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4-07-16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共9篇)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信用卡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使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争相开展信用卡业务,这使得信用卡市场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方面的问题。在对我国信用卡业务及其现状做了简单的了解和分析后,我们将进一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探讨我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卡活卡率低,存在大量的睡眠卡

在业内,一般三个月刷卡一次算活卡,国际上一般将未开通或开通后平均每月使用频次少于4次的卡定为睡眠卡。我国很多商业银行通过给申办信用卡的客户赠送小礼品来吸引消费者,但很多申办信用卡的客户只是为帮助亲戚朋友提升业绩办卡的,并不使用信用卡。因此,虽然我国信用卡发卡量逐年大增,但许多信用卡都属于睡眠卡。我国信用卡活跃卡约占总发卡量的30%,参照国际信用卡活卡率,此激活比例属于较低水平。

二、信用卡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遵循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是目前信用卡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卡业务自身的发展变化使现行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暴露了许多的弊端,该办法已明显滞后。银监会成立以来,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提出了发卡时,对客户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监督客户信用额度的确立并提出对透支行为实施监督等内容,除此之外,并没为信用卡的管理出台新的办法和规章制度。《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均属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另外,市场参与者的准入条件和权利义务责任等都未做明确的规定,这给监管带来不便,也在市场上存在不稳定的隐患。

三、信用卡业务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部在市场营销方面,仍然使用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缺乏对目标客户深入、细致的分析。这使其不能充分把握客户需求的发展趋势,导致一些细分产品的吸引力无法长期保持。据调查,九成以上的信用卡客户认为信用卡品牌就是银行品牌。由此可见,我国的信用卡品牌没有形成独立于银行品牌的特色。我国仅有五分之一的用户忠诚于信用卡品牌,这个忠诚度处于全球最低水平。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有比较完善的银行卡系列产品,但产品同质化、技术创新不足、IT建设仍然滞后,导致我国大多数信用卡用户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信用卡品牌。在我国信用卡的现有用户中,对信用卡品牌持不关注态度的用户占38.7%,出于习惯或其他原因被动选择信用卡品牌的用户占31.5%,这两类用户合计所占的比例达70.2%,也就是说国内七成用户在信用卡市场上属品牌冷漠者。

四、信用卡业务风险日益加剧

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一方面是指客户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客户本身的问题而使信用卡存在的信用风险。对于前者来说,主要是指随着各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由于网上存在大量病毒,致使网上银行操作存在很大风险,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这种漏洞,对银行网站进行攻击,窃取他人信息,并以此转移客户账户资金,给客户造成很大损失。此外,不法分子还能利用假银行网站,诱使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或预留个人资料,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使客户蒙受损失。后者主要是指银行发给客户信用卡的主要依据是客户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但当客户的职业、收入发生较大变化,或者发生疾病、事故等不可抗拒意外时,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款,便可引发信用风险。其原因在于信用卡透支是一种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不需要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当持卡人财务出现问题,其无力偿还所透支的本金和透支利息时,发卡银行不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这将给银行造成大量资金损失。

五、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较差

按照国际惯例,信用卡业务发卡100万张就能获得利润。但在我国,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的活卡则很难盈利。一般来说,信用卡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年费、透支利息、手续费及商户回佣等,这些收入来源与巨大的设备及维护投入相比,盈利能力不容乐观。信用卡的运营成本很高,它与其它一般消费贷款有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发卡行必须建立独立的资信审核、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一整套严密的业务处理流程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风险防控。建立和维持一个信用卡独立处理系统要上亿甚至几亿元的成本,况且我国信用卡技术不成熟,POS设备投资的成本很高,导致我国的信用卡特约商户不能迅速发展。由此导致我国信用卡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二)解决信用卡业务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信用卡营销力度,转变消费观念,提升活卡率

我国信用卡活卡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认为透支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不应该寅吃卯粮。因此,要改变我国消费者的这种观念,相应的营销必不可少,通过营销宣传让消费者明白现金已不再是唯一的货币形式,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银行卡取代现金消费已成为时代潮流。同时,为了有效提高信用卡的活卡率,发卡银行必须对我国消费者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设计和推出符合其偏好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客户持卡消费。

二、尽快完善信用卡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有关信用卡方面的立法,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是相当落后的。我国信用卡业务自开办以来,一直处于无序状态,恶性竞争充斥市场,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这直接减弱了信用卡的使用量。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银行卡的发展现状,及时建立、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我国银行卡市场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信用卡品牌建设,降低信用卡的同质化

各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品牌建设和推广的意识,给每个品牌赋予不同的特色和内涵,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用卡环境与需求制订不同的推广与宣传方案。各商业银行必须明确各个信用卡的市场定位,各品牌应根据自身的品牌定位发行不同的信用卡,提供个性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信用卡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加强信用卡的风险管理

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是指降低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另一方面是指通过各种举措减少消费者的信用风险。对于前者,主要在于加强网上监管,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计良好的网上交易系统,加大对网上犯罪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使其按照规定步骤进行网上交易。对于消费者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在于要加大审查力度,在发卡时,要对信用卡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做好资格审查工作。对一些收入不很稳定行业的客户更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对还款能力不符合条件及无法确定偿还能力的坚决不予发卡,对于那些需要高额度的客户,应该令其采取担保措施,使其在发生透支风险或者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时.银行能够收回资金.降低风险。同时建立各银行间信息交流平台,特别关注同时拥有多个银行信用卡的客户,从而防止恶意透支事件的发生。发卡银行应该定期与持卡人进行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财务状况、联系方式等资料,保证资料有效。

(三)总结

我们应在加强先进经验的学习的同时,同时还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银行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营利业务,其风险相对较大,甚至可以认为高风险也是银行卡业务的特点之一。因此,控制银行卡业务风险的工作应贯穿于整个银行卡业务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银行卡部门自身要依法规范经营,避免或减少内在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银行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预警,强化银行卡信贷资产质量,通过采取有效的催收手段,最大限度地收回逾期欠款和减少损失。最后,与执法机构联手,采取有力措施,共同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以尽量降低银行卡的经营风险。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2

1.开展票据业务是农信社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历史包袱沉重的农村信用社, 通过发展票据业务, 特别是发展贴现业务, 可以扩大农村信用社获利空间和竞争领域。对农村信用社来说, 票据贴现获得利息收益较多、资金收回较快、资金收回较安全。对于持票人来说, 通过贴现可取得短期融通资金, 获取经营收益。

2.票据贴现业务是农村信用社改善资产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信用社只要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相关资料的可靠性, 就可为其办理贴现业务, 有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3.贴现业务既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需要。

随着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壮大, 存款量大幅度增长, 硬件建设趋于完善以及员工素质不断提高, 开办风险小、收益大、流动性强的贴现业务的时机已趋于成熟。这一方面有助于农村信用社规避经营风险, 增加效益, 特别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资金沉淀严重, 如不及时办理新的贷款种类, 其经营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办理贴现业务, 也有利于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贴现业务面临的问题

1.票据业务的滞后发展和缺乏“贴现”等相关业务知识是影响票据业务开展的客观因素。

农村信用社受商业银行实行信贷集约化管理的影响, 基层农村信用社信贷权力被上收, 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存款和贷款收息工作上。因为农村信用社的收入主要依靠贷款利息收入, 陈旧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发展贴现业务, 没有精力去开发新的金融业务品种。在市场经营活动中, 传统的现金交易根深蒂固, 农村信用社舆论的宣传及自身对贴现业务的认知度不够, 加之社会公众缺乏对票据“贴现”等相关业务知识的了解, 以及受到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诸因素影响, 农村信用社票据业务发展迟缓。

2. 发展贴现业务受体制不顺、结算不畅以及专业人员相对偏少影响。

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人员从学历上看, 科班出身的占比偏低;农村信用社现有人员、知识结构状况, 远不适应金融品种创新的要求。在处理业务时, 会计人员对所持票据是否存有真实交易背景、要素是否齐备, 以及背书是否规范等检查时出现差错, 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同时, 客户结算渠道有限, 科技手段落后, 在电子化结算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今日, 农村信用社至今仍未彻底摆脱手工操作, 结算效率低下, 从而影响新金融品种特别是贴现业务的拓展。即使个别农村信用社被准许开办了贴现业务, 也会因结算渠道不畅而制约汇票在办理、贴现及转贴现的查询、承兑等方面的操作。加之办理贴现业务需要层层审批, 时间较长, 在贴现和转贴现市场不发达情况下限制了办理贴现业务的积极性。而使申请办理承兑及贴现业务的客户拒之门外, 丧失票据交易的机会, 抑制票据业务的发展。

3.内控制度不完善, 票据贴现风险高。

按照监管原则, 开办新业务必须内控先行, 而农村信用社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 管理工作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等问题, 在开办票据贴现业务时, 并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 票据业务的办理全凭某个职能部门任意操作, 还存在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等因素。承兑银行和承兑企业不履行承兑义务, 导致贴现票据的到期资金不能按时收回, 从而给贴现方带来损失, 造成承兑垫款, 贴现垫款等信用风险。同时, 对票据业务检查大多流于形式, 无法查出操作中的违规现象, 没能及时纠正业务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最终达到根除风险和隐患的目的。

三、票据贴现业务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票据风险具有短期性、有限性、分散性和可控性的特点, 为使票据贴现业务能安全运行,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 从技术上量化风险, 从制度上控制风险。

1.加强思想教育, 防范道德风险。

要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 经常组织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学习, 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还要有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 增强服务意识, 引导从业人员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 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从业人员的思想动向,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 增强对不良思想的防范能力。举办农村信用社会计主管及票据操作人员贴现业务培训班,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村信用社职工素质, 系统学习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等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相关人员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其识别真假票据的能力, 为办理贴现业务奠定基础。经办人员严格按照《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对每一笔票据业务要素和查询进行登记备案, 进行风险监测管理, 确保贴现票据真实性、交易真实性、资金安全性。同时定期组织业务自查和互查, 杜绝各类隐患。加强票据反假知识培训, 增强票据反假意识和反假能力, 纠正违规行为, 防范票据风险, 保证和促进贴现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电子化步伐, 实现营业网点的计算机联网, 开展通存通兑业务, 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和服务范围。

2.加强风险研究,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防范风险。

要加强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对票据贴现业务管理制度、办法、措施、程序进行归纳, 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对现有制度要重新进行整理, 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分类科学、内容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制定完整全面的从业人员工作职责, 进一步明确票据业务的操作规程, 对于没有制度规定的内部控制盲点, 要加紧落实, 明确制约关系和措施, 防患于未然。农村信用社要把贴现业务纳入贷款管理范畴, 在办理贴现业务时, 要对申办企业按贷款原则和程序, 对企业信用情况、承兑能力进行严格审查, 对业务经办、审查、监督依责设岗, 层层落实责任制, 制定出一套出票、登记、查询等较为规范且操作性强的规程和制度。农村信用社要广泛宣传票据结算方面的法律、法规, 宣传银行承兑汇票的优越性、经济性, 宣传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业务的基本操作规程, 明确票据承兑权利和义务, 把承兑汇票的政策利用好, 并同自身的经营相结合, 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强化服务意识, 扩大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水平。确定和保护一批相对稳定的优秀客户群体。同时, 要面向市场寻找商机, 加强市场调查和预测, 寻找好企业、好项目, 进行优质服务, 既能满足有效益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又能使农村信用社获得好的效益。

3.本着诚信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签订协议书, 办理的手续符合人民银行有关票据业务的管理规定。

信用社首先建立并处理好与银行承兑汇票委托代理行的合作关系。建立与票据转贴现受理行的密切合作关系, 使受理行对信用社的转贴现票据在量的基础上达到转贴现利率最低, 办理手续最简单、效率最快。更应认真遵守双方协议书规定的有关操作细则。特别是信用社对企业申请汇票保证金差额部分的管理, 信用社应按贷款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抵押或担保。农村信用社票据贴现通常是以质押贷款的形式办理的, 但随着票据市场的规范, 客户会因贴现利率较高而放弃在信用社办理, 信用社也会因不能再贴现引起的资金问题或本身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拒办。笔者认为, 资金不是决定性因素, 只要按票据市场经营规律, 以利润为出发点, 积极参与竞争, 即使没有资金也能通过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获得利润, 条件成熟的也可达到贴现与转贴现同步操作, 实现“零成本”收益。

4.改善票据业务融资环境, 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及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建议农村信用社彻底转变经营观念, 成立票据业务专柜, 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办法及激励机制, 调动经办人员对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在开展票据业务的同时, 不仅要防范票据真伪及操作的行业风险, 而且还要有效防范经办人员的道德风险。办理票据业务的信用社应做到, 农村信用社应该通过开办票据业务, 实现票据贴现与转贴现同步办理, 创造“零成本”收益, 即在一个工作日两场次清算内实现贴现与转贴现同步操作, 当日终结不占用资金。结束农村信用社不能办理票据业务的历史。给单一的传统业务注入新的活力。所以票据业务将成为信用社业务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利润增长点, 并将成为促进资产负债多元化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5.加强风险控制, 规避财务风险。

要特别注重与票据业务相对应的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 对票据要素、合同内容及增值税发票的相关性和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 规范和完善票据交接、保管、资料审查、业务审批、档案管理等业务流程, 要坚持区别对待风险的定位原则, 将业务发展定位于信用程度高、资金实力强、内部管理规范的企业, 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环节, 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了确保汇票的真实、合法、有效, 贴现业务中必须有查询的环节。对查询工作制定统一的规章, 明确查询格式和要求, 明确各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和配合, 树立服务意识, 把办理查询业务作为自己的职责范围, 对于在当地没有分支机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查询, 要通过人民银行办理, 使查询业务不留空档。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再贴现的宏观调控职能, 规范票据贴现市场, 治理“黑市”交易。建立规范的票据贴现二级市场, 放宽准入条件, 实施专业化、市场化运作, 专门从事承兑、贴现、再贴现业务, 为农村信用社的转贴现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增加透明度, 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 形成有影响的高效的票据贴现市场。还要定期查找、及时掌握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点, 制定相应措施加以防范。严格控制单一客户的授信额度, 防范系统性风险。要不断优化票据资产存量结构, 实现期限、利率、金额的合理搭配, 密切关注票据市场的利率变化和资金来源, 适时调整票据结构, 规避财务风险。

6.要从观念上提高对贴现业务的认识。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制;对策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应主要为社员服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所以,农信社在这方面没有优势,这对于农信社的经营者而言确实难以把握,所以,信用社改革势在必行。

1.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必然出路

1.1改制是农村信用社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足的必然选择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同国际市场接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也逐渐受到市场经济影响。随着近年来国家农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金融市场的广阔天地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渐被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甚至是国外商业银行所重视,农村金融的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而长久以来,农村信用社依靠自身网点优势和政策优势独占农村市场,虽然自身有独到的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竞争,各种问题也相当突出,服务意识淡薄、相关金融产品的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环境和质量不高,这些都是众多问题中的突出方面,与其他经过长期发展完善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只有通过改制来完善和修正相关问题,才能在发挥自身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农村金融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久发展。

1.2改制是适应“三农”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进步,我国农村社会有了很大转变。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和精神需求也逐步增长,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农村建设对资金和相关金融配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虽然国家在这些方面有着很大的投入,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是不可缺少的,它比其他途径更加快速而有力。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作为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与三农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与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不仅是自身质的飞跃,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三农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农村信用社改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要求继续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分类指导,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强资本实力;坚持经营管理重心下沉,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减少行政干预;省联社要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总的来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战略要求符合农信社改革现实需要。

2.1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问题

监管部门提出从2011年起5年内全面完成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信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农合行要全部改制为农商行。但从我国农信社改革历史看,农信社改革一直沿着股份制的方向在进行。因而,相对于产权制度优劣的争论,如何完善现有制度下的治理结构更为重要,如何完善金融结构的治理结构也是危机后讨论和改革的重点。目前在农信社改制组建为农商行需满足的条件中,除需满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不良率等监管指标外,监管部门对股权结构也有明确规定。之所以对股权结构采取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借鉴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经验,通过提高法人股的持股比例来解决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从而有利于农信社建立起真正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2.2对省联社“淡出行政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存在的争议

当前对于省联社行政职能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管人”,一方面,基层社的高管选聘虽然由省组织部门和省联社联合提名,基层社股东大会选举,但实际操作中由于采取等额或较小差额比例选举,导致基层社话语权较小;另一方面,省联社是由基层社入股成立的,但省联社的高管是由省委组织部任命或等额选举产生,基层社对省联社高管选举同样没有话语权。二是管“财”,即基层社大额财务开支需省联社审批。包括购置车辆、购买办公楼、网点设定装修等费用支出。三是管“大额贷款”。基层社一定额度以上的大额贷款都需向省联社报批。当前改革中,对省联社哪些职能应淡出、以及如何淡出仍存在较大争议。

2.3关于在改革中保持农信社体系完整的重要性

目前,省联社与基层社在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后台建设等方面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行业体系,而从改革成效来看,这一体系也是适应农信社行业发展需要的。而在新一轮改革中,如果忽略体系完整的重要性,则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风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總体稳定,这一判断是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和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经济仍以分散的、小农生产形式为主;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金融需求开始多元化,除用于农业生产以外,消费贷款、住房贷款、创业贷款、商业贷款等金融需求开始增加。对于分散的、多元化的、小额的金融需求,小型金融机构更具有灵活、快捷的优势。

3.对策建议

3.1由县级政府牵头成立强有力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协调机构,具体负责辖内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

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总调节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深入研究,多方面推进。落实优惠政策的主要单位有国地税、财政、工商;改革方案的支持单位有县直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全过程的单位有人民银行、银监部门。这些单位多属于垂直管理性质,要想使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县级人民政府的督导作用。因此,必须成立强有力的县级农村信用社改革协调机构,扎扎实实地履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协调职能。

3.2明确分工,明晰成员单位在改革中的职责划分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优惠政策较多,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众多,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是落实各成员单位支持信用社改革的具体职责。职责不落实,改革就不协调,优惠政策就难落实,也就难以实现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的目标。必须建立横向联系、纵向审批、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切实支持辖内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工作。

3.3多方协调联动,全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

要积极扶持,不要干预农村信用社正常的业务经营活动。在资金扶持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等存入农村信用社;在减免有关税费方面,凡是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能决定减免农村信用社相关税费的项目要尽最大可能予以保障;积极协调公检法司等多方力量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要优化环境,不要把信用社当成自己的第二财政。要防范风险,切忌插手农村信用社的人事安排。各部门要明确分工,认真履职,全力配合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落实好国家的优惠政策,不为部门利益使国家优惠政策打折扣;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制定好配套措施,不为以往的改革思路限制;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不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设置障碍。

信用社是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的阶段性必然产物,现阶段信用社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信用社的功能作用、服务水平以及政策给予支持与扶持,使其得以完善,对于稳定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农村信用社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金融界网》,2011-08-23.

[2]当前农信社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社科院农村所,2013-01-25.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4

摘 要:农村信用社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背负着历史问题,而且面临着经营管理的现实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策略和措施,提高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

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

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5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前进壮大的精神支柱。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针对当前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简要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我们当前的领导干部队伍从总体上讲,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够努力为之不懈奋斗。但是由于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导致某些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变化,其中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部分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淡漠甚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的忠诚意识逐渐弱化,丧失了理想信念,行为上不能严格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导致部分领导干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严重后果。

(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

某些领导干部把党的宗旨抛在脑后,群众意识淡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够,下基层走访调研蜻蜓点水,不注重解决 实际问题。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丢掉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完全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宗旨观念。

(三)组织纪律涣散,党员意识薄弱

多数领导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但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组织纪律涣散,组织意识不强,长期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组织生活,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有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

(四)部分领导干部道德缺失,缺乏模范作用和号召力 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多数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现象。特别是在极少数党员干部身上暴露出来的人格扭曲、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不能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全丧失了号召力。

二、解决对策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当前要着重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三个学习”,把握工作主动权 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只有学懂了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在坚持对党的创新理论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基础上的同时,自觉运用新理论指导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一要遵循发展规律学。当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与风险同在,机遇和压力并存,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辨明前进方向,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地去学习。二要结合工作实践学。我们要紧密联系各自单位工作、岗位业务实际,将所学理论只是运用到服务部门、服务群众等工作实践中去,努力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推动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动力。三要着眼解决问题学。学习党的理论,必须着眼于解决工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中心工作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和破解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6

问题2:陪客过多,耽误分管的工作。

解决方法:机关支部负责每天对请假陪客的人员进行抽查,对于有关违规人员要实行相应的惩罚制度,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问题3: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提前早退的现象严重。解决方法:全体机关干部如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提前早退的必须向相关领导请假,不定期抽查,如有提前早退并没有请假者,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7

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家信用卡经营公司是于1985年成立的中国银行珠海市信用卡有限公司, 同年发行了首张国内地区信用卡。广发银行于1995年发行了首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 标志着我国信用卡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但此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 随着中国加入WTO, 经济逐渐开始告诉高速发展, 信用卡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 其发展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 无论是在信用卡的发行数量、交易金额、发行机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长。

从2001年开始, 国内银行开始大量发行信用卡, 尤其在2003年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统计, 截至2008年年末, 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80038.92万张, 其中信用卡发行量14232.9万张, 同比增长57.7%。截至2009年3月底, 信用卡发行量为15047.31万张, 人均拥有量0.11张/人, 同比增长42.9%, 总量比上一季度增多814.41万张, 比2008年同期增多4574.35万张, 约为2007年1季度的发卡量的3倍。截至2010年8月底, 我国信用卡发行量已经突破1.9亿张。在这种行业总体的发展趋势下, 到2012年国内的信用卡发行量将接近3亿张, 这虽然为我国的各大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但同时也会使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1]。

二、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用卡业务管理模式中的问题

1. 信用卡业务管理体系尚不成熟。

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比较晚, 发展时间比较短, 没有建立起统一、完整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依然沿袭着银行内部部门管理的组织结构, 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许多与信用卡业务自身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成为了阻碍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其中包括职能部门和框架设置的不配套、部门设置与银行分支机构在层次与数量上的高度对应、部门职能的定位模式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水平。

2. 缺乏科学的信用卡账户管理平台。

国内的发卡银行所构建的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阶段, 各方面的管理系统还不够成熟, 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现阶段国内缺乏科学的信用卡账户管理平台和高效的风险作业生产平台, 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信用卡账户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透支催收、信用额度调整的针对性和生产效率比较低, 前置风险控制环节的管理要求需要进一步得到强化落实。

3. 信用卡业务在技术上缺乏安全感。

技术是基础建设, 落后的技术水平会大大制约业务的发展。例如银行卡催收取证工作的风险;卡初始密码带来的风险;坏账核销造成的风险打卡、制卡环节上的风险等, 这些风险给银行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经济损失[2]。

4. 信用卡业务在经营管理上竞争优势不强, 缺少差异化的服务。

信用卡的产品结构单一, 客户一般只分为一般客户和VIP客户两级, 没有一套成熟的客户服务体系, 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服务标准, 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不能够针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等级来采取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对银行及发卡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信用数据的有效使用造成限制。

从国内信用卡市场来看, 由于缺乏一套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系统, 影响了国内各大银行对客户的综合评价, 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才是优质客户, 所以优质客户的差别化服务难以体现, 造成目前各银行之间的竞争以信用卡的年费为标准, 严重影响了信用卡业务市场的发展[3]。

(二) 信用卡业务在营销战略中的问题

信用卡的产品缺乏差异化, 经营模式单一, 造成了目前国内呆板的营销战略, 国内银行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信用卡年费的比拼上。我国银行信用卡的销售渠道主要有网点销售、银行直销和销售外包三种, 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都是尽可能的普及信用卡, 追求销售的数量。

我国信用卡的营销没有结合本国的文化特色, 不能迎合客户的消费需求, 只是一味的追求数量、发卡的规模。各大银行的信用卡营销方式大同小异, 很多客户办卡的目的纯粹为了获得礼品, 造成了休眠卡数量十分大, 一个人拥有多张信用卡的想像比较严重。为了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各家银行扩大发放信用卡的范围, 大力宣传信用卡的透支型消费特点, 产生大量休眠卡, 给银行带来资源浪费, 大大增加了信用卡的管理成本, 同样给客户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损失。

国内的各大银行将信用卡营销业务外包虽然一定程度的降低了业务成本, 但造成了银行信用卡管理上的漏洞, 反而加剧了风险。

(三) 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1. 我国信用卡业务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目前, 政府出台一系列关于信用卡业务的限制性条款, 对银行及发卡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信用数据的有效使用造成一定的制约。因为我国信用卡的系统化管理水平较为落后, 使人为驱动执行在风险管理中占的比重过大, 这导致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同时也增添了操作的风险。

现阶段我国对打击银行卡犯罪的相关法规存在很多法律漏洞, 使得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诈骗等犯罪行为, 导致持卡人对消费环境严重缺乏安全感, 不利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我国的刑法对有关信用卡诈骗的界定范围不够清晰, 内容比较简略, 不能够全面覆盖信用卡业务的各环节中所出现的犯罪行为, 对内部人员作案的情况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惩罚机制, 缺乏对骗领银行卡、诈骗银行资金等行为的相关规定和处罚条款[5]。

由于我国有关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信用卡产业的发展过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例如, 在我国部分地区信用卡非法复制、盗刷现象严重, 持卡人缺乏安全感, 这些都是不利于信用卡业务健康、平稳的发展因素。

2. 我国信用卡业务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国内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的信用意识比较淡漠, 对于信用重视程度不高, 企业的办公网络信息化程度和网络硬件设施也相对落后, 制约着信用消费的大面积开展, 也导致建立在广泛信用基础上的信用卡业务发展缓慢。

目前, 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依然面临着数据的收集存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存放的数据只是客户的历史信用数据, 这只能杜绝已有违约记录或贷款过多的恶意贷款, 对新发生的贷款和没有逾期记录的贷款不能实施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及管理, 这种状况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 同时会造成发卡机构的损失, 大大增加了经营的成本[6]。

(四) 外部环境对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制约

1. 外资银行的强劲竞争力。

近年来, 外资银行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 凭借其良好的品牌价值效应、优质的服务品质、优秀的创新能力、先进的信用管理经验以及风险监控能力迅速抢占国内金融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给国内的各大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2. 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信用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 还尚未被大众广泛接受。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信用卡业务始终并没有真正的走进百姓的生活,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社会福利水平比较低, 社会保障还不健全, 国民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覆盖率低, 子女教育费用支出越来越大, 对未来的收入不确定性, 导致人们对超前消费积极性并不高, 众多家庭只能减少开支, 增加储蓄。由此可见, 传统的消费观念对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必然的阻碍。

三、完善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 促进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管理体制改革

1. 建立成熟的信用卡业务管理体系中国信用卡业务要争夺国内市场, 必须对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我国的各大银行采用的是信用卡中心的操作模式, 实施公司化管理、市场化经营, 与内部企业化管理机制等还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完善, 逐步建立为公司化运作的管理体制, 以降低成本、集中发卡、集中经营管理、集中核算及后台支持, 方便管理, 提高信用卡的竞争力。

2. 建立科学的信用卡账户管理平台。

国内各大银行之间没有统一的账户管理系统, 交易环节复杂, 涉及多种硬件和软件, 影响了业务处理的效率, 成功率较低。所以, 国内银行必须加快建立业务集中处理模式, 银行与银行之间加强友好合作, 实现一个方便、快捷的信用卡账户管理系统。信用卡业务还应加强与网上银行的合作, 逐步将网上银行服务拓展到信用卡的业务领域中去, 例如账户查询、转账等。

3. 完善信用卡业务技术上的缺点。

做好技术防范, 加强管理, 降低经营风险。增加硬件投入。目前, 三维激光防伪标记、防伪签名条、密码确认及智能卡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尽快淘汰安全性没有保障的老式信用卡设备, 开展清理工作, 完成各银行之间的共享系统, 加快建设统一的信用卡交易网络, 全面拓展信用卡受理的渠道。

4. 形成差异化的信用卡服务体系。

走出一条专业化服务的道路, 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不仅可以减少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还能实现信用卡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要不断的开展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改变传统以账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模式, 尽可能推出新点子、新服务, 拓展信用卡的附加功能和价值, 生产差别化的产品, 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 推出不同服务功能的信用卡, 从而更好的吸引客户。[8]

(二) 注重营销战略的运用, 提升核心竞争力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信用卡营销人才, 要求对信用卡业务具有无限工作热情, 拥有强烈的事业心, 要有精通信用卡业务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 善于沟通, 服务态度热情, 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转变信用卡业务传统的营销理念, 由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向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模式转变, 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采取新的信用卡市场营销策略。[9]

(三) 注重营销战略的运用, 提升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加快规范管理信用卡相关的立法, 明确规定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力度打击信用卡违法犯罪的应有惩罚, 打造信用卡业务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优质用卡环境。全面推广消费信贷的保险、担保制度, 从立法角度规消费信贷行为, 不仅降低了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 而且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利, 促进信用市场的健康发展, 让那些恶意分子寸步难行。

(四) 加快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负责收集个人的相关资料, 相关机构集中个人信息数据, 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统一的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和信用卡担保制度, 由专业性的公司进行管理, 在各大银行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实施市场化运作, 为信用卡的推广提供信息保障。

面向社会加大宣传力度, 传播先进的信用理念和价值观, 强化信用意识和加快信用制度建设, 培养积极的信用文化, 提高大众对信用卡消费的认识水平, 减少信用卡违反犯罪行为, 降低信用卡使用的风险。

完善个人征信数据管理和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 保证信用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监管各大银行及发卡机构合理有效地使用征信数据。

(五) 优化信用卡业务的使用环境

创造一个优质、安全的信用卡业务使用环境离不开政府、银行、持卡人三者的共同努力。首先, 政府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不断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加强监管的力度, 严惩相关信用卡业务的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信用卡消费。其次, 银行要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加强对信用卡业务的有效管理, 降低信用卡的使用风险, 提升银行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不断增强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最后, 政府与银行加大信用卡使用的宣传力度,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提高消费者对信用卡消费的认识水平, 逐渐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使信用卡真正的走进老百姓的家门。

参考文献

[1]李朝晖.个人征信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24-140.

[2]罗清和.我国银行卡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金融与经济, 2005, 1 (4) :26-28.

[3]李建伟.我国信用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会计, 2005 (7) :34-38.

[4]舒清华, 李蕊.认清信用卡业务本质, 科学管理信用卡风险[J].北京农学院报, 2006 (6) :14-16.

[5]姜大伟.中国信用卡市场将持续走高[J].中国信用卡, 2007 (2) :26-30.

[6]李钦.深圳银行业平稳度过入世周年[N].深圳商报.2002.

[7]杨静.浅谈中国信用卡的现状和发展[J].科技信息, 2007 (2) :16-19.

[8]黄海涛.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7) :22-23.

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71-02

收稿日期:2012-01-18

作者简介:路楠(1987-),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司金融研究。

个人理财业务,是客户为确保其资产不致贬值,将其资产委托商业银行代其管理以实现保值增值目的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商业银行在对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预定目标、风险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运用储蓄、保险、证券、外汇、住房等多种投资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实现客户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个人理财业务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种类型。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

一、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的资金占有量增加,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CPI持续攀升。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为确保自己的资产不会贬值纷纷寻找新的投资渠道,理财服务需求不断扩大。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800人的被调查对象中,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的占74%,需要个人理财服务的占到4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则以其风险低、种类多、渠道便捷等优势逐步成为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投资品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但增长迅速。1995年,中国工商银行率先成立“理财部”,开启了中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大门;1996年,国内首个“私人银行部”在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成立,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萌芽时期。2002年,招商银行面向全国推出其理财品牌“金葵花”,中国个人理财业务进入形成时期;随后各商业银行积极推行品牌化战略,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理财品牌,如工行“理财金账户”、农行“金钥匙”、中行“中银理财”、建行“当家乐”、交行“圆梦圆”、光大“阳光理财”等等。2006年,商业银行以银信合作模式进入股市和产业投资,丰富了理财产品的种类,迎来了中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时期;2008年,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陷入低迷;2009年,理财产品市场依旧低位运行,月度发行300—600款;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回暖,发行规模达到7.05万亿元;2011年,理财产品市场全面复苏,发行量呈爆发式增长,据银率网统计,2011年全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2379款,相比2010年增长97.0%,预计发行规模达到15.53万亿元。

除储蓄业务外,中国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人民币挂钩型理财产品、股票挂钩型理财产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及QDII产品、FOF产品等。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个人理财业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电子网络化及综合性等特点。

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不完善,分业经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只能代销其产品,致使银行、证券、保险市场相互割裂,各金融机构分业经营,限制了理财产品的开发。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多以账户为基础,运用客户资料库分析系统整理和分析客户资料,并对客户信息加以利用。但分业经营使各金融机构间信息相对封锁,不能共享彼此的客户信息,使得原本就极为有限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保险、证券等各领域合理配置,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2.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运营机制不能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综合性服务的新型业务,其服务内容涵盖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涉及营销团队、信贷管理、风险控制、中间业务等多个部门,跨部门业务非常多,对商业银行的协调管理能力要求较高。但目前中国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归口个人银行部,前后台业务条块分割,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协调,难以满足客户“一站式”综合服务的需求。另外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职权相对独立、职责明晰的综合性业务部门专门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开发和管理,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也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

3.理财人员专业素质及技能有待提高,客户对理财业务理解存在偏差。个人理财业务涉及面非常广,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同的客户,财务状况、生命周期阶段、风险承担偏好以及对投资的需求都不同。理财人员既要熟悉金融服务业务,精通各类投资领域,又要熟悉会计、审计、财务、投资及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设计或推荐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理财产品或组合,但这样复合型的高素质理财人员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是很少见的。中国目前对金融理财规划师的需求约为60万人,但据金库网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预计有9 000人通过了国际金融理财师(CFP)考试;截至2011年5月,金融理财师的(AFP)持证人数约为7.8万人,远不能弥补实际需求缺口。另一方面客户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了解不够,甚至存在理解偏差。据调查,客户在选择投资项目时,70.6%是听从银行工作人员或朋友推荐,只有25%的人对银行的理财品牌和理财产品非常了解,并且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投资。而有些客户只是单纯追求高收益,但又不能接受风险,不能认识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客观规律。

三、对商业银行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

1.完善金融政策法规,转变经营模式。考虑到风险监管的复杂性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决定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但分业经营极易造成三部门的资源浪费。混业经营则能从根本上控制系统风险,整合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客户信息,提高经营与监管效率,因此混业经营今后将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监管当局也应当认清发展趋势和方向,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合作及风险管理,逐步走向混业经营。中国金融机构多年来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及监管,今后的混业经营应是在分业监管条件下的混业经营,可以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来实现这一目标。

2.整合银行内部资源,加强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调整内部部门设置,建立一个职权相对独立、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个人理财业务部门,建立一站式、个性化的综合理财策划服务体系。加强部门之间及前后台业务的联系,提升整体协作能力。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理财目标,进一步整合现有理财产品,设计出更贴合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机构的合作。除银信合作模式外,也可采用交叉代理等合作方式,设计适合本单位销售的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同时,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依法收集企业及个人信用记录,使各金融机构客户信息资源能够共享。

3.强化专业培训,培养高素质理财人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市场的拓展依赖于理财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商业银行为进一步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提升自身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素质理财人员。首先,商业银行可与证券、保险等机构联合,对现有理财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提高理财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使理财人员全面熟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房地产等多方面金融业务及其衍生品的操作过程、定价过程以及存在的风险,并能够运用各项金融知识设计出复合型理财产品。其次,应加强营销技巧培训,运用差别化服务策略,在了解客户心理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客户的风险偏好,专业、客观地为不同客户提供适当的理财方案。最后,商业银行应规范选拔渠道,实行资格准入制。加强对理财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严格选拔理论知识扎实、业务综合能力较强的理财人员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同时鼓励理财人员参加AFP、CFP等专业资格考试,实现理财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管理。

4.加强理财产品创新,积极开发中短期产品。个人理财产品与其他投资产品相比,其收益率相对较高,风险则相对较低,因此自发行以来一直深受客户青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形式也发生了转变,目前中国通货膨胀严重,中央银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商业银行应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贴近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不同的产品,不断调整、丰富产品种类。另外由于客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加青睐于中短期产品,且中短期产品的收益率普遍高于长期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中短期理财产品,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资金。据银率网统计,2011年共发行短期理财产品194 09款,市场占比86.7%;发行中期产品2 253款,市场占比10.1%。可见,中短期资源配置将成为个人理财产品的趋势。

(责任编辑:袁凌云)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9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73-02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1.2 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1.3 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中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2 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2.3 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解决对策

3.1 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给自学的程序与方法。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3.2 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3.3 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掣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上一篇:思归叹,思归叹石崇,思归叹的意思,思归叹赏析下一篇:纪律教育整顿暨作风建设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