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创业环境

2024-09-12

中国城市创业环境(共8篇)

中国城市创业环境 篇1

自2012年起, 创业邦每年都会推出“中国最佳创业城市”排行榜, 通过对中国年GDP总值达到一定水平的直辖市、地级市、计划单列市的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创业成本等指标进行比较性研究得出排名结果。“中国最佳创业城市”评选旨在展现各个城市在吸引创业者创业上的亮点和不足, 给计划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创业者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今年, 创业邦选取了41个城市作为评选对象。除厦门外, 其他40个城市都是GDP超过3500亿人民币的城市。在评价体系上, 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创业成本和创业活力是一级评价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 我们又设立了经济实力、融资环境、中小企业经营活力等8个二级指标, 涵盖VC/天使投资事件、创业板公司数量等20个三级细分指标。

中国城市创业环境 篇2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校: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调研,是在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在创业理念定位、模式构建、师资培养及

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亟需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的背景之下进行的。这次对于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可以使我们对于我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大学生对于创业有更多的了解,有利于学校等教育机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做出改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政府的有关部门一些参考,进而解决我们创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对我们能力的锻炼,而且对于我们大学生,教育部门,政府有关部门都有切实的意义。

(二)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的课题由学校提供,调查时间为2011至2012学的寒假。调查

采取的是随机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取信息,进而总结出结果。调查对象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想创业大学生,已创业大学生和学校老师,针对不同的对象,我们有三种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主要采取了当面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方式。由于调查对象的难找和时间关系等原因,每式问卷我分别只从收回的问卷中挑出了有效问卷二十份,共六十份。从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情况。

(三)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 创业观念认识不足

从问卷中可知“创业”包含以下三种情况:

1、创办企业:即创办盈利性的新组织;

2、创办业务:即嵌入或立足现存组织开展新业务;

3、创立事业:即社会创业、公益创业,强调社会目标和公益性。

但是,根据很多人以往的理解,创业只是单纯的创办盈利性的新组织。事实

上,创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创业观念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当然,并非所有的调查对象都不能充分的了解创业的含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对创业的理解与创业对象的专业,经历,职业等方面有关。比如,经济专业,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一般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充分;已创业大学生更能理解创业的含义;有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其他有关的岗位任职的老师比其他老师更理解创业的概念。

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选择愿意尝试创业,创业在学生心目中是被认可的。

但是,想创业必须先知道什么是创业,创业的观念以及含义必须普及到大学生和

高校老师之中。

◆ 很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想创业的大学生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甚至已创业的大学生也没有接受该系统的创业教育。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既然想创业了,那么就应给主动的去学习创业知识,而已经创业的大学生更应该抽出时间去学习创业知识。

创业不是儿戏,系统的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很深的意义,我们不能等

到创业失败带来负债时才去后悔。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办创业教育课程,供给想创业的大学生选修,而有意愿的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

◆ 创业更多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向往个人自由和独立

从调查中显示,很多学生创业的出发点是向往个人自由和独立,想接受挑战,获得锻炼。从结果可以看出,现代高校大学生创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他们也不排除经济赢利和社会责任的因素。现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观比较成熟,大部分学生接受了创业的观念。调查表明,选择愿意尝试创业的比例很高,这说明了创业在学生心目中是被认可的。

我们并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创业的魅力

所在。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可以从创业中实现理想,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值得赞扬的。

◆ 学生创业选择的领域和项目的依据

学生创业选择的领域和项目的依据主要有:与自身专业相结合,属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今热门的方向等。另外,预计市场规模大,潜在顾客多,预计收益高,盈利好,产品或服务具有核心竞争力,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拥有良好的关系网络等原因也是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依据。这些依据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业时仔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是正确的做法。

◆ 创业知识不足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创业知识,比如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

资源管理知识,战略管理知识等方面,许多学生都认识不足。一般表现如下:想创业的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低于已创业大学生;非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大学生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低于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的大学生。没接受过创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了解低于接受过创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

对于想创业大学生和已经创业大学生来说,创业知识教育必不可少。所以,高校应开办创业知识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大创业知识宣传,大学生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去学习。

◆ 创业存在的困难

调查表明,对于创业大学生而言,创业项目的确立、创业资金的获取、创业信息的来源、创业材料和设备的获取渠道等方面都是很大的难题。其中,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的教育和其他的支持不够,政府部门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不够,亲友的不理解甚至阻碍„„另外,缺乏社会关系,接到的业务不多,创业团队内部矛盾等也是很大的问题。

想创业不是那么简单的,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需要我们自身,教育部门,政府部门等各方面共同去解决。

◆ 即使已经创业也可能有失败风险

很多大学生创业有着很大的理想认识。另外,有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从书本上认识创业,属于纸上谈兵和理想化的创业。对创业没有理性认识的学生,对创业停留在想象里,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实际上,创业有很多理性的决策和分析,不可能是一种理想活动。任何创业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不可能一帆风顺。创业失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调查显示,如果创业失败了,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等待时机和积累经验。

对于创业大学生而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以及承担创业失败的勇气。即使创业失败也不能被打倒,而是要总结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接着是慎重的去重新创业还是放弃都要从实际情况去分析。

(四)关于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的几点建议:

◆ 对创业教育环境建设的建议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创业教育环境还很不完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环境建设的建议。这个方面的建设需要教育部门与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努力。根据调查结果和个人了解,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ⅰ:成立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很有必要。对于创业,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很高,这也说明了创业必须是学校里的一门功课,因为很多人都想修这门课程,另外,希望开设选修课和修改学制。

创业服务机构就如同就业服务机构一样,同样必须是学校教育延伸的一种教育服务。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很少听说过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服务机构的成立与宣传很有必要。

ⅱ:大学生创业应该获得扶持。比如说,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改善筹资渠道,提供低息贷款、学生创业优惠等支持。并且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合法的保护,如知识产权保护等。另外,由于很多大学生对金融保险、税务等方面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宣传教育。

ⅲ:创业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够,现行政策的效用尚未充分发挥。从对创业政策梳理结果和人员创业环境评价结果的分析看,目前有关创业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于改善外部通用环境,或者解决创业活动中的一般问题,而比较忽视创业活动自身的孵化措施、创业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创业能力开发等方面,同时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执行力度还不够强。这都需要改善。

◆ 对创业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ⅰ:积累足够的创业知识。创业知识包括各个方面,如专业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财务管理知识、战略管理知识等。没有一番认真的学习是不可能掌握的。想创业就必须学习,只有具备足够的只是才有了创业的基础。

ⅱ:理性认识创业。创业不能够想当然,不创业的人为别人打工,创业的人别人为他打工。但是创业当老板不一定就有更高的收入。所以,对于创业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创业要有正确的出发点,别以为创业就有更好的成就。毕竟,创业也是有风险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ⅲ:完善信息渠道。当今可谓是信息时代,要创业,信息是很重要的。创业大学生要有个方面的信息渠道。比如市场信息,政府部门信息等。

(五)总结:

2014中国最佳创业城市 篇3

今年,创业邦选取了41个城市作为评选对象。除厦门外,其他40个城市都是GDP超过3500亿人民币的城市。在评价体系上,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创业成本和创业活力是一级评价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我们又设立了经济实力、融资环境、中小企业经营活力等8个二级指标,涵盖VC/天使投资事件、创业板公司数量等20个三级细分指标。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生活环境也作为选择创业地点的一个考量因素。“城市生活质量”作为一级辅助指标,从文教娱乐、医疗、交通、绿化、空气质量、置业压力六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活环境进行评价。辅助指标在两个城市排名争议较大时作为决定排名先后的因素。

各个城市用于分析的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各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媒体公开报道等渠道,均为2013年的数据。九次方大数据是本次评选的数据合作伙伴,提供了除VC/天使投资机构数量、额度、事件之外的大部分数据。

除了最佳创业城市榜单,我们还推出了“创新能力最强的20城市”“创业成本最高的20城市”“融资环境最好的20城市”“置业压力最大的20城市”四个子榜单。

中国城市创业环境 篇4

关键词:公益创业,公益创业者,环境因素

公益创业的环境是指所有在公益创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因素的总和。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在活动、生产或服务的过程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国内外学者对创业的环境因素从多种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评价, 总结之后分成五大类:政治环境因素, 文化环境因素, 技术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和非经济环境因素。中国的公益创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这些环境因素对国内的公益创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环境因素

政府针对公益创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都属于能影响公益创业的政治环境因素。政府的职能在于影响市场的结构并且促使市场更加有效地发挥其效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取消一些造成市场缺陷的因素, 还可以通过强制措施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干涉。目前, 我国在公益创业的政策制定环节上显得十分薄弱。大多数地区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对公益创业真正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只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较发达的城市, 政府部门会对公益创业有着相应的政策。由此可见, 中国目前的公益创业者在缺乏公益创业扶持政策的环境下, 在公益创业初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申请和建立一个项目的时候, 将必须经历大量繁琐的流程, 并且面对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条例也要一一遵守。

二、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环境因素包含着很多方面, 最关键的两个因素便是高校教育以及公众认可度。高校教育对公益创业的影响在于大部分公益创业者都是出自于高校。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创业的学科, 是否对学生传授有关公益创业的各方面知识,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公益创业者的能力和水平。同样的, 社会大众是否了解公益创业, 是否真正支持这样新型的创业方式,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中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在没有社会大众以及各大高校支持的状态下, 公益创业者很难有信心进行公益创业。目前, 以湖南大学为代表的各大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公益创业的课程, 并且开展了一系列激励公益创业的活动。这使得公益创业慢慢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 给大学生们一个新的毕业后的选择。这种社会效应给予了公益创业者极大的鼓舞。

三、技术环境因素

公益创业对于国内的创业者来说是相对陌生的, 一些创业者或许只是对这种创业类型很感兴趣但同时又缺乏基础的企业技能。当公益创业者面对社会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时, 他们并不能很快找到关于此类创业的很多信息与资源, 因为它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无论从理论与实践在国内都不是十分的成熟。当国家现有的政策针对公益创业的外部协调工作非常有限的时候, 创业技能培训项目便是公益创业者们十分渴望的。

目前此类公益创业技能培训基地在国内已经开始崛起, 它们通常被称为公益创业孵化器。它们在企业技能的服务内容包含内部治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服务在公益创业者创业初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四、经济环境因素

社会企业本身并不是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一类企业, 它只是通过一个商业的运作模式以实现社会价值。通常一个公益创业者在创业初期的主要困难便是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但是, 因为社会企业的特殊性, 筹资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一些能够有资金的机构, 通常会选择一些风险较低的项目来投资, 或者保留资金到企业已经成功启动之后, 再给予帮助, 这就使得一些公益创业者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从银行以及一些贷款机构的角度来看, 他们并不愿意对小型企业进行资金支持, 原因是小型企业通常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费用, 并且很难去监督和控制贷款的流向。目前来看, 这是极为重要并且有待改进的一点。

五、非经济环境因素

非财政因素是在财政因素的基础上, 针对公益创业者提供的其他服务。例如:市场调查, 制作企业计划以及贷款等方面的支持, 等等。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公益创业服务机构便是公益创业孵化器。在一些基础实施并不健全或者现代化的设施价位很高的情况下, 公益创业孵化器通常会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公共设施、快捷有效的沟通方式, 以及以相对较低的价位提供顾问以及咨询服务。

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 篇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5年06月02日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04年中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1.7%。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0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5.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6%都来自城市。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状况

1、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政府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广集中供热,强化工业结构调整、污染企业搬迁和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机动车尾气控制和扬尘污染控制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没有出现严重恶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1999年至2004年5年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从33.1%提高到38.6%,空气质量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从40.5%下降到20.3%。

2、城市水污染防治状况

中国城市政府深入开展重点流域、水域和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和保护工作,加强城市工业结构调整、污染企业搬迁和企业污水排放治理,加强市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水源保护区水质状况,确保饮用水源的环境质量和安全。4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53%的城市全年水质100%达标,70.2%的城市全年水质达标率大于80%(水质优良),1999年至2004年5年间,4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83.6%提高到91.53%;水域功能区达标率从89.49%提高到93.95%。

47个环保重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从1999年的24.7%提高到2004年53.6%,5年提高了28.9个百分点。

3、城市噪声、固体废弃物和辐射污染防治状况

中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00-2004年度的监测数据表明,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84.4%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61.9%的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但仍有一部分城市的声环境处于中度和较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上升,但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量偏低,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污染问题普遍存在。2004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超过1.5亿吨,比1993年增加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比1993年提高约30个百分点。

2004年度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结果表明,10多个省、市辖区内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时的本底水平值范围内。绝大部分基站周围建筑物室内及环境敏感点的电磁辐射水平均符合国家标准。

二、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主要措施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市长、县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89年开始在全国重点城市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简称“城考”)。到目前为止,全国参与“城考”的城市已达50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6%。由国家环保总局直接考核的有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自2002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发布《中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

(3)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截至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共命名了4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3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地级市20个,县级市17个,直辖市城区3个,形成胶东半岛威海模范城市群、长江三角洲苏州、常州模范城市群。全国正在申请创模的城市和城区超过一百个。

(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制度

1997年首先在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厦门在内的13个重点城市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2000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报纸发布全国40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目前,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全部实施了空气质量报告制度,并有部分城市开展了空气环境质量预报工作。

三、中国城市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加剧城市的环境压力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且长期以来延续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都给原本趋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一些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2、城市环境现状和改善的进度尚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

目前,影响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颗粒物,根据2004年500个“城考”城市的统计结果,有29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有119个城市超过三级标准;有50个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一部分城市的饮用水水源水质尚达不到标准;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噪声扰民、扬尘污染、油烟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城市居民环境投诉最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尚难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根据2004年“城考”的500个城市的统计结果,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33%,有19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7.76%,有160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特指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155个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

4、出现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

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的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二是机动车污染问题严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2004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三是城市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四、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1、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一是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二是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四是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2、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大环境投入,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3、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统筹城乡污染防治工作,防止将城区内污染转嫁到城市周边地区,走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

4、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将“城考”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增加污染排放强度和资源生态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和群众的满意度的内容,增加强化环保统一监督管理、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的内容等。

6、继续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鼓励、支持全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33211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政府把“创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创建活动;已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城市要持续改进,继续创建资源能源最有效利用、废物排放量最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市。

五、2004年中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情况

2004年全国正式上报“城考”结果的城市达到500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76%。国家新增考核的环保重点城市66个,公布“城考”结果的城市从原来的47个增加到113个。国家首次公布各省、自治区对所辖市的“城考”排名结果。

分析2004年全国500个城市的“城考”结果,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考”得分大多在省内排序靠前;中小城市(包括县级市)得分相对偏低,排序靠后,主要是中小城市、县级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曾66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0”、城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特指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装置)为“0”的城市分别为11个、7个和17个。原47个重点城市中的绝大多数2004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2003年,部分城市下降幅度较大。与2003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下降的城市分别为36个、36个、34个、33个和36个。

2004年,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最小的10 个城市依次是:北海、海口、湛江、克拉玛依、珠海、日照、桂林、福州、泉州、长春;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最大的10个城市依次是:临汾、阳泉、大同、金昌、宜宾、株洲、重庆、焦作、长治、攀枝花。

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命名了1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对22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进行复查。张家港、昆山、常熟、青岛、威海、中山和厦门等7个城市成为首批通过复查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汕头市被责令限期整改。

中国创业环境之殇 篇6

对于IT圈来说,鲜有不靠风投而成功的创业案例,概因为免费+规模基本上是各种创业故事的特征。风投不是散财童子,每一笔投资都会追求尽可能大的回报:风投A把股权溢价转卖给了风投B,风投B再如是为之,但总有最后一棒的时候,那就是在公开市场上的风投退出。

虽然很多人说上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但恐怕很多人都打心眼里认为,上市至少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可惜这种里程碑式的胜利,在中国互联网圈的中国公开市场上,案例极少。证监会的过会审核制,挡住了很多公司上市的大门。这一重要一环的相对缺失,我以为,是中国创业环境的一个根本弱势。

但这篇文章更想说的,不是创业道路上的这种“结束”,而是想说“开始”。这个开始,和中国高校非常有关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出了名的创业的开始(很多麻省的学生喜欢创业)。它开设有一个“专利池”,任何一个麻省的学生或者校友,可以缴纳一笔费开设一个账号,然后提交Ta设计出来的专利,而任何一个有账号的麻省学生或者校友,也可以从这个专利池中去购买Ta看中的专利,开始创业;当然,买家也可以邀请卖家一起合伙创业。这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头脑很聪明能鼓捣出专利的学生,Ta未必适合创业,但Ta的鼓捣是有回报的。而适合创业的,未必能鼓捣出专利来,但通过买卖,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它让早期的资本和智慧的结合,有了一个场所。另外,这里一个“缴纳费用才可以开设账号”的细节,让麻省的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一件严肃的事,虽然是鼓捣,但绝不是瞎鼓捣。

这件事让我感触良多。平心而论,高校不是培养创业者的地方,创业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论可以教授。但高校聚集着这个社会最聪明、思想最活跃的一群人,而且是相对有足够时间的年轻人,高校应该允许他们做点不务正业的事——但这句话,并不等于我说: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业。

其学生创业,有激情有想法,但却很有可能会因为缺少资本、缺少资源、缺少人脉、缺少成熟心态而失败。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有激情、有想法不等于就适合创业,而MIT的专利池,就让有激情有想法可以转化为有行动,但未必就是创业。

中国城市创业环境 篇7

因此, 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 以晋江市为中小城市的典型案例, 探究中小城市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中小城市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创业环境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为大学生营造更加有利的创业环境, 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吸引力。

一、中小城市创业环境的优势

1. 相对较低的生活工作成本降低了创业的经济成本

大城市的城市病, 凸显了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随着大城市人口和空间的扩张, 房价高涨、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突出, 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加剧了竞争激烈的局面, 带来生活工作成本的上升。因此, 中小城市相比之下成为更好的选择。首先是生活上, 在大城市消费水平高, 衣食住行支出都很大, 而物价的上涨并没有同时带来薪酬的增长, 实际上提高了生活成本, 出现了房奴、车奴、孩奴等。而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生活节奏不快, 能享受较好的生活环境, 避免大城市的城市病带来的生活精神状态失衡。较低的生活成本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储备。其次是工作上, 一线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 高等院校较多, 而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首选在当地就业创业, 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局面。中小城市的竞争则相对较小, 人才缺乏, 对于大学生创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有利于他们提高事业自信心和成就感。另一方面, 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也为大学生创业节约了经济成本。

以晋江市为例, 作为一个中小城市, 其房价较低, 而工资收入却不比大城市低。在大城市, 优秀人才集聚, 供过于求, 价格也相对低廉;而中小城市由于人才匮乏, 供不应求, 因此机会充足, 待遇优厚。因此, 中小城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低价的资源, 使大学生创业承担较低的经济成本。

2. 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012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2012年, 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为68.1, 与2011年相比提高了1.1。2011年, 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 经济总量达26.51万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22%;地方财政收入达2.2609万亿元, 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已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 我国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良好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大学生创业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具有好的发展前景, 才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 从而促进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如2009年以来, 晋江市“九个组团、两大体系”共策划生成302个城建项目, 共完成拆迁800多万平方米, 投资312.9亿元, 成就了过千亿元的经济总量和38家上市公司、123个国字号品牌的晋江经济传奇。因此, 晋江广泛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人才投入城市的建设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 吸引大学生前来创业, 使创业企业拥有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

3. 日益完善的文化教育设施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轻松的文化氛围

大城市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学习和娱乐环境好, 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完善, 使得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较好。过去所有的文化产业聚集区都建在特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相比之下, 中小城市的文化建设较弱。但随着“十二五”时期文化部提出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 我国中小城市的文化建设正逐步完善。从2008年武当太极湖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以来, 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始向特色中小城市延伸。中小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也逐步完善, 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精神文化需求较高。而中小城市日益丰富的文化设施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成为吸引大学生前来创业的一个优势。在紧张的创业压力之下, 忙碌的工作之余, 众多的文化设施为大学生提供了放松和缓解压力的途径, 远离了大城市浮躁的生活气息。同时, 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与智慧。而齐全的教育设施则为大学生创业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近几年来, 晋江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配套, 加快建设各类文化设施, 不断完善功能, 为各类人才提供高品质的文化娱乐场所。这有效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轻松的文化氛围。

二、中小城市创业环境的劣势

1. 资源的有限性

大城市以其较高的发展程度和完善的城市功能具有集聚效应, 有利于劳动力、资本、知识、技术、制度、政策等经济要素的集聚。而中小城市的集聚效应较弱, 资源相对有限, 制约着大学生创业。资源主要包括资产、社会关系、技术、组织资源等。大城市具有高度综合性, 宽松的融资渠道, 开放的市场环境。因此, 大学生创业在大城市更容易获取创业资金, 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类人才, 获得技术支持等。中小城市在这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晋江市是福建省泉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规模较小, 面积721.7平方千米, 人口198万人。相比于福建省内的厦门、福州等大城市, 晋江市要素集聚能力较弱, 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因此, 中小城市资源的有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业。

2. 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相对欠缺

在大城市, 大部分工作者都是外地人, 相对而言, 本地人的优越感降到了最低, 具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而中小城市往往存在浓厚的地缘因素制约, 社会关系网复杂, 缺乏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 造成外地大学生创业时很难获得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抑制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 不利于中小城市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同时, 不公正的竞争环境也不利于社会形成公平有序的氛围, 制约着大学生来本地创业。

3.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备

大城市的城市功能齐全, 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公路、铁路、机场、通讯等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都很完善。此外, 大型购物中心、公园等娱乐设施也丰富多样。因此, 大城市生活便利且多样, 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而相比于大城市, 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商业、购物、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不全面, 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弱。而不完善的交通设施使得大学生对具体创业地的选择受到限制, 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匮乏也会制约大学生创业。

三、中小城市创业环境的机会

1. 中小城市政府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 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指导培训等诸多方面。而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 中小城市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政策, 健全服务体系, 吸引大学生前来自主创业。政府是一个地方发展最强有力的后盾, 而政策是发展的保证,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保障。

2012年, 晋江市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阳光伸贷项目、晋江青年创业俱乐部、金翼行动等。同时, 晋江也制定了《晋江市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晋江市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等, 成立了晋江市科技强市专家顾问团,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只有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创业政策环境, 才能保障大学生更安心地投入创业, 提高效率。优惠政策的出台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中小城市政府要积极落实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保证政策能得到实施。

2. 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要求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难得机遇

在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要求下, 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加强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 通过中小城市的发展扩大消费、扩大投资,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为今后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 中小城市面临着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发展势头较好的宏观经济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经济条件, 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2009年以来, 晋江市区建成面积已从44平方公里拓展到72平方公里,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55平方米提高到11.87平方米, 投资312.9亿元, 加快了“城建提速”的步伐。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要求为中小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带动了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 从而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

四、中小城市创业环境的威胁

1. 中小城市创业体制不健全

尽管各中小城市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但由于中小城市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 因此符合大学生创业发展要求的各项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尤其是在保护和鼓励大学生创业融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此外, 很多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 普及落实不到位, 运行规则有待完善。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创业体制不健全。目前晋江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才到晋江创业, 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反映出晋江市创业体制不健全, 没有真正发挥优惠政策的优势。

2. 中小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大城市都是综合性城市, 城市化水平较高, 产业结构多样化, 第三产业相对比较发达, 不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通常很单一, 且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 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弱。外来品牌的侵入或单一产品市场的不景气就可能危及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在这样高风险的环境中创业, 大学生很难定位自己创业的起点。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 晋江市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以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等轻型加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高。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宏观经济波动的大背景下易受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创业。

五、改善中小城市创业环境的建议

1.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吸引力

中小城市要根据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的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编制《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 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要综合分析制约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 并借鉴大城市的成功经验, 了解本地基础设施完善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有针对性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 健全大学生创业体制, 完善法律规范性保障体系

一方面, 中小城市政府要积极宣传并落实已经出台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同时, 要以中小城市的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规律为基础, 以协调大学生内部各种创业要素的关系为目的, 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法律规范性保障体系。另一方面, 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健全大学生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补贴等多元服务体系,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 保护大学生创业的各项合法权益。

3. 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

受特定的地缘及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影响, 中小城市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城市长期发展中根深蒂固, 很难完全规避。因此, 只有通过营造开放的文化氛围使中小城市逐步淡化地缘联系, 从而形成更加开放的思想, 减少不公平竞争现象。具体而言, 可以定期开展中小城市之间的交流, 城市内部也可以经常组织文体活动, 增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的了解, 消除隔阂。

4. 完善产业结构体系,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中小城市要使产业结构多样化, 就要先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 选择本地优势产业, 培养产业集群, 形成产业链, 然后发展商贸物流业, 这是发展第三产业难得的机遇。在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只有产业结构多样化, 才能使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更加稳定, 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只有中小城市整体的经济环境稳定优化, 才能使大学生在创业时免除环境风险的后顾之忧, 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编辑:苏慧]

摘要: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以往大学生创业扎堆大城市, 而近年来大城市日益艰辛的生存环境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创业地域的选择趋于理性, 中小城市成为首选。晋江市作为福建省泉州市代管的县级市, 2009年以来“建城提速”, 定位宜居创业之城,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以晋江市为例全面分析中小城市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 将有助于中小城市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吸引力和引导能力。

中国城市创业环境 篇8

【关键词】现代城市;中国元素;文化继承;创新

现代的城市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公园、街道等与人类生活贴近的多种要素,中国元素作为中国人耳濡目染的设计资源,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随着全球化文化的冲击与发展,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国特色元素的任务,还面临着现代文明的洗礼。同时,中国元素在现代城市中的巧妙融合也为环境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抽象理念的潜移默化

中国元素的抽象理念拥有着广泛的范围,例如中国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注重“留白”的神韵等等。体现在设计思维上,整体思维、辩证统一、因果循环等理念是设计中体现的哲学感。中庸、大气、周全也是中国设计中的传统思维,“物我交融”的境界也是中国文人所推崇的。下面把抽象思维对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潜移默化分成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1.1建立城市印象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与风格,追寻城市中传统文化的中国因素并融入到环境设计中,可以建立城市印象,追寻城市“记忆”。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演变与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烙印,更是人记忆中的一部分。如同人的人生经历一样,城市记忆的产生需要保持某些程度上的一致性。

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相当一部分城市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急功近利,砍掉十几年前街道边亭亭如盖的行道树、对旧房进行肆意的拆迁、记忆中的一些老街老巷也在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致的高端写字楼或者缺少“人味儿”的大广场。这样带来的效果是城市环境设计的“趋同化”,原有的各色城市韵味在咆哮的机器下慢慢被磨灭。但是,也有一些城市在现代的发展中努力探索,寻求中国元素与环境设计的契合点。优秀的城市环境设计要“快中有慢”,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思索传统的底蕴。城市的记忆与印象正需要对中国元素的合理利用,并在客观的载体上有所呈现。例如上海的新天地,把老建筑进行翻修,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解读,从而形成了极具文化特色的商业地段,是一个环境设计中保留历史碎片的好例子。

1.2传承文化内涵

城市环境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客体,也是文化思想内涵的主要载体。中国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直接或间接运用都体现着我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从一方面来说,显性的城市环境如公园、步道等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一些传统元素如园林文化的融入来直接地对人们的生活氛围造成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庙会、节气节日等一些隐性的城市环境的呈现也是人们对文化的继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遗留下来的许多文化观念至今都可以体现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之中,同时也对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重庆的亚太商谷设计中,就体现着太极思维中整体、阴阳对峙以及变化的思想。

1.3提升创新思维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创新,体现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也是如此。单纯地对元素的堆砌与挪用看似有着中国味道,细细咀嚼之下却毫无味道,只是对中国元素的简单再现。正确的融合方式是一个思考、改造与创新的过程,借助更为现代的语言和手法来体现。中国元素在城市設计运用中蕴含的创新、求变思维同样也可以影响着居民们对文化与自身的重新认识与理解。

设计中,可以从传统的城市意象和生活场景如夕阳老树中寻求创新,可以在传统的中式生活体验如摇椅品茶里找到韵味,也能在自然之景如田野依依中探寻真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在中国的文化以及体验中找到真实的自己,并将更多的“创新”提炼运用到生活中。

1.4增强归属与认同

诚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在每一个国人出生之时便深入骨髓,但若没有城市环境中抽象文化因素的潜移默化,再深的影响也会消失殆尽。显然,中国传统的抽象理念正是可以通过环境的依托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在充满钢筋混凝土、钢材的现代生活中保留一份内心深处最纯真的“小桥流水”图。

2、具象符号的淋漓表达

鲜红耀眼的中国结、形态各异的皮影戏、大笔捭阖的水墨画以及其他符号、建筑、绘画、工艺等等,均是中国元素的具象代表,物体能够比文化更为直观形象地阐释中国的传统理念。在此只举两例概括性较强的概念进行具体阐述。

2.1色彩体现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色彩风格,这与历史文化、地理民俗均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色彩的强烈视觉表达形式也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色是红色,代表着吉祥与喜庆,红色的喜服、红色的中国结以及红墙的皇家建筑都是典型的中国色。

色彩的感染力总是直接而有力,这些浓厚的中国色彩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延续流传,带给人不同的惊喜。对于现代的城市环境设计来讲,色彩可以带给人深厚的底蕴和力量,是中国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灵动体现。设计师要学会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让流传已久的色彩在现代迸发新的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2.2线条描述

从万年以前的陶器开始,中国人便对线条有一种特殊的青睐,因此,距今为止也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图案与纹饰,一些早已约定俗成的符号更是数不胜数。剪纸中的运用、祥云的勾勒、篆刻的深沟以及草书的流动等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线条”艺术的灵动演绎,充满了活力与气韵,如一条自然的彩带,连接着传统与未来。灵动的线条中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对古往今来的探索与追寻,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血脉。例如,中国桥梁的纹路往往带有祥云的图案,以小见大,虽是环境设计中最为朴实与普适的小因素,却体现了来自本源的内涵。

3、结语

如何通过对中国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的融合来传承我国神秘美丽的东方气质与素养,是我国的现代设计师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重视的问题。中国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记忆与味道,还能通过对“本源”的探索来加强国人的归属感与自信心。更好的“创新”与“传承”,需要引起我们所有人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J].城市环境设计,2013,76(10):56-61.

[2]临港新城——中国航海博物馆意象与隐喻[J].城市环境设计,2013,(7):106-115.

上一篇:对中国在线旅游发展下一篇: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