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发展(精选12篇)
辽宁经济发展 篇1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 以产业为纽带,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村为重点, 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 以优化配置资源为目标,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直以来, 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 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 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 截至2006年末, 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 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 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 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 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 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值得深入思考。
1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 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 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 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 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06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21.8%, 占全省的35.6%, 有7个县 (市) 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 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 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 增长了30.1%, 占全省的13.3%, 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排名中, 东北地区占5个, 全部出自辽宁, 最高排名34位, 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06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 增长10.7%, 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 增长26.3%, 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 增长24.6%, 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 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 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 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 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比上年增长57.2%, 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 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 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 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 2006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 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 (市) 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 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 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 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 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25个县 (市) 工业项目集聚地中, 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05年的325个增至2006年的577个, 增加252个, 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05年的42个增至2006年的100个, 增加58个。
(5)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6年, 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 比上年增加400元, 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 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占25%, 比上年增加4个, 其中, 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 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 占45.5%, 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 占25%, 比上年减少5个;2000-3000元的有2个, 占4.5%, 比上年减少4个。
2 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 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 差距依然明显。
据2007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有90个, 东北地区有5个, 中部地区有11个, 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 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 百强县比例大, 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 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 差异性大, 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 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 (市) 外, 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 与全国百强县 (市) 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 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 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强者恒强、弱者常弱, 各自为战, 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 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 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 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 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 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 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 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 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 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 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 树立“县域立, 城市兴”的思想, 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 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 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 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人才资源管理, 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 经验与教训共生, 机遇与挑战同在。虽然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面临一定困难, 还要走一段漫长的崎岖之路, 但从发展的角度, 尤其是通过观察国内县域经济先进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 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出现实属正常、无可避免, 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面对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与困难, 逐步解决和克服了它们,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才能迎来中国县域经济“万紫千红、满园秀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S].2007.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重大问题[N].南方日报, 2006-05-18.
[3]李亚华.新时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R].2007.
[5]方晓林.辽宁统计年鉴 (2006)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辽宁经济发展 篇2
作者:付丁
2011-2-2
2壮大县域经济是保证“民富”的重要根本
——辽宁省领导谈县域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网中国访谈
嘉宾:辽宁省副省长 赵化明
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 何焕秋
辽宁省农办主任 刘凤海
中国网沈阳讯 县域经济长期以来是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短板,但是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当中,辽宁省有7个县级市入围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名单。如此剧变,也让辽宁现象在这次评价当中大放光彩。
11月1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化明就辽宁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现象和发展规划等相关问题,在沈阳接受了“中国网中国县域经济频道”的专访。陪同赵化明副省长接受采访的还有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主任(正厅级)刘凤海,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何焕秋。
正文:
中国网:各位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欢迎您的收看。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价当中,辽宁省有7个县级市入围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名单。县域经济长期以来是辽宁省区域经济的短板,在此次却一军突起,成为了辽宁区域发展的长项。如此剧变,也让辽宁现象在这次评价当中大放光彩,此次访谈我们就邀请到了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先生,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何焕秋先生,以及辽宁省农办主任刘凤海先生,请他们为我们详细解读一下一鸣惊人的“辽宁现象”。
欢迎三位嘉宾做客中国访谈。首先请问一下赵省长,您如何评价在这次全国第十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当中一军突起的“辽宁现象”呢?
赵化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确实表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象,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但是我认为,谈不上“辽宁现象”,因为辽宁通过老工业全面振兴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县域经济,从2009年与2005年相比,我们全国44个县的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是40,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是62。
现在县里面一般预算投入都突破了3亿元,确实出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县域的园区建设,产业集群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增幅得是比较大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接近于沿海人民的收入水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势头。
中国网:这样一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赵化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处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辽宁和其他沿海城市比较,我们经济的发展差距主要在县域经济,所以我们在“十一五当中主攻的就是县域应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县域经济都专门召开各种会议来部署,业务进行安排,指标进行分解。而且我们的省长每个季度都参加县域经济的形势分析会议和通报会议,现场为各县,特别是县里面的园区和项目解决难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二点,我们提出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就是提出每一个县要建设一个园区,要培植一个产业集群,使农村的项目进园区,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它为载体来支撑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点,出台了一些很有含金量的政策。比如说县域经济重点项目有投资补贴政策,每个园区一年有2000万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的政策。
第四点,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环境,给企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在全国政策趋同的形势下,辽宁突出抓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出现了无论我们是利用外资还是引进内资,还是社会资金的投入,使得辽宁的县域经济在项目投入上和前些年比都是成倍增长,所以出现了这么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网:县域经济曾经是辽宁省区域应该发展的短板,它给我们辽宁省区域应该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赵化明:辽宁省县域经济前些年发展滞后,人们常常说是短板,但是短板短在什么地方:第一是总量规模小;第二,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产业规模,特别是产业集群的水平比较低;第三,结构并不优化。过去我们县域经济还是小打小闹,还是以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现象出现,有小、有弱、有散。所以支撑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差就差在这个方面。
中国网:刚才我们说道在这次的评价当中,辽宁省有7个县级市入围了百强的名单,对于入围百强当中的县市,对其他的县市有什么样的影响?尤其对于辽宁省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样的作用?
赵化明:我们有7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百强县的评比活动对我们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就是我们每个县的发展目标,每个县都是在全力以赴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加速推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来争取进入百强县的。进入到百强县的行列,第一是增强了县里的领导班子和广大群众的信心。第二是营造了发展的氛围。使人们认为辽宁是个适合人居、适合发展的一块宝地,辽宁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使得没有进入百强县的地区,进一步增强信心。我觉得根据现在的发展态势,我们估算在最近2—3年内,辽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数要突破10个,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能有10—15个进入到百强县。
中国网:这对于辽宁省的新农村建设有怎样的作用?
赵化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现在重点在考虑,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项目为支撑来发展现代农业,以园区为支撑发展现代化产业,以县域经济为载体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靠县域经济的支撑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经济的支撑力问题,要解决人民群众收入迅速提高的问题,群众享受公共事业服务的问题,这些都要靠经济来支撑,这样加速发展县域经济,使辽宁农村和县域尽早地完成资本积累过程,来支撑新农村建设。现在我们也在考虑,推出重点区域,比如重点乡镇的建设,重点村的建设,重点社区的建设,要考虑农民如何进得了城,如何住得起楼,如何能够保障就业,如何能够得到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发达的县域经济来支撑。
中国网:都说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刘凤海主任是辽宁省农办的主任,在这一点上您怎么看?您觉得这样的评价对于辽宁省的新农村建设有怎样的作用?
刘凤海:省委、省政府在确定县域经济发展当中明确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推进“三化”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我理解“三化”和“三农”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提出用“三化”带“三农”:
第一,利用工业化提升农业,特别是辽宁是老工业基地,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通过县域工业的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提升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先进的装备、基础设施。
第二,用城镇化带动农村,因为辽宁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还是比较高的,我们怎么样把城镇化的水平提高,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民享受更多的城市公共事业服务,带动农民。我理解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农民的这些问题,水利设施、生产水平、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第三,用产业化提升农业,农业现在的产业化水平和先进的省份相比还是比较低,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利润空间很大,辽宁也有这个基础条件,我们想用“三化”带“三农”,解决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
中国网:何秘书长您有怎样的看法?
何焕秋:辽宁的县域经济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去年已有7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应该说这确实是
一种奇迹。但是我感到,我们与江苏、浙江、山东这三个省相比,我们的县域经济发展目前看差距还是很大,比如山东、浙江、江苏有二十几个县进入全国百强。现在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效率上看,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差距既表明我们落后的一面,同时也表明我们县域经济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从我们省自身来看,目前在全省的经济总量,包括财政比重来看,虽然发展很快,但县域经济在全省的经济比重中还是很低的。去年省财政收入占全省的17,不到18。今年大概能增长3个百分点,达到21左右,这个发展空间还是有的,发达省份县域经济总量都会达到50左右,有的省达到了50以上,所以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所以,省委、省政府确定要大力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使辽宁经济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实际最大的潜力还是在县域经济。
中国网:刚才您说到了,与江苏、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相比,我们辽宁省可能会有一定的差距,但会不会也存在一定的优势?
何焕秋:差距本身就应该是优势,因为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为我们辽宁省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来讲差距并不是很大,发展的绝对量和速度在这些县之后,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经过努力,经过“三化”推进,再有这么几年,我们县域经济应该说还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还能上一个非好的台阶。
中国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何焕秋:刚才省长说的很全,说的很深刻,就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再有7、8个县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现在我们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围绕这个目标往前推进。中国网:我们在创建百强县的过程中,是否也会涌现出一些典型的例子,或者说涌现出一些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甚至可以拿来推广的一些发展模式呢?
何焕秋:我感觉不一定准确,比如说我们的“开原模式”应该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模式,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它都是综合发展的模式。如果从瓦房店来看,它是一个大规划、大项目、大投入、大发展、大和谐的模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我们义县主要是发展速度快,虽然它总量不大,但一年翻一番,这些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它有共同的地方,但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各有各的发展渠道和发展途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必须走哪一条路。共同的东西是有的,但各自发展也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各种生产要素,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其它县也有其它县的特点。
开原县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延边、沿海优势,但开原县这几年发展很快,它的最大特点是综合发展,它在大力推进工业化,推进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的同时,又把城镇建设同步地往前推进,它现在的城市建设也非常漂亮,城市集聚能力和集聚功能现在也在发挥,同时它现在农业的现代化,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方面推进的也非常快,它的特点是达到这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的水平。
义县原来很多年都是辽宁的一个贫困县,排位在最后,前两年已经实现了一年财政收入翻一番,去年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亿,今年已经能够达到5.12亿的水平,它主要是推进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户,引进龙头企业加速它的发展,来带动它整个县城的经济发展。
瓦房店是通过引进大企业,搞大招商、大规划,通过大投入,大的经济战略调整带动它的整体发展,所以,瓦房店目前在全省县域经济排位应该是最靠前的。其它的县域经济也有各自的特点,像庄德现在主要是搞海洋经济,前段时间我们省长带队专门围绕它的海洋经济发展搞研究,它的区位条件、地理优势非常明显,它把海洋经济通过这几年做大做强,所以,各县有各个县的特点。
中国网:您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是怎么样来解决这些困难的?
何焕秋:一是生产要素的运输,现在特别是在土地、资金,国家有些宏观调控政策,和县域经济目前发展的需求肯定是有矛盾的。二是人才运输,现在在县域这边,客观地讲还是有很多高端人才留不住。三是市场运输,现在特别是在国外出口,这个优势还是没有显现出来,我认为这与市场培育有关系,我们相当一部分县域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包括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下一步我们有这么几个想法:
第一,对县域政策的倾斜,在整个“十二五”期间还是要继续加大,特别是对县域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镇化、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刚才省长介绍的一些政策我们也要按照它去继续执行,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第二,市场培育。这几年我们关键还是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提升整个县域经济的产业水平,目前在县域融资,包括推动县域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目前看到这种模式很好,有的县域企业和龙头企业已经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个优势。我们想在“十二五”期间还是要通过推动企业的做大做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果一个县有一个企业上市,那么四十四个县有四十几家上市公司出现,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第三,生产要素的瓶颈包括土地。我们认为要提高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盘活一些闲置的土地,包括县级、农村的一些闲置土地,未留地的综合开发利用,基本能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从而解决发展空间的问题,通过多渠道的融资解决资金问题,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吸引,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企业自身做大做强,解决市场营销的问题,进入国内外市场,起到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拉动和出口拉动的作用,进而解决“十二五”期间整个县域发展的问题。
中国网:刚才何秘书长也说了,7个百强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可以说各具特色,我们也知道,根据区域特色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县域经济发展非常大的一个特点,赵省长,您觉得我们辽宁省是如何结合本省地域特色来进行发展的呢?
赵化明:辽宁现在正在实行三大战略:一是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二是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三是突破辽吉黑发展战略。三个经济区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也不同,发展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各有差异,所以我们现在要沿海地区重点来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辽宁中部城市地区要以装备制造业、先进的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辽西北地区重点发展农饲加工企业和一些适合于这个区域要素集聚能力的产业。
中国网: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具体体现“三化一体”这个目标呢?
赵化明:“三化一体”,无论是工业化、城市化还是产业化,它是互相连接的,你在县里面发展县域园区和农业现代化园区,小城镇建设,它们是融为一体的。这里既解决了农民走出土地,参与就业的问题,又实现了县域园区工业企业支撑城镇建设的问题。城镇建设又起到了集聚人才、集聚信息流、现金流、人流的问题,所以,它们之间应该是共同发展的。
中国网:刚才您也说到辽宁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尽管与山东、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也有优势,就是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是怎样的呢?
赵化明:我们现在正在做“十二五”规划,第一,初步想县域经济还要实现三年翻一番,使县域经济、县域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第二,要突出农民征收,争取要让农民收入高于“十一五”。第三,突出县域经济产业发展,有些县产业集群要突破一千亿,有些县要突破五百亿,有些县要突破三百亿,同时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来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是这个思路,也就是说还是以“三化”为主导,以县域经济为载体,来支撑新农村建设。
中国网:赵省长,您作为主管领导,您对辽宁省县域经济未来发展有一个怎样的期待呢?
赵化明:我想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会很快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或者说我们县域经济总量要占辽宁省经济总量的50以上,而且辽宁省今后发展优势在县域经济,所以,县域经济今后不论对接纳劳动力转移还是支撑县城建设、小城市建设还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网:两位有什么样的期待?
何焕秋:我想辽宁省经过“十二五”这五年的努力,我们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应该是升级进位的,我想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
刘凤海:辽宁省的县域经济明天会更加美好!
中国网:我们在这里也祝愿辽宁省的县域经济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再次感谢三位的做客!感谢各位网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篇3
[关键字]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8.084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之一,涉及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油气、非金属、黄金、化工等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已导致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为改变这样的局面,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样一种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1 发展循环经济对辽宁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短缺和过度消耗状况
在辽宁省的资源城市中,如鞍山、抚顺、盘锦、阜新、本溪、北票、葫芦岛等都是以资源开采作为城市存在的基础,不断的开采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存储量不断减少直到枯竭,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整体趋势将上升,最终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目前,阜新、北票和葫芦岛等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他的资源型城市如盘锦、抚顺、本溪等也存在一定的资源危机。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最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缓解资源压力,最终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1.2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解决粗放型经济带来的问题
由于辽宁历史上长期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1.3 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辽宁工业集中,冶金、建材、煤炭、石油、化工等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城市密集导致垃圾的排放量逐年增加,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废物综合利用,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再生资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辽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辽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自2001年,辽宁开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以来,按照 《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的部署,辽宁建立了大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省内区域间发展失衡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由于资金力量、技术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意识等不同,辽宁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沈阳和大连的GDP综合占全省的50%左右,而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不同地域的空间差异是导致辽宁循环经济区域间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2.2 部分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有的企业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减少排放、治理污染,缺乏长远规划和远景目标,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社会公众没有建立起绿色消费意识,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循环经济观念和行动。
2.3 市场机制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有效配置
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市场经济,但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而是需要加大投入,进行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最终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与市场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相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后,会导致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机制对资源与环境难以形成有效的配置。
2.4 缺少循环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作为支撑,调查显示,目前辽宁省内企业原创性科技成果少,自主创新能力低,普遍缺乏循环技术支撑体系。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同时,在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领域还缺少制造技术。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5 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
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起始于2003年,当时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只是针对输入端,未能有效涵盖循环经济全局,截至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法依然处于萌芽状态,全国性的环境经济政策虽然种类较多,但真正实施并发挥作用的较少,有些环境经济政策由于没有配套的措施,更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法可依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健全法律机制刻不容缓。
3 辽宁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行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资源的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层面,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为了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鼓励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
3.2 继续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意识
政府应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循环经济的理念存活于人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3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辽宁绿色产业,在冶金、化工、电力、煤炭等重点工业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并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开发应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从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建立低消耗、高产能的产业体系。
3.4 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如废玻璃、废塑料、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等。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生产。还要以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引进、开发研究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排放提供技术保障,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3.5 发挥示范城市企业的辐射作用,促进省内各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
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辽宁省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省内各产业和各区域的相互关联,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各地区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循环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义,郭少青.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
[2] 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3] 新华社.推进生态文明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J].国土资源,2014(1).
[4] 李珂,庄从从.浅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及其保障机制[J].中国市场,2014(7).
[5] 周娜,普倩倩,陈雯彬.资源约束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的解读[J].中国市场,2014(3).
[6]高宏伟. 浅谈循环经济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2(6).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篇4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是确定主导产业,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并体现出某一县域在经济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主导产业的选择一般可以通过区位商计算而得。本文建立县域区位商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区位商数值的不同可以将县域产业划分为三个等级:区位商值大于2的说明该行业在这些县域中具有显著优势;小于2大于1的说明该行业在这些县域中具有优势;而区位商值小于1的则表示该行业在这些县域中不具优势。
当考虑某一产业在区域中的作用时,仅从区位商的角度是不够的,这主要是因为区位商并没有考虑产业规模的因素。在一个区域中,一个县域某部门的区位商可能比另一个县域要高,但它的这个部门在区域中的地位却可能比另一县域要小得多,这是区位商分析法的局限性所在。所以在具体评价时必须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为此,本文还进一步测算辽宁各县域三次产业占全省的百分比和区位商之间的关系,以便综合分析各个县域在辽宁省的优势所在。
辽宁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可以参考区位商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两项指标,具体如下:一是县域产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各产业区位商的标准会有差异:第一产业区位商>2,第二、三产业区位商>1。二是产值比较分散,我们这里取44个县域各产业占全省比重的均值为参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1.25%;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0.77%;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0.72%。根据这一标准,将辽宁省44个农业县域作如下划分为:
(1)第一产业区位商>2,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1.25%;第二产业区位商>1,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0.77%。
铁岭县资源丰富,物阜粮丰,历来是辽宁省较为发达的农业区。此外,铁岭县属工业基础较好,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因此,铁岭县宜于一、二产业并重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2)第一产业区位商>2,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1.25%;第三产业区位商>1,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0.72%
凌源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旅游资源丰富。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50.8%。因此,凌源市宜于一、三产业并重发展。
绥中县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东南部沿海平原是主要产粮区,中部丘陵地带适于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生长,北部山区是水果重点产区。绥中县临海,内陆有大小水库30多座,在水产养殖、水产加工和捕捞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此外,山川秀丽,名胜古迹颇多,自然景观独具风采。因此,绥中县宜于一、三产业并重发展。
(3)第一产业区位商>2,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1.25%
新民市和盖州市工业基础较好,因此,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可兼而发展第二产业。
(4)第二产业区位商>1,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0.77%
宽甸县尽管分类在这一区域,但其林业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其应以发展林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凤城市尽管第三产业优势并不显著,但其拥有的旅游资源在省内优势明显,因此,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还可以兼而发展旅游业。
(5)第三产业区位商>1,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0.72%
以上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域,下面一些是主导产业较为明显,符合第一产业区位商>2,第二、三产业区位商>1;但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值小于1.25%;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0.77%;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值为0.72%等条件的县域。
(6)第一产业区位商>2,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1.25%;第三产业区位商>1,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0.72%;
从以上四个县域各自比较优势来看,清原县、义县和建昌县分别在林业和农牧业具有优势,因此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兴城市在渔业和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一、三产业兼而发展。
以上为符合第一产业区位商>2,第二、三产业区位商>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值小于1.25%;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值小于0.77%;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值小于0.72%的交叉集合县域。余下的符合上述单一条件的县域。
(7)第一产业区位商>2,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1.25%
抚顺县、新宾县、西丰县、朝阳县和喀左县在林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
(8)第三产业区位商>1,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0.72%
桓仁县的林业资源丰富,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可以兼而发展第一产业。
以上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或较为明显的县域,下面一些是主导产业不突出,符合第一产业区位商<2,第二、三产业区位商<1等条件的县域。
(9)第一产业区位商<2,第二产业区位商<1,第三产业区位商<1
这一类县域的三次产业在全省没有突出优势,但是可以从其自身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内细化和地理特色出发确定主导产业。
本溪县林业具有绝对优势,旅游资源也较为发达;东港区渔业优势明显,并且鉴于是临海地区,还可以发展海边旅游业;灯塔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淡水鱼养殖重点县(市)和省优质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县(市),素有“北方鱼米之乡”美称,但从地理位置来看,其被省会沈阳、化纤之城辽阳、钢都鞍山、煤铁山城本溪所环抱,工业承续的优势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辽宁44个县域按以下四种模式进行分类:
辽宁四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
1.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一是农业现代化;二是农业产业化;三是农业规模化。
2.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一是完善与城市工业分工协作体系,增强区域内配套能力;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工业发展必须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
3.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一是加快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二是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兴第三产业。
4.混合型的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一是坚持各主导产业的发展路径要求;二是加强主导产业间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要有所侧重,略有倾斜。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核心是确定主导产业。本文通过区位商的方法, 计算确定了辽宁44个县域的主导产业。进而将其划分为第一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混合型的发展模式等四种模式, 并探讨了这四种县域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春英.辽宁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08 (6) :127-130.
[2].于光等.利用区位商模型判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向[J].中国矿业, 2006 (11) :24-26.
辽宁经济发展 篇5
辽宁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而且也可以改造辽宁省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和能源之间的矛盾,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和资源的使用量,最终提高废物使用的效率。
4.2是实现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根据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延续的是“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这种模式的经济增长会让我们付出严重的代价,海洋灾害的发生、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以人为本、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3提高辽宁省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效益
目前为止,阻碍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源的利用水平较低。那么加强对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辽宁省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效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4.4解决资源约束矛盾的必要途径
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大、有限的资源共享这一特点来说,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沿海城市作为我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地区,以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即使沿海地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资源和环境上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矛盾等问题频频出现。所以,在沿海城市中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核心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约束中的矛盾,保证沿海城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通过对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坚持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可以保证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合理化,而且也是保证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郭艳玲.涉海英语翻译人才服务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2):142-144.
[2]徐楠楠.辽宁瓦房店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6):14-15.
[3]吴頔.辽宁省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4]狄乾斌,周琳,董少彧.“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推进策略[J].经济纵横,2015(1):67-71.
[5]褚新东.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究———以浙江省玉环县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3):28-33.
辽宁经济发展 篇6
正如在辽宁活动周期间,三场引人瞩目的论坛上向世界人民所展示和宣扬的那样,辽宁正在经历新与旧的博弈,进与退的抉择,走在青春焕发的道路上。不论是沈阳经济区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介会,还是辽宁旅游推介会暨辽宁旅游之夜、辽宁沿海经济带推介会,辽宁的经济发展新规划、新商机、新理念,新活力、新魅力,在世界级舞台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华彩一笔。
独特的辽宁之旅
刚一走进辽宁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视觉记忆:一只可爱的“中华龙鸟”急速地穿过原始森林,随之火山喷发,地动山摇,观众坐着的椅子跟着震颤起来。随着镜头角度不断切换,观众的身体开始后仰,共同体验冲向蓝天的感觉。春去秋来,一片片落叶随风飘落,寒冬已至,雪花漫天飞舞……
伴随着和煦的海风,通过360度立体环幕影院,领略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经济战略板块的壮观。同时,你会感觉到时而钢花飞溅、时而船桨摇曳,时而细雨抚面,时而花香四溢,看商潮涛涌,观万轮竞渡……,由于是360度的4D环幕影院,参观者坐在任一位置,都将正对着屏幕。更奇妙的是,在欣赏影片时,参观者可以感受色、香、形、味、动的全方位体验:随着影片内容变换,座椅会自由晃动,例如当影片内容是在大海上航行时,参观者就会因为座椅的摆动感受到坐船的感觉,“海风”迎面吹来,“海水”溅落到脸上,当看到鞍钢里炼钢的场景时,高炉里的钢花四处飞溅,参观者会感觉到一股热风扑面而来,而当影片展示春暖花开时,参观者又会闻到桃花的罄香。这种独特的“辽宁之旅”也会如此深刻。
辽宁——西拥渤海,东挽黄海,居欧亚大陆之要冲。汇合东北亚及环渤海经济区。用一条2900公里的海岸线,托起14万平方公里的黑色沃土。为了突出“共和国长子”的工业底蕴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等内容。世博会上的辽宁馆以“钢铁海律话辽宁”为主题,以一朵全部采用金属板材做成的巨大的蓝色浪花的形式,体现了钢之强硬和海之柔美,将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辽宁馆分成三部分,采用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将辽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在参观者面前。
其第一部分——“飞龙腾跃”,描绘辽宁从江河时代迈入海洋时代的过程。辽宁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一为了让这一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已经有1亿多岁的“中华龙鸟化石”和“辽宁古果化石”的真品被请进了第一展室。除此之外,这次世博期间,辽宁馆还带来了攀援始祖兽、顾氏小盗龙、张和兽、孔子鸟等化石与世界人民见面。这些化石从辽宁挖掘出来之后,因其价值连城,曾被分别送到各个国家级研究院所及博物馆研究、展览、收藏。此次,诸多化石国寶能够在辽宁馆“团聚”,实属不易。这些国宝的展出,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除了展示国宝,第一个展区还展示了辽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辉煌成就,即辽宁曾经创造过的200个“第一”。走到展厅中央,有3块大型互动显示屏滚动播放辽宁所创造的“200个共和国第一”,这其中包括第一辆机车、第一炉钢水、第一架飞机……
滚动屏幕下方,还有三块互动触摸屏分别从“崛起辽宁”、“辉煌辽宁”、“振兴辽宁”三个历史阶段,介绍辽宁工业发展历程,观众只需用指尖轻轻划过触摸屏,大型显示屏上便会出现相应的工业项目背景以及详细介绍。只要你进入辽宁馆的第一展区,这位筑建共和国工业长城功臣的坚实发展轨迹便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辽宁馆的第二部分——“走入低谷的工业和经济重新腾飞”,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后辽宁的变迁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包括棚户区改造、沈北新区等城市建设成就等。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辽宁经济 篇7
县域经济通常被认为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类型的总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把县域经济定义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 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 优化资源配置,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 辽宁基本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44个县 (市)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8467.83亿元, 同比增长23%, 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占辽宁地区生产总值的44.2%。在2011年8月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评选中, 辽宁省共有瓦房店、海城、庄河、普兰店、大石桥、东港、开原、凤城、调兵山、大洼县等10个县 (市) 入围;在“东北三十强”县排名中, 辽宁省共有16个县 (市) , 而且包揽了前五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辽宁现象”令人瞩目。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1. 县域经济总量不足, 缺乏竞争力。
2010年辽宁44个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8467.83亿元 (现价) 。同年浙江和江苏所辖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4153.01亿元和21779.98亿元, 分别是辽宁县域经济的1.67倍、2.57倍。与浙江、江苏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 辽宁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偏低。
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中, 辽宁、浙江、江苏、山东省分别有10个、24个、29个、26个县 (市) , 占全省县市比例分别为22.73%、41.38%、58.00%、28.57%。可见, 辽宁地区百强县 (市) 数量明显不足。同时, 辽宁百强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19.21亿元, 低于江苏省的612.24亿元和山东省的484.19亿元, 说明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与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表现为竞争力不强。
2. 以工业经济模式为主导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
“十一五”期间, 辽宁44个县 (市)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23.45︰46.06︰30.49调整为2010年的16.34︰54.02︰29.64, 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7.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了7.9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说明县域经济整体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是, 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远低于江苏、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的比重36.76%和36.77%。辽宁县域服务业发展滞后,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除依赖资源外,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 而当今及未来经济的增长引擎主要依靠服务业, 县域经济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3.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集群优势不明显。
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产业集群规模偏小, 且以资源投入型产业集群较多, 生产加工型产业集群偏少,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 对整个产业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不明显, 竞争力较弱。同时, 县域工业规模较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且多数县域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这严重制约了辽宁县域经济的持久发展。
4. 县域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 发展差距持续拉大。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强者恒强、弱者常弱, 各自为战情况严重。全省除9个百强县外, 另有辽中县、铁岭县、昌图县、大洼县和辽阳县的GDP值超过180亿元;其余县 (市) GDP值在50-180亿元之间;建昌县GDP值是49.73亿元, 排名最后。由于县域自然资源、原有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的不同, 各县 (市) 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也不相同, 从而使辽宁各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5. 人才短缺未能克服。
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因县域经济发展有限, 县域自身人才外流, 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吸引力, 外来人才不愿进来, 造成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对人才缺乏吸引力, 人才短缺加剧, 经济发展受制于人才”的恶性循环。
三、振兴辽宁县域经济的对策
1. 坚持政府推动,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 应充分发挥县域政府的推动作用。在辽宁省委、省政府规划引导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继续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坚持“一县一业”的方针, 出台有力措施,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同时, 通过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县域机构体制改革, 扩大县级自主权、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限,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2.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 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辽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同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农副产品科技含量, 按照工业化思维、现代管理经营方式、科技创新来谋划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企业拉动、基地产出、服务促销”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重点扶植农业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 根据本地特色和资源, 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种植, 深度进行农产品加工, 实现“农产品-农户-企业-市场”的对接, 从而做大做强县域农业。
3.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 走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振兴县域经济应继续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按照辽宁省政府规划要求,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突破, 以承接重大项目转移为载体,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项目, 重点建设包括法库陶瓷、盖州汽车配件、瓦房店轴承等44个县域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4. 以县域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 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工业为主导, 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未来县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应加快调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重视县域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农村农业现代服务业及与县域工业相生的现代服务业, 如金融保险业、物流运输服务业、农业信息咨询与农业科技服务业等。
5. 创新县域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
创新县域人才流动与共享方式, 允许人才在县 (市) 间自由流动, 鼓励多个县 (市) 共享专业型人才;多渠道引进人才, 制订优惠政策, 吸引、引进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县域人才培养模式, 着重加强本地人才培养, 并通过与高校合作, 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和待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摘要:通过研究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振兴县域经济的对策。辽宁县域经济的振兴应在创新县域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的基础上, 坚持政府推动,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 继续发挥工业的主导地位, 把县域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辽宁经济发展 篇8
(一) 2015年辽宁经济下滑趋势明显
我们通过对最新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2015年是辽宁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发展阶段继续下滑的一年, 1-9月辽宁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 远低于2014年同期的6.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与全国相比居末位。
这是辽宁省全年GDP实际增速在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降至5.8%, 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倒数第三的基础上, 经济形势进一步超出预期的表现。同时,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1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低于全国31.5个百分点;出口低于全国1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低于全国35.5个百分点。具体分析如下。
1.工业经济大幅下滑, 企业盈利能力降低。1-9 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4%, 四大支柱产业均出现明显下降, 其中装备制造业下降6.6%, 冶金下降5.6%, 石化下降0.5%, 农产品加快下降6.5%;1-8 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 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9个百分点, 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1.9%) 21.1 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 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增幅同比回落29.8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增幅同比回落18.7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由于全省新开工项目减少, 支撑能力减弱, 以及投资资金不足, 前三季度,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1.2%, 幅度比上半年有所扩大。此外, 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同期下降26.9%, 下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 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1.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5.7%。
3.出口大幅回落, 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 全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1%, 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1.9%) 。从出口商品看, 机电产品、钢材、高新技术产品降幅明显, 同比分别下降9.2%、19.5%和7.7%;从出口国别看, 前三季度, 全省对美国出口下降11%, 对32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出口下降1.1%, 对47个陆上丝绸之路国家下降53.%。
4.财政收入降幅较大, 财税压力较为突出。前三季度,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3.7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7.4%, 降幅比上半年 (-22.7%) 有所扩大。受经济下行, 结构减税等因素影响, 全省冶金、采矿业税收降幅较大, 房地产业税收下降40.5%, 涉土税收下降57%, 各项非税收入下降25.6%。此外, 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截至2014年底, 全省政府性债务余额10632亿元, 地方政府到期债务数额巨大, 近两年偿债压力较大。
5.“负数效应”不断发酵, 整体经济困难度超出预想。由于辽宁省内宏观经济内生性收缩力量的不断强化, “稳增长”政策没有取得实效, 基层财政困难陆续显化, 行业和企业盈亏面趋大, 去产能与去库存不断持续, 微观现象刺激效果明显, 低迷周期延长, 很多人对调整的路径和方向缺乏信心, 整体经济的困难度比实际情况所显示的更为困难。
(二) 近两年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的原因分析
课题组认为, 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步入新阶段的一年, 全国经济增速均有所下降的时候, 国内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矛盾凸显, 房地产市场收缩, 部分农产品和钢铁、石化、冶金、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 为何辽宁变异巨大, 下降明显。从统计数字分析, 我们应得出实证性的解释。
1.受需求侧“三架马车”不给力的影响。在振兴战略实施的十年中, 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2008年达到最大比例5.93%。从2012年始, 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滑明显,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13年辽宁省GDP增长速度较慢。2014年, 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为占全国比重的4.89%, 仅较2003年高1.09个百分点, 略高于其GDP占全国4.3%的比重 (见图1、2) 。
辽宁省消费和出口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 年, 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6%, 拉动GDP增长3.8 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6.7%, 拉动GDP增长3.4 个百分点。而同期辽宁省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9.3%,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 GDP增长率的6个百分点来源于投资拉动, 消费和出口贡献率则偏低。
2.受供给侧工业增加值明显下降的影响。辽宁历来就是工业经济大省, 目前第二产业增加值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3%。工业的具体表现直接影响全省的经济运行情况。2003年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 辽宁省的工业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 自2014年7月以来, 辽宁工业增速大幅度下降, 到9月形成负增长, 位于全国31个省区市末位。2015年在宏观政策作用下, 虽有小幅度增长, 但2015年8月以来, 持续下滑, 目前仍未见到停滞的迹象。
3.受中观产业结构偏重的影响。辽宁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十分明显, 2014年其工业比重仍占50%, 较2003 年反而提高了2 个百分点, 这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常规相反。2013年开始, 全国服务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工业, 达到46%。2014年, 全国三次产业比重达到了9∶43∶48;而辽宁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了8.0∶50.2∶41.8, 其中第三产业低于全国6 个多百分点。
4.受全国基本面产能过剩的影响。在国际经济低迷和我国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 我国当前的需求与生产矛盾突出, 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 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 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2013年以来,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 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扩展, 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 但一些过剩行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 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 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而以为煤矿、石油、冶金等产能过剩产业服务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在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又占据较大比重, 由此导致了辽宁的装备制造业、石化行业的生产、投资增速回落, 主要产品价格下跌, 企业效益状况下降, 生产增势放缓。
5.受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价格下行的影响。2014年, 全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70%, 有50%以上的煤炭企业出现减发、欠发和缓发职工工资的现象。同时, 钢铁、电解铝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2012年底, 我国钢铁和电解铝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和71.9%, 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行业利润大幅下滑, 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因此, 自2013年以来全国层面的煤炭、有色冶金和石油开采行业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都呈现了负增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增速也从2010年左右的30%-40%下降到20%以下;石油加工和黑色冶金行业的增速也呈现跌宕下降趋势;由此导致辽宁的部分能源主产城市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
6.受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2014 年以来, 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随着发展思路和重点发生的转变, 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新的发展周期出现。在此时, 世界经济也进入调整的周期、中国房地产也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各级地方政府进入的偿还债务周期、企业进入如库存积压周期、新产业尚在培育周期、政治和社会治理新的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周期。在这些周期的作用下, 辽宁宏观经济在2015年出现比全国更加深度的下滑就可以理解。
7.受投资环境缺乏竞争力的影响。在辽宁省2015年前三季度的固定投资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3%, 而同期的民间投资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控股占全部投资的77%。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的变化来看, 国有企业在过去的振兴时期对基础设施、技术改造等方面起到了全方位的拉动作用, 但现在市场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的情况下, 更要发挥民间、港澳台以及外商投资的作用。要善于吸引全世界、全中国的生产要素到此, 缺少一个好的投资环境, 一切都是不可能。但应承认, 辽宁投资环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如市场发育不足、开放程度不够、产业层次较低、政府服务不到位、创新能力不强、投资效率不高, 特别是文化氛围和体制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很大等。
8.受对外开放度低的影响。对外开放度往往表现为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 更是一个区域的市场开放程度。2002 年至2012 年, 辽宁对外依存度平均值为26.35%, 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46.80%。理论和实践证明, 一个区域对外开放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往往与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成正比。中国南方沿海的一些省市之所以走在全国的前面, 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外开放发展得好, 由此吸引了创新人才等大量的先进生产要素等。对于这种现象,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给予了证明, 他认为, 生产环节和要素之间的整合能力, 在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既定的情况下, 往往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起决定作用。所以, 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仍是辽宁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一个重点。
(三) 经济运行中也具有诸多的亮点
课题组在回顾2015年辽宁经济发展运行态势时, 也发现了诸多经济发展中的亮点。虽然2015年是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一年, 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经济下行严重, 不断探底和全面步入艰难期, 但在辽宁宏观经济新常态中, 从供给角度来看, 在工业萧条的持续冲击下, 第二产业回落幅度进一步加大, 但第三产业逆势上扬, 增长较为强劲;从总需求角度来看, 三大需求都呈现疲软, 其中投资和出口增速的回落较为明显, 但价格水平回落也明显。预计全年CPI增速为1.4%, 远低于国家3.0%的政策目标。
1.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全省CPI延续了自2013 年3月的低位运行态势, 2015年1-9月同比累计上涨1.3%, 涨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PPI自2012年6月至今仍持续负增长, 1-9月同比累计下降5.8%。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前三季度,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27.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7.8%, 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6266.3 万亩, 比上年增加18.37 万亩, 增长0.3%。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顺利, 国家和省对农业的扶持措施到位, 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做出了贡献, 为稳定经济发展形势起到了决定作用。
3.产业结构升级有所加快。1-9 月, 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快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 快于第二产业增速7.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长持续高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滞后效应正在逐步加大。
4.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1-9 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4。同时在全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34个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比去年同期下降,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3.5个百分点。
5.就业等民生指标总体平稳。1-9 月, 全省实现实名制就业66.6万人, 新增就业34.5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3.4%, 低于全年控制目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1-9月, 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41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1552元, 实际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2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736元, 实际增长6.8%。
6.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全省召开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现场会, 结合落实国务院放权文件和权力清单审核工作, 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在全省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2016年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预测
(一) 发展机遇
1.国际经济复苏。从2015 年国际经济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预测, 可以从总体上得出国际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的预测和结论。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及经济体将逐步告别低迷, 国际市场活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对辽宁省经济发展来说, 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利好。
2.前期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2016 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一带一路”、沿海经济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 辽宁省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方面, 国内市场消费需求逐步扩大, 辽宁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支柱性产业将面临更多市场机遇;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将持续扩大, 不但直接带动辽宁省主要产品的出口贸易, 而且还将直接带动出口贸易相关产业的升级及软硬件设施的全面优化。此外, 为应对经济困境, 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推动产业机构优化调整, 虽然经历了GDP增速持续“垫底”的短暂阵痛期, 但是今后一个阶段, 产业机构调整的效应将会逐步显现, 各新兴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 直接带动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回暖。
3.中韩FTA协定提供全新的对外贸易发展空间。2015 年中韩两国政府正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FTA协定) , 在部分行业和领域中全面推广自由贸易。在中韩贸易体系之中, 辽宁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可以直接分享中韩自由贸易的“第一杯羹”。通过与韩国扩大出口贸易, 不但可以直接带动辽宁省企业的加速发展, 而且将会为辽宁省持续参与自由贸易活动积累良好的经验。
4.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长期以来, 辽宁省内资源枯竭型城市数量较多, 转型升级的困难一直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 现阶段阜新、抚顺等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其中阜新市已经依托传统能源产业, 建立了现代材料业、环保能源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功, 将直接带动辽宁省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 面临挑战
1.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还将持续。辽宁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16年, 调整转型的“阵痛”还将会持续施加影响。可以预计, 辽宁省经济发展格局并不会得到根本性改变“, 保增长、调结构”依然任重道远。
2.产能过剩依然严重。近年来, 辽宁经济发展受到制度性约束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愈发明显, 加之国内消费及对外出口形势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 因而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 这个问题也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3.各项保障性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当前辽宁省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保障性政策制度仍不完善, 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金融、信贷、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还不健全, 企业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4.经济发展对环境生态资源的依赖依然严重。2015 年是辽宁经济结构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的“拐点”, 辽宁省委省政积极响应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辽宁经济发展做出新的布局。虽然辽宁抓紧实施经济产业机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 但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依然比较严重。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数量较多, 优化辽宁产业结构, 依然任重道远。
5.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从当前国内技术、管理人才市场流动程度来看, 辽宁省的各领域专业人才储备仍显不足。人才资源储备的劣势将会在今后一个阶段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也将会导致辽宁省经济发展创新的后劲严重不足。
(三) 基本判断
课题组把2016年辽宁宏观经济增长趋势划分为三种情景, 即基准情景、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三种情景的详细描述 (见表1) 。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月报》、国家统计局网站
在基准情景下, 课题组预计2016年辽宁最终消费支出增长率在7.8%左右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缓, 预计全年达到3.0%左右的水平;全年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将下降5.0%左右, 下滑势头有所收窄。同时, 课题组运用贡献率分解法结合时间序列分析和计量经济模拟等方法, 分别模拟了乐观情景下、悲观情景下的相应指标情况 (见表2) 。
三、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辽宁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时期, 实现辽宁经济的全面振兴, 要在坚持中央提出的“四个着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做好加减乘除法, 即做好:用投资、需求、创新做加法;用淘汰落后产能做减法;用创新驱动做乘法;用市场化程度做除法。摆脱辽宁经济发展困境, 推动辽宁经济发展, 必须同步实施“四个驱动”。
(一) 结构调整, 提高创新能力, 即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而产业结构调整更能助推科技创新。因此辽宁省委省政府应继续大力推动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1.政府营造创新环境, 更好服务创新创业。只有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才能够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激情, 才能实现“抓住创新就是抓住发展, 谋得创新就是谋得未来”这一目标。因此, 辽宁省政府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 改变原有的依靠行政力量配置资源, 直接插手企业运营等工作方式, 而应积极努力为科技创新, 产业转型提供服务。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 要重点完善支持辽宁省企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对企业信贷融资的支持力度, 降低准入门槛, 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财政贴息的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创新, 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 为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升级政府补贴。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配套中介服务机构, 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2.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2015年辽宁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辽宁工业结构比较单一, 重工业比重依然很高, 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 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因此, 辽宁产业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必须加快辽宁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步伐。通过鼓励技术创新, 利用技术创新驱动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驱动新兴产业发展, 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以实现向中高端迈进的目标。
3.实施创新“引才”举措, 实现“孔雀东北飞”。提振辽宁经济, 要靠创业创新, 而创业创新的主体是人才, 因此留住人才是辽宁发展的根本。辽宁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储备条件, 但却留不住人才。因此, 期盼“大雁北归”的同时, 想办法引来“孔雀东北飞”是辽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财政补贴大学生创业政策、建立完善的体力智力价值分配机制等杜绝人才的流失;通过制定优惠的引进政策并打造一个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 吸引更多的人才汇集到辽宁。
(二) 简政放权, 继续深化改革, 即改革驱动
改革是实现辽宁经济走出低迷的必由之路,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在推进辽宁经济发展中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体制改革已经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 已经出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以辽宁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一直以“大政府、小市场”被广泛诟病。因此, 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 加快转变职能, 做好简政放权, 处理好政府与企业, 政府与市场, 以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通过改革, 实现政府职能转换。要正确定位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转变管理职能, 严格落实简政放权的各项要求。与此同时, 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及社会管理能力, 避免过多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时改变原有的硬性下发经济任务和指标、直接组织参与招商引资等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模式, 设置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 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下大力气, 使真功夫。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 就要彻底解决政府“越位”和“错位”的问题, 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职能, 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首先, 杜绝“越位”。政府要建立现代市场管理的理念, 不直接或间接管理经济事务。即不再行政主导, 直接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产品指标等。其次, 拒绝“缺位”。政府应在公共服务功能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处理好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 培养和发挥中介组织的同时要依法对其进行监管。
2.通过改革, 推动国有资本布局。国有企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通过改革, 提升国有企业创新效率, 是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目前, 辽宁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央企改革。央企在辽宁无处不在, 其数量多、领域广、块头大、投资多, 为了带动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 应当以推动辽宁省央企改革为突破口, 引导这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切实破除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弊端, 主动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 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在推动辽宁省央企改革的过程中, 辽宁省应当学习和借鉴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区的先进经验, 一方面为已经在辽落户的央企提供全方位的政策、资金支持, 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的央企及重大项目落户辽宁, 创造新型的“央地对接”发展模式, 进一步提高市场活跃度及发展水平。
(三) 依靠市场机制, 增强发展活力, 即市场驱动
振兴辽宁经济的根本在于紧密依靠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充分激发市场驱动力。辽宁省实现全面振兴, 必须要充分激发市场的驱动力。而激发市场驱动力就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即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坚持由市场自主选择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要不断丰富市场经济主体, 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既要充分发挥辽宁省国企、央企等的主导性、主体性作用, 保持辽宁省企业的总体市场竞争力, 又要善于培育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新兴的主体, 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市场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市场活跃程度, 形成“百花齐放”的市场发展格局。
2.培育和巩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受到传统的市场发展模式以及固有观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辽宁省的市场要素培育和发展不够充分, 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和“两个毫不动摇”, 辽宁省必须要着力培育和巩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到相应的市场领域之内, 实现平等竞争, 有效打破各类传统的市场垄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化和充分化, 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
要保持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 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负担, 尽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办法, 让更多市场商品的价格定价机制实现完全市场化, 并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 制定一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的税费优惠政策。充分鼓励民间资本实施创业, 简化审批流程, 创新监管机制, 尽快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着力消除各项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壁垒,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提高。
3.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提高辽宁省经济发展增速的有效驱动力。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应当紧密围绕辽宁省产业链条, 合理部署推动技术创新的各种要素。要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 将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纳入创新体系之中, 充分利用其智力优势,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除此以外, 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 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目前, 辽宁省在机器人、轨道交通、石墨、航空装备、半导体装备、生物制药等领域, 涌现出一批发展基础好的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以及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创新产业平台、技术创新园区和基地。因此, 为了尽快打造成熟的技术创新产业链条, 应当充分依托现有的成熟模式和体系, 发挥孵化带动作用, 促进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 依托“一带一路”, 助推全面开放, 即开放驱动
为全面分享“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 辽宁应当实施开放驱动战略, 培育国际竞争力。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 长远的战略眼光,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把国内外优质资源高水平引进来, 让辽宁的产品和技术大规模走出去, 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的更大空间。
1.大力推动辽宁省核心优势产业“走出去”。辽宁省具有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能源产业等技术优势, 通过分享“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政策红利, 让这部分优势产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 是带动辽宁省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有力抓手。在推动核心优势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 辽宁省应当抢抓机遇, 注重合理引导投资消费, 同时打造“辽宁制造”品牌, 逐步提高优势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优势核心产业的产业链条, 鼓励创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设立专项基金, 扶持优势产业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当然, 在推动辽宁省核心优势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研究国际市场贸易规则, 逐步将“产品输出”转化成为“产业输出”, 以此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2.有效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外贸形势, 辽宁省应当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为基础, 巩固传统的对外贸易优势, 不断培育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进一步强化外贸在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作用。为了实现贸易强省的目标, 应当做到如下转变:一是推动出口由货物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二是推动竞争优势由价格优势为主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三是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推动营商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五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地位由遵守、适应国际经贸规则为主向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订转变。通过实施“五大转变”, 全面优化辽宁省现有对外贸易格局, 扭转对外贸易劣势, 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
3.利用地域资源优势打造“一带一路”关键节点。辽宁省有着十分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 成为东北亚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之一。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布局之中, 辽宁省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辽宁省应当充分利用境内的沿海港口群及铁路、公路、民航线路, 承担起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对外贸易枢纽的任务。要进一步突出区位优势, 完善各货物运输交通枢纽的功能, 巩固现有的运输资源优势, 同时积极开拓新的运输线路,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外贸出口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探析 篇9
一、改革行政体制、加强部门合作
进一步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从改革行政体制入手,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确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这个机构可以是省政府单独设立,独立于各个部门之外,也可以设在省环保局,由环保局牵头,财政、科技、发改委等部门组织人员参与,具体负责全省推进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这个专门机构下可以单独设立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市三个分支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相应的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二是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辅助机构,加强部门合作。构建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多个机构的协作,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仅一个部门是难以支撑的。因此,要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对各级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书,要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并纳入政府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对具有利益纷争的循环经济政策,循环经济专门机构要积极进行组织磋商,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和明晰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避免政出多门,减少行政成本。
二、加大对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扶持和鼓励
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建设,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进一步解决城乡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出发,加大对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扶持和鼓励。
第一,出台相应政策,对于农业生产中、特别是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活动,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励。进一步推动削减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减少物质投入、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地膜、发展节水农业等清洁行为。第二,推进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继续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扩大家庭生态农业模式的覆盖面;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力度,因地制宜地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增强土壤肥力;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发展和推广秸秆的深加工业。第三,延长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广泛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扩大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现有资源消耗型企业向高效利用型企业转变。第四,积极开发和拓展农业生态旅游。在城乡结合部开发建设农家小院,营造具有农村生态特色的休闲观光场所;在农村地区利用自然风光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业观光度假园区,做好观光游览服务、生活体验服务、农产品交易服务。
三、健全法制保障
在立法上,一方面要和中央政府现有相关法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操作性强、责权细化的法律法规。比如,辽宁可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台《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法规;制定相关促进企业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等细则,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具体的专项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强化技术支持
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强化技术支持。
首先,加大政府在技术研发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要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掌握国内外循环经济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的技术研究给予有力支持,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的物质鼓励,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等支持。其次,设立专项基金。财政每年列支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配套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奖励在技术研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在此基础上,完善多元化的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项目。第三,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通过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做好技术筛选工作,促进企业引进核心技术,使技术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公众教育机制
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公众教育机制,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自觉性。
首先,在领导、干部和各级管理层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观,使其正确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类、管理类研究生教育中,设置循环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设置培训计划、编制相关书籍、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组织学术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层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环境资源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其次,加强对公众循环经济意识和行动的培养。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形式,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社区宣传栏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循环经济意识和行动。第三,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从小学开始设立循环经济、绿色道德课程,并贯穿至大学教育阶段。聘请专家、学者、明星到学校推广相关知识。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环保责任意识。第四,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作用。积极建立和发展环保民间组织,使其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规制定、技术推广和具体实践中,协助政府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社会公益性活动,推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产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第五,树立和推广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正面典型,营造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的舆论环境。
六、完善市场机制,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
目前用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往往过多地倚重于法律法规,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的运用存在不足,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利益,由此不仅造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足等问题,而且容易导致政府的强制性与企业的自觉性之间的失衡。因此,政府在营造健康有力的法律环境的基础上,还需更加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的运用;同时,结合具体省情,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企业的不同情况,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收取保证金、建立排污权市场和优先采购等经济手段的运用力度[3],以进一步调整和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关系,吸引清洁生产的企业在辽宁落户,鼓励企业开发新的能源,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方法、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循环经济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推动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要:自2002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以来, 辽宁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段里, 需要从改革行政体制入手, 加大对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 健全法制保障, 强化技术支持, 建立公众教育机制, 完善市场机制, 运用经济手段激发企业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推动辽宁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循环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秦书生, 等.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6) .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10
1 县域经济内涵及意义
县域不仅是地理空间, 而且涵盖县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 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相结合为发展原则, 以县域“产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为发展方向,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要目的, 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内容, 涵盖一、二、三次产业的县城经济、乡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区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 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正确协调农业和其他各业之间、县乡村三个层次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县域经济连接全国大市场和国际市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解决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饮水、住房、用电等利益问题;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全域发展,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1 总体实力增强, 发展速度较快
2010年, 辽宁省县域生产总值8467.83亿元, 比上年增长23%, 高于全省平均增速9%, 县均地区生产总值192.8亿元, 比上年增加46亿元;生产总值超百亿县增加到32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92.5亿元, 同比增长44.4%, 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18.4%, 占全省24.6%;全国百强县 (市) 10个, 位居第四位。
2.2 三化水平提高,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0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农事企业1231个, 其中新投资企业1058个, 占85.9%, 成长型企业173个, 占14.1%;工业化成果显著。2010年, 44个县 (市) 重点园区实现销售收入4127亿元, 上缴税金105亿元。城镇化稳步推进, 形成了新的发展空间和产业支撑。2010年辽宁省县域产业结构为16.3:54.1:29.6, 设施农业、畜禽业、渔业、林业四项重点产业发展迅速,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第二大支柱产业。
2.3 引资步伐加快, 重点项目成果显著
2010年, 44个县 (市) 全年引进内资1377.3亿元, 同比增长67.5%, 海城、开原等6个县 (市) 超50亿元, 44个县 (市)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2.8亿美元, 同比增长54.7%, 普兰店、盘山等8个县 (市) 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44个县 (市) 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26个, 总投资额达到2923亿元, 全年新上项目完成投资额3816亿元, 同比增长54.7%。
2.4 农民收入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2010年, 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908元, 比上年增加950元, 增长15.9%, 长海县、瓦房店市、庄河市、普兰店市农民人均收入实现超万元, 辽宁省全年减少贫困人口53.2万人。随着收入的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其44个县 (市) 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0.3848, 下降了0.02个百分点。
3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县域基础薄弱, 基本竞争力偏低
与我国东部地区县域 (江苏、山东、浙江、福建) 相比, 虽然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但百强县比重较低, 仅为22.73%, 地方财政收入21.98亿元, 均低于其他四省, 整体竞争力水平偏低。辽宁省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GDP的6%, 一些欠发达地区财政难以维持基层财政和事业运转最低需求, 赤字较大。
3.2 辽宁省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辽宁省 44个县 (市) 分布于沿海、平原、丘陵和山区, 资源禀赋各异,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在经济实力、人均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2010年, 辽宁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县域 (海城市, 生产总值6600907万元) 是经济总量最小的县域 (建昌县, 生产总值497293万元) 的13倍之多;图1、图2和图3可见, 44个县 (市) 发展极不平衡。以生产总值为例, 100亿元以下县 (市) 13个, 100亿元至200亿元县 (市) 20个, 200亿元至300亿元县 (市) 4个, 300亿元至400亿元区间县 (市) 2个, 400亿元至500亿元县仅1个, 500亿元以上县 (市) 4个, 分布发散, 且大部分都处在较低水平。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了同样的特点。从地域分布上看, 辽宁沿海经济带 (7个) , 少数分布在沈阳经济区 (3个) , 辽西部目前没有百强县。
3.3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横向比较看, 辽宁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发展活力不足。2010年, 辽宁省县域第一产业产值比重16.3%, 分别高浙江省、福建省和江苏省县域9.2%, 1.6%和8.5%;;2010年, 辽宁省县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29.6%, 分别低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7.1%、4.2%、7.8%。
纵向比较看, 辽宁省县域经济结构中,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008年20.1∶49.4∶30.5, 2009年17.7∶51.9∶30.4, 2010年 16.3∶54.1∶29.6;从发展变化上看,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呈下滑趋势, 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
3.4 “城市病”现象凸显
近年来, 辽宁省城市化水平逐步加快, 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位居全国第四。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 “城市病”现象开始逐步显现, 增长导向型城镇化模式使城市规模快速扩张, 将城镇建设等同于城市建设;城镇规划水准急待提升, 呈现摊大饼格局, 产业布局分散, 功能分区欠明晰, 使城镇功能不够完整;城镇建设多追求大项目、大工业、高GDP产值, 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 城镇交通拥堵;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有完善, 城乡差别较大。
4 辽宁省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 思想观念制约
长期以来, 工业经济思想和城市经济思想根深蒂固, 重工业轻农业, 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还普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对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深度思考, 过分盲目“工业化”, 照搬“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2 自然条件制约
辽宁中部地区地形平原为主, 矿产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更适合发展农业, 且处于改革开放前沿, 区位优势明显;西北部地区相对偏远, 县域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工业化、城镇化都落后于辽宁省其他地区。
4.3 资金投入制约
主要表现在县域多属“吃饭”财政, 安排事业和建设支出乏力, 收支矛盾比较尖锐;投融资渠道不畅, 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不同程度的退出, 资金多数呈净流出状态, 贷款过于向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集中;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式管理, 对信贷审批权限一律上收, 省内县级支行的权限均需市级分行或省行批准, 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农村信用社作为辽宁省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存在贷款额度小、周期短、利息高等问题。2009年, 县域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372.5亿元, 仅占全省的9.5%。
4.4 政策体制制约
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方面, 城乡差别明显, 致使人才和资金很难向县域积聚;行政体制方面, 县级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弱, 缺乏调控手段;财政体制方面, 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 总体上财权向上倾斜, 事权向下推卸;金融体制方面, 金融供给不足, 农村资金流向城市, 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5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5.1 转变观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 县域经济向全域化发展转变。
由注重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县域经济导向, 向城乡一体化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体化的全域化思路转变, 向城乡居民均等化转变。
(2) 全能经济向特色经济转变。
要研究和发挥各县历史人文、产业基础、自然禀赋比较优势, 避免照搬“模式”, 跳出“全面发展”的圈子, 在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 坚持特色型原则, “扬长避短”, 要有所为, 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要有所不为, 有所放弃, 在特色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经济”。
(3) 项目驱动向规划驱动转变。
避免为引进项目落地而引发县域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避免在缺乏总体规划指导, 投资商圈地行为而导致资源被圈占、浪费, 项目雷同低档、重复建设等现象;通过产业和空间规划引导项目落地, 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空间优化。
5.2 科学规划, 打造三大县域经济发展板块
根据辽宁省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发展战略,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打造特色鲜明、互补互动的三大板块, 共同推动辽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打造南部沿海板块, 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以大连、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营口的18个县 (市) 为依托、以7个全国百强县为增长极, 以大连组团、丹东组团为带动, 采用点轴开发模式, 带动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 打造辽宁沿海板块, 与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形成互补发展, 与腹地城市群形成互动发展, 最终形成网络发展格局。
(2) 打造中部腹地板块, 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沈阳经济区城镇化水平虽然已经达到58%, 但相对城区发展水平, 县 (市) 发展相对滞后。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盘锦、阜新的23个县 (市) 为依托, 以4个百强县为增长极, 加带缩小城区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最大限度地利用区域发展中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 实现城市 (区) 与县 (市) 的一体化发展。
(3) 打造西北板块, 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阜新、朝阳和铁岭的12个县域为依托, 以2个百强县为增长极, 争取最大的政策优势, 加大对辽西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个市场要素向辽西北聚集, 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5.3 培育特色, 优化产业结构
(1) 创建品牌, 提升质量。
实施品牌制胜战略, 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 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依托辽宁省专用玉米、大豆、水果、肉牛、水产品养殖等国家优势农产品, 打造中国地理标志和名牌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推进企业上市, 打造名牌企业;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 建设“千村示范工程”, 形成一县一业, 一乡一品、一村一艺。
(2) 壮大产业园, 提高实力。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以产业特色为方向, 加大10亿以上项目的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实施工作, 形成产业园区建设的增长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 以优惠政策和灵活体制,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 全力推进工业园区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洼地”效应。
(3) 培植产业群, 增强后劲。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收入百亿元、规模达千亿的产业园区,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鼓励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建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展示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 增强产品丰度, 完善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
5.4 资本运作,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运用资本运作手段, 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 解决融资难问题。
(1) 搭建融资平台, 积极组织银企对接。
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网上金融超市引进投融资机构等活动, 建立融资协商长效机制, 互通企业经营、融资状况和金融产品、信贷流程等信息, 提高龙头企业融资效率;充分发挥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平台的作用。
(2)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和上市推进力度。
对重点龙头企业, 大力推广融资担保, 银行应给予市、县级银行机构较为灵活的信贷发放、管理和资金调度权限, 为龙头企业跨区经营提供方便;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上市融资, 引导帮助具备条件企业尽快进行申报, 为上市打好基础;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发行公司债券等进行再融资, 加强市场化并购重组。
(3) 创新融资方式, 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通过建立金融专项资金, 通过贴息、补助和配套等扶持政策, 为稳定的、市场化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完善对重点企业的信贷政策, 开发贸易融资、贴现、贷款承诺、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 推广林权、土地经营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抵 (质) 押贷款。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结算、转帐、财务管理等多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 开发适合企业特点的人身保险产品。探索保险支持新途径。
5.5 全域发展, 实施城乡幸福共享
(1) 树立县域经济全域化发展理念。
打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 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谋划, 整体推进, 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卫星城为支撑、若干个特色镇为节点的城乡空间格局, 形成城乡统筹,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社会和调共生。
(2) 优化空间布局, 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
实施“城镇化战略”, 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 基本形成总体规划、近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执行方案规划体系, 避免目前各种“大城市病”后患;在空间布局上, 突出县域空间“组团式、链条式”发展战略, 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重点, 加快与中心城市互补互动发展, 形成市域城镇化和全域城市化发展体系, 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 全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均等化战略”, 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资源, 均衡各类保障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开发建设, 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与互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加快城镇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 实现农民工稳定转移, 把农民工转变为权利平等的城镇居民, 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融入城镇。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单位。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发展迅速, 成绩显著, 但仍然存在着基础薄弱、竞争力偏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城市病”现象凸显等问题, 通过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培育特色、资本运作等措施推动县域经济全域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辽宁,对策
参考文献
[1]葛立群.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10, (1) .
[2]王晓玲.区域开发战略下辽宁县域经济的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10, (6) .
[3]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 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EB/OL].中国县域经济网http://www.chi-na-county.org/index.html, 2011/08/20.
[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辽宁经济发展 篇11
摘要:辽宁地处中国东北部,东北三省的最南端,怀抱渤海,同时与朝鲜接壤,与韩、日隔海相望。辽宁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具有身处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重合区域以及更大范围的东北亚经济区之中的独特区位优势。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区域优势,提出策略选择。
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辽宁对内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虽然辽宁的经济一直在增长,但在全国各省排名却在逐步下降。从国内各区域看,东部地区富裕,中部停滞,西部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转变。在此背景下,辽宁独特的区位特征使得加快发展辽宁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三大经济区概念
1东北综合经济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其中,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2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3东北亚经济区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最早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川润教授于1987年9月提出来的。东北亚经济区地理位置上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各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辽宁参与各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1辽宁参与东北综合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实践过程中,东北三省经济达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全国GDP排名稳中有升,连续六年保持了上升和高位运行态势。经初步核算,2008年辽宁GDP为12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午增长13.1%,占东北三省的45.70%,人均GDP24945元,远远高于吉林、黑龙江的18126元和18763元。
2辽宁参与环渤海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实践表明:其区域内的三个次级经济区在产业结构上过于雷同,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反而是竞争态势。目前一系列政策表明,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已经淡化,京津冀成为主体。(数据来源:辽宁统计信息网)
3辽宁参与东北亚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目前辽宁同俄、日、韩、朝、蒙等东北亚主要国家间的贸易额已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而且增长势头明显。2008年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辽宁全省完成进出口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东北亚各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与质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过剩,周边国家的人力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短缺。日本、韩国,国内各种自然资源缺乏,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
三、辽宁省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位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的交会处,拥有中国第三大港和最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的大连港与中国东北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凸现了辽宁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国际航运优势。
从产业面看,辽宁借助其地理位置形成产业优势。工业方面,辽宁是资源大省,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金融方面,辽宁是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金融开放度最高的省份,有利于发展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旅游方面,辽宁环境优势明显,有山有海,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同时具有民族、地方特色,有助于全省形成特色旅游带,成为东北区域旅游中心。
2开发沿海经济带的借鉴经验
沿海经济带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沿海区域脱颖而出。深圳利用邻近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都为辽宁提供了借鉴。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政策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资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而提出,为发展“东北制造”提供了机会。具体来说,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提供了巨大的国内需求。
4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
按照东亚“雁式”产业转移理论,辽宁处于与日本、韩国的垂直分工关系以及与俄罗斯、朝鲜水平分工关系的交叉点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韩国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可以利用日、韩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相对成熟的产业向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转移。
四、辽宁实现省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1利用地缘优势,提升对东北腹地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作为东北三省的领跑者,辽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东北腹地经济的支撑。辽宁可以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为龙头提升经济辐射能力,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功能。提高科研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推动中心城市与腹地参与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依托政策优势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发挥对国内外市场关系的延伸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档次,拉动市场经济。
2强化港口市场化建设,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目前环渤海区域内港口众多,竞争激烈,合作很少。港口市场化是辽宁参与东北合作与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策略,建立以营口一大连为主要集散市场的经济交流模式,促进整个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流通。完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辽宁建立基地,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箭度环境。
3抓住东北老工基地改造机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辽宁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历史性机遇,使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得到整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和带动全省产业升级。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辽宁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为先导,以实现资本密集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模式。
4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合作
辽宁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北京、山东、吉林等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各异、协调发展的区际分布格局。在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内明确辽宁的优势、功能定位,加强港口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其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实力。
5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
发展辽宁海洋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篇12
关键词:辽宁,海洋经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对海洋经济发展重的视程度不断上升。各省纷纷提出自己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辽宁也不甘落后, 早在1986年, 辽宁就提出要建设“海上辽宁”, 在全国属于较早一批。21世纪初期, 辽宁又提出辽宁省海洋中长期 (2006~2020年) 科技发展规划及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确定了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具体目标, 为加快“海上辽宁”建设进程, 实现海洋强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辽宁积极“转向大海”, 参与环渤海开放合作, 以突出辽宁“沿海省份”的地位,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据一席之地, 正如辽宁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海上辽宁’建设, 将使辽宁成为环渤海对外开放的活跃区域”。
1 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情况
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 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海上门户和开放前沿, 又位于东北亚经济区自然地理中心地带, 还处于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环黄海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区域交叉点上, 便于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充分利用各种要素,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可以说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辽宁横跨黄海和渤海, 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 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能化学资源、港口岸线资源和海洋旅游资源等等, 为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基础。
作为“共和国长子”, 辽宁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研人才实力, 经济发展迅速, 市场容量庞大, 对外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加大, 可以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经济需求和一定的智力支持。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上, 辽宁根据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海岸及临近海域划分为3个海洋经济区。即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辽河三角洲海洋经济区和辽西海洋经济区, 明确了各个海洋经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辽宁已经正式确立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龙头, 海陆区域联动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这就更为辽宁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一系列努力, 辽宁海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 辽宁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海洋交通行业秩序混乱、海洋经济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较低、各地市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海洋经济相关职能管理部门间缺乏协调等问题, 影响了辽宁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
2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思路
今后, 辽宁可以结合自身海洋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情况, 并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
2.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 要让各级干部群众认识到辽宁开发海洋资源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辽宁“沿海大省”、“海洋大省”的观念、现代海洋观念和海洋权益意识, 在制订区域和行业规划时要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 将其提高到辽宁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上加以认识。
2.2 狠抓增量, 调整结构
本着“增量调结构”的原则, 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坚持以增量调结构, 在调整中扩增量,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在发展中调结构, 在调结构中促发展、扩增量。具体来说, 就是要一方面加大对海洋经济各项事业和产业投入, 重点突出, 抓住主要开发着力点, 把握支柱产业,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增量;另一方面还要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 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在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注意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结构。这样就既可以增加海洋经济GDP, 又可以调整海洋经济结构。
2.3 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按照自然属性为主并参考经济地理的原则划分海洋功能区, 合理规划海洋经济和海陆产业布局, 打破行政壁垒, 结合三大经济区域、陆地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海洋功能区, 推动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良性互动, 在协调海陆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推动沿海与内陆区域协调发展, 特别是注意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切实使其成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龙头。提高辽宁经济外向型水平, 通过推动经济开放来促进国内外各种资源 (资金、技术和人才) 充分快速流动, 在沟通海陆经济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更好地推动辽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2.4 科技兴海, 多方协作
继续推动“科技兴海”战略, 提高海洋科研实力, 加大海洋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加大海洋科研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制订海洋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 建立海洋科研协调机构, 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发展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三位一体的联合开发体制, 提高官产学协作水平, 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特别是重点支持对切合辽宁“两个基地”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及相关产业长远发展、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海洋科技攻关和科研项目, 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和效益水平, 注意引导将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为主的粗放型向以质量提高和结构改善为主的集约型方向转变。
2.5 依法治海, 完善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政府职能, 提高政府对海洋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在严格执行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以及国家和省级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 将海洋综合管理和专项管理相结合, 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海洋立法管理来出台省级海洋经济管理政策和规划。注意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设定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的底线和框架, 切实保障海洋经济稳定有序发展的制度环境, 提高市场经济主体对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可预测性。拓宽融资渠道, 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合起来, 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资源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倾斜, 鼓励和支持省内外各类投资者平等参与海洋开发并公平竞争, 特别是要注重保护和引导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对海洋资源开发和相关产业发展热情, 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平衡发展。
在海洋管理相关部门明确具体政策和职责基础上, 加强在统计、税费征缴、科研协作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省内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海洋经济管理服务平台, 省级和沿海市县 (区) 也要加强海洋经济工作的协调, 各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务求公开透明和平等协商, 充分考虑和协调各方面利益, 坚持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管理海洋开发。
2.6 保护资源, 整治环境
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制订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标准和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努力限制污染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资源环境的保护要注意陆海兼顾, 加强陆源污染监控, 并将其同时, 还要注意“化被动为主动”, 在单纯保护和控制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 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建设:如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港口”和生态自然保护区等, 努力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 辽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 完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在沿海各地推行海洋经济绿色GDP评价体系, 将其与完善海洋环境检测、预警和评价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可通过建立全省统一的黑名单制度来敦促违反“禁海、养殖, 两转、拆船”的增殖型渔业政策的船队和污染落后且屡教不改的企业关停并转。黑名单和绿色GDP数据向社会公布, 并列入沿海地区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划定海上主体功能区, 对禁止或限制开发的区域予以严格监管, 明确第一责任人并公开;本着“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开展专项整顿行动并向社会公布环境监测报告, 并接受中外各类媒体和网民的监督, 发现问题限时整改, 否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大力开发海洋环保产业, 提高认识, 填补空白, 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和港口建设发展保驾护航。尤其注意发展高效、无毒的防污、减污、消油剂等产品, 这类产品由于潜在需求大, 供应紧俏, 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通过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等手段加以发展, 力争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每个容易发生海洋环境污染的产业和人口集聚区建立至少一个较大规模的环保产业集群, 并制定硬性指标和政策来敦促各地政府和企业采购环保产品, 保障产品销路。
(3) 保障经费投入, 提高利用效率。转变海洋产业结构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虽然发展经济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但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风险性等因素, 很多时候还需要政府的扶持。这从根本上讲需要政府保障财政投入, 以投资海洋经济基础性或公益性项目, 扶持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帮助支柱产业提升技术含量, 为此可以制定省级和沿海各地市海洋经济财政经费标准幅度, 还可以建立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转型。
(4) 发展专项资金, 建立项目名录, 以便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整合港口资源, 整顿海洋交通行业。明确分工和职能定位, 推动省内港口的差异化发展, 特别是注意摆正大连和营口之间的关系。继续努力将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发挥辽宁沿海港口群的龙头领军作用。同时注意有意识地保护和扶持有一定规模和信誉的货代和船队, 将其与港口服务结合起来, 打造辽宁海洋交通行业品牌。
(5) 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国内政策优势, 扩大海洋对外开放, 加快承接日韩产业转移。辽宁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和三大经济地带 (东北、环渤海和环黄海经济圈) 的交叉点处, 还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 具有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和产业梯度优势, 当前, 日韩等国的海洋产业发展趋势是向高端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 而辽宁正好可以承接其造船、石化、新能源开发和海洋化工等产业, 补齐海洋第二、三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短板, 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当然, 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 防止引进一些淘汰落后的低水平和污染严重的产业。
(6) 整合公共行政资源, 完善海洋经济管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建立一个海洋经济综合管理机构———可以以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委员会等形式, 并以此制订省级海洋经济管理法规条例, 整合条块, 使其权责边界与海洋经济发展边界相一致, 从而协调各相关部门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 主管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海洋产业发展, 总揽省内海洋经济发展全局, 统一进行海洋资源调查和海洋产业发展的统计研究工作, 建立统一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平台和网上信息公开系统, 制订海洋经济政策和规划, 强化海上联合执法, 适时推动以将其权限延伸到港口经济和滨海旅游管理领域, 从而做到统一信息, 统一监督, 统一领导, 统一服务。各地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综合管理机构, 以便对应分层管理和服务。
(7) 完善科教体系, 提高科技含量。在继续支持已有的海洋经济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同时, 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相关学科和申报相关课题, 对重大课题进行公开招标, 联合攻关, 以便培育并锻炼人才队伍;设专人跟踪研究国际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前沿课题;兴建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各推广, 对入住企业、参与项目研发企业、科技龙头企业和引进涉海专业人才的企业给予信贷、土地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同时注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的产学研合作。
(8) 完善融资机制, 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投资风险规避机制, 鼓励保险企业开办涉海投资风险业务。建立海洋新兴产业和重点扶持行业与企业指导目录并向全社会公开, 并依此建立完整清晰的信贷、土地和税费优惠政策体系、保险服务项目和企业债券投资担保体系, 以明确预期成本和收益, 稳定投资者信心;同时对名录内的行业和企业尽可能地给予宽松的投融资政策空间, 鼓励和扶持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融资, 并适当支持金融创新和风险资本, 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做到“管得住, 放得开”。可适当将其引入区域发展战略中, 以便争取更多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的话可适时建设海洋经济特区, 可以像改革开放之初给予外商优惠政策那样给予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降低投资门槛, 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指导目录中的行业。
(9) 大力推进海洋旅游业, 并将其与相关产业相结合, 形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旅游业从滨海延伸到近海, 放宽行业登记限制, 以鼓励形式创新。可适当允许放开葫芦岛古沉船遗址之类的水下考古或海上钻井平台之类的工业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辽宁海洋渔业厅.辽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05~2009) [Z].
【辽宁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辽宁经济06-03
辽宁县域经济09-28
辽宁经济的发展09-14
辽宁口岸经济快速发展06-16
辽宁经济建设06-24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研究06-07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5-15
辽宁发展09-09
辽宁发展路径选择09-04
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