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25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目前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演变,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一种对退休人员的生活费用给予保障的制度。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很快,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国家对老职工有隐性负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为主的养老保险制度转变。这个转变的难点主要是对老职工和退休职工而言,过去他们的养老金是由国家和企业负责的,现在一下子要他们依靠个人账户养老,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的,这实际上就存在一个国家没有对他们的过去贡献做出补偿的隐性负债问题。

2、养老保险金缺口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就全国而言,1998年缺口为162亿元,到2002年就达到411亿元,若考虑省际之间的不平衡,缺口则在500亿 1

元以上。2003年按县计算的缺口近700亿元。1998~2002年的5年间,在使用了参保职工缴费1807亿元之后,缺口合计高达143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助,5年来不仅不可能有增加的1254亿元积累,甚至连以前的511亿元积累也会支付殆尽。而如果继续走现收现付之路,从2004年到2050年间,养老保险年平均缺口近2900亿元,越往后缺口越大。

3、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制度是对社会成员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保障范围狭窄、社会化程度低。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是1.32亿人,从总量上看,参保率很低.从结构上看,现在的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职工。其余社会成员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

2、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救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3、医疗保险费用的征集有困难。社会统筹账户的特点是个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同个人的缴费联系不紧,再加上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许多企业无钱可缴、有钱不缴和缓缴,造成医疗费用征集不足。同时这种病人看病、医生开药、国家和企业付账三不联系的机制,又造成医疗费用浪费和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同时并存。

4、除“大病”以外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自行解决,这样造成企业苦乐不均、甚至完全变成自费医疗,这样不利于公平竞争、深化改革和为职工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险。

5、管理机制不健全。现在的医疗保险政出多门、医疗基金增值缓慢、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管理不严、部分老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没有着落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偿还应对老职工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中老年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较之于其他许多国家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从动态过程看,因为老职工养老金并不需要一次支付,而是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每年支付的数量并不是很大,所以不存在偿还能力不足问题。包括:(1)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2)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3)将一部分国有资产(例如一些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

2、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必须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机构与基金投资营运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设。在保持必要的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投资机构交给市场,例如,像智利那样培育一个养老金基金的托管人市场,成立多家形成竞争态势的基

金管理公司,通过建立在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之上的市场竞争降低管理成本与管理风险。

3、选择多种投资方式,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基金如不能有效投资运营,便难以保值增值,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支付需求。

4、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照现行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按当地职工上一平均工资的 20%计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按账户储存的1/120计发。这种办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缴费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多缴不能多得。二是不符合退休人员的实际情况。

(二)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1、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要根据条件,逐步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业主及其从业人员都吸收到基本医疗保险里来。

2、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二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就税收方面而言,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3、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经费的征集,防止不缴欠缴和拖缴、贪污挪用、周转缓慢等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可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投资,使基金得到不断增值。

4、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并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各级劳动保险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5、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要改革医疗机构,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引进竞争机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对基本医疗保险通过竞争、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管理,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在适当降低医药费用水平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落后, 覆盖面小, 保障制度水平低,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制度。随着改革开放,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经济活动增多, 经济活动风险也开始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动,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退化。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范围窄、覆盖面积小, 农民保障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落后地区的大部分地方, 医保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截止2006年, 全国只有10多个省市、1000多个县 (市) 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有488万村民、235.9万户家庭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 截止2006年, 全国开展试点工作的县 (市、区) 只有641个, 只有1.63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二)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标准偏低, 社会救济经费不足且来源不合理, 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 国家为补充。造成了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不足, 降低了社会保障标准, 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和医疗等保障的积极性, 加大了保障工作的难度。由于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极低的发展水平, 农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非常有限, 所以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消费, 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就养老保障来看, 按照民政部最初的设计公式, 李秉龙等人 (2006) 测算参保人月领取保险金的公式为:P=1.24219× (1.025n-1) ×R, 以每月交20元、交40年为例, 在不考虑通胀情况下, 实际每月可得41.86元, 显然对于生存资料商品化率较高的当今农村, 这么低的保障水平吸引不了农民。

(三)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随意性大, 管理不够科学与规范, 缺少科学性和一贯性。

有些地方的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涉及了农村社会保障, 办事效率低下。加上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法规约束,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漏洞百出, 一些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甚至把农民的保险费挪作他用或私分。此外, 国内尚未立法, 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管理体制不顺畅, 表现为政出多门, 管理多头, 致使多部门管理, 职权不分, 缺乏监督, 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四) 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低。

截至2005年底,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44亿, 预计到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4.37亿, 占总人口的11%。农村老年人又占全国老年人口70%以上, 老龄化城乡倒置。但目前的老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重点和投入重心仅局限于城市, 使得农村与城市差别巨大, 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险项目绝大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到2005年底, 全国只有5442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90%以上的农民仍然靠传统的家庭养老

二、我国农村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和农村自身存在的问题

1. 农民社会保障观念落后。

家庭保障是一种依赖于家庭所拥有的土地为前提的保障, 长此以往, 农民对社会保障认识有了偏差且根深蒂固的理念:土地就是农民的社会保障, 但是, 该保障不确定性强, 容易受自然灾害和自然因素、规律的影响, 致使这种保障功能随之消失。

2. 农村人口多, 收入水平低下, 致使保障支出具偏向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而且这种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给建立一个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 增加了诸多难度。

(二) 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社会统筹面窄。

政府机构改革不合理、职能不明确, 致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行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 没有统一部署, 各部门各行其是, 且操作不规范, 短期行为多, 救助效果极为不好。对此, 农民心存顾虑, 也大大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 致使社会保障功能乏力。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以民政为主, 主要有救灾救济、安置、社会优抚、养老保险等业务;卫生部门负责医疗保障。此外, 农业局、山区办、扶贫办等部门也承担了部分农村保险工作。从表面上看, 好像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多部门负责, 易相互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而实际上, 各部门从本部门利益出发, 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及管理上的摩擦和矛盾, 致使社会保障功能不能发挥。

(三) 制度设计的问题

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可操作性差, 致使管理不规范。

从管理机构上看, 我国没有建立一个专门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管理的机构。从管理制度上看, 管理制度不规范。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贫困标准和救济标准, 没有确定收入的统一的方法, 致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举步维艰。加上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管理混乱。由于不规范的管理, 有的农民担心国家社会保障政策不稳定, 怀疑参保后能否拿到养老金, 甚至有的农民误认为交参保费是政府乱收费行为, 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此种种, 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没有强大吸引力。

2. 社会保障业务范围变窄、运作功能减弱。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 赈灾救济和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最广, 但是救济条件过于苛刻, 这两类对象越来越少, 农村得到保障的人数所占比重相当低, 且保障业务范围越来越窄。再加上国家福利政策偏重于城镇,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农村投入较少, 使社会保障运作困难。

三、对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此, 提出建议如下:

(一) 改变农民保障观念, 增加农民收入, 重视非正式养老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政府要在农村大力宣传社会保障知识, 让农民改变观念, 切实解决农民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目前, 政府所建立的正式养老制度是基于社会化保障的需要, 不能满足农村中某些农民的高层次保障需求。因此, 有必要将商业保险制度引入农村。对此, 国家应该在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其次, 要重视非营利组织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具有开创性、专业性、灵活性, 可以提供科技、教育培训、医疗康复、信息等不同的服务, 从而成为独立的服务主体。能筹集资金, 开展扶贫活动, 充当合作组织的中介,

(二) 强调政府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 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农村社会保障职能实施的主体, 其社会保障职能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迁。

1. 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

在立法和投入上, 要通过硬性法律制度指导各级政府建立农村社保制度, 约束社保资金的使用。以县市为单位, 对农村社会保障整体规划,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状况, 科学确定保障水准, 对保障项目、资金来源、保障对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

2. 政府是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监督者。

政府应当利用其强制权为社会保障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相对完备的法律环境, 通过国家立法形式, 明确社会保障的权利义务关系, 矫正市场失灵, 并将由此对社会的影响降至最低。

3. 政府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供给者。

为了追求社会公平, 政府可以介入社会保障领域进行收入再分配, 以维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差距, 防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三)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机制

1.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

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给农村保障制度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 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因此, 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建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通过立法的方式, 把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的轨道。

2. 改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方式, 完善保障资金的运行机制。

资金筹集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资金筹集的方式不同, 不仅影响社会保障的性质, 而且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可以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有关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来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而且可以将取消的农业税转为农民社会保障金。这样不仅没有增加农民负担, 而且解决了农民参保资金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农民普遍享受社会保障的待遇, 并且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总之,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而农村社会保障不能看作是国家的一种负担, 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实现公平、平等权利的一种手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突破原来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基本方案的框架, 在全新的基础上起步。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 尊重农民意愿, 确立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事权和行政监督权相分离的原则、因地制宜等原则, 使得社会保障具有可行性。建立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筹资承担的具有社会互济性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 真正建立“社会化型”和“福利型”农村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秉龙、张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分析》, 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6, 《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论文集》.

[2].雁军, 孙亚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政府责任》, 《经济经纬》2007年第6期.

[3].《人民日报》 (2006.03.01) , 《关注中央1号文件⑤》.

[4].《人民日报》 (2007.04.06) , 《农村养老值得重视》.

[5].网址:http://www.lwdown.com/article/article_20625_1.html

[6].网址:http://www.sdny.gov.cn.

[7].网址:http://www.gmw.cn/01gmrb/2004-03/16/content_5795.htm.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社会福利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它们要与所有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尤其是一些老企业,由于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所以难以与新生企业公平竞争,面临更大的破产风险,而且职工所在的企业一旦破产,职工极其家庭能够获得的福利待遇将没有了着落,生活将立即遇到极大困难;其次,企业的福利待遇将企业与职工紧紧地栓在一起,不同企业或单位,职工的福利待遇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单位职工的福利甚至高于工资,这就阻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优厚的福利待遇由于是平均分配,所以不但没有发挥它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心理,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及其职工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减少,加之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因而,单位和企业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大大减少,负担大大减轻。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举办的福利事业在迅速发展,不断满足不同社会成员对于福利项目的需求。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虽然没有社会保险改革进展快、步伐大,但是它正在缓慢地朝着社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优惠政策不够落实

社会福利是非赢利的社会事业,这一点也是“国际惯例”。但是,我国有关的政府部门对“赢利”和“非赢利”的界定,没有同国际接轨。他们简单地将赢利和非赢利与收费不收费等同起来,这样做实际上给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尤其在当前政府财力不足因而不能大力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情况下。当然,研究赢利和非赢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因为这牵涉到税收。根据国际惯例,不言而喻,社会福利服务或社会工作范畴内的各项服务应该都是免税的。如果社会福利的免税都成为问题的话,那么这种税制无疑是拿穷人开刀了。很明显,主要是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参与社会的社会福利企业的免税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校办企业的免税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后者是在这些企业起步时采取的扶持政策,“扶上马,送一阵”后政府应该撒手,让其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前者是政府对残疾人这个相对较弱的社会群体提供的社会保护,免税是对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缺陷的社会补偿,只有在政府提供这种保护和补偿的前提下,福利企业才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在这方面,政府决不能一刀切,大撒把。

2、农村社会福利的保障欠缺

发展农村的社会救济制度的重点是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不仅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在社会救济中还是沿用“不规范、不统一、实施中具有很大随意性”的传统方法,没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的人口大多数在农村,随着农村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整个经济的市场化发展,以及农村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对于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31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共有6899万农民实际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这一数字只占全国农民的1/10不到,筹集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3. “剩余”观念阻碍发展。

在改革以前,中国的社会福利服务是专为社会弱者提供的,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包括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和精神病院,都是为所谓“三无对象”无法定继承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老、寡妇、孤儿、严重残疾人等等建立的。直到80年代,其主管部门民政部门才提出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口号。但是,改革思想即使在政府之中也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很多实际工作者总是愿意回到传统的框框中去。这对实际工作当然是不利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和分配制度下,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待遇,不仅极大地填补了职工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生活上的亏空,改善和提高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且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满足和自豪。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日益艰难,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三、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对策

1、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

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完善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必须真正实现行政管理机构与基金投资营运机构,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的分设。在保持必要的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投资机构交给市场,选择多种投资方式,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为确保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可选择以下几种投资工具,养老基金可以中央养老基金为主,争取获得国债一级承销资格,从而减少国债持有成本,增加收益。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按照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参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增发一个百分点,有利于形成“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约束机制,而且这样也符合退休人员平均余命的实际情况。

2、医疗保险的健全

要根据条件,逐步把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业主及其从业人员都吸收到基本医疗保险里来。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加强医疗保障经费的征集和管理。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审计监察制度和激励机制,保证经费的征集,防止不缴欠缴和拖缴、贪污挪用、周转缓慢等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同时可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投资,使基金得到不断增值。

加强医疗服务管理。要改革医疗机构,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要引进竞争机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对基本医疗保险通过竞争、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管理,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在适当降低医药费用水平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

3、失业保险的健全

促进就业与失业保险结合起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解决好稳定的问题。要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失业保险范围将覆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城镇企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这样就解决了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有险无保的问题。同时,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缴纳的失业保险费由全社会统筹使用。

小结

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不论在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发展是发展了,但有许多问题要去解决。在了解了社会福利的概念之后,社会福利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重在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而达到这一目的,只依靠像社会保险那样的现金援助和社会救助那样的现金兼实物援助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福利服务,并通过福利服务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保障目标,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逐年扩大,并正在进入法制化的轨道;社会救助逐渐走上了综合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城市低保制度稳健运行、农村低保制度快速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相比之下,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稳步的发展。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本文阐述了运动员社会保障的.意义,分析了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即:加强立法,用法律强制实施;完善机构设置,提高管理效率;多渠道筹集保障基金;构建完整的保障体系;运动员要加强自救意识.

作 者:田广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510642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80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   运动员   问题   对策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1、关于个人账户。中国目前的改革方案中建立个人账户,将会使国家承担兑现责任,不仅 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还要冒不能兑现时可能出现的政治社会风险。根据目前的规定,中国 的个人账户的起付线为年平均工资的10%,封顶线为年平均工资的四倍,这一幅度远远小于 国际标准。此外,中国目前的个人账户资金与社会统筹资金不能互相调剂使用,年轻人每年 所需费用低于其工资的10%,动用不了个人帐户只能完全由自己付费,等于无保险可言,个 人账户的积累只是造成资金的闲置;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体弱多病,其个人账户的积累往 往又不够支付医疗保险外的药品和医疗保险内的自付部分,付费责任同样很重。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中国职工个人的医疗付费比例已经超过医疗总费用的30%,而工资收入中没有相应 的补充来源,个人负担增加过大,已经引起部分职工的抵触改革的情绪。

2、关于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保险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现行的医疗保险,由于制度不 统一,使得我国公民有的有医疗保障,有的则得不到保障,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全国医 保

不平衡,启动城市多,覆盖人口少;中等城市参保多,大城市参保少;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多,困难企业参保少。这与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 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一规定相悖。由于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医疗保险管理和 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极为低下,既影响企业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也 不利于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和发展。

3、关于医药费用的分担机制。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由于 享受人数的增加,老年职工的增多,疾病的变化,医疗技术的发展,药品和各项医疗费用的 调整,各种高技术医疗设备的引进,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使医疗费用开支不断增加。同时医疗费提取比例低于实际开支,使得个人实际支付医疗费用 比例过高,负担过重。

4、关于医药分离。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费用控制方面,主要应当控制医院和药店的过度供 给。在许多国家,药品费用占了医疗费用的很大比例。在中国,医院总收入的30%以上来自 药品收入。因此,要控制医疗费用,首先必须实行医药分离,并加强对这两个领域的监管。

5、根据人群和病种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险政策。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与外界因素相关,其影响 的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传染病的临床期限短,临床治疗与预防措施明确,不必靠市场机 制,而可以实行成本效益显著的公共卫生计划,以税收作为费用的主渠道。但老年慢性病与 传染病不同。老年慢性病的发病原因与个人的日常不健康行为有关,如嗜爱烟酒、过度食用 肥甜食物饮料、生活不规律等。老年慢性病的临床发病过程表现为个体化与多样性,其服务 治疗也需个体化和多样化,因此需要加强个人的健康责任,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式的老年慢病 基金,如新加坡2000 年建立的针对中低收入老年人的老年保健基金和2001 年建立的为促进 老年长期护理的老年风险保障计划。此外,对一些特殊病症,特别是现代条件下难以治愈的 疾病,如艾滋病、癌症等,花费高、见效慢,为了不影响对普通病人的救治,需要对这些特 殊病证进行特殊处理。例如在美国的医疗保健计划中,对28.4 万名晚期肾病病人实行单独 管理。我认为,针对不同人群和病证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险政策,有利于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降低医疗保险费用,这一理念值得中国借鉴。— 3 — 论文提纲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历史进程和现状(简略)

1、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2、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3、适量借鉴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与我国的对比分析。

二、分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重点)

1、保险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与国外医保制度比较);

2、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机制和稳定的医疗费用来源;

3、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4、医药不分离;

5、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

6、医疗保险立法不完善;

7、比较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医保模式(海南省的医疗保险“双轨制”模式、“双轨制” 和“通道式”的比较、深圳市的“三层次”医保形式、北京“大病统筹”模式武汉的“413 医保模式”)。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3、建立基本医疗保障法;

4、针对弱势群体建立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双轨制”和“通道式”的比较);

5、增强医疗机构的配套改革和内部管理。— 4 —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J].医院领导决策参 考,2005(14);

2、胡惠安。医疗保险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及其违规行为分析[J].中国卫生 经济,2003(8);

3、贡森。

如何看待我国卫生资源的供给状况[R/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 告。

[2005-11-24].http://.;

4、高文凤、尹文强、张宜民、黄冬梅、于倩倩。城市医疗救助费用控制模式.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6 卷,第3 期,2009 年5 月;

5、林建鸿。社会医疗保险中的PID 现象及其消解.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16 卷,第3 期,2009 年5 月;

6、冯静.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年第6 期总第23 期 84~85;

7、丁红.蒋明森.关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原则的几点思考.[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学 2005 年第5 期 5~16;

8、天成平.将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J]党政干部文摘 2006.11 第 24 页;

9、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OL]中国益阳政府门户网 站;

10、阳芳.胡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刊物 2006.9 14~16;

11、张彬,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成因及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9);

12、贡森,财政应该支持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6,(5);

13、医院见死不救,究竟是谁的错.[J] 大连晚报.2006.4.3;

14、应从两个方面完善医疗保障制度.[J]党刊文摘 2006 年第16 期第41 页;

15、汤晓莉.各国医疗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M]社会保险研究出版社 2005.12 39~42;

1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J] 视点特别关注 12~13;

17、周毕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困境与出路,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8,(11);

18、Ward,MM.Medical insuranc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ge of onset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07vol.34(no.10); — 5 — 选题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用于阐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变革。

2、比较研究法: 用于比较中国与外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区别,以及我国可以借鉴外国医疗保险 制度之处。

3、例证法 用于举例说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

4、定量分析法 用数据详细显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与国际上医疗保险制度水平的差距。指导教师意见(本栏由指导教师填写)同学的论文《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在选题具有现实 性,了解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改革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 关对策建议,在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正在改革转型的时候,这样对中国医疗保险 制度的探讨时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此外,该同学写作态度认真严谨,论文框架合理,参考文献的查阅也较充分,完全符合本科毕业生论文开题要求,建议通过。指导教师签名: 2009 年12 月15 日 注:本项工作期限为2009 年12 月1 日至2009 年12 月15 日。— 6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检查表(基本信息由学生填写)题 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会 保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 共管理 指导教师 检查结论 检查项目 通过 不通过 备注 学生开题报告 完成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 开题情况 开题研究条件 学院(系)是否 同意开题 是 / 否(分管)院长(主任)签 字 年 月 日 注:请在相应栏以“√”表示。本项工作期限为2009 年12 月15 日至2009 年12 月18 日。— 7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基本信息由学生填写)

(一)题 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会 保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 共管理 指导教师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2009.12.1— 2009.12.15 对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进行相关指导

1、具体讲解开题报告事宜;

2、分析论文题目

3、介绍参考文献、权威作品的查阅方法

4、指导选题研究方法。指导教师签名: 2009 年 12 月 2 日 2009.12.16— 2010.1.10 对论文写作前进行相关指导:

1、介绍论文的具体写作方法。

2、分析论文写作的思路,对论文框架提出修改建议。

3、指出在具体进行写作时注意论文写作的前后呼应性,论文的逻辑关系 应该很严密。指导教师签名: 2010 年 1 月 8 日 — 8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学 生 填 写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 会保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 共管理

指导教 师 写作进度(对照任务书)2009.12.1—2009.12.15 开题报告指导并完成开题报告;

2009.12.16—2010.1.10 开题报告检查,修改不足支出,与指导教师讨 论论文初步写作思路。检 查 组 填 写 评定情况 检查项目 通过 不通过 备注 任务书执行情况 开题报告 时间进程合理性 指导教师指导情况 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接受论文(设计)指导情况 资料收集 检查结论(分管)院长(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注:请在相应栏以“√”表示。本项工作期限为2010 年3 月1 日至2010 年3 月5 日。— 9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基本信息由学生填写)

(二)题 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会 保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 共管理 指导教师 指导时间 指导内容 2010.2.18— 2010.3.16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2010.3.17 — 2010.4.1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10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题 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会保 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 共管理 指导教师 评价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标准 得分 选题(10 分)选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选题恰当,能反映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 求。写作规范(20 分)写作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结构 论文结构与格式符合写作规范。行文 表述准确,文理通顺。字数 论文正文不少于 8000 字(外语学院各 专业不少于5000 字)。研究能力(50 分)对资料的搜集、综合分析及 利用能力;运用研究方法手 段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资料收集较为翔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为 系统的分析,论证层次清晰;结论可靠,研究 成果贴近社会实际。创新水平(10 分)论文是否有创新思想与方 法,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 供新的思路。研究结论富有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 价值。写作态度(10 分)思想重视和时间投入 态度认真,精力、时间投入充分,虚心听取指 导教师指导,严格按任务书的要求完成毕业论 文(设计)。指导教师建议得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建议得分以百分制记。本项工作在2010 年4 月10 日前完成。— 11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此表由

评阅教师填写)题 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会 保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 共管理 指导教师 评 阅 意 见 论文(设计)得分 评阅教师(签名)年 月 日 是否同意答辩 是 ∕ 否 注:评阅教师在参考指导教师建议得分的基础上,给出论文评阅分,以百分制评 分。请在相应栏以“√”表示。本项工作在2010 年4 月15 日前完成。— 12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评分表(此表由答辩有关人员填写)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学生姓 名 学 号 班 级 0644 专 业 劳动与社 会保障 学院(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指导 教师 评阅教师 答辩小 组成员 组长 记录人 答辩小组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学生回答的内容摘要 — 13 — 答辩小组评语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得分评定 评价指标 指标内涵 评价标准 得分 论文概述情况(40 分)立论依据、方案论证、主要工作、结论、成果分析、创新内容。立论有因、论据充分、分析透彻、观点明确、结论可靠。回答问题情况(60 分)对提问的理解、对所提问题相关 知识的了解、回答问题的深度和 广度、表述的逻辑性和流畅性。理解正确、完整,对课题所涉及 的知识熟练掌握,分析透彻、深 入,表述严谨、流畅。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评阅教师评分:(原始分)×60%= 总评 成绩 百分制记分 答 辩 成 绩:(原始分)×40%= 五级制记分 院(系)审核意见 院长(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说明】百分制转换为五级记分制折算标准:90 分以上为“优秀”,80~89 分为 “良好”,70~79 分为“中”,60~69 分为“及格”,59 分以下为“不及格”,均 包含本数。本项工作期限为2010 年4 月15 日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约束,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多发,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集体谈判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集体谈判制度;劳动争议;工会

劳动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合作共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计划体制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被市场化的劳动关系所取代,劳方与资方的不同利益诉求得以彰显,由此引起的劳资冲突也日益显现。面对当前中国劳动争议大幅攀升的事实,探求一套有效的劳资冲突治理机制,化解劳动关系中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引起的劳资冲突也就成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谈判制度概述

(一)集体谈判制度的概念

集体谈判是一种工会或个人的组织与雇主就雇用关系和问题进行交涉的一种形式。工资和福利,是集体谈判的主要问题之一。雇主是企业方的代表,而雇员方的代表则是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团体和组织。早期的集体谈判主要是就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劳资关系等问题的处理进行谈判和交涉。目前集体谈判的内容有所扩大,许多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有关的内容也通过劳资磋商的方式解决,例如,企业内的人事改革、录用标准、人员流动、劳动合同的签定与解除等。

集体谈判的内容主要是:

(1)确定工作条件和就业条件;(2)调整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3)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集体谈判制度的产生

早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西方国家工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开展了一系列维权活动,并首先在英国和德国等国产生了部分产业工会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活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工会地位进一步合法化及和工会组织的壮大,集体谈判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德、法、美和瑞典等国先后颁布实行了有关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法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集体谈判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集体谈判活动在一些国家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49年通过的《组织权利和集体谈判权利公约》(98号公约)和1951年通过的关于集体协议建议书(91号建议书)等重要文件,对集体谈判制度在各国的普遍实行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

集体谈判制度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生产的机械化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劳资双方力量悬殊。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工人们必须团结起来组成群体性组织,就自身利益问题与雇主进行集体的交涉和谈判。对于劳动者来说,通过集体谈判可以为他们争取必要的劳动条件、合理的劳动报酬以及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对于雇主来说,通过集体谈判可以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协调、解决劳资纠纷,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我国集体谈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通过计划配置劳动力,也就不存在集体谈判制度。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劳动力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劳动就业制度产生了根本改变,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雇主—雇员”关系取代了终生雇佣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集体协商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正式建立劳动争议仲裁的三方机制,同时,重点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2001年新通过的《工会法(修正案)》也对工会参与集体协商提供了法律保障。虽然集体谈判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推进,但是总体上讲,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集体谈判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集体谈判制度在协调劳资矛盾,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方面还没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

(一)集体谈判的级别较低

我国引入集体谈判制度已有十几年,但其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谈判级别较低。集体谈判的级别可以反映一个国家集体谈判的发展情况。谈判级别可大致分为:地域性的集体谈判、行业性的集体谈判、单个企业的集体谈判。我国目前还是以单一的企业集体谈判为主,但是仅有这一级的集体谈判是无法解决劳动关系所有问题的。如涉及工资等工作条件时,有一个产业或行业的标准问题,这不是一个企业能够单独决定的。另外如果工会的组织和力量不足以在企业内开展集体谈判时,就要借助行业或地方的集体谈判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谈判主体间信息掌握不对称 良好的集体谈判机制应该保证谈判主体在谈判能力和信息的获取上处于平等状态,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雇主方控制着相当规模的物质资本和信息资源,企业经营状况只有雇主最为清楚,不少企业雇主方都有专业的智囊人员和谈判人员,他们在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十分明显,而雇员方长期以来只充当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象上,同时也不具备谈判所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从双方谈判的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对比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先天形成的谈判强弱状况不可能形成公平合理的谈判协议,因此要建立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必须解决好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双方力量悬殊的问题。

(三)谈判环节缺位,协商谈判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集体谈判是签订集体协议的前提和必经阶段,集体协议只是谈判的最终结果。集体谈判的过程就是雇主和雇员双方经过多次的讨价还价,不断妥协,最终达成一致,消除分歧的过程。没有实际的谈判过程,集体谈判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

我国重集体协议的签约,轻集体协商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建立相应的谈判机制。甚至把集体合同当成一项达标任务,只追求合同的数量。签订的合同大多没有经过协商,流于形式。协议合同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集体谈判的核心是形成谈判协商机制,形成雇主和雇员相互沟通达成共识的制度。但目前我们欠缺的是这种形成谈判的机制,并且使这种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去解决问题,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协调劳资矛盾。

(四)集体谈判的立法层次较低

集体谈判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处理劳动关系的制度。至今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集体谈判的概念,而一直被称为集体协商或平等协商。目前,我国有关集体谈判的法律规范还非常欠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只有四条直接提及集体合同,且其规定原则性很强,缺乏可操作性。为了协调劳动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4年12月5日发布了《集体合同规定》和《劳动部关于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试点工作的意见》,成为目前我国集体谈判的主要政策依据。但这只是一个部门的规章,并没有将其入法,不具备法律效力。而且这些规定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显然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调整劳动关系的实际需要。另外,《集体合同规定》也没有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不能切实的约束业主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五)集体谈判制度发展不平衡 签订集体协议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例较大,合资企业较少,私营企业更少。据2001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对全国6省市100家企业 的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签订集体协议的比例为73%,合资企业签订集体协议的比例是38.1%,私营企业签约比例仅为15.4%。调查显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之间,在是否组建工会和是否设有专职工会主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私营和独资企业没有组建工会的比例分别达到33.3%和50%;组建了工会并设有专职工会主席的比例分别为40%和33.3%,远低于国有企业89.5%和集体企业69.2%的比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率低,劳动关系双方协商谈判机制尚未普遍建立,集体合同建制工作进展缓慢、困难重重,加上缺乏健全的监督保障机制,集体协议制度推行相对滞后。

三、完善集体谈判制度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建立有效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

(一)健全集体谈判的利益表达机制。

西方国家集体谈判的实践表明,培育集体谈判主体,使其真正发挥集体谈判的作用,基本前提是培育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在集体谈判中,工会是资方力量的抗衡者,主要与资方在劳动法律的框架下就劳动者的权益进行谈判,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增强工会的代表性和群体凝聚力,赋予工会独立代表劳方利益的资格。为此,必须增强工会的代表性,彰显其群众性社团组织的基本属性,在工会代表选举方面,要坚持依法由工会会员直选产生,对工会会员负责,不能由企业行政指派,避免工会成为企业的附庸。在雇主组织中,我国的企联在其代表性和会员数量方面也较弱,在一些城市和区县一级并没有相应的分支机构,因而在开展行业性集体谈判时,企业主体缺位也尤为突出。为此,要在县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等行业特征明显的地区积极培育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行业性雇主组织,推进行业性雇主组织的规范运作,以利于在行业层面有效开展集体谈判并对协议执行进行监督约束。

(二)加强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

工会是集体谈判的主体之一,在《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诸多法律规范中,都明确规定了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权利和义务。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集体谈判在调整劳资关系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在当前我国工会力量相对薄弱的环境下,加强工会建设已成当务之急。第一,加大工会的组建力度。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视企业工会的建设工作,加强工会领导机关对企业工会的指导和服务,积极为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对长期不建立工会组织、不履行《工会法》规定义务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除了建立企业工会之外,还要大力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第二,加强对工会成员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工会法》、《集体合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工会成员提高依法利用集体谈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要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法律素养,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集体谈判的进程和谈判技巧,以增强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

(三)推进集体谈判制度的立法工作

集体谈判在我国之所以不能有效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立法的缺失,致使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无法可依,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集体谈判法》。首先,对集体谈判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与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女职工的保护、劳动合同管理、裁员、集体合同期限、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都应该纳入其中。其次,明确规定工会和雇主组织的权利、义务。如雇主组织必须回应工会提出的集体谈判要求,必须义务提供集体谈判所需要的所有真实有效信息。对雇主阻挠工会建会工作、拒绝集体谈判、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作出具体的处罚规定,以督促集体谈判的有效运行。

(四)发挥政府的行政监管和支持保障作用

政府在集体谈判的问题上,主要是宏观指导和监管,另外给予一些相关支持。宏观指导和监督主要是起草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待法律法规生效后监督法律的执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还需要对于集体协商的程序合规性、集体合同的认证和管理、集体协商中争议的仲裁和处理等具体执行问题进行监管和服务。另外,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该提供相关的宣传培训方面的支持,大力宣传集体协商制度,让更多的雇员和雇主知道了解这种解决劳资关系的常规办法;通过培训提高劳资双方相关人员参与集体协商的技能,提高谈判效率,这些也对保障集体协商制度及早取得成果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集体谈判制度自推行至今,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种种问题,致使集体谈判对中国劳资纠纷的调整效果并不理想。面对当前劳资纠纷日趋攀升的现实,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集体谈判制度,构建中国劳资关系的利益平衡机制,促进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

像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主要有四种类型: 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2]。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保障问题也成为了中央关注和战略实施的重点。2007 年, 国务院宣布将投资计划中的9000 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3]。但是据乐观统计, 目前我国实际纳入保障房范围的城镇家庭只占应纳入保障房范围的25%左右, 缺口依然很大。因此,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解决保障性住房所存在的问题并使其得到很好地发展是我国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不足

近年来,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大, 国家、政府对其投入也不断加大。但是由于需要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太多和国家财政承受着巨大压力等的原因, 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工作失误, 使得资金落实率很低。

( 二) 保障性住房相关制度不明确, 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法制建设还比较滞后, 一些具体的法律、行政法规还尚未出台, 短期性的规范性文件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比如不够权威、执行力差、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不够严谨等。对于一些保障的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 尤其是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尤为突出。

( 三) 住房保障的对象不明确

由于保障管理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和各地区保障标准差异的原因, 一些“非低收入者”也被纳入了住房保障的范围。而那些真正需要保障的低收入者被排挤在范围之外, 一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再加上政府对购买对象和住房户型的宽泛态度, 使得“经济了富人, 穷人无力购买”的情形一再出现[4]。这极大地违背了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初衷。

( 四) 保障性住房市场供给少, 住房配套太狭隘

对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 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最高的收益才是其最大的目标。比如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开发保障性住房的回报率仅有3%, 而房地产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就高达10%; 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房地产开发商更愿意开发商品房等其他房型, 而不是开发廉租房。这就导致保障型住房的市场供给太少, 住房配套设置也倾向于那些中高收入购房者的需求, 对于低收入者来说, 可选择性少之又少。

三、关于解决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 一) 丰富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集方式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一项巨大而紧急的工程, 仅仅依靠压力巨大的国家财政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只有不断丰富保障性住房的筹集方式才是明智之举。这就需要中央在提高对保障性住房投资比例的同时, 也要强制地方人大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适当比例来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 要充分鼓励和利用社会各界企业、团体和组织积极参与到住房资金的筹集中来, 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 二)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建立完整的监督机制

首先,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制定一套统一的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文件的内容, 尤其是住房保障的标准、水平、对象和来源等都要做详细明确的规定。其次, 地方政府在坚持中央规定的基础上, 适当的结合本地的发展现状和需要保障的人口数量,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推进地方性的住房保障法规。最后, 建立与住房保障相应的政府专门机构, 管理住房保障的投资基金等。建立问责机制, 把保障性住房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 对于徇私的人员绝不手软。

( 三) 建立明确的对象评估标准

为了减少保障机构管理人员徇私和一些购房者“搭便车”的现象, 政府要对保障性住房建立明确的对象评估机制。第一, 地方政府要在国家规定标准的前提下, 结合本地的实际, 对于保障对象进行层层严格审查;第二, 尝试建立申请担保机制, 即每个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家庭都需要有指定的担保人来担保该家庭收入的真实性[5], 当然担保人要明白担保就意味着责任。第三, 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和收入申报制度[6], 把个人申报的良好信誉纳入管理机构的信誉档案, 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调查, 减少那些有“隐性收入”的高收入者浑水摸鱼的现象。

( 四) 鼓励企业增加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数量和相关配套设施

首先, 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投入, 尤其要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优惠。其次, 对企业进行社会公益服务的知识宣传, 使其积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最后, 紧紧跟随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的步伐, 鼓励企业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户型格局的种类和相关配套设施。

参考文献

[1]陈安兰.浅谈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 2012 (5) .

[2]陈阳.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 2014 (11) .

[3]赵天奕.政府保障性住房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5) .

[4]陈酉宜.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10 (11) .

[5]王晓明.我国保障性住房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住房, 2009 (1) .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企事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发展

一、内部控制制度定义

一般认为,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事业单位在合法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汇总质量,实现利润取得最大化为目标,保障本单位财产安全完整,财务和税收来源和使用合法合理,情况真实属实,同时加强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保障单位经济运营中所产生的一套自我调节,检查,修复等活动的控制系统。

二、国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的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垄断时代,新技术不断地应用,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资金大量涌入,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企业都开始重视资金的管理和利润的最大化取得途径,此时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产生了,会计和财务管理正式从企业普通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具有重要地位。

三、国内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我国的会计内部管理与国外进行的要晚很多,我国的企事业财会制度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

在当前我国大数据背景下,会计内部制度是结合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各方面实际情况而制定规划的。如果以我国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上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事业单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具备发展的条件,也不需要自己筹资,在学术理论方面也没有一个具体化的学科和书籍来引导。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下,各中小型企业的自主权慢慢扩大,企业可以通过证券,股票等市场筹资所需要资金,并可将闲置资本投入证券,股票等市场中,从此时起,我国的财务管已经正式形成了。

四、我国企事业会计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这里所说的制度不健全是指企事业财务部门中可能出现的作弊等行为。举例来说,企事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行为有以下两种:

1、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不能充分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和法律严肃性:会计内部的自身调节和管控行为可以使会计信息准确,但是很多也企业法人和董事会并不能完全理解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意义,也就是企事业领导层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评估及战略制定的作用认识不够,是企事业单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3]。

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的会计内部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都在不断改善,但是相对国外的财会制度来说仍然不够全面,制度上的不健全致使企业市场竞争失利、会计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很多企事业单位表面上看,是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来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和执行上还是比较肤浅和形式主义的,其会计信息质量和真实性可行性往往以领导层的意愿为重心,违背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指导性,无视企事业财会管理制度,最终导致企事业单位陷入危机。

(二)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核算方法不规范

一般来说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对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很大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十分有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处理危机情况和正常业务的效率性,无法满足和适应企事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小部分会计人员还可能会因个人利益驱使,藐视法律和职业道德,利用不完善的内控制度漏洞为自身非法牟利,这不仅使得我国的会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同时也会对企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会计的核算业务和档案管理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管控边缘。我国很多企事业并没有规范和统一的财会核算操作程序,会计工作对于其他工作人员来说不透明,甚至存在真假两套账的现象,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企事业在财会核算、收入与支出的记录等存在着很多的违规行为;另外一方面,会计档案管理也没有成熟的管理系统,经常会产生基础数据的流失,为今后账目的查询和审核带来不便,也为财务躲避法律留下了隐患[4]。

五、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待财会部门的态度和管理水平,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和指导意义。随着我国现在市场经的济飞速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地深化改革,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了,建立足够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事业单位回避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保持企事业单位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提高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以身作则明确责任,以确保企事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施行。

(二)增强会计核算的现代化

在大数据环境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专业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了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和电算化操作。现代化的财会内部制度采用先进的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极大地规范处理了财会业务,有力地防治计算机犯罪以及技术风险。强化企事业会计内控机制的可执行性,使内控机制稳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5]。

(三)提高公司人员素养

在一个内部机构完善的正规公司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把职务进行合理的分配,也可以适时轮换岗位,这些措施都能够使会计内控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但是,最基本的方法还是提高企事业人员素养。会计人员是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该部门业务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知识,进而使得企事业内控机制得以有效落实和稳定发展。

(四)要完善评估预警

企事业单位需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这不但关系着企事业单位的声誉和形象也关系着企事业单位的生死存亡,为此,不仅要提升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水平,加强企事业单位对风险的评估和分析,还需要提前预知可能产生的风险,做好准备,提出风险防范对策,尽量降低企事业单位在运营中遇到的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以便使企事业单位在良好的控制环境中发展和成长[6]。

六、总结

我国的各企事业单位是改革开发以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量,发展中的企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为了取得更大利益,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进而经营失败甚至锒铛入狱。因此我们要合理运用企事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进程中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师金玲.浅谈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科技经济市场.2016(04).

[2]初少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残缺及其修补[J].经营管理者.2016(14).

[3]王琳.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4).

[4]朱胜辉.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

[5]窦丽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13).

[6]施岩.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16年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新常态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如何适用执纪要求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1633-1)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男性肾结石怎么治下一篇:以丰收为话题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