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024-10-07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用8篇)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1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人们印象中,环境污染似乎只存在于城市。殊不知,如今环境的污染已发展到农村,且经济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村庄内缺乏排水设施,污水随意处置;二是家禽、家畜在村内随意走动,粪便随地排泄,基本无控制措施,街道卫生状况十分恶劣。据有关部门调查,晋西北连片的8个贫困县,至今仍有8%的家户人无厕所猪无圈;90%以上的农户院内有卫生垃圾及粪坑;70%的农户院内有禽畜圈。

另外,农村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物非法排放,滥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有关。环境污染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也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逐年加剧趋势,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既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又危害了人体健康,尤其导致滋生各种有害病毒,引起各种疾病,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引导和规范农民的环保行为。其次应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建立必要的环保基础设施,制定有关农村环保的乡规民约,逐步建立健全环保长效机制。三是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最后应强化村级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作用,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应利用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开展环保活动,普及卫生知识,让环保的良好风气尽快进入农家。

中国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事态不能这样发展下去。

但是,这种观点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数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国都不断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当前北峰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受区域经济和农村种养业发展的影响,在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的北峰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表现的特别突出。北峰地域广阔,而人口居住分散,因而环境污染问题向来不被重视,造成一些乡村环境质量逐年恶化,有的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当前,造成北峰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养殖业污染 随着平原区所有养猪场的关、停、并、转,北峰山区的养殖业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除集镇所在地外,北峰山区 50%以上的村都建有养猪场,宦溪镇更是达到 80%以上。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设在溪边、池塘边甚至是水源源头。我们对北峰 5个重点养猪村(宦溪板桥村、捷板村、黄田村、寿山上寮村、日溪乡梓山村)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一些村组织管理不力,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如化粪池、水池、冲水设施等投入较少。有的农户连堆放的畜粪也不及时处理,遇到大雨粪便四处横溢。养猪场建在溪边的就直接排入溪流,严重地影响当时村民的正常生活,周边群众的意见很大。

二、生活垃圾污染

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正在改变着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碎玻璃、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产生的混合体,这其中许多垃圾由于无人回收,而且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多数农村受观念和生活习惯所限,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垃圾处理场所。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除了一些主要集镇街道有专人清洁,绝大多数村庄都是把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散发出恶臭气味,并严重污染着水源。甚至在一些旅游区,如寿山商贸街背面、田黄溪中、鼓岭避暑山庄都经常垃圾遍地,与北峰的“福州后花园”地位极不相称。

三、外来企业带来的污染

近几年,北峰低廉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北峰落户。外来企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北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在增加税收和解决农村就业上做出很大的贡献。然而,绝大多数在北峰的外来工厂没有很好的排污设施和防治措施,不具备治理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个别企业在未通过环保部门检测审查的情况下,私自排放化学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废水、废气,对当地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产生严重污染,给北峰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成为北峰地区的最大污染源。

四、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北峰是典型的农村,农民为了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往往在农药和化肥上下功夫。据测算,北峰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超过 1000吨(折纯),农药使用量达到 30吨以上(制剂),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为 40多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物理性恶化,而且造成了对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尤其在北峰山区个别农资店仍然在销售高剧毒农药,一些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却有较高的慢性毒性,施用后会

造成更严重的潜在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农民有使用生活污水和废水灌溉农田的习惯,大部分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农田,给土壤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再加上缺乏常规监测及科学管理,排灌系统不健全等,造成对土壤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为切实加强我区北峰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北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北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仿效城市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收集运输,各村、各单位、各景区都要有专门的清洁工;加快集镇建设规划与实施工作,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集镇总体建设规划;深化生态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农膜,鼓励塑料地膜回收及农膜再生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区及主要街道、集镇所在地定点置放垃圾箱,沿街店面实行门三包,各乡村负责自己属地内的环境卫生。

二、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由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牵头,设立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场址最好建在远离村庄、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限制养殖规模和种类,养殖场既要集中便于管理,又要有一定距离。实施防疫登记和环保年检制度,落实新、扩、改建生猪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工作,控制污染物排入总量,实行排污申报许可证制度。对家庭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集中,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复合系统。

三、加快对污染企业的整改。坚决取缔水源上游的污染企业,在引进企业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必须保证企业不排入未经处理的三废;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统筹考虑适合当地工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和环境基础,逐步实施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提高园区内供水、供电以及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配套水平,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治理。

四、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调整和优化施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逐步减少氮、磷、钾等无机肥料的用量。各乡村要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排灌沟渠改造,提高水的利用率。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温家宝:将至少采取四项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中广网 03-14 12: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表示,中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但必须有切实有力的措施跟上。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家宝在回答记者关于环保的问题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确实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温家宝表示,中国今后将至少在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在今后五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

第四,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投入资金大,企业往往无力承担。据测算,要完成一个存栏3000头的生猪养殖场的治污,需投入50万元,一个存栏500头的奶牛养殖场治污投入需100~150万元。如果再加上对禁建、禁养区内的养猪场进行搬迁、散养户治理费用则需要更多的资金。许多企业资金困难,特别是奶牛场,近两年经营困难,无治污投资能力,牛粪便直接排往江河。有的业主治污设备不全,仅做简单治理,或建了沼气池,但后处理跟不上,致使畜禽污水四处横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建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快,污染治理率仍很低。例如,2002年底南平市有规模畜禽养殖场398家,2004年底统计达到793家,两年时间就新增了395家。由于这些规模养殖场多数是先发展后被要求治理,因此有一大部分的厂、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按设计方案进行粪尿污水治理,造成了治理率低。

二、农村散养畜禽、生活垃圾和人粪便污染,面广量大,治理困难。

1、农户小型养殖治理率低,成为环保部门最大难题。调查表明,各地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一些地方人畜共居现象仍十分普遍。从农工党仙游县总支提供的调查数据看:该县6万多养殖户(不含家禽养殖户)中,80%以上家庭饲养生猪2—5头;全县养殖户中沼气开发利用率还很低,不到资源量的10%。

2、溪流江河成为消纳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从基层的乡村到乡镇甚至一些县(市)都寄望于发大水把当地的垃圾带走。目前在各地农村已经很难见到较清澈的河水、溪流。据龙岩市对区域内38条溪涧进行调查,未受污染的仅有2条,轻度污染的2条,其余34条都受到严重的污染。

3、农村和乡镇人粪尿的处置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据调查,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本次调查的相当一部分行政村,人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公厕或有公厕但未建有化粪池;农户的厕所也大都没有化粪池。仙游县平原乡镇中设有卫生间的农户仅有46%,山区乡镇中仅有20%;许多乡村露天粪坑仍随处可见。

三、农村生活垃圾涉及面广、量大且分散,县、乡财力无法承担垃圾处理的费用。据调查,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的费用更高,一般乡镇(甚至县级)都难以承担巨额建设资金。例如顺昌县因为地理因素,建立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县里不敢要省里拨给的建厂经费,因为县财政无力配套经费。不少县乡财力有限,即使建了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成本过高,也难以正常运转。大部分乡镇和村垃圾均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一些乡镇环卫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没有专用的环卫车辆,缺少垃圾中转站和固定的环卫人员队伍。

四、全社会环保意识较淡薄,一些地方农村环保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虽然目前国家和省里已经颁布了有关畜牧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但是相当部分地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法规要求,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执法,部分地方呈现执法真空,或不作为,致使畜禽养殖业主有法不依,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于处罚过程涉及部门多、法律手续也多,执法过程过于烦琐,也造成执法不力。

五、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工作不到位。每年下达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缺乏监管。以2003年省财政厅下达的80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为例,按照要求该项目应安排在闽西北农村,可是为了平衡,九个设区市均分,按照要求要完成一万座沼气池建设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不足一半,大量的建设资金被县乡(镇)一级挪用。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数量和质量缺乏监管。由于目前省级部门之间属于条块管理,各部门的项目都是一杆子下到底,再加上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点多面广,管理费用大,工作辛苦,难以监管。例如:2003年省下达给邵武市的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拿口镇平荣奶牛场:总投105万,补助45万元;另一个是吴家塘镇佳盛乳业发展有限公司奶牛场:总投85万元,补助40万元。由于建设资金缺乏监管,这两个项目至今未建成。

六、有机肥利用率低,也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和农民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农村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有机肥,造成原本在六十、七十年代不成为问题的农村垃圾污染成为了突出问题。同时由于福建省有机肥生产企业数量少、成本高,据了解每100斤有机肥售价达50元左右,农民无法承受,导致有机肥的销路并不理想。

农村环境污染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福建省农村每天将有6800吨的垃圾产生。2003年全省污水排放量共计16.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2亿吨,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15亿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大量生活垃圾被倾倒到村边的沟渠或河流内。许多粪尿不经化粪池或其它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的场景在农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从长远看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大多数尚未纳入医疗保障制度的农民来说,因污染而致病是一个“额外的”无法承受的负担。邵武市某村,因处在一个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养殖场边上,该村已经连续三年征兵无人合格,这与环境污染不无关系。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属面源污染,其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污染的总负荷非常巨大,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将会被抵消。全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从农村源头累积下来的污染,除了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外,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同样给下游的城市居民造成无穷无尽的祸患,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

福建省一直高度重视环保事业,“八五”、“九五”期间福建省就出台了10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2002年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试点省份。新世纪开始后,福建省又开展了“一控双达标”,闽江、九龙江、敖江等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2004年全省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创历史水平的111.15亿元,占当年GDP的1.84%。从调查中也了解到,福建省各级政府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始了行动。尽管福建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农村环境(特别是乡、镇和村)仍是福建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可能导致福建省多年来营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努力付之东流。

治理对策探讨与建议

虽然相较于其它地区和污染大省,福建省的农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全国第一,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未雨绸缪,加倍善待,确保福建省农村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建议:

一、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50%的销售价),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目前我国肥料生产的特点是“氮多磷少钾缺”,氮肥生产已处饱和状态。现市场销售价碳氨每吨600元左右,尿素每吨1500元左右。对氮肥生产企业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如按50%(或30%)的销售价计,碳氨每吨加税300元左右,尿素每吨加税750元左右,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补的方法是:专门成立运输粪尿的治污企业,包括对沼渣进行清理回田服务,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受益农民也得付略低于施用尿素等氮肥的费用。其中关键是对企业要进行监控,对农民进行游说。如果对全省污染严重的养殖大户进行先一步治理,坚持几年,会有一定效果。

二、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逐年按规划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配套的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轻污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建议全面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推广(例如三明市)。优先考虑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农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将一部分扶贫资金和沼气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适当提高对贫困农户建沼气池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福建省《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力度。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建议将同级政府的环境报告列入每年各级人大、政协全会需要做出的报告之一。对污染严重,在各乡镇排第一和全地市第一的主要乡镇、县领导,给予发文通报批评,并给予其它相应处罚。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应当把农村环保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建议乡镇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的环保工作的干部(据了解目前一些乡镇虽设有环保员,但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承担维护环境责任),承担起辖区内的环保宣传和监督责任。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参考《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龙新政综[2004]389号),制定本地的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

四、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也应该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责任。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主要来源建议为:一是可从乡镇自来水水费中的水处理费筹措;二是可从乡镇级财政划拨出一部分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企业治理基金;四是村级统筹;五是县级环境治理基金划拨一部分;六是城市居民加收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附加税;

七、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入。

五、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建议由环保部门或研究所在对福建省农村垃圾状况、成份和处理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福建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尤其是乡镇和行政村的),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指导乡镇和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乡镇和村应建立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政府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把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垃圾堆放地点、转化方式及治理的要求目标等。

六、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把“为我环保”的意识引入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在农业中再利用。对资金不足的乡镇,如果生活垃圾能进行分散处理压力较小。因此,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环保局和广电部门联合,专门制作有关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危害、加大保护力度和措施的专题宣传片和各类宣传图片,并作为公益宣传在省、市、县、乡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每日不间断地滚动播出,反复宣传,让老百姓了解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对社会利益的关注,把环保意识带入千家万户,渗入每个人的心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扩大群众参与力度,通过大多数人的共同努力,使农村环境问题得到真正改善。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2

农村水资源对农村生产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供给农民饮用水, 还是农民灌溉土地的主要资源, 另外, 其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水环境即指承载这些宝贵水资源的载体, 包括河流、地层、各条沟渠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环保意识不强, 再加上一些工厂排污超标等原因, 致使农村水环境恶化, 昔日的清澈已不复存在。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相关负责人士就要从源头抓起, 弄清水环境恶化的来龙去脉, 并加以分析, 最终制定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以求改善农村的水环境、保证水资源质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

2 目前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与问题

据我国国家环保局公示的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 目前有大部分农村地表水已出现断面现象, 同时各地区水质急剧下降, 农村水环境岌岌可危。地面表层水是农村获取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地表水的大规模断面意味着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供给将日趋紧张。水质的下降一方面使有害物质有机会危害人类以及其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 另一方面超过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越来越恶化, 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从此只能变成一种愿景。此外, 各地污水处理设施不到位, 致使一些污水处理不达标即被排放, 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治病讲究对症下药, 同样地, 若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先要找到其症结所在, 而明确影响农村水环境的因素不容小觑。

3 农村产生水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如今, 不健康的水环境是多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据调查, 影响农村水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化肥污染

农田施用的化肥均为化学产品, 其包含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氮、磷、钾等元素, 但是每次施洒的化肥的利用率不会是100%, 未被利用的化肥则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 再随水体流动汇入河流或湖泊中。过量地施用化肥, 日积月累就会使河流或湖泊由于营养元素富集, 超出自身调节能力, 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紧接着为水生植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水生植物如藻类大量繁殖, 同时加速了河流或湖泊中氧气的消耗量及消耗速度, 制约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 从而使水体变臭且鱼类消失、水质变差, 造成水污染。

3.2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同化肥污染对水环境有着相似的作用机制, 不同之处在于残留农药是剧毒物质, 通过各种途径最终还是会进入水体, 如若浓度超标的话, 将会直接威胁水生生物或者是人类的生命安全。况且近几年由于病虫害的加重和抗药性的逐渐增强, 农民使用农药的频率较前几年明显成增长趋势, 因此农村水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 减少农药使用、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刻不容缓。

3.3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养殖在农村随处可见, 它是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然而大部分养殖户不太重视环保或者是缺乏再利用意识, 直接将粪便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 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 还造成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 影响水质, 威胁饮用水安全。

3.4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

人类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被排放, 流入水体, 造成水质的下降。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以及农村生活的无拘无束,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渐缺乏管理, 一些生活垃圾随处乱扔乱堆, 污染环境, 再加上风的吹刮以及雨水的冲刷, 很容易进入水体, 威胁农村水环境, 造成严重的后果。

3.5 工业污染

相较于其他因素而言, 工业上的污染是影响力最大的。大多数的工厂投资者看中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 将工厂建在了人烟稀少的农村地区。但是由于各工厂数量众多且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多为小型工厂, 生产工艺落后, 缺乏严谨的管理制度, 污水处理不到位, 致使大量未达标的工业废水被排入水体, 严重污染农村的水环境。另外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未做处理就随处堆放, 易渗入地下水, 污染地下水源, 影响饮用水水质, 甚至致毒。

4 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对策探析

针对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根据其影响因素, 制定出几项治理保护措施, 希冀农村水环境能够得以有效改善。

(1) 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 建立健全与农村水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体制, 能够有效约束各界人士的违规行为, 从制度方面对其施压, 具有一定的效用。目前的水环境保护制度由于一些原因未引起相关执法人员、农民和工厂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 所以宣传保护农村水环境的思想口号, 全面考虑各个方面, 加强执法力度, 完善法律制度, 使各项活动有法可依, 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

(2) 推进农村工业、畜牧业废污水处理规范化进程。防止污水排放到水体中是最主要的解决方式, 因此要规范农村工业及畜牧业废污水处理进程, 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其规范化管理可分四个模块进行, 第一是倡导企业工厂零污染排放生产, 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注重污水处理技术,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第二是农村相关政府官员做好农村的发展规划工作, 尤其是对工业与畜牧业, 增强企业或养殖户水环境保护意识;第三是加强水环境实时监测工作, 随时获知水环境各项动态并加以保护, 同时责任到人;第四是实行污水再利用机制,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其过程的实现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研发。

(3) 大力开展农村水环境修复与亲水环境建设。水污染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河流污染和断流, 农村水环境修复活动就是从最直接的举动出发, 疏通农村河流或沟渠, 去除拥堵、淤积的垃圾, 采取有效措施净化水资源。另外, 倡导水产养殖, 将池塘等承包给养殖户, 通过水产养殖方式达到另一方面的水环境治理, 原因是这时养殖户为提高经济收益, 将会越发重视日常水环境管理等。农村是回归大自然的领地, 不同于城市, 其拥有众多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价值, 以水资源为例, 加强亲水环境建设,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 开发旅游项目, 提高农村经济, 保护水环境, 还能够起到宣传环保的作用, 为保护水资源打下基础。

(4) 加强污水灌溉管理与技术研究。污水的再利用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随着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 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议程, 水资源也不例外。农村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后灌溉农田, 这就需要各项污水再处理技术的支持。污水灌溉管理要合情合理, 被处理后用于灌溉的污水必须保证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才可以使用, 以免得不偿失。

(5)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 推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垃圾管理模块同样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增强居住人员环保意识, 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对部分易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的垃圾实行回收再利用政策, 推行经生物降解后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的归类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落叶归根, 为土壤提供养分。

(6) 加强湿地保护与建设。湿地不但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天堂, 而且还对生态尤其是水资源平衡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保护好湿地, 有助于保持水资源平衡, 稳定生态。天然湿地逐渐减少, 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 加强人工湿地的建设更有利于水资源的净化处理, 为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7)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推行绿色生产。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人为因素, 因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推行绿色生产观念, 提倡用有机复合肥代替化肥,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对保护水环境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综上, 农村水环境问题关系到生命的安全以及生态的稳定, 理应受到重视。但由于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且是长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故治理起来是项复杂又漫长的工程项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必须靠大家团结起来, 共同参与, 才会收到成效。有效治理保护农村水环境是推动农村向前发展的标志, 依据各农村水污染状况的不同, 因地制宜, 实行适合某一地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明智的水环境工作者的选择。只有保护好农村的水环境, 才能保障水资源的无害供给, 进而发挥其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决策性目标的提出, 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就这一话题, 以我国农村水环境现状开篇, 指出了目前农村水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 然后针对造成农村水环境问题的因素进行了逐个解析, 最后提出了治理和保护农村水环境的多项措施, 以实现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现状,影响因素,治理对策,水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龙.浅谈农村水污染问题[J].地下水, 2010, 32 (5) :48~49, 61.

[2]姜涛.农村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及政策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 (3) :129~130.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治理策略

前言:毫无疑问,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不仅农村面积及农村人口比例在全国占绝对优势,而且这样的比例在世界范围也是排名居前。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改革突破点也在农村,然后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直至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我国农村三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从束缚的土地和环境中走出,带动了全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由于自己所学环境专业使然,更关注农村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对改变这些困难和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粗浅的应对策略,并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而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都没有专门开辟的废弃物堆放场谈不上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多数农村甚至连统一的垃圾堆放点都没有,垃圾等废弃物随意沿路边、村边、河边堆放,不少农村都是旱厕,没有排水管路,更谈不上对污水的处理。夏天恶臭扑鼻、蚊蝇滋生,雨天污水横流,脏乱不堪,凤天尘土弥漫……毫不夸张的说,不少的农村村落都处在垃圾围城的危险境地,饮用水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2、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缺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位居世界末尾。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需要供给越来越多人口的粮食作物,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我国农村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在30%-50%,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随着害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农民单位面积使用的化肥也在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大量的农药残留物留在了土壤、水体及作物之中,在引发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也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

3、乡镇企业和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还有乡镇企业和各种养殖业的大发展,两者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乡镇企业多数存在布局混乱、产能消耗巨大、设备落后等问题,而且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没有防污治污设施,工业废水、废气、废物肆意排放,不仅严重恶化了农村环境,也对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农村养殖业正处在由分散的农户经营向规模化、企业化方向转型的阶段,在养殖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畜禽粪便等生产污水、恶劣气味带给环境的又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头。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农业科技化水平低下。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以色列和巴西的农业生产极为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而我国与之相比就相差甚远,归根结底的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处在一个十分低下的状态,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知识转化不到农业生产之中。大包干虽然在短时期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其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不利于高科技因素的普及和推广。同时,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也不够畅通快捷,农村科普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低科技化的农业生产必然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必然带给环境更多的污染来源,进而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

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农民,必然面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伴随住房、医疗、教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全面产业化,薄薄的土地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打工,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幼病残,笔者家乡好多村子在平时基本看不到50岁之下的农民。大量接受过基本教育的农民却没有在土地上繁衍生息,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低龄且高知的从业人员屈指可数。农村农业人口不仅在很快减少而且明显存在智力结构失衡,素质较低的结构性矛盾,从业人员缺乏或者基本没有环保理念,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环境治理的需求。

3、政府农村环保治理的体制限制及投入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环境综合治理中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相对城市的环境治理,我国广大的农村环境治理明显滞后。农村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基层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存在忽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涉及范围广,层级多,各级政府对农村环保治理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加之农村自身的环保体系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执法和治理网络,环保治理的微小结果也极容易出现回潮。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应对策略

1、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环保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首先从农民的思想入手,从日常小事做起,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切传媒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方面意识的宣讲,而且还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之中的环保教育,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培育农民摈弃落后的生活方式,走上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营造绿色就是生产力,环保就是吸引力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和绿色生产模式,提高环保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中的附加值,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环保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实惠,为治理农村环保问题奠定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2、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污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要在全国建立土壤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的监管和安全检测体系,在制定农药和化肥使用的标准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在巩固养殖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污染物处理设备,鼓励进行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形成生态环保产业链条。大力扶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摆脱旧日的粗放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道路。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政府环保治理投入力度。

要不断重视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的转化,鼓励农民进行科学种田: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沟通,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成片规模经营,改善农村人口比例,吸引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在家门口的致富,为农村持续发展储备好智力和人才资源。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环保治理的投入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并不断形成合力。

4、完善农村环保治理的政策法规。

我国颁布实施过有关农村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但并没有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碎片化和可操作性不强的薄弱点。农村环保治理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主题紧密结合,加快农村环保立法力度,力争在短时期内形成比较规范的法律体系,同时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尽管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方面存在一系列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立法層面上进行优质的顶层设计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产业转型引导、污染防治三措并举,抓住抓好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个良好契机,就一定能在短期内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的改造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物质基础。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有效改善了农村恶化的环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云南兆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多年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践,提出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供探讨。

一、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农村环境污染属于典型的面源污染,污染源分散,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因而防治十分困难。

(1)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垃圾、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便利、自来水户户通、水冲厕代替旱厕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垃圾收集处置方式和排水方式的承受能力。垃圾处理和转运困难,这点在山区农村和远离城镇的农村尤为明显,垃圾成堆,或随意丢弃或采用露天焚烧方式处置;污水收集网络不健全,有的村落或农户根本没有收集管网,就别说污水设施了,无序排放问题突出。

(2)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农业废弃物致农田土壤污染。农业为了增产增收和防治病虫害,过量施放化肥、农药;大量农业废弃物,如秸秆、残膜等废弃在田间地头。污染物随农田径流或雨水径流造成周围地表水、土壤甚至是地下水的污染。

(3)农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等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餐厨废物等大量增多,对农村环境影响较大。

(4)农村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有机物质污染严重。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农户养殖数量增加、农村原有的散养模式向集中养殖转变,原有的干清圈向水冲圈转变等等,导致养殖废物和废水大量增加,这些污染物往往与生活污水混排,导致污水浓度增加、排水沟渠堵塞严重、恶臭现象明显等现象。

(5)农村作坊和乡镇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带来的污染。大部分农村作坊和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厂区与民居混杂,同时又因规模小、资金与技术有限而难以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使得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2、群众参与环保意识不强。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导致对公共区域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垃圾随意丢弃,污水随意倾倒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有小部分群众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不惜牺牲大众利益,对村落环境治理有抵触心理,参与意识不强,妨碍甚至阻扰项目推进。

3、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缺乏合理的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基础建设和环境治理资金非常有限,很多环卫设施建设不到位,甚至没有资金进行建设。

4、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涉及的专业较多,从我们实施的项目情况来看光靠某一部门的推动和实施是有缺陷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例如:环保与住建之间对同一村落环境治理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做法;环保部门更多的是以环境污染程度来确定实施方案,而住建部门更多的是以工程的可靠性来确定实施方案,侧重点各有不同,项目实施后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5、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同的村落地形地貌、散聚居住、污染程度等不同,导致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兼容性问题还尚需进一步提高,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二、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对策措施探讨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村落是整个农村居民共同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自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最根本的措施。

(1)扩大宣教方式。通过开会、广播、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册到户等各种宣传方式,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的意义、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等。

(2)推动群众参与。通过群众大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户长会等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愿望,并调动群众力量,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为项目的实施献技献策,投工投劳,促进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3)环保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把环保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环保放在开学第一课和家长会中等等,让居民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发挥“牛鼻子”效应,从而影响到成年家长的意识。

2、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

(1)把环保加入到村规民约。在农村,村规民约是最重要的约束手段。把环保要求加入到村规民约中,从规定上约束村民的行为。

(2)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村委会、村社小组都设置专管和兼管人员,成立环境保护和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加强管理和监督。

(3)实行“门前三包”制度。由各户负责房前屋后的卫生,由兼职或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公共区域的环卫工作,分清责任主体。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争取资金,开展饮用水安全、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消减污染负荷。

4、探索合适的污染治理方案。农村地区受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等影响,不应采用统一的污染治理标准、资金标准和验收标准,灵活掌握建设标准和排放标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1)排放标准因地制宜。例如污水排放标准,在邻近饮用水源地的农村应提高排放标准,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投资;在山区农村,周围都是林地不涉及敏感区域的,可降低标准,以污染物减量化为目标,也有效节约投资。

(2)建设标准因地制宜。不应以城镇的标准要求农村,给与农村地区较大的合适范围。例如污水收集方式,雨污分流的地下管网未必合适农村。有的农村道路狭窄、地下水位高不适合建设地下管网;有的农村污水排放量少、养殖粪便排放量多,容易造成管网堵塞;有的山区农村,山箐水穿过村庄,合流的沟渠更容易保持村庄的干净等等。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5

新华网(2012-10-24)

稿件来源:凤冈县对外宣传中心作者:何才江

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凤冈县何坝乡于2010年起先后对全乡五村一社区进行了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民主议事组织,积极推动了村民议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社会管理模式,更好地保障了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但通过运行情况看,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并急需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何坝乡在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改革建设中撤销原有57个大组,设置了42个片区党支部和133个村民小组,民主推选了村民代表339名,村民组长133人(其中女组长3人),组议事会成员658名,村(社)理财小组成员30名,村(社)监事会18名。通过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村民自治组织成员素质不高且流动性大。一是在推选议事会成员的过程中召开群众会的覆盖面不广,对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发挥宣传不透,多数群众都本着事不关已的态度,对推选当地代言人时不积极、不主动,群众参会率不高,导致一些能办事、会办事的知名人士未能加入到议事组织中来;二是部份议事会成员年龄老化,知识贫

乏,思想保守,发展意识不强,无进取意识。三是议事会成员临时性外出务工多,大多数无组织意识,外出不报告,村(社)党总支又未及时补推选所缺人员,导致组织队伍不健全。

(二)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明显。在42个片区党支部中,个别党支部书记缺位,支委成员基本是名存实亡。支部书记无工作报酬,其主要工作就是发展党员,组织党员参与村级培训。部份支部书记不积极主动参与地方发展,群众找不着标杆,党的基层组织缺乏影响力。基层党组织对农村自治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没有深入研究如何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简单地以“制度上墙”和完善资料来体现工作成效,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

(三)议事不规范,办事效果差。一是基层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议事会成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未认真引导基层自治组织按“五议五促进”的要求规范议事,致使群众议事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建设,对民间纠纷和当地遗留问题绕着走。还有部份人员借议事之机向村(社)和政府提不着边际的无理要求。二是基本未形成规范的议事制度。群众议事的主动性差,村支两委没有做到及时督促,大部分组织均不能按制度要求组织议事,一些地方是上级没有工作要求不议事,个别地方是有工作需要议事也不参与,逐步形成了村组干部仅凭走访少数群众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决定一些村级事务,导致群众怨言多,干群关系得不到有效改善。三是部分成员小团体利益偏重,大局意识差。如评议民政救济等惠民政策时,一些议事会成员不以群众实

际困难为重,时有优亲厚友的现象。四是村(社)监事会和理财小组基本未发挥作用。

(四)找不准工作突破口,监督机制不得力。在一些矛盾突出的地方,农村自治组织瞻前顾后思想严重,不愿议事,不敢伸张正义,怕遭群众埋怨。如在征地拆迁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权属纠纷较多,很多问题需要一事一议的方法解决,但议事会组织负责人不愿召集成员开会,其成员也总是想方设法回避矛盾,导致遗留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另外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程序不规范,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未能严格执行,村民代表参与不了重大村级事务的决策,村务监督则相当于一句空话。

二、建议

(一)合理设置农村自治组织,组织成员做到优中选优。一是以原大组为单位建立议事会组织,这样既能保证自治组织队伍推选的广泛性,又能更好的整合好议事范畴,还便于工作交流和指导;二是及时补充组织成员,认真作好宣传引导,如有人员外出或不适宜承担议事任务的要及时更换,将那些年轻、有知识、有威信、有正义感和带富能力强的吸纳进来,为组织增添新鲜血液。

(二)加强培训,规范议事。一是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和议事会成员逐乡(镇)开展互动培训,采取村党支部书记讲、部门负责同志点评的方式对村(社)干部、村议事会成员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不同的案例剖析,让农村自治组织

成员熟悉议事范围,抓得住工作重点,使其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议事,正确的渠道办事。二是规范“议事规则”,要把议事会议题的收集、审查、会议召开(民主议定)、公告、组织实施、监督等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做到议一件事办一件事,办一件事就办成群众满意之事,以此提高议事会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

(三)增强工作激情,提高工资待遇。一是建立健全议事会成员奖励制度,做到荣誉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议事会成员评比表彰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议事会成员及时给予表彰和宣传,大力弘扬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和高尚情操,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在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评先评优活动中,评选名额要向议事会成员重点倾斜。二是适当提高村民组长报酬,将片区支部书记的报酬按村民组长的标准予以解决。

(四)完善制度,大胆监督。科学的监督机制,是促使村(社)干部、议事会成员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全面规范议事会成员的行为,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社)议事会制度、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等制度;实行村民听证会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听取村(居)民的意见,接受村(居)民的监督。实行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度。二是建立村(社)议事决策制度。实行自治组织按期议事制度,村(社)“两委”成员列席议事会议进行指导并收集意见;建立健全

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村级事务通报制度,明确村(社)“两委”议事决策的内容、范围、程序和规则。村(社)“两委”对收集的议题及时进行审核,对议题不符合国家政策、违反法律法规、不符合村级规划、不属于村级自治范围的议题,村党组织要严格把关并作好解释疏通工作。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严格履行程序。三是完善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制度。村(社)进一步规范村务和党务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时限。各村(社区)党总支要在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公示制”,在施工项目所在地公示项目的总预算、施工单位、工期和监督员等情况,增强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继续实行村级财务乡代管等制度,加大对村和社区财务的管理力度。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6

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是当前农村畜牧业发展的主流,为乡村畜牧业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城乡市场畜产品有效供给,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但是由于其发展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作 者:何明福 何远 作者单位:何明福(台江县畜牧局,贵州,台江,556300)

何远(贵州省剑河县农业局)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7

1 环境监测治理中存在问题

1.1 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完整, 客观

我国开始进行环境监测的时间比较晚, 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早, 监测系统完整。并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环境监测的滞后性比较严重, 而且监测的频率也比较低, 往往时隔很久才能进行监测, 因此难以全面, 客观, 准确的反映周围环境的真实状况, 通常只能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反映, 我们知道, 抽样数据与抽样地点, 抽样频率有关, 通过抽样数据对整个地区环境进行评价, 有时会显得以偏概全, 所以环境监测数据存在不完整, 客观等问题。

同时, 目前我国可以做到对空气和水的质量进行较为有效的监测, 然而对环境中诸多有害物质难以做到比较细化的监测和统计, 缺乏对局域环境的全面监控。

1.2 治理技术较为落后, 缺乏污染后的应急处理

与环境监测滞后相对应的是治理技术的落后。第一步的环境监测目前总体来看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与之相挂钩的治理技术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总体来看, 治理过程呈现费用高, 效果不明显, 治理不彻底等等问题。而且中国大地上幅员辽阔, 各地气候和环境差异较大, 而相对完整, 系统的环境处理预案目前还是一项空白。在一些突发的恶性污染事件发生后, 各地均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 造成了污染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污染物处理的延误, 使得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在环境造成污染的初期, 如果没有能对环境破坏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理, 就会贻误最佳的治理时间, 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和破坏。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是在在环境监测过程中, 监测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层次不齐, 或者责任意识不够强烈, 管理与实施根不上环境破坏的节奏, 从而导致了应急处理缓慢等现象的发生。

1.3 对待新的污染物反应较慢

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各种新的产品种类的出现, 新的污染物种类也在逐步复杂, 同时有些过去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污染物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一些有毒物质正在被人们发现, 但在实践阶段, 对抗这些污染物的有效方法还没有出现, 人们的反应速度也难以跟上。新型污染物出现的速度很快, 而治理技术和标准却难以跟得上现代污染的更新换代, 处理体系滞后, 切不完善, 在检测新的污染物的技术和设备上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2 环境监测治理解决措施

2.1 全面科学地进行环境监测, 不断更新技术

做好更加全面, 更加科学的环境监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步骤。想要做到这两点, 选择不同的区域, 不同的地点进行连续, 高频次的采样工作, 这样的采集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全面。与此同时, 检测系统也要更加完备, 以特征为主的评估方法替代综合评估方法, 这样检测结果就能够更加科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 要有不同的监测体系, 以期能够更加完整不落的评估整体环境质量,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

2.2 提高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在一些突然发生的环境破坏事件中, 比如不可抗的自然因素, 如地震, 洪灾。比如, 人为造成的环境巨大破坏, 比如石油泄漏, 空气雾霾等等事件。特别是最近, 议论纷纷的PM2.5事件又一次警醒我们, 要把环境破坏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摆在突出位置, 提高这项能力迫在眉睫。比如, 制定全面而详实的应急预案计划,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立即启用。

除此之外, 加强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学习新的监测方法与治理技术, 并且定期对环境突发事件进行模拟训练, 以求当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 能够应对妥当。

2.3 定期定点严查, 对污染物追根溯源

由于生产生活的日益复杂, 排查治理污染物, 特别是新型污染物产生了一系列困难。因此必须做到对污染物追根溯源, 只有追查到原因, 才可更好地制定治理对策, 对症下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 应该采用定期定点严查的方式。所谓定期, 指的是检查频率要得到保证, 避免由于长时间不能检查, 产生的个别漏网之鱼。所谓定点, 则指的是对于河流附近, 城市上风区等易造成污染扩散的重点区域严查, 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或者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 避免企业完全以营利为目的而不顾社会责任。这些方法都必须建立在严格检查的基础上, 一旦发现污染物, 立刻进行处理。如果这些措施能够贯彻落实, 必然能够带来污染物排查的便利, 也可以从源头上杜绝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

3 结论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 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用飞速前进来形容, 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可以说无论从什么方面衡量, 我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 令国人骄傲的。然而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 商品琳琅满目, 工业进步飞速, 农产品越来越多样的同时, 整个神州大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却不容乐观, 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个别地域污染达到了一个十分恶劣的程度。因此, 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行动起来, 特别是专业部门, 通过不断改善环境监测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岩翠.试论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0 (3) .

[2]段玉红.强化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地位[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

[3]乔惠霞.谈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高效服务的问题[J].陕西环境, 2000 (4) .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与策略

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方面的难点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难点主要是投入欠账的部分比较大,而且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标准。鉴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不足,很多农村的干部对于环境认识不足,很多村的进村路口或者村内的街道上硬化缺乏,一些村的亮化工程非常差劲,甚至连基本的娱乐设施也没有,村民们乱扔垃圾,一些空闲的、破败的建筑长年没有人管。很多村子连最基本的公路硬化都没有,更不用去谈其他的基础设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但凡是环境比较恶劣的村子一般都是组织建设很差或者集体收入也很少的村子,如果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这些村子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环境治理,肯定很难实现。

1.2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在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包括村领导在内的人认识不到位是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性的问题。很多村干部认为环境治理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不值得劳师动众,还有很多的干部认为农村的环境就应该是那样,农民的生活习惯没有必要改变;当然还有一部分村干部有畏难的情绪,认为环境治理工作很难做好,所以迟迟不做。很多村干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都存在有很浓烈的应付差事的思想,如果有上级领导来查看,就安排一下,如果没有领导来,就不会安排。

除过村干部的思想,当然农民自身的思想也有问题,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有的村子的街道打扫得非常整齐,但是乱扔垃圾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很多已经取得成效的工作又不得已出现了倒退。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两个方面:①农民缺少应有的环保意识;②长期的生活习惯是大部分的农民的生活方式都不太健康,譬如说随便丢弃垃圾,污水随便排放,这些习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很难得到扭转。

1.3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依然是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无论是清扫垃圾和杂物,或者清除危房,甚至是对村中的道路进行绿化和美化,这些都是需要大额的资金做支持的。但是在农村来讲,很少的集体收入根本无法维持这样的花销, 有的村子连一些基本的开支都需要上级单位转移支付,更不会有经费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了。所以说,治理经费的不足是当下农村开展综合整治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因素。

2.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策略

2.1改变村民的思想

在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来动员他们积极的参与。由于农民的知识层次较低,采用文字较多的宣传单也显然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建议在开展宣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有线广播、大幅标语以及文艺表演的形式,全方位的做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宣传工作,让清洁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致力于改善农村村民不太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积极的投身到清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益活动中来。

2.2努力做好村干部的思想工作

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干部的思想也没有扭转过来,所以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改变干部的思想,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做好环境综合治理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必须要积极的施加给他们的一定的压力,才有助于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镇分片、片管村、村划区管理机制,将工作任务分配给镇级的领导,作为一般的干部需要包村,村干部就需要包区,责任与任务要一级一级的分配下去,一层层的抓好落实的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三个结合。①要奖惩结合,就是要在监督和核实的基础上,将各个村镇的的环境保护工作通报给全镇,对于一些工作认真的村,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对于一些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的村镇,就需要给予适当的惩罚;②不要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独立起来,最可能是要将其和文明村和文明村联系起来,最好能够和村干部的浮动工资挂钩,如果环境工作做不好,就要在工资绩效上给与他们适当的惩罚;③还需要和文明户和优秀党员挂钩。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来强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提高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2.3通过多个渠道筹集资金

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资金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为了弥补资金的瓶颈问题,笔者建议县政府必须要对环境整治工作做出规划,按照农村的具体人口来做出统一的补贴,购置统一的保洁设施,按照相关的比例发放到各个村落,并相应的配备专业的保洁人员。对于一些环境整治的先进村进行奖励。有的村能够拿出一定的资金, 并且制定了统一的废旧电池回收设施,对一些基础比较差的村也及时的给予了补助和支持,除此之外,为了提高保洁人员的积极性,还对他们的工资进行了补贴。需要注意的是,村级单位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的单位,在筹资资金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鼓励各个村的企业以及在外的成功人士进行捐款,除此之外,我们要积极的动员农民投入到环境整治的过程中,除了要求他们自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还要统一的对他们收取保洁费用,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的问题,而且也是农村的村民意识到改变自己的生活陋习投入到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2.4做出科学有效的整治规划

在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出科学有效的规划和整理。有的省份根据农村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譬如说四清四化计划,所谓的四清就是指清垃圾、清杂物、清断壁残垣、清危房;所谓的四化就是指绿化、美化、亮化和净化。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整治规划。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最好能够根据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目标以及规划,并根据详细的环境基础问题,明确每一项目标需要完成的具体的时限。当然,这些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改变,对于一些新问题也需要进行积极的调整和布局,除此之外,环境整治的力度要随着工作的不断进行而加大,标准也要不断的提高,确保将清洁工程细化到每一条具体的小巷,从内到外都要保证清洁整洁,绝不留任何的死角。

2.5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事业,环境宣传教育是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把环保公益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环保政策措施,宣传环保工作中的新进展新经验,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各级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强化青少年环境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6坚持长效的整治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绝对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坚持的工作,为了确保各村能够长期的坚持做好环境整治工作, 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入手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果。①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各个村和镇,都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领导责任制, 找一些有责任心而且有威望的村民来担任卫生监督员的工作,积极的组织环境整治的志愿者,免费义务的开展环境服务工作,保证环境整治工作中各村各项工作都会有人来做,并有人来管;②针对群众要做好自我的约束工作,要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可执行性的村规以及民约,明确的将村民在环境整治中的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保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科]

【参考文献】

[1]吴长剑.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村庄”环境整治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6,(5).

上一篇:优秀广告词欣赏下一篇:2022年宜宾中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