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

2024-05-14

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共4篇)

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迄今, 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217.69亿元, 远远超过2012年170.73亿元的总票房数, 同比增长27.51%。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 辽宁影院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面对辽宁影院产业的飞速发展, 关于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却十分罕见。目前, 只有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王研 (2013) [1]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归纳并指出:辽宁需要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培育适合电影创作的文化土壤;辽宁电影要尝试打开视野, 创作类型不应该模式化, 要有超越性的题材, 不能一时一地地考虑问题。王研还认为, 辽宁的电影市场发展速度很快, 但在政策制定、机制建设、市场布局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秦留志 (2010) 从传媒产业的角度分析并指出:辽宁电影等产业存在市场环境、创新机制、产业规制、渠道建设、平台整合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 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温韬 (2009) 从电影院的角度, 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以沈阳、大连两地的调查数据) , 针对电影院顾客体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其定量研究发现:电影院的顾客体验取决于六个维度因素:促销 (展示) 、影院环境、服务功能质量、预期影片质量、便利性、合理价格[3];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忠诚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4]。

随后, 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等提供的文献资料, 温韬 (2012) 又从影院产业的角度, 剖析了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5]。

但是, 上述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有的研究要么过于宏观, 要么过于微观, 没有将研究的中心聚焦于影院产业上;二是有的研究虽然聚集于影院产业, 但是内容过于陈旧和单薄, 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影院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影院产业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区影院产业的兴旺标志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 本文通过对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 以期对辽宁省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 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现状

1. 辽宁省影院产业的票房收入位列全国第八

以2013年的票房收入为例, 全国排在前十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省 (296332万元) 、江苏省 (199985万元) 、北京市 (185449万元) 、浙江省 (179734万元) 、上海市 (156475万元) 、四川省 (113005万元) 、湖北省 (107023万元) 、辽宁省 (82654万元) 、山东省 (74375万元) 、福建省 (71666万元) [6]。其中, 辽宁省影院产业的票房收入为82654万元, 与2012年一样位列全国第八 (见表1) 。

2. 辽宁省超过一半的影院建在沈阳、大连

2013年, 辽宁省拥有可统计票房的影院141家。其中, 沈阳市拥有46家, 大连市拥有29家[6]。两大城市的影院数量大约占辽宁省影院数量的一半还强 (53.19%) 。

数据来源:《2012中国电影市场报告》和《201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

3. 大城市的人均银幕数过剩, 中小城市的人均银幕数不足

以票房500万元以上的影院为例, 2013年沈阳市拥有这样的影院24家、银幕190块, 大连市拥有这样的影院16家、银幕126块, 而铁岭市、丹东市分别拥有这样的影院1家、银幕6块, 影院1家、银幕5块[6]。目前, 沈阳市823万人, 大连市590万人, 铁岭市305万人, 丹东市243万人。不难算出, 沈阳市、大连市的人均银幕数分别为0.231块/万人、0.214块/万人, 铁岭市、丹东市的人均银幕数分别为0.020块/万人、0.021块/万人。相对而言, 大城市的人均银幕数过剩, 中小城市的人均银幕数不足。

4. 辽宁省本土出现了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国有电影院线

通过兼并、收购和联合, 辽宁北方电影院线 (简称辽宁北方) 已成为辽宁省本土最具影响力的国有电影院线。2013年, 辽宁北方省内拥有影院50家 (其中, 票房500万元以上的影院23家, 比2012年增加了1家) [6], 其票房收入约占辽宁省票房总收入的35%。

(二) 辽宁影院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中小城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 中小城市存在着一对矛盾, 即人均银幕数不足与观影次数上升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方法就是加快影院建设的步伐。在大城市影院建设相对饱和的情况下, 中小城市 (包括县级市) 无疑为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在线销售呈上升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7]。中国网民以年轻人为多, 而年轻人又是主要的观影人群。从发展趋势上看, 电影票的在线销售将呈上升趋势。辽宁省内一些电影院线 (如大连华臣) 就拓展了在线销售的业务, 会员和非会员可以足不出户在线提前购票, 提前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和座位。销售平台的网络化不仅降低了院线的运营成本, 而且提高了顾客的消费体验。

3. 巨幕是未来影院发展的重要方向

巨幕指的是比普通银幕更宽、更高的银幕, 其一般呈环形或穹形等特殊形状。通常情况下, 国内标准的巨幕银幕一般为22米宽、16米高。与普通电影相比, 巨幕电影具有高色彩、高保真、高清晰度等特点。为了顺应观众日益上升的体验需要, 巨幕必将成为未来影院发展的重要方向。

4. 电影院线的兼并、收购和强强联合将成为必由之路

从趋势上看, 辽宁省内的一些管理水平低、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电影院线将会被省内或省外的一些管理水平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势电影院线兼并和收购。另外, 辽宁省内一些管理水平高、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院线还将与省外院线实行强强联合, 统一品牌一跃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影院线。

5. 电影与商业、电影与新媒体的跨界营销

所谓跨界营销指的是寻求非业内的合作伙伴, 发挥不同行业营销渠道的协同效应[8]。电影院线跨界营销的第一个趋势就是电影和商业的跨界营销。未来电影院不是单纯的电影院, 而是具有专门的商业配套设施 (如电影主题餐厅、酒吧等) 。商业因电影而不同, 电影因商业而受益。电影院线跨界营销的第二个趋势就是电影和新媒体的跨界营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特别是微信、微博的出现, 新媒体将成为企业进行电影营销的重要平台。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就是电影与新媒体跨界营销的典型范例。

三、辽宁影院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一) 辽宁省电影市场的票房、观众和放映场次

2013年, 辽宁省城市院线电影市场的票房高达8.265亿元, 较上年提高42.99%;2013年观众人次达2729万人次, 较上年提高28.24%;2013年放映场次达117.65万场, 较上年提高42.99%[6]。另外, 2013年平均票价30.29元, 2012年平均票价30.81元, 票价下降0.52元。

1.2012—2013年辽宁省城市院线电影市场票房

2012年、2013年辽宁省城市院线电影市场票房分别为6.56亿元、8.265亿元[6]。见图1所示。

数据来源:《201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

2.2012—2013年辽宁城市院线电影市场观众人次和放映场次

2012年、2013年辽宁城市院线电影市场观众人次分别为2128万人次、2729万人次, 电影市场放映场次分别为823千场、1177千场[6]。见图2所示。

数据来源:《201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

(二) 辽宁省电影市场院线影院票房分档结构

2013年, 辽宁省拥有可统计票房的影院141家, 837块银幕, 120365个座位。其中, 票房在3000万元以上的影院有2家。其中, 大连华臣影城西安路店的票房为全省第一, 其全国排名94位, 比2012年下滑了14位;票房超过1000万元的影院有29家, 比2012年增加了7家;票房超过500万元的影院有55家, 比2012年增加了9家;票房在500万元以下的影院有86家, 比2012年增加了18家[6,9]。见表2所示。

数据来源:《201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

四、辽宁影院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观念和机制落后

辽宁省市、县电影院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依然严重, 区域的自我保护和垄断意识严重地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建立。目前, 省内国有院线的成立只是按行政指令行事, 而非竞争的结果, 缺乏市场的历练。其松散、脆弱的业务关系难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严重制约了辽宁影院产业的快速扩张和长远发展。

(二) 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院线

以辽宁最大的本土院线———辽宁北方为例, 其2013年的票房收入为49006万元, 排在万达、上海联和、中影星美、广东大地、中影南方新干线、广州金逸珠江、浙江时代、北京新影联、浙江横店、中影数字、四川太平洋、河南奥斯卡、时代华夏今典之后, 位居第14位 (2012年第12位) 。从票房收入上看, 排在第一的万达院线 (316149万元) 占全国的14.68%, 而辽宁北方仅占全国的2.28%。从经营区域上看, 万达院线经营区域覆盖27省份 (自治区) 、直辖市, 辐射73个城市;而辽宁北方经营区域只覆盖辽宁、山东、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北等省份 (自治区) , 辐射29个城市。可见, 与万达等全国一线院线相比, 辽宁北方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三) 电影票价偏高

在辽宁电影市场, 2013年平均票价30.29元, 2012年平均票价30.81元, 票价下降0.52元。尽管有所下降, 但票价偏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悉, 美国人均观看电影次数已经达到5—7次/年, 韩国人均观看电影次数达到2—3次/年, 而我国人均观看电影4—5年才一次。毋庸置疑, 票价偏高的结果只会将一些想看电影的顾客阻挡在电影院的大门之外, 此种现象非常不利于辽宁省影院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影院软硬件建设滞后且失衡

近年来, 辽宁省影院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 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 辽宁省影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依然相对比较滞后。就银幕数量而言, 辽宁省有141家电影院, 平均每家电影院仅拥有5.94块银幕。其中, 10厅以上的影院仅15家, 占总影院数的10.64%, 具有巨幕和3D电影放映能力的影院更是不足。另外, 影院建设严重失衡, 辽宁省超过一半的影院建在沈阳、大连两大城市, 中小城市 (特别是县级市) 的影院建设却相对不足。毋庸置疑, 影院建设的滞后和失衡无法支撑辽宁影院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五) 专业人才匮乏

辽宁省影院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 比如, 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等。目前, 辽宁省影院产业这些专业人才仍相当匮乏。从年龄和知识结构上看, 不少电影院 (特别是老的国有电影院) , 存在着职工平均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在市场需求和影视技术不断变化的今天, 辽宁影院产业急需具有市场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年轻电影人才。

五、促进辽宁影院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政府应转变观念, 鼓励国内的民营资本涉足影院产业

政府主管部门应与时俱进, 树立服务意识,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民营资本涉足省内的影院产业, 一起做大做强辽宁省的影院产业。

(二) 政府应引导省内的电影院线合理布局, 进军中小城市

政府主管部门应合理布局, 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省内的电影院线 (如辽宁北方) 进军中小城市 (特别是县级市) , 让这些城市的顾客也能同沈阳、大连的顾客一样及时地观赏到丰富的电影文化产品。

(三) 政府应注重行业协会建设,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为电影院线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

辽宁省应着手打造自己的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该协会除了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外, 还应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定期推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项目, 为省内的电影院线培养出更多技术和营销方面的电影人才。

(四) 电影院线应通过兼并、收购和联合,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影院线

一般而言, 电影院线的扩展有两种路径可供选择:一种是滚动发展战略, 另一种是兼并、收购和联合战略。相形之下, 兼并、收购和联合战略更加符合辽宁本土院线的需要。辽宁省有实力的本土院线应立足辽宁, 放眼全国, 选择兼并、收购和联合等扩张路径, 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影院线。

(五) 电影院线应与制片方等合作, 制作并提供优秀的电影产品

电影行业包括制片业、发行业和影院业 (放映业) 。电影院线要打造差异化的院线品牌, 仅仅做好终端服务是不够的。它未来还应与制片方、发行方合作, 共同制作并以最快速度提供其他院线没有的优秀的电影产品。惟此, 才能获得顾客的忠诚和青睐。

(六) 电影院线应根据市场的需要, 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

针对电影票价偏高的问题, 电影院线应根据市场的需要, 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 (譬如差异化的价格策略) 。另外, 电影院线还应增加在线售票的比重, 通过降低运营成本的方式, 逐渐降低偏高的电影票价。

(七) 电影院线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又要学习运用新兴媒体

随着微信、微博的出现, 新兴媒体已经成为电影院线进行电影营销的重要平台。电影院线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 , 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运用新兴媒体 (如微信、微博等) 。两种媒体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共同提高影片的热度和影院的收入。

(八) 电影院线应加大技术和服务的投入, 提升顾客的观影体验

影院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的产业。因此, 电影院线不仅要加大技术 (如巨幕和放映设备等) 的投入力度, 而且加大服务 (如员工服务培训等) 的投入力度, 通过软硬环境共同改善来提升顾客的观影体验。

影院产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从趋势上看, 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辽宁省的政府主管部门和电影院线应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观念, 充分认清辽宁影院产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准确把握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需求状况, 尽早解决制约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不断提升影院产业的实力和规模,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向上游产业延伸, 做大做强整个电影产业链。

摘要: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影院产业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区影院产业的兴旺标志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在介绍了辽宁影院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基础上, 阐述了辽宁影院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针对辽宁影院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政府应转变观念, 鼓励国内民营资本涉足影院产业;引导省内电影院线在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注重行业协会建设,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为电影院线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电影院线应通过兼并、收购和联合,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影院线;与制片方等合作, 制作并提供优秀的电影产品;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又要学习运用新兴媒体, 加大技术和服务的投入, 提升顾客的观影体验等措施以促进辽宁影院产业加快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影院产业,电影院线,票房

参考文献

[1]王研.辽宁电影要加速发展必须依靠合力[N].辽宁日报, 2013-09-03 (13) .

[2]秦留志.辽宁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 2010.

[3]温韬.顾客体验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以电影放映业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1 (3) :230-235.

[4]温韬.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电影放映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9, 24 (10) :85-90, 96.

[5]温韬.营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33-139.

[6]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13中国电影市场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142, 217-22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8]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3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103.

[9]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12中国电影市场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181.

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 篇2

摘要: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宁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辽宁省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东北振兴;辽宁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被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工业化进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明。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完美结合,对于辽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应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制定整体规划,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比如,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三性”。达到“三感”,满足“三求”,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

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要恢复其原貌。保持其原真状态,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昧.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形象逼真,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通过渗人“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人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丰富经验,加深体验,提升娱乐,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大豆产业;品种;优惠政策;比较效益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3-0075-02

大豆原产地为中国,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既是全省“米袋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近年来,辽宁大豆产业逐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我国大宗农产品净进口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全省大豆产量对确保粮食等大宗产品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辽宁省主要大豆品种

1.1 辽豆25号

辽豆25号适宜在沈阳、辽阳、黑山、锦州、岫岩、瓦房店等活动积温在3 000 ℃以上的中熟大豆区种植。具有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102.2 cm;株型收敛,分枝数3.6个,主茎节数19.8个;椭圆叶,紫花,茸毛灰色;荚熟黄褐色,单株荚数51.5个,单荚粒数2.1个,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脐黄色;百粒质量21.4 g。

1.2 铁丰30号

铁丰30号适宜在铁岭县以南地区种植,属中晚熟品种,需活动积温3 100 ℃。有限结荚习性,株高77.0 cm、株型收敛;主茎节数15.0个,分枝2.2个;叶椭圆形,紫花,淡棕毛,荚熟褐色,单株结荚42.0个,3粒荚较多,籽粒椭圆形;种皮与脐均为黄色,有光泽;百粒质量23.8 g。

1.3 开创豆14号

开创豆14号适宜在昌图、开原、铁岭、抚顺、桓仁等活动积温在2 800 ℃以上的早熟大豆区种植。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80.0 cm;分枝数2.9个,主茎节数16.1个;椭圆叶,叶色深绿;茎秆坚韧,紫花,灰毛,荚熟褐色,单株荚数57.7个,3粒荚居多,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黄脐;百粒质量25.6 g。

1.4 丹豆13号

丹豆13号适宜在海城、锦州、瓦房店、岫岩、丹东等活动积温在3 300 ℃以上的中晚熟大豆区种植。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80.5 cm;株形半收敛,分枝数2.6个,主茎节数17.1个;椭圆形叶,白色花,茸毛灰色,荚熟褐色,单株荚数59.4个;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黄色脐;百粒质量20.4 g。

1.5 辽阳1号

辽阳1号适宜在沈阳以南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英习性,株高100.0 cm以上,株型至塔形;主茎节数23个,分枝2~3个;叶椭圆形,白花,灰毛,英熟黑褐色;单株荚数57.6个,单株粒数132.5个,单英粒数2.3个;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黄济;百粒质量23.0 g左右。

2 辽宁大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前景堪忧

一是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低,比较效益差,远不如玉米和经济作物效益高。二是大豆种植选择地性强,不能重茬,农民承包地无法进行轮茬。三是大豆的市场价格与农民心理预期和实际比较效益有一定差距,优质不优价,农民不看好其发展预期。

2.2 种植方式相对落后

目前,因科技推广动力不足,大豆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相对滞后于大豆品种更替。农民种豆意识偏薄,粗放管理,自家“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影响大豆新品种增产潜力的发挥。

2.3 比较效益偏低

辽宁省农民习惯在瘠薄的土地种植大豆,生产方式依然是分散经营,机械化程度偏低,影响大豆单产水平提升。劳动力价格普遍上涨,导致大豆种植成本提高和种植面积减少。据调查,近年来种植大豆平均单位面积收入一般为180~250元/667 m2,而玉米和水稻的收入能够达到400~600元/667 m2。

2.4 农药残留危害严重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大豆合理轮作空间减少,不仅大豆重茬现象严重,而且玉米除草剂的大量残留,对大豆及豆类作物生长危害较大。

2.5 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

大豆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相对单一,品牌创新意识相对落后。辽宁省多数传统制品加工企业停留在素制品阶段,新型制品加工停留在蛋白阶段,油脂加工停留在色拉油阶段。大豆食品的加工、包装和冷藏技术等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推进辽宁省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推进大豆生产基地建设

要抓住实施全国新增千亿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国油料生产发展规划”及节水滴灌工程建设的契机,在适宜大豆与玉米3 a轮作区域内,建设一批专业化高油大豆生产基地,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进耕地质量,解决土地板结严重、单产水平下降等问题,推进大豆定向化、规模化种植,提高大豆专业化生产能力。

3.2 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

启动实施大豆高产创建行动计划,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借鉴全国粮食高产创建行动经验,在大豆种植的优势区域和玉米大豆轮作区域,建立一批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大豆科学栽培水平,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发展之路。

3.3 构建新型大豆及花生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全省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投入,着力构建新型大豆及花生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争取国家种子工程等建设投资,重点加强业性能强的大豆改良中心、技术创新和转基因实验室建设,强化大豆基础研究、生物育种、转基因育种理论方法创新、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研究,提升新成果转化能力、应用科技支撑能力和种子资源战略储备能力。

3.4 培育商业化育种体系

着力培育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借鉴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理念和研发模式经验,支持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创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nlc202309041051

3.5 实施强强联合联盟战略

实施强强联合联盟战略,振兴民族大豆产业。一是引导支持多元种子企业跨区域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聚焦,完善示范营销网络,延长产业链条;二是支持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组建战略联盟,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双赢。

3.6 完善大豆价格政策

一是完善建立优质优价政策机制。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大豆高产创建行动的实施,大豆生产趋向规模化、专业化,在大豆主产区率先建立大豆优质价政策机制,保护农民政策。二是实行大豆最低保护价政策。从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大豆市场价格偏低是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建议出台大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旎,王恩学,闫德华.开放战略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191-194.

[2] 张海生.浅析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2(1):51-53

[3] 李晓俐.巴西大豆产业发展的启示[J].宁夏农林科技,2014(4):44-45.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main variety of soybean currently cultivated in Liaoning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oybean industry in Liaoning and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presents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 of preferential policy mak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ybean industry in the whole province.

Key words: soybean industry; variety; preferential policy; comparative efficiency

辽宁影院产业发展研究 篇4

(一)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主体,不断提高我省物流服务东北地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地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以上。重点改善物流企业经营状况,保持物流产业稳定发展。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初步建立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产业集群。?

二、发展布局

围绕物流中心城市,打造“一圈两区三带”的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圈”是以沈阳市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两区”是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和辽西物流发展区;“三带”是辽宁沿海物流产业带、沈大物流产业带和锦阜朝物流产业带。?

(一)物流中心城市。构建以物流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全省、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的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沈阳市(沈阳-抚顺-铁岭)作为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和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大连市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地区国际性物流中心城市、锦州市(锦州-葫芦岛)作为辽西物流中心和中-蒙-俄出海新通道上的出海口物流城市、营口市(营口-盘锦)作为沈阳经济区最近的及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物流城市、丹东市作为东北东部物流通道的出海口物流城市,是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二)沈阳经济区物流发展圈。加快沈阳经济区现代物流业的一体化进程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沈阳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沈阳市为核心面向装备制造产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以抚顺、辽阳市为重点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以鞍山、本溪市为重点面向钢铁产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以沈阳、铁岭市为重点面向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物流发展集聚区,成为东北亚物流发展核心区域。加强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间的交通组织和联系,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形成高效快捷、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物流辐射能力。?

(三)两个物流发展区。辽东半岛沿海物流发展区包括大连、营口和丹东市,是欧亚地区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东北地区的重要对外“窗口”和出海通道。辽西物流发展区包括锦州、盘锦、葫芦岛、阜新、朝阳五市,充分发挥连接蒙东和东北地区西部的区位优势,构建东北地区西部物流服务体系,结合巴新铁路建设打通连接锦州、阜新、蒙古国乔巴山的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

(四)三条物流产业发展带。沿海物流产业发展带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对外“窗口”和海上通道。发展重点主要是整合港口资源,实现港口协同错位发展,发展临港物流产业集群。沈大物流产业发展带是我省及东北地区物流发展的主轴产业带。加强大连和沈阳两大都市圈物流互动,整合各城市物流资源,形成跨区域的物流产业集群,率先实现物流一体化。锦阜朝物流产业发展带是内蒙古及蒙古国东部出海物流的窗口、东北三省出关的物流衔接带。加快物流通道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物流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1.整合物流资源,在沈阳新铁西区制造业聚集区和大连“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等建立物流设施平台,通过物流资源共享,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

2.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共享,为企业、行业、政府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信息交换效率。?

3.提高制造业物流社会化程度,通过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物流剥离,实现制造企业主辅分离,使企业更专注其核心业务,增强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4.培育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嵌入制造业的产供销供应链,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双赢。?

(二)物流通道和区域联动工程。?

1.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打破交通部门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障碍,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社会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建设物流功能完善、集疏运通畅的港群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以铁路、公路主干线为支撑的陆运服务体系,推进沈阳、大连、锦州、丹东等地机场建设合理的航空货运物流网络体系。依托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谋划建设一批大型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站,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整合现有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推进现代化、标准化仓储设施建设,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

2.建设和完善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等地的港口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推进阜新、朝阳、本溪等地内陆港建设,打造东北地区国际物流主通道,推进内陆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项目运作,结合内陆港和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形成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枢纽,以沈阳、阜新、朝阳、本溪等地内陆港为骨干节点与腹地紧密连接的东北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加强沈阳、大连两大机场的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航线,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完善锦州、葫芦岛、盘锦、阜新、朝阳等地物流设施建设,接续蒙东资源,构建我省西部能源通道,结合巴新铁路建设打通连接锦州、阜新、蒙东地区和蒙古国乔巴山的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加强沿海和沿边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口岸信息化建设,实现与电子口岸、检验检疫、运输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对接。?

(三)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全省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配送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沈阳沈西综合物流产业园区、沈阳桃仙空港物流园区、大连大孤山临港物流园区、大连周水子空港物流园区、辽阳润恒物流产业园区、营口港前物流园区、丹东港临港物流园区、盘锦辽滨临港综合物流园区、葫芦岛港临港物流园区、阜新北方国际物流产业园区等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使部分园区具有保税功能或建设保税仓库,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四)第三方物流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工程。?

1?加快培育一批与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邮政、快递企业整合功能、延伸服务,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促进甩挂运输发展,提升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和支撑能力。?

2?深化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物流配送项目;加强对配送主体的引导规范,发展电子商务终端配送,提高城市配送满意度。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金农”工程,积极推进农村配送中心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资商品、农副产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专业化配送和服务,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引导城市连锁企业向农村地区建立经营网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方便生产生活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

(五)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要与物流基础设施和产业物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东北地区物流公

共信息平台以及国家重大装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整合网络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交通、邮政等行业原有设施,避免重复投资。整合政府及交通运输、邮政、仓储、商贸等行业的信息系统,建立现代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形成港口、航运、物流、监管等综合信息共享和应用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处理效率。?

(六)重点领域专项物流工程。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钢铁、煤炭、石化等现代物流,建立大宗商品物流体系。深入实施粮食物流规划,加快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节点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建立健全化学危险品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七)物流标准化和物流新技术推广工程。?

1?积极推动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物流标准的制定,按照国家已颁布的物流园区、托盘的物流标准,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软件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加强信息标准化研究,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相互联通、数据兼容和格式统一。?

2?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加强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物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物流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作用,及时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把调整和振兴物流业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物流业发展。?

(二)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加大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划出一定比例,用于物流产业基地内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科技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各市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物流业客户群体,认真研究物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特点,在符合贷款原则的前提下,加大对物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研发适应物流业经营特点的资金支持、支付结算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金融产品。?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用地优惠政策,整合存量资源,优化物流发展空间布局,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相关的物流园区,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对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税收优惠。进一步加大物流企业税收试点推荐工作力度,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简化物流企业征税手续。?

(四)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合作。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投资我省物流业,参与我省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重组和改造。发挥沿海优势,优化口岸作业流程,完善一站式电子通关,提高通关效率,推动与东北地区、环渤海经济区、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合作,统筹区域内物流通道,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重大装备“绿色通道”,共享物流信息资源,互认物流资质,实施监管联动。?

(五)加快物流人才培养。采用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发挥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教优势,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物流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加大物流人才引进力度。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

(二)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市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一到两万人,高校培养物流人才是规模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我市学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生毕业后通常有半年到一年的寻觅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到两年稳定期,企业才会放心大胆培养,导致目前我市物流人才非常缺乏。对于目前的现状,我市应该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企业重视鼓励员工在职培训,高校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加强专家指导与人才引进,建设物流实训基地,以便迎接江门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新的一年,我市会把更多资源投入现代服务业建设发展中,希望物流业抢占先机,推进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去年举行的江门市物流行业协会迎春团拜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紫骊表示。前不久闭幕的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均将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今后我市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并提出力争物流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的目标。物流的快速发展必将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近年来虽说我市物流业发展很快,但由于江门物流业起步晚、起点低,许多方面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为了培养物流人才,自2003年以来,我市各高校纷纷设立物流专业,社会上也有部分培训机构开设物流考证培训班,但物流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我市面临着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中高端物流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已经成为制约江门物流发展的障碍之一。

一、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

物流业人才,是指参加过系统专业培训具有专科学历或具有物流业从业资格证书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四类。从需求量来看,我市这几年经济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

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市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一到两万人,高校培养物流人才是规模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我市学校物流专业设置较晚,学生毕业后通常有半年到一年的寻觅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需要一到两年稳定期,企业才会放心大胆培养,导致目前我市物流人才非常缺乏。从需求岗位来看,由于江门地区受机电、电子、服装等轻工业的影响,物流业的发展也侧重于港口和公路运输、仓储、采购、配送等方面。调查显示,江门地区招聘的物流岗位也以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类居多,这类岗位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看中,强调工作经验。从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比例来看,高级人才占总需求的10%,中级人才占30%。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占60%。

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高校培养方面,目前在我市普通高等教育学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中,几乎都设立了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为中低端人才与操作人员,而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几乎没有。其次,培训机构方面,目前我市仅有几个培训机构开设物流从业资格鉴定培训班,物流行业尚没有形成接受再教育系统参加物流专业培训的热潮,培训机构也没有开设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培训班。最后,社会物流行业方面,不管是制造

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企业,还是其它企业,仅是对本企业的操作流程进行一般的上岗与在岗培训,没有培训企业员工的物流专业讲师,无力承担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大多因上班时间与收入不高等原因,没有参加系统培训的合适条件。

三、物流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政府与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不够重视。我市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政府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规划和指引不足;二是企业领导不够重视。大多数企业领导本身自己对物流认识不到位,因此对物流人才培养没有重视,多数抱着招来就用,或者在实践中积累培养的观念,我市现有物流从业人员如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很难达到现代物流的要求,而企业又不愿意付出培养的成本。

2、物流人才总量供不应求,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市物流人才培养无论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明显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市虽有多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或是物流课程,由于各高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差不齐。

3、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是物流业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理解不透彻,照本宣科,培训缺乏说服力;“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薄弱,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江门本地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讲师缺乏,使用外地的讲师非常不便,成本也高。

4、在职培训体系不健全。物流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两种,一是正规的学科专业教育,二是考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上短期培训课程。而目前上岗资格培训进展相对缓慢,特别是社会上不少物流培训项目由于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培训计划不规范,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无统一标准体系,物流培训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少企业为了节省经费,往往减少员工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在物流不受企业高层领导重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四、物流人才培养对策

1、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现代物流理念。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竞争,树立流通决定生产的新观念,培育大流通促进大生产的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抓好现代物流知识的培训,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经贸部门分管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领导与决策能力,加强对广大企业尤其是工业和流通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物流业的管理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现代流通业的适应能力。有必要调拨政府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物流人才培训,由物流行业协会统一组织培训,统一安排使用资金,对积极参加物流培训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补贴,使更多的企业和人才从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中受益。

2、企业重视鼓励员工在职培训。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从业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企业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员工,多方面为员工创造条件,灵活调整员工的上班时间,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培训补贴,提倡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水平的热潮。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断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专家指导与人才引进。因单个企业聘请专家费用较高,可由物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根据各个企业不同需求,企业与企业联合适当借用“外脑”。可以聘用高校专家、物流咨询公司专家、培训机构讲师为本企业的资深物流顾问与培训讲师,有针对性对本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提供物流发展方案与培训员工,同时为这些专家提供灵活的工作机制,就本企业物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为企业物流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建设物流实训基地。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给学员提供实践环境,而且要具备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实践功能,包括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实训,物流企业人员短期培训,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目的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上一篇:知识创新系统下一篇:让学生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