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
浅析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普法教育的不断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好范文版权所有高。但在基层单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也使人口与计划生
育行政执法缺乏公平、公正。因此,正视和解决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是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者的执法水平,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前提。如何解决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部分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行政管理机关及其人员在其职权所辖范围内,之所以拥有执法权是其法定职位所规定的,因此,其执法行为必须应当依据法律来开展,但是,在部分基层单位,由于领导法制意识不强,对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往往不是依法,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相对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因此,也就将法律赋予的“职权”演变为“个人权利”,导致行政侵权,违反程序执法,甚至腐败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2、“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由于受市场经济所引发一些腐朽思想冲击,在村级计生队伍中也有少数人往往因利益的驱动,在隐瞒乡镇的情况下,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加之因农村税费改革,“三提五统”的取消,村级经费供给严重不足,个别村“乱开口子,乱表态”现象仍有存在,将政策外超生征收社会抚养费和罚款等等作为给计生机构的日常经费的来源,造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
3、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法律的执行要求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所规定的一整套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而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就存在这样一些认识偏差:计划生育是国策,怎么搞都有理;计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若按照法定程序办事,计生对象早逃之夭夭,消弱了工作力度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使少数部分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之规定,或者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不依法定程序,甚至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未背离执法目的,但程序不到位同样是违法。
4、职权异化。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权是一种职权,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特权。其职权异化的表现有: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由于受历史传统影响,在计生执法工作中,常常出现面对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但执法尺度不相径庭,其执法尺度依据是违法者与自己是否有人情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度如何;二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随意而定。
5、社会抚养费难以征收到位。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转变,但个别育龄群众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仍未根除,超计划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乡镇人民政府及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此依据法律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但很难征收到位,其原因是:一是超计划外生育者经济能力差,交不起。二是个别超生者抵制不交,作为计生部门无法律依据的保障措施及强制措施;三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不愿受理或强制执行到位率也是很低的,这样给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带来了很大难度,也给计生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6、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不高。现在的乡镇计生机构人员受乡镇行政管理,县级以上的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没有人事管理权等。近年来,人口与计生部门对乡镇计好范文版权所有生执法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督促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质不高,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二、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有重大影响。当今社会强调“法律统治”、“以法治国”,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法律规定。因此,要克服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人治”等问题,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尤其是要增强计生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
2、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未能很好贯彻这一精神有关,比如“乱开口子,乱表态”、违反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
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加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克服其以“人情”为执法尺度等错误做法。
3、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
虽然我们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在不断完善,但监督不力的情况却还存在,不仅其他行政部门如此,人口计生行政部门也是同样存在。要克服计生行政执法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除了依靠整个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到位情况列入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内容,检查下级行政执法在执法程序、法律文书、档案管理是否规范;把社会抚养费上缴国库、“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结合进村入户抽查、专题调研、财务检查等,对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解决好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政务公开,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增强计生行政执法透明度,同时充分发挥和拓宽村民自治委员会和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不敢不依法,不敢随意执法。
4、协调和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抓住典型,重点突破,选择几起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强制执行后能产生一定教育意义的案件,依法强制执行,公开曝光,达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相关部门要发挥作用,积极配合,综合施治。公、检、法特别是公安、法院要为计划生育工作保驾护航。对拒绝、阻碍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法行为的,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法院要积极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综合治理、依法征管”的工作格局。这样就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局面,促使计生对象不敢不守法,不敢违法。
5、提高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和正确执法的重要基础。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基础知识,依法行政知识等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更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计生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可否认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由执法者个人错误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对计生干部坚持不懈地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搞好党纪政纪、工作纪律、人生理想教育,使执法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依法行政理念,才能将计生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防范于执法主体之思想意识中。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规贯彻执行力度不够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贯彻执行力度不够, 病死畜禽肉尸没有定点处理场所。屠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定点屠宰场管理制度 (守则) 》等相关法律 (制度) 认识不清, 不能行之有效地依法处理病死畜, 为此, 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对依法处理病死畜禽失去有效监督。
1.2 机构不健全,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我区基层检疫工作起步晚, 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还尚未健全, 没有先进的检疫仪器设备等。办公条件简陋, 专业人员紧缺, 基层检疫员素质不高,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执法工作中很难避免存在不同程度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该检出的病害畜禽及其产品检不出来;不按操作规程检疫;检疫证明填写不规范等, 因而为正常的检疫工作拖后腿, 给检疫工作带来难度和压力。
1.3 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不够
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不够, 得到新技术、新信息的机会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和运用检疫工作当中的新知识及新技术, 知识层次也未得到较大的进步, 使之与当今社会脱钩偏离, 不能及时了解当前疫情动态, 导致自身素质也难以提高和更好的发展。
1.4 产地检疫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部分养殖户, 为了减少开支逃避检疫, 致使部分没有检疫的肉类流入市场、餐厅、饭馆、羊肉馆, 也使个别病害肉销售者有机可乘。并且基层检疫人员大都兼职工作, 不能及时到定点检疫点开展检疫, 致使动物产地检疫率低, 漏检现象时有发生。法律法规缺乏配套细则, 检疫员在实际检疫工作中很难操作, 处罚的力度明显不够, 致使部分经营户侥幸屠宰, 逃避检疫。
1.5 定点屠宰管理不完善
定点屠宰管理不完善, 私屠滥宰现象时有发生。当前, 屠宰管理工作尽管由经贸部门负责, 但打击私屠乱宰需要由公安、工商等多部门配合, 政出多门, 配套制度不完善, 管理工作相互脱节。市场检查力度不够。肉品进入市场由工商部门进行管理, 食品卫生部门及畜牧部门各负其责, 部门多, 职权不明, 致使部分商户混水摸鱼。因畜牧部门不能进入饭馆、餐厅、羊肉馆等场所进行检疫, 其他部门对检疫工作又缺乏了解, 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出售病害肉或白条肉的行为进行有力的打击, 使检疫工作难度加大。
1.6 畜产品残留物检测力度不够
由于对畜产品残留物的检测重视不够, 对残留物的危害认识不清, 残留物检测技术、检测设备滞后、检测经费缺乏, 致使人民群众的食肉安全消费保障不够。
2 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防疫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科普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或公开栏 (墙) 等形式, 加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真正深入人心, 使养殖户自觉执行报检制度, 真正做到学法、守法、用法, 使动物防疫工作趋向法制化, 全面准确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识, 普及食品安全科学知识, 扎扎实实推进放心食品工程的实施。
2.2 切实加大基层检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应根据不同技术层次和区域布局, 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 通过改造、完善和配套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 加快动物疫病诊断体系和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畜牧综合执法工作的资金投入, 切实改善执法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3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区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所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加之机构尚未健全, 对新技术、新信息了解得不多, 对当前国家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动态信息还需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因此, 应强化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断充实和输入新鲜血液, 使检疫工作不断走向专业化、知识化。
2.4 建立健全机制, 强化检疫监督队伍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做到责任落实到人,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计划,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执法水平。不断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水平, 提高动物检疫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2.5 加强对定点屠宰场监督管理工作
定点屠宰工作是提高肉类卫生质量有效的措施。要加强定点屠宰场监督管理工作, 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出具规范的检疫证明, 定期消毒, 加强环境卫生的治理, 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的违法行为。另外, 要不定期进行屠宰场环境、室内、棚圈、工作台等的检查, 做到“以查促改”。
2.6 加强畜产品残留物检测力度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3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着面积少、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调查情况看,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干部思想僵化,不敢流转
部分村组干部认识模糊,把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与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对立起来,把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稳定与狭隘的地块稳定混为一谈,害怕突破政策界限,不敢大力宣传,不敢因势利导,不敢大胆创新,制约着土地流转的进程。
(二)农民恋土情绪太重,不愿流转
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绝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转让出去。
(三)土地调整过于频繁,不能流转
个别村组为解决人和地的矛盾问题,有时采取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土政策,使土地经营权难以流转。甚至有的村组干部借调整土地之机抽出部分土地搞区域化规模种植,不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不做细致工作,实行“先交钱、后种地”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积极性,使土地经营权得不到流转。
(四)市场中介组织匮乏,不易流转
当前,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相当匮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甚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也发挥得很不够,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流转机制来看,绝大部分村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尚不健全,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
(五)流转机制不健全,难以流转
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往往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口头合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造成接包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土地经营权的正常流转,也为以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留下隐患。
二、加快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引导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是解决村组干部群众的思想障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要督促村组干部学习政策,调整工作思路,教育和指导农户自觉进行土地流转。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实践创造,及时发现新情况,妥善处理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二)执行政策,规范流转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法》等法律,确保农地用途不被改变,限制土地抛荒,鼓励提升地力;合理确定流转补偿制度和土地估价等。二是乡村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在优惠的对象上要实行双向优惠,在优惠的内容上要实行综合优惠,在优惠的取向上要实行重点优惠。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经常性的工作制度。
(三)培育市场,服务流转
一是构建适应经营权市场化的土地管理体制。主要是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土地向规模经营发展的引导机制,严格控制农村土地“农转非”,稳定农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培育和發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等服务体系,有条件的乡镇要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的经营公司。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支持和关心土地承包大户的成长,使土地流转依靠大户带动、能人带动、产业带动、市场带动等,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四是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加速土地流转的进程。
(四)因地制宜,有序流转
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具体流转工作中,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阵风、一刀切,更不可定指标、定任务、定进度。对已经实行的各种方式方法,要不断总结、修订、完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求实效,逐步推广。
(五)把握原则,推动流转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一、面临的问题
(一)执行政策不严肃
《决定》发表后,中央和省里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表现为不严肃、不认真、不坚定,使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持之以恒,造成从农村到城市二孩加多孩生育时有发生。
(二)依法管理不到位
1、违法生育时有发生。守法是法制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在学法、用法、守法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的情况下,部分城市干部职工和农村群众观念滞后,弄虚作假,伺机抢生、偷生、超生,还有少数群众早婚、私婚、非婚姘居,另外还有假双胞胎、假收养、选择性终止妊娠等问题依然存在。
2、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增多。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在管理上出现“空档”,使漏管、难管和管不到位的问题存在,造成人口隐形增长难以遏制。
3、非法收养增多。按照《收养法》规定,收养人不等在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由民政、公证和计划生育部门批准收养一个子女。然而部分人为了躲避行政和经济处罚,千方百计把
亲生的子女审报为收养、拾养,钻政策的空子。
4、假病残儿童增多。医疗部门缺乏法律责任,对非遗传性疾病
判定不严,有的出具假证明,提供假鉴定结果现象存在,使计生部门在审核二孩指标时难以审定。
(三)奖罚政策落不实
按照国家规定对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享受的优惠政策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兑现,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兑现落实的不好,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不到位,“有钱的不怕罚,没钱的罚不怕”现象。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计划生育事业费人均投入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供给等方面落不实,因而远远跟不上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使管理难上加难。
(五)技术服务水平低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明确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任务、性质、义务和法律责任。但从目前管理与服务上来看水平很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广大育龄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为育龄人群服务的能力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对策
(一)强化宣传,充分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法律地位和对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1、《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它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将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进一步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奠定了法律依据。
2、《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我国建立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行为,明确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
3、《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与农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主人地位,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加强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
1、强化认识,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党和政府对生育政策的调节;依法行政,体现农民依法生育权利和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统一;依法行政,体现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行政,体现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统一。不断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向以人为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新台阶,实行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严格掌握生育政策。要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地方法规,依法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优待奖惩办法和规范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依法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3、强化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要深刻认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全社会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依法调整人们的生育行为;要依法管理和维护群众的相互利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尽快转变婚育观念,改变以前依靠行政命令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严格法定职能,坚持纠正不依法行政,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甚至损害育龄群众合法权益,破坏干群关系的行为;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常
抓不懈。
(三)强化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与管理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二)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三)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6
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普法的现状与难题
1.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看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并以此作为看问题、办事情、论成败的惯用标准,崇尚“时间就是金钱”之类观念,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普法依法治理求长远社会效益的治本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教育工作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减少了,有些乡镇、村的领导借口抓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把普法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个别乡镇、村的领导把普法和“减负”对立起来,认为组织农民学法就要求农民购买普法教材、参加考试,是增加农民负担,忽视了普法对依法治村、依法“减负”提高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作用。
2.普法教育原有“三无”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谓“三无”是指无专职普法队伍、无专门工作手段、无专项活动经费。也就是说,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靠乡镇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即使有的设有普法办也是虚设,其教育手段要根据实际条件来确定,宣传经费要临时筹集。从我县农村整体情况来看,普法工作队伍力量小,装备差,普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较突出。大多数乡镇、村还普遍存在简单、陈旧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3.普法教育还存在“四难”的问题。一是人员难集中。随着农民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XX常年有20万农民外出打工或在企业就业,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二是时间难安排。农民的时间为个人自由掌握,且农村生产劳动的季节性比较强,农民在农忙时早出晚归,在田里忙耕种;农闲是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习,因而普法的时间难以安排。三是内容难理解。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把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使之深入浅出进行宣传,显得十分必要。四是效果难体现。由于农村普法存在认识上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加上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条文难以理解掌握等诸多原因,因此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4.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乡镇、村普法工作力量还较为薄弱。乡镇的普法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司法所或综治办承担着。乡镇司法所只有一至二个司法助理员,而且司法所的人员一年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仅靠一两名司法助理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普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普法经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考核监督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农村开展普法工作的季节性、主动性不强。
二、农村普法难的原因和症结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农村普法工作存在以上“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思想,影响了农村普法的开展。由于长期以来人治思想和现实的负面影响,使得广大干部群众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知之甚少。许多农村干部、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普法工作深入发展。
2、学法用法脱节、执法不公的不良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是不想学法,而是觉得学法没用,不是对学法没兴趣,而是对法律没信心。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些农民说:“法律虽好,但执行起来,就往往走样。法律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叫我们农民咋相信?学了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损害它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会使农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农村普法已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
3、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方法,影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的普法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有效途径开展普法。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一些地方只满足与放广播,搞宣传栏进行普法宣传,形式单一。另外,由于一些普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学的不深不透,普起法来难以作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等等,这些原因都阻碍了农村普法的深入。
4.农村人口素质和环境条件较差,制约了农村普法效果的提高,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组织松散等,给农村普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文化水平较以前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相当大比例,客观上制约了农村普法成效的提高。
三、在“五五”普法过程中解决农村普法难点的对策建议
一是组织法律培训,主导普法。坚持面授为主,是开展普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农村普法,也必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要分级负责,层层抓好法律培训,充分发挥法律培训在普法中的主导作用。一是乡镇要负责抓
好村(居)民委员会主要干部的法律培训,每年要集中进行一次3至5天的法律培训;二是村(居)民委员会要负责抓好农户(居民)户主的培训,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通过法律培训,重点抓好基层干部和普法骨干的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法律明白人”的目标。
二是利用农村工作,渗透普法。普法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其它工作开展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党建、奔小康”、“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工作的全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普法的目的。
三是抓住学校教育,辐射普法。开展农村普法,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低,集中起来学法确有困难。而各级各类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人数多,人员集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有专业教师。要利用学校这一有利条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校,要把普法内容组织编写成易懂易记的顺口溜、三字经、打油诗,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背诵给父母和他人听,使家长和学生都受到普法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就能覆盖一个村。这样,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普法。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7
一、桂西农村建设用地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基层干部把关不严, 违法占地频发
⑴由于基层干部把关不严, 违法占地时有发生。以XX县XX镇为例, 据该镇国土部门统计, 仅2012年, 该镇就查出违法占地案件24起, 其中不办手续, 擅自占地8起, 占33.3%;任意改变土地用途2起, 占8.33%;未获批准强行占地的1起, 占4.16%;少批多占13起, 占54.16%。
⑵村、组干部不尽其责, 把责任往上推。一些村屯干部本来是最了解本屯村民情况的, 但对于提出申请用地的农户不严格把关, 怕得罪人, 只要提出申请都批, 把矛盾向上推。例如, 2011年XX县XX镇有一个自然村 (屯) , 当年有43户提出申请, 村组干部全部往上报, 经镇国土管理所和镇政府严格审批后, 只有17户符合条件, 只占申请数的39.53%。
2. 建房用地缺乏统一规划, 土地浪费惊人
⑴在桂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村建房没有很好规划。现有的自然村、屯住宅布局很多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村屯内部布局松散, 空心村普遍存在, 闲散地较多, 规划、布局不合理, 不符合城乡整体建设规划, 这些闲散地应充分地利用起来, 但是多数村、组干部缺乏超前意识, 把村屯农民的建房规划看着是一种负担, 不从本村、组的实际出发, 不按照村、屯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办理, 想怎么批就怎么批。
⑵个别村、组基层组织瘫痪, 国土管理工作无人过问, 造成乱占滥用土地。在安排宅基地时, 不注重在原宅基地的基础上就地改扩建, 也不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地, 而是乱批乱占荒地或耕地, 土地浪费惊人。如XX镇某村屯, 有一片村边旱地, 面积约5亩多, 如果能很好地规划, 合理布局, 并严格管理, 可安排20多户的宅基地使用, 而目前只建了10多户这片土地已剩无几, 而且房子朝向乱七八糟, 造成交通不便, 卫生条件差, 活动场地少, 邻里矛盾多等一系列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稳定。
3. 违法出卖、越权批地现象比较突出
⑴私自出卖 (转让) 集体土地。有的村民认为自己已跟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鉴定了为期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 自己有经营权、自主权, 因而私下将承包地卖 (转让) 他人耕作或做其他经营;这种现象在XX县XX镇的“城中村”也曾发生。
⑵误读法律, 越权批地。《土地管理法》第10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一些村干部误读这条法律规定, 只要是乡 (镇) 领导有指令, 就不管国土部门是否同意, 他们便签字“同意用地”;有的村组长接到村民用地申请, 在未弄清选址的地类是什么, 是否符合分立门户用地条件等情况下, 只要是与自己关系好的都给予批准。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违法占地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蔓延之势,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基本国策意识淡薄, 保护耕地的国策观念没有真正的树立起来
保护耕地国策观念意识淡薄, 造成违法用地案件多发。有些地方干部群众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观念意识淡薄。
2. 建房用地需求量大, 审批程序又过于繁琐, 导致村民不愿申报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房需求量很大, 一是部分农户孩子成家后分户居住需要建新房;二是部分村民生活提高后, 认为原房子陈旧、面积小, 又另申请宅基地重建。据统计, XX县XX镇2012年总人口2.4万, 农村宅基地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约为2万平方米。可见, 该镇农村居民新增建房用地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在审批环节上, 由于国土管理部门机构不全, 人员紧缺, 工作不到位, 难免造成工作上的一些失误和漏洞。
而当前农村用地审批程序又过于繁琐, 导致村民不愿申报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如农村个人使用非耕地建房的审批程序一般要经过12个环节 (程序步骤省略) , 若是占用耕地建房的审批程序更为复杂, 花的时间更长, 因此, 部分村民不愿意按正常程序去办理审批手续。
3. 房价上涨的利益驱动、规划滞后
近年来, 由于城镇快速发展, 城镇土地价格也不断攀升, 一些靠近乡镇周边的村民看到因城镇改造拆迁补偿而“致富”或直接受益, 城镇结合部土地必然存在潜在的土地增值。通过非法占地建房, 既解决住房问题, 一旦新区建设成熟还可以出租或出售, 并在今后城镇改造、拆迁中企盼得到高额补偿。宣称这是一种最优惠的“土地保值储蓄”, 于是出现了一个个抢缴罚款的反常现象。其次是规划滞后, 政策不配套等也是造成乱建乱占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一些管理部门和当地基层干部怕触及矛盾, 或视而不见, 或推诿不管, 从而助长了乱建乱占的行为的蔓延。
4. 监管不到位、制止不力
一些村民看到本村的人违规建房而没有被及时制止或拆除, 一些地处边远的乡村, 认为山高皇帝远, 执法人员来查我就先搁置、停工, 执法人员走后又俏俏动工修建。最后只能罚款了事。这样一来, 不仅不能遏制这些人的占地欲望, 反而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助长了违法占地歪风盛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针对广西西部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出现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及城乡经济发展的关系,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
要加强保护耕地国土意识观念的教育。一方面, 我们要结合农村开展普法教育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加大与农村土地使用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和能力, 增强各级农村干部依法行政, 依法办事的观念和自觉性。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宣传计划和方案, 组织人力、物力推行实施。宣传形式则可灵活多样, 比如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 也可以通过印发宣传手册进行宣传, 力求不只是走形式、走过场。另一方面, 要加大反面警示教育力度, 不断将一些典型的违法案例进行公开曝光, 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震慑作用。
2. 国土执法部门要强化土地监察力度, 严格执法
⑴严格执法, 加强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一方面, 要严格禁止用地建房不审批, 少批多占, 先占后批的现象发生, 及时把违法占地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 要简化农村建设用地审批环节。就村民宅基地审批而言, 村组一级只需加盖村委会公章;实行一张审批表土地、建设两部门通用等等。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和土地违法行为举报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建立完善土地监察网络。国土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 秉公执法, 不徇私情, 不姑息纵容土地违法行为。
⑵坚持把好用地审批关。一是坚持“三到场”制度。即:踏勘到场, 国土管理人员接到当事人的用地申请后,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申请地点进行现场踏勘, 调查了解, 做到申请地类、界地、人口、面积等项目内容清楚, 然后实事求是地填写实地调查情况, 审查意见等, 以备报政府审批;二是由主要领导“一支笔”批地制度, 做到国土管理人员“不到场踏勘”不批, 不符合条件用地不批, 需要报批的用地不越权代批。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多头批地, 多头管地以及群众少批多占等违法现象的发生。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方式。结合国家重点项目和土地整理和治理相关政策, 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在不侵占耕地的前提下, 加大镇村整合、土地复垦、新型镇村建设等工作力度, 通过消灭空心村、围垦造田、土地整理、集中居住来解决农村建设用地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 从而不断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同时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市场化, 还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和根本改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状况。并通过预留集体产业发展用地、营业用房出租等方式保证农民享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3.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农村土地管理不仅要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还要更好地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致力于推进改革创新, 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节约资源的重大措施, 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做好土地管理工作, 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城乡用地布局, 科学合理地安排用地,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支持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粮食稳定增产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绝不能放松。同时, 土地政策也要向其他民生领域倾斜。加强土地调查, 摸清家底, 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基础性工作, 要确保土地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充分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 为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土地基础制度建设, 及时做好农村居民建设用地的规划。
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土地基础制度建设, 及时做好农村居民建设用地的规划。
要以乡 (镇) 多村为单位, 因地制宜编制乡 (镇) 土地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做好乡镇、村屯住宅用地规划, 是有效制止农村居民违法建私房, 浪费土地的有效途径。要本着“节约土地, 有力生产、方便生活、适当集中、以近为主、远近结合”的原则。要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当前要深入调研, 立足西部地区的实际, 在执行规划过程中, 只能逐步调整, 尽量向规划方案靠近, 不能搞“一刀切”。如果大拆大建, 不仅会伤了农村的经济后劲, 也会引起群众的不满。
4.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制度
⑴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建立委员会, 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加强对征用土地程序的审批, 规范土地征用制度, 坚决维护村民群众的知情权, 使之土地资源公开化、透明化、公平化。在土地管理制度的制订上寻找政府、土地使用者、农民群众间的利益结合点, 尽量做到合理化, 完善化。以土地用途为依据, 以市场为导向, 确立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和利益分配。
⑵地方政府官员、村干部应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政策和法规办事。认真学习土地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提升农村干部的法律以及政治觉悟, 端正作风, 努力做到不折不扣, 依法办事, 依法行政, 合理运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
总而言之, 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是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础。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处理好了, “三化”就能同步推动, 处理不好, 会顾此失彼。而土地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要认真分析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现状, 积极推进改革与创新,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疏堵结合”, 才能有效地制止和遏制农村违法违规批地、占地的现象发生蔓延。
摘要:文章从桂西农村建设用地种种违法的现象入手, 剖析造成违法现象的种种原因, 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制度建设、搞好规划、强化土地监察力度, 严格把好审批关等对策。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反假币是人民银行赋予各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反假币力度的加大,假币在城市使用环境日益狭窄,假币开始逐渐流向农村市场,给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笔者结合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体会,就农村反假币工作谈几点粗浅看法。
1.农村反假币工作的难点分析
受经济条件、认知程度、防范意识等因素制约,农村群众相对城市居民更容易受到假币的坑害。分析起来,农村反假币工作面临以下一些难点:
一是反假法律意识薄弱,鉴别力差。农村群众接受新鲜事务和专业信息的能力不强,加之假币宣传工作力度不够,他们对真假币识别知识一知半解,假币鉴别技能不强,很难抵御犯罪分子的侵害,在收到假币后,首先是“想办法花出去”,减少个人损失,反假币的法律意识不强。同时,部分金融网点发现假币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而是碍于人情、吸储指标等压力“完璧归赵”,造成假币再次流入社会;更有的因害怕打击报复而采取躲避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包庇、纵容了假币犯罪活动。
二是反假人力经费保障不足,力度不够。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邮储、农村信用社等少数金融机构有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门的反假人员和经费保障,反假币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人员少、业务量大,反假币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假币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击假币,没收的假币无法追究来源,使制、贩假币者得不到法律制裁。
三是反假机制不完善,合力缺位。农村地区反假币工作往往仅依靠金融机构进行宣传、收缴,对用假、贩假、制假的追踪调查和打击显得势单力薄、苍白无力。部分基层政府、公检法等部门与金融机构未能形成联动机制,从而导致各成员单位凝聚力不强,削弱了反假币工作的战斗合力。
2.农村反假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特点,宜在齐抓共管、加强宣传、强化保障、奖惩考核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反假工作现状,保障农村群众不受假币侵害。
一是齐抓共管,健全完善反假币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公检法等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部门责任,定期研究部署反假工作,共享反假信息,通报反假动态,加大对制贩假币的打击力度。
二是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全民反假意识和鉴别能力。宣传力度方面,由每年固定的“宣传周”、“宣传月”变为“周周宣”、“月月宣”,将假币宣传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宣传地点方面,由固定网点延伸至村庄和集市,聘任有一定文化、威信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公民作为反假币宣传联络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反假货币相关知识咨询与服务。宣传内容上,既要讲解打击反假制假的法律法规,更要讲解有关假币特征、种类、鉴别技能等实用性知识。力争通过长期不懈的宣传,增强群众反假法律意识,提高反假能力,在农村营造浓厚的反假氛围。
三是建立奖惩考核机制,提高反假工作积极性。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对基层网点层层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加大检查力度,纠正反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假币收缴过程中,对不按规定办理的个人和单位,予以严惩;对按合法程序收缴的假币,人民银行对基层金融网点应给予奖励;对举报制贩假币的群众,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全民反假的积极性。
【浅析农村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19
农村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10-17
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19
当前农村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05-14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0
浅析当前基层税收征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11-10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25
浅析规模化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档10-06
农村工作及劳务输出问题现状的思考与对策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