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职学院

2024-06-30

辽宁高职学院(精选9篇)

辽宁高职学院 篇1

高职教育的环境错综复杂,国家的教育政策、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招生数量、就业率等变数都会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些环境因素既可能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机遇,也可能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高职教育内部环境分析

高职教育内部环境分析就是对学校的自身条件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只有明晰自己在高职教育市场中的优劣势,才能在学校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占据主导地位。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坚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铁路运输生产服务的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校开办的专业(方向)涵盖了铁路车、机、工、电、辆各行车工种的主要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学校管理出色、社会声誉好、就业形势好,具有很强的招生就业优势;学校与铁路企业始终保持着密切合作、深度融合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校企合作优势;学校各专业建有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先进、完备的实训中心,具有很强的实训条件优势;对学生一直坚持“全员、全天候、全方位”的半军事化管理,具有很强的学生管理优势。

二、高职教育外部环境分析

(一)学校面临的机遇分析。

1.国家的政策助力高职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使中国制造国际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国际化发展空间,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为职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创业服务与创业孵化方面提供了提升空间。国家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制度,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基础办学能力,引导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2.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铁路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骨干,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驶入快车道,目前全国有2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铁路运输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既需要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更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区域经济建设为学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实施东北地区低标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改善路网结构,提升老旧铁路速度和运力;要科学规划建设快速铁路网,尽早建成京沈高铁及其联络线;研究建设东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快速铁路通道;准备规划建设东北地区沿边铁路。这些举措再次为辽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向轨道交通行业和装备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的学校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二)学校面临的威胁分析。

1.本科院校转型给高职教育带来压力。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设计方案,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本科转型比例达到50%以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同时在当今社会上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还是将学历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对学历层次还存在着诸多的政策限制。这必将对现有高职院校产生重大冲击。

2.学历教育偏见造成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取向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处于明显偏低的位置。同时由于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使得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往往是迫不得已的教育路径选择。随着高考生源数量逐年下降,学校发展扩大规模与生源不足的矛盾会日益突出,争夺生源态势也会日趋激烈,这对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

3.生均经费不高制约高职教育更好发展。尽管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也明确规定了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但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很多省份并未出台相关政策,学校的办学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推动了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依托行业,对接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几年仍然是我国铁路乃至整个轨道交通行业大力发展的时期,学校要继续发挥办学特色优势,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努力争取“订单办学”、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瞄准企业岗位需求,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进一步凝练学校特色文化,努力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对照企业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1.要保证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融合。学校要想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就必须按照“市场导向、针对岗位、适度超前、集群发展”的原则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2.要保证教学模式与企业工作过程融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课堂的教学环境模拟成为现场的工作情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演变成企业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3.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标准融合。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工作标准、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导书,制定考核标准,按照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分项目对学生逐一训练和考核,保证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

(三)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教师成长提高的政策和办法,鼓励教师钻研业务、钻研教学、钻研实践,努力为教师在职提高、深入现场、参加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有热情、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要大胆使用,安排重要的教学任务,并定期安排其到生产一线学习、调研、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能力,使之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只有对高职院校教育环境进行正确分析,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开创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高职院校要想在复杂多变的高职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保持主导和优势地位,就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高职教育环境。本文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首先从内部环境着手分析了学校的内在优势;然后又从学校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两方面对高职教育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振兴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转型、学历教育偏见和生均经费不高又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制约和威胁。最后从如何对接企业需求、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环境,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子彦.高职院校办学条件SWOT分析及其战略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47~49

[2]周明,李明,严学新.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SWOT分析[J].价值工程,2015,8:294~297

[3]杨青,康亮.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SWOT法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5:30

辽宁高职学院 篇2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六、录取办法说明1.调档比例按招生计划120%调档。2.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色盲、色弱、嗅觉迟钝不得报考;任何一眼矫正到4.8但镜片度数大于800度不得报考;其它疾病或生理缺陷考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3.院校志愿及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不足计划招生数时:在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多于计划招生数时:不再调阅其他志愿考生档案。中职升高职录取,按照辽宁省招生录取原则录取。(注:如果专业成绩相同,按照文化课分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4.对加分、降低分数投档考生的处理在录取中执行省招考委关于加分、降分投档以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规定执行。5.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按分数优先的原则安排专业。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辽宁高职学院 篇3

校园环境是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品质的重要因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校园内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互适应的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 反映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学校特色和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心理效应,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鼓舞, 激励着学生努力学习。

然而, 现实中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发挥了我们所预期的作用了吗?为何身边很多学生总喜欢留连于寝室?是寝室的吸引力如此巨大还是学校没有提供足以吸引大家走出寝室的环境, 以至于让很多人偏离了原本可以属于自己的广阔的课外生活?为了更好地改善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 提高环境的“引力”, 体现校园的人文关怀, 我们走入校园, 展开具有现实意义的调研和思考, 以此对高职院校校园环境的改造及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调研的基本情况和分析

1.1 问卷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情况, 我们走访了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南北两个校区。针对两个校区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8份, 有效率92.7%。其中参与调查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 大二与大一学生比例为1∶1。

从调查数据了解到:74.8%的学生课余生活喜欢在室内, 尤其是在宿舍进行。86.3%的学生认为环境与人的行为和心理有一定影响 (见表1) 。73%的学生对自己校区的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 (见表2) 。同时我们还发现, 尽管绝大部分学生平时会选择在校园内活动, 但当问及“你认为学校的休闲场所中 (室内、室外皆可) 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令人吃惊的是很多学生填写的却是图书馆、宿舍等室内场所。通过对两个校区学生的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校园室外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课余生活方式单调, 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行为的成长。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如果校园环境能得到理想的改善, 很多学生愿意走进环境, 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1.2 深入调查与分析

1.2.1 对“校园环境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1) 校园空间环境拥挤。一方面, 校园内活动场所有限 (见表3) , 另一方面, 学生活动时间较为集中。经调查除少数进行晨读、晨练的学生外, 75%以上的学生都选在下午和傍晚在校园环境中活动。因此, 这段时间里校园场所显得十分拥挤, 如运动场和电子楼南广场成为人群聚集的场所。

2) 调查中, 53.2%的学生主要课余生活是运动。高职校园绿化率普遍较高, 但校园中大多数绿化仅供观赏, 而能进行活动的绿化场所, 如林荫道、小树林则相对有限。

3) 公共设施配置不均衡。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南校区的校园环境建设中, 没有为学生提供户外休息设施, 北校区的户外休息设施有所配备, 但在空间布置方面不均衡, 局部密度过高, 导致设施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使用的人较少。

1.2.2 对“校园环境有吸引力”的场所进行调查

1) 运动场所是校园中受欢迎的场所之一。调查中学生反映课余生活的参与性非常重要, 而运动最能直接投入到场所中, 对身体健康的意义重大。此外, 在运动中也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友情和竞争意识, 对于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32.3%的学生还认为运动最能缓解不好的情绪, 对心情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2) 水边也是大学生喜欢的环境之一。对学生心中理想环境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人希望在环境中能看见水, 水景有利于调节并释放压力, 因此, 亲水空间成为能吸引大多数人的场所。如南校区图书馆南侧的人工湖就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场所 (见图1) 。

3) 惬意的半公共绿色空间也赢得了不少好学者的喜爱。工商楼旁的桃李园, 里面葱郁的树林、石质的桌子、凳子和花廊, 大大方便了在此活动的同学。从地理位置来看, 这片休息区域虽处于学院教学楼的旁边, 但却极为宁静, 所以这个地方能吸引不少的学生在此学习。

4) 大学生普遍喜欢的校园环境少不了校园广场。北校区电子楼南侧广场位于北校区校园教学区的中心位置。平时人流量较大, 课间学生喜欢穿行于广场之中。广场环境设计新颖, 有效结合地形。每天清晨、傍晚在此活动的人很多, 是校园内主要活动区域。

2 关于目前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考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规划上的忽视

在这个“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为指南的社会, 国家不管是在教育经费还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 对校园环境的塑造上过于注重大学环境的直观效果, 而忽视了其对高职学生行为心理上的影响。

2.1.2 高职校园规划规范的盲点

目前使用的国家规范中有居住区规划规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等, 但是缺少专项的高校校园规划的规范。这样就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建设空间, 设计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校园模式进行建设, 或许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调查过真正的使用者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环境是怎么样的。在这个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中, 我们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考虑他们的行为以及心理需求, 建设出令使用者更满意的空间环境。

2.1.3 校园环境空间问题的具体体现

1) 校园环境中空间拥挤比较严重。由于校园室外环境和活动场所数量有限, 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室外业余活动的时间较为集中, 难以满足越来越多学生的需要。

2) 校园环境场所类型单一, 娱乐参与性有限。

3) 在环境中的公共设施配置不足, 给在室外活动的学生造成不便。

4) 校园环境缺乏人气, 人文气息不够浓厚。由于校园面积较大, 部分环境略显空旷, 加之校园环境中缺少人文内涵, 使得很多小环境中看不到人活动的身影, 校园缺少亲切感。

2.2 建议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且一旦建成便成为相对固定的固化物, 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并持久发挥作用, 因此, 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一定要有超前性和亲和性。

2.2.1 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一是校舍建筑, 既要美观, 又要实用, 更要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审美要求。在设计上应符合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美学的原理, 使学校建筑层次分明、错落有序、空间宽敞、色泽协调、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从而具有韵律、和谐、平衡等审美效果。

二是校园绿化要注重乔木、灌木、草丛的合理布局, 并注重与地理、气候和环境的相互适应, 使整个校园的树木郁郁葱葱、掩映成荫, 环境中洋溢诗情画意, 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铸就出优秀的品格。

2.2.2 建设足够且丰富的场地, 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1) 结合校园具体情况建设运动场, 配备完善的体育运动器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身心健康成长。

2) 丰富校园休憩场所的建设。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 而且类型宜多样化, 并且应按照学校的规模和设施的服务半径进行合理布置,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 重视并提高场所的使用效率, 增加可驻足点。如增加公共设施的配置, 即使增加几张椅子, 或在树林草地中增设弯曲的小道, 也能提高环境的亲和力, 增强场所的人文关怀, 使人更愿意停留在这样的环境中 (见图2) 。

2.2.3 加强人文内涵,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高职校园的规划设计中, 人们较为关注理性主义规划思想所注重的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形式美学等物质空间环境的问题, 却较少真正将其与“人”联系在一起, 人的生活和需求往往被简单化了, 这样的校园环境自然无法为师生提供自由生活和交往的场所。因此, 必须建立人性化的校园空间环境, 体现高职校园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的文化特征, 以满足使用者个性多样化和自由发展的需求。

1) 创造赋予人性与情感的校园环境。注重人对空间环境选择的多样性需求, 如在校园内的廊道、庭院等室内外交往空间设置各种人性化设施, 突出环境艺术特征。

2) 赋予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自然、人文及地域特色创造丰富的活动空间, 使之成为具有可识别性, 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场所。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校园空间环境既要有利于生存, 又要满足使用者的感官需求, 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 并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升华。要达到这个目标和要求, “以人为本”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只有多一些真正“人性化”的思考, 校园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 才能成为吸引高职学生的真正家园。

[ID:003552]

摘要:通过对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南北校区校园环境使用者的调查, 发现高职校园环境建设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力求对今后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谢勇.高等职业院校规划与建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9.

[4]沈贵鹏.校园物质情境的心理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13 (1) :166-168.

[5]张树云.高职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外建筑, 2002.8 (6) :79-80.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篇4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设有金融系、会计系、信息技术系、工商管理系,开设28个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8门、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采取边授课、边实训“工学交替”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约,建立实训基地,是辽宁省保险从业人员、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指定的培训基地,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直接录用到省内各级农村信用社工作。学院实行“多证书”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在取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将取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不断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创新办学模式,为学生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与渤海大学、辽东学院、东北大学联合办学,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同时参加相关专业的应用本科自学考试学习,最终在取得专科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以及学位证书。

学院还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办学,学生毕业后可参加“专升本”成人函授本科考试继续学习,也可参加辽宁省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到省内其他本科院校(如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继续深造学习。学院还与澳大利亚堪培门政府理工学院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四个专业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采取2+1模式即国内两年国外一年,毕业后双方学院分别颁发国际认证的大专文凭。学生毕业后可申请留澳工作。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就业工作,其中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我院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专业,实行“2+1”培养模式,第五学期签订保障就业协议,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保证安排所有合格学生到沈阳市的动漫公司工作。学院多年来为省内外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22%,在省内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

1、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本专业设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综合柜员、网上银行、农村金融四个专业方向,培养适应国内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营销、柜员服务等具体工作。

2、保险实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入世后保险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扩展保险业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核保、查勘、理赔、投资核算、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具体工作。

3、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证券行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较强证券投资管理和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证券公司的营销、交易、申购、会计核算、系统操作、经纪人、投资业务管理等具体工作。

4、投资与理财专业:

本专业设有银行客户经理方向,培养适应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理财策划、客户服务等具体工作。

5、国际金融专业:

本专业设有涉外金融与贸易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我国外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以及“三资”企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专业基础扎实、业务操作技术熟练、实践

能力较强,并能将营销理论运用到涉外金融与贸易实际工作中,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商务谈判、金融营销、外汇交易、外汇会计等具体工作。

6、信用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资信调查、信用分析与管理的专门技术,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以资信调查为主的金融风险控制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工商管理局、担保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信用调查、信用分析、信用评级等工作。

7、证券和期货: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系统掌握金融、期货、期权、证券等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投资学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较高财经类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从事金融衍生品、股票及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和咨询工作的高级应用

型人才。毕业生可在股份制公司、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的证券、期货投资与管理岗位从事与金融投资活动相关的工作。

8、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一体化要求,具有必备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贸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涉外企业从事管理与经营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进出口公司、银行、国际货运代理等企业从事进出口单证处理、报关通关、货运代理等工作。

9、村镇银行经营与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掌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和金融技能的高级应用性人才。毕业生可在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等金融企业从事银行柜员、营销、理财咨询、客户经理、信贷等具体工作。

10、会计专业:

本专业下设财务会计、金融会计两个方向,培养适应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需要的,具有助理会计师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具备理财与公关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出纳、会计、统计、审计、税务等具体工作。

11、会计电算化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性组织需要的具有助理会计师业务素质和道德素养、具备办公自动化、理财与公关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出纳、会计、统计、审计、税务等电算化岗位的具体工作。

12、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资产评估行业管理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价值评估能力、公关协调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企业单位的各种资产评估、单项资产(房屋、土地、设备等)评估、投资咨询等工作。

13、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需要的具有必备的财经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会计实务、统计核算与市场调查、具备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统计、出纳、会计与库管工作,也可在统计信息咨询机构从事市场调查分析等工作。

14、审计实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的审计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适应国家各级审计机关、盛会中介机构及各单位的内部审核部门需要的高等技术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社会审计和单位内部审计以及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15、税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政府财税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需要的,具有涉税事项核算、管理及税收征管、税务咨询的基本业务素质,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税收业务和具备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服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涉税核算、会计、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工作。

16、财务信息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具有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财务信息管理的能力,可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从事会计、审计、财务信息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工作。

17、财务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从事财务管理、资本运作和会计业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财务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掌握金融、证券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有效地组织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和使用,能科学地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毕业生可从事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等岗位的工作

18、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需要的,具有计算机相关技能,如: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站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网络公司、动画公司、影视广告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电视台、学校等单位从事平面设计、三位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工作。本专业建有国家级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个。

19、网络系统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熟练掌握银行网络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从事银行网络的组建和维护、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方面工作。本专业建有锐捷网络实训基地。

20、软件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测试和手机游戏开发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软件公司、网络公司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测试、维护、手机游戏开发等工作。本专业建有国家级计算机实训基地一个,并进行了多年校企联合办学实践。

21、电子商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商务企业、金融机构、外贸公司和营销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的,具有利用计算机从事信息管理和商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商务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维护、金融商务信息管理、网上营销、企业网站制作与维护等工作。

22、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应用领域知识,熟悉图形/图像制作环境、具有动漫设计、动漫制作、绘画、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动漫设计制作公司等从事动画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后期合成等工作。

23、物流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报关企业等行业需要的,具备进出口贸易业务、商品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现代物流信息化、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采购与配送等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采购与供应战略规划、物流管理、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规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本专业建有国家级物流实训基地一个。

24、商务英语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银行、保险公司、商贸公司等行业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中英语言文字能力,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理论和听、说、读、写、译技能,并且掌握金融、商贸、旅游等专业知识,熟悉公司管理和商务文秘工作,掌握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涉外驻外行政及金融机构、海事海关、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旅游与饭店管理、英文文秘、专业英语翻译和口译、高科技工程技术等工作。

25、旅游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中、英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旅游管理技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大中型旅游公司和酒店、饭店、旅行社,从事旅游企业的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

26、文秘专业(金融文秘方向):

本专业下设财经秘书与办公自动化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中英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公关协调能力,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汽车使用与维护技术、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技术,文书档案管理技术,主要为各类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业培养从事文秘工作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人才。

27、文秘专业(韩语方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敬业精神、创业精神的较强时间能力,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掌握专业岗位工作和社会活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掌握文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韩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并且掌握金融、商贸、旅游等专业知识,熟悉公司管理和商务文秘工作,掌握现代办公室自动化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类银行、保险公司、商贸公司、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

28、营销与策划专业:

本专业下设客户关系管理方向。培养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工商企业等行业、营销与策划方面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各类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必须的基本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具有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能熟练操作现代办公自动化设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营销与策划、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9、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工商企业或经济管理部门等行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中英语言文字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仓储物流管理技术的实务性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公司事务管理等方面工作。

辽宁高职学院 篇5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问题及对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以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课堂教学在校外的延伸, 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更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顶岗实习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现状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自2006年独立招生以来, 一直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学历教育必需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从第四学期暑假开始, 学生进入酒店顶岗实习。我院对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管理采取专业教师兼职管理的方式, 即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至今我院已先后有八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酒店顶岗实习, 我们与大连多家四、五星级酒店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年来从事顶岗实习管理工作, 积累了许多顶岗实习管理经验, 针对学生顶岗实习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 研究了提高顶岗实习效果的对策, 进行了许多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和尝试。

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 不能积极对待顶岗实习

学生虽然学习的是酒店管理专业, 可是实习酒店提供的岗位却是为客人提供一线服务的基层岗位,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去当服务员, 认为顶岗实习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找工作, 因此对于顶岗实习不能积极认真地对待。

2. 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不能正确对待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顶岗实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社会, 酒店的客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 学生不仅要面对不同类型的客人, 还要学会与领导、与同事沟通交流, 人际关系突然变得复杂, 部分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正确面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而导致顶岗实习出现问题。

3. 学生实习心态不稳定, 难以坚持完成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与在校学习不同, 学生从事酒店基层服务岗位, 难免会觉得单调枯燥, 也会面临酒店旺季时工作强度较大以及突发的身体不适等情况, 容易产生厌烦和疲劳情绪, 导致出现回避劳动、借故请假、无故脱岗等现象, 更有同学提出提前结束顶岗实习。

4. 学生实习地点、实习岗位相对分散, 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分散到大连各家酒店的不同部门, 被分配到中餐、西餐、宴会部、大堂吧、礼宾部、康乐中心等岗位实习, 各个岗位的班次、作息时间都很不同, 给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互通信息带来一定的困难, 再加上实习时间少则半年, 多则一年, 也加大了顶岗实习管理的难度。

三、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对策

1. 通过开展入学教育、专业讲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通过酒店管理专业的新生入学教育, 向学生介绍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 对于巩固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积累社会经验、增强与人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邀请合作酒店的从业人员以及我院历届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做专业讲座, 讲座内容包括酒店行业发展现状、酒店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己的从业经历等, 让学生认识到酒店工作的挑战和难度, 明确顶岗实习是完成专业学习必经的一项环节, 让学生乐于实习。

2. 召开顶岗实习动员会议,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店实习

每年顶岗实习开始之前, 我们都会召开实习动员会议, 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反馈各家酒店的信息, 同时告诉学生无论选择哪家酒店, 无论选择哪个实习岗位, 都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有的星级酒店可能待遇比较高, 但是管理也比较正规, 对员工甚至实习生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有的酒店可能星级低一些, 管理也相对松散一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和自身需求,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酒店类型、工作岗位、实习待遇、企业文化和职业规划等因素, 权衡利弊, 确定自己的应聘目标, 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3. 顶岗实习初期,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频率,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工作

学生进入酒店顶岗实习后, 身份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 必须严格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 酒店的工作时间和学校的作息时间也很不一样, 这种转变使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感觉压力较大。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电话、QQ群、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 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实习感受, 帮助学生排遣工作压力。由于指导教师在学生入学后就一直担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 对于学生的性格比较了解, 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也能做到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尽快适应顶岗实习工作。

4. 顶岗实习中期, 重视与酒店的沟通与反馈, 帮助学生创造更多培训机会

学生顶岗实习一段时间后, 对酒店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逐渐了解和熟悉, 工作热情慢慢减退, 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可能需要转岗的机会。实习指导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多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必要时可以召开顶岗实习中期座谈会, 让同学们讲讲实习的经历, 谈谈对实习的看法, 互相分析, 互相帮助,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另一方面要及时向酒店反馈意见, 让酒店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通过交叉培训、系统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给予学生更多的培训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服务技能。

5. 顶岗实习结束, 校企共同综合考核, 总结顶岗实习管理经验

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具体组织实施来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实习结束后, 我们不但对学生进行考核, 也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考核, 不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记录本和实习报告, 还与酒店共同对学生实习态度、工作业绩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程度进行考核, 客观反映顶岗实习的效果。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 主要集中于工作准备、指导能力、指导态度、实习材料批改等方面。在学生毕业前的答辩环节, 根据实习酒店进行分组, 各位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听取学生对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积累顶岗实习管理经验。

四、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的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在今后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 如何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双赢”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不但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 更是社会技能的学习, 学生需要完成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 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要加强合作, 共同组织、共同管理顶岗实习。例如组织面试前安排学生到酒店实地参观, 让学生直观了解酒店的实际工作场景;利用周末安排学生到酒店短期帮工, 让学生逐渐熟悉酒店的工作流程;顶岗实习开始后不但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 酒店也应该有专门的负责人或培训师, 制定实习生培训计划, 建立实习生档案, 记录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能力特质, 负责对实习生的考核, 也可以将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列入酒店后备人才库,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习环境, 既有助于实现学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也有利于酒店获得经济效益, 达到“双赢”。

2. 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推动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 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约束学生的行为。经过与酒店的多年合作, 我们与酒店共同制定了《顶岗实习大纲》、《顶岗实习计划安排》、《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考核标准》, 对学生实习记录本、实习报告的督促检查以及对分散实习学生的要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今后的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 陆续制定并完善《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 明确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要求和完成实习任务的工作目标,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杜鹃.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3) :88-89

[2]鲍玉鑫.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2) :59

辽宁高职学院 篇6

如何增强产学研结合的吸引力, 摆脱高职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转换视角, 跳出教育本位看问题, 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以服务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服务中提升自己, 谋求发展。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 简单地说, 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与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在内容、方法、能力要求等方面的高度一致,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产学研结合的内涵, 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生产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高职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的, 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生产、科研的密切联系。

从合作主体上看, “产”是生产实践, 其主体是行业企业;“学”是教学过程, 其主体是学校;“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生产实际服务的实践活动, 其主体是产学合作的双方, 通常是学校与企业。因此, 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主体通常只有产学合作的双方, 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三方。这也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的,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 通常情况下与科研机构无直接联系。

二二、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深层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 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 与普通高校相比, 其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通常这种服务分为两大类:

一是直接服务, 即为行业和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主要体现为通过产学合作等形式, 为行业和地方完成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的具体项目;二是间接服务, 即依托职业学校所设的专业, 为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对应的行业输送技术人才、提供职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教育、在行业人才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改进上提供较为专业和权威的智力帮助。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证实, 在我国也正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 社会、行业企业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 但职业院校、社会和行业企业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协调规范的逻辑关系, 除部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开展较好外, 多数院校仍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发展的阶段。因此, 在相应的体制改革、法制建设推进的同时, 职业院校更应该明确自身的任务和职能, 明确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不仅是高职院校固有的社会责任,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要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服务, 通过满足社会、企业等各方的利益诉求, 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和主体意识, 提升职业院校吸引力, 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层次发展。

三三、辽宁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服务的产学研结合探索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是教育部、建设部选定的“建设行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多年来, 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 坚持“零距离”办学理念, 主动为社会和行业企业服务,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实践中, 我们深切体会到, 很多工作表面上看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单向服务, 而实际上, 学院在服务中的收获和提高是“润物细无声”的。学院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在参与服务中受到的职业熏染、专业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专业建设水准、凝聚校企双方心血与智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以及行业企业在人力物力上对学院的大力支持等等, 虽不能量化但意义极其深远。恰恰是学院在服务中的无私奉献、真诚和实在, 感染着合作方, 拉近了学院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距离, 让校企成为亲密的伙伴, 激发了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和主体意识, 将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为高职院校的自身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1. 关注社会发展趋势, 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接。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的关键要素。作为辽宁省住建厅所属唯一的一所学校, 学院的行业特征和行业优势明显, 学院依托行业, 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市场调研, 掌握详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设置, 使之与行业结构发展变化相一致, 着力打造社会需求旺盛的长线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 并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 前瞻性地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从总体上保证学校教育“适销对路”, 同时, 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的观念,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特点, 确定每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独有特色。

目前, 学院已有的十九个专业 (含四个专业方向) 全部为城市建设类亟需的专业, 涉及城镇规划、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房地产等专业领域。十二五期间, 学院将重点发展与生态建筑和节能减排相关, 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大的专业, 通过不断完善专业布局, 更好地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 依托实验实训资源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 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学院依托实验室优质资源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以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例, 该中心拥有14个实验室, 其中建材、智能建筑、室内环境、建筑结构等实验室均通过国家资质认证。其拥有的仪器设备先进, 500T压剪试验机、风机盘管仪、美国理想网络综合测试仪和安杰伦气相色谱仪等的精准度远远高于国家相关规定。有关教师全部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 每年可为企业提供五百余个项目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工程检测服务, 提升了学院的外部声誉和办学效益。

此外, 学院鼓励专业教师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 或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 将理论知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密切校企关系, 促进产学研结合,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如学院先后为沈阳盛天、沈阳房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编制物业管理方案;参与了沈阳桃仙机场道路改造扩建、沈哈高速公路四平段等百余个项目的勘察测绘工作, 以及沈阳市周边五个乡镇的竖向规划、管网规划和管网综合规划等工作。

3. 着眼未来发展, 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 学院已拥有了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育资源。着眼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 学院主动为企业分忧, 送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到企业, 先后为沈阳健晖混凝土有限公司、沈阳东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沈阳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合作企业进行职工培训, 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此外, 学院还承担着省内建设行业人员培训任务, 开展建设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工人技能培训鉴定等项目, 年培训5万余人次, 受到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4. 依托专业优势, 校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行业办学的天然属性成就了学院的专业优势, 多个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或省级示范专业。这些专业师资力量雄厚, 试验设备先进, 技术服务能力尤为突出。凭借这些优势, 学院与东北金城建设股份公司、沈阳健晖、沈阳四方混凝土有限公司、沈阳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北方建材试验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发了绿色混凝土、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罐车废弃水泥浆再利用技术等多个科研项目, 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让企业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回报。

此外, 学院即将投入建设的生态节能实验楼, 无论技术还是理念, 在国内都是一流的, 这必将为产学研结合和社会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成立专门科研机构, 为行业发展服务。

以房地产专业为例, 作为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的焦点行业, 房地产专业发展备受社会各方关注。为及时掌握、分析、研究辽宁省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确保我省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在省住建厅的大力支持下, 学院成立了房地产研究中心, 中心工作人员由学院专业教师兼任, 业务上受省住建厅直接指导。学院专门为研究中心引进了高端研究人才和研究团队, 提供先进的办公设备、良好的办公环境和研究经费支持。2011年12月28日, 辽宁省房地产研究中心在学院正式挂牌, 辽宁日报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称“这是我省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

6.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离不开工程实际, 城建行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可重复性更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工程项目现场实践, 否则是很难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的。因此, 学院在省住建厅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厅领导亲自挂帅的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 并通过签署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冠名、设立企业奖学金、聘请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 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省住建厅每学期为学院召开一次校企合作对接会, 确保行业资源与学院的无缝对接和全力支持, 凸显行业办学优势。学院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 坚持每年进行市场调研, 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 有效保证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相一致, 确保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有些专业通过产教结

增强产学研结合的吸引力, 摆脱高职院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转换视角, 跳出教育本位看问题, 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以服务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服务中提升自己, 谋求发展。

合实现了“零距离”培养模式——“师资零距离、设备零距离、教室零距离”, 如土建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专业, 教师就是检测工程师, 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的内容就是毕业后要承担的工作内容。档案员做什么、质检员做什么, 老师都在完成实际任务的同时边做边讲, 为学生梳理得清清楚楚, 有效保证了教学效

有些专业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如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辽宁省, 全面启动了生态省建设, 拉开了传统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和环保城市迈进的帷幕, 迫切需要与之相关的人才, 而目前我省乃至全国尚无一所能够培养同时具备城市建设和生态环保专业知识人才的学校, 因此, 在广泛调研和邀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设计技术两个专业试点, 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了与生态、环保、节能相关的课程, 并与企业人员共同开

目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发的“建筑节能监测技术”和“建筑节能减排”两门课程,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发的“环保节能建筑”课程, 已在教学中实施。全部专业均实施了“双证书”制度, 将职业资格培训内容引入课堂, 使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如测量员、制图员、施工员、预算员、实验员等, 有的学生一人即手握两到三个证书, 进一步适应了职业岗位需要, 满足了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

摘要:产学研结合需要社会、行业企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增强产学研结合的吸引力, 就是转换视角, 跳出教育本位看问题, 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以服务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服务中提升自己, 谋求发展。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学结合,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陈晓军.校长领导力与院校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12) .

[2]程方平.职业学校应当更自觉地为行业和地方服务[N].中国教育报, 2011年5月10日.

[3]刘复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8) .

[4]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N].光明日报, 2008年7月23日.

辽宁高职学院 篇7

一、职业适应性影响的多元化

1. 大学生家庭阶层背景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

很多时候, 家庭的阶层背景对职业获得的地位考虑的单一为学生的父亲, 而忽视了母亲作为家庭的另一成员的能力与作用。通过此次问卷, 将家庭阶层背景分为了父亲、母亲分别的职业阶层;父亲、母亲分别的文化程度;家庭的家总收入。这样的设置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中国职业实际的阶层背景影响力。

在职业心理适应能力方面, 母亲的阶层背景和学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母亲在家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负责家庭里大部分的日常起居, 孩子心理的指导和倾诉的对象。因此在职业心理适应能力方面, 母亲的阶层背景和学历越高的家庭, 子女的职业心理适应性能力越强。

2. 社会竞争力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 把学历、专业相关度、相关的技能证书、工作经验作为社会竞争力的调查主向。以高职生的职业适应性、人际交往、工作态度作为调查辅向, 建立多元化的调查问卷模式。

通过调查问卷, 影响社会竞争力的因素取决于“职业技能的取得”和“职业相关度”。二者互统一体, 即社会竞争力看重的是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岗位相同。同时, 是否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越接近, 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时间越长, 社会竞争力就越显著。

3. 社会支持力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

在现今就业环境中, 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随就业前景的加剧在不断地增加, 更多优惠项目面向大学生, 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再就业培训的方面, 加大了监管的力度。在税收和贷款上, 都有着积极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毕业生、毕业生群体们, 能发挥自己的才华, 个体及合作的去创办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 面向为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 国家也提出了最低的生活保障项目。国家政策对于职业适应性影响是巨大的, 政策越优越, 大学生就业适应性越强。

二、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状态分析

当代大环境的影响, 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 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状态正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 部分大学生对于职业适应性能力的提升通过两次就业指导课程及辅导员老师的日常沟通, 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 在职业适应方面

本次对2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通过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环节, 有119名学生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能非常熟练与比较熟练的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 占到了调查总数的59.5%;在岗位上积极工作, 毕业后满意签订就业合同的178人, 占到了调查总数的89%。这些数据都表明, 大学生在工作的岗位上, 都能够认真、积极地完成属于自己的工作任务, 自己的工作职业能力水平在不断地提升, 处于良好的上升阶段。

2. 在人际交往方面

高职毕业生在单位与同事之间的沟通配合上, 85.6%的学生选择了“融洽”和“比较融洽”;有5.6%学生选择了“不太融洽”和“很不融洽”, 而在于企业管理者的相处中, 有18.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融洽”和“非常融洽”, 有76.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通过此类数据可以看出, 毕业生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可以处理得很好, 但与领导的关系则为一般, 这就需要在日常的指导中, 加重学生与管理者的关系的处理培养。

3. 在心理适应方面

只有30.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有38.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和“比较满意”, 通过此类数据反映出, 大学生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 心理的舒适度不是很高。

三、多角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性

1. 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在毕业前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每种职业对学历、职业技能、社交、体能、兴趣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能及早地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 制定合理的目标。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影响因素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决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很多职业的地位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今社会?如何用新的视野去选择新的职业?大学生应该及时地去修正来自传统思想和社会评价的束缚, 与现代社会保持一致,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 增加学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外部就业压力和学校改革的双重力量推动下, 正进行着重大的变革。但受到传统教育的限制, 变革还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更新, 时间和空间的扩展。要切实地提高学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坚持“区校企联动发展, 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教育理念。从多方面努力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 要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授课程中, 教师要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 使学生能在学校掌握社会最前沿、最先进的专业相关内容。在授课的模式上,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让职业教育真正体现出于本科教育的区别, 把教育教学的重点安排在实践动手操作上。

其次, 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全面了解未来的职业。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 在职业指导课程上, 系统的为高职生设计好属于自己的三年高职学习规划。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通过开展专业类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最后, 要积极的拓宽高职生的就业技能培新。在就业课程的设置上, 要增加演讲与口才, 法律法规, 行为礼仪的培养, 公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竞赛类活动, 增加学生团队的意识, 积极开展勤工助学与志愿者活动, 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合作方面内容的培养。

摘要: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因素分为对工作的技能、工作中的心理、工作协调中的相互配合、工作中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心理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在就业难的今天, 对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因素探析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闫学林, 许慧玲, 李秀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0) :66-68.

辽宁高职学院 篇8

1996年12月,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联合办学, 199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27所示范性专科重点建设学校。1998年6月,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学校划归辽宁省政府管理。2000年11月, 经辽宁省政府批准, 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实行省市联办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5月,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2010年1月, 辽宁省政府将学校管理体制调整为由省统一管理。

学校占地89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23亿元, 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原值1.07亿元。图书馆藏图书87.5万册。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室 (实训中心) 27个, 建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26个。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 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办公区域。

学校设有13个二级教学单位, 开设以工为主, 涵盖工、文、理、管理、教育等五大学科门类的22个本科专业和20个高职专业。学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个专业通过本科试办专业评估, 17个专业通过学士学位评审。有辽宁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省级本科重点建设专业1个, 省级示范、品牌专业4个, 钢铁冶金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近三年, 学校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

学校现有教职工871人, 专任教师574人, 其中教授、副教授237人, 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304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 千人层次人选1人, 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 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0679人, 其中本科生4721人, 专科生5958人。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依托冶金行业优势,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发展和本溪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生物医药、旅游产业等地方发展战略机遇, 立足本溪, 服务辽宁, 面向全国,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为冶金、机械等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60多年来, 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8万余人。近年来, 学校先后为首钢、宝钢、鞍钢、济钢、本钢等多家企业订单培养人才,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主要就业去向为冶金、机械加工、医药等行业, 工科学生主要就业于大中型企业。我校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职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

近五年来, 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66项, 科研经费到款额86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合作) 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 省厅级科研项目90项, 获省、市科技进步奖9项, 3项科技成果分别在5家企业推广应用, 获得经济效益2066万元。共获得授权专利16项, 发表学术论文630多篇, 其中三大检索论文80多篇。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80多项,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日本、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株式会社日本设备企画合作, 由日方派专业教师, 提供原版教材, 共同培养建筑设备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每年选送优秀本科毕业生赴日本企业就业。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 与本溪钢铁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机制, 搭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选派干部教师到企业调研、进修学习, 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到校讲学, 营造应用型办学的学术氛围。

辽宁高职学院 篇9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学生的健康水平, 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从体育教学资源配置角度突出独立学院办学特色, 从而提高独立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是摆在我省独立学院面前的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辽宁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辽阳、锦州的16所独立学院。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数理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辽宁省独立学院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必备物资资源, 其配备情况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本文对6个城市6所独立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进行了调查,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见表1。

从以上调查数据得知, 目前辽宁省独立学院体育资源配置以传统的篮、排、足、乒乓、羽毛球为必备资源, 能满足学生必修课的体育学习需求。但一些时尚的体育项目也是学生较喜爱的体育项目资源配置较缺乏。网球场的数量不多, 不能满足学生集体上课需求。

3.2 辽宁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3.2.1 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16所独立学院中有11所学校实行了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形式。即在大学的一二年级设置几门必修课, 学生在四个学期内修完, 获得规定的学分。在大三的时候选修自己喜欢的项目。有三所学校只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上体育课, 大三大四不再开设体育课。另外两所实行了选修课教学模式。

3.2.2 开设的运动项目

通过调查得知, 16所学院都开设的运动项目是篮、排、足、乒乓、羽毛、健美操。11所学院开设了网球课程, 7所学院开设了轮滑课, 4所学校开设了散打, 1所学院开设了高尔夫球, 1所开设了垒球, 3所开设了跆拳道, 2所学校开设了定向运动。这些项目的开设与本校的体育教学资源息息相关。

3.3 辽宁省独立学院体育师资状况

3.3.1 体育师资学历

调查显示, 辽宁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16所学校从事体育教学的123名教师学历情况统计中得知, 博士1人, 占总人数的8.0%, 硕士43人, 占总人数的35.0%, 学士71人, 占总人数的57.7%, 大专8人, 占总人数的6.5%。体育教师的学历中, 硕士的占35%, 反映出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化。这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3.2 职称情况

随着独立学院发展, 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16所学院123名教师的职称调查得知, 教授7人占总人数的5.7%, 副教授18人占总人数的14.6%讲师65人占总人数的52.8%助教33人占总人数的26.8%。结果表明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 讲师助教的比例较大, 副教授以上职称才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这也反映出独立学院新生事物的特性。

四、结论与建议

4.1 我省独立学院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能基本满足学生必修体育课的教学需要, 但时尚项目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 以满足学生对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学习。

4.2 独立学院在课程资源方面, 还显示出缺乏广泛性。暴露出体育课内容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较小, 压抑了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效果。学院应创造条件多设置一些新颖时尚的运动项目。

4.3 独立学院的体育师资职称结构不合理, 以讲师和助教为主, 但学历较高。学院应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多组织新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

[2]叶忠等.独立学院实施四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3]胡吴进等.江西省独立学院体育选修课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 (6)

上一篇: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管理下一篇:BIM技术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