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5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辽宁省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十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根据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调控作用,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公共事业和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能清楚地发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为此,辽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优势,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加速农业劳动力合理化转移,扎实打好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基础,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实现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的进步。

【关键字】辽宁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作为农村最基层一级行政单位组织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曾经以工业大省而闻名于世,如今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通过对故乡辽宁省农村经济的调查和统计发现,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等四项五年倍增发展计划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在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历史性跨越的基础上,进入了不仅保持数量增长,而且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新阶段,主要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进入全国前10位。

1、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农业增加值8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超过预期1.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加值3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33.7亿元,年均增长2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2.7%。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2亿元,年均增长8.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5.8%。

2、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14.2:85.8调整为2005年的13:87。农林牧渔四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52.6:2.6:22.7:22.1调整为2005年的47:3.3:29:20.7。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选育并通过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4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各类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9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44亿元。

3、农村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启动和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林业、农垦、供销社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加大开放工作力度。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21.6亿美元,年均增长20.5 %。

4、农村公共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基本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落实。建立了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3%。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30万减少到72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10.5%下降到3.3%。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人数35万人,占农村人口1.6%。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实施“村村通”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326公里,占规划任务的1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33万,占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总人口的53.5%。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累计有39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占农村总户数的6%。

二、辽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2006年辽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和农村经济成效显著,出现了增产增收的大好形势。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在全省14个市中收入最高的大连市,农民人均收入7088.6元,最低的阜新市农民人均收入3392.8元,两市相差3695.8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9个市。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长海县157589元,最低的义县2473B元,两县相差13285.3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2个县。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乡有23个,2000元以下的乡还有l9个,收入相差五倍。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村还有451个,这些贫困乡村中有人口7436万人,生产生活条件还较差,需要改善。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防洪抗灾能力弱化。辽宁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受当时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各地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检查维护保养力度,但受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用水及农业防洪抗灾能力。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50万公顷和11.6万公顷,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分别为

%和3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村公路达3万公里,占辽宁公路总长度的50 %以上,其中近几年新增近0.8 万公里,占辽宁农村交通道路的29%,尽管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三是农村电网改造进展缓慢,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有待改善。近几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用电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成效显着。但由于资金不足,改造项目进展缓慢。而且大量线路存在“小线径、大档距、瓷横担线路”等“瓶颈”现象。个别线路虽然经过改造,但由于负荷增加过快,变压器容量小,随着用电量增加,部分线路出现严重超负荷情况,急需二次改造。

3、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2006年辽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63个,销售收入达到1680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但与全国其它省份比,依然存在着产品品牌价值含量低和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原始农产品以及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比重较大。一是缺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化链条短、水平低,辽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40%左右,精深加工比重只占15%。三是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辽宁16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辽西北五市仅有2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0个龙头企业,辽西北五市一个也没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00多个龙头企业的中大连有40个左右,而辽西北五市仅有20多个。

4、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表明,2006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二是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言,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这部分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阻碍。

三、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把握住四个重点,一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忌再沿用过去下指标,定任务,搞强迫命令,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号召农民调整结构。二是要重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科技优势,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大力发展适合国际市场需求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四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份额。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调整农村三个产业的比例,使其更加合理。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的预测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0年5453.3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

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42.9%和48.7%;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5年8177.0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51.2%、53.9%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辽宁新农村建设的更高目标,两个指标的比重还要有相应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两个比重从1990年的27.4%和42%提高到2005年的38.36%和48.5%,用了15年,增加了11及

6.5个百分点,而要完成预测目标,5年间要分别提高4.5及2.7个百分点,10年间要分别提高10.3及5.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之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

要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多(据抽样调查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300万左右),大中城市群密集、农村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城镇人口比重达54%,比全国高13.5个百分点)的优势;要发挥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多)、大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条件已经成熟(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将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村用电、化肥、农膜、农用机械总动力拥有量多)的优势;要发挥畜牧业、渔业有较强竞争力、产业规模较大(牧业产值占全国的4.3%,渔业产值占全国的6.8%),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把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做强。

3、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二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三是在大力建设规范化专业市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营销业态,建立健全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流通体系,努力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积极推动广大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四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五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

加快劳动力转移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支撑。所以要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为重点,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素质低下的从业者;同时切实做好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的惯性还在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的比例态势还没有改变,近几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但政府对农业基

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还难以实现承担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农村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修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现在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中型以上的项目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给农民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时间,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特殊省情,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辽宁的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辽宁的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蓬勃发展的基础。只有新农村经济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才能为工业的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工业发展就是空中楼阁。辽宁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强,起步稳健,势头正劲,而且潜力巨大,只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破解难点、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得到日新月异的进步,我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辽宁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刘铭,2006年)

2、《辽宁省“十五”农村经济发展回顾和“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

3、《2006辽宁省统计年鉴》(2007年)

4、《辽宁省2006年农村经济概述》(孙娟,2007年)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辽宁临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评价

2005年, 辽宁省提出了“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初步形成了辽宁沿海经济的雏形。经过几年的发展, 凸显出一批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集群。如大连临港产业集群包括船舶修造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海洋旅游产业集群、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水产品养殖业产业集群等;营口的临港冶金制造和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锦州港交通便捷, 并且是连接港内外的交通要塞, 已形成煤炭、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船舶制造及配套等临港产业群;丹东港以大东港为依托, 发展重化工业、现代物流业、高科技产业、出口加工业和互市贸易、旅游等产业集群;盘锦港位于即将入海的大辽河右岸, 拥有船舶修造产业与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葫芦岛临港产业集群包括石油化工、造船机械、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等工业产业集群。

辽宁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支持体系欠缺

一些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 缺少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 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有效支撑中介服务机构。发达的中介服务是保证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对于集群企业来说, 需要有劳动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劳动市场、培训员工, 需要质量检测机构证明产品品质, 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咨询机构等提供专业服务, 商会、行业协会等来协调企业行为, 共同开展营销和应对外部摩擦与纠纷。这些机构在辽宁临港的大部分产业集群内是严重缺乏的。

(二)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含量不高

创新体现在思想观念、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目前, 辽宁临港各产业集群内的大部分企业技术条件薄弱, 市场拓展能力较弱, 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而且, 集群内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 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 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尤其是目前辽宁临港特色水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 科技含量不高, 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 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对于这些产业而言, 产业链的高端在于水产品、资源的精深加工环节。这些环节创造最高的附加价值, 给价值创造活动主体带来最高的利润率。然而, 由于底子差、技术进步能力弱、区内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使得辽宁临港特色产业先进技术应用不够, 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三) 品牌意识弱、地区特色不足

目前虽然有中远船务这样知名的工业企业, 但是知名的品牌却没有几个。主要问题是具有辽宁临港特色的产品档次不高, 并且大部分企业产品都是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做的贴牌生产,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 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所以为了辽宁临港经济的发展, 应该增强品牌意识。

(四) 产业链尚未形成或不完整

辽宁临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短且不完整, 产业集群内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 未形成网络化分工优势, “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使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以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为例, 尽管这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 但以高新技术为保障的网络分工与协作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或相近企业的后向联系少, 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 (特别是关键性配件) 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 没有形成本土化经营。许多企业进入集群内的动因是来享受国家给予产业园区的优惠政策, 而不是本身产业聚集效应的吸引。此外, 集群内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 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的还不多, 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 使得区内企业的供应商和市场在产业集群外部, 与本地联系较少。

辽宁发展临港特色产业集群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 政府要加强集群引导和规划工作。要遵循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对临港各市已有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扶持, 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促进辽宁临港各市特色产业集群的平衡发展, 并突出各地产业独具的特色, 走差异化道路, 避免临港各市间产业的趋同化、同构化和恶性竞争。其次, 进一步完善集群的发展环境。制定有利于辽宁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税收、科技、融资政策和优惠政策, 为集群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支持和鼓励它们的不断创新, 培育和壮大本地的产业集群。再次, 采取由政府扶持、社会资助等方式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临港各市内各种服务资源, 满足集群内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 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最后, 不断完善辽宁临港经济网络平台, 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信息和交流机会。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

加强集群创新体系建设, 提升集群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内的企业要相互沟通、共同学习, 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 如论坛、研讨、考察、培训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经营者形成创新意识, 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集群内各企业应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 加强企业同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积极探索市场需求, 不断应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 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要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企业及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 建立集群内企业竞争合作机制、延长产业链条

要在集群内延伸产业链条, 细化专业分工, 引领产品相同、相似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使集群内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 把更多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吸引到集群中, 使企业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 在合作中获利, 在竞争中提高的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关系。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 对其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 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 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 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随着辽宁临港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分工将越来越细化, 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对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要实现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 就要将资源专注于特色领域的生产, 拉长整个产业链条, 以促进整个辽宁临港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四) 建立专业化园区, 引导园区产业发展

目前, 辽宁临港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如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园、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丹东临港产业园区、锦州葫芦岛北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等, 基本上起到了获取集聚经济的效果。但是, 成规模的园区较少, 也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 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 辽宁临港各市需要在推进园区化建设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的步伐, 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具体来看,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石化工业产业园区、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产业园区、服装产业园区等, 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 加快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引导企业向各类园区聚集, 促进公共设施等资源共享, 降低单个分散企业的要素成本, 进一步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提高竞争力;政府还可以成立园区工作小组, 负责园区的规划与决策, 通过社会、集体和企业三方集资, 组建园区股份有限公司, 实行业主开发制, 负责园区日常管理;政府作为园区的长期规划者, 不仅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 还要在价格、税费减免、融资、技术创新上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

(五) 强化区域品牌, 培育龙头企业

首先政府应积极推动临港各市名牌发展战略, 把实施名牌战略和培育龙头产品计划紧密结合起来, 坚决实施名牌导向战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要在产业布局中创造性地对资源进行大整合、对企业进行大重组, 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数量偏多、品牌不响、资源分散和集中度不高的突出问题, 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以培育, 聚合生产要素, 完善产业体系, 逐步推进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城市品牌、国家品牌发展。其次企业应加强名牌意识。从产品质量、技术、企业规模、宣传力度上加大企业的名牌建设。形成品牌优势以后, 要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 使龙头企业发挥作用, 并提高专业化与协作的效率。同时, 还需在集群内部建立起一种监督协调机制, 对一些破坏区域品牌整体形象的区内企业实行惩罚, 从而形成一种精诚合作、优势互补的竞争新格局。

摘要:辽宁省要实现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加快培育具有临港特色和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对辽宁省临港经济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 分析临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发展临港特色产业集群以推进辽宁临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临港产业集群,沿海产业带,辽宁

参考文献

[1] .冯云廷.辽宁沿海临港工业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港口经济, 2007 (10) .

[2] .髙薇.辽宁沿海产业带锦州湾临港产业集群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 2010 (11) .

[3] .冯艳芳.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产业布局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9 (12) .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加强对策;分析

前言

近些年来,农村的改革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应用以及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农村的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性进步,但仍然没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实践。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解决对策的分析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指导人士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笔者选择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意义的。

1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与城市来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1.1 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生产与经营的农产品,虽然我国的农产品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的趋势并没有达到农民所理想的状态。更有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具有波动性,时而高时面低,这就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证。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农产品的产量经常出现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加之近几年来,一些地区受到天灾的影响,农田大面积受到洪涝灾害与干旱的影响,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达不到标准产量,使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而在农产品产量增多之时,以会出现价格较低的问题,使得增产年份不增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之下,农产品没有最低的收购价格保护,更使得农产品价格走低。这样的现状表明我国的农产品整体发展情况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其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主要受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农产品的质量不足且产量不尽稳定。农产品在进行市场之后,为了各自的销量而进行恶意竞争,使农产品经营陷入至一个怪圈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农产品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并没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使得农民的经济收益低下。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国土面积较为丰富,但受到人口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经常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村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之间的矛盾极为深远。加之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求与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来讲,通到农业劳动力水平的人较少,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样的发展趋势会使得农业资源问题大幅度下降,农业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程度降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不断增多。这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效率与经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不利,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1.3 农民的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致富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也确实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当中获利,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农民间贫富差距的增大成为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同一个农村地区来讲,也会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并且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加剧。农村贫富差距的极端化就是农村的经济成果在向一小部分人集聚。而大部分人却在为了温饱问题而为难,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农村中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大众的向心力,就要将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件开展。下面,我们就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进行阐述:

2.1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三要素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三要素的支持。所谓的农村发展三要素,就是指资金、技术与信息。只有这三个要素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利用,农村的经济才能实现飞跃性发展。

首先,从资金说起。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资金的投入。缺少充分的资金,农村就不能进行高效的运转。足够的资金是支持农村经济活动正常与高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其次,技术的使用,对于农村的物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加,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利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增收,利用因地制宜的农作物,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在丰富农产品种类的基础上实现高产优产,就要加强技术投入。人才,作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需要被积极地引进。人才是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对于技术积极作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关于信息,是联系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重要纽带,只有市场信息得到有效的捕捉,才以使三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的城市化力度

在农村进行城市化度的加强,主要就是为了从更为深入的层次上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从而使新农村得到有效的建设。加强农村的城镇化,可以使生态难民得到转移。在统一的规划与合理布置之下,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主体,以农村(小城镇)为辐射区的新农村形式。首先,要将农村的城镇化列于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当中,从农村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抓住自身的优势。其次,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农村城市化观念,规划一个农村城市化的方向与特色,吸引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面对更为广阔的天地。另外,要准确抓住发展的重点。将合理规划的城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其经济发展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二者的互利共赢是。

2.3 加强农业科技发展

农村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技术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技术的投入,加强财政支出支于农业技术研究的支持,吸引有效的社会资本服务于农业科研机构的建立。农业企业也可以利用投入的增加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要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农业科技体制的存在形式与发展符合农村发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除此之外,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建立。使更多的设备与技术被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对农民进行实践引导,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打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以大幅度减小,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笔者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入手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引起社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恒,冯克伟,蒋秀芳,张胜利. 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03)

[2] 熊尚鹏. 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经济. 2008(10)

[3] 伊宗春. 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4] 刘巧丽.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01)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任何一项制度在建立之初都不可能是十分完善的,都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因此,要鼓足直面问题的勇气,树立解决问题最大的信心,以终为始解决制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推动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对策

任何一项制度在建立之初都不可能是十分完善的,都会存在各式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因此,要鼓足直面问题的勇气,树立解决问题最大的信心,以终为始解决制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推动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实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在其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和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统一协调工作,加快新农合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简化相关手续,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工作,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问题

1.人口流动导致新农合制度实施困难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口流动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一个庞大群体的出现――城市农民工,他们及其亲属大多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或在原户籍地参加了新农合,由于城市报销标准和乡镇报销标准不一致,以及城市医院没有针对各地农村制定药目信息库,农民工在外工作时就无法到定点医院或药房就医或购药,而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参合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民工医疗问题必然会成为新农合制度管理的一项重要难题。

2.新农合基础设施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

在新农合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资金短,对新农合的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关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等一旦损坏,也?]有精力和金钱进行维修,这严重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有部分政府盲目投资,对城镇和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城市医疗资源浪费而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也制约了新农合的发展。

3.新农合实施相关手续过于烦琐。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对象为农村户口群体,涉及人员众多,居住分散,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前往城市打工,当办理参合手续时,必须要具备身份证、户口簿以及参合的保险证等证件,此外,由于新农合相关机构工作效率极低,在办理参合手续和报销手续时耗时非常长,农民需要等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领到医疗补助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合农民的积极性。

4.新农合相关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财政较为困难的基层政府,他们为了弥补政府办公经费的不足,往往会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使得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在实行合作医疗基金管办分离后,由于基金管理办法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以及贪污、挪用等情况的出现也使得新农合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1.完善流动人口参合机制

新农合制度管理首先应处理好流动人口参合的工作。首先,要灵活利用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将新农合与城市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衔接,从而在本地区形成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对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重复参合和重复报销的情况。其次,还应加强新农合制度管理的信息库,实现城镇居民的医疗信息共享,从而解决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和报销等问题。

2.改善农村基础医疗设施

地方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贯彻执行以“农村卫生工作”的工作方针为重点,保障经费落实,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动员各方面力量向农村倾斜,支援农村,添置和更新医疗设备,及时供给药品。同时,还应提供设备技术等方式,改进乡村医疗机构诊疗条件,使参加新农合医疗的农民不出村、乡就能获得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优质医疗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行。

3.统一合作医疗补助形式

医疗卫生部门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一补偿标准,规范和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模式,简化转诊手续,扩大补偿范围,将门诊大病纳入统筹基金补偿范围,消除县(区)之间新农合补偿差距,进一步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4.强化合作医疗基金监督

各地方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应提高管理机构能力,健全基金监管体系,使基金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实行并落实监督工作责任制,提高合医基金的监管力度,应该杜绝,同时强化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管机制,基金监管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落到实处。

5.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确定,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在住院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把药价等就医费严格控制在合理的标准范围之内。

结语

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是实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在其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和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统一协调工作,加快新农合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简化相关手续,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工作。当前,国家和社会己经认识到了在我国看病难的现状,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正在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信新农合制度会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为广大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参考文献:

[1]侯圣武、王宏智,富拉尔基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研究[J],理论观察,2013

[2]张晓红、韩俊江、王天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税务与经济,2013

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如何做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所在的村共有57名党员。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11名,36至45岁的18名,46至59岁的16名,60岁以上的12名。从知识构上看,大学本科以上的16名,大专文化程度的2名,高中文化程度的16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9名。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的有54名,女的有3名。

从党员生活情况看,生活比较富裕的占5%,生活一般的占53%,生活比较困难占42%。从党员发挥作用上看,作用发挥比较明显、起一定带头作用的占3%左右,作用发挥一般占56%,作用发挥差的占41%。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党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员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不断壮大,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发展党员渠道受到限制,源头不畅。普通群众入党的积极性不高,申请入党人数在逐年下降;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造成吸收优秀农村青年入党日益困难,年轻优秀的党员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2、党员队伍结构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党员队伍整体年龄偏高。在文化结构上,以低学历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3、新发展党员的素质亟需提高。大部分村党支部每年发展两名党员左右,但是仍然缺乏年青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新鲜血液补充到党员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难以突破党员老龄化、低学历的现状,党员素质偏低,“双带”能力弱,发挥不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认识不清,对如何改善农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措施和办法。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坐等上门”思想严重,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工作方法,发展党员工作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2、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党支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导致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有的要求党员尽义务多,讲权利少,很多棘手的事情要求党员带头,而党员应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组织帮助和关怀,挫伤了一些党员的积极性。这无形中降低了组织的威信,影响了党的凝聚力。有些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甚至不开展党支部活动,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这样就造成了党内各项工作不正常,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削弱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吸引力。

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因村党支部疏于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教育管理,致使其思想行为与普通群众无异,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群众。如先进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存在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许多青年对入党缺乏“光荣感”和吸引力。

4、大量农村青年外出,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欠发达地区青年的首要选择,农村青壮年,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等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

5、部分农民群众对入党认识模糊,缺乏积极性。近几年,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入党热情较以前有所下降。

6、缺乏配套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党员工作,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规范章程,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如考核、激励机制缺乏,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有些乡村领导班子变动,往往疏于交接,导致发展党员工作心中无数,无计划措施,培养与发展脱节。

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提高认识、夯实基础、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等方面着手,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发展党员工作是关系党的组织生存、事业发展的大事,做好新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对于壮大农村党的肌体和力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当前发展党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程序、强化措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十六字”方针,把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乡镇党委要更新用人观念,创新选拔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选准配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感召力。其次,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把群众的事情办好,重新树立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实践证明,离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去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难以取得成效的,要解决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3、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用真实的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做农民群众的贴心干部。同时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把党员干部从原来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引导到抓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上来。通过定期聘请科技专家授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产业经济大户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培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开展党员“定岗定责、联户帮带”活动,激发广大无职党员的政治热情,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群众,吸引群众。

4、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掌握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权。首先,拓宽选拔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坚持高标准,严格发展,注意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分布构成,合理调整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其次,强化选拔措施,突出发展重点。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确定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保持一支量足质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 要: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实体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吸引消费者购买相应商品,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日消费习惯,电子商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近些年城市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商在城市居民群体中的电子商务已经趋于饱和,发展市场逐渐缩小,很多电商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有作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协调好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而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经济空间布局形式,让广大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也有机会参与到大型的协同价值网络中来,也让农民群众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将自己的农产品推销出去。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发展比较落后,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然后论述了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发展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95-0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技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商业经营模。最近几年,以淘宝和京东为首的电商平台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经济效益,其各项业务也在逐渐扩大。随着城市电子商务逐渐趋于饱和,各大电商纷纷改变发展战略,将目光聚集到农村经济中。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和条件的控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从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共同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发展符合商业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开拓出全新的发展局面。

一、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分析

1.针对农村电子商务政策不断出台

最近几年,针对农村电子商务出台的相关政策总结起来就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范和监督管理等几个方面。2014年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连续连年提到了要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国务院文件,如国务院发布《“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11项重点行动,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同时地方政府也颁布出台了多项监督政策,促进或者规范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2.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多样化发展

在我国南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他们在本地区内分别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种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在每个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需要完善复制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基于本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属于本地区独特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十分简单明确,基本是在政府帮助之下而进行的电子商务创业行为。

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更加生态化

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形成单一的,独大的电商企业或者是农村电子商务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才能发展,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服务体系。最近几年,在各个乡镇地区出现产业园区,仓储物流系统,客服服务体系,培训体系等各种完善的生态化系统不断涌现,从而逐渐构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生态化模式。一个地区如果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风生水起,那么在这个地区内部一定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尤其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工作经验,同时还有十分有活力的市场在其中进行推动,因此,在未来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需要形成生态化的服务体系。

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民运用互联网的意识不强,网络覆盖率低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都是群山环绕,在科技方面相对落后,尤其体现在智能手机和PC端的设备的普及,这就意味着网络覆盖率并不高,即使有网络也只是一小片区域,因此对在线购物体验形成了一种阻碍,甚至有些农村根本收不到网络信号,那就更谈不上网上购物了,互联网的覆盖率依然比较低,还有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电脑,没有使用过电脑,农民群众对电子商务还比较陌生,不敢投入其中,互联网覆盖率不高的问题直接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按时发展。

2.缺乏专业电子商务人才

城市和农村两类人群在电商服务的使用行为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于这两个群体来说,他们最常使用的电商都是淘宝和天猫,最喜欢买的品类都是电子产品、家电、服饰等,在网购过程中最在意的依次均为价格、品质、售后、物流等。但在农村地区的存在的普遍现象,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农村对网购的认识更加缺乏,也就是说,要想发展农村电商,前提还要教会农村的用户懂得网购,并慢慢去接受这种购物模式,显然,这是一项大工程,改变一群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并不容易,如果找不到快速的方式解决,那么这个过程将会非常漫长。同时,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有限,工作环境较差,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不愿意在农村开展工作,人才引进难度大,人才留不住现象十分突出。由于专业电子商务人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3.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 致富的障碍, 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 思想不解放、保守, 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 “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 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 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 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 农产品附加值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 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 深加工水平低, 产业链不长, 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 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 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 幅度过高, 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以尿素复合肥为例, 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7%、14%, 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11.5元, 由于农资价格上涨, 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9.87元, 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 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 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多年来, 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 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 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 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 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 加强小春田间管理, 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 强化大春备耕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责任管理,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

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 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 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 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 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 降低农资流通成本, 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 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 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 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 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 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 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 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 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 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 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明确管理机构, 培育流转市场, 规范流转行为, 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 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 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 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 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

优化资源的配置,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 在有条件的地方, 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 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 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5、优化就业结构, 拓宽增收空间。

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 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 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 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 提高劳动力素质, 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 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 结合市场需求, 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 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三、结语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权益;损害;保障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损害农民权益的情形及原因分析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1.农村集体组织干预过多,农民自主性欠缺

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并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乡村两级组织只能为其提供信息,中介服务,而不能直操直办。但是,近年来不时曝出因村委会非法干预导致农民权益受损的事件,不由得引人深省:为什么这类事件频频发生?是法律规定还是政府工作上哪些环节出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從客观上说,法律对于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地位欠缺保护。从主观上说,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体的认识不够,缺乏自主性。

2.流转模式僵化,新型流转模式应当被鼓励

在实践中,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是转包,转让,出租。其他的流转方式的因各地差异略有不同,但全国范围内来看,还是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对此鼓励的力度加大了,但是发展较快的只是个别的省市,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广大农民还有很多没有享受到新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带来的福利。

(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据《物权法》第153条规定,对于城市居民,农村村民的宅基地及其住宅是不能买的,否则,过不了户,办不了证。国家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也是加以严格限制的。现实生活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无法进行自由的合法流转,但私下交易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因此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侵害了农民合法权益的案件并不少见。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因为我国有关此权利流转的法律规制不健全,国家只是一味的限制在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并没有通过建立高效实用的流转法规来保障农民的权益。另外,对于村委会干部的监督也需要加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申报审批程序应当更加正规化,透明化。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存在着一些问题损害到农民的权益。主要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无序,管理体制不健全;隐形市场活跃,违法用地屡禁不止,耕地保护受影响;收益分配不均等。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自发无序,进而导致了以上问题的出现。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一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规划只规划国有土地,对于流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中;二是由于利益驱动,区域内土地的开发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都由各行政区各自决策,缺少全国统一的规划。

(四)征收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分析

1.征收补偿标准不科学,损害农民经济权利

土地征收实际上是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既然是所有权的转移,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价格就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应当由法定土地价格评估机构来评估。但是当下的土地征收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农民土地被征收后得到的补偿往往低于市场价格。

2.征收程序不完善,农民知情权受损

现行的土地征收程序建立了“两公告一登记”和听证程序,建立了用途管制制度。但是公共利益认定程序缺失,被征地人知情权、参与权保护的不足,征地后期监管缺失。在农村土地征收实际操作中征而未用、多征少用以及补偿费被克扣、挪用甚至贪污的现象严重。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进路探索

(一)土地确权

土地确权,是从源头上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我提以下建议:首先,必须坚持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只有明确基本原则,土地确权工作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做下去。其次,依法依规工作有序。正如文章所说:应该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审核,切实做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登记资料记载和证书填写无误,发证及时。[1]最后,我们国家在实际土地确权工作中应当以科学的测算方法,因地制宜,合理的计算土地面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土地确权工作的同时,相关数据库应当被建立和完善。在科学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国家才能更好的进行土地改革,农民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民主监督

通过前文分析提两点建议:第一,全部财务公开。将村委会的每一笔财务收入公之于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减少腐败的有力途径。第二,提高村委会成员素质。村委会的成员应当被要求具有时代目光,经济头脑,创新思维,廉洁作风。在村干部选举中,我们应加强民主监督,防止“买官”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当加强素质培训,鼓励有知识大学生加入村委会,为村委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市场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市场,首先要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有文章指出: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和服务机构尚未建立,服务体系不完善,还不能为土地流转提供有效的引导、指导和服务,这样致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2]建立包括咨询、代理、仲裁、地价评估等市场中介机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并做好农地信托、农地抵押、农地证券、保险等工作,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风险,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3]最后,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村土地市场信息的及时,准确,迅捷。

(四)法律完善

首先,针对征收补偿标准问题,我建议我们国家尽快出台或修改相关法律,提高征收补偿标准,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农村土地征收。其次,针对宅基地使用权,正如文章所说:有关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且脱离现实,比如,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对于流转对象的规定过于严格;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则存在缺陷,缺乏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登记手续不完善等。[4]再次,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确立专门规范此权利流转的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新型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是土地改革的工作重点,出台专门法律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系统,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更加细致全面的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于建嵘,石凤友.《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东南学术,2012年第4期.第6页.

[2]任彬彬.《浅析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征与对策探讨》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2月第30卷第23期.第165页.

[3]鄂艳娟,杨润清.《基于土地流转视角的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地方经济.2011年8月刊.第195页.

上一篇:错了就承认作文600字下一篇:写姥姥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