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2024-10-06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精选8篇)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1

浅析重庆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规模化农业生产格局有了指导性意义。本文主要从重庆规模化农业生产现状、自身元素及实践操作方面谈谈在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旨在对于规模化农业生产建设提出意见。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问题;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解决好“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在我国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进程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大农村、大农业国家,全国近60%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为主,以自足自给为主要。要转变现有农业存在的“小打小闹”、市场运作少的局面只能从实现现代规模化农业入手,借鉴西方国家的规模经营方式,才能彻底解决农业问题,但农业规模化的实现在重庆仍存在问题。

一、重庆农业规模化生产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重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脚步脚步加快,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09年下半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从寥寥无几增加到2300余家,逐步形成了以榨菜、辣椒、生猪、柑橘为代表的产业链和国家知名产品品牌,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业产业化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

场开拓和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表现明显。截止2008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237家,实现销售收入417亿,带动农户293.8万,较2007年增加37%。同时金融行业对于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较大,仅2006年至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累计对农业产业化发放贷款41亿元,并且成功与10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业务关系。

二、重庆农业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地貌因素制约规模化发展

众所周知,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均海拔为400米。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多呈现“一山一岭”、“一山一槽二岭”的形貌。同时,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以浅丘、山岭为主的地形风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农业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实现普遍集约规模化;在部分地区,尽管存在着规模化农业生产,但相对规模也是分块经营而非成片经营,同时地形因素使得规模化经营农产品在运输等成本上增加,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二)农民意识淡薄阻碍农业规模化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都保持着传统的耕种模式,小农意识普遍 存在。大部分农民认为只要自己的田地耕种好,每年耕地收入固定就算日子安稳度过,农民们对于实行土地流转承包大面积农田

实现规模化农业持怀疑态度,只要表现为:一是自身不具有敢为人先实现规模化经营的超前意识,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农民自行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但有很少的农民能真正的将这样的前卫思想植入到自身生产中,不愿承担风险流转土地开办规模化农业项目;二是对于他人实行规模化农业的土地流转不支持,主要表现为对于转租、承包、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阻挠,对于农业规模生产不信任。据统计,2005年重庆市土地流转比例仅占所有更低总量的6.91%。

此外,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也制约了现代农工业的产业化经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不久,但农民对此认识不到位,仍习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因此造成了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小,制约着规模化农业的实现。

(三)政府引导不够减缓农业规模化脚步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小农意识的存在,就必然要求政府在对农业的生产上要起到一定的产业引导作用。目前,尽管政府倡导实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但在引导上仍存在着缺位,主要表现为: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高,即对于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效益等向农户推广普及不够;二是规模化产业项目引入的指导力度不够高,即在对农民实施产业化农业中缺少了政府对于产业项目引进及扶持办法及力度;三是对于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农业的总体思路和规划欠缺,目前各地政府乐于搞城镇建设和开发,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措施缺少必要的重视。

(四)龙头企业作用发挥不明显

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农产品。而政府部门又缺少必要的服务和管理,致使一些本地企业到外地购买农产品或企业收购不到符合进口国家或地区标准要求的农产品。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减少了我市的农产品出口数量,造成我市部分优势农产品的低价销售。

三、解决重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加大规模化生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规模化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规模化生产的有益之处,利用村村通

广播、网络平台、宣传标语等宣传媒介对农业规模化生产进行大力宣传;注重抓住典型,通过打造规模化生产的先进典型,宣传规模化生产成功实例,以引导典型在农民中广泛流传,以此提高农民规模化生产积极性。

(二)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扶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增加对农业规模化的财政资金投入。一要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培训制度,提高他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水

平,逐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要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根据企业需要,指导农民生产出符合企业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三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鼓励超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推行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采取联合购销模式,通过购联网,把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到国内外。

(三)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注重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要先行一步,依托各村的特色产业或一村一品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达到所有产品一半以上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为其他村树立样板。二是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财力上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2

1 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因素

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以来,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食产量水平连上几个台阶, 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由于土地一家一户条条块块的分散经营,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 家家户户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抗御自然灾害的整体, 农业生产只能任大自然的宰割。化肥的应用和发展无疑是人类农业的一次革命, 它创造了比传统农业高得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但是化肥的应用也给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依赖性, 生产上出现了重化轻农的不良恶习, 使土壤整体肥力下降, 优质农家肥弃而不用, 造成耕层土壤养分失衡, 降低化肥的利用率, 削弱土壤对自然灾害的降解和缓冲能力。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下降。

1.2 地理位置因素

不同的地域在同样的灾情下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水利资源丰富, 农田基本设施较为完备的, 农民又积极备战抗灾, 经常是大灾之年不减产。2009年入伏以来四平地区连续48 d滴雨未见, 可以说是百年不遇。即使如此, 有灌溉条件的早动手的农户, 秋天玉米产量依然无减, 超出历年最好单产水平10 t/hm2的农户大有人在。而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带, 农民只能仰天长叹, 祈求上苍天降甘霖。玉米产量皆在5t/hm2以下, 还有的地块颗粒无收。

1.3 基础设施因素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旱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开发了大量灌溉水井。但由于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农田灌溉设备使用权属多户共享, 这就给设备管理和使用带来诸多不利, 管理相互推脱, 造成设备丢失、鼠咬, 更有甚者改变用途[1]。用时相互争抢, 延误农时, 甚至有的为此发生纠纷。开发单位为了加强管理, 与管理者签订管理合约, 可是其他农户都误以为设备一切权利归属于掏钱的农户, 管理者可以随意使用, 他户想用要以借的方式与管理者协商。

1.4 品种与栽培因素

不同的玉米品种抗旱性不同, 如美国先锋种业生产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先玉508及国产的良玉11等根系较发达, 因此在干旱严重的年份表现出具有顽强的抗旱性或耐旱性。而农民选择品种多数把产量放在第一, 而后才考虑品种的抗性。因而常常因选用的品种抗性差而遭受严重灾害。在作物栽培过程中技术应用不当也会影响作物的抗灾能力。如:播种期时, 多数农民不能立足抗旱, 或者靠天等雨下种, 或是干种下地等雨, 未能将播种时间控制在最佳播种期;不分品种不分地利, 种植密度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十几年来种植郑单958形成习惯性的结果;还有免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使越来越多农民播后再不动土, 造成耕层变浅土壤板结, 降雨时形成径流, 不能很好的蓄水保墒, 降低了耕地的抗旱能力[2]。这些不合理的栽培技术, 都将会影响耕地及作物自身的抗旱性。

1.5 劳动力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 家里的留守人员几乎是妇弱病残老人, 夏季农田作业环境严酷再加上繁重的耗体力劳动, 他们不仅难以承受也无法完成作业, 势必给农业生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一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来临前, 如果人类积极努力防范和抵御, 那么这种灾害给人类带来损伤就会小一些, 或者会避免。相反, 如果平常不去理睬, 灾害来临就会束手无策, 到那时只能是悔之晚矣。农业生产遇到自然灾害人们竭尽全力去抗击, 就会减少损失, 或者因为人们的努力仍然获得丰收。

2 对策

2.1 提高抗灾意识, 培肥地力用养结合

加大打击偷盗农田基本设施的力度, 建立完善的设施管理机制。时时重视灾害, 时时依据科学防灾抗灾, 保证农业增产增收。有机肥具有培肥地力、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的能力, 增施有机肥还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在农村有机肥肥源丰富, 不仅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 还可以采用秸秆粉碎还田等手段, 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

2.2 整合技术科学抗旱,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无论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整地要掌握火候, 最好控制在秋天封冻前, 避免春整地失墒。选择抗旱性强的高产优良品种, 适时播种。并通过推广秸秆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等于段创造土壤墒情, 增强农田整体抗旱能力。发展旱区农业, 解决农民吃饭问题, 从根本上是解决水的问题, 打井抗旱节水灌溉, 在作物生育关键时期干旱补水, 逐渐建立起一批农民的保命田、增收田、高产田。兴修水利, 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推广节水技术。水资源缺乏区催芽坐水战胜春旱, 恰是最有效的好措施[3,4]。

参考文献

[1]王俊鹏, 张久成.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1999 (5) :24-26, 42.

[2]刘向阳, 陶红.半干旱区农业旱灾的发生及预防对策[J].北京农业, 2007 (33) :57-58.

[3]刘学勤, 刘爱军.浅论井灌和“坐水种”在旱区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 1993 (4) :11-19.

粮食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粮食;种粮大户;农田基本设施;农业机械

粮食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制订各种针对种粮农民的惠农政策,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加。农民生产、生活观念的转变,农村养老制度的逐步落实,土地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土地做为农民养家糊口的基本保障作用正在减弱。农民放弃土地,将自家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耕种的趋势正在加强。农村已经出现了靠土地流转收种他人责任田而进行规模化生产的种粮大户。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将逐步成为今后粮食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直至成为主要形式。从对目前极少数种粮大户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后,本人认为认真研究粮食规模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今后的粮食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济源市粮食规模化种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济源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工业化的程度较高,农民除了务农收入外,通过运输业、工副业和打工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农民的就业领域比较宽广。出现了一部分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让给亲戚朋友种植,或者是以村、组为单位将土地集中转让给种田大户等形式的土地转让现象,从而培植了种粮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1户,共计种粮面积4398亩。通过调查,了解到他们在生产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由于多年来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欠帐,缺乏统一的规划。田间生产道路不能满足机械化耕作的需要。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渠道损坏严重。农田电路缺乏,电井配套率低,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农业机械拥有量不足,机械配套率不高

由于种粮大户的资金不足,普遍存在农业机械拥有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现象。在农忙时节往往需要租用其它农户的机械,进行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各项作业,影响农业生产。现实推广的农业机械不能与高产栽培要求的农艺措施相配套,影响高产配套措施的落实。例如播种机械不能实行宽窄行种植,玉米收获机械只能收获等行距玉米问题。

3.缺少晒场和仓储库房及设备

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每个农户种植的粮食面积一般在3—5亩之间。收获的粮食在自家庭院,路边晾晒后存放在农户家里。而种粮大户收获的粮食则必需有专门的晒场和仓库,进行晾晒存放。而目前的所有种粮大户都没有专门的晒场和仓库,租用到合适的晒场和仓库非常困难,极易造成粮食收获后的霉变损失。

4.资金严重不足,种粮补贴不能享受,投资风险大

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生产的过程,存在着投入大,资金周转期长,投资风险大的特点。据调查11户种粮大户都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所用资金都是通过小额贷款和借款来筹集。国家的种粮直补资金针对的是原有承包户,从原有承包户流转过来土地的种粮大户不能享受种粮直补。农业保险业没有覆盖到粮食生产、种粮大户投入的资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偿,使他们投入处于无保障的条件下,投入风险大,影响种植规模的扩大和种植积极性。

5.科技素质低

所有种粮大户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不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有的种粮大户还从事其它行业,是跨行业经营,与农技推广部门缺少沟通和了解,靠经验种粮,造成在选用良种、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二、应当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在农村中出现的因土地流转而形成的种粮大户,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雏型,代表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向,认真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早探索我国规模化粮食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对促进今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现实的意义。

1.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目前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

农田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当前以家庭联产为主的农业生产体制下,农民已经失去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当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后,其它农户更不愿往农业基础设施上给予投入,单靠种粮大户的个人行为更是难以承担投入的费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建设管理体系,保证建设管护费用,确保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发挥效益。

2.强化农业机械补贴,研究投入机制

实行粮食规模化生产后,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业机械的性能要求更高,国家在进一步加大农机补贴的同时,还应组织和协调农机生产企业,研究生产出功能与农艺要求相符合的农业机械,使高产栽培技术能够通过机械作业落实到生产实际中去,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3.加强晒场和仓储库房建设

我国已经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30多年,30年前的生产队、居民组的仓库已不复存在,在实行粮食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国家应把仓储设备建设做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来抓,建立一个有效投入机制,确保粮食安全。

4.建立针对性的粮食补贴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保险

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应当进一步完善,使生产粮食的种粮大户能够享受到粮食补贴。推进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地降低种粮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投入风险,使他不致于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出现亏本的现象,从而使他们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为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5.加强对种粮大户的培训,逐步建立从业准入制度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4

实施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上海理工大学食品和医疗器械学院商林书

[摘要] 本文对推进《规范》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条对策措施,希望对下一步推进《规范》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推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推行实施《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医疗器械日常监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规范》是把医疗器械生产的方法、措施、制度、标准等加以规范化,从而对医疗器械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及影响产品的主要因素作出必要的规定。实施《规范》对于贯彻科学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拟对推进《规范》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条措施,希望对下一步推进《规范》实施有所帮助。

一、《规范》实施现状

我国是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实施《规范》,按照“深入研究、总体规划、精心部署、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规范》首先在风险较高的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实施。从2011年1月1日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和日常监管,全面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对不能通过质量管理考核的企业,产品将不允许进行注册。《规范》的发布实施,完善了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提供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监管依据,为从源头抓质量,实现“从最终管产品”向“全过程监管”的转变奠定了法规基础,被业内人士喻为医疗器械生产管理法规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自《规范》实施的以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真做好实施《规范》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实施《规范》,《规范》相关企业的总体硬件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改进,企业质量管理 1

意识和质量保证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一些原先在生产洁净区域控制、无菌检验实验室、制水系统和空调送风系统等方面未能达标的企业,现已逐步按《规范》要求完成相关改造工作。同时,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过程控制能力以及检验和监测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另外,个别软硬件基础不好、管理差的企业,已被淘汰出医疗器械行业。但由于《规范》在我国实施刚开始启动,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以后引起重视。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部分企业对《规范》实施缺乏正确的认识,主动实施《规范》的意识不强。许多企业片面认为,实施《规范》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产品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而不是通过实施《规范》提升企业软、硬件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一是部分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尚未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对《规范》实施不主动,对厂房、设施、设备等硬件改造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换版等工作进展缓慢,认为到注册证到期前再突击进行准备也不晚;二是已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在检查前后不一致。即企业在现场检查前积极准备,现场检查时按《规范》和《细则》的要求运作,但在检查后却不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部分企业对《规范》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正确实施《规范》的能力。如许多企业还存在为“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现象,对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掌握对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不能针对本企业、本产品提出有关风险管理的要求和具体实施过程,只是应付检查,达不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关键/特殊工序的工艺参数确认上存在逻辑错误,把发布的工艺参数作为确认方案的输入进行简单地评价,而不是通过确认得出有效的工艺参数;在采购管理上,多数企业存在采购要求、采购信息不完整,与供方所签订的技术合同或协议书仅仅满足于应付检查、内容与采购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3、检查员对《规范》检查条款把握存在不够统一的情况。如对企业的空气净化系统只能做到降温,不能升温和进行湿度控制的问题,有的检查员认为符合要求,有的检查人员认为不符合要求;对无菌医用敷料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工序如何进行布局的问题,有的检查员认为应将所有生产工序都布置在净化车间内,而其它检查员认为只需将裁剪、缝纫、包装等部分工序放置在净化车间内即可;对无菌检查时培养基是否需要灵敏度复核的问题,有的检查员认为此步骤是必须的,而有的检查员认为可以省略等等。

4、《规范》实施工作缺乏稳定的人、财、物保障。

一、检查员队伍不稳定。当前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适行轮岗制度,目前不少检查员因轮岗已离开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岗位,检查员队伍变更非常频繁;

二、检查员派遣困难。目前《规范》检查大都由基层监管人员承担,而基层监管人员自身日常监管工作十分繁忙,外出《规范》检查经常出现与本职工作冲突的情况,加之《规范》检查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又要承担检查风险,检查人员存在不愿出去检查的心态,导致检查员派遣比较困难。

二、检查车辆保障不充分。《规范》实行异地检查,并检查时间短、检查任务重,要求检查必须有比较高的检查效率,但目前《规范》检查经常出现无检查专用车辆的情况,检查人员需乘公交抵达不同地方的企业进行检查,检查路途中消耗时间较多,影响检查的效率和质量。

5、《规范》检查工作程序不够简单、合理。一是检查报告要求繁琐并且内容重复。目前《规范》检查报告要求上报4个检查报表,但不同检查报表之间的内容有重复;另外,检查表格格式修改困难,修改后经常出现格式不对的情况,导致撰写检查报告占用了比较多的检查时间,影响检查的质量;二是检查资料传递设计不合理。除检查组长处,其它检查员在检查前不能收到检查资料,检查员在检查前缺乏对被检查企业、产品以及标准的基本了解,检查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上述问题存在主要原因有:《规范》实施刚开始启动,对企业的宣贯和培训未完全到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医疗器械行业人才比较匮乏,企业在市场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医疗器械品种复杂,产品差异性较大,检查标准把握难度比较大;检查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知识掌握不够,理解不够深入;《规范》组织和后勤保障的能力还不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等等。

三、对策与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企业树立实施《规范》的正确认识。对企业领导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座谈和考核等方式,让企业认识到实施《规范》是企业必须要执行的法定义务,在思想上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自动以实施《规范》为契机,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还要引导企业不要将 《规范》实施重点考

虑能否 “通过”产品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上,仅满足某次检查的结果,而是通过实施《规范》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持久,而这样的稳定和持久并不依赖于政府有限的检查监管。

2、强化企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实施《规范》的能力。加强与国家局培训中心、省(市)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组织企业参加上述单位组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培训。针对企业在实施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针对性开展单项业务培训工作,如医疗器械产品风险分析。组织未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到已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进行学习交流,让未通过的企业看到自已在软硬件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同时使企业对《规范》实施有更多地感性认识。同时,引导企业自身重视《规范》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进行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全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员工的经验、资格、能力,特别是员工工作的领域对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关注员工在完成一个过程之前应达到的培训要求。

3、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督促企业按要求实施《规范》。一是对已通过《规范》检查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确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符合《规范》要求,防止企业出现检查前与检查后不一致的情况。二是对需申报《规范》检查的企业,要提前介入,掌握情况,并督促企业积极准备,强化企业严格按照《规范》组织生产的自觉意识。三是对尚未通过《规范》检查的生产企业要重点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改版及执行情况,生产环境、主要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等硬件设施设备的改进及使用维护情况,产品检验情况,对上市后产品的不良事件监测和顾客投诉处理情况等情况,督促企业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存在问题特别严重的或对问题不积极整改的企业,可责令停产整顿。

4、强化对检查员的业务培训,统一《规范》检查的标准与尺度。因为医疗器械涉及学科多,监管人员水平不一,加之各地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必然会影响检查员检查的标准与尺度把握的一致性。建议建立检查员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检查员业务培训,增强检查员企业识别和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判断能力;建立沟通平台,及时对检查员在实施《规范》检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明确指导和权威解答;尽早组织编写检查员手册,便于检查人员正确把握《规范》的相关要求;针对《规范》编写一些相关配套资料,作为检查员参考资料,如将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中引用的相关ISO标准主要内容摘录编译出来;列举一些案例分析。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5

【摘 要】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农村经济的保护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农业保险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为何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农村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得让人如意呢?本文就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在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字】农业保险 法律依据 保险意识 制度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产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所占比例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但是单一的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的农业保险就是指保险人对于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损害农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业务。它主要的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森林火灾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保险、蔬菜保险等等。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的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既有发展之初的快速发展,也有商业化运作的萎靡滑坡。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之路是充满艰辛和荆棘。就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82—1992年)。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保险业务的全面恢复,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点办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1986年以后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兵团的范围内实行农业保险。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各公司对农业保险成本和赢利考虑较少,所以,这使得农业保险业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费用收入就从23万上升到8.17亿元,年均递增超过120%。

2、农业保险的萎靡时期(1993—2003年)。

1992年以后。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的削减,尤其是在1994年随着市场化体制转轨的进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与商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各大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取消了农业保险,使得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特别是2003年,中国人保在香港上市之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业保险,这就使农业保险的发展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

3、升温阶段中也困难重重(2004年至今)

由于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终结,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一段时间,根据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措施的指导,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取名为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不仅是我国探索农业保险制度的开端,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端。虽说是新的开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升温阶段的它也是困难重重。

二、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业保险的需求是多向的。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需要一种更好的途径来解决受灾农户因灾返贫的现象,而农业保险就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从保险公司来说,当前中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城市市场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发展新的市场就成为广大保险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随着国家对“三农”产业的投入,农村市场就成为广大的保险公司的开发对象。从农民方面来说,农业保险一项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三赢”的保险项目,为何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呢?

1、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的问题。我国的《保险法》实质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大多数是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同时在农业保险的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农业保险中的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都得不到落实。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除少了一部法律的规范之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够的,比如说,政府补贴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保险除了免除了营业税之外,其他方面与商业保险一样,国家还没有一套政策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2、保险费用过高、农民收入过低,保险意识不强。

虽然经过了几次改革,农业保险的费用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同时政府的费用补贴也进入了这个系统。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这些费用都是偏高的。这个问题就要从农民的收入问题来谈了。农民一年的收入主要是种植业和家里家禽的养殖,而我们知道,农民每家每户的种植业的面积是根据家里的人数来获得的,面积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只是能够基本解决全家一年的温饱问题而已,那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保险呢?同时,农民的保险意识也是很薄弱的,农民安于现状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子根深蒂固了。他们会认为,收成不好就抱怨一下老天爷,接下来就没有任何举动,守着这些仅有的粮食过完这一年。

3、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着很多的技术性的障碍:①保险责任的确定和保险费的确定都比较困难。②定损理赔难度很大。由于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的价格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赔款应该要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市价来计算,而此时农作物或畜牧产品往往还没有成熟或者是在成长中,很难估算出市价是多少,于是就很难界定定损赔偿的问题。③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确定的预期利益,而这些农业保险的标的物的生长和饲养大多是取决于保险人的管理和精心照顾与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很难分辨是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

三、针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加强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就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2、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3、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同时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农业保险技术的问题的关注,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用的界定,定损赔偿的界定,都可以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不仅可以让保险公司有了执行的依据,同时也让广大投保人有了正当获得利益的依据。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6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反映群众愿望,从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此,我们于2008年10月到抚宁县抚宁镇下庄村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蹲点调研,目的是要了解农民对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需求、愿望、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结合正在该村实施的2008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发现项目实施的难点和影响项目建设的因素,并力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召开村班子成员座谈会、到农民家中走访座谈、深入农业开发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和群众交流、发放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与县农开办、项目乡镇和项目村共同分析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农民对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看法

抚宁县抚宁镇下庄村2008年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改造面积2854亩,计划新打机井26眼,埋设地下管道18400米,修农路5281米,建桥一座。我们走访中发现,在项目实施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是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规模对农业生产性公益设施进行改造完善的政府行为,对中低产田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的实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好改善,农业综合开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项目区农民从已完成改造的项目区中,看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彻底改善,机井、地下管道相配套,用水方便,农路畅通,运输便利,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得到有效

解决,种植结构调整后收入明显增加。农民们非常欢迎农业开发项目,期待着通过农业开发项目改善本村农业基本条件,增加农业产出,增加收入,对国家的无偿投入深表感激。

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与国家政策有关,有些与我们的工作不够深入有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1、自筹资金困难大。在与下庄村干部座谈中,他们对项目建设最大的担心,就是觉得自筹资金比例过高,完成难度很大,走访的十多户农民谈及此问题时,农民也表示出些义务工还可以,但出资有困难。虽然在项目立项前,项目村都征求了农民对筹资投劳的意见,因为农民迫切期待项目实施,所以在征求意见时,大多数村民代表都同意筹资投劳,但在实施过程中,筹资投资的落实却面临着困难。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村级没有自有资金,没有能力投入。我们调研的下庄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村集体基本没有收入,也没有多少积累,村集体无力出资。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二工”取消,投劳必须是农民自愿的,而下庄村以生姜等高效益蔬菜种植为主,用工量大,农民农闲时间少,因此少量投劳还可以做到,大量投劳就有困难。三是自筹资金比例过高,目前农民筹资投劳占中央财政资金的60%(即总投资的28.5%),比例较高,且随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逐年提高,筹资投劳数额也按比例跟着升高。我市土地治理项目2003年农民筹资投劳85元/亩,2004-2006年为131元/亩,2007年后为179元/亩,农民感到支出的压力加大,直接影响到农民筹劳的数量和质量。

2、防护林建设有阻力。因地制宜的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是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重要措施,林网建设也是关系到项目形象的关键因素。但在座谈走访中,感觉农业开发

涉及到的其它工程农民都非常欢迎,只有对农路边栽植防护林有较大抵触情绪,主要是觉得林木遮光,与周边作物争水肥,影响作物产量,而且本地区农民没有路边植树的种植习惯,觉得路修好了就解决大问题了,路边栽植防护林没什么用,对林木产生的生态效益认识不足。

3、工程细节设计需加强。农民非常欢迎土地治理项目中的打井、埋设地下管、修路、架设农电线路等工程,但在我们调研中,农民对农路走向,做业通道的设置、地下管道和出水口位置设置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这些问题有些是农民单纯从自已使用方便角度考虑,没有考虑科学规划和工程成本,有些则是我们项目规则设计做的不够深,不够细,考虑的不够周全。

三、解决土地治理项目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从实际出发,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虽然在走访中,大多数都民都建议取消项目中的自筹资金,改为全部由国家投资。但我们认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农民适度筹资投劳,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实际,符合国家投资政策。从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来看,农民筹资投劳踊跃的地方,项目实施也比较顺利,工程建后也能发挥长期效益。而农民不愿筹资投劳的地方,项目建设中阻力大,工程毁坏程度也较高。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成后归农民所有,农民投资投劳是合理的。但现行政策中,农民投资投劳的比例的确过高,建议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适当降低筹资比例。从调查结果看,让农民出资难度大,但如果村集体有实力的,村集体出资是可行的。涉及到各家各户的地下管道埋设、植树等土方工程则可以出义务工来解决。因此,建议将与农民自筹占中央财政比例降为10%-15%比较合理,且应以农民投劳方式为主,以筹资方式为辅,保证投资投劳不至于影响农民全年纯收入,不能因此降低农民生活水平。二是坚持以农民要求为前提,遵循农民意愿,只要农民群众愿意筹资投劳,又不违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鼓励受益户和承包商积极参加项目建设,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种方式实现农民

筹资投劳。三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农业开发是“民办公助”的利民工程,农民有义务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农民投工投劳热情。

2、明确权益,解决防护林保存难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如果一项工程不能让农民受益,还会给农民带来一些影响,哪怕影响很小,想仅靠要求农民提高思想境界来支持该项目建设,是脱离现实的。路边防护林影响邻近农作物生长是现实,要想保证树木不被人为损坏,必须要让农民从防护林中受益。建议项目区要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的管护机制,林网以“树随地走、靠近谁,归谁管,管好就归谁”的形式,全面落实林权,即谁家地头的树就归谁管理,保证成活,成材后收益部分或全部归树的所有者。通过与农民交流,大多数农民都愿意接受这种方式,认为这样防护林建设就对农民产生了现实的经济效益,用这种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有效解决防护林保存率低的老大难问题。在条件适合的地方,也可以考虑用片林取代路边防护林网,或因地制宜的栽植一些不影响生产的灌木树种,以减少对作物的影响。

3、项目工程务必科学实用,配套完善。在调研中,我们深深的感觉到,农业开发工程来不得半点表面文章,必须踏踏实实地针对农民的生产需求,选择科学实用的方案,并做到各项工程配套完善,做到工程竣工即可方便使用,不留尾巴。要让农民充分地、全程地、深入地参与工程规划,以增加工程实用性。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加大农民参与程度。

4、建议上级在农业开发投资中,安排适当比例的工程管护资金,用于建成项目的维修、管护,以支持项目村做好项目管护工作。

四、农业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需要强化的工作

1、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时间紧,而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量很大,在调研中农民反映的工程方面的问题,以及从近几年的工程建设、验收发现的相当比例的问

题,都与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有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前期工作的机制。一是务必提前动手规划,土地治理项目规律性很强,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政策性变化,项目县不能等上级项目规模、指标确定再动手,要在年中就着手选择下一项目区位置,在秋季即开始第二年项目的前期设计工作。二是务必让农民高度参与,做实、做深、做细勘察设计工作,项目勘察设计人员要与项目村的村干部及村民代表深入田间,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设计落实具体工程位置、数量。在完成项目规划图后,要把设计方案分发给项目区的每个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对有异议的工程,重新实地踏查,修正设计,确保每一项工程科学实用,群众满意。三是规划设计完成后实行专家评审制,组织水利、农业、林业等相关专家对规划设计标准进行审查,根据专家意见作出修改调整,使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强化项目工程管理和监管体制,保证工程质量。一是要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做到纵向全过程、横向全系统、意识全方位、时间全控制。特别是县级农业开发部门更要精心组织安排,严格落实项目工程管理责任制,单位领导和技术负责人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监管到位、奖罚分明。

二是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监管。要严格把好三个关口:首先严把材料的进货检验关。凡建设工程材料均需经开发部门和工程监理同意才能用于工程,确保材料合格。其次要严把作业指导关,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认真指导施工人员作业,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规范和作业指导要求进行施工,做到一次成优。第三要严把施工工序关,监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过程控制,上道工序未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不得因为抢工期,而姑息迁就、简化程序。第四要加强对监理部门的监管。针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土建工程类型多、数量大、造价低、位置分散的特点,农开部门要经常督促检查所委托的专业监理部门的工作,确保其对土建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

有效监理。各县农开办要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实行社会监理,安排项目区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现场跟踪监督,全面提高项目工程质量。

2、加强宣传,减轻实施项目的难度。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让农民知道开发项目由国家投入,农民参与,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完成后都归农民所有。让农业开发政策家喻户晓,工程建设人人皆知,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服从规划,自觉筹资投劳,自觉监督工程质量,使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7

1 沂水县农业科技应用的现状

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等的用法及农产品的收割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等。鉴于我县是粮食作物的主产区, 因此农业科技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粮食生产的应用中。通过实地走访, 我了解到由于政府实行的良种补贴制度和农资公司良好的市场营销, 家乡在粮食品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科技上的应用水平较高, 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得以提高,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但是我县先进、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家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手工作业, 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耕作方式上, 农户多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 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管理, 且对科学的农业管理方法知之甚少, 重复作业严重, 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2 制约沂水县农业科技应用的因素

2.1 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农户综合素质低

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是文盲、半文盲, 即使是高中生水平的农业生产人员也是少之又少。他们受自身素质影响, 在耕作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 对历代传下来的耕作经验有极强的依赖性, 田间管理缺乏科学性, 并且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排斥和抵制的态度。根据调查, 多数农民在务农的同时还会从事第二职业, 由于农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回报率低, 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成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兼业农民, 非农收入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这些人的离开, 农村的整体劳动力水平日益下降, 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县的传播、应用, 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给我县的农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2 农户规模小

农户规模是制约农业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 除谷物播种和小麦作物的收割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 (少数地区仍存在人力播种) 外, 其余的生产管理像打药、施肥、锄草、玉米的收割等仍然以人力劳动为主。农民的生产作业苦不堪言。

2.3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不同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合作社、农机推广站等多方位的农机推广体系, 沂水县主要采用“专家组+技术指导员 (示范基地) +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机制, 这在谷物新品种的传播应用上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但在农业生产中的后续作业开展、农业的产前产后的指导等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缺陷。由于农机推广的专家组和技术指导员较少下乡参与对农户的实地指导, 他们对农户的帮助及信息传播极为有限。另一方面, 财政经费拨款存在的缺位现象也使得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较难展开。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传播和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接受及使用。

3 对策思考

3.1 加强并完善对农民的培训教育,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培训班, 专家下乡指导, 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季节, 可组织专家下乡, 亲临指导农户们的田间管理活动, 针对种植中出现的不合理行为和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使农户能够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在农闲季节可组织农民到县农机推广站进行实用知识的学习, 普及科学的种地知识, 由专门的农业技术专家帮助解答农户们在平日的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村中, 可充分发挥村集体的作用, 通过电影, 座谈会、宣传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及时把农业新技术和各种资讯等传递给当地农民。其目的是逐渐改变农户传统的耕作方式, 把科学的技艺、耕作方法传授给农民, 同时结合农户丰富的经验, 提高他们利用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农产品的产量。

3.2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扩大农户规模

3.2.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促进土地的集中

推进土地流转, 是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方面, 健全的土地流转制度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 从而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土地的适度规模有利于为农业的机械化经营创造条件, 提高对先进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目前, 很多村庄开展合作社经营发展模式, 集中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发展规模经营, 取得了很大成果, 很值得我们借鉴。经过实践检验, 合作社模式能够有效地集中本区域种地能手, 号召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 能够有效地解决因农村劳动力断层和劳动力老龄化导致的土地经营管理不善等现象, 提高土地利用率, 促进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可以较好地解决我县农业机械利用不足的问题。

3.2.2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

现阶段, 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 农户之间缺乏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以浇灌土地为例, 相邻的土地因为这种“只扫自家门前雪”的分工负责制导致管道的重复设置, 造成了劳动力的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

3.3 降低科技应用风险, 提高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3.3.1 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

据走访, 各村一般都有几家种地能人, 他们有胆识、有头脑, 敢于使用新技术, 因此要充分借助他们的力量, 鼓励他们积极承包土地, 向种粮大户发展, 依靠农技专家的科学知识指导他们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 同时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他们支持, 鼓励农业大户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产品, 让更多的农户看到新技术的优势, 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设立农业保险, 更好的保障农民权益

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双重风险, 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我县也不例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鉴于农业的重要性和无可取代的地位, 必须加快对农业和农民的保障, 农业保险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建立农业保险, 需要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联合, 政府要向保险公司提供政策扶持和贷款优惠, 鼓励更多的商业保险向农业倾斜, 加强对农户权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波, 于冷.国外农户现代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5:94-95.

[2]车丕湘.龙山县农业科技应用的制约因素及措施研究[J].中共龙山县委党校, 2012.

[3]刘艳芳.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渠道与途径[J].农业经济, 2011, 3:4-5.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 篇8

摘 要 根据麻栗坡县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从群众文化素质、机构、人员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5点对策。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云南省麻栗坡县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将农业技术进行传递的过程,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上联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教授,下联广大农民群众,协调、推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指导村级农科员开展工作,在整个农技推广体系中发挥着支柱作用,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

1 基本县情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文山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热湿润,年度温差小,年平均温度17.6 ℃,平均降雨量1 100 mm,基本县情可以用“老、边、少、穷、山、战”6个字来概述。全县国土面积2 334 km2,99.9%的面积为山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县共辖4镇7乡93个村委会1 95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8.1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全县耕地面积1.884万hm2,人均耕地仅733.33 m2。

2 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7.37 a,文化层次低,加之边疆地区群众获得信息技术的渠道单一,普遍存在对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同时,县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活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种养殖模式,且基本能自给自足,不愿接受高新技术。

2.2 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新知识渠道少,能力水平有限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更新知识培训体制机制不完善。到上级农业学院、农业技术研究院等部门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听取专家教授讲解、专业人员指导和亲自实践操作的机会更少。部分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缺乏专研业务知识的干劲,存在吃“老本”现象或是遇到问题临时上网搜,了解掌握的技术信息具有片面性,不利于指导实践。

2.3 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缺位,工作开展难

麻栗坡县于2011年3月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新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双重管理。人事权在乡镇,但职称评定、聘用由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容易导致管理双方一旦缺乏有效沟通,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就不到位,造成监管上的缺位。例如,乡镇安排农技人员去开展中心工作后,没有与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沟通,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又在此时安排了推广任务就找不到人员去开展,致使推广工作难以落实。

2.4 经费投入少,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单一

除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举办几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外,全县安排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及科普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县内没有农业科技示范场和试验示范基地,全县农业试验示范只能挂靠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进行,推广渠道单一,效果不明显。

2.5 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全县在引才、留才等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不能更好地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加之边疆地区条件较为艰苦,新招录的人员把自身岗位当作跳板,一但有更好的岗位,就与当地主管部门解除合同,造成高、专、精人才外流严重。

3 对策

3.1 以提高群众技能为目标,推动科技在农村落地生根

农技推广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科学编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长期规划,分年度实施。要建立科技推广考核制度,分解任务,层层抓落实,提高推广率。培训工作要注重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通俗易懂,让群众乐于接受。农技推广人员要学会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培训搬到田间地头,让群众边学边实践,达到农技推广的目的。

3.2 以提高农技人员业务水平为核心,畅通培训渠道

建议县委、政府把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工作纳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主动牵线搭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对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实地讲解或通过视频授课等途径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理论水平。业务主管部门也要列出计划,采取轮训方式,安排农技人员外出参加培训。在农业系统内部注重培养本土专家,开展好本地区传、帮、带工作。

3.3 以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为重点,推动工作落实

县乡两级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助机制,强化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共同管理。一是管理上的沟通。乡镇要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全程把关,每年进行一次年终总评,对每个农业技术人员全年开展工作情况、取得成效、问题不足、改进措施等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价。考核评价情况送县级农业部门,作为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聘用依据。二是工作上的沟通。乡镇党委政府在安排中心工作时,事先与县级农业部门沟通,相互协调,结合农技推广重点,适当安排工作任务,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中心工作时把农技推广工作一并完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两不误。

3.4 以经费投入为突破口,扩大农技推广面

政府要活注重对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逐步增加财政预算,并通过财政资金整合,集中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建立财政、集体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投入体系,确保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需求。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把县级试验示范基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样板,每个乡镇至少建成3~5个试验示范推广基地,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3.5 以激励机制为保障,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建立完善技术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在技术人员管理中实行竞聘上岗和绩效管理制度,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和业绩。对待县内引进的重点才人,要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照顾,要安排一定的科研经费,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层层上报推荐其科研成果,在县内广泛宣传其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下一篇: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体活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