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发展

2024-09-09

辽宁发展(共12篇)

辽宁发展 篇1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辽宁种子事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辽宁种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由种子公司创办的专业科研机构,标志育种主体实现了多元化;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丹玉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促进了玉米品种杂交化,一批优良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首创玉米商品种子产销模式,辽宁一跃成为商品种子大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建设,曾建立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和蔬菜种子生产基地;积极探索现代种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辽宁种业的转型跨越。概括起来,辽宁种业大体经历了“四化一供”、“商品化”和“产业化”三个发展阶段。

一、“四化一供”阶段(1978年~1985年)

这一阶段根据国务院国发[1978]97号文件精神,加强种子体系建设,全省组建起省、市、县级种子公司69个,组成了“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种子管理经营体系。与此同时,将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审定由科研单位主管收归种子部门管理,建立起24种作物、280个品种区域试验网点,构建了新的品种试验、审定体系,发展了县级杂交种子专业化生产和统一供种,到1985年专业化生产面积达80多万亩,县级统一供种率由1978年的19%发展到1985年的95%以上。省、市、县分别建立了检验科(股)和检验室,配备了成套的检验仪器,有专职检验员负责种子质量管理。在此期间,全省自建国以来组织实施了四次大规模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更换,新品种在单位产量、适应性和抗逆性方面有所提高,取代原有品种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达到90%,良种增产作用提高了8%左右,年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以上。

二、商品化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

这一阶段是全省种业实现深化改革、推动商品种子发展的时期。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是:一是成为全国制种大省。从1986年开始发展玉米商品种子生产,全省迅速扩大产销规模,最高年份杂交玉米种子生产面积达180万亩,累计供应全国玉米杂交种子量13.3亿公斤。二是大力推广优良新品种。十年间,不同作物分别实现了1~2次品种更换更新,重点推广137个主要农作物品种,累计增产粮食45亿公斤,玉米、高粱、水稻等品种一般亩产超千斤,为“八五”时期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50亿公斤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种子公司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1995年同1986年相比,全省种子库、晒场共增加14.9万平方米,加工机械增加120台(套),烘干设备增加18套,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四是建立专业种子生产基地。全省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累计制种1028.7万亩,亩纯收入增加100元,种农累计增加收入9.9亿元。五是发展育产销一体化种子产业。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于1992年成立辽宁东亚种苗公司,同时创办辽宁东亚育种研究院,成为国内首家育产销一体化的种子集团公司,该集团公司同多个国家的近百个种子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年进出口种子量达300多吨。

三、产业化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辽宁省种业进入高层次、大跨度发展的时期。全省按照国家提出的建设新型种子产业体系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致力扶持和发展民族种业,全省种子产销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后,辽宁种业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全省按照国家建设新型种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辽宁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确立了“深化一项改革,完善五大体系,健全五种机制,促进三个转变,实现一个发展”的种子监管新模式,即: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现政企分开,完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品种准入、推介和退出机制;完善种子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健全质量全程监测机制;完善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动态监管机制;完善种业支撑体系建设,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促进职能、工作作风和方式转变,实现辽宁种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体制搭建框架、体系纵向贯通、机制横向衔接、职能互为补充,构筑了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辽宁新型种业体系,尤其品种管理、质量管理和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了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通过采取双密码编号、专家田间鉴评、DNA指纹检测、转基因作物监测、统一苗检收获等措施,建立并实施专家库制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品种区试审定、抗病鉴定和品质分析评价体系,完善了品种退出机制,形成了区域试验统一方案、统一培训;大宗作物统一密码、统一供种;田间管理统一检查、统一测产;试验数据统一汇总、统一发布的“八统一”工作机制。1996年~2008年,全省累计审定、登记(备案)通过各类农作物品种1219个,占农作物品种审定总数的86.15%,一些优良品种不仅在国内杂交育种史上属首次突破,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全省进入了以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多抗为标志的第八次品种更新更换。“十五”期间,全省主要作物良种累计推广1784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蔬菜作物良种累计推广339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累计增产44.03亿公斤,累计增收71.1亿元,良种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超过36%。二是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全省种子管理部门、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均成立了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农业部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于1997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机构认可,辽宁省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站于1999年经过省技术监督局的复查认证,丹东、锦州、朝阳、阜新、抚顺等市新建了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辽宁东亚、辽宁丹玉等一批种子企业也通过了权威部门质量体系认证,全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网络初具规模,仅“九五”期间,国家、省、市、县级共投入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新增检测面积5000m2,新添仪器设备1000台(套)。各级检测机构将种子生产、收购、加工、贮藏、销售各环节纳入全程质量监测体系,种子生产秩序持续转好,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以杂交玉米种子为例,监督抽查的企业和样品合格率等指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种子行政执法体系。计划经济流通格局被打破后,为推动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种子管理采取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方针,从增强行政透明度、把好市场入口关、强化日常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保持市场稳定和推进产业发展的目标。全省建立了主动检查与举报查处相衔接、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衔接、专业执法与联合执法相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四衔接”执法模式。仅2003年~2008年,全省共出动种子执法人员7.9万人次,检查经营业户3.8万个次,查处种子案件3672起,罚没违法种子499万公斤,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约2.84亿元。

辽宁发展 篇2

辽人社[2015]136号

厅 厅 会 会

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绥中县、昌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76号)等文件精神,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现就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政策范围

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以下简称“稳岗补贴”)。

二、基本条件

(一)失业保险统筹地区实施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上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具备一年以上支付能力; 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规范。

(二)企业申请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保政策;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上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统筹地区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企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

三、资金使用

各地对符合上述政策范围和基本条件的企业,按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稳岗补贴主要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稳岗补贴政策执行到2020年底。

四、审核认定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向本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稳岗补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申请稳岗补贴企业的基本条件进行审定,确定补贴企业名单和补贴数额,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财政部门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定的企业和补贴数额,及时拨付补贴资金。

五、时间和裁员率计算

2014符合政策范围的基本条件的企业,2015年可以申请稳岗补贴;依此类推,2020符合政策范围和基本 条件的企业,2021年可以申请稳岗补贴。在政策有效期内,当年只能申请上一的稳岗补贴,逾期不受理;同一企业只要每年都符合政策范围和基本条件,均可在下一年申请稳岗补贴。

企业裁员率=(上年底职工数-补贴年年底职工数)/上年底职工数×100%。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并督促企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职工队伍,维护社会稳定。要实行定期审核认定制度,确保稳岗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及时、规范、高效。

(二)强化基金管理。各地要充分考虑基金支付能力,按照“突出重点、总量控制、严格把握、动态监管”的原则,将稳岗补贴支出纳入失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合理制定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计划,加强监管,规范运作,切实保证基金有效使用和支付可持续。

(三)加强跟踪监测。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享受稳岗补贴的企业纳入失业动态监测范围,及时跟踪了解企业岗位变化动态,监测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情况,评估稳岗补贴政策效果。财政部门要对失业动态监测工作给予必要经费支持。

(四)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相关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及时将补贴企业名单、补贴金额、企业职工变化、补贴政策的效果等情况,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省人社厅联系人:孙长波 024-22955703(传真)

省财政厅联系人:宋璐璐 024-22831157

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辽宁省财政厅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此件主动公开)

辽宁省临港经济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 临港SWOT分析

一、引言

临港经济指依托港口资源、海上贸易和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港区地域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它不仅包括运输、装卸、仓储等在内的港口物流业,还包括造船、贸易、化工、钢铁等港口依存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港口服务业。临港经济区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临港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临港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港口城市工业化的进程,拉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新布局,最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临港经济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加强临港经济的建设是加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辽宁省有大陆海岸线2178公里和岛屿海岸线622公里,6个沿海港口——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港口的迅速发展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港口城市现状来看,大连、营口、锦州,以及丹东都有一定的临港产业基础。但就其发展水平来说,较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运用SWOT分析发展临港经济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以利用辽宁省现有沿海地带区位和资源等独特优势,加快临港经济发展,更好的贡献区域经济。

二、辽宁省临港经济发展SWOT分析

1.优势(S)

(1)港口区位优势明显。辽宁港口建设已基本形成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主枢纽港,锦州港和丹东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其他中小港口为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布局。港口体系的完善,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2)临港产业已初具规模。从港口城市现状来看,大连、营口、锦州,以及丹东都有一定的临港产业基础。

大连港的临港产业发展较其他地区成熟。其中石化、造船、冶金、大型设备制造等临港工业已初具规模。营口港已成为东北地区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货物集散地,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钢材、铁矿石、化肥、糖、陶瓷建材市场,同时初步形成依托港口的物流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是石油化工加工和储备基地,其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撑锦州工业的主要力量。丹东的汽车产业是临港产业的支柱产业,规模较大,与其配套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辽宁临港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所形成得上述几个临港产业带,为辽宁省临港经济得大发展打下来坚实得基础。

(3)港口服务功能逐渐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省内得各大港口设施配、码头、堆场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大连港,其集装箱装卸设备己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吞吐量高速增长。

另外,随着港口功能的逐渐完善,随着港口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临港贸易的发展,也会对临港工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发展劣势(W)

(1)临港产业集聚程度较低。辽宁省临港产业的集聚程度都较低。例如造船业基本保持增长势头,主要的造船企业基本集中在大连地区。但是其在全国所占比重不断降低,造船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集群程度较小。目前,中国造船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为30%左右,其中大部分被江苏、浙江、上海同行所占有,而辽宁省的船舶配套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却很小。

(2)临港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长。辽宁省发展的临港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对其他产业带动性不强,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同时各个产业发展不够平衡,产业与产业之间也未能建立其较强的关联。

而已初具规模的临港产业,存在着产业链不长的弊端,这已经成为我省临港产业发展的一大主要瓶颈。

(3)产业内部科技含量低,研发能力不足。按照国际上经验来看,研究开发基金(包括技术和产品)占销售额1%的企收难以生存,占2%仅能维持,占5%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而辽宁省临港产业的研发费用仅占当年销售额的2%左右,仅处于维持的水平上。因此,当前临港产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3.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为临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构成、规模等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发达国家不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本国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转移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工业领域。

这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临港产业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加快腹地经济增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年底做出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腹地为港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腹地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港口的货物种类发生变化,也使港口的功能战略、服务范围相应的发生变化。而港口功能的变化又直接关系到临港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规模的大小。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三省是辽宁省港口的传统腹地。东北三省依托于重化工业,如木材、原油、汽车等。东北老工业基地腹地经济的增长势必会促进辽宁省港口以及依托港口的临港经济的发展。

(3)大连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临港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将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其港口功能将不断完善,为辽宁省临港产业发展提供综合发展平台,通过调整现有的临港产业,使其在港口不断集聚,从而为提升临港产业的竞争力,提高经济贡献,实现规模效益提供了保证。

(4)制定“五点一线”战略,支撑临港经济发展。2006年初,辽宁做出了加快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和沿滨海路经济带“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崛起,总是首先得益于宏观战略的成功布局。辽宁沿海“五点一线”战略势必会推动辽宁临港经济的大发展。

4.威胁(T)

(1)环渤海龙头之争激烈。临港经济发展必须基于港口的优势,以港口为中心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沿海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港口的经济规模越大,功能越强、服务越全,对临港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各个地区都加快了港口建设。位于辽宁省的大连港、山东省的青岛港,以及京津唐地区的天津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各大港口都想争夺环渤海龙头老大的位置。山东的青岛港早在1998年便把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写进该港的奋斗目标。而位于京津唐区域的天津港也同样不愿屈居第二。辽宁省的大连港在党中央、国务院则于2003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被定位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龙头之争使得环渤海湾的三大港口存在的一些非良性竞争,阻碍了辽宁省港口的发展,进而一定程度上牵绊了辽宁省临港经济的发展。

(2)港口腹地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腹地经济发展为港口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而港口的发展又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因此腹地经济状况对临港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东三省作为辽宁省港口的主要经济腹地,其经济增长在临港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虽然东北地区投资出现了高速增长,但并没有拉动经济的相应快速增长,限制了辽宁省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5.总结

通过对辽宁省临港经济发展的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微观环境方面辽宁省临港产业具有一定的内部优势,并且从大的宏观环境来看,该产业也具有很大的机会。很显然,该产业的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大于威胁,即辽宁省临港经济应实行增长型战略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图)。

图 辽宁省临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所以,辽宁省临港经济发展应该将其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有效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SO战略,即优势——机会战略。抓住现有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战略目标,从而使辽宁省的临港经济稳步发展,最终带动整个辽宁省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将临港产业的发展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临港产业涉及面广,与政府计划的大发展项目密切相关,且本身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必须有政府加以扶持才能较快启动,迅速发展。

现在政府部门已经提出相关政策,引导经济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建设。将相关产业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规划在一个区域内,这样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还应该在现有临港产业中,选择规模大、附加位高、产业链长的临港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切实发挥好现有的工业园区的集聚功能和吸纳能力。

2.正确选择临港产业主导方向,完善临港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

主导产业的选择要考虑到六个因素,即:产业规模、市场需求、产业关联、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比较优势。以此为基础来选择适当的临港主导产业是相对合理的。再者,要以技术密集型的高新科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确定建设的主导产业时,就要最大限度的完善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持的群落集约优势。在纵向上,做好主导产业的上下游配套工作。支持企业不断提高自生创新能力,在技术上引导产业升级,同时支持企业设立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在横向上,要把各类原材料、中间材料、零部的生产配套厂家引进来,有效地降低主导产业的中间成本,不断提高利税水平。

3.发展临港产业园区物流功能

抓住国际产业专业趋势,在临港产业区内布局一批临港型特征明显的项目,在临港产业区内形成产业集聚。积极吸引与当地产业相关的企业进驻园区。同时积极发挥园区的商业功能,为货主、船员提供食宿、交通、娱乐等服务的基础上,成立商务信息中心,开展船货代理、保险、金融、贸易等业务。

抓紧资源整合,加快临港工业园区的建设,拓展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国外的一些知名的物流集团,充当其全球物流网的支点,主动融入国际物流体系之中。

4.改善临港发展软环境

良好的软环境和综合服务功能能够大力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发达的交易市场、完善的保险业务,准确的航运信息、灵活的政策和管理机制等优势,可以有效补充了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增长。

目前,大连、营口、锦州,丹东等港口的综合服务功能与国内外先进的港口城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合资合作的机会加快学习。另一方面必须加快体制改革,从根本改善软环境。

5.制定优惠政策,吸纳高端人才

事实证明,并非拥有沿海、港口的区位优势就能吸引投资,还需要具备其他投资条件。政相关的政策环境是影响临港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之外,人才环境同样不容忽视,培育一支适应临港产业需求的大军,是发展临港经济的另一关键因素。虽然辽宁沿海城市拥有相对充足的高端人才,为临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但是为适应老工业基地加速振兴、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求,对产业工人的培养仍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姜德輝:关于曹妃甸临港经济区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8 :229

[2]http://www.lntv.com.cn/lntv/dxzt/ln-industry/zjln/1.htm

[3]段志强王雅林: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43~49

[4]李晓娜韩增林:海洋开发与管理[J].2005,03: 97~102

辽宁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 篇4

一、存在问题

1. 品牌意识淡薄

辽宁多数蔬菜产品无品牌, 经营过于分散, 龙头企业带动较弱, 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蔬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原因一是多数生产者认循传统产销模式, 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二是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加工不细、包装不精、档次较低、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设施蔬菜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少, 自主研发能力弱, 技术创新和品牌意识培植能力差, 造成产品竞争力弱, 获得品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数量少。

2. 质量安全监管不足

完善、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蔬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蔬菜还没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 缺少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 标准可操作性差, 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 T 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差距, 在标准建设方面停留在对蔬菜单过程、单方面标准化研究阶段, 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保障体系研究上, 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标准不配套, 因此产品质量很难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由于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 使得质量档次不一的蔬菜, 体现不出优质优价, 导致菜农不重视质量只重视数量。

3. 无公害、绿色果蔬产业发展迟缓

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 全国无公害果蔬产业建设并认定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制定了一批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初步建立了检验检测体系, 出台了一批地方法律法规。但由于检测手段落后, 生产环节中关键技术不足, 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 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及其配套管理、物流配送体系运行机制不良, 产品合格率较低, 有些无公害果蔬名不副实, 直接威胁人们健康。辽宁绿色蔬菜食品消费市场相对滞缓,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蔬菜食品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的体现, 阻碍了绿色蔬菜食品事业的发展。

4. 农户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落后

一是农药使用不合理。蔬菜种植农户缺乏对农药使用的基本知识, 盲目使用农药, 或者采用粮食作物和蔬菜套种、轮作方式, 以及菜地附近没有隔离带, 导致种植粮食或其他农作物时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随空气漂移污染周围土壤, 影响蔬菜安全。二是化肥使用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 特别是在设施栽培中, 氮、磷、钾等养分比例失调, 不能满足蔬菜生长需要;肥料品种选择不合理或使用方法不当, 造成土壤盐渍化, 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增加, 影响蔬菜生长和品质;有机肥处理不够, 生成病原体、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 也可能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三是蔬菜采后处理技术落后。蔬菜产品特别是生鲜蔬菜的上架周期和保藏期短, 对采后处理要求较高。而我国农户蔬菜采后处理意识非常薄弱, 采后蔬菜损耗大, 品质安全保障水平低。

二、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产品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商品标志, 是产品有效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 能够确定地区农业品牌方面的发展方向, 推动蔬菜品牌的标准化与规划化、差别化和特色化, 提高品牌信任度、忠诚度与附加价值,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设施蔬菜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大连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 占地面积1000亩, 2002年至今一直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以有机食品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 集蔬菜产业研发、工厂化育苗、有机蔬菜加工、蔬菜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公司, 2009年, 该公司成为沃尔玛在全国设立的第四个、东北地区第一个蔬菜直接采购基地。

2. 加快国外先进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

中国加入WTO之后, 外国农业先进技术随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外国农业人才的引进而进入中国, 加快了辽宁蔬菜产品的更新换代, 丰富辽宁蔬菜花色品种, 增强蔬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 辽宁蔬菜的另一个具有极大开发潜力的市场是蔬菜加工品市场, 如蔬菜罐藏品、蔬菜汤制品、蔬菜腌制品和蔬菜干制品等。据报道, 日本市场每年消费腌制蔬菜约40亿美元, 每年从国外进口腌制蔬菜产品在30万吨以上, 可见辽宁蔬菜加工具有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外国农业企业的优势是先进设备、菜篮工程资金、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辽宁农业企业的优势是原材料价格、加工方法和劳动力, 二者的结合将有利于辽宁蔬菜加工产品品质的提高。

3. 实施无公害蔬菜产业化

开发无公害蔬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保证消费者健康安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化肥、农药和农业有害废弃物的不合理利用, 在满足农产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地下水氮污染严重, 河道富营养化, 农田大气质量下降及蔬菜等农产品品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进行农作, 在施用优质有机肥的基础上, 合理施用化肥, 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 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合理轮作达到防控病虫草害, 避免由于药肥水施用不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不仅节约资源, 提高蔬菜质量, 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高度重视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是农业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切农业增产措施都需要种子的作用加以体现和实现。蔬菜产业的发展, 首先必须重视以生产和销售蔬菜种子为目的的蔬菜种子产业的优先发展, 加强蔬菜种子的科技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完善蔬菜种子和科研培育体系、种子生产推广体系、种子质量检测与中试体系、种子信息网络体系, 积极培育育、繁、销一体化的蔬菜种业企业, 树立其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5.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

辽宁关于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的意见 篇5

我省是温泉旅游资源大省,温泉旅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为推动与促进我省温泉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发展目标。利用5年时间,加快建设一批温泉旅游聚集区和温泉旅游新城,培育一批温泉旅游特色名镇,推出一批温泉旅游精品,提高我省温泉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温泉旅游大省,实现温泉旅游发展国际化、产品多样化、市场层次化、服务个性化、消费大众化和养生理疗主体化;在温泉旅游标准体系、宣传促销、人才培养、建设规模、品质品牌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底,全省要建设10个温泉旅游聚集区和50个温泉旅游小城镇;建设100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温泉旅游企业;温泉旅游年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温泉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20%以上。温泉旅游产业将为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加快发展温泉旅游为主要内容,在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合理保护、适度开发的同时,全面促进旅游聚集区建设,推动特色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冰雪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全省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筹协调、灵活运转的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温泉旅游聚集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温泉旅游重点发展特色城、镇,要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并可根据工作需要,按管理权限,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采取考核的方式引进高层次、短缺人才;管理人员、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引进,并直接认定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温泉旅游重点区域行政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理、跟踪服务。强化依法行政、文明规范服务。

(二)坚持科学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做到资源统一利用,功能综合配套。温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要坚持“三个一批”,即科学规划一

批,改建扩建一批,新建一批,研究制定温泉专项开发方案,编制温泉旅游开发建设专项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规划主管部门编制《辽宁省温泉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辽宁省“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市政府要依据全省温泉旅游专项规划,以有效利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开发建设和打造温泉旅游的知名品牌,引导投资和培育市场,避免低层次和同质化。编制省、市温泉旅游专项规划,应委托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

响报告书和进行审查,提出相应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要把温泉旅游发展的高起点、高定位和高配套做为温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土地保障政策。开发和使用温泉资源必须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涉及用地应优先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要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温泉旅游项目要优先安排供地,重大温泉旅游项目用地须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荒岛和废弃矿区开发温泉旅游。温泉旅游项目用地中,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使用集体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以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除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外,可以采用租赁方式供地。温泉旅游项目用地需要出让的,可以优先审批出让方案,再按建设规划分期出让。在自然保护区经营范围内发展温泉旅游项目需要征占用林地的,要优先保证其用地,并按照国家及省相关政策,依法履行审批程序。

辽宁文艺广播融合发展现状浅析 篇6

关键词:辽宁广播电视台 文艺节目中心 亮点

一、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的重组融合背景

为贯彻中央和辽宁省关于做优做大辽宁文化传媒产业的要求,深化辽宁广播电视台体制改革,辽宁广播电视台合并广播文艺频率(以下简称文艺广播)和电视文艺频道(以下简称文艺电视)组建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以下简称文艺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将成为辽宁广播电视台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这一整合将集中辽宁广播电视台内的广播电视文艺资源,充分挖掘其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潜力,全力调动台内一切可利用的广播电视文艺元素,让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资源产生“化学反应”,推动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事业的大发展。

广播电视合并重组后的广播电视文艺资源将如何整合、配置?文艺广播如何运用和调动电视文艺元素,使其成为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发展领域?这些课题构成了合并重组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管理团队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握广电整合的大背景。

在广电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文艺广播优势,要从广播行业的整体现状去分析。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广播行业的现状。

二、广播行业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电台近280座,广播电视台超过1900座,开办广播节目2420余套。自2002年至2010年底,专业化频率的增长达到了50%以上,广播人口覆盖达全国人口的94.48%,中国城乡居民拥有收音机达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已超过12亿人。

2006年广播广告收入为59.01亿。到2010年底,广播广告以及广播行业内的相关产业收入总和逼近百亿元大关,广播广告实现连续7年快速增长。2010年底广播广告增速不低于电视广告增长速度,广播广告更加注重品牌广告的投放,但医疗专题广告在部分电台中还占有一定比例。以下的图1、2、3分别为我国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目的、听众的收听工具、听众的收听场所等结构图。

图1 中国听众收听广播目的示意图

图2 中国听众的收听广播工具示意图

图3 中国听众收听广播场所分布图

对于辽宁文艺广播而言,有超过50%的听众,是在家中收听;近31%的听众,在车上收听;近20%的听众,在移动中收听。其中40%的听众每天收听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图4、5分别为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场所分布图和收听时长结构图。

图4 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场所分布图

图5 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时长结构图

三、广播电视文艺重组融合的亮点

随着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与文艺电视的深度融合,辽宁文艺广播归入文艺节目中心,文艺广播由原来的“单边作战”发展到了与文艺电视合作的“双边作战”,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以其各自优势和特长实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辽宁文艺广播在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重塑文艺广播品相等方面获益匪浅。同时,辽宁文艺广播也通过广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扩大了对辽宁电视文艺节目的宣传,从而增加文艺电视的受众群体,让文艺广播节目和文艺电视节目相得益彰。这一点在文艺广播对于电视栏目《明星转起来》《新笑林》的推动,以及辽视春晚倒计时和现场报道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文艺节目中心追求的是实现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资源整合的利益最大化。对于文艺广播而言,在充分考虑自身的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和广告比例以及覆盖发射等诸多因素,不失掉自身多年形成的品相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动电视文艺资源,使其对文艺广播进行补充和融合,借助文艺电视注重画面与声音有机编排的理念,强化文艺广播的娱乐特色,提升文艺广播的社会影响力。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组建以来在以下几方面呈现亮点:

1.娱乐节目的融合与资源共享

广播文艺将《明星转起来》《新笑林》《欢乐集结号》等电视栏目进行音频处理、重新编辑,制作成适合于在文艺广播中播出的节目,从而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二度开发。同样,广播娱乐节目电视化的做法,也受到了听众和观众的欢迎和认同。

2.音乐节目的融合与资源共享

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就是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辽视春晚上的合作。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辽视春晚上明星资源和音乐资源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共享。辽宁文艺广播在辽视春晚播出后,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在文艺广播的《中国歌曲音乐先锋榜》栏目中打榜播出,并通过全国卫星音乐协作网成员台在全国范围内推介展播,扩大了辽视春晚的影响力,借助于广播这一大众媒体的传播平台,辽视春晚进行了可持续性的宣传推广。

3.听友服务类节目的资源共享和融合

这一点,在辽宁文艺广播《听友俱乐部》栏目表现得非常明显。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深度整合后,双方的二次营销效应得以彰显。《听友俱乐部》主动伸出橄榄枝,为来辽视文艺频道录制节目的诸多名人录制了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的节目,并为他们举办了见面会活动。知名人士于丹、蒋雯丽、孙淳的见面会反响都特别强烈。在见面会活动举办时,文艺广播又得到文艺电视的配合,利用电视资源丰富了文艺广播活动的外延。

4.品牌活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这一点在辽视春晚上表现也十分突出。整合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员动员,共同投入到辽视春晚的节目制作中,辽宁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人力资源、节目编排方面实现了“一盘棋”效应,辽视春晚有了两个造势和播出的平台。文艺广播的采编人员全程参与辽视春晚的策划和采访。

辽宁文艺广播将辽视春晚的歌曲在前期的春晚预告中播出,并随时穿插参加演出的明星电话连线,即时与听众互动。辽视春晚现场,辽宁文艺广播的主持人、记者兵分多路,穿梭于辽视春晚的演出现场,进行现场互动连线直播,第一时间让听众通过辽宁文艺广播听到了来自于辽视春晚最鲜活、最直接、最生动的报道,使辽视春晚得到电视画面外的广播同步播出,丰富了辽视春晚当晚播出的最新信息,让听众和观众立体化地享受到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辽视春晚动态信息,同时也丰富了辽宁广播文艺节目的内容。

四、辽宁文艺广播的未来

最后,笔者展望一下辽宁文艺广播的未来。辽宁文艺广播将充分利用现代视频直播手段延伸网络在线收听和直播,使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延伸到一个网络播出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的覆盖面和受众群体。辽宁文艺广播将充分挖掘和利用辽宁文艺电视元素,力争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播出平台上打造和拓展网络在线广播文艺视频播出平台,为辽宁文艺广播的品相提升,为辽宁文艺电视各类文艺活动的对外宣传拓展空间,营造文艺广播、文艺电视、网络在线收听收看三位一体的资源配置和节目共享空间。

辽宁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篇7

一、辽宁现代物流发展条件分析

1. 良好的区位条件。

辽宁是东北地区最南部的沿海省份, 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 区位优势突出, 中转物流的地位十分明显。

2. 布局完善的物流支撑系统。

辽宁是我国综合运输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铁路、公路、航空、管道、水运各个体系内部均较为完善。全省交通以铁路为主, 铁路网络遍布全省;高速公路以沈阳绕城高速公路为中心, 14个省辖市均修通了高速公路;辽宁的海运、航运也比较发达。

仓储业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支撑要素, 逐步由粗放经营向规范性经营发展, 库房面积占仓储面积的比重不断增加, 仓储能力不断变大。

3. 旺盛的物流需求。

随着辽宁对外贸易、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的增长, 以及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产品总量的增加, 商业配送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二、辽宁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

1. 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WTO以来, 经济全面走向国际化, 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物流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在东北亚地区,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物流具有率先实现一体化的客观必要性和可能性。辽宁区位优势明显, 在推进辽宁经济国际化、吸引外资物流企业中可以赢得先机。

2. 国内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政府职能转换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第三产业, 物流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加有利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 物流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 物流业整体水平将全面提升。

3. 省内环境。

随着东北经济的振兴, 全省物流需求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辽宁工业基础雄厚, 经济较为发达, 城市化水平较高, 省内良好的工商业环境为辽宁省创造了大量的内部物流量, 辽宁作为传统的重化工和加工工业基地, 多种原材料需由全国各地调入, 同时, 大批的产成品也需要调往全国各地,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流量。

三、辽宁物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辽宁物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但与高水平的物流业相比, 还存在许多不足。

1.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辽宁国有经济比重大, 传统工业比重大, 工业结构面临调整, 体制急需转化, 再加上生产技术水平低, 生产设备落后, 制约了物流的发展。

2. 政策环境的制约。

一方面,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物流业发展, 另一方面, 法规制度的欠缺不利于物流业的规范经营。

3. 思想意识的滞后性。

一方面, 现代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 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 物流服务企业对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理论的理解深度不够而导致其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内容有限。

4. 配套设施不完善。

铁路货运、公路货运、航空货运和仓储等电子商务的开展依赖于物流配送流程的配套, 没有完善的路面配送系统, 现代物流的巨大优势也就无从发挥。

5. 行业、部门、企业之间缺少配合协作。

现代物流强调系统资源的整合, 发挥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综合功能和集合效应。目前, 各有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但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缺少合作, 习惯自成体系, 独立发展。

6. 物流服务的需求不足。

由于辽宁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不明显, 许多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系, 大批工商企业不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 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工商企业有体制和利益上究与普及相对滞后, 物流业中的管理型人才、操作型人才都很匮乏。

四、辽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

1. 整合物流支撑系统,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积极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三大体系。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 通过同一运输方式的内部整合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整合, 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运输整体。结合各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及物流量的需求预测, 统一规划, 整合现有的运输资源, 建设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 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

优化业态结构,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深化商业改革, 形成以连锁配送网络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

3. 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信息化进程, 加强社会公共网络建设, 拓展通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用等网络增值服务, 提供一个公正、开放、安全、高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4. 建设物流结点体系。

创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结点网络, 以14个省辖市为物流结点, 依其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物流辐射能力等, 遵循优化区域原则、地域分工和专业分工相结合等原则, 将结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

5. 培育第三方物流需求。

建立明晰的物流企业市场准入政策和企业管制措施, 限制和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鼓励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形式在辽宁兴办物流企业。

6. 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与国家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质量监督标准部门等密切合作, 制定并组织实施本省行业标准, 组织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

7.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物流人才需求的调查与预测, 建立物流行业执业资格制度, 加快学校教学改革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倡集中培养、进修、引进等多种人才的培养模式。

“辽宁移动”发展3G业务分析 篇8

“辽宁移动”是中国移动 (香港) 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负责“中国移动通信”在辽宁的网络建设、维护和业务经营。作为“中国移动通信”GSM数字移动通信网的有机组成部分, “辽宁移动”下辖14个分公司、56个县级分公司。企业的生存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制约。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既有可能带来盈利的机会, 又有削弱经济可行性的威胁;内部因素既有拥有经营能力的比较优势, 又有不足以把机会转变成盈利的劣势。因此, 企业既要把握各种能够充分发挥优势的机会而获取收益, 提高市场占有率;又要考虑因自身实力不足或面对威胁而造成的损失。下面采用SWOT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模型, 分析“辽宁移动”3G业务的发展。

优势

1.用户数量大

中国移动是世界上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截至2009年末, 总用户数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占有率达72%, 95%的高端用户选择中国移动。用户规模为3G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一季度, 辽宁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3024.1万, 其中3G用户达60.9万, 并且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 为未来3G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2.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

“辽宁移动”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在原有的实体营业厅基础上, 推出了电子化自助服务, 如掌上营业厅、电话营业厅、网上营业厅、短信营业厅等, 其中掌上营业厅是一种新型查询话费、办理移动业务的服务方式。“辽宁移动”采取了城乡营业网点联网、银行代收、手机自助等交费方式, 方便广大用户;在省内主要机场、港口、车站等场所设立了“全球通”俱乐部, 在各营业厅设立了“全球通”服务专区, 为用户提供“绿色通道”等差异化、个性化服务。随着3G业务的发展, 手机用户可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3.品牌满意度高

“辽宁移动”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和为用户服务的心得, 在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品牌的基础上, 推出了集团客户服务, 采取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据辽宁省信息产业厅对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满意度评测显示, 用户对“辽宁移动”的满意度指标以79.25名列榜首。

4.网络规模大、质量高

“辽宁移动”构建的优质网络, 覆盖了全省所有的乡镇, 实现了全省高速公路主干线和铁路的无缝覆盖, 在全省范围有效地实现了旅游景点、大型宾馆等重点区域的网络覆盖。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漫游业务, 已成功与世界上204个国家和地区的256家运营商合作开通了GSM国际漫游业务。

劣势

1.业务单一, 资费偏高

中国移动的业务主要局限于移动信息化方面, 没有自己的固定电话网, 不能依托固话网增辟新业务。“辽宁移动”同样没有自己的固话网作为其业务接入网, 阻碍了业务的拓展。同时原有2G产品通信资费偏高, 阻碍了部分新用户入网, 原有用户流失也时有发生。在开拓3G市场过程中, 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辽宁联通”自2010年6月开始降低3G门槛, 推出3G最低66元/月套餐、购买指定千元3G手机入网送话费的补贴政策, “辽宁电信”的3G资费套餐最低为49元/月。这些都给“辽宁移动”3G业务的拓展带来巨大压力。

2.3G数据业务发展缓慢

3G数据业务包括GPRS、IP业务和互联网业务, 可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移动商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等业务。然而目前“辽宁移动”的主营业务仍为语音服务, 各种增值业务的开发力度不够, 如针对移动数据业务招募合格的代理及代办机构, 推广移动数据业务和宽带互联网业务。

3.TD-SCDMA的商务经验不足

“中国移动”获得基于自主研发的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后, 从未进行过商业运营,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总结经验。而采用WCDMA和CDMA2000标准的国家和运营商数量众多、技术较成熟。“辽宁移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 这也是发展3G业务面临的主要难题。

机会

1.发展前景广阔

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 辽宁移动电话用户比2009年末净增142万, 3G用户净增近11万;移动电话用户占电话用户总数的64%, 普及率达71.2部/百人, 居全国第9位。全省移动电话用户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从全球情况看, 移动电话不会因固定电话普及率增加而减缓发展速度, 相反其增长速度仍然很快。

2.政策的支持力度大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 特别借辽宁沿海“五点一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 辽宁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将使辽宁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条件变得更为宽松, 必将吸引大量资金流入, 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而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导致对移动通信需求的大幅度增加。

3.重点市场、重点地区基础建设完善

“中国移动”现有的通信网络为3G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企业、农村、学校等重点市场的形成, 意味着移动用户总体市场进一步扩大, 也意味着这些市场将成为3G时代竞争的焦点。“辽宁移动”现已进行重点市场开发, 同时现有的网络规划和建设已覆盖了所有收入高、回收快的省内地区。这些重点覆盖的地区具有发展移动通信用户相对容易、高价值用户较多、潜在用户群较多、投资回收较快的特点, 这既是争夺3G市场的主战场, 也是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市场, 将成为决胜3G市场的关键。这些都为“辽宁移动”在3G时代的竞争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威胁

1.竞争者3G网络建设带来的冲击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是“中国移动”的强大竞争对手。“中国电信”的CDMA2000网络和“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已在成熟运用, 三家运营商的网络能力越来越接近。竞争对手在全业务运营方面更具优势, 必然对“中国移动”形成极大的威胁, 尤其是其拥有的大量用户面临着竞争对手的争夺, 维持用户数量的压力巨大。

“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将3G作为打破“中国移动”现有通信市场格局的好机会。在增值业务运营方面, “辽宁联通”在省内有规模庞大的网络覆盖, 不仅拥有丰富的带宽资源、互联网硬件资源, 而且拥有多彩的内容和应用资源, 这些资源将成为3G增值业务的重要基础。“辽宁电信”正在大力宣传CD-MA2000, 力图建设一个“全新的”3G网络。

2.恶性竞争导致利润空间缩小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篇9

一直以来, 县域经济在扩大我国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 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 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 截至2006年末, 我国列入县域经济统计范围的2072个行政单位县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2%;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GDP约占全国GDP的60%, 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都占全国的1/3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国的1/4。

近年来, 中央重新审视“重城轻乡”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 突破性地提出了“县域”概念, 并将“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明确的方向性变化, 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

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为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特别是为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使全省县域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但是, 与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 辽宁差距明显。如何解决目前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本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值得深入思考。

1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目前有44个涉农县区, 包括27个县和17个县级市, 土地总面积为12.83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省的86.7%;总人口2315.3万人, 约占全省的55%。在中央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态势良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全面提升、结构改善、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1) 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增强,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

2006年辽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00.1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21.8%, 占全省的35.6%, 有7个县 (市) 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74元, 增长了22.1%;实现工业增加值1453.03亿元, 同比增长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亿元, 增长了30.1%, 占全省的13.3%, 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排名中, 东北地区占5个, 全部出自辽宁, 最高排名34位, 分别是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和服务业持续提升。

2006年辽宁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67.1亿元, 增长10.7%, 占全省的78.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80亿元, 增长26.3%, 占全省的31.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53亿元, 增长24.6%, 占全省的29.7%。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一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 二产业上升1.7个百分点, 三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

(3)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6年辽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04.3亿元, 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2%, 比重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比上年增长57.2%, 比全省增幅35.7%高2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为30.7%, 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电力、交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投资均有大幅增长,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历时6年总投资129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改善了农村电网的落后状况, 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使全省691万户农民受益;二是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1170个乡镇全部通油路, 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公路交通总格局;三是在辽西北全面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使458万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4)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重点项目不断涌入。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随着县域基础设施和招商环境的改善, 2006年辽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 占全省的20.3%;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创汇同比增长20%以上。各县 (市) 普遍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江苏雨润集团300万头生猪深加工项目落户开原, 北票工业园引进浙江赐富、纵横两大集团, 投资10亿元年产60万吨海绵铁项目进展顺利, 盘锦大洼船舶工业园已签订项目总投资72亿元, 42个重点项目中将有15个项目年内达产。

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25个县 (市) 工业项目集聚地中, 规模以上企业数已由2005年的325个增至2006年的577个, 增加252个, 增幅77.5%。其中1亿元以上的企业已由2005年的42个增至2006年的100个, 增加58个。

(5)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06年, 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 比上年增加400元, 增长10.8%。从44个县来看, 11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 占25%, 比上年增加4个, 其中, 长海县仍旧是全国最高, 达15012元;4000-5000元的有20个, 占45.5%, 比上年增加5个;3000-4000元的有11个, 占25%, 比上年减少5个;2000-3000元的有2个, 占4.5%, 比上年减少4个。

2 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引出的思考

(1) 目前制约辽宁乃至全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但放眼国内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 差距依然明显。

据2007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显示,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如下特征: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有90个, 东北地区有5个, 中部地区有11个, 西部地区有4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平均规模:人口81.45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268.17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6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96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790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4.05%、15.86%、22.57%、16.43%、8.99%。

——新时期县域经济特色各异, 竞争日益激烈:浙江省县域经济人均水平高, 百强县比例大, 为全国各省市区之最;江苏省县域经济规模大, 百强县大而强;山东省县域经济单位多, 差异性大, 百强县增数多;广东省县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通过与上述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综合比较, 现阶段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竞争力不强。除少量县 (市) 外, 总体处于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一般水平, 与全国百强县 (市) 平均水平差距明显。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滞后, 产业现代化水平低。产业集群特色不鲜明,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 没有发挥出自身优势, 对整个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强者恒强、弱者常弱, 各自为战, 未形成类似江苏江阴、山东即墨等为代表的强县组团, 体现出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四是乡镇企业管理落后, 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色品牌。

五是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意识不强, 软硬环境建设亟待总体提升。

不难看出, 以上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制约和困扰中国大部分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通症, 只是当前阶段更加突出、更加紧迫而已。

(2)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设想。

必须看到, 在现代化都市大行其道的今天, 发展县域经济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 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开放、发展和稳定, 所以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

①要坚定思想、统一认识, 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联系起来, 树立“县域立, 城市兴”的思想, 加速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双轮拉动、同步增长”。

②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 依据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将工作重点放到培养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品牌、扶持县域龙头企业上来。

③建立和完善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考核体系。依靠该体系, 促进县域经济在领导机制、改革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④加速环境建设步伐, 提高环境建设水平。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的同时, 加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提升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水平和加快办事效率,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行政服务。

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支持和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乡镇中小企业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积极引导其立足本地、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加速集聚。

⑥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人才资源管理, 为县域经济发展集聚各类有用人才。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大力引进和培养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 经验与教训共生, 机遇与挑战同在。虽然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面临一定困难, 还要走一段漫长的崎岖之路, 但从发展的角度, 尤其是通过观察国内县域经济先进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 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出现实属正常、无可避免, 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面对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与困难, 逐步解决和克服了它们,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 才能迎来中国县域经济“万紫千红、满园秀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东北地区振兴规划[S].2007.

[2]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重大问题[N].南方日报, 2006-05-18.

[3]李亚华.新时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R].2007.

辽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篇10

一、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辽宁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 分布在14个市和2个省管县, 每个地区的产业集群都有自己的特色。沈阳和大连以其雄厚的产业基础, 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地区。辽宁省产业集群主体与全省四大支柱产业相一致, 装备制造业、石化、冶金、农产品加工4个行业产业集群占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3.9%。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则占据了产业集群总数近三成。同时, 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充分依据区域资源优势, 阜新液压、铁岭专用车、朝阳超级电容等产业集群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

目前, 辽宁省产业集群已经步入稳定增长期,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13年一季度, 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6227亿元, 同比增长17.3%;固定资产总投资629亿元, 同比下降12.3%, 其中项目投资达480亿元, 同比下降18.6%;新项目 (投资额超2000万元的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新注册、新开工、新投产项目) 总数达553个, 销售收入超百亿产业集群达19个, 单季销售收入超200亿元集群首次达到5个。

二、辽宁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科技研发经费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辽宁省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缺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如全省拥有研发机构的产业集群不足5%, R&D经费强度为1.53%, 集群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投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严重导致辽宁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目前除本溪、抚顺、朝阳、阜新等几个大型的产业园区正逐渐形成创新能力, 由生产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以外, 其他大多数集群尚处于建设发展阶段, 科技创新匮乏, 不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低、设计研发能力弱、重量轻质, 不少加工工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靠大量的进口。

2. 企业定位重叠, 产业链延伸不完备。

个别基地见商就招,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资源的配置、使用分散。目前, 辽宁沿海经济带中6市均有造船、修船业的发展规划, 这些产业集群重复建设, 阻碍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阻碍产业集群及区域的协调发展。同一产业集群园区内, 产业链大多呈橄榄形, 制造环节粗大, 研发和市场环节薄弱。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辽宁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 但元器件、零部件产业薄弱, 缺乏成套研发能力, 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企业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 导致产业集群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难以提高。

3. 政策连续性不够, 产业园区服务水平不足。

近几年, 省、市政府对产业集群建设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很多政策一直没有落实到位, 或者执行不彻底。诸如财政将资金打包捆绑下发, 一些地方将其挪作他用, 对园区、集群发展极为不利。同时, 多数产业集群园区普遍更重视大企业而轻视中小企业, 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 重视经济总量攀比而忽略生态环境建设, 以至于绝大多数集群内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过高、融资环境差、支撑体系弱、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影响到集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4. 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创新发展受限。

人才资源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辽宁省产业集群科技研发队伍的现状是缺乏技术专家和高级技术人才。目前辽宁省的各类科技人才的分布结构, 主要流向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 人才的流失与失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 辽宁省技工类人才也十分紧缺, 以阜新液压产业基地为例, 阜新市共有中职学校20所, 在校生21600人, 其中, 数控、车工、焊接等与液压产业结合紧密的在校生仅有1623人, 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严重。

三、加强辽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整体布局和规划, 制定相应引导政策。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政策放活”的原则,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要素结构和产业比较优势, 注重环境容量, 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总体布局与发展规划。在辽宁中南部产业基础相对成熟的地区,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在辽东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产业;在辽西北地区加快对传统特色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出台指导意见, 对基地内企业在税费征收、贷款融资、土地利用、人才引进、行政审批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 为集群化创新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优越的政策环境。

2. 应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整体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全省科技资源向产业集群企业集聚, 力促集群品牌效应, 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服务能力,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计划, 帮助集群内企业在前沿性技术领域抢占先机。重点推进关键技术升级, 着力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应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技术信息、成果需求的有效对接, 提高科研成果的本地转化率。

3. 打造区域品牌,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积极拓展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延伸,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加工改造升级,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通过整合集群内的企业及产业资源, 打造区域品牌, 提升集群内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价值。通过成立专门技术研发机构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拓宽发展空间, 逐步实现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品牌运营发展, 提升产业利润空间, 转移低水平加工贸易企业的劳动密集制造环节, 增强区域竞争力。

4. 加大集群创新发展资金投入, 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需求。

辽宁省粮油质量检测发展探讨 篇11

关键词:粮汕 质埽检测 质检机构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2-0079-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凶此,加强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伞,具有f‘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提高粮食检验能力,是新时期摆在粮食工作者面前的严峻任务。

1辽宁省粮油质检体系现状

1)粮油质检站情况。目前,全省共有粮油质检站65个,其中国家级站20个,省级站30个。

2)现有实验室情况。辽宁省粮油检验监测所共有实验室面积1500m2,具体分为天平室、气相色谱室、原子光谱室、液相色谱室、微生物室、理化分析室、粉磨样品室、烘箱室、样品前处理室、样品存放室、品质检验室、品评室。主要大型化学分析仪器有气相潜仪、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等;主要品质检验仪器有谷物容重器、脂肪酸值测定仪、磁性金属物测定仪、降落数值仪、纤维素测定仪、粉质仪等。

3)现阶段人员配备情况。辽宁省粮油检测所共有编制20人,目前在岗18人,其中检验人员11人(含研究生5人、本科生5人)。全所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4人,其余人员均为中级和初级职称,老、中、青年龄段人员相对均衡。

4)检验资质和检测能力情况。辽宁省粮油检验临测所是通过辽宁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的辽宁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是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巾心授权的辽宁质检中心,具有对外出具检验报告的能力,其数据具有法律效力。目前,全所具备主要的粮油卫生检验能力有:稻谷、玉米、小麦的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残留检测:无机砷、汞、镉、铅等重金属的检测:真菌毒素的检测;小麦粉过氧化苯甲酰的检测等项目。主要的质量指标检验能力有: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的杂质、水分、色泽、气味;稻谷的黄粒米含量、谷外糙米含量、互混率:糙米、玉米和小麦的容重、不完善粒率;大豆的完整粒率、损伤粒率:小麦粉的灰分、面筋含量、含砂量、磁性金属物;大豆油溶剂残留量、烟点、含皂量、酸值、过氧化值:挂面的不整齐度、弯曲折断率、熟断条率等项目。主要的储存指标检验能力有:稻谷、玉米的脂肪酸值测定、蒸煮品尝:小麦的面筋吸水量等项目。

2辽宁省粮油质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不足。粮油质检机构每年都有设备购置、人员培训、检验成本、认证认可等多项开销,需要允足的经费作保障。而前期资金不到位,所有的建设、改造都是纸上谈兵,并且延误工作进程。

2)全省粮油质检机构检验能力分布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有些地区如沈阳市、大连市、铁岭市等市级粮油检测站技术力量充足,仪器设备完善,人员素质较高,能够承接大型检验任务;而如朝阳市、阜新市下属的一些县级站,很多都没有开展卫生检验项目,缺乏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承接大型检验任务

3)省所实验室面积狭小,造成检验能力不足省所实验室面积狭小,许多新购置的化学仪器无处摆放;转基因室和微生物室因空间不够,无法开展项目:每次检验任务量大时,抽调人员来到实验室后略显拥挤,造成检验效率低。

4)人员素质差异较大。有的检验人员足学习化学和粮食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而小部分人员非本专业或者学历较低,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5)管理制度不尽完善,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实行“大锅饭”制度,未能因才定岗,进行检验任务时,无法发挥人员最大积极性,导致检验效率低。

3辽宁省粮油质检工作的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和经费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自身的努力宣传,争取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辽宁省粮油检验监测所在未来几年内,会继续积极地向省财政部门和国家粮食局申请各项基金和经费,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2)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在推进粮油质检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既照顾一般,又要扶持重点。在科研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上不搞“一刀切”,集中有限力量,重点向工作积极性高,提升空间大,地方资金配套好,具备一定检验能力的市、县级检测站倾斜,帮助支持这些单位获得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日。此外,在有富余力量的情况下,给予相对困难的监测站以扶持,如向其赠送仪器设备等,从而充实全省的粮油质检能力。加强省、市、县级粮油质检站之间的合作与技术互补,形成一个庞大有序的检验覆盖网。同时,除了粮油质检系统内部,还要与社会其他门类的检验机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购置利用率高、准确性好、专业性强的新型化学仪器。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微生物和转基因实验,丰富检验项目种类。

3)加强人员培训,提升队伍素质。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升是提高实验室工作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要始终将提升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列为重点T作。通过参加粮油质量检验职业资格考试、内部专项训练、外派学习等手段,使一线人员进一步熟悉国家政策、法规及标准,强化各项检测规程、检测技术及其关键环节,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思想教育,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思想高度,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应每年派遣大型化学仪器的操作人员到仪器厂家进行培训学习,使检验员除了具备操作仪器的能力,还具有简单维修仪器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求检验员除了掌握各自分工的检验项目外,也要熟悉非分工内的项目,利用业务淡季集中学习国家标准,彼此介绍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同时,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来本单位授课、答疑,全面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nlc202309040109

4)针对工作特点,实施绩效管理制度。原粮检测T作与其他工作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工作比较容易量化,这使得检测工作的考核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将绩效管理制度应用于原粮检测中,既符合检测工作的实际,又非常有效。

5)加强监督监管,把好全省粮食质量关。原粮检测工作就像一个产品的生产线,由原料到产品就是样品到检测结果的输出过程,每一步骤都要按照标准严格执行,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因此,监管的每一步工作都必须一丝不苟。在采样时注意采样时间和样品的代表性,实验过程规范、严格,数据汇总严谨、认真,坚决保证检验报告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应继续充分发挥粮油质检机构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粮食部门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4结语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在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吃得饱、吃得好,而是上升为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建设,提升粮食质量检验能力,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切实把好粮食质量关,才能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素侠.县级粮油质检机构现状及建没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4(1):53-55.

[2]邹燕.强化能力建设,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2(5):7-8。

[3]温生山.绩效管理在原粮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3(4):2-4.

DiscussionontheDevelopmentofGrainandOilQualityInspectioninLiaoning

HANXiaoI,XUB02

Abstract:Howtoimprovetheinspectionabililyofgrainandoilisaseveremissiontofooclworkersinthenewperiod.Thearticle,introducesLhestatusofgraininspectionorganizationinLiaoning,analyzesthemainproblemsexistingintheworkingofpresentsrainanduilinspection,andraisesthedevelopmentthinkingandcountermeasures,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inspectionlevelofgrainandoilinLiaoningprovince.

Keywords:grainandoil;qualityinspection;inspectionorganization;status;problem;countermeasures

辽宁环保产业发展探析 篇12

一、辽宁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 辽宁省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据全国环保产业调查报告显示, 辽宁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静电除尘、噪声监测防控等技术, 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当前辽宁省的环保产业优势明显, 近年来更以年均增长近40%的速度快速发展, 期内已吸引外资近20亿元, 内资近100亿元, 成为辽宁振兴一大新亮点。近年来, 辽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继续稳定增长, 2007年总产值增44.5%, 利润增长近一倍。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增加, 2007年底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原价是2006年的5.7倍, 年内环保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6年的9.7倍。

2.环保产业园相继开工建设

2006年10月, 辽宁首家省级环保产业园落户铁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是辽宁建设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省, 为有效提高危险废物处理水平, 实现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而建设的。园区的重点领域为:环保高新技术的研发、引进、成果转化及环保高新设备、产品、材料生产, 资源综合利用和示范。自落户开始, 园区已实现“六通一平”, 落户8个新项目, 总投资近8亿元。辽宁环保产业 (营口) 园、辽宁 (丹东) 环保产业园、辽西环保产业园等也相继开工建设, 我省的环保产业正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3.环保产品开发凸显自有优势

到目前为止, 辽宁环保产品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些国家实用技术涵盖了废水治理、工业脱硫、垃圾制气等多个领域, 其中沈阳昊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环氧浇注固体绝缘开关和与其配套的C2S中式固体绝缘开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性能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葫芦岛市宏兴环保设备制造厂及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制的回转窑焙烧氧化钼尾气二氧化硫及粉尘治理环保工程的关键技术大孔板技术, 属国内首创;辽宁恩德公司利用沸腾流化床气化炉和产生3.82MPa蒸汽的余热锅炉这两个专利设备, 发明了生产煤气的工艺方法专利, 填补了国内粉煤气化的空白,

4.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涌现

随着辽宁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 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沈阳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华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相继涌现, 在省环保示范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在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其中, 沈阳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济钢1700热轧生产线除尘工程具有投资省、占地小、除尘效率高、运行和维护费用低等特点, 收集到的粉尘没有二次污染, 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辽宁北方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的锦州港2#污水处理场污水处理工程对缓解锦州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还减少了水域的污染物排放量, 减轻了水域的污染负荷;辽宁华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油田7#增注站系统完善工程解决了多年来欢北低渗透油田注水的“瓶颈”问题。

此外, 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高资质的环评和工程设计院所也在辽宁环保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辽宁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辽宁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环保企业主要以中小型规模为主, 国家水平的大型骨干企业较少, 导致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相对薄弱。 (2) 多数环保企业还处于污染控制设备及相关环境产品生产制造的以末端治理为基本特征的初级阶段, 对生态恢复、环境管理、信息和咨询服务等生态环境的整体控制关注度不高。 (3) 环保企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沈阳为代表的中东部发展较快, 西北部发展相对较慢, 布局不甚合理。 (4) 环保产业市场尚不成熟, 部分环保产品的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企业恶性竞争偶有发生。 (5) 环保产业高科技人才缺乏,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的驱动力不足。 (6) 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激励机制和投融资机制。

三、辽宁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

环保服务业的利润率是环保产业中利润率较高的领域, 工程设计、市场流通、环境信息、运营管理等都属于环保服务业。鉴于辽宁环保企业的以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特点, 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 鼓励和促进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实现辽宁环保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速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2.打造环保领域产业集群

以环保产业园建设为基础, 根据地方优势和产品特点, 建立环保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示范基地, 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业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产品群, 引导企业错位发展, 完善相关产业配套, 壮大环保产业总体规模。

3.培育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

针对目前辽宁环保产业市场不成熟的问题, 亟待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体系, 加强对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还应明确哪些项目属于优先发展, 哪些项目是属于控制发展。对于优先发展的项目, 可以在投资、税收等方面扶持。还可以通过对环保产品的认定和新技术的推广等途径来规范市场, 并在这个市场中建立环保科技成果推广中心。

4.制定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环保产业

要根据辽宁省环保产业的发展特点及优势产品的开发领域, 确定鼓励其快速发展的项目及相关配套政策, 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财税政策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独具本省特色的领域, 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

5.重点依靠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 全面构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物质和技术支撑,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从三方面展开, 一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二是大力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三是要加快推进公共平台建设。

6.培养和引进人才

高科技环保人才短缺是制约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在住房、奖励等方面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吸引和留住优秀环保科技人才在本省工作。二是要加快做好环保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设立相关培训机构, 提高环保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要引导企业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 给员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任磊, 王晖.北方中小城市环保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2) :27-28.

[2]陈亢利, 姚兴霞, 邓燕平.提升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 (4) :32-34.

[3]胡致鹏, 应传友, 邵春雨, 陈春秀.福建环保产业发展分析和展望[J].海峡科学, 2009, (6) :141-143.

上一篇:现状建议下一篇:不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