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景观雕塑

2024-05-09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共6篇)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 篇1

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永久的艺术, 是城市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当代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具体特性:即环境性、公众性、地域性、空间性。

一、环境性

环境我们主要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种, 而城市的环境也是如此。城市的自然环境包含地、丘、山、河、湖、海等自然景物, 也包含街道、广场、建筑、植物等人工景物, 但它们都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城市的文化底蕴、地域习俗等人文环境则更多的体现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现代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 自然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文环境的提升所替代。当代城市景观雕塑注重的是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性更多地侧重于人文环境方面已经逐渐成为艺术家与景观设计师的共识。

二、公众性

城市这一人类聚居地在其诞生之初就带有了其与生俱来的属性——公众性。早在古希腊时代, 城邦的兴起让我们索骥出希腊公民的权力与公共性。柏拉图认为公众包含了所有公众利益的决定, 所有集合与团体所做的决议。由此可以看出, 公众一词最初带有明确的政治性指向。城市景观雕塑的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感悟活动, 但因其主题与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异常紧密, 艺术家必须考虑艺术作品的社会属性, 让公众参与其中是艺术家检验作品公众属性的最好方式。西方众多的雕塑艺术先驱们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美国的“枝条艺术家”帕特里克·多尔蒂就曾说过:“我通常当众工作, 路过的行人能够接触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与居住在雕塑附近人们之间的谈话, 对我作品的构思和完成都很有启发, 这成为非常有趣的第二收获, 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消除大众和艺术家之间的隔阂。”于此可见, 当代城市景观雕塑具有强烈的公众属性。

三、地域性

今天的城市处于正日新月异地变革之中。国内外许多古老的城市拥有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的历史, 并具有独特的城市地域性景观雕塑风格。这些造型各异、内涵丰富的城市景观雕塑风貌的根本来源于其独特的地域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经济文化、人文历史等因素是城市景观雕塑的主要地域性因素。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才能使城市的景观雕塑与城市自身所特有的自然风貌相互映衬、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整个城市的个性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众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 在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和发扬之后, 成就了生命力的永恒, 并向世人证明了其存在的典范价值。西班牙艺术家伊奇达的锻铁作品让人过目不忘。他的最著名作品《风之梳》安放在了他的家乡圣塞瓦斯蒂安市区的尽头——海边, 三只鼎足而立、彼此呼应的“风梳”如同从礁岩中伸出的钢爪, 似乎要抓住风的头发进行梳理……。再如我国本土雕塑艺术家何力平, 他的作品一直在寻求与四川低于传统文化的融合, 如《鬼域系列》, 作品中浓郁、深沉的地方文化意味, 使其像深埋地下的古酒。又如殷小峰的《修复嬷嬷人》作品系列, 反映出他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关注, 他的作品多以中国民间剪纸、非洲雕刻、图腾艺术为语言资源, 民间意味和原始的神秘气息充斥其作品中。

四、空间性

城市由空间和实体这两种基本形态组成。城市实体一般指人造建筑等物质主体, 在这物质主体之外的区域,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在城市的景观构成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从城市的审美上来说, 处于“实”与“虚”中“虚”的地位。作为城市建筑主体的“实”来说, 它所形成的美感不仅仅来自其本身, 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城市的“虚”空间。实与虚密不可分, 城市建筑物与城市空间同样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城市景观雕塑中, 纪念性的城市景观雕塑一般在空间中起着主导地位, 它往往会成为整个环境视觉空间的主体, 比如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巴西基督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等。装饰性的城市景观雕塑往往在城市空间中处于从属地位, 但其对于调节公众精神与情绪陶冶公众情操, 有着相对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城市建设发展如火如荼, 城市实体密度越来越高, 城市空间越来越小, 过于紧密的建筑物相互挤压,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视觉上身心上得不到有效地休息和放松, 长期的压抑使人产生情绪上的浮躁和厌烦。因此, 创建和谐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成为目前很多城市改造的重点。在这种情景下, 城市景观雕塑在调节城市空间节奏、和谐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凸显, 空间性也成为了城市景观雕塑设计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特性之一。

结语

城市景观雕塑设计者们只有牢牢把握上述四种城市景观雕塑的特性, 深入思考城市景观雕塑与景观环境设计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才能设计出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与精神且较为永恒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段禹农.城市景观雕塑代言城市公共文化[J].中外建筑, 2008 (5) :94-97.

[2]沈春竹, 葛幼松.城市雕塑规划与管理初探[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57-66.

[3]徐诚一.徐诚一文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7.

[4]滕小松.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5]严茅.浅谈我国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特征的发展方向[J].美术大观, 2009 (12) :80.

[6]梁家年, 万敏.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规划设计探讨[J].装饰, 2006 (7) :111-112

[7]诸宁.景观雕塑与城市形象传播[J].林业科技开发, 2012 (6) :123-127.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 篇2

关键词:城市景观;雕塑;创作

一、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建设。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为了点缀城市,使人们生活地更加舒畅,使城市更加有活力,城市景观雕塑应运而生。

城市景观雕塑是将艺术在立体空间中创造、表现出来,它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同。雕塑家构建的真实体,其形成之时,就灌注了生气,自然得体,落落大方,就如同跃动的生命,静动融合,形成雕塑艺术的特征。古老的东方,历尽千年的审美,与西方充满想象与理性光芒的审美,在雕塑艺术中交相辉映,美轮美奂。现在,很多城市都用城市景观雕塑承载着自己的艺术精神和民族气派,也承载着本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二、城市景观雕塑创作的影响因素

正因为城市景观雕塑承载着精神与文化的内核,影响城市景观雕塑创作的因素也离不开景观雕塑所在城市的人文环境、景观雕塑所表现的形式、景观雕塑所处的环境空间、景观雕塑的材质与色彩及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城市的文化历史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人的内在思想的一种表达,必然要受当地文化历史的影响。同时,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一种很好的宣传城市的手段,很多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承载着本地区的英雄人物、事迹,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二)城市景观雕塑的表现形式

有一些城市景观雕塑较为具体形象,人们可以直观地认出,其形态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景物相似。雕塑家以雕塑艺术将现实事物富有艺术性地表现出来,其手法与绘画相似,运用透视、分解等原理。而另外一些城市景观雕塑则表现的较为抽象。艺术家将要表达的事物的核心要素提取出来,运用想象、结合、分离、寓意等手法进行创作,构成全新的艺术作品,表达新的含义。具象与抽象不同的表现形式,必将影响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

(三)城市景观雕塑创作的环境与空间

任何艺术的表现形式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来承载,城市景观雕塑也如此。在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物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其空间形态,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而空间又有两种认识方式:一种是有具体客观的尺寸,我们能够通过视觉简单的分辨其大小形状等;另一种是人们意识中的空间,它是空间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虚幻空间,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使人们感受到的空间——心理空间。雕塑家在特定空间里创作,其作品受到客观物理空间的影响(比如大小、形状),而雕塑完成之后,与周围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这就会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一种心理上的空间感受,所以雕塑与其所处的物理空间相互支持相互映衬,形成雕塑景观。

(四)景观雕塑的材质与色彩

能够支持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可以称其为某物质的材质,由众多化学元素、原子等构成。构成雕塑的材料主要有植被、石材、金属、玻璃、化合材料等等。植被如今被越来越多的用来美化城市,其不仅为人们提供美感,还能净化空气,成为当前城市景观雕塑的新宠儿。石材是雕塑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古代雕塑与近代雕塑都将石材作为雕塑的首选材料,其价格相对低廉,塑形容易。石材厚重粗糙,赋有历史与文化的沉积感。而随着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金属与玻璃以及大量的化合材料也开始广泛的使用,为雕塑创作带来了新的工艺与艺术。金属材料光泽细腻,塑形柔美,经常用来塑造人体形态,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动作美感,柔和且轻快。

雕塑与其存在的场景构成一幅雕塑景观,而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其色彩,光鲜亮丽的色彩给人活泼开朗的感受,使人视觉舒适,身心惬意。而深邃厚重的色彩能够使人们内心产生共鸣,发人深省,激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艺术的表现手法

表达的艺术是艺术的语言,在具象、意象、抽象的表达方式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实现艺术效果,将艺术效果传达给受众,使作品在受众中产生共鸣。

1.概括式表达:自然界中的元素琐碎、重叠、复杂,有时甚至被虚幻错误的表象所遮掩。表达这样的元素群,不能逐一地实现,须要用到一个常用的手法——概括。艺术家们将复杂的元素去除表象,取其本质,化繁为简,之后用更具有美感,更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将其表现出来,赢得人们的共鸣与认同。这种艺术手法更适合于现今日益繁忙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简单明了,突出本质内涵,符合现代审美观。

2.张扬个性表达:朴实的表达有时不能给人以足够的趣味,使得雕塑作品过于平庸,缺乏情感。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张扬夸张的表达方式。将要表达的元素的内涵有意识地突显出来,这样的雕塑往往更具美感,更具动感,更具有感染力。

三、城市景观雕塑创作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成熟,并被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城市景观雕塑的创作也适时地引入了这些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使雕塑家们在设计、绘画时更加轻松快捷,设计者的思想将借助一种数字虚拟技术展现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使人们能够直观地看到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设计师们也可以对计算机展示出来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再进行实物的雕塑。这种全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仅是方便快捷,还会减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计算方案的材料及花费,避免直接雕塑对材料损毁所产生的不必要的开资,可谓一举多得。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

使用计算机作为设计的辅助工具,将景观雕塑虚拟数字化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然后再根据创作的虚拟模型塑造具体的实物。我们可以应用绘图软件轻松地绘出广场、公园的形状与结构,帮助我们选择雕塑的地点、位置。仿真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雕塑的受力情况,提高设计的精度。现在又出现了材料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材料强度,分析的材料价格。计算机辅助设计具有精确、可靠、高效、互动、可视、节约、环保等主要特征,为雕塑家及雕塑建设者的建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二)遥感影像辅助设计

遥感影像技术能够分析城市格局,景点广场的位置尺寸,使得整个城市在一个平面上体现出来。设计者可以有效地掌握城市景观的格局、位置、尺寸、植被分布情况。这样设计规划者就可以从整体上规划设计方案。同时城市景观的热效应也会被计算出来,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四、结语

在现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将不在是遥不可及的高深的、虚的东西,她将以一种更贴近普通人的姿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城市景观雕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城市景观雕塑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及历史,将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现代城市景观雕塑的设计将更好地使艺术、功能和科学融为一体。尤其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思想和手段也更加丰富。雕塑家们创作出的简单清晰的结构和严谨的构图,不仅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也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文化追求,陶冶人们的情操,教育、引导着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为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着贡献。

参考文献:

[1]诸宁.景观雕塑与城市形象传播[J].林业科技开发,2012(6):123~127.

[2]严茅.浅谈我国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特征的发展方向[J].美术大观,2009(12):80.

[3]段禹农.城市景观雕塑代言城市公共文化[J].中外建筑,2008(5):94~97.

浅析景观雕塑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更渴望好的产品出现, 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而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却差强人意。人们在谈及到一款产品设计时, 经常会用到“挺漂亮的”, “有创意”, “有点意思”等等词汇, 其实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这些词汇都是对于设计师、产品和受众之间的情感征兆的描述。选择该论文题目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情感, 设计的一种有“人情味”的造型灯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是自己对产品造型的体会, 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总结, 使大众对产品造型设计有深刻的认识, 并观注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析景观雕塑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一、城市景观雕塑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楼大厦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 城市景观雕塑同样也具备成为城市标志的可能, 当你走进大城市后,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那些近乎雷同而又毫无地域性可言的高楼, 也不会是那些近乎一个模式的绿地草坪, 而应是那些停留在公园、广场、或街头绿地中的具有地域符号的雕塑。好的雕塑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解读你所在的城市, 更好的让人们了解关于你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因此, 有人称雕塑为城市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 你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内心最深处的灵魂, 看到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 看到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内涵。

然而, 令人可悲的是存在于我们城市中好的雕塑太少了, 现实中存在更多的是那些近乎幼稚的雕塑, 那些抽象的让人们看不懂的雕塑, 那些所谓的“雕塑景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忧心忡忡, 他指出, 眼下大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小到县城乡镇, 到处都在做城雕, 仿佛一夜之间要把所有空间都填满, 但精品少、败笔多, 九成以上的城市雕塑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反而成为无法抹去的新的视觉。

二、用景观雕塑来体现城市文化

城市景观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 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 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 反映着自古至今, 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 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城市景观雕塑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城市景观雕塑作为人创造能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 记载了文明风风雨雨的历程。民族的历程刻凿在雕塑的形体与空间之中, 各民族用不同的雕塑美表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价值, 积累下人类最宝贵而本质的精神财富, 使得文明的开拓得以永久地发展。城市景观雕塑一旦成为独特的艺术价值, 就可作为民族文化的永久性物化形态, 意义长远。在设计中提到最多的一个原则就是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 雕塑的设计同样如此。在设计雕塑时, 要深入到地方人的生活中, 要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 去聆听当地人的故事……,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曾经说过:你不要以为你比当地人更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了, 你要学会去聆听, 学会去体验, 否则你会犯严重的错误。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更好的设计结合点, 设计出更好的雕塑景观。

三、城市雕塑景观要注重人文性

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光造型给人以美感, 裸露在大自然下, 任何视角、任何时点都带给人美的倾诉, 并且其传达的内在思想丰韵也是至真至纯的, 符合人类最彻底、最核心、最本真的人文精神。城市雕塑作品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 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城市雕塑的某些特性明显区别于室内雕塑和架上雕塑, 它必须具备高度的公共性, 是作为客体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 其欣赏者才是城市雕塑的主体因素, 城市雕塑不完全是个人的艺术行为, 它必须服从于公共环境所需, 服从于公众的审美需要, 迎合公众的审美习惯、情感取向。但当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受到公众广泛好评, 成为公认的典范之作, 成为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地标后, 其主体地位将大大提高, 欣赏者更多的置于客体地位, 对其进行观摩、瞻仰。

四、城市景观雕塑和周围环境统一

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先生著的《园冶》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造园中要“巧于因借, 精于体宜”。雕塑设计同样遵循这个原则。在现代设计中, 雕塑更多的被放置在公共空间中, 它本身便于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关系,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设计时一定要统筹考虑, 做好整体布局, 使环境空间因加入雕塑后也能变得更和谐。城市景观雕塑与艺术雕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融, 并起到点景、衬景的作用, 在充分理解环境内涵基础上, 因地制宜做出设计意向。分析景观雕塑在环境要素上所形成的各种观赏效果, 依据美学原则, 作出“设计定位”。

五、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 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 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西蒙·范·迪·瑞恩 (Sim Van der Ryn) 和斯图亚特·考恩 (Stuart Cown) (1996) 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六、对未来城市景观雕塑发展定位

城市景观雕塑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必将结果。城市作为比乡村、城镇更高级的聚落, 更发达的所在, 汇聚了尖端的科技与工业文明, 前沿的信息与精神文明, 汇聚了素质更高的人口群体, 更先进、便捷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设施。在这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科技突飞猛进的后工业化时期, 城市的发展速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现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 城市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如过度拥挤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压抑乏味的城市环境空间, 让人们希望拥抱自然, 拥抱艺术;人们渴望着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 渴望受到精神上的抚慰, 希望压力的舒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城市居民呼唤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享受, 呼唤更舒适悦目的城市空间。

综上所述, 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 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作者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七、结论

优秀的城市景观雕塑应该标识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对接, 描绘出一个城市的时代追求, 凝聚起一个城市的精神, 展示出一个城市的品位。当每一个城市外来者站在这些城市景观雕塑作品下时, 他们应该能够从中解读出这个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品味出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世态民风, 并将这种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我们需要这样的雕塑, 我们也在呼唤这样的雕塑能够更多的出现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 《时代建筑》, 2002年。

[2]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

[3]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年。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 篇4

勤劳智慧的厦门人创造了许许多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从人文、宗教、园林、文化、艺术等角度, 显示了厦门历史发展的印痕, 构筑了多元文化, 兼容并蓄的城市景观。目前厦门有大大小小的城雕100多个群 (组) , 它们各有特色, 寓意丰富, 彰显着厦门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厚重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

1 以历史纪念性为主题的城市景观雕塑

1.1 战争主题纪念雕塑

战争意味着一个城市重大的历史或者开端, 战争主题便成为了很多城市的标志雕塑。厦门在抗日战争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录, 厦门抗日战争发生于1938年5月10日~12日, 雕塑《永铭在心》是对这段抗日历史的情景再现, 主要分为雕塑与铭文碑两部分。主题雕塑高6.4m, 采用花岗岩镌刻, 像是从一摞摞历史书册中抽出1938年的那一天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底座是四同幅描写遭受战争苦难的厦门人民的深浮雕。铭文碑上镌刻着部分死难者的姓名及死亡原因。1949年10月15日解放厦门战役打响, 10月17日全部解放, 战役中两千多人壮烈牺牲。《永志铭心》组雕根据厦门解放战役历史史实而制作, 有力地再现了当年摧枯拉朽、气吞山河的战斗场景。正是这种真实可感的城市雕塑, 让战争的亲历者和后人能在直观的视觉效应里感受心灵的震撼。

1.2 历史文化及名人雕像

与厦门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很多, 而将其以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且较为成功的是郑成功和林巧稚。《郑成功》花岗岩雕塑高15.7m, 立于鼓浪屿皓月园覆鼎岩上, 是厦门市最大型的雕像。雕像塑造的是郑成功从金厦哲师东征大战前的沉思, 显示出他收复台湾驱逐荷虏的决心、信念和力量。石料的选用、雕塑表面粗犷的刻划的处理手法, 可供全方位观赏, 鼓浪屿成为它的背景、雕像融于鼓浪屿大环境之中, 形成谐调统一的效果。《闽海雄风———郑成功和他的部将们》巨型铜塑, 宽20m、高5m, 立于鼓浪屿皓月园, 浮雕塑造的郑成功率领他的部将东征的英姿, 浮雌将现实中的立体形象进行有层次的压缩, 表面的精细刚柔, 光影的明暗分布, 体面的转折关系, 凹凸互补富于变幻。

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是厦门鼓浪屿的女儿。她逝世后, 家乡人民为纪念缅怀人民的好医生, 在林大夫诞生地鼓浪屿上, 专门筑建了风景优雅的“毓园”。她身着白大褂, 脚穿布鞋, 朴实而慈祥的林大夫如同生前一样, 双手合抱在肚脐, 嘴唇微启。汉白玉洁白、细腻, 象征着林巧稚大夫高沽的品质, 对人民特别是对婴儿、母亲的赤诚至爱。另外, 厦门市还有《孙中山》、《陈嘉庚》、《陈化成》等名人雕塑及一些宗教雕塑等。

2 以厦门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景观雕塑

2.1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 厦门作为闽南文化圈的代表城市, 其城市雕塑中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因子。其中以环岛干道下穿仙岳隧道———《闽南风情》浮雕、环岛干道会展下穿隧道《闽南古厝群》浮雕、环岛干道下穿仙岳隧道———《闽南印象》雕塑为代表。闽南古厝是极具闽南文化中建筑艺术的典型, 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和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因此, 从古厝浮雕可以感受到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也展示了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 凸显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作为闽南文化一部分的博饼文化在厦门城市雕塑里也有着深刻的体现。如位于鼓浪屿日光岩反映郑成功的将士们中秋博饼的组雕。“博饼”是厦门独有的习俗, 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和月饼文化, 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厦门牛头山博饼民俗园《鼎甲游街》及中华教育园《状元游街》群雕皆是对博饼文化的一种展示。

2.2 海洋文化

厦门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承, 首先是闽南的海洋文化地位。闽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 在推动我国甚至世界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厦门 (包括闽南) 先民长期与海洋互动中形成鲜明的海洋习惯和文化。一是信仰妈祖, 奉为海上保护神。二是海洋移民的多样化建筑。厦门除建有适应海洋性气候的闽南地区特有的“红砖古厝”外, 还有世界各地的建筑。作为海洋文化的代表城市, 厦门市充分利用已建的群众文化设施, , 组织开展影响面广、参与性强的海洋性文化活动, 进一步营造海洋文化氛围。而其中, 城市景观雕塑的主要代表为《爬上岸的章鱼》、《海花情》、《鼓浪屿中华白海豚》、《船桨》、《启航》等。

2.3 音乐文化

厦门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艺术气息, 从各种主题雕塑即可感受出。以“音乐之城”而闻名遐迩的厦门, 在其城市景观雕塑里自然少不了音乐的主题。在厦门岛南边胡里山炮台的环岛路隔离带上, 雕塑了名曲《鼓浪屿之波》的乐谱, 乐谱雕塑全长247.59m, 成为环岛路上的主要景点。环岛路音乐广场雕塑群, 包括广场铭牌、原有木船、大橹的述说、音乐的海洋、厦籍著名音乐家生平介绍石刻、中国古代五音装饰景墙、蓝色海岸线、遗落的音符、照镜等一系列群雕及小品, 广场将音乐、音乐家与厦门当地音乐氛围融合, 给人以艺术熏陶, 形成整个广场浓厚的音乐氛围。

2.4 市鸟白鹭和市花三角梅

市鸟白鹭和市花三角梅是厦门的标志物, 同时也是汇集历史、地域文化的实物象征。白鹭女神雕塑“白鹭女神”是厦门城市的标志。白鹭女神是鹭岛的象征是厦门城市雕塑中的精品。白鹭女神是利用一块高达5m多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的, 整个雕塑呈现出自然与人体美的结合。厦门的市花为三角梅, 并在多处公园内进行种植。在厦门的城市景观雕塑中, 有多处对此进行了体现, 比较典型的如厦门大学的《一抹红》和复建的《青春》雕塑, 厦门环岛路的《美丽厦门》纪念雕塑也是以三角梅为创意灵感, 主体部分以蓝、红、绿三色的三片镂空花瓣, 组合成向上伸展的三角梅造型, 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姿态优美。环绕底座延绵而上的三角梅组群, 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及建设“美丽厦门”不断向上的蓬勃精神。

厦门地域文化的内容还有很多, 如嘉庚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等, 在此不一一列举。厦门城市景观雕塑成为了城市的一种重要元素向人们诉说、展示着美丽的厦门。雕塑因厦门更生动, 厦门因雕塑更精彩。从厦门市的雕塑作品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雕塑作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含意, 力求耐人寻味, 还必须具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力求做到雅俗共赏。以景观雕塑特有的纪念性与装饰性的艺术效果来装点城市, 对人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并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雕塑作品的表现不仅是本身形式的完美, 而且要有精神内涵, 把周围环境中各种美的因素统一起来, 使环境的整体美学得到强化和升华。厦门是现代化港口风景城市, 雕塑的题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 而且将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文化运用的恰如其分, 不失为城市景观雕塑的典型代表城市。

参考文献

[1] 史蔓蓉.城市雕塑让厦门更美丽[J].中国旅游报, 2009 (1.16)

[2]于化云.扬帆出海——厦门城市雕塑观感[J].城雕欣赏

[3] 林瑞才, 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J].厦门科技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 篇5

道教活动及其思想造型化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道教渊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巫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形成于东汉张陵时,以后与儒学、佛教长期斗争和融汇而发展,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道教美术主要是将道、气、虚、实、天、地、阴、阳等道教观念引入和渗透于世俗美术中,以世俗美术中的道教因素为特征。

1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所形成的历史渊源

道教美术是体现道教教义,反映神鬼思想和道士修道生活内容的美术作品,一般分为道家思想的壁画、墓室石刻,道教庙宇中的道教始祖、神仙鬼怪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举行道教仪式悬挂的水陆画以及道教修道生活画等。道教美术史是宗教、历史与艺术的交叉点,它所关注的直接对象是道教活动中固态的视觉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器物、服饰、建筑、书法等形式。透过这些材料所链接的自然是与道教紧密的历史文化,包括人物的活动与精神方面,如事件、教义、制度、时尚、思潮与观念等等。古时正是百姓对于神仙的崇拜,才产生了道教的造像文化艺术形式。道教认为在宫观中供奉神像是对神明形象的具体感知,所以用丹青金碧等塑造其形像。对神仙的祀奉不仅可以“至诚供养,随心获福,果报差。”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有道教造像形式,在技法上和风格特征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教艺术形式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两者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在表现形式上,道教造像也采用圆拱龛、莲花座,身后还有舟形背光和头光等等。道教造像艺术在唐代逐步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形式。人物造像形式体态饱满圆润,常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衣纹舒展自如,整体造像形式优美,技法表现娴熟流畅。

道教的造像艺术形式与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形成了具有其民族和社会属性的特征。其造型形式有强烈的夸张、抽象和写意感觉。强调精神领域,重视情感上是道教的造像艺术的创作主旨,并突出美善和谐。强调寓意于形,神形兼备,追求对于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意象表现,体现人物本身的精神世界。

道教所传承的宗教艺术造像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它主张追求独特的人物个性和精神解脱,体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世界观,主张顺应自然。它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在形式只是一种启示而已,是表象象征,充分展现一定的哲理和道德关系。道教的造像艺术要反映神明的属性,也要表达教义的宗旨和信仰,除了表达造像作为神的尊严以外,同时还要使其具有道德的内在美,并让道教的造像具有人格化的道德标准。在具体的造像艺术表现上,就是让神明形态多姿多彩,形象传神,内在思想丰富,使道教造像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2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形式特征

道教造像由于神灵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一般多指庙堂和石窟等供奉的道教神像。在宗教信仰中除了把神像作为神明供奉外,同时还把神像的塑造过程和信仰结合起来。道教神仙种类繁多,这就决定了其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比如雍容华贵的玉皇大帝,温厚而憨态可掬的土地公,造型威严的张天师,神态可掬的财神赵公明等等。又是早期道教人物装束、祭祀仪式和神仙故事的生动写照。后世道教美术作品中仙人的持剑、羽衣、留须、云气等,都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唐代开始,道教美术作品又吸收佛家表现佛、菩萨的方法,用圆光来表现仙人。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道教造像艺术的特征是,配以金银珠玉色彩,用绣画形式织成,刻本范泥造型,在凿龛雕刻或雕版图画等形式均可,造像形式庄严朴素。但具体制作方法,皆有一定的模式。

3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的文化价值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道教美术风格迥异,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西北地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特点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民族的客观状况,其核心意义在于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性。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当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创新与发展,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素材。

在一定意义上,道教造像艺术代表了汉民族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是汉民族造像艺术的精华所在。道教造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并起到了弘扬道教文化的目的。随着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从对道教神仙的崇拜中完善和丰富了宗教造像艺术创作题材的范畴,促进了传统造像艺术的发展。道教艺术与我国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道教造像艺术塑造形式从早期的粗犷到之后的细腻,并逐渐世俗化,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程。研究道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造型特征是了解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方向,其文化艺术价值远不仅在于道教本身。

4 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着力营造西安文化特色。为了避免“同质化”或“文化趋同性”,丰富和活化具有典型识别性、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形态,将公共艺术的功能语言进行转型与重构,向文化语言自然过渡,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运用。在设计中合理思索—理性创新,以景观规划为主导,关注文化的精品设计和精神理念。

如道教雕塑在西安赵公明财神庙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以建筑为基础的单一表现形式,在广场中陈设具有主题性的雕塑能够树立准确的文化内涵价值。对于保护西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提升西安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赵公明财神庙规划布局以泗水归堂、五路财神为概念,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院落,又以偏殿和雕塑构成了景观体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整个财神庙景区陈设了近百位各路财神及招财八宝等道教雕塑作品,合理的区域设置与雕塑设计,全方位展示了财神文化,也呈现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地域性特色。

在对道教雕塑文化的研究中,以更加客观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加强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使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道教雕塑文化渊源的一定追溯,表达了道教雕塑造像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关系。道教雕塑造像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时代和社会属性,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紧密联系。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强调以神写形,注重写意。在时代发展中,透过文化角度审视道教雕塑造像艺术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性,发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和审美素材。

关键词:造像风格,形式特征,社会属性,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汪小洋.中国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玉珉.中国宗教雕塑概述.北京:故宫文物月刊,2009.

中国城市景观雕塑 篇6

1. 城市雕塑建设的导控要素

就城市层面而言,成百上千座雕塑的存在意味着其建设必须突破纯粹的单体创作思维,而从较为宏观的景观视角展开引导和控制。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工作与实践活动还相对有限,像哈尔滨、广州、无锡等地均就此做过积极探索。综合既往的成果与经验,笔者认为,通过主题、层级和空间类型三大要素的信息迭合与多重控制,可实现对雕塑建设的总体引导:

1.1 导控城市雕塑的主题要素

城市雕塑按照其在城市景观塑造中所承载和传达的主题理念,大致可分为城市发展、地域风情、人文历史、科学教育、生态环境、宗教文化等几类主题。地域风情主题包括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俗等;城市发展主题包括城市演化、都市风貌、社会经济状况等;人文历史主题包括历史沿革、人文积淀、文化遗产、名人典故等;生态环境主题包括自然地貌、环境保护等;科学教育主题包括科技进步、教育兴邦、成果展示等;宗教文化主题包括宗教教义、典故传说、人物事件等。

1.2 导控城市雕塑的层级要素

城市雕塑按照其在城市景观中所处的层级地位与作用发挥,大致可分为市级雕塑、区级雕塑和社区级雕塑。市级雕塑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往往位于市级中心区或副中心、市级开敞空间,能反映城市整体格局;区级雕塑往往位于城市历史地段、重要旅游景点、片区重要地段,反映所在区域的空间特性;社区级雕塑反映某一区段的历史特色和场景特征,通常位于城市中影响力一般的区段。

1.3 导控城市雕塑的空间类型要素

城市雕塑按照所处城市空间的景观特征与场所性质,又可分为交通性空间、街道空间、开敞空间、历史地段、门户空间等几类。交通性空间类雕塑要满足大量人流车流的快速体验,雕塑以简洁明快、便于辨认为特色;街道空间类雕塑中,景观性道路强调序列性和重复性,商业街强调利于行人驻足休息体验的环境,居住性街道强调文化生活品味、反映市民生活等等;开敞空间类雕塑中,广场公园强调雕塑的主题、尺度、色彩等信息与所处环境匹配度,要注重文化社会价值的发掘,滨水区雕塑则要结合自然要素的特点,考虑滨水空间景观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历史地段类雕塑不仅要同历史地段的保护更新方式保持一致,还要尽量提升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门户空间类雕塑应根据交通方式和枢纽的不同,在交通节点处展示以城市特色为主线的窗口式雕塑。

2. 城市雕塑建设的技术路线

城市雕塑的建设可以依照“现状调研——体系建构——结构规划”的基本脉络,制定基本的技术路线(见图1)。下文将结合广饶县的景观风貌塑造,具体就城市雕塑的系统性导控逐步展开实证式探讨。

3. 城市雕塑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城市雕塑现状的调查建档

城市雕塑的现状调研同样要立足于城市整体景观的塑造,同上述总体导控要素相对应,通过系统的实地踏勘来建立包括主题、等级、空间类型等各类信息在内的基本档案,便于全面分析其分布特点、使用状况等,并提供相应的策略建议(见表1)。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在可控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尽量采取普查方式而非抽查方式;

(2)主题、层级和空间类型作为雕塑宏观导控的核心要素,必须优先保证其信息采集;

(3)相对而言,雕塑创作的个体信息(如材料、色彩、体量、艺术手法等)并非本次雕塑建设的关注重点,可用照片或是图像信息(最好包括远景、中景与近景)代而建档备案;

(4)综合运用现状图、普查表、观察卡片和拍照摄像等手段,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观察研究和资料采集,在编码、照片和方位、主题、层级等信息之间确立明晰准确的对应关系。

3.2 城市雕塑现状的总体评价

现状普查发现,广饶县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业已积累了一定的雕塑基础(70座),并结合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如孙武文化和古齐文化)和特定的自然资源要素(如淄河旅游区)营造了一些表现形式较为丰富的特色雕塑空间,如十二生肖雕塑带。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主题、层级和空间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3.2.1 雕塑主题方面

(1)城市雕塑在各类主题的分配比例上失衡,人文历史主题和地域风情主题占据多数。

(2)局部雕塑立意构思缺乏新意,品味不高,主题也不突出,对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挖掘尚不足。

3.2.2 雕塑层级方面

(1)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市级雕塑,如位于市中心、门户空间和市级开敞空间的雕塑数量不足,分布不均,难以凸显城市的整体格局。

(2)雕塑的层级分布不尽合理,尤其是社区级雕塑的数量有待提高。

3.2.3 雕塑空间类型方面

(1)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多东少、中心多外围少”的总体特征,尤其缺乏门户空间和交通性空间雕塑。

(2)雕塑未能与整个城市形态相衔接,未能形成清晰的点线面结构,彰显城市特色。

3.3 现状城市雕塑的取舍

根据对雕塑主题、层级以及空间类型的分类调查和分析,以广饶“文化之城、园林之城、休闲之城、宜居之城”的城市景观特色彰显为目标,主要形成三类取舍判断(见图2):

其一、对一些品质良好的现状雕塑(如十二生肖雕塑带)建议保留,其数量占到现有总数的3/5左右;

其二、对于一些无法充分体现广饶风貌特色的雕塑,如主题不突出、品味不高、等级定位不清、布点不当或与场地环境结合不佳的雕塑,进行拆除或搬迁。

其三、以法定规划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定位为依据,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和空间特色,通过整体的雕塑规划,增补一定规模的新雕塑。

4. 城市雕塑体系的空间建构

4.1 基于不同功能片区的主题遴选

针对广饶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总规、控规等法定规划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定位为优先判定依据,再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和空间特色,将规划用地划分为12个片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广饶“水、城、文化”等景观特色要素的塑造,赋予相应的主题(见图3)。

4.2 基于同一功能片区的层级确立

为了打造广饶县“文化之城、园林之城、宜居之城、休闲之城”的特色形象,根据城市雕塑日后在城市景观中所拥有的地位与作用,可划分为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见图4)。

4.3 基于同一层级系统的特色分异

根据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所处的场所特征与景观性质,可将处于同一层级的雕塑空间划分为交通性空间、街道空间、开敞空间、历史地段、门户空间五类(见图5)。

5. 城市雕塑体系的总体结构与控制要点

5.1 雕塑体系建构的总体结构

基于城市景观视野的城市雕塑建设实质上也是一个体系化的整合过程,需要结合广饶县的空间格局和整体形态特征,以新城旧城的两片核心区、环河滨湖区以及横纵双向发展轴等为依托,可以形成彰显空间特色的雕塑建设的主体骨架——“两轴、五带、两园、两片、四门户节点”(见图6)。

5.2 各类新增雕塑的控制要点

本节作为一种补充性手段,重点是针对雕塑的个体信息(如材料、色彩、体量、艺术手法等)实施导控。但这类导控要求并非源于雕塑个体创作的内生需求,而更多地是强调城市整体景观对于雕塑个体创作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外在要求,旨在同主题、层级、空间类型等核心导控要素的信息形成互补,实现宏观格局把握与微观环境塑造的有机结合、雕塑规划与创作的有机结合。

其次,考虑到广饶县半数以上的城市雕塑为综合评价较好的保留雕塑,故这里主要是面向新建增补的高等级雕塑(以市级为主),以所处的空间类型为标准提供控制要点(见表2)。

摘要:本文以广饶县城市景观风貌塑造为实证,摆脱以往“就雕塑论雕塑”的个体化、单一化创作思路,而尝试将宏观景观格局的把握同微观公共艺术的塑造相结合,主要从主题、层级、特色等方面入手,为城市雕塑的整体建设提供系统性导控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雕塑,导控,广饶

参考文献

[1]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规划师,2008(6):28-32.

[2]刘晓晖,李先逵.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诗意规划思想与方法.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上一篇:有效性验证论文下一篇:桌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