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10-15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9篇)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长城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自身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在其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促使长城保护进入了一个更加积极的阶段。在对其保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旅游开发的再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北京地域内的长城为例,对其保护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引言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耗时最久、工程量最大的一项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这项工程集结了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汗水,使其成为世界上令人惊叹的奇迹。长城的修筑在历史上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列国争霸,彼此之间因防守需要而使长城的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历经各朝各代的不断修建,现存最完整的长城为明朝所修建。在现代,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已经消失,其包涵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北京地域内的长城自东向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几个区县,目前保存较好的仅有54.3公里,保存一般的约有110.7公里,保存较差的约有95.6公里,保存状况差(仅能勉强分辨遗迹)的约有103.4公里,已经毁灭消失的达到162.7公里。北京地域内的长城已经成为万里长城的代表,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对外交流基地。

一、保护和开发现状

(一)旅游类型单一

北京地域内的长城资源较为丰富,每段长城都独具特色。例如八达岭长城以雄伟著称,居庸关长城以险峻著称,慕田峪长城以风景秀丽而出名,依山傍水是黄花城水长城和水关长城的独特之处。虽然北京地域内的长城资源呈多元化,但是北京地域内的长城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还是以观光型的旅游为主,旅游产品也较为单一。在“不到长城非好汉”口号的号召影响下,旅游者以攀爬长城和欣赏景色为主要活动。对于长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进行挖掘和开发,并且目前北京地区只有八达岭一处有长城博物馆,因此长城本身所蕴含的军事文化、边塞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完整的展示,游客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体验。

(二)游客过度集中超出承载力

北京市为中国首都,其交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在旅游旺季,游客过于集中在北京段长城的几个重要区段,其游客量远远超出了景区的承载力。据统计,2015年八达岭长城最大日承载量10.8万人次,瞬时承载量2.7万人次,2016年1月至10月底,八达岭长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已经超过800万人次。高峰期的参观强度对长城景区来说无异于对长城的破坏,同时也损害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不合理开发破坏原始风貌,公众保护意识不强

北京地域内的长城因其保存较为完整,大部分都被创建为长城旅游景区。随着长城旅游景区的创建使得经营者在景区周边修建酒店等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与长城格格不入,其周边私搭乱建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都破坏了长城周边的历史文化气息。另外,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乱写乱画的行为也严重破坏了长城风貌。并且在一些未开放的区域,有很多野游的驴友随意攀爬野长城,并在长城上露营,也对长城造成了损坏。

(四)开发管理主体混乱,缺乏整体保护与统一规划

长城的长度使其闻名世界,其属于线性文化遗产,北京地域内的长城也不例外。因其线性的分布特点,长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县,彼此之间只有纵向的联系,而没有横向的联络。所以,北京地域内长城采取的开发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北京市政府委托各区县或者成立专门的旅游公司进行经营。各区县对本区域内长城的规划开发也不尽相同,只将本区域的长城进行规划开发,没有考虑长城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规划和开发,导致长城的开发利用十分混乱,破坏其完整性。

二、开发治理策略

(一)旅游类型多元化

当今,长城旅游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即“露天博物馆”模式,并且现有的长城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于门票收入。长城每年的游客接待量都非常庞大,但旅游却在低层次、低品质、低水平徘徊。因此要实现长城旅游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就需要对旅游产业链及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长城所蕴含的文化不仅包括军事文化,还包括边塞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深入挖掘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文化资源,加强长城文化与电影、游戏的结合,并且开发长城的演艺市场,给游客带来多维的体验。长城的开发不应仅局限于城墙,而是定位于区域的开发,涵盖长城周边的边塞古镇以及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观光型旅游向体验性旅游转型。

(二)合理开发,提升公众参与

首先,因为开发条件的限制造成长城旅游开发强度的不均,对于北京地域内的长城应该在参考长城整体走向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意义并具备地方特色的长城,将其开发为能够展示长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游线。其次,像八达岭长城这种开发较早,名气较大的区段游客量很大,高峰期远远超出其承载力,而名气较小的长城却无人问津。这就需要对长城名气较大的区段的游客量进行限流和分流,开发具有差异化的长城区段,形成新的旅游吸引物。在?_发的过程中要提升其交通的可达性;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提升其知名度;建立多主题、多途径的解说系统,完善自我导向体系,提高旅游产品品质。最后,在信息化与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对长城景区进行数字化的开发,通过建设数字展示中心将长城文化充分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验长城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景区压力,减轻游客过量对长城的威胁。

长城除了观光游览的功能,还具备文化教育的功能。它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进发展,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中国公众的遗产保护和参与意识还很薄弱,积极的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其遗产保护意识。首先,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机构对自发的社区参与给予政策和管理上的直接支持,从而促使当地社区居民主动而广泛地参与当地的旅游活动。其次,通过增加参与性设计使公众积极参与到遗产地的建设发展中,增进其自身对遗产地的了解;将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情况定期通过公示的方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定期组织一些参与性公益活动,对遗产地进行更好的宣传推广。

(三)整体保护,统一管理

长城因其线状分布的特点使其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从而被分割为不同的区段。但长城是典型的线性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分割的长城风貌丧失了它的原始风貌,它更应该是以完整的风貌向世人展现。“遗产廊道”是隶属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方式。遗产廊道采用的是一种对线性的遗产区域进行较大范围的保护措施,在选择标准上,不仅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还包括建筑工程、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重要性。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遗产廊道主要包括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这四个构成要素,它强调综合保护,注重其完整性,对于在空间上呈线性分布的遗产地来说是一种较新的保护方法。长城作为典型的线性遗产,其本身就是遗产廊道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其历史文化价值是极高的。通过借助遗产廊道的保护方法恢复长城及其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向世人展现完整的长城。

北京地域内的长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县,在某些区段的长城无人管理,受损严重。为了避免人类活动和自然侵蚀对长城的破坏,建立专门的长城管理机构对长城进行统一管理,对北京段长城的资源保护与开发负责,包括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从而促进北京段长城的旅游发展。除了建立管理机构,还需要监督机构来监管相关工作的进行。以文物局、旅游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为代表,为负责为长城遗产廊道的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长城的保护与发展。

很多学者对长城所面临的问题都做了一些论述,就目前而言,对于解决长城所面临的问题仍任重道远。在对其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重视对长城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促使其旅游开发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2

山海关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历经六朝修筑, 前后共计263年, 最终形成了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因为处于海陆咽喉要塞, 自古就成为联系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同时倚山连海, 故形成了集浓郁的山文化、海文化、关文化以及长城文化为一体, 极为罕见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临榆县志》记载, 山海关古城原规划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 现存遗址有关城和东罗城, 同时拥有十大关隘、九十多处文物古迹以及一百多座明清四合院。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的标志, 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价值, 彰显了该地区的独特魅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洪流中, 各地的传统文化环境均在城镇大力开发建设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保护变成全社会的主动行为的最好办法是使其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让保护转化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2003年河北省按“保文、复古、建新”的方针, 启动实施了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 计划五年内投资16.16亿元, 目前, 其开发已初具规模。本文通过对山海关古城当前改造开发所进行的调研工作, 分析其保护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试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为推动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同步提供新的思路。

二、山海关古城在保护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质量差。

山海关古城面临的首要问题, 是基于明、清时期社会与经济技术条件建造的基础设施与当代社会人们生活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古城内供热率仅为3.4%, 道路完好率仅为8.6%;污水管线的分布只占12%, 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升级。由于当地的经济状况欠佳, 缺少外部资助, 改造升级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 (见图1) 。

2. 消防隐患众多。

由于古城以明、清时期老建筑为主, 当地气候比较干燥, 木结构容易发生火灾。而古城格局上南北向的胡同多有弯曲, 窄的地方宽度仅有1.5米左右, 同时不少院落存在私搭乱建现象, 也为消防工作埋下隐患。

3. 绿化面积不足。

古城因传统遗留的缘故, 城中绿化面积较少, 古城规划多注重于建筑形态的变化, 对于绿化考虑不足, 绿化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 古城的山水格局无法体现。

4. 居民外迁造成古城渐失活力。

基础设施的落后与人们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及与其他城区生活环境的强烈对比使得原住居民纷纷搬离, 目前没有迁走的居民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既没有经济实力又舍不得离开的老人, 另外还有部分在此营生的外地人。由于人口搬迁的原因, 古城原有的一些教育、医疗设施也随之迁到城外重建, 这也加剧了居民外迁的速度。

(二) 古城开发改造中的问题

1. 古城建筑新旧不够协调。

世纪之初起建的山海关古城采用了四条大街“一层皮”式的改造模式, 其古城保护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要使山海关古城真正成为长城军事重镇、历史文化名城。但现在给人的感觉是重点改造的仅为山海关古城规划中的十字相交的四条大街, 新建仿古建筑也并未较好表达出古建筑的韵味, 细节上现代化的痕迹过重。四条商业大街, 是把原有建筑全部拆除后重新建造的, 而在十字大街游览的过程中, 与之相交的原有居民街巷在映衬下倍显破旧。

2. 城市色彩有悖古城原有特色。

山海关古城作为自古以来的军事重镇, 军事地位超过经济方面的作用, 建筑也多以民居、军事防御工程为主, 并不会出现大型的商业街。建筑主要以青砖灰瓦为主, 城市的整体色彩朴素庄重。该项目将山海关古城定义为一个商业城区, 并为了渲染热闹的商业氛围, 仿照了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配以亮丽的色彩和装饰彩绘, 浓墨重彩的热闹氛围与古城的文化特色传统脱节 (见图2) 。

3. 街道比例不协调。

四条大街改造出于商业目的, 扩大原有街道尺度, 造成街道的空旷冷清, 与昔日的拥挤热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实际测量, 四条大街的平均宽度在12米左右, 两侧建筑多为上下两层, 建筑高度约8米。根据街道的美学原则, 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等于1时高度与分割有匀称感, 是空间性质的转折点;大于1时, 随着比值的增大则有空旷感, 小于1时, 随着比值的减小可产生亲切感。显然在理论上新建古城的街道宽高比难以对游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见图3) 。

4. 古城游览路线单调, 休憩空间缺失。

古城改造过程中, 历史主题体验区、休闲游憩区、市井文化体验区、历史文化体验区、四合院居住区等区域是其开发项目的主要划分区域。目前明清商业街作为古城的主要景点, 是游客的必经之地。由于四条大街的改造“设计味”过重, 街道的空间缺乏传统街道自然生成的趣味性。笔直的道路使人将街道的景色一览无余, 走上几十米, 基本可推知全貌。而相反, 在居民日常生活聚集点——柴禾市市场, 道路宽窄不一, 曲折有度, 有的道路距民居入口仅有1米之余, 每日人潮如涌, 热闹非凡。

另外, 据游客的反馈及实际调查, 在古城大街游览行程中, 两侧人行道缺少必要的休息场所, 长时间的徒步行走, 加上街景的单调, 游客很容易产生疲倦。古城的现状是, 很多广场由于种种原因闲置, 未设置任何景观设施。而根据研究, 步行距离1200~3000米以内为适宜范围, 超过此范围人们就会产生疲倦与烦躁之感。因此需要在步行道上增设休息场所, 布置座椅、绿化小品及相关景观设施 (见图4) 。

5. 商业活动缺乏吸引力。

史料记载山海关有著名的四市八铺, 主营各种地方特色产品。而现在的商业街混杂充斥了大量现代生活用品店、饭店以及各项服务店, 这些店铺的门脸、格局、装饰非常相似, 产品基本相同, 没有个性, 商品与建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另外由于商业街实行整体开发、出租的形式, 要租的话就要租下整个院落, 导致了租金成本高, 商铺出租率低, 开张营业的商铺比例不高。两方面原因造成重点开发的商业街人气不高, 游客游玩兴致较低 (见图5) 。

三、“有机更新”理念在山海关古城保护与开发中的运用

(一) “有机更新”理念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发展中的运用策略

“有机更新”是吴良镛提出的城市区域规划思想, 将其引入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 探索将文化城镇保护、古城特色发掘、居民生活经济条件改善、旅游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等涉及的相关关键问题进行整合研究的新思路。

1. 主要观点

(1) 应该以一种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山海关古城保护。古城保护不能用“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模式, 要融入整个城市的有机发展之中, 实行动态保护;

(2) 古城保护发展研究是涉及规划、建筑、政治、经济、文化、考古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应避免用单一学科的眼光看待问题;

(3) 古城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要坚持以“文化”为先导, 该文化所包含的并不是单一的古建筑文化, 或是单纯靠恢复、仿造几座古建筑, 硬性安置几个项目就能表现的, 而是将有形的物质文化与其所蕴含的艺术、风俗、传统等非物质文化以及所依托的自然景观完美结合, 要协调普通居民的生活,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可持发展并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2. 基本思路和方法

(1) “有机更新”的保护思路

(1) 废除“旧城改造”的错误观念, 扩大保护范围, 实行整体保护, 妥善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 使每一片的发展相对完整, 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改善;

(2) 注重日常维护修缮, 在小规模改造的基础上保持传统特色与社区结构;

(3) 加大力量对古城居民居住、工作、生活条件进行改善, 保持文化内涵。扩大原有文化产业开发中“文化”的概念, 以古建筑等有形物质条件为依托, 融入自然、传统文化等内容, 加强文化旅游项目的“可听、可看、可参与”性, 全方位地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发掘其品牌价值。改变以往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工作只重视静态的文物保护, 忽略一般民居与社区居民生活的观念, 将一般建筑也纳入保护范畴, 并且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原住民对古城保护的积极性、参与性。

(2) “有机更新”的发展思路

(1) 注重保持和发扬古城特色, 在改建、新建工作中重视保护古城的城防体系平面布局特征、强化关城和东西罗城以群山为背景的空间轮廓, 调整功能分布;

(2) 充分挖掘古城文化传统, 探索在开发项目中突出军事题材、军事文化的体验性, 以带动住、游、食、行、购等多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与联系, 提升文化旅游项目的层次;

(3) 探索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在工作中体现“山”、“海”、“关”的物质、非物质、自然的特质, 在古城格局、各项设施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文化产品开发等品牌打造方面深入探索。

(二) “有机更新”理念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发展中的工作建议

1. 保护并突出山海关古城的军事重镇特点。

防御功能可以说是山海关古城所具有的核心特征。山海关之于平遥古城、苏州古城、丽江古城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丰厚独特的山文化、海文化、长城文化集合发展而来的军事重镇, 其城市特色史上独一无二。如果能以此作为古城建设与旅游开发的出发点, 通过将古城的部分区域还原成古代军事城池的面貌, 定会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当游客进入其中时, 即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 继而能够深入了解古城原貌, 再加上通过观看项目, 参与互动, 亲身体验, 切实体会到军事重镇的魅力所在。

2. 加强维护古城特色, 留存历史。

山海关古城至今仍保持着十字形大街与方格网状的原始布局, 城中保留着一百多座与北京四合院大不相同的明清四合院, 彰显着关城与皇城的迥异形态, 这是山海关的关貌、历史价值之所在。因此对于那些私拆、乱拆以及肆意改变古城风貌完整性的行为, 应采取措施加以制止。而对于滥用古城传统元素或者将单层建筑改为多层的“破坏性建设”行为也应在以后的建设中避免。只有通过研究、发掘古城建筑风格特色, 才能更好地保留古城特色。

3. 将原住居民的生活融入保护的范围中。

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前所进行的工作着重于面向旅游者, 设施设备的配置与居民生活关联不紧密。游客很少在生活市场购物, 居民也不会在装饰一新的商业街消费, 而游客在古城旅游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与其他地方无异的商业气息, 体会不到山海关特殊的地区文化内涵。

4. 合理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

商业项目应结合古城的历史格局、文化特点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更能增添古城的魅力。比如发展特色小吃, 发扬市井文化, 设茶楼戏院等。通过结合建筑造型可形成具有古代特色的空间布局, 加强游客与环境的互动。结合环境提供“体验式”的消费。这样让游客更多地参与到古城的生活中, 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古城。

5. 改善古城绿化环境。

古城缺少现代城市规划中对景观绿化的考虑, 加上历史遗留因素, 导致城中绿化覆盖率低。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恢复传统城镇的山水格局, 应适当增加绿化, 改善居民的生活空间, 同时绿化要考虑结合古城周围的城市绿化特征, 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连续体。

6. 改善古城的步行系统, 增设休息空间。

古城步行系统应因地制宜, 在保护原有的步行道路及古木的同时, 尽量多地考虑将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对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地尊重和利用。

四、结语

对古城的保护开发要做到统筹规划, 各类资源协调发展。遵循“以保护为主、重点修缮、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有重点地搞好保护性开发, 发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使古城成为集社会文化形态研究、民俗文化旅游于一体,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交融的“天下第一关”。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对于文化旅游越来越青睐, 借着旅游建设的东风, 对山海关古城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开发, 寻找真正适合古代军事重镇特点的保护与开发方案, 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 更可以向世人展示出古城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为其整体经济和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雍星.重特色、守文化——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策划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3) .

[2]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28-29.

[3]郭娟.平遥古城的经营开发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1) .

[4]朱剑刚.平遥古城与苏州古城保护发展之对比分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5]黄娟, 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现代城市研究, 2007 (2) .

[6]阮仪三.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2001 (3) .

CUBA市场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CUBA 体育市场 市场开发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是由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和恒华集团共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性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高校、面向社会,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篮球人才,采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大学生专项运动联赛。每年一届CUBA联赛的举办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作为保障,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承担得起。只有CUBA联赛进入市场运作,通过联赛本身产生经济效益,对参赛队伍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助,缓解参赛队伍的经济难题,保障其训练与比赛,实现联赛的自力更生,促进CUBA联赛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对CUBA赛事市场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CUBA市场开发现状

1.CUBA市场现状

从前几届CUBA赛事情况看,联赛产生了比赛参加人数、比赛场次、观众人数打到空前的广泛的影响,同时,赛事也吸引和得到了像中国电信、利生体育、李宁公司等众多企业商家的关注和投资。但CUBA没有属于自己的相关产品,诸如印有CUBA标识或者口号的运动服装、吉祥物等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进行销售。

2.CUBA投资商开发现状

CUBA市场开发在市场结构方面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广告和赞助群体,有偿电视转播权市场未完全发展,联赛用品和标识产品市场处于未开发阶段。CUBA先后吸引了摩托罗拉、万事达卡、一汽——大众、中国电信、铁通、达盛电子、CECT手机、FILA、李宁、康威、双星、红牛、南华利生、WILSON、兰华、飞鹿、洪都、康恩贝、正大福瑞达等公司的加盟合作。与安踏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品牌联盟的方式推广CUBA,开发系列标志产品,全面进军篮球市场。

3.CUBA赛事开发现状

CUBA赛事开发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运动队、赛事转播方面,由于体质、宣传等方面影响,没有突出的球队与球星。CUBA联赛在运动员的市场开发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在第六届联赛中全面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的战略合作关系,扩大电视转播规模,电视转播的比赛主要集中分区赛的开幕式以及总决赛的部分重要比赛场次。缺乏宣传力度使人们对联赛的关注程度不够,整体水平低,缺少比赛悬念,比赛激烈程度不够,降低了人们对联赛的热情。 CUBA分为三个阶段:预选赛、分区赛、决赛;而对联赛进行包装、推广、宣传及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第三个决赛阶段。

4.CUBA相关产品开发现状

CUBA相关产品还包括吉祥物、文化衫等,CUBA联赛的吉祥物是一只卡通形象的篮球——“聪聪”。印有CUBA标识和口号的文化衫也只是在进行电视转播的那场比赛,才由双方队员当作礼物互换之后投给现场观众,吉祥物也只是在现场进行表演。CUBA也授权商家制作小商品出售,在第五届CUBA,安踏集团取代了李宁公司,为四大赛区的64支球队提供全套运动装备。但是运动装备上都是安踏的标志,没有任何能显示CUBA的标识。

二、影响CUBA市场开发的因素

1.体育市场推广目标对象产生偏离

以体育社会发展目标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以市场经济发展目标为中心的价值观在CUBA体育市场推广过程中造成思想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扭曲。CUBA发展是以坚持“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宗旨,推广高校篮球文化、繁荣体育事业;促进高校校际交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其发展理念是号召全民运动,将体育文化融入生活。但市场开发主要集中于扩大联赛的经济效益偏离了“育人是宗旨、文化是特色、品牌是优势”的目标。

2.体育市场营销不足

在营销方面没有把联赛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进行市场推广,各赛区缺乏统一的营销计划、各阶段的比赛营销计划没有连贯进行。

联赛在进行体育营销时,体育组织不能因此把主体功能和客体功能加以混淆,不利于赞助商对体育市场的赞助,更重要的是体育市场将失去正常的社会舆论监督和主体运作的责任感。媒体与赞助商关注的焦点是联赛第二、三阶段,最主要的是在第三阶段——八强赛,而对预选赛关注程度较少。

3.赛制的发展问题

CUBA联赛中真正按照中国大学生联赛竞赛规程进行预选赛的各省市区占调查数的25%,而以各地当年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取代预选赛的占调查数的75%。44.4%教育主管部门会认真组织预选赛,约占调查数55.6%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预选塞的程度远低于当年的高校篮球联赛,降低了预选赛的影响力。而按地域进行的分区划法不能反映我国学校特点,导致每年在联赛的分区赛出现补缺现象。

三、CUBA联赛市场开发的对策

1.协调和改变思想观念

CUBA应以追求社会发展目标为主、经济发展目标为辅,处理好企业和其他商业组织的利益,融洽体育市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并使体育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和平共处。坚持“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的宗旨,推广高校篮球文化、繁荣体育事业;促进高校校际交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其发展理念是号召全民运动,将体育文化融入生活,实现联赛“育人是宗旨、文化是特色、品牌是优势”的目标。

2.保护与加强市场营销中的品牌效应

CUBA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品牌效应,提升品牌效应使本身具有发展潜力和持续的稳定性,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知和确定,扩大广大忠诚的消费集团。制定适合联赛自身发展特点的品牌营销战略,选择有效的品牌营销途径和方式,使联赛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扩大联赛的形象、提高经营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不断的优化体育市场的发展战略规划。

3.进行赛制改革

在管理方面,采用民办政府支助,主张联赛自治;在联赛运行调控方面,以法律、教育部政策为准则,以竞赛规则为依据,以登记联赛为杠杆实施调节和控制,CUBA应根据全国各高校的规模、运动水平、场地设施等因素,制定联赛章程,对竞技体育本身的经费来源、使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资格、权力、义务进行详细而严格的规定,对相关的新闻采访、转播、版权、保险等也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

4.明确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的选定

目标市场是高校在校的或已经毕业专、本、研究生、中小学生以及关心篮球的各界社会人士。对目标市场定位时,要对消费者类型及消费的产品进行分析,消费者包括两大类:一是大众消费者;二是商务消费者。大众消费者是体育产品的直接和最终用户。商务消费者包括赞助商、媒体单位等,而盈利性社会团体、企业、公司都归于赞助商,电视台、因特网、广播、报纸等属于媒体商务伙伴。目标消费者是喜爱篮球运动的大学生、社会各界人士、中小学学生,他们消费的产品是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训练、体育信息。

参考文献:

[1]彭贻海.试论我国体育竞赛市场开发的发展概况.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144-145.

[2]郭文吉.我国体育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2006,(480):213-214.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4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是一种民俗旅游,以开发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为主,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大力发展张家界的旅游业,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增添文化旅游含量,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突破目前张家界旅游文化消费太少这一制约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而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徐华锋 杨文华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6(2)分类号:F590.3关键词:张家界 民族文化旅游 旅游产品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发达与否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低的显著标志。同时,人力资源作为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势在必行。文章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针对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此来完善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金融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也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步伐快的产业,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而成为现代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因此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成为金融业界的共识。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具有竞争性,竞争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成为低成本的领先者或者研发出差别化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开发金融企业的特殊技能或核心能力,这就意味着金融企业必须要依赖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因为他们具有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能动特性。因此,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力开发,离开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难以为继。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金融企业的管理目标是由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中,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金融企业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能力素质,理解管理者的真正意图。其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在金融机构中,作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需要有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作为保障。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组织体系更健全,能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遇,更好地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是金融企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金融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先进的技术及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先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配合和开发先进的金融技术,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使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企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二、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大部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都出身于传统的人事工作部门,他们将一些落后的人事管理理念和方式带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习惯于将自己传统的观念灌输给员工,认为员工必须服从于领导,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员工的理解,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使员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被员工真心地接纳。这种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发展,也阻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问题

很多金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详细的合理规划,在制定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盲目地追求简洁便利,使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造成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高效率运作具有重要影响,而所谓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是使员工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同时,一个工作挑战性越高,未来发展前景越好,薪酬分配越公平合理,就越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当下,大多数金融行业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薪酬分配不合理及结构单一的问题。例如,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工资和奖金随意发放的现象,过于重视部门领导的个人意愿,缺少对员工个人业绩的正确评价,没有达到激励应有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损失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业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部门对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担心投入大量培养经费后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会流失。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培训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仅仅几次讲座不能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误区,培养效果不佳。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员工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对其他方面的培训涉及很少,使员工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认知与规划。另外,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培养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合理,只是注重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希望运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培养的缺乏导致了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匮乏,这种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我国金融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 “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单位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本,认识到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就需要从理念着手,站在员工的角度和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角度,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实现金融企业人才队伍的充实,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应树立公平竞争、人事相宜的管理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支撑下合理选用适宜企业良性发展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争的过程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标,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制订有效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金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制订和实施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设立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库。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总数量仍将会增加,业务种类和规模也有望继续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会更为激烈。为此,应当依据金融行业今后发展的走势,早做策划、早做准备,加大对重点人才的吸引力度,制定科学的人才选聘机制,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金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业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之前,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金融企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金融业应采取全面的薪酬体系,对员工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要合理公平。首先要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严格依据按劳分配、按能分配的原则,做到公平分配。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应做好绩效考核的工作,对业绩突出及贡献较大的员工实行奖励制度,实现人才激励机制的目标。其次,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时,还应该格外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激励机制的制定要注重其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除了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还应给予员工人文关怀,加强精神方面的激励,充分发挥激励的效力,使企业得到员工的认可,同时达到金融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构建新型的金融业人才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在金融行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构建一套新型合理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增强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连续性开发,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以及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建立现代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对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强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培养、金融技术创新等支持,为金融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各金融机构要对培训加以重视,构建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联动。各个金融机构要制订适宜自己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规划,尽力改善自身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训模式,形成多元化并且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中与员工的互动,达到培训的目标。此外,除了加强员工基本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新技能和新知识的教育,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帮助员工合理规划其职业生涯。还要合理规划培训和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注重短期培训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计划,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从而多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应注重金融人才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以适应各类用人机构的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以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为载体进行个性化、专门化的培训,从而提升金融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当下,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尚未完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冲击,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要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通过改变理念、完善体系、增强培训等方式,做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尽力挖掘员工的潜能与价值,保证金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为使我国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与管理,只有具有了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才能确保我国金融企业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6

对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作一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一)原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譬如一场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和海啸的出现,会直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面貌,造型地貌和摩崖石刻的崩塌,河水浑浊,湖泊淤塞,草木枯萎,动物迁移和灭绝等,如果人们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都会加剧这种变化。

(二)不注意保护文化遗产,造成对景物的破坏

旅游区中的人文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单位只从局部利益出发,并未意识到景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意义,破坏景点,霸占景点现象屡见不鲜。

(三)“三无”,“三乱”的建设,破坏了景物的整体美感

所谓“三无”是指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是指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三无”和“三乱”由于本身的无秩序性,使得景观原有的整体美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单位在旅游区内或者景区附近,无视规划要求,乱建高楼,降低山水和景物的高度,使得景观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美。

(四)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一疏忽,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绿化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旅游建筑,没有规划的大肆建筑,侵占了大片绿地,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2.水污染。据调查,国外游客对环境的污染比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多6.8倍,废气排放多8倍,生活垃圾多9.8倍;国内游客比城市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多2倍,废气排放多2倍,生活垃圾多2.5倍,燥声和振动也成等比级数而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污手段,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3.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混乱,破坏了它们的饲养草和哺育环境,同时个别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乱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也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毁坏。

二、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1.对风景名胜区实行ABC重点管理法。把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划分成A区,在这类地方,不建大型生活建筑,只建少量观赏型建筑,尽量保持本景区原有的`自然特色,突出它的自然美。在A区的外围地带划分为B区,在这一地带,除了建一些观赏性建筑外,还可以建小型的服务设施,以备旅游者所需,本区的建筑应采用园林建筑中的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比,对景等,将B区建筑和A区景物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和生硬。在B区外围地带,也是风景区的界线划分成C区,在这可以搞一些生活建筑,但是要保护好视野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性。

2.建立风景防护地带。就是在风景区外围建立防护地带。在防护地带内,进行大面积绿化,不准兴办能造成污染的工厂和其他设施,控制农药的使用,居民点的建设也要规划好,以维护风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保护景观原有的特色。譬如,武夷山风景区,就将精华的九曲溪景区上游地段划为保护地段,加以保护九曲溪。

3.在开发风景名胜区之前,作好全面规划,提出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克服“三无”,“三乱”建设。在风景区的建筑要少而精,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和周围的景物协调的配合,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

4.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在游人进入景区之前,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育。

5.对景区的垃圾和粪便要严格的管理。游客在景区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垃圾和粪便,对于此,景区一定要有足够的垃圾桶和厕所,同时要配备足够的清洁人员,以保护景区的环境。

6.要加强对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7.要加强对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8.要加强对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的就地保护起来。

(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1.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原貌的完整性。a.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即使它已经班驳陆离,也要“修旧如故”,而不能“整旧如新”.b.对于古建筑,要保护它的视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以突出古建筑。如果古建筑需要搬迁,要原样搬迁。c.仿古重修。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但是后人们从古书或民间流传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人们重建它们,这就要求一定要在不违备历史的前提下重建,“重现”古建筑物的风貌。

2.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和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的环境和生态对于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

沿海滩涂的开发现状与保护对策 篇7

关键词:沿海,滩涂,开发现状,保护对策

在我国荒山地、荒坡地、荒草地、荒碱地和荒沙丘六大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 滩涂资源经济价值最合理、投资最可行, 开发潜力巨大[1]。但滩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 复杂性较高, 尤其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仍存在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博弈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在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是必要的。

1 各地滩涂的开发现状

1.1 滩涂开发成果

截至2002年, 浙江省舟山市围垦造田327处, 围垦面积12 332.8 hm2, 使64个小岛 (礁) 与大岛相连, 扩大了海岛陆域面积[2]。1949—2001年, 上海市共圈围滩涂8.73万hm2, 使上海市陆域面积扩大了14%[3]。截至2003年, 厦门市围垦滩涂21处, 围垦面积达5 900 hm2[4]。1951—2008年江苏省累计匡围滩涂207个垦区, 总面积达27.50万hm2, 增加耕地5.70万hm2。截至2005年底, 东台市共围垦滩涂1.37万hm2, 形成耕地1.00万hm2, 水产养殖0.30万hm2。2011年12月, 迄今为止国家海洋局批准的一次性用海面积全国最大的匡围项目, 也是全省第一个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的滩涂项目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这标志着“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工程全面启动, 东台市历史性地走在了江苏沿海发展的前沿。按照江苏省总体规划, 到2020年全省计划围垦18.00万hm2, 其中东台市占6.67万hm2。东台市将对这些滩涂实行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为实现“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提供强劲支撑。

1.2 滩涂开发存在的问题

各地滩涂开发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多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 利用方向单一;缺乏总体规划, 管理不够规范;政府投入资金匮乏, 民间资本引进力度不强;重开发轻环境保护现象仍然存在。当前, 东台市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是全省最多的, 但滩涂开发的层次、速度和滩涂经济增长较为滞后, 与南通市以及友邻县 (市) 比, 还有很大差距, 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凹槽”[5]。

2 滩涂开发与保护对策

2.1 以设置专门机构为特色, 开发与科研同步

滩涂的开发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走差别化发展之路, 其保护也更应遵循地域属性,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此, 东台市滩涂设立专门科研机构, 将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市滩涂研究院设立于此, 走开发与科研同步之路。针对东台市滩涂的特点重点开展滩涂围垦工程、新垦滩涂快速治理与培育、滩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引进, 促进滩涂的科学开发利用, 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2.2 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 开发与保护同步

大力倡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提高效率, 鼓励将政府的公益目标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对那些不符合滩涂环境保护定位要求的经营业务, 逐步引导, 使其规范;对高污染、高耗能或未通过环评检测的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积极引进低消耗、高产能、绿色环保型项目, 走政府扶持、企业进入、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公平竞争的“以滩养滩, 以滩治滩”良性发展模式,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发展。

2.3 以高起点规划为基础, 保护与发展同步

根据区域滩涂资源及环境现状, 并结合区位特点, 借鉴其他地方成功案例, 积极与水务、农业、国土、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 高起点编制符合区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的长中短期规划, 规划要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此为基础, 进行高起点发展。如东台市正大力开展以“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为目标, 开展“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港口建设, 培植特色产业, 致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

2.4 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保障, 保护环境促发展

随着各地滩涂开发力度的加大, 局部地区污染物的量难免出现增加, 污染物的种类和成分将变得复杂。因此, 必须建立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人员能力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 确保环境安全, 在环境保护中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何书金, 王仰麟, 罗明, 等.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2]李晓武.浅谈舟山市滩涂资源开发与海岛经济发展[J].水利经济, 2003, 21 (4) :12-13.

[3]苏德源.上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及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 2003 (3) :18-19.

[4]陈继新.厦门西海域岸线和滩涂存在问题及整治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 2003 (11) :24-26.

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论文 篇8

安定区位于**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辖12镇7乡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总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4.6亩。2001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安定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政治、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水保立区、农业稳区、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依法治区的五区发展战略,在农村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在城市培育绿色食品加工、现代制药、冶金机电、化工建材四大工业体系,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定区环保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随着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壮大,以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为主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由于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安定区环保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安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发展的历程

(1)大力宣传基本国策,唤醒全区城乡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从70年代开始,全区环保事业走上了起步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初尝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但在那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安定区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70年代遍地清水,80年代水质变化,90年代污染加剧,2000年后河道变黑,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符合国情的环境政策。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的环境保护事业以宣传教育为起点,广泛宣传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在唤醒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同时,安定区环境保护的监管体制逐步产生,并正式走进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开辟了全区环境保护新的征程。

(2)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安定环保机构不断加强。30多年来,我区环保机构的设置,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先后走过了六次跨越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1986年在原**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设立环境保护股,到1988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卫生管理站设立环境保护股,再到1991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理站、1999年成立原**县环境保护监察队、2002年更名为原**县环境监察大队,直至2005年升格为**市安定区环境保护局,形成了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回顾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原县委、县政府,区委、区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我区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将为安定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是我区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来,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污染减排出现重要转机。区委、区政府向全区人民作出承诺,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832.45(绝对量)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35.33(绝对量)吨,并作为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安定区环保局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逐一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通过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9年,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2%,污染减排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

(2)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持续推进。水是生命之源。区环保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把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对内官、香泉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和工业企业进行了清理,保证城乡人民群众的饮用水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加大对九华沟、响河、花岔、赵家铺、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力度,从而掀开了流域污染治理的新篇章。

(3)事关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环保工作者把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关川河流域污染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护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4)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大力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领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区进一步树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强了农村污染防治,为保障全区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认真开展建设生态示范园和绿色单位、绿色军营、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等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网络。

3、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安定区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显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我区的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区污染负荷仍居高不下,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群众环保意识不强。总的看,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当发展经济与治理环境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的思想。现在各乡镇都在下力气抓区域开发建设,这是好事。但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擅自建办工艺落后、污染环境的小项目,仍想走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在是得不偿失。有的厂区与居住区相互交杂,经常引起厂群纠纷,处理难度较大;一些难治理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说明,在少数企业领导头脑中,环境保护这根弦还绷得不紧,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认识问题,环保工作就会滑坡。

(2)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对于水污染问题,老百姓对关川河流域有个形象的描述,称之为**、臭河,这说明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相当大。此外,城区餐饮业油烟污染及KTV歌舞厅、居民区内的小企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噪声也已成为严重扰民因素,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投诉明显增多。

(3)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城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行率还不高,部分生活污水只是采取简单处理,而后直接排入下水管道进入河道;垃圾也只是采取简单填埋方式处理。企业治污设施各自为政,生产废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

(4)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区环境监控的企业点多面广,特别是对小企业管理还不到位。这些企业虽单个排污量不一定很大,但由于企业分布散、数量多,累计污染负荷就非常惊人。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但环保齐抓共管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环保部门唱独角戏,环保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相对薄弱,很难保证从源头上遏制环境污染。

(5)农村环保问题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结构严重退化变质;二是过度施用农药,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风险增大;三是滥用饲料添加剂,不仅使肉蛋品质降低,而且使食用者、周围环境遭受性激素物质的污染;四是畜禽养殖排泄物随养殖规模大幅增加,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五是农用塑料薄膜大幅增加,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六是秸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七是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

二、做好安定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重任务,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根据贫困地区财政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情况提出个人之管见。

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关系,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盛至衰的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加大投入,为区域环保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安定,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安定环保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以生态安定建设为抓手,认真解决广大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的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近年来,我们虽然在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能源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的化肥、农药、白色污染防治虽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低残高效农药的使用,但与农民增收的要求比较相去甚远;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只考虑眼前投入小的现实,绝不会思考未来地膜对土壤的破坏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原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已经超荷,原有治污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城市环境,也污染了农村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投入,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必须依赖国家。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比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保建设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基层县乡两级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安定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

3、完善政策,严格监管约束。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和政策性规定。从现实情况审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层面重城市轻农村;项目环评经费上收、事下管、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环保队伍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对此,国家环保部应积极做好法律的修订工作,争取全国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环保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环保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权利于基层,使之责权利对等;加强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坚持浪费资源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不引进、对自然生态有较大负效应的项目不引进。对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致富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必须坚持先论证后引进。要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限时减排治污或者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首先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经费、政策、时间约束到地方,到项目,到人头;林业部门应针对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研究有效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覆盖率、畜积量稳步上升;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要严格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绝不允许在环境问题上再出现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

长城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XX市文化局局长 XXX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可珍惜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XX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XX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XX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筠连县巡司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 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翠屏区、XX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 年),XX筑僰道城,迄今已有2180 余年的历史。同时,XX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 大类,90 多个项目,其中屏山县的“金江号子”、江安县的“竹簧工艺”、翠屏区的“面塑”和XX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XX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 年5 月,市境内共保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处(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 处(旧州塔、大观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 处(云南会馆、武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 处(北岩寺、叙府会馆等)。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 处(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 处(江安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 处(屏山县龙华镇),历史文化古街区1 处(冠英街)。文博单位共收藏有石器、铜器、陶器、字画等各类馆藏文物9222 件。其中一级文物15 件,二级文物30 件,三级文物1173 件,未鉴定文6000 余件。截止2005 年底,全市共有文博单位12 个,编制62 名,实际在岗人员72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 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市设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家咨询组织,“民保工程”具体工作则由市文化局负责。

近年来,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狠抓规划编制和制度建设,在编制了《XX市文博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 年远景目标》,上报“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项目54 个的同时,修订了《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城区所有文物点、地下文物埋藏区等都纳入规划保护范围,拟定的《XX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已列入市政府2006 年规范性文件公布计划,并积极落实“四有”和“五纳入”工作,制定、完善《XX市文物保护管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16 项条规,明确和规范了文物行政审批行为,初步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狠抓文物保护项目的争取,共向国家、省争取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修缮经费400 多万元,市政府拨款1000 多万元,抢救和修缮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打造赵一曼纪念馆(故居)红色旅游景区,列入了国家发改委等13 个部门编制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全国100 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狠抓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加大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力度,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推荐及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的公布工作,全面完成文博系统馆藏9222 件文物的清理建档工作和馆藏文物腐蚀调查工作;强化文物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博物馆管理办法》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落实《文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行文物安全责任制;搞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XX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全面普查并上报《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目录汇总表》,绘制了《XX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分布图》,列出了急待抢救的民族民间文化濒危目录,并大力宣传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对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地方、部门和个人将保护文物视为现代化、城市化的阻碍,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文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功能。因此,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时,多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拆除、损毁文物,文物消失数量惊人。

据1987 年文物普查资料记载,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2300处。但在不到20 年的时间里,截止2006 年3 月,据不完全统计,不可移动文物点已锐减至1000 处左右,其中因自然原因损毁的约占20%,其余80%均为人为原因造成。如翠屏区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点就由93 处减少到33 处。

(二)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文物保护设施简陋,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紧缺。全市仅有市、珙县、屏山县设有独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其余各县的文管所都是与文化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多数只有1 名编制。现有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仅20 人,不足1/3),专业、职务、年龄结构不合理,陈列展览、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制作、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开发利用等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高职称人员紧缺。以市文管所为例,从1992 年成立至今,一直只有2 名编制,与所承担的繁重的业务工作任务极不相称。文物保护基础设施简陋,保存条件差,自然损毁难以避免。据2005 年开展的《馆藏文物防腐蚀调查》统计,我市收藏的9222 件馆藏文物,有60%的需要进行修复。南溪县800 多件字画,1990 年省文化厅调查时,认为有80%的可进行修复。但到2005 年时,可修复率已降至60%。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紧缺,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市级财政除了每年必要的工作经费外,没有抢救和保护经费。市文艺创作室于2005 年底就编撰完成了60 万字的《XX民俗大观》,但因经费原因,至今尚未出版。各区县财政更是连“民保”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在传承方面,有些民间艺术仅有一位高龄老人知晓,家人由于生活困难,不愿继承,从而面临人才断代、艺术衰落的危险。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演、工艺制作的人普遍缺乏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接班人相当困难。

(三)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旅游发展的人文核心作用发挥不够。我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激发城市的活力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人文精神塑造方面缺乏深入的挖掘,切入点也未找准,没有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彰显XX形象,传承XX文化和文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真武山古建筑群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目前,真武山古建筑群的管理存在着三个管理使用者(真武山古建筑群管理局、市博物馆、真武山道教管理委员会),各自的职责、安全责任没有明确,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加大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市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立起来,是文物遭到损毁和破坏的根本原因。我们要用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武器,提高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走法制化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一是要建立我市地方性文物保护规章体系,解决文物法律法规的原则性和滞后性上的不足,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形成文物保护合力。二是要严格文物行政许可,加大文物执法力度,让文物违法者不能违法、不敢违法。三是要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广泛宣传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让市民知道、遵守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二)加强文物管理机构建设,提高保护队伍素质。为保证文物工作的顺利开展,要争取县县建立文管所,解决基层文物管理机构断档或无编制、无人员的现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能满足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大力争取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有计划地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地方为主”的文物经费原则,推进区县政府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证。积极向中央和省争取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和利用投资融资新渠道,发挥文物支持旅游的人文核心作用。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探索实施“民保工程”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局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大门类的保护思路、办法和措施。探索建立保护目录所必须的一套科学、规范的程序。

(四)把握住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历史机遇,整合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屏山文物保护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社火介绍下一篇:三年级写人作文感恩我的老师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