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开发环境(精选9篇)
区域开发环境 篇1
1 前言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区域开发规划为依据, 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发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 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它具有战略性、复杂性、整体性、不确定性和超前性的特点。所谓大气环境容量, 是指大气自然净化能力之内允许的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际研究时更关注的是“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即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及一定的排污源条件下, 某一特定区域在满足该区域大气环境目标的前提下, 单位时间所能允许的各类污染源向大气中排放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
2 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
目前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A-P值法
这是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 在考虑到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 使用控制区排放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限值来计算大气环境容量。
2.2 反演法
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如窄烟云稀释矩阵模型) , 在给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 通过模型反演, 即已知地面浓度求排放量的方法, 反算控制区各种污染源的排放总量 (环境容量) 。
2.3 模拟法
利用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模拟区域内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所产生的地面浓度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
2.4 线性规划法
根据线性规划理论计算大气环境容量。该方法以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为约束条件, 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这种满足功能区达标对应的区域污染物的极大排放量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下面用实例对A-P法估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作较详细地论述。
3 重庆市九龙园区B2区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
3.1 园区特点及规模介绍
九龙园区是国家科技部和重庆市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于1998年7月挂牌成立, 2001年全面启动。九龙园区用地范围西至中梁山, 东、南以九龙坡与大渡口的行政区界为界, 北以中梁山组团J标准分区为界。园区分为A、B、C区, 规划总面积38km2。A区、B区为九龙园区的启动区, A区以九龙镇堰龙村、新农村自然地界为界, B区位于九龙坡区华岩镇, 包括华岩镇半山村、齐团村和华岩村。C区为A、B区的拓展区, 位于九龙坡区中梁山以西的西部新城中心区域, 涉及巴福镇、石板镇和陶家镇。目前, A、B区已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七大产业群。B2区也是九龙园区的拓展区, 其规划范围为:西至跳蹬河, 东至华福路边界, 北以中梁山组团J标准分区为界, 南以中梁山K07-1外围红线为界, 规划总面积65.18ha, 用地性质为二类工业用地52.26ha, 道路用地12.92ha, 此外, 华福路以东的L21-2、L18-2两地块也属B2区, 规划范围线划至周边道路中心线。其发展定位为机械加工, 优先发展机械装备、汽摩设备制造等传统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项目, 鼓励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入驻。通过监测, 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各主要监测项目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B2区入驻企业建成投产后, 大气污染负荷预测汇总见表3-1。由于B2区工业主要以汽摩配、民用机械等轻污染行业为主, 排放的对植物生长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SO2, 其产生不良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植物叶部发生作用, 也可通过大气使土壤、水体污染后间接影响植物。
3.2 计算过程及结果
A-P值法模型属于箱模型。该模型基本原理是将总量控制区上空的空气混合层视为承纳地面排放污染物的一个箱体。污染物排放箱体后被假定为均匀混合。箱体能够承纳的污染物量与箱体体积 (等于混合层高乘以区域面积) 、箱体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以及对箱内污染物浓度的限度 (即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呈正比。其中箱体高度和自净能力属于自然条件, 随地区而定, 方法中用A值来表示。在不同地区, 可根据当地的A值、当地总量控制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以及控制区面积确定总量控制区的环境空气容量。考虑B2区为轻污染的二类工业, 总量控制区内排气筒几何高度低于30m, 在此基础上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推荐的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依据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按照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 对B2区环境容量进行偏保守的估算,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3.2.1 总量控制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值由式 (1) 计算:
式中:Qak----总量控制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n----功能区总数;
i----总量控制区内各功能分区的编号;
a----总量下标;
k----某种污染物下标。
3.2.2 各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由式 (2) 计算:
式中: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S----总量控制区总面积, km2;
Si----第i功能区面积, km2;
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 104t·a-1·km-1, 计算方法见3.2.3。
3.2.3 各类功能区内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由式 (4) 计算:
式中: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系数, 104t·a-1·km-1;
Cki----GB 3095等国家和地方有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与第i功能区类别相应的年日平均浓度限值, mg·m-3;均按二类标准取值。
A----地理区域性总量控制系数, 104·km2·a-1, 按GB/T3840—91表1选取A=2.8。
3.2.4 总量控制区内低架源 (几何高度低于30m的排气筒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源) 大气污染物年排放总量限值由式 (5) 计算:
式中:Qbk----总量控制区内某种污染物低架源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Qbki----第i功能区低架源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其计算方法见3.2.5;
b----低架源排放总量下标。
3.2.5 各功能区低架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按式 (6) 计算。
式中:Qbki----第i功能区低架源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104t;
Qaki----第i功能区某种污染物年允许排放总量限值, aki104t;
a----低架源排放分担率, 按GB/T 3840—91表1选取a=0.15。
3.3 计算结果与控制总量比较
通过计算得出九龙园区B2区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的目标总量见表3-2
注:因二甲苯无年平均浓度, 评价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93) 8.1.2.5条, 以其一次浓度的0.12倍值0.036mg/m3作为其计算二甲苯环境容量时的年日平均浓度, 而其一次浓度引自《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TJ36-79) 为0.3mg/m3.
九龙园区B2区主要采用清洁的能源电和天然气, 外排大气污染物均达标排放, 项目建成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可满足二类功能区划的要求。由表3-3可知, 园区大气污染物预测排放量较小, SO2、NO2、烟 (粉) 尘和苯系物 (包括二甲苯、苯和甲苯) 排放量分别占B2区环境空气允许排放目标总量的4.06%、10.73%、0.93%和9.7%, 区域环境可以承受园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不会因项目的建设而突破区域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目标总量, 表明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能够实现。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重庆九龙园区B2区开发建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建议值, 见表3-4
4 结语
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大气污染源的不断密集化, 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大。我国在上个世纪9O年代初期开始在各主要城市实行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 这是控制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故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 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来确定开发区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 是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区域环评中的重点评价内容。通过容量计算并结合地块开发性质和规模, 可判断区域开发强度和能源利用是否合适, 从而给出区域开发大气污染物的建议允许排放量。本文通过重庆市九龙园区B2区区域环评中大气环境容量实例计算, 使我们对A-P值法有了更深地了解。从而认识到环境容量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 而污染物排放总量决定了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程度, 只有排放总量小于环境容量, 才能保证环境目标的实现。若开发区引进的行业用能较高的话, 应配置集中供热系统或使用清洁燃料 (天然气或轻油) , 以全面实现区域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系列教材-社会区域》.
[2]GB/T13201.91,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S].1991.
[3]国家环保局, 中国环境科学院.城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法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4]秦艳, 施介宽.大区域大气总量控制模式的影响因素及改进研究[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9, 25 (5) :17.23.
区域开发环境 篇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直观、简单、高效的`评价方法,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率,给决策者一个准确的评价结论.一直是公路建设者的难题.介绍了利用VB可视化语言进行编程开发,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区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操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经过测试证明,该系统教学模型简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行稳定,对于快速进行区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有很强的实用性.
作 者:赵晓东 Zhao Xiaodong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4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4(4) 分类号:X821 关键词:综合评价指数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计算机辅助系统
区域开发环境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 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各地都很重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 并进行开发, 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有的旅游业还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开发优化了旅游产品的结构, 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质, 吸引众多游客, 扩充了旅游市场容量,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 旅游资源的大量开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尤其是对旅游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如何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减少其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正确合理的利用资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在旅游业发展中, 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因素可以利用起来, 有的还成为旅游资源一部分。许多地方因为发展旅游业,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对当地污染进行治理,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当地的环境得以改善和美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风俗民情等无形旅游资源得以传承和保护, 人们会更加重视。二是一些历史遗迹或文化遗址等有形旅游资源得到修护和保护。三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四是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和改进, 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2.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对环境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造成的污染、对动植物栖息的影响、景观环境的破坏、噪声污染等众多方面。
⑴水污染
水污染主要是船只排放油脂的污染和白色塑料垃圾的污染。现在很多景区都开发了人工湖、人工岛。如我们所熟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漓江, 每到每年旅游的旺季时, 漓江上船接着船, 船首和船尾相碰, 一条美丽漓江成了声势浩荡的船队, 游客们大部分停留船上等待, 无法来去自如, 众多船只, 排放的大量油脂都留在漓江上, 已经超出了漓江自身的自净能力, 浮在水面上聚集, 对漓江产生严重的油脂污染。严重破坏了漓江的生态环境, 影响游客的经历。此外, 有不少餐饮部门或者一些游客在景区湖泊内不保护景区卫生, 乱排生活废水, 随地乱扔纸袋、塑料袋, 不仅影响景区的和谐, 而且众多垃圾分解时产生的臭气难免不成为景区的一大败笔。
⑵动植物的破坏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直接地破坏植物生长, 破坏动物生长发育的栖息之所。有的游客会在游览中随手乱摘花草, 造成植物的破坏。而旅行者的旅游活动的户外性, 将不可避免地会对景区当地的动物的分布、习性造成很多干扰, 这些干扰甚至还可能成为物种毁灭的“杀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大象谷, 这里是野生大象生活的地方, 由于游客进入、观看的日益增多, 对大象的生活规律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原本常来此吸水的野象现在越来越少了。
⑶垃圾污染
许多景区随手可见的垃圾, 游客乱扔乱弃, 这些垃圾极容易产生细菌和病毒, 尤其当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时, 最底部的垃圾发生发酵, 细菌繁殖快, 产生臭气。还影响景区的美观。
⑷文物古迹的破坏
某些景区在开发初期, 毁掉了相当部分的地下文物, 而且在规划建设中很不合理, 或者开发过度, 使当地原始景观环境遭到破坏。当今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只是参考游客眼下的喜好, 并加以迎合, 开发时不考虑整体生态环境, 景区的一致性, 及对周围景物的影响, 任意开发, 从而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有的景区增加索道, 原本为了方便游人观赏, 但在建时不规划好, 破坏整个景区的景色。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1. 对旅游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加以完善
构建良好的旅游地系统运作机制并确保其健康运行。首先, 要构建新型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落实法律责任人。其次, 设置旅游部门各级别的行政单位, 具体分级落实各级的任务, 定期进行抽样调查, 反馈调查。最后,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约束机制。此外,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主导, 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 制定一些相应的保护政策。
2. 制订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规划
在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前, 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环境进行仔细的评价。评价时从长远利益考虑, 坚持人本主义, 重视每一个评估的环节。其次, 制订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规划。环境放在首位, 不能一味的重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并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齐头并进,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再者, 区域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规划制订时, 整体规划放在首位, 不能将景点孤立开来, 不进行整体布局, 如果经费不足时可以分批进行规划开发, 但必须要有整体规划。最后, 在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 要尽可能少的建设人文旅游资源。
3. 增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加强自然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思想教育, 在全社会开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使更多人认识到旅游资源可持续的重要意义, 把保护环境铭记于心, 提高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识。
4. 强化旅游资源的法制、法规的作用
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旅游法规, 科学开发, 依法严格管理, 杜绝乱分地、乱选址、乱建设。另外, 要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建立有效合理的协调管理机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 以政府为主导, 协调各方的利益, 形成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的良好伙伴。
5. 推出生态旅游产品, 提倡绿色环保的旅游活动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注重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如开发生态观光游、绿色出行游等。餐饮方面, 选择当地有特色的原生态的材料, 进行烹饪。住宿方面,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又方便游客的住宿, 与当地环境相协调。交通上, 景区内部可以使用公共交通或环保工具, 多使用自行车或步行。购物上, 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 服饰、食品等。食品以当地土特产为主,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能加工出售那些受保护的动植物。
6. 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是旅游资源发展的基础, 没有了良好的环境, 旅游业就不能发展下去。因而, 旅游业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应该相辅相成。因此, 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 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 我们要立足长远, 在环境的承载的能力范围内发展旅游业。积极地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即既要顾及现时游客及旅游地区的需要, 同时亦要保障和增加未来的发展机会。构建旅游景区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安泽, 卢云亭.旅游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郑向敏.旅游风情民俗旅游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1996 (3) .
[3]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4]田玲, 齐子鹏.论当前对旅游资源保护认识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 1998 (5) .
区域市场开发流程 篇4
一、第一阶段(新业务初到市场前两个月)
(一)业务人员
第一:解决老客户的投诉与抱怨
业务人员到达市场后首先走访老客户,询问老客户设备购买时间,使用情况等,如有问题,现场登记,与大区经理沟通安排服务人员进行问题处理.老客户口碑对三雄产品在当地的成长至关重要.拜访老客户时要在设备上粘贴《客户拜访表》,填写《客户服务卡》,得到客户签字认可.老客户的拜访每年至少两次.另外在走访老客户的过程中,可以兼备进行第二项的扫街行动.第二:扫街行动,建立行业客户档案和经销商档案、轮胎系统档案
业务人员初到市场,必须充分接触了解当地市场,所以首先要进行扫街式走访调查,对本地区从市级到县级的所有行业客户和经销商进行走访,对轮胎代理系统进行调查.其中行业客户包括4S站、汽修厂、汽车美容店、轮胎店、汽车改装店等,经销商主要为汽保店或汽配工具店,尤其是本地区前五位的汽保经销商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轮胎系统主要是地级市及以上代理网络.《行业客户档案》和《经销商档案》、《轮胎系统档案》 第三:拜访原有经销商,交换名片,约定下次拜访时间
业务人员对当地市场有了一定了解后,拜访原有经销商,了解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了解经销客的营销结构,对没有在店的经销商业务人员进行电话沟通,互存电话号码.(二)大区经理
每天与新业务人员保持一次通话,接受业务人员一日工作汇报,对其工作做出相关指导,安排业务人员走访计划,安排协调服务人员积极处理当地客户抱怨
(三)市场部
每周与新业务人员通话或通邮件一次,保持与业务人员的沟通畅通
(四)其他
客服人员要积极配合老客户的抱怨处理,维护好每一位忠实客户
二、第二阶段(业务人员到达市场两个月以后)
(一)业务人员
业务人员通过第一阶段的积累,已经有了本地区客户、经销商和轮胎系统的初步档案,那么就要进行以下工作:
第一:对客户档案进行客户分类,分为潜在客户和准客户
潜在客户为产品使用期限在五年以内,暂无新购计划的,准客户为使用期限在五年以上,产品使用有问题或已有新购计划的客户,可按新购计划分为六月期、三月期、一月期、半月期
第二:对经销商和轮胎系统合作伙伴进行筛选
经销商的选择主要依据其实力,优先选技当地实力前五名的经销伙伴,包括资信、经营规模、产品结构、员工人数等,其次要看其对三雄品牌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前期可通过佣金的方式初步合作,加深双方认识;对轮胎合作伙伴,要看其对三雄品牌的认可,看其业务人员的数量,而后通过几次信息合作,得到彼此的进一步了解.第二:打电话或上门拜访
对以上不同类型客户进行电话或上门拜访.如五年以内的且设备使用正常的潜在客户可以每三个月沟通一次,或交由市场部安排定期向其发送短信;对准客户除了定期沟通和短信外,还在适当时间安排上门拜访计划,如六月期的准客户,除了发送短信和电话沟通,还有定期邮送《##之声》,三月期的准客户,除了以上措施还要进行每月拜访一次,一月期的准客户每周拜访一次,半月期的准客户要做长期蹲守的准备,直至交款发货.第三:签单收款,沟通安装与培训事宜
第四:上门拜访出差所在地经销商每周至少一次,其他区域的经销商每周至少一个电话 第五:上门拜访出差所在地轮胎系统合作伙伴和样板店每周至少一次,其他区域的每周至少一个电话
(二)大区经理
每个月帮带业务人员一个周以上,帮助其尽快进入角色,指导一线工作.大区经理有责任手把手教给业务人员从接触客户到签单,到收款,到安排安装培训等全过程事宜,视业务人员为兄弟,开展兄弟式交流.(三)市场部
提供一些小促销品,以供业务人员在拜访时加深与客户的信任和沟通,到市场帮助业务人员三天以上,帮助业务人员有计划地设立当地样板店
三、第三阶段(业务人员到达市场四个月以后)
(一)业务人员
业务人员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走动,已经对当地市场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就要进行更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
第一:按照标准,有计划地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或上门拜访
第二:有计划地拜访经销商和轮胎合作伙伴
第三:对准客户进行售前指导,签单收款,安排安装培训工作
第四:积极主动参与当地市场的行业活动,并找机会组织自己的产品推广、调车技术等相关活动,拉动销售工作.(二)大区经理
每三个月要与业务人员至少待三天,上门拜访经销商、轮胎合作伙伴一次
(三)市场部
当一个市场准客户达到20个以上时,业务人员可向市场部申请推广会活动,每半年进行一次.(四)样板店
在已成交客户中按照样板店的标准,选择样板店.样板店的设立:每个县要至少设立一家样本店,每个地级市区设立两到三家,每个省会级城市或直辖市设立三到五家
成熟区域营销体系人员工作流程
当业务人员进入市场六个月以后,就视为该区域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首先,在年初到4月30日之前,业务人员要对本区域的客户集中进行一次回访,处理客户抱怨和投诉,对市场进行一次大扫街行动,补充客户和经销商的档案资料.区域较大、超过三个地级市的,必须对主要的三个地区进行扫街行动.第二,业务人员进入一年的销售时期:
1.按照标准,有计划地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或上门拜访
2.有计划地拜访经销商和轮胎合作伙伴
3.对准客户进行售前指导,签单收款,安排安装培训工作
4.积极主动参与当地市场的行业活动,并找机会组织自己的产品推广会活动
即一周工作安排如下:
周一、拜访所在地经销商,对不在店的经销商业务人员进行电话沟通
周二、拜访所在地轮胎合作伙伴和样板店
周三至周五、拜访客户,包括准客户、老客户和潜在客户, 至少6个.以准客户为主, 周六、对本周工作进行总结,上交下周工作计划
第三,大区经理每半年要与业务人员至少待三天,上门拜访经销商和轮胎合作伙伴一次
第四,准客户达到20个以上时,业务人员可向市场部申请技术培训、产品推广等形式活动,每半年进行一次.市场部要积极配合,充分准备
第五,完善样板店的建立
服装品牌的区域性市场开发 篇5
1 服装品牌策略的价值
服装品牌策略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内外环境变化, 对服装品牌的经营与销售进行预测和决策,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创造性地组织经营销售活动的策略。策略有两大层面:在品牌、市场、受众的层面是策略的设计, 在专业的层面是设计的策略。品牌体系的构建和成熟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它直接与品牌的销售、利润挂钩, 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营销体系中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是营销策划。产品在开始设计之前, 营销部门就应该提供一个详细的季节产品设想计划给设计部门作为设计开发参考, 这也是这一季度产品营销策划的第一部分。产品设计完成后, 何时推向市场、上柜陈列、打折、奖销等方面工作也都应该有一个提前制定的详细计划。其中包含了许多具体的营销手法。如, 品牌设计的服装不一定都是为了销售的, 一部分大众款式是为了跑量销售, 另外一部分新颖别致的时尚款式则是为了吸引顾客目光;又如, 奖销和打折是异曲同工的营销模式, 都是通过降低产品价格来实现销售的促销手段。总之, 品牌策略决定一个品牌的成败。而品牌策略的定位源自战略目标、理念、市场、消费群、营销推广、品类竞争、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 是一个值得提高和研究的重要环节。
2 服装品牌的区域性
2.1 气候因素调查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气候、温度、湿度都各有不同, 且差异很大, 因地域而形成的南北气候相差悬殊, 整个内陆地区, 虽有着明显的四季之分, 但南北各地四季气温变化却大不相同。南方地区以广东为例, 其基本气候特征是炎热、潮湿、多雨。从季节变化角度来说, 该地区夏天较长、春秋天相连、基本无冬天。由此可以看到在广东地区, 湿热等原因致使其服装必须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 所以人们的服装质地要以轻薄和棉质为主, 春夏季节的衣服储备及购买的数量比较多, 而且夏季的服装也较之北方的穿着时间要长得多。如果一个品牌想要在广东建立起销售群,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广东市场的季节因素, 在产品的开发上面, “因地制宜”地对春夏装的款式和数量进行增量设计和销售, 以满足广东市场的需求;而北方, 以北京为例, 北京气候特征, 夏季时间延续不长, 春秋比较凉爽, 气候干燥。因此对于北京的市场, 我们就要掌握其冬季的服装市场需求远远大于广东, 而且对质地、厚度上的考虑也不能与广东地区相提并论, 一件厚的羽绒服, 一个广东人对它的需要一年当中不超过一个月, 而一个北京人对它的需求长达一个季度之久。所以广东人的购买重心就一定不会放在羽绒服上, 所以如果在广东的专店内进行长时间以及多款式的羽绒服销售, 那效益是大不乐观的。
2.2 文化因素调查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南北之间的气候差异所带来的服装差异, 同样, 这些地域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因南、北方消费人群穿衣风格及消费需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形成了服装南、北派之别。南方人善于将生活理念、人体特征、服饰特色等因素融入服装;同样以广东和北京为例, 广东属于沿海开放地区, 长期受港台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强, 表现在着装上较为随意, 可以用服装款式造型奇特、不拘小节、前卫夸张来形容。这些特征在中青年的休闲装束上表现尤为明显。也是受气候的影响, 悉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在某个季节 (尤其是春秋) 的大街上, 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季节的服装。
北方人则精于把所积蓄的服饰文化、艺术积淀和沉稳大方的整体风格充分运用体现出来。虽然人们对装着也十分考究, 却是一种端庄、细致的感觉。在视觉上冲击较之广东较为平和,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受中心思想教育的程度远远高于广东地区, 所以着装的随意度将低于南方。如果某个品牌的款式较多, 而且风格系列比较多元化, 最好是要考虑到南北方对这些款式的偏好差异和接受程度, 他们的审美是怎么一种形式。如班尼路旗下的“Eabse”品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款式多为造型奇特的韩式及波西米亚风格, 有少部分才为大众基本款的设计, 其中很多繁杂、夸张的款式就不适合北方人的着装风格, 所以在卖场中就要考虑到款式的均衡发放。比如某些比较特别的款式在南方可以多量销售, 而在北方仅当橱窗陈列, 只起装饰作用。
2.3 服装品牌营销的区域性。
季节对服装行业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服装的时尚性、潮流性以及人们追求时新必然会使服装销售依赖天气的变化。许多品牌的老板感叹靠天吃饭难, 库存积压让人发愁。而对服装进行打折, 开大卖场是否成为解决库存, 保持服装营销天平平衡的制胜法宝?库存, 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不管是打折还是特价, 与服装库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服装企业多年来面临库存的尴尬, 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就休闲服来说, 休闲服装市场对流行非常敏锐, 更新淘汰特别快, 一不小心就会带来大量的库存。像北京路常见的休闲新品上市时候卖一两百元左右, 而到换季时候则经常几十元一件疯狂大甩卖, 有些夏季T恤甚至低至15元两件的超低价。女装库存则更严重。女装款式、面料更新快, 有人称女装像蔬菜一样有保鲜期, 一旦过季就没有市场, 卖不出去的女装产品到第二年恐怕连处理都难了。借鉴国际品牌的一些做法, 公开的打折或特卖处理库存已成为必然, 业内人士认为, 对于断码过季产品, 从时尚消费进入平价消费顺理成章。通过品牌特价店不仅有效地解决库存, 而且将正价产品与特价产品分开销售, 是国际服装品牌最流行的做法。或者可以这么说:在不同区域, 同一个产品的销量是有差异的。在南方卖得非常好的款式也许在北方非常不尽人意。可以尝试把握区域喜好后进行投放销售, 或者在上市之后根据其销售状况重新进行产品的区域调配, 将利益值升到最高。
3 品牌区域性建设的销售策略
3.1 区域性销售策略的重要性。
企业要想引导顾客选购自己的产品, 只有借助营销传播策略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才能达到加强其销售力度, 以此来扩大利润的目的,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多种适用的营销手段, 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
在具体的营销中也有许多技巧:如, 产品上柜期要尽量安排比其它同类品牌早一些, 当一个销售季节接近尾声时, 应季产品开始进入销售低潮期时, 与其让老产品占柜不动, 不如撤掉大部分上季度旧产品, 换上下一季度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现在的服装市场变化速度在加快, 每季度靠一次订货会搞定产品销售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跟上市场发展新形势了, 所以, 可以在季度订货会后, 每隔一段时间推出应季流行款式来吸引住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
3.2 品牌的区域性上市策略。
服饰公司在每季新品上市前应做出周密、科学的上市计划。
根据气温和南北温差, 有效保证了各款的销售旺季和“新”的吸引力。而服饰的特点就是季节性鲜明, 最简单地说就是夏天不能穿大衣, 冬天也不能穿T恤。基于这一特性, 不可能希望每一款新品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经受同样的销售旺季, 这是不可能, 也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 上市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假设, 公司现在要开始秋冬装上市的工作, 如果没有计划, 就要所有地区在同一时间一起上市, 假定要利用“十·一”黄金周进行上市, 在十一期间, 北方地区, 尤其是东北地区, 可能已经要穿两件衣服了, 应该说是大衣开始销售的最好季节了, 会吸引大部分消费者, 而南方地区, 如广东、福建等地还在穿半袖衫, 消费者注意得更多的应该是一些长袖衫和单件的风衣, 以及一些样式新颖的毛衣, 大衣的消费者相对来说应该是极少数, 由此看来, 这些地区的大衣销售旺季大概还要一个月才能到来, 而到了一个月后的大衣销售旺季, 消费者可能已经厌倦了这些看了一个月的款式了, 在这个竞争激烈、求新求变的商业时代中, 我们的产品可能已经失去了“新”的吸引力了。就这样, 一年中占据极其主要位置的冬装销售完全失败了, 其损失是无比巨大的。反之, 如果有了规划正确、安排科学的上市计划, 可以安排冬装先在北方市场上市, 一个月后再在南方市场上市, 既保证了两地都能够稳占销售旺季, 同时也不会给消费者甚至导购员厌倦的感觉。
结语
“区域性”的营销策略是品牌创立必需了解和掌握的营销常识。只有进行了调查研究, 对整个服装市场从地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彻底地了解, 才能有针对性地将自身品牌的产品有效地销售, 有计划、并且顺利地上市销售。商家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盈利,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综观大局、把握市场的能力, 这对刚踏入服装行业的毕业生来说也是个很好的提醒, 设计师在进行本职工作的同时, 同样也要全面了解服装业中销售、制作等各方面的流程, 尤其是在“销售”这一方面。“需求决定供给”,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 还能设计出更多切合市场需求量的产品, 也可以为今后服装品牌更好的发展, 朝着更远的目标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利, 赵明东.突破与掌控:服装品牌设计总监操盘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王士如.服装品牌托管经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开发研究 篇6
一、红色旅游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二)特征
1.教育意义重大。红色旅游是一部活的教材,能够让人们充分地了解和认识每个时代所经历的过程,通过遗址、物品体会当年革命者的风采。
2.时代特征明显。红色旅游展现出来的多是时代的产物,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每到一个红色旅游景点能够体会出当时的革命情形。
3.特色多样化。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特点突出。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时期的内容,革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
二、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开发原则
(一)考虑综合效益
红色旅游开发不仅能够弘扬革命传统,而且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充分发挥革命文物价值,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弘扬革命历史文化,带动辽西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开发
辽宁西部区域充分利用五市现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充分考虑到辽西五市各地不同实际情况和特色。严格按照建设流程,科学规划,避免因建设性开发对革命遗产等资源的破坏。
(三)统筹区域协调
辽宁西部区域开发红色旅游做好开发与规划、发展与保护相结合。积极整合五市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与其他特色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发多元化的红色品牌产品。
(四)面向国内市场发展
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辽宁西部旅游市场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市红色资源开发实际情况,以满足旅游者各个方面需求。
三、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促进辽西区域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红色旅游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旅游参观中,有利于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有利于利用和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辽宁西部区域的各市县的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红色旅游开发,能够更好地将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利用好、保护好。第三,有利于带动辽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辽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将辽宁西部区域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动力源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生态建设与发展,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扩大收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辽西旅游产品结构。随着消费者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只有旅游业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群众对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追求。
四、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格局及发展现状
(一)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格局
辽宁西部区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分布辽西大地红色旅游资源调查总结如下:辽西五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见表1);辽西五市遗迹众多,分布广泛,但各市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见图1)
(二)辽宁西部地区开发红色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1.红色旅游开发意识落后
目前,辽宁西部区域很多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经取消收取景点门票或减免。由于红色旅游产品商业价值低于其他旅游产品,所以很多旅游地往往忽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开发力度不够。只是机械地接待来参观的游客,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
红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简化。其中大多数红色旅游产品品位不高,以实物静态宣传展示为主,接待能力不足,无法展示全面的内容,无法吸引游人停留游览,导致个别景区的浏览规模过小,难以发展壮大。此外,红色旅游商品开发处于较低的水平,大多是简单粗糙的的手工艺品,缺乏将真正的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到旅游商品中,难以建设特色化、品牌化的红色旅游商品。
3.区域内外缺乏合作
辽宁西部区域五市大多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缺乏整合包装宣传,尤其是同质红色产品的替代竞争非常的激烈。此外,辽宁西部区域与辽宁东部、辽宁南部、辽宁中部乃至东北、华北等其他地区著名红色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开发的力度偏低,这些都导致辽西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较弱。
4.高素质红色旅游人才的缺乏
当前,辽宁西部区域旅游队伍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偏低,尤其缺乏较高层次旅游开发与规划等专业人才,缺乏高素质的红色从业人才。特别是少数导游员在导游讲解的环节中缺乏了解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精神,没能掌握红色旅游的背景及文化内涵,景点讲解缺乏内涵和生动性。
五、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意识
首先,辽西五市政府相关旅游部门要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加大宣传,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等。扩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出相关政策引导相关部门重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其次,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应该开辟红色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行程,科学合理策划线路,满足消费者需求。最后,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活动,通过红色旅游活动提高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勿忘历史,为建立美丽中国奋斗。
(二)提高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层次
首先,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大量收集分散的红色历史文物,突出其精神,展现红色旅游魅力,打造红色主题文化。其次,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扩大“红色旅游”的参与性。增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红色旅游活动,如战争模拟、真人CS、野外露营等活动,要逐步改变单纯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充分利用高科技、智能化手段。最后,加大红色旅游商品开发,要将开发红色旅游商品放在显著的位置,尤其是具有纪念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产品。
(三)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辽西区域红色旅游开发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划分,实行区域分工合作战略。一方面,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合作,以锦州和葫芦岛为核心,整合阜新、盘锦、朝阳红色旅游资源,分工合作,通过不同线路组合,将各地的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形成辽西红色旅游特色。另一方面,要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开发”的原则,加强与辽宁省内大连、沈阳、丹东、抚顺等红色旅游景区合作,形成辽宁一条龙红色旅游系列产品。此外,通过加强与东北和华北区域红色旅游省市的合作,从而有效扩大潜在的客源市场。
(四)大力培育红色旅游人才
红色旅游开发一定要尊重历史。故辽宁西部区域导游人员要按照红色历史文化真实内容来讲解,了解辽西区域重大红色历史事件,认识辽西大地前辈的英雄事迹。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保证游客在中受到红色旅游的文化熏陶。此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重视高校专业建设,建立红色导游、红色景区管理人员、红色景区营销等人才储备和发展战略,从而提高辽宁西部区域红色旅游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区域开发环境 篇7
一、校本教材的开发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领域
校本教材的开发,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 使教师失去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此外, 校本教材选择的广泛性, 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 也使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走向了多元化。由此, 教师失去了书本和经验的依托, 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教师的优越感可能会逐渐丧失, 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也会暴露无遗。因此, 校本教材的开发拓宽了知识传播的途径、渠道,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教师能够重新评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 从而不断推动自己进行专业学习。
如, 从2008年9月、11月、12月在四川师范大学附中和都江堰等三个区市县开展的几次说课比赛中, 可以看到很多内容都是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 教师们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 反映出他们学校以及个人对该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 而这些理解和挖掘必然需要他们认真思考和重建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就使得教师在外力的推动下无形中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领域,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了教师的认识水平
首先, 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够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 使体育教师关注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 了解其他范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从而熟悉校本教材的开发方式、研究教材的开发方案、组织校本教材的开发活动;也促进了教师在设计、协调、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增长。这种过程使教师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扩展和改进, 最终实现了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整与优化,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如, 在2007年10月温江区的一次小学体育赛课活动中, 东大街二小杨东帝老师的“踩高跷”一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笔者在课后得知, 杨老师为了掌握高跷的制作和踩高跷的技术, 多次到校外请教一些社会人士, 还先后几次把这些“专家”请到学校进行指导。
其次,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教师要去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 认识教材的种类、分布, 认识校本教材开发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以及设计开发的程序与方式, 估计开发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思维过程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为教师提供了组织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以及比较完整的实践过程和学习过程。同时, 该过程也是教师获得体验的一个过程。
此外, 校本教材的开发还有助于培养教师开放的思维和意识, 使教师从资源的无意识状态向全面认识和积极开发转变, 这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 2008年11月, 在成都市崇州实验学校的一次说课比赛中, 成华区杜娟老师的“小纸剑——各种步伐的劈 (刺) ”一课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2009年3月的展示活动中, 该课证明了观念和态度的转变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性。课后, 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 笔者了解到:开发利用废旧报纸制作纸剑的过程是一个仔细思考、反复尝试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正是该教师甚至是其所在教研组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增强了教师的“同伴互助”的意识
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 教师开展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 一个人很难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所有指导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与同伴建立联系, 又要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 从习惯于孤军奋战、独立完成教材开发任务走向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共享劳动成果, 这是一种范式的根本转换, 也是一种自我更新, 这也将促进教师能力上的互补, 促使教师吸纳新的知识要素不断充实自己, 并提高教师对本学科以至更多学科的掌控感。因此,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2007年~2009年, 在成都市、区、片的赛课和展示活动中, 就出现了如下现象: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除了参赛教师之外, 总有一个教师群体在课堂内外忙得“团团转”, 虽说课堂上其他教师的过多参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 而这种精神对教师专业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四、开发校本教材, 彰显学校特色,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开发校本教材, 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能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发展, 这一点成为了成都市的很多学校的共识。
遵义市竹产业区域开发研究 篇8
关键词:竹产业,区域开发,贵州遵义
1 遵义市竹产业现状
1.1 竹林的种类、面积和蓄积量
据调查, 遵义市竹林总面积10.65万hm2, 种类包括乡土种12属38种, 引进种20余个。价值较高、资源存量较大竹种有楠竹、棉竹、慈竹、硬头黄、金佛山方竹、撑绿竹等, 按照不同经济利用方向, 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1]。
1.1.1 笋材兼用竹类。
以楠竹为主, 现有面积4.06万hm2, 总蓄积量为6 500万株, 年均产材315万根、产笋1.5万t。集中分布在赤水市和习水县, 占总量的81.5%。
1.1.2 纸浆原料竹类。
以丛生竹为主, 如慈竹、棉竹、硬头黄、撑绿竹等, 现有面积3.23万hm2, 总蓄积量约为120万t, 年均产量约40万t, 分布范围甚广, 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 占总量的87.2%。
1.1.3 笋用方竹类。
以金佛山方竹和合江方竹为主, 现有面积3.36万hm2, 常年竹笋产量1.26万t。因重采轻育, 低产林占50%以上。适生范围十分狭窄, 只有桐梓、绥阳、正安、习水、道真、赤水等海拔1 300 m以上的冷凉地区才有分布。
1.2 竹加工企业现状
据调查统计, 遵义市竹业综合产值达6亿元, 其中工业销售产值为4.5亿元, 占综合产值的75%。现有竹加工企业197家, 常年从业人数1.05万人, 年耗原料楠竹300万根、杂竹40万t, 资源加工比率达95%以上。竹区群众每年通过原竹、料竹和料笋销售直接收入达3.5亿元以上, 为地方财政创税3 000多万元, 产加销一体的资源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 发展竹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分析
2.1 有利条件
2.1.1 遵义市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竹类生长。
楠竹属中亚热带大型散生竹种, 喜温暖湿润, 要求土壤疏松通透, 深厚肥沃, 在年平均气温15℃以上、降雨量1 200 mm以上地区生长良好。在赤水、仁怀、习水等海拔600~1 000 m的紫色土地带, 其土壤、气候均符合楠竹生长要求, 楠竹长势良好。丛生竹栽培分布受母岩土壤限制不大, 海拔221~600 m地带适宜硬头黄、撑绿竹生长, 其余竹种适生范围为海拔221~1 000m地带。但作为原料基地布局, 考虑运距等因素, 发展区域主要应集中在赤水竹浆厂周边范围, 包括仁怀、赤水、习水3个县 (市) 运距较短的乡镇。方竹属北亚热带区系小型混生竹种, 喜温凉湿润环境, 对土壤要求不严, 遵义市海拔1 300~1 500 m地带均适宜其生长[2]。但考虑基地布局应与加工企业布局相适应, 其栽培发展适宜区域以桐梓县为中心, 包括绥阳县及汇川区北部、习水县东北部以及正安县桴焉、庙塘一带。
2.1.2 发展竹业的技术基础条件较好。
遵义市竹林栽培利用历史悠久, 规模发展和大宗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赤水市。此外, 桐梓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方竹笋的培育利用取得长足发展, 形成以赤水市、桐梓县为中心的竹业资源基地区域和竹业开发利用的技术密集带, 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条件。建成一批资源和产品生产企业, 有竹加工企业182家, 占全市的92.4%。赤水市还有3个国营楠竹场、2个竹良种繁育苗圃场, 也成为竹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形成大批竹林培育、加工的熟练竹农和产业工人, 造就了一支多层次的竹业专业人才队伍。同时, 在长期生产开发中, 与贵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及国际竹藤组织等竹业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协作关系, 为科技兴竹、做大做强竹业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2.2 不利条件
遵义市竹业发展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 但随着产业的发展, 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已发展成为制约整个竹业发展的严重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总量少, 产业覆盖面低。现有成林仅占竹林的63.6%, 且分布分散, 产业化经营困难大。二是经营粗放, 生产力低下。竹林经营权属不确定, “有人采收、无人管理”及“杀鸡取卵”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初级加工无序发展, 导致原料供给恶性竞争。一方面, 好的原料生产不出优质产品;另一方面, 优质产品缺乏原料供应, 需从外省购进。四是深度加工不够, 原料综合利用率低。楠竹加工原竹利用率均在50%~70%之间。竹地板生产过程中有40%的梢头被直接废弃。五是在竹产品加工过程中, 化学胶粘剂、防腐剂等的使用都存在不同程度超标, 有待改进。六是竹材税费偏高, 企业比较成本增加。如楠竹每竹税费高达5元, 是四川省的142.9%、浙江省的200%, 税费明显偏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
3 竹业市场前景分析
据统计, 国内目前年耗木材 (包括成品材) 1.019亿m3, 实际自给6 310万m3, 缺口达3 880万m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口将日益扩大。全国竹地板需求量为800~1 000万m3, 竹胶合板需求量为400万m3, 其他竹产品需求量300万m3, 3项折合共需楠竹5.5亿株、杂竹原料1 000万t。而全国现有楠竹资源约5.0亿株, 竹地板产量仅400万m3, 胶合板产量30万m3, 存在巨大缺口。2000年, 全国纸制品消耗总量达3 475万t, 生产自给2 511余万t (其中竹浆纸仅50万t) , 自给率仅72.3%。预计2010年的需求量将突破5 000万t大关, 发展竹浆造纸潜力巨大。近年来, 竹笋市场也持续升温, 特别是日本、港台等地潜在市场很大。2002年, 全国竹笋罐头产量为28万t, 但仅日本就订货20万t, 实际供货14.7万t, 远未满足需求。据国家林业局产业预测, 2010年我国竹笋市场容量在320万t以上, 竹笋发展潜力很大。
综合上述分析, 今后一段时期, 各类竹业产品都存在较大市场空间。就遵义市目前发展情况看, 竹业可行的市场目标为:楠竹地板占有率力争达到1%, 生产规模由现有40万m3提高到100万m3;杂竹胶合板类占有率达到1.5%, 生产规模由现有2万m3发展到6万m3;其他家具工艺及建材制品占有率达到1%, 生产规模由现有0.8万m3增加到3万m3;竹笋及制品占有率达到2%~3%, 生产规模由现有3万t增加到7万t;此外, 要积极开展竹炭、竹化工等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以上产品生产规模, 配套资源基地产量要求楠竹年产600万根, 原料杂竹年产100万t。
4 竹产业开发区域布局规划
4.1 指导思想
着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 立足独特资源和竹业基础,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合理调整竹业区域布局, 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兼顾生态建设和资源培育, 以加工带基地, 以基地促加工, 推动竹业健康、有序、高效地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把竹业真正培育成为市域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3]。
4.2 基本原则
遵义市竹产业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市场导向原则。 (2) 比较优势原则。 (3) 与遵义市林业区划、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非耕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造林绿化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基本相符合。 (4) 保持乡 (镇) 行政区界的完整性。 (5) 产业化协调发展原则。 (6) 以人为本, 尊重农民意愿原则。 (7) 经济、生态两大效益并重原则。 (8) 坚持经济布局宏观协调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 竹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4.3 区域布局规划
4.3.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初步建成以仁 (怀) 、赤 (水) 、习 (水) 、桐 (梓) 区域为主体, 相对集中、规模适度、资源高产、产品优质的竹业产业带, 全市竹林资源总面积达到13.33万hm2。其中, 笋材两用楠竹基地3.33万hm2, 年产竹材600万株, 产笋4万t;纸浆原料及材用杂竹基地4.67万hm2, 原料产量105万t;笋用方竹基地4万hm2, 鲜笋产量3万t;生态竹林区1.33万hm2;同时提升竹产工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 形成2~3个龙头企业集团, 实现竹产工业产值28亿元。
4.3.2 区域布局。
一是资源分区布局。 (1) 笋材两用楠竹基地林区。布局在西北部赤水、习水两地海拔800 m以上的山原地带, 包括天台、寨坝等18个镇 (乡) 。土壤为页岩发育的黄壤和紫色土, 年均气温15℃, 年均降雨量1 200 mm, 是遵义市最适楠竹生长的区域, 现有竹林3.31万hm2。规划到2015年, 竹林资源发展到3.33万hm2, 年产楠竹600万根。 (2) 纸浆原料竹基地林区。布局在西北部仁怀、赤水、习水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带, 包括茅台、土城等26个镇 (乡) 。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间有黄壤分布, 年均气温17℃, 年降雨量900~1 200 mm, 现有杂竹林2.82万hm2。规划到2015年, 竹林资源发展到4.67万hm2, 年产竹浆原料80万t, 年产胶合板料块20万t, 建设重点为新造基地竹林1.85万hm2。 (3) 方竹笋用基地林区。布局在中北部桐梓、绥阳、正安、遵义、习水、道真、汇川海拔1 300 m以上地带, 包括黄连、高坪等39个镇 (乡) 。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及石灰土为主, 气候温凉, 潮湿多雾, 年均温13.5℃, 年均降雨量1 100 mm, 现有竹林3.07万hm2。规划到2015年, 竹林资源发展到4万hm2, 年产竹笋3万t。建设重点为新造林0.93万hm2, 并对低产林进行全面改造。 (4) 生态竹林区。位于以上区域以外的大娄山脉以东地区, 包括湄潭、凤冈、余庆、务川、红花岗5县 (区) 以及道真、遵义、绥阳3县大部分, 共158个镇 (乡) , 土壤以黏土、石灰岩和页岩发育山地黄壤为主,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为15.5℃, 年平均降雨量为1 000~1 200 mm, 非耕地开发利用方向以种植果、药、茶、桑为主。规划到2015年, 竹林资源发展到1.33万hm2, 利用方向主要是流域治理、水源保护及城镇绿化, 同时兼顾当地竹材竹笋市场就近供应。二是竹产工业区域布局。根据竹林资源的分布、现有竹产加工业现状以及各地区位、交通等情况, 对竹产加工业做如下布局: (1) 竹浆企业。布局在赤水市, 以赤天化纸业公司、华一纸厂为骨干企业。规划到2015年, 年产漂白浆板10.2万t, 高档文化用纸15.3万t, 工业产值达12亿元。 (2) 竹材企业。布局在赤水市、习水县, 重点布局在赤水市。以新宇竹业公司、新锦竹业、兴荣竹业、赤水竹胶合板有限公司、凤凰竹业为骨干。规划到2015年, 年产地板100万m2、竹家具2万件 (套) 、竹砧板450万个、竹薄片制品6 000万件、胶合板2万m3、竹覆膜板4万m3, 产值达到5.4亿元。 (3) 竹笋加工企业。布局在汇川区、正安县、赤水市, 以遵义金旭公司、正安顶箐公司、赤水星秦公司为骨干。规划到2015年, 鲜笋加工规模达到7万t, 产值达到7亿元。
此外, 通过组织行业协会, 引导传统竹工艺制品系列加工发展, 逐步启动桐梓、习水等竹区方竹炭、方竹醋等产品开发, 力争到2015年各类竹副产品产值能够达到3.6亿元左右。
5 竹业发展对策
做强做大遵义市竹业, 根本对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强化市场拉动、政策鼓励及科技推动3种机制, 以基地化促进工业化, 以工业化带动基地化, 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建设经营。
(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负责制, 层层签订责任状。
(2) 政策上倾斜扶持。一是要积极对接好和用活当前国家西部开发有关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二是地方各级要在财政贴息、涉农补助及农村信贷上为竹业和竹区创造优惠投 (融) 资环境, 增加对竹产业的投入;三是及时理顺竹资源税费管理秩序, 减轻竹农和企业负担[4]。
(3) 理顺产权机制, 激活资本市场。明晰山权、林权、厂权, 重组资产, 拓宽资本进入渠道, 吸纳国内外多元化资本。
(4) 组织竹业协会, 增强市场力。
(5) 强化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一是以遵义市林科所及金旭、新宇、赤天化竹浆等骨干企业为主体, 培养锻炼一批专业人才, 并加强与国际竹藤组织和专业科研院校协作, 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制订健全竹业标准化质量管理和科技激励等制度, 形成稳定的产业创新机制;三是及时把握国际国内市场产品结构以及新工艺、新技术动态, 组织产品开发和换代更新。
参考文献
[1]刘运贵, 李淼.贵州省遵义市竹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竹藤通讯, 2008 (3) :43-46.
[2]辉朝茂, 杨宇明, 郝吉明.论竹子生态环境效益与竹产业可持续发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3, 23 (4) :25-29.
[3]杨楚藩.对竹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竹子研究汇刊, 2000, 19 (3) :71-75.
近代苏北名人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 篇9
一、名人与区域旅游发展的关系
名人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旅游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名人资源其本身的价值可以影响区域旅游发展, 而区域的发展状况也影响了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保护状况。
(一) 名人内涵影响区域旅游发展。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来说, 名人旅游资源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深厚的内涵。名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内涵是其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核心资源。一位名人旅游资源拥有的内涵越深, 所展现出来的谜团越多, 历史越神秘, 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强, 就越值得开发, 其所产生的名人效应就越强, 当地就越能够“大做文章”, 旅游业发展也能更加快速, 那么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产生的推动作用也越大[4]
(二) 名人遗存影响区域旅游发展。
名人旅游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展示其内涵, 这样的媒介可以是一座老房子、一座博物馆, 也可以是一条河、一面墙甚至是一幅画。名人旅游开发需要以实体的形式出现, 只有这样, 旅游者才能够通过这些实体来了解名人背后的价值, 才能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 与游客的内心产生共鸣。一个好的名人景区开发也得看旅游资源的可整合程度。如果该旅游景区只是如上所述拥有一座老房子或是一面墙, 就难以开发成一个景区了, 只能称之为一个景点。而通常情况下, 一片区域里面如果只有一个景点, 那么这个景点就不会有生命, 很快就会被人忽视, 遭到破坏。这些实体的展现形式越多, 其能展示的内涵就越丰富, 越值得开发, 其所产生的经济文化价值就越大, 越有利于区域各方面的发展。
(三) 区域发展影响名人资源开发。
一个地区的名人旅游发展程度与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其中最直接的是经济发展。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这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准。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准没有提高, 收入水平没有提升, 就没有经济能力发展名人旅游。所以一个地区的名人旅游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二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对这个地区的民众有着极深邃的影响。一个地区所传承的文化底蕴越深厚, 则这个地区的人民文明程度越高, 就如孔子故里, 现在的曲阜依然保留了孔子的儒雅之风, 对于外来的旅游者持一种欢迎和包容的心态, 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三是对旅游业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发展。很多时候一个地区即使有非常丰富且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 但是如果当地的居民思想没有进步, 社会的发展没有与时俱进, 就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尤其对于名人旅游而言, 这些东西对民众是一些虚无的事物, 也不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所以名人旅游发展更加依赖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支持[5]。
(四) 区域发展影响名人资源保护。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 便拥有了发展旅游业的能力。但现实是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后其历史遗存也被破坏了。很多城市为了经济发展, 拓宽城市范围, 进行大面积修建新城、引进工业, 促进现代化发展。但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多古建筑、古城墙、名人遗迹都在城市发展中被遗忘、被强拆、被改头换貌。当人们再回首想要找到这些名人遗迹的时候, 只能看到写着XXX故居的碑刻。区域发展要求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名人资源, 发展名人旅游, 进而带动区域的发展。
二、近代苏北名人旅游发展的问题
(一) 争抢名人旅游资源。
名人故居作为珍贵的人文资源, 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灵魂, 是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名人旅游资源所拥有的价值深远, 其能够延续历史文脉, 提高历史文化价值, 传播历史文化, 通过人文景观的欣赏, 增强旅游吸引力, 同时具有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名人旅游资源还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发展, 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等等。正因为此, 于是就出现了“抢名人”旅游资源的现象, 如“扬州八怪”的扬州、泰州、南通之论。抢名人就是抢名人效应, 抢到这些名人资源, 就能够以此打造相应的旅游项目, 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很多地方拥有了名人旅游资源后却不能进行好的开发。
(二) 名人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 苏北关于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都大同小异, 基本以名人故居、博物馆和名人主题公园为主, 没有特别突出的景区。造成这样尴尬状况的原因, 一是关于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不够广泛, 导致在开发上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和创新不足等问题;二是名人旅游资源局限于某一些固定的物产上难以开发;三是进行创新开发的成本高, 风险也大, 投资商对投资回报有较高的要求。
(三) 旅游专用设施落后。
苏北地区经济较发达, 然而本该充分开发的名人旅游资源却因为旅游设施的限制无法生动地向游客展示, 其文化内涵得不到体现, 如展馆里的灯光、色彩, 活动的参与体验等。另外, 由于名人旅游资源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深远, 对于很多普通民众来说算是晦涩难懂的, 所以有很好的讲解可以帮助旅游者提高旅游的兴致, 增加见闻, 提高满意度, 提高旅客回头率, 有利于形成旅游品牌。但是在很多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里, 缺少义务导游员, 也缺乏先进设施设备来给游客讲解。所以很多旅游者就像走马观花一般“闲逛”了一圈, 最后也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 觉得很无趣。
(四) 名人效应利用率低。
各地名人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 只是按照一般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缺乏文化内涵挖掘, 缺少文化创意开发, 旅游者体验不足, 这不仅浪费名人旅游资源, 也无法真正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如南通的张謇博物馆及张謇故居。张謇及其有关的事物可挖掘的东西很多, 然而南通的旅游产品里很难体现张謇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形成城市独有的旅游品牌[6]。
三、近代苏北名人旅游开发对策
基于对苏北地区名人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并结合具体的案例, 关于发展苏北名人旅游提出以下策略。
(一) 合理利用名人资源。
名人旅游资源若利用开发得好, 可以传播历史文化、教育人民群众、增强旅游吸引力, 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更可以体现名人的纪念意义。各地在名人旅游开发过程中, 可以着重开发某一方面或领域, 然后与名人在其他区域的贡献相联系, 让人们能更全面地认识名人的一生及其精神。
(二) 丰富名人旅游产品。
名人旅游产品不仅要以故居、博物馆来展示, 还要在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 更要让其亲身体验, 加深其印象, 引起游客的共鸣, 也可以通过印刷一些纸质资料、记录游客参与的音像制品等, 让游客把名人“带”回家。开展名人文化创意产品、增强游客参与体验, 丰富名人旅游产品。
(三) 完善旅游相关设施。
苏北地区名人旅游开发要逐渐完善旅游设施, 要配备电子讲解器和多媒体设施, 要注重名人形象标识的营造, 要让旅游者深层次地了解名人以提升其自身的精神世界。
(四)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带来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其可以打造成一个城市的名片, 让人们提到某个城市就想到某个人, 或提到某个人就想到某座城市。如南通的张謇、淮安的周恩来、泰州的梅兰芳、徐州的李可染等。苏北地区应选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名人来进行旅游开发, 通过名人效应来拉动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五) 开发保护同时进行。
名人旅游是要通过一些载体来体现的, 比如老宅、旧书籍、书信等等, 我们在挖掘这些载体的时候也要保护好, 让其保存的时间尽可能长。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控制参观的人数;可以适当收取旅游者的参观费用。对于博物馆, 可以建立副馆来减轻主馆的压力;建立游客体验场所来分散主体建筑的客流量等等, 这些都是对名人旅游资源的保护, 同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开发名人旅游资源可以将有形资源如故居故里等和无形资源如故事传说等结合将当地的和外地的同一名人旅游资源相整合, 避免重复, 各地可以各自着重开发某一方面, 然后再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在开发名人旅游资源上, 不仅要重视资源本身的特色, 还要考虑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要结合游客的需求来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彩琴.河南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80~82
[2] .秦春林, 谢雨萍.对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开发的探讨———以李宗仁故居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07, 9:32~35
[3] .杨海红.名人故里旅游开发的策略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4:16~17
[4] .宿爱云.常州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意义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10, 11:107~108
[5] .王辉, 陈光.刍议名人效应对旅游地开发的影响、问题及思考[J].商业研究, 2007, 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