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业环境

2024-10-13

区域创业环境(共9篇)

区域创业环境 篇1

摘要:国家高新区在我国自主创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 高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二次创业”的阶段, 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对于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如何选择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区域创新环境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创新环境的选择内容。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区域创新环境

到2007年为止,54个国家高新区所属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有了较大增长。自1998年以来已经增长了10.1倍,9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3%。2007年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 (121381亿元) 的份额达8.8%,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13.4个百分点。高新区的园区生产总值已达17574.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249530亿元) 的比重达7.0%。同时,国家高新区在我国自主创新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高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持续培养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国家高新区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转化和创新的知识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2002年以来,高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二次创业”的阶段,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对于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何选择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的区域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1 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

1.1 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

区域创新环境 (Regional Innovative Milieu) 的概念是由1985年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 (GREMI) 首先提出的,他们通过对欧美国家的16个区域进行了调研论证后认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而Aydalot (1986) 则认为区域创新环境 (主要指人文社会软环境) ,作为创新的孵化器,对于创新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Saxenian (1994) 认为创新的静态环境 (区域创新基础设施) 是个人或组织之间不断交流和产生创新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王缉慈 (1997) 则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又称为创新网络,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 (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个人) 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它对高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适合区域内创新主体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影响企业发展的内环境因素和外环境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内环境包括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和企业内部制度,外环境包括国家创新体系、社会中介服务、融资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内环境各因素之间、外环境各因素之间及内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创新绩效。

1.2 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体现在区域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条件支撑。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能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内环境方面,如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条件好,信息交流顺畅,交通便利使得物流顺利流动,大大降低了信息和物质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效率,自然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内部制度完善,为区域内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提供支持条件,有利于区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外环境方面,如果区域内劳动力素质高,就容易获得创新需要的人才,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中人的因素越来越重要,所有的创新活动都是以人为主的创造活动,高素质人才是创新能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创新活动是一项经济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充足,金融生态环境优越,将给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使得区域创新能力增强。一个区域内如果有良好的创业文化和传统,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就使得创新活动通过创业得以实现。一旦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变成了产业,将加大创新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区域创新的效率。

在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中,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创造或获取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知识创造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基础,知识的应用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的应用。同时,没有知识的获取,一个区域的创新是孤立的、封闭的,创新就不具有系统性。所以区域创新内外环境影响到区域内知识的创造与知识的获得,知识创造与知识获得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程度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如下图所示。

2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存在的问题

高新区“二次创业”,是指针对国家高新区向新的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围绕如何提高阶段转换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政策的总和。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特征和驱动区域增长的机制力量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政府部门把高新区发展划分为“一次创业”阶段和“二次创业”阶段。根据吕政、张克俊 (2006) 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新区的要素集聚阶段的特征已经弱化,大多数高新区的产业主导特征十分明显,部分高新区初显创新突破阶段的某些特征,产业主导与创新突破交叉的现象明显,大多数高新区正处于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转换阶段,同时各个阶段的交织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反映出各个高新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认为国家高新区“一次创业”阶段主要是从要素集聚阶段开始到产业主导阶段形成为止,“二次创业”阶段主要是由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换开始到创新突破阶段基本完成为止。目前,大多数国家高新区还未进入创新突破阶段,只是少部分高新区已经开始显现创新突破阶段的某些雏形。具体来说,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2.1 高新区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强

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多靠提供土地开发、政策优惠、招商引资来扩大经济总量和壮大产业规模,高新区内大多数企业处于高新技术产业中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定位于中低端市场,以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造成趋同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中国拥有高新技术产品庞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还具备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少企业仍然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分工特征十分突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日益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体系中,而以全球价值链为背景的跨国公司,为了紧紧控制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和核心竞争力,已经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造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方向上的技术锁定;通过在国内高密度的申请专利,不断打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空间和创新动力,从而使大量实力不强的企业可能被“粘”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无法摆脱在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困境。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表明:在2004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而北京在知识获取和企业创新方面还较弱,北京以中关村为主的高新区拥有了一个较好的创新环境,但本地企业创新能力较低是北京的一个创新瓶颈;江苏的创新能力的上升与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外技术引进的关系很大。从这方面来看,国家高新区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2.2 高新区与地方行政区存在的边界阻碍高新区阶段升级

中国高新区均有明确的区域范围,高新区与所在地方的行政区之间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由于高新区和地方行政区均有自身的经济利益,行政边界的存在就大大阻碍了高新区与周围地区间的专业分工和创新要素流动,造成高新区难以及时向更高阶段升级,又使周围地区迟迟得不到高新区的创新要素辐射。理论表明,无边界的延伸是促进社会分工和创新网络体系发育的关键,是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阶段演进的“加速器”。边界的存在对高新区向更高阶段演进构成了突出障碍,不利于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从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的升级和转换。

2.3 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不能满足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要求

当前,中国的高新区大都重视区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迁入,对其实施优惠政策,而忽视了本地区内中小企业的诞生、成长和创新,区域内发展的动力依赖于迁入企业的税收和“外溢”的“非核心技术”,区域的发展主要走引进的道路,区域内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缓慢,难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此外,忽视了高新区内行为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未能形成较好的区域创新网络,这大大降低了区内企业的衍生能力和创新的机会,不利于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上海的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主体间网络化程度较高的创新体系,上海的大中小企业供应网络联结紧密,有着发达的专业培训体系,各类协会也较发达,这样才使上海在2004年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处于第一梯队的位置。

目前,高新区的企业群体在壮大,各个高新区对加强高技术企业的服务和发挥企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为企业在高新区内创新创业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和条件,不少在高新区内孵化器毕业的企业纷纷入驻高新区发展,到2007年底,高新区内经过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毕业的进区企业达到3017家,为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因此,在高新区的“二次创业”阶段,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改变高新区“一次创业”阶段区域创新环境的一些内外环境的设置内容,将有利于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从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

3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区域创新环境的选择

3.1 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阶段主要是由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换开始到创新突破阶段基本完成为止。在当前主要以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阶段转换过程中,只有充分提高高新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高新区的创新突破。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明确高新区内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如果高新区内企业主要通过获取政府控制的稀缺资源等得到高收益,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政府在为高新区创造区域创新环境过程中,要改变在高新区“一次创业”阶段的要素集聚特征,即高新区发展主要由优惠政策等“外力”强力驱动,这样不利于高新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新区创新环境的建设以提高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政府在资助企业创新项目、协调创新活动、提供高端创新人才信息方面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将政策资源供给的重点转向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2007年,中国约有1/3的R&D活动资金投入到了国家高新区企业的创新项目上,高新区内经认定的32347家高新技术企业中,R&D活动经费投入达到1190.5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占高新区全部R&D活动经费投入的88.3%。按照国际惯例,高技术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3%以下难以生存,3%~5%可以维持,5%以上方能发展,所以国家高新区还要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2 为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创新平台

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通过政策及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构建创新平台。通过建设若干功能平台,如物理空间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创新资本平台、创新合作平台,使创新主体和相关要素在高新区内高度集聚、交互作用,努力提升对中小企业的孵化能力,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企业生态,培育创新源,从而构建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这样对于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阶段转换将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深圳高新区引进了IBM、ORACLE在内的数十家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仅2005年即引进了24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并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引进其下属10家实验室和2家测试中心加盟高新区研发平台,高新区已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4个、技术中心13个、重点实验室22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6个,将研发中心引进高新区,很好地促进了深圳高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深圳市本土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带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龙头企业,如通信领域的华为、中兴等,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亚都、现代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拉长了高新技术产业链,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并促使人才、信息、知识、资金、材料资源在区域内汇集,使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3 积极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法规环境

从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可以看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能通过引进的方式植入,只能通过学习和积累由区域内部生成,因此,培植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资本,对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鼓励、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

在高新区“二次创业”阶段,要打破原有的传统体制等外部环境对高新区发展的影响,加强体制创新步伐,为高新区阶段转换提供强大动力。通过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根据国外的经验,在中国高新区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探索官、学、产共管体制,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高新区的决策和管理。为解决高新区阶段转换中的授权不充分、不稳定、不能得到保护等问题,应加快高新区的立法工作,以法规的形式确保高新区体制创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128[M].Cambridge, MA:Harvard Business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王缉慈.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 1999 (2) :13-14.

[3]吕政,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2) :5-12.

[4]柳卸林.2004—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2) :5-14.

[5]王树海.2007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综述[J].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 2008:24-36.

[6]李涛.深圳高新区的发展经验对湖北省的借鉴意义[J].当代经济, 2006 (23) :68-69.

[7]杨选良, 张炜.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中国软科学, 2006 (增刊) :159-162.

区域创业环境 篇2

站长之家Chinaz.com 5月7日报道:由站长之家、互联网创业者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站长创业汇暨站长之家九周年全国交流会南京站”于5月7日在南京市召开,

本次会议以“汇聚站长力量,共享创业新生机”为讨论主题,在创业历程、企业创建、团队管理、网站运营、盈利发展等方面入手交流,吸引了超过三百位创业站长参与。

以下为宁哲网络创始人周宁的演讲内容:

周宁: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区域互联网的创业机会。因为很多站长向我们咨询问题的时候,我经常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做了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站,我应该怎么做,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倒过来,我们先看一下。

首先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南京区域互联网的两个网站,先看第一个网站,刘总在台下,就是刚才介绍的西祠,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西祠的历史,现在的西祠从他的总流量以及他的规模上看,在全国实际上是前三大社区的,仅次于天涯和猫扑,后来是羿龙收购西祠,西祠在南京深入了百姓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南京还有一个很大的垂直网站,365,我曾经在那里工作过,前身是房产局下属的网站,实行改制,目前已经在上市的准备期,现在在垂直行业,就是房地产行业,在全国属于位列第三或者第四名的网站。

南京的网站都非常的务实,可能跟这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相关,南京的小站很少,真正形成的几个网站都是老老实实做事的大站,除此以外,南京可以看到的另外电子商务类网站,还有焦点科技的网点,还有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公司,南京科泰,他们是做B2C外贸的。我们来看一下地方网站的创业机遇在哪里?刚才我讲过,许多站长第一个问题是我做了一个什么网站,怎么做,我经常跟大家讲要倒过来想问题,你为什么做这个网站,这个问题实际上要比怎么做更为重要,因为事情做错了以后非常难做,定位不准会有很大的问题,一定会导致失败。我们看一下区域互联网的机会在哪里?

中国GDP目前已经重回世界第一,满清初的时候,中国GDP是世界第一,中国经历了一两百年的衰退,目前又重回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GDP现在的人均在全世界仍然处于一百位以下,还是一个不富裕的国家。过去我们看到每个城市都在拆迁,建楼,这个过程是一个城市化过程,而我们现在大家所面临的互联网也正是依附于城市化进程而发展,各位站长都会看到我说过一个故事,我们一些县级市的站长问过一个问题,我们县级市能不能做,长三角地区的县级网站,有好几个网站现在已经是非常厉害了,甚至在苏南,以及浙江,有个别的县级网站年收入达到千万水准,但是大家去看一下更落后的地方,互联网为什么不行,我告诉大家一个特点,这些地方的人不上网,他们都在打麻将,这就是一个现实,我遇到过一个伙伴,江苏北部的一个网站,他最初做互联网没有成功,做门户网站没有成功,但是他曲线救国,做游戏类网站,反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图1)

大家看到这个(图1),告诉大家一句话,互联网与城市发展是相关的,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城市化的发展,这是第一个告诉大家的事实。我们看一下地方网站的主要形态,大家可以看到,区域互联网这块最多的是地方社区,然后还有地方门户,还有分类信息以及区域垂直网站,许多站长创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哪个行业怎么做,就直接动手,这与创业最初的构思是有关的,我曾经和我们的下一代,比我小二十多岁的人,实际上是小了一代的人跟他们讲,你们非常幸福,因为你们的父辈在他们刚工作的时候,不懂一个词,叫做盈利模式,而你们现在已经获得了这样的信息,你们的父辈会跟你们讲做什么样的工作。

大家看一下这些(图1),我曾经发过一个东西,站长创业最好不要选择地方社区,为什么?刚才听刘总已经讲了,西祠做活动花了多少精力,许多小站长,他们有一个思路,就是我在这个城市一定可以做起来,我只有一个人,我告诉大家,我们所面临的这几个行业里面,垂直行业,最起的站长最好回避,刚才都讲了这些问题,这两年我们所面临的互联网领域正在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大家都在转型,转型是什么样的?我前年跟大家交流的时候,特别是地方网站领域的朋友交流的时候,这些网站现在都是企业化运作,非企业化很难对付这么大的东西,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地方门户这个领域,我们要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大家看下面的垂直网站,这两个领域其实是互相融合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家仔细想,我们解决的是传统行业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传统行业的客户,要让他满意,这时候我们发现,比如房产,任何一个城市要想把房产商的钱那到手里面,一般团队要有十几二十多人才能做到百万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站长所能做的,有很多人会想,我看到别人怎么做,我也会做,大家要想一个东西,就是投资,有没有这么多钱,有这么多钱以后,还有一个很麻烦的事,管这么多的人,我见过好几位转型的站长,就是从早期的音乐站或者其他站转型的,他们现在第一年所做的事就是学习管理,因为管十几个人和以前带一两个人做一个站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图2)

我们再看一下地方网站领域的过程(图2),大家应该发现,左右,模式逐步的清晰,这时候发现区域互联网有自身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方式,已经开始务实的发展,我们现在复制的案例,在各个城市,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些大行业的复制都已经达到三到六个月就可以达到盈亏平衡。从开始已经有四家区域互联网网站收入突破千万级。现在面临的问题,个人站长向企业运作转变,因为我们在解决很多传统行业的问题,让传统行业的每一个客户和我们用户获得一种价值,另外这个行业已经从技术创新向经营发生转变,前几年大家在站长会上交流更多的是讲SEO或者技术,这两年发现,公司里面的技术人员收入占比下降了,编辑的工资涨上去了,商务的工资是最高的,技术人员工资实际上是遇到了瓶颈,因为技术人员是市场价决定的。

这时候大家也看到一个问题,这个阶段创业的门槛已经提高了,我跟大家讲过,这个阶段我们网站的运作团队已经非常庞大,比如华龙巷等,他们的团队已经超过六十人,甚至也的网站超过百人,这时候我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在这个领域创业的实际办法。

第一个,如果你想做一个门户网站,我们用门户网站比喻,因为他要解决十几个行业的问题,这个时候,大家会发现策略应该是企业化的,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大的行业可能会有百万左右的风险,如果是几个行业一起启动的话,可能这个公司的领导者都会遇到个人精力的不足,包括一些大站,他们启动一些大的业务的时候,我给他们的建议都是根据公司高层的精力来部署他们的业务分配。第二个,在这个行业有一个最绝的东西,就是一种意愿,为了本地网友做贡献的意愿,这个意愿是最厉害的,我们经常讲武功的上层是仁者无敌。第三点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团队,学会公司化的运作,这个团队最好形成有三到五年的时间,这样这个公司才能真正的做起来。第四,许多做这个领域成功者,最后总结了一下,都有这个特点,就是超强的学习力和超强的忍耐力,大家刚看过一部电影,“让子弹飞”,这里面的张麻子非常厉害,他知道不会硬碰硬,他告诉大家,我们只有四个人,大家都不信我们,他做的事是让普通百姓相信他,所以他拿了一个替身,就像现在大家传说本拉登也是替身,

真正创业的时候,公司还没有盈利的时候,还不能给员工发有竞争力工资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你,这时候你自己有信念,而手下的人并不懂得这件事是能做成的,这就是一个最痛苦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有超强的忍耐力和超强的学习力。这是最难的问题之一。另外大家会看到我们的资金实力和为本地网民提供服务的意愿,大家会发现,如果是做门户的话,非常累,因为你面临的是很多行业。这时候大家想到一句创业的名言,马云说过的,模式越简单越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见到中国互联网的模式都是很复杂的,包括百度在内,百度有文库,还有贴吧,都是非常复杂的东西,那为什么这些成功人士会告诉我们模式要简单呢,因为一开始你没有能力管这么复杂的东西,做的越简单可能越容易成功,这是我们见到的区域互联网领域,一些大的行业的垂直网站非常成功,他的业务收入会傲视所有的门户网站的原因,因为你没有精力做这么多的事情,不如老老实实做一件事。

讲了这么多,希望做个人网站的会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做一些垂直化的业务,比如钓鱼网,他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细分领域,钓鱼爱好者的领域,这个网站是非常适合早期的站长创业的,抓住一个很细的点,及细分的时候就会有机会,因为竞争不是非常激烈。大家现在看我们面临的问题,大站都有自己痛苦的事情,一个是盈利周期很长,我们公司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已经让这个行业的复制变的容易,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东西还是很困难的,包括我们经常讲的,我们这个领域非常像传统的农业,需要时间,很像农民种稻子,每年和合作合办种十级的稻子,我们遇到的困难挫折更多,其实这种挫折和困难是使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的一种方式。

下面我再说一下给大家的建议。

(图3)

在区域互联网中,大家还是有很多机遇的,真正可以给我们提供创业的点应该是这样,第一个一定是以解决用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的,刚才有朋友说做工具比做内容好,其实这是辩证的,在一些区域站长的话说做工具,有这样的工具,但工具未必能解决一切,其实BBS也是一个工具,SNS做到现在也是泡沫很严重,没有看到真正的实际的结果。第二个,我们要干的事情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很多人创业的时候,其实忘记了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自身有什么资源,你没有这么多钱做一个需要那么多钱才能做到的事情,结局肯定是失败的。第三个,在创业前,我劝大家最好经历过一个很好的大公司的职业训练,因为我遇到过很多失败的创业者,总结了一下,发现他们身上有很多的问题,就是山寨习气很严重,他们没有在一个很好的大公司有真正的职业训练,这时候他的所有想法都是自己拍脑袋人为地,他们会发现团队扩大的时候很难。但是记得古时候有一个故事,刘邦打下天下的时候,首先用了儒家思想管理国家,他当时遇到的问题是这样的,他的创始团队,打下了皇宫以后,一喝酒,几位老大就把刀拿出来了,一边喝酒,一边砍皇宫的柱子,这就是他觉得儒家思想重要的原因,而很多创业者在团队扩大的时候,他就觉得管理非常困难,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规矩是什么。

下一个,好的模式是什么,告诉大家,创新模式有99%的纪律,有1%的可能,让大家变的非常厉害,但是每个人不要随便的相信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能干,认为自己能占到这1%的可能性。我们发现中国最好的模式就是山寨,山寨别人是创新的一个开始,而最近提到的微创新,为什么讲微创新,就是在学到了别人的精华的时候再创新,这样成功的几率更大。

昨天我在微博上转发了百度一位朋友的话,他说所有好的模式来自于实际的需要,而不是自我的创造。这和我们多年来实际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所得到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普通站长创业最好的一种方式,告诉大家,是从简单的事情入手,你能搞定的事情,不一定要求一下创造多大的奇迹,而是把一点点简单的事情做好,我经常讲一句话,做一百间烂事情,每件事情做二三十分不如做一件好事,一件好事达到90分以上,这是最好的。每一个市场,你面临的机遇是很多的,我这几天经常跟站长讲一句话,做我们这个领域经常面临很多的诱惑,很多机遇,我们经常想的事情是这样的,赚一笔钱的时候,是大钱还是小钱自己要有把握,要能把握住诱惑。每件事都很累,你选择的时候一定是选择做最大的生意。

最后一句话是马云讲的,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每一个创业者都面临创业压力,在这种创业压力下,他会做很多判断,有时候会做很多错事,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你判断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件事情对于网友有没有好处,能不能给网友提供有价值的奉献,会不会被你的网友骂,我们会看到很多站长早期创业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个能接的广告是老军医广告,他们最容易给你钱,而这种广告贴上去以后,告诉你一个结果,大广告商不会理你了,网友看了以后会觉得这个网站很烂,收这个钱的时候,意味着你几年以后收不到大钱,同时会限制你网站流量的发展,这就是一个选择的案例。在这时候,大家的判断一定是马云讲的,公益的心态,首先做一件好事,第二个,不要随便做免费的生意,一定是能挣到钱的生意,因为企业需要发展。

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周总讲的非常好,相信在座的朋友也会深有体会。

下面我想找几个女同胞给你提问。

那边那位。

提问:您说网站的运营需要团队化的运作,我请问一下,你的团队化运作是如何进行的?

周宁:你的问题比较虚。

提问:你的团队日常管理形式是什么样的?

周宁:你现在做的工作是什么?

提问:我是一个在校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个独立的女装店面,平时也有三十多个员工做一些事情,是电子商务类型的网站,我想学会经营团队化的管理。

周宁:向传统行业学习,学一个店面管理,跟你的这个方式是非常相近的。

找一个做过店长的人请教。

提问:你是怎么招募的?是招聘网站还是传统的渠道?

周宁:所有的渠道都可以用。

主持人:还有谁?

女士优先。

我们这个行业女孩子比较少,我们这个行业比较辛苦,女孩子吃不了这个苦。

接下来还有谁?

那边有个女孩。

提问:您好,我的问题跟那个女孩子是一样的,我是目前在一个创业公司负责团队招募,我们是一个创业的团队,我们碰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我们用各种渠道招聘,可是收效甚微,对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以你的经验可以给我什么意见?

周宁:你招募的困难是不是因为你职位的定义比较含糊,别人看不懂。

提问:我们应该是比较确切的,我们现在主要是招最务实的岗位,比如前端开发、网页设计师之类的。

周宁:那么你们的困难是什么?

提问:招不到人。您创业初期的时候是怎么挖人的呢?

周宁:这个里面我不具有代表性,包括运营也是的。

区域创业环境 篇3

1. 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产业集聚度较低,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产业的发展速度, 并降低其发展成本, 使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当前, 虽然区域创业环境的发展对江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但是其产业集聚度还较低, 其分散于江西省各个地域, 且各自的规模较小,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新产业发展的成本, 其难以形成联动效益。另外, 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比如陕西省当前形成了西飞、西电等龙头企业, 其对高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强。但是江西省当前还缺乏龙头企业对高新产业发展的带动, 使得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导向性。

1.2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任何产业在市场中竞争优势的关键, 这更是对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在区域创业环境下, 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其一般都是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在此技术上进行简单的再创新, 难以全面实现自主创新, 这使其自主品牌较少, 整个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掌握核心科技, 因此其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较小, 自主创新资源的投入不足, 缺乏创新型人才等使得江西高新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1.3 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较低

理论上而言, 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一般较高。但是当前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 江西省高线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与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因此其关联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江西省各产业发展的成本, 使得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失去了基本的支撑, 其发展显得相对孤立, 因此难以全面发挥其对整个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本和压力。因此必须要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2. 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产业集聚度,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 必须要提升江西高新产业的集聚度, 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 要通过对资源的整合, 建立一批新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使得高新产业在此扎根, 并不断集聚, 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连动作用。另一方面, 要通过高新企业之间的兼并和充足, 组建一批大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使其能够在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对大量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使其为江西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不断加快其发展速度和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2.2 提升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方面, 要积极鼓励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吸收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此基础上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的自主创新品牌, 提升江西高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高新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要不断加大对R&D人员和R&D经费的投入力度, 同时要制定完善的高新产业发展政策, 为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再创新, 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2.3 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

加强与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是当前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 要使得高新产业根据自身的发展, 依据市场的规则, 选择其上下游产业, 并加强它们之间的联动性, 降低双方的发展成本。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保证高新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其上下游产业的全力支持, 增强其发展的动力, 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总结

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 高新产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当前, 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此必须要从提升高新产业的集聚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提升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等方面出发, 通过强化江西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 带动整个江西省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摘要:“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 对江西省高新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其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必须要充分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当前, 江西高新产业集群在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本文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全面加强区域创业环境视角下江西省高新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创业环境,江西,高新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颖森.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01)

区域创业环境 篇4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继续担任大赛组委会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大赛秘书处办公室)、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统筹协调并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累计参赛并入库项目15186个,较20增长87.2%,其中,企业组项目9226个,较上年增长102.3%;创客组项目5960个,较上年增长67.7%。

区域创业环境 篇5

一、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

1. 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的分析

可以运用传统的PEST分析方法, 即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技术环境分析。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依据对创业环境影响的系数的大小, 本文主要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政策法律环境分析和经济环境分析。

(1)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面对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和2014年“史上更难就业季”国家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些文件, 主要有, 国办发[2013]35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政策, 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通知和意见, 这些政策的出台说明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从2014年的文件较2013年文件多出的两个字-“创业”不难看出国家对以创业促就业的方式给予了肯定和重视。从文件的内容也不难发现, 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反映在, 对创业门槛的降低, 对资金的支持, 税收政策的优惠和加强创业培训等方面。黑龙江省为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文件精神, 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政策, 黑政办发[2013]42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从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加强创业培训, 强化创业服务三个方面给予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上的支持。由于大学生创业涉及到教育, 工商, 税务, 财政,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民政等各个部门。今年八月份人社部牵头, 联合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颁发了2014年34号公告《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公告》内容重点关注了大学生这一创业群体, 并首次提出向高校毕业生发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政策。

(2)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经济环境分析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经济环境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 2013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 (GDP) 14382.90亿元, 比上年增长8.0%。全省人均GDP为38601.98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处于全国中下水平。2014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平均增速为5%, 截止2014年10月31日地区生产总值 (GDP) 总量为8987亿元。从2013和2014年的经济数据比较结果, 不难看出黑龙江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并且低于全国水平, 经济增长成下滑趋势。

其次, 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来看, 在产业结构比重中, 第二产业占主要比重, 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比重较大, 民营企业比重较小, 长期以来以煤、油作为支柱产业, 第二产业增长主要依赖能源产业, 能源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70%左右。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下, 黑龙江省未能及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转型, 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及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等等国际因素, 2014年经济数据不容乐观。

通过以上对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政策出台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黑龙江省经济增速下滑, 整体经济环境不乐观为大学创业带来不利因素。

2. 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微观环境的分析

对大学生创业微观环境分析, 可以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特点进行。大学生是在高校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成长的群体,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环境, 也是和大学生创业有密切联系的环境, 也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创业微观环境分析可以通过对高校这一特殊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来进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重点关注的情况之一, 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招生工作, 及高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名誉。为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 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 从理论上教导大学生认识创业。课程的开设为指导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

(2) 高校为加强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对接, 将知识转化为成果, 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举行基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热情, 和鼓励创新创业的“创业设计大赛”, 好的、优秀的创业团队, 将被推荐参加全国范围内大学生创业设计比赛, 并且优秀的成果能借助这个平台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 实现创业融资。

(3) 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场所和技术支持, 有实力的高校专门成立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场所和专业的创业培训。一些社会资本也借助这个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比如说由“华图教育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嘉龙大学生创业公益基金”两支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等。

以对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机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策优势机会。 (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机会。 (3) 高校创业大赛平台机会。 (4) 创业基金, 基地支持机会。同样也面临一些威胁,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经济增速下滑, 消费收窄, 市场变小, 创业盈利困难威胁。 (2) 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威胁。 (3) 政策执行力度区域差异威胁。 (4) 创业市场竞争力加强威胁。

二、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优势和劣势分析

1.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分析

大学生创业所具有的优势, 主要指相比其它创业群体, 大学生这一群体能为创业实现提供有利的和积极的因素, 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特点, 总结出主要的创业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大学生通过长时间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加上高校始终走在科学技术前沿这一特点, 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相比较其它群体更具有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优势, 能够掌握先进的科技和一些核心的知识。

(2) 团队优势。大学生群体特点决定了其所处周围环境同样是一些较高素质和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 这样在能在创业初期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

(3) 创新创业优势。创新创业在创业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同样创新创业成功机率, 相对其它传统型创业活动更高。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新鲜事务的认可, 和对新型科技的掌握和运用上更积极, 加上其年轻和不受传统制约的一些创造性思维, 使其在创新创业中具有优势, 比喻说在信息产业, 电子商务产业中的创业活动。

(4) 创业知识积累优势。上文在分析大学生创业微观环境中提到, 高校为提到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和创业实现成功率, 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使得大学生创业群体相比较其它群体, 在创业初期就积累了大量关于创业的知识, 增加其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2.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分析

大学生创业所具有的劣势, 也是相比较其它创业群体而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这些劣势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差。我国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活动的指导。大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并转化为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存在的问题。

(2) 缺少行业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因为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其无法将大部分的精力运用于对行业知识经验的积累, 和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上面。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创业活动失败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3) 社会资源少。创业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次整合资源的行动。而大学生生活在校园, 所积累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 而这些社会资源又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 为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本, 而这些资本在创业初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这也恰恰是大学生创业群体所缺少的。

(4) 规避风险能力差。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偏低, 加上其创业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 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对较少等等方面, 造成大学生创业群体在规避创业风险能力上有所欠缺。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明显不足。

三、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环境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方法将以上结论综合得出如表1所示:

从表格中不难看出, 通过对黑龙江省区域大学生创业外部环境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对大学生创业这一特殊群体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结果, 运用SWOT分析方法得出四个策略组合, 即SO策略, ST策略, WO策略, WT策略。高校大学生, 选择以黑龙江省区域作为创业目标地, 可以通过对影响创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因素的分析, 准确定位所处的位置, 从而选择正确的应对策略来实现创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磊, 李闻一.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68-71.

[2]金政.基于SWOT方法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与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1) :148-149.

[3]李明旭.2010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中国经贸, 2010, (18) :60-61.

区域科技人才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篇6

1.1科技人才创业有助于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发展[1]。一般将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 资本投入的方式称为粗放型经济,其主要特征是规模扩张;而将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创新的发展称为集约型经济,主要特征是效益最大化。当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是知识技术扩散的最重要途径,在推动一国或某一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区域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1.2科技人才创业对区域自主创新、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东部先发的区域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发展水平上已经开始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通过成为“世界工厂”,东部区域快速推进产业化与工业化进程,在技术转移与扩散的路径上,大多秉承了“市场换技术”的逻辑。但是出让市场只是提供了获得某项技术的可能,而且即使获得某项技术也不等于能获得该项技术的开发能力,指望通过出让市场换来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性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厢情愿,而且用市场是永远换不来核心技术的。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科研团队,科技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力量,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发挥科技人才在推进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至关重要。国家、城市、区域要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度、大规模、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打破当前科技人才引进与流动的传统模式,制定与未来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科技人才培养、创业政策环境,最终实现科技人才创业与自主创新的互动效应。

1.3科技人才回流创业,有助于区域发展实现网络能级跃升

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科技人才的主要迁入地,但是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形势的持续不稳定,全球人力、知识等要素流动缓慢,区域化、地方化趋势增强,全球人力资源(劳工、科技人才等)流动因为保护本国就业而萎缩。受就业机会、生活质量和移民入籍等问题的影响,许多前往国外寻梦的科技人才开始选择回国创业。国内大城市开始成为国际科技人才(同时也是高水平人力资源)回流的主要承接地,这对于跨越式提升人力资源结构,乃至技术开发升级,都是重要的机遇。这些城市和区域拥有了营造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K链接”(K-linkages)的可能性,逐步形成国际性科技创新活动集聚地特征[2]。

这种由全球化所引发的人才流动,将导致科技人才在全球化—区域化—地方化形成新的相互竞合的共生关系。而其中关键在于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营造,使得科技人才以及附着其上的知识回流稳定化。当前空间的集聚力正在更多地受到“K链接”即知识链接的影响,“K链接”不仅能够带来知识和信息的外溢,而且还能够通过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联系而产生创新,并生产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产品,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形成一个全球—区域—地方的连结体系。事实证明,区域竞争中愈是知识密集的产业愈会留在特定区域,而可标准化大量生产及生产要素易被取代的产业则成为首要外移产业。美国硅谷为全球科技人才构建了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的天堂,全球科技人才趋之若鹜,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建设导致大量科技人才汇聚。

因此,通过建立区域科技人才、知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出台专项的国际化人才链接、吸附、营销政策,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引进国际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配套政策,将是区域连结至全球,并获得网络能级跃升的关键所在。

2区域科技人才创业的现状

2.1体制与政策层面,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惯性的束缚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与单位组织边界划分很明显,边界内外确定的是既有秩序与资源分割,是各个部门、组织基于自身运行考量的资源获得、分配与使用,实现的是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和价值。科技创新的主体集中在大学与科研部门,企业发展、市场经济长期与科技管理工作相互割裂,这导致目前科技创业型企业数量和规模都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市场互动呈现二元格局。

大学与科研部门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传统原发地,很多甚至是该技术领域最尖端的突破。但是如果要创办企业,企业需求的则是当前直接可以进入市场化、产品化的技术创新成果,要将市场产业链与科研学科链进行直接对接是非常困难,也是不现实的。大学、科研机构往往是“自己什么强就研究什么”,而市场则关注科研成果能否带来市场前景和收益,两者之间缺少共同价值取向。

同时,科研管理运行机制中的传统惯性,使得当前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还很薄弱。这里既有大学与科研部门研发成果相对市场需求还有较大距离的因素,也有大学和科研部门的科研评价体系中,长期以来缺少市场评价的原因。尤其是在大学,对于成就的评价体系中,对研究成果的发表的重视远高于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科技人才很少选择全力投入科研转化与科技创业,在实践中高校科技转化和校企项目运作成功率低于平均水平。以同济大学为例,2007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左右[3]。面对体制性的边界,科技创新与创业作为新生的社会生态体,必须实现跨界生长,才能突破制度束缚。

2.2社会与文化层面,科技人才创业氛围不浓

创业氛围是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所谓创业环境指的是影响创业活动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关系的因素,其中又可以划分为直接由显在和潜在创业者自身因素决定的内生环境和不直接受创业者行为影响的外生环境。可以把创业氛围理解为特定区域范围内人们的创业意愿、创业冲动和创业行为的整体状态。具体到科技人才创业氛围上,目前导致科技人才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技人才的创业志向与创业意愿不强。长期以来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而存在,与商人或企业家群体有着相对明确的阶层差异。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科技企业家群体往往既不被视为科学家典型也很难被划入商界大鳄。因而在科技人才的价值导向上,“做老板”还是“做教授”、“学界认可”还是“市场认可”一直没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上,“下海”通常被认为是无奈之举,带来大学和科研部门的气质是学究气重、商业性弱,重学术价值、轻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是社会整体环境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与知识产权保护缺位,这往往导致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与市场价值的实现并不对应。通过抄袭、剽窃、恶性模仿别人的知识产权,谋取市场利益的行为,不仅直接伤害了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市场利益,更恶劣的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极大地伤害那些埋头苦干、积极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要认识科技创业的重要性,更要保护科技人才创业的积极性,必须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与法制建设。只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才能使科技人才安心创业,才能进一步激发各类科技人才的创业激情。

2.3经济与产业层面,科技创业的专业化服务缺失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城市和区域整体统筹层面的科技与产业互动的完整体系尚未建立。大多数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仅仅停留在产业链条转移,或者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之上,未能形成统一的科技与产业良性互动体系。区域科技产出与产业分布的空间竞合关系尚未形成,大区域范畴下的区域创新体系仍处于萌芽阶段。如此一来,则无法体现整合性的科技竞争力,产业分布零散,科技创业仍然处于粗放、散乱,甚至带有主体恶性竞争的状态。如何将区域的产业体系与科研实力优势整合统筹、优化组合是能否形成促进科技创业经济环境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的各个区域的经济比重中,支撑科技人才创业的功能性服务业比重都很低,这将很难满足科技人才创业在科技金融服务、商业咨询、营销策划、评估鉴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以科技金融服务为例,对于当前绝大多数的科技创业企业而言,融资渠道单一、政府扶持门槛高、银行贷款难度大、程序复杂,以及资本市场不成熟、缺乏正规的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公司均导致了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融资环境与渠道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科技创业企业的进一步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其正常发展。

由于帮助和支持科技人才创业的市场服务功能不充分,还形成了科技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强、市场营销弱”的现状。大多数科技创业企业在起步期和成长期一般均呈现出技术主导的特征,重视技术改进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之相应的技术商业化、营销、公关能力等则很难得到应有的发展,速度与能力的差距容易使企业陷入盲目追求产品开发速度,其成长曲线呈过山车式,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以支撑企业高速发展,往往造成企业在急速发展之中失衡失控,偏离营销目标,营销资源枯竭,资金链断裂,没有风险规避能力。

3区域科技人才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战略

3.1重构制度环境,出台适合并促进科技人才创业的政策设计

制度环境是指对提升地区竞争力有影响的一系列制度或制度安排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围绕区域科技人才创业,应当营造科技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在市场竞争秩序、人力资本参股、知识产权维护、商业机密保护、创业融资渠道、人才诚信流动等6个方面强化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4]。鼓励地方政府尝试建设科技人才创业特区,旨在冲破制度惯性,在永久居留制度、技术移民制度、国际薪酬定价机制、国资投资退出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建设适合国际性科技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创业的制度环境,构建区域科技人才创业生态体,并形成示范效应。

在科技人才创业政策设计上,政府要树立开放性和竞争性原则。既考虑区域内部科技人才状况,也要把握国际科技人才竞争的态势,了解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政策状况,使政策设计具有国际竞争力。在促进科技人才创业上,政府必须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出面协调和整合科技创业创新资源。围绕科技创新创业优势而产生的创业企业集群在初始阶段往往具有自发性特征,随着进一步发展,在物理空间拓展和创新政策完善方面,市场失灵开始显现,需要政府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出面协调和整合创新资源。在持续的公共政策与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必须建立完善面向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持续性完备化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系,只有构建形成城市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才能持续服务科技创业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让科技人才的创业实践事半功倍。

3.2加速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科技金融,搭建科技创新成果与产品市场化桥梁,创新科技人才创业的商业模式

科技中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调配科技资源,整合各类专业知识,在市场各主体之间、要素市场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帮助科技人才创业,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作用体现在:其一,从科技人才创业的需要出发,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信息,通过筛选、加工等操作帮助用户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其创业能力。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策划、管理咨询、融资渠道、人员培训、形象设计等专业化服务,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小企业造成的经营风险。其二,建立中间转化渠道,有助于对产业技术创新进行筛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孵化出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企业。其三,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要素市场(如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其四,科技中介服务中的评估机构、资格认定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组织除了代表自己职业协会和机构的利益外,还承担了由国家认可的资格审查和对市场监督与调节的任务。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构建科技中介平台时,要抓住以下5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形式:建立官方科技中介组织;建立半官方性质的联盟和协会组织;建设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设立大学里的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形

成。通过5个方面的建设,逐步构建区域风险投资中介、技术转化中介和行业联系中介三位一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适合区域科技人才创业的服务平台[5]。不同类型科技中介运行模式比较见表1。

3.3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构筑科技人才的创业网络与社会资本

科技人才创业型企业的特点是高管团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导向型,因而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对科技人才进行创业辅导,促进科技创业企业的成熟。由于科技创业企业起步时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规模,专职雇佣职业经理人,特别是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才,投入成本较高,经济上并不划算。针对这部分科技创业企业,可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这种辅导不是以学科教育为主要目的,而应特别注意专业化与职业性辅导的完整效果,尤其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市场分析技能、投融资技能。此外,通过特定环节的辅导,还能在创业者的社会资源、人际关系资源等方面也能提供帮助,这对于中小规模的创业企业来讲,创业网络的构筑,其重要性将非常关键[6]。

科技创业企业的“弹性专业化”(弹性专精)特征则决定了为他们构建中小企业网络的重要性。弹性专业化要求科技企业之间能够形成合作、信任和社会整合的网络关系,以此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空间[7]。所谓创新,是一种企业与基础科技公共建设、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生产者与使用者等的内部互动成果,各方之间交换信息,透过知识密集的研发,使产品的成本降低功能提升,创造新的高附加值。美国硅谷的兴起与128公路的没落,关键就在于生产与组织是否能够在一个固定有形的空间场域,配合当地社会制度文化以及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形塑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区域形态。

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分享共性知识,不仅可避免单枪匹马的风险,也可使研发更具效率。在区域性科技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内部,应特别强调学习机制的交流及知识载体的流动,强化企业、政府、高校科技人才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模糊化企业与实验室的界限[8]。同时,社会网络必须具备开放性,才能具有创新形态,并有助于创新创业企业获取产业、市场、相关技术领域、商业模式优化、创新创业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与资讯,同时减少企业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企业通过建立新的合作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技术开发、优化商业模式等目的。

4营造全社会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扭转城市与区域的文化属性与品格调性

科技创业往往与风险相伴而行,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业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积极向上的开拓性区域社会文化,以形成不畏风险、勇猛精进的良好氛围。宣传各层各级、各行业科技人才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重点关注和扶持国际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涌现的典型代表,积极打造适宜科技人才创业成长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人才创业的舆论环境。硅谷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具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念,崇尚“It is OK to fail”(败又何妨)的理念,没有创新就没有硅谷。只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科技人才才能放开手脚开拓工作,从而使得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全球化年代,区域本身应成为知识创造和学习、创业尝试与体验的焦点,因而文化氛围必然是该区域的关键要素。同时,创业意识、创新学习并不只是包括研究机构、产业以及政府配套服务人员,任何一个在此区域中的人们,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知识来源与动力来源。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创业精神,传播创业文化,大力宣传创业者的事迹,使更多的人从身边人创业故事和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和激励。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营造“人人能创业、人人能成才”的社会文化属性,形成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肖林,马海倩.“十二五”上海要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J].科学发展,2010(1):88-95.

[2]周蜀秦.基于特色竞争优势的城市国际化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150-155.

[3]谭震威,张希胜.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三区”联动之同济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3):6-12.

[4]潘世伟,左学金.建设创新驱动的世界城市:上海“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曾刚,丰志勇,林兰.科技中介与技术扩散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

[6]阿莫德.波尔弗,利夫.埃德文森.国家、地区和城市的知识资本[M].于鸿君,石杰,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安方.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区域创业环境 篇7

在人们日常话语中, 提及区域与地域这两个概念时, 一般存在相互混淆与相互等同的现象。但作为学术理论研究, 本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区域性概念的界定, 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要界定区域性就必须先搞清楚区域与地域的概念差异。地域 (area) 通常是以一定的地理条件为基础的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综合体, 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与系统性等三个典型特征。区域 (region) 通常是指地理上的某一空间范围内以经济活动与行政管辖为基本特征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交往方式的地区综合体。从外延上看, 地域的外延远大于区域;从属性上讲, 地域侧重于地理资源特征, 区域侧重于社会文化特征。所以, 学者们往往把区域作为界定一个地方的主要依据, 把区域性看成是地域特色的标杆。因此, 从社会学意义讲, 区域性就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社会变迁与转型过程中引起空间内所有要素变动的历史进程。本文所指的区域性是以地域空间为基础的一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交往方式相互交织与相互影响的区域社会。

随着区域经济的崛起, 区域性增长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培养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区域性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与主要渠道——创业教育, 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最为炙热的话题之一, 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活动在高校风生水起。从区域性分布来看,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中必须结合自身所处的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 深入探究区域性特点与高校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 培养具有区域性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建构具有区域性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打造活动型区域服务。

温州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沿, 在党非公经济理论与地方创业精神的双重驱动下创造了闻名遐迩的区域模式——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模式蕴涵着特殊的区域精神, 即强烈的致富欲望与创业精神——“敢为人先, 特别能创业”。这种区域精神在温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是以创业教育的本土化作为最直观、最生动的展现, 温州高校通过区域性的审视来定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与开发区域性资源并彰显区域性特色, 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又适合温州地方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二、功能定位

(一) 目标的本位化

高校作为区域性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必须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 为区域性竞争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不同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的特色, 即自我发展的区域个性化。“区域特色因个性而存在, 个性成为区域价值的依据” [1]。因此, 作为区域性发展的蓄水池——创业教育, 要与之相配合, 并为之而服务, 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 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当前, 高校在自身发展定位中特别强调立足于区域性的重要性, 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化塑造。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 服务于区域性发展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高校创业教育要注意根据区域性的特征, 将创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努力提升区域性发展的竞争力。以温州为例, 实践与研究表明杭州、宁波与温州作为浙江三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通过创业教育支持比较研究得出:温州的科教支持系统是其创业系统中最为薄弱的部分[2]。这表明温州高等教育尤其创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清与服务功能不足的现状, 这一状况也符合目前“温州人经济”的特点与“温州经济空心化”的事实。据不完统计, 恋乡不守土的温州人有50多万在国外创业经商, 有200多万在国内各地投资创业。

(二) 途径的本土化

服务于区域性发展的目标要求创业教育与区域性相对接, 寻找高校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的切入点, 培养与区域性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型人才,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性的协调发展。高校要及时跟踪区域性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合自身条件与优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 高校要根据区域需求与专业背景, 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创业教育体系,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坚定不移地走政校协调、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将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相对接。目前, 温州形成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等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高校在创业教育项目选择方向中, 有不少项目设置与区域优势产业相连, 尤其是区域的主导产业, 往往成为温州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首选项目。

(三) 保障的本地化

如果说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产出, 那么, 创业教育的保障就是一种投入。高校创业教育是为区域性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地方政府必须责无旁贷地反哺高校创业教育。在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 地方政府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调动政府从区域性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对高校创业教育投入的意义与价值, 才能保证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创业教育由于投入大、周期长与见效慢, 在政府教育投入体系中常常处于边缘化。随着区域性竞争的激烈, 各地政府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本地高校的创业教育, 关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温州高校不存在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的区别, 创业教育保障本地化责无旁贷。首先, 地方政府以温州人精神优化高校创业教育的市场环境、政治环境与文化环境。其次, 优先出台地方政策法规, 在高校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再次, 政府加大为高校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的力度, 例如, 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服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 提供各种政策、资金、管理、信息与咨询服务。

(四) 层次的本色化

区域性发展需要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创业型人才, 高校不同类型的设置以及办学特色的鲜明, 为区域性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人才保障。目前, 很多高校存在忽视自身的层次定位与办学特色的现象, 造成创业教育的趋同化。为了克服这一误区, 温州高校结合自身定位, 秉承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 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 从层次上看, 主要分为本科型院校——以温州大学为代表, 高职型院校——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本科性院校更注重通过社团与第二课堂的形式, 使学生尽可能地接受创业教育的理念。例如, 温州大学从2001年开始尝试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学生创业工作室, 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机制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既保证学生创业活动以专业为依托, 又将学校有限教育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从而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本科型创业教育模式[3]。高职类院校根据专业应用性较强、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机会较多的特点, 结合区域文化的特色形成创业教育的高职模式。例如,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三园三体系”创业模式, 成为创业教育高职模式的全国示范[4]。“三园”:按公司模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精品园区;按店铺模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商贸园区;按摊位模式运行的大学生创业草根园区。“三体系”:加强创业系统知识教育, 推进创业课程体系;加强校园创业文化营造, 推进创业文化体系;加强创业实践机制创新, 推进创业实践体系。另一方面, 从特色上看, 以高职为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厚德长技”的创业校训开辟大学生创业精品园区;浙江工贸科技职业学院发挥“精工诚贸”的创业精神设置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高举“创业兴农”旗帜, 创立大学生农业创业园;等等。

三、资源整合

温州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区域性发展模式, 是温州人在长期的创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交往方式的深层积淀。以温州模式的区域特点来审视高校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 主要涉及区域经济的民营特色、区域文化的历史传统、区域行政的有限政府、区域交往的伦理本位。

(一) 区域经济——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 目前已成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 温州老百姓就是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逐渐富裕起来的。2010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民营经济占全市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1.6%。温州是依靠民营经经济成为浙江省继杭州、宁波后第三个加入“2000亿GDP俱乐部”的城市。民营经济成为温州模式的最大特色, 民营经济本质是一种创业经济。这种区域经济的民营特色为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管理资源,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地瓜理论的全面教育。温州民营经济又被称为地瓜经济。温州人认为地瓜的藤到处蔓延, 吸收外界的阳光雨露, 但结出的果实却都留在了唯一的根茎之上。第二, 麻雀理论的择小教育。温州民营经济发端于小商品成就于大市场, 温州人以小善大, 不因事小而不为, 造就了温州民营经济的辉煌。第三, 螃蟹理论的率先教育。思想解放为温州人赢得了创业富民的先机, 敢为人先成了温州人创业品格, 温州人正是因为他们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积累了今天的巨额财富。第四, 唯实理论的实践教育。用实践革新思想, 通过先干减少内耗;当理论与实践存在冲突之时, 温州人毫不犹豫选择理论让位于实践, 通过实干来冲破一切束缚思想的桎梏, 创造出无数个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第五, 抱团理论的协作教育。温州地处东南一隅, 改革开放前, 温州人多地少, 交通设施落后, 自然资源贫瘠, 地理位置处于前线, 国家投入甚少, 公有制经济薄弱。面对资源短缺的困境, 温州人为了生存发展, 通过合作抱团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优势互补使自身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二) 区域文化——永嘉学派

文化是区域性发展的精神动因, 温州模式是多重文化因素熏陶的结果:山地文化让温州人能吃苦, 海洋文化让温州人敢冒险, 移民文化让温州人很团结, 重商文化让温州人好经商。温州被誉为“创业热土”, 在四种文化交织中, 对温州模式影响最大的文化因子还属重商文化——永嘉学派。温州是永嘉学派的发源地, 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永嘉学派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 大胆论证雇佣关系与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 主张义利的一致与兼顾, 反对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偏颇, 突出义利并重的功利思想。

永嘉学派为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首先, 增强创业意识。永嘉学派倡导重商文化孕育着浓厚的创业氛围, 温州人认为这种文化氛围比土地黄金更为珍贵。通过温州人创业富民的行为外化,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创业冲动。其次, 锻造创业人格。永嘉学派提倡“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5]。这种事功思想, 反对空谈义理, 讲究实效, 主张义利并举, 造就了温州人务实的商业人格, 将这种务实文化引入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再次, 规范创业行为。永嘉学派主张义利并重, 对这一区域环境中的每个创业个体的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倡导遵守以往创业活动所积淀起来的行为规则、习俗与模式, 这种文化教育有利于规范大学生创业行为, 如诚信创业、互利创业等。

(三) 区域行政——有限政府

温州民营经济之所以受到公众与学术的广泛关注, 一个重要归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应[6]。这种效应体现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积极不作为与积极作为的并举。温州人计划经济观念淡薄, 在行政上受全能政府影响较小。地方政府在宏观上把握住党和国家对发展创新型国家与知识经济的大政方针, 在微观上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 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 政府的积极不作为高校创业教育营造了宽松的舆论氛围。政府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看待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的体制障碍, 只要政策法律没有严格禁止, 政府坚持冷处理。另一方面, 政府的积极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创造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到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功能, 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与投入保障,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力建设高校科技创业孵化园与优化校际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 区域社会——社会资本

以现代社会学网络分析视角透视一定区域的交往方式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关联, 这是一种基于特定资本主导的关系解析范式。事实上, 以伦理本位的温州人, 在创业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尤为关注社会资本对创业行为方式与资源获取途径的影响。这种资源包括创业者的商业网络资源、支持网络资源与动员网络资源等[7]。以创业融资为例, 温州人以民间信用与人脉关系为纽带, 使大量沉积闲散资金得到高效利用。温州区域性的社会资本塑造了整个温州人创业行为的状态与关系, 它是“温州人经济”形成的重要基石, 也是温州民营经济、市民社会与有限政府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 在社会学称之为“机械团结”的创业区域中, 要重视社会资本的强类型维护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正面效应。一是信度高。创业过程中资源获取途径十分重要, 区域环境中所形成社会关系网脉是大学生创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二是成本低。这种资源获取是最节省成本的方式, 它基于人格化的信任。三是可持续。由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 社会资本是较为稳定而持久的。

四、路径选择

区域性视角下探寻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必须从创业教育结构入手, 分析创业教育的主体特色、客体特征、介体特点和环体特性。

(一) 主体特色

创业教育主体是创业教育的发动者、实施者与承担者。从区域性来审视高校创业教育主体, 必须打破长期封闭的经院式教育格局, 从封闭的体系转向开放的环境, 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主体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在开放视野中增强创业教育主体路径的有效性。温州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聘请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努力构建适合区域性特色的创业教育主体多元化, 打造一支富有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校内外创业导师队伍。第一, 学校主体。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教育相融合, 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起点, 尤其注重派遣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与企业项目策划, 强化创业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 优化与整合校内创业教育主体资源。第二, 企业主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使高校创业教育环境由原有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企业, 带来创业教育主体资源的有效拓展。温州高校特别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温州民营企业较多的特点, 重视创业教育的企业培育优势, 通过在高校设立创业讲坛, 邀请知名企业家与成功创业的校友到校进行创业演说与经验介绍, 在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聘请企业策划人员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力度。第三, 行业主体。温州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组织较为发达, 各种行业协会与民间商会的兴起, 拓展了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资源。例如在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中赋予行业协会的16项职能中, 其中一项就是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8]。

(二) 客体特征

创业教育客体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受动者与作用对象。这种客体特征从区域性来看, 突出表现为高校生源的城乡身份差异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 通过区域差异来解释高校创业教育中学生身份差异的各种相关与因果关系, 突出区位优势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经验表明, 城市化进程会加剧教育客体在创业意愿上的显著, 预示在创业意愿上大学生存在身份差异的明显。但事实上, 通过经验观察得出区域性的身份差异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显著, 温州高校本地农村学生创业意愿十分高涨, 这一点与温州特殊市情有关, 温州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并重格局改变了传统城市化的研究范式, 温州乡村工业化发展道路使大学生身份差异在创业意愿上不明显, 仅从城市化视角很难考察创业意愿与身份差异的直线相关。

(三) 介体特点

创业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联系中介, 突出表现在创业教育的途径、方式与载体上。以温州高校为例, 这种载体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 从案例走向教材。一开始, 温州高校鉴于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创业历程与创业传奇, 编写一些生动有趣且富含哲理的创业教育案例融入到各专业教学之中。后来, 在温州区域精神的提炼中——敢为人先, 特别能创业, 各高校开始认识到编写创业教育专门教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掀起编写创业教育校本教材的高潮, 以此拓宽学生职业规划的视野。第二, 从教材走向课程。随着创业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层面的重视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 温州各高校开始从课程视角关注创业教育的操作与实施。例如, 温州大学从2001年就开始尝试开展创业教育, 随后各高校均以专业建设为依托, 将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基础必修课, 分年级、分阶段与分专题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设置相应教学计划与学分体系。第三, 从专业课程到公共课程。专门课程是创业教育的骨干, 专业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公共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深化, 温州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走出一条专门—专业—公共的课程演绎路径。

(四) 环体特性

创业教育环体即创业教育的环境, 环境变迁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客观依据, 通过区域环境变化可以诠释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基于温州模式的区域视角, 这种环体变迁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区域旧模式转向新模式, 从传统走向现代, 从封闭模式走向开放模式。这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从传统的家族式创业走向现代的法理式创业, 提升大学生创业的适应力与竞争力。传统的温州创业模式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且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自发创业模式, 是依靠家庭个体经济为主要特征, 以小城镇与市场化为依托, 以民间信用与人脉关系为纽带的创业模式。现代的温州创业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化与城市化为导向, 具有强烈现代管理意识的自觉创业模式, 它以公司形式为载体, 以实体经营与网络营销相结合, 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与品牌经营为纽带的创业模式。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业项目选取的科技含量;注重创业场域的城乡一体化;突出创业平台的专业市场与网络市场的有机结合;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与提升家族式创业管理;从原来的单打独斗走向协作共赢。

摘要:客观上来讲, 任何高校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区域性的关注严重不足。以温州模式为例探究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突出创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目标本位化、途径本土化、保障本地化与层次本色化;强调创业教育对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探究在区域性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路径选择的主体特色、客体特征、介体特点和环体特性。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区域性,温州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2) :65-66.

[2]郭元源.创业支持:杭甬温三地比较[J].浙江经济, 2009, (21) :45-46.

[3]卢立珏, 林娟娟.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温州模式”为案例[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2) :57-59.

[4]东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园三体系”创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1) :1-2.

[5]陈安金, 王宇.永嘉学派与温州地区文化崛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338-339.

[6]左雪松, 夏道玉.党的非公经济理论创新与温州民营经济实践回应[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 (6) :55-56.

[7]关键, 李伟斌.中国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J].学术月刊, 2011, (7) :88-89.

区域创业环境 篇8

1 长三角区域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发展现状

1988年,上海第一家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的成立,拉开了上海孵化器建设的序幕。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市共获得认定的孵化器有85家,其中国家级有23家。在这些孵化器中,综合孵化器有28家,专业孵化器有57家,共拥有孵化基金9.6亿元。培育出了“新涛科技”“新源变频”“华万申信息”“复旦微电子”“交大慧谷”“张江生物”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企业。上海孵化器实行“市区联动,多元投入,区域孵化器网络”的孵化运营模式。在开发区内建孵化器、大学周边办孵化器、区域经济圈内设孵化器,按照“一区一新”“一业特强”的目标创建或改制专业技术孵化器,实践专业化分工和国际化运作的格局。

近年来,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的规模逐步壮大,发展形势良好。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投备案管理系统”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市备案的创投机构数有62家,认缴资本总额为1 524 503.01万元、管理资产规模为2 366 791.60万元。2012年上海市创业投资的项目数和投资额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13.

江苏的孵化器建设始于1989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江苏孵化器已成为江苏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江苏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截至2012年年末,江苏省已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共431家,其中国家级创业载体有95家,孵化面积为2 156万m2,在孵企业有23 987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达55万余人,累计毕业企业共5 610家,其中上市企业有24家。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构建了孵化器网络化组织,孵化器已成为江苏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是江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孵化器培育出“南京研控科技”“东大金智”“远景能源”“苏州国芯”“镇江奥雷”“纳微科技”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和发展的主体力量。江苏省的孵化器数量、孵化场地面积、在孵企业数量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10-2012年江苏省孵化器发展状况表见表2,2010—2012年江苏省孵化器孵化资金情况表见表3。

注:资料来源于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2013.

注:资料来源于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2013。

近年来,江苏创业投资发展迅猛,数量众多的企业得到创业投资的支持。据江苏省创业投资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年末,全省已有参与统计的创投机构502家,实收资本总量为668.01亿元,管理的创业资本总规模为1 255.66亿元。2012年,江苏省创业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数为555个,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累计投资项目有3 094个,累计投资金额约482.17亿元,其中近44.99%的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据江苏省创投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创投机构投资在江苏省的410个项目中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占51.42%、成长期的占33.24%、成熟期的占14.54%、重建期的占0.78%,创业投资已经成为江苏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江苏创业投资的业绩十分骄人,成功地培育出“中国传动”“秀强玻璃”“常海玻纤”“天瑞仪表”等一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创投机构数量及管理资本规模分布表见表4。

注:资料来源于江苏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13。

浙江区域孵化器由杭州起源,逐渐向全省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类投入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1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34家,孵化场地面积为350万m2,在孵企业有6 000多家,在孵企业实现收入100余亿元,从业人员达6.2万余人,累计毕业企业共5 673家,毕业企业中有573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上市公司7家,孵育出了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乐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成长型的科技企业。浙江孵化器已经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双加”模式,分别为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的“双加”孵化模式,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双加”发展模式,专业化+产业链+战略投资的“双加”运营模式。“双加”模式以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创业联络员三支专业创业辅导队伍为纽带,有效地为创业企业提供咨询、交流和辅导服务。浙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省份,根据企业的产业领域对企业进行分类,将同类企业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效应与聚集效应,共同发展。近年来,浙江孵化器中的通信产业、IT产业、电子商务、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对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浙江是全国投资发展的先行区域,创投规模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投备案管理系统”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浙江省备案的创投机构有156家,认缴资本总额为1 656 512.42万元、管理资产规模为2 284 600.95万元,2012年投资的项目数和投资额见表5。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13。

2 长三角区域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配套政策,提升孵化及投资服务环境

以江苏为例,江苏先后出台制定了《江苏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实施细则》《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税收优惠、环境建设等方面调动、发展孵化器和创业投资支持创业企业的积极性。尽管江苏孵化器建设和创业投资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与创业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仍不相称。孵化器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服务事业的发展规律,政府应完善配套政策,在已出台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照进一步鼓励科技创业的要求,加大对政策环境建设的重视,重点研究如何在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孵化器和创投机构更大力度的支持和保障,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 大力培育孵化器和创业投资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孵化器和投资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人才缺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科技创业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孵化器和创投事业的发展。随着孵化器和创投事业的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留住已有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孵化器和创投人才的关心和培养。通过市场筛选,重点培育一批具有金融、管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和“复合型”孵化服务专家和投资专家,按市场机制把科技专家、企业家、创投专家、金融专家结合在一起,对两个领域的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有利于孵化器和创投事业的发展。

2.3 构建孵化器与创业投资的合作模式实现双方共赢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现阶段由于孵化器、创投及创业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不畅,经常会出现优质项目缺乏资金投入或创投机构找不到好项目的情况。创投机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项目的前期调查和分析上,而孵化器由于在新创企业初期就与其接触,对在孵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孵化器与创投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打通创投机构与创业企业的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既可以使孵化器实现高品质的服务,又能让创投机构实现高效率的投资,通过合理的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达到双方共赢。

摘要:孵化器和创业投资是推动创业企业发展的两驾马车,文章时长三角区域的上海、江苏、浙江的孵化器和创业投资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色分别进行了介绍,结合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发展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了相关时策和建议。

关键词:孵化器,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姬兴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25-32.

[2]王继尚.创业企业融资与成长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85-87.

[3]焦军利.论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投资的协同发展[J].现代商业,2009(30):198-201.

[4]刘宏.解决创业企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创业投资[J].现代商业,2010(120):18-22.

[5]张根明,李琳.孵化器、创业投资与创业靖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7-21.

浅谈区域活动环境设置 篇9

区域活动设置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自愿参与区域游戏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里能否获得个体的自主发展。如何创设一个美观有序、尊重幼儿发展差异,支持幼儿持续发展的属于幼儿自己的区域活动环境呢?

一、区域活动设置的基本原则

1. 随学习目标、内容和年龄特点而变换

区角应是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为了某个相应的教育目标而设置。区域游戏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幼儿对该区角的玩法和材料都已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更新材料和区域玩法,重新创设出有教育价值的区域。教室内区域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年龄班在区域设置上是不同的,比如小班的科学区和操作区,可以是合并在一起的,但到了中班或大班, 这两个区就应考虑分开;再如小班的积木区可能并不需要太大,而到了中、大班,积木区就要有较大的面积,可以让幼儿大范围地搭建。

2. 师幼共同创设区域

教师应最大可能地提供条件,启发、 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区域的设置,如和幼儿共同商定设置哪些区; 师幼共同收集材料;和幼儿共同商定进区规则;和幼儿共同商定投放、更换什么材料,这样能让幼儿在开放的空间里广泛参与,避免好玩的区角人多玩不开,有的区角无人愿意玩。

3. 区域布局安全合理

“安全”是幼儿园一切活动的前提, 区域活动也不例外。所有的活动区都必须在教师可控可视的范围之内,才能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设置区角时,应尽量使每个区域能相对独立,充分利用好橱柜、桌子、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使活动不受干扰地完整进行,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各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和固定的地域,保证每个孩子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将区域合理分布。如安静的区域和吵闹的区域要相对隔开;需用水的区域要挨近盥洗室; 相关能融合的区域安排在一起;阅读区应光线充足又安静舒适等。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决定着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获得哪方面的发展。

1. 投放与近期教学活动相关的操作材料

主题活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操作内容和延伸内容,应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实现,从而让区域活动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将教育教学内容的操作材料投放到相应的区角,不但丰富了区域活动, 也能使学习内容及时得到实践操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还应对幼儿作品、 成果进行展示。对于幼儿作品、成果的展示,老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采取选“优” 的方式展示少数幼儿的作品,而应和每个幼儿共同选择他自己的作品,并和孩子一起根据作品不同特点进行修饰后展示。

2. 材料应便于幼儿操作

区域中材料应用器具分类存放,存放的高度要适中,方便幼儿自由取、放。 投放的材料是幼儿可以自由操作的,不需成人帮助拿取,和幼儿讨论设计各种物品的标识并贴在区角里从而使物品的摆放位置固定。这样幼儿可以独立自主地将材料分门别类有序摆放,从小养成收拾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3. 适时更换材料

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活动现状,了解他们的需求。材料的提供要随幼儿年龄、 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小班的角色区,主要是以家庭生活为主的角色扮演材料,而中、大班可能要有更多的社会职业角色扮演道具;像大班的积木区,除积木外,还可有更多更复杂的辅助材料,才能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促进能力的发展。投放的材料既要适合幼儿当前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当操作的材料失去了对幼儿的吸引力,或者过于破旧时,都要及时更换、添加新的材料。

4. 提供高质量的、数量合理的材料

活动区域材料的选择首先是安全性,再就是实用性和美观性。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利废利旧不仅节约成本,还能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但一定要注意物品的清洁消毒、加工美化,使之安全、耐用、 美观。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好的材料和同伴共享也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准备途径。

一个区角以容纳5~7名幼儿为宜。 在玩具、材料准备上小班一般种类少、数量多,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拿到玩具、材料,避免为玩具发生争吵,从而影响游戏的进行。中、大班要提供一些半成品以及废旧材料,以满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种类上要有多样性,也要提供2-4人共同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以培养幼儿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打开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之门,寓学于乐、寓教于玩,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摘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区域活动是践行这一要求的幼儿园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是关键。

上一篇:指向数据下一篇:可逆直流调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