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6-25

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共6篇)

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1

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其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成了生产的目标。近年来,**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质量监控措施,强化三品一标认证,逐步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在三品一标发展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三品一标工作,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对策和建议,情况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品一标认证开发的覆盖面还不够。我区农业三品一标数量每年稳步增长,但三品数量较少,产地认定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仍然偏低。

二是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认证不认证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有些认证企业根本不使用标志。

四是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五是标准化化程度较低。受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影响,加之缺乏合理和科学的引导,我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同一村,生产同一产品,但不同农民选择的品种,采用的生产、种植技术不尽相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是千差万别。这就造成提高生产的规模化程度的进展缓慢,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的结果。

六是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人员编制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及措施。

一是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近年来,我区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多次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和企业工人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从源头抓起,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在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把源头治理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积极推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销、使用台帐制度,实行源头追溯制,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建立奖励机制。为全面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提高我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区委、区政府连续以一号文件安排部署了农业农村工作,针对三品一标认证按照认证产品数量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补助。

四是规范认证程序。严格规范三品一标认证程序,切实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过程规范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细致到位。

五是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认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有关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正确识别、选购三品一标产品,提升品牌公信力,为生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和引领整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保障质量安全水平上发挥更加突出的辐射带动功能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三品一标工作,建议:一是加大组织机构建立力度,充实监管队伍。二是确立认证重点,强化品牌形象。三是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强化证后管理,维护品牌形象。

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全面

虽然“三品一标”已提出了数年, 但真正能够全面认识“三品一标”的人并不多, 甚至包括部分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一些已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管理差;另外, 还有部分企业忽视基地管理, 重视生产加工。据调查, 淮安市仅有一半管理人员对“三品一标”有一定认识, 50%左右的农户知道“三品一标”, 但是不知道具体内涵。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注意到“三品一标”, 在其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认识不足。

1.2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 企业违规用标、不用标现象大幅存在。监管体系并没有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 而要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要做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全市“三品一标”监管体系虽逐步健全, 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 基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对法律法规及农产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较少, 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不强, 不能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1.3“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申报不规范, 申报繁琐, 时间不确定

截至2014年底, 全市申报有效“三品一标”数800余个, 共建立了19个以“三品一标”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企业, 其中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二大行业的主要农产品, 示范区规模2.03万hm2、51.6万头 (只) , 辐射带动5.80万hm2、87.8万头 (只)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带动下, 淮安市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虽发展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推动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 社会认识程度低;二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 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四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及引导不够, 县区均没有农业标准化及“三品一标”专项资金, 农业标准难以推广和实施, 制约了“三品一标”及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

1.4 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三品一标”企业或合作社布局比较分散, 生产规模小,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以及品牌运作、产销衔接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即使按照“三品一标”标准化进行生产, 也无法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一些农产品从销售价格方面看, 体现不出“三品一标”产品的优质优价, 这往往导致企业或农户收入回报比较少, 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 从而严重挫伤企业和农户申报生产“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2 对策

2.1 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

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 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和企业工人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 规范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

从源头抓起, 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在抓好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质量控制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源头治理。推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销、使用台帐制度, 实行源头追溯制, 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1,2,3,4]。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加大对市场上“三品一标”检查力度, 惩处假冒伪劣的“三品一标”产品。

2.3 应建立奖励机制

全面推进淮安市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市县级政府对实行“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补助[1,2,3,4]。

2.4 应规范认证程序

严格规范简化“三品一标”的认证程序, 以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过程规范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细致到位[1,2,3,4]。

2.5 加大宣传, 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有关知识, 引导消费者正确识别“三品一标”产品。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 带动整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 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1,2,3,4]。

2.6 加大组织机构建立力度

充实认证监管队伍, 加强“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是确保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全市系统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的培训。“三品一标”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文件和体系文件, 是开展“三品一标”工作的依据和手段。

2.7 确立认证重点, 强化品牌形象

指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 规范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 对企业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开展市场跟踪检查, 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和假冒行为。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引导经营单位建立查标验证制度, 把好进货准入关[1,2,3,4]。建立举报投诉制度,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2.8 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对“三品一标”企业的认证监管,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 积极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 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2.9 强化证后管理, 维护品牌形象

鼓励“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整合和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业链。出台激励政策, 动员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扩大产能, 提升档次, 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名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及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到田间地头建立生产基地, 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 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 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1,2,3,4], 使“三品一标”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阿三妹.迪庆州“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2) :48-50.

[2]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余癉, 刘隐, 刘稀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队伍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3) :105-108.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讲话稿 篇3

一、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三品一标”工作成效和经验

“十二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三品一标”工作攻坚克难、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5年来,各级“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认真贯彻部党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数量规模稳步增长,“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7万个,比“十一五”末提高37.7%,产品产量、生产面积、获证主体数量等均有大幅度增长。质量安全稳定可靠,“三品一标”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2015年超过99%。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据调查,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综合认知度已超过80%,无公害和地标农产品的价格平均增长5%-30%,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4383亿元,年出口额达到24.9亿美元。制度规范日益健全,部里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制订“三品一标”技术标准255项,两个中心制定制度规范数十项,各省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体系队伍不断壮大,部省地县“三品一标”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共培训检(核)查员4.2万人次,企业内检员16.4万人次。总的看,“三品一标”发展成效明显,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回顾“十二五”“三品一标”的发展,有五个标志性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坚持严字当头,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管控。产品质量和信誉是“三品一标”的生命线。部领导对“三品一标”提出“严格审查、严格监管”及“认证从紧、监管从严、处罚从重”的系列要求。各级“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全方位管控,在审查把关、监测抽检、标志管理等方面不断强化,确保产品质量经得起各方检验。5年来,全国共对570个不符合要求的“三品一标”撤销了证书,维护了“三品一标”的品牌信誉。湖北省专门印发了“三品一标”认证规范、机构考评办法、质量控制记录册等,将“三品一标”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对获证产品综合检查率达100%。

二是坚持标准引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三品一标”在我国比较早地提出并践行了农业标准化的路子,将安全理念以一种制度化安排、标志化管理和品牌化运作的形式固化下来。我们注重顶层制度设计,在操作规程、投入品使用、检验检测、包装标识、基地建设等方面推行标准化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近年来,又在示范创建、一体化管理、复查续展、标志使用推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措施,有力助推了“三品一标”的发展活力。陕西省通过“眉县猕猴桃”国家级地标示范创建,在制度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的有效模式。

三是坚持“两轮驱动”,共同营造良性发展环境。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三品一标”发展中缺一不可。这些年,我们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创设力度,通过奖励补贴、项目配套、绩效管理等方式加强扶持,营造有利环境。目前,多数省份对“三品一标”认证登记都有补贴或奖励,奖励的力度和精度都在提升。如海南省对每个地标产品奖励一百万,上海市以产量为标准进行定量化奖励,有效调动了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注重让市场来说话,发挥“三品一标”在优质优价、便捷入市、国际对接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国内看,国家《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已将“三品一标”作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重要形式;国际看,绿色和有机已开展了海外产品认证,地标中欧互认谈判也到了提交名单的阶段,“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可以说,“三品一标”搞得好的地方,都是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四是坚持品牌培育,努力打造产业精品形象。“三品一标”是国家培育起来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如何使这块牌子干净、没有水份,真正叫得响、过得硬,部里部署了“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一方面,全系统依法履职、依规办事,严格认证程序,强化证后监管,及时清理不合格产品,确保产品公信力。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品牌宣传,组织《农民日报》等媒体进行专题推介。两个中心还通过出书、办展、拍片子、建网站等多方式加强“三品一标”推介。各地积极推进,开展了颁证、授牌、专营店、宣传周等大量宣传推广活动,如北京制作动画宣传片,浙江开展宣传月活动,黑龙江、内蒙古、xq等地连续多年在京举办优质特色农产品大集,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活动,赢得了消费者口碑,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打造了“三品一标”产业精品形象。

五是坚持自身建设,强化体系队伍保障。“三品一标”体系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根基所在。目前,“三品一标”工作机构已基本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省、地、县工作机构分别达到68个、604个、5312个,绿色食品省、地、县工作机构分别达到36个、308个、1558个,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市县。同时,检测机构、技术专家、检查人员等支撑体系不断扩充和完善,绿色食品协会也在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内部和外部力量的不断强化,为“三品一标”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品一标”的发展,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系统的尽职尽责、积极努力。在此,我代表农业部监管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十三五”“三品一标”工作目标任务

在分析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三品一标”工作还面临着一些短板和问题。从生产经营主体看,有的企业存在“重认证、轻实施”问题,认证后没做到按标生产,个别的甚至以次充好、不讲诚信;有的对首次认证看得很重,但对标志使用或续标复审不积极;有的觉得用标收益不明显,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从自身工作开展看,有的地方存在“重发证、轻监管”现象,证后监管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有的地方人员、设备、条件薄弱,监管维权的“硬手段”比较缺乏,对违规用标行为没及时“亮剑”;有的地方品牌建设手段有限,“三品一标”公共品牌没有用好。从社会公众消费认知看,当前既有假冒伪劣产品影响信任度的问题,也有对媒体曝光的典型案例回应不及时带来的影响扩大问题,还有公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心存疑虑、消费信心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三品一标”工作现阶段的不平衡性,也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乱”到“治”转型期的一个具体表现,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今年监管会上,陈部长在研究部署“十三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专门指出,“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品质、创建品牌是重要抓手和途径。这是一条市场经济的路子,是一条生态环保的路子,也是一条产业振兴的路子。”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发布,部里正在抓紧编制“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我们要抓住机遇,研究规划好“三品一标”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十三五” “三品一标”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引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生产为核心,以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为动力,以“促发展、严监管、创品牌”为主线,不断做大总量、做强品牌、做严监管、做优服务,大力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抓好5项工作:

(二)从严加强审核监管。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四个最严”的总要求,“三品一标”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严”字当头。一要严把审查准入关,坚持用标准说话,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意识,强化制度安排及落地,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隐患。二要建立退出机制,对不合格产品要坚决出局。能不能做到一经发现就立即查处和淘汰出局,直接关系到“三品一标”的公信力,部领导对这个问题也高度关注。大家对各方面反映或曝光的问题,既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又要坚持信息公开,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回应。三要严查假冒伪劣,不能鱼龙混杂。对冒牌、套牌或超范围用牌等行为,内部能解决的,要主动进行处理;需要外部配合的,要用好打假平台,会同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

(三)加大品牌宣传培育。品牌是“三品一标”的价值所在,打品牌不能自娱自乐,关键要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得过。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把“三品一标”的理念、标准、要求及实际实施情况更直观地宣传出去,让社会更了解、更信任。对一些不实炒作要主动发声,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要加强品牌培育。将“三品一标”与各地品牌建设工作挂好钩,形成抓农产品品牌就是抓“三品一标”的共识和氛围;对获证主体也要做好培训和服务,让他们会用标、用好标,切实提升经济效益。三要做好市场推广衔接。目前,“绿博会”“有机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已经创出了牌子、搭建了平台,去年农交会上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首次专展也一炮打响,下一步要继续巩固和提升,办出特色和水平。四要全力推动追溯。中央和部里对追溯工作很重视,我们正在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追溯信息平台,制定追溯管理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打算年底前启动全国统一试点。“三品一标”搞追溯最有条件、最有优势。希望大家及早准备,及时将“三品一标”纳入首批试点,实现从生产到市场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买得更安全、更放心。

(四)推动工作改革创新。“三品一标”是创新的产物,发展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一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积极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大局。部里去年出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文件,我们考虑结合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的要求,出台一个关于促进“三品一标”发展的综合性指导意见,希望大家深入调研、献言献策,针对性提出一些含金量高的举措,并按照意见要求落实好各项措施。二要做好示范带动。目前部里正在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在去年首批107个县市试点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再创建200个安全县。韩部长对安全县提出了“五化”及“五个率先”的总要求,局里将“三品一标”列为安全县创建的重要指标。大家要及时对安全县创建过程中“三品一标”发展情况进行跟进和对接,“三品一标”工作自身也要通过示范样板、绿色园区、原料基地县等形式,将现有的效益再放大,辐射带动更多地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要用好信息化手段。加强申报、用标、监管、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适应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要求,不断提高“三品一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品一标承诺书 篇4

为了维护好“三品一标”安全、优质、营养的公共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们庄严承诺:

一、依法生产经营。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认真落实农产品安全主体责任。

二、树立诚信理念。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恪守职业道德,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树立企业诚实守信良好形象。

三、以质量为生命。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努力加强质量管理,100%达到生产有规程、过程有记录,100%落实内检员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决不使用禁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要求,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行业自律。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凝聚行业力量,维护行业良好形象,共同履行“三品一标”行业社会责任。严格执行“三品一标”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标志管理等有关规定,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执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三品一标”标准,维护“三品一标”权威性和品牌公信力,规范使用“三品一标”标志、标识,树立“三品一标”的良好形象。

五、接受社会监督。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监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及时公开有效信息,要让诚信、责任成为每一个“三品一标”企业的品格,让承诺化作自觉行动,带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筑防质量安全防线。

承诺单位:(签章)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农业局三品一标行动总结 篇5

(一)组织得力

为使“三品一标”保真打假专项行动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执法大队副队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周密安排部署,集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品一标”保真打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工作。

(二)宣传发动

广泛宣传“三品一标”法律法规,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与支持,公布了打假举报电话,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打假的良好氛围。

(三)狠抓落实

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6

关键词: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昭通,昭阳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苏丹红、毒豇豆、三鹿奶粉、瘦肉精、农药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人们从以前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 逐渐向安全、优质、生态的农产品需求转变, 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三品一标”应运而生。“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 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主要目的是推行“标准化产生、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措施, 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 对产地环境实施连续的环境监测评价和环保措施,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 是适应市场需要、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三品一标”认证现状

1.1 昭阳区农业生产概况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 地处东经103°08′~103°56′, 北纬27°07′~27°39′;冬季气温较低, 夏季气候凉爽, 干湿两季分明。全年无霜期220 d左右, 年平均气温11.6℃, 年均日照时数1 902 h, 年均降水量736.5 mm;常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6万hm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8.7万hm2、经济作物播种1.94万hm2, 肉蛋奶总产量8.9万t;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55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4家。分别经营苹果、蔬菜、马铃薯、大蒜、生猪、牛干巴、火腿等优质农 (畜) 产品, 其产品远销四川、广东、深圳、贵州、湖北、上海、香港、澳门, 并出口至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1.2“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认证产品及认证实物明显增长

2007年以前,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仅通过1.4万hm2无公害产地认定和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9月至2015年12月, 昭阳区围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大力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昭阳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登记) 。到2015年12月底, 昭阳区累计有91%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 93%的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大户通过了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定: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定5.51万hm2, 畜牧业无公害产地认定6 155 t, 无公害渔业产地认定1.28万hm2;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2家、认证产品64个, 其中:畜牧业认证11个产品、认证实物量3 704 t, 种植业认证42个产品、认证实物产量31 370 t;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11个, 认证实物量188 t;累计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家, 认证产品10个, 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 888 hm2, 认证实物量43 750 t;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 认证原料基地2 067 hm2, 认证产品6个, 认证产品实物量980 t, 产值1 150万元;成功申请登记“昭通苹果”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登记面积1.43万hm2, 登记产品实物量40万t。

1.3 逐步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机制

为提升“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品牌形象、社会公信力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鼓励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健康稳步发展, 昭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了2010年度昭阳区朝琼养殖场等6家“三品一标”先进工作单位, 并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进行奖励。累计到现在, 昭阳区“三品一标”生产企业获省政府、市政府奖励85万元, 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获市政府奖励37万元, 有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进程。

2“三品一标”认证存在的问题

2.1“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

自2002年以来, 云南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昭阳区2007年以前只通过了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累计到2015年12月底也只有82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昭阳区是云南农业生产大县 (区) , 而“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占全省认证数、认证实物量及全区农作物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百分比偏低, 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相对滞后[1]。

2.2 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及组织化程度较低

2.2.1 区域内制定、修订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较少, 阻碍标准化生产快速推广。

地方标准是规范本地农产品生产行为, 从基地环境选择、栽培管理到施肥、用药、采收等都建立一套严格的规范程序, 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和质量,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较快地得到推广应用。昭阳区到现目前只制订《苹果生产质量标准》和《马铃薯生产质量标准》, 农产品生产基本处于无标生产状态, 农产品生产主体缺少适合昭阳区实际的参照生产标准, 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缓慢。

2.2.2 运营模式管理较为松散, 投入品使用随意性大。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品种选择、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收、包装、储运等, 可现在认证主体的生产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模式运营, 管理较为松散, 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 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生产记录规范程度较差, 生产标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规范化生产程度低[2]。

2.3 涉农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意识

昭阳区涉农企业多数起步晚、规模较小、实力弱、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在创业闯市场中, 单打独斗、各自为阵, 缺乏“合作经营、联合经营、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 同时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 经营者没有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品牌观, 培育品牌意识观念淡薄, 在生产、销售中不注重品牌宣传, 有部分企业报着“为认证获奖金而认证, 为认证拿证书而认证”的思想, 认证后企业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得不到提升, 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大。

2.4 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三品一标”认证速度

昭阳区大部分涉农企业规模小、引进外资注入少、银行贷款困难且利息高、企业承受力有限, 企业发展总体上缺乏资金, 企业多数不愿拿出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政府投入“三品一标”的资金也比较有限, 目前, 省政府仅从产品化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做得好、规模大”且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 昭通市政府也断断续续地奖励了部分通过“三品一标”企业, 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奖励机制。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也没有专项资金, 难以支持企业品牌培育和开展“三品一标”产品公益宣传。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一方面制约产品再生产投入和产品销售市场开拓, 另一方面制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产品品牌培育。

2.5 获证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产品生产质量涉及产前、产中的投入品, 产后的包装、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 执法部门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 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条款比较原则, 规范性文件约束效力差, 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 多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有问题产品召回、退市、追溯等制度尚未明确规定, 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投入品管理、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等规定不具体,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3]。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认证和监管水平

一是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 健全认证监管机构。昭阳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是昭阳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 但仅有6个人的编制, 其余人员都是从其他单位借用, 工作人员存在不稳定因素, 制约“三品一标”认证、监管经常性、长期性开展, 需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 充实认证、监管工作人员编制, 稳定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 “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实行检查员、核查员负责制, 检查员、核查员素质的高低对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质量的控制起关键作用,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人员素质提高培训, 促进“三品一标”工作的开展有质量、有成效。三是开展企业内检员督导工作, 强化内检员职责, 督促企业按照企业质量控制措施组织产品生产, 规范产品追溯制度, 稳步提升产品质量[4]。

3.2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 提高“三品一标”认证进度

昭阳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应紧紧围绕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发大蒜、花椒、莲藕、葡萄、苹果、蔬菜、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 加快认证进度。2011—2016年昭阳区打造昭通苹果、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培育了多个认证主体, 在项目区开展了蔬菜、苹果、核桃等农产品品牌认证, 为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和农业品牌创建添砖加瓦。

3.3 逐步改变农产品生产运营模式, 优化生产基地建设

近年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模式, 管理较为松散, 存在生产过程的记录、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等工作很难开展, 肥料、农药、兽药使用比较随意, 需要通过改变“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生产运行模式为租赁耕地建自有基地的运营模式, 增强基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

3.4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牌等传媒载体, 广泛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 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 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种养、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三品一标”良性发展营造社会氛围。

3.5 争取资金扶持政策, 保障“三品一标”产业优化发展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扶持, 支持企业科技更新、科技研发, 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

4 结语

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 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措施。结合昭阳区农业生产实际,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策, 强化监管, 以“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为推手, 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认证基础, 推广“产生标准化、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等技术措施, 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实行生产监督,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昭阳区农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2]字朝华.积极培养绿色食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经济[J].云南农业, 2011 (8) :5.

[3]加强证后监管提升“三品”公信力[J].云南农业, 2011 (9) :5.

上一篇:农机化发展状况与分析下一篇:田字格写字练习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