不一定要为社会做多大贡献,但是最起码不能使社会利益损失。为了一己私利,使自己在表面上光彩熠熠,实质上却是遭得万人唾弃,这样的荣誉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应该把所从事的工作当成是一种奖励,是一种对我们的信任。银行允许我们的进入,对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道德的肯定。我们当然没有理由不但不接受这种信任反而要去毁灭它。

作为银行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从内心深处分清对与错,1

才能够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不结交社会闲杂人员,洁身自爱,能够有效减少犯罪诱因。虽然外因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它也是助长犯罪心理的催化剂。案例中,如果没有闲散人员的怂恿,也许就可能避免案件的发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涉及到生活作风问题的,本身就是缺乏道德的,而由此产生的违法的后果,却是殃及了他人的财产安全,更是不可饶恕的。

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5

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孤僻内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柳晓宇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

据我了解,他从小是在姥姥身边长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向到10岁才来到父母的身边,四年级转到我班,因为与父母的代沟,沟通不及时,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及时地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来想解决的办法,一旦犯了错误,就只能是粗鲁的解决问题,要不骂一顿,要打一吨,这样长期以来就造成孩子的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孤僻不合群等。

对柳晓宇这样的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务必多方位强化管理,多管齐下以诚感化。于是一开学我先同其家长商量,期望其父母改变自己以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做孩子的朋友,放下自己做家长的架子。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篇6

读《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心得

 

翻阅完这本书,那些典型教育案例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都有大量的“故事”在发生,这些故事中蕴蓄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加上编者(作者)的一些适当的反思,使我们从中得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结论。

一篇篇动人的教育教学故事,都是我们教育者对实践的反思中获得理念的转变与提升。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持续发展的过程。很多教师节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展。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知道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格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性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于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我们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激起自觉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中去。

《学校教育法律问题案例研究》读后感 篇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改革开放以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教材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08方案”四门中职生必修德育课程之一。新教材增强了针对性、实效性与时代感, 进一步体现了“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课程中, 突出了以诚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特点。但是, 职业道德与法律仍是一门理论性和规范性强的课程, 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要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讲“活”, 上出“味道”, 让学生真正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感兴趣, 仅仅靠讲教材是十分不够的。而且, 从当老师后, 笔者发现大多数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热情, 不少学生很早已经放弃了学习, 即便是日常的课堂听课学习, 对他们来说也是勉为其难了。但是他们往往迷恋网络, 能熟练地利用电脑和手机了解最新信息, 高谈阔论潮人潮事。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也要适应目前的信息化时代, 及时关注社会焦点, 开发一些既围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又结合学生具体情况, 具有时代感、热点感、真实感和幽默感, 学生身边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案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引申拓展和进行正确评价, 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思维也更趋灵活和更具深刻性, 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能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 精选的案例应当是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 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 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其次, 应针对学生思想实际, 学生们普遍关心而又认识模糊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树立正确的观点。

1. 从生活中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 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 每天发生的事很多, 既有能让人见贤思齐的感人事迹, 也有让人深省、警示的案件发生。搜集哪些案例?首先要广泛搜集、精心选择。其次, 选择案例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要开发研究、恰当呈现。要着眼于帮助中职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融会贯通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主旨。如在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的教学中, 关于如何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笔者选择了“药家鑫‘撞人补刀’案”和“最美女孩———刁娜‘一条腿能换回一条命, 值得了’的事迹”来作比较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面对应急事件时, 道德沦丧、法律知识缺乏导致愚昧无知的行为, 会使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生活是真实的,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应由自己选择。因为这些案例的人物是学生熟知的人物, 很容易引起共鸣, 从而能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的课堂教学目标。

2. 从新闻中捕捉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上, 不能十年一贯制, 要及时更换。因为有的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情况的出现, 或法律的修订, 已经失去原有的示范作用, 甚至会产生误导。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案例的年更新率应达10%以上, 之所以要更新, 是为了体现案例的现实性和新鲜感。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要及时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 认真做好记录, 捕捉社会热点, 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从网上浩如烟海的各类新闻资讯中遴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所真正需要的案例, 并及时下载、复制和整理,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鲜活的新闻事件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知识点游刃有余地有机结合。如在讲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 当好国家公民”中关于公民权利时, 笔者就选择了某晚报《哗啦哗啦……麻将声声扰邻》一文让学生认识到“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具有时代感、热点感、真实感, 使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成为一门常讲常新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二、案例的教法

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策划,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 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课的兴趣。

1. 讲授法

对于学生不太熟悉, 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对丰富的鲜明生动的案例的叙述, 说明基本理论,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如在讲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关于“什么是犯罪”时, 笔者选取教材现有案例:18周岁的小凡偷走了残疾人阿海治病的900元钱, 导致阿海延误治疗, 最终双腿截肢。根据刑法规定, 以盗窃罪判处小凡有期徒刑一年, 处罚金1000元。指出如果仅凭盗窃数额, 小凡不应该构成犯罪, 但是, 小凡盗窃了残疾人的财产, 造成了导致残疾人双腿截肢的严重后果, 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符合犯罪的特征。由此可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2. 讨论法

对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 学生比较熟悉、已形成初步认识的内容, 学生比较关心的内容, 当前的热点问题以及容易迷惑学生的问题可以使用讨论法。例如:笔者在讲第九课“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时, 选了三个发生在校园内的典型案例: (1) 有的学生在同学中称“老大”耍横, 四处找同学“借钱”不还, 甚至强迫别的同学掏钱“请”自己打游戏或吃快餐, 以为这是自己的本事大, 却不认为是违法。 (2) 有的学生在外吃了亏, 家长不通过正当渠道去反映, 而是自己出面或找人大打出手, 替孩子“出气”, 结果触犯了法律。 (3) 有些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受宠, 不能吃亏, 与别人交往中表现出过分的自私, 动辄就想抬手打人, 直至违法被逮捕, 断送了前程。笔者在分析讲解以上三个案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虽然以上案例没有直接发生在我们校园, 但是在我们校园里是否也存在着类似这样的行为?”经过讨论, 同学们都一致认为类似行为校园中存在而且时有发生。紧跟着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发生在校园中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请同学们翻看教科书97页。”同学们经过看书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3. 练习法

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用典型案例, 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讲第十课第二框“善同犯罪斗争”后, 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案例分析练习题:2009年12月, 王某于深夜潜入李宅, 伺机盗窃。李某听到动静后起床并将王某堵在屋内, 王某为逃离, 拿出随身携带的匕首与李某发生打斗, 其间, 与李某一起居住的李父亦惊醒起床, 前来帮助李某擒王某, 见儿子被王某卡住脖子, 即将窒息, 于是李父操起身边的菜刀对准王某就是一刀, 王某伤势严重死亡。结合这一事实, 回答: (1) 李父致王某死亡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2) 李父是否要负责?出这一题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法律后果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把学到的法律知识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体现了活学活用的教学思想。

三、案例的运用

选取案例、设计教学方法只是案例教学的前提。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还在于如何使用案例, 即如何把握案例运用的时机与方式, 使案例使用得恰到好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案例“导课”, 创境激趣

在课前先用相关的案例设置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 引出新学知识。例如, 讲第八课第二框“依照程序维权”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2009年, 肖某在其“表姐夫”在禅城的制衣厂工作。8月底, 他向“表姐夫”讨要3000元工资20多次, “表姐夫”都没给。为了要到工资, 肖某将“表姐夫”文某三岁儿子小文骗走, 随后打电话给文某, 说其儿子在他手上, 让文某当晚发工资。肖某还将小文带到禅城区华阳路华阳桥中段, 见文某和其妻子陈某赶到, 随即将小文举高, 威胁称要将小孩扔进桥下的河中。之后, 肖某被制服。近日, 禅城区法院一审以非法拘禁罪, 判处肖某拘役五个月。出示问题:肖某为什么会被判刑?如果你的工资被拖欠, 你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各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 点评归纳, 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内容:不打官司也能维权。

2. 案例“补充”, 引思明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 学生很可能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补充一些最新、最热门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先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表现的机会, 再帮助学生将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系统的法律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化, 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时, 可用案例来分析:王某从父母处继承了一所临街的房子, 搬了进去住, 这是占有权的表现;后来他把一楼的房间出租给了一个个体户, 这是他在行使使用权;他每月向个体户收取400元房租, 这是收益权;当他年老去世时, 他又把房子留给了儿子, 这是处分权。一个简单的案例就使几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书本知识形象化。这样, 既让课堂“活”起来, 又使学生从案例中体会法律概念、法律原理。

3. 案例“讨论”, 提高能力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全过程, 而且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学会面对新情况, 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呈现的数据和材料可以是丰富多样的,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 以获得对探究活动有意义的信息。经过不断的训练, 使学生筛选、提取、整合加工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在进行案例分析, 尤其是对案例进行拓展、深化的过程中, 学生调用的知识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知识点的内容, 可能涉及本学科的多方面, 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能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调用,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 法律课运用案例教学, 打破了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 带来的是无穷的活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不离开课堂, 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各式各样的实际情况, 经济而有效地克服理论学习和实践调查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笔者要不断总结和摸索, 使案例教学更加完善, 真正达到以案创境, 因案成趣, 以案激情;让学生以案引思, 据案论理, 依理导行。

参考文献

[1]孙晓楼著.法律教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2]刘岚主编.给政治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9) .

[3]郑金洲著.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

[4]刘涛.对法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实事求是.2005 (1) .

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程序及内容 篇8

案例 案例研究 教育案例研究

20世纪初以来,案例研究思想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案例研究再度进入兴盛时期。将案例研究的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在我国,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研究成为众多教师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教育案例及案例研究的价值也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并推动我国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变革。教育案例是教师个人化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像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法律案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一样,教师也应通过案例研究从多种多样的教育案例中获取个人化的教育知识与教学策略,积累特定教学情境下的教育经验,从而提高个体教育决策和行动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于“案例”的界定众说纷纭[1-5],但总的来讲,“案例”表现出三个特征。(1)案例是在课堂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案例完全是真实的,存在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或课堂生活中,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的产品,杜撰出来的故事不能称之为案例。(2)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具有戏剧性冲突,应该包含问题、矛盾、对立、冲突,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所描述的教学事件往往包含教师与学生的典型思想、行为和观念,能够反映某一类教育现象或活动的本质属性,涵括某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而为人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人们解决同样的或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3)案例是对教育事件进行的情境化、整体化、动态化的描述。案例不应抽象介绍和简要说明事件的总体特征,而应详尽、细致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境、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具体细节以及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案例的叙述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能生动地揭示和呈现出人物的动机、态度、情感、思想、需要等内心世界,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我们认为,“案例”就是对课堂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包含有问题或冲突的典型性事件所作的情景性描述。

所谓案例研究,就是把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典型的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些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揭示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解决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我国以往的教育研究是以思辨研究为主,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远离了课堂生活,研究者很少关注和记录优秀的教育案例和教师的教学实践,造成了教育研究脱离实践的困境。因此,将案例研究这一方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大力倡导案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形成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活动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教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典型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点一个略有口吃的同学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个男生遭到了哄笑。一般教师的处理方式是说“没关系,你先下去,下次有机会,再好好准备一下”,而这位教师则让全班同学都趴在桌上,不看他,只用耳朵听,教师本人则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从而非常好地应对这种场面,化解了尴尬的处境。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特定的、不确定的、运用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瞬间反应不仅可以让学生终身难忘,而且可以给其他教师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案例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源泉,是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对教师的研究从关注教育外显行为向关注教师的内隐认知过程转变,教师的内隐知识和实践智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主题。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和决策判断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规则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这便把教育案例知识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类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分类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案例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的教育案例,从中获取教育的隐性知识和教学的实践策略,吸收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从而,提高自身教育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2.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形成个人化教育理论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不仅揭示出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及结果,而且包含有研究者对案例的理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可以为教育理论提供理论假设的来源,研究者可以根据大量教育案例建立相应的理论假设,进行教育建模,这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学者乔伊斯和韦尔通过对80多种教学理论、实践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写出了著名的《教育模式》一书。

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反思,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有意识地进行探讨,通过促使教师反思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某些方面,从而发现某些问题域,并澄清有关问题。当案例研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时,反思就会成为常规性工作,这就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案例研究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沟通。教师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可以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的多样性。教育案例可以帮助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促使个体经验公开化,促使教师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形成案例?等等。教育案例经过教师的多角度解读、分析、讨论和归纳,可以把其中内隐的价值观念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提升出来,转化成表达教学理念的显性知识和个人化教育理论。

3.教育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针对个体的课堂生活进行研究和反思

根据内隐知识论的观点,内隐的知识与实际经验、技能有关,是一种情境化的个人经验和策略,这种经验与策略往往隐藏在教学实践之中,无法剥离,难以像原理性知识一样存在于书本之中而被人接受。教师要合理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需要同时运用这两类知识。教育案例通过创设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帮助教师建构一种与教学事件有关的情境性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与原理性知识或教学法理论联系起来,以便他们日后在处理新的、类似的课堂事件时能够有机地整合这两类知识。

案例研究把真实的课堂生活引入到教育研究之中,有助于教师在实际情境中开展教育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都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如果要了解个体和社会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把他们置于丰富、复杂、变化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就必须直接面对生活体验本身。“现象学的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强调一种“无成见的”、“无前设的”和“面对事实本身”的思维态度。他提出“理解”首先不是一套社会科学的方法,而是常理世界的本体生活模式,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也就意味着生活体验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的源头活水。为此,教师应视自身为一个研究工具,在实际教育情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了解师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其对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记录真实的教育事件和教育故事,追寻其中的教育问题,发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

1.记录、收集和整理案例研究资料

在确定了教育研究的选题后,就应关注和积累典型的教育实例,收集详尽的、真实的、有内涵的案例资料。课堂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养成一种职业的敏感性,关注课堂生活,关注课堂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关注,教师会发现在每个平常的教育现象中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育规律,每一个日常的教学行为习惯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如同牛顿从“苹果坠地”现象中研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的理论一样,我们也能从日常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重要的教育规律。案例研究的关键,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眼光、洞察力及较强的思辨能力,善于捕捉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具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同时,教师对于搜集的案例资料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使零碎散乱的信息变得系统、清晰、完整,以利于深入分析和后续研究。在整理和归纳这些案例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分析课堂教学现象,发现造成各种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明确究竟是在哪个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同一个教学情境,不同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往往与个人的思考水平有关。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便需要研究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一双“慧眼”。

2.对案例研究资料进行理性分析

围绕案例研究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反思,重在探究问题或现象的原因,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成为制定解决问题策略的依据。这里的理性分析,不是针对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探讨,而是对整体的课堂生活作深入反思和理性分析,是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层面出发揭示教育案例的价值与意义。对案例研究资料的分析可以按照以下两种角度展开:第一,“主观-客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比如,对一名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既需要从主观上探讨个性、动机、情感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也要从客观上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对其成长起到的作用。这样,就能全面客观地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第二,理论审视。研究者的理论功底往往决定案例分析的深度,只有联系相关的教育理论对案例不断进行思辨和分析,才能从中抽取问题的本质。通过查阅教育理论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寻求教育案例及其行动策略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教育案例,挖掘案例中的教育思想,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学理性和说服力。案例分析中,最关键的是对教师解决问题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成功的策略和失败的策略各自都具有其借鉴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类似问题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3.从案例研究资料中提升个人化理论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应该对案例事实进行理论上的发掘和深刻的反思,从中提升出个人化教育理论,彰显案例研究的理论价值。教育案例是以教育情境作为基础,并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论蕴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叙事与描述之中。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中建构理论的一种重要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案例研究之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现状描述和背景介绍全面呈现案例形成发展的复杂过程,然后,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自下而上地建构出个人化理论。从案例研究资料中发掘出个人化教育理论,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正是基于此,案例研究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或新闻报道。研究者在撰写案例的基础上归纳出个人化的教育理论,并提出实用性的建议,极大地增进了案例的应用价值。

4.在教研组内召开案例研讨会

案例研究可以采用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发挥教研组等集体的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一般来说,撰写教育案例要经过“撰写——讨论——修改——再讨论”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采取的对策是些什么。这便会促使参与讨论的教师进一步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我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等等。这种做法,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

撰写案例要做到目标明确,描述真实具体,材料选取适当,案例构思巧妙,文字表达生动,防止“八股化”倾向,案例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格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案例大致会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案例标题

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案例要借助标题反映研究或事件的主题。一般可以把具体的教育事件作为案例标题,也可以把事件中所包含的研究主题确立为标题。比如,《作文课上寻“范进”》这一标题就是写明了教师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进行作文课教学这一事件[6];《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台阶下》这一标题就揭示出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个别差异,教师应该了解发展困难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并及时给予教育帮助[7]。事件性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主题性标题有利于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应客观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说明研究的主题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案例中的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案例的叙述也应依托在一定的背景之上。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教育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他们习惯于记录教育事件,但忽略了背景的描述,实际上,背景的描述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会有很大差异。通过阐明实际背景,读者可以完整地把握事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并对案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判。

3.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描述在特定的课堂生活中产生的特殊问题、现象及其解决过程,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与一般的事例不同,教育案例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研究应阐明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解决中出现了哪些反复和挫折、问题解决有哪些成效。在撰写案例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把问题与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给读者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和情境感,使其通过分析能够确定问题所在。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案例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研究者应该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具体地加以描绘,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对课堂问答的实录,也可以是故事化的叙述。但是,案例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自编或杜撰,而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课堂生活。当然,真实的课堂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教师尚未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在选择此类问题作为案例时,应把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和具体策略也罗列其中,供读者参考。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案例研究的关键,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反思和解读。案例分析的过程是研究者对自己或他人解决问题的做法和想法进行再分析和再提炼,综合分析和讨论课堂中解决特殊问题的特定方法,概括和梳理好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这便极大地促进研究者对教育行为开展系统深入的反思,提升其教育智慧,形成教学机智和教育艺术。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用理论对描述的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权衡问题解决的利弊得失,反思问题解决中存在的失误或引发的新问题,尝试提出避免新问题的措施,该问题的解决对解决同类问题带来的启示。案例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反对使用“空话”和“套话”,研究者只需要选择重要的方面或印象深刻的方面加以剖析,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结构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描述—案例反思”、“课例—问题—分析”、“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形式均可。

案例研究是一种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最容易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收集、整理、撰写教育案例,给予科学理性的分析,对于开展教育研究并有效地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教育案例研究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参与,共同来创造。

参考文献

[1] 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001(8).

[2] 顾泠沅.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1(3).

[3] 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4] 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张家军,靳玉勒.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6] 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员工辞退通知书标准版下一篇:规章制度修订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