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

2024-09-18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精选8篇)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 篇1

21世纪, 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正如产业结构理论揭示的那样, 在工业化后期, 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 第三产业继续快速发展, 产值在三次产业中占有支配地位。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 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鉴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和国内外的发展经验, 早在2007年我国就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到2020年, 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 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面对世界资源价格上涨、资本流动性增强、人民币升值预期、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复杂形势以及调整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缓解就业的现实压力, 我国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辽宁来说, 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沿海经济带的开放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兴起。同时, 服务业的发展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 可以协调各产业间关系, 扩大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本文认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 辽宁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 具备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本条件,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时期, 有必要对服务的发展进行一次系统SWOT分析。

一、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我们有必要界定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服务业是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 指那些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根据国家2012年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 , 服务业包括15个门类和3个大类, 明确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由于服务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目前我国乃至国际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结合辽宁省的实际, 我们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农村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的服务, 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 主要包括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开采辅助活动等。生活型服务业主要是面向居民的服务业, 主要包括商贸餐饮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等。公共服务业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农村服务业指与农村、农民、农业相关的服务业。这种四种类别虽然有交叉, 但能很好的反应我省服务业的分布和发展服务业的工作重点领域。

二、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

2012年, 辽宁省服务业比重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 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相比差距甚大, 伴随我省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巨大。

(一)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优势 (Strength)

1. 区位优势

辽宁是东北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连接的通道, 拥有全国最密集、最现代化的铁路、陆路交通网, 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 优良港口众多, 是东北经济圈的中心省份。同时, 辽宁又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省份, 明显的区位优势为辽宁“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区位优势为辽宁发展服务业提供了无法比拟的便利:交通枢纽发达、港口众多, 可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临港、临海工业发达, 可发展第三方物流、科技服务等产业;海岸线漫长, 可发展高端滨海旅游等。

2. 城市化水平较高, 城市规模较大

2012年, 辽宁省的城市化率达到65.7%, 仅次于广东, 拥有沈阳、大连两个特大型城市, 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人口聚集, 城市规模较大, 服务业发展内在需求较大。尤其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 已形成了对服务业强大的规模需求, 为金融、商贸服务业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优势

辽宁省已经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 工业存量优势明显。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以及临港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都将更多地依赖于金融、物流、科技、商务、信息、人才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有力支撑, 这都为辽宁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要求辽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的战略转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将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拓宽空间。2012年,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0.1%。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需要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支持, 从而会促进生产者服务需求 (如生产服务、金融服务和流通服务等) 的增加。

(二)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劣势 (Weakness)

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不能适应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要求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跟进, 现实中与消费型服务业发展相比, 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总量基本维持在70%以上的水平。据估算, 2013年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约为1/3, , 上升空间很大。

2. 服务业企业“小、散、弱”, 缺乏竞争力

整体来说, 辽宁省服务业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09年辽宁部分服务业企业专项调查表明, 资产总计超过1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不足6%, 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也低于6%。在科技、旅游、咨询、会计、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业态中, 省内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 没有在全国或全省叫得响的龙头企业, 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本地服务业企业亟需做大做强。

(三) 辽宁省发展服务业的机会 (Opportunity)

1. 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早在2007年, 党的十七大对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为了大力发展辽宁服务业, 近年来, 辽宁省政府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 这必将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9月,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指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这无疑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10月, 辽宁省财政厅、省服务业委员会发出关于印发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为提升服务产业现代化水平, 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2012年7月, 辽宁省委公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推动全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过去五年, 辽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2012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48万亿元, 是2007年的2.2倍, 年均增长12.5%, 由2007年全国第八位升至第七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103亿元, 接近2007年的3倍, 年均增长23.4%。人均生产总值5.66万元, 同比增长12%。辽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均GDP的持续增加无疑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根据美、日、韩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得出的经验, 在年人均收入3000美元上下时, 服务业发展将是该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我省正处于这样一个发展时期。

随着收入水平日益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稳步提升, 逐步由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 多层次和高效率的服务需求不断成长, 为新兴服务行业和新型服务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消费领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旅游、汽车和住房消费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 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3. 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推动着辽宁省服务业的大发展

近几年,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 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实施, 恰逢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 这将极大推动我省科技服务、商贸流通、旅游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与实施, 将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服务业大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与政策环境, 辽宁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此外近几年, 辽宁省开工建设了136个服务业聚集区。沈阳金廊、大连钻石海湾、锦州十里商街等成为服务业的标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以沈阳“金廊工程”、大连“钻石海湾”、鞍山四达物流园区、铁岭新城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已经成为辽宁招商引资的新概念、新热点。

(四) 制约辽宁省发展服务业的因素 (Threat)

1. 产业结构重型化, 未来发展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

目前, 我省尚未摆脱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 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 服务业仍是薄弱产业。产业结构的重型化使得我省未来发展面临调整过剩产能、节能减排的政策压力, 面对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以及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新要求, 加快服务业发展, 为传统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升级改造提供支撑, 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与目标, 是现实之举、当务之急。

2. 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困难

目前, 省、市各级财政虽然设立了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但规模有限, 对重点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城 (郊) 县和产业园区给予奖励支持不够, 对发展中小服务企业和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给予银行贷款贴息和直接补助不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少, 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 或通过项目融资及进入投资基金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筹措资金数量少。

三、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明确服务发展的战略定位

依据辽宁省情以及“十二五”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服务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但在辽宁产业结构中, 服务业仍是短板,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难以发挥对国家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有力支撑作用, 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还明显偏低。因此, 建议未来辽宁省服务业定位为“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化适配型生产型服务业”+“提升就业、和谐辽宁的现代社会生活性服务业”。旨在把辽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在全国乃至东北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金融中心”、航运“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新兴服务业的发源地。

(二) 转变观念, 树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必须从装备制造业是“当家长子”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把服务业的发展同农业、工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辽宁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就必须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服务业。

(三) 完善城市功能, 全面规划, 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辽宁城市功能严重不足, 比如鞍山主体是钢都, 抚顺、阜新为煤都, 辽阳为化工城。大部分城市都是依赖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 城市功能缺失。而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市为载体, 因此, 依照本地资源优势, 完善城市功能, 才能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必锋, 王厚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J].2009 (7) .

[2]李雅静.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研究.沈阳理工大学论文集[C].2011.

[3]刘相锋.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实证分析.辽宁大学论文集[C].2012.

[4]刘光忱, 赵曼, 孙磊.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建筑经济[J].2013 (1) .

[5]管清俊.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科技广场[J].2012 (2) .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 篇2

关键词:辽宁;科技服务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8-01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出,科技服务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全国两会也主要聚焦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新常态下,辽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一,缺少系统完善的科技服务业平台。

服务业的发展,来源于信息的获取,要发展科技型的产业,就离不开科技产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前沿科技信息。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这个核心力量需要优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只有保障做好了,创新才得以满足,从而推动服务业整体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科技服务业的平台有益于缩短产品的出场速度,提高生产率。

第二,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辽宁,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沈阳、大连,2016年3月18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名单,其中我省的鞍山市榜上有名。在省内这三个城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迅速,但是,于此同时,科技服务业发展在东北振兴的旗帜下奋勇向前,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有2012年颁发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7年)》,但是还不是很完善。在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漏洞,对科技服务业内部机构制度、生产模式、资金运站等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第三,本身产业认知不足。

一个企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依靠科技,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认知相对不足,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进步。在国内,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企业自认为对科技服务的需求不是非常迫切,其中一部分缺乏正确的认知,更有甚者,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服务发展层次相对较低,服务的质量相对不高,不足不了企业前进的脚步,最后导致一些企业与科技服务业之间的本身友好信任的合作出现裂痕最终失信导致合作终止。

第四,精英匠人等复合型人才缺乏。

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增值高、消耗少的新型高端服务业态,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加速器和助推器,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重要抓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拥有掌握核心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也是战略资源中不可替代的。发展科技服务业,需要大量拥有高端科技的精英等科技人才。目前,辽宁省的科技人才质量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在科技人才的培育等方面也存在的诸多的问题。

第五,官办色彩浓厚影响生存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国企进行改革,形成当下很多科技服务业,这些都是由当地政府出资创建的,具备一定的行政力量,官办色彩相对浓厚,缺乏企业本身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在科技服务业本身的运营过程中,靠政府主要资助的,没有形成自身一套系统的、符合市场发展要的制度,从而生存能力表现相对较低,占有的有效资源较少,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较弱。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国,广东、江苏、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相继制定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选择一批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抢占科技服务业发展制高点,以政策杠杆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科技服务业不仅仅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柱,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只有科技服务业的优先发展,才有可能使我省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同时,科技服务业又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对改善辽宁的经济结构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臧晓娟:国外科技服务业先进经验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商业经济,2014(6)

[2]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2014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沈金荣:科技服务业分类研究综述,科技与创新,2015,8(63).

[4]唐守廉:中关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

[5]杨龙塾: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国海洋大学,2010.

[6]屈娥、赵宏发:国家科技服务业对中国的启示,云南省科学计算情报究所,2011(18).

加快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篇3

一是政府要从宏观规划引导。针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化、大型化、组织化发展。要科学引导, 加强区域协调和企业间的分工合作,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要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 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 提高接单能力, 注重培育承接商务流程外包业务能力。

三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中心城市要科学合理建设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形成多个中央商务区, 加速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步伐。依托各类工业产业集群,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企业需求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检验检测、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 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工业产业集群聚集。

四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 加快推进以技术、设计、信息等知识型服务要素在工业链条上的有效应用, 鼓励优秀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关键核心服务环节为中心转变。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改造传统服务业, 培育品牌龙头企业。在物流、金融、商务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

五是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引导企业着重抓核心竞争力, 优化管理流程, 延伸产业链, 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 培育形成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新主体。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先行先试, 通过抓好典型来普及推广。探索建立便于企业主辅分离的税收和补贴政策。

辽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 篇4

1.1服务外包现状

根据辽宁省外经贸厅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1136家,从业总人数仍突破21万人;全省1-12月份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21.55亿美元,接包合同执行达17.65亿美元。核心区域布局已经形成,全省近98%的服务外包企业集中于大连、沈阳,当中91%在大连,沈阳份额不到7%;从执行额来看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额99.8%集中在大连、沈阳,其中87%在大连,近13%在沈阳。

1.2辽宁发展服务外包优势

辽宁发展服务外包优势如下:

1.2.1区位交通优势。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西南与京津冀相邻,西北与内蒙相依,东北与吉林毗邻,南傍渤、黄二海,与山东半岛遥相辉映。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物流中心。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朝鲜一江之隔。辽宁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六个港口。沈阳桃仙和大连周水子两个国际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覆盖面广阔,交通便利。

1.2.2政策扶持优势。辽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南端,环渤海经济圈最北端。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辽宁发展,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的发布给辽宁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辽宁也积极努力提高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辽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扩大服务外包的目标。以上政策的实施为辽宁的服务外包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4年6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4】30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4】31号),鼓励辽宁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技术服务、软件技术和相关信息服务出口。开展服务外包认证示范。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文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领域,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2015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67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这是国务院首次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2015年6月29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2015年度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财行[2015]216号)其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和技术出口。各项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为辽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3人才配套优势。截止2012年,全省有研究生培养机构50个,其中包括14个科研机构和36所普通高校。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12所(含独立学院18所),其中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4所,市属18所,民办35所;按办学层次分,本科院校63所、高职专科学校49所。此外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22所。[1]各高校学科设置合理,专业配置优化,每年都为辽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人才。为了更好的吸引人才,2014年1月辽宁省又对人才落户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放宽了部分落户限制,为来辽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2辽宁省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探究

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等相关战略决策的支持引导下,辽宁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服务外包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契机,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开拓金融、保险、电信、商业、物流、软件等服务贸易领域,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辽宁日语类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多,同时人力成本偏低和周边配套比较齐全的优势,使得辽宁成为服务外包大省尤其是对日服务外包在全国名列前茅。虽然发展很快,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很多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比如小微企业数量大占企业总数比例较大,抗风险能力普遍不强,出口市场过于单一,主要依赖对日出口。

如果想要科学、可持续发展,就要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发展对策如下:

2.1以点带面,合理布局。根据数据显示辽宁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主要集中在大连、沈阳,应该充分发挥两个城市的一南一北核心作用,积极辐射全省其他城市逐渐发展。探索建立丹东对韩、朝,锦州对蒙古等外包业务拓展,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两个服务外包次核心城市。使服务外包成多元化发展。

2.2提高内涵,转变职能。目前辽宁的软件服务外包工作,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末端。受语言、技术壁垒、商业机密等原因的制约,业务层次提高困难。应该积极增加高端设计人员培养力度,整合小微企业资源冲击大型项目,积累经验,尝试向省内其他二线城市下沉业务,探索向越南、朝鲜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二次发包,实现职能转变,以提高企业接包能力和研发能力。

2.3拓展市场,降低风险。辽宁的软件服务外包主要依赖于日本市场,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日本地震、日元贬值等事件给辽宁的服务外包造成了巨大波动,对日服务外包企业影响巨大。为了规避风险,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有目标的拓展业务和规范行业标准,如以辽宁软件服务外包为整体形象向世界宣传,积极开辟美国、欧盟等信息产业发达国家市场,帮助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小微企业重组,积极拓展国际结算方式等,打造辽宁品牌行业和品牌企业。继续办好大连软交会这一展会品牌,通过展会开拓视野和推介企业和服务。

总之,辽宁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规划好战略布局,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重视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同时做好服务外包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为辽宁的服务外包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如日中天,辽宁凭借深厚的工业化底蕴和区位优势,在各级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央政策扶持的契机,促进传统工业产业的升级、改造、转型。打造出服务外包品牌产业,为辽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辽宁,服务外包,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2012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辽宁省教育厅.http://www.lnen.cn/secpage.htm?action Type=viewjsp&id=18444.

[2]于洋,孟妮.发展服务外包辽宁靠什么?[N].国际商报,2011,6,23,B04.

论辽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篇5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决策, 使辽宁省成为国际资本投资合作的一个热点地区。特别是东北亚经济圈内的日韩等国家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同辽宁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积极性很高。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 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诸多优惠政策, 为发挥辽宁省原材料、装备制造及其他重要产业资源优势, 加快改造调整步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国家为促进东北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所给予的进出口优惠信贷、增值税改革、外资优惠政策、出口企业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资金等扶持措施, 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 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对辽宁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支持作用。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也是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曾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同时拥有沈阳软件园等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 逐渐形成了嵌入式、动漫和软件外包三大特色领域, 位居国内软件业较发达城市之列。2006年12月, 沈阳东北亚软件外包联盟启动, 这是沈阳市整合软件外包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又一个具体行动。不仅如此, 沈阳的金融外包近几年发展显著。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机构集中且门类齐全,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位于沈阳市和平区“钻石商圈”核心位置的“金融街”, 被称作“国际大马路”, 百年来凝聚了浓厚的金融底蕴。2008年“沈阳金融街”挂牌成立以来, 加速建设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推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 “沈阳金融街”聚集了2家金融监管机构、160余家银行机构、55家保险机构、24家证券公司, 以及投资、期货、信贷、事务所、咨询中介等1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沈阳金融街”银行存贷款余额分别占沈阳市银行业存贷款余额的28%和37%, 居全市之首。但是辽宁省的服务外包整体发展参差不齐, 在沈阳、大连这些外包先行城市迅速成长的同时, 其他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几乎没什么发展。作为辽宁省制造业比较集中的鞍山市, 服务外包企业数目寥寥, 更谈不上规模。营口等其他城市的服务外包发展也不景气, 为数不多的几家外包企业只有十几个正式员工, 信息化收入也很低。这些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 更是难以有所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 辽宁服务外包发展增速。据沈阳海关统计, 2009年上半年全省软件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1%, 占同期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29.7%。2009年5月在沈阳召开的“2009中国 (沈阳) 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峰会”, 发布的2008中国软件出口和外包前20名企业排行榜, 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居两榜榜首, 大连市政府和沈阳市政府荣获2008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政府推进奖, 近几年辽宁省依托沈阳和大连两个服务外包基地, 服务外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辽宁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不分的状态。许多服务领域至今仍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 本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 却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直接导致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能源供给政策以及更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方面, 存在许多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服务业内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 缺乏自我发展机制。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 篇6

一、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标志

1. 增速持续加快, 效益不断提高。

前三季度, 全省服务业显现出自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持续以高于GDP的速度快速增长, 增幅达到12.8%, 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高出GDP增幅0.1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 经济、社会效益也不断提升。一是服务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月份, 服务业完成地税收入507.8亿元, 同比增长25.2%, 占全省地税收入的64.1%, 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1~9月份, 全省服务业共新增就业49.9万人, 占全省新增就业总数的52.2%。

2. 投入快速增长, 后劲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 形成了明显的投资热潮。1~9月份, 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1亿元, 同比增长43.2%, 高于上年同期10.1个百分点, 高于第二产业3.6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全省10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480亿元, 占全年计划投资的72%。服务业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19个, 合同利用外资额达到89.6亿美元, 同比增长85.1%。合同利用外资额的大幅提升, 标志着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省服务业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的强劲态势。

3. 各市竞相发展, 喜成百舸争流。

(1)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 共有10个市的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有8个市 (盘锦市、葫芦岛市、辽阳市、阜新市、鞍山市、丹东市、大连市、抚顺市) 的增速超过了本市GDP增速。服务业发展速度排名前3位的是: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 分别增长18.6%、18.3%、17.9%;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还有:丹东市17.8%、阜新市16.5%、朝阳市14.7%、营口市14.5%、锦州市14.4%、大连市13.6%、铁岭市13.4%。 (2) 从服务业占GDP比重看, 居前3位的分别为阜新市、沈阳市、大连市, 比重分别为45.9%、45.4%、43.8%, 比重超过四成的还有葫芦岛市、鞍山市, 比重分别为42.6%、40.4%;比重低于40%的有9个市, 分别为抚顺市39.4%、锦州市38.8%、丹东市36.1%、营口市34.4%、辽阳市31.6%、朝阳市30.6%、本溪市30.2%、铁岭市25.6%、盘锦市20.7%。

二、各主要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 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

今年以来, 各级商业部门接续推出系列主题促销活动, 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全省商品市场呈现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1~9月份,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1.2亿元, 同比增长17.9%, 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实现营业额1010.4亿元, 增长18.2%。今年以来, 汽车、家电等热点商品销售活跃。全省累计销售汽车31.6万辆, 同比增长45.2%。截止到9月30日, 全省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8万台 (部) , 销售额10.5亿元, 全省已有50万户农民家庭, 更新购买了家电下乡产品。

2. 交通运输邮政业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 全省货运总量实现10亿吨, 增长8.3%。其中, 铁路货运量达到1.4亿吨, 增长3.8%;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2亿吨, 增长14.3%,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 位居全国第三;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 位居全国第二。1~9月份, 邮政业务总量达到29亿元, 同比增长17.6%;电信业务总量达到666.1亿元, 增长14.7%。

3. 房地产业高速增长。

全省新出台了一系列购房优惠政策, 为购房者提供了便利, 激发了百姓的购房热情。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926.6亿元, 同比增长35.5%;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272.7万平方米, 增长43.4%;销售额1300.3亿元, 增长54.2%。

4. 金融服务业平稳运行。

三季度末, 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5561.6亿元, 同比增长33.2%,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1.3个百分点, 前9个月, 共增加贷款3252.9亿元, 同比多增1922.3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万亿元, 同比增长24.4%,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全省14家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良好, 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实现跨省经营, 锦州银行、营口银行实现省内跨区域经营。大商所继5月份期货交易量、6月份期货交易额两项指标相继止跌转升后, 期货交易日趋活跃, 前三季度, 累计实现期货合约成交量6.1亿手, 同比增长31.1%;成交额26.9万亿元, 增长25.1%。

5. 旅游、会展业逆势发展。

全省积极采取有效的促销措施, 努力克服经济危机、流感等不利因素影响, 促进旅游、会展业健康发展。1~9月份, 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22.1万人次, 同比增长19.4%;旅游外汇收入13.7亿美元, 同比增长16.7%。举办各类展会405次, 实现交易额1568.6亿元。

6. 科技、软件产业迅猛发展。

截止目前, 全省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5家, 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 除盘锦外13个城市的高新区都创办了创业中心。全省孵化场地面积达到3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5300家;孵化企业共有从业人员近13.7万人;在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 全省软件出口额3.7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64.5%, 占全国出口软件的35.2%, 名列全国软件出口首位。

7. 文化、卫生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前三季度, 全省文化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截止9月底, 全省拥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33800家, 从业人员达30.9万人,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6%。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省本级今年预算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 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三、城区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1. 城区成为“保增长”的主力军。

1~9月份, 全省56个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18.8亿元, 同比增长18%, 高于全省GDP增速5.3个百分点, 占全省GDP的59.3%。作为服务业主要承载地的城区, 其经济的高速增长, 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服务业的发展。56个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574亿元, 占GDP比重为45.8%, 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增幅达19%,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2个百分点。

2. 城区财力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

1~9月份, 全省56个城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817.48亿元, 同比增长16.8%。各城区平均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4.6亿元, 比同期增加2.1亿元。城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82.26亿元, 同比增长18.3%。各城区平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04亿元, 比同期增加7778.6万元。

3. 城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

1~9月份, 全省56个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5亿元, 同比增长42.9%, 占全省比重为47.4%。各城区平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79.7亿元, 同比增加23.9亿元。

4. 城区招商引资掀起了新热潮。

各城区抢抓国际、国内资金转移的良好机遇, 坚持政府主导, 注重招商项目策划和推介, 创新招商引资的手段和方法, 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领域。前三季度, 56个城区共引进内资1523亿元, 同比增长85%;引进外资53.3亿美元, 同比增长3.3%。

5. 城区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1~9月份, 56个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89.7亿元, 同比增长19.2%, 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为66%。56个城区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9.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8.1亿元。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具体措施

尽管全省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 仍存在着服务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较少、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 全省要继续围绕辽宁发展振兴的大局, 根据服务业自身特点, 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 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 努力推动全省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1. 以三大经济板块为依托, 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 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主旋律, 服务业要根据三大板块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三大板块建设的热潮中, 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一是以辽宁滨海大道全线贯通为契机, 建设百里服务业产业带, 加快发展交通物流、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二是以沈阳中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 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三是以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为契机, 发展商贸物流、乡村旅游等传统服务业, 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2. 以城区为载体, 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城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把城区作为发展服务业的实施主体和主要承载地, 鼓励城区突出抓好服务业,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认真研究每个城区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 帮助城区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一是在和平区、沈河区、中山区等大都市的主城区, 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载体, 大力发展高端商务、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推动服务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集聚化。二是在浑南新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新区, 以各类园区和企业为基础, 着重发展创意文化、动漫制作、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三是在城郊区, 以原有产业基础为依托,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农技咨询、商贸物流、乡村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 引导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及现代农业间互促、互动和融合发展。

3.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不断积蓄服务业后发优势。

抓住投资热潮来到辽宁的有利契机, 大力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 完善项目策划、项目包装、项目储备、项目招商、项目建设、项目营运的项目服务工作链, 为服务业发展“强筋健骨”。一是紧盯项目储备。会同有关地区和部门, 策划包装一批服务业项目, 同时建立完善投资1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库, 提早对明年的服务业项目做出总体安排。二是紧盯项目引进。筛选并推出实际操作性强、预期效益好、拉动力显著的项目, 到省外进行推介, 重点抓好已签订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 确保签订项目尽快落实到位。三是紧盯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促建促产活动, 强化大项目跟踪服务, 抓落地、促开工、推进度、保竣工、出效益, 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 以项目促投入, 以投入促发展。四是用好服务业专项资金。制订完善服务业资金管理办法, 做好资金使用的督查工作, 确保资金用在服务业项目上, 发挥好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

4. 以新城建设为契机, 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

目前, 14个市都在建设新城, 每个新城就是一个服务业集聚区。要积极推动14个新城建设, 优先布局服务业重大项目, 形成规模效应、牵动效应。同时要突出抓好沈阳金廊、大连钻石海湾等7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沈大沿线都市服务产业带、大连国际航运中心临港服务产业带等15条产业带建设,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服务业网络体系。

5. 以重点企业为龙头, 提升服务业竞争实力。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 篇7

一、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比北京、上海等省市起步晚, 但是在进入新世纪后得以快速发展。中共辽宁省委制定的培育“一个中心”、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的目标, 更使得全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大幅提升。据辽宁年鉴 (2010年刊) 的数据, 2009年, 全省生产总值完成15065.6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2008年增长13.1%。其中, 第三产业完成5829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 增长12.1%, 增幅比2008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现代物流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娱乐服务业及租赁服务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 辽宁省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1.2%、13.8%和9.2%, 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8.9%和15.7%。金融业支持经济的力度加大,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222.1亿元, 比年初增加4650.3亿元。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的主导产业之一。

2. 成为安置就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

2010年辽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末, 辽宁省2277.1万就业人口中, 从事第三产业的有960.4万人, 占42.2%, 比2008年增加67.9万人;其中, 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增幅十分明显, 金融业增加1.6万人,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3.1万人,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加1.4万人, 已成为辽宁省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说明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因覆盖面广、知识性和创新性强, 对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 营业税收入明显增加。

辽宁省2009年完成全口径地方税收1119.5亿元, 同比增加204.6亿元, 连续6年实现20%以上增长。其中服务业地方税收完成707.3亿元, 占63.2%, 同比增长27.5%。

4. 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

通过引进连锁经营、物流采购中心等现代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 提高了全省的商业现代化水平。目前, 全省城市连锁店总量已超过1万家, 全年实现销售额千亿元, 占社会消费

●孙超任仲亮

品零售总额的1/4。全省构建起包括20个物流园区、800多家物流企业在内的物流网络。

5. 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和结构得到优化。

在辽宁省服务业增加值中, 以金融、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电信、信息服务、互联网服务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 开始居于主导地位。2009年, 全省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总收入分别为185621万美元和2098.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8.3%。全省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星级宾馆已达515家, 旅行社1110家。金融行业法人单位由2008年的1415个发展到2009年的1736个。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也由2008年的10708家增加到11822家。到2010年末, 有44家外资银行机构在辽宁省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2009年全省新增上市公司8家, 募集资金314亿元。大连商品交易所成交额376437亿元, 同比增长37%。2009年, 辽宁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7.8亿元, 同比增长36.7%。软件业全年累计出口13.6亿美元, 同比增长35.2%。以东软集团、大连华信、大连海辉等企业逐渐形成软件出口产业集群。2009年辽宁省拥有软件企业788家, 其中260家企业涉足软件服务业, 2008年增加97家。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在电信、通信、金融、工业自动化控制、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子政务等领域不断扩展, 同时还将服务对象扩大到日本、韩国及欧美、非洲等国家的企业。2009年, 辽宁省文化企事业单位共有3.38万个, 从业人员30.9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亿元, 增幅达38%, 占全省GDP的0.76%。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50亿元, 同比增长30%。沈阳、大连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 搭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辽宁省会展业快速发展, 成为展示辽宁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平台。2009年, 辽宁省展览总面积31.5万平方米, 形成了沈阳、大连两大会展中心城市, 培育出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大连的服装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锦州笔架山海会节、阜新玛瑙节、丹东鸭绿江旅游节等省内展销节庆活动的知名品牌。随着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国有、集体、合营、外资和私营个体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企业之间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二、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 辽宁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具备良好的优势条件。

一是资源优势。辽宁省被誉为新中国的来重工业摇篮, 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据《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东北地区在全国前200强的城市中占据18个位次, 其中包括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鞍山等11个城市。二是行业优势。辽宁省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等行业的龙头省份。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得到了众多行业的支撑。辽宁省已成为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密集地。三是区位优势。辽宁省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五大口岸城市, 有现代物流和贸易中转的天然优势。“五点一线”战略的实施, 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及电子商务、仓储配送、运输分拣、货代报关、结算理赔等相关服务业, 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2. 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地位机遇。辽宁省在原省商业厅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服务业委员会, 作为辽宁省服务业的专职主管部门。为促进城区经济发展, 辽宁省还向54个城区下放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8亿元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城区给予专项补助。政府的大力扶持对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使得服务业成为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动力机遇。随着WTO后过渡期的结束, 辽宁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为辽宁省服务业结构升级、拓展国际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大规模吸引外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产业基础机遇。辽宁省已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围绕打造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目标,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临港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为辽宁省服务业加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四是内在需求机遇。辽宁省城市人口聚集, 城市规模较大, 服务业发展内在需求较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 消费结构稳步提升, 多层次和高效率的服务需求不断成长, 为新兴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当然, 辽宁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也面临着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化要求不适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规模结构不合理、高技术服务业布局分散等劣势;也必须直面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集聚度低下、产业竞争力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不强、良性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技术附加值偏低、竞争力较差、人力资本匮乏等因素的威胁和制约, 需要我们仔细研究, 认真加以解决。

三、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 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应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时机, 以深化市场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引进人才为行业发展基础, 实行对高科技服务业进行政策倾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加快工业升级步伐,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实现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协调发展。

1. 深化市场改革, 扩大服务业开放度。

市场化是服务业产生成长的前提, 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化程度, 市场化程度越高, 服务业质量提高和数量增长越快。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创造出更多的需求, 诱发新的服务行业的产生, 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

2. 营造良好环境, 吸引服务企业的省内积聚。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 逐步构建以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为核心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尽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以高新工业园区载体, 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吸引高端服务企业的在辽宁省内积聚。

3.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特征, 决定了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相匹配。因此辽宁省既要着眼于长远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现有人员素质的提高, 也需要实行拿来主义, 着眼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的引进。

4. 加快工业升级步伐, 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辽宁省应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来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行业的产业, 引导企业从两头在外的低附加值生产方式向原材料市场朝内、高附加值式转变;二是培育新材料、装备工业、生物制药等层次高的工业主导产业, 加大相关目的工业招商引资, 采用土地倾斜、基础设施配套开发、资金贷款支持等措施吸引这些项目来省内投资建厂, 以提高工业产业层次, 增添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郭馨梅.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2].王仰东, 安琴, 祖立新, 李岱素.珠三角高技术服务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0)

辽宁服务业聚力发展 篇8

一、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科技服务产业化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近5年来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增加值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见图1)。 如图 ,2013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 术产品增 加值实现5970.8亿元 , 增长26.1%, 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 , 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 如图所示,2012年装备制造业增幅为工业四大支柱行业之首。 最高为农产品加工,增加值为778.1亿元;其次是冶金工业,完成628.2亿元; 最低为石化工业, 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08.2亿元,增幅为工业四大支柱行业中最低。 (见图2)。

2013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数达1609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7件。

2012全年有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全年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8个。 年末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2个。 2013年, 全省院士人数达56人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353个 ,工程实验室113个、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4个, 工程研究中心95个、企业技术中心609个。

数据来源:《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科技活动的投入稳步增长

2011年科技活 动经费的 筹集额和 支出额为51.38亿元 ,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有较大增长如表所示。 而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科技经费的内部支出额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

数据来源:《辽宁统计年鉴-2012》

3、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013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20家 ,100户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和75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了发展。 国家级高新区7个,省级高新区7个,数量均居全国第4位。 拥有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1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 2013年新设工作站8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5家,目前, 全省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91家,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0家。 新认定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试点联盟达到34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7家。

4、辽宁科技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2年全国同类指标中排名第11位, 虽然与北方省区相比名列前茅, 但与江苏和浙江比差距仍然很大, 与山东相比也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辽宁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一个上升期,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制约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1、政府导向的指引作用不明确

对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断加大推行工作的力度。 但科技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 具有独特发展思路和规律, 应区别对待。[3]施行“引进来”政策,充分利用辽宁省市场对科技服务业产品的巨大需求,通过政策指引,吸引外资投入辽宁省科技服务业。 但政府引向性不强,指引和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辽宁省科技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影响其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源、低污染等产业优势,因此政府一些职能参与到科技服务业竞争中, 导致了一些无序竞争, 没有发挥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作用,进一步阻碍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4]

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企业总数少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看 , 辽宁省现年有高新技术企业1320家,全国范围来看,截止2012年的,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多达8134 ,位列首位;广东省拥有6831家高技术企业 (其中深圳市拥有2949家);江苏省企业数为6256;上海市有3797家 ;浙江省4585家(其中宁波936家);山东省有2595家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青岛为545家); 安徽为1966家。 由此看出,辽宁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中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3、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服务程度不高,自主发开产品能力不够

目前,辽宁省真正高尖端的科技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 相当一部分科技机构的规模档次依然较低。 除此之外,为数不多的高端科技服务机构也较薄弱,从而形成因果联系,无法形成完善的品牌效应。 这也就导致了无法吸引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是很高。[5]其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程度不高,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欠缺。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

4、科研经费投入横向比较不足

坚持创新 驱动,才能为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2而科技经费投入又是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 但我省的科技投入与投入强度都属中等水平,有待加强。 辽宁省在2011年全国各地区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中排名第七位,2012年在全国地区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方面仍然是维持原有排名,辽宁与发达省区在科研经费支出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5、科技服务人才匮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2012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06%,低于全国2.81%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第18位, 企业创新型人才不足已经成为自主创新中的突出矛盾,是阻碍企业开展技术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才匮乏也必然导致辽宁尖端科技人才的缺失。 加快拓宽科技服务人才来源途径和培育科技服务业精英人才是现在辽宁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中之重。3这是努力形成灵活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的关键。 目前,辽宁科技服务业相关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创新型科技服务人才十分缺乏,这造成辽宁省的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很难同其他省、市竞争。 近年来,沈阳市的科技服务机构、技术评估咨询、科技中介机构等有发展的趋势,但相应的从业人员却严重缺失。

6、税收财政政策不完善

中国现行税制是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 而且存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对较重,再加上缺乏完整的、透明的、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 导致外来国际资源的流失, 制约了辽宁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都积极提倡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也提供相对应的优惠政策,就扶持政策这一方面,辽宁省现有的优惠政策尚有不足, 如天津对新设立总部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给予补贴2000万元,而沈阳最高却只能达到1000万左右,天津对原有总部新增投资按增资额给予不同档次补助,最高达1000万元,沈阳则没有。

三、完善辽宁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技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因此根据科技服务业运行模式的自身特性,在政府框架设计和措施实施上协调一致。[6]加快发展辽宁省科技服务业,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大辽宁战略及沿海经济带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1、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财税制度

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实施投资奖励政策,吸引资金对科技服务业发展很重要。 在发展科技服务业方面, 不可能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应把政府投入作为引导资金,带动民间资本的投入。[7]倡导科技服务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技术创新、业务拓展等在市场的主导环境下才能实现。 计划补助、 补贴和税收优惠是较为常见的税收优惠政策。 应制定倾斜政策,大力扶持科技服务业相关产业,在税收、信贷等发面给予政策支持,推行针对专项科技研发的补助,提供情报给专项咨询机构,为非盈利专业中介科技机构则提供专项拨款。

2、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更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脑力劳动者及高级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相对匮乏。[8]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才培训,一是对已就职人员进行培训, 派往国外留学或深造,培养人才的竞争意识,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从学校抓起,针对专业性人才,开设专业性课程, 进行系统性全面的培训,为科研机构提供专业性高素质人才。 三是加强人才交流,积极吸收和利用其他省市人才。 从细节上进行把握,应尽可能满足科技人才要求,减小制约人才的地域因素。

3、加强科技服务业规划构建公共平台

上一篇:预算误区下一篇:金融投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