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

2024-08-15

辽宁工业(精选11篇)

辽宁工业 篇1

一、工业遗产文化是城市的图腾

随着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进行,许多城市开始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文化,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形式,即工业遗产旅游[1]。

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辽宁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就有了纺织、印染、火柴等轻工业,随后又有了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20世纪30年代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建国前,以钢铁、采煤、发电、炼油为主的辽宁工业基地初具雏形。

新中国成立以后,辽宁老工业基地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辽宁占了24项,其中包括鞍山和本溪钢铁公司,阜新和抚顺露天煤矿,沈阳机床厂、大连造船厂等。辽宁有数百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它们不仅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更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标志符号。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该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不仅大中型企业林立,还涌现出一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工人阶级队伍,他们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拥有省级以上劳模百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6人。从拥有8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张成哲,到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从创造奇迹的“徐强精神”到主导设计我国首台4万空分压缩分离装置的新时代“五朵金花”[2]。他们不畏艰难,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刻苦钻研,乐于奉献,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凝聚了他们辛勤的汗水。近年来,沈阳市陆续建立了一批工业遗产景观,如沈阳铸造博物馆、机车博物馆等,企业车间厂房、机器设备、自主研发产品、工业档案文物,以及劳动模范的事迹展览等,都成为工业遗产景观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备受世人瞩目,引来一批批中外游客,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近年来,辽宁各城市纷纷启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本溪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受到全国好评,阜新市被设为全国首个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曾世界闻名,有“亚洲第一”之称。海州露天矿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从1953年建成投产到2005年被迫破产,累计采出煤炭24亿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3]。海州露天煤矿也见证了中国煤炭工业百年发展历史,记录了从人工挖掘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自动化和数字化煤炭开采技术的全过程。由于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海州露天矿于2005年7月被迫破产。经过几年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辽宁阜新将海州露天矿改造成世界级工业遗产主题公园即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从海州露天矿到海州露天公园的转变,不仅对改善该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还对推动全国各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环境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上述情况表明,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留存着大量工业遗产,蕴含着丰富工业文化。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对于辽宁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型,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和利用在当下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地区的领导同志以及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对工业遗产景观旅游价值认识程度不够高,在项目保护、政策扶持等方面不够积极;由于轻视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导致出现盲目决策和资源流失、损毁等问题,部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已经丧失,无法复制。这是影响辽宁工业遗产文化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文化价值也存在模糊认识,有些群众甚至产生误解,片面认为这些工业文化“司空见惯”,不值得保护,也不值得参观游览。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不仅包括各种静态实物资料,还包括由辽宁工人阶级创造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技术革新精神等,这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二是保护力度不够强的问题。对辽宁工业遗产文化,哪些应该保护以及如何保护,还缺乏周密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一方面,对于代表我国近现代工业水平、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老工业文化遗产企业,单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将使这类遗产彻底消失;即使未来予以复制,也难以恢复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对于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老设备、老产品等,有的在企业搬迁时未能予以科学整理和鉴定、保护,一律按照废旧物资予以处理,从保护及利用的角度看,不仅造成文化资源浪费,还可能丧失这些宝贵遗产。

三是开发利用不够科学的问题。主要是:现有对外开放的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实物不够丰富充实生动,缺乏吸引力。一些工业遗产博物馆展示的物品,除了厂房、设备、机车、部分产品和配件以及数量较多的照片外,还缺少与工业遗产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字资料。展示的各类实物给人总体感觉不够精细。陈列品选取不够科学,重点不够突出,有些科技含量高的工业成果没有得到保护和展示,有些展品工艺不够细腻,很难代表时代水平。许多实物只是静静地摆放在展厅里,没有相关文字说明和介绍,难以满足参观者好奇心,也没有将这些遗产文化深刻内蕴告知给各位参观者。文物展示也不够科学合理。在几家博物馆里,都能看到一些堆放不整的物品,大多没有文字说明,有些文字说明也不够确切、醒目,参观者未能从展品中领略其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价值。研究工作也不够到位。这些具有无价财富的博物馆均有很强实力和拓展空间,但是受到地理位置之限,以及运作时间较短,方法不够灵活,并没有将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充分研究好、利用好。

四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够显著的问题。辽宁工业遗产景观虽在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经济和社会效益还不够明显,急需在开发利用方法上取得创新和突破。

三、探寻辽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式

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业文化为我们留下的印记,创新工业遗产时代价值,不仅能够展示辽宁在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轨迹,为辽宁留住丰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为辽宁甚至全国未来工业发展带来思考和启示。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业文化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第一,以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为前提,提高文化品位,出台和实施有效措施,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资源。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及其内涵,才能保护和开发出有特色的工业文化景观,供人们观赏研究。建议进一步深入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潜藏的文化内涵,提升这些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以及展品知名度,增强观赏性和教育功能,提高辽宁工业遗产文化的吸引力。

第二,以充分利用辽宁工业遗产文化资源为基础,创新思路,引进工业文化旅游新资源新元素,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所谓“旅游新资源”,是指各种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藏品。要发展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引进旅游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生活馆和铁西名人馆在对外开放提供工业文化旅游观光的同时,引入音乐茶座、咖啡厅、休闲娱乐等业态,发展文化经营项目。工业文化旅游,既有历史的保留又有现代因素的注入。同时,大力引进旅游新资源,特别是引进红色旅游资源,将极大地丰富工业遗产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以此来吸引省内外收藏家开展长期合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以充分保持遗产原有外貌为原则,传播工业文化知识,展示工业遗产魅力。发展工业遗产文化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 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 要恢复其原貌,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通过不同方式的宣传,将工业遗产文化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可通过亲身实践、现场演示、模型展示等增强旅游产品的感知性、趣味性,为游客营造独特有趣的工业文化旅游经历,使他们的好奇心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得到满足。在尊重工业历史前提下, 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味,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 提高工业遗产项目文化品位, 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 还能感受到工业文化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譬如,将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硬生生的展示在人们眼前只供参观,可能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开发出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来展示工业遗产文化魅力,就会增强人们对工业遗产文化的认识,也会增强旅游者的兴趣。

第四,以充分研究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为保证,为中外研究者和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咨询服务。建议由各市、区、各家博物馆出面,面向社会聘请一批有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担任特邀研究员,每年主办或与有关单位合办研讨会,通过学术研究,挖掘工业遗产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全省兴起工业遗产景观旅游活动“造势”;另一方面,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参与文物收藏、鉴定、整理、编辑出版物、网上发布研究成果等活动,把辽宁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好,开发利用好,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新贡献。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关键词:工业遗产,文化保护,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牛成、吴生智.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商业时代, 2007 (5) .

[2]沈阳铁西:挖掘保护工业文化遗产.东北新闻网.2008-7-3.

[3]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 2009 (8) .

辽宁工业 篇2

辽宁工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工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文化表现在观念形态、制度形态、物质形态等多个层面的`管理制度、生产方式、工业信息化、继承、引进与创新的工业制造、经济效益和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辽宁老工业基地应该研究和拥有本省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目前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系统研究方面尚属空白,观念比较落后或存在认识误区.本文拟通过对辽宁的工业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等方面研究,重在使辽宁工业文化观念形态形成并发展.

作 者:王莉 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110035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0(6)分类号:C912.4关键词:工业文化 理论 实践 研究

辽宁工业 篇3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在原沈阳铸造博物馆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一期开放的四个展馆分别为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和铁西十年成果展。截至目前,中国工业博物馆共征集到文物展品共1.6万余件。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在1300多件实体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7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每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向参观者诉说着共和国工业走过的辉煌历程。作为全国惟一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人们可以在此见证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感受到工业文明,追忆工业的脚步。(柴歌)

中国首部微笑漂流书《此致微笑》从沈阳出发

辽宁工业遗产档案开发与利用初探 篇4

关键词:工业遗产档案,辽宁,开发利用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的重新规划,一些形成时间较早的老厂房、设备被遗留下来,这些工业遗产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载体, 不仅反映了近现代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还体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工业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档案进行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重工业基地的辽宁,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档案,但是却缺乏如何对这些濒危的工业遗产档案进行保护的有效机制,本文旨在为辽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运作方式和思路。

一、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概况

1.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分布状况。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除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重工业区外,还出现了以煤炭、化工为主的辽西走廊工业区和以机械、化工为主的旅大工业区。 如此庞大的工业基地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本地区的资源枯竭逐渐没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十分丰富的工业遗产。 据统计,全省各地相继开展了确认登记工业遗产的活动,以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为主体,共有13个地市共确认了236处工业遗产,其中沈阳20处、大连37处、鞍山28处、抚顺41处、本溪23处、丹东17处、营口15处、阜新4处、辽阳11处、铁岭10处、朝阳2处、盘锦18处、葫芦岛10处。这些工业遗产主要形成于1840年至1949年之间,共有197处,解放后形成的工业遗产占34处, 其余占5处。 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辽宁省工业兴衰的历程,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2.工业遗产档案的构成。( 1) 企业停产后遗留的实物档案。 实物档案是指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反映企业生产状况和活动职能的( 如厂房、设备、产品仪器等) 物质实体,这些实体档案外观性较强,真实记录了企业工业活动的发展过程,是工业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运转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一部分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形成的文书、科技、声像等档案,是工业遗产档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部分。 其中文书档案主要包括该企业保管的在处理党务、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那一部分档案,如企业机构沿革、部门设置、企业管理文件等。 而最能体现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科技档案主要包括各种蓝图、 底图、安装说明书、设计文件等,是企业档案最核心的部分。 声像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包括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各种材料的历史记录。它是一个企业最直观的记录,从建厂到破产或者迁移,这一过程的记录可以通过照片或者录像等载体给人以最深刻、最生动的印象。( 3) 申遗期间形成的档案。工业遗产申遗档案就是与申报工业遗产名录活动有关的档案。按照形成时间不同,可以再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申报项目之前,申报单位为了使工业遗产申遗成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从相关机构、 社会团体及个人手中收集到的各种载体的有关资料。 二是申报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部分包括申报过程中的项目申报表、申请报告、申报项目介绍等等,除了文字材料外,还要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作为辅助材料,使申报材料更加多样化、详细化。 三是申报成功后对该项目进行管理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

二、辽宁工业遗产档案的特点

1.内容丰富性。 辽宁省工业遗产形成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从内容上来说其中不仅包括如机器、设备、厂房、车间、机床等外观性质明显的实体档案,还包括企业在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档案,同时还包含了与产品、设备安装、厂房建设相关的数据、图纸等科技档案;从产业结构上来说既有重工业企业形成的档案, 也有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档案;从企业性质上来说,既有本国独资企业形成的工业遗产档案,也有日伪时期留存下来的日资企业形成的日文档案。可以说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涉及了本省工业遗产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

2.地域差异性。 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的地域性主要表现为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地域差异,任何工业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而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遗产内容的真实再现,真实反映了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工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等带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其中鞍山、本溪等地区的工业遗产多是钢铁工业,因而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档案也多与钢铁等重工业相关,而大连市船舶、航海业较为发达,所遗留的工业遗产档案也多与船舶相关。 正是各地的工业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工业遗产档案。

3.保管分散性。 我省工业遗产档案产生于工厂,包括工厂破产、 企业转型、 工厂迁移所遗留的档案以及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经过多年的留存转换,有的档案已经进入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保存,有的年代久远、去向不明或流失民间、散落于个人之手,有的则正在建档。 由于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技术落后,档案损毁、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我省工业遗产档案分布更加分散。

4.社会历史性。 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是我省人类工业活动的真实记忆,它是对本省范围内工业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的记录,包括历史渊源、地域分布、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一系列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辽宁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它记录着我省的工业历史,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辽宁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与开发

1.保护工业遗产档案的基础工作。( 1) 坚持统一的领导。 尽管在国家的号召下,工业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工业遗产档案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档案部门作为档案保管机构,责无旁贷应该担负起这份职责,积极投身到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中来。为此,要形成以政府部门为领导,档案部门为主体,协同文化中心、博物馆等机构,形成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统一领导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遗产档案体系。( 2)制定统一的标准。 同其他地区一样,辽宁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鉴定和评估标准。 对于那些留存下来的老旧机器和设备, 文博部门把它鉴定为文物,档案部门把它称之为档案,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自以自己的标准去鉴定,造成了很多工业遗产难以定性, 大大延缓了工业遗产档案确认登记的进程。为此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鉴定委员会,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鉴定评估标准,为工业遗产档案的鉴定与保护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为后续工作扫清障碍。

2.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档案的有效途径。 ( 1) 进行全面的普查工作。在进行开发和利用工作之前必须对本省各地区的档案保存状况 ( 保管机构、保管地区、数量) 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其中大连市的工业遗产档案收集工作因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连市档案馆则召开了工业遗产档案征集工作会,就本市工业遗产档案的征集、管理、 保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全市相关单位展开调研,并现场抢救性的拍摄了156张珍贵的遗产档案照片,摸清了大连市工业遗产档案基本情况。 目前, 大连工业遗产档案中有文书档案183100余件 ( 卷) , 照片档案约6700张, 声像档案十余盘, 其他实物类档案计1300余件,为其他城市开展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做出了表率。 ( 2) 拓宽收集渠道。 由于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的特殊性,档案形成的内容丰富、种类多,再加上很多工业遗产档案年代久远,来源分散, 所藏不明,本省有的档案被原机关保存下来,有的被继承机关或其他机关和个人保存下来,为此我们必须拓宽收集渠道。 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向拥有散落在社会上的档案的个人进行收集,向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收集和向文化遗产单位收集等手段,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文档部门要对那些濒危的建筑、设备进行拍照、摄像处理,重新建档。( 3)建立工业博物馆。 在遗存的工业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原先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具有跨度大、结构坚固、功能明显、 造型美观等特点,强制性搬迁的难度较大,于此同时它们与博物馆对展示场所及展览物的要求十分贴近。 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和利用,既能节省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又合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并且十分有益于本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沈阳铸造博物馆占地4万平方米,馆藏近1600件铸造设备,它就是在沈阳铸造厂旧址的基础上改建的,对沈阳铸造厂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进行再开发和再利用,降低了建馆成本,同时对本省的工业遗产进行宣传,对社会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展现了博物馆内工业遗产的魅力。( 4)开发档案旅游资源。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 就是以已经废弃的工业遗存为基础, 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厂房建筑及周边环境等等,改造成能够吸引人们主动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休闲、娱乐和教育功能的新的旅游方式。 辽宁省的工业遗产档案十分丰富,中国的钢都( 鞍山)、中国的煤都( 抚顺)、中国的飞机制造基地( 沈阳)、中国的船舶制造基地( 大连)以及阜新目前拥有以采煤车、炼钢厂、铁轨、废弃的厂房、工人宿舍等形成的档案为代表的大批工业遗产档案。 这些工业遗产档案构成辽宁地区发展工业遗产档案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辽宁工业 篇5

一、项目背景

辽宁铁岭工业园区是沈铁工业走廊的先导区,处在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内,与沈阳沈北新区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地铁2号线纵贯园区,交通便捷。

产业规划 | https://f.qianzhan.com/chanyeguihua/

铁岭市地处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市之一,沈阳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市南与沈阳、抚顺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为邻。

该园区主要是依托了铁路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新兴的煤电能源产业的优势,进行各个园区的分工与定位。懿路工业园定位为有色金属加工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腰堡工业园定位为机械制造业、凡河工业园定位为新型建材业、平顶工业园定位为冶金铸造业、横道静脉产业园定位为环保产业、镇西工业园定位为木制品加工业、阿吉工业园定位为锻造业。

二、项目意义

在新铁岭大铁岭建设的滚滚热潮中,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铁岭县工业园区规划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具备了承载国内外各类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成为载体坚实、政策优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最宜创业的投资热土,成为了招商引资的“香饽饽”,园区的要素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承载力也更强。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共同发展,引得各类企业纷纷“抢滩”入驻。2011年园区在建项目达到5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3个,项目到位资金80亿元。

目前,该园区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金飞马制漆、永安铝镁合金、华夏重工、中利电缆二期、三和管桩、优力安制动器、博傲装备制造、海亮立体停车位等8个项目投资超5亿元,大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山东华夏、永安铝镁、博傲装备制造、优力安制动器、丹利消防器材、三和管桩二期、中利科技二期、路网科技等38个项目厂房、办公楼主体已完成,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建成。引进项目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新引进项目中,有色金属加工型项目13个、汽车零部件项目33个,主导产业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的90%,有力地促进了有色金属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在扎实开展“三个一”服务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和方法,确保将各项服务落实到位。加强了“校企对接”工作,形成了畅通的校企互动渠道,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共为企业提供技术工人500余名;加强了“企企对接”,园区燃气、通讯、电视网络、公交等服务项目采取市场化运作,由企业投资、企业管理、企业受益;进一步筑牢了研发平台,与技师学院、县职教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色金属、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机械加工等产业提供研发服务;进一步降低了发改委、消防、建委、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收费标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

未来,该园区将更加重视符合产业定位项目的引进工作,并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为企业生产谋福利,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进而将铁岭打造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高科技城市。

辽宁工业 篇6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其他工业 计量经济模型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尤其是其他工业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工业(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业)和电子工业中的投资类产品。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业大致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运转的母机,为其他工业提供生產所需要的设备。为了更好地了解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利用计量经济原理对其关系进行分析。

一、数据搜集及处理

利用《辽宁统计年鉴》(1992年~2005年),本文搜集了近10年工业总产值和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相关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相应整理。用Zt表示工业总产值,用Xt表示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用Yt表示其他工业总产值,单位均为亿元人民币。为消除异方差,取Yt,Xt的对数:LNYt=logYt,LNXt=logXt。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Eviews3.1计量经济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LnYt,LnXt,做单整性检验。见下表:

注:①带*字符括号内数字是DF或ADF统计量的值。②不带*字符括号内数字是各变量系数所对应的t统计量。③s.e.表示回归函数的标准差。

由表可知,式(1)中ADF值为0.96,其大于0.1概率下的临界值为-2.71,式(2)中ADF值为-2.82,其小于0.1概率下的临界值为-2.72,所以LnYt~I(1)。经验证,式(2)中各项系数均具有显著性。同理可得LnXt~I(1)。

由于LnYt,LnXt,都是一阶单整变量,所以可按EG两步法作如下协整回归来检验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绘制两者的散点图可以看出,LNYt与LnXt大体上呈线性关系,所以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1)

(13.7) (40.96) R2=0.99 s.e.=0.04 DW=2.1T=14F=1677.96

模型(1)中各项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R2=0.99表明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

若上述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由上式计算的应具有平稳性。用做如下回归,并进行AEG检验,

(-4.19)(1.8)R2=0.69,DW=2.03, s.e.=0.04,T=12

经计算,在a=0.10,T=12的条件下,临界值C(0.10)=-3.046-4.069/12-5.73/122=-3.39,AEG=-4.19<-3.39,所以两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模型(1)中所确立的因变量、自变量符合格兰杰因果检验,LnXt是LnYt的因(LNXt不是LNYt的因,对应P值为0.02;LNYt不是LNXt的因,对应的P值为0.20)。用et表示式(1)中的残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ΔLnYt=0.90ΔLnXt-0.20et-1(2)

(16.39)(-2.10) R2=0.91, DW=1.6,s.e.=0.04,F=115.04,PF=0.001

LM1=0.32, LM2=1.25, ARCH=0.32, T=13

式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LM1和LM2分别是检验随机项一阶和二阶自相关的统计量。,所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由于所以上述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三、结论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在长期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与其他工业总产值存在稳定关系,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每增加1%,其他工业总产值就相应增加0.88%;在短期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其他工业总产值就增加0.9%。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0.2的比率对本年度的(对数的)其他工业总产值增长量做出修正。

装备制造业与其他工业相互影响,但装备制造业对其他工业影响更大大。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其他工业的发展水平,其他工业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二,其他工业的发展因需增加新的生产设备从而也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第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除了受产品需求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如科技进步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尤建新:装备制造业社会经济贡献力评价指标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04,74-76

[2]叶宗裕:对误差序列相关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12,54-57

[3]拉姆·拉玛纳山著薛菁睿译:应用经济计量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辽宁工业 篇7

1“一带一路”战略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

面对目前严峻的经济下行的压力, 辽宁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经济政策, 尤其是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战略, 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之中, 加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给辽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1.1“一带一路”战略, 是辽宁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国策的实行, 辽宁省已构筑了对外开放的格局。30多年来, 辽宁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经贸往来, 尤其是与周边的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及韩国、日本等国建立了良好的经济贸易合作。为辽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借助“一带一路”战略, 辽宁可以更全面地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 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增强经济的全面发展, 实现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目标。

1.2“一带一路”战略, 是辽宁省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水平的新活力

目前, 辽宁省已与俄罗斯、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建立起了良好的经贸合作机制, 搭建起了稳定的经济贸易合作平台。辽宁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且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 已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技术门类较为齐全。其铁路密集, 已构成网络体系。辽宁拥有东北区域最密集的空港和海港、铁路网及公路网, 水利、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备, 人力资源实力较强, 更具备得天独厚的现代农业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辽宁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新亮点。

1.3“一带一路”战略, 是辽宁省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将带给辽宁更多的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对于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促进辽宁产品的出口以及其他沿线国家产品的进口, 尤其是通过发挥“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减少运输成本, 促进经济要素更加有序的在沿线国家合理流动, 促进辽宁省优势资源与沿线国家的高度融合以及和市场深度配置, 消化过剩产能, 释放优势, 弥补劣势, 带动我省水泥等原材料及商品输出, 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及结构的优化调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一带一路”战略, 是辽宁省全面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潜力

充分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 瞄准蒙古、俄罗斯及中亚、东欧进而更深入拓展到整个欧洲市场, 将给辽宁企业带来发展的新潜力。在港口、矿山运输机械、起重机械、高铁、机车车辆、铝材等成套项目等方面, 将给辽宁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新生机。依托良好的合作业绩, 抓住“产业对接”着力点, 全面规划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 将对辽宁企业“走出去”, 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潜力十分巨大。

可以预见,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 辽宁省如能积极融入、主动参与, 必将大有作为并能有效促进全省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2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辽宁省的定位

我们认为, 辽宁省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定位应该是“主动融入”与“协同发展”并举。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对辽宁而言, 既是可能又十分必要和迫切。观念陈旧导致的对外开放度低是近几年辽宁经济形势下滑的重要原因。要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 必须提高对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进而加强辽宁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虽然辽宁省不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核心区域中, 但我们不应该等待, 应该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可喜的是, 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提出:“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统筹推进企业、产品‘走出去’, 将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实现由装备产品输出为主向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输出转变。加强国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 以沿海港口为支点, 参与布局通往欧洲的三条国际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稳步推进丹东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积极构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体制机制创新成熟经验。”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 省侨联召开的座谈会等, 都提出辽宁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辽满欧”“辽蒙欧”等运输通道建设;提出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 贯通香港,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通道。表达了加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强烈愿望, 以此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新的振兴之路。

辽宁省区位优势独特, 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沿“边”省份, 是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通往关内的交通枢纽, 也是连接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门户, 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为辽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载体, 依托香港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的优势, 通过香港从东盟和欧洲等国家产品进出口, 为辽宁的经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渠道, 沿海经济带建设为辽宁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金普新区获批全国第十个国家级新区为辽宁省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提供了战略高地。因此, 辽宁没有理由不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扩展新的外贸空间, 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和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工作, 加速“三大战略”的实施。

协同发展即辽宁省要积极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体系, 进而推动辽宁经贸的发展。

将辽宁省的“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体系, 其一, 有助于带动辽宁“五点一线”战略的有效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将极大地拉动环渤海城市群发展, 推动环渤海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和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战略的实施空间, 辽宁的地位和影响力必将由此获得更大的提升。其二, 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和升级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近几年, 辽宁主要经济指标呈快速下滑趋势。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此相对应,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四个驱动’引领未来辽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示范效应可对体制机制相对僵化的辽宁将产生重大影响, 辽宁省可主动承接京津地区高新技术辐射, 加大同京津冀区域内企业的合作, 加快省内企业“走出去”步伐。通过学习和借鉴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 积极筹划建立沈阳甚至营口、丹东、锦州等更多的国家级自由贸易区, 加大开放的步伐。其三, 有助于辽宁解决辽西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以阜新、朝阳市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 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区位条件落后, 气候干旱少雨, 土地荒漠化严重, 生态环境差, 资源匮乏, 城镇化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面临的转型升级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辽西北地区可承接京津冀地区由于产业布局调整而带来的产业转移, 加快推进其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 带动朝阳、阜新等地农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 进而促进阜新、朝阳、葫芦岛等市的经济发展。其四, 为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还存在诸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等许多问题, 各城市之间协调、协同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践将对辽宁省的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3 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符合辽宁省省情的总体规划, 引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结合辽宁省省情, 强化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把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纳入其中, 规划全省“一带一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 规划出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若干核心区、先导区, 与辽宁省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规划要着重做好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 发挥辽宁省既沿海又沿边, 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 亚欧通道出海口的区位优势, 发挥大连、营口、沈阳等节点城市及沿海港口城市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和载体的作用。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设施的规划、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 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 推动规划的有效对接和有机统一。

3.2 制定辽宁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 强化金融政策支撑

根据中央“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要求, 抓紧制定出台辽宁省建设“一带一部”发展战略的政策文件和法规、要求等。建立健全辽宁省“一带一路”核心区发展财政保障长效机制, 加大对核心区建设的财政投入。设立核心区发展专项资金, 列入常年财政预算。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等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投融资体系。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一带一路”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 制定激励政策, 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担保。

3.3 继续加强招商引资项目, 实施项目带动

坚持以项目为支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高品位、大手笔策划和运作重大项目, 打造推进核心区建设的坚实载体。强化责任制和执行力, 让核心区项目与市政工业项目、商业项目同等对待、共同铺排、协同推进。

3.4 优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政府行政办事效率。制定考核机制。要从建立动态的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考核制度, 完善奖惩机制等方面提出核心区建设考核体系, 发挥考核监督作用, 同时从优化融资环境、发展资本市场、构建产业发展平台等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政策环境。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 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创业者的良好氛围。

3.5 强化“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

坚持把人才战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战略, 统筹规划, 长期坚持。实施国际人才引进工程, 引进一大批国际高端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培养工程, 从人才引进、培养、选拔等方面提出配套政策, 为“一带一部”核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树坤.辽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辽宁经济, 2015, (9) .

[2]黄高荣.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的思路与对策[J].湖湘论坛, 2015, (6) .

辽宁西部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篇8

一、辽西地区工业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总量小

根据辽宁省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辽宁省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2009年第一季度辽宁省各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两个统计表可以分析得出,辽西五市的工业经济指标和全省其他城市和经济区比较,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09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全省的排位次序看,锦州市排在第10位,盘锦第6,葫芦岛第13,朝阳第12,阜新第14。2009年第一季度辽宁省各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排名:锦州市排在第8位,盘锦第14,葫芦岛第13,朝阳第12,阜新第11。由这两个经济指标可以看出辽西地区的工业经济总量小,在全省处于劣势。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信息网)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信息网)

以阜新为例,该市地方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据统计,阜新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7%,而GDP只占全省的1.6%,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同一指标的1.3%,其中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00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3.8%。全市缺乏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缺少具有牵动效应的骨干企业,产品区域配套能力差,大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

(二)锦州、葫芦岛自身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带动力

首先是工业化程度低。目前锦州、葫芦岛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1%、14.9%,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慢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锦州、葫芦岛两市城镇化水平为46.93%和34.6%,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77个百分点、24.1个百分点。其次是支柱产业链条短。石化产业是锦州、葫芦岛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产值分别占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49%、52%,但两市的石化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产业链条下游产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收入仅是石油加工收入的1/5左右,下游高加工度关联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再次是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少。目前锦州、葫芦岛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557家、214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别为43家、40家,排在沿海六市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四是外向型经济落后。目前锦州、葫芦岛实现出口仅占全省的1.8%和2.6%,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1.9%和0.7%。

(三)阜新、朝阳等腹地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力

阜新、朝阳及相关地区属于省内的欠发达地区,阜新、朝阳人均生产总值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2。腹地经济主要以农产品深加工、煤炭、有色金属冶炼为主,资源型经济集中,产业外向度不高。这两个地区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将五分之三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煤电上,导致工业结构不合理,加之地方工业发展缓慢,具有阜新特色的、对全地区工业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和替代产业还未形成。阜新和北票市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迫在眉睫。

(四)工业园区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辽西地区各类工业园区数目较多,又很分散,存在着内部争项目、拉资金和重复建设问题;二是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配套工程,但由于资金紧张,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配套功能不全、建设速度缓慢,全地区规划的几个工业园区只有少数达到承接企业入驻的环境、条件和平台作用不明显;三是园区管理不规范,尚未形成真正的封闭型管理,更谈不上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

二、辽西地区新型工业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观念

观念陈旧制约经济发展,使得辽西地区一些企业很难真正实现市场化,对外开放程度低,为此需要充分分析辽西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不但要考虑辽西地区工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同时也要分析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原因,可以看出,当前,辽西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引进市场机制;必须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企业的活力、动力、创新精神和由此形成的市场竞争能力,是区域经济内在增长机制的核心。因此,要尽全力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构造质量效益型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要由过去依靠个人转变为企业主导型创新,由偶然型创新转变为体制型创新,由制度创新转变为技术创新,由模仿型创新转变为首创型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更多企业利润,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水平。

大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进专业人才,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企业内部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调整,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

(二)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充分利用宜港岸线资源,发挥临近港口优势,做大做强临港工业。一是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做强石化产业。辽宁是中石油最大的炼油基地,其海上石油入口通道均在辽宁,“十一五”期间建设的6个千万吨炼油基地和7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项目有7个在辽宁。预计到2010年,国内乙烯的需求量约为2550万吨,国内自给率仅为57%左右,到2020年,中石油海上石油进入量约为1亿吨左右。锦州、葫芦岛应抓住发展机遇,发挥石化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提高炼油能力的基础上,实施炼油化工一体化,拉长产品链,配套发展乙烯、有机原料、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做强石化产业,建设国家级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同时利用宜港岸线资源,做大以船舶制造为骨干的现代装备制造业。辽宁省劳动力资源素质较高、成本较低,产业和技术基础技术条件较好,具有承接世界船舶工业转移的综合比较优势。

(三)有重点地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

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有重点地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目前东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区的汽车产量占到全国的1/4强、钢材产量占到全国的1/3左右,主要用于汽车制造的镀锌板和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铁合金的市场需求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要充分发挥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中信锦州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优势,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做大以锌、铁合金为重点的金属深加工业。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首先,打破行政规划,合作共赢。例如辽西沿海工业园涉及锦州和葫芦岛两个市,且两市优势互补,所以整体开发就需要两个市打破、淡化行政区划,实现共同协调发展,在整体开发中,对锦州湾内的港口进行统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整合港口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港口集群效应,打造辽西区域性枢纽大港。不仅建设中的沿海大通道将把两港连为一体,为统筹两港发展,锦州和葫芦岛两市日前也建立了整体开发锦州湾联席会议制度,科学定位、合作编制辽西港口一体化、临港工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

其次,强化招商引资。辽西各市要紧紧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扩大招商引资的途径。二是积极探索和改进招商方式。切实利用好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并购招商、增资扩股、上市融资,以及网上招商、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招商方式,广辟引资渠道。同时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通过运用定位、环境、政策、土地等资源和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投资主体和企业参与到各地的工业园区来。

最后,严格监管。建立开发监督机制,以贯彻执行统一规划,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和破坏行为。对进入此处进行开发的经济实体应建立资格、信誉审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实行全过程监督,使每一亩土地资源都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摘要:辽西经济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总量小;锦州、葫芦岛自身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带动力;阜新、朝阳等腹地经济欠发达,缺乏支撑力;工业园区建设有待加强等方面。辽宁省政府应积极地转变观念,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有重点地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从而更好的促进该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辽宁工业 篇9

将辽宁与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辽宁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上的差距, 比较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浙江、广东两省产业结构比较接近, 其第二产业均占半壁江山, 第三产业约占40%, 第一产业占7%左右。而北京、上海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比较小, 2%左右。其中, 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 居于全国首位, 上海第二、三产业则基本上平分秋色。而辽宁省2004年的第一产业比重达到11.20%, 第三产业比重为41.09%, 第二产业比重接近50%。与我国比较发达的地区相比, 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因此, 辽宁省的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虽然比上年有所增长, 达到12.80%, 但仍低于增长速度最快的浙江省1.5个百分点。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多年开采和粗放使用, 煤炭、黑色金属、石油等资源储量减少, 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 使建立在这些资源基础上的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日益陷入困境, 抚顺、阜新等煤炭基地城市尤为突出。

辽宁只有家具制造、石油加工、黑色冶金及加工、普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其他行业市场竞争力一般或缺乏竞争力, 成为辽宁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制约因素。

辽宁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冶金、石油化工等产业推动, 新兴电子、通讯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缓慢, 比重较低, 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群体, 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设备大都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建设成的。长期以来, 技改资金缺口大, 企业改造缓慢, 设备普遍老化, 生产效率低下。由于技术研制和开放资金投入不足, 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国有企业战线过长, 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 企业历史欠账多, 包袱沉重, 缺乏积累能力, 而非公经济的发展又大大滞后, 比重弱小, 致使工业经济活力严重不足。

(二)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经营方式陈旧

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比例弱小, 传统管理方式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地方仍然实行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方式, 使得第三产业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和发展。特别是较为严重的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的管理体制, 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 经济贡献不突出

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缺乏规模效益, 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由于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在技术产业市场中形成主体地位, 因而出现了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局面。目前, 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发的许多高科技成果, 实际转化率不足10%。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巨额投资作后盾, 而辽宁在现实条件下, 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寥寥无几, 造成了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低的局面。

高新技术开发区未能成为高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目前, 辽宁不少开发区仍以园区开发为主, 高科技产业投资的份额并不大, 利润增长过分依赖市政设施承建和土地成片开发。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对高科技项目采取分散投资的办法, 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和项目集群, 未能承担孵化器的职能。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重构

(一) 调整改造传统产业

辽宁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两大类, 前者包括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和飞机制造等;后者包括煤炭、原油等。虽然辽宁地区的工业结构优势从发展趋势上看符合重化工业优先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以及比较优势在国家之间转移的规律, 但目前辽宁地区的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国有企业包袱沉重, 债务负担大, 缺乏自主生存能力。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优势产业和产品尚未做大做强, 潜在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因此, 对重化工业按照结构调整战略的要求, 首先,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现代公司制, 彻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 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其次,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彻底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增强企业的自生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再次, 在产权改革的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等战略投资, 实行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 降低国有及国有控股比重, 改变“一股独大”局面。最后, 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二) 正确选择主导产业

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竞争实力的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装备工业必须先行。辽宁省有一批技术装备类产品在全国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一些重要成套设备、航空、造船等领域是国内其他省市企业无法替代的。因此, 通过结构调整, 可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配套加工体系, 就能够带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对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2%预计今后10到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 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将在未来相当时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 目前辽宁省共有整车企业 (包括改装车和农用车) 60多家, 零部件企业140多家。从2004年辽宁省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来看, 在全国排第10位。辽宁汽车工业是省内目前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有一批在全国占有一定优势的产品, 如轻型客车、大型客车、车用发动机和一部分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有一批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重大项目;形成了一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重点骨干企业。辽宁将汽车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发达国家掀起了新技术革命浪潮, 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乘势而上, 对产业结构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产业的发展转向了电子信息业。辽宁对新技术革命的反应不灵敏, 直至90年代中期才提出“两高一深”的发展方针, 从提出到贯彻实施又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表现为对高新技术特别是对电子产业的发展投入少, 扶持的政策力度也不够。“九五”期间辽宁对电子产业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0.54%, 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也只有1.68%。而同期江苏、上海、广东对电子产业的投资分别为辽宁的2.5倍、4.9倍和11.6倍。实践证明,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扩散与带动作用,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 加速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 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辽宁的第三产业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 在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尽管如此, 与发达地区相比, 辽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依然偏低, 并存在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为了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辽宁地区在继续发展物业、餐饮业、娱乐业的同时, 尤其需要加强重点投资和改革体制, 使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四) 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与发达地区相比, 辽宁省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覆盖面小, 地区差距较大, 加工转化链条短、水平低。要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势, 以发展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第三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形成优势产业区专业生产。结合辽宁省各地区的特点, 大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五大产业区, 即在中部平原区, 重点发展蔬菜商品出口基地;在辽西干旱地区, 重点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在辽南丘陵沿海地区, 重点发展水果、水产产业;在东部冷凉山区,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在辽北地区, 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辽宁省饲料工业发展调查报告 篇10

1 辽宁省饲料行业发展形势

1.1 部分品种饲料原料严重依赖进口, 价格巨幅波动威胁饲料产业安全

饲料原料严重依赖进口的品种主要为豆粕、鱼粉、蛋氨酸和乳清粉。据统计, 我国饲料豆粕总需求量为4 700万吨, 其中, 国产1 500万吨, 需进口3 200万吨, 进口高达68%;我国饲料鱼粉总需求量为150万吨, 其中, 国产20万吨, 需进口130万吨, 进口高达87%;乳清粉、蛋氨酸全部需要进口。

近年来, 受美元持续走软的影响, 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剧烈, 其中, 秘鲁蒸汽鱼粉的价格由最低6 000元/t涨到最高的14 000元/t, 现价为10 000元/t;豆粕价格由最低2 600元/t涨到最高的4 800元/t, 现价为2850元/t;乳清粉价格由最低3 700元/t涨到最高的8 000元/t, 现价为8 000元/t;蛋氨酸价格由最低36元/kg涨到最高的70元/kg, 现价为40元/kg。饲料原料价格巨幅波动, 加之饲料企业对饲料原料价格走势判断的失误, 部分饲料企业损失惨重, 甚至有“辛辛苦苦几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尴尬。

1.2 饲料企业规模化趋势明显,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以辽宁大成、禾丰、众友为代表的前三十名饲料企业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32%, 占总产值的34%。饲料企业规模化趋势明显,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然很大。据统计, 2009年, 我国饲料总产量已达到1.4亿吨, 直逼美国, 为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然而企业规模化程度却相差甚远。美国年产配合饲料1.50亿吨, 全国饲料企业不过300家, 平均每家企业年生产50万吨, 前十名饲料企业的产量超过总产量的90%。而我国共有1.30万个企业生产, 平均每个企业年产量仅为1.03万吨。美国饲料企业平均生产量是我国的50倍。见表1。

1.3 市场竞争激烈, 中小型饲料企业生存日益艰难

辽宁省饲料市场空间大, 而且猪饲料比例较高, 利润可观。因此全省饲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六和、双胞胎、大北农、扬翔、湘大、正邦、中慧等国内一些大型饲料企业以新建、联合或兼并等方式陆续进入辽宁饲料市场, 这些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迅速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其中, 双胞胎自2010年进入辽宁省饲料市场后, 仅用1年时间, 就实现了月销售猪饲料 (以全价料为主) 1万吨的业绩。

在此背景下, 辽宁省内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则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与大型饲料企业相比, 没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打价格战, 抢夺市场很难行得通;另一方面, 如果打价格战, 保住一定的市场份额, 那么企业的利润会很少, 甚至会赔钱。因此, 辽宁省内很多中小型饲料企业实际上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一些中小型饲料企业开始转型, 如沈阳天地饲料厂与双胞胎合作后, 逐渐转向饲料原料贸易。沈阳正成牧业公司, 在饲料板块赔钱的情况下, 将更多精力用于养猪板块。

1.4 饲料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饲料企业的重视

饲料企业是饲料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饲料质量安全是饲料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一个饲料质量安全问题很可能打倒一个企业, 甚至是一个产业, 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省内一些大中型饲料企业纷纷加强化验室建设, 如禾丰、大成、波音等企业。

2 规模化经营是饲料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畜牧业规模化经营为饲料产业规模化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随着辽宁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畜牧小区建设和良种繁育工程的实施, 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总数已超过1.6万个, 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3%。随着全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迅速推进, “饲料企业+经销商+养殖户”的的传统营销模式, 逐渐转向“饲料企业+终端养殖 (场) 户”的营销模式。中小型饲料企业多变灵活的优势逐渐丧失, 可以预期的是, 大量中小型饲料企业逐渐退出饲料市场是饲料产业发展的必然。

2.2 饲料企业规模化经营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规模化饲料企业消化饲料原料价格波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规模化饲料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能更好地控制风险, 降低成本, 开发新技术、新配方。部分规模化饲料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和行业带动优势, 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辽宁省涌现出一批集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为一体的饲料产业化企业, 如大成、禾丰、六和等企业。

2.3 饲料企业规模化经营是饲料质量安全的基石

饲料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根本在于饲料的安全生产, 而不是监管工作。如果把住了饲料安全生产环节, 那么就抓住了饲料质量安全的主要矛盾, 从源头上保证了饲料质量安全。规模化饲料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检验方面的优势能更好地实现饲料生产的质量控制, 并通过及时检验, 保证出厂饲料产品的质量。

2.4 国外发达的饲料产业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饲料产业规模化很高, 这在西欧、北美和其他一些成熟的市场上尤为明显。这种发展对原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影响、饲料质量安全控制更有意义。比如, 美国年产配合饲料1.50亿吨, 饲料企业不过300家, 平均每家企业生产50万吨, 前十名饲料企业的产量超过总产量的90%。饲料产业规模化程度很高。

3 几点建议

3.1 提高饲料企业市场准入门槛, 严把审批关

不断完善《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 进一步完善注册资本金、生产能力、化验室建设等内容。建议将注册资本金上调至1 000万元 (生产1 t饲料的原料成本以3 000元计, 再加上设备, 技术、市场开发等投入, 1 000万元只能保证月生产2 000 t饲料的资金周转) , 年生产能力上调至2万吨, 并对化验室需具有的仪器设备、相关条件以及应开展的检验参数做出较明确规定。

3.2 调整饲料产业政策

为减轻饲料企业税收负担, 支持饲料工业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为辽宁省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随着辽宁省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饲料工业需规模化经营而言, 一些饲料产业政策亟待调整。一是调整普惠性的行业扶持政策。建议设立3年的过渡期, 将单一大宗饲料、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复核预混料、浓缩饲料免征增值税的享受条件逐渐调整为达到年产3万吨配合料、浓缩饲料、预混料的企业;二是逐渐减免小型饲料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三是建议对年产5万吨配合料的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以饲料龙头企业为主导, 加快饲料工业的兼并重组, 扩大联合步伐。

3.3 加强饲料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畜牧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9]24号) 的要求。饲料生产企业监测比例不低于100%, 饲料经营单位监测比例不低于3%, 饲料使用单位 (规模养殖场、小区) 监测比例不低于5%。辽宁省现有1 326家饲料企业, 1.6万养殖 (厂) 户, 每个饲料厂以生产10个品种饲料计算, 每个规模化养殖 (厂) 户分3个阶段养殖一种畜禽保守计算, 仅对饲料生产和使用环节监管, 那么监测总量最低为15 660批次, 再加上饲料经营单位的监测, 全省饲料质量监测将达到20 000批次左右。更为重要是, 全省共有40养殖场 (户) , 其中散养户38.4万户, 由于广大的养殖户自身素不高, 受利益驱动, 饲料质量容易在此环节出问题, 更应加强养殖环节中散养户的监管。因此, 现有的全省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很难满足工作需要。

建议在省市县三级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全省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逐渐形成饲料企业 (中介机构) +检测机构的二元体系建设。一是不断加强省级检测机构建设, 突出技术优势, 不断强化对整个体系的技术支撑, 在科研工作方面, 做好产学研相结合这篇文章, 努力开发便捷、实用的检测技术与产品;二是不断强化市级检测机构建设, 使之逐渐成为监测工作的主力军;三是不断加强县级检测机构建设, 以快速检测技术为主开展工作;四是鼓励一些有实力的饲料企业, 通过认证与考核获得资质, 进而开展饲料委托检验工作, 共同保障全省饲料质量安全。

3.4 创新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建议以“行业协会+企业”为基础, 建立饲料质量安全基础信息系统, 通过收集基础信息, 研判全省饲料质量运行态势, 并及时发现饲料质量安全隐患, 有针对性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实现饲料质量安全监管资源高效配置, 有效防范饲料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3.5 加强饲料企业生产管理, 严把饲料生产关

辽宁工业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调研 篇11

一、辽宁工业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 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分析:缺乏资金, 融资意愿强烈, 目的为补充流动资金不足

本文对2011~2012年辽宁工业小微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2012年样本1 965户 (小型企业为890户, 微型企业为1 075户, 选取2011年样本1 700户 (小型企业为642户, 微型企业为1 058户) , 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

当小微企业被问及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 “资金短缺”仍是首选项;当被问及融资的主要目的时, “补充流动资金”是首选项;当被问及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时, 原材料价格上涨、货款回笼困难、订单减少、用人成本增加这些原因排列在前面, 而“固定资产投入增加”选项则排在后面, “小微企业扩大规模”选项排在后面。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可知:小微企业缺乏资金;资金短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目的是补充流动资金不足。补充流动资金实则是补充救命的“血液”, 一旦补充不上, 小微企业可能马上面临破产。据统计, 我国小微企业的生存时间大多数不超过三年, 资金短缺是导致其寿命较短的主要因素。小微企业的融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 且需求资金时间较短, 主要是补充流动资金不足, 其次是扩大规模意愿, 即“先保命, 后成长”。

(二) 小微企业资金供给及渠道分析:传统渠道起主要作用, 新型融资方式少, 担保机构作用小

从以上资金需求分析可知, 小微企业有强烈的融资意愿, 但是融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呢?表2是对辽宁工业小微企业2011年度和2012年度融资渠道的调查结果。

注:1代表银行贷款;2代表民间借款;3代表农村信用社贷款;4代表向股东和员工集资;5代表信用担保机构贷款;6代表其他。

从2011年到2012年, 75%以上的小微企业没有进行过融资。融资意愿强烈却又没有进行融资, 说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 即存在资金供给缺口。有过融资的企业从资金渠道分析, 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款。没有融过资的企业, 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内源融资, 即内部利润留存。从融资渠道分析, 传统的融资方式贷款仍是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来源, 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方式很少见于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担保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仅发挥很小的作用。调查中, 当被问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改善企业融资难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时, 40.51%的小微企业选择不了解, 4.27%的企业认为没有作用, 只有8.3%的企业认为有重要作用。

(三)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效果分析:政策未起到应有效果

针对小微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国家和各级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帮助小微企业融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这些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近七成以上的小微企业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 仅4%的企业享受到融资担保政策, 7%的企业享受到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45%的企业根本不了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17%的小微企业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用不大;仅8%的企业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38%的小微企业根本不知道政府搭建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48%的企业知道有这个平台但从未使用过;七成以上的企业只听说过国家和省市相关扶持政策但不了解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正如在调研中有位企业负责人反映:好政策和小微企业中间好像有一个隔离层, 上面政策很好, 但是照不到下面的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只能看到光明, 却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四) 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测算

小微企业如果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银行贷款利息加上担保费等其他手续费用, 则贷款综合利率要达到7.5%以上 (年利率, 考虑担保手续费率和其他费率, 下同) , 有时甚至达到10%。如果是民间借贷, 则融资成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隐性融资成本, 即企业之间相互无利率拆借, 表面资金成本为零, 但是一旦其他企业需要拆借资金时, 自身必须也以零利率拆借资金, 存在隐性资金成本;二是显性资金成本, 即典型的民间借贷, 属于一贷一议形式, 多数小微企业对此不愿多谈, 综合融资成本至少在10%以上。

而小微企业对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的预测力和掌控力弱, 只能顺应市场而动, 无法影响市场走势。小微企业的多数产品无自主品牌、科技含量低, 产品竞争只能依靠价格战, 多数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10%左右, 剔除融资成本所剩无几。由于融资成本较高, 小微企业处于既想融资又怕融资的尴尬境地。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 表层原因分析

1. 小微企业融资观念狭窄, 融资渠道单一。

小微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 企业主年龄偏大, 企业外部融资以银行借款或民间借贷等债务融资为主。当债务融资遇到困难时, 小微企业囿于观念、知识和经验的缺乏, 对于新型融资渠道如协议投资、小额股权转让、融资租赁等不知如何开拓。尤其是小微企业主对出让部分股权进行融资的做法相当抵触。观念狭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2. 小微企业制度不规范, 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财务报告不规范, 可信性不高, 很难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 问及申请贷款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时, 因财务报表不实和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不能满足贷款要求的企业占到8%, 居贷款被拒绝原因首位。小微企业生存时间短, 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为应付税务、工商、银行等机构审查, 常常违反相关规定设置多套账簿体系, 加之其制度不健全, 很难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 贷到款项。即使部分小微企业提供了前景良好、内容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也很难让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3. 小微企业贷款抵押物少, 取得有效担保较难。

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都需要提供抵押物或担保。据调查显示, 因抵押无法落实或缺乏有效担保是小微企业申请贷款被拒的第二原因。很多小微企业很难提供银行等级融资机构认可的抵押物, 导致银行等级融资机构拒贷。同时, 小微企业很难取得具有担保资格的担保机构或大企业的担保, 这些原因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4. 小微企业单笔贷款额度小、成本高、效率低, 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惜贷。

小微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偏小、行业分布广、成立时间较短、产品品种及销售渠道不稳定等特点, 银行放贷给小微企业审查和监管等费用、风险与放款给大中型企业基本相同或甚至超出, 收益却远小于放款给大中型企业。衡量成本效益后, 许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

5. 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准入条件较高。

在我国能够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和通过上市融资的小微企业非常少, 只有受到国家或地方政府扶持的极少数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才具有这样的机会。这些企业除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盈利机会外, 还需具有规范完善的企业制度和财务报表等。这些准入条件对大多数小微企业而言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因此, 现阶段直接融资对小微企业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 融资难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 小微企业存在融资上的“金融缺口”。

小微企业外源性融资得不到满足, 资本金和债务资金的筹集面临困难, 进而形成融资上的“金融缺口”。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小微企业面临好的投资机会, 即投资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但由于资金供给不足而不能进行投资, 即资金实质缺口;二是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远大于大企业获得资金成本, 致使小微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投资实现其增长潜力的情况, 即融资成本缺口;三是当小微企业拥有具备盈利潜力的投资项目, 但是该项目存在一定的投资时限, 即使资金能够得到、成本也能够承担, 但是因为金融交易所需的时间较长, 小微企业无法在最佳时机及时得到资金而导致投资机会错过, 即融资时限缺口。这三种“金融缺口”, 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 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瓶颈约束。

同时, 我国小微企业还面临结构性金融缺口, 即对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而言, 资金供给是非常充裕甚至是超过需求的, 但是缺少对小微企业的资金供给机构或现有机构对小微企业“惜贷”, 形成对小微企业资金供给的结构性缺口。小微企业融资的结构性金融缺口为表3阴影部分所示。

2.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金融制度缺失与滞后。

制度变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融资制度变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金融制度是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构建起来的, 并按照政府的目的建立融资体系, 按照政府行为进行融资活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心一般放在扶持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上, 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活动往往没有纳入政府行为融资活动中, 有的甚至与政府目标相冲突, 因此制度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同时, 我国金融制度的变迁落后于整体经济制度的变迁, 金融部门的产权安排落后于产业部门的产权改革。在现有银行体系下, 国有银行依然是资金供给主体, 是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并且其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时期, 这种外生型制度安排符合国家的效用目标, 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 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崛起和壮大, 这种典型的外生型制度安排则严重滞后, 使得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缺乏可供选择的、融资成本较低的、多样化分层次的外部融资市场, 导致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困难。

3. 金融抑制使利率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导致小微企业资金供给不足。

金融抑制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 如限制名义利率、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等。我国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 规定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在这种情况下, 对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均产生了影响:较低的贷款利率刺激了资金需求者强烈的借款需求, 导致资金供不应求;资金的供给者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 只能在现有利率条件下选择低风险、低收益项目, 而摒弃高风险或生产性项目, 此类项目只能通过信贷配给取得贷款或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市场。在金融抑制下政府的偏好决定了金融资源投入方向, 我国政府较为偏好大项目和国有项目, 而对小微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部门支持不够。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惜贷, 而国有大中型企业贷款相对容易, 但贷款使用效率较低, 形成金融资源的浪费。

三、解决辽宁工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 依托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核心企业, 开展供应链融资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布局已经完成, 小微企业需以产业集群作为其成长的摇篮, 依托集群核心企业规模和信息优势, 开展供应链融资, 克服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活动不透明、财务信息不规范等劣势, 更好地进行融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渐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整体绩效差的供应链将被淘汰出局, 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保持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力, 必须维护本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而提高供应链上小微企业信用能力, 助其融到发展所需资金, 是核心企业与小微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事情。银行面对的是供应链整体, 因为核心企业的参与和供应链整体利益, 使得信贷风险有效降低。供应链融资模式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供应链融资又可细分为采购链融资、生产链融资和销售链融资三种模式。采购链融资有厂商租赁、买房租赁、供应商赊销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动产信托等融资模式;生产链融资有仓单抵押、售后回租等融资模式;销售链融资有应收账款、商品质押等融资模式。这些融资模式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滞后的现实条件下, 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最切合实际的途径。

(二) 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托地缘优势, 为小微企业开展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与企业长期和多种渠道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企业主的相关信息而做出的关系型融资。关系型贷款要求银行和企业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的交易关系和稳定及时的信息渠道。关系型贷款不需要企业提供规范的财务信息和合格的抵押品, 并能以较低利率获得贷款, 因而比较适合于小微企业。

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在规模、收集和信息处理上处于劣势, 但是地域特征使其与当地小微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各种软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较强的人格化特征, 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获得小微企业这些非公开信息来获得信贷成本优势。如锦州银行开展的“三小” (小企业、小门店、小摊位) 企业贷款, 即是基于银企关系开展的关系型贷款, “三小”企业申请贷款当天就能得到所需款项, 没有良好的银企关系, 贷款决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确定下来的。

(三)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促进民间金融组织正规化, 填补结构性金融缺口

美国小微企业融资较容易是因为存在很多社区银行, 如地方性的小型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储贷协会等。我国沿海经济带有很多小型金融机构, 但它们因为激励不足和风险过大不敢向小微企业贷款。对这些小型金融机构, 应适当放开利率, 调动其放款的积极性。

民间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民间金融内生于小微企业的经济环境, 能够及时获得小微企业的软硬信息, 节省信贷成本, 且手续简单, 放贷迅速, 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的特点, 所以将民间金融组织纳入公开和规范的金融体系, 不但可以减少我国金融业风险, 而且还能弥补小微企业资金供给的不足。

(四) 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中介作用,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减少信息不对称, 弥补小微企业融资缺口

截至2012年末, 辽宁全省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443家, 注册资本440亿元, 期中民营担保机构335家, 占全省75.6%。2012年, 实现新增融资担保额731亿元, 为1.1万户企业和9.4万个人提供了融资担保服务, 极大地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但从调查问卷分析, 融资担保额流向中型企业的数额较多, 小微企业获得的融资担保额度较小。

小微企业融资因制度缺失而形成融资缺口, 在制度环境难以快速转变时, 担保是弥补融资缺口的理想选择。担保机构按照投资来源可分为三种类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扶持机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担保机构。面向小微企业的担保机构应主要是前两种担保机构。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担保力度, 同时促进小微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建设。

摘要:融资难一直困扰着工业小微企业发展。本文根据辽宁工业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数据,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相关部门等形式, 观察小微企业融资情况, 分析融资难原因, 并结合辽宁工业小微企业特点, 给出解决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工业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姚益龙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2].熊泽森著.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卫龙宝, 阮建青, 傅昌銮.产业集群升级、区域经济转型与中小企业成长——基于浙江特色产业集群案例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陈晓红, 陈建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5].冯岚, 吕金记.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不足与民间融资突围路径选择.上海金融, 2012;9

[6].姚双.财政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模式探讨.财会研究, 2012;15

上一篇:上海静安区火灾下一篇:科教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