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4-09-01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11篇)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1

药品的生命使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质量要求没有达到我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标准, 不仅无法成功治愈患者的疾病, 甚至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对于药品管理的不断完善,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即GSP的相关实施工作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关注。药品经营企业在贯彻实施GSP工作的全过程中, 只有做到全方位的全员参与, 才能确保我国的药品质量符合标准。然而在我国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工作的实际情况观察, 药品经营现状和GSP规范的相关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 GSP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GSP系统不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的GSP, 是2012年末由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的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它在老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适量的修改, 将药品经营的系统划分为组织机构与质量管理职责、人员与培训、设施与设备、校准与校验、采购、收货与验收、储存于养护、运输与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几大要素, 但仍旧没有对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GSP只是将其进行简单的罗列和陈述, 强调了各要素的相关规定, 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形成联系, 各自孤立, 使整体和过程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一个有层次有秩序的GSP实施系统。

1.2 质量管理闭塞

药品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合格有效的药品面向市场和大众, 这是一个开发的空间, 受到外部的影响是极大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GSP将药品经营企业当做一个封闭的独立系统, 在药品经营的过程中与其他企业的联系较少, 有时甚至可能在药品质量的全过程中仅靠自身企业的操作。实际上, 如果将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当做一个独立的系统环境, 那么为企业提供药品的上游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相对于前者而言则充当了一个外部环境的作用, 企业系统环境与外部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互动关系, 缺少了外部环境的企业是无法在市场体系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因此, 需要对生产或提供药品的企业统一进行质量审核。

1.3 对GSP条款的理解偏差

GSP对于药品质量仅提供了原则性的相关要求, 导致企业在实际实施GSP的过程中对于实施细则和部分条款存在理解不清的现象, 导致工作力不从心。例如如何按照GSP的相关规定对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衔接、现场工作规范与GSP的要求如何达成一致等, 企业无法从条款中获得具体的解释说明, 只能按照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或者照搬他人的经验, 脱离本身具体的实际情况, 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 对企业真正实施GSP工作没有任何的意义。

1.4 识别需求能力不足

药品质量除了药品本身在研发和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满足GSP的相关技术规范以外, 同时对于客户的需要也要达到满意。当前的GSP更重视于药品批发管理的工作, 强调药品经营过程的工作, 却忽略了市场客户对于药品的需求, 往往导致客户对药品质量和经营工作的不认可, 使GSP的实施推动力明显不足。目前,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仅依靠于政府或者药品相关行政部门的鼓励与督促, 但是这一力量毕竟有限。

1.5 管理阶层责任缺失

现象的GSP规范对于人员与培训以及管理阶层的相关学历、技术和经验等提出了静态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实施工作中没有合理的突出管理阶层的领导作用, 多年的GSP实际工作证明了要做好GSP的工作, 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 需要管理阶层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中发挥实际效用, 做好审核和评定工作, 从而保证GSP工作的实用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2 解决GSP实施中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摈除旧观念, 建立开发系统

我国推行的GSP工作, 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能够充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企业实施GSP过程中, 需要时刻保持与国际环境接轨, 以客户的实际吸引作为工作导向, 形成新的质量管理体系, 以药品为核心, 将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扩展开来, 形成一个开发的系统, 加强对药品供应商的审计工作, 以客户需求为关注中心, 给企业的GSP工作加以革新, 促进企业的国际化竞争水平。

2.2 管理规范化, 全面落实G S P理念

GSP是规范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 药品经营企业在实施工作中需要以GSP的标准为指导, 做到任何工作环境均有对应负责人, 按程序展开活动, 并时刻记录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实施中虽不必事必躬亲, 但是必须采取合理的分工授权, 从宏观上把控质量管理, 为GSP的实施创造物质和一定的人文环境, 及时发现和纠正GSP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系统统一化

企业在GSP工作中需要明确过程细节, 并将不同的环节和要素进行整合, 把控每个环节和每个过程中的必要联系时间和事件, 加强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 全面考虑与企业药品经营活动相关的各类工作细节, 及时延伸, 从而实现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GSP工作系统, 保证企业的质量目标。

2.4 持续GSP规范工作

GSP工作的开展, 不是单一的一项企业活动, 贯彻实施GSP工作, 不仅能够使企业在全球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生产空间, 而且能够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药品不仅是一种商品, 它更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企业树立持续开展GSP工作, 在日常质量管理系统中建立严格的药品经营领域, 将GSP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才能使我国GSP工作实现可持续的有效发展。

3 结语

自从加入WTO以后, 我国的药品市场也逐步向国际靠拢, 在这样的一个开发的环境中, 需要药品经营企业严格按照GSP的相关质量规范标准执行工作, 建立严格的药品经营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 树立正确的药品经营思路理念, 认真实施GSP工作, 以更强大的姿态去迎接新环境新形势下的挑战, 为广大患者的用药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品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如何做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工作成为药品建设工作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GSP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对GSP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GSP,药品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宇.新时期我国药品GSP实施与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 2009.

[2]郑继明, 朱婕妤.在实施GSP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医药世界, 2003 (4) :47-48.

[3]孙利华, 吴晶, 吴学芬.对我国GSP认证中现存问题的剖析与思考[J].中国药房, 2005 (1) :76-78.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2

风险面前,企业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能够透过建立内控体系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措施。那么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措施分别是怎样的呢,以下是unjs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资料,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措施

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相对企业而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工作只停留在“纸上文章”和应付检查层面,未对执行和监管起到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内控成本过高,造成单位办事手续繁琐,不利于运行效率提高,因而对内控的执行缺乏用心性。

(二)缺乏高水准内控管理人员

从整体来看,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素质偏低,尤其在一些基层单位,内控知识缺乏,或缺少相应的内控经验,内控人员难以胜任工作,不能有效的实现内部控制所预测的效果,导致内控执行时缺乏必要的力度,使内控失效。

(三)内控制度残缺,内控机构缺乏独立性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导致制度成为摆设或者残缺的现象。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我国事业单位所设立的.内部控制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从目前来看,出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一般将这项工作交由会计部门或者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负责。由于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受到单位的限制,因此也不具备独立性。

(四)重大事项的群众决策和审批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一些重要事项范围和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界定,决策方式和程序以及议事规则不规范不清晰,没有建立监督和职责追究机制。个性是在一些人员较少或较基层的事业单位,“家长制”作风严重,领导“一言堂”、“一支笔”审签。

(五)日常业务运行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环节存在缺陷,不能及时为内控部门带给资产、资金的使用数据等第一手资料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和“付款”的作用,对本单位业务上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参与较少,对相关业务的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导致单位财务和业务办理脱节,从而无法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有效的内部监督;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例如,有的个别单位建造的楼房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

(六)预算外资金监管不力,把预算外资金视同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

由于事业单位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存在偏差,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统一的资金的管理制度,只实行简单的收支两条线方式,在资金管理方面构成不了齐抓共管的合力,管理效果不明显。

(七)缺乏完善的内控有效性的评价体系和职责追究体系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并未引起重视,很多单位依据规定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必须程度上实施了内部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对控制失效现象严重的状况也未建立职责追究制。

(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远滞后于需求

审计整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审计;整改;问题;对策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逐步推行,审计整改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查处问题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问题促进整改,所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尤为重要。

一、审计整改内涵及工作现状

审计整改通常是指被审计单位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审计决定书、审计(调查)报告、审计移送处理书等审计文书作出需要执行的审计决定、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移送处理的事项,进行纠正、查处、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的行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的行为;二是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采取措施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行为。

审计整改工作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动力之一,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整改成效。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既要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汇总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还要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成效进行评估,肯定整改成效,指出存在不足,确保审计整改工作不留尾巴。因此,审计整改不仅仅是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也成为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近几年,大家发现审计曝出的问题基本趋同,而且审计发现的旧问题还未整改,再次审计时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屡审屡犯使审计的作用力受到影响,也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审计对于财政资金健康运行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审计发现和揭露问题后,更需要关注的是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整改。审计的目的并非是发现和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问题的有效整改。审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面,只是监督财政资金花到哪儿了,有没有舞弊等行为,而更应该关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如何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的问责等问题。

尽管近年来审计整改工作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整改工作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重审计而轻整改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作为审计整改的主体,在具体整改过程中存在避重就輕、蒙混过关、敷衍了事等现象,导致审计整改工作不到位,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和问责力度不够,审计整改的效果就不容乐观。

二、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整改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约束。审计整改工作没有真正的纳入法律,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中都没有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条款和规定,只是在国家审计准则中涉及了有关审计整改检查工作的内容,造成审计机关执法手段单一。对于某些拒不整改的单位和个人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无法促使其整改到位,这是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避重就轻,消极整改。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往往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敷衍了事等方法,或者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容易整改的问题,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容易接受和整改,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补缴税费、上缴财政等建议,整改时的态度往往变得比较消极。

3.蒙混过关,敷衍整改。被审计单位为了应付审计整改回访检查,在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中夸大其词,从表面上看已经整改,一旦要求其提供实质的整改证明资料,如责令限期缴纳收入的缴款证明、调整账目的账务调整证明等,被审计单位就拿不出相关的整改证明资料,企图蒙混过关,敷衍审计部门。

4.部分审计出的问题已既成事实,造成审计整改难。如部分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资金已经使用,无法追回或归还原资金渠道,若强行追回则要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5.屡审屡犯,改完再犯。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机关的惩戒和处理力度不够,加之被审计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个别被审计单位维护自身利益,对审计发现问题屡审屡犯,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了,下次审计这个问题继续存在,需要继续整改,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就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不利于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对策

审计工作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依法严肃查处问题,二是要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抓好整改,是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的三个步骤。只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而忽略整改,审计查处的问题就会不了了之,审计的最终目的就不能实现。所以,必须督促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同时,审计机关也要建立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审计整改回访制度等。

为加大审计整改力度,进一步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强化对被审计单位日常管理监督,因此对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国家审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建立业务科室负责、综合统筹、行政领导审定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审计组组长(主审)是审计项目整改的直接责任人;业务科长是审计项目整改的管理责任人;综合部门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督办、汇总和分析,并提交报告至主要领导。

2.坚持审计回访制度。一是对正在整改的建议定期进行跟踪回访,确保建议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审计项目落实回访台账,实时了解汇总回访情况。三是对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区委组织部、区纪委、区审计局等部门的联合参加回访的制度,加大领导干部对审计建议落实的重视程度。

3.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制定和健全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其正规化、制度化,用具体可行的制度来落实审计整改的责任。

4.加强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执行力度和配合力度。审计整改工作最终还是要靠被审计单位来完成。审计整改效果的好坏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态度、力度息息相关,因此,加强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执行力度和配合力度,这样才能促成整改工作的最终落实。

浅析电费预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4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地区实行的收费方式依然是“先使用, 后交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交费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前几年的电费收缴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全国拖欠的电费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电力部门的正常运行, 给电力部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电力部门通过采取法律手段对拖欠电费的企业或者个人, 但是治标不治本, 而且没有实际的作用。但是经过电力企业的努力开始实行电费预收政策, 防止出现电费收缴不足或者拖欠电费的风险的出现。

二、实施电费预收的必要性

1. 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电费收缴方式给电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拖欠的电费达到了一个巨大的数额。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 电力企业要想能够有效地征收电费, 就必须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去避免出现拖欠电费的情况的出现。只有电费收缴成功, 电力局在后期发展中才能资金充足。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 电力企业发展就要制定电费预收方案, 并且能够尽快的回收资金。

2. 电费的预收性要遵循商品交换的交易原则

电力资源在原则上属于商品, 因此, 电力交易也应该遵循商品交易的原则。但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交易原则是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是物质的对等交换。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运作条件下, 居民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电力属于共同的财产, 虽然在平要缴纳电费, 但是如果是预收模式很难让居民接受。居民会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集资方式, 通过集资将居民的前用到其他的地方, 不能得到理解。

目前大多数的交易方式都是“先付款, 再发货”的模式。为了能够打破传统的交费方式, 开始实行电费预缴模式, 这是符合现代的消费观念的。试想如果居民拖欠电费, 就会给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带来困扰, 电力人员需要耗费时间和物力去催缴电费, 增加工作人员的难度, 而且降低了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果实行电费预收模式成功, 那么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会减少, 工作效率提高, 同时居民和电力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缓和。

三、电费预收工作中应该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 电费预收工作的管理有以下几项的举措

时刻注意国家政策可能会对电费预收带来的影响。关注国家对电力政策的调整能够尽可能的减弱可能会对电费预收带来的影响。电力企业应该对供电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和关注, 注意供电区域内的经济变动, 其中着重关注经济发展的低潮期。因为, 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供电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电费预收就能够降低电力企业的风险, 降低电费收缴困难这一难题。

电费预收系统的建立还需要电力营销技术、银行和网上支付平台以及营业厅等系统的支持, 为广大居民自助缴纳电费带来便利。居民可以通过银行卡直接交费或者将钱定期存入自己的储蓄卡或者信用卡中作为缴纳电费的专有账户, 然后由电力部门按期将居民电费从中扣掉。减低了居民排队缴纳电费的麻烦, 为电费预交提供担保也是保障电费成功回收的方式之一。担保方式也是电费预收中的一种形式。而且电力企业应该拓宽电费预收工作, 可以将除担保方式以外的第三方担保和资产抵押等方式算入电费预收, 让用户自己去选择, 选择方面自己的一种交费方式。

2. 实施电费预收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加强实行电费预收模式的宣传。在我国长期的一段发展时期, 电费收缴方式都是先使用后交费, 而且居民对这种模式是深入观念的, 突然地改变一定会很难得到居民的理解。电力部门应该大力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并解释“电是一种商品”的观念。而且要让群众了解到电力部门和居民之间的一种单纯的交易关系, 并不是垄断和被垄断的关系。向群众解释使用这种模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先使用后交费的电费收缴模式会造成很多的电费不能及时的收缴, 导致电力部门不能正常的运转。在现实中很多的用户认为这种方式是在给用户增加负担来达到暴力的目的。因此, 要加大对用户解释电力和电力部门之间的关系的宣传, 让用户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电费预收方式。

使供电合同合理化和规范化。电费预收模式需要电力部门和用户之间的一种约定, 只有双方达成了一种约定和协商, 在用户拖欠电费时, 电力企业才能要求用户“先付款, 再用电”。而且电力部门不能采取断电或者强制的手段威胁用户预交电费。

开展电费预收要因地制宜, 不能一刀切。在电费预收模式实行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推进实施, 对用户预收电费可以从点开始, 然后向面推广。或者从简单开始向难推广。在推行电费预收模式的过程中要稳扎稳打, 电力部门可以先对供电区域内的用电大户和经常拖欠电费用户实行电费预收工作, 然后再慢慢向区域内所有用户推广。

四、总结

传统的电费收缴模式有很大的弊端, 先使用后交费, 造成大量的电费不能回收, 给电力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不利于电力局的发展和运行。根据现代商品消费交易原则, 开始实行电费预收方式。但是在推行过程中有许多需要阻碍, 因此, 供电企业应该高度重视电费预收宣传工作, 让居民了解到电费预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电费拖欠问题得到解决, 促进电力部门的资金回收和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娜.电力企业预收电费管理策略[J].电子世界, 2013, 17 (4) :56-57.

[2]刘颖.关于电费预收工作中的管理思考[J].价值工程, 2013, 17 (35) :67-68.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5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卫生与安全 监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44-01

《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还是存在着不少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甚至是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卫生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不到位。

一、现阶段卫生监管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食品监管轻预防,重事后处理。从最近几年发生的所有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中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的食品监管,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后处理上,对安全隐患的排除,事前的预防则相对关注较少,食品卫生监管没有形成“长效监管机制”,更多的是运动式、突击式的监管方式,这种食品监管的方式忽视预防,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故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这样必然使相当一部分居民的健康受损。

2.监测工作职责定位不准,工作不规范。食品卫生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证食品的安全,监测只是一种手段,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政府将食品合格率量化,甚至有些考核标准明确要求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要逐年上升。在这种导向下,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在采样过程中,专门到一些管理规范、进货把关严格的超市采样,而对交易量更大的农贸市场则很少关注。这样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代表性,监测数据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

3.食品生产企业缺乏诚信自律意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地,企业有意的违法行为是不少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源。当然,不可否认,也有许多自律性很好的企业,但问题是,我们现行的监管制度没有区分开这些企业,所有企业的监管力度是相同的,这样,必然使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趁。

4.食品监管各部门之间缺少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牵涉到农业、卫生、工商、质检、交通运输等十多个部门,食品监管“各管一段”,比如,农产品是农业管,生产过程是质检管,市场是工商管,这种监管涉及很多部门,只要有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事实上,监管过程中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来协调各部门,监管效果也不理想。如果一个品种由一个部门来管,效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5.卫生监督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影响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责任意识和专业素质的欠缺,不熟悉食品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原料配方的审查知识,一些食品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实践中还仅限于对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食品原料的索证和加工过程的监督上,不能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并选择性地开展监测工作。

二、针对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及措施

1.建立食品监管的长效机制,注重日常监管。质检部门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尤其是重点食品,对于重点食品可以每月抽检1次,一般食品每季度抽检1次,热点食品不定期抽检。对于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豆制品、乳制品、肉制品、面粉等食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加强落实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网络”的实施,构筑“横到边、纵到底”食品安全网络。

2.分区域、分层次开展监测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合格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笼统地将食品卫生质量监测合格率作为监督机构工作的衡量指标,更不能硬性要求食品卫生合格率逐年上升,而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各地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卫生监测计划,考虑到季节性以及当地的饮食习惯、当地的食品企业的特点等完成相关监测。这样更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的食品卫生状况。

3.加快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模式。所谓量化分级管理指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度和信誉度量化评价和分级,以此确定监管重点,对高风险、低信誉的企业重点监管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明确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是食品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加强了企业的自律,而企业的自律既能有效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有能大大降低监管成本。要保证食品的安全,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缺一不可。

4.相关监管部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食品监管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式。但是,在之后几年的实践中,很少开展相关“品种管理为辅”的改革试点。实际上,品种管理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管理的主要模式即品种管理为主,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品种监管模式,争取做到“无缝监管”。

5.强化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并提高其业务素质。要求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加强学习食品工艺流程、加工工艺、原料配方的审查知识,在工作中确保监测的科学性的同时,不仅要严格规范样品采集行为,科学地采集样品,保证采集样品的代表性。而且项目的选择既要重视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又要考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隐患。

归根结底,只有改变现行监测制度带来的弊端,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先进、新型的食品卫生监测制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才能有效的保证食品卫生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严召彬.基层食品卫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Z].职业与健康,2003(3).

2.谢阳.中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概况[Z].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杂志,2005(10)

3.马宁宁,张新若.现行食品卫生监测制度的弊端分析[Z].医学动物防制,2006(7)

4.王旭明.论食品卫生与安全[Z].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2005(1)

5.黄志权.食品卫生监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3)

6.高文和,林促坪.卫生监督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2(2)

(作者单位:山西东山煤矿煤炭销售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1)

配电网防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篇6

配电网防雷目前着重放在配电网线路的防雷方面, 普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控制杆塔接地电阻; (2) 进线段加装避雷线保护; (3) 安装线路避雷器; (4) 安装线路避雷针; (5) 提高线路的绝缘水平; (6) 部分线路安装耦合接地线; (7) 部分杆塔加装过电压保护器。

2 存在的问题

2.1 杆塔接地电阻测量问题

目前杆塔接地电阻主要采用手摇式兆欧表和数字式兆欧表测量, 一般配置的引线为20 m和40 m, 而部分山区杆塔的地下接地引下线在施工时为了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 往往超过40 m。因此在测量时, 如果引线没有达到足够长度, 或者无法判断地下接地引下线的走向, 测量点往往在接地网内部, 会使接地电阻测量值偏小, 造成线路运行人员误判。

2.2 部分线路缺乏避雷线保护

目前只在35 k V进线段1~2 km采用避雷线保护, 而10 kV线路和35 kV线路中段缺乏保护, 避雷线对于感应雷的削弱作用也极其有限。若采用全线避雷线保护, 对于35 kV线路的改造存在着较大难度, 而对于10 kV线路, 由于线路结构的限制则无法采用。

2.3 线路避雷器安装及维护问题

目前线路避雷器的安装主要通过雷击点统计, 在多雷区易击杆段安装。避雷器安装后的前几年, 效果较好, 但当避雷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现象, 老化的避雷器本身就是一个隐患。由于线路避雷器安装位置较高, 运行维护困难, 因此老化的避雷器很难直接被发现。目前采用的线路避雷器在线监测手段有限, 安装多了给线路运行人员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2.4 安装线路避雷针产生的负面效应

由于配电线路绝缘水平低, 安装线路避雷针后往往由于雷电的反击造成线路跳闸。同时, 由于落雷点更加靠近线路, 使得感应雷的强度成倍增加。另外, 对于安装线路避雷针的杆塔的接地要求非常严格。因此这种措施对于配电网线路是否有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2.5 测量线路绝缘水平存在困难

线路的绝缘水平高低, 直接影响到线路的耐雷水平。对于35 kV及10 kV线路, 由于电压等级低, 绝缘子少 (35 kV3~4片, 10 k V1~2片) , 因此很难像输电线路一样用放电叉测量零值绝缘子, 而红外线手段测量技术、绝缘子在线测量技术目前并不成熟, 因此判断绝缘子的绝缘程度存在难度。

2.6 耦合接地线应用较少

目前耦合接地线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较少, 主要是考虑到杆塔线路的荷载能力。这种措施对防止感应雷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同时不需要像安装避雷线那样停电施工, 比较经济。

2.7 部分带间隙的过电压保护器安装难度大

过电压保护器在防止绝缘导线断线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部分带间隙的过电压保护器安装难度较大, 若间隙调得过大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若间隙调得太小又降低了线路的绝缘水平。同时, 由于线路绝缘水平逐年降低, 而间隙则固定不变, 因此随着年份的增加, 过电压保护器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3 改进措施及建议

(1) 测量接地电阻时, 兆欧表应配置较长的引线, 至少应为50 m。同时, 测量人员应明确杆塔地下接地引下线的走向, 避免在接地网内部测量。应至少在不同方向测量2次以上。对于接地电阻过高的应采取接地补强, 对于接地电阻难以降下去的应采用降阻剂。

(2) 避雷线保护。对于35 kV线路, 在多雷区应结合线路大修增加加装避雷线段, 同时应结合杆型, 尽量减小保护角。

(3) 线路避雷器的安装位置一般在易击杆段、线路开关设备及电缆头两侧。为了增加氧化锌避雷器的运行寿命和减少维护工作量, 可采用带间隙的氧化锌避雷器, 若有条件, 可以考虑安装带监测泄漏电流功能的在线监测装置。

(4) 配电网线路零值绝缘子的监测工作目前困难较大, 对35 kV线路推荐采取玻璃绝缘子, 但应注意玻璃绝缘子在山区存在高自爆现象。对于10 kV线路, 在投产前应对绝缘子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线路大修时, 应对线路绝缘子进行严格测量。

(5) 对于10 kV线路, 不应考虑改变塔形加装避雷线, 而应考虑架设耦合接地线, 因为无论从经济方面考虑还是从效果方面考虑, 后者都比较合适。

(6) 若采用过电压保护器, 应尽量选用可调间隙的保护器, 随着运行年份的增加, 调节间隙使得其适合当前的线路运行状况。

(7) 对于配电网线路, 不建议安装杆上避雷针, 若必须, 则建议安装独立避雷针。

农机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执法不够严格

养机户同农机驾驶人员对法律意识较为谈薄, 并不配合农机监理的工作。大多数人的观点是, 拖拉机等一些农用机械设备只用于耕地, 无需办理牌照。

当前, 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监理规定》等相应的法律条例。可是依旧存在遗漏之处, 这些法律条例只对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和使用人员给予了明文规定, 并没有对植保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以及园林机械等设备的监理工作做出相应规定。并且因为农村路况较差, 很多群众出行依旧以拖拉机、三轮车为主, 通常发生违章载客问题, 为交通安全造成了隐患。因为农机监理无法在县级以上的路面上进行执法检查, 使得许多拖拉机逃脱监管, 经常出现黑车非驾、人货混装、酒后驾驶等问题。

2. 监理费用欠缺

农机监理属于事业单位, 并没有被归入到公务员编制, 使得监理执法职权出现了很多负面问题。并且较多地区因为乡镇部门改革, 乡镇农机站也被撤销, 形成了农机监理员配备消减、办公经费欠缺的局面。有些通过执法收费为人员发放工资, 给农机监理行政执法单位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 团队素质较低

农机监理属于事业单位, 执法人员并没有依照高要求规范执行管理, 并且乡镇级别的农机监理专业人才较少、人员不固定、不专职、文化水平较低, 执法人员素质高低不平、思想无法更新、欠缺方法、不具备较高的安全技能以及执法能力, 通常以处罚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过于注重收费而忽略服务, 对农机监理的形象造成了影响。

4. 装备水准落后且监理方法薄弱

农机监理部门的基础设备较为落后, 无法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对农机监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阻碍。目前, 较多监理部门不存在专用车辆, 不存在系统的检测设备, 只是凭经验, 通过观察、触觉、听觉来判断, 无法确保农机的安全生产。并且还有较多单位的办公设施也过于落后, 欠缺电脑、录放音设施, 因此, 对于安全生产培训及宣传仅能通过发放材料或者张贴标语进行, 如此无法确保培训与宣传的效果。

5. 不规范驾驶

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有的机手超载、超速, 甚至还疲劳驾驶, 为农机生产作业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6. 农机权力和义务过于模糊

所有农机监理部门的收费都具有法律依据, 而且均存在具体的标准, 可是农机手只存在缴费的义务, 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力, 有些根本不清楚自己有何权力。

二、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

1. 提高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进行宣传, 深入到基层、乡村以及集市进行宣传, 可以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立警示牌、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 并且进行好农机手安全学习日等活动, 在乡村学校开展农机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不同层面对机手以及农民进行农机安全的宣传教育, 将经常性宣传同突击性宣传相结合, 来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提升机手以及群众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

2. 提供财政支持

维持和改革基层农机监理工作都要具有大批资金, 可是监理工作并不被政府所关注。近几年来, 国家提高了对农机购买的补贴, 持续加大农机服务监管工作量, 可是并没有为农机监管部门提供财政支持, 致使农机监理工作的进行困难较大, 改革更加无从下手。

3. 提高农机监理团队建设

依照事业单位改革的需求, 通过农业部颁布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中的内容, 将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归入到公务员管理当中, 增加人员编制, 在条件允许的中心乡镇创建农机安全监理分站, 使其可以较快适应逐渐增多的农业机械监理管理工作。

4. 提高服务, 提升农机监理的整体水平

因为农机监理工作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性质, 其职业道德一定要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作为宗旨, 将无私奉献、忠于职守作为工作重心, 将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奋发图强作为基本要求, 来为农民的生产发展以及致富提供帮助。

5. 做好农机源头管理, 将隐患消除

做好农机监理站的建设, 保障人员充足、及时发放工资、拥有充足的监理费用, 且持续提高监理设备, 来提升工作效率和监理执法能力。通过因地制宜, 找出乡镇农机监理的新模式, 来激发监理人员的积极性。深入推动农机安全村的建设, 通过总结来不断完善, 加大建设面及影响力。对拖拉机驾驶人员进行严格训练和考核, 提升农机驾驶员的驾驶能力, 对拖拉机进行技术检验, 并提升拖拉机的安全技术性能, 确保农机不会在操作中出现故障。

6. 强化团队建设, 提升执法能力

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政策水准、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 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质量紧密相连。当前, 政策和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所以农机安全监理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积极掌握法律条例以及相应的政策。

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1 产地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宣传力度不够, 使得群众对产地检疫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产地检疫率达到100%比较困难。产地检疫工作因面广量大, 需要人力多, 而检疫力量严重不足, 且检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直接影响着产地检疫工作的质量和目的。产地检疫要面向千家万户临栏检疫, 落实难度大。动物的流通渠道比较多, 给监督和检疫工作带来困难, 容易造成检疫漏洞。

2 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的对策

2.1 高度重视, 是做好产地检疫工作的前题

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产地检疫的重要性, 对产地检疫在整个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均要有十分深刻的认识, 这样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2.2 加强宣传, 为产地检疫工作打好基础

产地检疫的对象是辖区内所有的畜禽, 涉及的范围广, 造成宣传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可采取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开展产地检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引起领导重视、有关部门支持、经营者理解, 使广大群众树立疫情大于风险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主动配合检疫人员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2.3 稳定基层队伍, 提高人员素质

基层队伍的稳定与否, 决定着产地检疫能否顺利开展, 检疫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产地检疫工作的质量。首先要落实基层站的“三定工作”, 确保检疫队伍的稳定;其次要抓队伍素质的提高, 针对产地检疫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对检疫人员进行检疫知识、操作技能、检疫证明规范填写、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 并要完善检疫人员资格标准,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考核, 把优秀、合格、能正常开展检疫工作的人员选拔到检疫队伍中来, 同时加强检疫人员的管理, 建立严格的组织纪律, 规范执法人员行为, 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检疫, 保证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

2.4 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产地检疫

由于产地检疫工作量大, 检疫站人员数量少, 因此应该借助基层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每年开展两次春秋防疫, 常年进行适时补针, 深入了解各养殖户情况, 加强和基层防疫人员的联系, 互通信息,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屠宰场点为依托, 开展产地检疫。屠宰场是生猪出栏的一条主要途径, 这种检疫模式适合于屠宰加工量大、场点多分布广的地区, 对屠宰生猪进行集中检疫。

2.5 实施全方位监管, 共同推进产地检疫工作

由于养殖场 (户) 一则对产地检疫缺乏认识, 二则怕承担检疫费用, 致使产地检疫工作难以落实。为进一步提高产地检疫的覆盖率, 要加大对交易、运输、屠宰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在乡村道路上增设执法人员, 加大对无证运输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活畜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加派执法人员, 严格查验、回收检疫证明。对未经检疫的牲畜, 一律加倍收费;对未经检疫货主又不同意补检的一律不得进场, 有力地促进产地检疫工作的落实。

2.6建立严格监督管理机制

产地检疫规范化必须靠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证。所以, 各地畜牧业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一要研究制定监督员岗位责任制, 充分发挥监督所 (或监督机构) 的依法监督作用。组织和指派监督员采取分组监督、划区监督、重点监督、巡查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 对屠宰企业、检疫人员、动物防疫证章标识等进行全面严格的监督。二要研究制定防检监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主管领导部门的行政管理作用。严厉查处违章违纪的执法人员, 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为产地检疫的规范化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9

一、基层央行的货币金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在人民币管理上功能减弱

1. 撤并发行库后, 客观上人民银行费用降低, 风险点减少, 使县支行人员紧张的局势得到缓解, 但在人民币管理职能上如何衔接和加强却没有理顺。没有发行库, 县支行没有调节市场的发行基金, 难以全面掌握和及时了解辖区内人民币的流通情况, 加之监管人员缺乏, 导致流通中人民币质量较过去明显下降。据调查居民手持的20元人民币中七成新只占30%;硬币投放试点省份, 小票残损率接近100%。

2. 部分县人民银行停办了发行库业务后, 金融机构现金调运环节增加, 线路延长, 导致需要现金的基层网点为保证支付, 经常会出现将不宜流通的人民币对外支付的情况。

3. 受库存限额和调运成本限制, 流通中的人民币券别结构失衡, 小面额票币调剂难到位。部分县代理现金供应的商业银行, 受调运车辆限制, 出于安全和效益方面的考虑, 在调入现金时“喜大厌小”。另外营业网点出纳人员怕麻烦, 只保证大票支付, 不领小票, 造成社会小票流通紧张而库房却投不出去的矛盾。同时商业银行也以减少小面额人民币库存的方式来控制库存限额。

4. 各金融机构常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借口, 对调整小面额券别和挑剔残损人民币职能履行不到位, 且互相推脱责任, 影响人民币流通管理职责的发挥。

5. 人民币反假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无库支行由于内部股室整合, 原来的货币金银人员均被安排到其它岗位工作, 反假货币和人民币流通管理岗多为兼职人员。因此, 履行人民币流通管理执法检查、组织人民币反假宣传培训、开展发行业务学习调研等工作难以开展。

(二) 货币发行人员结构不合理, 素质偏低

1. 人员配备不足, 直接影响货币金银业务的深入开展。

现撤库县支行表面上配了一名人员, 但实际上是兼职的。人员的不足, 特别是遇到人员休假等情况时, 业务工作开展难以进行。人民币反假现场检查宣传与日常业务也在时间和人员配备上存在着较大冲突, 很多工作得不到深入开展。

2.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业务素质偏低。

一是年龄偏大,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竞争和创新意识不强, 不少有高血压、劲椎病、腰椎病等疾病。二是过去长期从事繁重的库管工作, 缺乏学习深造机会, 转轨应变能力低等问题。

(三) 货币金银管理机制欠科学

1. 货币金银工作机制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商业银行通过改制纷纷市场化, 追求安全运行下最大利润, 将反假货币和现金流结构质量管理弃之一边, 不愿加大投入开展反假货币宣传、培训, 造成社会服务功能缺位。而人民银行却没有对应的有力举措, 仍采取老一套行政命令办法管理, 效果甚差。

2.《人民币管理条例》对一些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在对金融机构现场检查中发现, 金融机构为了使利益最大化, 消极对待社会公众办理券别调剂和兑残的要求。个别网点10元以下小面额票币短缺严重, 有的网点甚至连50元面额的都难以兑换。由于《人民币管理条例》中没有相应的罚则, 对这种行为无法进行处理。

二、关于加强货币金银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优化现行工作管理机制。从市场发展需要、监管对象功能和实际操作管理出发, 修改完善现有发行管理机制, 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克服因机制不科学带来的被动。

(二) 修改影响业务开展的管理规定条款, 以提高操作的可行性。

(三) 强化县级人民银行人民币流通管理职能。一是保证人民币流通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原封新券的投放力度。三是加强人民币流通市场监管力度, 依法查处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行为。

(四) 建立完善县域人民币流通监测和分析体系, 健全工作机制, 完善监测手段, 有效提升流通中人民币的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 规范统计口径, 充分体现点和面、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二是增加科技投入, 完善监测手段, 探索建设人民币流通状况监测系统, 增强抽样和统计的准确性。三是加强监测与现场检查的有效结合, 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心, 确保统计资料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五) 建立完善区域人民币现金供应体系。一是推行资质保安部门押运的现金存取方式。二是推行和完善人民币现金存取款预约机制。三是在商业银行试点建立现金调剂中心。四是采取将发行基金核定库存限额, 建立检查、寄存商业银行业务库的办法, 建立残损人民币回收制度和激励机制, 立足实际, 切实解决撤库带来的新问题。

(六) 强化管理手段, 切实解决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一是针对县域不宜流通人民币比例偏高, 残损券回笼压库, 由上级货币金银部门协调增加代理行和无库县金融机构的现金库存。二是针对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措施强行按一定比例搭配小券别人民币, 规定金融机构库现存现金小券别人民币比例, 增加《人民币管理条例》中金融机构调剂人民币比例的职责、义务和相应的处罚条款。

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篇10

关键词:统计工作;企业;问题;对策

企业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行状况,也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很多企业的实际管理当中,企业统计工作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管理理论误区,认为企业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机制等,统计工作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企业的基层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的经营状况,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将会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企业精细、高效、流程化的数据统计工作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力支持。基于这样的企业管理现状,企业管理者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本企业的科学有效的企业统计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相较于计划经济时代有时飞跃式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的统计工作却出现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其实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一套以商品购销和 产值统计等为核心,将生产、流通、销售 等各个环节链接起来的统计制度。但由于部分企业对于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统计力量薄弱、数据质量低、配合程度降低等问题出现频繁。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管理者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受长期了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众多企业中对于统计工作重视不够,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直接表现为企业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统计工作指示简单的数据与表格汇总工作,没有看到统计工作背后与企业决策重大关联作用。或者是认为,统计工作相比较于同样是做数据与报表的会计工作,统计工作是没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只需要会计为企业数据服务就可以了,因此存在着重视会计而轻视统计工作的现象。

(二)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不完善

对企业统计工作重视度不够必然会导致企业统计工作流程不完善问题。例如,缺乏企业统计指标定位在统计上无章法可依,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申报不依据相应的流程,申报记录也不健全,直接结果就是统计数据质量低下。导致企业统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现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统计涉及面较窄,企业统计内容零散、统计指标相互脱节,统计数据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统计内容主不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到位

在部分企业中,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人员安排缺乏和合理性。对统计岗位配备的往往是非专业人员,成为赋闲人员的安置岗位或者企业会计的兼职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欠缺,以及企业对于统计岗位工作的不重视,必然会导致员工的主动性不够。另外缺乏必要的统计方法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时方法缺乏专业性,造成数据误差,这样的数据根本起不到分析和预测的作用,甚至会给领导的管理决策造成干扰。

二、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形成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氛围,首先应当在企业中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领导作为企业的领头羊,领导重视的工作,企业部门会重视,员工也会重视,这样每一位员工才能够在统计部门开展工作时主动的配合,提供数据支持。只有企业管理者自己立高度的统计管理意识,才能带动整个企业都树立起高度的统计管理意识。

(二)完善统计工作流程

统计工作是一个数据整体的运算处理工作,当被分到多个部门的时候容易出现数据不准、 分析 不到位等情况。这样最终领导手中的统计报告也会使不准确的,缺乏对于企业整体宏观发展水平的把握。若是缺乏对于企业整体运行状况的把握,企业领导也就没有依据做出企业整改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因此,完善统计工作流程首先要从设立立专门的综合部门开始,综合部门负责企业统计事务,负责统筹其他部门的数据工作。若是企业不具备设立专门统计综合部的条件,也应当设立专门的综合性的岗位。设立专业负责人,以及企业其他部门的统计联络员,明确部门职责、统计工作范围。除此之外,要注意数据收集的广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不仅仅是来自于劳资部门或者营销部门的相关数据,其他如技术部门所掌握的技术信息和建设部门掌握的数据信息也同样对企业未来的决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完善统计工作流程,按照要求和规范及时收集处理其所需要统计信息。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要严格把入口关,保证质量。同时,对政统计岗位上不合理的人才配置及时纠正,投入资金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选拔统计工作人员要考虑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专业知识和调查分析能力,和外语计算机等拓展能力。

三、结束语

新的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各项对策措施,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建设、改善统计工作方法以及流程等推动企业统计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玉萍.公路系统劳动工资统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

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篇11

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 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 旨在提高经济效益, 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和价值管理活动。会计既是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又是一种进行价值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

当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 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2 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会计法制观念淡薄, 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 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帐外设帐;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 会计监督严重弱化, 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违法违纪手段隐藏, 做假技术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并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2.2 有法可依, 执法不严

执法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关系等各种因素而不同。例如, 检查中发现一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 处理结果:鉴于被查单位态度良好, 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 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

2.3 执业保护不善

会计专业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 但仍有一些无证、无学历人员占着岗位, 其中有些人往往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缺乏, 影响会计工作的知识性、严肃性, 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2.4 会计工作业绩宣传上有偏差

会计工作的任务, 不仅要守法和聚财, 还要向内部和外部负责。可如今在舆论导向上却重效益轻执法。在介绍企业财务人员先进事迹时, 有关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报道比比皆是, 而在维护法纪、顶住压力、如实反映事实的报道却少得可怜, 财会人员若主动暴露了存在的问题, 不但会在内部受到非议和排挤, 更可悲的是外部也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保护。

3 解决问题的途径

3.1 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学习政治, 提高思想觉悟, 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 要掌握时代的脉搏, 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人改革的大潮, 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 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 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 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 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 在抵制和纠正当前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

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 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 要深入一线, 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 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 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 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 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3.3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依法治假, 防范于未然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 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 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 采取切实措施, 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 积累经验, 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 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3.4 抓原始凭证, 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 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活动中, 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 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 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治理造假, 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 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 应及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入帐;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 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的、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 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 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 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3.5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 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 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 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四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会计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要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 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等结合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6 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 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 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 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他 (她) 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 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 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摘要: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分析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会计,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富乾等.浅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科技计划评估下一篇:小修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