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

2024-08-10

辽宁科技(精选12篇)

辽宁科技 篇1

辽宁科技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48年的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曾先后经历了本溪工科职业学校、本溪煤铁公司工业专门学校、本溪钢铁工业学校、本溪钢铁学院、本溪钢铁学校等阶段。

1996年12月,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 199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27所示范性专科重点建设学校。1998年6月,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划归辽宁省政府管理。2000年11月, 经辽宁省政府批准, 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实行省市联办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2010年1月, 辽宁省政府将学校管理体制调整为由省统一管理。

学校占地89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23亿元,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1.07亿元。图书馆藏图书87.5万册。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室 (实训中心) 27个, 建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26个。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 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办公区域。

学校设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 开设以工为主, 涵盖工、文、理、管理、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20个高职专业。学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个专业通过本科试办专业评估, 17个专业通过学士学位评审。有辽宁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省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1个, 省级示范、品牌专业4个, 钢铁冶金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近三年, 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

学校现有教职工871人, 专任教师574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237人,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304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 千人层次人选1人, 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 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679人, 其中本科生4721人, 专科生5958人。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依托冶金行业优势,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发展和本溪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生物医药、旅游产业等地方发展战略机遇, 立足本溪, 服务辽宁, 面向全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为冶金、机械等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60多年来, 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8万余人。近年来, 学校先后为首钢、宝钢、鞍钢、济钢、本钢等多家企业订单培养人才,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主要就业去向为冶金、机械加工、医药等行业, 工科学生主要就业于大中型企业。我校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职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

近五年来, 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66项, 科研经费到款额86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合作) 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 省厅级科研项目90项, 获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 3项科技成果分别在5家企业推广应用, 获得经济效益2066万元。共获得授权专利16项, 发表学术论文630多篇, 其中三大检索论文80多篇。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80多项,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日本、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株式会社日本设备企画合作, 由日方派专业教师, 提供原版教材, 共同培养建筑设备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每年选送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日本企业就业。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 与本溪钢铁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 搭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选派干部教师到企业调研、进修学习, 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到校讲学, 营造应用型办学的学术氛围。

面对新的挑战, 辽宁科技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 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重点, 立足本溪, 服务行业, 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凝练特色, 打造品牌, 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为本溪地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辽宁科技 篇2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高考作文范文:真正的美景

璀璨闪烁的灯火霓虹,浩瀚灿烂的繁星银河,一个是现代科技之美,一个是古朴自然之美;一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一个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这两种美景对于人们似乎都是美的享受,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霓虹的璀璨似乎已经遮去了繁星的浩瀚,遮去了原始的自然之美,殊不知,浩瀚的星空对于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美景啊!

现代科技在现代生活中可谓无孔不入,使得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灯红酒绿、光怪陆离,可是,现代科技带来的所谓 “美景”是那么具有侵略性,它无处不在宣誓它的到来和主权,我们很容易就看到,在现代科技的铁蹄踏过之处,一切要么让路,要么也被渲染上“现代”的气息——比如树木被砍尽的秃山和被污染的河流。是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进步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丢失了一些最美好的东西。毫无疑问,现代科技为人类勾画了一幅美妙宏大的图景,却也挤占了本应属于自然界的空间。

再绚丽的霓虹、再林立的高楼也无法替代皎洁的月光与高耸的山峦对人们内心的慰藉。真正的美景不仅因为其有美丽的外表,更因为人们将其作为情感的寄托,它能激起人们心中的共鸣,而这正是现代科技之美所难以具备的。科技之美是速成的、冰冷的,置身于林立的钢筋水泥之中我们反而徒增迷茫而丢失本心,而置身于自然,感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却能够让人感受到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愫。自古以来,有独坐幽篁,抚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王维;有隐居孤山,看疏影横斜,以梅为妻鹤为子的林逋;有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苏轼。在古人看来,自然万物从来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让自己被凡尘玷污的心灵与生命得到洗涤和升华。

对霓虹灯火的感慨与对明月繁星的回忆似乎昭示着两代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人认为,对现代科技的赞美是进步,对原始自然的追忆就是保守,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现如今现代科技与自然环境存在如此尖锐的对立,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因为对于科技的过度执着而恶化,更有甚者,科技已经不止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手段,更成为人类生活的操控者,科技几乎就要把人类变成汲汲于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此时的我们难道不应该稍稍停下脚步回归自然,找回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找回应有的步调与本心?

对于生活在现代科技重重包围之中的我们,点亮霓虹虽易,看清星光不易,且行且珍惜!呼唤真正的自然之美,愿真正的美景永驻人间!

20辽宁高考作文范文:灯火难掩星光

当夜幕降临,城市里亦如白昼,霓虹流离,灯火通明,像一个钢铁机器,以电为食,永不停息。许多人被卷进不停转动的轴承,不断转动自己的发条以配合上每一个精确的时机、精准的动作。但还是有那么一些人,关上灯,关了手机,望着满天星辰,与自然相依相偎。

时代夹流中的人们享受着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也承受着信息光速更迭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是的,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或许可以给人类更多可以超越过去、征服自然的砝码,却永远无法替代自然带给人们内心的慰藉和踏实。

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的远比人们自认为的多,毋庸置疑的是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无数种可能,人们依赖它,从它身上汲取信息和便利,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信息共享和资源一体化,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但同时,它给人类优越感,驱使人类不断加快发展步速,给人类超越自然的野心以及越来越无法满足的欲望。尽管如此,很多人对科技毫无敬畏可言,只有成就感,他们认为科技是人类创造并突破的,科学是人类探索和发展的,他们认为是人类掌握着科技从而控制着世界。所以有了争执、有了战争、有了反叛。一些人的心理变得扭曲,法律的约束,道德的准绳已无法将他们从欲望的边缘拉回来。于是,有了高智商犯罪手段,有了令人震惊的信息窃取案件,有了商业操纵丑闻。

很多人被自己局限在自己设定的躯壳里,按部就班,无法自拔。很多现代化设备有自动定时功能,它们在固定的时间响起,催促你,提醒你,你觉得自己天天忙得团团转,却不知道究竟做了什么。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通讯设备功能齐全,社交软件像病毒一样爆发,你觉得你无时无刻不在和人打交道,却找不到人谈谈理想。科技本身没有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禁锢在了科技织成的网里,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和机器一样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无休无止,不会疲倦;我们以为自己逻辑思维强,思路清晰,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成事。但触动我们内心的往往是最自然最质朴的事物,瞬息万变的天空,波澜壮阔的海洋,明亮璀璨的星光。与自然相融的时候,人类总能感觉到它的力量,甘愿臣服,像是被一种浩然之气涤荡,感到慰藉和坦荡,像是灵魂找到了安憩之所,内心有了着落。“星空之上,还有苍穹”,人类对自然的仰望和依赖是永恒的,科技注定替代不了。

灯火再艳丽夺目也掩盖不了点点星光的璀璨安详,我们曾以为我们的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的,现在,我们都明白,它来自一颗对自然仍有所感知的柔软的心。

年辽宁高考作文范文:境

时下国人谈到诺贝尔文学奖,或许最多联想到的就是莫言。实则如果诺贝尔文学奖自己有意识和记忆的.话,那么我相信在浩渺的文学云海中,有一个名字它永远不会忘记——萨特。萨特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存在,而他或许也将永远存在争议,因为他本身就是矛盾的并存。

“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自由之路》的卷首语如是说道。这句话初一看或显偏激,但是细思之下,却别有滋味。人们很多时候往往正是因为可选择的太多而陷入迷茫和混乱,甚至失却了本来的自己。今时今日的哲学世界并不赞同唯心主义,然而有时候我们在抉择时却需要告诉自己:“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恰如星空下的霓虹,或许你只是把目光聚焦在绚丽的霓虹中,其实璀璨的繁星也依旧存在,想要看清楚两者的话,你只需要揉揉已经被色彩缭乱了的眼睛。

塞纳河左岸的“圆顶”咖啡馆,是位于知识分子、艺术家云集的蒙巴纳斯地区最大的咖啡馆,也是巴黎最大的咖啡馆,当年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他的女友波伏娃当年几乎天天会到这里来。想来或许是萨特的流动的血液中掺入了太多的塞纳河水,才会让“矛盾的萨特”和“矛盾的塞纳河”如此惊人的相似。巴黎人有一个笑话:“在左岸散步,从你身边匆匆而过的不是画家就是艺术家;而在右岸,走路时留神不要踩别人的脚——那十有八九是一双蹬着高级皮鞋的银行家的脚!”

右岸奢侈、喧哗、蓬勃、;左岸朴素、寂寞、沧桑。左岸右岸不仅是一个地域上的区别,而更多的是理念和象征意义的不同。一条几十米宽的大河,在人心浮动、灵活机巧的今天,能阻断多少思想或行为的交流、融合和碰撞呢?每个人心中的答案不得而知,但是,不论人们如何评价和看待,一左一右依旧伫立在那里,隔着静静的塞纳河水,相对百年。

著名的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曾有一幅名扬海外的画作——《故乡的回忆》。作家余秋雨形容道:“画中斑驳的青灰色一如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至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对其还有人谓之“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的美誉。如是种种,曾致使我对周庄满怀憧憬,然而当我欣然前往时,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摩肩接踵的推搡却令我大失所望。我不禁相信了曾听过的那句“周庄已经不存在了”。然而多年之后,一个初冬的拂晓,当我站在乌镇阁楼的窗边,窥见了平日里嘈杂古镇的真容时,刹那间回想到了当年看到的周庄,从而明白了,周庄一直都在,原来纷乱的不是古镇,而仅仅是我的眼睛。

霓虹或是繁星,都必然是我们身边环境客观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眼前的景象,能够左右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的,只有我们自己。不论霓虹如何让绚丽,繁星,璀璨依旧。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范文:慢慢走,欣赏啊

高耸的大厦披着霓虹灯的肩章,行道树华美的外衣闪烁着眼睛,一束束探照灯追赶着行人的脚步,城市的夜无眠。漫步于宽阔的街道,在沉醉于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同时,是否有人追忆着当年那萤火点点繁星漫天踮起脚尖就能勾到月亮尾巴的日子?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如是说。炎炎夏日窝在二十度空调房的一角谈笑风生,饥肠辘辘时微波炉呈上冒着热气的菜,智能手机微笑着预报着天气,电脑将地球村的一切摊成饼,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好也日益依赖这种舒适的生活方式。然而同时,我们也必须承担与之相伴而来的那些并不甜蜜的负担——雾霾像野兽一样没日没夜地笼罩着大地,星星躲在云层里不肯出来,大海的一角被填满盖起了楼房——地球病了,艰难地行走着,佝偻着背,拖着沉重的脚步,疲倦地喘息。

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的细小感动,忘记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醉人画面,忘记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嗣不宁音”的泛黄书卷,忘记了“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的美丽时光。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何出发。”

“慢慢走,欣赏啊”,也许,阿尔卑斯山麓上的温馨提醒是拯救这个时代的一剂灵丹妙药。GDP一路疯长,科技发达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不可逆、难解决的各色问题,中国该慢慢走,世界该慢慢行,我们每一个处于这个“最好又最坏”时代的人都该慢下来,手牵着手,拦下现代科技发展的快节奏。正如同沈从文先生,在灯红酒绿的社会中依然用赤子之心去看待周遭环境,将江南小城描绘成一个人杰地灵的世外桃源。

慢慢走,你会驻足去嗅路边小花的独特芳香;慢慢走,你会放下手机拥抱家人,聊起那过去的点点滴滴;慢慢走,你会抬头看阴晴圆缺的明月低头看脚边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慢慢走,你会发现你的眼底开始澄澈、嘴角越来越上扬,你会看到从未欣赏过的美景。

辽宁科技 篇3

【关键词】辽宁;科技进步;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

为了更好地把握“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发展的态势,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有关数据,对2011—2015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见下表),对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

一、总体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总体呈下降之势,2015年已降至全国第11位,但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科技进步水平,科技潜力相对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进步环境良好

主要突出表现在,辽宁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2015年“万人以上大专学历人数”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十二五”期间,除2012年(第7位)外,均排名第4位。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是辽宁科技发展的巨大优势。在科研物质条件方面辽宁也较为先进,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排名较为靠前,反映出较好的科研物质条件基础。

(二)科技活动投入较高

由于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相应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也较高,“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科技活动财力投入表现要好于人力投入,尽管排名近两年有所下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15年仍排名全国第9位,“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排在全国第12位。

(三)科技活动产出能力较强

辽宁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的表现要好于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活动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全国第7位,在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方面,辽宁均有不俗的表现。“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仍显薄弱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2015年辽宁排位比上年提高了2个位次,但依然较为薄弱,2015年仅排名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近四年排位始终在20位之后。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两项指标,位次不断下滑,排名均降到20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水平略有好转,2014、2015两年全国排名提升到第18位,为“十二五”期间最高。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好

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辽宁位次虽出现下滑,但依然排在全国第11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好,其中“劳动生产率”稳居全国第6位。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较高,“万人国际互联网上网人数”稳居全国第7位。在環境改善方面,表现不尽乐观,已从2010年的19位,下滑到2015年的第23位。

二、科技进步优势不断弱化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依次为第6、7、7、8、11位,总体呈现出一种逐渐下滑的态势,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项指标上。

(一)科技进步基础相对减弱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的排序从2011年的第8位降到2015年的第12位,具体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排序从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2—2015年的第11位:科技意识排序从2011的第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15位,2015年“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只有7.74%,仅排名全国第25位。

(二)科技活动投入相对下降

2011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位居全国第9位,到2012年提高到第8位,2015年已下降至第13位。其中,在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方面,由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16位,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2015年该比重仅为48.80%,排在全国第19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序同样下降,从2011年的第9位下跌到2015的第12位,主要是由于“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1年的0.94%下降到2015的0.66%,排名由第12位下滑至第16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1.15%减少到2015年的0.42%,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跌至第17位。可见作为全省创新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创新的热情有待激发。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差距进一步拉大

“十二五”期间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从2011的第1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下降,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1年的19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从2011年的第13位,猛跌至2015年的22位,两项指标排位均在全国20名之后,与辽宁科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降

2011-2014年,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序始终稳定在全国第7位,2015年骤降至第11位。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善水平的下降,由2011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5年的第23位。其中“环境质量指数”从2011年的12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4位,“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从2011年的第8位,快速下滑至2015年的第22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三、科技发展不平衡

(一)科技进步环境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与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不相称。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相比,科技意识相对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均排名第11位,而科技意识排名第15位,该指标“十二五”期间已下滑7个位次。可见辽宁科技意识相对落后。

(二)科技活动投入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在全国第12位,而科技人力投入只排在第16位,两者相差了4个位次。科技人力投入排序较低,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可见我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在研发人员的队伍质量上也亟待提高。

(三)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与科技人力资源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较弱。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位居全国第11位,而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仅居第16位。可见,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人力资源,说明辽宁还存在着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活动投入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明显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13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仅为21位,相差了8个位次。二者间巨大的差距,说明辽宁科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远远不够。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环境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5年,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位居全国第10位,而环境改善只位居全国第23位,二者相差了13个位次。“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2015年分居全国第24、22位。可見,“十二五”期间,辽宁环境改善依然落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四、关于“十三五”期间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的几点建议

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实力仍相对较强,但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此外,辽宁科技进步优势相对减弱,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高辽宁科技和经济竞争力,辽宁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辽宁应加强对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要为科技人才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活动人力和财力投入均称下降之势。特别是作为全省创新投入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科技人才流失。辽宁应加大科技经费投人,进一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增加地方政府科技拨款的同时,尤其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辽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呈下降之势。2015年该项比重仅为8.27%,位居第14位,远远落后于浙江、上海、北京等许多省份。辽宁应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做好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形成产业规模。

(四)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

尽管辽宁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发展的缓慢制约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固然有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但忽视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辽宁在扶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更应积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增长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排名始终在全国前10位,其中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第6的位置。但综合能耗产出率水平较低,仅位居全国第21位,说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辽宁应在提高投资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上下工夫。

(六)加强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辽宁的环境改善情况不容乐观,2015年只排名全国第23位,为“十二五”期间最低。“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排名均不断下降。今后辽宁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大力发展和引进清洁能源技术,因为环境的改善不仅标志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投资。

参考文献

辽宁科技 篇4

关键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经济振兴

一、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 科技基础研究机构发展迅猛

2010年辽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30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2个, 均比2005年翻了两番多, 是2000年的近十倍;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中心 (含工程实验室) 共计878个, 其中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 (工程实验室) 总数达到752个, 国家级55个。

(二)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增速

“十一五”期间, 辽宁省共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 排名全国第5位;孵化器面积82.2万平方米, 排名第5位;在孵企业数2300家, 排名第3位。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家, 排名全国第4位。

(三) 科技基础资源向产业基地不断集聚

辽宁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战略高地, 10个基地的公共研发中心和孵化器建成面积达到66.5万平方米, 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131家。一大批科研基础设施和检测设施落户基地, 极大提高了科研设施的覆盖面和利用率。

(四) 科技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06-2010年, 辽宁共获得国家奖励58项, 平均每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项目11.6项, 列全国第7位。2002-2011年辽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2145项, 得到经费支持近亿元, 其中, 高校获得1584项, 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比例超过80%, 有力地促进了青年骨干知识分子的成长。

二、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辽宁科研物质条件基础不够扎实

辽宁科研物质条件指数已经由2010年的全国第5位, 下滑到全国的第18位。其中, 辽宁“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指标排名全国第12位, 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指标更是大幅度下滑到全国第19位 (详见表1) 。这与辽宁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进步检测报告201 1年》

(二)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利用率不够高

目前辽宁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缺乏应有的规划, 多头管理, 重复建设, 难以形成共享, 利用率低下 (初步估算利用率仅有30%左右, 国内先进地区达到150%左右) , 造成科技基础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 辽宁省原始创新投入占比下降, 科技基础能力总体水平不高

2010年辽宁省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投入比重较2006年分别下降了2.2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

(四) 辽宁省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不大, 企业研发能力不强

据统计, 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五分之一拥有研发机构, 不到四分之一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有研发机构企业所占比重和有研发活动所占比重分别排名全国第21位和20位, 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低。辽宁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与销售收入之比, 仅为1.03%, 位居全国第10位。

(五) 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没有形成群体优势

当前辽宁省还没有完全遏制住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状, 不少青年拔尖科技人才, 包括部分院士, 签约南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导致其所在的高校、院所成为“空壳”, 致使高端人才的相对不足, 导致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能力减弱, 没能形成科技人才的规模优势。2010年, 辽宁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全国比重仅为3.57%, 排名全国第10位。研发人才数量排名落后于经济总量排名, 人数不及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的一半。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率。

三、新时期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围绕三个体系建设展开。

(一) 加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体系建设, 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1. 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企业中进一步加大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 形成强有力的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 开展研发活动, 不断增强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力争到2017年末, 国家级的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00家, 省级的达到1000家。5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65%以上中大型企业有研发活动;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50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培育和认定1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积极推动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 支持企业开展增强技术能力的海外并购, 形成跨国联合研发机构。

2. 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骨干基地。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重点建设云计算科技服务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生物育种中心与应用大平台。重点依托东软集团, 率先在沈阳开展健康服务云应用示范, 打造云创意产业园, 并争取列入科技部“中国云”专项计划;围绕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以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为载体, 整合省农科院、丹东农科院等优势资源, 引进海外研发团队与人才, 建设以玉米育种为主的现代生物育种研发基地。争取获得“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称号。

3. 推进与产业密切关联的优势学科建设。

学校学科建设要突破传统模式, 建立学科建设的市场导向机制, 形成符合人才需求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探索专业预警系统, 形成定期分析报告, 适时掌握学科调整的“市场行情”, 形成以“市场定学科”的局面。到2017年, 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重点建设200个与辽宁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

(二) 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实现科技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共享

1. 加强科技文献资源与信息保障共享体系建设。

一是集成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 以增量投入盘活各单位原有的科技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 加强与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期刊、论文、专利、标准、检索工具等科技文献的建设, 共建共享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文献资源系统。二是建设保障有力、服务可靠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由中心站、服务站等组成的“辽宁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为全省提供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一站式”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

2. 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共建共享体系建设。

一是组建国家级测试中心, 积极扶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体系。加强与吉林、黑龙江两省大型科学仪器管理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推进东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共享共用。二是制定《辽宁省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 有效解决目前大型科学仪器重复购置和急需设备短缺同时并存的问题。

(三)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1. 加强成果转化重大载体建设。

积极引导支持中科院及高校在辽宁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产业育成中心、科技创新园和转移转化机构, 吸纳全国的创新资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及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服务。同时, 完善科研设施共享机制, 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大型仪器设备共用等服务, 扩大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通过完善技术市场建设, 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交流、产权交易。引导、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各方通过技术市场平台加强多边信息沟通与合作;加强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发展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各地分市场, 建立科技成果库、技术专家数据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

3.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孵化、技术转移、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及人才中介等综合化服务, 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四、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管理体制, 形成总体策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 统筹兼顾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 着力解决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能力项目提供决策咨询。

(二)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 通过政府财政投资, 引导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增加投入,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格局。一是积极调整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加大公共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研究开发设施的投入, 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运行专项资金, 形成统筹协调的公共财政稳定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充分调动辽宁省大型骨干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依托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工程项目, 加大对研发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三是发挥省级有关部门的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扶持资金。四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五是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制度, 促进建设项目合理布局、高效运行。

(三) 加强交流与合作

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一是充分利用辽宁省科教资源优势, 加强与国内、国际大型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 在重点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城联合建设研究开发平台。二是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 探索适合辽宁省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新形式。三是加强与相关国内外组织、科技资源管理机构的联系, 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基础数据、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等可共享资源, 不断充实和完善辽宁省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 大力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高素质人才支撑体系。一是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的载体和杠杆作用, 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站在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依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吸引和聚集优秀科技人才, 突出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三是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海创周”工程,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辽宁“十百千”人才引进工程、引进海外研发团队等专项人才工作,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五)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参观辽宁科技馆作文 篇5

走到近前,看到雕像是一名手握钢枪,正在冲锋陷阵的解放军战士的形像。从他的身姿和眼神中,我联想到在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革命烈士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在塑像的两旁,排列着十几座红色的墙壁,墙壁上镌刻着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密密麻麻的,大约有几十万人。辽沈战役的胜利,就是这几十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沿着广场往上走看到有一座三层大楼,应该就是我们将要看到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主馆了。

进到馆里看到有好几个讲解员在讲解每层主馆的内容。我们听讲解员讲解、观看了三层主馆,每层都各有风格。

一层是用照片和文字介绍辽沈战役的全过程;

二层是介绍辽沈战役中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及个人用的物品;

三层是最让人震撼的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模拟再现辽沈战役当时的实战场面。

我被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惊呆了。国民党军队用飞机和大炮对解放军固守的塔山阵地进行狂轰滥炸,美式装备的敌人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塔山阵地发动疯狂的进攻。

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子弹用光了,便与敌人进行了肉搏战,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来接着与敌人拼刺刀。敌人终于被击退了,阵地保住了,但解放军战士都倒在了血泊里,阵地被染红了,那是被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参观的时间到了,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纪念馆,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被那惨烈的战斗场面震憾了,也被解放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在归途的一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先烈们的流血牺牲,我今天就会象前辈一样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痛苦里,就会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不能在学校里读书学习的苦孩子,那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辽宁科技 篇6

关键词: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5-0025-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实施“科教兴农”是保障粮食供给、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和必然选择。引导科技人才深入到农村基层,将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成农业技术的“最后一公里”,将会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辽宁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为切实解决辽宁省农村农业科技人才缺失,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等现实问题,积极开展了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农业科技特派行动在辽宁省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在实际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将结合案例从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的概况、成效两个方面介绍其发展现状,结合实际分析目前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完善特派行动的对策建议。

一、辽宁省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现状

辽宁省在开站特派行动初期借鉴福建省南平市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农村“缺人才,缺技术”的实际情况,开创性的采用了具有辽宁特色的“四位一体”农村科技特派模式。其中“四位一体”是指科技特派团、特派组、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四种措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特派模式。自2002年开展农村科技特派行动以来,不论是特派行动的辐射范围还是科技特派人员数量每年都在迅速增加,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企业提供农业科技与人才、助力培养职业农民、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自2002年辽宁省建设农村科技特派活动以来,行动辐射范围从沈阳、本溪、大连等14个试点县(市、区)扩展到2012年的全省所有的涉农县(市、区)。据辽宁省科技厅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至2014年,省共派出科技特派团38个、科技特派组206个、已累计培养农民技术员1.4万人以上。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成员主要由高等院校、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院所组成。辽宁省首次开展科技特派行动时,挑选12个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县(市),有针对性的选择了12个科研单位和院校,组成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的12个特派团与其对接。截止到2012年,特派团派出批次为4次,派出数量显著提高,达到243个;类型涵盖范围较广,除农业(经济作物)以外,还包括畜牧业、渔业。目前多数已验收并且已建基地,还有些特派团已配合2011年富民强县项目同步一次性安排。

(二)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的主要成效

辽宁省采取“四位一体”的科技特派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完善与努力,农村科技特派队伍不断壮大,科技特派作用逐渐增强,农村科技水平迅速增长,初步实现了农民满意、农民增收、农业进步目标。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科技特派行动以技术为支撑,根据区域优势,形成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将农业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例如,辽宁省根据12个县(市)的特色产业优势,有针对性的派出12个科技特派团与其对接。同时各市还组织了86个市级特派团派驻到86个乡镇,开展“一乡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科技特派行动将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组织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形成了以区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现代农业。

2.提供农业技术、人才,助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现代农业企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其集约化的经营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辽宁省特派行动不仅进驻到农村为农民服务,也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技术人才,使得新型农产品研发、科学种植方式和加工技术成为可能。农业企业与特派组织的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现代农业企业发展,使得农业企业达到质的飞跃。以朱蓓薇教授为领头人的大连工业大学农业科技特派组,在与獐子岛渔业集团合作后为该企业提供包括水发海参新型工艺、海参自溶酶技术、鲍鱼深加工体系等技术支持,为獐子岛渔业集团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提高了该集团的综合竞争力。

3.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将农业技术引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将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帮助,有效的解决了“三农”问题,至此科技特派行动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与欢迎。凌源市花卉种植带头人高峰在沈阳农业大学学习花卉种植技术后,将花卉的种植技术引入到郁金香和东方百合的栽培中,花卉的栽培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如此,高峰通过对花卉市场信息的了解与把握,将种花、收花和卖花有机协调和结合,其年经济收入从1万元增加到14万元,并且带动了本市100多户花农实现了增收。

4.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助推动力,农业的长足发展从根本上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与思想觉悟。特派行动不仅引入农业技术还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的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根据《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已有三所高等院校组织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活动,鼓励学员成为技术推广,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培训方案已实施两期,共培养出1056名学员。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过程中,丹东市宽甸县的刘长晶受益匪浅,在自家的食用菌栽培种中将过去盘式栽培方法改进为袋式栽培方法,食用菌栽培袋数从2000袋增加到6000袋,收入实现了翻两番。

5.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产业新格局

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将政府、科技、企业、农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栏目、技术推广网站和技术热线咨询等多样的科学技术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府资金引导、技术服务支撑、企业龙头带动、合作社专业生产”的产业化新格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科技特派行动中,为清原县农民专门设立服务热线电话、开播农业科技专题宣传片、开辟农林科技推广网站等方式,为清原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二、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特派行动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例如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存在经费不足、管理不到位、利益机制不健全、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故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仍应顺应现实的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

(一)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经费短缺,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在项目启动、项目实施、技术推广等阶段经常会出现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经费短缺的现象,导致特派行动的很多惠农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继续实施或被迫停留在计划阶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特派行动项目应有的作用和成效。经费的不到位也不能满足科技特派人员的补助和日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特派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其工作效率将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明确

“无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是以特派团、特派人员作为行为主体,其作为一个团体组织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进行内部、外部协调,才能发挥特派行动的最大成效。由于特派行动开展时间较短,特派行动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其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体制不完善,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特派行动组织多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兼职组成,构成较为松散,并不能保证特派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特派组织往往要深入到农村,受乡镇府的管理,一些特派组织出现多层领导共同分管的现象,导致其管理混乱,不利于特派行动的有效开展。

(三)利益共同体形成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现象较多

利益共同体形成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科技特派组织成员与农民、农业企业利益保持共进退,特派组织成员切实从农民与自己利益出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但是很多特派组织成员只是单纯通过提供农业技术从农民手中获得有偿汇报,并没有形成农民与自身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科学观念。此问题进一步导致成员融入感较差,有些则离开农村,不再继续科技特派行动,发生科技人才流失现象。

(四)宣传工作不到位,关注度较低

充分的宣传工作,提高特派行动关注度,一方面可为科技特派行动组织成员形成较强的精神动力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成果、典型案例的报道也可让各方及时的发现、研究、总结、推广其他特派行动的成功经验,有利于特派行动的共同进步,长效发展。然而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组织作为新成立的组织,还不为大众尤其是农民所认知。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并不能及时将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的工作成果、经验报道出来,这对于成员积极性,经验交流存在负面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的启动,是农村科技得到良好运用的最佳体现,在破解“三农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农村科技特派团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需要各方不断努力,以下是本文根据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存在的现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供有力经济支撑

充足的项目财政支持是保障农村科技特派行动项目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目前,辽宁省特派行动经费依然短缺,不论是示范推广经费、风险补偿经费还是创业基金的资金数量都不能满足现有特派行动的经费需求。政府应为特派行动项目提供专项基金支持,包括科技特派组织成员的日常工作经费、生活补助、奖金奖励等。于此同时,应该协助科技特派组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利用市场化的融资途径,为特派行动项目研发,技术实施,推广等环节的顺利完成提供资金保障。此外,资金财政方面应做到专款专用,不允许相关人员以任何形式占用和挪用;为保证资金利用效率,还应定期考核项目资金绩效,敦促项目资金的合理利用。

(二)完善科技特派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工作职责

考虑科技特派组织性质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省、市、县、乡的多级分层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若条件允许,可在相关县、市基层,建立特派行动组织的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行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于项目的研发,实施,推广等阶段进行明确管理,杜绝多层领导共同管理的现象发生。关注特派团成员的日常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增加工作积极性。

(三)健全利益共同体形成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健全利益共同体形成机制,有利于改变特派行动组织成员只提供有偿技术服务的传统观念;支持特派行动组织成员以资金,技术,租赁经营等入股方式,与农民,农业企业型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增加特派行动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及积极性,提高人才流动的稳定性。为防止科技特派人员的人才流失,还应注重特派人员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在评聘、入党、提干等政治方面,基于优先考虑的优惠;另一方面,对于工作优异的特派人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四)加大宣传工作,提高关注度

社会对于农村科技特派行动的了解和支持是特派行动顺利开展的良好保障。做好科技特派行动的宣传工作,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介举办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经验交流会、特派行动专栏等活动及时、充分的报道科技特派行动的科研成果,典型案例,增加科技特派行动的关注度,提高大众对于科技特派行动的认知。对与工作突出的科技特派人员,可对其进行宣传表彰,树立典型,为特技特派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明仁.湖南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2]绳欢.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

农业大学,2012.

[3]刘冬梅.关于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J].农业技

术经济,2008(6):105-108.

[4]张静,张旭.科技特派员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

农业科学,2013(10):4666-4667.

[5]杨金鑫.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破解三农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02(9):54-56.

[6]张国平.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

析[J].农业经济,2010(6):50-53.

[7]杨明.辽宁省科技特派行动高端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和完善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9):74-76.

辽宁省科技创新问题思考 篇7

辽宁省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 在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同时, 着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当前, 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两大爆发力, 一是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使企业蕴藏的巨大活力爆发出来;二是充分发挥辽宁省科技资源巨大潜力, 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进程, 形成新的爆发力。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要载体,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为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有效整合现有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 大幅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要努力在分配体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进一步探索实施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 通过股权、期权等分配方式, 让他们能够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充分调动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007年, 辽宁省统计局对全省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部分小型工业企业 (抽样) 在2004年~2006年期间进行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共调查工业企业2355家, 其中大型企业118家, 占5.0%;中型企业占41.1%;小型企业占53.9%。在这次调查中发现, 尽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辽宁省企业创新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 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1.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全省2355家被调查的企业中, 有54.5%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 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也仅仅超过了一半, 而小型企业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制造业是以产品创新求得发展的, 但仍有54.8%的企业没有产品创新活动, 很难想象这些企业在企业竞争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

2.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目前, 辽宁省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 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没有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 使得企业技术创新滞后。如代表研发活动核心或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 全省仅达到2 0.2%, 有近8成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3.产学研等横向合作程度不高。调查显示, 辽宁省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 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不高。2006年, 辽宁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研发的产品创新活动不足1 0%, 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研发资源。

4.企业竞争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根本, 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调查显示, 2006年, 全省只有不足10%的企业, 其创新的产品达到国际新的水平;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创新只是停留在企业新的水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和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很多, 既有企业内部的, 也有企业外部的, 因此,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迅速发展。

1.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企业要重视和发挥自身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把握创新发展的机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各种激励机制, 以政策、法规和机制来保障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 营造一个以创新为荣的良好氛围。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要有长足的发展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上、资金上支持。企业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 因此, 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多方筹措研发资金, 有条件的企业, 应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 以保证研发工作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营造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要将制定的一整套创新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对企业创新筹资提供优惠政策, 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资金市场, 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 尽快实现研发费用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3.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创新联盟多样化。首先政府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产学研合作的关口要提前再提前, 要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先谈恋爱再结婚生子”;二是政府要建立“婚姻介绍所”, 为产学研经常性的对接提供长效机制的保证, 不能一年轰轰烈烈搞一场“集体婚礼”就算完事;三是为了企业能找到“对象”, 政府要给“嫁妆”, 应给予企业科研经费的支持;四是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时候, 政府要给予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 就像孩子生出来, 没钱上学, 政府也要扶一把一样。其次, 要牢固树立产学研合作必须以企业为主导的观念。高校、科研机构要在技术创新中甘当配角, 为企业服务, 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 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 这方面, 身处美国硅谷中心、支撑硅谷创新发展的斯坦福大学堪称楷模, 它从不直接经商办企业, 而是以先进的创新理念传播和优秀人才培育去促进硅谷的繁荣。另外, 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平台, 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在实验室或仅成为评职称的论文, 而是转化成生产力, 创造出价值。

摘要:辽宁省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大爆发力, 目前还存在着技术创新开展得不够广泛,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 产学研等横向合作程度不高, 企业竞争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迅速发展:1.重视和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上、资金上支持。3.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创新联盟多样化。

辽宁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篇8

一、辽宁省高校的创新投入

1. 研发经费支出总量保持快速增长。

2009年, 全省高校研发经费投入总额23.9亿元, 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0.3%。同2005年相比, 研发经费支出增加11.6亿元, 占全省研发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5年以来, 年均增长速度为18.1%, 分别高出企业 (16.9%) 和科研院所 (14.7%) 年均增长速度1.2和3.4个百分点。

2. 研发人力投入稳步提高。

2009年, 高校参加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为1.6万人年, 同2005年相比人员投入增长22.3%。高校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重为19.2%。

3. 研发机构不断增加, 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强。

2009年, 全省高校共设有技术开发机构433个, 同2005年相比增加156个。研发经费支出4.2亿元, 比2005年增长23.9%。

二、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1. 高校毕业生是创新人力的主要来源。

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9年, 辽宁省共有高校 (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网络学院在内) 107所, 培养毕业生20.6万人, 成为全省各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人才支撑。全省普通高校2009年招生24.5万人, 同2005年相比增长16.5%, 其中本科招生15.1万人, 专科招生9.4万人;招收研究生2.7万人, 比2005年增长43.4%, 其中博士2 712人, 硕士2.5万人;在校研究生7.4万人, 毕业研究生2.0万人, 分别比2005年增长48.7%和115.8%。各类高校在校生占全省人口比重由2005年的14.0%提高到2009年的15.8%。

2. 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

辽宁省高校共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 占全省两院院士总数的34.7%。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占总数的31.8%;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 占总数的37.0%。在“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支持下, 在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核心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带动下, 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3. 高校具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与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又具有

各学科的优秀学术带头和年轻富于创新精神的硕士、博士人才群体, 这些奠定了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群体的基础。2009年, 辽宁省高校投入科学研究人员 (指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 为1.4万人年, 比2005年增长44.0%;占全省研发人员总量的68.4%, 比2005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其中, 投入基础研究人力6 020人年, 占高校R&D人力的38.8%, 占全省基础研究人力的85.5%, 同2005年相比, 分别提高了7.5个和27.0个百分点。

三、辽宁省高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研发经费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研发经费占全省研发经费的比重, 是反映高校研发活动在全省研发活动中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 可用于衡量高校在全省R&D活动中的地位。2009年, 辽宁省高校研发投入占全省研发投入的比重为10.3%, 而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项指标一般为13%~36%, 辽宁省高校的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要增强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就必须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 自我争取项目资金为辅,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经费投入机制, 加大对研发的经费投入, 为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 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仍需加强。

2009年, 辽宁省高校研发投入中,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15.3%、49.8%和34.9%。而目前发达国家高校的R&D经费结构大多为:基础研究比例最大, 应用研究次之, 试验发展比例较小, 在法国、瑞士、美国等国, 高校75%~85%的R&D经费用于基础研究。近年来, 辽宁省高校加强了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 但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不小差距, 应更大幅度地提高基础研究活动所占的比重。

3. 高校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 高校的招生计划与科研资源相分离, 这势必会导致有招生名额的单位和导师缺少科研条件和经费, 而有科研资源的单位和导师却没有招生名额。世界各国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 都是通过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 来保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这种体制和机制具体表现为, 导师要带研究生就要有适当的研究课题和相应的研究经费。实施科研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 是保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必要条件, 能够有效实现既出人才又出科技成果的目标。

4. 大学综合和交叉学科优势发挥不够。

辽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9

一、科技金融的定义与内涵

1. 现有研究中对科技金融的定义

科技金融主要是指科技与金融产业的有机结合, 是产业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70 年代, 佩蕾丝在探究导致欧佩克危机的原因以及结果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变迁。她在系统研究国际技术与金融相关问题的基础上, 出版了《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1], “技术—经济”范式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佩蕾丝对该范式的解释是:新技术的早期发展通常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会导致经济的发展出现剧烈的动荡, 风险资本家出于获取高额利润的动机, 会选择对新技术领域进行投资, 从而极大地推动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耦合, 最终实现金融资产和技术创新成倍增长的发展态势。世界经济的五次科技革命就是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的。

“科技金融”一词国内实践中早有应用, 1993 年, 深圳市科技局首次用到“科技金融”一词.但其本意仍然是“科技与金融”的缩写。但“科技金融”的准确概念仍未被清晰界定, 而且科技金融现阶段也未形成独立的科学内涵, 虽然已有研究者对科技创新以及金融支持等领域展开研究, 但都处于一种独立的研究状况, 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009 年, 四川大学的赵昌文教授出版了《科技金融》的著作, 该著作对科技金融的概念第一次进行了界定[2], 并且这一概念被广泛认为具有代表性。根据赵昌文的观点, 科技金融是科技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 通常金融工具、政策、制度以及服务等一系列因素的支持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的开发与成果的转化, 进而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它离不开企业、市场、政府等主体的参与和支持, 该发展过程也是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说, 赵昌文对科技金融概念的界定侧重点在科技与金融外生变量的研究上, 对于准确解释科技金融的本质还存在不足之处。

2. 科技金融的内涵

在全面分析现有资料对科技金融定义上, 本文认为科技金融可定义为由政府、中介机构、供需双方这四大主体构成, 并致力于对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资源支持的体系。

科技金融就宏观功能而言, 是对科技创新的一种投资[3]。本文在系统分析科技金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系统完整的科技金融内涵至少包括以下4 个方面: (1) 科技金融是创新活动的一种, 新的科学技术及成果会被企业家运用于商业活动创造利润; (2) 科技金融是科技成果向资本化转化的过程, 企业家会将科技的创新及成果投入生产, 将其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进而获取财富; (3) 科技金融是在“技术—经济”这一范式下发展起来的, 技术的创新在金融工具的支持下推动了整个社会新经济的发展; (4) 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投资, 是通过金融资本与科学技术相互影响, 实现金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获取高附加报酬的过程。

二、国外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

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技金融发展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科技与金融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金融成为科技发展坚强的后盾, 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为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目前, 国外科技金融的发展主要呈现出欧美和日韩两种发展模式[4]。

1. 欧美地区模式

欧美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呈现出一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欧美地区现阶段的科技金融模式主要有3 条路径——初端、中端、高端。

(1) 欧美地区科技与金融初端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科技企业依靠金融进行融资, 而金融机构借助科技创新对其信息进行创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渠道进行融资:一是欧美地区科技企业的发展享受国家财政的支持。现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 每年都有相应的财政拨款支持。“硅谷”就是得益于国家支持而不断繁荣发展的;二是科技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融资。现阶段科技企业建立的各类融资平台已能进行透明的市场化运行, 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以及债券、股票市场都能成为科技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此外, 科技企业依靠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有效推动金融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如科技企业对于信息处理等技术的不断优化, 可为金融机构 (交易所、银行) 提供信息数据处理的技术支持, 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金融创新以及商务渠道开发等。总之, 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2) 欧美地区科技与金融的中端合作路径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集聚化发展。随着初端合作模式的不断完善, 科技与金融双方都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合作契机。鉴于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现实特征, 银行对是否支持科技企业的融资有诸多顾虑, 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较难获得银行的支持, 而风险投资却恰好相反。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类机构十分热衷于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 加之风险投资随着美国“128 公路”*** 的兴起得到快速的发展, 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机制, 在广大的欧美地区, 风险投资逐渐成为科技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不仅对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技术的指导, 还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政策的支持在科技与金融中端合作路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利于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之间的合作, 加速了科技与金融的集聚化发展, 使整个地区科技金融实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3) 科技与金融在欧美地区高端合作路径的显著特征是集群化发展。欧美地区世界500 强企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都呈现出集科技与金融于一体的发展模式, 这种集群化的发展也被称为科技金融一体化。

2. 日韩模式

与欧美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相比, 日本、韩国的科技与金融发展模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1) 日韩在科技金融初端合作上主要依赖银行的经济金融体系支持。战后, 日本、韩国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主要依赖银行等金融中介实现资本与科技创新的供需对接, 鼓励银行对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以战后间接金融制度为基础, 以集团企业为范围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在经济追赶期能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资本市场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发展, 银行的信息优势已逐渐减弱, 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发展出现不平衡。同时, 过度密切的银企关系“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也放大了其金融体系的风险。

(2) 在中端合作路径上, 日韩着力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改变过去科技企业过分依赖银行的单一化发展结构, 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结构模式转变。虽然欧美地区风险资本实力要比日韩地区的风险资本实力强的多, 但日韩政府部门加强对风险资本机构和风险投资市场的规划及管理, 其发展和运行呈现出有序有效的特征。加之, 政府对风险资本投资科技企业给予大量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税收上的优惠, 企业外源性融资渠道开始多元化。风险资本对创新融资需求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推动了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提升。

(3) 在科技与金融高端合作上, 日韩地区的科技与金融的集群化水平与欧美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仍是初现形态。

三、辽宁科技金融发展实践

1. 辽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辽宁各级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及社会有关力量在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 采取多种措施来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近年来, 辽宁省科技金融政策正在不断完善, 科技金融结合正在日益深化。

(1) 科技金融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步伐明显加快,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多个规范科技金融的政策文件。2010 年, 国家“一行三局”**** 和科技部等有关部委联合颁布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实施试点方案》, 科技和各金融相关部门的合作全面启动。此背景下, 辽宁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政策法规, 并于2012 年公布了《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促进辽宁金融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两大措施与目标, 又于2013 年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作为补充。2013 年7 月, 辽宁省金融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 提出辽宁科技金融发展的目标及具体措施应该集中于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大科技信贷投入, 对科技信贷服务予以创新、开拓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以及完善相对应的服务支撑体系等内容。2014 年, 颁布实施的《辽宁自主创新条例》又从科技资金投入、创业 (风险) 投资机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服务等方面对保障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做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新规定。

(2) 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2013 年4 月, 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沈阳市召开辽宁省金融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第一批5 个试点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高新区、鞍山高新区和营口高新区作的确定, 标志着辽宁省科技金融示范园的试点工作开始正式启动, 并逐渐形成“1+N”的发展模式。首批5 个试点园区取得积极成效, 已形成部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为全省科技金融示范区和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第二批本溪、阜新、葫芦岛、丹东等4 个高新区科技金融试点工作也已启动。

(3) 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近年来, 在完善原有上市融资渠道的基础上, 辽宁致力于扩宽企业创新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解决上市公司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截至2014 年底, 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41 家。2013 年2 月成立辽宁股权交易中心, 致力于为当地企业的债权、股权以及其他权益的转让提供平台, 并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2014 年4 月, 辽宁股权交易中心首批科技型企业已挂牌, 成为国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首个专项科技概念的板块。截至2014 年底, 辽宁股交中心挂牌及展示企业达923 家, 实现企业综合融资高达19.2 亿元, 反映了其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和推动企业上市的巨大作用。

(4) 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成效逐步显现

2012 年6 月, 大连市被科技部等五部委确定为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 并出台了《创新发展科技金融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从科技金融专属产品的研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搭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等方面先试先行, 并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 取得很好的成效, 并对辽宁省其他地区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起到了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强金融对科技的扶持, 驻辽宁省的各金融机构近年来也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创新。如招商银行辽宁分行已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设立“科技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并启动“金融超市”的试点工作, 采取了融资租赁、知识产权抵押、集合票据与债券以及风险投资等不同的融资方法, 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开拓新渠道。

2.辽宁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

虽然, 2013 年辽宁制定出台了首个以科技与金融为主题的政策, 但现阶段出台的与科技和金融有关的政策主要是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服务, 虽然政策中也有对科技创新的内容, 但严重缺乏科技与金融如何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 导致了科技金融的规范化发展缺乏规章制度的引导和约束。另外, 科技企业与创新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有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 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在新的形式下无论是参与方式、风险控制机制、融资渠道以及如何分配利益等方面呈现出极强的独特性, 原有的政策和问题解决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5]。

(2) 金融机构参与度不强

与其他省份相比, 辽宁的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 辽宁国有企业比重高, 而且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 在投资决策上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鉴于科技金融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实际情况, 而且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业务之前还要对其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整, 高风险、高成本的现实状况严重打击了金融机构参与科技金融的积极性[6]。现有的银行信贷机制与科技企业特点的不适应, 导致银行产品的提供远低于科技企业信贷的实际需求, 使得众多的科技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的融资渠道。

(3) 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尚未真正建立

信息的对称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必要条件, 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 可获取的有价值的辽宁省科技资源信息十分匮乏, 金融机构无法对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了解, 使银行推出的贷款产品与信贷模式无法很好的与科技企业契合。另外创业投资机构与科技型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导致担保公司以及咨询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来看, 金融机构的决策出现偏差正是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4) 资本市场体系与融资渠道单一

科技企业成立之初的融资方式通常是权益型融资, 风险投资、债权融资、私募投资以及民间投资等, 多渠道的投资方式一般是在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采用, 因为这些投资方式需要企业拥有一定偿债能力。另外这些投资方式的实施离不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支持。辽宁省的资本市场并不完善, 科技企业能进行融资的场所十分有限。而且, 辽宁省科技企业与海外市场的沟通渠道也十分狭窄, 虽然为改善这一情况成立了辽宁股权交易中心, 但该机构的功能并未真正得到实现。

(5) 融资评估机制与担保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资产轻”, 科技公司进行融资时由于实力不强, 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抵押物、质押物等, 银行无法保证其还款能力;二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银行无法准确判断科技成果的价值, 难以评估科技企业的风险特征。虽然省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在2011 年已制定出台了《辽宁省专利权、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质押贷款暂行办法》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 但由于缺乏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及完善的评估制度, 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缺少统一的标准, 缺乏公信力。同时, 没有相应的政府担保资金和贴息补助, 银行贷款风险仍旧较大, 积极性不强。

四、加快辽宁省科技金融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金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各个方面, 需要集成区域内人力、物力、财力等多项资源。在科技金融体系中, 政府作为特殊主体, 具有对市场进行调控和引导的功能, 能有力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1. 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领导协调

在现行科技金融体制瓶颈难以突破的情况下, 各级党政领导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更要将重心放在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上, 合理利用多方面资源, 促进本区域科技金融的有机结合。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能顺利成立, 在全国率先实现体制性突破, 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完全是在杭州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而实现[7]。

现阶段, 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是国家科技部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工程, 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将科技金融作为辽宁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全省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引导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可在现有的辽宁省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 成立省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 探索科技厅与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金融办、财政厅等部门的合作机制, 统筹协调全省科技金融工作;另一方面, 要因势利导, 加强宣传。科技厅与金融办等部门组织召开有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工作研讨会与高层论坛, 利用国家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机遇期, 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积极沟通, 争取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2. 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新模式

辽宁省存在风险投资产业实力较弱的情况, 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辽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应该注重将更多的银行资本引导投入到科技研发的领域中去。辽宁省现有7 家国家级高新区、5 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 同时又有盛京银行、大连银行等区域性银行, 应合理利用本地资源, 可参考杭州等地的成功经验, 探索出一条适合辽宁省实际发展的道路。在条件满足的高新区或大学科技园建立区域性银行并在其旗下设立专门服务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 为本地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政府财政资金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经认定的科技银行贷款给予贷款贴息, 以降低科技型企业银行融资的成本和难度, 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效率和成功率。贴息资金可以通过现有财政科技投入资金予以解决, 不会对财政形成压力。同时, 由原有的常规一次性财政补贴转变为可连续数年的持续性扶持, 有利于形成扶持科技型企业的长期稳定机制。二是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专项基金, 放大科技扶持资金规模。整合政府有关部门现有的科技创新投入资金, 将原本拨付用于项目研发、企业技改的财政扶持资金汇入科技支行, 科技支行、担保公司以及地方政府等中介机构据一定的池内风险损失补偿比例设立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在风险分担机制下, 由于政府的介入, 能提升担保公司和银行的风险容忍度, 降低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准入门槛。杭州市与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已在这一方面先试先行, 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 受到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机构等各方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认可。如, 杭州市西湖区财政局、杭州高科技担保公司分别出资1000 万元, 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匹配500 万元, 安排总规模1 亿元科技信贷资金, 按照4 ∶ 4 ∶ 2 比例分担损失。2500 万元以内损失, 杭州市西湖区财政的损失上限为1000 万元;超过风险池基金部分, 杭州市西湖区财政不承担责任, 由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和高科技担保公司按照2 ∶ 8 比例来分担。从财政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财政资金1000 万元的投入效果实际扩大到1 亿元, 财政资金效果非常明显。从企业和银行的角度来看, 政府参与风险分担, 承担40% 风险, 提高了银行和担保公司的风险容忍度, 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这种财政资金的投入管理相对简单, 而且设有止损线, 负债等财政风险概率较低, 辽宁省可以借鉴推广这一做法。

3. 推动与金融相结合的“创新联盟”发展

辽宁省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仅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导, 更需要科技创新主体与金融主体两者之间开展深度的合作, 即需要建立各类“创新联盟”, 进而实现企业层面上的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为全省大范围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一要支持科技创新与金融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鉴于科技金融与创新主体在各种创新资源累积内容上存在差异性, 并且各有优势, 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其宏观调控与引导的作用, 支持和推动现有省级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原有科技创新主体为基点, 吸纳更多的中介机构与科技金融资源, 并根据创新目标或者项目的实际情况组建相适应的创新联盟[8], 如“产学研金创新联盟”、“产研金创新联盟”、“产学研金介创新联盟”等不同类型的“创新联盟”。二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支持“创新联盟”的发展。为了加快辽宁省各类“创新联盟”的发展, 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和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可联合制定有关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鼓励具有科技优势的创新主体与具有资金优势的金融主体建立优势集成的创新联盟, 优先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辽宁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重要产业化专项基金项目和重大国家合作项目等。三要创建“创新联盟”网络群。由于创新主体与金融主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为加强“创新联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应多部门联合定期组织各类科技创新论坛、金融投资论坛和“产学研金介”合作论坛等, 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学习, 促进部门间的友好合作, 完善“创新联盟”网络群。

4. 建立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为实现辽宁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协同发展的目标,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都需要有效的信息服务与支持, 二者缺一不可。现已组建了辽宁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 还缺少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子平台, 还不能有效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科技金融方面的信息服务和支持。

应在现有辽宁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或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基础上, 构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子平台, 负责信息收集、加工、公布以及管理等内容, 以便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通过该平台的创建, 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相关信息库内容, 重点涵盖科技金融投资信息库、科技创新融资需求信息库和市场金融投资信息库, 能够实现需求供给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政府支持信息库中应该涵盖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以及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相关信息, 政府税收优惠政策也可借助该平台进行汇总和宣传, 为省内的高校、企业、银行以及风险投资等主体的信息查询提供便利。为实现信息查询的高效性, 科技创新融资需求信息库中可对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 一类为高校与科研院所信息库, 另一类为企业信息库, 专门汇总企业发展的有关信息。具体来说, 高校与科研院所信息库的内容可以包括省内各高校和研究院的各类科技成果, 通过信息查询能了解到有关项目技术应用性与先进性等相关信息。企业信息库的内容可以包含各企业的运营情况、融资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优势与不足等情况, 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对企业具体信息的了解提供平台。市场金融投资信息库涵盖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负责融资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 对应的投资要求也有具体的介绍, 便于有需要的企业或高校获取相关的融资渠道信息。此外市场金融投资信息库的信息还应不断的更新, 完善科技创新项目进度情况、投融资损益情况、主体信用记录等事中与事后信息, 为科技创新主体与市场金融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5. 加快完善融资评估机制与担保体系建设

鉴于现阶段科技金融供需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实际问题, 应建立有效的科技评估机制, 实现供需双方信息的有效对接。首先, 应该建立辽宁省级层面的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 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应将将无形资产评估和科技成果鉴定等不同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在此基础上对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与技术水平做全面、公正的判断。合理减少评估费及各项工作费用,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次, 为了降低银行科技贷款业务的风险, 有条件的市、国家高新区应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的科技担保公司。已设立的担保公司可通过补充资本金、担保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担保能力, 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多方分担机制。可以考虑把保险公司、担保机构、评估机构等都纳入到科技融资体系中, 形成以知识产权作质押、第三方作评估、保险公司来担保的科技贷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佩蕾丝著, 田方萌等译.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昌文, 陈春发, 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1) :5-10.

[4]韩一萌.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出路[J].浙江金融, 2013 (5) :45-47.

[5]王吉发, 敖海燕, 陈航.辽宁省科技金融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 2015 (29) .

[6]林三强, 胡曰东, 张秀武.我国金融结构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294-295.

[7]贾康等.财政支持科技支行的杭州经验及启示-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调研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25) :15-23.

辽宁锦天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篇10

锦化经典肥料两大功能——1.促进生銀改善品质锦化经典肥料是采用中国多肽技术第一发明人孙立文教授的专利研制生产。双酶巨碳 (主酶+辅酶+碳酶) 三酶合一技术也是孙教授再次发明属国内首创, 世界领先。在双酶的基础上添加了巨碳酶是双酶和多肽 (聚天门冬氨酸) 的升级产品, 促进作物生根、发根、根大一倍, 它会使作物对养分吸收和转化的能力大大增强, 相当于给作物又增添了无数个‘‘嘴”和“胃”, 让作物既多吃又能消化。双酶巨碳既是一种活性蛋白质, 又是一种活性植物催化剂。能改善土壤中有益菌的生成环境, 使有益菌快速繁殖、疏松土壤、调节土壤的PH值, 激活土壤中钙、镁、硫等微量元素重新利用。适合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苹果、梨、樱桃、葡萄、李子、西甜瓜、桃、板栗、榛子、软枣猕猴桃、番茄、草莓、姜、烟草、茄子、红薯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议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为孙立文局长与魏广总经理亲切合影留念中国化工部双酶发明人孙立文局长颁获主要产品控释型肥料o©yitam·费S缓释型肥料mmm m Emn追施型肥料硫酸钾型肥料薯类专用型肥料高塔脲甲醛型肥料热_电话:0412-3393399公旬网址:www.lnjth.c om.c n地址:辽宁省海城市兴海管理区铁西大街钢城委兴强街1-1丙号

辽宁科技 篇11

【关键词】网络评审;项目评审;专家库

项目评审的输入、步骤以及它的输出结果取决于不同的评分类型。不同的评分类型,它的输入、输出、过程、步骤都是不同的。在整个项目管理生命周期里,通常需要有多个项目评审。本文对网络评审平台主要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项目网络评审平台采用基于Java的Struts+Hibernate框架,能够兼容多种数据库。技术成熟。目前,项目网络评审平台已在辽宁省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项目网络评审中实施和运行,并取得客户的广泛好评。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完善平台功能,促进信息化办公,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1.網络评审奖励系统概述

项目网络评审平台是一种规划项目计划 (project)的管理技术,管理者由此极为便利地弄清一项任务(项目)还剩下哪些工作要做,并可评估工作是提前还是滞后,亦或正常进行,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通过项目网络评审平台的实施,实现了全省包括科技支撑、应用基础研究和重点基础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际合作、软科学、农业成果转化在内的六大类共计数千条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家网上评审,促进了评审工作的严谨、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立项科学公正,很好地实现了“竞争择优、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的项目决策机制”这一目标。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在科技管理单位在科技计划中实施过程中,单位或个人在一定周期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项目评审是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科技咨询专家对科技项目的评审意见是科技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项目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直接影响科技财政经费的投入方向与绩效。

2.网络评审奖励系统功能分析

评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确定评审项目专家,项目主管部门首先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和考察,提出推荐项目和评审专家范围清单,进入备选。接下来由计算机根据项目和专家所属学科、领域进行自动分组和专家分配。同时按照制定的规避原则进行筛查,保证评审专家和项目没有直接关联。接下来自动发送短信、邮件通知参评专家并发送网上评审的登录密码。参评专家的选择是网络评审能否顺利、高质量完成的关键,评审争家库建设、专家征集也是评审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这里不再详述。参评专家收到密码后,登录网络评审平台,通过查看项目信息进行评审,填写评审意见并提交评审结果。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评平台,随时查看网评进度,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发送督促短信,对部分无法完成评审的及时做出调整,直到所有项目都达到要求的有效评审人数。评审结束后,计算机自动汇总专家评审意见,并按照项目分组对项目进行排序,并根据需要生成多种word、excel格式的评审结果报表,提交有关管理部门。根据专家评审记录和结果,平台自动生成专家信誉等级评价,通过详细记录和分析专家的评分,对打分偏离度大,不按要求操作或有举报投诉经查属实的专家记入灰色档案,保证专家评审的公正性。综上所述,项目网络评审平台主要由评审准备、网上评审、评审结果处理三大部分,以及信用体系、统计分析、用户权限、安全平台等辅助功能构成。

3.网络评审奖励系统的设计优势

项目评审工作就是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以及未来计划的新情况做一个评审,同时对项目的财务状况及其它情况做一个总结。传统的项目评审多采用会议、函审等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往往无法避免,比如:会议评审受时间、地点制约较大,组织评审会议时间长则费用较高,时间短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外地评审专家则需要长途奔波,大量时间浪费在路上,时间成本也很高;采用人工判断规避,不容易做到组织单位、专家和受审单位在评审中的完全回避,公正性不易保证;采用函审则往往造成评审周期过长,资料邮寄、沟通、调整都存在不便,且人工劳动强度很大。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网络评审平台,由计算机平台替代人工劳动,旨在提高评审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利用信息平台规范评审过程。本管理平台的主要优势有:功能丰富,平台集成短信、邮件功能模块,根据需要能够自动发送短信、邮件通知。与传统的信件方式向相比大幅度提高项目评审周期;定制服务,可按用户要求生成多种Word、Excel格式的统计、汇总报表;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扩展能力强,能够满足多种类型的网络评审需要网络评审平台实现了管理者与项目申请人不见面、项目申请人与专家不见面、专家与管理者不见面,通过必要的信息屏蔽.保证了评审的公平、公正。通知专家、发送密码等全部实现手机短信自动发送,与以往函审和会议评审通过邮局发纸质信件相比,极大的缩短了发信和专家回复、调整周期。大幅度提高评审前准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节约了发信成本,能够在短时间内按要求完成项目评审工作。由于不需要组织会议、租用场地等,大幅度节约了评审费用。

4.结束语

计划评审技术是用来安排大型、复杂计划的项目管理方法。是一种规划项目计划 (project)的管理技术,它利用作业网(net-work)的方式,标示出整个计划中每一作业 (activity)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利用数学方法,精确估算出每一作业所需要耗用的时间、经费、人力水平及资源分配。项目网络评审系统作为一个项目评审平台,可适用于项目的立项、论证、评估、验收、奖励评定等阶段,能够完成评审项目专家准备,专家外登录评审,评审进度实时查看、督促,评审结果汇总排序等评审全过程管理。平台采用了计算机自动分配评审专家,自动发送短信通知和密码,自动处理短信回复结果,自动统计汇总网评结果,自动生成网评费用表,利用计算机平台来替代人工操作,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郭长国.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Web服务交互行为[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

辽宁科技 篇12

一、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从国际看, 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 现已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预言, 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 它的广阔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从国内看,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 健康产业成为国内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是强国之根本,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健康科技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

从辽宁看, 当前辽宁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向“关注民生, 扩大内需”的方向发展, 随着医疗卫生防治的战略前移, 健康产业将从萌发阶段起步, 有望保持较高的市场扩容速度, 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二、辽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辽宁省医药工业体系齐全,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四位, 新药创制平台已初步形成,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国内领先, 龙头企业成为高端生物产品研究的主力军, 沈阳、大连和本溪三个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辽宁健康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全科医疗和健康管理迅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健康与IT技术相互结合, 将在辽宁催生新的巨大健康产业市场。目前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健康产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二是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集中度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三是对健康科技的投入不足, 且投入渠道单一;四是医药、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四大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将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并加快推进健康科技的发展, 无疑成为未来辽宁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对加快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健康科技产业发展。

一是建议将健康科技产业明确确立为辽宁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成立“辽宁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全省健康科技工作, 协调和处理健康科技重大事件, 并加强对部门和地方以及区域健康科技发展工作的指导。二是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统筹资源, 全面部署, 支持健康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力争通过8~10年的努力,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 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1.加强新药创制。结合“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 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 争取在新药创制上推出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继续做优生物药产业。充分利用辽宁生物制品的研发资源和产业优势, 以成大生物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到三个产业聚集区创建生物制品科技企业, 重点开展基因药物、工程抗体药物、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 形成创新驱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良性发展局面。

3.加快做大中药产业。重点围绕人参、梅花鹿、林蛙、五味子等产值超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 加快开发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

4.加快做强数字化医疗与器械。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相关学科科技支撑投入, 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科技支撑创新研发平台, 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5.有力支撑新兴健康产业发展。根据辽宁保健品、体育健身、旅游、温泉、美容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差, 企业规模小, 研发基础薄弱的现实, 根据市场需求, 设立专项经费, 每年支持10~20项相关产品与器械的研发课题, 逐步扭转创新乏力的被动局面。

6.探索发展健康管理产业。重点支持4~5家健康管理服务企业, 探索建立不同类型 (社区、企业或医院为主体) 健康管理技术标准及服务体系, 支持开展健康保险与疾病管理整合, 养老养生与健康管理结合的创新研究。建立2~3个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集群, 在全省14个城市实施“全民健康战略”, 加速健康管理产业发展。

7.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重点支持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产业集群, 结合医改探索若干种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在40个县区开展应用示范,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切实提高全省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能力。

8.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利用科技计划, 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健康科技产业集群, 推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沈阳浑南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沈阳泗水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9.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尖子人才的引进。设立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20名领军人才和20名创新型企业家, 打造国际先进的健康产业研发团队, 并依托辽宁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国外一流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来辽工作, 为提升辽宁药物、器械、医疗、健康管理和保健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可靠的人才保障。

10.实施政策创新与突破工程。建议成立“辽宁省健康产业政策创新”课题组, 调研国内外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政策的现状与优点, 明确政策创新的目标, 2年内实现对辽宁健康产业竞争力提升意义重大的10项政策创新与突破。

(三) 加大对健康科技的投入力度。

设立专项风险投资基金, 以企业为主体, 加大政府科技引导投入, 统筹多渠道资源, 多种资助模式相结合, 加大对健康科技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设立健康产业发展科研专项经费, 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 力争2012年实现1个亿, 2015年前以每年20%幅度递增, 2020年力争达到每年5亿元, 使辽宁健康产业总体R&D投入水平接近国内发达地区水平。

(四) 加强健康知识的科学普及。

把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作为健康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 强化公众健康知识普及科技工作的整体布局。建议由科协牵头, 整合健康科技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专家资源, 设立公众健康普及知识和技术的研究项目, 加强健康普及知识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和系统筛选, 筹建全民健康专业网站, 确定以科普讲座、专家访谈、知识竞赛、走进社区等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理解、便于实施的全民健康系列科普活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类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健康科技产业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入手, 立足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实际, 提出促进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健康科技,健康产业,健康科技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2].刘喜波等.我国农业发展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二、辽宁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现状辽宁省医药工业体系齐全,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四位, 新药创制平台已初步形成,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国内领先, 龙头企业成为高端生物产品研究的主力军, 沈阳、大连和本溪三个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已见成效。辽宁健康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国内中游水平。全科医疗和健康管理迅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健康与IT技术相互结合, 将在辽宁催生新的巨大健康产业市场。目前辽宁健康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健康产业起步较晚, 其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二是企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集中度低, 国际竞争力不强;三是对健康科技的投入不足, 且投入渠道单一;四是医药、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四大产业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将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并加快推进健康科技的发展, 无疑成为未来辽宁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三、对加快辽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健康科技产业发展。一是建议将健康科技产业明确确立为辽宁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成立“辽宁省健康科技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全省健康科技工作, 协调和处理健康科技重大事件, 并加强对部门和地方以及区域健康科技发展工作的指导。二是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健康科技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统筹资源, 全面部署, 支持健康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力争通过8~10年的努力,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 加快推进健康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1].加强新药创制。结合“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 加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大力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 争取在新药创制上推出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2].继续做优生物药产业。充分利用辽宁生物制品的研发资源和产业优势, 以成大生物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吸引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到三个产业聚集区创建生物制品科技企业, 重点开展基因药物、工程抗体药物、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等高技术产品的研发, 形成创新驱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良性发展局面。

[3].加快做大中药产业。重点围绕人参、梅花鹿、林蛙、五味子等产值超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 加快开发饮片、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

[4].加快做强数字化医疗与器械。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相关学科科技支撑投入, 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科技支撑创新研发平台, 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5].有力支撑新兴健康产业发展。根据辽宁保健品、体育健身、旅游、温泉、美容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差, 企业规模小, 研发基础薄弱的现实, 根据市场需求, 设立专项经费, 每年支持10~20项相关产品与器械的研发课题, 逐步扭转创新乏力的被动局面。

[6].探索发展健康管理产业。重点支持4~5家健康管理服务企业, 探索建立不同类型 (社区、企业或医院为主体) 健康管理技术标准及服务体系, 支持开展健康保险与疾病管理整合, 养老养生与健康管理结合的创新研究。建立2~3个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集群, 在全省14个城市实施“全民健康战略”, 加速健康管理产业发展。

[7].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加强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重点支持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产业集群, 结合医改探索若干种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在40个县区开展应用示范,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切实提高全省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能力。

[8].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利用科技计划, 搭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培育健康科技产业集群, 推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沈阳浑南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沈阳泗水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四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9].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尖子人才的引进。设立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20名领军人才和20名创新型企业家, 打造国际先进的健康产业研发团队, 并依托辽宁人才引进计划, 吸引国外一流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来辽工作, 为提升辽宁药物、器械、医疗、健康管理和保健品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可靠的人才保障。

上一篇:演化过程研究下一篇:学生写作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