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学院(通用11篇)
高职旅游学院 篇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上倡导“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可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为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 实施开放的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生存之道。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旅游学院, 通过积极探索,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在探索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本文就如何构建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构建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国际化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运筹能力这一根本目的的重要途径。结合实际, 旅游学院将国际维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中, 同时将国际化同特色化进行有机的结合, 进而形成独特的高职旅游服务专业文化和精神。
(一) 构建全球化观念。
全球化观念的核心是为全球服务, 面向全球发展, 以全球化视野审视办学行为。只有将全球化理念确立为核心价值观, 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充分结合旅游业跨地域、跨国界的产业特性, 采取了以内涵建设为主, 着力提高学院竞争力, 走“多层次、全方位、整合型”国际化发展的全新路径。培养具有娴熟的技能、流利的外语、优雅的气质、国际化视野, 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旅游学院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 国际化办学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此外, 旅游学院成功引进了法国雅高酒店集团作为合作伙伴, 组建旅游学院雅高班, 实行“1+2”办学模式, 即在中国进行一年的法语强化培训和基本理论学习, 后两年在法国雅高集团进行酒店实践锻炼, 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加强。同时, 在学院内建立了雅高酒店, 将世界一流的酒店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运用到学生的培养中, 使学生在校即可接受世界级酒店的培训和实习机会。中法合办的雅高学院也已揭牌, 将为雅高集团输送大量优秀学生。同时, 又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共同举办洲际英才培养学院, 为国内外的知名酒店培养人才。
(二) 构建国际化校园环境。
国际化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要, 如何使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有接触多元文化, 多种语言的机会也变得十分必要, 因此, 营造一种国际化的校园氛围, 是大学迈向国际化最根本的一步。大学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 同时也是他们陶冶情操, 增长见识, 提高素养的摇篮, 为了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生存环境, 大学需要给他们提供国际化的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
在经过多方面调研与实践后, 课题组明显感到国际学术交流无论对学生的发展, 还是对学者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学术同行创造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也给校园生活增添更多姿的色彩。例如, 学院与法国萨瓦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学术论坛———“中法乡村论坛”, 不仅促进中法旅游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交流和研讨, 推进国际项目合作, 并且论坛全程让学生参加翻译、服务、导游等活动, 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接触异域学术与文化的良好平台。
二、制定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跟踪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行业标准, 制定适应国际化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以实现培养国际化的中高级应用性、技能性旅游人才的目标。从以下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培养:语言无障碍和专业技能国际性;具备国际化的职业道德素质;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知识、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
(一) 提升语言无障碍与专业技能国际性。
国际化旅游人才要具备丰富的外语语言知识和外语语用能力, 具有双语甚至多语表达能力。不仅每学期保证专业英语课的开设, 并在团学活动中设置英语训练项目。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具备语言交流能力, 目前, 学院已开设日语、法语、韩语选修课程。同时, 定期邀请外方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外语辅导和测评。
(二) 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国际视野, 不仅包括对本行业国际上的整体格局、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对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潮流和最新成果能够准确把握, 还应该关注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 并保持足够的敏锐性。
旅游学院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学术交流与合作以研究国际化以及办学条件的国际化和信息化。2008年至今, 旅游学院与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 同时与国际知名的企业、机构、组织、行业协会等进行了对接。作为雅高集团亚洲首家、世界第十五家“雅高学院”, 法国雅高学院 (成都学院) 旨在培养国际化酒店业高级管理人才。学院与雅高集团的合作标志着与国际知名企业携手进入全方位深度合作, 共同致力于培养符合国际标准高端旅游专业人才新阶段。这为学院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知识的旅游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 以对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熟悉为基础, 合理运用基本的沟通技巧, 以灵活、务实的态度, 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围绕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 所涉及的各子能力都有相对应的课程, 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 旅游学院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 强化双语教学提升英语水平。
根据教师、课程内容, 以不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为前提, 采用不同的双语授课形式, 使60%的课程成为双语或纯外语教学课程;同时, 专门聘请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训练, 使英语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 举办短期培训拓宽国际化视野。
创设短期培训班以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提升英语水平和创新思维。每年可有1~2个月聘请多名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 使高水平海外教师的授课成为常态。按照国外模式教学的授课风范, 可使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本校教师与外教共同制定教学方案, 把有较大难度的项目引入到课程中、同时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地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课、交流、研讨及动手做项目, 在外语交流、创新思维、基本功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得到显著提高。
三、国际化旅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按照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 调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课课时比例;及时增设一些国际市场急需、富有特色的新课程;强化课程的国际化倾向, 开设国际通识教育课程;借助信息网络技术, 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促进教育手段的国际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 增设基础理论性课程。
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统计, 发现学院与国内外旅游专业的理论性课程相比, 同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旅游美学和旅游学概论等课程, 这表明学院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已经与国际较为接轨了。但是另一方面, 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主要表现为旅游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开设还不够全面, 例如国外较为普及的旅游政治学, 鲜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这方面, 整个国内的研究也相当欠缺, 旅游政治学是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一个盲区。
(二) 增强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性。
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将来无论是国内就业还是通过海外就业, 英语的重要性程度自然是非常重要。旅游外语与其他基础外语相比而言, 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其丰富的知识性和强烈的应用性。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 仅有专业英语课是不够的, 还应把英语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 鼓励教师运用双语教学。在进行英语与专业课教学中, 可把以下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1. 建立“工学交替”式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课程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其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仅会说、会写、更要会用。通过教师的授课, “说”和“写”的能力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 而“会用的能力”必须通过深入行业, 进行实地操作和练习才能培养起来。将实训室延伸至企业, 如高星级酒店、旅行社和涉外旅游景区, 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锻炼机会, 让他们能主动地与外宾接触, 从行业中去体会和创造增强英语口语的途径。
2. 选用原版教材, 开设涉外课程。
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 除了许多课程应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 还开设涉外课程, 以增强学生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不同文化的认同。
四、拓宽人员交流的国际化
(一) 学生海外实践, 提高国际化就业能力。
国际化的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走出校门, 还要让学生走出国门, 海外实习无疑是旅游教育国际化的最好实践路径。旅游学院积极开拓海外实习渠道, 目前, 已与法国雅高集团、卡塔尔航空、阿联酋迪拜机场、亚特兰蒂斯酒店、威尼斯人酒店展开合作, 见表1。其中, 与雅高集团组建的国际旅游学院雅高班, 实行“1+2”办学模式, 即在中国进行一年的法语强化培训和基本理论学习, 后两年在法国雅高集团进行酒店实践锻炼, 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加强。
除上述海外实习地外, 学院还与多所世界名校开展交换生项目, 见表2, 使学生直接接触世界先进旅游企业并且在境外环境中生活, 在国际化环境中接受熏陶, 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
(二) 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化表现在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要有国际化的思想与理念, 在学术上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旅游学院在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方面, 一是引进和聘请外籍专家、教师以及留学归国人员或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任教, 二是特别注重对国内教师的培养, 积极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 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学习、考察或参加研讨活动以提高教师素质, 在合作交流中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五、结语
在旅游全球化的背景中, 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前沿阵地, 更应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会, 通过创建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构建国际化旅游课程和增进人员的国际化往来等途径为世界旅游业培养国际化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狄保荣.国际化背景下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
[2] .贺继明.旅游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劲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70~73
[3] .施小蕾.旅游教育国家化北京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93:95
高职旅游学院 篇2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专业】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招生网站-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分数线
一、学校全称: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二、办学层次:高职(专科)
三、办学性质:国家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
四、颁发文凭: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
五、办学地点: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丁香路1号
六、录取规则:
1、我院在各省录取过程中,按照招生计划120%的比例调阅考生档案,在达到最低控制线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在生源不足时接受调剂志愿考生,认可各省高招部门规定的加分政策。
2、我院招生外语语种为英语,男女比率不限。
3、我院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认可考生所在省专业联考成绩或专科以上院校专业加试成绩,其它专业均无面试加试要求。
4、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调整专业,有特殊要求的按教育部门的政策和学院规定进行办理。
5、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我院自2005年开始与英国南兰克郡学院实现联合办学,招收中英合作班学生,纳入国家统招计划。开设旅游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可获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和英方专科毕业证。
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院严格按照江西省物价局、财政局和江西省教育厅核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收费,学费标准为:普通专业5000元/年、中英合作专业9800元/年;住宿费标准为:1000元/年。
八、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制度,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九、毕业生由学院推荐就业,平均就业率达95%。在2004年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江西省优秀院校,2008年复评继续评为优秀院校,并被江西省教育厅历次评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是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部委确定的“省部共建”优秀院校。
十、联系方式学院地址: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丁香路1号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市内于八一桥乘213路、于青山路口乘227路车直达)邮编:330100联系部门:招生就业处联系电话:0791-83771588、83771566、83771544、83771938学院网站:http://招生网站:http://zsb.jxlsxy.com。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全景地图: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历年分数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报考指南: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人气校友:
高职旅游学院 篇3
这就是有着近30年办学历史的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郑州旅院”)。近日,笔者走进这所“旅游功勋名校”,感受其跳动着的强劲脉搏。
目标引领方向
2011年12月,郑州旅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站位全局,面向未来,深入思考,主动谋划,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两个核心问题,开展了“谋发展、讲作为、攀新高”的主题活动。这场历时4个多月的大讨论,不仅让大家找到了自身不足,也明确了学校的奋斗方向。
朝着这个明晰的目标,新班子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端的、能吃苦的实用型人才”,将办学方向确立为“推倒围墙,整合国内乃至国外资源,办一所开放型高校”。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梦,如何让梦想之火熊熊燃烧?这个看似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的“问号”,在学院党委书记岳俊华心中久久萦绕。曾当过多年教师和郑州市旅游局局长的特殊经历,让她对旅游职业教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就不会有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更不会有一流的旅游行业。”认真深入思考后,岳俊华认为,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如火如荼,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震撼起航的时代背景下,以旅游业为引领的高端服务业人才将是未来的抢手人才,郑州旅院必须高瞻远瞩、有所作为。
思路决定出路。有梦想,才会有干事的激情和动力。近两年来,郑州旅院出台了一系列新机制、新政策、新思路,激励万名师生不断超越梦想,在提升业务、提高能力、锤炼思想中跃升到更高境界。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大力实施“一二三四五”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打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温馨氛围。推出师德“一票否决制”、“一人一企”的双师型队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技术人员进入教师队伍机制,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鼓励教职员工进修硕士、博士;福利待遇向一线倾斜;聘请大批国内外一流专业课教师……这些措施如火种一样不断燃起教师勇攀高峰的壮志豪情。
“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每三人就有一个在读硕士生或在读博士生,大家都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觉得自己不学习就会落后,不进步就对不起讲台和学生。”几位学院老教师感触颇深。
为开拓教师视野,该学院还派出教师30多人次赴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等国家考察学习,感受八面来风,提升教学境界。“不少老师去国外学习后,感到自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回来后把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学院副院长徐永清欣喜地告诉笔者。
梦想放飞希望
在放飞梦想的道路上,老师、学生们比学习、赛成绩、拼事业的激情空前高涨。一场场展现技术能力的全国大赛,成为检验郑州旅院教学水平的“试金石”。
2013年6月7日,由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主办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杭州举行。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最高水平赛事,本届大赛吸引了全国几乎所有顶尖高校参加。郑州旅院作为河南省参赛团队,经过理论笔试、操作比赛、英语口语测试及职业形象展示、情景再现、才艺展示等多个环节的激烈比拼,李灿、郭建新等10名选手分获高职组导游技能普通话组一等奖、三等奖,导游技能英语组一等奖、二等奖,中餐主题宴会摆台二等奖、三等奖,中华茶艺团体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加上张媛和秦合岗获得的优秀教师辅导一等奖,郑州旅院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在颁奖典礼上回响。
“上台领奖时,我感觉像是站在了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就获奖的黄超激动地说。此次普通话导游服务一等奖得主郭建新更是一个“传奇”。这个在来郑州上学前还未出过省的孩子,凭借自身努力和学校的培养,不仅作为豫台文化交流小使者飞到了宝岛台湾,还把《小二黑结婚》这出地方戏唱响了全国多场大赛竞技的舞台。“为提升我的表演才艺,岳俊华书记专门请来虎美玲大师为我指点,我从没想过,能在全国大赛中夺冠。”谈起成长的经历,腼腆的小郭难掩内心的激动。
众所周知,上职业学院的学生中很多来自农村,大多学习底子薄、视野窄,要想让这些学生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学校有更新的办学思路、更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一次次大赛,不仅激励师生们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还点燃了他们奋发向上的理想火种。这种“务实、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涵,煅造出郑州旅院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务实创造未来
职业教育必须与市场密切结合的特性,要求其必须注重培养实用型、实干型人才。从转变教学理念到完善各项办学机制,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到与市场“无缝对接”,无不体现着郑州旅院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郑州旅院领导班子十分注重资源整合,提出要充分整合地市资源、省内资源、国家级资源和国外资源,开阔视野,做大旅游。其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谈及市场需求,他们形象地说:“我们将围绕市场需求以变应变,跟着市场的节拍走。力争做到地方车拉全国货,地方货送全国。”一次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对接为学生开启了就业的大门。
2013年5月15日下午,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8名高管来到郑州旅院举行专场招聘会,与民航商务、航空服务等专业的265名学生展开了一场双向选择交流活动。这是一场高端人才的专场招聘会。在前期宣传报名、现场宣讲面试和后期强化培训的基础上,265名学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28名学生脱颖而出,走进新郑国际机场。他们将从事机场VIP政务贵宾、会员贵宾、公务机、两舱地面服务保障及各类会议接送机服务保障工作,助力我省航空经济腾飞。
校企紧密合作,培养高端旅游服务类技能型人才,服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是郑州旅院的办学宗旨。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郑州旅院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实验区人才需求,多渠道开发毕业生就业岗位。岳俊华率队到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洽谈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等合作事宜,学院的专业特色、人才质量与机场对旅游、航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不谋而合”,最终促成了这次专场招聘会的召开。
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我省唯一一所以培养旅游人才为主的公办高等院校,学院先后为社会培养近5万名旅游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高职旅游学院 篇4
( 一) 共同教学
合作企业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与高技能人员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各系、专业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环节相结合,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结合, 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相结合,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理论教学、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 二) 共同管理
纳入预备员工制度培养规划的学生, 实行合同管理, 确保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合作企业每年至少选派1名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挂职并参与预备员工培养管理。
( 三) 共同评价
设立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组成的考核委员会, 按照“德育为先、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原则, 负责组织对毕业生进行考核。
( 四) 共同育人
学校与企业作为育人主体, 共同对学生承担责任,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力求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教育效果, 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基于预备员工制度的高职学院校企合人才培养实施方式
( 一) 学生的宣传发动由我院系部负责, 顶岗实习和就业管理由就业实习处牵头负责, 培养环节由各系部和相关教学处室负责。学生预备员工的确认、培养、顶岗实习、就业管理全程均实行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育人原则。
( 二) 学生预备员工的确认
1. 用人单位条件。招收学生预备制员工的用人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是三证齐全的合法企业。优先考虑我院校企合作签约企业、长沙地区企业。2为学生预备员工配备专门的指导技师 ( 师傅) 和日常联系管理人员各一名以上。3提供给学生预备员工的预备岗位具有合法性。4向学生预备员工提供至少一次到企业见习机会或协助参与企业活动机会。5企业接受学生预备员工的, 承诺给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低于当地城市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待遇。
2. 设立“冠名班”或企业联合设立“冠名班”的条件。除符合吸收学生预备制员工的用人单位的条件外, 设立“冠名班”的企业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对我院一次招收的学生预备员工人数不低于30人。2为“冠名班”学生设立奖学金。年度奖学金总额不低于生均300元, 奖学金使用办法符合我院教育教学目的。3承诺在连续三年有“冠名班”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且就业人数达到90人以上时, 企业以实训设施设备或其他形式对我院投资, 以开展长期、深度合作育人。4派遣代表定期来我院参与教育教学建设工作, 安排技术人员来校讲课、讲座, 每年时间不少于8课时, 讲课 ( 座) 内容由企业与各系 ( 院) 共同商定。为“冠名班”学生预备员工在毕业前安排顶岗实习。5承诺为学院派出教师进企业调研、考察、锻炼提供至少一次机会。
3. 企业与学生签订预备制员工合同。我院每年组织一次或两次面向在校学生的预备员工招聘会, 为符合招收学生预备制员工的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相互了解和签约的条件。企业需要时, 我院将如实提供学生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等我院院内评价信息。企业与学生签订预备员工协议后 ( 协议一式三份) , 即完成学生预备员工身份的确认。
4. 我院倡导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明确与企业的预备员工协议关系, 力争预备员工身份在学生中的覆盖比例达到60% 以上。对二年级学生中未取得企业预备员工身份的学生, 由系部和就业处共同加强后续跟踪服务和就业教育。
( 三) 学生预备员工的培养和顶岗实习
1. 招收学生预备员工的企业, 可向我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设立 “冠名班”的企业可参与我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我院相关系部、专业应尽量满足企业的合理要求。
2. 学生预备员工在校期间, 按我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招收学生预备员工的企业可来我院为相关学生开设企业文化宣讲、组织赴企业参观考察等见习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临时顶岗等活动, 但不得与我院教学计划相违背。
3. 鼓励招收学生预备员工的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考察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动态或鉴定学生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竞赛活动、评比和发放奖学金。
4. 鼓励企业适时安排学生预备员工顶岗实习。设立“冠名班”的企业原则上必须接受或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接受学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事务, 由双方共同配合进行, 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顺利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
5. 设立“冠名班”的企业可通过在我院设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与我院共同开发岗位标准、课程、教材等方式, 促进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长。
6. 我院将学生是否预备员工身份、签约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作为“素质学分”的一项重点进行量化考核, 以完善对高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条件的判断依据。
摘要:高职学院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 深化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高职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建立预备员工制度、进一步提升高职学院学生的就业品质, 提高学生就业率, 是高职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预备员工制
参考文献
[1]马尔立.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7) .
[2]程培堽.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 2012 (05) .
[3]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06) .
[4]易新河.长株潭地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7) .
高职旅游学院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73-02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3月,广西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结合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个转型院校需面临解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展开校企间的深层次合作对于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完备,现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本国学习3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1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与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八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
(一)不出国学生毕业实习稳步开展,效果显著。2013年,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始与南宁朗悦酒店、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进行校企合作;同年11月,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含酒管)不出国班25名学生前往该企业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毕业实习。为扩大学生的实习选择面,系部教师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校外合作单位从最初2家增加到8家,如表1所示。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系部逐步出台了相关的实习管理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安全承诺书》《管理系关于加强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补充决定》等,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管理。
(二)企业类型偏向酒店管理方向,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能在各级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接待、管理、翻译、教学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应主要集中在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院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至少应该包含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三大类。但是,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酒店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能够一次性接收的实习生多,导致目前学校管理系校企合作单位主要集中于酒店方面,企业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三)学校与实训基地合作层次低,深入度不足。由于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与实训基地的合作正处于单纯向旅游企业输送实习生这一低层次的合作水平上,还很难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低层次的合作,尽管解决了学生实习安排的问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也弥补了企业“用工荒”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营业成本,但从长远的合作来看,校企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太少,并不利于双方稳定地长效合作。
目前,除了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其他省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观澜湖每年会到相思湖学院来进行实习生的选拔,可顺便开展校企合作文化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此外,由于观澜湖集团与全国各大院校建立了较为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更愿意与相思湖学院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与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校企合作较难开展。首先,由于酒店行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劳动力,因此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每次能够大规模地接收10-30人的实习生;但是景区和旅行社企业表示,每个企业能够接收的实习岗位仅为3-5人。景区、旅行社一次性能接收实习生较少。其次,相思湖学院酒店实习基地福利待遇远远高于景区及旅行社,学生去景区、旅行社实习积极性不高。酒店实习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免费住宿、餐饮,每月能够提供1000-1800元不等的实习工资。景区方面,以伊岭岩、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伊岭岩讲解岗位能够提供包吃包住,但实习工资仅为600-800元;而广西民族博物馆只提供一顿午餐,不包住,实习工资500元;而旅行社更是不包吃不包住,第一个月基本没有实习工资,后期每月只有500-800元左右的实习补贴。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建议
(一)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合适的实训基地,需要从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所处地区的概况、旅游企业需求、工作环境及待遇、学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力争以“档次高、类型多、结构合理、满意度高”为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根据相思湖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每年大概有60人左右的学生需要安排统一实习。按照每个实习基地平均10人左右的配置,建立5-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
为解决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研室教师开展了大力的调研及认证工作,目前系部初步已拟定在广西区内建立11家实训基地(商务型酒店4家——金紫荆酒店、万达文华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朗悦酒店;旅行社4家——康辉旅行社、南国旅行社、桃源旅行社、中青旅遨游旅行社;景区3家——广西民族博物馆、青秀山、伊岭岩),区外经济发达地区建立2家集景区、娱乐休闲、酒店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训基地(深圳观澜湖、厦门日月谷),区外景区1家(万达电影乐园),共计14家校企合作单位。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制度。在校友调查中,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有36.84%的学生认为专业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8.01%认为本专业应在师资力量上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实习实训这个方面,应该聘用更多的企业中高层领导担任相关课程的老师。
(三)实施“一课一讲座”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中高层领导到学院上课,在实际操作方面有时候会因为“上课课酬太低,企业人员无较多空余时间”等原因而无法实施。对此,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提出了专业课“一课一讲座”的教学改革方案,采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安排一次与课程相关内容的讲座”的形式,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给学生做课程讲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行业的了解。在酒店餐饮管理课程中,曾邀请南宁沃顿酒店采购部经理给学生做讲座;酒店管理则邀请了深圳高尔夫球会人力资源部经理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一讲座”计划由上专业课的教师自行联系企业人员,自行安排讲座时间,主持讲座、负责企业人员相关接待工作,讲座时间以3个课时为计,课时费按照常规算给专业课教师,由学院来支付相关企业人员的讲座课酬费。这种模式,在一定形式上补贴了专业教师的劳务费,能够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该授课模式,学生也从中受益,对于企业人员而言,偶尔的一两次讲座还是可以办到,操作性强。
(四)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内聘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相思湖学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政策,拟培养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进修学习,超过一个月的,学院给予差旅补助。此外,系部应鼓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培训、项目开发真正做到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
(五)调整旅游管理学生实习观念,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如前所述,旅游管理方向的景区、旅行社两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不可能像酒店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福利待遇,导致之前与学校合作两年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实习基地都没有学生愿意选择到该实习点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多跟学生在这方面进行沟通解释,让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如果学生不选择学校校企合作的实习点实习,那么校企合作的关系也无法更好地长远走下去。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合作科研的校企合作形式。旅游企业对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有发言权,在未来的校企合作形式上,应更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制定的形式,可以共同开发课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建设。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其次,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加强联合申报、攻关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产学项目。
【参考文献】
[1]肖华.深化校企合作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研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2]周健伟.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思考[J]高教学刊,2015(17)
[3]屠玉蓉.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
[4]李振亭,严艳,吴冰.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中校方管理模式初探——以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5]张丹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
[6]冯伟林,陈慧.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内容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6(2)
【作者简介】卢 娜(1984— ),女,广西宾阳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讲师,硕士。
高职旅游学院 篇6
一、旅游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及分析
(一)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旅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发挥独有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办学理念”为灵魂。它渗透在各个方面:引领办学思想, 指导办学方向, 约束办学行为, 体现办学特色。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山旅) 自建校以来, 以先进的国际化办学思想为指导, 秉承“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的校训, 坚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建设“人文化、生态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高等院校, 全力打造现代旅游管理服务精英的摇篮。国际化是山旅先进办学理念的体现, 在多次为本地乃至全国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国际化”这一先进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2009年全运会礼仪人员的妆容都是按照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法由山旅的师生来完成的。
(二) 产学合作的特色办学模式为旅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平台。
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 而如何很好地在产学合作中与地方经济实体进行融合却并非易事, 融合的深度决定交易成本的高低。产学合作包括校企合作, 从广义上来讲, 还包括学校与社会活动的合作, 比如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校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输出所需人才是最基本的职能, 实际上学生在校期间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效用并不小于前者。2009年在济南举行的全运会, 山旅近一半的学生参与了接待服务工作, 山旅被定为全运会指定的服务单位。山旅学生专业的服务水平, 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整个团队呈现出来的朝气向上、纪律严明的风貌都是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从成本学角度来讲, 全运会若自己培养这样的服务提供者所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要远远超过山旅学生的用工成本。
(三) 特色专业的设置成为山旅服务地方经济的亮点。
学生是否具有专业特色与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山旅的饭店管理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烹饪专业均为省级特色专业, 这三个专业除体现国际化 (饭店管理与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去英语国家实习, 烹饪专业学生去法国实习) 以外, 在专业技能上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插花、茶艺、化妆、礼仪、鸡尾酒调制等课程, 并要求取得合格证书。另外高尔夫专业也是应市场的需求, 专门针对山东省内韩国人较多的情况, 特地为此开办的。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 山旅学生不仅能为客人提供基本的专业服务, 还能为客人提供插花、茶艺等特色服务, 增加了服务的内涵和宽度, 饱受社会好评。
(四) 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保障。
双师型教师需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广博的实践经验。山旅教师85%以上拥有双师资格, 近些年也从企业吸纳不少优秀人才, 为指导学生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山旅旅行社专业的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导游大赛一等奖, 其专业辅导老师们均为高级英语导游出身。在多次高规模的接待工作中, 山旅学生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出色完成任务。这也体现了学校与社会的互补效应, 学校培养学生, 社会锻炼学生, 然后学生反哺学校。
二、旅游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问题及对策
(一)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融合度有待深化。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学校多数扮演合作者的角色, 而且是弱势合作者。以山旅为例, 山旅的学生在服务当地经济的过程中, 大多数是充当志愿者, 成为一线基层服务员, 几乎没有人能成为领班。实际上, 山旅的学生专业能力很强, 大多情况下完全能胜任“小领导”的角色。当地经济实体应该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激励和激发学校为经济实体服务。另外目前的这种融合并不成熟, 监管机制不健全, 利益保障机制尚无。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 有资格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
(二)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融合面有待加宽。
目前旅职院校学生服务经济实体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为奥运会、全运会、世博会等大型节庆体育等活动, 比较单一。就服务而言, 凭借他们专业的技能, 完全可以拓宽这一渠道。为学生提供定期的服务当地经济实体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创收, 另一方面各经济实体可以为此降低用工成本。
(三) 旅职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模式有待多元化。
目前旅职院校服务经济实体的模式主要是为其输出劳动力, 提供专业化服务, 这是非常初级的一个融合模式, 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为经济实体提供培训, 担当顾问是其多元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学校为经济实体提供服务的功能往往被忽视和弱化, 所以导致经济实体吸引来的只是最初级的服务, 实际上学校有能力也有人力提供高端服务。反过来, 学校在为经济实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也积累了经验, 真实场景中的训练要比模拟演练有效太多。
三、结语
旅职院校师生可以通过参与当地、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节庆盛事活动而加入到旅游经济主体的力量中。一方面, 参加大型节庆盛事有助于旅职院校师生专业水平的切实提高和经验阅历的积累, 也有助于学校的创收;另一方面通过旅职院校师生的加盟, 在保证专业化服务水准的前提下举行节庆盛事活动的用工成本可以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双赢”, 所以这一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同时旅游职业院校面对生源减少的不利条件, 密切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契合程度当属有益之举。通过服务地方旅游经济, 如开展培训在职旅游专业人员等,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 也是学院创收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佳玲.突出高职特色服务地方经济[J].黑龙江教育, 2008
[2] .马佳宏, 张人崧.广西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成绩与问题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高职旅游学院 篇7
一、“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工作间、学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原有春秋季两学期的基础上,将每年的5~8月作为工作实践学期,学生三年中经历8个学期,安排3次到企业工作实践,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实践岗位根据企业岗位设置,从低到高依次经历相关岗位,逐步晋升职务,实现毕业实习期间提前转正或毕业时“零距离”正式入职。此模式下,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缩短16周,实践训练时间三年累计长达一年半,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二、“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策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学院通过对湖南海外旅游公司、凤凰古城等多家名牌企业的充分调研,明确旅游专业应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外语语言能力,掌握旅游专业必要基础理论、专业技能,能胜任旅行社国内导游、出境旅游领队、计调、外联、门市接待,景区讲解员、客服,高星级酒店营运部门高级服务员、领班及主管、酒店管家、人事文员、培训部协调员、销售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办学方针,为“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奠定了依据。
(二)建立校企共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
此模式的实施必须依托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学院精心选择了30家名牌旅游企业作为深度合作伙伴,并与之建立了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共同选拔学生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共同开发并讲授部分核心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场地,全程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企业提供一定金额的企业奖助学金,共同考评人才培养质量、留用人才,从而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实现专业定向培养率100%。
(三)构建“岗证课对接”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此模式的重要环节。由于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因此按照“岗、证、课”对接、“必需有用”的原则,校企共同分析专业核心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对应相关职业资格证,构建“人文素质课程共享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共享模块+专业核心岗位课程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逐渐实现从初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自然转变,如图1所示。
(四)合理安排工作实践学期的学习内容。
根据能力递进原则和职业发展规律,第一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定位为认知操作实践,重点是认知社会、行业企业及完成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第二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定位为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重点是培养职业素养及强化综合技能训练;第三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定位为毕业顶岗实习,重点是明确岗位定位,完成毕业设计,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加强工作实践学期的组织、管理及评价。
要充分利用校企专业共建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落实。其中学院明确并落实学院人员分工职责,组织动员与表彰大会,落实对实践学习的跟踪调查,加强过程管理;企业明确并落实企业责任人、购买保险、落实对学生的各种培训、并对学生实践进行考核与评分,参与全过程管理;学生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主动与导师联系、完成实习实训手册;指导老师提供心理、职业及方法方面的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分。期末评价以企业专家考评为主占80%,教师考评为辅占20%,凡通过校企共同考评且成绩合格者,既可获得毕业证书,又可获得企业岗位能力合格证书,并以此作为学生晋职、聘用的有效依据。
(六)积极正确引导各方观念。
为转变人们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和学习观,学院通过会谈、讲座、宣传栏、网站等方式与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让其明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改革内涵、实施利弊,明白工作实践学期和两个在校学期一样,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相当于一门课程,只是学习场所和内容有所区别,但能够获得更好的锻炼和成长,促使全院师生理解、支持并主动适应、接受学制调整安排,从而很好地发挥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三、“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成长与就业。
从实践看,工作实践学期为学生工作实践提供了充足时间、为学生职务晋升提供了有效平台,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素养更高、知识涵养更好、职业认同感更高、就业能力更强、晋升空间更大,而合作企业也从本专业学生中选到了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有效促进了教师成长与发展。
此模式下,教师有更为充分、相对整段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科研。近三年,学院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科研先进集体奖”,荣获湖南省说课比赛一等奖1次,湖南省信息化教学比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校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湖南省微课大赛一等奖1次;立项省级名师空间课堂项目3个。
四、进一步推进“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学院在“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但目前这一模式的成熟与推广还有待时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过程监督,推动制度创新与完善。
此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修订现有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慎重处理工作实践学期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监督和检查实施过程。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改革。
此模式的实行,不仅是学习时间上的加减改变,更重要的是精简、更新、优化,甚至重构专业课程设置,并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方面的改革,杜绝教师上课“赶场子”或“完成任务”等不正常现象。
摘要:针对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提出了“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学院多年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是一种能更好适用于高职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旅游,工学交替,轮岗晋职,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建伟,章牧,钱锋.旅游学科“三学期制”创新研究与探索[J].管理学刊,2010,3:74~78
[2]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3:57~58,71
[3]商坤,刘彤彤.每年三学期制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发及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5~58
高职旅游学院 篇8
随着近年来韩国来华游客人数的快速增加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学院开设了旅游韩语课程。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于2012年起在涉外旅游专业中开设了此类课程。本文以针对该课程进行的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了体验式教学在此类课程中的应用,旨在试图为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程的教学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多年以来,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都针对体验式教学在外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基于实践总结出的观点。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外语课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体验式教学的确能够为外语教学的现状带来改观。本文以高职学院的旅游韩语课程为例,重点讨论体验式教学在该外语课程中的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及相关研究
最早的体验式教学始于20世纪初,杜威在指导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儿童教育过程中提出“儿童的生长就是积极地学习社会、适应社会,儿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一切活动都从儿童的生活需要中引出,儿童的经验成为课程和教材的依据”(吴志宏,1984)。他提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
体验式教学理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近20多年来,各国开始逐渐加强体验式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美国促进科学学会于1989年发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在对人的科学素养培养方面提出了学习者要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则在1996年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上以“关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为题,强调了体验式教学在“生存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法国教育部于2000年6月发布了“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TPE)”报告,指导普通高中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体验式教学理念。
我国的体验式教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理论本身却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张金华,叶磊,2010)。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了对体验式教学理论的介绍和整理研究。1999年全国少工委在第四次少代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理念。此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开始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我国从1999年开始启动基础教育改革,其中的重要内容即是摒弃以往接受式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2001年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在基础教育领域要求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按照结果目标和体验目标来进行描述。目前,体验式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景模拟等方面。
二、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程及其特点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特别是自1999年起,大量韩资企业进入中国,1992年时韩国对华投资仅占海外总投资的11.6%,到2004年这个数字就增加到了38.4%,而2005年更是达到了41%,中国已经一跃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区(娄小琴,2008)。根据韩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安成国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供的数据,目前(2014年)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约有3万家,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多部韩国电视剧在中国热播,许多韩国影视明星登陆中国,在中国引起了一股追逐韩国风尚的“韩流”;与此同时,中国也对韩国经济和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来自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韩国市场,《宫》等电视剧在韩国热播等现象都是中国“汉流”对韩国社会各方面影响增加的写照。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对于韩语人材的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随着韩国游客大量来到中国(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12年韩国来华游客达到了407万人次,为外国来华游客中人数之最。),韩语成为了小语种中的“香饽饽”,会韩语的旅游从业人员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专院校纷纷开设韩语相关课程,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产学结合”的高职学院更是非常重视这种变化带给专业发展的机遇,加大了在韩语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旅游专业中开设韩语课程就成为了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由于作为小语种的韩语教育近年来才成为热点,高职学院的旅游韩语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有着许多挑战。一方面,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热捧促进了旅游韩语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旅游韩语课程也进入了如“定位不准”、“重‘教’不重‘练’”等方面的发展误区(吴习文,2011)。
韩语课程在我国很早以前就以朝鲜语课程的形式存在于一些高校外语院系中,可是旅游韩语课程却是近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教学如何开展,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编写和使用,教师如何培养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开展方面,由于旅游韩语有着不同于英语课程和其他旅游专业课程的特点,不能够笼统地将原有的教学方式带入进来,照猫画虎的方式在这里行不通。
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程本身是外语课程,具有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课程的一些特点。作为外语课程,旅游韩语课教学应“以练为主,讲练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学生则需要通过参与各种课堂活动来对自己学到的语言知识进行操练。比如学习的知识点是某个句型,教师只是通过讲授帮助学生分析句型结构,再以举例等方式教给学生该语言点的语用功能,接下来学生就需要通过参与操练活动,将学到的句型使用出来,利用规律来生成新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以此实现语言的语用功能。教师在整个操练过程中除了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还需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生成的错误句子。此外,语言学习还有文化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掌握语源国的文化知识,目前许多外语课程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上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除了重视课堂操练以外,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程还有一些其他特点。首先,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是零基础起点的高职学院一年级新生,他们很多人在接触本课以前大都不了解这种语言,对于韩语学习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作为高职学院的学生,很多人之前的英语学习过程并不顺利,这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韩语这门小语种学习的心理畏惧感。另外,作为旅游专业的语言课程,旅游韩语课不仅仅是要促使学生习得一门外语,还需要将包括导游词、商务信函等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样的旅游专业可能使用到的语言技能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利用这门外语来写特定的应用文,而这些应用文在格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很有可能是和汉语的相应写作不完全一样的。
三、体验式教学在旅游韩语课程中的应用
(一)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职学院在外语教学上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或者软硬件上的不足仍在采取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英语教学起到的效果不佳已为许多学者予以证明(罗莉,2014),对于旅游韩语课程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则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语言知识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行操练,而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氛围难以为学生提供拟真的语境,教师也就很难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中体会到言语的语用功能,学生即使记住了课堂上学习的多种语言形式,却很有可能不知道该在何种情形下使用何种语言形式,这就要求课堂向学生提供模拟的语境,让学生在体会中学习;其次,如上文所说,高职学院学生中有许多人之前的英语学习过程并不顺利,其外语学习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不科学的教学和考查方式造成的,如果旅游韩语课再沿用这种缺乏语境的教学方式,势必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韩语学习缺乏信心。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如果只会背诵而不会使用,到头来也还会复制“哑巴英语”的结果。之前提到很多学生是零基础起点开始学习韩语,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会使得学生对新语言学习有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学生也可能在初始阶段对这门新语言产生好奇心理,并且很多学生抱有学习新知识的期待。笔者曾在所任教的涉外旅游专业韩语课堂上针对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1名学生中,有33人选择有韩语课程的旅游专业是因为“喜欢这个专业”,另有24人选择了“能学到很多东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韩语课教学对象的心理。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体验活动对学生的这种学习动力加以引导,就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者,学生学习旅游韩语课程的同时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有别于其他文体,其实用性较强,要求写作者借助特定格式的语言文字达到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或交流感情的目的。如果缺乏真实场景的设置,应用文写作学习就很难说能够体现其实用的特点,学生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自己写作的真实目的。
鉴于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程的上述特点,体验式教学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这不仅是顺应语言学习规律的做法,也能够照顾到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心理需求。
(二)具体的操作方式
1、利用音画资源营造拟真环境
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拟真环境的营造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现在很多的高职学院教室都已经配备了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出声音和图像,这就为拟真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材料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模拟的现场,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体验式教学环境当中,不仅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语言知识能力的掌握。
当然,这里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在体验式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呈现何种音画材料。笔者认为,在体验式教学中,呈现何种音画材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比如导游词的学习不妨采用景区实景和旅行团的参观画面,再配以游客的提问等内容,可以在接近真实环境的情况下为学生学习导游词给出提示,这相比直接讲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关于音画资源的选取,既可以是来自网络的音视频,也可以是教师加工过的其他素材,甚至可以是教师本人亲自拍摄或录制的视频或音频资料。总而言之,音画资源的使用宗旨在于帮助学生减少教室环境带来的非真实语境影响,更多地通过其自身的参与和体会来习得韩语。
2、利用课文内容预设拟真场景
高职学院韩语课程的设置才开始不长的时间,更不用说作为旅游专业语言课程的旅游韩语课了。较短的发展时间使得高职学院旅游韩语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正如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由于高职学院韩语教材属于小众类教材,因此难以迎来出版商的热情(宋璐,2014)。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可以考虑自编或者和其他院校合编教材。在编写教材时,课文内容可以尽量向学生的生活靠拢,而在语境的设置上则需要和学生专业结合起来,设置旅游从业人员可能遇到的场景。
(三)需要注意的地方
旅游韩语课的体验式教学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体验式教学内容应该和实际相结合。这里说的“实际”指的是学生在真实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所遇到的情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出发,而不是根据教材或者别的什么。要注意旅游韩语课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在今后可能在实际交流方面遇到的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有效的体会,体验式教学也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当然,教学内容在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来自真实语境的教学材料有时由于不能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不能拿来就用,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加工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学材料科学地展开体验式学习。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是教师。教师是整个体验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有时还要与学生一道成为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营造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体验式情景;教师还要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从中获取需要的知识。在引导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学生往往不都具有同样的认知水平,即是认知水平相近,也很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要能将整体引导和个体辅导结合起来。
四、结语
高职旅游学院 篇9
关键词: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创新
现阶段,我国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够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鉴于此,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具有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我院旅游专业根据以上要求,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根据社会需求设立培养目标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教师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前,都会做充分的社会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工作,最后提炼出社会所需要的旅游人才的类型,然后针对其特点制定培养目标。
1)总体了解社会需求的状况,通过每年的国家、河北省、邢台市旅游行业的分析报告和经济状况,预测行业发展趋势,确定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2)根据酒店、旅行社等企业提供的旅游人才需求信息和本专业历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之间的差距,他们之间如何有效衔接,达到“零距离”就业。
3)选择旅游企业的专业成功人士、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各兄弟院校著名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来指导本专业的目标设定以及执行过程,提供咨询和指导。
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之后,接着对本专业岗位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分解,确定能力开发目标,确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标准,然后进行能力培养项目所需的课程安排,从而最终确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及教学内容特色
2.1 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社会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与国家政策相对应,为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我院旅游专业要求在校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酒店高级服务员资格证书,为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专业部分课程选用了河北省导游资格认证教材。为了与河北省旅游局组织的国家导游资格考试同步,同时为了让学生对关于导游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宏观整体的把握,经过旅游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的商讨,以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将《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和《导游基础知识》三门课程的教材换成了河北省旅游局指定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专用教材,学生上课时间与导游考试时间相同或者提前一点;为了让学生考取酒店高级服务员资格证书,将证书所涉及内容融合到所学课程之中,这不仅方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更有利于他们对课程的整体学习。
2.2 1.5+0.5+0.5+0.5理论教学与实际顶岗实习交错安排
根据旅游专业的特色,以及邢台市旅游业不甚发达及学院不能满足本专业实训的现状,大胆改革创新,创造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走出邢台市、河北省,积极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开拓实习基地,使学生得到锻炼。新生入学大一一学年及大二上学期在学校上课,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大二下半年去酒店或者旅行社顶岗实训,大三上学期回学校继续学习来弥补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欠缺,大三下学期预就业实习,基本上学生能够达到“零距离”就业。
3 教学方法改革
旅游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的重点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概括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案例教学法
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环节上突出案例教学和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模拟中教和学,把基本的旅游管理理念和理论融合于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学会利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旅游政策法规》、《导游基础》为主。
3.2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这种方式要求学生打乱班级和宿舍分为若干小组,针对河北导游考试几个景点,利用所学的导游服务规范理论写出有特色的导游词,然后每组再选派一名学生进行模拟讲解,每组出一名学生组成评委团来打分,并进行点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才智充分展现。这种教学模式是训练思维、锤炼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是展现学生聪明才智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导游实务》、《酒店英语口语训练》为主。
3.3 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扮演导游带团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如旅行社经理、导游员、游客、司机、景区点导游员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各类人员的工作技巧,使自己进入到旅游带团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以第三者的身份看问题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模拟导游》为主。
3.4 实验检验法
通过带领学生去景区点现场模拟讲解,或者学生真刀真枪的真实带团来检验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导游实务》、《模拟导游》为主。
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材,在教学安排上,我们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在校期间要进行专业认识实习、旅游资源调查、旅行社实习、饭店实习等实践操作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同学们熟悉旅游服务的流程,以便将来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学生通过旅行社实习和饭店实习,可以在导游和饭店服务等工作岗位进行实际训练,真正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 考试模式上的改革
4.1 建立健全试题库
由于旅游专业在学院是一个边缘专业,在专业试题库方面的建设,存在严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旅游专业教师积极行动,以自己授课的课程标准为基础,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教课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试题库。
4.2 根据课程特点,有选择的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根据专业课特点的不同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要求掌握的不同,我们在专业课考核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革。如:《口语训练》的考试主要采用完全过程考核的方法,注重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导游实务》的考试采用过程考核加试卷考核的方式,除了笔试,还相应地增加了导游词讲解的环节;《导游基础》的考试采用平时考核加试卷考核的方式,来增加导游考试的通过率。通过这几种考核方式的结合既便于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5 突出实用性,注重实际性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任务为载体相结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很快的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及大赛。学生参加河北省未来导游之星大赛、邢台市导游大赛、邢台市太行旅游节推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增加本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旅游专业还与许多旅游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一方面他们为我们提供旅游人才的社会需求规格和对我校的学生进行评估,我们根据他们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另外一方面,我们老师对他们的企业进行指导与培训,选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达到双赢的目的。
6 旅游专业教师都是“双师型”
学院历来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必须有下厂锻炼的经历,熟悉专业服务流程,同时具有职业资格证,能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旅游专业教师都考取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酒店职业资格证书和旅游局颁发的导游员资格证书,同时还有教师承担着导游考试考前培训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俊红.地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大家, 2009.
[2]王俊红, 高联辉.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高职旅游学院 篇10
【关键词】旅游强区 高职 旅游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66-02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广西区政府于2010年颁发《关于加强广西旅游强区的决定》,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广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的历史性跨越。2013又颁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把广西建成旅游强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要建成旅游强区,旅游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下的旅游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大众旅游向体验化、休闲化和学习型的旅游态势转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对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势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发挥地域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是地方旅游院校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广西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规模小、层次低,不能满足广西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据国家旅游局对广西旅游人才摸底调查得知,广西的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有较多所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然而人才培养规模仍较小,能够为广西旅游业服务的人才更少。据近期一项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只有30%的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就业单位在广西,约70%的学生在广西区外的单位就业。按此比例推算,每年只有不到2000名旅游专业学生补充到旅游人才队伍中,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队伍的需求。
此外,广西旅游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占大多数,具有本科学历的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更少,大专层次是旅游人才的绝对主力。可见,当前广西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偏少、面向东盟客源国小语种导游紧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容乐观。旅游人才偏少、层次低、空间结构分布不均等问题已经阻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目前广西旅游虽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就业规模,但是旅游教育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旅游学科处于其他学科的附属地位,大多研究不是基于旅游学,而是基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因此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看,我国旅游业进入休闲度假的发展新阶段,近年来,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而目前广西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旅行社、酒店和景区三大传统旅游人才,新兴的会展旅游人才、邮轮旅游人才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在部分学校刚刚开始,且招生规模不大,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邮轮旅游人才为例,目前广西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置邮轮乘务专业,且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较少,还不能满足北海邮轮码头公司的邮轮乘务人员需求。可见,新兴旅游人才严重短缺。
(三)专业知识学习脱离行业需求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行业人才的理论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对旅游学科建设在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结合上提出了挑战。目前出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局面。有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一般在10%~20%,两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专业知识脱离行业需求,学校对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岗位能力培养,因此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性。另外,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若是沿用学科型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二、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对广西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型
目前,广西已经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而旅游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使得广西旅游管理人才、旅游高级技能人才和旅游新业态人才更显不足。
(一)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依托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一个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将对当地旅游起到加速器作用。根据近期的广西旅游人才普查,广西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数量仍较少,而硕士以上学历比例则更小。广西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加强对旅游高等教育产业的投入和再培训体系的建设才能满足需求。
(二)旅游高技能人才。据了解,广西旅游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状态与全国水平相比,相对较低。随着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加快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文件的出台,广西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呈现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涉及酒店、餐饮、康乐服务、景区设计施工、设备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
(三)会展、邮轮等旅游新业态人才。当前,广西正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会展商务旅游在广西旅游中已有一定的市场比重,会展旅游人才需求势必增加。《北部湾旅游规划纲要》决定把海洋度假旅游产品、海洋旅游产品和邮轮游艇旅游产品等打造为北部湾的王牌产品。目前,北海邮轮码头主体工程已完工,将形成集客运、旅游和航运服务功能为主的现代化临港国际客运和商务中心;防城港西湾旅游码头已经启用,邮轮旅游人才需求旺盛。
三、建设旅游强区背景下广西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为本土的高等旅游院校,应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出发,既要培养出大批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职业人,又要着重培养出社会紧缺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基于此,应从以下方面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一)围绕旅游强区旅游服务业人才需求调整或整合现有专业。广西旅游教育发展较早,现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三级教育体系。但从专业设置来看,专业还是较单一,传统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仍是高等院校开展的多数专业,中等学校主要开设的专业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以及烹饪等。结合广西旅游业发展态势,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调整专业:一是继续开办传统专业。传统的旅游管理等专业比较成熟,具备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应有较高的要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行业中的高级管理人才,面向旅游的行政领导人才、职业经理人才等。二是新增现代服务业旅游新业态的旅游专业,比如航空服务、空乘服务、高铁动车服务、会展服务和乡村旅游服务等方面专业。
(二)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旅游学科体系不健全,在国家规范的学科分类中,旅游管理置于管理学中,旅游经济置于运用经济学中,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强职业化更应让它置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外部机遇下,学校若抓好教学改革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把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的,必将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基于此,学校可以在时间、空间、内涵和师资四个方面做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1.时间融合。指很好地衔接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时间,尽量缩短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操作的过程,增加学生课外实习的频率。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和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最好能达到1∶1。另外,也应注重学生课外实习时间的频率,传统的两年半学校学习、半年的校外实践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积累和提高,若能在每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后立即走入企业,则能缩短提高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技能。
2.空间融合。学生学习的场所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可以让某些课程的教学直接进入企业,或者让企业家走进教室。学生兼有双重身份——“员工”与学生,在两个学习场所分别进行实践和学习,学生可以先利用校内的实习设施进行仿真学习,后到企业中进行真实环境的实践。
3.内涵融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课程开发方面应从单一学习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结合,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兼顾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兼顾学历标准与行业要求,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无缝”衔接。
4.师资融合。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重点,派出专任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企业行业的员工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的第一线兼职教师结合,组成新的师资队伍组织模式。
综上所述,在旅游强区建设背景下,广西旅游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广西旅游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多问题,对此,应根据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高技能人才、旅游新业态人才等的需求情况,发挥地域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枬.竞争与整合:中国旅游教育发展与广西的对策[J].旅游学科,2004(7)
[2]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05-21.
[3]黎红米.广西旅游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08(2)
[4]杨艺,陈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西高校旅游管理学科发展探析[J].市场论坛,2009(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立项项目(2011JGZ067)
【作者简介】鲍青青(1982- ),女,湖北宜昌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交通运营与服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高职旅游学院 篇11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的旅游产业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接轨国际市场。现在我国的旅游业正以它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有了转变, 单纯的专业技能型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 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一、旅游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意义
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旅游高等教育培养出学生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旅游专业知识, 还要对目标语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有较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提上日程。及时发现旅游高职院校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及剖析其原因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 在近三年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中, 从事了旅游行业的工作的只有60%左右, 从事涉外旅游行业的更是不到10%。由此可见, 旅游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旅游业的行业发展需要, 本文就当前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旨在以此来提供一些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旅游高职院校, 从成立之初至今仅三年时间。学院成立之初, 吸取各老牌旅游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 坚持“以旅游为特色、以行业为依托、以文化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努力打造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高职院校,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正在绽放其融会贯通且与新形势接轨的光芒, 笔者作为该校专任教师, 以其为例来分析旅游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照价值。
(一) 旅游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实际与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差距
旅游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输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高职专业英语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和英语技能的同步发展, 更多的引导学生掌握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英语知识。因此,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 应坚持学生专业技能与英语技能的协调发展。
首先, 许多旅游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以语音、语法、语言三者的融会贯通为教学目标, 同时, 对于语言技能、知识技能和职业应用技能这三大技能也有所涵盖, 但涉及面窄, 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 专业文化课程安排不合理。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旅游英语属于其专业必修课程, 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 仅开设一学期, 学时为36学时。而对于像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与民俗这些也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辅助作用的课程, 直到第四学期才开设, 按照学生的理解从中文到英文的发展顺序, 课程的开设顺序不能形成相辅相成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系。
(二)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认知误区
交际离不开语言, 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缺乏对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目的明确认识是旅游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谈到学习英语, 他们就只能联想到记单词、读课本、背语法和做练习, 通过考试就是学英语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错误观念影响下, 学生们的基础相对薄弱, 相应的语用能力也不理想。笔者通过观摩本校的外教口语课, 发现许多学生都不敢发言, 他们有时想说却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口、说什么和怎样说。
影响和束缚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养成的因素, 不仅有其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上的认知误区, 还有其对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掌握和接受情况等。
(三) 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际交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 一是言语行为, 二是非言语行为, 后者是极为重要的形式。“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 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 (贾玉新, 1997) 。胡文仲教授认为,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言语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 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1999) 。
不同民族的非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如目不转睛盯着别人看, 在英美国家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即使用羡慕和欣赏的眼光看, 也会让人感到窘迫、不自在, 引发反感;而这在中国却是表示好奇和惊讶。笔者通过采访在本校先后任教的四名美籍教师, 100%反映在授课初期, 学生们会目不转睛地注视他们, 有的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或者窃窃私语, 让他们偶感窘迫和不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语言错误往往容易被理解和原谅, 而非言语行为的错误却很容易产生误会, 甚至引起冲突。提高学生非言语交际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步骤, 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 旅游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职业英语经验
笔者通过对自己所在校的英语教师的年龄、学历、行业经验等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了解到旅游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目前的一些具体情况。被调查的14位英语教师中, 30岁以下者有8人, 占57%, 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100%, 其中1人博士在读, 全都具备了担任旅游高职院校英语老师的基本条件, 全部都是从高校到高校, 旅游行业实践经验几乎为零。通过以上的调查发现, 旅游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缺乏职业英语经验,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高职英语教师虽几乎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但大部分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语言学或者翻译, 极少数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英美文化, 所以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一些概念也不熟悉,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也忽视了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另外, 由于长期缺乏校际交流和国外交流, 大部分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相对薄弱,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不够强。
2.旅游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高职英语教师许多只注重书本的理论知识, 很少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 并且由于缺乏专业背景, 没有在相关的公司和企业中进行长时间的工作体验和充分的实践经验, 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培训。所以在教课时往往感到处处受限, 无法采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知识, 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片面翻译教学, 往往缺失语境和实用意义, 更别提进行应用性的指导了, 无法在教学中突出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结语
新时代下,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与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不断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十分必要的, 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英语与英语教学, 2006 (11) .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潘洞庭.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J].英语学刊, 2007 (6) :141-143.
【高职旅游学院】推荐阅读:
高职旅游08-07
旅游高职院校10-06
高职旅游概论课程05-10
高职旅游英语09-20
高职旅游心理学07-20
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养05-12
高职教师旅游管理06-24
高职旅游英语听力07-25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07-26
民办高职院校旅游专业08-30