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24-05-29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通用12篇)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的`环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管是在基础建设项目方面,还是技术改造项目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但现行的环评制度还存在诸多缺失,无法完全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环评的地位和作用、促进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改和完善、增强环评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我国开展环评工作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作 者:翁良善 作者单位:永嘉县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所,浙江永嘉,325100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年,卷(期):2010,“”(2)分类号:X8关键词:环境管理 评价管理 问题对策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2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环境是是指围绕着人群的外部世界及其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环境影响对人类而言可以是有益的, 也可以是有害的。

环境影响评价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简称EIA) 制度是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项目, 在其兴建之前, 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 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 按照法定程序经环境行政机关进行审批的法律制度。它是预防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 是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政府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进行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使政府在决策或人们在从事相应生产活动时, 充分考虑此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尽可能地避免由此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而使行政机关对环境价值的考虑更科学、更民主。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狭窄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作了规定, 在评价对象上仅限于规划和建设项目, 主要是对项目实施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 仅仅是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 对于区域、海域和流域的建设和开发规划, 尤其是对综合规划中地位最重、作用最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未纳入评价范围。另外, 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没有纳入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诚然, 规划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但是国家的重大经济、技术和产业政策, 城市和行业的发展规划, 区域和资源的开发规划, 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对环境则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一旦决策失误对环境的造成的影响范围更广, 时间更久, 危害更大, 处理更难, 因此, 对宏观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然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宏观层面的环境影响评价却长期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2.2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公众参与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当自己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时,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环境, 都有权利对环境发生的变化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也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民主决策的一个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但是, 该法对于公众参与的具体规定的表述过于模糊、宽泛, 如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以及在什么阶段参与、公众参与的范围、公众知情权的保障、公民参与的组织机构等依然缺少具体规定, 操作性不强。另外, 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 公众参与的救济和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在立法当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 环境影响评价是由政府主导并组织, 偏重于行政管理, 因此, 公众参与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环评多流于形式。

2.3 环境影响评价缺乏有效监督

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管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趋紧。一些地区只注重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事前审批, 缺乏对事中和事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准确性和环保措施有效性的监测与评估。一般情况下, 只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核通过, 就算完成任务, 从而导致一些不符合国家环保规定的建设项目盲目上马, 不仅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且也极大地损害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 公众参与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但是在技术层面, 就需要有相关的专家来进行评价, 而这些专家应该是独立于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 以便其能公正地进行监督。

3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开展战略评价,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法规、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作出预测与评价, 并在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采取预防措施或补救措施, 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战略转移。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立法、政策以及替代方案等战略环境评价作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战略环境评价对决策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避免政策制定者认识的局限性, 在政策、规划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累积影响、附加影响以及非工程性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 及时对该政策或法规进行修正、补充或寻求替代方案, 防止产生失误。开展战略环境评价, 可以全面地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在今后的立法和相应的配套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应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环境决策的过程权和诉讼救济权, 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法律化、具体化, 规范化和程序化, 克服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障碍, 使国家在环境影响评价上对公众有效地开放, 实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 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是将原则性规定具体化, 在制定实施细则和有关法规时要明确具体操作;二是完善参与的具体程序, 在项目审查和范围界定阶段就要引入公众参与, 以保证公众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参与;三是参与主体的成员要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不仅要有公众参与, 也要有项目建设人和专家学者。四是要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评的必要前提。

3.3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监管,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对发挥环评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突出环境影响评价监管的重点, 主要是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评人员的监管, 规范环评从业行为;二是加大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技术评估单位的业务指导, 并尽快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评审技术评估专家数据库;三是健全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长效机制, 各级环保部门要坚持“依法、科学、公开、廉洁、高效”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落实监管职责。四是完善事后监测评价, 建议各级环境保护机构成立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事后监督管理中心,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水平。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20多年, 对减缓和防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在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 应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高度重视, 对其作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慧娟.试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4) .

[2]刘云伟.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绿色科技, 2012 (2) .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农村;问题;对策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均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管理农村环境,则应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力度[1]。为了准确评估农村的环境状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环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1 农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环评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环评的具体体现包括:(1)存在不按照规定程序开展环评的现象,例如在评价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采用事后补评以及边建边评的方法,或者是在重建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提交环评报告等。(2)执行率较低,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环评工作的平均执行率约为45%,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2]。(3)环评措施与农村实际情况不契合,例如部分环评报告没有考虑到生活污水可能对农村环境卫生造成影响,而强调对生活污水进行再利用并使之成为农肥;再如在评价建设项目时,也没有考虑到在农村地区应用部分材料以及工艺的可行性。(4)环境现状的监测方法、过程较为随意,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环评程序。例如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任意将监测频次缩短或对监测指标进行压缩等。

1.2 公众参与环评的积极性较差

目前公众参与度较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农村环评工作中。例如在对部分存在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进行评估时,没有认真咨询社会公众的意见,致使评估报告较为片面,无法真实反映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有部分建设单位为了尽快投入运营,不按照规定进行环评,而是直接一手操办公众调查过程,直接找员工填写调查问卷,致使公众调查在环评工作中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农村地区环境影响评价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构建出相对健全的政府考核机制

地方政府对农村环评工作进行有效考核是解决环评问题的主要措施,因此政府部门要纠正轻环境以及重GDP增长的观念,避免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发展而以污染农村环境作为代价。同时注意完善绿色GDP考核体系以及核算体系,并保证以上两种体系尽快得以落实,避免出现忽视环评工作的现象。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要认真对待群众所反映的问题,避免采用“大化小”、“小化无”的方法处理环保问题。此外,也可以在政府考核体系当中纳入农村环评的内容,从而保证顺利开展相应的环境评价工作。

2.2 完善农村环评制度以及加大环评管理力度

由于环境评价制度不完善是导致环评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地方政府以及基层管理部门应详细调查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制定出对应的农村环评法律及法规等,从而完善当前的环评制度,避免农村地区出现随意建设的行为。对于与本区域发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不符的建设项目,则应明令禁止建设或投入运营。此外,应加大农村环评管理力度。为了有效管理农村环评工作,则应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并同时完善环保部门的人员编制制度,增加基层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以缓解农村环评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从而避免偏远乡村的环境管理及评价工作出现真空状态。

2.3 强化管理农村建设项目及提高公众对农村环评的参与度

建设项目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所以环保部门要重视强化管理建设项目。在管理建设项目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农村原有的生态功能,并保证各项环评制度得以落实。例如在建设之前应通过环评工作找出潜在环境影响,在建设阶段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安排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日常监管。除了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之外,还应重视提高公众对农村环评的参与度。 由于公众参与环评是保障农村环境得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措施,所以应在农村地区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环保宣传教育,从而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并由此使当地居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环评。除了培养环保意识之外,还应将农村居民组织起来进行环保技能培训,从而使居民参与环评的能力得以提高。此外,还应积极开展民意调查,听取农村居民对于建设项目以及环评工作的意见,从而让农民获得农村环评的监督权、参与权以及知情权,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研究对环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环评,从而有效避免农村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文献

[1] 曹晓萌,顾正华,刘国良,徐晓东.基于PSR的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研究[J].人民长江,2012,43(5):81-83.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纪检监察信访部门,及时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化解矛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镇地处海陵区东郊,镇域大部分都是传统农村。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认真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镇纪检监察信访部门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对策,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一、农村存在的主要信访问题及原因

从近年我镇纪检监察部门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中,每年反映农村问题信访件基本在5件左右。从反映问题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1、换届选举后磨合期间,班子战斗力、凝聚力不强。一是个别两委老班子人员退下来,心态难以调整,工作上配合不力甚至不配合,导致新旧班子工作交接困难,新班子工作无法开展。二是个别班子成员之间互不服气、互相拆台,闹不团结,各自为政拉帮结派,搞窝里斗。三是有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分工如分家,遇事个自作主张、各行其是,导致好事争着干、难事往后躲。四是有的作风不民主、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引起村民不满。五是少数村干部亲戚在其管辖区域内参与招投标中标后事务处理不得当,导致举报信访。

2、少数村集体财产管理不善,财务制度不健全,村务不公开或公开不规范。有的虽然进行了公开,但也只是形式上的公开。如村级财务、工程承包审批、鱼塘水面等集体资产承包、扶贫和救济款物的发放等账目公开不具体,含糊不清,村民真正关心,必须知情的事情反映不出来,村民无法进行监督,心生疑虑,致使群众信访。

3、个别村干部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工作作风不扎实,对农民合情合理反映的问题不认真不落实,处理信访问题不到位,导致群众越级信访。

4、个别农村干部思想意识差,为政不廉。把当选村干部当作为自己捞取好处,发财致富的机会。有的利用家族势力干扰和影响选举。这部分人参选动机不纯,当选后,其出发点不是为民办事,而是如何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村民利益,群众对这些腐败现象深恶痛觉,从而引发信访举报。

二、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对策

当前农村存在的这些问题既败坏了党风,又损害了干群关系,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镇切实认真地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有效地控制、减少、处理、解决好村民来信上访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信访问题比去年下降50%,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两委班子凝聚力 建设一个好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选准配好村党支部书记,这是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两委”班子是基层群众关注的重点,要把好选人关,严肃组织纪律,严防徇私舞弊,违规操作。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软弱涣散,干部素质低,存在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由此引发村民信访和不稳定因素的,要及时整顿。特别是对以权谋私、作风不正、办事不公、财务不清的乱班子;对精神不振、不思进取的懒班子;对观念旧、办法少、工作开展不起来的软班子;对闹不团结,不能正确发挥作用的散班子都要在整顿上下功夫,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信赖的有经济头脑的能人担任村两委主要领导。

(二)注意思想教育,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不断增强党员宗旨意识,从思想上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一是制定基层干部培训计划,定期轮训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掌握党的“三农”政策和各项方针政策,增强政策观念,带头贯彻执行政策,严格按政策办事,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和勤政廉洁的意识。二是学习党纪条规,抓好自身教育,将“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等党纪条规,列入农村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的必学内容,让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三是开展以案说法,抓好警示教育,教育党员干部拒腐倡廉,勤政为民,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四是进行法制教育,促使他们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关心村民利益,注意工作方法,正确把握利益重组和分配,理顺村民情绪,切实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认真解决信访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信访网络机制,加强对村级组织信访工作督促指导和业务培训,努力提村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使初信初访尽可能解决在基层。二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观念,变上访为下访,变事后为事前。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立即下访。对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或容易发生不正之风,引起群众上访的问题主动介入,超前防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止农村信访问题的发生。三是镇党委、纪委和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对反映的问题,该哪一级哪一个部门解决的,认真负责地解决,不能互相推委扯皮,更不能把矛盾上交或推向社会。力争办好每一封群众来信,接待好每一位来访群众,解决好每一个具体问题。认真及时地解决好初信初访问题,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和疑难信访问题,避免村民因问题得不到解决和处理不当造成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四是多做说服、教育、疏导工作,引导群众依法反映问题,顾大局、识大体,认清利弊得失。要认真排查矛盾,解决好村民反映的实际问题,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疑难问题不到市区。要做到能做到的及时解决,因条件限制不能及时解决的,向群众做出说明。对要求不合理和要求过高的,要耐心地解释清楚。要建立信访信息专报制度,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重要社会动态、重大集体上访和恶性信访事件及带有普遍性问题信访信息的报送工作。

(四)抓责任落实,促勤政廉洁

一是镇、村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加强党和政府勤政廉政的高度,从稳定农业、加强农业、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到位,措施上落实。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以深厚的感情和严肃认真的态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镇党政主要领导关心和重视信访举报工作,真抓实管,经常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过问重要信访案件的处理,及时协调处理好影响较大的村民集体上访问题。二是加大信访案件的查办力度和信访问题的办理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查处信访案件是我们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认真查处信访案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努力提高信访案件的办理质量和效率,使村民反映的问题得到落实,才能取信于民。对只求个人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的村干部,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三是建立驻村干部担任信访员制度,选派政治素质好、作风公道正派的干部包村联点,及时准确地掌握农村党员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教育,及时汇报,及时纠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纠正,堵住上访的源头。

(五)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5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良好的师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于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种导向作用更大,影响更长远。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教师是关键。然而,由于受社会各种思想的影响,当前学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是好的,大多数教师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是高的,他们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以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和学生家长的敬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社会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事业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足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心态也产生了变化。有的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呈上升趋势,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在教学中投入精力不足,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消极应付本职工作,缺乏敬业精神。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不认真备课, 不钻研教材, 不更新知识,不研究教学法, 上课内容空洞,照本

宣科,教学信息量少,深度不够,没有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动态及时补充到讲课内容中去,对教学敷衍了事。

2、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为人师表的职业,社会对教师的道德、人格乃至为人处事的要求比对一般人的要求要高,这一点对我们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光荣,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重为人师表的形象塑造和表率作用,缺乏自尊自爱。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原则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有的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随意变更教学时间,课堂上信口开河,甚至随意接听手机。甚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极个别教师物欲膨胀,以“教”谋私,以“分”谋私,严重影响和损害了教师的高尚形象。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自身的模范行为维护教师队伍的群体形象。

3、缺乏上进心,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能力素质。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仍然抱着一种“学习----工作----退休”的旧的学习观念,从走上工作岗位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再学习,不再去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能力,一本教材、一套教法用一辈子。

例如,目前在我县推行的“新课改”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仍然

没有积极参与,还是照着以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我们教师也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4、教书育人意识不足,重智育,轻德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但有不少的教师却不能自觉地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积极贯穿和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教了,就是完成任务,就是育人了。这些教师平时只是教书上课,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一概置之不理,不热爱和尊重学生,从不与学生谈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毫不关心。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持之以恒,加强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个综合素质上去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就上去了。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使教师能够树立起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质量观,自觉地把师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可以抓一阵放松一阵,必须持之以恒,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搞好。

2、要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

在调查中有69.7%的教师认为“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教师”是最有效的途径。事实上,领导不带头,要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做不到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发挥作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教师的表率;二是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不因为眼前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默许、放纵教师中任何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3、制定规章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加强师德建设,除了教师自身的自觉性和良好的素质外,明确师德的规范对于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上形成了教师道德规范体系。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订教师的师德规范和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在完善制度、规范师德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广大教师真正将制度规范融入道德理念。

4、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6

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农业开发项目环境评价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农业开发项目的特点,探讨了农业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主要内容,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作 者:李玉明 张信伟 陈凌 袁志华 夏维 LI Yu-ming ZHANG Xin-wei CHEN Ling YUAN Zhi-hua XIA Wei 作者单位:李玉明,陈凌,袁志华,夏维,LI Yu-ming,CHEN Ling,YUAN Zhi-hua,XIA Wei(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

张信伟,ZHANG Xin-wei(重庆市忠县环境监测站,重庆,忠县,404300)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7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不足

第一, 对于建设项目的选址论证不充分, 没有进行科学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区域兴建的项目, 最终导致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 并会使建设丧失大量的机会成本。第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制订与相关政策不相符合, 一些评价单位盲目制订报告, 并没有尊重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在编制上出现细节和重点上的错误, 在行业上难以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加速和支撑作用, 导致建设项目无法获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失去了宝贵的支持, 丧失了加速发展的机遇和可能。第三,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中出现质量问题, 集中表现在文本质量差、重点问题交代不清等情况, 不但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和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更会给评价报告的执行带来巨大麻烦。第四, 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不牢, 没有考虑到环境、项目、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导致报告出现基础问题, 须要对报告进行多重补充和修改, 以指导项目建设的实际。

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质量不高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需要一定的程序和规范, 如果没有必要的要求, 将不会形成高质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在实际的建设工程中如果出现低质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将会对环境、施工和建设产生较大的阻碍, 不能形成对建设的保证和加速作用。

1.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 一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为了节约成本, 将大量非专业人员和新毕业大学生充斥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节中, 出现了环评工作人员素质上的问题,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作人员对环评没有必要的技能和经验, 导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的下降。

2 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对环评报告的监督工作

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与水保、地勘、地质等单位形成联动机制, 及时发现并处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各种问题。按照清洁生产原则, 确定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工艺、原辅材料及污染物防治, 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2.2 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

要壮大环评人员的队伍, 更好地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及环评工作服务, 要按照“工作高效率、服务高质量、对自己高标准”的“三高要求”, 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会管理”的环评队伍。加强对环评工程师的业务培训, 各部门应当创造必要的条件, 鼓励更多的环评工作人员通过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对已取得资格的环评工程师, 也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培训和工作锻炼的机会。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 建立电子网络培训系统等, 邀请权威环评专家, 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水平。尝试建立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对成绩合格人员颁发证书, 作为其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从事环评工作的从业资格。

2.3 加强环评质量控制

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有关的方针政策、规划标准、技术导则, 引进和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要加强指导、搞好服务, 进行科学引导, 从而实现清洁生产、技术升级, 发展循环经济, 真正为建设单位出主意、想办法。对于特殊的建设项目, 应该确保数据的完整, 资料收集要全面, 现场踏勘要深入, 识别问题要清楚、全面、符合实际。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应该可行、可靠, 对相关工程的依托关系应该明确, 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应当清晰明确。

3 结语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8

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也逐步趋于完善,各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加强。但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内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虽然经历了由会计委派制到会计集中核算到国库集中支付等过程,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来说,不能简单地认为账有人记了硕士论文发表/sslwfabiao/,钱有人支了,单位弄个跑腿的就行了。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必须依托本单位具有一定财务管理水平的财务人员来加强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1、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基本的要求。有些单位认为既然是在会计核算中心记账,本单位的财务人员其业务水平的高低都无所谓。他们想用谁就用谁,把原来具有会计资格的财务人员逐步更换成既不懂财务制度,又不懂会计账目的报账员。这些报账员不仅对本单位基本的财务情况不甚了解,就连基本的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也弄不懂,单位领导要了解财务情况时,他们才临时抱佛脚,急忙跑来财政核算中心询问,根本无法起到财务管理的作用。

2、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经常出现不合规、不合法的票据。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接受本单位的票据时把关不严,许多人认为有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就对原始票据的来源和开具日期、业务内容等不把关、不审核。有的是票据项目填写不全;有的是用服务业发票报销购买商品的业务;还有的甚至是用假发票来报账。

(二)财政支出计划执行不严,随意改变专项支出的用途一些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财经法规观念淡漠。他们认为只要是自已单位的钱就能随心所欲地花,可以不受财政的监督,不受财经法规的约束。经常出现人为随意变动支出项目、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

(三)有私设小金库现象有的单位领导为了方便其不合理、不合法票据的报销,或部门利益在单位多发补助或福利,坐收坐支,私自将单位的某些收入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坐收坐支,形成了严重违规的“小金库”。这一做法不仅严重违反了“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等财经法规,而且极易滋生****现象,进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四)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流失现象严重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财务账目已在财政核算中心记,自己就不需再设置账簿,连本来应该设置的固定资产台账也给取消。对购进的固定资产不登记,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也是随心所欲。有的是不经批准,就将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对外出租或兴办经济实体;有的是在转让,拍卖固定资产时不经评估低价出让;有的是将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就随意报废,造成固定资产大量流失。还有的是把许多流动性强的贵重资产,如照相机、摄像机、便携式计算机等不加管理,被个人长期占用。

(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有的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关内容缺乏合理军事论文发表/jslwfabiao/性。许多不相容职务未按规定分开,不能达到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目的。如有的单位的财务人员既是财务会计,又兼办公用品的采购,使会计事前、事中、事后审核监督流于形式。还有的单位有章不循,只是将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上墙上”,仅仅是为应付有关部门检查。而在具体执行上却大打折扣,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六)工程投资缺乏监督机制、基建项目暗箱操作,助长了****现象的滋生一些单位对工程投资项目缺乏效益分析和科学论证,盲目决策,缺乏对决策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有的单位对工程项目不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进行暗箱操作,他们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表面上制造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假象,实际上是早已为了个人回扣内定了中标者,堂而皇之地将公款装入了个人的腰包。

(七)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就是从财政“要钱”,再进行“花钱”的过程,对编制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采取应付的态度,进而形成了财务决策的随意性,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的现象。有的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走了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许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想的社会效益。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论文发表理的对策分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促使有关单位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制度,节约使用财政资金,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贪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对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财经法规培训,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9

山村幼儿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当前幼儿教育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环节,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山村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就目前来说,乡镇中心幼儿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目前许多山村幼儿园的办园经费仍由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解决,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特别是山村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造成许多山村幼儿园只能靠自身设法维持生计。许多山村幼儿园的园舍拥挤,设备简陋,活动场所、教学条件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二是管理力量薄弱。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幼教干部和山村幼儿园没有专业的幼教老师,调配的老师基本上是按小学的上法,小学化现象严重。

三是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大多数山村幼儿园的师资数量不足,师班之比为 1: 1,即一个教师包一个班,既当教师又当保育员,师生之比永远超过1:20,有的甚至达到了1:50。所有教师都是调配教师,虽然经过了岗前培训,但毕竟没有专业的知识,平时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四是家长观念落后。大多数家长不理解山村幼儿园不准用教材,孩子学什么、怎么学。

针对当前山村幼儿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山村幼儿园的现状:

一是政府重视,加强山村幼儿园志愿者的招聘,改善山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积极改善山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各级政府要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底子薄、山村幼儿园办园水平相对低的状况,切实履行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依法将学前教育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像重视义务教育一样抓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山村幼儿园的建设。

二是完善体制,加强山村幼儿园的管理力量。要完善山村幼儿园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乡镇中心园对山村幼儿园的帮扶、带动,配备加强乡镇专职幼教管理干部和山村幼儿园专职教师,明确其职责,加强考核。要健全、完善以集团化办园为中心、辐射各乡镇、以各乡镇中心园为支点,指导各山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业务辅导网络,逐步形成布局统一规划、教材统一征订、办园质量统一评估、教研活动统一组织的管理模式。

三是强化培训,提高山村幼儿园师资的整体水平。要结合山村幼儿园的特点,探索一套切实有效的 “集团化办园”模式,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培训、通过拜师学艺、教学技能比武、论文评选等系列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以赛促训,让中心园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不断壮大农村学前教育特别是中心园的骨干教师队伍,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宋敏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10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2010年4月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北部沿海自然环境条件复杂, 根据现场地面调查和对区域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综合分析, 存在着地面沉降、砂土液化、海 (咸) 水入侵等多种环境地质问题, 随着港口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类活动的干扰又引发和加剧了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规律, 进而控制和消除有害的物质作用, 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保护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 达到改善地质环境的目的, 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

1 地面沉降问题

1.1 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

产生地面沉降的原因一般可归纳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因素, 包括地震活动, 地壳的升降运动, 软弱土层的固结变形引起的地面沉降以及地层自然压密产生的沉降;二是人为因素。开发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的开采和软弱土层的固结变形引起的地面沉降。

开发区主要开采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含卤水) , 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下水水位降低, 必然导致含水层本身的孔隙水压力的减小有效自重应力增加, 地基土产生固结, 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根据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 欠固结状态的土层在天然状态下尚未达到稳定, 在自重应力作用下, 土颗粒骨架产生位移, 孔隙水排出, 土体产生固结变形, 宏观上表现为地面沉降。开发区北部沿海新吹填土区域, 由于吹填时间较短, 自重固结尚未完成, 必然产生土层的固结变形, 导致地面沉降。其次, 大面积吹填土作用下地基土产生固结, 也会引起沉降。

另外城市建设 (如:修筑道路填土、各种建构筑物荷载等) 亦导致开发区一定的地面沉降。城市建设的实质是增加了对土体的附加荷载, 土层中有效应力增加, 土体压缩变形。随着开发区北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规模高密度工程建设活动增加, 其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势头也将增加。反映工程建筑施工活动对城市地面沉降的影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与建设规模、方式, 地基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等有密切关系。开发区位于为地壳下沉区, 据前期研究结果, 目前地壳构造沉降速率为0.016~0.073mm/a。

1.2 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地面沉降为城市的主要地质灾害, 且是一种区域性、累积性、很难逆转的地面变形灾害, 严重威胁着城市和人民的发展和安全。

(1) 地面标高损失, 城市防洪能力下降。

由于地面沉降, 使地面标高降低, 造成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 城市防洪安全等级下降。

(2) 河流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地面沉降, 使河流堤岸、桥梁、入海闸等标高降低, 使河流、沟渠的蓄水量降低, 从而降低河流、沟渠的泄洪能力。

(3) 由于不均匀沉降, 造成城市排水系统损坏, 汛期城市积水, 影响正常生产和生活。

1.3 地面沉降防治的主要措施

控沉工作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指导, 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及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针对地面沉降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控沉措施, 把地面沉降造成的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工程实例:山东潍坊滨海区华能风电场工程, 装机规模为3.45万k W, 安装23台1500k W风发电机组。规划用地属滨海平原区, 自南向北缓慢降低, 地面高程在+1.88m~+4.94m, 地表相对高差3.06m, 地形较平坦, 主要为盐池、虾池和滩涂, 见图1。

场区松散的第四系岩 (土) 层厚度较大, 大于200m。其附近区域卤水的利用程度较高, 年开采量达40万t以上。卤水的大量开采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 形成降落漏斗, 加剧土层应力, 压缩土层变形, 导致地面沉降。对地质环境改变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为降低地面沉降对风机建设的不利影响, 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 建立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分析、预报系统。 (2) 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开采与补给的平衡, 避免地面沉降的产生。 (3) 研究城市建设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分析、预测城市建设引起地面沉降的程度, 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布局, 降低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 饱和砂土液化问题

2.1 砂土液化产生原因

饱和的疏松粉砂、细砂土体在地震力作用下有颗粒移动和变密的趋势, 对应力的承受从砂土骨架转向水, 由于粉细砂土的渗透力不良, 孔隙水压力会急剧增大, 当孔隙水压力大到总应力值时, 有效应力就降到0, 颗粒悬浮在水中, 砂土体即发生液化。

2.2 砂土液化区分布及等级

开发区内及附近区域可能造成砂土液化的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海陆相沉积层及海相沉积的饱和粉土、粉砂。根据当地勘察资料, 液化指数Il E一般在1.21~35.36, 地基液化等级属轻微~严重。

2.3 砂土液化的主要危害

砂土液化一方面造成建筑物地基强度下降, 并产生不均匀沉降, 导致建 (构) 筑物倾斜、开裂、下沉, 甚至倾倒, 使道路的路基滑移。另一方面由于砂土液化导致大面积的喷砂冒水, 掩埋、淤塞地下通道、河流, 淤积农田, 毁坏农作物等。

2.4 预防砂土液化影响的主要措施

(1) 液化区尽量避免采用天然地基, 若必须利用液化土层, 可采取增加液化土层的覆盖层厚度或采取换填、强夯、振冲加密等地基处理方法对液化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减小地基液化指数或消除土层液化。

(2) 建筑物采用桩基础, 桩应穿过可液化土层, 并进入下部非液化土层一定深度, 可有效防止液化对建筑物的影响。

(3) 为减轻液化影响, 可对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综合考虑采用如下措施:合理设置沉降缝;选择合适基础埋置深度, 调整基础底面积, 减小基础偏心等。

3 海 (咸) 水入侵问题

3.1 海 (咸) 水入侵原因

海水入侵:开发区为沿海低平原, 区内地下水径流迟缓, 以垂直蒸发排泄为主, 在天然情况下, 地下水水位高于海平面, 部分径流排泄入海, 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 造成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 在沿岸地带低于海水水面, 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方向, 导致海水补给地下水, 形成海水入侵。咸水入侵:主要原因为南部过量开采地下水淡水, 导致淡水区水位大幅下降, 在淡、咸水接壤附近地带低于咸水水位, 造成咸水反向补给淡水区, 形成咸水入侵。

据调查, 潍坊市自1977年开始发生咸水入侵以来至2000年, 咸水已全面向南侧淡水区入侵413平方公里, 年均入侵17.2平方公里。

3.2 海 (咸) 水入侵的危害

(1) 工业方面的危害:在海 (咸) 水入侵以前, 工业用水比较方便且产值利润较高, 海 (咸) 水入侵后地下水被污染, 地下水质恶化, 原有水源地水井报废, 被迫易地另建水源地;部分工矿企业设备严重锈蚀, 缩短了设备使用年限, 提高了生产成本, 甚至部分企业会因此倒闭。

(2) 农业方面的危害:海 (咸) 水入侵一般发生在滨海平原及入海河流下游冲洪积平原区, 这些地区土地肥沃, 地下水丰富, 是农业生产的高产区, 海 (咸) 水入侵后, 地下水被咸化, 农田机井大批报废, 导致大批良田变成了荒地。

(3) 人民群众生活方面的危害:海 (咸) 水入侵以前, 当地人民的生活饮用水充足且水质好, 海 (咸) 水入侵后, 给居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很大困难, 为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 只得投入大量资金打深井或从外地引 (送) 水。

3.3 海 (咸) 水入侵的防治对策

(1) 加强用水管理, 优化开采布局;

(2) 修建、加固防潮堤、闸;

(3) 设立海水入侵长期监测网点, 进行系统的监测研究, 及时掌握海水入侵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为制定预防、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为防止海水倒灌, 减少海水入侵, 潍坊市政府于2011年修建沿海防护堤 (包括防潮闸在内) 项目。防护堤轴线总长16.162km, 堤顶宽7.0m, 堤顶标高为6.5m, 总投资8亿元。防护堤在平面布局上现成环抱的态势, 可以为防护堤后方水、陆域形成全方位的掩护, 防护堤采用斜坡式结构。 (图2)

4 结语

(1) 北部沿海区域主要通过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开采与补给的平衡来防治地面沉降。

(2) 可采取换填、强夯、振冲加密等地基处理方法对液化土层进行加固处理, 采用桩基础工程应穿过液化土层, 并且选择较好的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3) 采取加强用水管理, 修建、加固防潮堤、闸以及设立海水入侵长期监测网点等有效手段来预防海 (咸) 水的入侵。

(4) 应定期对地下水水位及水质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

[1]罗国煜, 等编著.城市环境岩土工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相然, 王祖旗.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地域综合管理与防治[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02) .

[3]JGJ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浅谈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11

题与主要对策

库车县乌恰镇

中学 库车县乌恰镇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主要对策

教育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主线的改革,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文章拟论述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是塑造创新型教育者的成功妙法,是提高教师的生命价值的科学管理方法。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有效方法,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在过去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对今天的教学管理仍有一定借鉴意义,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当前的中学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一方面要求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另一方面又以传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这就会造成较多的管理问题的出现,文章拟论述当前中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当前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①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交流传递。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是教学行为的信息源,是下级教学措施的决策者,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②重数量轻质量管理。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有几个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③重视教学模式而忽略教师的个性作用。譬如在备课组活动中实行统一要求,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知识背景,忽略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层次,备课中要求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态度的影响,推行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凡上课就用这个标准衡量。把所有教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在单一的模式上面,过分重标准规范,把教师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个性能力等内在因素与教学行为分离,使老师成为用规定程序统一标准加工学生的机器。④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课堂教学仍是把传授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认识能力培养,而忽视合作、交往等行为的养成;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综合评价。

⑤习本教学有待于探索。

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只是重视加强“教和学”的内容而忽视了“习”的重要性。老师教,学生学,至于学生究竟有多少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已经无从跟踪,导致高投入,低效率的结果,成绩的下降使学生出现焦虑甚至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⑥教育生态环境必须重建。

新课程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学管理的主话题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成熟也逐渐形成一种气候。回顾教育教学历程,我们有自豪的一面,但也有负疚的一面。就如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成就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上,属于“高耗低效”的产出。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掠夺性开发。对学生的培育是以牺牲他们的时间、个性与兴趣为代价的,教师过早地剥夺了学生的天性。其实质是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二是循环性破坏。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中,我们淡化了对学生品德、个性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存在着学生知识技能与个人修养的不协调,教师人格示范与学生的人品塑造不协调等问题。“环境”中的某个环节的弱化往往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产生整个环境的循环性破坏。三是生态平衡失调。以“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人品;重功利,失远利;重个人,轻团体;重主科,轻副科”为主要表象。尤其是目前我们学生的心理品质与道德素质的弱化已经引起“生态”的严重失调,并变得难以修复!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得到“环境”的显性报复: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人格退化、师生人际冲突、学生人格扭曲、学生学习动力的衰退、师生情感淡漠、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后滞、以及青少年犯罪等等问题都开始不断地暴发,并出现了一系列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也开始进行着循环性的恶化!在扼腕长叹之际,在痛定思痛之时,我们不得不去寻找症结的根源,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生态环境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深度的剖析和研究。

二、加强中学教学科学管理的主要方法与对策。

①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因为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学过程也必须随之而变。教学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首先要以教案为突破口,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注重教案的创新性。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者应把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中,采取每节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附于该节教案后,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②追求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管理创新。在管理机制方面,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向自己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发现、再体验,教师要有这个意识,由己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管理方法方面,课堂教学管理应提倡全过程管理,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倡全方位管理,不仅要抓教的管理,关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学效果,还要抓学的管理,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果。

③提高教师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学管理者不仅应有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还应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在深厚的知识功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为使教学管理科学化,适应开放的学校系统,教学管理者急需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以条件性知识为依托,增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要加强提炼,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与教育科学理论相联系,上升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今后的教学。

④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管理意识。教学的创新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创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支持和保障,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会促进和深化教师教学的创新,使教学创新不断发展。

教育思想要转变,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者应以新教学观来透视、分析、管理今天的教学。教学管理有必要采用刚性管理手段。规范教学行为,变革教学中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依法治教,按照规定的计划、大纲、教材管好教学,必须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提高以有序的管理为基础,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

⑤真正加大和落实对习本教学的重要认识并落到实处。习本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习”的地位,强调“习”的重要性,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针对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的教学管理者必须从课堂教育现象出发,强调“习得”的问题研究。目前教学管理者大多是注重教案和学案的研究,忽视对习案的研究。“习”是巩固知识和技能,包含着温习、实习、练习,偏重于行动实践,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要让学生智慧的学习,教学管理者不仅要交给“学”的方法,还要他们有“习”的智慧,让习本教学思想渗透在教学指导与课后巩固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⑥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学生态环境。

教学生态环境也叫教学生态场景,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环境而言的一种教学关系与氛围。以“能量流动、资源调配、人际协调、情绪情感塑造、品德培育”为流程,以“合作、竞争、同化、异化、蜕化”为特征。通过研究,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与逐步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教师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真实组成部分,回归生活才有生命力。

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这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之一,反映了学校管理内部工作与育人工作以及学校管理目标与管理手段之间的本质关系。坚持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和渗透德育,从宏观上保证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是重视合力作用,促进教学管理中诸因素同步协调。从合力出发思考教学管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领导思维科学的基本点。这样,再不是将德育局限于某些活动或课程,再不是将教学看成仅仅是学校的工作,要把校内因素与校外因素、受控因素与非受控因素、明显因素与隐蔽因素、趋同因素与冲突因素等等都结合起来一并思考。视野更广阔,角度更新颖,运筹帷幄,使两者在教育系统中取得优化结合的效果。譬如,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过去只注意到校内因素如师资素质、教学设施、学习风气等的影响,实际上,校外因素也会对教学管理中心产生复杂的影响,如学生的社交,家庭教育等;教学管理中心不仅受受控因素影响,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教学管理中心的,其中有相当多的因素就具有双重性,既属教学范畴,而更多的是难分难解,如果机械地割裂开来,就事论事,不从合力角度处之,就谈不上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是树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和全程负责的意识,充分发挥各方面尤其是教师的教育优势。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主体队伍,是教学管理与德育关系中的具有交点意义的中脊。要使二者有机结合,就应当让所有教学人员都认识到自己既是教学管理者,又是德育工作者。这是保证在宏观系统中使二者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但目前一般情况下,教师则表现为教学尚可,德育没有摆到重要位置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对科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能力要求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到上述原因,使全员树立起参与意识,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的调控才能落在实处并显出效果。三是找准最佳途径,将课堂教学管理作为两者有机结合的主要渠道。引导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科特点重新研究教学管理规律,考虑教学管理计划,使教书和育人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真正统一起来并落到实处。因而将课堂教学管理作为两者有机结合的主要渠道,片面强调某一种渠道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

四是提高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首先是具有本学科史系统知识,熟悉和掌握本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次是本学科学科史知识。此外还要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触类旁通,知识随手拣来,为我教育所用,采撷各种思想的花朵充实课堂教育,使德育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五是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具备优良的品德和健康的意识,以向上的情绪、优良的品质、健康的情感去影响学生,这样课堂德育的效果将大大将低。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政治理论知识修养,还必须具有运用这种理论去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辩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深刻地理解它,正确地把握它,准确地阐释和讲授它。

如何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使教育教学管理更好地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管理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中学管理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仅是关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粗浅研究,以期能够对于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库车县乌恰镇

我国煤层气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2

1、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

地面开发煤层气初期投入高、产出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由于缺乏煤层气产业扶持政策,致使资源勘探投入不足,资源评价不适应开发需求;煤层气开发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积极性不高;煤矿企业利用瓦斯处于亏损状态,重抽采轻利用,矿井平均瓦斯利用率仅在30%左右。

2、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不够

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复杂,治理和利用瓦斯难度大,从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存在许多关键性难题,如对煤与瓦斯突出机理还没有根本认识,一些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安全技术研究,从人才、基础设施到资金都缺乏必要的支撑,特别是社会公益性研究被大大削弱,瓦斯治理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创新进展缓慢。

3、煤矿瓦斯抽采难度增大

我国高瓦斯矿井多,尤其在安徽、河南、山西、江西、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煤层瓦斯含量高、压力大、透气性差、抽采难度大。目前,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开采深度约420米,开采深度超过1000米的有开滦赵各庄、新汶孙村和华丰矿、攀枝花小宝鼎和大宝鼎等10余处。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加大,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增加,瓦斯抽采难度进一步增大。

4、煤层气和煤炭矿业权重叠

煤层气和煤炭是同一储层的共生矿产资源。目前,由于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不协调,造成煤层气开采权和煤炭开采权设置重叠,一些地方煤层气抽采与煤炭开采不协调,既不利于调动各方面参与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5、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受限制

目前,煤层气(煤矿瓦斯)利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有:在煤层气开发区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长输管线,致使开发与市场脱节,出现“点天灯”现象;缺乏低浓度瓦斯的安全输送和利用技术,大量低浓度瓦斯只能稀释后排空;瓦斯发电上网难、入网价格低,发电企业无利可图,限制了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煤层气综合利用缺乏安全管理规范、行业标准和监管法规,影响了煤层气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6、煤矿瓦斯直接排空对环境影响较大

煤层气(煤矿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

煤炭甲烷释放源有3个方面:一是井工开采过程中的释放;二是露天开采过程中的释放;三是煤炭的洗选、储存、运输及燃烧前粉碎等过程中的释放。

上一篇:高效课堂活动记录下一篇:用英文写贺卡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