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海洋中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在人们认识到海洋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拉动和支撑作用后,各沿每国家、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海洋开发的行列。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海洋开发技术落后,加之一些部门的急功近利,导致对海洋资源的严重破坏。表现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严重浪费;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入海污染物总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等等影响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必须吸收人类在陆地开发中的经验和教训,尽最大可能防患于未然,不要重蹈覆辙。
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海洋开发和海洋服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而言,要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要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可持续再生产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不要影响后代人的利益。3.优化配置海洋资源,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海洋保护指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物环境是一个包括海水、海水中容解物和悬浮物、海底沉积物及海洋生物在内的复杂系统。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等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目前海洋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之不致衰竭,以供人类永续利用。特别要优先保护那些有价值和濒临灭绝危险的海洋生物。据联合国有关部门调查,由于过度捕捞、偶然性的捕杀非目标允许捕杀的海洋生物、海岸滩涂的工程建设、红树林的砍伐、普遍的海洋环境污染,至少使世界上25个最有价值的渔场资源消耗殆尽,鲸、海龟、海牛等许多海生动物面临灭亡的危险。预计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2
关键词: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石油机械开发,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1 海洋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海洋石油资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 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 边缘部分称作海, 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 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 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 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 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 目前为止, 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 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 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 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 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在我国面积广阔浩瀚的海洋中潜藏着数量庞大的, 已知与未知, 已利用与仍在探寻中的宝贵海洋资源。在目前, 已经探知的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 万平方公里, 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 亿吨左右, 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 万亿立方米, 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可燃冰”。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 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 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 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 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海洋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能资源等的总称。我国海洋资源的特点资源丰富, 种类繁多。开发不足。潜力巨大。其中我国海洋石油资源总量为498 亿吨, 其中大陆架255 亿吨, 深海243 亿吨。我国海洋石油资源丰富, 占海洋资源总量的较大比例, 在海洋资源中占据重要位置, 是我国宝贵的海洋资源之一, 但亟待勘探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
2 我国海洋石油机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 总得来看, 中国的海洋环境, 一直基本处于良好状态。但是随着近年来, 我国海洋石油机械开发数量增多, 范围变广, 频率加快, 力度加强, 各种海洋环境污染破坏问题显现出来, 海洋环境逐渐变差, 质量下降。据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污染。中国沿海分布着几个大型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 在开采利用过程中, 跑, 冒, 滴, 漏的石油数量相当可观, 每年有近乎10万吨石油入海污染。到目前为止, 中国沿海油污染面积作为12万平方公里, 占我国海洋总面积比例较大。其中相对而言, 渤海和东海油污染比较严重, 分别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 南海占19%, 黄海最少, 占14%。渤海油污染面积大约是4 万平方公里, 东海油污染面积则近乎3.4万平方公里, 黄海的油污染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 南海油污染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石油污染中国沿海油污染比较严重, 石油是各种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种, 石油污染对海洋各种生物资源危害极大, 因此国家与企业应当高度注意这个问题, 制定有效措施。
2.2 石油机械开发开采技术问题
虽然世界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突破进展, 我国国家科学技术人员一直不断探索努力, 发展科技, 我国海上石油机械开发技术有所提升, 但是石油资源开发技术仍然尚未成熟, 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由于石油开采技术的落后, 不完善, 导致在开采过程中部分石油资源的浪费, 未能实现充分全面的开采, 对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其次, 就我们现在也偶尔有发生的石油泄漏与石油爆炸事故,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加导致了众多人员伤亡, 引起了一些社会恐慌, 这些情况极大程度上是因为石油机械开发利用安全保障与防护技术不到位与不重视。再有, 我国目前的海上石油机械开发中的电子监管, 控制技术仍然有待改进, 安全隐患, 贪污腐败等等一系列问题自然存在, 因此, 石油机械开发数字化, 电子化, 信息化, 高效率的实现, 仍是一项重大挑战, 需要我们为之努力。此外, 石油机械开发中的环保节能技术与意识也是一大问题与挑战, 因而也要引起相当大的注意。
2.3 石油机械开发企业工作方式问题
相比于许多国家海洋石油资源开发的全面智能化与机械化, 我国的海洋石油机械开发的工作方式相对落后。由于我国石油机械产品设备批量少, 品种多, 因此多数的石油机械厂自动化设备少, 多采用人工作业, 这样既导致了石油开采劳动力消耗过大缺效率低下的结果, 同时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 因而我国的石油机械开发工作方式较为落后,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国家和相关企业共同合作, 努力, 加以调整与改善。
2.4 石油机械开发过度, 无节制问题
近些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各国逐渐从各个方面注意对环境的预防, 保护和治理, 其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积极跟随时代的潮流, 响应时代的号召并根据自身环境, 经济, 民生情况, 除了一直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又陆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梦等发展号召, 提出了将生态建设提高到与其他建设同等位置上的五位一体政策, 要以和为贵,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希望实现人类及后代子孙生活幸福绵长, 永续发展。然而由于对外开放拓宽, 世界市场扩大, 导致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大, 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 我国石油机械开发将大, 近年来, 更是变本加厉, 不计后果, 过度无节制的开发开采, 丝毫没有节约, 适度的观念和意识, 长次以往下去, 极大可能导致海洋石油资源耗尽枯竭的威胁, 从而影响石油化工企业, 经济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间接影响我国国家安全与综合国力, 以及后代人民幸福安康。
3 石油机械开发企业以后发展方向与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的几个问题, 石油机械开发中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国家与有关企业仍然需要加大人物财力投入力度, 坚持不懈地深入改进安全, 防护, 节能环保, 电子监控等开发技术, 实现石油开采安全高速发展;其次, 对于环保问题, 应当尤其重视, 除了改进环保技术外, 更加应当积极建立细致完善, 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既要防止和减少未来石油开发中的污染, 对已经造成的污染主动积极的治理或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海洋石油资源丰富而且重要, 但是石油机械开发中的问题也暗藏其中。为了降低病减少潜在的威胁, 国家与企业必须加大研究, 积极发现自身问题, 尽快寻找相应解决措施, 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滕长青, 高鹏斌, 石油机械热处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化工管理, 2015年8月.
[2]熊愿, 黄晓军, 张勋等, 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机械, 2014 (11) .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54-02
1 从宏观方面分析
1.1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束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1世纪上半叶西部地区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每年规模巨大的新增人口,特别是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使本地区人力资源供应极丰富。
1.2 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城市工人的下岗和农村隐性失业,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市工人下岗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企业富余人员要分流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将对整个城市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据2004年底数据统计,就业人员19078万人,占全国比重为28.8%, 2001年以来西部各省(区、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由4.3%减少到4.2%),西部各省(区、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无一例外地呈上升趋势,或者持平。
2 从微观方面分析
2.1 专业结构不能理性服从现实环境的需要,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矛盾突出
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结构上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是出现曾经一度走俏、而今需求已达饱和状态的传统专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另一方面是新兴专业需求量急剧增加,供给明显不足。
2.2 人才层次结构供给不平衡。智力因素含量参差不齐
从人才各层次供给总量上看,本科以上层次偏低。大专以下层次供大于求。从人才各专业的构成来看,在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的同时,真正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又奇缺。
2.3 健全的人力资源供需市场没有完全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尚未步入良性循环
目前人才流动还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制约,例如户口、档案、工作关系等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中介市场的运作还需更加规范化和增强灵活性。人才市场要起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为企业和人才之间寻找配合点。一些大城市的人才市场在逐步走向完善,但中小城市的人才市场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没有对地方经济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现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同时人力资源数量庞大,束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我国人口因素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一样.人口的过快增长会与其它资源出现失衡。
3 人力资源供给方面
3.1 西部人才市场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而在总量上却截然相反供过于求
西部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西部地区尤其是兰州、西安、成都等大城市仍然保有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人才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是人才需求不足的重要表现。西部人才流失问题本身就说明,目前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从全国人才供求状况来看,西部人才需求不足的局面更加明显。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西部地区本身也需要大学毕业生,但这种需要没有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基层单位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也缺乏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重要的是应该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利用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的经济发展刺激西部的人才需求。
3.2 人力资源老化逐步严重
到21世纪后期上半叶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老化逐步严重,据统计,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贵州、老年抚养比高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9.30%其中四川最高为1133万人。到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26.38%,社会负担沉重。
4 西部当前人力资源人口存在主要问题
4.1 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压力
人口的过快增长在宏观上必然导致对资本积累的压力,使西部地区难以跳出“人口增长压力——资本短缺——产业结构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收入水平低”的恶性循环;在微观上则形成了过重的家庭负担,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经济的维持更多地是依赖于对生存资源的掠夺,进而威胁到西部人群的可持续发展。
4.2 贫困人口过多且比重过高,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阻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艰苦,资金严重缺乏,工资水平较低,地方领导不重视人才,西部地区农业领域的工资水平最低,集体行业低于国有行业,故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引进人才更难,经济发展缓慢。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状况严重, 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
4.3 农村人口多, 城市化水平低
人力资源呈现二元化结构, 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一个重要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呈现这种不发达的二元经济结构, 其典型特点是农村不发达的农牧经济与城市较发达的工业经济长期缺乏必要的关联。而与此相对应的也是一种比例极不协调的人力资源二元结构人口分布不合理,加剧了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4.4 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压力较大、势头较强
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重庆以外,大多数省区为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势头一直较快,未来面临的压力较大。
5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西部人才资源流失严重
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削弱了西部发展的原动力,从事传统产业者居多,知识老化。从事高新技术者少,使知识经济很难在西部成长。
5.2 人才队伍总量偏小, 存在人才缺乏与浪费并存, 难以满足西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西部地区一方面人才数量不足,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另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人才缺乏与浪费并存, 难以满足西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知识经济很难在西部成长。
5.3 人才管理选拔机制不完善
发达地区相比,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选拔使用人才的政策制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统分统配、一岗定终身,流动艰难,许多人才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联系的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浪费。只重视储备人才,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岗位,使得人才和智力大量外流,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西部地区缺少良好环境和制度,使得西部不仅成为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更成为发达地区的人才输出地。具体表现为:是人才大量外流、科研力量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5.4 缺少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和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西部地区缺人才,更缺少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缺少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和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6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在文化教育方面
6.1 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低
西部大专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分别比全国低18.6%、26.7%、29.1%。
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比全國和东部高出26%、11.45%大专以上比全国和东部地区低18.6%、57%。
6.2 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
教育投资占全国总投资1.702%,现阶段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基础教育不够完善,同时高等教育出现结构失衡现象等等。
6.3 基础教育落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西部地区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教育投入较少,义务教育的实施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无法保证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基础教育落后,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办学层次相对较低。导致了西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4 教育的总体供给不足
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来源依靠政府财政性拨款的比重较大,高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与全国相比仍然落后。高层次的教育资源存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显著。
6.5 教育培训体系不全
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学制缺乏弹性,各级各类教育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衔接,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办学体制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总体上说是丰裕的,但人力资源存量不足,主要表现在量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反而带来了较大的人口压力;质的方面普遍偏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从结构上看,西部人力资源存在着配置不合理、实际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这种总体上的失衡态势严重地制约着西部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余恩海.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4,(4).
[2]毕劲.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存在的五大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
[3]万丽娟,董海雯,刘晓琴.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
[4]白群燕.关于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问题的探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0).
[5]吕彦明.浅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1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4
1.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有偏差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评价侧重计算机硬件配置.而不是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深度.这种误读给国内外许多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带来惨重损失。
2.目标不明确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前调研不够充分,分析不够清楚明了,就比如开发的工作人员中,对整个系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基本的,明确的、全面的的概念,就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下去,进行设计和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设计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使得系统开发失败,重新开发设计,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
3.开发时忽视了高层领导者的态度
有时候开发人员本着自己的意愿设计并开发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尽管系统很好,但领导不满意属下擅自动手,不听指挥,从而浪费了时间,资源和心血,还加剧了与领导之间的隔阂。并且在没有领导的授权和支持下,能开发出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很是艰难。
4.开发时缺乏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并且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较差
“只要熟练掌握几门计算机语言,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编码只不过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多人群体性的任务,需要很好的合作与协调,没有这些很难开发出所需要的系统,并且会使系统开发周期变长,无针对性。
5.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落后
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又脱离实践,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的编程技巧能力培养,而忽视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差,系统开发本身还缺乏一套严格的理论基础以及缺少一套简单有力的开发工具。
6.开发后缺乏软件测试,并且安全性有待提高
软件测试是开发过程的必要过程,不进行的话,很难知道是否达到预先的要求,实现想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性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山寨,盗版比较猖獗,这增加了开发的成本并严重影响了更新的速度。
7.解决方法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5
定向羽状水平井在晋南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定向羽状水平井是指通过定向井、多分支水平井技术,由地面垂直向下钻至造斜点后以中、小曲率半径侧斜钻进目的煤层主水平井,再从主井两侧不同位置水平侧钻分支井,进而形成像羽毛状的多分支水平井.这一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中国煤层气领域还处在研究和试验阶段,尚未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工艺与技术.
作 者:郭丙政 GUO Bing-zheng 作者单位: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 刊 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 25(9) 分类号:P61 关键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6
一、目前现状 [文章-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房产市场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已报建开工的小区共17个,批准开工面积367000m2,基本竣工投入使用的有43598m2。调查表明,我县的房地产业正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基本杜绝了无证开发、越级开发、无序开发的行为。
土地开发规范有序。所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按程序报批的制度。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地企业,都能按南府发[2004]62号文件和南充市人民政府14号令(南充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运作。大多数企业能按照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提供有关证书、证件和文件资料进行房地产开发资格审查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报建审批。大部分开发业主均能按照获得开发项目后,通过报建审批再开工建设。
房产销售运营正常。各开发企业进一步了解并熟悉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的行业法规和规章,对商品房的开发和预售管理有了明晰的认识,大多能严格按照《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再开始与买受人签订规范性商品房预售合同。按规定收取预售款。从而避免了商品房预售中的一房多售,合同欺诈“短斤缺两”的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商品房买受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避免了商品房买卖的纠纷发生。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房地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存在以下问题:
无证违规开发突出。部分企业未进行房地产资格审查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就设售房部(客户接待中心)、广告未经审查就公开发布。如:铂金时代、朝阳大市场等楼盘至今未进行开发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批,就设立客户接待中心、公开发布广告等。有的项目既未进行项目报建,也未办预售许可证,就擅自开工建设。如胜达花园、学府苑。有的开发商项目资本金未到35%的要求,不符合报批条件就私自开工,有的业主凭购买水泥、钢材的发票充资本金,严重违反房地产开发有关资本金管理制度。
未建先售比较普遍。部分房产开发商实力较弱,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在未达到预售条件,刚刚开工就收取高额订金。如陶然居、友助欣城、鑫都花园等项目。
规费收缴难以到位。部分开发商只强调享受优惠政策,而不按时交纳配套费等相关费用。有的开发商片面理解为商品房也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未交纳相关费用,如仪陇大酒店及附属工程,按招商优惠政策,除宾馆和会展中心享受免缴有关规费外,作为附属工程的商品房,应按20元/ m2的标准缴纳配套费,目前分文未交。
质量未验提前入住。个别已竣工的楼盘,未通过房地产主管部门组织的综合验收,已有人入住,小区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未达到入住条件,为以后**的小区建设管理带来了困难。
订购协议不够规范。大部分开发商业主在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收取选房费都是自制协议,且未送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有的由于协议条款不明确,办了预售许可证获取了国家正式合同后,其套内面积和建筑面积计算不一致,附加协议中增加了不少费用,不同程度增加了房价款,损害了买受人利益。
建筑设计格调偏低。多数开发商一味追求廉价,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粗制滥造,建设结果与效果图等宣传资料相差较大,损害了**形象,也损害了买受人权益。
三、对策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大对房地产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格按房地产业相关政策文件,从严执法,规范管理。一是制作宣传提纲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二是将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各开发企业。要求企业认真学习,依法开发经营。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7
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一)沿海水域资源开发水平低、开发不合理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执行“重陆地轻海洋”的资源开发政策,因此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比较小,同时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开发水平也比较低,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利用效率低,导致海洋资源浪费严重。就目前的海盐及盐化工业来说,虽然海盐的利用速度加快,但仅局限于从卤水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等元素,尚未开发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微量元素,如铀、碘等。同时我国海洋盐业一直采用手工扒盐的方式,并没实现高效率生产。虽然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很少,据统计,在全国100多处的滨海旅游沙滩资源中,被开发利用作为海水浴场的只有30处。目前被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动力资源只有潮汐能,而波浪能、海流能等其他能源却只处在试验和探索的阶段。开发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国渔业大多都是过度开发的状态,导致部分鱼类资源开始衰退。同时一系列不合理的开发带来的灾害日益增多,据统计仅2012年,发生赤潮灾害73次,占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52. 89% ,损失占13% 。
(二)海洋生物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由于我国对海域生态环境缺乏保护,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减少、传统的渔业资源衰退,与海洋资源相关的其他生物资源同样也遭到了破坏。据统计山东的胶州湾,1963年曾有141种生物,20世纪70年代还有30种,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剩下17种。一些珍稀生物,如中华白海豚、儒艮、斑海豚、海龟、文昌鱼等数量骤减,濒临灭绝的危险。 不适当的拦河建坝工程、围海造田和一些海岸沿边工程等造成了部分河口、海湾及沿岸浅水区海水的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严重破坏湿地等生态系统。
(三)近海严重污染
近海城市的陆源污染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船舶、 海上石油工程事故造成中国近海污染。进入东海的污水入海量最大,次为南海、渤海和黄海。石油是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污染范围较广,不仅使鱼、虾、贝类等海产品变味,严重时能产生毒性效应。因污染对鱼虾产卵、 繁殖及资源衰退等慢性影响造成的损失估计每年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油污染还会使海滨风景游览区及海水浴场的环境质量恶化,影响游览和休闲活动。重金属的污染主要现于锦州湾、辽河口、珠江口等近岸海区。重金属易在底质中蓄积,不易降解,往往被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由于大量生活污水排入近海海域,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灾害。沿海各部门之间争抢海洋资源现象也日益严重,渔业部门、港口部门、滨海旅游部门、石油工矿企业和政府建设等部门的资源滥用使得近海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据统计, 2012年我国四大海域的水质污染程度加剧,在四大海域中第二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4691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水质的海域面积达到了67880平方公里。
二、原因分析
(一)从理论层面看
外部效应理论认为当实践经济活动中,由于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其中一方的活动对其他人产生非市场行为, 可以对其他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也可能造成消极或有害的影响。因为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海洋资源具有外部效应,这就导致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由于个别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非市场影响。
公共物品理论: 由于我国的海洋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任何中国公民都可以免费使用,产权归国家所有,不具有排他性。但是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就又导致了海洋资源具有竞争性的属性,一个人使用了海洋资源便会对其他人带来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了渔业的过度捕捞、 鱼类种类的减少甚至是灭绝。
“公地的悲剧”理论: 由于海洋资源的使用是不具有排他性的,同时海洋资源是外部的,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在没有利用海洋资源的时候别人已经把海洋资源占用, 这就会导致争抢利用海洋资源,造成了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污染。
(二)从政府层面看
1. 政府存在寻租行为。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有关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在相关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与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政府政策措施的失效和政府作用的减弱,产生寻租行为,出现了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2. 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我国对海洋资源实行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分级管理,分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如,海洋环保部门负责海洋的污染防治工作, 海洋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检测评价,海事部门负责船舶的污染问题,渔业部门负责渔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当这些部门遇到一些交叉性工作时,往往会产生矛盾,出现相互推诿现象,从而导致整个海洋管理体制运行效率低下和国家海洋资源的浪费。
3. 缺少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根据科斯定理,对公共物品资源合理利用的最好办法就是明确产权。我国海洋资源的所有者是国家,但是在实际的海洋资源开发中,国家权利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履行,产权关系混乱,管理责权不明确,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海洋资源产权及责权制度。
三、、加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政策倾斜,调整行业利益格局。按照宪法规定,滩涂、浅海等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部分外,其余都属于国家。推进海洋资源立法,建立海洋法规体系,加快制订 《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开发和保护管理法》《海岸带开发管理条例》等,形成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法律制度,明确合理的奖赏惩罚制度,对于海洋污染者收取合理比例的排污费。
(二)注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生态保护
我国在今后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统筹海洋资源的整体性、协调性、高效性,更大程度上是对海洋资源的循环无污染的环保开发。可采取建立海洋自然环境保护区,并进行海洋资源的功能区划分,对于渔业的开采通过实习休渔期的规划管理合理捕鱼,采取高科技手段对海洋的生态系统开展修复工作。同时还要加强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地从每个人保护海洋资源,深入了解保护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科技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大多仍采用传统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海洋新经济正在逐步崛起。海洋新经济是以高科技支撑的,而不是采取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仅仅是依赖于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海洋高科技已成为海洋开发竞争的核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深化海洋资源利用,推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油气业、海洋医药产业、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深加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只有按照海洋发展的科学规律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同时在海洋自身的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活动,才能获得海洋资源的最大效用,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还主要停留在海洋第一产业,即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业。但未来随着海洋高新开发技术的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的作用将逐步弱化,而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产业等第二产业将迅速崛起,在海洋的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滨海旅游、海洋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因此应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减少过度捕捞,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安晓宁.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1-5.
[2]王淼,贺义雄.完善我国现行海洋政策的对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5):33-37.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篇8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地位偏低
尽管信息技术教育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作必要的准备,而且信息技术新课程作为一门科目在江苏各高中开设,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但是由于其为非高考科目致使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生与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也就不高。访谈中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说,学校领导只关心信息技术会考的结果,对教学过程缺少重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辅助类课程,有时甚至挤占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压迫,绝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进行高考科目的学习,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家长也因为担心学生受到网络负面的影响,将电脑排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范围之外。总之,信息技术课程缺少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新教材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并且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相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可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必须从零起点进行教学。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不成熟,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计算机并不多,甚至连基本的打字和鼠标操作都不会。同时,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包括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应用以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课堂教学一般也就围绕这几个主题展开,这种固定的教学内容根本无法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明白自己“学什么”,但却不懂得“如何学”,“学了有什么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教师素质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新课标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如何正确理解和贯彻信息技术新课标成为一线教师的难题。教师从知道、接受、理解,到真正将新课标落到实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以通过会考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围绕信息技术考试刚要进行,教学以讲授操练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信息素养的养成。
二、解决信息技术新课程开发中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为信息技术教育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学校、家长、学生等相关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用于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各相关主体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可是实现家校联合教育一体化,学校根据教学需求设置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进行操作练习,家长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监督,家长与教师及时联系,保证信息对称性,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学生作为先学习主体也要树立长远意识,为了更有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去。
(二)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发展全面性
教师要科学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材内容的删减、添加、重组等。如第一学期的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增加了“打字和鼠标操作”和“文字排版”等基础内容,来缓解学生两极分化的现状;将课程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重组,如合并了“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内容,保证学生知识框架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同时,转变仅传授几个软件的教学观念,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让学生在知道“学什么”的基础上,提高“如何学”的能力,让他们掌握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快速的掌握不断更新的学科内容,也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同时,为适应以后社会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综合提升教师素质,满足新课标要求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效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学校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更多的支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师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工资制度、科研制度、评优制度、培训制度等,通过规章制度让信息技术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注重进行新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保证信息技术教师得到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待遇與重视,激励教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
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新课标的实施动态,认真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实质要求,进而正确有效落实教学政策。同时,要不断积累和借鉴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有效教学方法的延伸和扩展,并学习借鉴他人一些好的教态,结合本班实际予以引用。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气藏开发存在的问题07-19
广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07-01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09-01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0-05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2-15
营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05-23
预算控制中存在的问题07-24
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