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1-09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接入和广泛应用,基层普通百姓征信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虽然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信息采集困难、信用意识淡薄、信息数据部门分割、行业自律不足等,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服务“三农”的重要方式,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人民银行包头市土右旗支行为推动土右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有力地支持当地农村金融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5年6月末,土右旗农村信用社37个营业网点中有30个网点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并对所建农户信用档案进行了信用评价合理授信,全旗所辖农户77646人,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33180户,占总农户的42.73%,并对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进行了合理的等级评定,评定为优、良、一般信用农户,分别按照3万元、2万元、1万元进行授信,对已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8079户,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55499万元,余额46905万元,占农户贷款的30.44%,不良贷款户数1025户,不良贷款余额1146万元,占不良贷款总体12.23%。

(二)主要做法

一是为加快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土右旗农村信用社在2014年初开通个人征信系统查询权限的基础上,邀请市人民银行征信工作人员对辖内农信社53名征信人员进行系统管理及操作业务的培训,并对辖区100余名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代表日常的金融知识和个人信用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户的诚信守信意识。土右旗农村信用联社充分运用土右旗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全方位、全覆盖立体式宣传,结合各乡镇农信社网点采取派发宣传资料、设立宣传栏和咨询点等方式,大力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是为规范贷款业务操作程序,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服务水平,该联社的36个营业网点中27个网点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并对所建农户信用档案进行了信用评价合理授信,同时严格执行阳光放贷的操作规程,在春耕备耕旺季加大贷款投放量,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给予信贷支持,并对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进行了合理的等级评定,评定为特优、优、良、一般信用农户,分别按50000元、30000元、20000元、10000元进行授信。四是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保证支农资金的前提下,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根据当地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推出了“个体工商户助业贷款直通车”,同等级别的三户可互保,最高授信额度每户为30万元;单户保证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为30万元;单户抵押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为50万元,授信期限均为两年,并对发放款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了信用评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增强农户信用知识,提高农户信贷意识。通过培训、宣传,提高了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促进地区经济稳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充分营造“学征信、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二是进一步满足了农户贷款需求,减轻了农民负担。三是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截止2015年6月末,共为118户企业发放贷款118498万元,为1714户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58831万元。联社通过内部评级为118户企业共评为7个等级,分别为:AA级有27户、A级有26户、BBB级有8户、BB级有43户、B级有9户、CCC级有2户、C级有3户。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信息采集困难,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户搬迁和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给信息采集造成较大阻碍,使很大一部分农户始终游离于信用体系之外;此外农户众多,而金融机构人员少,农户信息采集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一家进行,采集难度较大;有些没有贷款或无贷款需求的农户,不愿意透露其相关信息,以至于非存量客户信息无法采集等,由于以上因素影响,部分关键信息项缺失或失真,严重影响信息的质量。

(二)信息资源渠道分割,征信协调机制建设滞后。目前农户信用数据所需的基础信用资源分布在各级政务和业务部门,这些信息通常都是分割的、垄断的、静止的、不公开的,造成信息共享困难,另外农户存在多种经营,信用基础信息多变,真伪不易鉴别。这些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无法正常进行。

(三)信用意识淡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较差。由于我国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起步较晚,对于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的记录还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影响,有些农户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逃废债务、合同违约等失信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逃避信用记录的制约,一些人不愿意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业务,甚至提供虚假信用,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四)缺乏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观念培养机制,农户参与征信的意识不强。现阶段,广大农村已有的诚信教育和信用观念培养主要来自于淳朴民风形成的诚实守信传统、以及人行土右旗支行在农村开展的征信知识宣传和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征信宣传。这些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信用意识,但大部分工作仍局限在面上,未能在农村全面展开,不够深入系统,农村诚信教育体系仍不完善。

三、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信息整体质量。以人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征信系统为依托,加快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一套完善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模式,建立独立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一切与企业及个人有关的金融信贷信息及信用交易信息,构建起涵盖农牧户全部信息的共享系统。把征集范围扩展到每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使每个公民都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

(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加针对农村、农业和农牧民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金融供给引导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切实发挥征信体系的规范、引导作用,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加强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增加征信系统的信息覆盖面,尽量多地采集个人和企业信息,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抓好典型宣传,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

(三)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守信用的农户依法进行惩治。有关部门要秉公执法,政府可以联合当地有关部门建立金融权益保护组织,监督、惩戒失信行为。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目前,办公信息化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要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机构间横向联合,为农户信息共享提供协调自律机制。

(四)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提高诚信意识。积极开展征信宣传活动,形成 “以诚实守信为荣、失信忘义为耻”的社会氛围。采取以人民银行为征信主体、各地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信用宣传,大力宣扬诚信传统美德,夯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对于失信忘义的行为和个人不仅是对其进行道德上的谴责,还要形成对其的法律制裁,从根本上减少失信忘义的行为,让广大农户能自觉、自愿地参与、促进并维护信用体系的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竞争压力,风险控制,创新

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不同,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 近几年来在服务“三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以来, 覆盖29个省 (市、区) 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 主要表现为: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不良贷款率下降、经营效益显著好转等等。此外, 农村信用社组建了县级统一法人社和省级管理机构, 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新的监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在过去的几年里,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 支持“三农”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 我们不难看到,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运营状况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对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国内众多专业人士都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研究专家汤敏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农村金融研究专家周脉伏等就农村信用社交易成本、信息技术和小额信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实际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就与农民、与农信社利益联系比较直接的信贷、风险、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广大客户的切实需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1 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信用社经营处于高风险状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金融体制在不断变化的同时出现了风险加大的情况。在我国, 农村信用社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存贷款规模仅次于四大商业银行。但是农村信用社数量多, 农业贷款存在规模小、农业生产风险大、客户居住分散、收入低的弱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农村信用社在产权体制、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这些不足使农信社的运行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

面对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立成为迫切需要。按照专业人员的设计,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以省级信用联社为主体, 以各县市农信社为具体考核单位, 通过网络平台, 实现上下级信用社之间的监管和交流。该系统还设有专家库, 农信社可根据需要随时向各大金融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及熟悉地方金融运行情况的专家咨询, 定期由他们对农信社的运营状况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并规避风险。

1.2 农村金融竞争格局形成, 农信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随着“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农村发展资金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 据专家预测, 到2020年, 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亿元。为化解资金需求矛盾, 国家提出要构建包括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在内的农村金融体制框架, 通过竞争机制整合农村金融资源。这样, 维持多年的一社支持“三农”的局面将被打破, 新的农村金融竞争格局逐步形成。具体表现为:

(1) 农业银行经营战略回归。在金融改革的形势下, 农业银行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范围涉及了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小城镇建设和信贷投资扶贫方方面面, 而这些多是农信社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银行把经营目标转向农村市场最优质的客户资源, 这将不可避免地与农村信用社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

(2) 政策性银行积极转型。为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触角也逐渐向农村延伸。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基层项目发放218亿元贷款, 2005年增至近500亿元, 2006年又创新高, 达到640亿元。如此一来, 农村信用社争夺优良客户的局面变得更加激烈。

(3) 邮政储蓄银行与农信社竞争愈演愈烈。至2006年底, 邮政储蓄银行13个试点省累计贷款10.33亿元, 2007年初,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向银监会提出正式申请, 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中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这将与一直在该项目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农信社展开白热化的竞争;加之在农村邮政储蓄一直是农信社的竞争对手, 而且邮政储蓄资产雄厚, 今后两者之间竞争的加剧将是必然。

1.3 农村信用社存在存款市场壁垒

按照有关规定, 住房公积金、社保资金存款等都须在某家或某几家商业银行内办理业务;各大保险公司、中国石化等国有企业也规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归集账户、结算资金。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市场空间。表面上看, 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后, 大幅撤并了乡镇网点, 对农村存款的吸纳能力减弱, 但随着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在乡镇推广力度的加大, 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地区营销深入, 通过信用社归集的来源于乡镇和农村的社保费等逐年快速增长, 但最后却都统一划到了商业银行。存款市场“壁垒”抑制了农村信用社对存款市场的拓展, 导致信用社存款增长缺乏动力, 使信贷经营中资金投放和筹集失衡, 久而久之必将拖住信贷支农的步伐。

1.4 农村信用社“假保证”贷款泛滥

在农村由于贷款抵押物十分有限且处置困难、成本高, 保证贷款方式相对来说手续简便、成本低, 因而借贷双方更容易接受。但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借贷双方往往把“假保证”作为获得贷款、逃避上级信贷纪律约束和金融监管的一种手段, 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

(1) “假保证”贷款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夫妻互保。由于保证人和借款人属于同一利益共同体, 根本不存在代位偿还的问题, 明显与《担保法》不符。 (2) 兄妹互保。主要是已独立成家的兄弟姐妹相互担保, 这类保证贷款由于代位清偿能力往往不够, 大部分最终演变为信用贷款。 (3) 熟人担保。即找朋友或熟人作担保, 应付了事。上述情况都已使担保贷款失去本应具有的意义。

(2) 农村信用社工作本身存在隐患。首先, 农信社部分信贷人员根本不了解贷款合同到期后保证合同只在半年内有效的法律常识, 大多并未要求保证人补签保证合同。其次, 大部分信用社的贷前调查报告中几乎看不到对保证人家庭状况、经济实力、信用情况等必要的文字记载, 仅凭保证人的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和担保合同签字 (有的甚至代签) 就可以轻易发放贷款, 为信用社的运营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1.5 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1) 县级以下的农信社辖区划分应明确。在信用社曾听到不少农户抱怨, 办理贷款业务时两家信用社相互推脱, 致使农民在两个乡镇之间来回奔波, 给农户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这一现象表明, 尤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农信社辖区划分管理制度有待改善。

(2) 个人结算业务服务水平存在缺陷。据了解, 个别信用社一笔小额取款业务需要辗转三个窗口;一笔农户贷款至少得40分钟才能结束。就农信社自身而言, 效率应该是其提高效益的关键;就广大农民而言, 他们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客户群, 农信社应该从细处入手逐步完善服务, 以尽量方便农户为主。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风险控制, 实现规范管理

为加强管理控制, 农村信用社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要尽快完善贷款管理制度, 规范贷款操作流程。二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及相关政策, 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对风险进行防范。三是建立将风险管理水平与效益挂钩的奖惩激励机制, 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2.2 搞好业务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力

几十年来, 农村信用社的体制结构、服务方向及内容虽都已伴随我国经济改革不断完善, 但面对新形势, 农信社只有不断扩大创新领域、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 促进自身科学可持续发展。

(1) 经营和管理理念创新。随着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的转变, 农户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 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于培养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的高度去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农信社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 充分调动起每位员工的积极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主管理。

(2) 业务创新。 (1) 农信社要因地制宜, 逐步推出定活期一本通、信用卡等先进金融工具, 并扩大代收代付业务范围。同时积极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推广ATM机的使用, 结合农民和农村的经济特点, 加快开发适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2) 积极开展新的农信社贷款营销工作。农村信用社除办理柜台贷款业务外, 可考虑农村、农民的传统习惯和实际情况, 在农村各乡镇、街村及经济密集区设立贷款营销点, 定时定点服务, 扩充农村市场的贷款营销网络。农村信用社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由“一刀切”式转变为根据农户需求设计的贷款产品“定制”式服务。

面对邮政储蓄等对手强有力的竞争, 农村信用社要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就必须推出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努力完善担保制度, 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广告的作用, 让农民及时了解到信用社的政策、业务和服务。

2.3 强化员工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

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有一支思想过硬、技术合格和管理能力强的职工队伍来实现。因此,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农村信用社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农村信用社个人结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业务水平有待改善。从总体上来看, 农户对信用社的期望是不断上升的, 因此, 信用社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只有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

(1) 建立规范的用人机制。农村信用社应该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和试用等办法选拔人才, 使用人才, 不断更新干部队伍和提高职工素质, 以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 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要结合农信社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员工培训, 业务上培养能够做好现代企业管理和创新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政治上培养遵守职业道德, 一心奉献事业的诚实守信的干部。

(3) 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强化管理, 农信社可以建立优胜劣汰、末位淘汰的管理机制, 并严格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按需定岗、以岗定员、以员定责、以责定酬”。通过有效的奖惩制度, 努力提高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的素质, 提高农信社的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方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商业化道路.金融时报, 2007;4:27

[2]姜作培.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几个着力点.经济体制改革, 2007;5:96~99

[3]李志刚.新时期农村信用社竞争能力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6:58~63

[4]应有春.农村信用社存款市场壁垒及影响.中国金融, 2007;1:68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社会信用企业转制行政部门

信用,原指人的一种笃缄品德。在经济方面,指信贷行为,其突出特征是偿还性。在我国,信用的主体是银行信用,它与商业信用、消费信用和民间借贷等其它信用形式一起共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而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问题是发展市场经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点是信用基础遭到了破坏。没有良好的信用基础,市场经济根本无法存在。而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信用环境却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是忽视甚至践踏信用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企业、个体户、农户逃废银行信用社债务和互相拖欠现象十分严重。不按期归还到逾期贷款本息,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沉淀、死滞,严重地扰乱了金融秩序,加大了金融风险,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信用观念遭到严重侵害,社会信用环境受到重创。

一、农村金融领域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转制破产的不规范,给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以重创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的运用,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旗县、乡镇等集体、企业,但随着企业“改制风”的刮起,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行为不规范,不少企业借企业改制之机,利用破产、承包、租赁、拍卖、兼并、重组、分立上挂、出售和多头开户等到种种手段逃废银行、信用社债务,造成了银行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损失和质量的恶化,加大了金融风险,扭曲了信用关系。

(二)行政部门的干预,为农村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涂上了阴影

近年来,一些行政部门和个别党政干部,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为创政绩,指令银行信用社投放项目贷款,由于缺乏考察论证,所上项目不实际,无效益,所投入的信贷资金极难回收,助长了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

(三)乡镇、村组集体承贷及私借公用贷款债务链奈的加大,使原本恶化的信用环境雪上加霜

在我国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一段时间内,为收清过去吃集体大锅饭时生产队集体承借的贷款,银行信用社费了很大周折,将集体债务落实到了各家各户。但是近年来,村、组集体承借贷款的行为又重新萌发,且呈历年递增趋势。由于村官更换频繁,“新官不理旧账”,变动后的村干部对村组集体贷款谁也不管,谁也不理,再加之贷款投放用途不合理、无效益,造成了集体贷款大量沉淀。集体失信现象十分严重。

二、改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对策

(一)切实规范企业改制行为

金融债权主要来源于老百姓和企事业单位的存款,逃废金融债务,最终损害的是老百姓和存款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并会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讲信用、重效益是维系银企关系的基础。企业虽然靠逃废银行债务单纯地从数量上减轻了债务负担,但要付出失去企业信誉的代价,难以获得资金追加,难以解决资金紧张的矛盾,搞活的目的无法实现,企业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要从企业信用的角度出发,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树立信用第一的金融意识,充分认真逃废金融债务的危害性,权衡利弊,从长计划,树立保全金融企业资产就是保全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改制的领导和监督,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破产所形成的金融债权关系,按照法律法规的政策规定,积极清偿金融机构债务,坚决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有效遏制企业信用的丧失。二是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改制,建立企业的监测和报告制度,监督企业的信用程度。三是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靠法律的约束,实现借债还钱、偿付利息的信用属性。四是建立逃废债务企业通报制度。对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并拒不改正的地区、行业,应宣布其为不守信用区、不守信用行业或无信用区、无信用行业,并在一定时期内暂缓或暂停贷款项目评审,停止发放新贷款,维护贷款必须按期归还的信用原则。五是要依靠地方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要主动向地方党领导汇报金融债权管理工作,反映存在的问题,求得地方党政的支持,要加强与工商、财政、公安、证券管理、人事管理部门的理解及时沟通情况,在地方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协调有关部门对其恶意逃废债务的企业在营业执照申领和年检、财政资金支持、税务登记、出口退税、企业上市审批等方面予以联合制裁,依靠社会力量保全银行资产.维护信用原则的严肃性。

(二)强化政府信用

国外经济证明,只有政府才能促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和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及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所以,要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必须强化政府信用,一是各级政府要运用经济行政手段,彻底清理行政单位及干部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和财政部门、乡镇政府担保贷款,督促其制定并落实偿还计划,履行担保责任,构建良好的地方政府信用。二是各级政府要协助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尽快化解村组贷款风险。要督促和组织乡镇党政干部和村干部,把握土地承包机遇,拍卖村组集体闲置资产,拍卖“四荒”资源,想方设法偿还到逾期贷款。特别是在农村费改税之前,对难以清偿的村组债务,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分摊到农户,化解村级贷款风险。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靠法律约束。实现借债还钱、偿付利息的信用属性

各级司法部门要公正、认真、高效地开展对农村金融机构借贷纠纷的审判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依法收贷诉讼,要特事特办、简化程序,做到快审、快结、快执行,严厉打击不守信用的赖债户,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增强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约束力。

(四)强化宣传,培育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之后的重要战略举措。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

乡统筹发展。重庆市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千百工程”,我县于今年三月十日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确立了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四工程”。现就这段时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开展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认真贯切落实市“千百工程”启动会议精神

四月七日,我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例会,各成员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市千百工程启动会议精神,并专题研究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安排部署了今年上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理清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一是明确了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和“多与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用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倡导乡风文明为重点,以改变农村面貌为关键,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以启动实施“二四工程”为载体,整合全县各方力量和资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确立了总体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加大“二四工程”建设的重点,从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改进乡村道路、改善人畜饮水、改善农民房舍、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公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宣传规划督查工作等13个方面提出了新村建设重点任务、重点目标、重点工作。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把丰都建成为三峡库区的经济强县。

(三)、研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

一是组建了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分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组织部长、分管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县级22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在农办,办公地点设在农业局挂牌办公。二是公布了市县级示范村、推进村。结合市上分配我县1个示范村、20个推进村的任务,提出了“二四工程”,即2个示范村(其中市级1个、县级1个)、40个推进村(市级、县级各20个)。在市级示范村标准的基础上,分别细化了市、县级示范村标准和市、县级推进村标准,并将这些标准分解落实到年份,现在正在组织规划编制。

(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工作

一是初步完成了指导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待发文件

二是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以新农组办发[2006]1号文《关于印发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调研提纲的通知》、以新农组发[2006]3号《关于转发市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下发到各乡镇和部门,指导全县开展新农村建设实施二四工程的规划调研编制工作。并成立了规划编制指导组。

三是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统一,各级领导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一是部门配合不协调;

二是乡镇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例事日程;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全县上下没有热起来;

(二)、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落实困难

一是常委会研究定的今年安排投入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100万元落实困难;

二是部门的项目资金打捆难以落实;

三是社会筹资建设新农村工作没有启动;

四是工作机构没有办公经费,工作开展困难。

(三)、新农村建设行动不积极,进度迟缓

目前,只有两个示范村在着手搞规划,其余的乡镇都在等待观望,基本没有什么行动。

(四)、新农村建设采取分级规划的方式难以保证规划质量

三、新农村建设下一步工作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一是县上开好二四工程启动会;

二是利用各种媒体及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

三是各乡镇要开好基层干部群众动员会,把市、县的有关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传达贯切到广大农民中去。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分管领导专职抓,上下一班人共同抓;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文/肖上贤

摘 要: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关键词: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服务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Social credit system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normal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first stage, There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incomplete,lack of overall planning,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imperfect.This paper focus on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word:Credit Social Credit System Credit Services

一、引言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信任。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信用的经济内涵不断丰富,在商品经济时代,商业信用起着主导作用,信用关系主要体现为债权债务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信贷信用和消费信用逐步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形式,信用活动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各种信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步融合形成一个统 1 一的体系,其本质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活动三部分。它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受到惩罚,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至此,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主要表现为:第一,制定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功建立,部分行业和地方也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并且部分行业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共享;第三,信用服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产品不断丰富。但总体来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全国性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虽然目前一些行业和地方已制定了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但整体来看,覆盖面有限,全国性的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目前中国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立法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有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行为进行规定,但由于较为零散,且深度和广度不够,均很难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和约束机制。更重要的是,对于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信用信息使用、信用市场监管以及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信用信息开发程度较低,信用服务机构不能依法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使用,也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服务,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2、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已充分认识,但却缺乏统筹规划,对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统一认识,譬如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建 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社会信用体系到底要建什么?应采取何种模式建设?建设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等等。虽然目前行业和地方纷纷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局面,但由于统筹规划的缺失,行业和地方的作用和分工不明确、信息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信用数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社会信用信息涉及金融、经贸、财税、工商、物价、公安、海关、司法、质监、劳动保障、环保和住房等一系列行业,目前中国有一些行业尚未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导致部分行业信用信息的缺失。此外,从已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行业来看,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了所有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之外,其他行业的信用信息基本只局限于执法信息层面,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信用信息分散在各行业,互相割裂垄断,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4、信用服务机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先后成立了一些民营征信机构,一些外资征信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截至目前,中国从事信用评级、信用征集与调查的信用服务机构大约有100家。但总体来看,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从事综合性业务的机构较少。

5、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对信用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批征信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但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再加上高等院校也较少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导致信用管理人才(包括监管人才和市场各参与主体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需要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扩大内需为未来五年的首要任务。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居民转变观念,提高信用消费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规模。信用消费可以促使消费者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实现消费规模的扩张;而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的特点,可以使得企业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进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最终在宏观上带来内需的扩张。信用消费和信用销售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交易的两种重要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信用销售是信用消费的重要支撑,信用消费又对信用销售起着重要拉动作用。只有通过加强和提升企业和居民的诚信意识,才能有效推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展信用销售和信用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实现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的。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信用交易的实现,从而有利于扩大信用交易规模,带动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和有效的社会机制,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信息传播和预警,解决经济社会中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惩罚和警戒失信行为,褒扬和奖励守信行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严重,财务失真和假账假票等问题比较普遍,建筑工程招投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滋长蔓延,非法经营问题突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4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假冒伪劣和违法违约不仅影响社会信用环境,甚至会破坏国家对外形象,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可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世界各国已被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向国外,开拓国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

虽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不断规范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产权不明确、法制不健全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难以实现与国际的有效接轨。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中的失信现象,如单方毁约和商业欺诈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因此,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优化经济环境,促使中国企业树立强烈的信用意识,使其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拓展国际市场,使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

四、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不仅法律法规的种类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例如,美国制定了16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5 涉及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信用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应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在具体法律法规上,应尽快推出《征信管理条例》,同时加快《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不良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征信行业发展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进行社会信用立法建设时,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行政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

2、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为了切实履行政府对于信用体系建设所承担的职能,应加强总体协调与指导,尽快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落实相关职能与任务。考虑到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保障工作,涉及到金融、商贸、税务、海关和质监等多个部门,亟需打破各种利益壁垒。建议尽快明确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同时对所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实施特许经营,明确特许经营范围,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以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其次,尽快组建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自律作用。

第三,加大对失信行为信息的披露,建立不良信用信息目录,建立黑名单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1)加快行业信用建设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与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编制行业信用信息目录,明确本行业信用信息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工作,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对于已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门,要继续完善整合本行业在监管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对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 6 门,要加大建设力度。

(2)初步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建立信用信息目录,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鼓励部门间开展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整合各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与共享平台。信息需求紧迫的行业或重点领域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3)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充分调动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路径,形成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快速、高效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衔接与信用信息共享,避免信用信息封锁和重复建设。

(4)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的征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将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加强政银合作,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农户信用评价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完善市场体系

(1)加快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执业水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和加工信用信息,同时开展多种专业化征信服务,推动信用交易的发展,提高全社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信用信息市场化是征信机构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必 7 由之路。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向合格的征信服务机构开放,以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得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进行跨地区和跨行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进行必要的投资,制定有关政策,引导信用行业的均衡发展,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

(2)扩大产品使用范围

推进信用征信产品的市场培育和有效使用。信用征信产品的广泛有效使用是推进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各有关部门应通过法规和政策来积极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有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逐步推广使用信用征信产品,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例如,近几年可以重点引导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贷款、政府投融资项目招投标、个人求职、租房、公务员录用、评奖评优、登记注册、资格资质认定、行政审批、领导干部公选和公务员考核等领域市场准入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5、加大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信用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推进,社会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应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未来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向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公共信用管理人才;另一个层面是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公共信用管理人才主要是社会行政管理,包括信用监管、信用法律和社会学之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包括银行、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等所需的高端信用管理人才。

6、建立健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

一方面,加强信用思想教育,统一认识。通过在学校开立信用管理课程、编写信用知识读本、举办信用知识培训和考试、组织信用宣传下乡以及新闻媒体宣传和引导等多种形式,持久、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信用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信用普教机制和信用文化宣传长效机制,增强社会信用意识,统一认识,最终形成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同时将信用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以此来调动政府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中的 8 积极性。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为加强社会对失信惩戒的认识,营造“失信为耻”的社会观念,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现阶段可重点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质量、环保、住房、进出口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袁胜: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6月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要】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问题已经探讨已久,目前被人们认为可行的只有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样一条路径。对此笔者在本文中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改制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合理化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为我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借鉴,不断加快和规范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制 问题 对策

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期,为了使农村信用社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那么,对其进行改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农村信用社改制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为“三农”问题谋福祉。

一、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中存在的问题 1.1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改制基础条件差,农信社受到各种规定的限制和自身实力薄弱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管理水平有限,效率低下,放贷信息传达不及时,容易出现流动性的的风险,并且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到目前为止并不健全,这就使得风险难以被控制;此外,缺乏专业人才,拓展市场的能力更是不足,运营中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对此也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予以防范。

1.2国家政策与商业目的难以统一

农村信用合作社形成于建国之初,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它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三农”发展,贡献于地方;商业银行它的本质是商业,它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无疑将农信社的使命转移给了农商行,目标及本质的差异和冲突容易导致农商行对“三农”以及农村中小型企业支持力度不足。

1.3.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问题上,由于传统上各省市都是由联社来进行管理的,而员工只是单纯的进行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在对于进行管理或改革的问题上,人员本身缺乏对于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导致经营方式及手段的落后,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欠缺,难以承受针对利率变化的应变能力,往往出现经济风险。1.4信贷质量低下

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关于信贷质量的症结点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农业贷款担保、抵押无保证。相关政策规定,农民的耕地、房屋及机械设备不允许贷款抵押,这导致农民贷款到期后无法清收。(2)企业逃债。市场上一些企业以改制或破产为名,逃债现象比较严重,信贷损失重大。(3)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扩大放贷规模,由于内部管理的欠缺,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使信贷风险增加。

二、改制农商行的对策 2.1优化农信社的股权结构

针对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规模小、基础薄弱的问题,这也是其改制为农商行中最具有制约性的问题,对此在改革中可以灵活放宽入股条件,积极吸引各种力量参与到农村信用社改制中。要最大限度的通过各种途径对农商行的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农商行的优势,在接受到一定信息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人积极加入。还可以在现有的股权结构上扩大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做出进一步的改善以适应农商行的运行和发展。

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其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因此,改革一定要拥有风险意识,并且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的摒弃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弊端,并且保留其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在进行改革以后的农商行发展的机制将会越来越完善。2.2协调商业经营与支农惠农的关系

农信社改革要遵循“改制不改向”的原则,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目标,同时农村商业银行还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开展优质服务来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所以还要承担政策性支农的职能,在经营中寻求自身利润与国家政策的最佳结合点,热情地开展支农惠农业务,积极支援国家的农村建设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并在实践中通过创新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3引进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人才是第一生产要素。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基础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人力方面的投资,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对留下的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及时掌握金融市场的动态。引进高层次人才,调整员工结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企业应当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高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吸引外部人才来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2.4完善治理,提高信贷质量

提高信贷质量是农商行发展的前提,农村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管理模式,实现信贷管理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式管理的转变。加强信贷监督和监测,实施审贷分离,审查、审批、经办人员责权利不明确的业务;借贷方式以抵押、质押担保为主,还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从思想教育和引导入手,改善工作作风;对信贷业务人员实行量化考核,信贷质量的高低与信贷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促使信贷人员注重信贷质量以降低信贷风险。3.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正在逐渐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面对改制,要对存在的问题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另外,要提高人员素质也是改革的一个必备条件,不断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得改革更好更快进行。

参考文献: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稽核

一、当前稽核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稽核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当前, 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在业务上的隶属关系属于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相结合。人员管理由各级法人机构自主决定, 个别省级联社也有要求法人机构稽核部门负责人调整须在省联社稽核部门事前备案, 实际操作中却很难执行到位;业务上接受本级理 (董) 事会和省联社稽核部门双重领导, 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现象, 影响了稽核工作有效开展。

(二) 部分领导对稽核工作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部分领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营发展、轻风险管控的思想, 在稽核工作上存在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以讲话传达讲话的情况, 缺少实质性的真抓实干的举措, 形式大于实际, 使该发现的风险不能及时发现, 能够整改的问题不能得到整改, 从而在业务和管理中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 制约了稽核成效的发挥。

(三) 稽核工作存在外力干扰

在实际稽核工作中, 一旦查出问题, 特别是案件时, 经常受到外力干扰, 干扰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有请客说情的、也有威胁恐吓的, 由于稽核人员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措施, 出于自己的前程和其他方面的考虑, 部分稽核人员最终只能屈服于压力和干扰, 致使一些问题不能得到公正公平处理, 影响了稽核工作的权威。

(四) 稽核队伍力量不足

一是没有按照机构、人员和业务量情况合理配备稽核人员, 部分县级法人单位甚至只有3名稽核人员, 平均1名稽核人员要负责8—10个营业网点的稽核;二是部分法人单位将退居二线的干部和一些快到内退或退休年龄的员工安排在稽核部门, 致使稽核力量虚增;三是稽核人员长期缺少系统的稽核业务培训, 部分稽核人员文字组织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不强, 还有的地方将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配备在稽核岗位, 导致一些该查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查出, 该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在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上也会出现一些偏差, 影响了稽核工作效果。

(五) 稽核人员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

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应切实改善稽核人员工作条件, 稽核人员在从事稽核工作期间待遇应适当提高”, 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本机构其他部门同职级人员平均水平”, 各级领导也在很多场合有过类似讲话, 但实际上大多数稽核人员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提高, 有的地方甚至还低于本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待遇。在此情况下, 导致个别稽核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遇到问题绕着走, 使稽核监督职能大打折扣。

二、加强稽核监督工作的建议

(一) 创新稽核管理体制

建立稽核垂直管理体系, 将稽核队伍上收一级管理, 实行省联社、办事处两级稽核部门的相对独立。法人单位稽核部门直接对省联社或办事处稽核部门负责, 业务上只接受上一级稽核部门领导, 不受本级单位制约, 真正实现稽核工作的独立性, 以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二) 打造精干高效的稽核队伍

一是要选拔懂业务、会管理、有原则、作风硬的干部担任稽核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落实法人单位稽核部门负责人报上一级稽核部门事前备案制;二是对现有稽核人员进行全面梳理, 根据管辖机构的数量和业务量等情况, 严格按照稽核工作要求和有关规定配齐配强稽核人员, 对现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分流, 保持稽核人员的相对稳定;三是采取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稽核人员综合素质, 省联社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所有稽核监察人员参加的系统轮训, 法人单位自身每年至少组织2次以上有针对性的培训;四是针对稽核工作实际, 引进专业稽核人才, 提高稽核队伍整体素质。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考核分两块, 一块考核法人单位班子, 一块考核稽核人员, 由上一级稽核部门负责考核, 促进法人单位领导和稽核人员齐心协力做好稽核工作。对法人单位班子的考核主要侧重于对稽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稽核制度的执行、稽核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等;对稽核人员的考核主要考核稽核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风险控制效果和挽回经济损失情况。建立稽核人员工作激励机制, 对考核优秀的稽核人员给予优先提拔或其他荣誉, 对考核排名靠后的给予调整工作岗位, 对涉嫌失职渎职的稽核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四) 切实提高稽核人员待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问题;措施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监测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规模不断增加,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经营管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运行监测指标和监测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特别是2004年1月,银监会制定下发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在监测方式上,评价体系强调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定量指标监测和监管者定性判断相结合,静态检测和动态监测情况相结合。在监测体系上,由原来单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扩展到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综合评价;对风险较大和风险突然加剧的农村金融机构及时进行预警;对不同的风险情况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分类处置等多项工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风险监测指标监管意图不够明确

指标体系中前四类指标分别考察了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盈利性风险。但是第五类综合发展能力指标的监管目标不是很明确,其中的不良贷款的余额下降率考察的主要是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固定资产的比例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流动性资产指标的,存款增长率是考察的规模扩大的速度,更多的带有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意义,对风险而言指标意义不大。如效益性指标中的利息回收率,主要考察的仍然是信用风险,而不是盈利能力。在贷款五级分类体系中,无法收到的利息贷款实际上就是不良贷款,利息回收率和不良贷款比例是同一项风险站在不同角度的重复评价。

(二)评价比较困难,部分监测指标没有完全实行

如指标体系中的第六类管理能力指标由于考核较为复杂,不便于收集汇总资料,在很多地区没有推开。如河南要求年末,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综合评价时,只对定量指标记分不对管理能力计分。对管理能力的考察,采取的是定性评价方法,只要各项监管措施齐备,内部控制措施完善就会得到较高的分值,但是具体执行情况如何,有没有明显的操作隐患,则很难形成明确的结论。

﹙三﹚風险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监管空白

从农村信用社运行的风险状况来看,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现行的风险监测体系中,没有针对市场风险设计的监测指标对于操作风险主要是通过管理能力指标进行间接评价,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评价也没有完全实行。因此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着部分监管空白,其综合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应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

﹙四﹚部分监测指标在实际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如备付金比例要求在5%以上,但是实际中几乎没有一家信用社达到标准,失去了风险的控制意义。如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和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并不能实际反应对不良贷款的倪不能力,意义不大。如最大单户和最大十户贷款指标的监管目标是为了控制贷款的集中度风险,但是农村信用社的规模过小,同样的贷款客户申请同样的贷款规模,在四大商业银行就不受贷款集中度的限制,在农村信用社就很可能因控制单户贷款额度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农村信用社在很多关键的客户中处于劣势,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完善的措施

(一)建立多方位的监管体系

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国银监会对于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发挥着主导作用,负责商业银行和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执行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需要切实保证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安全,因此人民银行下一步也有必有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财政部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经常代理政府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拨付财政补贴,或者在清理金融机构的过程中给于必要的财政援助,目前财政部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管理服务机构,也缺乏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另外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有些机构如存款保险机构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简明高效的预警检测指标体系

预警检测指标是金融预警监测制度中判定风险状态的有利工具,因此各国都非常注重预警监测指标的确立。由于职责和出发点的不同,各个国家不同的监管部门其预警监测体系也并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是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监管。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就将资本充足率达到12%作为市场准入的关键标准,日本对有问题的银行的快速预警纠偏模式中,资本充足率成为是否要采取行动的直接判别标准,第二是各国在风险监测中都普遍借鉴了美国的“骆驼评价体系”并且还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

再次是要建立多道风险预警和化解“防线”。预警检测体系的目标在于发现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快化解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多道防线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只有高质量的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市场,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二是明确有问题的银行的确定标准和快速预警纠偏机制,采用一定的标准,识别判断问题银行,在风险苗头相对较小的时期,采取禁止开展新业务,收缩现有机构,禁止发放红利等限制措施,尽快扭转风险状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四是采取国家补充商业银行资本、收购不良资产或财政补贴等措施,运用公共资金来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风险危及国家安全。

(三)各类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贷款集中度的要求不一致

最为严格的监管要求是对但以客户的贷款不得超过自有资本的10%比较宽松的要求不如法国最高控制要求为50%,瑞士的最高标准为40%。贷款集中度指标受到银行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银行与企业的传统关系、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混合型资本频频出现在资本的兼并和收购的浪潮中。因此现在的监管要求较为严格的国家对于贷款集中性风险的监管标准也有所放松。如在美国的贷款集中度控制标准从10%放宽到15%,在抵押的情况下,可放宽到25%,在英国,也规定了10%和25%两个不同的标准。我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了“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银行余额的比例不超过10%,这一标准属于各国监管要求中比较严格的控制标准,不利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而且我国在传统上银企关系相当密切。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大规模的改革,建议在适当的情况下,放宽该项指标的严格要求,如规定单个客户贷款不超过25%,对于单一客户贷款超过10%小于25%的情况可以适当的报告制度,以放松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4,(4):38-43.

[3]阙方平.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几个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1,(1).

上一篇:《冤家宜结不宜解》影评下一篇:大学生心理消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